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分析范文

2024-07-31

用法分析范文(精选12篇)

用法分析 第1篇

“门”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量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当中, 它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因为它经常跟表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 例如“心思, 功课, 技术”等等。这样一来“门”作为量词就不如“一个苹果, 一双鞋, 一只袜子”中的“个, 双, 只”作为量词后面接实物好理解。因此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门”作为量词的用法和认知基础。

“门“是象形字, 本义指建筑物的出入口, 是建筑物的必经之路。例如:防盗门、家门口, 木头门等。量词“门”的使用是由名词“门”转化而来的。名词“门”转化为量词“门”, 在认知基础上, 是通过转喻而来的。门的本义“出入口“引申出门路、方法”;在中国古代都是大家族生活在同一门之内, 由此转喻为“家族、门派”。量词“门”是个体量词, 它作为量词表类别这个意象是从“家族、门派”这个用法发展而来的, 它的认知基础是区别不同的家族。“门”作为量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技艺, 功课等。

(1) 画画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做的艺术。

(2) 他是一个很好的钳工, 有一门很好的技术, 所以找起工作来并不费劲儿, 很多人都抢着要。

(3) 在工作中, 如何出色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并且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是一门要学习的艺术。

(4) 在当下, 蓝领越来越受到追捧, 蓝领之所以受到一些公司的青睐, 并且能获得不错的工资收入, 是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该领域的技术。

(5) 计算机是二十一世纪人们人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书法入门, 武术入门, 画画入门等等, 从一行进入另一行, 首先要学习, 我们叫“入门”, 意思是指学习能进入门径, 找到求知的入口。无论是何种技艺或是功课, 学问都是要通过学习训练才能获得的, 所以用“门”做技艺, 功课的量词就很好理解了。

2、语言

(1) 据说, 周总理掌握了八门国家的语言。

(2) 之所以能出色的翻译《唐吉可德》的杨绛先生, 是因为她可以熟练地应用西班牙语这门语言。

(3) 他会说德语和法语两门外语, 对他进这家外企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4) 我们从小就学习英语这门外语。

(5) 他会说三门语言, 除了母语之外, 还有英语和日语。

“门”作为量词和语言搭配使用时, 一般都是和外语相搭配, 就像例句所给出的一样。因为语言, 尤其是外语, 是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的, 而幼儿习得母语, 也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反复练习模仿习得的。“门”做语言的量词是从“技艺”转喻而来的, 这是它的认知基础。

3、家族

(1) 他们家有一门在省城做官的亲戚, 自觉脸上也有光。

(2) 他冲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有一股憨厚老实的劲儿, 答应了这门亲事。

(3) 仗着一门有权势的亲戚, 他在村里横行霸道, 遭到很多人鄙视。

(4) 他有一门具有书香气的亲戚, 父母经常带他去这门亲戚家做客, 使他得到熏陶。

(5)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为的是能攀上贾家这门声名显赫的亲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娶新媳妇儿叫“过门儿”, 而如果有一家嫁女儿, 则是“出门儿”。在中国古代, 一家人往往居住在一门之内,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 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就描绘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的场景。一大家族人都住在同一院内, 所以大门就是这家人进进出出的通口, 门就引申为一家人, 一族人, 就有了“家族”的含义了, 这是“门”做家族这一类别量词的认知基础。

4、心思。一门心思。

(1) 他一门心思扑到项目研究上, 想在技术方便打败竞争对手。

(2) 他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写字上, 连用馒头蘸着墨汁吃也没觉察到。

(3) 他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

(4) 他一门心思都在他的学生身上, 是一位受人爱戴的人们教师。

(5) 一门心思做好工作是一个党员对党最大的忠诚。

用“门”做心思的量词, 只和“一”搭配使用, 这是固定用法, 不能和其他的数字连着使用, 不能说两门心思, 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说的一门心思, 其实就是要一心一意的做事, 只有一种想法。用“门”做心思的量词, 这是和中国传统对心的认识有关。中国古语有“心之官则思” (《孟子》) , 意思是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 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 用心来表述思维, 是一种转喻认知手法。

5、火炮

(1) 八年抗战重庆火炮扬名1.5万门火炮重庆造。

(2) 第一门金属火炮应该是中国1298年生产的滑膛前装式铜铳。

古老的火炮造型中, 有一个板状的类似于门的防盾, 这大概是人们用“门”做火炮这类武器的依据。还有一种说法是, 早期的大炮都架在城门上, 重兵把守, 因而, 人们就用“门”来做火炮的量词了, 这是门做火炮的量词的认知基础。

量词以及表量结构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认知的需求, 同一事物使用不同量词, 不同事物使用同一量词, 都是和它的认知基础有关系。本文主要对表类别的量词“门”用法进行了分析, 并研究了它的认知基础, 希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兆格:《量词“门”的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09 (2) 。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用法分析 第2篇

中文截取函数,代码如下:

代码如下:

function utf8_trim($str)

{

$len = strlen($str);

for ($i=strlen($str)-1; $i>=0; $i-=1){

$hex .= ‘ ‘.ord($str[$i]);

$ch = ord($str[$i]);

if (($ch & 128)==0) return(substr($str,0,$i));

if (($ch & 192)==192) return(substr($str,0,$i));

}

return($str.$hex);

}

function mul_excerpt ($excerpt,$excerpt_length) {

$myexcerpt = substr($excerpt,0,$excerpt_length);

return utf8_trim($myexcerpt) . ‘… ‘;

}

或者这样也可以

代码如下:

//自动截断不乱码

// jieduan luanma

/////////////////

function Limit_Char($max_char = 200, $more_text = ‘...‘, $more_link_text = ‘‘, $limit_type = ‘content‘) {

if ($limit_type == ‘title‘) { $limiter = get_the_title; }

else { $limiter = get_the_content(); }

$limiter = apply_filters(‘the_content‘, $limiter);

$limiter = strip_tags(str_replace(‘]]>‘, ‘]]>‘, $limiter));

if (strlen($limiter) >$max_char) {

$limiter = substr($limiter, 0, $max_char+1);

$limiter = utf8_conver($limiter);

echo $limiter;

echo $more_text;

if ($more_link_text != ‘‘) {

echo ‘ ‘.$more_link_text.‘‘;

}

} else {

echo $limiter;

}

}

function utf8_conver($str) {

$len = strlen($str);

for ($i=strlen($str)-1; $i>=0; $i-=1){

$hex .= ‘ ‘.ord($str[$i]);

$ch = ord($str[$i]);

if (($ch & 128)==0) return(substr($str,0,$i));

if (($ch & 192)==192) return(substr($str,0,$i));

}

return($str.$hex);

}

截取中文标题,代码如下:

代码如下:

echo ‘

‘. mb_substr(get_the_title(),0,18,“utf8”).“...” .‘

‘;

这样会出现乱码的,我在functions.php加入上面的中文截取代码,然后在想要截取标题的位置,添加get_short_title(),目的就达到,详细代码如下:

代码如下:

echo ‘

‘;

get_short_title(18);

echo ‘

‘. get_the_time(‘n月j日‘) .‘‘;

当然,其他地方这样调用也可以,代码如下:

代码如下:

《诗经》“则”字用法考察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诗经;则;实词;连词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资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经》中“则”字有65例,根据其语法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则”分成实词“则”和虚词“则”两大类。

实词“则”:名词“则”;动词“则”

虚词“则”:连词“则”;副词“则”;助词“则”。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段注》:“等画物者, 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由此可知,表本义的“则”是实词,现在“则”的用法是实词虚化过来的。本文对《诗经》中“则”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如下:

1.“则”作名词,共出现7例。如: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小雅·六月》)

《诗集传》:“比物,齐力也。”比,并。骊,黑马。闲,今用娴字。《毛诗正义》:“则,法也。”言驷马操练得娴熟是作战的法则。诗意:四匹黑马齐壮,操练得合规章。

2.“则”作动词,共出现3次。如: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小雅·鹿鸣》)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足以使民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盖视民犹民视。谓小民视之,不敢习为偷薄之行,而君子则‘是则是效’也”。则,与效同义。诗意:人民见他不敢轻佻,官儿向他学习,把他仿效。

3.“则”作连词,共出现51次

连接词与词,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让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表示顺承关系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出现了13次。如: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召南·草虫》)

《毛传》:“觏,遇。降,下也。”诗中女主人公心情平复和看见心上人时间有个相承性。诗意:已经看见了他,已经会见了他,我的心儿就放下啦。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出现了20例。如:为鬼为域,则不可得。(《小雅·何人斯》)

