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2024-05-07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精选12篇)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1篇

一、加强自我了解, 促进自我意识

幼儿认识自己, 重点体现对“我”的认识。从这里入手, 开展了“我长大了”、“小巧手”……这类活动。何颖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会讲出许多电视上的新鲜事, 小朋友都很喜欢听, 也都觉得她很棒, 就连她自己都觉得很了不起, 活动时不是说这个笨, 就是说那个傻。一天, 老师举行了用筷子夹豆比赛, 结果曾经被她笑过笨的几名小朋友分别得了前几名, 她非常难过。活动后, 我和她一起认真分析了她的长处和不足, 同时也讨论了其他几个曾经被她看不起的几个幼儿的长处。何颖明白了每个小朋友都有长处和不足, 瞧不起别人是不对的。从此再也听不见她说小朋友笨了, 孩子们也更喜欢他了。

二、运用情感教育, 增强爱的感染力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制约, 他们会对可接受的情感教育做出反应和回复, 而对他们不能接受的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反应和回复, 那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直观可视性与强的感染力。

围绕幼儿的生活环境, 培养幼儿爱周围的人。在“三八妇女节”活动中,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妈妈做了好吃的饭菜, 小朋友应该怎样做?我带上围裙, 拿着娃娃家的锅、铲子进行表演。一边炒菜一边用语言启发幼儿:“妈妈上了一天的班, 为了给宝宝做好吃的饭菜, 没有休息就开始洗菜、淘米, 妈妈不觉得辛苦, 因为妈妈爱宝宝……”通过我的表演, 孩子们纷纷说出了“我给妈妈拿椅子, 请妈妈休息一下”、“谢谢妈妈”等回答。过老师自身的行动影响着幼儿, 他们受到强烈感染而做出的回应, 通过幼儿的模仿, 从此幼儿也能在活动、生活中体现。

三、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

邹翔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 喜欢玩大型建构游戏, 一次在活动区中, 孩子们拼出了楼房、大树、花篮等, 摆在了展台上, 邹翔经过努力塔成了一架飞机, 他把别人的作品全都碰倒放在一边, 把自己的飞机放在那里, 同区的小朋友看见, 气愤地指责他, 有的跑来“告状”, 我走过去惊讶地说:“哎呀!多可惜呀, 这么漂亮的楼房都到了, 小朋友多不容易才塔好的, 咱们一块重新塔好吗”这时, 活动区的时间到了, 小朋友很扫兴, 于是我安慰那些小朋友:“一会有时间, 我们再塔好。”在总结活动区时, 我先肯定了这个区的小朋友能动脑筋, 每人塔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尤其表扬邹翔塔出了规模较大的飞机。“如果刚才的楼房、大树都不被推倒, 那就好啦!现在只有一个作品, 太孤单了。”这时我看到邹翔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孩子最初并不懂得什么是好, 什么是不好, 但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会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像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他们的进步又将获得肯定和认可, 一旦这样便会有良性循环形成。集体接纳了他们, 而他们也学会了去接纳与适应集体, 并从中找到乐趣。

四、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社会学理论认为, 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

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也可以是故事等, 我想不妨多用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 如故事《害羞的小山羊》等, 使其经过作品受到感染。

2、帮助幼儿发现友好带来的乐趣、合作带来的成就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 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一次活动区中, 徐可、顾晓菲等幼儿选择在音乐区游戏, 他们各自拿了一件乐器开始了演奏。只听歌声、铃鼓声等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 谁也听不出什么。我走过去给他们播放了一首刚学过的歌曲, 并随着音乐拍起了手。“真好听, 多棒的一个小乐队呀!”孩子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都笑了起来。这时包丽雯说:“我看见电视上还有人唱歌呢, 我想唱歌”叶宁宁也跟着说:“对, 还有人跳舞呢”。于是五个人中三人拿乐器伴奏, 还有一个唱歌一个跳舞的, 玩的开心极了, 然后她们把这个节目表演给全班的小朋友, 大家拍手交好, 她们乐得合不拢嘴, 深深体会到乐友好得游戏带来得乐趣。

