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2024-05-09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精选11篇)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1篇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的做法是:每一小组6位成员,其中2位优等生,2位中等生,2位后进生.要求2位优等生带2位中等生,再由2位中等生带2位后进生.这样就能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从而使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进步.

二、明确交流内容

合作和会话不可滥用,否则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先让学生尝试探索,再通过互相合作和会话,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能的思路有哪些?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三、强调独立思考

若对一个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急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反而会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和交流的本质内容,合作和会话交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只有经过充分的独立自主学习,学生才能有备而来.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之间方能互动质疑.

四、讲究操作方法

合作和交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概念是如何概括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哪些联系?定理是如何发现的?如何证明的?如何应用的?定理可用在什么问题上,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什么特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下一步该怎么做?能否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其他方面等.

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和消化,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酝酿氛围,使学生发现新知.本人在实践中的做法是:根据教学目标,把教材内容改编成一系列的问题或练习题.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去发现新知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合作归纳小结、纠正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一般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两腰相等,两腰之和大于底边)3.等边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三边都相等)4.现在探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先观察右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个____正方形,__个直角三角形.

(2)大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小正方形的边长是__;大正方形的面积是__;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_.

(3)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用式子表示为__,化简整理得__.

(4)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__的平方.

(5)(1)若a=3,b=4,则c=__;(2)若a=5,b=12,则c=__;(3)若a=7,b=24,则c=__.

(6)在Rt△ABC中,∠C=90°,AC=BC,则AB与BC的关系是__.

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对每名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整体的情况;不仅要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六、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把讨论交流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为“权威”,基础差的同学渐渐地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讨论交流就变成了几个人的中心发言.

二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2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3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成员更要分工明确,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任务,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

这样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工:以四人为一小组,组长担任学习任务的分配调度工作;一名同学担任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两名同学担任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都没有闲着,每次的合作都是充实而有效的。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个月左右,调换一次小组成员的角色,每人轮流担任小组长、记录员和操作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同时也激起较差的同学的上进心,真正地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知识深加工,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当出示怎样求橡皮泥和梨的体积时,学生们能想到橡皮泥可以捏成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再量出长、宽、高可以求出它的体积。而梨是不能改变它的形状,这时该怎么办呢?接着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操作:有的小组经过讨论得出: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梨,水会溢出来,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有的小组得出:在杯子中装一部分水,再把梨子放进去,水面会上升,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讨论过后各小组进行操作,从而求出梨的体积,而他们使用的这些方法就叫作排水法。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思考、操作、验证的过程更好地体会了排水法的含义,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权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作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教师要适当地创设环境,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小组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中的讨论、交流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流和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计算公式时,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课前剪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课前小组每位同学剪的三角形不一样,有钝角、直角和锐角三角形)每位同学都拼一拼,想一想能拼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再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在小组中汇报、交流,小组长综合小组成员的发现带领组员们一起探索出:无论哪种类型的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而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这样通过在小组内的动手、动口、动脑来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小组合作交流时,每人都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各抒己见,在小组内相互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平常课堂上,学生不仅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也希望得到家长和同伴的认可。而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都有荣辱与共的意识,都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发言影响到小组的评价结果,所以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大部分学生都乐意接受正面的评价,教师要适时的对学差生进行合理的评价,鼓励激发他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给每个小组互相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同伴在教师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优点与不足,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合理公正的评价更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而评价的标准要加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素质的修养等。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4篇