《毛诗传笺通释》:“按《东京赋》:况鬾蜮与毕方”,《文选》李善注引《汉旧仪》曰:‘魊,鬼也。’魊与蜮,古字通。俞樾:《汉书·东方朔传》:‘人主之大域。’师古注曰:'‘蜮,魅也’诗意:是个鬼呀是个魂,那就不见你的笑容。

(3)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出现了8例。如: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小雅·都人士》)

《郑笺》:”伊,辞也。此言士非故垂此带也。带于礼自当有余也。“诗意:不是他要垂下它,带子本来长呀长。

(4)表示转折,有“却,反而”之意,出现了3例。如: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邶风·新台》)

吴闿生:“离,丽也。言所得非所求也。”《郑笺》:“设鱼网者宜得鱼,鸿乃鸟也,反离焉。”诗意:抛开鱼网把鱼盼,鸿雁便不幸遭了难。

(5)《诗经》当中,“则”与“虽”组合,形成让步关系,有“虽然,尽管”之意,出现了7例。如: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周南·汝坟》)

《毛诗传笺通释》:“盖王政酷烈,……言虽畏王室,而远从行役,独不念父母之甚迩乎?”诗意:尽管差遣像火一樣,但父母在近旁怎不挂心肠。

4.“则”作副词,用于判断句中,出现了1例。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小雅·十月之交》)

《郑笺》:“礼下供上役,其道当然。”《集传》:“又曰非我戕汝,乃下供上之常礼耳。”诗意:还说我没害你,道理就是这样哩。

5.“则”作助词,有两种情况:

(1)句中,相当于“的”。出现2例。如: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

则,之。杨树达《词诠》:“则”陪从连词,与‘之’同。诗意:这哪儿是鸡儿的叫声,是那苍蝇嗡嗡闹的声音。这哪儿是东方的光亮,是那月儿发出的光。

(2)句末,语助词,可不译。出现了1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小雅·正月》)

《郑笺》:“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通释》:“则”为句末语助词。故《郑笺》但云‘王之始征求我’,不释则字。诗意:他呀来寻求我,像怕得不着我。

通过考察《诗经》中“则”的用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则”的本义是定出等差而区划物体,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则。用字之初是实词,但在《诗经》中实词仅使用了10例。这说明,“则”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正在逐渐走向虚化。

第二,“则”在《诗经》中,主要用作连词,表示顺承,转折,让步关系。

第三,“则”作助词慢慢消失。在语用中,还发展演变出了新的义项,如:在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的,与“做”相近:“则甚”表示做什么;“则”也可用作量词,指成文的条数:如,短文两则等。

综上所述,则,是古汉语当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由实词慢慢转化为虚词。通过对《诗经》“则”的考察,条分缕析地分析其意义及用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解“则”的语法及语用功能。同时通过穷尽式列举,可以得出结论:实词的用法约占1/6,虚词占5/6。这说明虚词“则”在《诗经》中占据了优势。

《百喻经》中的“是”字用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百喻经》,“是”,词性,用法

《百喻经》又名《佛说百喻经》、《百句譬喻经》等, 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的汉译佛经, 朱庆之先生曾说“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史; ”2我们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社会剧烈变动、 语言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是汉语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汉语发展史上看, 它上承上古汉语, 下启近代汉语。而且这一时期汉译佛经大量问世, 他们采用当时的口语词汇和句式, 与当时的其他中土文献的语言有较大的差别。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当时汉语语音、词汇、 语法结构。3由此不难看出, 《百喻经》作为一本经典的汉译佛经的重要性。

“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直也, 从日正。”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字, 但是我们对它真的了解吗? “是”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历来是一个较难处理的字。它的使用频率很高, 也很复杂, 对它的词性分析也不尽一致。文章以《百喻经》为根本, 对“是”的用法和词性做一个归类描述。

一、用作指示代词

“是”用作指示代词时, 与“此”同义, 理解为“这、这样、如此”之意, 可以用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谓语等。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 一直到现在我们也在使用。

( 一) 作主语

( 1) 死者必有生, 是应分别答。 ( 《二子分财喻》) ; ( 2) 爱尽者无生, 有爱必有生, 是名“分别答论门。” ( 《二子分财喻》) ; ( 3) 如是去来, 是为愚惑。 (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前两个例子中“是”都可以翻译为“这”的意思, 第三个例子中的第二个“是”也是同样的情况, 很显然, 在句子中都是充当着主语的角色。

( 二) 作定语

( 1) 昔有愚人, 将会宾客, 欲集牛乳, 以拟供设, 而作是念 ( 言) …… ( 《愚人集牛乳喻》) ; ( 2) ( 今) 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 《以梨打破头喻》) ;

( 3)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 闻作是语, …… ( 《说人喜嗔喻》)

需要说明一点, 几乎在《百喻经》所有故事中都存在“如是”、“是语”、“是念”这样“是”作定语的语例, 因此在摘取例子时没有全部列举出来。在《百喻经》中超过100条包含“是”的语例当中, 用作定语的情况占了60 ﹪还要多, 虽然在这些语例中, “是”字仍可以翻译为“这”、“这样”, 但是很明显与上面作主语的情况不同。由此观之, 在《百喻经》中 “是”大多都是充当着定语的角色。

( 三) 作宾语

1. 作动词的宾语

( 1) 夫即往视, 信是己妇。 ( 《妇诈称死喻》) ; ( 2) 如彼外道, 闻他邪说, 心生惑著, 谓是真实, 永不可改。 ( 《妇诈称死喻》) ; ( 3) 见其长大, 谓是药力。 (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 4) 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 《治鞭疮喻》)

在这几例中, “是”都在动词之后作动词的宾语, 在《百喻经》中没有发现“是”作宾语时前置的例子。

2. 作介词的宾语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 远葬林野。 (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 四) 作指示代词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词语合用, 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如“是以”、“是故”、“如是”、“于是”等。例:

( 1) 婆罗门言: “今此小儿一七日当死憋2其夭疡, 是以哭耳。” ( 《婆罗门杀子喻》) ; ( 2) 是故打之。 ( 《说人喜嗔喻》) ; ( 3)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 远葬林野。 (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 4) 如是去来, 是为愚惑。 (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在这里, “是以”、“是故”都是“因此”、“所以”之意, “如是”则可以理解为“像这样”, 在第五例中的“于是”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 之意, 表示承接。

( 五) 作谓语

( 1) 夫答之言: “我妇已死, 汝是阿谁?” ( 《妇诈称死喻》) ; ( 2) 过去有人, 痴无智慧, 极渴须水, 见热时敲, 谓为是水, 即便逐去, 至新头河…… ( 《渴见水喻》) ; ( 3) 旁人语言: “汝是愚人, 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 《认人为兄喻》) ; ( 4) 山羌答言: “我衣乃是祖父之物。” ( 《山羌偷官库衣喻》) ; ( 5)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 《三重楼喻》) ; ( 6) 咸皆叹言: “真是智者, 所言不错! ” ( 《婆罗门杀子喻》) ; ( 7) 实是良医, 与我女药, 能令卒长。 (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 8) 非是佛法。 ( 《估客偷金喻》)

在《百喻经》中, “是”用作谓语的例子也不少出现, 是仅次于作定语的例子的第二大用法。

( 六) 作形容词

( 1) 而望清凉寂静之道, 终无是处。 ( 《煮黑石蜜浆喻》) ; ( 2) 无有是处。 ( 《人说王纵暴喻》) ; ( 3) 喻于名闻, 互相是非。 ( 《磨大石喻》)

“是”用作形容词时, 与“非”相对, 表示“正确、对”之意, ; 有时活用为动词, 作意动用法, 即“以……为是”, 表示“认为……对, 正确”之意。 在《百喻经》中, 作形容词的“是”就属于前面的情况, 与“非”相对。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 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等。而在《百喻经》这一部流传在世的经典之作中, 通过上面对其“是”字用法以及词性的判断描述, 了解到了在《百喻经》中“是”字用法也比较复杂, 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种, 其中以用作定语和谓语的情况居多。通过这些分析描写, 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是”字的用法以及对经典理解。

参考文献

[1]安宗林.古汉语中“是”字的用法.阅读与写作.

[2]曹培荃.谈“是”的古今用法的演变.佳木斯学院学报, 1987.

[3]陈瑞婷.析文言词“是”的用法.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1.

[4]崔屹.试谈“是”的古今用法及词性演交.咸阳师专学报, 1994.

[5]郭瑞平.百喻经虚词研究.安徽大学, 2013.4.

[6]刘亚.百喻经动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2009.4.

