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2024-08-07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精选9篇)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采访权的概念, 然后阐述了新闻采访权的重要性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闻采访权,意义,重要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亮.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解析[J].新闻大学, 2003 (10) :3-6.

[2]李宗宽.切实保护记者的采访权[J].新闻爱好者, 2008 (5) :1.

[3]吴献举.侵犯采访权的法律责任[J].新闻与法律, 2005 (8) :46-48.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2篇

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行阐述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整个海峡西岸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要素的集聚互动效应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客观存在并发展着。

■目前,已先后有50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支持。在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由构想转化成为生动的实践。

■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提出“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方法和要求,即重发展实绩、但不简单以数字取人,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文凭和年龄取人,重干部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竞争激励、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努力把真正为民办事、注重实干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作为沿海地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福建有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义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

【编者按】

日前,省委书记卢展工接受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的书面采访,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行了阐述。今年8月16日第16期《求是》杂志全文刊发了书面采访文章,现予转载。

记者:“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已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进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支持。追溯这一发展进程,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

卢展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实践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思路。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闽南金三角”,再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这些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福建实际出发,于2004年初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发展思路秉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力求在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中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央对这一发展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这是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最大支持,对福建发展的殷切希望,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央的充分肯定,推动这一发展思路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目前,已先后有50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支持;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全省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是热切关注,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在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由构想转化成为生动的实践。

记者:按我们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是个区域经济的概念。目前,这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卢展工:你的理解是对的。我们所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在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中,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而地处东部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这个布局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事实上,这一区域在人文历史、环境条件、生产方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备同质合作、异质互补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整个海峡西岸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要素的集聚互动效应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客观存在并发展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推进区域内部的发展,又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不仅对福建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可以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接台港澳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接,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二是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资源、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东部率先发展;三是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充分发挥福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四是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海峡西岸”对应着“海峡东岸”,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海峡经济区的最终形成是有力促进和推动,这将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整,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记者:与其他经济区相比较,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什么特殊优势?

卢展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具有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独特、最突出的还是对台的优势,我们归纳为“五缘”优势。一是地缘近,闽台隔海相望,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省份,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二是血缘亲,台湾同胞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三是文缘深,闽台两地语言相通、民俗相近,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祖地文化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影响。四是商缘广,闽台经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目前国家批准的4个台商投资区都在福建,在闽落户的台资项目有9300多项,累计吸引台资超过126亿美元,在全国排第3位,农业利用台资居首位。五是法缘久,台湾从宋朝开始在行政区划上就属福建一部分,时间长达600多年,直到清朝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台湾才单独建省,还称为“福建台湾省”。

独特的“五缘”优势,使得福建人民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曾在几个地方工作过,到福建后对此感受更深。福建的对台优势十分宝贵。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在加强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这一点来讲,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仅经济意义突出,政治意义也十分深远。

记者:我们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4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您认为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卢展工: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推进,发展思路开始完善,发展定位开始明晰,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发展氛围开始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形势、态势、趋势和气势。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7

年的9160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能够取得这些成效,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注重实干。我们着力跟进举措,按照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相继推出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品牌带动、深化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构建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这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了把构想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举措的支撑。我们着力夯实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注重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实施《农村乡镇工作纲要》和《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下派村支书、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着力提供保障,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提出“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方法和要求,即重发展实绩、但不简单以数字取人,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文凭和年龄取人,重干部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竞争激励、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努力把真正为民办事、注重实干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现在,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省上下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与活力进一步迸发,广大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锲而不舍的韧劲不断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记者: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福建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新的设想?卢展工:党的十七大后,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我们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一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福建有基础有条件,要继续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在科学发展上率先探索,先行一步。二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福建的对台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为福建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良机,明确提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有利于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通过先行先试国家有关对台政策措施,更好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是为了更好地尽到福建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亲临海峡西岸视察时,明确要求福建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沿海地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福建有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义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52-01

把握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能够生存和产生共鸣的要害。只有对新闻敏感做彻底研究,明了特征,掌握特质,才能把新闻敏感运用到新闻工作中,并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一、新闻敏感的内涵和意义

新闻敏感,就是所谓的“新闻鼻”、“新闻眼”,或者“第六感官”,新闻工作者或记者、通讯员,要能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透过重重迷雾,一下子看到或嗅到发生的新闻,迅速捕捉新闻。把消息写成通讯,把通讯写成消息,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的所作所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要的,不仅要具有优秀的写作技巧,重要的,还是要练就一身新闻的敏感性,练就过强的新闻敏感能力。

新闻敏感其实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超强的业务素质,就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和成功地表现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敏感还是一种顿悟型的思维形式,如同作家的创作灵感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能使新闻工作者的认识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明显的突破。—个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达到这个程度: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客观实际,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比较、判断新闻价值的丰富经验,当他的大脑中储存了这些足够的信息后,一个崭新的事实或事件一旦出现,这个新的信息就会立刻起到触媒的作用,形成快速的记忆再现和联想,使他能迅速地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从而有效地去获取新闻素材。

二、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性?