3、幼儿受年龄得限制, 很难主观感情去客观判断、理解,

冲动性大, 所以经常在游戏、学习等方面因看法不同而产生冲突, 其实, 幼儿间得冲突并非都是坏事, 他们通过冲突, 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 逐渐学会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午餐后, 张泽宇和孔缘锦不约而同地将小手都伸向了魔方的玩具, “是我的!我先拿的!”“不对!是我先拿的!”两个人僵持了起来, 谁也不让着谁, 我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俩都想玩魔方, 可是, 你们俩现在这样, 会玩不成的, 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要抢的, 让我看看谁是懂得谦让的好孩子呢?”孔缘锦先松了手:“我让你先玩吧!”于是我赶紧表扬了孔缘锦, 显然是老师的肯定发挥了效力, 最先谦让的孔缘锦找到了心理平衡, 而张泽宇也开始动摇:“我也是好孩子, 我也不抢, ”他把玩具又给了孔缘锦, 我表扬了他俩, 并鼓励他俩一起完成魔方的拼图, 他们两个高兴地玩了起来。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2篇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

3.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内容?

课题: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目标:

了解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重点:

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难点:

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含义: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亲子关系的作用:

1)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实现的。

2)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一)依恋关系及依恋行为

1.定义: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形成时期:

6-7个月时,“认生”

3.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4.儿童依恋行为的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较好的依恋类型)

3)反抗型

5.早期依恋的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表现: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6.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照顾。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小结:

作业:

1.儿童依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依恋发展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哪些作用?

2.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如何?

课题: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目标:

学习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了解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知道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重点: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难点:

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③5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

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小结:

作业:

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如何发展的?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课题:

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目标:

了解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知道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学习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

重点:

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难点:

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性别差异

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

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方面

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

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发展方面

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1、含义:

1)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2)性别行为:

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3)

男女同一化:

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2.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

1)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

2)正确确认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

4)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

5)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性格是有利的。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1.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2.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小结:

作业:

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对待幼儿的性别行为?

课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目标:

掌握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重点: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难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

v

移情

v

1)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v

2)移情的作用:

v

3)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

v

4)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

小结:

作业: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展的?

课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目标:

掌握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重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难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1.含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

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同时,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四)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的自由,培养独立性。

2.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3.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同伴交往机会,使孩子逐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4.幼儿园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园配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有什么特点?

2.我国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教育?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3篇

关键词:角色游戏;亲社会行为;游戏环境;游戏主题;游戏材料

幼儿园教学中,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孩子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孩子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提高角色承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能力。角色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亲近社会、塑造健全人格的纽带。孩子在不断感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迸发探索的激情,对社会角色进行学习、模仿,使亲社会行为能力大大提高。角色扮演的成败离不开游戏环境的创设。角色游戏即孩子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学会理解、合作、帮助等。这一切都以环境为载体。孩子在游戏环境中通过扮演角色,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因此,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性、健康的游戏环境对促进孩子的个性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里的游戏环境创设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区角环境创设,包括所有能提高孩子角色游戏有效性的方方面面,容纳了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的环境前提。

一、整合游戏主题,培养亲社会行为意识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等。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前提,角色游戏是提高幼儿亲社会能力的途径,它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一)确立游戏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来影响、感染幼儿。亲社会行为意识需要从孩子切实生活的环境中去培养。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均与社会生活有关。

(二)制定游戏规则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规则是在确立角色游戏主题的前提下形成的,它是柔和的、隐性的,他总是以一种幼儿可接受的、和蔼的方式出现。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的事情上面,只能遇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规则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总是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是孩子在感知社会生活时自然接受了的,无需老师以强硬的态度明文规定。我们就是在正确把握游戏主题的前提下,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社会生活,形成规则意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游戏,有意识地激励、提高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的。

二、投放游戏材料,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

环境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而非只一味地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为孩子提供丰富、全面、美观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前提。这里说的物质环境包括逼真的大环境的布置和投放游戏材料。在创设具有极强情境性的环境基础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合理地投放游戏材料,提高幼儿亲社会的能力。

(一)投放游戏材料,符合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我发现这需要老师不断地思考,正确把握游戏材料的投放。这需要老师的“巧思”和“巧手”。为孩子制作种类繁多的玩具,是老师的分内事儿。同时,游戏是在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投放的材料没有符合客观现实,会使孩子感到困惑、迷茫,对社会、对世界产生怀疑。所以,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生活、生产的规律。

(二)投放游戏材料,提高操作性和创造性

不恰当的游戏材料投放也会使孩子成为不动脑筋的“搬运工”,游戏缺乏操作性和创造性。起初在游戏中,孩子买卖得激情澎湃,很认真地进行社会交往,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荡然无存。我不断思考,发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为孩子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孩子不用创造,当然“清闲”。杜威说过:“让孩子在不同活动中忙碌着,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得让孩子们“忙”起来,于是,我撤走部分成品,换上半成品,请孩子操作。

