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2024-08-15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精选9篇)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1篇

1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从出口来看, 1996年以来,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对外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0.51%增加到2.78%;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对外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远大于中国, 近10年来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 2008年以来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其中2010年达12.74%, 中国是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

从商品贸易出口结构来看, 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的农产品占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全部商品总额的比重较低并呈现下降趋势, 1996年至2010年期间, 比例由4.79%下降至2.7%;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占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全部商品总额的比重较高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7年达到58.17%, 2000年以前, 拉美出口中国主要以农产品为主;2000年以来, 拉美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占出口全部产品比重不断下降, 2010年已经下降至21.07%。

总体上看, 1996年以来,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量不断增加, 由1996年的18.8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04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7.5%,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增加主要来自于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大幅度增加。

资料来源:Uncomtrade Database, 经作者计算所得, 下文除特殊说明之外, 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此。

图1显示, 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自1996年以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6年至1999年, 在此阶段, 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基本保持贸易平衡或呈现局部减少趋势, 贸易总额由1996年的18.85亿美元下降到12.26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6年, 在这个阶段, 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稳步增加, 自2000年20.67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203.21亿美元,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年增长幅度达到70%;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后, 2009年期间中-拉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下降, 由203.21亿美元下降到147.41亿美元, 2010年, 中拉农产品贸易状况好转, 贸易额上涨至197.04亿美元。

尽管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但是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却不断增大, 由1996年的16.91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160.62亿美元, 其中2008年到达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峰值174.73亿美元。

2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结构变化

根据1996年至2010年贸易数据, 除第三类农产品基本保持平稳外, 其余类别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均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这些类别在2001年以前保持较为平稳状态, 2001年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 其中其他类农产品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按照大类分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为:其他类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分别为第二类植物产品, 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三类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如图2) 。

按照HS两位编码划分,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前十农产品贸易量差别较大, 以2010年为例, 52章 (棉花) 高达667.41百万美元, 而排第二的07章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仅为358.30百万美元;考察1996-2010各章农产品均值, 棉花达205.24百万美元, 而食用蔬菜仅有92.41百万美元。中国对拉美七国出口的前十大章农产品是:棉花 (HS52)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HS07) ;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HS03) ;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 (HS16) ;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 (HS20) ;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 (HS23) ;杂项食品 (HS21) ;其他动物产品 (HS05) ;糖及糖食 (HS17)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HS09) 。其中棉花所占比例最大, 年均值比例为41%, 是我国对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品;其次是蔬菜, 占18%。

3 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

按照大类划分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为:第二类所占贸易比重最大, 且自2002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的四类变化不大, 总体而言差别不明显。从波动状况来看, 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总额在2002年之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农产品贸易额总量增加主要来源于第二类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从不同的类别来看, 第二类农产品出口明显呈现增长趋势, 第三类农产品出口在近年来有局部下降的趋势, 其他三类农产品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见图3) 。

按照HS两位编码划分, 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农产品贸易量同样出现差别较大现象, 以2010年为例, 12章 (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 高达13209.5百万美元, 而排第二的23章 (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 仅为1240.3百万美元;考察1996-2010年各章农产品均值, 含油子仁及果实等达4244.4百万美元, 而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等仅有763.4百万美元。中国对拉美七国出口的前十大章农产品是:HS12, HS23, HS 15, HS17, HS24, HS08, HS02, HS52, HS03, HS20。其中含油子仁及果实等所占比例最大, 年均值比例为64.69%, 其次是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所占比重是15.14%,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等排名第三, 所占比重是11.64%, 其他章节农产品所占比重在0.5%至2%之间波动。

4 中国对拉美七国净出口农产品结构变化

通过分析1996-2010年中国与拉美七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状况, 在28章农产品贸易中,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有14章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净出口, 它们包括:HS52, HS07, HS16, HS09, HS05, HS13, HS04, HS50, HS11, HS18, HS21, HS19, HS53, HS06。其中, HS52棉花的净出口值最大, 2010年为430.3百万美元。总体上看, 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净出口类别较多, 但是净出口额并不大, 远小于其他农产品的净进口额, 中国目前处于较为明显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阶段。

由于拉美主要国家中资源禀赋和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各不相同, 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互补竞争关系也各不相同, 从农产品贸易整体上来看, 中国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农产品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在整体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其中, 中国对委内瑞拉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07, HS04, 和HS52, 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1589百万美元, 998百万美元和843.7百万美元;中国对墨西哥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16, HS52, 和HS03, 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6075百万美元, 5465.1百万美元和1691.1百万美元;中国对哥伦比亚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52, HS07, 和HS23, 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2219.4百万美元, 1217.9百万美元和320百万美元;从贸易逆差来看, HS12, HS15, HS02以及HS24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产品, 这主要是受到资源禀赋差异影响。整体而言, 中国农产品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实现贸易顺差额远小于与阿根廷、巴西、智利和秘鲁实现贸易逆差额。

5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

通过前文的分析, 本文得出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特征如下:

(1) 中国向拉美主要国家出口农产品总额不断上升, 增长速度较大, 从2000年的1.34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18.21亿美元;而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总额远大于前者, 但增长速度较前者慢, 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总额约为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总额的10倍。

(2) 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在其对外贸易结构中较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从商品结构而言, 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全部商品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均衡, 并呈现着波动下降趋势, 由1996年的4.79%下降至2010年的2.7%;而拉美主要国家出口拉美农产品占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全部商品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农产品出口是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的重要商品。

(3) 中国农产品出口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市场依附程度较低, 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依附程度较高, 并表现出上升趋势。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在2001年前, 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出口全部农产品的比重一直低于1%, 2001之后逐步上升, 至2010年已升至2.78%;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主要农产品占拉美国家出口全部农产品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并于2008年达到13.81%。

(4)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之间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现象。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上升, 但是贸易逆差却逐年增大, 于2000年的1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60亿美元;考察中拉之间贸易结构, 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前十大农产品基本与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前十大农产品不一致, 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存在明显产业间贸易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总体态势不断上涨, 拉丁美洲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地位持续上升。以1996年至2010年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五类农产品贸易情况为研究对象, 分析与总结中国农产品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发展特征。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拉美主要国家,贸易现状

参考文献

[1]吕立才, 庄丽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9) :37-40.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2篇

科雷亚与阿桑奇的“政治结盟”

科雷亚为何不顾英国、瑞典以及幕后的美国的反对,决然给予政治庇护?根据拉美媒体舆论的报道,大致可以看出四个原因。其一,科雷亚和阿桑奇反帝、反美的政治理念相同。阿桑奇从一开始就对美国所代表的“帝国主义”有着深仇大恨,他认为挑战美国的权威是“对抗强权和不公”的最佳体现。卡斯特罗也称赞他是少数几个“能使美国臣服”的人。而科雷亚则是拉美强硬左派的代表,认为美国作为“当前最大的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控制和压榨拉美。而且美国还是颠覆拉美左派政权的罪魁祸首,从70年代初推翻智利阿连德左派政府,到2010年针对科雷亚的“未遂政变”,都有美国的影子。科雷亚多次指责美驻厄瓜多尔大使馆与厄反对派、警方、军方有勾连,甚至多次引用另一位拉美反美左派斗士——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的话:“世界上惟一没有政变的国家就是美国,因为那里没有美国大使馆”。

