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成才范文

2024-07-24

成人成才范文(精选10篇)

成人成才 第1篇

一、本刊整体版权属成才之路杂志社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

二、本刊善待每一篇来稿, 请勿一稿多投, 请勿抄袭;来稿不退, 请寄打印件或复制件;两个月内未见用稿通知, 可自行处理;

三、文责自负, 因作者原稿引起的侵权纠纷, 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四、本刊可因篇幅原因对来稿作文字性删改;

五、来稿要反映成才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前沿问题, 尤其是反映成才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以及教育教学第一线改革与实验的最新成果;

六、如未收到杂志或者有印刷装订差错, 以及对本刊有什么建议, 请拨打电话:0451-82513098。

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吴舒兰

66

音体美园地

从情感因素解读声乐作品

连有华吴建民陈淑珍刘桂萍吴继红庄微微李友弟

57606162636465

浅谈高中学校体育的大众之路体育课创新教学的再探

舞蹈的“情”与民间舞蹈教学重读《中国音韵学研究》

音乐课堂的新探索集体舞培训之感触

数理化研究

发掘母题潜力创设多变子题小学数学学习对策谈

张贤德, 叶琳琅

5859

金年香

史地政论坛

小议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蒋刚刘惠燕叶淑敏

676869

浅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浅谈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心声XIN S HENG

心理导航

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杨春英雷连贵

7071

论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百家纵横

浅谈科学课的结果艺术

梁沫生尹媛邓康马艳清李增徐改改师仁松贺良军

7374747576767778

浅析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育人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及其途径探析关于课堂讨论的几点思考

让数学课堂有精彩

幼儿园安全教育出现隐患原因初探追寻“对话”的真义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班主任艺术

浅议班集体建设中小组自主管理的策略谈计算机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浅谈怎样当好班主任

陈丽芳张立昌林节标刘英敏

79808182

严管善导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

教法学法新探

对高原地区中学生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探讨农村初中体育耐久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试析“说课”专题化

董书启吴建设郭

83

84莉85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让课堂“飞”起来

马立伟王景莉尚慧娟蔡琮瑶

86878888

小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妙用

论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PRETCO的应试能力

成人、成才、成功是人生中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成人是根本, 成才是关键, 成功是目标。

成才先成人 第2篇

《资治通鉴》中对于人才有这样的描述:“德才兼备者上上才,有德无才者上等才,无德有才者下等才,无德无才者下下才”,成人使我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助于我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上上才。

曾经,美国一名记者问李嘉诚先生成为华人首富的原因,李嘉诚用两个字回答:气概。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这名记者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令我终身受益!”初中毕业的李嘉诚能够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与他小时候的精神“喂养”密不可分。

成才先成人。李嘉诚有今天的成就与修身密不可分,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惨剧也在提醒我们成人的重要性: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华市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同学石沉西湖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们敲着一声声的警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以“德”为首的要旨。

“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不仅是个体需要明白的道理,也是教育事业需要贯彻的方针。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过教育铸就人的精神比灌输知识更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注入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我想,最重要的是教育应该以德为基础,避免假大空的说教。比如,通过充满人性光辉的古典文化教给孩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告诉孩子们做人最起码要有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品质,还要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让道德教育既成为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成为一个人性格、道德、理念形成的过程。

另外,教育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吸收优秀文化。联合国大厅挂着一幅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在学习中国,我们也有胸襟学习西方文化中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拿别人的优点为我们造翅膀,从而比别人飞得更高。

浅论“成人与成才” 第3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健全人格、开发非智力因素千万不能忽视。老师和家长都要明确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明确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把握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健全人格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34-02

每一个做父母的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子女能否在这个多元、多变、多彩的新世纪生长与发展,成为一个强者,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许多父母把培育新一代的着力点放在智力投资上。诚然,重视儿童少年智力的早期开发,打好文化知识基础,是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然而,时代呼唤的培育健全人格、开发非智力因素却往往被忽视了。笔者认为,要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健全人格,是指做人所具有的资格或品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品质的总和,被称为“人的第二生命”。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者的经历表明,成就事业的更多因素不只是知识技能,更取决于他的人格。拥有健全的人格,使人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在风浪中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有所作为,社会适应性强并善于与人合作。高尚的人格促进人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超凡的创造力。

培育健全人格,是当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家庭是人格塑造的第一天地,父母是人格培育的第一任老师,和谐、健康、快乐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人格示范,重视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对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二、明确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