1、明了什么是新闻。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判断、表现新闻的能力,那如何练就新闻工作者新闻的敏感性呢?重要的一点,首先就是要明白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说,新闻就是最新看到或听到的,能引起共鸣的事件或事情。也有人说,新闻就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情。概括而说,新闻,就是表示事物最新存在状态的,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交流。也可以说:新闻就是新消息,就是刚刚发生的事件。

2、判断是不是新闻可以把握几个方面:

时效

这件事是不是最近刚发生?或者我们是否才得到消息?如果是这样,就具有新闻价值。当然,“最近”的涵义取决于媒体的性质。对于一份新闻周刊来说,自上星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说具有时效性。对于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最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可能是“突发新闻”,也可能是当时正在发生,而且记者可从现场进行实况报道的新闻。

影响

受到影响的人是多数还是少数?在你居住的城镇,供水系统受到污染,对当地2万人将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你的受众。边远城市某夏令营有10名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致死,这样的报道也同样很有影响,因为人们在感情上可能对这一则新闻反应强烈。一名工人切断电线不是重大新闻,但如果导致全城数小时停电则另当别论。

距离

某一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否离家较近,或者是否涉及当地人?一架飞机在乍得坠落成为恩贾梅纳(N’Djamena)的头条新闻,但不可能成为智利的头版新闻,除非失事飞机上有智利乘客。

争议

人们对某件事是否有不同意见?对报道相互对抗、矛盾激化或公开辩论的消息感兴趣,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喜欢表明立场,希望看到谁的观点会占上风。对抗并不一定涉及某人的观点与另一个人不合。有关医生抗击疾病或公民抗议法律不公的报道同样也涉及对抗。

知名

报道是否涉及名人?如果涉及总理或电影明星之类的名人,不论一般活动还是不幸事件均可成为新闻。在上述乍得坠机事件中,如果其中一名乘客是著名摇滚乐歌手,这则消息就会成为全世界头条新闻。

流行

这里的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个事件?政府有关汽车安全的会议可能不太引人注目,除非在一起严重汽车事故发生后不久才安排这次会议。足球比赛发生的事件可能连续几天都是新闻,因为这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奇特

某一事件是否有奇特之处?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才是新闻!”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吸引人们天生的好奇心。

一件事能否成为新闻还取决于新闻受众的构成,不仅关系到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关注,从而会使他们对不同种类的新闻感兴趣。以年轻听众为对象的无线电台新闻节目会播放有关音乐名人或体育明星的新闻,而以年龄较大、较富有的读者为对象的商务类报纸则不会刊登此类新闻。刊登医学动态的周刊会报道试验性药物测试的情况,因为作为刊物读者的医生会对这类新闻感兴趣。但除非人们认为这种药物可能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疾病,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多数地方性报纸不会报道这类新闻。例外的情况是,药物研究所在地的报纸可能会刊登这条新闻。

3、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要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至少要做到一下几方面工作,才可以提高和加强对新闻的敏感性。

A、要有责任心、事业心。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无法干好新闻工作的。好的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与民众一致的心理,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事情,与民众同忧喜、共命脉,要把民众疾苦放在心里,要表达民众心声,要做到不写它,不说出来,就食不甘味,睡不落觉。碰到违反党纪国法和损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敢于站出来说话,表达民众呼声,传播国家法纪,昌廉气,讲正气,吐露人民的语言。

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驱使新闻工作者立志做一番事业、立志成才的原始动力,也是新闻工作者勇敢、敏锐抓住一个重大题材的根本原因,只有心贴人民,想民众所想,表民众所表,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感动人,打动人,成为可以阅读的作品。

敏感的新闻触角,不仅来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感,更重要的,是要在事业心和责任心驱使下,所形成的使命感,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自己的使命,唱响时代主旋律、讴歌时代精品,有了使命感,就能写出有共鸣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热爱。

B、对宣传思想、实际情况、读者兴趣三方面,要有透彻的理解。

读者是新闻的第一受众,要抓好新闻,自然应在熟悉党在当前阶段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熟悉宣传部门的宣传计划,但只有这样,还不能抓好新闻,要抓好新闻,还要明白,读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群众渴望知道什么?只有认真分析读者心理,了解群众心理需求,才能做到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写出人们需要的新闻。

C、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要拥有渊博和广博的知识和水平。

渊博的知识来自于广泛的积累,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坚实基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对自己所采访的部门、行业、对象的专门知识,要能当“杂学家”。对工业一窍不通的人,绝对抓不到工业报道的好新闻;对农民、农村和农业一无所知的人,也绝对写不出反映农村新面貌的好稿子。就算真的写出来了,也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人们很难喜欢。新闻敏感是一种顿悟性思维,只有人在大脑里储存了足够的知识信息,一个新的信息进入后,才能起到触媒作用,才能引起连锁反应,使新的思想一下子涌现出来。思想的火花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往往是由丰富的知识碰撞出来的。所以,加强对知识的获取,就成为获取和培养新闻敏感的必由之路。

D、明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

好的新闻工作者,还得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要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有些事情,表面看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只有作者深入事实,了解事实,适当联想,才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而有些事实,表面看,似乎大有文章可做,可真做起来,事实与表象却不一直。所以,新闻工作者,要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看清事物本质,做出准确判断。

E、要有“大海捞针”和“慧眼识金”的精神。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沟通技巧,新闻报道,实地采访,真实

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方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样,记者往往会遇到各个阶层的采访对象。由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个人经历、职业特征等不同,因此会在采访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工作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记者的学识能力、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等。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关乎新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作为一名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完全依赖于采访对象的态度,必须具备较强的采访技巧与沟通本领,时刻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良好的沟通技巧既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又是实施新闻采访人际交流活动的现实需要。

