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本科专业

2024-07-21

机械类本科专业(精选12篇)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1篇

鉴于此, 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创新方法新课程。本课程以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的理论和应用为基础,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使用创新工具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素质。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环节入手, 阐述了创新方法课程的设置方法, 探索了提高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创新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创新的规律, 使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模式, 启发克服思维定势, 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 掌握创新理论的科学思维、创新方法和发明工具, 掌握创新技能, 提高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后续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时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设计研发、应用效率和效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创新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有着独特性和特殊性的课程。克服传统的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的和关键, 新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必须和产品研发、工程技术设计改造实际紧密结合, 只做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简单的实验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同时必须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并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这就要求为了达成课程设置宗旨和教学目标, 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 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该课程相对缺乏关联课程的基础支撑, 而且只有30课时, 怎么样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 在有限的学时内, 设计出符合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课程, 是该课程设置时的最大难题。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设定三方面综合考虑, 进行了课程设置。

二、教学内容设定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考虑课时数少和学生理论基础等实际情况, 综合创新思维、传统创新理论和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及天津工业大学专家对企业培训的讲义等内容, 结合笔者以前在500强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 设计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 创新方法概述, 主要介绍创新方法的概念、由来和发展、理论体系以及发明问题级别的的划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适用范围应用。

2) 创新思维, 主要讲述思维惯性、技术系统、理想度、资源分析以及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中常用创新思维方法等。

3) 创新方法。讲述技术矛盾的定义、创新原理、矛盾矩阵以及物理矛盾的定义、分离方法及实例。重点讲述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定义和分离, 以及解决方案的树立。

4) 创新规律, 讲述产品全寿命周期、S曲线、和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5) 实践环节, 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其中如何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 利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 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方法设定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结合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创新方法课程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对于教学方法作了以下设计:

1) 增强课程趣味性, 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例为主导出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课件制作结合生活、工程和产品研发中的实例, 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提出问题, 同学回答问题, 最后总结问题解决方法导出创新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方式进行。

2)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时比较少的情况下, 讲述基本理论知识和简要举例。课下将学生分为几组, 通过按组别布置典型问题案例、同组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部分、课下查资料共同解决实际案例、课上发表的方式来拓宽课程内容。

3) 实践环节设定。以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为基础, 通过实际新产品研发项目和实际的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达成课程目标。

四、考核方法设定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的测试, 本课程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和能够利用新的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应该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不应过分偏重理论。

因此采用了平时分组实际案例占比30%, 笔试成绩占比70%的形式。笔试试卷中理论知识题占比30%, 产品设计和工程技术实际问题解决题目占比70%。

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实际问题解决的练习, 加深对课程方法和理论的透彻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五、结语

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迫切要求, 也应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设和构建了创新方法新课程体系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向后将继续探索更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法和方案, 以期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提高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增设创新方法新课程。综合考虑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以及学生特点,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详细设定, 设计构建了创新方法新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成功探索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新途径。

关键词:本科,创新能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岳建锋.机电传动控制基础.课程实践体系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刘欣.机电系统动态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刘国华, 谢望.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4]王海鸥, 廖福成, 卫宏儒, 李为东.大学理科实验班导师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机械类本科简历 第2篇

姓名:xxx

目前所在: 河南

年 龄: 22

户口所在: 河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77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6 kg

人才类型: 不限

应聘职位: 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 半导体/集成电路IC设计/应用/验证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上海,深圳,浙江

工作经历

东莞市模具生产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5 ~ 2010—09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计算机检测员

工作描述: 一般员工及计算机维修,负责整个集团电脑的维护

离职原因: 实习期满

平职学院世博社团

起止年月:2010—05 ~ 2010—09

担任职位: 无

工作描述: 主要是协调工作吧,维持秩序。发地图和扇子,还有就是指路,回答游客问题。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9

专 业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专 业 二: 计算机信息管理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Windows系统的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其他常用软件photoshop图象处理的操作、硬件维护;

2、熟练使用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Internet互联网的操作,对计算机组装、局域网的组建、应用、虚拟主机设置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以及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互联网通讯技术;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

5、行政方面等等。

6、会灵活应用Flash

职业技能:懂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个人自传

1、稳重、沉着、执着、大方、有思想、沟通能力强

2、思维反应快,待人热诚、进取心强,不轻言失败

3、在工作上以机智灵活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团结、努力、拼博来配合别人的工作

4、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3篇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教学改革;机械专业

一、引言

机械工程领域常常需要求解各类微分方程,而这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一般很难得到。一般情况下,使用有限元方法将微分方程离散化后,便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辅助求解。近年,随着有限元理论的不断成熟,有限元法已经成为机械及其相关学科中处理各类问题的重要方法,且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汽车车辆、土木建筑、武器装备等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许多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有限元分析相关的各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内工科本科生普遍反映有限元理论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整个有限元课程后,仍感觉对有限元理论一知半解,更不要说用有限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了。由此可见,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掌握有限元方法是不现实的,单纯的理论教学既严重脱离实际,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的缺陷

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值分析理论为目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讲解有限元理论知识和分析推导方程为主,涉及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泛函分析、变分原理等知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力学和数学理论基础。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对于前期的数学和力学知识要求较高,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力学或者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机械、车辆等非力学专业的本科生,若沿着加权余量法与变分原理一弹性力学一插值函数的构建一数值积分方法一数值计算方法这条传统的有限元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再加上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且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课程新体系

有限元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有限元软件应运而生,为使用有限元法快速解决各类工程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包括美国ANSYS公司的ANSYS、达索SIMULIA公司的ABAQUS、LSTC公司的LS/DYNA以及MSC公司的Nastran等。目前,国内众多机械及其相近、相关产业都将有限元技术作为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这些软件的熟练掌握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应用为基础,以有限元基础理论为支撑,来分析不同工程案例的有限元求解过程,使学生建立起使用有限元法求解工程问题的整体思路。

(一)调整教学目标

对于非力学专业,有限元分析课程一般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设置在机械专业本科教育阶段,课时量有限。此外,机械类本科教育阶段所学习的力学和数学知识较少,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较差。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弹性力学相关的知识,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平面力学问题。因此,要对有限元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限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有限元分析教学方法,与其他理论课程类似,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中涉及的方程多为矩阵形式,需要推导大量公式,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十分有限,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本专业学生的前期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公式的物理意义,而不是具体的推导过程;引入有限元软件的教学,在软件应用和教学中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软件中选取单元时,可以穿插简述节点和单元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插值方法等,还可以通过回顾材料力学中杆和梁的区别,引出节点自由度的概念,并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问题选取合适的单元,或者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穿插讲述材料性能及其本构方程的建立等,也可以在施加载荷和约束时,阐述有限元方法是如何通过单元位移场、刚度矩阵利用变分原理进行求解的,使学生充分理解有限元的思想。这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使他们认识到有限元方法不单单是公式的推导和堆砌,更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软件应用能力