既然健全人格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那么,新时代所要求的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1.进取。社会的进步依靠人类进取的本性,进取精神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巨大动力。21世纪充满竞争与机遇,人的一生充满成功与失败,有强烈的进取心,对真理执著追求永不满足现状的人,才能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竞争中自信自强,有所作为。

2.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做人的第一基石,是健全人格最基本的内核。不自欺欺人,弄虚作假,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为人处事坦诚可靠,言行一致,守信守约,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3.坚毅。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骨架。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遇挫不折,遇险不惧,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把想到的变为做到的,实现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4.公正。是非分明,坚持真理,处理问题不只从个人着想,所作所为光明磊落。讲求公道,与人为善,遵守公德,主持正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人在公共生活中应恪守的准则。

5.宽容。心胸豁达开朗,与人相处既能待人以宽容人之过,又能待己以严取长补短,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被狭隘的心理所困扰。

人格的完善是人一生的追求,永无止境。人格的修炼更需终身努力,积以时日,滴水穿石。而儿童少年时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奠基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做人的基础没有打好,出现自私、任性、说谎、孤僻、脆弱、冷落、懒散等问题,未能得到老师和父母的点化并及时矫正,一旦形成某种人格的缺陷,长大后很难改变,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不幸。

三、把握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才,都应该根据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责任意识;选择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意识;确立奋斗目标,增强拼搏意识;找到实现目标的好方法,增强成功意识。

1.以小见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如果每个学生都说:校园不清洁,是我的责任;寝室的照明灯未关,是我的责任;同学之间不团结,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团结的团体,没有不兴盛的国家。所以说,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从小树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处可见。弯腰捡起地上的果皮和纸屑;顺手关一下渗水的水龙头;为盲人牵一段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小孩让座……善做小事的人,日后才能成大事。

2.优秀从心态开始

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呢?笔者推荐三句话:

第一句:“太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特殊情况,首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太好了”,又有接受锻炼和考验自己的机会了。

第二句:“我能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久而久之,对什么都丧失了信心。这种心态是千万要不得的。而“我能行”则是自信的表现,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

第三句“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个通病:不关心人,也不会关心人,老是要求别人关心自己。要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这一毛病,老师和家长必须教孩子记住“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句话,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

3.有台阶就上得去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奋斗目标。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同样要有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会面对激烈竞争和挑战,敢于挖掘潜力,努力拼搏,不断战胜艰难,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北京市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金战常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的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就是目标。这座山使你总往高处爬,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

制定目标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要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自信摔掉;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失去拼搏的斗志。

4.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对于学生来讲,讲究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虽然学无定法,各人有各人的门道,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不过,一般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些规律可循。

首先,要有学习兴趣。最大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对各学科本身蕴含的美的发现。一旦感受到各学科的美,进而追求美、创造美的时候,其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那种求知欲,那种获得知识的快感,足以支撑一个人达到“学而不厌”的境界。

其二,要注重学习的计划性,讲究学习的科学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体现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突出薄弱环节,突破各学科的重点、难点,千万不能偏科,确保各科平衡发展。科学性体现在将各学科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理清各学科知识点的纵横关系,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摒弃题海战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集中训练,以突破重点和难点。认真对待错题,通过独立思考,对错题重做一遍,分学科整理出错题本,加深印象,避免在今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主动性体现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地夯实基础,奋发攻坚,提高学习效率。

其三,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有个理论叫做7+1>8,就是说7个小时的学习加1个小时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效果。这个道理很简单,通过锻炼,身体有活力了,状态好了,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所以,作为学生,该玩的时候,就高高兴兴地玩;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如果能这样做,学习效率肯定会提高。

综上所述,老师和家长如果能注重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善于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且引导教育的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英才。

大学生成人、成才与成功 第4篇

这里要讲的“成人”中的“成”, 其含义不是“成年”, 也不是“成熟”, 而是“成长”。所以, “成人”是指“成长为人”。对于如何才算成长为人这个问题, 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来说, 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即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首先, 民族精神的薪火不能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 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又形成了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当前, 我们要把牢固树立和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其次, 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和照顾, 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 不太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缺乏奉献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和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在生活上贪图享乐, 挥霍浪费, 穿名牌, 讲排场, 消费水平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写信、打电话回家最主要的事就是向父母要钱;在就业选择上, 嫌苦、嫌累、嫌报酬低, 贪图享乐, 坐享其成。现在提倡要艰苦奋斗, 也许有人会说, 人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才去艰苦奋斗的, 勤俭节约是为求生存的初期积累阶段, 一旦生活条件优越了, 就不必再奋斗勤俭。也许还有的大学生会持有这样的观点, 要提倡消费, 才能拉动经济发展。其实, 艰苦奋斗是人的精神动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得之点滴却艰辛。即使居家过日子, 也要懂得“成家犹如针挑土, 败家如同水推沙”的道理。所以说,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其新的内涵。它不单单表现在学习上的刻苦钻研和消费方面的克勤克俭,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念、内在动力和行为作风。

