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2024-06-04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精选12篇)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第1篇

1 生态市政工程概述

(1)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概念。生态市政工程管理,是指在进行生态生态市政工程的过程中。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安排、机械设备施工、施工技术、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工作。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在不断推进,我国对于城市生态市政工程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国已经将生态市政工程管理工作作为城市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将生态生态市政工程建设和城市的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评判生态市政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

(2)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对园林整体施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生态市政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建设质量、建设的安全性、建设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我国目前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施工管理方式是目标管理法,这是一种以建设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拥有较好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生态市政工程管理效果。

(3)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目的。我国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于不同施工要素进行管理来实现的。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是为了保障建设和管理人员在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来开展工作。

2 我国生态市政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市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我国在开展生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生态市政工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建设现场环境、地质状况、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有很好地了解。如果管理人员对于这些问题不了解,不能够统筹生态市政工程工作全局,就会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对整体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很多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往往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很好地落实管理工作。

(2)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落后。我国市政施工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管理观念和技术落后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市政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整体的施工质量。我国目前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较为落后,我国整体的施工观念和施工技术和西方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重视和我国的施工实际相结合,再加上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根本不能够发挥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效果。

(3)生态市政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在进行管理施工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由施工建设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很多生态市政工程建设企业为了降低整体的管理成本,往往选用资质较低的人员卡子涵建设工作。这些建设人员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建设的流程不能够有很好地了解,同时对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并不能够很好地接受。

3提升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主要措施

(1)提升市政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首先需要提升管理人自身的素质。只有提高市政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才能够使其对整体生态市政工程建设有很好的把握。使其能够知道在开展施工之前,应当做好什么准备工作,同时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什么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以及该怎样预防,在工程完工后该如何进行验收。

(2)加强对于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监管。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项目施工各个要素的监管工作。在进行监管时,主要是对建设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流程进行监督工作,同时要能够保证期其按照图纸和相应的规章流程开展工作。在对机械设别进行管理时,应当督促建设人员对机械设别进行定期地检修,防治发生安全事故。施工流程管理时,要能够保证施工流程和施工流程符合相应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通过多方面地监管来提升生态生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

(3)提升生态市政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生态市政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需要提升施工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关建设企业不能够仅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来减低建设人员的招募标准,在进行人员招募的过程中要能够招募资质较好、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进行具体地施工工作。同时,应当注重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相应的工程图纸和施工历程开展具体的施工工作,为整体生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打下基础。

(4)制定生态市政工程的管理标准。在进行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施工流程和施工管理标准。我国针对于生态市政工程施工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相关企业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建设工作。要保证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参照国家和施工企业制定的标准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生态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真正发挥生态生态市政工程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生态市政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生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生态市政工程管理的观念落后,这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市政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因此要想提升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就要提升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对于施工过程的监督,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科学性、艺术性,实现生态市政工程自身的价值。

摘要:我国生态市政工程开始兴起,但是由于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以及生态市政工程管理观念落后等,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生态市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文章旨在对生态市政工程管理进行研究,为生态市政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探究

参考文献

[1]周雪.市政工程环境影响的制度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研究论文 第2篇

为了寻求人与自然的有效平衡,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我们就需要将生态学融入到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减少水利工程对于人和自然造成的影响。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相比较,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当中不但需要具有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还需要加强对于河流水域周边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在符合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重点需要放在保护河流生态修复功能等方面,需要重视设计方案当中是否表现出生态水利工程应具备的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生态工程融入轨道建设之研究 第3篇

关键字 交通工程;轨道交通;生态工程;绿色运输

生态工程并非全然的钢筋混凝土硬工程,工程建设也可以融入到大自然中,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正是庄子所提出的人类应走的路线。以往的道路工程施工,多以混凝土作为主要施工材料,以强调安全性及耐久性,此种施工方式虽然较注重安全,却忽略了生态的考虑。造成地景切割的冲击。公路建设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公共建设,对国土空间生态结构与功能之影响十分深远。

一、轨道建设与生态环境概念

(1)轨道建设。现有的轨道工程的运输系统有三大类,即:传统铁路;捷运系统(包括地铁和轻轨);高速铁路。轨道运输之发展起源于十九世纪初,在汽车尚未普及之前,其为都市中发展最快的大众运输工具。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都市范围不断扩展与小汽车大量生产,轨道交通因与汽车对于道路使用产生排挤效果,相对于同时期之公路建设,轨道建设开始呈现式微的趋势。唯近年来,环境永续发展意识逐渐抬头,各国均重新重视轨道运输之低污染、省能源与大众化等“绿色”特性,故转而增加轨道运输的投资与兴建。