角色游戏能促进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创造性和亲社会行为等健全人格的养成。角色游戏是孩子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孩子形成亲社会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董丽媛.角色游戏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04).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4篇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得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集中关心与照顾,是所有大人目光的焦点,因此普遍个人意识比较强,缺乏群体合作的意识,不容易合群。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玩耍中,总有一些幼儿因为玩具的多少或使用的先后顺序等问题发生争执,总想着自己多玩,不顾他人的感受。而一些家长甚至会参与到幼儿的纷争中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并尽可能地争取利益。久而久之,幼儿对父母依赖加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力便慢慢减退,出现了社交障碍。

(二)园所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幼儿教师的身上,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尤为重要。有的教师无法科学处理好与每一个幼儿之间的关系,甚至经常冷落、打骂幼儿,未能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那么就会使幼儿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

(三)自身局限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但是由于幼儿的年纪尚小,这使得他们的词汇量小,语法掌握少,所以在交往交流中常出现表述不清、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交流受阻。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交际活动中,很多幼儿往往因为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使得双方之间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误会,引发了不必要的矛盾。

二、加强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榜样力量,以身作则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揭示了榜样在儿童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以及教育者,教师和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语和行为都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父母要注意处理好与朋友、同事、邻居之间的关系,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幼儿做好榜样。父母还要在节假日多带幼儿出去参加聚会或是进行户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从而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而与此同时也培育了幼儿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方面,教师和家长之间要进行积极的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得幼儿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接受到同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是非对错在他们的脑子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从而明确指导自己该怎样做。同时,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敏锐地抓住教育素材和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从而有效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全面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创造交往环境,鼓励交往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幼儿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幼儿掌握社会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基本途径,对于他们社交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并鼓励他们进行自由交往,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和价值,并自己去摸索、发现一些交往中必要的技能。例如,在教室内设立美术角、故事角、音乐角、读书角等,让幼儿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一起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不仅能使幼儿交到更多趣味相投的好朋友,也能逐渐在谈论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开展角色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动画角色体验交际行为,习得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分享与合作。

(三)教给交往技能,提升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适时地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交往中遇到的状况,并形成习惯。例如,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见面说“你好”,受人帮助说“谢谢”,分别时说“再见”,求助要说“请”,给人道歉要说“对不起”,等等。家长还可在幼儿过生日时带上生日蛋糕到幼儿园,请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吃蛋糕,让幼儿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同时,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给幼儿虚心听取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人多时要排队、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等社会交往的技能,并在幼儿良好表现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发零食作为奖励。而为了真正帮助幼儿改善交往现状,家长和教师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勇敢面对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切不要大惊小怪,把孩子间的矛盾等同于成人间的矛盾,代替孩子去处理,而应该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只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才能掌握有效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方式。综上所述,当幼儿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交往技能后,他们就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纳和喜爱,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不仅要对幼儿的心智进行启蒙,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发展。因此,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这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联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传授一定的交往技能,让他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交际水平。

摘要: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能够明确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意向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具备这项能力对适应当今社会十分重要。幼儿虽小,但是社交能力还需从小培养起。所以,本文先从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因素分析下手,提出了一些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建议,希望对幼儿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学,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娜.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尝试[J].新课程:小学,2010(7).

幼儿入园前的社会性准备 第5篇

幼儿入园前的社会性准备

孩子通常对进入幼儿园感到很兴奋,但是当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将面临一种与家庭氛围大不相同的新环境.在幼儿园里,他们要与别人一起合作,要与非家庭成员的新成员和平相处,要与其他儿童分享老师的关爱和注意.大部分3岁的孩子在入园时并不具有良好的社会技能和成熟的情感,这需要花时间,通过练习才能学得.然而,如果幼儿在入园前有机会发展诸如自信、独立、动机、好奇心、坚持、合作、自控、同情等技能,那么他们在幼儿园里获取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作 者:张莉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广州,510631刊 名:教育导刊・幼儿教育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3“”(7)分类号:关键词: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园    混龄游戏    社会性发展

幼儿作为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从这一阶段开始就利用好现有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资源优势,开展混龄活动,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形成及社交能力发展。

