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项范文

2024-06-19

水利专项范文(精选7篇)

水利专项 第1篇

一、水利专项资金集中核算的优势

(一) 对财经违纪行为具有预防、制约作用。实行集中核算在建管单位账户、报账、制度等源头上制止工程资金的乱支滥用, 将建管单位财务收支全过程置于主管单位的监督之下, 增加建管单位在项目支出方面的透明度和自我约束力, 有效地控制了腐败的产生。

(二)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行为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大部分单位, 基建业务不是经常性发生, 一旦发生, 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从业务上便无从下手。采用集中核算, 可以使建管单位不必担心专项资金核算的专业性, 更专注于工程, 将为民、惠民工程尽快落到实处。

二、水利专项资金集中核算的弊端

(一) 有相对独立的监督条件却无法有效的实施监督。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建管单位, 只能按工程进度到施工现场查看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无法真正了解经济事项的全貌, 只能通过相关书面资料来审核。因此, 克服远离经济事项的真实性是实施集中核算的基本条件。

(二) 报账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制约了集中核算工作的质量。目前, 集中核算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无专职报账员; (2) 有专职报账员, 无从业资格证; (3) 报账员实为“跑腿员”。核算中心与建管单位之间主要通过报账员联系, 加强报账员职业操守和业务素质是保证集中核算工作质量的必要前提。

(三) 核算中心与建管单位在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上难以平衡。尤其是将核算中心设置在主管单位很难找到平衡点, 存在着全局意识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以及核算中心与主管单位之间无法很好的沟通和调和。因此, 监督和服务的矛盾是集中核算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主要矛盾。

(四) 实行集中核算, 水利专项资金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集中核算, 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建管单位的账务进行核算和审核, 以及相关会计档案的保管。但项目工程支出的执行权仍在建管单位, 尽管有些主管单位已将支出的审批权收回, 但这与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负责制”相悖, 也无法真正熟知建管单位各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 建管单位仍是事实上的会计活动主体, 出现责任主体不清晰等情况。

三、应对措施

(一) 建立工程与财务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 对水利专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规范使用。建议有关部门对水利建设单位领导定期培训, 强化其财务监管与工程管理并重的思想观念, 将财务工作由事后记账变为事前参与、事中控制和监督, 把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 主动服务、主动监督、主动为领导当好参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二) 各级领导切实重视报账会计队伍建设。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报账工作, 建管单位要配备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的专职人员进行报账。报账员作为建管单位财务人员, 要做好相关备查账和对账事项, 掌握一手资料, 便于建管处领导及时做出相应决策。

(三) 把握好为工程服务和财务监督的辩证关系。集中核算工作既要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工程建设, 又要科学应对相互配合中出现的困难。 (1) 坚持财务监督核算中心基本职能的地位。强化财务监管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会有效控制腐败的发生,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进一步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2) 坚持创优服务。熟悉工程项目信息, 参加工程招标、价款结算、竣工验收、制定办法和重大事项决策等程序, 为财务核算管理找准服务点;坚持原则, 不放松源头管理, 在财务核算方面坚决做到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

(四) 建立健全核算中心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集中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涉及的工程项目多, 核算任务重。一方面,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服务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 制定激励机制, 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以便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第2篇

(二)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实施部门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三)检查验收制度。杜绝在项目执行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的现象,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检查;项目完工后,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财务等情况进行验收工作。

水利专项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发展

一、引言

水利基本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健康发展,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命脉。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基本建设在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业也取得了迅速的进步,这也对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资金需求巨大、投资结构复杂、建设工期较长的特征,使得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难度系数较大。因此,如何保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确保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央和各级财政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利基本建设在这几年来得到了中央和各级财政广泛的支持,各级财政都逐步加大了对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植力度。而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核心,资金管理直接贯穿于整个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控制、核算到分析考核的各个过程。因此,只有高度重视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工作,通过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充分发挥出水利基本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水利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落实不到位

