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品质范文

2024-07-29

能力品质范文(精选12篇)

能力品质 第1篇

一.重实践、激兴趣, 给学生一对操曲晓声的“顺风耳”。

书本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 生活才是学生最好的书本。强调学生与生活的零距离, 才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能力;重视书本与实践的面对面, 方有“操千剑而后识器”的本领;只有对生活这本大书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积累生活, 丰富体验, 勤于思考, 方能让思维之树叶繁花艳。为此, 我从点滴做起, 利用间隙开展以下活动:

1.早读收视评论。组织收听、收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第一时间》等节目, 然后利用早读课, 每天指定一位学生用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稍加评论, 阐明观点, 我们称为“新闻早点”。具体要求:新闻+短评。

2.课前热点演讲。采撷社会热点焦点, 捕捉生活时尚风尚, 课前预留3分钟登台演讲。诸如绿色奥运、红衫军团、金融风暴、灰领阶层、流感病毒、e世界、T舞台、范跑跑、躲猫猫等等, 话题无所不包, 我们称之为“时尚速食”。具体要求:热点+剖析。

3.板报警句集萃。师生共同摘抄古今中外名言警句, 让学生抄写在后面黑板的“警句栏”内并加点评。具体要求:名句+点评。

4.周末科苑撷英。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最崇拜的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事例, 提炼成200字内的说明短文, 周末在班会上朗读, 然后每学期评出最佳作品5—10篇在校报上发表。我们把它称之为“周末糕点”。具体要求:实例+朗诵。

二.讲迁移、会整合, 给学生一个拨开迷雾的“金手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这种特殊优势就在于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知识, 开发大脑, 训练思维, 为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学生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语文教学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点、整合能力链, 久而久之, 习惯养成了, 知识丰富了, 视野开阔了, 思维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学中我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如下特性:

1.深刻性。即通过事物的表象做耳目一新的深层解读, 探幽发微, 见微知著。如结合学习《鸿门宴》,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班里组织讨论“数英雄, 论成败”话题, 很多学生摈弃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套路, 一位学生写道:“最可悲的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令人钦佩。失败,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成功,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包装给人看。失败是成功的栈道, 失败是成功的肩膀,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之父。”

2.广阔性。以广阔的空间为纵坐标、以深邃的时间为横坐标, 以能力与创新为交点,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剖析包容各种文化现象;感叹悠悠天地, 评说长河星云。如学了《米洛斯的维纳斯》, 围绕“美“的话题, 一位同学涉笔写来:“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间断过对美的追求。从山顶洞人披着的兽皮到现代人身上的时装;从楚宫流行的细腰到唐朝高耸的发髻;从往日招摇的‘迷你裙’到今日满街的天然色……美, 是人们对个性的追求与思索。”

3.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盲从轻信、不迷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 不牵强附会, 它是“产生于全部心意能力的总合, 是内心自觉到理智活动与想象力的和谐” (康德《判断力批判》) 。学生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 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担当国运大任的重要, 联系现实, 一位学生写道:“时下, 处于经济、文化深刻变革时期的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在否定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中滋生, 它直接导致社会亲和力与责任意识滑坡, 权利与义务失衡, 利益与责任脱钩, 价值观念失范, 环境道德沦丧, 集体意识削弱。这种以追逐丧失理性的物质主义与浅薄的人生态度为时髦的极端反文明倾向必须抛弃。”

三.选角度、找切入, 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世纪脑”。

践行新课程理念, 回归大生活本真。面对新课程标准, 置身信息化社会, 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洗脑、补钙、充电, 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与学生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方式, 加强思维的科学训练。宜从三种思维方式上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 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洞察以及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第六感觉”。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跟着感觉走”, 直觉给人的感觉似乎难以言喻, 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意识的思考。所以, 相信直觉, 使直觉有所为, 就是创新。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听说读写, 对学生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能有效地提高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前些时候, 社会上关于小学生描绘“春天的色彩”的争鸣给直觉思维以极大的包容空间。诸如“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地球在哭啼”“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无不是直觉思维带来的灵感火花。

2.求异思维。避开常用的、一般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 另辟蹊径, 发前人所未发, 犹二月之花一枝独放, 似飞天立壁反弹琵琶, “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 其意何如?

其一,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对吗?撞钟是和尚的分工, 是和尚的职责, 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 正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精神的体现, 应该大加褒奖。

其二, 我讨厌“一帆风顺”这一祝福语, 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路漫漫, 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在逆风险浪中奋力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凡此种种, 克服思维定势,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 从而显露新思想, 塑造新形象, 即为求异思维。

3.辐合思维。辐合思维是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 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也指个人从自己许多不同的设想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或从纷繁复杂现象的认识中找到一个共同点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 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 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辐合思维的本质在于尊重前提的真理性, 实事求是, 重视验证。

鲁迅小说《祝福》“我”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的有无就是极好运用辐合思维的例子。“我”先说“也许有吧”, 又说“然而也未必”, 最后无可奈何, 只好说“实在, 我说不清”。比较一下就知道越是“说不清”表达就越精确, 这正如鲁迅本人所说“说不清是一句很好的话”。说有, 会给末路人增添下地狱的苦痛;说无, 又会熄灭祥林嫂见到阿毛的希望火花, 唯有这“说不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正是在这“说不清”中蕴含着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无尽同情。

结合辐合思维训练, 一名学生在《教育感言》一文中这样说:“斯宾诺莎有言, ‘艰难故崇高’。阵痛之后才能享受新生儿到来的喜悦。审视中国教育历史, 儒家致力于政治伦理道德教化, 法家教育追求审美艺术情趣。前者高奏善的凯歌, 后者举起美的大旗, 惟墨家科技教育之光未能光大远播, 致使中国几千年教育结构失衡, ‘五四’赛先生东渐, 又让人文功能式微。审视历史,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民族教育大厦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求异思维离不开辐合思维, 如果没有辐合思维, 一味的片面追求思维的发散求异, 让思维如脱缰野马漫无边际, 失去了思维的聚合点, 往往就会把握不住观点、答案, 那样再大胆新颖的思想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一个人光靠发散思维而不善于运用辐合思维, 也常常会使认知流于异想天开而一事无成。