工程问题的解决多依靠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目前,众多有限元软件开发公司都针对高校教学设置有教育版本的软件,为开展面向软件应用的有限元分析课程提供了可能。上机实践作为培养软件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亲自体验有限元解决工程问题的整个流程。在软件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实例,由浅入深地安排学生亲自到机房动手练习:在软件操作过程中,要讓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地理解有限元法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对于相同的结构,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单元类型和单元数目进行划分,并对比计算结果的差异。此时,就可以引入提高计算分析精度方法的讲解,向学生讲述p方法(使用高阶单元提高精度)与h方法(通过细化网格提高精度)的区别,以及这两种方法提高计算精度的理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软件划分网格的熟练程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

四、结束语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十六章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境外优秀教材[1]。金陵科技学院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T) 是隶属南京市的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南京市首批重点学科, 在办学过程中迫切地感到专业教育需要国际合作, 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 引进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法, 并通过合作教育活动中的中外教师交流与互动, 促进教师应用科研水平、应用专业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 从而力促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适应南京高新产业发展对国际化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JIT自2011年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 (De Montfort University, DMU) 开始合作办学, 先后开办通讯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专业。DMU对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是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 。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在实际办学中引进教育资源情况是决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最重要因素[2]。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 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在高等教育领域,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般表现为有特色的或已有办学经验的学科和专业[3]。DMU拥有先进的教育资源、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在英国2015大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调查中,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两项指标都名列前五[4];至今DMU共有18位老师获得英国国家教师奖, 是获奖人数最多英国高校之一[5]。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 JIT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国外同类院校及国内先进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结合两校的实际, 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 研究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体系等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加以讨论。

1 课程体系与国际认证

1.1 DMU课程体系及特点

DMU的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业为三年制, 一年级开设的主干课程:工程数学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力学原理 (Mechanical Principles) 、电工电子学原理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Principles) 、设计与制造原理 (Principle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e) 、计算机辅助工程与程序设计 (CAE and Programming) 。二年级开设的主干课程:产品设计与开发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机械与热力学理论 (Theory of Machines and Thermodynamics) 、材料力学 (Strength of Materials)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高级工程数学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三年级开设的主干课程:热电厂及可持续发展 (Thermal Plant and Sustainability) 、固体力学 (Solid Mechanics) 、动力学与控制 (Dynamics and Control) 、毕业设计 (Individual Project) 。

从课程体系及其大纲看DMU十分注重宽阔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特点有: (1) 涉及的力学课程较多; (2) 每门课程的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 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 (3) 课程大纲对实验课和课程作业比较重视, 比如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和ComputerAidedEngineeringand Programming等多门课程的考评50%或完全取决于Coursework; (4)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 如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中国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 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深广度不够。

1.2 DMU课程内容与国际认证

工业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工程领域的认证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意识到了课程认证的重要性。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十分注重与国际工程专业能力认证体系的结合。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 (United Kingdom 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mpetence, UKSPEC) 在工程技术界和人才市场得到普遍的承认:所有认证过的专业课程都得到欧洲各国工程协会联盟的认可;所有鉴定过的专业点分别得到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等的承认。

DMU的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业所有课程的大纲都明确了与UKSPEC具体条目的结合。如Mechanical Principles课程大纲的“Learning outcomes”项内容:

(1) The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demonstrate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of Mechanical Sciences covered in the indicative syllabus.[UKSPEC:US1, US3, E1]

(2) The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such knowledge gained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UKSPEC:US1, US2, US3, E1]

(3) The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ments, analyse and critically appraise experimental data, present the results in a written format as a short scientific report[UKSPEC:US1, E1, P2]

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全票通过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 对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 促进我国按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与世界接轨具有深远意义[6]。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进行了部分专业课程国家认证, 如何把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工程专业能力认证体系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 课程组织、教学方式和考核

2.1 个性化、项目化的课程组织

DMU的课程组织注重个性化、项目化,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DMU的Technology学院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业学生主页为例 (如图1所示) , 特别提到了“个人发展规划”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PDP) , 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创造力和职业潜能。DMU的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个性化的, 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选择辅修课程, 参加各种实践和培训, 其所学课程有较大不同;同一门课和不同的课程也是根据实际需要分成多组对应多位老师进行, 上课时间几乎都不完全一样, 这和中国的课程组织模式有很大不同。

DMU比较注重课程的案例化、项目化, 实验和教学融为一体。比如在Principle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e这门课基本理论之外, 设计了一些小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 比如各种运动机构演示创新教具的制作, 设计一种尽可能投射的远而又不伤鸡蛋的投蛋器, 设计一种钟摆等, 寓教于乐。最后项目小组要实物演示, 提交报告登台讲解。这种项目化教学使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实现了教学和工程实际的“零距离”, 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DMU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间接问题直接化。DMU的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白板、反射型实物投影仪和电脑等, 板书、PPT和书面材料的展示及书写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DMU的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 上课前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和习题发给学生。课堂教学上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 师生互动性好, 学生的积极性高,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理论教学较快, 系统而充实, 布置的课外思考习题较多, 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技术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上,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指导教师建立课程资源库, 向相关学生发布实验信息, 学生可下载包括实验指导书、PPT课件等有关的资料, 并网上提交实验报告、提问答疑等。

2.3 考核方式多元化

DMU考核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所有课程闭卷考试成绩占比不超过50%, 实践、讨论报告等环节平时成绩占比较大, 平时成绩的考核上也呈现多样化 (如Dynamics and Control课程考核方式如图2所示) 。图2中还可以看出DMU鼓励学生实验创新, 自己动手设计实验。DMU很多课程的作业和实验等都需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演示,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前沿资料广泛涉猎, 培养其实践应用、材料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现了崇尚自由、鼓励创新、勇于实践和彰显个性的精神实质。