其二,两人在现实斗争中相互支持。在“维基揭密”所披露的美国务院秘密文件中,有3000多份涉及美使馆人员对厄反对派议员、记者、军警进行拉拢和收买情报的内容,成为科雷亚政府打击政治对手的有力武器。而阿桑奇则在流亡英国期间,在其主持的访谈节目“明日世界”采访科雷亚,并对其称赞有加。

其三,科雷亚从其明年大选考虑,通过“收留”阿桑奇,一方面树立民族主义和反帝旗手形象,以提升厄国家自豪感,吸引选民支持,另一方面,借机打击国内亲美的反对派。尽管科雷亚目前支持率超过半数,但反对党正在汇聚实力,左派阵营不断出现分裂,对于明年大选,科雷亚并未稳操胜券,必须强化其执政优势。

其四,争夺拉美左翼接班人席位。拉美左派传统深厚,不断有左派领军人物独领风骚,前有古巴卡斯特罗雄风在前,后有查韦斯接班在后。但前者自2007年重病手术后,逐渐退隐政坛,后者去年查出腹部囊肿后,接受多次化疗放疗,其病情恶化的传闻不绝于耳。西班牙媒体称,以科雷亚的好胜性格来看,其非常愿意接替卡斯特罗和查韦斯,成为拉美左翼新领袖。

因此,科雷亚政府与阿桑奇的结盟就不足为奇,但面对随即而来的外交危机,厄瓜多尔政府却处理得张弛有度,颇显功力。

拉美-美欧攻防不断

拉美各国与美欧等新老殖民者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一直都存在,有强顶压力数十年而不倒的古巴,也有一次“军事手术打击”就被搞掉的巴拿马前军事强人诺列加,还有在贸易谈判及地区扫毒移民等方面与美欧多年进行激烈谈判的众多中南美国家。此前,他们与美欧对抗大多处于下风,很难从美欧大国获得实际利益。

但此次厄瓜多尔的外交应对则显得日益成熟。首先,抓住英国的“关键性败笔”,争取了地区和国际普遍支持。英国警方错判形势,“傲慢地”向厄驻伦敦使馆递交照会,声称可以根据国内法条款“闯馆”抓人,此举正中厄瓜多尔下怀。在收到照会第二天,厄迅速举行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主要国家在内的南美国家联盟外长会议,强烈反对英国违反国际法威胁厄驻外使团;同时,召集以拉美强硬左翼国家组成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外长会议,发表共同声明要求英尊重厄主权。在得到大多数拉美国家支持后,胸有成竹的厄瓜多尔又要求举行美洲国家组织外长会议,并将诉求集中在保护驻外使馆安全上,而根本不提阿桑奇案件,让也同样担心驻外使领馆安全的美国无从反对,最终美洲各国(除加拿大)通过了要求“国际社会严格执行有关保护外交机构的相关国际条约,反对使用和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国际间纠纷”的声明,这成为厄重大外交胜利。

其次,借助外交攻势,与英“边压边谈”。在英国被迫宣布收回“威胁照会”后,科雷亚又适当地给英国政府一个台阶,提出三条途径:一是英国、瑞典均保证阿桑奇不被引渡到第三国,目标直指美国黑手;二是瑞典检察官可以在厄瓜多尔大使馆对阿桑奇进行审讯,以消除英国引渡借口;三是英国让阿桑奇自由离开,不对其进行逮捕。在国际压力以及厄瓜多尔坚定而有弹性的应对下,英国也不得不逐渐后退,一方面希望恢复与厄政府对话,寻找外交化解争端的途径,承诺只有在确认阿桑奇无死刑风险的情况下,才允许瑞典引渡阿桑奇;另一方面借厄副外长参加伦敦残奥会之机,展开密切磋商。

此外,利用媒体对英国政府施加舆论和心理压力,让阿桑奇公开接受采访,吸引媒体注意。同时放风称,准备让阿桑奇在使馆至少待上半年到一年,这让正为经济形势恶化而头疼的英国政府更不愿在这一问题上继续耗费过多精力。

但是,美英也不甘心被厄瓜多尔牵着鼻子走,或明或暗地展开了“反攻”。英美媒体先称阿桑奇与黎巴嫩真主党有牵连,支持恐怖组织,然后指责厄瓜多尔与伊朗银行业关系“暧昧”,涉嫌违背安理会决议帮助伊朗规避制裁。还找出阿桑奇曾经说过“世界媒体都是垄断组织”的表述,以及科雷亚限制国内舆论等案例,称两人都从“骨子里”反对言论自由。美国国务院更是在厄瓜多尔接受阿桑奇避难的第二天,就宣布给一直披露科雷亚政府腐败丑闻的厄瓜多尔前《宇宙报》记者埃米利奥·帕拉西奥以政治庇护,明显是以牙还牙。此外,美国与厄瓜多尔的贸易优惠协定将于2013年6月30日到期,美可能借机迫使厄瓜多尔让步,或者给予通过不再延期进行报复,这对于依赖对美出口的厄瓜多尔来说,可能是更棘手和现实的威胁。

美拉“离心离德”恐难避免

从本世纪初拉美左翼力量纷纷执掌政权,以及拉美各国相继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之后,美拉关系就进入一个新调整期。但随着美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中东,美对拉美的掌控力度下降,美拉矛盾日益显现。在2002~2007年间,小布什政府围绕着确保中美洲实力圈、遏制委内瑞拉左翼力量扩展、牵制巴西崛起等战略目标,与拉美国家展开一系列明争暗斗,但最终仍未能扭转美在“传统后院”影响力和主导力衰落的趋势。

奥巴马上台后,以建立“平等伙伴”为口号调整对拉政策。但金融危机爆发后,拉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地区之一,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等国为首,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巴西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阿、秘经济增速名列全球前列。而美国纠缠于阿富汗、伊朗和围堵中国,既无力推动拉美增长,亦不愿耗费精力“南顾”。在此形势下,拉美国家一方面联合自强,在基础设施、金融、贸易等领域尝试各种形式的一体化,另一方面,眼光环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中国、印度、南非等都成为拉美的战略性伙伴。随着美国相对实力的衰退,美拉力量的对比更有利于拉美,美拉之间分野更加明显。

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在今年4月和6月先后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上,火药味自始至终弥漫会场。委内瑞拉宣布退出美洲人权理事会,玻利维亚等国宣布退出美洲防卫协定,多国元首中途退场甚至压根没来,美国所主导的这个西半球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大的地区性组织正面临虚化和寿终正寝的“悲惨结局”。与此相反,在去年底举行的拉美-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首脑峰会上,团结一致成为主旋律。今年6月,智利、秘鲁、哥伦比亚与墨西哥四国总统正式宣布创建“太平洋联盟”,以加强内部整合,目标直指推动亚太贸易。7月底,委内瑞拉成为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的正式成员国。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美拉关系的现状。

厄瓜多尔此次敢于“叫板”美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同样,随着这一趋势的深入,拉美国家未来将更有自信和能力应对外界挑战,哪怕是美英这样的大国。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3篇