用法分析 第5篇

代码1:了解 defer 的执行顺序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fn(n int) int {

defer func() {

n++

fmt.Println(“3st:”, n)

}()

defer func() {

n++

fmt.Println(“2st:”, n)

}()

defer func() {

n++

fmt.Println(“1st:”, n)

}()

return n //没有做任何事情

}

func main() {

fmt.Println(“函数返回值:”, fn(0))

}

输出:

1st: 1

2st: 2

3st: 3

函数返回值: 0

代码2:经典应用实例

代码如下:

func CopyFile(dst, src string) (w int64, err error) {

srcFile, err := os.Open(src)

if err != nil {

return

}

defer srcFile.Close() //每次申请资源时,请习惯立即申请一个 defer 关闭资源,这样就不会忘记释放资源了

dstFile, err := os.Create(dst)

if err != nil {

return

}

defer dstFile.Close()

return io.Copy(dstFile, srcFile)

}

defer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即便函数抛出了异常,也会被执行的,

这样就不会因程序出现了错误,而导致资源不会释放了。

用法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副词;干脆;根本;意义及用法

“干脆”一词本身是副词,其出现的时间为清代末期,且直到现代,其才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①。“干脆”作为形容词、语气副词具有多种意义与用法,其主要的意义就是“直截了当”,在句子中有与“就”的意义和用法相似。但在实际语用中,其还具有“根本”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论述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总结如下。

一、副词“干脆”的“根本”意义的呈现

在生活及文学著作中,常发现副词“干脆”有以下用法:

(1)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往往是很少派发或干脆不发现金股利,而较多采用配股,送股的方式。

(2)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

(3)2009年公选中纳入笔试环节之后的人机对话测试占整个成绩的10%;有的省市笔试环节干脆不考其他内容, 就以领导能力人机对话定成败。

在这些例子中,“干脆”一次在意义上表达的是“根本”义,以“根本”来代替也完全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说明“干脆”存在着“根本”的含义。学者蒋协众提出:干脆确实有“根本”义的用法,其用法与“根本”也大致是相同的,然而目前很少有著作将“干脆”的“根本”义项加进去。在学者的研究和笔者的观察中也发现,副词“干脆”的“根本”义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人的口语之中,在用法上比较随意,书面化的语用比较少。南方人对“干脆”的副词意义用的不多,用“根本”的意义更少。在文学著作中也常能够看到作“根本”义的“干脆”,如:

(4)1967年8月6日,又是一个发工资的日子,父亲干脆不回家了。(《沉默不是金》[旅美]何震东著,1998)

(5)在旅行的时候带上一些需要披阅的文件或者工作材料,不要浪费中转或者等候的时间,或者你就干脆不要在旅途中想任何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好好睡上一觉。(《平衡的艺术》树强,婧馨主编,2004)

在这些语用现象中,我们发现 “干脆”在作“根本”的意义使用时,其语境都是还是比较口语化的,在比较正式的书面用语、论著中,“干脆”还是用其本身的意义。

二、副词“干脆”的“根本”意义的用法

1、副词“干脆”在表“根本”义时通常与“不”一同使用,表否定意义或出现在否定句中

在实际应用中不难发现,“干脆”在表达“根本”的意义时多是与“不”连接的,“干脆不”通常表达的意思是“根本不”。在这种语境当中,其“根本”的意思表达的最为明显,且通常能用“根本”替代。学者方清明将“干脆”的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归类为两类,一类是“干脆”与否定词在一起使用:否定词往往容易表达彻底性语义,“干脆”与否定词有着较为自然的匹配关系;另一种则是“干脆”用在具有否定意义的句子当中:带一定否定成分的“干脆”句是指“干脆”句中虽然不含否定标记词,但主要谓语却都隐含了否定的意义②。总之,在明确表示“根本”意义时,“干脆”一定是与否定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这一语法现象的主要特点之一。

2、副词“干脆”在表“根本”意义时通常用于比较随意的语境当中,多出现在口语化的表达中

在表达“根本”的意义的同时,“干脆”通常出现在比较口语化的语境中,即使是在文学著作中出现,其也总是在比较口语化的表达中得到了应用。其实,“干脆”一词本身做“果断”的含义时,既能用在正式场合,也能用在口语化表达中。然而在当“根本”意义的时候,其总是出现在随意的语境当中,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副词“干脆”在表“根本”意义时,主要还是用于口语表达的,在较正式的语境中,“干脆”通常还是表达其本身的含义。这是副词“干脆”在表“根本”意义时第二个独特之处。

3、副词“干脆”在表“根本”意义时也可用于肯定句中,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果断性”的“根本”意义

在表示“根本”意义的时候,“干脆”也会出现在一些肯定句当中,然而在这些句子当中“根本”义没那么强,“干脆”本身的“果断性”的意义与“根本”的意义相得益彰,都能够得到体现。例如“他毕业了不工作,干脆就是因为懒惰。”可以体会到的是,在这种不含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虽然“干脆”也表现出了“根本”的含义,然而其自身的果断、直截了当的意味也同样明显。这是一种果断性和“归根结底”的意思的共同体现,“干脆”两个字就明确地将这两种含义同时表现了出来,使句子的意义明白显豁的同时又增添了韵味。

三、小结

汉语博大精深,许多词汇都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意义与用法,“干脆”一词也是如此。在口语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根本”的意义出来。目前这一用法还没有被引入到正式的论著、词典中。待学者研究成型,其定会以某种正式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汉语言论著当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相信随着自身见识与学识的不断增长,在今后能够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注释:

①魏兆惠,宋春芳.北京话“干脆”一词的演变[J] 北京社会科学, 2010(11):79-81.

②方清明.副词“干脆”的用法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9(03)

参考文献:

[1] 蒋协众.副词“干脆”另有“根本”义[J]. 汉语学习. 2004(06)

[2] 唐贤清.从清代“索性”类副词的使用看汉语副词演变的规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5)

[3] 方清明.副词“干脆”的用法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03)

[4] 魏兆惠,宋春芳.北京话“干脆”一词的演变[J] 北京社会科学, 2010(11):79-81.

用法分析 第7篇

(一)实意动词あげる、もらう和くれる

在作为实意动词使用的时候,あげる和くれる都可以从授予者的角度表示物品的转移。也就是说,相当于“授予,给予”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转移的方向性。使用あげる的时候,物品传递的方向是由内而外的。物品从说话者,或者与说话者关系较亲近的人转移到听话者或者第三者手中。而くれる则表示物品传递的方向是由外而内的,也就是说,物品从其他人,传递到说话者或与之关系教亲近的人。假如我们用A表示说话者,或与之关系较近的人,用B表示听话人或第三者,则あげる和くれる用法如下:

AはBに~をあげる。

Bはあに~をくれる。

如:

(1)わたしは李さんに花をあげた。%

我送给小李花。

(2)李さんはわたしに花をくれた。%%

小李送给我花。

而もらう则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表达物品的转移,相当于中文的“得到,收到”。表示物品由外而内的传递。假如我们用A表示说话者,或与之关系较近的人,用B表示听话人或第三者,则もらう用法如下:

AはBに/から~をもらう。

(3)いもうとは真理子さんから手紙をもらった。%%

妹妹收到了真理子的来信。

此外,我们在用日语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授受动词从根本上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隐含有恩惠的意思,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好的事情”的场合,同时,暗含有物品所有权的转交。所以要注意与其它表示授受关系的动词区别使用。

(4)先生がたくさんの宿題をくださいました。%%

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

(5)先生がたくさんの宿題を出しました。%%%%

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

如上面的例句4就是不适当的表达方法。而用例句5则更加符合日本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此外在赠送别人东西的时候,若直接说“~をあげます”会给人一种单方面强加于人的印象。这样是不礼貌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どうぞ”或者“どうですか”比较适合。如下面的例句6和例句7中,例句不符合日本语的语言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例句7来表达。

(6)清水さん、お土産をあげます。(不适宜的表达方式)%

清水,给你礼物。

(7)清水さん、これ、どうぞ。(适宜的表达方式)%%%%%

清水,这个,请收下。

咦?是什么?