3 创新的合作办学策略

3.1 课程体系设置创新

为积极引进和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糅合双方优质专业课程形成的专业教学计划, 创造性地提出“4+0”课程引进模式, 将DMU该专业的全部14门专业课程与本土专业课程相融合, 构成优势与特色鲜明的合作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除了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工程数学) 和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高级工程数学) 作为两校共同开发课程, 由中方教师执教、共同评估考核外, 其余12门课程全部融入合作教育四年教学计划, 由DMU提供全英文教材及教学、评估资料, 选派专业教师赴JIT教学, 其中: (1) 引进外方课程占该项目全部课程的40.5%; (2) 引进DMU的专业核心课程占全部核心课程的70.6%; (3) DMU教师担任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全部核心课程的72.7%; (4) DMU教师担任的专业核心课程时数占全部核心课程时数的70.6%。

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人才培养优势:

1) 更加突出了工程学科的职业素能要求和应用特征。引进的课程Project Management专门教授项目风险管理、成本估算和预算、团队合作、资源优化、法律法规及技术风险控制等, 主要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现代企业工作所需的“可转化技能”。引进的课程中包含2门数学课、5门力学类课程等基础理论课程, 其占比似与DMU工程学科以课程设置实用化著称矛盾, 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DMU课程教学全程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这些突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环节的强效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有助于掌握国际先进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提高JIT工程技术教育水平。合作专业教学计划全面融合了DMU获得专业团体或业界协会认证的专业课程, 并在本土实施教学, 从而有助于了解并掌握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的人才职业标准, 通过DMU与世界先进制造企业建立联系, 并借助DMU与英国本土及欧盟众多的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关系, 使学生获得高水平实习机会, 从而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世界领先企业的用人需求。

3.2 培养方法的创新

JIT结合DMU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的, 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 提出以项目训练为载体, 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 开展递阶项目式人才培养。仿效DMU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教育, 邀请往届中外合作项目的优秀学生以讲座和座谈方式开展先辈领航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步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初步分组并指定指导教师组, 期间不断融合调整。遵循一个科学有序的能力增长过程, 整个培养周期大致分为初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创业级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对应的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并对应若干关键课程域, 包含一系列关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 初级阶段注重数理基础及创新意识培养。主要表现为兴趣制作竞赛、知识竞赛并辅以各类科普性参观访问。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 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类专业的行业知识, 设计构想比如投蛋器、创新教具、势能小车等, 组织类似“头脑风暴”的创意活动, 培养学生初步的协作、文献检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基础级阶段注重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 组织其参加各种实践训练项目、技能竞赛, 强调行业应用软件的熟练应用 (如AUTOCAD、UG、PROE或CATIA等) 。教师小组设置一些项目组织学生完成。比如组织“压紧装置设计”, 指导学生设计装置外形和尺寸, 利用机械常用软件建立装置的零件、装配体模型, 鼓励优秀的学生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 最终完成的成果包括:图纸、分析说明文档、仿真动画甚至物理样机。经过基础阶段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具有实现一个系统性装置的基本思路和有关概念, 并熟练掌握必备的技能。

(3) 专业级阶段注重专业知识拓展与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 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内的各种竞赛、完成较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 从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机电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能力。除学校外, 机械系每年都提供一定的经费供学生申请参加竞赛;机械系设立了如“桌面式3D打印机系统”之类的项目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从方案设计、数字化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制作和机械本体制造等方面逐一实现, 最终成品;机械系设置了学生导师职位,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其科研项目。

(4) 创新创业级阶段注重应用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此阶段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成本设计、可靠性设计、绿色设计、人机设计等, 研究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 鼓励学生协作创业;指导学生申请专利, 撰写论文等。

3.3 教学队伍组织和保障

DMU课程组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对JIT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积极影响。JIT选配14位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 同时作为外方课程助教, 全程协同外教的教学工作;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DMU访学、进修与培训。合作教育中中外双方教师和机构的交流, 拓展了机械类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 以DMU先进教研水平带动并提高JIT教师的教研水平, 带动应用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深入改革, 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以更加贴近企事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素养与技能需求,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 结束语

在合作教育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中, DMU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及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经验, 促进JIT不断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促进JIT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 从而提升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摘要:以金陵科技学院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办学为例, 论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分析比较中外双方课程体系的异同点和外方课程组织、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的特点, 指出专业课程内容国际认证的重要性, 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3+1”人才培养和“4+0”课程引进的混合模式, 阐述中外合作办学策略。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国际认证,递阶项目式,合作办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8.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0) :34-38.

[4]Strong performances from many subject areas in influential league tables[EB/OL].http://dmu.ac.uk/about-dmu/news/2015/september/dmu-subject-areas-ranked-top-5-in-leadinguniversity-league-tables.aspx.

[5]National Teacher Fellowship[EB/OL].http://www.dmu.ac.uk/about-dmu/schools-and-departments/leicester-business-school/politics-and-public-policy/national-teacher-fellowship.aspx.

(本科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第5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理论及相关实务所组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及贸易的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熟悉我国对外经贸方针、政策。该专业强调培养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多门课程都采用英文授课。

核心课程: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工商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西方公司财务、国际结算、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具有独立从事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适合在各类外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工作。

下面就具体的两所大学举例加以介绍:

一、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类)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依托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强调理论类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交织融合,旨在培养品德优良、经济学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外语应用能力突出、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律和国际交易规则、能够在涉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机构任职的国际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和跨国文化;了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有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较熟练应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风险管理与保险、WTO规则、国际服务贸易、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财务管理、期权与期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税收、国际商务谈判、跨国公司管理、电子商务、博弈论等课程。本专业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本科教育项目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可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由中央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两校均是独立法人)共同实施。

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1 /

2本项目是一个复合型本科双学位教育项目,融合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科专业的复合型设计、中外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复合型专业优势,英语应用能力突出,就业竞争力强,海外留学优势显著。本项目从2004年启动以来,已经招收了9届学生,首届学生已于2008年6月毕业。

本项目采取“4+0”的国际合作模式,全部授课及相关教学活动均在中央财经大学进行,学制4年。学生也可在大学第二学年结束后自主选择自费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两校互认学分。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风险管理与保险、WTO规则、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组合管理、国际商务环境、商务营销统计、税法与实务、决策会计、长期财富增长策划、个人理财策划、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谈判、职业技能发展等课程。

本项目学生在大学第二学年结束时,要求通过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英语测试(相当于雅思考试成绩6.0,且“听、说、读、写”各项考试均要求达到6.0的水平)。成绩合格的学生可准予注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开设的商学学士学位课程。

本项目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本项目全部培养计划,通过中央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并符合规定条件者,由中央财经大学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分别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商学学士学位(可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办学国外学位认证)。

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类)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培养具有现代开放意识,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通晓贸易实务和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业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