一、混龄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混龄游戏最早源于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她反对传统幼儿园按年龄分班的教学模式,认为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才有助于幼儿社会意识发展。从我国实际来看,幼儿年龄基本处于3~6岁之间,混龄游戏要打破传统班级和年龄的界限,通过混合组织方式让不同年龄幼儿一起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但混龄教育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不同年龄幼儿编排在一起,而是尽可能设置环境与课程满足不同年龄、角色的幼儿需要,采用发展适宜性方案,让幼儿在与他人分享学习机会时,获得交流和表达技能提高。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群体,幼儿园虽然具有封闭性,但为幼儿构建了初步的社会交往平台,在认识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混龄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在混龄游戏中幼儿能接触不同年龄、经验的同伴,一些经验和认识上的冲突不可避免,但这些游戏中的冲突能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或放弃自己的想法,促进双方智力发展。其次,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发展,幼儿情感交流与控制能力低,通过混龄游戏体验帮助小弟弟成长、学会付出的大哥等多重角色,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情感交流发生。最后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通过认知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通过户外混龄游戏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把握好混龄游戏的设计

户外混龄游戏的前提是有着丰富多彩的道具项目,保证活动容易设计,有利于开展混龄教学,既保证大的幼儿不厌倦,又保证小的幼儿跟上节奏。如在平衡技能练习活动中我们用旺仔牛奶罐制作高低不同的梅花桩,在挑水比赛活动中为孩子提供重量不同的挑担器械,不同层次孩子都得到满足,激发孩子活动兴趣。一般幼儿园都会分为大中小班,有些时候因为教学进度的需要,不一定能保证所有幼儿参与。为此混龄游戏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这时候幼儿的时间比较多,情绪高涨,不干扰正常工作秩序。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六一儿童节将不同年龄孩子结合在一起进行混龄表演和游戏参与,让幼儿们相互配合,共同体验游戏成果;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设计专门的龙舟赛游戏、几人一组学做包粽子等,甚至还可以邀请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参加,增加人气。

(二)推动混龄幼儿的互动交流

一般来说年级大的幼儿身体强壮,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在户外混龄游戏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年龄大的孩子进行示范,引导年纪小的幼儿配合。在游戏过程中让双方交流活动起来,可以教大班孩子这样发问“你猜我搭的是什么?”“怎么会亮起来的?”对于小班孩子也要鼓励他们询问,如“放这个会穿过去吗?”“为什么我跳不过去?”这种不经意间的“教和学”就是异龄之间的社会建构。当然交流中也会出现双方不和谐,如让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结对进行游戏,一起生活、一起游戏,让年龄大的幼儿负责解疑、负责看护,负责传授游戏技巧等,遇到困难双方一起解决。

(三)增强教师的指导干预

户外混龄活动中由于幼儿彼此接触少,对对方了解不多,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介入游戏中,但是教师怎么介入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混龄体育游戏“捉尾巴”,我们要求大班幼儿保护好小班幼儿的尾巴不被别人捉去,还要揪别人的尾巴。结果有的大班孩子领着小玩伴在操场一角躲起来,还有的直接把小班幼儿扔在一边。这时笔者就启发大班幼儿“做哥哥的怎么能只顾自己呢?”“要是你被其他哥哥抛弃了,你会怎么想?”“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有没有别的方法既能保护好弟弟妹妹,又能捉住别人尾巴?”这样教育之下,很多大班幼儿总结出了“别人快追上时拐个弯,哥哥用身体挡一下”,“假装跑,跑跑再回头捉”等策略,彼此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活动在年幼者“咯咯”的笑声中结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帮助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户外混龄游戏有助于增加幼儿社会交往,逐渐体会到“心中要有他人”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技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53-55.

提高幼儿的社会性 第7篇

一、利用游戏,培养交住能力,树立社会意识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处优越的环境,倍受家人的宠爱,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很少教孩子报答人,去主动关心人,担心孩子受欺负或学坏,在孩子与同伴交往时,教孩子学恶而不学善……使孩子在同情心、责任心、交往主动性等方面来说有所欠缺,社会性意识差,对环境和社会中自己所处的地位的认识有所所缺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时,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了解自己的行为能为同伴接受。所以说角色游戏是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手段,他们在交往活动中,不仅能够体验到交往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学习到社会知识,学会怎样适应社会。

在游戏中有的孩子喜欢称霸,欺负别的孩子,不体谅他人,不遵守游戏规则等,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要注重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利用《娃娃家》《医院》等游戏教幼儿尊重和关心他人,引导幼儿辨别和认识他人的情感。