第三, 团结合作的意识不能淡。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 现代化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决定了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就是能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同学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 互帮互学, 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 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二、大学生成才

成才, 就是要学会学习。就中国当代社会而言, 已从学历社会、身份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都具有成才的潜质。但不能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已经成为人才, 大学生仅仅是今后成才的一个基础性条件。

(一) 明确方向定位

大学生成才的方向定位是建立在适应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实条件基础上的。只有综合了这三个因素, 成才才成为可能。

(二) 提高自身素质

机遇只给有准备之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知识, 还有实践知识。对于这两种知识的学习, 都是自身素质的提高, 都是对未来成才的准备。

一要打牢文化根基。文化知识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条件, 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这包括基础知识要扎实、宽厚, 专业知识要精深, 综合知识要兼有。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过去的有组织性开始向自主性转变, 由过去的集中性开始向分散性转变, 由过去的无偿性开始向有偿性转变, 由过去的专业性开始向社会性转变, 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始向多元性转变。这些转变, 是时代进步的反映, 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三要保持健康心理。目前, 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郁闷”。考试没考好, 生活遇到困难, 同学关系处理不好, 竞选学生干部没有成功马上毕业要找工作都会郁闷。就像一面镜子, 表达出了许多大学生上下求索的徘徊和朦胧情感的困惑。如果这种郁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和释放, 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成功

(一) 把握成功内涵

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 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成功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努力。

(二) 选准成功之路

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校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共同目标, 就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在毕业即将来临之时, 大家又都面临不同的人生抉择, 走向不同的人生之路。总体上讲, 大学生毕业后都将面临着继续深造、就业工作和自主创业这几种选择。那么, 选择哪条路能成功?

继续深造。大学生考研可能有两种主要心态。一种是对做学问或是搞科研有较浓厚的兴趣, 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抱有第二种心态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正因如此, 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在考研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 希望大家在走进考场之前最好先弄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

就业工作。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结构性疲软, 特别是就业的流向不平衡, 都集中到大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单位, 加重了就业的结构性失调。当前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是要建立好就业的长效机制。其一,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 毕业就等于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出路靠市场。一方面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 必须重视人才正常的物质利益诉求, 给予其合理的物质回报。其二, 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是保障。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要把就业率和就业状况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完整的就业。就业率是就业的量,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就业能力上。

三是自主创业。美国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 在斯坦福大学刚一毕业, 就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比尔·盖茨, 更是大学没读完就出来自己创业。这说明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 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现在,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良好的环境。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过程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充满辛酸和坎坷。但是有一句话, 叫“伸手摘星, 未必如愿, 但不会弄脏你的手”。在创业成为一种时代潮的今天, 随着各种环境条件的完善, 只可能使摘星成功的几率更大。

欲成才先成人 第5篇

——揭东县成龙实验学校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工程

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美德的古老国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血脉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屹立于当今世界之林。这一切,都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今世界,是经济强国的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强大,才能立足世界。而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根本。为此,各个国家都争相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努力。

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横、贪念丛生的经济社会中,人类越来越多地迷失了自己,社会中出现许多道德论丧,只顾追求自身享乐的自私冷酷的人。难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就仅仅只在于人能够使用工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它还在于人有一个发达的大脑,人会思考,人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人能够克制自己,人会不自觉地向真善美靠拢。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味堕落,那真连禽兽都不如,在动物界尚且存在着幼羊跪乳、乌鸦反哺、虎毒不食子等美德,更何况人非冷血动物,人心也是由血肉做成的呢?试问,一个人,如果连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都没有,那他还如何谈成才呢?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对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我们也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在孩子身上一一暴露出来:自私、忤逆、脆弱、没爱心、贪享乐、怕吃苦、没目标……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在校的学生中,将有一些在日后会成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才在道德上有缺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为了全面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实施建立幸福人生奠基,为明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校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学习传统文化的构思,是由我校李成龙校长提出的,在五月初参加了一次《圣贤教育,幸福人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后,李成龙校长倍感受益良多,于是便开始构想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推广,是一把手工程,《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要用来做的。李成龙校长下定决心,从自身开始学习,将学习到的化为行动,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教师们分享,号召老师们支持这一活动,并配合其中的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从五月中旬开始,我校便全面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到现在,已分三批次进行了学习。