お土産です。%%%%%%%%%%%%%%%%%%%%

是礼物。

(二)日本人的“内”与“外”

在进行具体讲授的时候,作为实意动词的あげる、もらう和くれる学生是比较好理解的。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内”和“外”的区别。如あげる是物品由内而外的传递,もらう和くれる是物品由外而内的传递。这就牵涉到文化的问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网状的结构,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家人、亲密的朋友和同事、同学、同乡,人际关系的结构却是一个一个的同心圆。对内凝聚力强,表现出亲密、不拘礼等特征,而对外则是客气、礼貌的,客气和礼貌中折射出冷漠和疏离。

在用授受动词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外圈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越靠近圆心的圈子,就越是亲近。比如在与公司同事谈话的时候,提到自己的家人,那么家人是“内”同事是“外”,而同一个同事,在与其他公司的人交往的时候,这位同事便是“内”,外公司的人则属于“外”的范畴。所谓的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的传递过程,实际上是心理上的亲疏程度的划分。我们可以把“自己”或者“自己这一方的人(与自己关系较亲近的人)”看作是“内”,把“对方”或者“与对方较亲近的人”看作是“外”。只要把握好这一点,那么实意动词あげる、もらう和くれる使用起来就会非常简单了。

二、作为补助动词的用法

除了表达实实在在的物品的传递以外,あげる、もらう和くれる还可以放在动词て形连用形的后面表达恩惠的传递。也就是说,~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都可以用于说话者认为这样的行为对于动作的承受者有好处的场合。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具体应该怎么样来恰当地使用这三个补助动词,却是许多二外学生非常头疼的事情。

(一)~てあげる和~てくれる

あげる,くれる作为补助动词来使用的时候,都表达动作的发出者向接受者传递恩惠。也就是说,说话人认为施事者的动作对于受事者来说,是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恩惠传递的方向,~てあげる是由内而外的。是从说话者,或者与说话者关系较亲密的人,向“外”传递恩惠。~てくれる则是由外而内的,从关系相对较为疏离的一方,向“内”传递恩惠。如:

(8)佐藤さんはうちの子と遊んでくれました。%%%%%

佐藤跟我家的小孩玩了。

(9)南子さんはお年寄りの荷物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た。%%

南子帮老年人拿行李。

但是我们在使用~てあげる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恩惠是由内而外的传递,所以这种形式就隐含着恩赐于对方的语气,这样会显得不太礼貌。所以注意这种用法不能在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说话的时候直接使用。

(10)来週のピクニックに課長も誘ってあげましょうか。

下周的郊游能请科长也参加吗?

(11)来週のピクニックに課長もき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下周的郊游能请科长也参加吗?

比如说上文的例10就是不恰当的例子,会显得非常没有礼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例11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才是得体的。

但是,如果不是直接跟尊长说话,而是与其他人谈论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则是可以用~てあげる的。比如例12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到的表达方式。

(12)先生が本を持っていらっしゃなかったから貸してあげました。

老师没带书来,我借给他了。

(二) ~てもらう

与前文提到的~てあげる和~てくれる不同的是,~てもらう是以接受者作为主语的表达恩惠的方式。表达接受者从施事者处得到恩惠。是“自己或自己这一方的人”从“外”得到恩惠的表达方式。如:

(13)私は日本人の友達に日本料理をおしえてもらった。

我请日本朋友教我做日本菜。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讲到这里,学生会发现,~てもらう和前文提到的~てくれる,都可以表示恩惠由外而内的传递,区别在于主语的不同。有学生会问,这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异同吗?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用~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其实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微妙语境。在日语里,主语常常会被省略掉,有时候究竟是施事者还是受事者作为主语,很难说明清楚。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当表达恩惠的是无意志的事物, 或有意识的事物的无意识动作, 以及主语不特定的时候, 我们用~てくれる而不用~てもらう。如:

(14) 雨が降ってくれた。%%%

下雨了。

(15) 子供が寝ていてくれたので、買い物にいけた。%

孩子睡着了才能去买东西。

(16) やっと春らしくなってくれた。%

终于有了春天的气息。

2.着眼点放在受事方的时候用~てもらう。如:

(17) 子:おじちゃんがお菓子を買ってくれたよ。

孩子:叔叔给我买了点心哦。

母:買ってもらった時、すぐありがとうと言った?

母亲:买的时候有没有马上说谢谢啊?

在上面的例子中, 母亲的话里, 有没有说谢谢这件事情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着眼于受事方———孩子, 所以用了買ってもらった。

3.在用“ありがとう”表达感谢时, 用~てくれる, 用“すみません”表达感谢时, 用~てもらう。如:

(18) 子供と遊んで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谢谢你跟我家小孩玩。

(19) 家までわざわざ送ってもらってすみません。

不好意思, 麻烦你专程送到家里来。

(三)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日本是一个恩惠思想非常浓厚的国家。它包括恩惠的“施”与“受”。而复杂的授受关系的表达法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要带领学生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运用授受关系的动词,就必须对日本的恩惠文化有个清楚的了解。

日本人施恩报恩的观念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的广泛。自古以来,日本的传说中就充斥着“白鹤报恩”这一类的故事。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恩惠,也要怀有感激之心,进而回报这种好意。这种恩惠意识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像例句(14), (16)这样的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这样的用法在日语里面是非常常见的。

青木直子在『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一书中说:“我作为一名日语教师 (日本人) 在中国一所大学的日语系教书。一次在商店、一位身为中国日语教师的同事向我说能不能借点钱给他。我当然答应了,可对这位同事之后所说的话却感到吃惊。他说:ありがとう、あした必ず返してあげます。”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谢谢,我明天一定还给你”。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句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为什么日本人会觉得吃惊呢?就是因为在句子中使用了~てあげる。虽然方向没有错,但是~てあげる是在表达恩惠的时候才使用的,日本人认为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还钱给人,还会有施恩的感觉呢?因此就会觉得非常吃惊了。

对于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的学生而言,授受关系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吃力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在进行讲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授受动词并不是单纯的施与受的关系,其中蕴涵了日本人的“内”与“外”的观念,和恩惠思想等文化因素在里面。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同,正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在文化上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像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学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讲解语法,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语法现象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心理及语言表达习惯。我想,这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在二外日语的教学中, 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在《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和下册中, 一共介绍了3个表示授受关系的动词, 分别是:あげる、もらう和くれる。结合实践教学工作, 如何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几个词的用法, 并能在适当的场合得体地运用?在此, 本文作者将这几个词的用法加以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二外日语教学,授受动词,用语分析

参考文献

[1]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 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诎人.现代日语语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3]朱万清.新日本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4]吴大纲.现代日语动词意义的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 1990.

[6]青木直子.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 2004.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第8篇

在日常生活中,指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指示语则是这一语言现象的具体体现,而指示语的应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所使用的称呼。人称指示语包括三种:第一人称指示,第二人称指示,第三人称指示语。在语用方面主要有两种用法: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非常规用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来进行话语分析。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有我/咱、我们/咱们,咱/咱们多用于口语中,英语中则有I/me、we/us。其非常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和“we”的用法

汉语中的“我们”经常被用作第一人称,目的在于表示说话者的谦逊、礼貌态度或者缩短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例如:

1. 母亲对孩子说:我们该去上学了。

2. a doctor said to his patient:“how are we feeling today?”

例1中母亲对孩子说话时使用“我们”而不是“我”,从而拉近了母亲与孩子的距离,体现了母子之间的亲近感。例2表明英文中也存在相似的指示用法,为了表示对病人的关心,医生经常使用这样的人称指示语。以上这两个例子从语用学角度属于语用移情。按照通常的权势关系,这里医生通过使用we来平衡与病人的关系,使话语更为亲切,从而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交际效果。

(二)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

4. 我相信,我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5. 大爷,咱们这儿有饭馆吗?

以上这些例句“移花接木”的指示用法,常常给听话人带来一种亲切之感。例4中“我们”实指“你们”,这是一长者对青年们的忠告。例5中“咱们”指代“你们”,这是在套近乎,让听话人对自己有一种认同感。这两个例子都是借用第一人称,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汉语中第二人称指示语有你/您/你们,英语中则为you和your。其非常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人称指代第一人称

7. 哥哥是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你问他十句,他才答你一句。

8. 我家孩子最爱调皮捣蛋,有时真让你哭笑不得。

以上两个例句中,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不是以说话人为中心,而是以听话人为中心。这种用法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其他参与者身上,通过换位思考,使对方能够切身体会到说话人的处境。例8中“你”指代“我”,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用“你”更贴近,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二)第二人称泛指任何人

指示语的泛指,即指示语不需依靠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和含义,在话语中不需特定的指称对象,是指示语的一种非指示用法,在语法中又被称作是人称代词的类指用法。

以下例子中的“你”泛指任何人。想要成功,任何人都得下工夫;认真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收获幸福;在困难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泛指并没有实际所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全体或某一群体中的任何人。

1 0. 你认真地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善待你。

1 1. 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四、第三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一)第三人称指示用于借指说话人和听话人

首先,第一种情况是指代说话人自己。当谈话双方不是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如在电话中交谈时,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通常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而不是代替人称指示语。如:Hello,this is Mary speaking.这个例子的意思是“I am Mary”。