毕业生可在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部门、外贸公司、政府部门等从事外经贸的管理和实务工作。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类;电类;毕设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7-02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决定学生能否取得学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该认真指导每一位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目前,许多高校都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迫使学生整天忙于大量的课程学习、备考,学生因此感到抓不住重点,同时也感到所学知识和未来就业脱节。针对这种状况,授课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可以通过调整教学重点,丰富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等措施来缓解。另外,充分利用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有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做出合格甚至优秀的毕业设计,使该环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都会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所学专业与毕业设计题目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如何指导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已经有很多教师进行过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3]。本文以机械类本科毕业生做电类毕业设计为例,对所学专业与毕业设计题目不完全匹配情况下如何进行指导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特点及毕业设计分析

机械类的毕业生既有应届毕业生的共性特点,也有其个性特点。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机械类的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承受着毕业、就业、考研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指导毕业设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择业、考研,如何端正态度、调整心态。另外,经过大学三年多的学习,由于个体基础与目标的差异,导致毕业生心态、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指导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指导不同的学生。与其他毕业生不同的是,机械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以机械相关课程为主,其它课程如电类课程为辅。有的学校甚至把电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就造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重机轻电”思想。然而,社会对纯粹机械方面的本科毕业生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更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这一现实又促使高校必须鼓励综合类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的过程通常是先由指导教师设计若干备选题目,并撰写任务书,待学院审核通过后交由毕设生自由选择。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对应关系确定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进度计划,之后按顺序依次完成调研、设计、撰写、答辩等一系列过程。要想指导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毕业生,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并且在主要环节有所创新才行。[4]文中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总结为5项,分别是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成绩评定要求不严、选题不当、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题目脱节。针对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不完全匹配的毕业设计指导,作者认为后两项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作者指导的机械类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如何选好毕设题目

评判选题优劣的依据主要是看题目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具有工程性、科学性和综合性,是否可以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指导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应该兼顾学生培养计划,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师本身兴趣、特长,同时应该注意尽量与生产实际结合。设计电类题目时要参考学生培养计划,尽量不要完全脱离机械。比如类似“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小功率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的题目,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是不太恰当的。“家用扫地机器人设计”“健身发电单车设计”之类的题目则更适合。另外,设计题目时应该使之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该题目上都能多多少少做一些工作。比如“基于CAN总线的汽车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这个题目只有在学生对CAN总线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因此适合面很窄。若改成“汽车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则有很大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方案来完成设计。从教师兴趣来说,作者发现许多教师喜欢从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发项目中抽出并简化得到题目。这种方式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使学生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教师选题时“偷懒”的方法。例如,若机械方向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基于数据融合理论的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肯定是不恰当的。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个题目偏深。总之,优秀的题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应该来源于教师的工程、科研实践,应该具有工程背景、意义,且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三、如何指导

指导毕业设计的关键是“导”。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已经明确为学生指定要做什么,至于如何做,这不应该是指导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设计,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和建议。这一点指导教师一定要明确,这和授课时的目标是有区别的。机械类的学生,必需的电学基础都是有的,只是由于学生或学院对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从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如此,这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出色地完成电类题目。机械类课程和电类课程在学习、设计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指导教师要引导毕业生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电类问题。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抱怨没有电学基础或相关课程没学好。此时指导教师一定要鼓励和相信他们,并且让他们独立制定计划。若指导教师发现计划不合理,一定不要直接给出计划,要让他们首先明白自己的计划为什么不合理,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理的计划,然后重新制定,直至达到要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机械类毕业生的特点,对如何指导机械类学生做好电类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了讨论,主要围绕如何选题和如何指导进行探讨,同时也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其它问题进行了总结。另外,要使学生出色地完成毕业设计,除了以上两方面外,还应该从说明书撰写,图纸的绘制,答辩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

经过作者几年的指导经历证明,只要指导教师有耐心、决心和爱心,并且能认真处理好上述几项关键环节,一般都会取得满意的指导效果。

致谢:本论文得到河南工业大学校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2010BS049)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武卫莉,提高大雪山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3-155.

[2]李秋霞,范柳先,周志明等.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问题的探讨[M].中国建设教育,2007,(6):43-46.

[3]符杰,宋文武.工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2):49-51.

[4]韦爱勇,陆文,裴来政等.提高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高教研究,2008,(3):37-40.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7篇

机械工程领域常常需要求解各类微分方程, 而这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一般很难得到。一般情况下, 使用有限元方法将微分方程离散化后, 便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辅助求解。近年, 随着有限元理论的不断成熟, 有限元法已经成为机械及其相关学科中处理各类问题的重要方法, 且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汽车车辆、土木建筑、武器装备等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许多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与有限元分析相关的各类课程,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内工科本科生普遍反映有限元理论学习起来十分困难, 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整个有限元课程后, 仍感觉对有限元理论一知半解, 更不要说用有限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了。由此可见,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掌握有限元方法是不现实的, 单纯的理论教学既严重脱离实际, 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的缺陷

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值分析理论为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以讲解有限元理论知识和分析推导方程为主, 涉及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泛函分析、变分原理等知识, 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力学和数学理论基础。传统有限元分析课程对于前期的数学和力学知识要求较高, 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力学或者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机械、车辆等非力学专业的本科生, 若沿着加权余量法与变分原理—弹性力学—插值函数的构建—数值积分方法—数值计算方法这条传统的有限元基本理论进行讲解, 再加上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 且课程内容枯燥难懂,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课程新体系

有限元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成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有限元软件应运而生, 为使用有限元法快速解决各类工程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包括美国ANSYS公司的ANSYS、达索SIMULIA公司的ABAQUS、LSTC公司的LS/DYNA以及MSC公司的Nastran等。目前, 国内众多机械及其相近、相关产业都将有限元技术作为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对这些软件的熟练掌握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因此, 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应用为基础, 以有限元基础理论为支撑, 来分析不同工程案例的有限元求解过程, 使学生建立起使用有限元法求解工程问题的整体思路。