此次传统文化学习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堂体验感悟,校内传统文化展才艺,每日诵读、熟读、背诵,主题校会,班会,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与家长联动等方法进行。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请到汕头大学至诚书院陈文滨书记作校内演讲,陈书记讲演了以“从专业培养到全人教育”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学习体会,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应将学生培养成身、心、灵均健康的人。此外,在学习中,我们还听了许多名博士、名教师的专题讲座及分享。其中,有探讨关于如何教学的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的讲座《蒙以养正》和王琦老师的《怎校用<弟子规>教育好孩子》,有切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悟的胡斌老师分享的《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和邹越教授的《让世界充满爱》,有引人行孝的来自《天下父母》栏目的《大导演与老妈妈》和《十七的秘密》,也有周永杉老师的《新世纪健康饮食》、彭鑫博士《伤身、伤德、伤命的根本症解》以及日本江本胜博士科学实验《水

知道答案》这类养生之道,还有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电影《暖春》……这是校内的学习,同时学校了派出几位教职工到揭东县石母寺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学习。

通过这几期的学习,上至教师,下至学生,无不深受触动。教师们秉着身教胜于言传的宗旨,从自身做起,教敬父母,热爱工作,友爱同事,热爱学生……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只要心中有个‘爱’,哪个学生不可爱?”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对老师也倍加尊敬了。而学生,是这次学习的主体,是感受最深,改变最大的。同学们从一个个视频中,从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了生活的真谛,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学习中,每当听到、看到那些感人肺腑的事例,便因产生共呜而纷纷落下了眼泪;在学习的最后一项分享时,许多同学抢着上台发言,而在发言中,伴随着他们发自肺腑的言语的,是真心的忏悔的眼泪;在与家长的联系中,许多同学面对自己的父母,深深地躹躬,真诚地向父母道歉;更有许多同学期盼放假回家为父母洗洗脚;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由原来对《弟子规》一无所知,到如今的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如今的食堂,采用同学自己打饭菜的方式,同学们也能自觉地做到“吃多少,打多少”,浪费现象竟不翼而飞了;曾经最调皮、捣蛋、学习态度极差的同学,如今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有几位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写了一封致李成龙校长的信,在信中深刻地反省自己,并感谢学校给他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向父母、老师表示深深的歉意……看,我们的孩子真的在变了……

教育是需要反复加强的。如今,我们学校仍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身影。清晨,大礼堂便传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正是孩子们的每日必修课——诵读《弟子规》;而大礼堂中四面粘贴着“百善孝为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等警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在庄严的国旗下齐唱国歌时,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每周班会课上,老师与孩子们也都在开展着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将伴随我们共同成长。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我们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而我们中华美德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开启孩子的孝心,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钥匙。”传统文化就是利用“孝”这把钥匙,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有所感悟而反思自己,最终明确人生真谛,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一个孝子,必将会是一个好学生,好公民。立足学校,联动家庭,辐射社会,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影响一个社区,最终才能实现人的自我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当今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要想立足世界,要想让中华民族强大地发展下去,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欲成才,先成人”,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益民利国,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

揭东成龙实验学校

既要成才更要成人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育 人生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思想、价值环境对人生观正处于形成中的中职学生来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必然会导致迷茫,甚至是思想道德失范。因此,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将学生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型接班人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对中职学生人生观的认识

1.涵义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三个方面来体现。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回答,人生态度表明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则是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标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人生观的内涵在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2.意义

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职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连接在一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其次,这是经受复杂环境考验的需要。中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物质和思想环境,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经受各种负面环境的影响和考验。再次,这是自身成长进步的需要。中职学生所处的阶段是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具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二、中职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

在中职学生人生观总体向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消极面。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人生观的消极面主要表现为:对人生价值认识不足,人生态度不明确,社会责任心不强。这些消极面和积极面是相对存在的,在部分学生中消极的人生观普遍存在,这也是通过德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必要性所在。