二、利用游戏,培养文明行为,树立礼貌意识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既是娱乐也是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不能自发地掌握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而利用角色游戏练习文明礼貌行为要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游戏使幼儿在娱乐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在自然情境中练习行为。只有在学习中模仿,不断练习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注意人们在相应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行为,以使在不同的角色游戏情境中,反复练习和巩固。角色对幼儿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适当变换角色,让幼儿承担,新的角色就会对幼儿的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并在学习中模仿,不断练习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新的知识,经历新的情感体验,达到新的要求。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了幼儿的礼貌意识,通过反复的游戏,强化训练,使幼儿不断地将文明行为发展、深化,使“角色行为”变为幼儿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礼貌、受人欢迎的人,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利用游戏,培养自立能力,树立责任意识

与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相比,孩子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忧虑,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当要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父母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也把责任推给家长;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怪爸爸妈妈没帮他准备……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劳动,模仿着人们对劳动和其他事物的态度,在这种反映与模仿中,进行了行为练习。我国幼儿教育家阿鹤琴先生曾说:“儿童既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的动作,来养成他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做要学着做,会做的放手让他们去做。”要培养幼儿的自立能力,主要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做要学着做,会做的放手让他们去做。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溺爱过度,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生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而角色游戏可以成为对幼儿这种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我们重点开展了《小吃店》《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角色游戏,每个游戏都赋予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孩子既要玩好游戏,同时又要形成和培养自理能力,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

总之,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孩子的游戏,虽然是孩子对成人生活的一种模仿,却在孩子的情感发挥,性格培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游戏,让他们学习了解成人社会;学习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学习适应社会、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以努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积极、健康的发展,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各类游戏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因此,要注重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不仅要让幼儿玩得开心,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教幼儿学会做人。

“三维一体”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第8篇

关键词:方法,社会性

“三维一体"即: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 共同构成幼儿教育的有机整体。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 建立人及关系, 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发展各个方面, 也直接影响幼儿个性的最终形成。如果一个幼儿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突出的记忆力和思维力, 但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发展, 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 那么他的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 有缺陷的, 这使他长大后对现实的社会生活适应感到困难, 难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致使个性和行为出现问题, 甚至性格孤独和怪癖。因此, 培养幼儿的申彗星已成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 协调一致, 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此可以看出, 幼儿园、家庭、社会须密切协作,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一、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园有着特有的优越性,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 这可以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

1.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及遵守行为规范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特别是角色游戏, 与社会教育联系较为密切, 玩角色游戏时, 幼儿必须认识游戏伙伴, 协调与伙伴的关系, 并学习自己处理游戏中的纠纷。因而, 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轻松、平等、快乐的氛围中认识生活及行为规则, 并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 两个幼儿一起玩游戏, 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 另一个扮演司机在马路上开车。“司机”在“马路上”欢快的开车, “交警”举红灯, 他就不得不停车等候, “交警”不停地举起红灯, 结果“司机”就不乐意了, 他对“交警”说:“哪有这么多红灯呀!人家马路上是有时间 (牌) 的。”“交警”于是定时举指示灯了, 游戏又继续玩下去。

犹如幼儿喜欢的“开商店”游戏, “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好玩的玩具和图书, 幼儿一般是见到别人“买”什么也跟着“买”什么, 于是在玩具“柜台”前挤满了幼儿, 这就需要排队, 按顺序一个幼儿“买”了再换另一个幼儿“买”, 于是规则意识就在这类游戏中逐渐形成了。

2. 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建立人际关系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 他有了与人交往的迫切需要, 这可以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 如两个幼儿在一个吊椅上荡秋千, 一个在底下推, 一个坐在上面荡。玩的正高兴时, 第三个儿童想玩, 他走到两个幼儿面前说:“我与你们一起玩, 好吗?”“不行, 两个人够了!”他们拒绝了他, 这时老师可用鼓励的目光示意他继续动员。“两个人在底下推会荡的更高一些不是吗?”“好吧, 你来试试吧!”于是, 这个幼儿加入了小群体中, 慢慢的他们成了朋友, 大家轮流荡起秋千来。

二、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家庭中, 家长会通过各种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儿童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 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 遵守各种纪律等。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第一重要的。”这说明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出样子。这样说话才有说服力, 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教育幼儿在家庭中孝敬老人, 对人有礼貌, 父母就要孝敬老人, 对人有礼貌。另外, 还可有意识地多带幼儿出门做客, 教育幼儿与主人友好相处, 学习有礼貌地与客人交往, 并适当的让幼儿到离家较近的商店买东西或带幼儿到一些娱乐场所游戏, 让孩子排队买票等, 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等。