一、科学设计, 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 并在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及条件。教学时首先要将全班人数均衡分成小组, 通常按照四人一组、就近原则组成小组, 也可以按照学生成绩划分小组, 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有困难的搭配分成一组, 或者也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由权, 使他们感受到受尊重与信任。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人, 小组长由品德优良, 学习上能顽强拼搏, 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采取小组长定期竞选方式, 促进学生个体在各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师在指导组长进行合作交流活动时, 要进行有序的安排, 同时全面观察活动情况, 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 让会说的先说, 不会说的先听后说, 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冷场时, 组长带头发言, 起表率作用, 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适时把握, 激起合作学习的浪花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合作式学习, 教师要准确把握“火候”, 善于“点燃”、激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 设置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使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 觉得有值得合作的地方, 愿意合作, 也需要合作,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一张小组活动记录单, 同时每人自备一些小棒。例题:7÷2=?动手操作: (1) 准备 () 根小棒, 平均分成 () 份。 (2) 划分的结果是 () 根, 还剩 () 根。 (3) 汇报:小组合作, 完成竖式填空:想:商是怎样想出来的?大家在亲自动手分的过程中, 气氛非常活跃, 人人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 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 都能说出自己分的方法和理由。真正体验到商是怎么想出来的, 明白为什么有剩余, 而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合理引导, 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合作意识, 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学会正常交流,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各抒己见, 广泛交流,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让每个学生都能以积极的状态参与进来。我在上“有理数计算”这节课时, 学生较容易地学会了有理数单一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在计算混合运算时, 有些学生竟将加减符号法则与乘除符号法则混用, 出错率相当高。这时, 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练习自我矫正。让小组内出错率高的学生进行演习, 在学生练习出错时, 并不急于讲解, 而点拨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 观察板演题的错处。 (2) 在错处标明出错的原因。 (3) 想想正确计算的依据。 (4) 将错误改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应用中深刻理解和体会到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出乎意料的是有些组将讨论题进一步归纳成有理数计算步骤的“三字法”: (1) 看 (看什么运算) 。 (2) 想 (想法则) 。 (3) 算 (根据法则计算) 。这时, 我对小组归纳的“三字法”激励评价, 并在全班推广。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集体。在此基础上, 将判断改错由课堂练习引申到课后作业, 让他们作业分组自判或互判, 将错题在错处标出错因, 并改正。采用小组积分的形式显示每天作业的准确率。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习手段, 它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流, 能使每个学生的思想绽放出火花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 努力研究, 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提高,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5篇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设立最佳小组合作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奖等单项奖励作为对个体的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班级具体的评比要求如下:

(1)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期总结等(评价标准例见附表2)。要求每个副组长统计出自己组的每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填写好表格。根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参与次数多的同学在第二天晨会上会受到全班表扬,并且积累作为评选月优秀个人的依据。对于参与次数少(或没有参与)的同学,由组长先了解情况、谈心交流,而且这部分同学要自己写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对于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老师要亲自了解情况,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和拟定目标。通过这种办法,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建议奖励采取多种形式)。

(2)设定各种荣誉称号,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贴照片进行公示。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

(3)以组为单位,每个星期进行评比“高效课堂常规评比栏”的表格,规

范好的项目就贴标签过关。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规范到位的小组,组长可参加评选优秀小组长。

(4)建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改进学生的专栏,每日或每周进行公布。

3、做好各项总结(1)小组长总结:组长每节课小结每位组员的当节课的加分情况或红花数,每天小结每位组员的当天得分,每周小结组员的本周得分。

(2)班主任总结:每周要评选出上周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进行公布,且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第6篇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课堂往往会出现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的情况,其他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被动地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表面上看学生团团坐,几个人围在一起,但小组中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则成了边缘角色,有些甚至人在教室心在外。

因此,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小组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的位置及责任。大多数班级是这样分组的: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为四类,分别编号为1类、2类、3类、4类。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其中1至4类学生各一人,因为1类和2类的学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安排座位时,1类和4类坐同桌,2类和3类学生坐同桌。这样每组都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组员调整和角色变动,甚至可以进行双向选择。

二、精心提炼问题,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无法解决,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综合来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内容。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学完比的意义后,为了让学生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探究这个问题。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一出现问题,教师就马上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这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需要教师对小组合做的程度做出认真安排。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在研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探究的内容:结合表格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然后再进行小组内汇报和全班讨论。在汇报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

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把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效果有时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依赖心理,主观上对小组学习有抵触;有的是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会合作;有的是因为小组合作的要求不明确;还有的是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能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除了求助于书本,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有关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谈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7篇

一、小组合作的本质

1. 如何进行小组学习的任务分配

在实施这种方法的时候, 老师一定要向学生表明:合作型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它有什么重要性以及我们要怎么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后, 作为老师要怎么评价学生的成果。当然, 老师要适当地改变方法, 创设新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解决现在碰到的问题, 以促进问题解决的速度。

2. 如何进行合作的探究

给每个学习的小组规定了学习的任务和目的后, 各个小组就进入了合作探究的阶段。小组中的成员都要各抒己见, 把自己的看法对其他成员明白讲出, 共同交流, 大家的看法集中在一起便形成了小组的研究成果。作为老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 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评比指导, 对于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及时地进行解答, 并且对于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的人际关系交往的缺陷, 更要及时提出。

二、如何组建学习小组

1. 同桌之间的合作

同桌两人组成学习小组, 很易于操作, 当然作为同桌, 彼此都很熟悉, 合作起来更容易些, 而且这种合作更加及时, 随时可以互相检查彼此的预习, 占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范围不广, 效率却很高。