我国大多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都属于公益性项目,其资金筹资来源都是政府投入,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建设资金主要是依赖于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投入。然而,由于当前地方财政存在的困境,大多数地方政府往往并不能有效地落实申报水利基本建设时保证的项目配套资金,造成当前许多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并不能得到充分落实。国务院关于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造成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所需的专项资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进而导致建设项目不能够及时地开展和发挥作用,使得水利基本建设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调配机制,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机制来开展项目资金的筹集工作。水利建设资金筹资渠道的单一性,制约了我国水利基本建设的充分开展,影响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投资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于项目投资机制的不健全,造成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存在建设资金被浪费乃至被挪用、侵吞的情形。许多的地方政府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向国家申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足够的调查研究和项目可行性论证,往往只重视从国家获取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而不去考虑其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建设的需要以及项目建设的现实可行性。投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我国有限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并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亟需资金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得不到实施,影响我国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

而且,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繁多,项目资金的渠道非常繁杂,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地集中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和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地调配,从而实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另外,项目资金筹集渠道的繁杂也造成水利基本建设的项目资金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一般情况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指标下达后,许多地方政府会出于各种理由,不及时调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甚至出现某些地方政府挪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项目资金不能得到合理的管控,这造成水利建设项目不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施和完成。

(三)专项资金管控不严,项目内部控制缺失

目前,内部控制在我国大多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在项目决策、实施、考核中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而且,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都存在专项资金管控不严的问题,甚至出现水利专项资金被当地政府或其他个人、组织非法挪用乃至侵吞的情形。大多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仅仅抱着应付相关部门检查、审计的态度来制定项目的内部控制章程和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实际情形和实施单位特殊状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不能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地管控,保证专项资金能够落实到实处、有效发挥资金作用。

(四)资金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当前大多数的水利基本建设都是由政府机关主导完成的,导致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实施单位未对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水利基本建设实际情况的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在项目的审定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工阶段都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资金绩效管理制度,不能对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进行合理的考核和评估。资金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影响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其完工的质量。

三、加强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推进水利基本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对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水利基本建设的需求,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基本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对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出扶持政策等多种措施来推进水利基本建设。

另外,还应当充分地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机制,对当前水利基本建设单一的筹资渠道进行创造性地改造。水利基本建设应当拓展资金筹集渠道,考虑引入资本市场的资源调配功能,通过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来吸引社会各方面广泛的资金投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可以考虑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建设债券、发行股份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展资金的筹资渠道,为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

(二)优化投资机制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调配,影响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许多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利益,在未进行充分的实际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展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使得有限的水利建设资金不能真正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

因此,必须对当前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机制进行充分优化,及时、充分地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通过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申报的严格审核,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来完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申报机制,确保有限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能够合理地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另外,通过投资机制的优化,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对专项资金的落实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督,并根据项目的开展状况及时落实项目资金,确保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得到有效地开展,从而推动水利基本建设的推进。

(三)全程管控专项资金的使用

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资金需求巨大、投资结构复杂、建设工期较长,项目资金管控的作用显著。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每一笔项目资金都能够落实到实处,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

1、严格资金拨付管控

根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申报的核算,进行项目建设工程投资计划、工程建设支出预算的制定工作,加强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预算管理和监督。另外,还需通过建立合理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对项目每一笔资金拨付的有效管控。通过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拨付的严格管控,可以有效地防止项目资金被个别人或组织截留、挪用甚至侵吞情况的出现,保证项目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2、加强资金日常管理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水利部关于《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水利建设的资金实行专户专储、专款专用,防止水利建设资金被挤占和挪用。项目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财务人员,能够对水利建设项目的日常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充分地监督和管控,保证项目资金的每一笔日常支出都有凭有据,都存在正当理由和使用目的。

3、严格项目成本费用核算

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对水利建设项目的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好项目成本费用的核算工作,杜绝浪费资金现象的存在。由于水利建设项目的复杂性,水利建设成本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设备投资支出、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以及其他各项成本和费用支出,使得水利建设项目成本费用的核算工作难度系数非常大,这就要求项目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只有把好项目的成本费用核算关,才能保证项目的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才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推动我国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审查项目竣工决算

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时,还应当严格进行项目的竣工决算审查。通过对整个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竣工财务决算,对水利建设项目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也是对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一方面,通过对项目工程决算实行造价审计控制,审查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费用开支、资金结余等情况,全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果。另外,及时组织有关单位验收,登记交付使用资产,及时清理债权、债务,防止项目完工后出现资产流失情形的出现。最后,还需对项目结余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防止项目完工后资金被截留或挪用。