三、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如家园、社区合作组织幼儿参观敬老院使幼儿了解敬老院是失去亲人。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们的生活的地方知道他们年轻时为祖国做出贡献年老时国家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了幼儿尊敬老人的情感。

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都为幼儿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给孩子提供了表现、施展才能的机会。例如, 现在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或阳光快车道上的阳光苗苗节目, 以及快乐宝贝都为幼儿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家庭、幼儿园可以共同协作, 发展幼儿各种能力, 到上面去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幼儿又锻炼了幼儿。还可以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幼儿到社区参加庆祝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的植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孩子们可以学会与同伴、成人的交往, 学会关心和爱的情感。

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合作实施社会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原有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增添, 同时对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有很大的促进。

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交往,日常生活环境,游戏,走出家庭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引导, 关系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能否与他人、集体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为成年后进入社会, 具备处理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存在, 必须与人交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了社会能力的问题。”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 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 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刚接触集体生活,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 彼此之间不甚熟悉、了解。此外,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初期,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去考虑别人, 他们不了解其他幼儿的情感和需要, 缺乏交往能力, 不善于协调平等关系,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喜欢找别的小朋友的岔子, 常发生攻击性行为;自私自利;爱抢玩具;离群……这就需要我们为他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可以让幼儿学说礼貌用语, 每天早上看见同伴互相问候“早上好”, 这样不但能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还能使幼儿一日生活有个愉快的开端。“对不起”、“谢谢”也是幼儿间交往的良好手段, 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幼儿体会到礼貌用语既有必要性又有重要性, 如:不小心碰了别人, 要说声“对不起”, 别人就会原谅你;别人借玩具给你玩, 你应该说声“谢谢”, 下次他会更乐意把玩具借给你玩……从而, 幼儿就会知道礼貌用语不仅是尊重别人的用语, 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交往手段。成人都知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应讲不同的话, 然而小班幼儿常常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经常词不达意, 表达不了自己的愿望。那么, 我们就教他们学说一句话:“请把你的图书借给我看看, 好吗?”“谢谢你, 帮我把后面的拉链拉上。”“我可以玩你的飞机吗?”……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 会逐步形成习惯, 无形中交往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在离园等待的时间中, 引导幼儿自由交谈, 相互交流昨天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 或介绍自己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或讲述昨天所做的事, 或讲述有趣的动画片, 等等, 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与同伴交往。

二、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也是幼儿所喜爱的活动, 小班幼儿尤其喜欢游戏, 我们往往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获得一些交往的技能。同时游戏中幼儿的交往是最频繁的, 特别是角色游戏, 它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机会最多的游戏,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 从模仿到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语言, 从而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如在《商店》游戏中, 我们事前先带幼儿参观商场, 亲自体验如何买商品, 并请售货员阿姨向幼儿介绍如何卖东西, 应该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等等。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角色言语, 了解角色关系, 形成一定的角色认知。如幼儿在《理发店》游戏中, “理发师”热情地接待顾客、自然地运用“欢迎光临”、“请进”、“请问”、“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顾客也会说“谢谢”, 等等。幼儿关系友好、融洽。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幼儿从单纯地给娃娃喂饭到后来请客, 给娃娃过生日, 送孩子上幼儿园, 去理发店理发, 去医院看病, 等等, 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 更扩大了与同伴交往的范围, 提高了交往的兴趣和能力。除了角色游戏外, 其他的游戏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让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 使双方相互了解, 增进友谊。在结构游戏中, 我们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 促进相互交往, 提高共同合作的能力。我们还通过讲故事、看表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 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心里要想着朋友, 这样朋友才愿意和你交往。