生活品质与生活能力 第2篇

生活品质与生活能力

曾经知道过这样的一个公式,大约是:人的幸福感 = 物质生活的水平/ 人的欲望。当时记得很清楚这个公式的名字,但时间老人把这个公式的名字从我的记忆中偷去了。 不过没有关系,我要讨论的只是这个公式,而不是它是什么名字。记得刚刚看到这个公式的时候,真是叹服不已。很后悔的拍一下脑门,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要不我不也出名了。同时,结合自己的感受,一想,果真是这样的呀。 一个人的欲望越强烈,越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越觉得不幸福。特别是后来读了《十不足歌》(一天忙忙为的饥,填饱肚皮还思衣,衣食并具还嫌房中缺少美貌妻,--------还想神仙下象棋。)就更是深以为然,把这个公式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然而,不断的生活经历告诉我,这个公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譬如说,从我的教师经历谈谈我的感受。你能够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水平不够高吗?或许不能够这么说,因为现在各个是独生子女,顶在头上怕吓到,含在口里怕化了,要星星不给月亮的主。然而,你知道吗,就在这种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环境当中,现在的孩子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活着真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呢。”初次听到这句话出自孩子之口的时候,深感畏惧。一想,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心情如何,千万不能够就着他这句话说下去,告诉他想死就去死吧。万一真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即使不是我的责任,也会在内心中忏悔一辈子的。但是,这话听得次数多了,就难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还是要评论一下,只是不会像即兴的那样说?quot;要死就死去吧,没人拦着你。"而是有点儿理性,有点儿深入的思考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从自身来看,原因可能就是在他们的眼里,生活得太好了,该吃的吃过了,该玩的玩过了,该享受的享受过了,再没有相当的刺激可以引起他们生存的欲望。于是,他们向往还没有去过的天国了,还没有感受到的天国了,认定天国的生活一定要比现在的生活要强,由此,就认定或者还不如死了呢?或许,距离产生美,但是,如果真的一旦接近,美不美那还不一定了呢?只是,在感受活着与死亡二者之间谁更幸福的问题上,不存在可重复性。死亡到底幸不幸福,那只有天知道,鬼晓得了。 其次,我们再看看孩子的说出这样的话是谁的责任呢?或许我们根本无从去追究谁是罪魁祸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的生活氛围导致了他们产生了这种想法。这种生活的氛围包括家庭的、学校的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该反思。从家庭来讲,受够了生活的艰辛的父母们,不希望孩子再受苦,于是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结果就是孩子把省享受当成生活的本原来看待,不再有动力去改变生活。在学校方面,既然讲大道理被认为是失败,因为学生理解不了距离他们生活很远的大道理。那就讲一些贴近生活的小道理吧,告诉孩子们即使不为国家,不为民族,就是为自己,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苦心,也要努力地生活和学习,然而,这些小道理也不管用了,因为孩子们把他们的幸福生活当作理所当然,看不到有改变境遇的必要,看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于是,学校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从社会方面看,这是一个转型期的浮躁的社会,人人都梦想着花两元钱得五百万,试想,这样的环境你能够期待他给孩子们什么呢? 再次,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当然,应该选择后者。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实际上,对于这样的选择并不难,难点在于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爆发和奋起抗争。我想,这是到了我们认真分析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个公式的时候了。人的`欲望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欲望似乎可以分为恶的欲望和善的欲望。恶的欲望导致破坏,导致欲壑难填。而善的欲望则产生推进人类前进的动力。欲望似乎又可以分为积极的欲望和消极的欲望。积极的欲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消极的欲望则期待着如何不劳而获。如果把恶的欲望或者消极的欲望添加到这个公式当中,那么,自然是分母越大,所得的值越小,人的幸福感也就越小。因为,享受幸福的人不能够感受付出努力之后的幸福,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享受辛苦之后的甘甜。而如果没有比较,当然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思维训练 思维品质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45

阅读教学绝不是要让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铸造阅读思维,最终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我们应合理借助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辨微对比,在铸造精确性思维中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化阶段,他们往往对具有鲜明特征和形象特点的事物更有感知力。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深入、细微的对比中,紧扣事物的内在本质,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最终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如《开国大典》一文中这样写道:“30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了主席台。”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为什么要用“投向”,而不是“朝着”呢?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历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内在的思维辨析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投向”含有“射向”的意思,展现出来的热情更加积极。如果用“朝着”,人民群众迫切想见到毛主席的内在心情就会弱化许多。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课文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引领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并借助这样的过程深化了学生内在的言语思维,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紧扣联系,在铸造多向性思维中提升阅读能力

文本语言是作者依托自身意欲呈现的表达意图,通过理性思维的支撑而展露出来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文字符号体系。正是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得文本中的每一段话、每一句语句和每一个词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紧扣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具有较强的作用。

如《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前半句是对前文的内涵和价值的提炼与总结。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一段文字引领学生把握全文,梳理文脉,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反照前文:马克思为什么需要恩格斯的帮助?恩格斯又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合作,才铸就了这名垂青史的伟大友谊的?然后顺势开启下文:他们之间又是怎样关怀与合作的?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穿越语言,在阅读、探寻、思考、议论中,感受两人之间友谊的伟大,历练学生的内在思维逻辑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另外,必须要强调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不仅需要相应的条理性,更需要不断地走向完善与统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紧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教材文本的本质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对象、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形成整体性感知,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内在完整性的提升。