1 新闻工作者采访时应该秉持的理念

任何职业都应该有其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沟通时应该树立客观、真实的原则,即记者在采访的第一线应该将事件事实与个人情感区别对待,努力做到平等地为事实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应该将个人情感夹杂到对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保持这个原则有利于摒弃自身的缺陷及主观臆断,尽量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报道事件的整个过程,不易引起各方面的反感与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2 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获取准确新闻事实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关乎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工作者提高个人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有备而无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以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前通过一些渠道或资料了解被采访者相关的教育背景、从事行业、主要成就等,准备好采访问题,设计好采访的方案,确定好采访目的,因为采访时间与采访地点往往取决于被采访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或者提问过于简单,如“您是哪里人”,“您获得过什么成就”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采访的继续进行。另外,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2 提炼采访内容,避免提问的问题过于宽泛

提问是一个记者开展采访工作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的记者能够使双方的谈话逐渐深入,达到双方的共同愉悦,记者也就能够更好地获得素材。而不善于提问的记者,往往提的问题大而空洞,使被提问者摸不着头脑。因此,记者应该尽量从实际问题入手,提炼采访内容,找到采访问题的核心,避免假大空的问题出现,不要提那些没有头绪、不着边际的问题,使对方无法回答而出现尴尬的场面。对此,记者应该转变自己的提问方式,尽量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即当记者要想了解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具体化,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易于回答的小问题,使得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让采访者顺畅流利的作答,便于下一步的深入沟通。

2.3 避免一些提问禁忌

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主观诱导。在采访中把握主动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主动不是主观,即在采访时要尽量避免提出诸如“你当时是不是看到了……”,“你当时的想法是……吗”等带有明显诱导意味的问题,使采访者了解到记者的意图,故意曲意逢迎,甚至歪曲事实,不利于记者挖掘最真实的资料,更有甚者,还会让受访者产生厌恶情绪,无法完成后续采访。再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应提及被采访者的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想自己的隐私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曝光,面对这种情况,记者要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不要在其伤口上撒盐。对于受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应该穷追猛打,追问到底,让对方难堪,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事前与受访者做好沟通,在征求了对方意愿之后,再以一个合适的方式提出。

3 结语

在当今这个新闻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被制作出来并在社会上传播,但是某些新闻信息或夸大其实,或主观色彩浓厚,使得新闻行业鱼龙混杂,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采访时,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察言观色,实时了解受访者的情绪,在最恰当的时刻提出最恰当的问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水平和采访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采制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石堃.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沟通技巧[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

采访作文500字 难忘的采访 第5篇

大家都知道丁俊晖吧,他可是驰名中外的斯诺克冠军。上学期,我们张家港《小主人报》的小不点团队很荣幸可以采访这位世界名人,心里的激动和紧张可想而知了。

走进张家港市东城体育公园的大门,一切都显得很安静,一幅华丽的场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地上铺着柔软的灰色地毯,房顶上挂着一盏盏亮丽的灯。我们向左走进了台球室,只见台球桌一个一个有次序地排列着。为了不让丁俊晖哥哥久等,我们很快穿过台球桌,来到了最里面的豪华包厢。丁俊晖哥哥早就在那里等我们了,首先由我们高级班的小记者顾辰洁给丁哥哥献上了一束鲜花,接下来就是我们的采访时间,一个又一个同学问了丁哥哥各种不同的问题,可是我因为是第一次采访大明星,心里还是免不了紧张与胆怯,一直没敢提问。最后,我终于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了,破口而出的“丁哥哥”让丁俊晖哥哥把视线转移到了我身上,“您在比赛时一般用什么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胆小和我处的位置与丁哥哥有些距离,所以丁哥哥没听清楚,于是我又大声地问了一遍,问完后,我犹如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丁哥哥的精彩回答赢得了我们全体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采访结束时,丁哥哥还为我们小记者们准备了小礼物,并在礼物上签上了名字。最后,CCTV――5的记者叔叔也采访了我们的活动心得。

通过这次采访,我发现丁俊晖哥哥是跟他爸爸学的台球,在他小的时候,也曾期盼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自由地玩耍,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直坚持练习台球,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要向丁俊晖哥哥学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学习。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6篇

经调查发现, 社区新闻对晚报的发展尤其重要, 不少晚报均开辟了社区新闻专版, 如《南昌晚报》、《法制晚报》等。为探究社区新闻对晚报采访的影响, 笔者首先阐述了社区新闻对于新闻报纸的重要性, 并从概念角度提出了推进晚报采访新改革是思路。

点, 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3.2努力突出报纸鲜明的个性特征

行业报作为一种新闻媒体, 与其他新闻媒体有着共同属性, 但作为某个行业主办的报纸, 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折射出行业报的优势:熟悉本行业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市场动态以及历史与现状, 在行业中有比较稳定的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这是其他报纸难以取代的, 也是行业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 也可以在报道操作方式上进行探索, 比如, 将条线新闻社会化 (如经济新闻社会化) , 甚或将经济新闻娱乐化;但不能过度, 把握

1 彰显社区新闻重要性

社区新闻是本地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社区民意, 报道居民生活, 反映居民的心声和呼声, 引导居民消费, 宣传社区典型, 推进社区建设。社区新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1 对报纸本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都市报不断加剧升级的竞争, 各地城市的新闻报纸争先恐后在素材上谋求新颖, 主要表现在:强调社会层面的影响性, 注重时政层面的民生性并继续保持经济层面的普及性。但实际上, 由于晚报本身的特点, 新闻记者关注的素材不可避免差异性减小的趋势。因此, 不断追求差异性成为了各媒体是否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核心因素。充分做到“人有我有, 人有我新”, 对记者的独特视野、精到写作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经验老到的记者可能不是难事, 但是对于新手记者来说, 可谓难度堪大。而社区新闻的社区性特