(四)完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

项目实施单位还应当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的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在审定阶段合理设定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在实施阶段展开资金绩效管理,在完工阶段实施资金绩效考核。通过完善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约束,进而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松梅.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浅议.企业技术开发,2010(10);

[2] 王玉亮,玄立三.浅析水利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7);

[3] 李建军,刘洪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若干问题初探.中国科技信息, 2010(7);

[4] 许行军.新形势下我国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10(12)

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第4篇

自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实施以来,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制度在各国逐步建立起来。作为一种预测性和参与性的环境管理手段,目前EIA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在完善项目设计,提高决策质量,防止严重的社会、环境危害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传统的EIA主要着眼于开发建设项目层次,只是对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而不是在规划决策过程中对发展战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因此它不能改变发展战略,只能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可或否决,也就不能指导建设项目朝着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建设。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认识到建设项目EIA的不足,开始将EIA应用扩展到规划或计划层次。20世纪80年代,有的国家强调应将EIA扩展到政策层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提出,具有战略视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1]。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ment,SEA)可定义为战略行为的环境影响评价,即政策、计划和规划(PPPs)的环境影响评价。SEA也可以概括为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并将其应用到决策之中。SEA可以弥补EIA的不足,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该评价方法对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也把我国SEA迅速推向新的阶段。

水利专项规划具有规划范围广、涉及部门多、规划内容复杂、规划实施周期长等特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累积性,有些是潜在影响。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具体的规划项目,研究水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的开发战略和方针、规划方案,以及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2 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在充分了解规划背景和规划方案,确定规划评价依据、评价标准、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指标、规划拟采用的方法、评价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规划评价依据主要包括与规划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相关流域、区域、行业规划,工程技术文件;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土壤与土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目标[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规划的协调性分析主要包括规划方案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分析,规划方案与相关流域、区域、行业规划的协调性分析,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分析等。需要按规划实施的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近期规划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多,针对水利专项规划的特点,需重点分析拟议的规划方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的关系。

相关流域、区域、行业规划也很多,针对水利专项规划的特点,重点分析拟议的规划方案与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河流水电开发规划、河流水功能区划、河流航运规划、 “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十一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的关系。

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及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及承载力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因素及承载力分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及支撑能力分析等。

2.2 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现状分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现状、主要环境问题、“零”方案环境发展趋势分析。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在于增加了“零” 方案的环境发展趋势分析,主要是分析不实施拟议的规划方案,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主要变化趋势。

2.3 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识别包括规划方案的影响源分析和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规划方案影响源分析按规划实施过程中和规划实施后进行影响源分析。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可采用专家咨询法、类比分析法、矩阵法等,识别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系统及影响要素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性影响和累积性影响)、影响性质识别(有利与不利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通过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确定重点评价环境要素和一般评价环境要素。对综合规划和各水利专项规划应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2.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包括: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比较分析、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分析、近期控制性枢纽及重要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综合影响评价。

a. 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应根据不同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水利专项规划,重点分析的环境要素为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生态、土壤与土地资源、社会、经济。

水文与水资源要素分析主要是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河流径流过程、洪水特性、泥沙冲淤等方面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地表水资源产生明显影响的规划,如调水规划、采用引水发电方式的水力发电规划,应分析规划方案对区域、河流、规划河段及下游环境敏感区、重要水源地等的水资源量和时程分配的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评价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合理性;对地下水资源产生明显影响的规划,应预测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合理性和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环境要素分析主要是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否导致河流水质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是否满足水功能区的要求;对于灌溉规划还应预测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灌溉回归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对于蓄水工程规划,应预测规划方案对河流水温的影响。

生态要素分析主要是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生态完整性影响、敏感生态问题影响、生态风险影响等。针对不同的规划,生态风险分析预测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于调水规划,重点分析对于调出区河流水生生态、生境条件突发性破坏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对于水力发电规划,重点分析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生态风险;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