三、依托插图,在铸造深邃性思维中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为此,教材编者就为每篇课文配备了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文本内容的形象再现,有的是故事情节的拓展补充,对于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体悟人物内在品质、悦纳文本主题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源,在引领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不断递进。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编者就为课文配置了一幅插图,图中邱少云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仍旧如磐石一般没有丝毫动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邱少云所处的环境进行整体性感知。然后,再将学生观察的视角进行聚焦,放置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使学生对邱少云涌动在内心的对敌人的仇恨之情以及凸显出来的顽强意志有个较为通透的把握。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将插图所展现的情境与整个故事联系起来,尝试站立在邱少云的角度来想象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从而体悟人物内心那种严于律己、勇于牺牲的精神。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前后三次对教材的插图进行观察,不断逼向插图与文本内容的链接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为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强弱上。因此,阅读教学除了要凸显自身的本质属性、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火花,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意识的不断提升。

挖掘思维品质提升作文能力 第4篇

从语文学科来看,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多读多写, 注意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 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非常重视, 认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 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正确。”所以, 在作文指导中, 强化思维训练, 对于拓展写作思路、提高表达极为重要。

初中三年是一个学生思维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此, 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或训练:

一、扩充思维, 大胆联想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广阔性。所谓“广阔”表现在一个人能全面地看问题, 善于观察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 从多方面找出问题的本质, 从而获得较多的思维成果,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张志公先生指出:“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因此, 训练学生思维首先要从发散思维开始。

比如, 笔者曾以《“圆”像什么》为题,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进行多文体对比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写成科学小品文, 生动而有趣地介绍圆的特征和应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圆为某种象征成功的花环或失败的陷阱、一无所有或丰满充盈、表结束的句号或表开始的零, 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还可能由“圆”想到“圆滑”一词, 构思情节, 写成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 去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还可以对麦哲伦航海做个想像, 假设自己是船上的一名水手, 见证了地球是圆形的等。通过对思维的扩充, 学生的作文内容就随之丰富。作文时,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就能在同一作文题中,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写出不同体裁、题材或立意的作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会让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材料非常丰富, 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材料一下子被激活。

二、理顺思路, 条分缕析

作文思维应该具有流畅性。所谓“流畅”, 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顺畅地、连续地进行, 不出现阻塞、中断、逆转等现象。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思而有路, 行文有序”, 其实就是指作者的思维流畅。如果学生的思维流畅, 那么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就能做到内容杂而不越, 多而不散, 文脉贯通, 文章变化自如而又浑然一体;写议论文, 就能自然得体地起承转合, 随心驾驭各种论述结构并与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相契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就常常着意于思维的流畅性, 教会学生把写作初期那种随意、分散、具体、杂乱的思考, 变成定向、集中、概括、条理的思考, 从而写出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的作文。

比如, 在初中阶段, 议论文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了在议论文起草练习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路, 我曾经教给初学议论文的学生三个步骤: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而在论证“为什么“时, 可以找正面的论据, 也可以从反面提出异议。同时, 建议学生采用总分的结构或者正反对比的角度。是什么, 就是正面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 就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的理由;怎么样, 就是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三、深化思想, 追本溯源

在作文中, 我们还应该重视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是指善于钻研问题,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 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学生, 能从别人看来简单甚至是萌芽状态的现象中, 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与深刻性相反的是肤浅, 这样的学生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如有一次以“秋天”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或者写秋天的景色, 或者写秋天的一次经历, 或者写秋天收获的喜悦。但有一位同学写道:“秋天的美是一种凋零的美、落叶的美, 也是一种坚持到底的美……也许, 画家笔中的秋天, 不再是十分明亮的色调, 也许会是一种暗淡一些的、深邃的暖色调, 他是柔和的, 有深度的, 是一种积淀了华丽的过去, 又 向往明天的生机的感觉过渡, 我们不该遗忘他的美, 更不该轻视他的存在, 虽然他的确是悄然而来, 又默默离去……”这位同学的文章除了文笔优美, 以及对于散文文体驾驭自如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立意深刻。“落叶时更显风华”这既是标题, 也是中心, 富有意蕴, 而且大气。文中将秋天之景和作者对于秋天的理解写得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同时也脱离了对于秋天的大众化理解, 显得独特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本, 文章应该有“意”, 而且应该有深刻的“意”。作文教学中, 反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 抓住问题的实质, 用发展的眼光,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 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会有深刻高远的立意。

四、捕捉灵感, 妙笔生花

在作文中, 我们还应该追求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主要是指思维成果新颖独特, 也就是说要有独立的思维习惯, 有创新的意识, 勇于发表独特的见解, 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学生写作如同其他创造性活动一样, 也是一种创造。在作文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有利于他们选择新颖的材料, 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如一次随笔练习, 以“环保”为话题, 有位同学创作了一篇短小精悍却寓意深刻的文章《草儿的价值》:

21世纪:一文不值。

23世纪:“观众们, 当今世界上野草的数量已经不多了, 希望大家加以保护!”

25世纪:“出售珍稀植被——草。5000元每平方米,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呀!”

27世纪:逮捕令:“日前一大盗从世界珍品博物馆中盗走了科学家们花费10年时间才找到的几乎灭绝的植物——草。”

29世纪:“妈妈, 什么东西‘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宝宝真聪明, 这个问题科学家也正在研究。据说是描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的。”

这样的表达, 让读者读到了崭新的韵味。为什么能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思维独到, 能见人之未见, 发人之未发, 将人们经常用的情节略去, 通过想象草在若干个世纪里的价值变化来反映地球植物的衰竭, 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能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作文就能标新立异, 从不同的角度去精选材料, 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能力品质 第5篇

学习资料

大教研组

关注幼儿学习品质、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银锄湖幼儿园 陈瑞廷

2013年10月

一、观摩活动

1、观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大中小班)

2、观摩大班集体学习活动《水墨印画》

二、经验汇报

(一)基于引出幼儿自主学习的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培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实录一:这是什么科学原理? 思考:重知识还是重兴趣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如:美丽的光斑、会打靶的光、寻找生活中不同镜子的作用)

当幼儿有兴趣后,他们会更多的对周围事物、现象,对各种自然、社会问题产生好奇与持续的探索,这是幼儿教育追求的价值。实录二:一张记录表引发的思考(哈哈镜记录表)思考: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是为了帮助幼儿记录自己在某次科学活动中的猜想或是实验后的观察,起到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和提高认知的作用。