(一) 调整教学目标

对于非力学专业, 有限元分析课程一般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设置在机械专业本科教育阶段, 课时量有限。此外, 机械类本科教育阶段所学习的力学和数学知识较少, 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较差。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弹性力学相关的知识, 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平面力学问题。因此, 要对有限元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限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 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有限元分析教学方法, 与其他理论课程类似, 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课程中涉及的方程多为矩阵形式, 需要推导大量公式,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十分有限, 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本专业学生的前期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公式的物理意义, 而不是具体的推导过程;引入有限元软件的教学, 在软件应用和教学中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 比如, 在软件中选取单元时, 可以穿插简述节点和单元的概念, 以及相关的插值方法等, 还可以通过回顾材料力学中杆和梁的区别, 引出节点自由度的概念, 并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问题选取合适的单元, 或者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 穿插讲述材料性能及其本构方程的建立等, 也可以在施加载荷和约束时, 阐述有限元方法是如何通过单元位移场、刚度矩阵利用变分原理进行求解的, 使学生充分理解有限元的思想。这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使他们认识到有限元方法不单单是公式的推导和堆砌, 更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软件应用能力

工程问题的解决多依靠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目前, 众多有限元软件开发公司都针对高校教学设置有教育版本的软件, 为开展面向软件应用的有限元分析课程提供了可能。上机实践作为培养软件应用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他们亲自体验有限元解决工程问题的整个流程。在软件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实例, 由浅入深地安排学生亲自到机房动手练习;在软件操作过程中,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地理解有限元法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 对于相同的结构, 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单元类型和单元数目进行划分, 并对比计算结果的差异。此时, 就可以引入提高计算分析精度方法的讲解, 向学生讲述p方法 (使用高阶单元提高精度) 与h方法 (通过细化网格提高精度) 的区别, 以及这两种方法提高计算精度的理论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软件划分网格的熟练程度,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

四、结束语

改革后的有限元分析课程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 而是讲述各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出处, 并将软件应用作为教学的一大重点和亮点。课程通过上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从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学习有限元的知识, 掌握“建立几何模型—定义材料本构—划分网格—施加边界条件及载荷”这些重要分析步骤,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实现有限元理论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有限元这一数值分析方法已经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有限元理论是复杂而抽象的, 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力学理论基础都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有限元分析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对机械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内容比重, 并将有限元软件引入课堂,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软件应用,教学改革,机械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韦志林, 尹辉俊, 黄贵东.车辆专业有限元法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3) .

[3]梁莉, 刘和平.《有限元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 2012, (4) .

[4]张洪伟, 席军, 许月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本科有限元法课程的教改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 (7) .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8篇

一、存在的问题

原有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进行划分, 通过课程附带的实验或设计来完成, 如:专业基础课实验有: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专业课实验有:机械制造工艺学, 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 数控机床等。综合分析原有实践教学体系, 其主要问题为:

1. 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严重滞后;

2. 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3. 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完善、更新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对称;

4. 验证性实验项目居多, 缺少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理念和改革思路

1. 建设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本位,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 构建创新型的教学体系, 使其成为具有实验、实训和研究创新三大功能。构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并实现其协调、持续发展[4,5]。

2. 改革思路

突破原有专业与课程界限, 以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综合机械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更新原机械类系列课程实验项目内容, 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项目;采用模块结构进行分层次教学, 实验方法由“示范型”、“验证型”向“参与型”、“开发型”转变;改革、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引导式、启发式, 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理论、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将目前分散于各科教学的实验按功能、类别重新组合, 规划为四个模块, 分别是: (1) 机械基础验证型实验; (2) 能力提高型实验; (3) 研究创新型实验; (4) 机电综合设计实验。单独设课, 注重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实验占到了一定比例。

三、机械类实验室建设目标和方案

1. 建设目标

通过完善原有实验设备, 加大硬件投入, 创建一流的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知识、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跟踪学科、专业和实验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 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训练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网络化和虚拟技术与实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先进试验手段;改革实验项目, 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6,7]。

2. 建设方案

以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为指导, 以完善的体制与管理建设为依据, 以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为基础, 以优秀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为核心,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加强实验软件与硬件的建设。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积极推行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向设计创新型实验转变, 利用学、研结合的有利条件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机械类专业知识模块, 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类别、分层次、分模块的创新性改革。在实训类中, 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 将传统的“金工实习”, 改为适合二年级学生实训的“机械工程基础训练”。构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 实验类

实验类建设体系如图2所示。新体系提出了机械工程大类基础性实验的建设, 将原来认为的机械基础仅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少数课程, 改革为以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基础和机械工程材料三大类课程群组成的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能力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为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中经典的基本实验;能力提高性实验是打破课程的体系, 按知识模块而设置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选择了特色明显、实验基础条件好和具备优秀师资力量的方向, 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实训类

形成特色鲜明的以工程设计、工程制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平台, 实现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训, 如图3所示。这四个平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每个平台内部又拟分为一至二个层次 (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 , 各平台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结, 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结构”形式。对低年级的学生, 考虑到专业知识储备有限, 训练的重点放在工程认知和工程制造基础上 (称为机械工程基础训练)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考虑到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训练的重点放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上 (称为机械工程提高训练) , 并融合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制造训练内容。

(3) 创新类

创新类包含素质培养计划和课外科技活动。利用各课程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开发设计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项目。在创新训练中, 学生可以到相关的实验室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目前的主要活动为针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进行的相关制作活动。

(2) 实验类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 加强实验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

以示范性建设标准为建设目标, 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改革是我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综合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了精选并重组知识单元。改革后的实验教学项目如表1, 表2, 表3, 表4所示。

表1中的实验主要是在大三前完成, 其目的是:在学生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后, 在大二学习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中, 通过掌握一些本专业基本的实验手段与实验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 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2中的实验是根据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的要求, 培养学生在测试与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将原测控系列的课程实验重新组合, 形成一套独立的实验内容。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技能, 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3中的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后, 对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进行一些实际动手的操作与模拟, 为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表4中的实验是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设置的, 主要是通过综合性的大型实验, 让学生从设计, 组装, 测试及数据处理, 得到一个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训练。本实验主要是在大四完成。

(2)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a.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技术, 引入虚拟技术, 开展现场教学, 各种教学手段交互使用, 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加强双向交流,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综合性。

b.开展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实践、实验课程在分散教学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 实现“预约式”教学组织模式, 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自主空间,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尽早地接受跨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 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机械工程实践中心最终实现“全面开放”奠定良好基础。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促进实验、实践教学

实践与生产相结合, 理论讲解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示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d.建立全部开放的教学模型展示柜、展示板, 营造实践教学氛围

先后建立了“机构走廊”、“机械制造工装展示柜”、“铸、锻、焊展板”和“机车特色零件展示台”等系列开放型的教学展示模块, 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e.结合实践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 开设设计型实验实践项目,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发展。

(3) 实验室硬件建设

根据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 在原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实验室设备投入, 使实验室硬件上规模、上档次, 达到实验仪器设备先进,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和实际实验验证相结合, 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的省内一流实验室。