土壤与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应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对于灌溉规划应预测规划实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重点包括沼泽化、潜育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社会、经济要素分析应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应分析对生活质量、就业、生产条件、城镇化、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应分析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规模等的影响;对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水利专项规划应分析对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b. 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比较分析是通过对以上重点环境要素的分析,分析不同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时间跨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c. 由于各专项规划对环境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主要是明确各专项规划实施对生态与环境的主要影响。

d. 近期控制性枢纽及重要工程环境影响分析,主要是分析近期实施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并从环境的角度分析规划实施时序的合理性。

e. 综合影响评价主要是从宏观的尺度对各规划方案的长期累计影响和叠加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可行性,并对规划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意见与建议。

2.5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括规划方案的调整优化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规划方案的调整优化措施主要是从环境角度对规划方案的规模、布局、实施的时序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规划方案的层面消除对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针对规划方案实施对主要环境要素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对策措施,包括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2.6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主要是针对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和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拟定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监测计划及跟踪评价实施方案。对于水利专项规划重点是制定水资源、水环境、生态以及涉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监测计划和跟踪评价实施方案。

2.7 其他

水利专项规划涉及地域范围广、行业部门多、实施时间长、影响人群广泛,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都应重视公众参与,充分了解和反映受规划影响的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水利专项规划环评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主要是基础资料的缺乏和调查的困难性,规划拟建项目规模和方案的不确定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不成熟等,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影响。

3 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a. 对于流域规划,特别是跨流域调水规划,不仅要分析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应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于环评工作者而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法都比较熟悉,但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则比较陌生,这也是规划环评的难点问题。水利专项规划是基础性规划,水利水电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受益区和受影响区的生产、生活将产生较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应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上下游、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b. 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出发点。水利专项规划有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点,如特有物种及特殊生境、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世界文化遗产等,应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予以特别关注,把生态敏感点放在优先地位,必要时要对规划目标、规划方案进行调整,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4]。

c. 在规划阶段,应初步确定规划梯级水库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包括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防止河流系统泥沙淤积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径流量,维持水体一定自净能力的最小基流量,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流量,防止河湖断流、湖库萎缩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径流量[5]。从环境的角度为规划方案中工程规模的确定提供依据,以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管理,维持生态平衡。

d. 水利专项规划多涉及梯级水库,应重点评价规划梯级水库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单一的水库环境影响有限,但梯级水库的叠加累积影响使得有些不利的环境影响程度加重,范围变广,因此,叠加累积影响是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优化梯级水库布置,实行统一调度,进行宏观控制,可以缓解梯级水库的叠加累积影响[6]。

4 建 议

a. 由于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开始,无论是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还是评审专家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深度等的认识都不尽相同。笔者也参加过一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有时专家不仅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进行评审,还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进行评审,许多评价因子要求定量化,水利专项规划在规划阶段是比较宏观的,很多设计参数往往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才能确定下来,而且设计阶段的具体工程设计参数和规划阶段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些环境影响的定量化分析难以实现,即使定量化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参考意义也不大。笔者认为规划阶段主要是分析规划方案内容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与相关规划是否矛盾,从环境的角度确定规划初步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通过重点评价环境要素的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从大的框架共同拟定初步规划方案,至于有些定量化分析可留待建设项目阶段解决。因此,建议制订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及评估要点,以区别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b. 目前试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是针对所有的区域和行业规划制定的,比较宽泛,建议进一步细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并根据不同行业制定相关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c.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深度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及评估中心通过一定时期的评价工作,加强技术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培训,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学术交流会,以及在网站上公布较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迅速发展。

摘要:针对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评价重点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推动、发展和完善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建议。认为,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协调性分析、环境现状分析、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等,应从宏观角度考虑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评价,把握主要环境问题,充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点,保证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需水,考虑梯级水库的叠加累积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拟定和优化规划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水利专项

参考文献

[1]廖奇志,黄家文.南水北调工程战略环境评价研究初探[C]//首届长江论坛论文集编委会.首届长江论坛论文集.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156.

[2]习翔正.从国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反思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7(10):285-286.

[3]陈庆伟,刘昌明,郝芳华.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7,38(4):8-11.

[4]庄严,许武德,邢俊英.水利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05(1):23-25.

[5]马艳霞,许武德.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0):50-53.