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求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创新,在探究过程中个学会求知。

(二)在材料的支持下,让孩子自主学习(海贝尔幼儿园)案例1:我不要玩了

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玩? *材料难度是否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材料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2013第一学期

学习资料

大教研组

*材料是否让幼儿获得经验和发展。

1、回归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

2、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小班:幼儿观察水平较低、只关注实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中班:幼儿开始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开始感兴趣 大班:开始善于整体多角度去发现实物内在联系。

案例2:大班《垒高》(单一材料的探索、多种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快乐体验 案例3:《车子变变变》

1、增加任务性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任务问题情境:

任务卡一:提示操作条件,让幼儿得出结果 任务卡二:提升操作结果,让幼儿主动探索

2、提供记录卡材料,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 案例4:大班《传声筒》

搭建和设计——动手能力、规划意识、创新、坚持性 同伴传话——合作协商、遵守规则 记录结果——自我验证、调整、解决问题

在“材料支持”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

(三)巧用慧眼,善取资源,如今幼儿自主学习(银锄湖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适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存在的问题和思考(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2)对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够到位

(3)科常个别化学习内容的选择不够开放 2013第一学期

学习资料

大教研组

*巧用慧眼: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与幼儿分享周围好奇、有趣事物和现象,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形成受益正盛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要积极地支持,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试验比较、迁移经验等,发展综合能力。*善取资源

教师要善于从周边的教育资源入手,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内容,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2、我的实践和感悟

3、研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修一体、分享智慧

1、通过园本培训,丰富知识储备(请进来,弥补不足)

2、通过原本教研,分享教育智慧

(1)学习指南,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科学探究的目标以及教育建议

小班:喜欢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物品,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对应排序等,发现其差异。

中班:亲近自然,能够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地感知周围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初步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大班: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进一步梳理,总结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开展各类研讨活动,学会梳理、筛选有价值的素材点,尝试多渠道,广角度地挖掘主题背景下科学探索类个别化学习内容,分享体会和经验。第二阶段:探索实践、积累经验

案例一:出“火花植物馆“引发的探究活动 案例二:在银锄湖上打“水漂”

*幼儿学习特点,科学类活动特质的分析解读 *高低结构活动转换对幼儿经验的推动 2013第一学期

学习资料

大教研组

*周边资源利用让活动内容、空间得以拓展 *家长老师进“课堂“带来的事半功倍

简单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6篇

一、讲解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孩子新入学,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常规教育,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头要端正,腰要挺直,胸离课桌一拳远等。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呀?此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讲解一些姿势不对的危害性,同时及时纠正写字姿势不好的同学。这样日复一日,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蕴意深远,要求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这就要求从娃娃抓起。因此,为了让它深入人心,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在每天课前先让孩子背诵一遍,让它与师生之间叫“上课起立”一样,形成常规口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其重要性、现实性,避免了有时为应付检查而搞突然袭击的死记硬背,也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这也是一个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方式。

二、编造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生命的对话!”而这“对话”必然少不了一个教学场景。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有一节“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总为学生列竖式不会对位或算完又忘记在积的末尾添0等错误现象而困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生硬表述方法,不照书本上的法则去讲解,而是编个简短搞笑的故事。把因数末尾所有的0,都称作“零老大”,在列竖式计算时,先把“零老大”晾在一边,当作它去做客了,然后把两个因数“零老大”前面的数从右边起一位位对齐,为减少计算步骤,通常把“零老大”前面位数较少的因数放竖式的第二行去算,分步算完后,再次跟学生开玩笑说“零老大出去做客还要回来的哈,而没有死去哟!所以零老大走了几个就要请回几个哦,一个都不能落下啊!”意在提醒学生在算出积后一定要在积的末尾添上晾在一边的所有的0。编成这样的故事情节去讲解这个知识点,孩子们听起来有趣,做起来也有劲,记起来也特别牢。

三、量化细节,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先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学生每当写作业,教师只会不停唠叨似的在嘴上说要写工整,要对整齐,而不落到实处,不抓细节,那是永远没效果的。但凡优秀的营销人员总结得好: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天天做,天天的事情认真做。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例如,教四则运算的笔算时,教师要求孩子尺子不离手,只要有横线的地方就拿尺子画,而且相邻数字都间隔4毫米去写竖式,这样有利于相同数位对齐,更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看清每一位的进位。长期坚持这样做,让孩子养成细致规范的书写习惯,也大大减少了粗心犯错的毛病。

四、圈点词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孩子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这一内容似乎是最烦的学习任务,因为毕竟是年龄还小,思维还不成熟。心理学上的记忆分为两种,即“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一般孩子的记忆能力都处于前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即“应用题”时,一般采用“两步式”进行审题:先读题,找出关键词重音读出;再把起到解决问题决定性作用的词或数画起来,有的圈起来,有的在关键词下面做简单批注。就拿六年级《数学》中“分数或百分数”这一知识点来说,在小学阶段对孩子来说,是最难的一章节,我认为用圈圈点点的方法去分析题意,无论是出现在文字题还是应用题,或无论是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还是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只要题目是给出了分率(百分率)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我们只要做到三点,学生都能迎刃而解,即:一找,找单位“1”的量;二看,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定,定计算方法。单位“1”的量如何找呢?跟孩子说就是一句话,有分率(百分率)的地方就有单位“1”。例如,某班有女生40人,男生是女生的75%,这里75%就是一个百分率,说谁的百分之七十五,谁就是单位“1”的量,因此,学生很快答出“女生的”,那女生就是单位“1”的量了,告诉孩子在“女生”一词下面写个“1”字样就行,这就默认是单位“1”的量;然后看这个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如何确定它,就得看已知条件的另一个量了,像这里告诉女生是40人,求男生人数。开始又找到了女生是单位“1”的量,说明单位“1”的量是已知。如果单位“1”的量是未知,就在“1”字样后面加个“?”符号,以便提醒自己是求单位“1”的量。最后就是定计算方法了,告诉学生:已知单位“1”的量,求其对应量用乘法计算;相反,已知单位“1”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这样做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分解简单化了,孩子学起来就不会觉得艰难,让孩子在分析审题方面达到思路清晰,步骤分明,解答轻松。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坐姿,严格刻苦钻研的學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归纳点滴,指导学生,学生学习成绩一定会显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新小学)