一个“度”字是报人的责任。

行业报的优势在行业。这就是说, 我们要紧紧抓住行业, 立足行业, 才能体现专业特色,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体现一个“专”字, 作为行业报人必须努力学习行业相关知识, 熟知行业情况, 了解行业各个阶段中心工作、目标任务, 这是做好行业报道的首要条件。唯有这样, 我们的报道才能专, 才具有权威, 才有特色。比如, 《人民长江报》是一张长江流域的水利行业报, 具有长江和水利特色。他们要求全体从业人员必须学习长江知识、水利知识, 熟知治江方略, 了解水利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3.3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点可以缓和这一局势, 因为一个城市有数量有限的社区, 却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社区。不论对于新手还是老手, 都有自身的发展空间。以《厦门晚报》的“厝边新闻”为例, 该报纸作为首批先行者开辟了厦门社区新闻的版块, 基于配料和包装的全新编号, 从营销角度将社区新闻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实际上, 从报纸的最初开始到发展至今,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各大媒体对读者资源的竞争已进入社区层面。有资料表明, 美国的社区报纸最有感召力。如位于纽约斯塔藤岛的一张社区小报《斯塔藤岛前进报》, 尽管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大报的俯视耽耽竞争下, 却能成为斯塔藤岛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报纸。据了解, 该报除在头版覆盖最重要的国际新闻外, 不再设设立任何形式的国际国内要闻, 而将大部分空间留予社区新闻、本地资讯和服务性新闻。由此可见, 社区新闻对报纸

报纸如果报道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过, 就必然失去读者。没有读者的报纸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免谈宣传效果。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不但能使报纸更具有新闻纸性质, 而且使报纸“差异化”程度得到增强。对于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都很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 报纸要舍得拿出版面, 理直气壮地报道。对于那些新闻价值不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 该简报的简报, 该不报的不报;该从中找出新闻的就找出新闻, 该换角度的换角度, 这样报纸的“差异化”就很自然地呈现。

(湖北省仙桃日报, 湖北仙桃431608)

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成功值得晚班性质报纸充分借鉴。

1.2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作用

严格意义上讲, 作为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社区新闻属于社会新闻, 其之所以被称为社区新闻, 与其来源的地域范围有关。通俗得说, 新闻源自于居民小区里、内容上多为普通人眼皮子底下的日常琐事, 或日常生活上新颖却不平凡的经历则称之为社会新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甚至十七大会议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做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而提了出来。从方法论角度上看, 家庭充当了社会的细胞, 而社区则划分了家庭最核心的生活活动区域。因此, 可以认为社区的和谐建设是社会的和谐构建的核心基础。而社区新闻其特定的高度集中目标群体的指向性, 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社会的社区也表征为一个小社会。考虑到中国正处于黄金的经济发展期, 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集中显现期。收入的差异化增大使人们对高收入人群暴露出不满情绪, 而紧张的工作会无形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影响社会稳定的各项因素虽然概念上反映在社会层面, 但从层次上其实大都发生在社区范围。因此, 社区直接成为了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战斗堡垒。有且仅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社区生活才可能安定, 而这必须将各种问题最大程度地消化在社区基层。继续以从《厦门晚报》的“厝边新闻”为例, 该版面报道了社区身边的好人好事、奇人趣事, 让人民真切感受到社区的真实面貌。不少系列报道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温馨愉悦, 激发人们加速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 优化晚报采访工作的新策略

为充分发挥社区新闻的重要性, 推进晚报采访工作的新改革, 首先要从战略角度进行采访工作策略上的思考, 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采访工作, 实现采访工作的切实推进而有成效。

2.1 加强上层领导层的支持与推动

若把新闻比喻成台风, 那社区就充当了台风眼的角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采访工作的新策略, 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来自领导层的推动能力和力度, 领导层应该充分重视社区新闻的采访工作, 不仅要在管理层面实现考核机制的公正公平性, 以充分促进记者的积极性, 还应该瞄准新闻采写人才的大力培养和不断挖掘, 从人才储备上给予足够重视。笔者认为, 除配备有经验的专门记者采访外, 以保证社区新闻存活以及素材稳定性和新闻质量, 还应注重后续人才的挖掘, 如发掘年轻记者充当社区新闻采写的后备力量。

2.2 推进线人网络构建

社区新闻的本质是还原的琐碎的生活片段, 居民身边的任何小事情都可能成为被报道对象。这种细节不太适合让新闻记者“蹲点守候”, 而应该充分构建有效的线人网络。笔者认为可有三个渠道可作为安插“眼线”的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已建的社区网络交流平台, 降低运行成本;二是与社区管理机构建立关系, 运用管理者充分掌握社区动态的优势;三是发展一批有效的居民线人。

2.3 适当开展与社区居民的相关的互动环节

对于新闻报道, 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相关性。对于社区新闻, 相关性甚至超越了重要性而成为首要原则。为了能充分建立新闻和居民的相关性, 媒体应该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活动, 报道普通人故事或报道社区内部的各类活动, 以便增强居民对社区新闻的归宿感。

3 践行晚报采访改革新思路

社区居民是晚报类报纸最大的读者群, 同时作为社会最敏感最基础部分的社区生活涵盖了大量的新闻素材, 对社区进行有效关注和采访则变成了新闻记者的的责任。对于如何获得更有新闻价值的社区新闻, 笔者试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3.1 推进记者主动嵌入式采访