第二种情况是代指听话者,这种用法在孩子与父母或长辈交谈时最为常见。如:宝宝你饿了吗?妈妈现在就准备午餐。这里“宝宝”就是指听话人。

(二)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指任何人

1 2. 在中国,只要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他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 3. 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12中“他”泛指任何公民,例13中“他”泛指任何违反犯罪分子。这种泛指和第二人称泛指一样,不再表示确定的所指对象,而是面向符合话语条件的任何人,话语中这种语义内涵,对任何人都适用。

五、结论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三种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的分析,肯定了语境对人称指示语的制约作用。言语交际者正是通过不同语境下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人称指示语不仅能帮助说话者达到其交际目的,巧妙地运用人称指示语,还能使说话者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指示语的运用则体现了语言使用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体现了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种,其使用也反映了人称指示与语言环境的密切关系。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人称指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何自然.(2002).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用法分析 第9篇

(一)“怎么”非疑问用法总结

汉语语法学界对疑问代词“怎么”的非疑问用法认识相对一致,主要包括:任指,虚指,反问、否定四种。

1.“怎么”表任指。

“怎么”常与一些词语搭配构成固定搭配,常见的有三种固定搭配:“不管/无论/不论……怎么”格式;“怎么……都/也”格式;“怎么……怎么”格式。如:

*无论他怎么想,我都要坚持到底。

*情况再怎么糟糕也不能放弃。

*怎么方便怎么来。

留学生在运用“怎么”的任指用法造句时容易发生的偏误有:遗漏关联词、介词,误加多余成分。如:

*无论这件事你怎么处理,我要投诉你。

“怎么”表示任何程度上,本句缺少副词“都”,应改成“我都要投诉你”。

2.“怎么”表虚指。

“怎么/怎样”的虚指用法一般会出现在日常交际中,用来指代在交际中无需言明或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说清的事情。如:

*我觉得这个人不怎么好相处。

*整天不好好学习,真不知道怎样说他才好。

留学生在运用“怎么/怎样”的虚指用法容易发生的偏误有:疑问代词语义混淆造成误代。如:

*因为他是美国华侨,他一定明白我的发音怎样不好。

语义是“明白发音是哪些不好的地方”,此处“明白”与“怎么样”之间的句法关系不明确,应将“怎样”改成“哪里”,使句意更加具体。

3.“怎么”表反问。

说话者提出想法,听话者表示反对或不以为然,采用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予以回答。“怎么”用在反问句中,原句无否定意义的词语时,句子具有否定的意义;当原句有否定意义的词语时,句子表肯定的意义。如:

*这么简单的试题,你怎么能不及格?

*你看她那语气,我怎么能不伤心?

留学生在用“怎么”表示反问时,因多用了疑问代词或者其他词语,使句子产生结构多余的偏误。如:

*这是怎么可能的事吗?

本例句的句意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句中“怎么”使句意重复,因此,本句应删去“怎么”。

(二)“什么”非疑问用法总结

1.“什么”表示任指。“什么”表示周遍性意义,在其所指代的范围内涵盖所有情况,没有例外。如:

*桌子上有火龙果,苹果和香蕉,你想吃什么自己拿。

留学生使用“什么”疑问代词时经常出现:误加;副词或关联词的遗漏等偏误。如:

*做什么事很认真的。

在疑问代词“什么”表任指中,常与“也、都”连用。例句中,因为疑问代词“什么”表示失误的任意性,应该添加“都”使语义完整明确。

2.“什么”表虚指。即没有明确的对象,利用“什么”来替代想说出的人、事物或状态。如:

*大家对他都有敌意,他一定是做了什么。

学习者在使用“什么”虚指用法经常出现错序,误代等偏误。如:

*虽然我来这里学习汉语很久了,我真不知道当地人说什么话。

例句中学习者想表达的是:不知道老百姓说话的内容,所以应将疑问代词“什么”的任指用法误代为疑问代词“什么”的虚指用法,这句话中“什么”的语义中已经包含了当地人说话的内容,改为:“我们真不知道当地人说什么。”

3.“什么”表例指。即一般把“什么”放在多项已列举的事物之后用来表示列举未尽,相当于“等等”。如:

*厨房里放满了锅碗瓢盆什么的。

在疑问代词“什么”的例指用法中,出现的偏误较少。偏误基本上是句子连贯性上的偏误。如:

*路上充满了土豆,鸡肉,什么的菜的味道。

这句话中,学习者想表达的是:路上充满了土豆,鸡肉等等,很多菜的味道。这句话改为“路上充满了什么土豆,鸡肉的味道”,例指用法表意更加明确。

二、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偏误的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既要充分认识疑问代词语法结构系统的整体特点和规律,又要充分认识外国汉语学习者对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学习的偏误和习得情况,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认识对疑问代词的研究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只跟着教材走,教师应该主动分析知识点的难度,通过预设学生练习中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教师应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在平时的授课中,根据习得难度调整教学进度。若碰到疑问代词虚指、反问用法的知识点,可以把任指用法放到一块来讲解,先进行任指用法的讲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对虚指或反问用法进行讲解,并注意这几种非疑问用法之间的差异。

(二)对学生的建议

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留学生在学习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时,要做到:加强对基础语法的学习;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避免粗心大意;积极应对目的语的过度泛化现象。留学生应明确疑问代词使用的范围。对于常犯错的语法点,要进行归纳总结。多做情景对话练习。在进行篇章写作时要注意句意表达完整。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留学生也就能慢慢了解各个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准确使用疑问代词。

三、结论

本论文从偏误分析的角度上,力求全方位进行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偏误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因其本身句法功能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性,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因此不仅要从教师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两方面来减少偏误,也应从教材编写及教学策略方面提升。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汉语教师和汉语习得者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语法点留学生频繁出现偏误,因此对外国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的习得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怎么”和“什么”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对偏误进行分析,以求对留学生的疑问代词习得情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指导教学。

关键词: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偏误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6.

[2]胡名扬等.汉语基础(第二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6.

用法分析 第10篇

作为现代世界上各语言中词汇最为丰富的一门语言之一, 英语具有很强的吸收外来词的能力。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英语吸收了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外来语言的大量词汇,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词汇量。但除了这个外部因素以外, 英语自身强大的构词能力也是英语词汇量极大丰富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的词缀多, 屈折变化大, 其主要的构词手段之一便是加缀派生, 因此, 许多英语词汇在形态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此外, 英语词缀分类多, 数量也多, 它在方便英语学习者的同时, 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选取了一个否定前缀中运用最为广泛、构词能力较强的前缀un-, 追溯其词源, 归纳其用法和特点, 并通过前缀un-与前缀in-和non-语义特征上的比较, 探讨前缀un-的具体用法,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能正确运用包括un-在内的几个主要否定前缀。

2. 英语词汇与词缀

2.1 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元素。语言学家威尔 (Wilkins) 认为, “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 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ll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ll be conveyed.) ”。由此可见,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急剧变化, 英语中关于经济、政治、艺术、法律、科技等领域的新词新义大量涌现。根据《巴恩哈特词典伴侣》杂志的统计, 每年进入他们计算机数据库的新词新义达到1500—1600个。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词汇量相当庞大的语言之一。词汇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英语的词缀。由于词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英语正在继续展现出在词汇扩大方面的独特魅力。

2.2 英语词缀

王文斌 (2001) 引用了三种词缀的界定并进而分析了词缀的两个基本特征。Richards等 (1985) 认为, 词缀是一个词素, 附加到一个词根或词干上, 改变其意义或语法功能。Crystal (1985) 认为, 词缀是一个粘附词素, 只能用于附加到另一个词素上。Trask (1993) 提出, 词缀是一个粘附词素, 只能粘附于一个词根或一个词干上。在此基础上, 王文斌总结了关于词缀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词缀往往是一个单一的词素;二是词缀是粘附性的, 只能粘附于一个词根或词干, 在语言中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这两个共同特征归结为一句话, 就是词缀往往是一个在语言中不能自由运用的单一的粘附词素。胡壮麟 (2004) 认为词缀是一个构词成分的集合, 它们只能附加于另一个语素 (词根或词干) 上。他认为语言中词缀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根据它们跟词根或词干的相对位置, 一般可以把词缀分为三小类, 即前缀、后缀和中缀。崔艳嫣、王同顺 (2005) 指出词缀有两大特点:一是多义性, 二是同义性。词缀的多义性和同义性加大了学习者的习得难度。吴怡、马广惠 (2006) 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者的后缀知识习得明显高于前缀知识习得, 在英语课堂上后缀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前缀, 而前缀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 加强前缀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2.3 英语前缀