三、强化德育教育在学生人生观培养中的作用

1.突出德育教育专业课程的作用

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教材主要分为三册,有关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要是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该册教材从道德、法律、法治观念以及人生道路等几个方面,就中职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是目前对中职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生人生观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内容为基本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以及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集中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案例分析、学生自我剖析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将人生观教育通过专门的德育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将其用于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2.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

学校党团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利用德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学校党团组织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以利用,要以党团的思想政治优势引导学生,以党团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学生。例如,学校可以将学生学习道德法律与人生这门课的情况作为学生入党入团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在道德法律与人生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邀请学校党团组织中的先进分子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观经历和对人生观的感悟,以先进党团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人生观教育

在通过道德法律与人生这门课程开展人生观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将课堂加以延伸,利用课外德育活动这一第二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例如,班级和学校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才艺比赛、三下乡活动等各种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找到自我价值,明白自己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帮助,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四、小结

中职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培养学生人生观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为基本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等。中职学生的人生观培养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长期的德育教育,将正确的人生观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翟德轩.新时期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管理观察,2009(3).

[2]刘唐兴.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职业技术,2007(6).

[3]徐丽森.历史地、辩证地剖析中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成人成才 第7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同步提高学生智育和德育水平

传统观念认为物理属于自然科学, 而物理教学就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与方法, 与德育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物理学的悠久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以及唯物辩证的思想等, 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学生德育的有利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独有的德育资源, 结合物理教学, 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这也正好适应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设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其中第三个目标就是属于德育目标。具体来说, 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德育要求包涵: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道德品质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 培养他们德育素质, 真正实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要求, 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找准切入点, 进行有效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存在于知识材料里, 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德育内容教师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但教材中涉及的不太多;而隐性内容从表面上看与德育无关, 但是通过深入分析与挖掘背景就可以体现出强大的德育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教材, 紧紧结合教材实际, 使知识传授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取得较好成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主要存在如下切入点:

1. 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分成“物”和“理”两部分。其中“物”就是物质, 而物质的存在形式可以归纳成实体物质与场两种形态。教师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明白世界是由物质组成,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从而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认识奠定基础。如教师在讲“质量”这一知识点时, 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物质从大的天体到小的基本粒子, 既包括有形的实体 (如桌椅、车辆) , 也包括无形的场 (如万有引力场、电场、磁场) 。而“理”是指物质变化与运动要遵守的客观规律。教师要在教学中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去阐述物理规律和现象,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比如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与负电”等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讲授运动时, 强调运动的绝对性, 以及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等。

2. 严谨的科学态度, 勇于探索、不屈不挠等心理品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初中物理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及定律不能很快理解接受, 心里会存在疑问, 怀疑其客观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做好实验, 从而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另外教师在讲课中可给学生介绍物理学家一些事迹, 如牛顿看书时定时煮鸡蛋, 结果将表和鸡蛋一起煮在锅里;有一次, 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 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 再三催促仍不出来, 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 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 牛顿才想起这事, 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 原来我早已吃过了。”通过这些小故事, 能让学生学习牛顿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欧姆在研究欧姆定律时付出十分艰巨的劳动;伽利略为科学真理奉献生命;焦耳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 做了四百多次实验, 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十多年刻苦研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让学生明白物理中很多规律都是经过长期艰苦实验得出来的, 其中蕴涵着研究者很多的汗水、心血、挫折和失败, 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3. 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德育中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 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许多, 比如地动仪、指南针、回音壁等, 另外, 我国古代有关物理科学的著作也有很多, 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 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现代在关于超导的研究、理论物理中层子理论、原子弹和导弹研究等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穿插介绍这些相关知识,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第二, 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 用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图强的工作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来教育感染学生。第三, 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存在差距,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三、提高教学艺术, 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的教材内容, 德育的渗透方法也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影像资料、挂图、幻灯等教学手段, 采取物理竞赛、参观访问、探究实验、故事展播等教学形式来增强物理教学中德育的可接受性与趣味性。同时, 教师还要力求新颖, 不能有些素材几年、十几年不变, 要老话新提、与时俱进。

四、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分寸”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时, 要切忌不能过多地涉及哲学名词, 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 要注意从细微处入手, 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 都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电场和磁场时, 只要说明它们是一种特殊物质, 而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看得见摸得着, 而有的则看不见摸不着, 这样寥寥数语就说明了“世界物质性”的这一哲学的基本思想。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 德育的渗透需要深入挖掘和随时捕捉, 是教育艺术的体现, 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因此, 教师只有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才能成为完整的物理教育。