水利专项 第5篇

检查总结

水利局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总结

根据云水安监4号《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和州水利局建设科3月12日的电话通知要求,我局结合今年一季度开展的水利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县上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迅速抓好落实,将文件精神及时传达至各在建水利工程,要求涉及的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管理局和尼白租水库扩建工程管理局分别对各自实施建设管理的小平地、独田、夜起连、木马河、高桥、幸

福、大血厂、维的等8件小

(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尼白租水库扩建工程等在建项目,根据检查内容逐条逐款进行了全面自查,如实填写了自查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我们按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是关键,健全组织是基础,责任到位是重点,群防群治是目的”的思路,抓好安排部署,把落实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结合“安全生产年”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深入各施工单位,广泛宣传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目的、意义,从而提高了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边检查边整改,对发现问题的,坚持跟踪落实到位,从而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为确保工程安全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为切实履行好各在建项目的安全生产职责,各工程管理局内设安全生产及合同管理科,专门对各件水库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管,同时各水库工程项目部下设安全生产管理室,负责各件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职责。管理局还相应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科及各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室的工作职责,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各级关于安全生产与管理各项规定,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了工程人员安全,施工安全,质量安全。

三、齐抓共管,参建各方认真履职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保障,首先有了安全,工程才会产生效益。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参建各方分别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建设方代表业主,对安全生产管理负有

全责,设计方负有设计安全职责,监理方对工程实施全过程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而施工单位作为工程的直接实施者,负有行使与落实的直接责任。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参建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全面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我县在建水利工程自开工至今,参建各方均分别履行了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能,为工程实施创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

项目法人单位。为切实履行好我县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职责,尼白租水库扩建工程局和小

(一)型水库工程管理局内设安全生产及合同管理科,专门对各件水库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管,同时在建的各水库工程项目部下设安全生产管理室,负责各件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职责。管理局还相应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科及各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室的工作职责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各级关于安全生产与管理各项规

定,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了工程人员安全,施工安全,质量安全。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我县在建的8件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均由楚雄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技施设计中有7件由楚雄欣源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承担,1件(独田水库)由曲靖能阳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承担;尼白租水库扩建工程由楚雄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任务。在几个阶段的设计过程中,各设计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要求及安全生产规定严格执行,并配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设施。特别是在隧洞的设计中,配备了钢支撑和竖井的锁口,有效的减少了安全隐患,并且使安全设施有了资金来源。

工程监理单位。为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各工程局在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时就将安全生产管理条款写入合同,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各项规定,确保了工程安全施工。

水利专项 第6篇

1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特点

专项维修是为恢复水利工程原有设计 (或竣工) 标准而对某一固定长度堤防或某一处控导工程进行的集中性、专门性维修整治, 它具有工程量大、容易量化、投资集中、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集中等特点。日常养护是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 保持工程整体面貌, 而对管理范围内的全程堤防及控导工程进行的全面的、长期的、常态化的维修养护, 它的特点是经常性、全年性、持续性、机动性、难以量化、投资分散。

2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关系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两者目的不同, 项目划分明确, 设计方案无交叉, 独立验收, 资金也是单独拨付, 但二者并非截然分开各自为战, 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日常养护是基础, 专项维修是必要补充。专项维修利用资金优势恢复工程设计标准, 为日常养护减轻难度、创造条件、打造平台;日常养护为专项维修打基础做铺垫, 并在后期保证专项维修的工程成果。应将两者作为整体考虑, 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共同推进, 充分发挥各自特点服务于工程管养。

3 进一步做好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措施和建议

3.1 合理划分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

每年的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都是在工程普查、隐患探测、观测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项目, 分配资金比例, 科学合理地划分项目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做好工程普查, 翔实掌握工程现状, 准确发现问题, 参照水管单位实际情况做出中长期养护规划, 根据恢复设计标准要求, 合理划分专项和日常项目;

2) 合理分配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投资比例。近几年海委有不断加大专项维修资金比例的趋势, 大量堤防和控导工程恢复了原有设计标准, 工程效益逐渐显现。在专项工程不断竣工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日常养护工作, 恢复设计标准的工程缺乏日常养护的保障, 势必走向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日常养护经费比例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全盘考虑、区别对待。如馆陶河务局在2007年晋升为海委示范管理单位, 堤防、控导工程基本恢复设计标准, 2008年至今, 水管单位加大了日常养护的资金比例, 维修养护重心也向日常转移, 有效保证了全程整体效果。

3.2 加强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队伍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 专项和日常养护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根据堤防工程重复性、相似性、时令性特点, 保持养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