(2)生态工程之沿革与定义。有关生态工程之解释及内涵,因各相关研究专长领域不同,对该等名词之理论架构、实务工作内涵及研究范畴之认知亦差异甚大。生态工程引进国内乃最近十年之事,目前社会环保意识提高,与“生态工程”相关之理念提出不少,尤其常有将景观设计、自然工程、亲水设施与生态工程等相混淆之情况发生。综观世界上生态工程之发展沿革,可清楚发现生态工程之观念最早系源自于德国与瑞士,其理念备受肯定。近年来,各界致力于生态工程之研究、应用以及推广,且依领域之差异而不断被赋予不同之内涵,并逐渐推广至全球各地。

(3)生态工程之理念整理。生态工程是在往昔传统工程中融入生态思维之工程方法;其中“生态”意指生物与环境之互动关系,而“工程”则是人类在环境中利用土木工程构造物,以提供安全之工程方法。生态工程与传统土木、水利工程之最大差异在于其理念是以生态系统之自我设计及调和能力为导向,并尊重环境中各生物之生存权利。例如先民以溪石围拦溪河之简易引水工程,不仅提供人类取水用途,溪石间之孔隙则是水生物之通道,此乃一种近自然就地取材,并可减轻对水生物冲击之典型生态工程。因此,生态工程实为减轻工程造成之生态问题而衍生之工法,同时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维持与延续。

二、轨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轨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类别

2002年,欧盟科学与技术联合组织(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COST)曾指出陆路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之主要五大影响,分别为:①栖地切割与削减效应(Habitat Loss);②障碍效应(Barrier Effect);③生态廊道与栖地之破坏(Corridor Habitat);④干扰(Disturbanc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⑤动物意外死亡率之提升。

(2)栖地切割与削减效应。公路与轨道建设等运输路网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通道,是人力互相联系与沟通的走廊。但是,对于生物而言,尤其是对地面的动物来说却是一道屏障,造成分离与阻隔的作用。栖地切割效应是个综合的生态负面效应,严格而言,包括栖地消失、干扰、路缘效应、屏障与阻隔效应。

(3)气候效应。裸露的沥青和水泥土路面比热容小,反射率大。蒸发耗热几乎为零,近地面温度高,升温快,灰尘和二氧化碳含量高,形成一条“热浪带”,使局部的小气候恶化,气候异常衍伸对工程的影响。

(4)物种迁徙习性的改变。运输系统之路体建设成为野生物种之障碍原因具有多元性,包括干扰、威胁(例如,列车快速行进所产生之噪音、车体移动与重压造成之轨道地面震动、污染物排放、以及经常性的人为活动等)、物理性障碍(开放性空间、路体铺面、路缘栅栏等等)、以及车辆撞击死亡率等,均会致使野生物种产生不适及回避行为,降低其迁徙穿越轨道之意愿,进而改变当地野生物种之原始迁徙习性。

(5)障碍效应。交通运输建设所衍生之各种干扰效应对栖地所造成的冲击会降低某些特定物种族群的存活机会,影响其生态系统稳定,许多生态资源供给来源地可能因此而被隔离,并导致栖地孤立,例如,觅食区域与栖息区域如被隔离,将会剥夺许多物种的生存要件,降低该族群的存活率,对该地区之生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之冲击。

(6)噪音效应。轨道交通噪音与一般道路交通噪音之特性不同,道路交通为连续式车流,轨道交通则属于间歇性车流,每日交通量少于1000veh/day,为间歇性音源。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高分贝音量,但其音量有持续时间短之特性。

(7)其他物种干扰效应。根据调查,交通公共建设对于周遭自然栖地环境及野生物种所产生的干扰包括下列数种,即:环境水文变迁、化学物质污染、噪音及震动干扰、强光及视线干扰,以及边缘效应对生态栖地环境所带来之负面影响。