王文斌 (2001) 认为前缀是附加于词根或根词前面的词素, 是一个具有意义但不能单独使用的语言单位。前缀有明显的语义, 对词根加以修饰或限制, 可以表示程度、态度、时间、地点、否定等概念。前缀中有一种否定前缀是用来把一个词从正面的意思变为反面的意思。否定前缀在英语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使表达更简洁有力, 使语言更丰富多彩。英语中否定前缀数目不少, 其中否定意义明显的有a-, dis-, in-, non-, un-。而否定前缀un-运用最为广泛, 构词最活跃。但由于较复杂, 容易造成英语学习者的误用, 如英语学习者会将un-错误地添加在harm, joy, endure等词根上。如何避免un-的误用?如何更准确地掌握un-的构词特点?笔者拟选取英语中几个较为常见的否定前缀加以探讨, 但鉴于篇幅有限, 笔者只选取否定前缀中构词能力仅弱于un-的in-和non-这两个否定前缀同un-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否定前缀un-的用法。

3. 否定前缀un-的用法

un-是古英语前缀。它是几个常见否定前缀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构词能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另外,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un-又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意义。一般说来, 当un-用于名词和形容词之前时, 其英文本意是“not, no, nor”, 译成汉语时往往用“不, 非, 相反, 对立”等词语表示。

首先, 当un-接形容词时, 它与具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构成含有消极色彩的否定形容词 (梁锦祥, 1999) 。如:unhappy (不快乐的) , unhealthy (不健康的) , unfair (不公平的) , unwise (愚笨的) , unfriendly (不友善的) , unintelligent (缺乏才智的) , unsuccessful (失败的) , unuseful (无用的) 等。由于所构成的否定形容词带有消极色彩意义, 因此, 具有消极的、反面色彩的简单词汇形式的形容词不能成为这个构词过程的词干。所以, 像foolish, rude之类具有贬义、恶化等意义的反面形容词不能与前缀un-构成否定形容词。如undirty, unsad, unsick, unhostile等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当un-接动词的分词形式的形容词时, 所构成的否定形容词并不都是表达消极色彩的意义。如:unabashed (不怕难为情、满不在乎、沉着) , unassuming (谦逊的、不装腔作势的) , unbending (不屈的、坚决的) 等。

其次, 当un-加在名词前, 除表示否定意义外, 还增添了新的含义。如:unbook指的是买来供馈赠之用的书, unperson指政治上失宠而遭清洗的人或官员, unhero表示与历史或传统格格不入的主角, unpublicity指未在报刊或广播电视中报道。

再次, 当un-用于动词之前时, 其英文本意为“negative, reverse, remove, opposite of”, 表示对某一动作的否定、还原或相反动作, 因此往往构成反义词, 如cover (覆盖) —uncover (揭露) , dress (给……穿衣服) —undress (使脱衣服) , settle (安顿下来) —unsettle (离开固定位置) , tie (系) —untie (解开) , button (扣紧) —unbutton (解纽扣) , wrap (缠绕) —unwrap (解开) 等。

此外, un-可加在含有介词的过去分词词组上。如undreamed-of (梦想不到的) , unthought-of (未想到过的) 。

王文斌 (2005) 还提到un-除与本组语词基自由组合外, 还可与很多英语化了的外来词组合;在以英语本族语后缀-ful, -ish, -like和-some等、拉丁语后缀-able和-ive等及其他一些外来后缀结尾的词前, 多数情况下可用否定前缀un-, 如unloveable (不讨人喜欢的) , unhandsome (不美观的) , unknowable (不可知的) , unpersuasive (无说服力的) , unconducive (无益的) , unbookish (未受教育的) 等。另外, 否定前缀un-还可以附加于以in-, im-, en-, em-起首的词前, 如uninformed (未被通知的) , unimportant (不重要的) , unendurable (无法忍受的) , unenclosed (未圈起的) , unenlarged (狭窄的) 等。

4. in-的用法与un-的异同

前缀in-源自拉丁语。由于受音同化的影响, 它还有三种词素变体:il-, im-和ir-。in-与un-一样, 能与具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构成含有消极色彩的否定形容词。如:infertile (不肥沃的) , inappropriate (不恰当的) , illegal (违法的) , imperfec (不完美的) , irrelevant (不相干的) 等。拉丁语前缀in-在过去非常盛行, 但现在的能产性已经大大降低, 无法再与英语本族语的同义词前缀un-抗衡。因此在用法上要注意in-和un-的区别。由于in-这个前缀来源于拉丁语, 因而像-ate, -ant, -ent, -ite, -ible等明显带有拉丁词尾的词要用in-, 如:incessant (不断的) , incoherent (不连贯的) , indefinite (不确定) , invisible (看不见的) 。但也有例外, 如unfortunate (不幸的) 。以-able, -ed, -ful, -like, -ly结尾的词多用un-, 如:uncontrollable (不能控制的) , unhatched (未孵化的) , unworthily (不值得地) 等。以im-或in-为词头的单词不能再用in-, 而只能用un-, 如:uninspiring (不令人鼓舞的) , uninvited (未经邀请的) , unimaginable (不可想象的) 等。凡是已固定加了拉丁前缀in-的形容词, 通常也不能改用un-, 如inaudible (听不见的) , inactive (无生气的) 等。

5. non-与un-的异同

non-来源于拉丁语, 后经法语传入英语。在传入英语后, 开始只是加在名词前, 如:non-suit (诉讼驳回) , non-residence (不寄宿) 等。随着英语的发展, 它的用法逐渐扩大, 与un-一样能加在形容词、副词或作形容词的分词前。non-虽是表否定的前缀, 就其否定程度来说远不及un-和in-。un-和in-所构成的一些形容词具有消极的意义色彩, 而带non-的形容词表现出中性的色彩。如immoral (不道德的) —nonmoral (与道德无关的) , unrealistic (不切实际的) —nonrealistic (不能实现的) , unpricipled (不道德的) —nonpricipled (非原则的) 等。前缀non-构成的派生反义词 (derivative antonyms) 是没有对立的渐进性的, 在反义词的两级中间不能插进表示不同程度性质的词语, 而用前缀un-构成的派生反义词是有对立的渐进性的, 在反义词的两级中间可插进表示不同程度性质的词语 (凌如珊, 2002) 。如unmoral (不道德的) , unartistic (与艺术无关的) , unattractive (无魅力的) 等词可以出现在“X is (rather/extremely very/awfully/) adj”的句法框架里 (梁锦祥, 1999) 。这个框架里有由弱至强的层级性副词。这个框架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检测形容词是否有层级性。正是因为non-构成的形容词是没有层级性的, 所以一般具有专业性意义的词前加non-来构成否定。如linear (线形的) —non-linear (非线性的) , metal (金属) —nonmetal (非金属) 。而一般意义的词加un-构成否定。如:gracefu (优雅的) —ungraceful (不优雅的) , quiet (平静的) —unquiet (不平静的) 。

6. un-的课堂教学应用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词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派生词缀的习得是词汇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也是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的有效策略。大量的词汇习得研究已经表明, 理解和掌握派生词缀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增加词汇量很有帮助, 是伴随性习得词汇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时也能促进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White, Power&White, 1989) 。而non-作为构词能力最强的一个否定前缀, 正确习得该前缀, 对我们的词汇量的扩充有很大的帮助。那在教学中, 如何教授non-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法来进行教学。

6.1 分析法

首先, 我们通过分析法来介绍前缀un-的基本用法。由于un-构词能力较强, 所以能加在形容词、名词、副词及动词前, 我们可以逐一分类举例进行讲解。如接形容词时举几个例子, 接名词时举几个例子等。在学生大体了解un-的基本用法后, 我们要针对un-接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不同特点, 再详细介绍当un-接形容词时,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向学生提问激发其自主发现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理解。比如, 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前都能接un-?unsad, undirty等这些词能成立吗?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前都可以加un-的。un-一般接在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前面构成含有消极色彩的否定形容词。如unfriendly (不友好的) , unhappy (不高兴的) , unhealthy (不健康的) , unfair (不公平的) , unwise (愚笨的) 等。在进一步介绍其接名词时, 将un-的新的含义介绍出来, 并举出实际的例子, 如unbook (买来供馈赠之用的书) , unperson (政治上失宠而遭清洗的人或官员) 等。而在介绍其接动词时, 教师应该注重其意义的讲解, 告诉学生un-可以表示对某一动作的否定、还原或相反动作。在此基础上, 给出相应的习题来强化、巩固un-的学习。