2. 大范围的小组的合作

最常见的分组是一般邻座4至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这样的分组, 班级里大概可以分到5至10组。在进行这种组合时, 老师要注意到成员之间性格差异和水平差异, 小组成员之间的水平不能相差太多, 才有利于各个成员的进步。

三、如何发挥老师的作用

1. 进行成员的分工

老师可以实行组长轮换制, 每个成员在一个阶段内都轮换做组长, 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组长要做好管理工作, 而记录员要负责整个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当然还有资料员, 资料员的任务就是负责查找资料和资料收集, 报告员要善于写学习总结, 把学习后的成果汇报给老师。

2. 进行教学设计

老师在准备讲课之前要好好把握教材, 要明确教材所要求的理念。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设计的题目要有难度, 要让学生经过苦苦的钻研能够找到答案。当然, 难度也不能太大, 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8篇

一、分析学生情况,成立合作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困”三个层次,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小组的人数—般以4~6人为宜,各组相邻两块桌子的学生中均由“一好、二中、一困”组成,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学困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气氛。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全班搭配成若干个这样的同质学习小组,为高效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各组民主推选—位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具体工作,课前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组织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课后指导本组成员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

二、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般以4-6人为宜,成员构成要考虑学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 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

2. 学会交流与倾听。

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 学会反思与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气氛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请学生观察下列乘方的计算结果:

向学生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小组合作解决。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惰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最后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五、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9篇

说起合作学习, 它的优越性以及它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关注, 但初中的学生自觉能力差, 如果教师不予以正确指导, 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误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同学之间相互聊天的好机会。所以, 一节课要真正起到效果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下面主要从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及发挥教师的作用这些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科学、合理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 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 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 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 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 在争辩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 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二、精心设计, 明确分工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不同,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 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 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适时引导, 科学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比如, 在教“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时, 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 我提出下一个探索活动:某同学将两根木条AC, BD的中点O重叠, 并用钉子固定, 他说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他的说法对吗?与同伴交流。针对这个问题, 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 得到了好几种做法, 我给出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很好, 你的思维很灵活”“你很爱动脑筋”“你的观点很好, 同学们都受到了启发”“你的解法与众不同, 相信你的人生也会与众不同”等等, 帮助孩子开拓思路, 鼓励他们更敢想, 启发他们, 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的更好, 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重视独特见解, 鼓励求异思维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 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 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 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在教学“函数的应用”时, “一起探究”题3中, 需回答用电磁炉烧开一壶水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在据表格画图像后, 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6分钟。这时我提出疑问:“你们的答案都是6分钟吗?有没有其他答案?”这时,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说:“我的答案是约为5.5分钟。”同学们投去异样的眼光。“5.5分钟?你能说说原因吗?”我追问。“根据表格前5分钟所反映的规律, 每分钟水温升高14-15度, 而5分钟时水已经达到了92度, 这就说明还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水就能达到100度, 所以我说大约需要5.5分钟。”片刻后, 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五、平等参与, 共同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 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解放感”, 才能有利于课堂中集思广益, 为实现成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 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握最佳时机,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让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坦, 《试论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J], 《山东教育科研》, 2000年12期

[2]张斌, 《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09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第10篇

一、合作意识培养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为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使学生有意识地愿意并主动参与合作小组的学习, 教师要在精心设计课堂预设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跟趣味, 同时佐以方法上的指导, 这样, 学生才能在观念上做出根本的改变, 要我合作, 而变成了我会合作学习。同时,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在课堂、课后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例如在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一节的教学中从上课一开始就注意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所示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沿表面爬行到顶点B, 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探究继续深入, 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思考, 达到理解的第三层次。力争达到第四层次, 要求相对高。这个时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与交流, 组间相互评价。集体的探讨会开启自己的思路, 互补同学之间的不足, 只要方法得当, 问题的解决就很轻松;在课后的合作学习中, 通过互帮互助, 朝着集体的目标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总之, 让学生在这种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养成良好的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及协作意识, 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无疑将有利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展开。