三、总结

公共建设如果缺乏生态理念,仅顾及工程结构体表面近自然的协调和美观,是无法维护生态机能的平衡,此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则美中不足。因此,生态工程应涵盖“生态保育”和“生态技术”两个层面,遵循自然法则,采取顺应自然的工法,减轻对环境的损伤或者使生态恢复原有的自然。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边坡,护坡,生态化设计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经常需要使用浆砌石、现浇混凝土或者预制混凝土对裸露的边坡进行静态防护, 这种防护技术虽然能够暂时满足工程边坡防护需要, 但是由于材料自身的性能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之后, 边坡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就会越来越差, 容易发生破损, 而使得工程的美观性和稳固性都受到影响。因此, 利用新的防护技术形成的生态型边坡设计, 在满足工程开挖要求的同时, 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周围环境的的生态效益, 也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常用的一种边坡保护技术。

一、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的意义

生态护坡工程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工程项目, 其主要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作用, 对边坡周围的土体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 同时也能美化周围的环境。具体的说, 水利护坡生态化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两点:第一, 护坡生态化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失衡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对周围的建筑以及生态植被群落造成影响, 而且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 护坡生态化设计, 能够利用植被的固土作用, 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 达到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的作用。第二, 护坡生态化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 由于其主要是利用植被对雨水进行节流或者是缓冲, 减轻水流对边坡的冲刷和侵蚀, 而利用植被的根系生长规律也能够对土体起到固定作用, 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来说, 都非常的明显。

二、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

近些年来, 我国生态护坡技术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 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尤其是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的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当前, 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有很多种, 如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固土种植、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 本文就简单介绍以下几种:

1. 植被护坡技术

植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根系能够起到有效的固土作用, 因此在水土保持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效果, 所以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来进行护坡固土, 不仅能够起到有效的固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改善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 另外也可以作为观赏, 美化人们的心情。因此, 在水利防洪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利用植物护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强大的雨水作用下, 护坡很容易形成深沟, 对景观的整体性产生影响, 因此, 一般需要长期侵泡在水下的迎水坡面和重点防洪地段一般不适合使用植被护坡技术。

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以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种植基方式有着不同的防护效果。土工网垫固土方法主要是利用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支撑的网垫与当地的土体进行结合, 进而形成网垫固土, 其通过多个方向的拉伸网的作用, 在不同的网层焦点位置进行连接, 这样便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网垫。通过这种网垫方式, 为植被根系的生长提供了更为柔韧的空间, 利用土壤和沙砾进行填充, 植物的根系便可以在网垫下均衡的生长, 长成之后便形成了草皮、泥土等结合体, 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总的来说,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在外框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但是在遇到较大的洪水浸泡时, 其防护作用便无法发挥, 因此当前在防水坡面的保护中一般不适用。

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主要是由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等组成, 其具有较强的透气性, 而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植被土与空气之间的湿热交换能力, 通过表层植被的作用, 能够减少土中水分的蒸发, 并且为植被的生长提供所必要的养分和水分。该护坡技术对于水流具有一定的抗冲刷性能, 同时其表面的植被也能对水流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所以应用较为广泛。同时, 在北方寒冷地区, 利用该护坡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土体中的含水量降低, 以此来减少冻害产生的危害。

结束语:

随着水利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 水利生态平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此, 水利工程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 其在水利工程边坡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护坡设计时, 应当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 按照国家相关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建立科学的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方案, 以此保证边坡防护作用能够获得充分发挥, 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文义.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大观周刊, 2012 (24)

对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政策的研究 第5篇

对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政策的研究

摘要:对流域水生态修复政策的研究,主要指分析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合理投资机制和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保障生态工程正常运行的政策保障措施、水资源保障措施及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议,探索政府补贴、供需双方协商、政策指导的`生态用水补偿办法,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丛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期 刊:河北水利 Journal:HEBE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4)分类号:X7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1.空间信息的获取建立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空间信息的获取建立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空间信息的获取,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输入。

1.1数据采集

1.1.1数据采集范围

从信息记录方式看,有以下几种:

(1)图件。

图件资料是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和基本的数据来源。这里的图件资料主要指各类地图。地图历来就是地学工作者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从地图上可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位置和属性,定性和定量关系,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分析出自然、社会经济等事物的内在联系。这些从地图上可读出的信息,帮助地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2)遥感信息。

利用航空或航天遥感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可以方便地探测人迹难以到达地区的资源,也可以实现较大地区数据的快速更新,充实和丰富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3)统计数据。

统计资料多以表格形式记录,可以键入或磁带输入计算机。若以图形显示出来,则更加直观。这种数据能存贮在属性数据库中,在信息系统中与其它矢量或网格表示一样,是图象数据一起分析。