成人成才 第8篇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而“三成教育”是研究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人、学有所长和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一代新人。因此,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勾连出以人为本和“三成教育”在本质内涵上的相通性。

(一) 以人为本是确立“三成教育”目标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要求把人作为首要维度,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三成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做人的工作,它的直接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而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的思想倾向、行为规范不断发生变化。只有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不同的思想特点和正当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三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高校“三成教育”工作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既是时代的呼唤、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加强修养、追求真知、健康成长的迫切愿望与有效途径。

(二) 以人为本是提高“三成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作为“三成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想状况、学历层次、学科门类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广大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差异而引起的对教育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地组织“三成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问题,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的、不同的需求。切忌不分对象、不分层次地一刀切现象。只有注重学生本位,积极调动起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三成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 以人为本是调动“三成教育”对象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

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想外化为主体的相应行为,就要善于发现和调动主体的内在积极因素。以人为本理念关键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为此,高校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要在“三成教育”过程中尊重人、关心人,归根结底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乃至社会发展的目的,把满足最广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追求最高价值。从而促使教育对象恰当估量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发扬积极因素入手,形成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调动起了“三成教育”对象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三成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三成教育”中的“目中无人”现象

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和一些领导同志存在着片面强调和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甚至陷入了“GDP”崇拜,所谓“见物不见人”,有意无意地忽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倾向。

(一) 缺乏对大学生的不同的思想特点科学分析,不能制定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三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变革的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部分高校“三成教育”者们,仍然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的教育要求和评定标准,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进度、模式化的教育格局和教育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显然这种千篇一律的“三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代青年大学生。

(二) 教育内容狭隘、教育方法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高校在“三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往往较为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成人”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校“三成教育”除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在大学生的“成才”和“成功”方面,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但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跟进速度明显滞后,造成了教育缺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与现实脱节的教育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他们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和热情,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缺乏信任,因此,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变成了一纸空话,而外化为实际行动更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了。

(三) 抹杀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三成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知、情、信、意、行双向协调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在自我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但在当前的高校“三成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抹杀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阻碍了学生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认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进而使高校“三成教育”变得被动、死板和枯燥,甚至出现了即使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也毫无吸引力,而且厌倦情绪滋生蔓延。因此,高校“三成教育”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改变以往在高校素质过程中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缺乏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的倾向和做法的观点,而强调大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看做“三成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目的,把学生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维度与最高维度。所有的“三成教育”的内容、载体、机制、方法的创新都必须围绕着“人”这个因素进行,这不但使高校“三成教育”教育理念更加明确,更加成熟,而且进一步指明了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一) 始终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

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三成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三成教育”的目标的行为准则。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求高校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自我教育是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性要求的核心内容。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修正错误、完善自身修养的个体。其次,高校“三成教育”中的教育者必须去发掘大学生在“三成教育”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不是“道德之洞”,也并不是“美德之袋”,决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而必须按照他们的需要加以引导。强调把大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主体,并不等于对其放任自流,自我教育必须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方向进行的。高校作为教育者必须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始终把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

始终把学生作为高校“三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高校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有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高校“三成教育”必须围绕大学生本身,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青年大学生不能单纯地沦为高校“三成教育”的手段,而更要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公正地对待他们,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承认他们的能力差异与个性。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最终目的的思维方式。

(三) 始终把学生作为检验高校“三成教育”的标准

“三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其实质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三成教育”所涉及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改革等要素是否收到成效的核心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高校“三成教育”教育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高校“三成教育”水平的最高标准,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标志着高校“三成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程度。

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是一种对青年大学生在“三成教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和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三成教育”理念,就是要高举人的旗帜,弘扬青年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又要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

摘要: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取得实效的起点和基础, 当前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突出以人为本, 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 片面强调和关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 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三成教育”工作, 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确认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根本地位, 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6-1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88-90.

[3]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35-138.