三、走出家庭,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 幼儿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 相互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 里面的出不去, 外面的进不来, 父母平时下班回家防盗门一关, 谁也进不来, 自己也不去别人家。一些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 提供大量玩具让孩子一个人守着一堆玩具自己玩, 一台游戏机自己打, 一堆图书自己看, 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 他们怕孩子闹纠纷吃亏, 怕孩子跟养成坏习惯难以纠正。这些家长以为这样最保险, 实际上却束缚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很容易使幼儿的性格走向两个极端:或蛮横粗暴, 或孤僻胆小。这些幼儿一旦进入幼儿园就不能适应, 也不会协调同伴间的平等关系, 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家长要在日常生活多让孩子招待客人, 节假日时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 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交往, 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 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 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 鼓励幼儿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 选好后, 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 购回所买的东西后, 会说:“谢谢, 再见。”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又能增进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把小伙伴请进家门, 热情相待。只有与小朋友一起活动, 通过自己的实践, 幼儿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乐于与他们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 它不是一个动向过程, 它需要我们做有心人, 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多交一个小朋友, 实际上是在帮助他多打开一个窗口, 这样的窗口打开得越多, 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 心胸就越宽广, 胆量就越大。相反, 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 不让他与人交往, 那么孩子或者变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自信, 或者变得夜郎自大, 故步自封, 与别人格格不入, 慢慢的, 对人越来越疏远, 心灵的世界越缩越小, 最后只剩下自己, 其结果相当可怕。对此, 我们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世纪父母.

[2]赵立颖.关爱孩子身心健康.

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10篇

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却忽略了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社会性发展。体格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三大主题。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基础,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让孩子“学会做人”要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重要得多。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是人毕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调查, 探讨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及特点。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内蒙地区城市和农村6所幼儿园选取4-6岁幼儿各140名作为被试, 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女幼儿各一半。共发放问卷840份, 回收726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637份。被试人数见下表

(二)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 该问卷由陈会昌编制, 并制订了全国常模。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非常好。问卷由60个项目组成, 分为15个因素, 全部为正向题。

(三) 研究程序

通过老师将问卷发给幼儿家长, 并讲明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二天由幼儿园统一回收。

(四)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表中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较好的比例最高, 占41.7%。内外向性、同情助人和自尊心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中等的最多, 分别占38.3%、37.6%和31%。其他12个维度上的得分较好的最多, 占的百分比最高。说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状况较好。

(二)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城乡差异分析

在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诚实公正、同情助人等维度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 其中诚实公正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城市幼儿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农村幼儿, 城市幼儿社会性发展好于农村幼儿。

(三)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中显示男女孩社会性发展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差异显著, 并女孩得分高于男孩, 说明女孩比男孩遵守社会规则。在无侵犯性维度上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 男孩的得分显著低于女孩, 说明男孩的侵犯性高。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四)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差异分析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诚实公正维度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诚实公正维度上4岁与5岁幼儿有显著差异, 4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幼儿。在生活习惯维度上5岁与6岁幼儿有显著差异, 6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4岁幼儿与6岁幼儿有显著差异, 4岁幼儿的得分高于6岁幼儿。

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趋势是4到5岁上升, 5到6岁下降, 5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个结果符合以往研究的结论。

三、结论

1.城市和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诚实公正、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等维度上城乡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总分没有差异, 但在侵犯性、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3.幼儿社会性发展在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和诚实公正三个维度上年龄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美) R.M.利伯特等 (著) .刘范等 (译)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4]纪江红.天才儿童EQ情商培养全书.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8-10出版) .

[5]方建移.何伟强等著.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0 (4) , 5-63.

[7]董奇等.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方建移, 胡芸, 程昉等.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11篇

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幼儿期的活动几乎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而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接受知识的前提。寓教育于游戏中,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充当角色,在游戏中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游戏是幼儿的天堂,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活动,通过各种游戏可激发幼儿的交往、构建、音乐、绘画、观赏等方面的兴趣。例如幼儿园开展的“爱心医院”、“儿童银行”、“小小警察”等,可先让幼儿分组准备游戏用品,如建筑组负责搭建医院大门和工作室,手工组负责准备纸张、处方等。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转换,如警察与小偷、储户与出纳员等,使幼儿的观察、组织、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幼儿开设音乐休息室,以满足幼儿更高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愉快欢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游戏能发展幼儿智力,增长幼儿的能力

幼儿在尽情的游戏时兴趣非常高涨,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到高峰。通过游戏内容、材料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智力水平,培养幼儿的能力。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既培养了幼儿的表演技能,又发展了幼儿的艺术想像和创造才能。