(4)实地考察测量数据。

常年观测的台站,如气象站、水文站等可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有些没有台站或缺少资料的地区,需要实地考察获得数据。这些数据形式是不规则的离散点值,键入计算机后根据坐标和测量值可以用拟合方法找到等值线或拟合曲面,以二维或三维透视图显示出来,或用插值方法计算各网点的值,可以与其它数据复合分析。

(5)文字报告。

为获得较为系统的资料,也可将文字报告送入系统,在定量工作中辅以定性说明或作文字解释,这在进一步发展的“专家系统”中用得较多。

1.1.2数据的筛选和加工

(1)确定分类系统和标准,把信息分类归结、分层分级,以便今后和其它部门纵向或横向统一,拓宽系统的可用面。

(2)区别原始数据和可派生数据,派生数据可以从其它数据中产生。只要将原始数据作为基本数据送入计算机内,由计算机产生派生数据,这样也可以减少数据输入量。

(3)属性编码统一,有统一标准的要使用统一标准,如全国行政区代码可以统一。

(4)采用的数据值尽量核实准确,取得一致精度,注意时间和空间坐标的关系。

(5)使用遥感分类或解译数据时,需要做好预处理工作,如果是先成图再数字化输入,要将图清绘好;如果直接从计算机输入,要将分类图尽可能加工成专题图,也就是对分类图做好整理修饰工作后再输入。

(6)无论哪一种数据均应保证线条清晰,文字工整,摆放整齐,妥为保存,以免在任何细小的环节上出差错。

1.2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统计数据、实测数据、文字表格数据多是从键盘录入的,遥感数据可从磁带机直接读入,模拟量可以扫描自动输入。其它系统提供的数据,也可以从磁带、软盘或连网计算机系统读入。然而最大量的工作还是图件的数字化,由于目前数字化的工作以人工跟踪输入为主,自动化程度较低,其正确程度容易受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是否疲劳等因素影响,因而输入过程中的检查和编辑十分重要。其步骤主要有:

(1)初始化。

(2)建立数字化板上的坐标系与用户规定的坐标系之间的联系。

(3)确定图形显示的窗口。

(4)数字化。

(5)添加标题、注记、标点号、图例、必要的符号等。

(6)存盘。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可进行编辑工作。编辑功能主要有:点的增加、删除、移位;线的增加、删除、加点断开、恢复、平滑、移位、修改等;多边形的封闭、建立、着色;文字与符号的添加、删除、移位、修改等。

2.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2.1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属性数据库管理是旨在对诸如土地资源属性、气象、水文等一维或二维数据以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的模块,为图形及图形管理模块和模型及模型管理模块提供信息,是系统内部相互联结的纽带。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不仅具有低层次的属性数据存贮、查询、检索和统计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数据更新、数据库与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用户一方面可以随意提取数据库中的任何数据参与数据处理、制图、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经图形提取得到的数据及分析、评价和决策模型运算的结果返回数据库,以备其它模型调用或输出,最大限度地发挥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有建立数据库结构、属性数据输入、属性数据查询、属性数据统计和属性数据传输功能。

2.2图形数据库子系统

该子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对诸如地形特征、土地单元的空间格局、小流域分类、数字地形模型等三维空间数据信息进行组织管理的模块。它在本系统中的作用是结合数据库管理模块和模型管理模块,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评价和预测过程及结果提供图形信息,它可以形象地反映出研究区土地的空间特征,提交各种专题图。

2.3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利用该子系统建立模型库,用来解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结构化较强的问题,如分类模型、评价模型、规划优化模型等。该子系统和数据库之间具有接口,以数据库为中介与图形子系统结合。利用该子系统,可以对项目区进行土地综合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林业生态工程的林种结构等。

2.4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模拟人类专家的推理思维过程,把领域专家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知识库的形式存入计算机,然后对领域的问题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和决策,起到领域专家的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林业生态工程中防护林体系的配置,涉及土壤、水分、水文、生物及社会经济等领域,其关系相互交错,很难用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来描述。也就是说,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实际上,在长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知识。如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林种是水平布局和主体配置问题,其中对土地利用评价、林种和林种的选择定位等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由各层次专家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然后提炼成带普遍性的规律,再指导生产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类似于专家系统的工作过程,因此在林种和林种的配置方法上利用专家系统为生产者提供专家级的咨询指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采用专家系统技术尚属探索和起步阶段,但根据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特点和性质,把专家系统用于防护林体系配置模式的研究已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燮臣,邬文华.管理信息系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林业部调查规划院.森林调查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曹月华,赵士洞.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研究 第7篇