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7篇

一、提供直观素材,锻炼思维的自觉性

思维自觉性强的学生对客观世界中的问题会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探寻。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自觉思考的环境氛围提供相关的感性材料,引领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研究表明: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感性材料,是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所在。思维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实物、图示、多媒体等直观形态的材料。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的特点,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价值引领作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和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领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数的意义,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画来说明加减法的意义,借助操作学具来体验感悟某些数学概念等。

数学概念、原理等,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直观素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比如“体积”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从面到体,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直观操作活动,将不同体积的物体放入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相同的容器中,观察、比较水面上升的高度变化,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抽象出体积概念。这样的直观操作活动虽然简单,但是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有关体积概念的感性材料,获得物体有大有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的感性认识,锻炼了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二、强化说理训练,锻炼思维的逻辑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思考,即想一想,实质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大脑的认识活动,这是内化的思维活动。而思考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如执教“李红和周东从相距600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经过4分钟相遇,李红每分钟走70米,周东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出两种算式:其一是600÷4-70,其二是(600-70×4)÷4。教师应有效引领学生分别说出两种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有的认为第一种算式是先求两人每分钟共走多少米,再求周东每分钟走多少米;有的认为第二种算式是先求李红4分钟走多少米,再求周东每分钟走多少米。执教教师通过有效引领学生自主运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语言情景“阶梯”,有逻辑性地回答问题,高效提升了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自主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能力。

整个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分布于各册教学之中,而这些几何图形又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因此,对于数学教学中各种公式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予以推导,同时,在推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让学生反复说推理的过程。如教学圆柱体积,可让学生利用现成的学具,先把一个圆柱沿直径垂直劈开,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半圆柱;再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半圆柱分成相等的若干等分;最后,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观察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的关系,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长方体体积公式中有条理地叙述出推导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三、强化双基训练,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能力品质 第8篇

所有思维是指人脑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品质则是人体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而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当具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自发的思维潜能、辩证的思维方式、敏捷的思维方法以及正确的思维效果。学生的智力强弱和能力高低, 与其思维品质的好坏、思维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普遍比较差, 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存在着依赖性和畏难情绪, 总是不肯或不善于动脑思考、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鉴此,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中学生物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不断发展学生能力的问题。

1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操作与观察

1.1 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学生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在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特有属性, 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 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积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握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同时, 指导学生注重生物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系统地掌握知识。

(1) 恰当地组织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是提高学生归纳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 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 组织学生重点讨论: (1)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在学生经过观察和讨论所得到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 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通过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 又学得扎实巩固。

(2)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设计, 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知识网络设计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好的方法, 能激励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在中学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中, 可指导学生将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等几个概念抽出来, 要求学生在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将其组织到一个网络中, 并填上相关内容, 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通过设计知识网络, 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综合概括能力。笔者曾于零八年在初三级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 (入学平均分一班与二班相近) :一班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将该知识网络投影到黑板上, 逐一讲解;二班则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知识网络, 教师将学生的设计进行指正和总结。单元测试中有关这部分内容的题目, 一班学生答对率为80.4%;二班学生答对率为96.5%。一班学生的失分主要在综合性的题目上, 二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综合理解明显比一班学生强。

(3) 教会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生物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学。中学生物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许多学生习惯于孤立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 系统掌握这些知识。

1.2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 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学生:

(1) 设计变式型习题。运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方法, 大都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中学生物遗传学问题的解答, 可指导学生用棋盘式、推理法、数学计算法等多种方法解答。而对于新陈代谢的知识, 则适宜于多个方面, 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答。

(2) 提高正确的解题速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合理分配时间, 科学安排学生思考与解题, 每个细节都要有明确的速度要求。这样, 学生审题时针对性就会增强, 解题时脑子的转动速度就会加快。实践证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时效性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生物科实验较多, 其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些失误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如果某些失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思维纠正的话,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解决。这样, 学生往往能尽情发挥想象力, 设计出多种方案来。教师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验证方案的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 从而激励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1.3 发展学生思维的双向性

人的思维总是受到定势的影响, 即在以往的经验影响下, 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解决问题常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于按常规的方式思考问题, 这是顺向思维。而中学生一般都比较缺乏“反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 但这种思维方式最能提高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顺”与“逆”的方向发展。

(1) 鼓励学生提出的某些“怪异”思想, 并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设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阿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在现实过程中, 学生常会提出一些与教材不相同的“怪异”想法, 但能够提出问题, 说明他已动脑思考,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 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例如:学生的作业中出现某些与课本不同的答案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同时还要诱导他们找出答案, 找出正确与谬误之原因, 以达到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 组织学生相互评改小测试卷。笔者以往通常每次测试后, 一般是由教师全收全改, 改后并由教师在课堂上逐题加以讲评。但调查统计的结果是:约75%多的学生只重视答案, 却不重视查找原因;而且当相同的内容或类似题目再次出现时, 仍约30%多的学生会出现同样的差错。事实证明, 以这种改评方法收效甚微。为此,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一改过去的做法, 采用了每次小测后, 组织学生相互评改, 教师只做把关指导。特别是对一些错误比较多、争论性比较大的答案,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争论、讨论来确定答案。实践表明, 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能加强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找出正误的原因的能力, 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同时还能克服重复犯错的现象。