游戏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为幼儿游戏提供充分的想像空间。除却需辅之以必备的场地、道具和物品外,其余的都可以一物品代替另一物品,或一物多用的方式进行。由于游戏从角色到情景到情节都要幼儿进行充分的假想,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必须留给幼儿适度的假想空间,通过假想来补充物品和情景的不足。其次,应根据游戏的不同内容对幼儿进行不同创造力的培养。游戏活动对小朋友的创造力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同的游戏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买卖游戏的讨价还价中,锻炼的是幼儿的语言创造力,在医院治病游戏中,锻炼的是幼儿形体创造力。老师应根据每节课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游戏,并在不同的游戏中注意有所侧重,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老师在游戏中要进行适当的渗透。比如在银行游戏中,担任出纳员的小朋友由于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对游戏的內容进行扩展,如果老师作为顾客参与到游戏中,不断给“出纳员”出难题,比如存钱时加上开信用卡的内容,或进行挂失等,引导小朋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狼孩”就是个例子,因为她从小与狼接触,生活在动物的环境里,没有语言环境,只会学狼叫,所以她不会说话,更不会表达。发展幼儿的语言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游戏正好能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自在说话交往的场所和机会。

四、游戏能培养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

活泼好动是幼儿性格的一大特点,而部分幼儿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他们不好动,对周围事物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胆小、不敢说话、没有信心,而游戏正好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成功的机会越多,幼儿就越喜欢游戏,也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紧张、胆怯的心理也会得到慢慢放松,性格也一天天渐渐开朗活泼了。

五、游戏能发展幼儿的感官,培养美学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不会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表象的目的,为他们进行游戏活动提供信息资源。同时,还应注重在游戏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孩子的美学意识。在儿童认识事物的直觉中有很多是符合人类审美观念的,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我们应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审美本能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成为艺术表现,培养起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幼儿对美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美学意识也会产生并最终在活动中得以表现。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在与周围人进行社会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社会性的培养是幼儿期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品德,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优良品德。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流的机会和交往环境。随着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日益增长,交往是幼儿强烈的心理需求,幼儿喜欢交往,乐于交往。交往可以使幼儿协调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最佳手段。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第12篇

一、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能力

幼儿体育活动一般是以游戏为主, 因此, 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 要根据新理念提倡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来落实。幼儿体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依照幼儿各个年龄段而设定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要因人而异, 制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既要重视内容的循序渐进, 又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游戏之中, 培养幼儿合作、友爱、大胆、互助的精神。幼儿是体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者。幼儿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抽象思维阶段, 因此, 需要教师根据指南中的有关精神, 不断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与素养。例如, 在玩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时, 为了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扮演老鹰, 然后挑选一个比较壮实机灵的学生扮演鸡妈妈, 选一部分学生来扮演小鸡。游戏一开始, 就要和学生制定好规则, 这其实也表明教师与幼儿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者是已经融入到幼儿群体之中。在老鹰捉鸡宝宝的时候, 要做出一些设计合理的、有意识的动作, 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团结、合作、互助, 一起面对困难, 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模拟现实情景的体育活动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自由、自主的发挥空间, 有意识地提升了幼儿的社会意识能力。

二、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能力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 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会品质是可行的, 他们在日常的培养中, 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而忽视了幼儿自我探索与责任意识方面的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的具备, 可以让幼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责任意识的具备, 可以使幼儿明白自己要么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要么要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可以使幼儿从小具有一定的使命感, 对他们未来的奋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能力显得很重要。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这就需要幼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灵活应对。比如, 在教幼儿做体操的时候, 班级幼儿人数众多, 教师可能照顾不过来, 就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授一些规范动作时, 教师做了示范之后, 可以给幼儿分组, 让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当组长, 指导其他幼儿进行训练, 然后大家进行比赛, 做得好的小组人人都可以得到小红花。这样, 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除此之外, 体育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幼儿有爱心, 并且让他们能有所体验和感动, 让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如一缕缕阳光, 温暖幼儿稚嫩的心灵。

三、创造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儿童对外界十分敏感, 他们的一些行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所以, 教师要充分给予尊重和理解, 不能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评价他们, 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模板式的训练, 以免扼杀他们的天真和好奇心。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 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式,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思考、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有关教育精神, 去创造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所以, 在培养过程中, 不能以幼儿的年龄段来决定培养或者不培养。无论大班、中班还是小班, 同伴作用都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强化。例如在体育活动进行的时候, 教师要尽量多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 这样幼儿就不能只是自己一个人玩, 而是几个人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合作与协商, 给了幼儿锻炼沟通能力的机会。当然,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发生争执和矛盾,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节, 在协调的过程中给幼儿学会正确地处理矛盾创造机会, 更好地让他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阶段成长与学习的前沿阵地, 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以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幼儿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 变革教学方式, 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摘要:从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能力、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品质的能力、创造适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三个方面, 对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研究, 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活动,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谭星.幼儿园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选择性缄默症下一篇:心理问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