一是经济制度上的缺陷。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投资不足, 国家投资到位率低。生态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国家和集体, 建设主体是个人和企业, 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经济制度上的缺陷之二就是实行“一刀切”的投资标准。不分施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不分造林的林种和树种差别, 不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别, 国家对造林采取同一个投资标准。经济制度的缺陷之三是, 中央对同样性质的生态建设采取不同的投资标准, 客观上造成了同工不同酬, 待遇不平等。同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有些工程又在同一个县内, 甚至在同一个村的相邻地块上, 建设内容完全相同, 所享受的中央投资却大不相同。二是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第一是在工程建设的年度生产计划与工程规划不同步, 资金计划与生产计划不挂钩。第二是工程建设的年度投资计划执行不力。不能按下达的年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第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缺陷四是管理制度不合理, 存在严重的“人情投资”现象。管理部门的权限太大, 人情现象严重, 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执行受制于人情和社会关系, 也导致其不能完全执行, 自然也就能不能达到最终目标。

同时, 林业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 同样, 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1)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与其他行业一样, 会受到世界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 会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对我国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技术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带动和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发展。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国家林业发展政策的影响。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 在林业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 结合我国国情、林情, 抛弃了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落后理念和方法, 学习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东西, 促进和提高了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 (3) 林业生态建设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林业是一个富裕国家才有的行业, 穷国没有林业。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壮大, 国家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的投资逐年增大,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4)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不是林业一个行业能够完成的事业, 受到各级政府、发改委、财政、农业、畜牧、果树、税务、水利、水保、土地、交通公路、电力、民政、气象、青年、妇女、儿童等部门的影响, 调动全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 都来关心和支持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主体是农民, 建设战场在农村, 解决好“三农”问题, 实施好“三化一片林” (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 , 提高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只有将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者完美结合, 才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2.1 加强重视, 树立生态林业地位。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 实践证明, 只要领导重视了, 再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也是一样。首先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要多学习, 不仅学习政治理论, 还要学习业务知识, 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 学习国家有关规定, 学习生态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和项目文件, 转变观念, 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第二, 领导要重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要克服过去的想当然的随意性很强的工作作风, 用科学的思维、先进的方法来建设项目。

2.2 健全生态林业保护机构。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 固定专门人员来实施项目。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 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现, 保证政令畅通, 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计划实施。

2.3 增加资金投入, 确定必要的资金保证。

完成任何事情, 都有其必要条件, 要克服过去提倡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浮夸思想, 为项目实施提高必要的工作经费, 这是项目实施的必要保证。如果没有必要的项目实施资金作保证, 所有上述提出的一切都是都不会正常实施, 也就根本不会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2.4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建设市场。

要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从国家主管部门开始, 打破林业行业目前存在的计划经济的做法, 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制定相关政策, 在大范围试点的基础上, 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林业项目建设机构, 包括设计单位、建立监测机构、实施机构, 抛弃现行的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行政指定的方法, 鼓励市场竞争,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市场, 使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能在市场竞争的非为下顺利实施。

2.5 加强培训, 提高参与人员素质。

项目不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来实施的, 而是涉及到农业、果树、土地、畜牧业、水利水保、道路、民政、青年、妇女等部门, 也不是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 还要涉及到农村发展、农业、果树、农村社会学、农民行为学、农业推广学等。项目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要面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文化素质和不同的人群, 参与人员千千万万, 参差不齐, 实施难度很大。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要加强对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参与农民的培训。要跳出过去存在的就林业抓林业的狭隘思想, 从长远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制定详细地培训计划。不仅为了项目的实施, 还要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着想。要采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 开展大规模地、长期的、广泛地培训, 不仅要培训专业知识, 还要培训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农村发展知识, 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各种自我发展素质, 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做出林业特有的贡献。这样, 不仅达到了林业专业上的预期目标, 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大潮之中, 使林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

2.6 加强技术支撑。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理念是基础, 理念指导实践, 方法、技术是支撑, 是理念的具体体现。没有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支撑, 再好的理念和方法也不能搞好生态项目。我国地源辽廓, 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造林技术, 应该发挥林业教学、科研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组织人力, 下大功夫, 研究困扰各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术问题, 提高两率, 提高林木生长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保证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充分考虑到我国林业生态的发展特点, 提出了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领导一定要建立健全机构、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要注重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参与人员素质以及在技术层面加强支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关键词:林业,工程,生态林

参考文献

[1]周春成.“加快林业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林业, 2004, 8A.