一、拉美国家资本管制的现状

IMF出版的《2014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涉及到对资本项目交易的管制措施包括:禁止(Prohibitions)、需要提前审批(Prior Approval)、授权(Authorization)、通知(Notification)、双重和多重汇率(Dual and Multiple Exchange rate)、歧视性税收(Discriminatory Taxes),以及当局规定的准备金要求(Reserved Requirements)或罚息(Interest Penalties)。从具体管制的资本交易项目来看,包括五大类:对与资本和货币市场证券、集体投资证券及衍生工具相关的资本管制;对和商业及金融信贷、担保及保证相关的资本管制;对与直接投资及不动产交易相关的资本管制;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限制;对个人资本流动的管制。(1)表1反映了2012年和2014年IMF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公布的拉美国家资本管制的情况,在13个资本管制项目中,多数拉美国家都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相关的资本流动实施了资本管制(2014年32个拉美及加勒比国家(2)中31个国家有专用于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的条款,27个国家有专用于机构投资者的条款),而针对个人资本交易的管制相对较少;针对金融交易的资本管制较多,而针对商业交易和直接投资的资本管制相对较少。从拉美地区资本管制的变化趋势来看,2014年与2012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近五年来,该地区资本项目开放方面没有明显进展。从国别情况来看,拉美地区主要国家除秘鲁(2项)外,巴西(9项)、墨西哥(10项)、阿根廷(12项)、哥伦比亚(11项)、智利(9项)、委内瑞拉(12项)资本管制的程度都相对较高。此外,阿根廷(12项)、巴哈马(13项)、苏里南(13项)和委内瑞拉(12项)不仅是该地区资本管制程度最高的国家,而且还采取双重汇率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国家资本流动的难度。

(注:由于古巴情况未在报告中显示,因此不包括在内。数据来源: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2,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2,pp71-79;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4,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4,pp80-88.)

二、拉美国家资本管制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分析拉美国家实施的资本管制对其经济的影响,笔者对拉美国家的资本管制状况与其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判断资本管制状况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管制状况用该国资本管制项目个数表示,资本管制项目个数越多则表明资本管制越严格,资本跨国流动受到的限制越多。(3)经济指标主要选择了GDP、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常项目差额/GDP、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GDP、FDI净额/GDP以及外债总额/GDP八个指标。笔者使用了SPSS 19中文版软件对3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8个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来看,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GDP、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三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这三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GD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64,这意味着GDP规模比较大的国家资本管制项目也相对较多,这也与之前在分析资本管制现状时谈到的拉美主要国家资本管制项目相对较多这一特点相一致。笔者认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经济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其经济自给能力更强,使其具有更大的资本管制的空间;二是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经济活动更加复杂,进行资本管制涉及的内容也就更多;三是拉美三个大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分别在1995年、1999年和2001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危机过后都对资本流动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而且时至今日这三个国家的资本管制项目仍然相对较多。

资本管制问题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连,有助于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也有利于该国吸引外资,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加速资本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来说,放松资本管制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促进作用是存在的,因为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381,表明当一个国家资本管制相对较少时将对应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这个放松资本管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比较有限,因为笔者也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常项目差额/GDP、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GDP、FDI净额/GDP、外债总额/GDP这五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资本管制项目个数与这五个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放松资本管制不能对该国的开放度和外资流入(包括直接投资和借贷资金)造成明显影响,这也就是说明对促进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效果,但非常有限。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近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这也造成了已有的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少。

(注:当显著性检验<0.05时,表示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当显著性检验>0.05时,表示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是不显著的。数据来源: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4,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4,pp80-88;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ECLAC),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Santiago,2015.)

三、拉美国家面临的政策挑战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对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经济很快恢复增长,如图1所示。拉美地区经济在经历2009年的负增长后,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到了6.2%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拉美国家并没有受到次贷危机的波及导致出现金融危机,而是保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之后的经济复苏创造了较好的内部环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拉美各国都很重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减少资本管制方面也就更加谨慎。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自2010年之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到2014年仅为1.2%,在该地区一些国家开始出现负增长,像巴西这样的地区大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1%,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难以扭转。现在拉美国家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吸引外资,以增加投资率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放松资本管制,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将会成为今后拉美国家政策调整的一个重点,而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拉美国家政府也将面临以下挑战。

1、拉美国家政府需要协调好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稳定的关系

汇率的不稳定意味着一国汇率出现频繁而剧烈的波动,这将会降低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不利于资本的形成。在出口方面,汇率的不稳定不利于出口,特别是那些市场单一、融资能力弱的出口商;在进口方面,汇率的不稳定将会对进口替代厂商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而一个国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初往往伴随着资本频繁流动,易造成外汇市场的汇率不稳定。在主要的拉美国家中,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前不公布汇率目标),智利、墨西哥实行的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的限制较小。因此,在该地区更容易出现由资本项目开放带来的汇率不稳定,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将是未来拉美国家政府调整资本管制政策时面临的一个挑战。

(注:数据来源: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ECLAC),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Santiago,2015.)

2、拉美国家政府需要处理好资本项目管理与利用外资的关系

如图2所示,拉美地区的FDI净额在2009年出现下降之后,2010年、2011年、201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为次贷危机后拉美地区的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13年之后,该地区的FDI净额又出现了下降,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美国家普遍储蓄率都比较低,引进外资有利于提高这些国家的投资率。近期拉美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这些国家恢复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拉美国家政府对资本项目管理的具体项目和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引导资本尽可能向实体经济流动,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注:数据来源: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ECLAC),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Santiago,2015.)

3、拉美国家政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资本项目管理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

20世纪90年代拉美主要国家在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也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国际资本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而且这些国家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型银行都被外资收购,这些国家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寻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然而随后在该地区依次爆发的一系列的金融危机———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伴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带来金融风险,甚至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现今的拉美地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有所加强,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仍然很重要。这就要求这些拉美国家在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金融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现在拉美地区经济增长乏力,整个经济体系抵抗金融冲击的能力在下降。既要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避免由于资本过于频繁带来的金融风险,拉美国家政府在资本项目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远胜以往。

参考文献

[1]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2[R].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2.

[2]IMF: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2014[R].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4.

[3]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ECLAC),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Santiago,2015.

[4]黄志龙: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稳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阿根廷:拉美最具投资潜力的国家 第4篇

7月19日,在中国贸促会与阿根廷外交部、阿中商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阿根廷经贸合作论坛”上,来自145家中国企业的近220名中方企业家和约250家阿根廷企业的35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就提升中阿贸易投资合作水平、挖掘重点行业的新机遇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经贸合作洽谈,双方企业签署了涉及农牧产品、饮料、乳制品、化工、矿产贸易以及电力投资合作等领域的25项合同或意向书。

发展迅速的中阿经贸关系

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在致辞中指出,自2004年两国构建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中阿关系日益密切。资料显示,阿根廷在中国设立4个常驻外交和领事机构,中国成为阿根廷在亚太地区常设外交和领事机构最多的国家。阿根廷还是第一个和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拉美国家。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009年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与此同时,中阿贸易规模突飞猛进,从2004年的41.07亿美元飙升至2013年的148.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地。据中国驻阿使馆商务处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资企业在阿投资存量约83亿美元。姜增伟会长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中国贸促会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两国企业加强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到阿根廷投资。未来两国企业在油气、矿业、农业、核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战略性合作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与拉美企业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的领域在不断扩展。此次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提出将构建中拉“1+3+6”合作新框架,未来中拉合作将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三大引擎”,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并表示中国将正式实施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中国政府同时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拉美投资兴业,力争实现10年内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在访阿期间,习主席还出席了阿根廷基什内尔和塞佩尼克水电站、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改造项目视频开工仪式。随着中拉“1+3+6”合作新框架的实施,未来中阿两国的贸易投资合作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资源丰富的阿根廷