6.2 对比法

对比法是建立在分析法的基础之上的。Nation (2001) 提出的关于词缀教学的一般原则中指出, 集中学习或结构相似的词缀会造成混淆, 应根据学习需要一次介绍一个词缀。因此, 我们运用分析法分课时可一个一个地介绍in-和non-。在学生对un-, in-和non-三个否定前缀都大致掌握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这三个否定前缀, 运用对比法将它们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异同。首先, 我们将un-与in-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un-和in-都能与具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构成含有消极色彩的否定形容词。如:infertile (不肥沃的) , inappropriate (不恰当的) 等。但由于in-源自拉丁语, 因此像-ate, -ant, -ent, -ite, -ible等明显带有拉丁词尾的词要用in-, 而不用un-。但以im-或in-为词头的单词不能再用in-, 而只能用un-。其次, 我们再将un-与non-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non-与un-一样能加在形容词、副词或作形容词的分词前。但不同的是, 带non-的形容词一般表现出中性的色彩, 如nonmoral (与道德无关的) 等。同时, non-构成的形容词是没有层级性的, 所以一般具有专业性意义的词前加non-来构成否定。

6.3 综合法

综合法是对分析法和对比法的一个总结。在分析法和对比法的基础上, 我们对un-, in-, non-这三个否定前缀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就否定程度而言, non-的否定程度最弱, 远不及un-和in-。就意义色彩而言, un-和in-所构成的一些形容词具有消极的意义色彩, 而带non-的形容词表现出中性的色彩。就层级性而言, non-构成的词是没有层级性的, 因此一般具有专业性意义的词前加non-来构成否定。

7. 结语

英语词汇丰富, 构词复杂, 词缀多, 屈折变化大,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英语的词缀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加之种类多、数量多, 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否定前缀un-的用法, 以及通过un-与in-的对比、un-与non-的对比,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然后提出关于un-课堂教学的三个方法。希望这篇论文能对关于否定前缀的课题教学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Nation, I.S.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White, T.G., Power, M.A.&White, S.Morphological anal-ysis: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vocabulary growth[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9.

[3]崔艳嫣, 王同顺.基于CLEC的中国学习者英语派生词缀习得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 2005, (2) .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梁锦祥.否定形容词与前缀IN-、UN-、NON-[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10) .

[6]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7]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同位语从句用法小结、长句的分析 第11篇

在复合句中作名词的同位语的名词性从句被称为同位语从句。它一般跟在某些名词后面,对该名词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其具体内容,同位语从句一般由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语法知识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2011年高考考了3道同位语从句题 (上海卷第35题,辽宁卷第32题,天津卷第13题);2012年高考考了3道同位语从句题 (重庆卷第34题,浙江卷第4题,江苏卷第27题)。因此掌握好同位语从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同位语从句的分析,对其做一简单的小结:

(一)同位语从句在复合句中的位置

1.一般情况下,同位语从句通常跟在某些名词后面,用来解释或说明该名词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常见的可以跟同位语从句的词(抽象名词)有:belief,news,idea,truth,hope,rumor,problem,information,promise,evidence,message,possibility,fact,word(消息)等。

A wonderful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could turn to the reference book to finish my homework. 我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我可以查阅参考书来完成我的作业。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hat drinking water after getting up in the morning contributes to one's health. 有证据证明,早晨起床后喝水对身体有好处。

高考链接:

Modern science has given clear evidence________smoking can lead to many diseases.

A. what B. which

C. that D. where(2011天津卷)

【答案】 C。

【分析】 本题考查同位语从句,且从句中不缺任何成分,因此选that用来说明evidence的具体内容。引导同位语从句的引导词常用that。

2.有时因为句子结构的需要,同位语从句可以不紧跟在它所说明的名词后,而被别的词语隔开,这在语法上叫做分隔式同位语从句。

高考链接: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through years of study________children's early sleeping problems are likely to continue when they grow up.

A. why B. how

C. whetherD. that(2012重庆卷)

【答案】 D。

【分析】 通过分析语境含义、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可知这题的句型为分隔式同位语从句。它的先行词是evidence。而evidence和notice等词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引导词通常用that。

(二)同位语从句引导词的选用

近几年关于同位语从句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连接词和连接代词(副词)的选用上。其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1.that与what的区别2. that 与whether 区别。

1.考查同位语从句中 what与that的区别

I made a promise to myself this year, my first year in high school, would be different.

A. whether B. what

C. that D. how (2012浙江卷)

【答案】 C。

【分析】 在同位语从句中that与what的区别是: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从句的任何成分,无具体词义,并且不可省略;而w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仅起连接作用,并且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等。通常可以翻译为“……的话(东西、人)”,还可以表示“……的时间、……的地点、……的人、……的速度”等内容。在本题中从句不缺成分,所以正确选项为that。

2.考查同位语从句中that与whether的区别

1)—Is there any possibility________you could pick me up at the airport?

—No problem.

A. when B. that

C. whether D. what(09浙江)

2) ________is no possibility________Bob can wi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match.

A. There; thatB. It; that

C. There; whetherD. It; whether (01 上海)

【答案】 1)B。2)A。

【解析】 第一题Is there any possibility...意为“有……的可能性吗?”通过分析可知从句不缺成分,其中whether 意为“是否”不符合题意,而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没有具体词义,所以第1题正确答案为 B. 同样我们可以推知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A。

【注意】 在名词doubt “怀疑”后的同位语从句用whether还是that主要看主句,如果主句是肯定句,通常用连接词whether。如果主句是否定句或者一般疑问句通常用that连接。

(三)同位语从句的语气

在suggestion,advice,request,order, command,proposal, plan等意为“建议;命令;要求”的名词后,同位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通常用“should +动词原形”的虚拟语气结构,从句中的should可以省略。

例如:

I made a proposal that we (should)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 我提出建议下周我们应当开一次会。

(四)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用法区别

1.从句的性质不同。

同位语从句是名词性的,其功能是用来解释或说明前面名词的具体内容,同位语从句和先行词是同等的关系;定语从句是形容词性的,其功能是用来说明先行词的性质与特征,起修饰与限制作用,二者之间是从属的关系。试比较:

1)They can't solve the problem how we can finish the task in time.如何才能及时完成任务,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how从句是the problem的具体内容,为同位语从句)

2)We can't help them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y have. 我们不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problem 就是have 的宾语,至于the problem的具体内容,没有说明,故是定语从句)

2.定语从句中的that既代替先行词,同时在从句中要作成分(主语,宾语或表语),另外在句子中作宾语时一般可以省略。而同位语从句中的that是连词,只起连接主句与从句的作用,不充当句中任何成分,一般不可省去。试比较:

1)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next year.(他告诉我的消息是汤姆明年将出国。)(第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是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可以省略)

2)The news that Tom would go abroad is told by him.(汤姆将出国的消息是他讲的。)(同位语从句,that在句中不作任何成分)

二、长句分析

1.Due to this reason, it is traditional for Chinese brides to wear a red wedding dress. 由于这个原因,传统上中国新娘穿红色的结婚礼服。

在这个句子中it 为形式主语,动词不定式 to wear a red wedding dress 为真正的主语。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型:

1)It took / takes sb. time to do sth.

2)It + be + adj. to do / that 从句

常用的形容词有:strange, necessary, important, natural, possible等。

3)It + be + n. + to do / that从句

常见的动词有:a pity, a shame, one's duty, no wonder等

4)It + be + adj. / n. + doing

常见的名词或形容词有:no good, no use, useless等。

5)It + be + 过去分词 + that 从句

常见的过去分词有:suggested, said, reported, believed, known 等。

2.Therefore, the next time you choose your clothes, you should think more carefully about what colors to wear.因此,下一次你选择服装时,你应该更为细心地考虑一下你的衣服的颜色。

句中的the next time为从属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思为:“下一次”。

可以用作从属连词,引导状语从句的词有:the moment, the minute, the second, every time, each time, the first time, immediately, the next time等。

1)The moment he got home, he began to watch TV. 他一到家就开始看电视。

2)Every time she saw me, she greets me with a smile.每次见到我, 她都微笑着向我打招呼。

3.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successful in ridding society of inequality, which had a great effect on many othe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Europe. 法国大革命成功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对其他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1)句中which had a great effect on many othe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Europe.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the French Revolution.

2)短语 rid...of...意为“消除”、“去除”。

例如:

Finally, Tom succeeded in ridding himself of his bad habits.汤姆最后成功地改掉了那些坏习惯。

3)短语 be successful in doing sth. 意思是 “成功做某事”; have an effect on... 意思是 “对……有影响”。

4.Idioms often use a number of words to represent a single object, person or concept, among other things, and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 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what you read or hear spoken.习语经常使用许多单词来代表单一的物体或概念等等。除非你知道习语是何时被使用的,否则你很容易误解你所读到或听到的内容。

1)unless 意思为:如果不……, 等于 if... not...。

You cannot pass the final exam unless you study hard.