[2]齐联.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定实施[J].中国林业, 2004, 12B.

[3]周生贤.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8A.

[4]刘建杰.2004年全国林业森工统计分析[J].中国林业, 2005, 1A.

林业工程中生态林业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项目建设

1 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制度上的缺陷。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投资不足, 国家投资到位率低。生态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国家和集体, 建设主体是个人和企业, 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经济制度上的缺陷之二就是实行“一刀切”的投资标准。不分施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不分造林的林种和树种差别, 不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别, 国家对造林采取同一个投资标准。经济制度的缺陷之三是, 中央对同样性质的生态建设采取不同的投资标准, 客观上造成了同工不同酬, 待遇不平等。同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有些工程又在同一个县内, 甚至在同一个村的相邻地块上, 建设内容完全相同, 所享受的中央投资却大不相同。

二是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第一是在工程建设的年度生产计划与工程规划不同步, 资金计划与生产计划不挂钩。第二是工程建设的年度投资计划执行不力。不能按下达的年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第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缺陷四是管理制度不合理, 存在严重的“人情投资”现象。管理部门的权限太大, 人情现象严重, 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执行受制于人情和社会关系, 也导致其不能完全执行, 自然也就能不能达到最终目标。

同时, 林业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 同样, 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1.1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与其他行业一样, 会受到世界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技术, 会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对我国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技术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带动和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的发展。

1.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国家林业发展政策的影响

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 在林业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方面, 结合我国国情、林情, 抛弃了一些影响林业发展的落后理念和方法, 学习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东西, 促进和提高了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

1.3 林业生态建设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影

响林业是一个富裕国家才有的行业, 穷国没有林业。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壮大, 国家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的投资逐年增大,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1.4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网络的

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不是林业一个行业能够完成的事业, 受到各级政府、发改委、财政、农业、畜牧、果树、税务、水利、水保、土地、交通公路、电力、民政、气象、青年、妇女、儿童等部门的影响, 调动全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 都来关心和支持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对于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5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受到社会因素的

影响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主体是农民, 建设战场在农村, 解决好“三农”问题, 实施好“三化一片林” (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 , 提高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只有将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者完美结合, 才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2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2.1 加强重视, 树立生态林业地位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 实践证明, 只要领导重视了, 再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也是一样。首先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要多学习, 不仅学习政治理论, 还要学习业务知识, 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 学习国家有关规定, 学习生态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和项目文件, 转变观念, 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第二, 领导要重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要克服过去的想当然的随意性很强的工作作风, 用科学的思维、先进的方法来建设项目。

2.2 健全生态林业保护机构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 固定专门人员来实施项目。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 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现, 保证政令畅通, 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计划实施。

2.3 增加资金投入, 确定必要的资金保证

完成任何事情, 都有其必要条件, 要克服过去提倡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浮夸思想, 为项目实施提高必要的工作经费, 这是项目实施的必要保证。如果没有必要的项目实施资金作保证, 所有上述提出的一切都是都不会正常实施, 也就根本不会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

2.4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建设市场

要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从国家主管部门开始, 打破林业行业目前存在的计划经济的做法, 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制定相关政策, 在大范围试点的基础上, 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林业项目建设机构, 包括设计单位、建立监测机构、实施机构, 抛弃现行的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行政指定的方法, 鼓励市场竞争, 大力培育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市场, 使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能在市场竞争的非为下顺利实施。

2.5 加强培训, 提高参与人员素质

项目不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来实施的, 而是涉及到农业、果树、土地、畜牧业、水利水保、道路、民政、青年、妇女等部门, 也不是仅仅只涉及林业专业知识, 还要涉及到农村发展、农业、果树、农村社会学、农民行为学、农业推广学等。项目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要面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文化素质和不同的人群, 参与人员千千万万, 参差不齐, 实施难度很大。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要加强对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参与农民的培训。要跳出过去存在的就林业抓林业的狭隘思想, 从长远出发,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 制定详细地培训计划。不仅为了项目的实施, 还要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着想。要采用参与式培训的方法, 开展大规模地、长期的、广泛地培训, 不仅要培训专业知识, 还要培训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农村发展知识, 整体提高参与人员的各种自我发展素质, 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做出林业特有的贡献。这样, 不仅达到了林业专业上的预期目标, 而且使林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大潮之中, 使林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

2.6 加强技术支撑

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理念是基础, 理念指导实践, 方法、技术是支撑, 是理念的具体体现。没有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支撑, 再好的理念和方法也不能搞好生态项目。我国地源辽廓, 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造林技术, 应该发挥林业教学、科研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组织人力, 下大功夫, 研究困扰各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技术问题, 提高两率, 提高林木生长量和资金使用效率, 保证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成.“加快林业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林业, 2004, 8A.