有关专家指出,阿根廷是拉美第二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拉美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2013年的人均GDP达到13110美元。尤其是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和银等:拥有3320万公顷的天然林和110万公顷的人工种植林,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产品出口国,盛产粮食、牛肉、水果、蔬菜等各种农牧产品。

在介绍阿根廷的投资优势时,阿中商会主席斯帕多内强调,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运输非常发达,全国有1700多个机场、20多个港口,年吞吐量8500万吨:通信业技术先进,国内国际数字化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用户居于全拉美地区第一位,互联网覆盖远高于拉美地区平均水平。阿根廷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公共教育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极为有利。同时,阿根廷鼓励外国投资,外资已无限制,如在石油、交通、通信等敏感领域也可进入。为鼓励外资流入,阿根廷向外资提供一系列税收优惠,如投资制造业、矿产业、林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外商投资者可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些补贴和税负减免:对外资投资中小企业,给予出口退税、进口成套设备免征关税、成套设备出口附加退税10%等优惠。

斯帕多内特别指出,目前阿根廷正在实施“2020年工业战略计划”,未来十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7%;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有望提高至5807.09亿美元。同时,目前阿根廷正在进行水电、交通、灌溉、港口、通信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这将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提供巨大商机。

关注资源、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的投资机遇

据专家介绍,早期中国企业在阿根廷投资的主要领域是渔业和渔产品,后来逐步拓展。目前投资领域已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通信、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业等许多领域。在投资金额方面,石油等能源的投资份额最大,第二位是交通运输。专家指出,中阿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企业在阿投资应充分利用阿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商机,重点关注资源、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的投资机遇。

——资源开发。阿根廷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八大国家,拉丁美洲面积第二大国,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且75%的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铀、石膏、硫磺、金、银、铜、锌、绿柱石等。尤其是阿根廷油气资源丰富,是当今世界非常规油气储量最大的四个国家之一。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阿根廷可开采页岩气的储量巨大,达到22.71万亿立方米,仅次于中国(31.57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阿根廷可开采页岩油的储量达到270亿桶,仅次于俄罗斯(750亿桶)、美国(580亿桶)和中国(320亿桶),位居世界第四。就可再生能源而言,阿根廷的自然条件较好,在南部地区有很好的风力发电条件。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参与阿资源开发表现出极大热情,投资额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中石化已开始在阿南部省份开发油田。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阿,中阿两国就油气资源开发合作签署了相关协议,未来在资源开发领域中阿企业间的合作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美的大国,近年来阿根廷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水电、交通、灌溉、港口、通信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初,阿根廷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长黑克托尔·齐默尔曼专程访华,向中国企业推介10个水电站及水务工程、1个通讯塔等在内的共15个建设项目,投资总额高达190亿美元。他同时透露,明年阿根廷还将建8个大型水电站及港口改造,投资总额可达200亿美元。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中国葛洲坝集团与阿根廷签署了建设两座水电站的合作协议,金额金额达到287亿元,这也是迄今阿根廷工程项目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除此之外,中阿铁路合作也正风生水起。自前年阿根廷推出铁路系统大规模改造计划以来,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从阿尔斯通、庞巴迪等一批国际竞争者中胜出,一举拿下1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这个数字占到当年阿根廷市场采购总量的93%。此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又与阿方签署贷款协议,帮助其建设连接阿根廷内陆平原和海岸港口的铁路项目。专家指出,随着阿根廷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中阿两国在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迄今中国企业已获得阿根廷大型工程和承包项目合同金额达160多亿美元。未来中阿两国企业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将有巨大的空间。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5篇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投资者和公司都在不断寻找跨国界的机会, 各国企业纷纷从单靠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转向依靠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这种环境下, 各国政府及投资者都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尽快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 即国际会计准则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拉美国家受殖民统治时间较长, 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殖民统治的色彩。加之各国的经济资源、发展状况不同, 使得各国之间的会计准则也各有不同。总体来讲, 拉美国家的会计准则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 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制定会计准则

在拉丁美洲, 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由相关的委员会或者专业的会计机构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颁布实施。在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授权后, 这些委员会或者会计机构会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 制定出会计准则, 并指导其在该国的应用。这种情况在拉丁美洲比较常见, 尼加拉瓜、委内瑞拉以及另外许多的拉美国家会计准则都属于这样的模式。除了由相关的委员会或者专业的会计机构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外, 在少数拉美国家中, 一些直接由政府管辖或者是由政府资助而建立起来的机构也可以制定该国的会计准则, 哥伦比亚的会计准则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 从别国会计准则吸收转换而来的会计准则

一些拉美国家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的限制, 无法制定会计准则, 只能借鉴别国的会计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吸收转换为能为自己国家使用的会计准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采用殖民统治国家的会计准则。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曾长期受殖民统治, 在殖民统治背景下, 该国的文化、习俗、语言等都会受到统治者的影响, 经济方面也不例外。会计准则无疑也会采用其殖民统治国家的会计准则。例如牙买加的会计准则就在很大程度上受英国会计准则的影响。二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些国家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或者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欧洲的广大发达国家。但是最近20年中, 外贸交易在拉美国家的经济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也对拉美国家形成了一定影响。但即使是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 也不是直接照搬照抄, 而是在参考本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二、拉美国家建立统一会计准则的意义

目前拉美国家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 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建立统一会计准则对拉美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1989年7月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四个特征。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之间可相互比较, 它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含义。横向上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纵向上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得随意变更。拉美国家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准则, 使得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要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 拉美不同国家之间会计信息口径不一致, 无法进行同行业的相互比较。造成拉美政府无法准确了解某一行业在整个拉丁美洲的发展状况, 影响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 有助于拉美国家发展对外贸易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高潮。拉美国家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等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例如智利同加拿大 (1996) 、欧盟 (2002) 、美国 (2003) 、新西兰 (2005) 、新加坡 (2005) 等许多国家都签到了自由贸易协议。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 如果拉美国家还是采用原有的会计准则, 会阻碍潜在的外商投资者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谈判, 使得外商投资者无法阅读其提供的财务报表, 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因此, 在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期间, 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是拉美国家的必然选择。

三、拉美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因素

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程度在逐渐提高, 但是就目前而言, 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只有加拿大、欧盟组织成员等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大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形成自身的会计准则。Daniel Zeghal (2006) 对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使用。

(一) 经济增长

Adhikari&Tondkar (1992) 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贸易和经济活动的面积就越广, 就越需要有更加权威的会计准则加以指导。拉美国家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有很大差距。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初级产品, 国内工业水平还较低, 金融活动业务也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会降低, 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

(二) 文化程度

在拉美地区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 文化程度和会计人员的竞争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人员只有通过更加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理解并运用复杂的国际会计准则。Duryea (2007) 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 由于经济危机等的影响, 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水平下降, 造成了儿童入学率的明显下降以及失学率的提高, 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家庭。并且Letícia Marteleto (2012) 指出在拉美国家, 虽然近些年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还是较低, 而且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公。这些都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外部经济开放度