堤防养护队是堤防维修养护的生力军, 是管养链条里的重要一环。养护队由管养分离前的群管队伍过渡而来, 经过近几年的正规化管理和引导, 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 养护效能迅速提高, 但距离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近几年逐步对养护人员的待遇进行了提升, 在固定养护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了浮动部分;对养护程序、考核验收、优劣奖惩、资金使用等环节做出了详细科学的规划和认定。这对稳定队伍, 提升养护公司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继续加强养护队伍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合同约束加强养护队伍管理, 规范管理模式, 强化养护效能, 做到管理有依据, 养护有保障;二是严格执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验收程序及考核后的奖惩落实;三是将养护人员的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考勤情况挂钩, 按劳分配, 按质奖罚, 拉开档次, 提高其主人翁精神和参与养护管理的积极性。

3.3 加强专项维修质量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

专项维修参照基建模式运行, 对质量控制要求较高。要切实做好维修养护准备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和验收质量控制。养护公司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实行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 设置专职质检岗位, 落实岗位责任制, 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由于堤防工程与沿河群众接触较多, 施工中互有影响和干扰, 因此要切实做好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科学施工, 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安全无事故。

3.4 积极创新, 转变完善日常养护模式

原有的日常养护模式是在养护队内分段承包、分散经营、全程养护, 养护力量分散, 监管难度大, 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差, 效率低下。近几年各方都在探索新的日常养护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馆陶河务局采取集中定量养护模式, 即将各养护队的养护人员集中起来, 共同完成当月任务清单下达的施工任务, 同时, 养护员个体兼顾自己分包段的养护项目。新模式的优点是将薄弱的养护力量集中起来, 提高了工作绩效, 保证了养护质量, 同时便于监督管理、核定工程量。

新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当中, 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应结合自身工程实际, 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加强交流, 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真正找到适合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养护模式。

3.5 重视堤防隐患探测

维修养护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洪强度。邯郸河务局所辖漳卫河堤防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 后来经过分期治理加固、增高、培厚、帮宽形成, 内部结构性隐患较多, 外强中干。在每年的日常养护设计中都设有堤防隐患探测项目, 但由于经费划分的原因, 该项目投资偏少, 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随着大量专项工程的竣工完成, 维修养护的侧重点应该迅速从工程“外部面貌改观”向“内部结构稳定”转变, 经费适当向堤防隐患探测倾斜。

通过加强堤防隐患探测, 找出堤防、控导工程存在的内部缺陷和隐患, 编制集中处理规划, 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项维修整治项目, 有的放矢, 分步治理, 通过加戗、灌浆、基础加固等措施消除隐患、恢复强度、保障安全。这也充分体现了日常养护和专项维修的一体关系。

摘要:本文结合漳卫河堤防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际, 分析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特点及两者关系, 针对新体制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提出措施和建议。

水利专项 第7篇

至今, 修购专项资金已实施10年。在此期间, 通过修缮和改造科研工作房屋及基础设施, 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研究设备和仪器, 水利科研单位科研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推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为催生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一、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规范和加强修购专款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06年, 财政部出台了《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水利部对修购专项资金的管理高度重视, 规划评审、项目申报、验收和绩效考评都有严格规定, 保证项目管理目的明确、有章可循。十年来, 水利科研单位获财政资金10多亿, 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效显著。但在项目申报和实施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 基础工作薄弱

修购专项包含工程类、购置类、升级改造类项目, 涉及科研计划、业务应用、财务、采购、房产及设备管理等多个部门以及项目申报、预算审核、政府采购、进口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 对单位各项基础工作和管理要求高, 但部分单位还存在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资料不齐全, 科研仪器设备总量和结构不明等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

(二) 规划编制较粗, 项目整合集成程度不够

部分单位对修购规划的编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 规划编制缺乏发展战略和科学、超前意识, 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目标和计划进程不够明确, 未处理好存量与增量、长远发展与当前急需的关系。申报的项目分散, 整合集成程度不够, 单位各部门之间未统筹协调, 各自按照需求分头申报, 相近项目未进行整合, 同类设备重复申报。