晚报记者可通过栏目组或社区记者身份进入社区的各种活动, 加入社区生活, 成为社区新闻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社区新闻的影响力, 改善居民与媒体之间的感情。晚报记者深入社区进行采访, 不仅要找准最佳切入点, 更应该深入解社区的背景文化、周边环境、社区结构等诸多因素, 才能做到及时地有效地为广大居民传播社区公共信息。新闻记者主动的嵌入式采访策略具有主动性优势。其便于在屏幕内外为传送方和接受方构造同一的传播情景, 加强了传送方和接收方间的直接交流, 为新闻的远距离输送活动注入面对面交流的亲和力。此外, 新闻通过相关报道再现实际社区的真实情景, 可以增强或改善居民对所在社区及媒体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因此, 作为主动的采访策略, 各大媒体应该践行主动性, 加大推动力度, 实现嵌入式采访的有效实施。

3.2 加强受众反馈式采访

社区范围大且界限模糊的特点使得社区记者对很多新闻不能及时把握或失去时效性。在这种情形之下, 新闻记者需要充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 鼓励社区群众提供新闻线索, 也可以培养社区居民采写能力, 甚至可以将部分具有一定媒介素养基础的群众纳入社区通讯员的队伍, 从而扩充社区新闻采写人员的阵容。

3.3 发展媒体与社区互动式采访

互动式采访是指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居民关注点组织素材, 使报道具有开放与动态性特征。这种采访模式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内容上, 其着眼热点问题的报道题材, 能充分展现大众的生活, 而实现媒体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流产生火花, 充当了社区居民感知周围环境的中介。其报道结构的持续及广泛参与性, 已经报道主体的多元性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的内在特质, 建立居民与媒体之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媒体的形象, 也有利于社区居民感受自身在社区新闻中的存在意识, 从而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的形成进而主动积极参加到社区新闻采访活动中来。

摘要:随着新闻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 社区新闻早已经进入了新闻工作者和读者的视野。笔者从社区新闻对晚报类报纸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针对采访工作的策略上的优化问题, 并从概念角度提出了推进晚报采访工作新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晚报,社区新闻,采访,改革

参考文献

[1]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新华出版社, 2010, 4.

[2]赵冰.“尺幅兴波映大海”——谈《平顶山晚报》的社区新闻.中国地市报人, 2010 (5) .

[3]王会静.走基层进家庭话民生——浅议《平顶山晚报》的社区新闻版.中国地市报人, 2011 (12) .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环节把控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重点把控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已经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造成冲击。在此环境下, 电视新闻制作更需要有扎实的功底, 才能突出重围, 获取受众的认可。在具体的操作中,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深入把控重要环节, 从而有效地保证电视新闻品质。

一、做好前期选题策划

电视新闻采访之前, 要做好新闻选题策划, 切中当下的社会热点, 找到受众关注或者具有争议点的新闻素材。新闻线索一般情况下较多, 因此要充分从线索中找准新闻价值与话题亮点, 而后依据线索情况做前期的资料调查准备, 同时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保证有效地把控采访全局。前期的选题策划较大程度地考验了记者对社会信息的了解程度、新闻专业素养水平, 以及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等。一定程度上, 在对应的时间点都会有报道的热点话题。要充分、有效地选取与热点话题相贴近的新闻, 依据采访特性和情况设置具体的提问内容, 选择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方式, 同时还要保证整体新闻的基调与节奏以及前期设计等, 尽可能地让新闻在最大可能性上达到一种社会关注度, 甚至产生较为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可以依据情况拟定采访提纲和方案, 从而有效地辅助采访当场的有效发挥。策划并不是凭空想象的空中楼阁, 要切实地落到实处, 从客观实际出发, 避免虚假杜撰。策划需要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同时要强调新的特质。策划中要分清主次, 但是不适宜过度细化具体的操作, 主要是将确定的方向与要素做好框定, 从而让记者在采访中有效地理清思路, 开阔采访视野, 在临时采访中有较为迅速的提问反射, 及时地把握采访时机。但是, 过细的规划反而会导致采访束手束脚, 无法有效地灵活开展。毕竟采访实际情况并不像理想中那样有规律性, 更多时候会有超乎想象或者比想象不足的问题。提问也不能机械性地在脑袋中进行问题的勾取, 应该灵活地依据采访现场环境与对象回答的变化作出调整。

二、能够掌握采访时机, 灵活应对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往往会存在突发事件或者随机发生的重要转变。因此, 采访者要充分地把控采访现场的状况, 灵活应对突发问题。可能部分新闻采访较为固定, 采访对象、采访地点、采访环境都具有稳定性。这种情况下, 突发问题少, 采访情况中的稳定状态更好, 记者主要是围绕前期策划的内容做有效的提问与信息采集。但也有的时候, 现场环境是不稳定的, 具体的采访对象、地点环境和新闻闪光点是不确定的。因此, 记者需要更好地把控当时的具体情况, 快速地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当事人或者发言人, 同时有效地指导摄像师做好现场情景的抓取、把控。现场的灵活应对需要的一定前期准备, 以便能够迅速地发现重要的新闻要素。例如, 记者前期的信息了解可以帮助其辨识现场的关键采访对象。而且前期做好了一定的感情交流, 有助于现场采访人员的配合。如果是熟悉的采访对象, 记者日常与其有较好的关系, 将大大有助于采访的开展, 避免了对方对采访的回避或者不能有效回答的情况。采访中, 记者要积极把控自己能够掌握的元素。过于流动性的内容也许无法有效把控, 因此一定要首要抓取到可以稳定采访的元素, 这样可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 再去现场抓取新的内容亮点。对于现场容易失控的元素, 需要谨慎选取, 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采访安全, 另一方面要保证采访的成功性。在采访中, 常规情况下可能会有新闻发言人等对象的设置, 但是并不是所有采访内容都有统一的人选。如果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对象, 首先需要选择最具有发言权、最权威的对象;如果难以有效采访, 退而求其次, 可以选择与新闻主题更为贴合的对象。采访中, 还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 不要过多地激怒或者反驳采访对象, 导致采访不愉快地终止。在采访对象愿意说或者愉快说的情况下, 记者能够采访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做好采访与解说的融合衔接