Isabel Maria Bodas Freitas (2012) 分析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对其走向国际市场和采用各项国际准则的影响。其研究证实:一个国家的外部经济开放度越高, 越能刺激其对新知识的需求, 同时也会促使其向国际准则靠拢。因为外部开放性越高, 就会有更多的外部投资者、跨国公司参与进来, 由于背景、文化的差异, 使得他们迫切需要有统一的会计准则来指导实务。对于处于发展期的广大拉美国家来说, 其自身的竞争力有限。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外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要逐步向国际市场接轨才能增强竞争力。因而提升外部经济的开放度会使本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发展。

(四) 社会文化

Chamisa (2000) 指出在拉丁美洲, 受英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更容易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在文化的众多因素中, 社会形态的相似性和语言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员主要来自英美国家, 因此英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同时英美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在国际会计准则从英语被翻译为别国文字的过程中, 尽管翻译者会尽量翻译准确, 但是由于语言内涵的差异, 还是会与原文存在一些不一致。所以, 在拉美国家中, 特别是一些历史上曾经受到过英美殖民统治的国家, 其社会文化会更接近于英美文化, 也就会促进其会计准则趋向国际会计准则。

四、拉美国家会计准则未来发展建议

会计准则制订的最高水平是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前者内容繁多偏重于具体的规则。后者内容较为简略偏重于原则的遵守。随着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并吸收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的加入, 这二者之间已经有了融合的趋势。拉美国家建立统一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 要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大都持肯定意见, 普遍认为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这样一些优点, 包括:国际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能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尤其在国际组织间;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金融业务在国际上的发展, 营造更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国际会计准则能增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拉美国家独特的地理资源、人口环境吸引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目光。因此, 拉美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无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的环境之中, 并且对外贸易的发展将占据更加重要地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 拉美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就应该重点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使自身的会计准则努力趋向国际会计准则, 促使拉美国家快速的走向国际市场。

(二) 会计准则内容应具体化

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具有能增强信息的可比性、有助于发展资本市场等优点, 但是各个国家经济环境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国家,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计准则是由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 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它类似于一个“概念框架”, 其本身并不构成准则的内容。Salvador Carmona (2008) 研究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接受程度后, 指出国际会计准则也受到一些人的指责, 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较为简略,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出高的挑战。对像拉美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教育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 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尽量做到具体化, 可以考虑在制定基本准则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等, 减少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机会。否则, 会在实践中给操作者留下了更多的随意性, 增加会计信息舞弊造假的可能。

(三)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具有权威性

国际会计准则在推行的过程中, 之所以会受到一些阻碍,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制定机构缺乏权威性, 使其难以服人。国际准则的制定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是由英国、爱尔兰、法国等10个国家和16个职业团体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 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 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会相对较差, 也就会影响其实施的进程。在拉美国家, 由于其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必须依靠政府的权威力量来加以指导。因此, 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完成, 而不是民间会计准则机构。依靠政府的权威性, 结合拉美国家的国情来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 并在拉美国家强制实施, 这样才能达到加速统一拉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Juan M.Rivera, Antonio Sodas Salvh.On the Regional Approach to Accounting Principles Harmonization:A Time for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taxation, 1995, 4, (1) .

[2]Daniel Zeghal, Karim Mhedhbi.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y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6, (4) 41.

[3]Adhikari.A., Tondkar.R.H.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account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ofglobal stock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1992, 4 (2) .

[4]Levison.D., Hoek.J., Lam.D., Duryea.S.Intermittent child employ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stimates of child labour.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2007, 146 (3) :217—219.

[5]Letícia Marteleto, Denisse Gelber.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among Latin American Adolescents: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over the1980s, 1990s and 2000s.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012, 30 (3) .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6篇

一、中国与拉美国家经贸发展的机遇

近十年来, 拉美国家始终居于中国贸易涨幅最大的六大市场之一, 中拉经贸关系获得了全面发展。不同经济体的互补性是双方经贸发展的经济基础, 互补性越高, 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潜力也就巨大。同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拉美国家尽管采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都处于经济不断探索和上升阶段。拉美拥有中国发展经济需要的丰富自然资源, 而中国的工业品和技术对拉美国家来说, 具有刺激当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作用。

中拉经贸关系是一种“双赢”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国需要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而国际市场上多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 这使出口大量初级产品的拉美国家受益匪浅;中国在一些拉美国家的生产部门进行了投资, 对于缺乏资金的拉美国家来说, 这无疑是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中国能够促进拉美国家的贸易多元化, 到2010年, 中拉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许多拉美国家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 中国在许多领域可以向拉美国家提供先进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 中国将促进拉美旅游业发展。

在中拉贸易不断升温的基础上, 中国同部分拉美国家在成立自贸区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 以中国—智利自贸区尤为突出。智利是拉美第一个同中国开始自贸区谈判并正式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国家。2005年11月18日, 中智签署了有关自贸区协定, 2006年10月1日起生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两年前在韩国釜山会见智利时任总统拉戈斯时表示, 中国同智利建立自由贸易区, 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国政治、经贸关系深入发展, 也为推动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08年对外经济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对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宋晓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推进自贸区的建立则是中拉双边经贸体制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步骤。

大多数拉美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 中国同拉美33个国家和13个尚未独立的地区均有贸易关系。中国同19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14个拉美国家签订了政府贸易协定。巴西、阿根廷、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古巴、委内瑞拉和乌拉圭9国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中国同上述国家的贸易额占中拉贸易总额的89%。中国还同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厄瓜多尔、牙买加等国签署了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

拉美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持续发展的前景为中国企业到拉美投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加之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寻求对外经济多样化的共同愿望促进了中拉贸易不断增长。

二、中拉贸易摩擦的原因

中拉经贸迅速增长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问题。如拉美国家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较高关税, 实施反倾销措施等, 主要原因在于:

1. 中拉贸易存在结构和流向的不平衡。

从2002年开始, 中国一直处于对拉贸易的整体逆差地位, 但逆差主要源自初级产品, 而在工业制造品上中方却保持着顺差, 尤其是在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顺差明显, 对同样具有劳动力国际竞争优势的拉美国家形成了竞争。与此同时, 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 出口产品对拉美同类产品的冲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出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2.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

中国一些企业主要依赖低价竞争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而拉美国家对进口的监管又没有完全到位, 从而诱发某些出口企业低价报关等行为, 因而刺激了拉美国家反倾销的发起。在反倾销调查开始后, 由于拉美反倾销金额普遍较小, 又存在文化、语言、法律等方面的障碍, 中国企业应诉率相对较低。其结果是, 审理机构采信“最佳可获得信息”, 依据反倾销申请方提供的资料, 对中国产品施加过高的反倾销税。

3. 受拉美国家国内因素的影响。

拉美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原因与国内因素紧密挂钩。如2005年, 哥伦比亚对中国鞋类、纺织品、电池、显示器、电熨斗、袜子等, 通过特保措施、通关限制措施等多种手段, 在多个环节中进行限制。但是, 哥方并未在技术范畴内与中国进行重点磋商, 而是将开展海关合作、打击非法贸易等其他问题纳入磋商议题, 其目的是为了连带解决国内市场挤占、走私和“洗钱”等诸多问题。