[2]齐联.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定实施[J].中国林业, 2004, 12B.

[3]周生贤.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8A.

[4]刘建杰.2004年全国林业森工统计分析[J].中国林业, 2005, 1A.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第9篇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 处于我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 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是重要旅游城市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 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由于连云港市本地水资源短缺, 城市供水长期依靠江淮水北调, 蔷薇河是江淮水北调的骨干通道, 也是目前连云港市区唯一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 其来水水量保证率达到97%以上。但是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江淮水北调供给的末端, 调水路线长, 与山东、徐州等下泄尾水相交,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加之本市范围内沿途排放的生产、生活污废水等影响, 蔷薇河水质每年6-8月经常出现季节性超标, 严重影响蔷薇河供水水质。

为保障连云港市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通过建设蔷薇湖生态净化水源工程 (包括预处理区、复合湿地净化区、沉水植物区和深度净化区四个功能分区) , 在每年6-8月份蔷薇河原水水质连续超标期间, 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使蔷薇河原水经净化处理后出水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Ⅲ类水指标, 满足连云港市区茅口水厂、第三水厂、海州水厂及南城水厂 (规划) 的正常供水要求;并利用工程蓄水功能, 在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满足市区应急供水要求,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1]。

供水时段、供水指标和供水运行调度方式是决定蔷薇湖工程蓄水规模的关键指标,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蔷薇湖蓄水规模研究。

2 供水时段分析

2.1 蔷薇河6-8月份水质连续超标时段分析

根据工程附近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近3年 (2010-2012年) 实测水质系列资料分析, 蔷薇河全年大部分时段水质均能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但在每年6-8月份期间受到区域农业面源和沿线生产生活等排水影响, 均出现季节性水质持续超标现象。通过对2010-2012年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水质连续超标时段统计分析可知, 在2010-2012年6-8月期间, CODMn浓度持续超标 (超Ⅲ类水标准, 下同) 时间为31~44d, 平均每年持续超标时间约40d, NH3-N浓度持续超标为18~45d, 平均每年持续超标时间约34d。

2.2 蔷薇湖应急供水时段分析

应急供水时段是指城市水源遭遇突发性污染等事件无法正常供水而启用应急水源需持续供水的天数, 该时间与事件严重程度、事件处理应对能力、周边水情等有关。

(1) 蔷薇河上游来水污染影响蔷薇河水质时间。在正常调引江淮水过程中, 上有来水污染将影响蔷薇河供水水质。据统计, 1999-2006年期间蔷薇河受上游突发污染事件影响共发生9次, 其中2006年2月19日-3月20日因上游来水水质挥发酚超标影响蔷薇河供水时间达到30d, 其他8次影响天数为4~8d。

(2) 市境内突发水污染事件影响蔷薇河供水天数。连云港市域范围内蔷薇河流域涉及东海、海州、新浦沿线的14个乡镇 (街道) , 由于沿线乡镇基本无配套截污管网, 沿线地区农业污水、乡镇工业废水、酸洗石英砂含氟废水等影响蔷薇河水质。

蔷薇湖取水口上游蔷薇河 (市境内) 河道长度约为36km, 正常蓄水位情况下该段河段槽蓄量约为1 130万m3, 上游来水按照江苏省水利厅拟定的调水量下限20m3/s估算, 将该段河槽蓄水量置换一遍, 理想换水周期约需7d。即蔷薇河市境内刘顶上游段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时, 将影响蔷薇湖供水天数约为7d。

目前对应急备用水源地应急供水天数的选择尚无明确规范或规定, 由于蔷薇河水源水质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主要根据上游来水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和市境内蔷薇河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两种情况下影响蔷薇河供水时间的相关分析, 综合考虑江苏省《关于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的通知》要求, 提出蔷薇湖应急供水时间不少于连续7d。