(3) 鼓励学生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南宋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意者, 需教有疑, 有疑者, 却教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有疑, 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自然界生物之谜甚多, 且现行中学生物课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出现辨别判断题也比较多, 学生在做练习时常常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此时的教学过程, 教师一方面, 切忌一味强调以课本知识为准, 而忽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和观点。相反的应要引导学生多开动脑筋, 鼓励他们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 让学生各抒己见, 从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善于提出一些矛盾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一些与教材观点相对立的问题, 诱导学生展开争辩, 以辩促思, 以辩明理。这样的方法, 既能活跃了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又能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提高学生辨别水平,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初步效果

(1)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提出的质疑比以前明显增多。例如, 课后许多学生已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 总爱提出个人的新观点、新见解。他们对在测验中答错的题目寻根究底, 更多地要求“知其所以然”。

(2) 思维范围拓宽了, 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系统性增强了。学生中大都对一些易于混淆的知识有了比较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并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以综合运用, 提高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真伪性判别, 其准确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 依赖思想减少了, 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从许多学生提出或回答的诸多问题中, 发现他们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 以往那种附和性的毛病又了明显的减少。

(4) 对课本的理解更深刻, 应用更自如。在考查过程发现, 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方面“失分”的大幅减少, 而识记知识的“得分”亦有了增加。这表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总之,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物教学面临的新课题。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觉学习, 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因此, 教师应当从多学科、多方面去刻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除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外, 还应当设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等等。同时, 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网络、进行变式型习题训练、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灵活性、双向性、批判性等,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能力与品质 第9篇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 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 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 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 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 词汇量少, 理解能力差的幼儿, 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 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 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 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 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 把握好故事的整体。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 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 丰富的神态表情, 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 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 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 结果怎样?这时,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 让幼儿展开想象, 思考解决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能力品质 第10篇

分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等。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交往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合作”、“亲和”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矛盾,加上孩子年龄比较小,本身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常常出现吵闹、争抢、各玩各的等交往失败的情形。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指的是幼儿间的合作交往。教师只有时刻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交往、合作氛围,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一、运用多种形式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和提升分享品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幼儿有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就来告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1. 教师的参与

一次晨间活动,朱奕周正兴致勃勃地搭高楼大厦,突然他一脸不高兴地走过来跟我说:“张老师,朱骏钊将我搭的大楼推倒了,还拿走我的积木。”我马上走到他那一组,一看,原来骏钊也在玩这种积木,由于少了这种积木,他就到周周拿来几个,于是,我先让骏钊向周周道歉,接着向他们提出几点要求:1.建议骏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向周周借积木。2.可以两人相互合作进行拼搭。他们想了想,最后决定合作,两人都将自己的作品推倒,骏钊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积木,我们一起玩好吗?”“没关系,好的。”他们在拼搭中学会了交往,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 自带玩具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规定每天都让幼儿自带喜爱的图书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自己的图书介绍给同伴。很多孩子都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拼图、玩具带来,有的幼儿还相互赠送,更好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友谊。同时孩子也这些书籍中知道了更多的故事、谜语、笑话。再有便是通过故事、谜语、笑话的分享,让每个幼儿有在精神上的分享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 举办生日会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便将幼儿的“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点心、文具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我们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大家唱完生日歌后,就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请每个孩子为我们的“小寿星”说上一段祝福的话语。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点心或者礼物,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通过举办生日会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幼儿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生日会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4. 游戏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让幼儿获得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分享能力最好的途径。而游戏最能激起幼儿的兴趣。记得刚上小班,孩子们还不懂得如何与同伴进行“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那时候也只有少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而现在幼儿们只要有个别幼儿领个头,其他孩子都会蜂拥而至,积极地参与其中。刚开始幼儿可能还会选择游戏的对象,但等到真正融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想到的只是让游戏继续,让自己与同伴合作更加默契,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1.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气氛或感觉。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会影响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我总以幼儿的朋友身份去接近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心声,引导其他孩子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我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语:“你为什么不开心?有事说出来啊?”“我来帮助你?”……正是与孩子和谐的关系,让更多的幼儿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让幼儿体验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于是为了转变家长的观念,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幼儿。例如:在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较小路路通等与家长交流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

2. 学习活动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一日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平时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同时也有意识地放置了一些供给幼儿合作游戏的材料,如:飞行棋、合作画、娃娃家、角色区等。他们可以在这些提供的材料中学会交往、合作与分享,如在角色区,从选择游戏伙伴开始,到角色分配、表演,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必要时把权力下放给孩子。这样,可使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学会尊重、理解同伴,接受同伴的建议,协调自己的行为。然而有时由于孩子们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水平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在活动时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如果每逢合作开始就以失败而告终,自然会影响幼儿合作的信心。因此老师适时地加入正好可以缓解幼儿紧张的局面。教师正确引导,并通过师幼互动,来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对于区域材料的提供,并不是每一项都是以合作为前提的,有的游戏并非有一定的合作性,如智力拼图等,可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困难时,他们会自主地进行合作解决困难。有的幼儿拼搭很慢,甚至拿着一块拼板不知该拼在哪里,这时他就会主动请求同伴的帮助,会拼的孩子会和他一起拼,在合作中,这个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拼图的经验,知道拼图可从边框拼起,也可按颜色来拼。同时又能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分享合作的过程,体验活动快乐。在其他活动中这种合作与分享也处处存在,只要教师善于去发现,就会发现更多的快乐。

三、在规则中提高幼儿的分享能力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制定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平等分享

即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在我们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与分享经验,他们会将自己的物品带来给幼儿分享或者赠送给其他幼儿。然而有时幼儿会因一件物品或一本书一个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我们便让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当幼儿有了这个概念,学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思考问题,这样便建立了平等分享原则。

2. 共同分享

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前段时间我班幼儿经常会带一些糖果,于是我们便将这些糖果分享给所有的小朋友,小朋友也会经常对我们说:“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在分享的过程中由幼儿协调,这样共同分享的氛围便在我们班形成了。

3. 轮流分享

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基础。

4. 先宾后主的分享

先宾后主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老师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能力品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环境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渐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而小学语文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逐步得到师生们的关注。