4. 拉美本地区国家和其他地区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对拉美国家产生的示范和连锁效应。

在中国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的同时还面临特保措施等诸多贸易限制, 这在客观上对拉美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另外, 由于中国企业对拉美国家的反倾销应诉不积极, 也使拉美国家反倾销容易得手, 从而在整个地区造成连锁反应。

三、应对中拉贸易摩擦的思路

1. 适时调整对拉出口战略, 发展中拉和谐贸易。在出口市场上, 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拉美各国市场, 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出口产品方面, 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竞争情况, 实施市场细分, 如对墨西哥这样与中国竞争冲突较强的国家, 应加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阿、巴、委等与中国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国家, 应强化互补合作, 在竞争性产品上适当让利;对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工业技术相对落后, 又以纺织业为潜力产业的国家, 中国应发展机电产品出口, 减少与它们在纺织品上的正面冲突;在出口方式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 可通过在拉美投资设厂, 变产品输出为资本、设备、管理和服务的出口。

2. 充分利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 要认真审视拉美诉讼国的反倾销立法、调查程序及措施, 如发现其行为违反了WTO反倾销规则, 就应正式向WTO提起争端解决程序, 要求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成员方修改有关法规, 并返还已征收的反倾销税, 或用其他方式对反倾销措施带来的贸易损失给予赔偿。

3. 积极应对拉美反倾销申诉。对已发生的反倾销案, 中国政府和行业组织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应诉, 而企业个体也要积极予以回应。一方面, 应聘请经验丰富、且了解拉美当地法规和中国国情的律师, 争取拉美进口商和最终用户的协助与配合;另一方面, 应在反倾销发起国规定的期限内做出快速反应, 慎重填写并递交调查表。这样, 中国企业通过在反倾销调查中的主动性, 规避因“缺席审判”产生的高反倾销税或消极应诉形象扩散引发反倾销扩散的连锁反应等后果。

4. 形成法规化的解决争端的机制。《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包含的“争端解决机制”条款, 为处理中智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了法律约束。鉴此, 中拉之间可以积极探索签定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通过自贸协定的签署, 形成法规化的争端解决机制, 消除过去拉美国家贸易救济措施中存在的部分程序上的随意性倾向。

5. 建立合理的出口产品定价机制。首先, 政府应以立法形式完善企业工资制度, 规范企业对职工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义务, 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其次, 应在出口产品价格中充分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等, 使产品价格真实反映生产的实际投入, 规避浪费型和资源损耗型出口的扩大, 迫使企业走技术型发展道路, 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秘鲁国会的演讲.新华社、人民网, 2008.11.20

[2].杨艳.中国和拉美国家经贸关系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12

[3].江学时.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拉美经济:繁荣扩张期到来 第7篇

从金融危机迷雾中冲杀出来的拉美经济列车如今正加速驶入新一轮的增长地带。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ECLAC) 发布的最新公报, 2007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达到5.6%, 实现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而且该委员会指出, 拉美经济目前正经历着战后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周期, 其经济增长有望持续10至15年。

经济普涨气势如虹

在全球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而呈萎缩状态的背景下, 拉美国家仍然我行我素, 一路高歌。以2007年拉美国家5.6%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计算, 其增长水平高居于全球洲际板块的前列, 仅排在亚洲之后, 而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00美元计算, 也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地区。

得益于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的进行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活跃, 巴拿马拿下了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头彩——2007年的经济增长高达9.5%。紧追其后的有阿根廷 (增长8.6%) 、委内瑞拉 (增长8.5%) 和秘鲁 (增长8.2%) 。

作为拉美洲最大的的经济体, 巴西没有因为笨重的身躯而拖全洲的后腿。2007年巴西经济增长达5.3%, 世界银行据此推算, 在包括美国等全球146个经济体中, 若按照同等购买力进行比较, 巴西GDP已经占到世界GDP的3%, 居第六位。

受到美国强大的经济制裁和封锁的古巴经济也拿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尽管2007年古巴经济增长率没有达到此前预测的10%, 但7.5%的增长率仍没有让人们失望。

排名靠后的厄瓜多尔 (2.7%) 、牙买加 (1.5%) 和多米尼克 (1%) 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 但低增长背后却依然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在移民从境外大量汇款的支持下, 这些并非石油经济国家的家庭收入增加和公职人员工资的提升速度也大大加快, 三个国家家庭消费分别比往年同期增长6.02%、5.93%和6.0%。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 加上不少拉美国家加大公共投入,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就业、提高最低工资和放宽信贷的政策, 2007年拉美地区私人投资活跃, 就业形势好转, 失业率由前一年的8.6%下降到8%, 而且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目前, 拉美和加勒比5.5亿人口中贫困人口已经从44%下降到37%。

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必然反映到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上。2007年, 拉美国家的可支配国民收入增长了7.7%, 超过GDP增长率。与此相匹配, 拉美国家的储蓄率达到22.3%, 为19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储蓄率的上升推动了内部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固定资本投资是国内需求中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 (增长13%) 。增长的动力来自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部门。这些部门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 为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在经济高成长的刺激下, 拉美国国家证券市场进入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兴旺时期, 2007年拉美国家股市的盈利率都保持在20%至25%之间, 股市作为普通老百姓投资渠道所显示出了非常明显的的赚钱效应, 从而反过来支持了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

外部力量强势拉动

从宏观层面观察, 尽管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许多国家实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和积极货币政策有关, 但在刺激拉美经济增长的所有元素中, 外部力量却构成了最主要的动能。

首先, 基础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为拉美经济增长作出了主要贡献。尽管相对于美元而言拉美国家货币大幅升值, 但在国际市场对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条件下, 拉美国家的出口依然得到了强劲的拉升。2007年, 拉美国家出口达到了空前的7150亿美元, 比前年增加了11%。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拉美国家之间的出口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色, 如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以出口石油为主, 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以出口金属和矿产品为主, 巴西以出口咖啡、玉米等农产品为主, 阿根廷以出口大豆油等生物燃料为主, 乌拉圭乌则以出口肉类、谷物、奶制品等见长等。这种出口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保证了拉美出口的总体优势。

出口的扩张一方面改写了拉美地区长期贸易逆差的历史, 同时也直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激增。2007年, 拉美地区33个国家全部为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增加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5%, 其中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是巴西 (1600亿美元) , 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 (近700亿美元) 。

其次, 外国直接投资量的跃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 2007年,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25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0%。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巴西和墨西哥, 分别为374亿美元和367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不仅为拉美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且也驱动着当地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减少和往来顺差项目的增加,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拉丁美洲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外部波动而发生摇摆。

第三, 稳定且大量的侨汇收入形成了对拉美经济的重要资金供给。目前, 拉美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地的侨民达2900万, 其中每年有80%的侨民向国内汇款, 仅2007年, 拉美国家接到的侨汇收入就高达720亿美元, 再创历史新高。侨汇对拉美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 如墨西哥侨汇收入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 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 侨汇分别相当于这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8%和18.2%。

最后值得强调地是, 在拉动拉美国家出口和外部投资中, “中国因素”绝对不可忽视。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拉美国家商品的第三大进口商, 进口量占拉丁美洲国家贸易总量的14%。其中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拿马是目前中国在拉丁美洲的5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 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在2007年达到了近600亿美元, 涉及项目17987个, 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17%, 而且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中有望继续增长。