二、合作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所有学习模式的导航, 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培养也不例外。知识的传授在传统教学中占有统治性地位, 学习成绩与能力不成正比的现象频频出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逐渐转向认知能力的培养, 但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合作学习立足于人本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力求经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到知识, 同时学习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要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不等式的解集这一节中, 教师就设计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找出下列不等式的特点:x<1.1x>1.4 2x>150 x+3>6 2x<8 x-2>0, 合作学习目标明确之后。合作学习总结不等式特点, 教师再让每个小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命名, 就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含有多少个未知数、而未知数的次数是多少的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初中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 会带着浓厚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 然后带这个对知识的渴求去进行探究学习, 在跟小组成员合作一起积极探索未知知识, 在相互帮助下积极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经验和提升汲取能力。所以, 要想合作学习策略培养顺利实施, 必须首先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即在兼顾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同时要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及技能上均衡发展、共同提高。

三、合作评价体系保障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建立在学生自身兴趣和主动探求之上的学习。而对合作学习策略的评价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非常有必要建立高效的合作学习策略评价体系来保障合作学习策略培养的成效性。

首先就要让学习者明白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在互相帮助的合作状态中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 而是为了发现在合作学习状态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的基础之上已取得了哪些进步, 并希望未来达到何等程度以及采取何种措施。而大多数学生在进行策略评价时能够了解自己的弱项, 但对自己的进步却知之甚少, 所以评价方案要充分体现“表扬”和“改进”两大方面, 在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过程中对合作目标及合作任务给予充分的反馈。其次,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合作学习策略评价方案, 如关于课堂合作互动、课后合作学习情况以及相互评价方案, 尤其是自我评价方案。很多学生本位的教学理论都强调了评价的作用, 它们认为从学生本位来评价问题——自我评价 (简称SA) 可行性很强, 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学生的掌握。但是评价的内容要更加的细化不仅仅有知识方面, 能力方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还应该有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学生自身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等等。最后, 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尤其是自我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团队目标的实现, 从而打消依赖别人的心理, 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 也能进一步促进合作意识的提高。

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11篇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 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学习任务而进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 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宠儿”, 备受教师们的重视与推崇. 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得到了张扬,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科学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之间人际互动的主要行为是竞争与合作. 学生间的竞争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天然行为, 最常见的如:争先发言、公开批评他人、不外借学习用品、揣摩老师思路回答问题来取悦老师等, 这些行为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而学生间的合作行为, 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则要看课堂教学系统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无专门的合作学习小组和活动时间.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也就是考虑在全班集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再提倡一种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式, 把班级中的学生按数学水平的高低分为A, B, C三个层次, 再考虑到座次、性格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4至6人的学习小组, 使A, B, 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基本相当. 这样的分组, 使每个学生既有一个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又有数学水平上的一个可以变化的层次. 不仅如此, 还可以指定或推选一名组长和一名学习指导, 来具体组织和实施, 并以此来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

二、科学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 收到实效, 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时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我们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 先在组内解决, 最后班内解决. 在回答提问、书写解答时, 明确规定本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同学可以给予提示或补充.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自然就有了合作的时间和机会.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 还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在课外.另外, 对于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 允许学生在本学习小组中交流订正后再交老师批阅.

三、强化指导, 培养习惯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通过情境创设, 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活动中, 教师走近学生, 参与其中, 掌握情况, 适时点拨, 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 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 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 同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学会倾听

大部分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总是争先恐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别人在发言时他要插话, 别人说过的话也会重复, 小组讨论不能顺利有序进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因此, 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是开展道德礼仪教育, 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声音要轻, 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表明观点, 避免人云亦云, 也可避免不知所云.

2. 学会质疑

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崇拜心理, 总认为他们思考的问题一定是对的, 总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因此, 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向权威说不. 在肯定别人观点的时候, 还要敢于质疑. 如果有疑问, 立即追问为什么, 不要因害羞而默不作声;有不同见解时, 要敢于提出, 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 要勇于补充, 与他人共享. 学会质疑, 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 掌握数学学习规律, 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学会表达

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 他们的发言总是片言只语;有的说话不够简洁, 偏离主题.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对学生表达的数学内容启发点拨, 多作正面评价并且鼓励学生用手势、体态结合语言来表达. 同一组成员中, 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尊重他人、悦纳自我的品质, 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探索, 在合作中提高, 从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为学习取得成功提供保证.

总之, 合作学习需要去努力探索,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但并不是说建立起了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了, 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 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当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 它所起的作用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

摘要: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为广大教师所普遍重视并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 许多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未能达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深度与效果, 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必须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运用

参考文献

[1]陈静.新课改中数学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教育科学, 2009 (3) .

[2]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 2004 (8) .30-36.

上一篇:漫画图片下一篇:记录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