(4) 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通过“调整、培养、引进 (或聘进) ”的方法,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根据实验室建设需要, 一方面逐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实验室专职人员队伍中去, 另一方面派实验室专职人员到其他学校考察、调研和进修学习;专职实验人员开展互相听课、交流教学体会, 不断提高实验室专职人员业务水平;利用政策鼓励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的有关工作。

四、结束语

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 按实验类、实训类和研究创新能力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而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分析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 阐述了机械类实验室建设理念、思路、建设目标和方案, 构建了“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详细论证了与之相适应的实验类项目及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与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俊学.更新观念提高学生求学的满意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7:36~37

[2]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文件

[3]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通知[Z].湘教通[2006]52号文件

[4]刘介珍.示范实验室建设浅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3 (2) :92~93

[5]蔡炳新.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9) :96~98

[6]毕丽娜.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2) :87~89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9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初步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学生自己的原因, 也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体制的原因, 还有社会用人单位的原因共同构成的。首先, 本科毕业生择业意愿、心理期望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待遇反差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从学校一毕业就能找高薪金、高待遇的工作, 而不从实际情况出发, 尤其不愿去低工资、条件差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其次, 学生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要求的距离相差大。学校偏重于理论教学, 不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和培养, 学生专业不够精通、技术缺乏等。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产生怀疑。再次, 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培训学生。因此, 有必要借助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过程, 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合适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实习中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 才能使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学校合格的应用型应届毕业生。

二、校企联合办学校外实践基地对培养应用型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校通过联合办学, 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能接受学校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完成各阶段的考核, 直至顶岗实习, 才能让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学生在基地通过顶岗实习, 才能体会到工作的辛劳, 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优良传统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2.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习惯的需要。

校外实习基地为了在社会上生存, 其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一般比学校高, 学生通过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 根据生产图纸、设备说明等, 联系到企业的实际生产, 并在学校实习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踏实、安心地完成实习工作, 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 校外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思想改造育人基地。

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 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 降低自己的工作期望值, 使自己心理期望与市场接近或一致。指导老师应合理地跟进, 以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替学生分析把脉, 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毕业后成功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4.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校教师实践业务水平、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场所。

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 使得学校教师能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员工增进了解, 共同学习, 提高了创新能力, 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 促使学校适当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通过在企业一线的经历, 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新项目, 推动校企双方“产、学、研”的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5.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联合办学模式下, 企业将有意向招聘的学生集中实习、集中培训与考核, 将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学生正式招聘为企业员工。在这种模式, 可以做到实习岗位目的明确, 实习培训计划详细, 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实现了学校、企业互惠互利。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1. 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我国工业化建设中, 需要大量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 特别是需要大量的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实践过程, 结合扎实的理论指导, 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 学校在选择联合办学企业时, 应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和支柱产业, 选择机械类专业的行业龙头企业, 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加强人才模式的革新, 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选拔出的学生进入联合培养阶段时, 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企业的文化、历史、岗位规章制定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企业归属感。

2. 改进学校就业指导方式, 提高实习就业成功几率。

很多机械类企业到学校招聘, 由于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较高, 与企业的工作环境、就业待遇相差太大, 致使学生主动放弃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在学生毕业即将就业的大四第一学期才开始, 而是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 从学生进校时就要着手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 聘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用人部门的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为学生作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使学生充分了解机械专业背景、相关企业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 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在大学应该如何树立学习目标, 讲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学校方法。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校友为学生讲解相关职岗位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会。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意识, 使他们对工作保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 坦然地面对实习工作。学生在找实习单位及就业岗位时, 能减少与单位的磨合难度, 在实习单位踏实、安心地实习, 主动地融入实习单位的团队中, 而实习单位也愿意与这类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3. 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

为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和交流, 改善和发现实习中的问题,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检查、校企合作开展科研等机会, 院系领导应常到实习基地, 感谢基地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支持, 同时深入学生和培训教师之间, 与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及学生等进行座谈交流等活动, 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的意见, 发现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解决实习困难和疑惑, 从而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带队实习的老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4. 建立健全一套良好高效的实习基地的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都应高度重视, 应成立机构简单的实习管理工作小组。建立一套良好、高效的校外实习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是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保障。管理机构成员应职责明确, 双方都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的安排, 根据实际合作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地同时要进行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定, 使实习合格的学生能直接被招聘为企业的员工。

5. 实现双方互惠互利, 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学校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 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要求, 进行大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由于目的明确, 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了企业的实践操作的培训, 企业在实习期间, 也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考查, 学生在企业也深入一线, 提高了技术的应用能力, 了解了企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双方通过实习的相互了解, 使得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拔出合适的员工, 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工作磨合期, 企业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6. 建设校企双方共建的实习师资队伍, 制定详细的学生实习计划。

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良好经验的、稳定的实习师资队伍, 保证校外基地实习的质量。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长, 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 既要教会学生看懂各类机械图纸, 还应教会学生工作学习的方法。基地与学校联合制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计划, 应充分利用寒、暑假, 协调好学校的理论教学计划, 延长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时间。实习时可采用理论培训后再进行顶岗实习、轮岗操作的形式, 做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建立校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国外教师普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大多在工厂或企业一线工作过, 因此, 其实践经验有助于其理论教学。相对而言, 国内的青年教师则大多直接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走向高校教师岗位, 上学阶段虽然有过实践动手环节, 但是缺少在工厂或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与产品设计经验。因此, 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 可以通过深入企业,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拓宽专业视野, 才能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实习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 促进了教师与工程师的技术交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学研合作, 学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 共建科研团队, 就能提高双方的科研力量。

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对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可实现教学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 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好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

[2]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 2011, (11) .