前行中的羁绊

借助于2007年经济升势的强大惯性, ECLAC联合国预测2008年拉美地区经济还将继续增长, 并且将增长比例概定为4.9%。从预测结果分析, 拉美经济增长的幅度显然有所下降, 同时人们也从中体察到了拉美经济脚步继续前行的阻力与羁绊。

作为主要依靠外源力量拉动的经济体, 拉美显然还缺乏能够支持经济持续扩张的内生动能。主要表现在:

——出口低端。拉美国家目前的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或者原材料为主, 附加值成分较低, 其出口创汇的半径由此也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经济失衡。以拉美市值最高的25家企业为例, 目前其主要集中在巴西 (13家) 、墨西哥 (9家) 和阿根廷 (2家) , 其他国家几乎为空白, 这种客观态势必然加剧各国经济结构的继续分化, 不利于拉美地区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投资不足。目前, 拉美的生产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0%, 比其他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债务负担。尽管2007年中拉美不少国家的外债大幅下降, 但内债却急剧上升, 导致债务负担十分沉重, 还债压力巨大。

——贫困人口。虽然拉美地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有所下降, 但其人口占比却没有减少, 极端贫困人口仍然高达13%。同时, 尽管智利等国家进行了激励就业、土地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但保障救济面依然非常狭窄, 农村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通货膨胀。随着能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 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加大。资料表明, 2007年拉美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达6%, 比往年多一个百分点。其中, 委内瑞拉的通膨率最高, 全年的通膨率高达22.5%。值得指出地是, 为了对冲过多的外汇储备, 拉美各国中央银行必然不约而同地抛出本币, 从而使通胀在未来可能愈演愈烈。

从外部环境分析, 拉美经济增长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首先,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势必放慢, 从而必然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其次, 国际市场油价的走高虽然对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有利, 但对拉美其他国家则形成了巨大的成本约束。第三, 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大量外资的流入, 拉美地区货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 其出口和本土工业的发展由此将受到冲击。第四, 多哈回合谈判一直陷入僵局, 这可能导致更多拉美国家考虑签署双边或地区性贸易协议, 但这类协议所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少于全球贸易协定, 更重要地是它们无法解决农业和渔业补贴、反倾销和简化贸易程序等对拉美国家不利的根本性问题。

拉美国家经济贸易 第8篇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拉丁美洲国家逐步实现集群经济的深层改革。在美国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而在拉丁美洲, 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改革措施主旨为:通过向全球开放国内市场,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在过去的26年间, 拉丁美洲各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出台其他贸易保护措施, 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 同时通过减少政府开支、恢复财政, 促进行业出口经济的发展。

但是, 经过26年自由市场的改革, 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众和政府正在质疑深度一体化的合理性。事实也是如此, 在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 有16个拉美国家举行了总统或国会选举。在选举期间, 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针对改革的公投。该地区重要的经济体———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的大部分候选人都在批评“华盛顿共识”的执行。在其他国家, 公投的结果也相当接近, 说明右倾政府至少没有授权深化现有改革意思。

“华盛顿共识”期间拉美地区经济现状

拉丁美洲民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西方媒体描绘成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死灰复燃。然而, “华盛顿共识”政策出台后的相关数据记录表明, 如今公民和政府的担忧是合理的。事实上, 该地区出现“华盛顿共识”所承诺的经济增长, 在1980—2005年之间, 只增长了2%, 同1960—1980年之间5.5%的增长数额, 显然差强人意。虽然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快于80年代, 但它没有将改革之前的情况考虑在内。通过翻找过去的数据, 我们发现, 智利的经济表现同拉美其他国家大有不同。与1960—1980年数据相比, 最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几乎翻了一倍。研究智利的政策会发现, 在此期间智利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明显偏离“华盛顿共识”政策, 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

外国直接投资者承诺, 对东道国产生技术转让和技术模仿的溢出效应的同时, 还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部分文献通过案例分析或实证研究发现:在改革阶段, FDI (外国直接投资) 产生了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但是, 也有一些证据表明, 在“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拉美地区, 外商直接投资除了带来环保技术的转让, 原先承诺的“溢出效应”并未实现。

1.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 有两个因素推动东道国努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一是FDI增加投资、就业、外汇和税收收入;二是东道国政府希望FDI对当地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对外国投资的“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的预期主要为:由于外国的投资者享受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优势即高水平的生产力, 因此“溢出效应”是指知识和技术的转移, 而“产业关联”主要是指对东道国经济的前进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理论预测表明, “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往往通过人力资本的模仿、竞争和并购实现, 并相互作用于上下游外国投资者以及供应商或客户。然而Maurice Kugler认为, 仔细研究经济理论就会发现一个相反的观点———产业间是缺乏溢出效应的。

2.区域研究

国别或区域研究是解决FDI的“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的重要方式。

Laplane等通过研究南方共同市场的三个国家 (巴西、阿根廷、乌拉圭) , 验证了外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更有效率的假设。研究还发现了在三个国家间的垂直联系, 但是地区水平溢出效应只发生在那些已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的企业。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吸收能力。

(1) 巴西。Laplane等通过研究巴西的案例发现, 当外国直接投资旨在为国内市场服务时 (市场搜寻动机) , 外资企业的存在降低了巴西当地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力。Bonelli在1999年的一项研究中, 考察了巴西的矿业和制造业中的FDI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当追踪制造业FDI与竞争力之间数据 (单位劳动成本或出口数据) , 他发现似乎在不同的行业, 在FDI的增长和外国直接投资资本的变化两者之间并无明确关系。Da Motta Veiga通过总结巴西的案例经验, 详细评估了20世纪90年代跨国企业在巴西开设分公司时, 在贸易、生产和科技网络所具有得有限集成, 以及国内企业所具有的有限外部 (技术和生产) 正向性两个指标, 但这两个重要指标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技术开发。

(2) 阿根廷。最近, 有两个重要的研究针对性地考察了阿根廷案例。Chudnovsky、Lopez、Rossi使用了1992—2001间的700多个阿根廷制造企业的数据。但是, 并未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存在积极抑或消极的溢出效应。然而, 他们却发现, 吸收能力强的国内企业则更有可能获得水平和垂直的技术溢出。他们还指出, 跨国公司的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提高国内企业获得溢出效应的积极性。Bell、Marin一直在关注跨国公司子公司在溢出效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们提出了“主动子公司”模型。通过研究阿根廷工业企业在1992—1996年期间的数据发现, 子公司自身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是潜在的溢出效应更为重要的一个来源。

(3) 乌拉圭。乌拉圭有一项有关“溢出效应”的特别研究。Bittencourt、Domingo通过研究制造行业的跨国企业发现, 考虑到固定的影响,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表现并未得到改善。然而, 他们利用1990—1996年间的数据发现并验证了垂直的“溢出效应”。国内的企业雇佣高技能的人员, 提高了生产力, 利用了行业内跨国公司的创新引入 (也就是说, 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水平溢出之间的关系) 。Bittencourt、Domingo认为, 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增加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 而非跨国公司竞争的影响以及进口的增加。更早一些的研究, 例如, 通过研究1988年乌拉圭的数据, Kokko、Tansini、Zejan检验了国家的总体规划于“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的联系。他们发现, 外国跨国公司技术的国际扩散, 在内向型的贸易体制中, 比在外向型的体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4) 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Aitken、Harrison研究委内瑞拉外国直接投资的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广泛引用文献, 研究1976—1989年间的4000家工厂的数据。他们发现, 外资数量同小企业 (雇员少于50人) 生产率的提升正相关, 而且外资企业所有权的增加和同行业内的国内独资公司的生产率负相关。这些负面影响对替代模型的参数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 他们还认为, 这种积极的影响在先前的研究中就已被证实了, 可解释为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当地寻找更多的生产部门和投资生产效率高的企业。Kugler检验了来自1974—1998年间哥伦比亚制造业的多部门数据, 发现产业内的溢出 (一般技术的溢出效应和关联外部性) 都是相当大的。