在采访完成后, 需要通过撰写解说来表现新闻内容, 有时还需要为对应的解说配比画面。因此, 在采访中, 要充分地考虑后期制作, 抓取后期解说需要配合的画面, 让采访的内容与新闻制作形成较好的衔接融合。一般新闻制作中会有大段的解说, 解说需要配合大段的画面。除了对采访对象的画面展现外, 也需要关注解说内容或者采访对象所说内容是否与画面对应、配合,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电视新闻声画一体的特点。可以对画面内容做有效的解说, 也可以对采访对象没有说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还可以对采访素材的背景、结果等做有效的阐述, 提升人们对新闻内容的了解程度, 同时也有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画面与解说的配比要尽可能地达到对应性, 这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后期制作环节, 避免画面与解说脱离。

四、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需要关注的环节与要素较多。对记者而言, 这是综合实力水平的考验。个人要有专业的业务素养、专业的信息采集能力、临场的灵活应对能力, 同时要善于交往, 能够有效地通过人际交往采集自身需要的素材。对于新闻制作各环节的特点, 要做充分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整个环节中到达更默契的配合。如果将记者采访独立在新闻制作的环节之外, 则会产生脱离, 导致采访无法有效地融入新闻内容, 无法提升新闻成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战.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182-183.

[2]李艳青.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J].视听, 2015 (2) :46.

[3]王萌.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流程[J].赤子, 2015 (11) :68.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和谐人际关系,交流

一、探究不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缘由

1. 谦虚:

部分受访者, 尤其是拥有感人事迹的模范人物, 因自身谦虚的品性, 在心理上比较排斥宣传自我, 不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

2. 紧张:

多数人在初次接触话筒、摄像机和陌生记者时, 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 部分受访者或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语, 或在毫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回答记者的提问难免会紧张, 导致越紧张, 就越难以进行正常的采访。

3. 反感:

部分受访者在记者采访时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其主要原因有: (1) 之前在新闻采访中受过损失, 导致再次受访时表现为反感。 (2) 记者所在新闻机构曾经报道过虚假新闻, 导致受访者对记者的反感。 (3) 单位作风不正派, 受访者担心受访后, 受单位领导及同事排挤, 不积极配合采访。 (4) 受访者做了错事, 担心被曝光, 常拒绝或逃避记者的采访。

由此可见, 与受访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公共社交关系, 是推动采访工作发展和不断深入的必要手段。而如何进行有效交流, 这里面就要涉及到新闻工作者如何把公共关系艺术和公共关系意识与观念运用于工作中的问题。

二、“访”中“交流”, 事半功倍

1. 良好的沟通行为、形象观念有助于记者树立自身与组织的形象, 提高新闻报道的采访效率。

公共关系是一种集社会性、公众性为一体的活动和关系, 重视良好的沟通行为和“形象观念”。良好的社交行为是能否进行有效报道的主要途径。记者在新闻采访中, 充当着新闻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的角色,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的个人外在形象对采访十分重要。如记者重视自身仪容仪表, 常会使受访者意识到记者对自身的尊重与重视, 可以主动与记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同时, 良好的外在形象也体现出记者平易自信的职业特点及其内在的综合素养, 在无形中, 其实也是在为记者所代表的媒体单位作一种潜移默化的公众形象广告。另一方面, 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 用真诚打动人心, 对于记者来说, 永远是不变的真理。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 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有很多, 但是持久的热情, 开朗的性格、严谨的作风, 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四要素”。

2. 从受众心理来看, 良好的公共关系语言技巧, 有助于广播电视记者根据受众需求, 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 取得最佳的访问效果。

就广播电视新闻而言, 受众心理主要表现为求真心理、求新心理、求快心理等。在这种受众心理的驱动下, 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 现场访谈节目也就应运而生, 这种新闻节目虽然省却了新闻幕后制作的环节, 却把受众 (受访者) 与记者、主持人的交流限制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当中, 此时, 记者、主持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用必要的公关语言技巧, 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 营造良好的现场访谈气氛, 发挥出广播电视“真、快、新”的优势, 就显得尤为重要。央视的《实话实说》可以说是新闻性现场访谈节目中, 成功运用公关语言艺术, 与受众进行有效情感交流的典型。笔者以为, 成功的情感交流, 是《实话实说》成为央视名牌栏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新闻报道中, 尤其是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现场访谈节目中, 语言的机变性特点, 即整个采访过程中, 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发新情况, 如交谈内容、现场事态发展等情况, 常令记者难以有效快速组织语言, 以沉稳冷静的心态处理新情况。因此, 记者需要提高自身语言艺术, 优化语言, 增加采访双方的愉快互动, 营造轻松、协调、和谐的良好访谈氛围, 进而取得良好的访问效果。