机械类对口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类对口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一对口本科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差

对口本科的生源大多数是中考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基础差,部分学生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职业高中所开基础文化课程课时相对较少,造成对口本科生在基础文化课方面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数学差距更大,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用到的数学知识较多,为本科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2专业课的学习不够深入

有些职业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学生入校后据学生意愿就划分为两部分:升学班和就业班。升学班为了升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学习所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职高教育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学,只注重理论,不能和实践有机结合;还有些普高学生感到考普本无望,在高三时转入职高,而所考的专业课及技能测试集中学习,搞突击,只追求分数,学习不够深入,兴趣普遍不高,进而直接影响到本科阶段的学习。

二教材内容的处理

针对机械类对口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对口本科教材可选用。因此在原有普本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本,够用为度,并侧重应用,将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主线,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研读教材并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需要掌握且也能很容易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要讲清楚即可,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需要掌握,而由于基础差掌握起来会有难度的,对这部分内容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很大掌握起来会很费劲,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用到的几率很小或者基本不用,这部分内容就不用再讲;还有,有些知识点书中没涉及,或者只是简单提及没有展开说明,而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现在机械工程技术的最新变化,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用处很大,就应该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补充,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需要,学有所用,充分体现“学得会、用得上、才是有效的课程”的思想。例如,对于工程力学课程,静力学部分的约束种类及受力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只需讲解清楚即可;而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刚度的公式推导较为繁冗,用到的高数知识学生又跟不上,所以只需让学生记住公式以及公式的适用条件,能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去掌握公式的推导,而随着目前复合材料的兴起,要增加一些简单的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简要介绍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

再者,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春季高考时考的专业课具体都学了哪些内容,学的程度如何,以便在以后的专业课的讲解中,所讲内容有所侧重和取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基础知识的讲授互动为主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强、不主动去思考,上课时完全靠老师讲解。而对口本科生本来就存在着基础相对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也就很容易出现老师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脸的茫然。因此,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适时调整讲课的进度。也可以通过提问加强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提出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从中稍作适时的点拨、提示,唤起学生的解答欲望。使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50分钟要效率,打造精品课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采用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对某些章节让学生提前预习,从互联网或者图书馆中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随机抽取学生讲解,并在平时成绩上给予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作后的再学习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耐心倾听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可以不在教室而到车间去讲解。例如刀具与切削原理这门课在讲解时可到生产实习车间,结合现有的车床刀具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车床刀具的实际运行,可以得到大部分车床刀具的相关知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再回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课题的知识点做总结,以加深记忆,也使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课堂所讲的知识。有些课也可以放视频去讲解,例如机械基础讲解时让学生观看自动组装机传动系统的视频,学生会观察到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实现自动组装功能的系统,其实其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学过的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槽轮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的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课堂所讲的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应该定期轮换到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走出校门,多参与实践,掌握最新的机械工程资讯,实时更新教学案例。通过在企业参与生产活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在课程教学上能做到言之有物,切合生产实际。

3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如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死板,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交流与互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加大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深奥的知识形象、生动、具体起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制作并使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把一些计算软件应用在教学上。如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虚拟实验室,演示力学过程和问题分析过程,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对立面就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要善于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综合、创新等思维能力。有些课程在机房、实验室、实习车间上,效果会更好,应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也应足够的丰富,包括课件、教案、练习的素材、以及MOOC教学模式的开展等,都能给教学带来帮助。

4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训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承担课程的老师应积极参与实习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实习,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实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更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应针对机械类对口本科生培养目标,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有目的、合理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完善实训基地,使建设的实训基地既要满足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考虑其可持续性。此外,还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企联合,方便学生顶岗实习。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在企业内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从实践中学习,实现在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总之,机械类对口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机械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进行对口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对口本科生的具体情况,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的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玄洁.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策略[J].教书育人,2015(11):46-47.

[2]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3.

[3]边昊.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80-82.

[4]梁阿莉.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9):149-150.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11篇

[摘 要]双语教育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学生英语素养参差不齐。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民办本科生对双语教学存在较大兴趣,但是前期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得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宜过早让学生进入双语教学模式,而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渐增加教材、授课过程中的英语比例。

[关键词]民办本科;电子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89-0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趋势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即需要同时精通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细化了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电子信息类学科双语教学发展

信息技术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其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产业结构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不仅体现在量的缺口上,更凸显在对质的高要求上。高等教育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理、高效的培养模式可以加快人才的供给,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国内大学通用教材往往落后于行业的发展,缺乏对一些新知识的系统介绍,且相关翻译也不够准确和全面。[3]因此,在国内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4]

目前,国内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师资、学生和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寻求适合高校双语教学的具体模式;另一方面是围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最优化对策。[5]

二、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作为公办高等教育重要补充的民办本科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不足也很明显。相对于目前的公办本科生,民办学生的基础略显薄弱,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稍显不足。由于入学门槛稍低,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词汇量以及听说能力方面都较难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易对双语教学产生焦虑、抵触和厌烦情绪,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客观需求,结果可以为双语教育模式分析、教材选择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图1所示为笔者团队所在民办高校教学班英语CET4考试成绩,本次调查群体共计123人。如图所示,学生英语成绩主要分布在400-440分区间内,其中400-409分和410-419分区间段人数较多。

三、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双语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教材形式及授课方式的分析

通过问卷,就教材形式获得如图2所示结果。由图2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支持使用自编教材,其中63%的学生认为应该交替使用英文和中文,以便降低双语课程的难度。

对于授课方式,超过50%的被访学生希望使用中英文共同使用的模式,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该使用全英语的讲课方式,只有16%的学生认为全中文授课方式较好。上述比例与学生CET4英语成绩分布情况基本吻合,统计结果也充分说明,学生对双语教育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希望从最熟悉的方式入手,逐渐增加英语所占比例。

(二)关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分析

如图3所示,对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的学生希望在基础课阶段以双语方式进行,40%的学生赞同在基础课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中尽量使用双语教学,而3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最后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双语模式。

对于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希望以考查的方式给予成绩评定,有1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无关紧要,考试或者考查两者皆可。

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潜在兴趣,充分认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多接触相关英语表达方式,便于为后续的专业课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

图4为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培养能力的调查结果,口语、写作和听力能力的培养三者比例接近,认为口语能力亟须提高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见,当前民办高校本科生的专业口语水平不足。

四、结论

双语教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在较好的语境氛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的外语表述方式,给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除了自身素质过硬外,还要对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笔者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在民办高校中,虽然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较大的兴趣,但是基础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不宜过早的开设双语课程,而应该在基础课前提下,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所占的比例,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过渡适应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505/7463.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07.

[3] 胡洁,王卫星,俞龙,等.通信工程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4] 刘俊霞,张文雪,彭晶.关于深化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5] 张珍荣.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6] 张素艳.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大学教育,2014(3):135.