(5) 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地区。有些研究人员已发现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产业关联的实证。Mortimore对比加勒比地区服装行业FDI的结果和原先的预期, 认为对于溢出效应的预期并未实现。Mattar、Gallagher研究了墨西哥的案例, 溢出效应的所有预期都与墨西哥制造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相去甚远。Ramirez计量分析了1960—2001年间墨西哥的FDI数据, 发现一旦资本或利润倒流, 以及资本被来自这个国家的FDI削减, FDI净值对私人融资资本的贡献会显著降低。此外, Ramirez还将汇款的股息和收益考虑在内, 发现一旦将汇款考虑在内, 溢出效应的生产率就会减少。

拉美新组阁的政府从根本上质疑当前的FDI政策的效果。本文表明, 这样的重新评估是合理的。通过重新研究发现, 一系列的结果都表明FDI导致的生产力的“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 通过对该地区的宏观层面的研究发现, 在上世纪90年代FDI甚至挤出了国内投资。

寻找一个新颖并且清晰的研究方向, 也许可通过文献的丰富程度予以确定。何种政策能够带动FDI促进经济的发展的问题, 可供研究的文献还非常匮乏。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由于政策环境的封闭, 并未带来大量的FDI, 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即使政策完全开放, 也未带来大量的FDI。如何制定招商引资政策, 才能正确平衡国家和私营部门, 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

虽然有些拉丁美洲新成立的政府正在将外资企业国有化, 但是同样的, 有些国家的国有教育部和公共事业等产业也正在被私有化或出售给外资。因此, 许多国家正在寻找一个相对平衡点。本文表明, 改革现有体制、出台新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 是有必要的。

结论

在这个领域虽然已有一定研究, 但是所需的还有更多。通过借鉴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南美、东亚的经验, 表明积极的公共政策能够鼓励供应网络的形成和科技、人力资源之间联系的发展。国外学者Mortimore等指出, 上述的影响因素在墨西哥都不存在, 并且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较弱。同样, 在分析南方共同市场的基础上, Laplane等同意并且提倡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企业创新活动, 目的是尽可能要从“溢出效应”中收益。

类似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新自由主义时期, 拉美签署了众多的贸易和投资协定。这对未与西方国家签订大量双方或地区协定的国家 (如印度、中国) 来说, 境况会变得更加困难。可以肯定的是, 拉美地区的选民对这个问题会很在意, 如果政府不做出改变, 政府和民众都无法从中获利。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J.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In Williamson, J., editor, How much has hap-pened?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0.

[2]Laplane, M., Padovani Goncalves, J.E., Dias de Araújo, R., Chudnovsley, D., López, A., Rossi, G., Bittencourt, G., Domingo, R.Efecto derrame de las empresas extranjeras en los paises del mercosur.Serie Briefs.Montevideo, Uruguay, Red Mercosur.2000.

[3]Chudnovsky, D., Lopez, A.2000:La Competencia Por Atraer la Inversion Extranjera Directa su Dimen-sion Global y Regional.Serie Brief.Buenos Aires, Latin American Trade Network.——2001:La inversion extranjera directa en el mercosur:un analisis comparativo.El Boom de la Inversion Extranjera Directa en el Mercosur.D.Chudnovsky.Buenos Aires, Siglo Veintiuno de Argentina Editores.

[4]Bell, M., Marin, A.Technology spillovers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he active role of MNC subsidiaries in Argentina in the 1990s[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6, 42 (4) :678-97.

[5]Bittencourt, G., Domingo, R.Efectos dederrame de las empresas transnacionales en la industria manufacturera uruguaya 1990-2000.Montevideo, Uruguay, Departamento de Economia, Facultad de Ciencias Sociales, Universidad de la Republica.2004.

[6]Kokko, A., Tansini, R., Zejan, M.Trade regime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evidence from Uruguay[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1, 137 (1) :124-149.

加工贸易的“拉美化”陷阱 第9篇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中国绝大部分产业。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外资方面的建设性成果,但是鲜花之畔往往就有陷阱,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低效应的产业结构提升

评价外资政策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成效,必须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联系。国际上通常以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对该国产业的提升作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是指加工贸易出口值与进口值之比,它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的链条较长,即所需零部件和原材料由国内生产供给,或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

结合加工贸易增值率可大致判断出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质量和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力度。据资料比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值率变动徘徊在1.2—1.53之间,并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对经济的贡献有限,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失去了发展后劲,因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

倾轧一般贸易

相比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由于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只能作为一般贸易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实行不限企业、不限地区、不限产业的准入政策,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从事加工贸易,同时由于一般贸易出口退税渠道的长期不畅,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在进出口税收上存在的政策落差,使得众多一般贸易企业纷纷转而从事加工贸易,倾轧了一般贸易领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例如关税收入减少,国内基础产业受到重创等等。

并且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中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持续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

毒化国内原料工业

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中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并且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许多加工贸易对环境破坏大,对土地等资源消耗多,且大多是受控于外国企业,“依附性”特征明显,对经济发展难以形成长久推动力。因此,有学者甚至指出,如果不改变这种依附性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拉美化”效应的危险。

引发国外反倾销浪潮

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国际市场存在扩张空间为前提,而国际市场的扩张需要看世界经济的发展,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国际市场的扩展空间也将变小,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就愈加激烈。

过去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高数量低价格,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已经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使中国的出口贸易成为众矢之的,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纷纷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商品进口,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起诉案件明显增加。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出口产品被其他WTO成员提起386起反倾销调查,占全世界反倾销总数的15.21%;同期,中国出口产品被采取反倾销措施272起,占总数的17.36%,占发起数的70.47%。

规避“拉美化”

事实上,利用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也曾经有过成功经验,如亚洲“四小龙”;但是反面的例子也有,如一些拉美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进入和本土企业被吞并、被消灭同时发生,加工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本土经济却在不断萎缩,国家经济最终陷入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中无法自拔,此即所谓“拉美化”效应。“拉美化”往往伴随着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社会失范、贫困化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

如何避免“拉美化”倾向,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拥有港口优势,又靠近印尼、马来西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而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注意引导,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让外来产业逐步改变为植根于本地的产业,新加坡的经济由此获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梦想。

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发展模式,它不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其是否应该存在的判定依据,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对其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和作必要的调整。所以中国的加工贸易在目前并不存在取消或限制其发展规模的问题,其着重点应放在如何继续发展上。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进入高潮,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这为拓展加工贸易的空间、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比较优势。中国的企业应该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介入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进行加工贸易。还应该将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同时要注意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提高加工增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上一篇:调解工作下一篇: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