一、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活泼有趣的东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将课堂营造出一种欢快、和谐、明朗的氛围,使孩子们的心情都能放松下来,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之中,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来说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课文《猴子捞月》时,为调动小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同学们都见过猴子吗?猴子都哪些特点呢?”在问题的激发下,孩子们也会打开话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可以继续问:“本文的猴子正在做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一来,大家对新课的探究兴趣迅速提高,回答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强了,为调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完成自主学习。待学生自学完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确定课堂的教学环节。结合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匆匆》时,就课文的写作特色为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先在小组内讨论文中的修辞方法的使用,之后,再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思考重点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在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去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感悟、加强情感体验、不断探究,切记千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如果学生的自学只是简单的走过场,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样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主动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有效指导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唤醒,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真正得到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结合学生的说,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也总是想方法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切实做到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为学生构建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我也会经常鼓励学情不同的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自主表达的引导,能够让全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学科。

五、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多样、灵活、生动且丰富的评价语,好的评价语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氛围也总是生机勃勃的。例如,我在探讨课文《快乐的大公鸡》时,让学生扮演大公鸡的角色,然后在主动去阅读课文,此时,我抓住时机,多鼓励学生,“大家读得真不错!”“我们听了都很佩服你读的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听!”这种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鼓励能让学生听后被深深感染到,在这种语言的感染下,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渐渐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建立分组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每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实践表明,丰富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激发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促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当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为学生的学习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晓利.自主学习——教育的真谛——数学课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导学,2014,(23).

[2]王萤寰.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园,2014,(12).

[3]齐俊平.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2013,(01) .

[4]董国艳.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2014,(03).

能力品质 第12篇

1 培养敏锐仔细的观察能力

首先, 观察客人的身份、外貌, 前瞻性地考究对方的可能诉求。客人是千差万别的,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客人对服务的诉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客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状态下, 其诉求也是不一样的。旅游饭店员工要勤学苦练“一叶知秋”的能力, 粗略观瞧客人的外貌体征, 便能判析客人的身份和可能的服务诉求, 这样就能够经常给予客人一个个意外惊喜, 使旅游服务产品促销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其次, 观察客人言谈, 从中捕捉客人的服务需要。旅游饭店员工在对客服务中, 要特别留意通过与客人的交流或从客人之间的谈话、客人的自言自语中, 辨别出客人的心理状态、喜好、兴趣及是否满意的地方, 以便提供针对性的营销服务, 践行良好的“服务意识”。

再次, 观察客人的情绪, 体会客人的心态, 使营销服务有的放矢, 恰到好处。客人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 旅游饭店所推荐的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是要根据对客人情绪的辨别来确定。员工在服务工作中, 除了观察那些有声的语言的同时, 还要注意通过客人的行为、动作、仪态等无声的语言和情绪来揣度客人细微的心理, 藉此辨别客人的需求所向。但是, 不适当的亦步亦趋, 只会使客人感到心理上的压力。

2 培养准确深刻的记忆能力

练就敏锐仔细的观察能力, 为游客提供恰到好处的营销服务, 是彰显“客人意识”、“服务意识”职业品质的首要环节。然而, 仅满足于这个环节是不够的, 因为它只能给客人提供一时的满意服务, 客人走了, 这样的服务也就终止了。如果客人下次再来光顾呢?旅游饭店员工是不是又要重新观察、审视一番?员工在营销服务中必须考虑到:客人是流动的, 很有可能因为得到前次的良好服务会再次光临, 甚至经常光顾。那么我们的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服务能否再次抑或长期凸现, 关键取决于我们将“客人意识”和“服务意识”升华, 在工作单位无法强求的态势下, 依仗自律培养另一种本领——准确深刻的记忆能力。借助于准确深刻的记忆能力可以将客人的特征、名字、喜好、习惯等牢记于心, 当客人再次光临时, 温馨的个性化营销服务的及时再现, 会使客服关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准确深刻的记忆能力所产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 使客人能够从员工的细节记忆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尊重;其二, 使客人所需要的服务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提供;其三, 使旅游饭店员工在提供营销服务中运用自如, 不出差错;其四, 使旅游饭店的产品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其五, 使客人能够经常得到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增强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 主要有:重复式强化记忆, 理解式记忆, 特征式记忆, 实践中的校错记忆, 联想记忆, 多通道记忆, 精选记忆, 谐音记忆, 口诀记忆, 图表记忆, 等等。记忆法的关键是想象要夸张、奇特、形象。因为大脑对夸张的东西不容易忘记, 对形象的东西也容易记住。

3 培养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

如果说培养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旅游工作者以静态的形式捕捉客人的需求信息并牢记于心, 其目的是能够为客人提供经常性的个性化营销服务, 那么, 培养驾驭自如的语言能力则是旅游饭店员工以动态的形式扩展和升华获取信息的渠道, 使营销服务更加广泛、全面、准确、深入、周到。不仅如此, 语言的交流, 还是员工在服务场所与客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承担者, 它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旅游饭店员工的品德、涵养、气质、态度和性格。客人能够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饭店员工的言与行, “客人意识”、“服务意识”在饭店员工言行的强大给力中一目了然, 清晰可见。旅游饭店员工若想成为优秀的员工, 就必须以良好的职业品质为支撑, 练就好自己的语言交流功底。

培养营销服务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的第一要义, 就是要说好第一句话。这第一句话就是“您好、欢迎光临、谢谢、对不起、请抱歉、再见”等服务礼貌敬语。掌握服务礼貌敬语看起来好像并不复杂, 其实挺有讲究。旅游饭店员工一定要以“客人意识”为抓手, 以“情感服务”为依托, 掌握丰富多姿的礼貌用语, 使营销服务更上一层楼, 也为接下来的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做好铺垫。其次, 使用语言要准确, 要熟知客人的风俗习惯, 根据不同的客人进行不同的礼貌交流, 语言运用恰到好处, 客人能够欣然接受。第三, 旅游饭店员工在营销服务场所表达时要注意语气的自然流畅、和蔼可亲, 在语速上保持匀速, 任何时候都要心平气和, 礼貌文雅。第四, 与客人说话时, 要谦逊, 实事求是, 不要海阔天空地胡吹, 也不要出现不尊重、不友好、不耐烦、不客气的词句。第五, 说话时要注意面部表情的和颜悦色, 适当运用手势等身体语言予以配合, 增强交流的感染力和清晰度。