机械类本科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提高质量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考查学生对4年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情况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工程基本能力和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 也是对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对于此类学科的学生, 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要达到如下要求。

(1) 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 培养设计计算、工程绘图、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检索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工作实践能力,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培养独立思考、严肃认真和求实的工作作风, 树立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要达到上述要求, 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过程控制研究非常重要[1]。为此, 本文主要从管理的角度, 结合实际, 认真分析机械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通过对选题、开题、指导、评审以及答辩等毕业设计过程重要环节的研究,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的办法。

1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师生结构比例的失调, 以及毕业实习和设计经费的严重不足, 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明显下降, 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目前, 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就业、考研的影响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 而大四的第一学期期末已有很多学生开始找工作, 甚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了考研大军, 在最后一个学期多数学生要到单位上岗或参加考研复试, 这两种情况占全部学生的50%以上, 真正安心做毕业设计的不多, 除非已“保研”和“直博”的学生。

1.2 学生重视不足

不少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认为做毕业设计很麻烦, 而很多用人单位又不看重毕业设计的成绩, 所以, 对毕业设计抱着过关就行的态度, 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做毕业设计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 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不理解、不领情, 投机取巧或怨声载道, 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此项工作中, 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1.3 学校管理和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较小, 一名教师往往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 一些学校规定每名教师最多带10名学生, 要求一人一题。其实, 若一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除正常上课外, 在3~4个月时间内, 对10个课题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要想较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是有很大难度的。再者, 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督导等都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 也不排除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放任自流, 无法使学生的能力通过做毕业设计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2]。

1.4 工作程序及成绩分配问题

程序不合理, 选题不实行双向选择, 答辩时指导教师代替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分配不合理等。

2 毕业设计重要环节的把握

毕业设计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指导、评审、答辩、成绩评定以及督导检查等环节。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现结合实际予以阐述。

2.1 选题

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 所以要在最初的选题阶段引导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工作, 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工作的关系, 切实选好适合自己的题目。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常见的题目类型有:一是工程设计类, 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和工艺类、机电结合类等;二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类;三是软件开发类;四是综述类;五是综合类。要使学生做好选题工作, 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首先, 选题应属于本专业的知识范围, 尽可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其实对于机械工程类的本科专业, 选题的范围相当宽泛, 如机床设计、矿山机械设计、食品与轻工机械设计、汽车拖拉机设计实验、发动机设计实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等。其次, 所选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 难度要适中, 本科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反把“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及校核”这种类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工作拿来作为选题就过于简单。再次, 选题要考虑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料保障。

(2) 课题设计要合理。课题设计要尽可能结合实际, 设计性选题应结合生产实际, 研究型选题应有实际的科研背景, 软件类选题应有工程实用价值。鼓励指导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 为学生创造“实战”锻炼机会。一般应慎用综述类题目, 如“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对于软件开发类题目, 诸如“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基于VC++车队综合调度管理系统”等, 应防治剽窃或结果不能实战应用, 而且要避免题目相似度太大, 达不到“一人一题”的效果。

(3) 选题工作要尽早开展。在大三阶段, 专业课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有关问题, 并通过开放实验和讲座等形式, 调动学生对某方面问题的兴趣, 吸引其长期追踪思考、研究, 为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另外, 选题要实行双向选择[3]。双向选择的选题方式使师生双方都有自主权, 可避免学生选到不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或某些教师发挥不了研究特长的作用, 也或者某些教师分到多数差生的情况。同时对过去疏于指导的教师, 应限制所带学生的数量。

2.2 开题

应坚持本科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其目的是:通过开题环节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 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 能否涵盖所学专业的知识等基本问题;通过落实开题环节, 强化学生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开题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开题答辩之前, 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在开题的时候, 学生要汇报调研资料准备情况, 设计的目的、要求、技术路线与成果形式, 工作任务分解等。然后, 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开题报告书及其他文本内容, 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 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答辩中, 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机械工程类学生写不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进行搜集、整理、加工, 从而撰写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笔者认为, 在文献综述中, 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 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3 指导

毕业设计的成功与否, 指导工作非常重要。要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达到预期的效果。

(1) 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质量, 应挑选优秀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一般来讲, 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且责任心强。对于缺少工程实践的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 应鼓励其挂职或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 对其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4], 使其达到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

( 2 )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要按计划、按要求认真细致地完成指导环节, 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在内容安排上, 要结合专业特色,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实验手段、器材和技术资料等, 要使学生会使用《机械设计手册》《实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协调引导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实地考察。在指导方法上, 要因材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既不能包办替作, 又要杜绝“放羊”、走过场的现象。对于毕业设计的格式, 诸如排版、图表、工程图样 (包括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 也要指导符合规范和有关国家标准, 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

(3) 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 对过去疏于指导的教师, 限制所带学生的数量。

2.4 评审与答辩

指导教师最了解所指导学生的情况, 有权决定所指导的学生能否进入答辩环节。因此, 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查设计说明书、图纸、论文, 填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意见书”。毕业设计答辩前必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盲审, 要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2名成员认真审查评阅, 填写“毕业设计评审表”, 并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 另外提出3~5个答辩问题交答辩委员会。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参加答辩的学生要准备好课件, 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展现出来, 软件类课题要准备好程序运行环境。答辩时, 要求每名学生有一定的自述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 两部分各占10~15分钟比较好。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论文中往往有大量的图样、表格、公式和数据等, 软件查重鉴别有难度, 这就需要答辩教师在答辩时深究细挖。答辩完成后, 由答辩小组的所有成员对每名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 给出答辩成绩。

2.5 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构成。关于这三部分的比例, 目前各校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的比例应为40:20:40。另外, 为保证答辩的公正性, 答辩时可邀请外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答辩小组。

2.6 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贯穿整个毕业设计全过程,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毕业设计历时较长, 要想保证其质量, 必须重视过程管理[5]。教务处、院系、教研室应负责组织分阶段进行检查, 即分成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其中中期检查是检查环节中的重点, 应采取院系全面检查与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检查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对于工作态度差、未完成进度要求、论文内容有重大问题的学生给予警告, 责令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 并作为毕业设计答辩的重点考察对象。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学生在学校独立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训练。要想搞好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工作, 从学校层面上讲, 要加强管理, 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特点, 加大经费投入, 保证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等条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及结果管理。从指导教师层面上讲, 要认真负责, 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及学生实际, 针对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开题、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加强引导和指导, 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工作, 切实巩固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层面上讲, 学生要高度重视, 自觉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工作的关系, 广泛收集材料, 虚心接受教师指导, 强化独立思考和实践, 以出色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保障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51-53.

[2]杨新乐, 郭仁宁, 于静梅.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分析及质量提高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7) :140-142.

[3]冯凭, 丁海娟.提高工科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0) :67-68.

[4]颜宏亮, 钟杰, 颜锦秀.提高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 :143-144.

[5]刘震, 邓苏, 黄容斌.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与方法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3) :89-91.

上一篇:股东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下一篇:新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