= You cannot pass the final exam if you don't study hard.

高考链接:

The girl hasn't any hobbies—________you call watching TV a hobby.

A. until B. before

C. if D. unless

【答案】 D。

5.The White Horse Temple is important to Chinese people and history, and as such, it is one of the first historic buildings that the government listed to receive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白马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它被政府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such as / as such

such as 相当于 for example或like, 用来列举一系列事物。

as such 意思为:照这样; 就这点而论; 根据某词严格的词义。例如:

The new job is not a promotion as such but it brings goo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这一新的工作,严格说来并不算提升,不过以后很有发展前途。

I can't call my book a best seller as such but it's very popular.

我不敢说我的书是畅销书,但可以说很受欢迎。

such... as / that的用法:

such... as 引导定语从句,such ... that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

巩固练习

1. It was known to all that William had broken his promise________he would give us a rise.

A. which B. why

C. that D. whether

2. That was the reason________he told me this morning.

A. why B. that

C. because D. whether

3. He told me the news________the Queen would visit China the next month.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en

4. Father made a promise________I passed the examination he would buy me a bicycle.

A. that B. if

C. whether D. that if

5. We were all very worried over the fact________you were ill.

A. that B. what

C. whichD. about which

6. The news________ Lincoln was murdered filled the American people's hearts with deep sorrow.

A. which B. when

C. that D. how

7. You have no idea________for her safety.

A. how anxious I have been

B. so anxious I have been

C. how I have been anxious

D. I have been so anxious

8. The fact________she works hard is well known to us all.

A. that B. what

C. whyD. which

9. He grabbed his suitcase and gave the impression________he was boarding the Tokyo plane.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at

10. The possibility________the majority of the labor force will work at home is often discussed.

A. whichB. /

C. that D. what

11. The suggestion________students should learn some practical knowledge is worth considering.

A. ifB. which

C.不填D. that

12. There's some doubt________she will be able to repay the money on time.

A. that B. if

C. whatD. whether

13. Word came________ his poem won the first prize.

A. that B. whether

C. as D. because

14. He can't answer the question________ he got the money.

A. that B. why

C. how D. whether

15. She gave us the suggestion________we________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 in a better way.

A. that; made B. whether; should make

C. that; make D. why; made

参考答案

1—5 CBADA6—10 CAACC11—15 DDACC

用法分析 第12篇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常规用法

人称代词的常规命题用途(canonical propositional uses)指人称代词的典型指示用法,即人称代词构成由其所在语句传送的命题内容的一部分,并和话语语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相对应(王天华,2006)。如:

(1)我喜爱古典音乐;

(2)我们是外语学院的。

例(1),例(2)中的“我”、“我们”指的就是言语行为中的说话者本人。在各种有关指示语的文献中,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已经被研究的很多。本文的讨论将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一下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二、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I的非常规用法

1. 直接引语中指第三方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会引用或者转述第三方的话。一般说来,直接引语比间接引语更生动。因而不管这些话是第三方的原话还是经过转述者的加工,很多都会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

(3)我昨天收到了小李的E-mail,他说我明天要到外地出差,你可不可以帮我签收一下我的快递。

例(3)中,第一个“我”是说话者本人,而后三个“我”所指的显然并非说话者本人,而指是的小李,是第三方,是“他”。

2. 角色转换

在说话过程中,说话者有时会转换成另外一个人的口气,黄奕等(2007)称之为角色转换。利用角色转换这种手段,说话者能得到一个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

(4)自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做父母的个个希望我的孩子有朝一日会出人投地。

例(4)中的“我”所指的是父母,是第三方,是“他/她”。“做父母的个个希望”可以看作是说话者转换角色的标志。

3. 泛指

指示语的泛指,即指示语不用靠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和含义,在话语中无须有特定的指称对象,是指示语的一种非指示用法。这种泛指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在语法中又称人称代词的类指用法(generic reference)。“我”在个别情况下也可用作泛指,指称对象模糊。例如:

(5)怎样理解“礼尚往来”?通俗的说就是交往双方间的礼貌相待,你对我以礼相待我对你以礼相待。

在这个例子中,“我”的指代对象就不明确,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

4. 指代“我们”

这种“第一、二人称内部,单、复数符号之间”的相互借用指代,陈治安等(1994)称之为“借代所指”。

(6)我公司致力于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断地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

(7)还我河山。

例(6)中,发言者用“我公司”实际表达的概念是“我们公司”用单数的“我”来指代他所代表的企业是一个群体,复数的概念。如果用“我们”来替换句中的“我”,句子的意思无改变。张春泉(2005)在研究中发现,“我”可以指称“我们”,“我们的”,“我国的”,如报刊标题“我坚决反对澳方允许达赖在澳活动”。

(二)第一人称复数WE的非常规用法

1.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借指第一人称单数

这一功能在汉语中尤其常见,无论是“我们”还是“咱们”都可以作为单数代词,借指“我”。例如:

(8)刚才聆听了以上专家的发言,我们(=我)感觉受益匪浅。(正式语体);

(9)咱们(=我)对股票这玩意一窍不通。(用“咱们”来表示“我”,这种用法在口语中比较常见);

(10)We(=I) have been pondering the list of members returned to the parliament。

(l1)Let's tell you how to address this issue.(=tell you how to address this issue.)

根据Quirk (1973:208)等人合著的《当代英语语法》,在非常通俗的口语中let’s有时可用作单数。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说它可以不包括谈话的对方,而只借指单数的“让我”,相当于let me:

2. 第一人称复数借指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以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来表达。在更亲密的口气中,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都可以用来借指“你”或“你们”。

(11)首长: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你)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12)我相信,我们(=你们)每位党员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好同志。

(13)同志,咱们(=你们)这有语言学的书卖吗?

(14)咱们(=你,对小孩)是勇敢的孩子,咱们(=你,对小孩)不怕打针。

第一人称复数借指第二人称,能让听众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正式场合中,这种用法多出自长辈或领导之口;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所乐于使用。英语中也有一种指听话者的用法,通常出现在医生对病人的讲话中:

(15)How are we(=you) feeling today?

(16)Boys and girls,we(=you) will never give up,yes?

在上下文中,we的这种用法可理解为表示屈尊,但在医生/病人或教师/学生关系的实境中也可表示与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着想。

3. 第一人称复数的修饰语用法

此种用法在汉语里比较常见。在中文里,“我们”还可以用作定语来修饰其它的成分,以使语言显得亲切,友好。例如:

(17)看我们小王同学多能干,把这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

4. 第一人称复数的模糊用法

这里的“模糊”不是意义上的模糊,而是指所指的人不能被言语行为参与者所识别,或不需要识别。

(18)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企业而言,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口太少,而是中小企业获得的支持太少,创业发展环境差。

(19)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we tend to be relatively unconscious of other cultures,and unfortunately,much hostility is created by our ignorance of other cultures and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eir existence.

例(18)和例(19)都属于“我们”的模糊用法。例(18)中的“我们”是指关注中国企业发展的人,这里并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到底包括哪些人在内。例(19)中是取自《高级口译教程》(梅德明,2006)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we指美国人,即包括作者在内的美国范围内的每一个人,是一种泛指(王天华,2006)。

5. 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三方“他们”

在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用“我们”代替“他们”可以缩短发言者和他所谈到的其他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言语手段可以彰显发言者的亲和力。例如:

(20)温总理批示:要让我们农民吃得起猪肉。

在本句话中“我们”指的是“农民”,是“他们”。此处用“我们”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6. 复数第一人称指人或物

在英语里,We不仅可以用来指代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用来指其他的事物,而We的这种用法只出现在汉语的童话故事或其他的类似文体中。

(21) May we come in?

We在这里指话语者本人,也包括他/她所喂养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

三、结语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作者认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运用和选择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所传达的信息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我们应当深人仔细地研究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以便更准确地运用指示语,更完美地实现语言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Quirk,R,S Greenbaum,G Leech,el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on,1973.

[2]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选择[J].当代语言学,2001,(3).

[4]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 3.

[5]黄奕,白永权,蒋跃.汉英访谈节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模糊[J].外国语,2007,(2).

[6]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王天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J].学术交流,200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用法分析】相关文章:

是的用法分析范文06-05

形容词用法分析解析11-05

学法用法分析、论述师参考答案05-28

否定用法05-22

不同用法06-13

数字用法07-18

人称用法08-16

学法用法06-07

助词用法09-01

意义及用法05-25

上一篇:综合办公系统下一篇:幼儿阅读重在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