4 培养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

在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之上, 旅游饭店员工就可以着手培养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客服人际交往所产生的魅力是非常强大的, 因为它能以“服务之爱心”换取“客人消费之信心”而牢牢抓住客人, 它会使客人对旅游饭店员工及饭店本身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从而心甘情愿地充当“回头客”和“宣传者”的角色, 回报旅游饭店。员工若想在营销服务中实现这些目标, 就必须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

培养游刃有余的交际能力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旅游饭店员工在训练与客人的交往中, 首先应把客人当做“熟悉的陌生人”。尽管对于员工来说, 每一位新来的客人都是陌生的, 但在交往时, 员工却要把客人当做已经相处很长时间的老朋友来看待, 这样, 在提供营销服务时, 便会摆脱过于机械的客套和被动的应付状态, 使客人感觉到一种比较自然的但又出自真心诚意的礼遇。

第二, 给客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的建立和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给人记忆最深的常常是第一次接触所留下的印象。而仪表、仪态的优美, 真诚的微笑, 无微不至的礼貌则是给客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关键。

第三, 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有始有终, 持之以恒。每一个旅游饭店员工在营销服务中都应当持之以恒地与客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能因自己一时的失误和思考的不周而使客人感到怠慢, 从而断送自己在其他时候以及旅游饭店其他员工与客人所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培养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旅游饭店员工在营销服务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是毫不奇怪的。事件的发生, 既有来自客人单方面的, 也有来自客人与饭店之间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树立和保持旅游饭店的形象非常重要, 从中也能衡量出营销中的旅游饭店员工职业品质和综合素养的高低。遇到突发事件, 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迅速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客人的动机, 并善意地加以疏导。

其次, 用克制和礼貌的方式劝说客人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 这样的态度常常是使客人愤愤之情得以平息的“镇静剂”。

再次, 旅游饭店员工要秉承“客人永远是对的”的服务宗旨, 善于站在客人的立场上, 在维护企业声誉的基础上尽量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 而不要过多地思忖维护自己的面子。要知道, 旅游饭店的整体形象至关重要, 个人的面子好挽回, 而旅游饭店的形象一旦受损却很难弥补。因此, 在训练处理突发事件时, 旅游饭店员工可以考虑做出适当的让步。特别是那些错误原因更多地发生在自己一方的就更要敢于承认错误, 给客人以即时的道歉和补偿。在一般情况下, 客人的情绪就是员工所提供的营销服务状况的一面镜子。当矛盾发生时, 员工应当首先考量的是错误是不是在自己一方。

第四.尽快采取各种变通方法或措施使矛盾迅速平息, 使客人能得到较满意的解决, 并尽量使事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在其他客人面前树立坦诚、大度、友好的营销服务形象。

6 培养协调、沟通的合作能力

与旅游消费一样, 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的整体, 不仅各旅游企业是这个长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旅游饭店里的每一部门, 每一个员工也是一枚必不可少, 不能出现差池的活扣。所谓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良好形象等于旅游饭店的整体良好形象, 即1=100;旅游饭店整体良好形象-某个部门或某个员工的差池表现等于0, 即100-1=0;客人满意等于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表现的乘积。这些充满职业品质的形象比喻告诉人们:旅游饭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丰收来自于企业内每个部门的团结合作以及每个员工的自觉奉献,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的合作能力。饭店服务的实际态势, 提醒每一位员工:没有较强的协调和沟通的合作能力, 是不能成为合格的旅游饭店职业人的。

因此, 旅游饭店员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 要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为客人提供整体优质的营销服务。

第二, 要树立同舟共济, 相互协作的职业精神。营销服务中一旦发生不及、不尽和不周之处, 要学会快速补位, 防止服务事故的发生。

第三, 遇到宾客投诉, 人人都应主动受理, 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主动承担责任, 决不能因为与己、与本企业、与本部门无关而敷衍塞责, 爱理不理, 甚至把责任一推了之。

最后, 沟通协调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保证, 服务效率的提高是沟通协调的结果。旅游工作者在营销服务中要学会与客人、与有关部门、与领导、与同事的沟通和协调, 努力掌握沟通和协调的方法与技巧, 以实现较高的服务效率。

7 培养学习、创新的发展能力

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是旅游饭店员工开启饭店全员营销之门的钥匙, 更多的业务学习和自主创新要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旅游饭店员工应当懂得, 对于营销工作的博弈、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 是建筑在“德”与“才”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德”是指以“客人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中轴的职业品质。基于它的有力支撑, 才能对工作理想有个清晰认识, 才能对营销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才”的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

以“德”为基石的旅游饭店员工一定要做到:第一, 努力培养岗位学习的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摄取和服务技能的优化不是三年、四年的结果, 而是长期, 甚至是终身的过程, 是在岗位工作中不断熏陶的结晶。第二, 努力培养工作创新的能力。竞争是创新的先导, 创新是竞争的源泉。要适应旅游客人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长期勇执竞争的牛耳, 旅游饭店员工在长期的全员营销工作中, 要懂得在服务理念、内容、形式和技巧上进行创新, 善于观察、探寻规律、开拓思维, 不断革新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用新的做法解决营销服务中涌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芳.旅游市场营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能力品质】相关文章:

高中生发展自身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及品质的研究09-12

《品质》中的品质05-13

工程品质05-05

思维品质05-11

兴趣品质05-27

品质分析06-09

产业品质06-16

专业品质06-17

品质影响07-01

创业品质07-01

上一篇:高职教育教师下一篇: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