三、灵活掌握交流技巧, 开拓采访新局面

1.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的效应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对记者的非智力因素作过精彩的论述, 他说:“记者就是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 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 有滔滔不绝的话告诉你, 这不一定是什么思想品质问题, 而是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 (1) 。”的确, 对于记者来说, 在同等的采访条件下, 个人的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往往能在采访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采访时, 提出过苛刻的条件:接见法拉奇的过程中什么都不会告诉对方, 但是要求对方讲话, 再根据对方所说的决定是否开口接受采访。可见这是一场心理较量的采访, 但法拉奇对于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向来是不畏不惧的, 并在以往的采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她始终坚信采访者才是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者。在直面采访者的过程中, 法拉奇会通过第一印象、举止形态、表情变化的细微观察, 估量应该在何时提问, 仔细推敲该如何提问, 在这次采访中, 法拉奇使用激将法, 将基辛格的好胜心理激发出来, 让对方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未来得及思考时, 将心底的话不假思索地吐露出来。

当谈及越南问题时, 法拉奇问道:“基辛格博士, 您同意签署了一项阮文绍不喜欢的协定?”并装作心不在焉地说:“阮文绍不会让步的。”果不其然, 基辛格连忙说道:“他会让步的…… (2) ”初次提问成功后, 法拉奇继而连续向基辛格不断提问, 在基辛格博士的回答和反应中得到了采访所需信息。

2. 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需求, 采取相应的心理调节措施, 使提问成为记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

(1)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给访问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

记者与采访对象初次见面, 双方的“第一印象”如何至关重要。采访对象往往是从记者的提问与谈吐中感受到记者的思想水平与为人品格, 因此, 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 这是给采访对象“第一印象”的关键, 能起先入为主、由此及彼引人入胜的“晕轮”作用。

2000年底, 世界级纲琴家孔祥东到福建泉州演出, 为了能与这位享誉海内外的音乐骄子对上话, 笔者在采访他之前, 特地上网搜索有关他的资料, 得知他曾在成都演出时, 因观众太吵, 愤而中断演出。于是笔者一改以往提问外地嘉宾的俗套——请问您以前来过泉州吗?对泉州的印象如何?等等无关痛痒的话题, 而是请他把在泉州的演出效果与成都作比较, 第一个问题既与音乐有关, 又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 从而使得这位音乐骄子一下子侃侃而谈, 并引出了他普及音乐的理念——“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团结到音乐周围来。”

(2) 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 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 即是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 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

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通常是以某种“媒介”为枢纽, 拉近采访双方的关系, 活跃采访氛围。如迈克·华莱士在1986年采访邓小平时, 两人都是香烟不离手, 此时的媒介就是“香烟”, 将两人联系到一起, 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采访氛围。

《光明日报》驻外记者刘军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他认为对一些不熟悉的采访对象要尽量借用“媒介”“投其所好”, 最好是能够找到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引导对方谈话, 一次刘军在采访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前, 得知这位主席非常喜欢女儿, 而他的女儿也想当记者, 于是在采访前, 刘军就询问他女儿的情况, 谈当记者的轶闻趣事, 结果施瓦布先生谈兴大发, 采访非常顺利。

当然要懂得借用媒介, 就必然要求记者首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针对邓小平的采访说到:“那次采访时间为两天, 采访内容很充实、很细致。对于记者而言, 那次的采访很成功, 也挺轻松。双方合作的很好。我能想到的问题在采访中都提出来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访前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她在采访前, 看了大量的材料。

(3) 用得体的提问方式, 并能提出拨动采访对象心弦的话题, 把对方的感情调动起来, 既是采访的艺术, 也是思想、情感交流的钥匙。

香港凤凰卫视的品牌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一直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 其成功秘诀就在于主持人善于用得体的提问作人性化的访问, 如设置悬念, 步步引诱, 让受访者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 以此来触动观众的心灵。

以《鲁豫有约·刘诗昆》为例。鲁豫对钢琴家刘诗昆的采访是从手说起的。对话如下:

鲁豫:我很好奇你的手投保险了吗?

刘:谁保险, 保什么险。

鲁豫:我觉得你的手对你特别重要呀!

刘:能保多少钱, 保大钱我得给他多少钱, 保小钱我也不在乎, 不出事我白给那么多钱 (笑) 。

鲁豫:你的手做一般的家务吗?肯定不会做。

刘:不做家务?我的手什么没做过, 小时候打篮球, 排球, 后来下乡劳动。

什么都做过。到现在, 说实话, 我也没有把钢琴作为我特别喜欢的东西……

刘诗昆是钢琴艺术家, 他的事业乃至生活都是靠他的手推动的, 而他那双才华卓绝的手, 又是饱受磨难的手。由手而钢琴, 由手而文革遭遇等等, 情节就这样扣人心弦, 充满悬念地展开。小处入手, 大处着墨, 故事在叙述中便有了起伏跌宕的变化。

因此, 深入受众的灵魂, 打开受众的心灵之窗, 需要记者把新闻采访和写作当艺术那样, 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 勇于探索, 尽善尽美, 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法采写你的新闻作品。”

(4) 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情绪与心境。

当采访对象处于某种失败、挫折、困境、灾难等心理状态时, 记者提问尤其要注意其情绪与心境。

在采访不幸事件时, 要提前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事件有一个了解, 尽量在采访中站在被采访者的位置设想问题。比如要采访一位由于孩子到水库游泳而不幸溺亡的家长, 采访是为了引起各界人士对此类不幸事件的关注, 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在采访痛失爱子的母亲时, 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仿佛是在向母亲滴血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因此在采访此类事件时, 如果想完成任务, 一定要将受访者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列入考虑范围内, 在提问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问题少而精, 但要把握好度。或者可以采访当事人母亲以外的知情者, 只需纪录母亲与亲属由于失去孩子的痛苦, 在后期编辑制作时配以适当的图片或现场音效, 如事发地点的水面、知情人的讲述、母亲及亲属的痛哭等, 在不揭母亲伤疤的同时对观众产生同样强悍的冲击力。