成人成才 第9篇

一、当前成人观存在的误区

目前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科学形势、中国的特殊国情, 依然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评价标准, 分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小学要质量抽测, 初中不仅仅要质量抽测, 还要以分数排名次 (单科排名、总分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 , 中考不达重点高中分数即进不了, 考上大学是许多学生的唯一选择, 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 都非常重视分数。

然而, 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更重要。 司马光曰:“德者才之帅也, 才者德之资也。 ”事实上, 德与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 所以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应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欠佳就抱有歧视看法, 而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 如今孩子的弱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 表现为自私、贪婪、任性、功利, 只注重自己的感受, 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 心理脆弱, 生活自理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弱。 我认为根源在于家长忽视对孩子做人的培养和教育。 反过来看, 所有成才者、成大业者, 哪一个不是在做人上有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教养。 我国目前仍然注重应试教育, 我觉得欲成才先成人是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 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

二、教育所需树立的成人观分析

(一)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少年强, 则国强”,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 如果只有满头脑的死知识, 我国何以发展和昌盛?只有让他们先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他们才会成为对社会上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都非常看重德育, 比如陶行知先生针对学生提出的“每日四问”要求, 认为道德应该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若是根本损坏, 则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与本事, 也是徒劳无用的。 甚至一个缺乏道德根本的人, 有了大本事还会造成大灾难。 因此, 我校倡导“用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一切”, 要求每个师生都参与人格魅力建设中。

(二) 爱国是做人的基础要求与责任。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清朝初年著名大儒顾炎武就提出这样的爱国真谛, 谓国家兴盛或衰亡, 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针对个人而言, 爱国是一项基础要求与责任。 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 爱国主义传统薪火相传, 连绵不绝, 在历朝历代的各个时期都不乏典型的爱国主义事迹, 这些都能够作为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与民族的辉煌历史, 产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并付诸实践行动,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同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三) 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校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 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在家有保姆伺候, 出门有司机恭候, 在他们看来,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金钱解决。 所以, 我校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公民, 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法律规章, 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强化法制观念;除此之外, 还要求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针对全社会而言, 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不可否认的是, 在当前社会各个场合当中缺乏公民意识者甚众, 这主要是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导致整体社会风气下行。 所以, 教育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 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说:“与人方便, 与己方便;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现实中, 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 则宽容与同情应该是优秀的个人品质。 在人的一生中, 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困难与挫折。 当人处于困境当中的时候, 如果可以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怀, 则可以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 产生精神力量。 但是在当前家庭教育中, 对孩子过于宠溺, 由此培养一些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的“小霸王”, 严重缺乏同情心, 更谈不上宽容他人。根据这些现象, 我校联系了河源市阳光网的自愿者和学生们进行“手拉手”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 同时是教育他们做人的实践机会。 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我校在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 那些的家庭情况很好的学生, 他们自愿把买零食的钱都凑起来, 心甘情愿地为灾区出力、奉献诚挚的爱心。

(五) 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有人说, 人类最大的残疾就是心灵的残疾。 固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平顺, 但是挫折却经常会不期而遇。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挫折, 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未经历过挫折的人生, 不是完满的人生。 一个人, 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真正走向成熟。 所以在人的基本心理品质中应包括耐挫折力, 有坚强的意志, 可以直面挫折并战争挫折, 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 并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有所升华, 进入新的层次。 部分学生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与信心, 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 这其实就是缺乏耐挫折力的直观表现。

三、树立正确成人观的建议措施

(一) 学校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能够在养成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学者曾提出:“学校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 应做到教书与育人相并重……”尤其是在梳理正确成人观方面, 学校更是要将育人当成重要教育使命。 可以说, 一个人在学业方面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终生, 但是在人格与道德上的缺陷, 却会贻误终生, 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 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 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 这样才能将个人学到的知识用到正处。 若是片面地学习知识, 没有学会做人, 则会信马由缰, 最终走上人生的迷途, 渐行渐远。

总体来看, 学校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方面应具备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 爱国意识, 即将“五爱”教育作为中心, 坚持常抓爱国主义教育, 研发爱国主义方面的校本课程;第二, 公民意识, 即引导学生遵守法纪, 形成社会责任感;第三, 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 比如文明诚信、勤俭节约、不畏挫折及团结友爱等。

( 二)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一样, 所以在性格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及道德素质上的不同之处。 同时,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 尤其是在道德素质方面, 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替代。《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提出:“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培养子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 重在家长的言传身教, 以身示范。 有什么样的家长, 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远远超过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 所以,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 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三) 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网络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信息传播呈现出爆炸化发展趋势, 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 媒体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而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本身并不具备正确分辨与识别的能力, 容易受不良文化及消极信息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是社会各界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要求:“社会组织及个人应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所以, 社会及媒体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发挥出引导与环境营造的作用。

综上所述, 学校德育管理必须处理好“成人”和“成才”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一代是否能够做到“成人”与“成才”,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可以说, 做好德育内容设计、提高德育实效, 已刻不容缓, 更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课题。 青少年学会做人, “成人”和“成才”是根本。 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深入把握做人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实现将做人的道理与日常行为习惯相联系, 为日后走上成才之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熊顺美.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08, 10 (5) :11-12.