(三)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不够

大型仪器设备分散在各单位的实验室和研发平台, 对外开放共享仍然存在困难和瓶颈。一方面,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费、维修费缺乏投入;另一方面, 对外服务有偿使用机制和补贴机制尚未形成, 一些动辄上百万的科研设备“养”在单位里, 利用率低。

(四)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房屋维修和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 有的单位在维修费中列支后, 未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有的单位直接按项目金额整体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 未考虑新增固定资产和原固定资产变动。资产入账缺乏统一规定, 不利于真实反映单位资产的管理使用状态, 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修购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 摸清存量家底, 完善基础工作

水利科研单位科研基础条件存量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资源, 也是申报修购专项项目的前提。因此, 迫切需要摸清水利科研单位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家底”, 汇集水利科研单位修购专项基础数据, 建立动态管理的修购专项基础数据库, 全面掌握水利科研基础条件的基础信息, 对水利科研单位有什么、缺什么、急需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二) 做好专项资金规划, 保障年度增量

修购专项资金规划是水利科研单位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蓝图, 关系到规划期内修购专项项目的立项数量和质量。在制定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职能定位、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 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组织管理, 统筹好内部资源, 单位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制定修购专项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规划内各年度经费需求, 合理配置, 切实保证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 做实经费测算,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修购项目预算是申报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财政部审核的要求很严, 必须做实做细。要围绕修购内容, 依据相关规定、规范、标准仔细测算, 据实编报, 防止拍脑袋要钱的现象。对拟购置的仪器设备要做好前期调研, 明确技术要求, 多方询价确定预算;对修缮、改造类项目要做好工程量测算, 按照工程预算定额, 结合所在地市场价格水平, 合理预测, 确定预算。

(四) 精心组织协调, 加强过程管理

修购专项一经立项, 就要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修缮项目要提前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和工程量清单计算;购置项目要提前做好拟购置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价格的调研和进口设备论证。项目批复后及时开展招投标;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督促施工单位按进度计划施工;项目完成后及时办理资产入账手续;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使用资金, 项目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完备;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确保资金支付进度达到要求, 项目顺利实施。

(五) 推进资源共享, 发挥资源使用效益

按照“制度推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奖惩结合、分类管理”的开放共享基本原则, 推进水利科研单位开展创新管理制度、探索开放共享机制、研究考核评价方法、建立后补助机制等工作, 盘活大型仪器设备存量资源, 搭建共享平台,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最大化发挥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六) 强化绩效管理, 建立项目约束机制

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是促进项目实施、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应采用现场检查、询问、听取汇报以及核实相关信息等方式, 对照评价指标、项目文本及实施方案、合同、招投标文件以及有关政策进行全面评议和量化评分, 并追踪修缮使用效果、仪器设备发挥功效等。强化应用, 把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验收内容之一, 评价结果的优劣作为能否通过验收的前置条件, 并与今后项目申报挂钩。

三、建议

新时期水利科研能力建设任务重, 修购专项资金作为改善水利科研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支撑, 必将发挥核心作用。

(一)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水利科研单位大多成立时间较早, 科研设施陈旧, 特别是老旧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更新等资金需求量较大。目前, 修购资金投入与新时期科研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 水利部科研院所申报修缮购置规划总金额25亿元左右, 但最终实际获得修购专项经费拨款仅为10亿, 投入与需求差距过大。建议进一步加大修购专项资金的投入, 弥补需求与投入之间的差距。

(二) 简化项目评审环节

科研单位申报修缮购置专项规划和年度修缮购置项目先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核, 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后再上报财政部, 财政部委托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再次进行评审, 最终确定项目金额。项目立项后, 还要申请纳入财政部预算项目库, 列入年度预算, 同时, 编制实施方案上报主管部门, 待预算批复后才能实施。项目评审立项环节多, 需经过多次审核, 给单位增加了工作量, 工作效率也不高, 建议合并项目评审环节, 缩短审批工作周期。

此外, 目前涉及进口产品的项目还要申报进口产品的采购需求, 待财政部批准后才能采购。近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对科研单位采购科研设备做了简化规定, 科研单位可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采购进口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管理。这无疑是贴近科研工作实际需要, 精简检查评审, 提高工作效率的大好举措。但目前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 如何备案、在哪个环节备案均未明确, 期待相关部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 调整投入结构

上一篇:定额管理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催化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