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 性格、年龄、性别、经历、知识结构、情趣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倾向, 对接受他人进行的公共关系交际艺术和敏感程度也会不一样。记者只有正确把握和运用公共关系交际艺术和语言艺术, 与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 才能不断提高采访效率和采访水平, 也才能使广播电视“真情实感”的媒体优势得到真正的体现。

注释

11 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J].新闻业务, 1993.8

论人物采访中记者的采访技巧 第9篇

首先, 可以寻找心理上的接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是求与被求的关系, 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 这种求与被求的关系许多时候又是相互的, 即一个同意接受采访的人, 也希望把最精彩的部分通过我们报道出去。比如说, 采访某一地区、部门的领导者或某一领域成就、经验的创造者, 他们一般都有一种希望把自己创造的成就、经验或者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报道出去的心理。找到这一接触点, 我们便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和采访对象融会、统一在一个话题下, 从他们积极提供的谈话中选择构筑片子的精彩片段。一个记者曾采访过一位种水稻的农民, 因为以前并没有接触, 所以对他了解很少, 恰巧他又不太健谈, 面对摄像机就更是紧张无话, 一个劲儿地重复:“没啥好说的, 找别人吧。”这时作者想到作为“水稻大王”, 他应该有其他普通农民不具备的优势, 肯定付出不少辛苦、有过艰难的经历, 他也肯定愿意把自己多年的不易告诉观众。所以就和他从水稻高产的原因谈起, 结果话题由此展开, 他说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而且最后主动让记者通过节目告诉广大农民:用科技、肯吃苦, 就能致富。节目播出后, 反响很大, 非常成功。

其次, 可以寻找经历或认知上的接近点。相同的社会经历、共同的思想追求往往产生共同的喜怒哀乐, 更容易消除陌生感, 产生亲切感, 找到共同的语言。比如一起上山下乡、都当过兵、曾在一所学校读过书或曾经从事过相同的工作等等, 这些可以使人形成共同的回忆, 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有时, 还可以找一找对某种事物的共同看法和感受, 如果都具有若干认识、知识方面的共识, 就容易谈得十分“投机”。比如, 国家政策、法令方面的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共同瞩目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等等, 如果两个人的看法接近或相一致, 很容易越谈越近, 进而在采访所需要了解的问题上打开“话匣子”, 掏出真心话。记者有一次到大庆市采访, 被采访对象是一位多次接触过新闻界的人物, 采访中感到他的谈话过于“套路”, 不是自己片子所需要的。为了改变方式, 记者和他“闲聊”起来, 交谈中了解到他和自己高中都毕业于同一所中学, 于是“校友”的关系成了接近点, 感情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交谈的角度随即也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的采访转向平和、真实、感人, 与记者所需要的吻合了。由此可见, 无论是年龄、性格、还是经历、认知上的相近, 都可能成为采访中的“接触点”, 关键时刻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 还可以寻找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点。在人的精神生活中, 兴趣、爱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共同的兴趣、爱好作用在人的心理上, 往往会诱发为一种定向的吸引力。采访中, 我们可以留心观察, 发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某一方面, 进行交流。比如被采访对象愿意种花、养鱼, 我们就和他谈一谈摆弄花草鱼虫的乐趣;如果他喜欢收藏、鉴赏, 就跟他唠一唠这方面的感受体会。俗话说:“投其所好”, 通过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点, 便会引起对方的谈话欲望, 收到好的采访效果。当然, 在实际采访中, 可以寻找的“接近点”还有许多:时间上的、地点上的, 环境上的, 无论寻找哪一种“接近点”, 我们的目的都是要缩短与被采访对象间的思想距离, 消除感情“隔膜”, 寻找最有利于交谈的角度, 创造一种诚挚、亲切、信任、倾心的采访氛围, 使被采访者自觉不自觉地打开封闭的思路, 做到畅所欲言。

找到了这三个接近点, 会使采访更容易, 更顺利。采访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在做好准备的同时, 记者也要把握好自身的素质修养问题, 这与采访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 可以更好的运用和把握采访技巧, 以下几点是提高记者自身素质修养的关键:

1.真诚。所谓真诚就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真诚是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 也是记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就是因为记者跟采访对象真诚相处, 不但采访工作获得了成功, 而且拥有了许多因工作而建立起来的友谊, 拥有了许多朋友。

2.尊重。记者当久了, 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各行业对宣传工作的重视, 养成了记者很多不好的陋习:出去采访有车接, 中午吃饭得是大宾馆, 采访回来手里拿着纪念品。

3.坦荡。记得有人曾经说过, 无论在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时, 作为记者, 都应时刻保持“谦恭不流于诌媚, 庄严不流于傲慢”的交际态度和个人形象。

4.智慧。新闻是事实, 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它决不允许杜撰。这就决定了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是事后采访。除非记者正在现场, 或者事先预计到要出现某种值得报道的事件, 因而先做了某些采访。这样几乎所有的采访都离不开挖掘采访对象的记忆, 从而得知当时的情景。

上一篇:粮食流通技术下一篇:情感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