[2]曹小辉.“人本”教育之我见——浅析“人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 2011, 25 (8) :33-34.

[3]赵启新.教学生做人与素质教育[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0 (3) :55-57.

[4]黄小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论坛, 2014, 20 (3) :13-14.

浅谈成人与成才中的教师因素 第10篇

关键词:成人 成才 教师创新

成人与成才是两个相近但有区别的概念,成人未必成才,成才必先成人。衡量人才的标准指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书本知识与卓越的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心灵世界,在行业领域内建功立业的人。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成效是人才质量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也要不断的创新完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术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育模式要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在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完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原则不能改变。构建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教师的素质是育人的基础

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执行者,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要同步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是科技与文化,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的人能够为社会立业建功。书本教学的技术与知识是教师长期学习的实践与积累,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品质、修养、态度、情感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沁透润泽整个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道德思想必须建立在以德立世、以美育人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高尚的道德是智慧的品质,教师的品德主要显现行为是教学中的爱,对专业对学生情感要求与付出,付出的越多品质也就越高尚,所得到的回报也是对等,只有把德育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的效果越加明显,加入了浓厚感情的教与学,会出现生动的场景、感人的画面,就连枯燥的书本知识也因之熠熠闪动灵光,变得可爱异常。

二、教师的能力是育人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技巧、技能,因个性化差异各不相同,但教育的目的都一样,教师的个体知识体现出来的个性化表达表现在施教过程中独特的教学个性。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则要看传授的技术,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分水岭。师生之间的沟通默契,取决于双方的态度,把教师的主动说教,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生成尊重与自觉,使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传授公式定理定律,用非语言文字的身体行为实践默会传达的精神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兴趣爱好情感信念与书本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鉴别、评价,通过言行传达出来,虽然老师倾心尽力,学生学习质量却只能用考试来验证,一个合格的教师为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不会采取传统的硬性灌输手段,站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陈词滥调说教,他会运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集中到知识学习上来,消除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与学的共识,把教与学融为一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激情与热情相互碰撞交流,产生教的幸福学的快乐。柏拉图认为实现灵魂转向靠真正的教育,追求真理知识的理念为终极目标的教育,首先是知识教育,善是理念最高原则教育。构建理想城邦和实现幸福生活,教师要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放下教师的身段,把高高在上的说教变成娓娓同视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成长,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模糊到清晰,用实现人生理想目标作为前进的动力源,只要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角色便由主动变为辅助,去讲解、监督、引导、鼓励,开启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的教学变得更有实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因素尤为重要,如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说教、讲解包括带有浓厚个人激情的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刻在心底的记忆模板上,应用于未来的生活实践中。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成才的标志

除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责任心越强力度越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教师的自信心也就越充足,教师在情感上的运用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使教育工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不仅珍惜更是热爱,尊重学生的权利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愿意问,勤于思考敢于探索,这才是实现教育创新人才的步骤,教师的知识与所教的水平能否成正比,关键是教与学技术的运用,这种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讲解,对被教育者心理把握、兴趣引导、学习热爱,体现出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课堂上用身体和语言自由的发挥和展现。被教育者的接收程度说明了教育者的教学水平,若把教学效果的责任单纯的推给一方就有失公平,只有达到教与学的最自然和谐状态,才是教学的成功。现实中,因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的喜恶程度不同,这种喜恶情绪存在于双方的观念意识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偏见意识危害深远,人格平等就成了空谈,优劣式群体的划分伤害了弱者的尊严,承认学生的差异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励强扶弱,同等对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观念,不可因成绩分数显露自身的喜恶情绪。教师的职责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型理念、创新型教学技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要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教是为学,学是因为教的好,使层次境界有所提高。只有把“教与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用爱心与责任同等传教,而不是把学生等级化,为选拔而选拔,为培养而培养,让优者更优,劣者疏忽,这是对学生的过度负责与严重不负责,这种行为有失教育公平原则。创新教育理念不是争夺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用更先进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上备足前进动力的原料。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的一般能力通过培养学习变成具有渊博知识、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这种人才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才的质量决定社会进步的速度,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神圣的使命感,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成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师学会编.现代教师学概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89

上一篇:油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下一篇:企业财务报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