3 供水指标分析

3.1 正常供水指标

根据《连云港市城市给水专项规划报告》相关成果, 蔷薇湖供水范围内茅口水厂、第三水厂、海州水厂及南城水厂2020年规划正常供水规模为70万m3/d, 综合考虑蔷薇湖水面蒸发、渗漏损失量等, 蔷薇湖正常供水量合计70.53万m3/d。

3.2 应急供水指标

作为应急水源, 在特殊时期从供水次序上, 本着“先生活、后生产, 科学调度, 优化配置”的原则, 最大限度保障生活用水、大力压缩公共用水、少量供给必须保障的特殊行业用水。

(1) 居民生活用水。国内尚无应急用水定额规范, 阎官法等[2]分析并确定了郑州城市综合生活应急供水定额为120L/ (人·d) , 居民应急生活用水定额为80L/ (人·d) ;天津城市应急生活用水定额为70~120L/ (人·d) 。根据《连云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成果, 2020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55L/ (人·d) , 城镇居民用水利用系数为0.84。本文按照节约用水原则, 压缩比例采用70%, 应急供水定额为108.5L/ (人·d) , 应急供水定额毛定额为129.17L/ (人·d) , 2020年海州水厂、茅口水厂、第三水厂、南城水厂4个水厂供水范围内规划人口为155万人, 据此计算居民生活应急供水水量约为20.02万m3/d。

(2) 公共事业需水。根据市区近3年水厂供水量统计, 结合连云港市相关规划预测成果, 至2020年公共事业用水量约占水厂供水量的24%, 在应急供水情况下, 按照大力压缩公共用水的原则, 此项用水压缩比例参照类似工程取为30%, 则公共事业用水应急供水规模约为5.04万m3/d。

(3) 工业用水。根据市区近3年水厂供水量统计, 结合连云港市相关规划预测成果, 至2020年工程供水范围内工业生产用水占水厂供水量的比例为35%。工业应急供水仅考虑重点工业用水, 一般按照10%~30%压缩比例计算, 根据供水范围内重点工业用水比重, 此项用水压缩比例取20%, 则工业用水应急供水规模约为4.9万m3/d。

(6) 推荐应急日供水量。根据以上分析, 居民生活、公用事业、工业用水等应急供水总量为29.96万m3/d, 参照相关工程[3]考虑6%的原水输水综合损失和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总需水量为32.29万m3/d。

4 工程蓄水规模分析

4.1 正常供水期间蓄水规模分析

根据蔷薇湖生态净化水源工程的功能和工程任务要求, 在每年6-8月份蔷薇河水质超标期间, 需通过蔷薇湖工程对蔷薇河原水进行水质净化, 使蔷薇湖向水厂供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 同时满足该时段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蓄水水源工程不同, 蔷薇湖水源工程采用生态净化工艺对蔷薇河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 并结合工程蓄水功能共同承担向水厂供水任务, 因此其蓄水规模需综合考虑工程生态净化能力、水厂原水需求等因素进行论证。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生态净化水源工程蓄水规模计算的相关规范, 本文参考一般供水水库工程根据城市供水调度逐日调节计算求兴利库容的方法, 在研究蔷薇湖水库调度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调节计算来确定蔷薇湖正常供水期的有效蓄水规模 (即兴利库容) 。

(1) 蔷薇湖水库调度运行规则研究。蔷薇湖取水量与传统供水水库来水量由天然来水确定不同, 由于蔷薇湖取水水源蔷薇河水量保证率达到97%以上, 因此其取水量主要受蔷薇河水质浓度和蔷薇湖生态处理能力控制。

根据工程附近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2010-2012年逐日水质监测资料分析, 每年6月下旬-8月中下旬有连续40d左右水质超标现象, 以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为主, 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NH3-N、TP和氟化物。相关研究表明, 常规生态工程措施对氟化物没有明显净化功能, 故蔷薇湖生态净化工程设计主要针对的水质指标为CODMn、NH3-N和TP, 氟化物的超标问题需要通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解决。综合考虑水质超标情况、安全供水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净化效率变化幅度, 按照97%保证率取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对海州水厂蔷薇河取水口2010-2012年原水水质的CODMn、NH3-N和TP逐日指标浓度进行频率分析, 其97%保证率下各指标浓度见表1。

mg/L

蔷薇湖工程取水原水水质、处理规模、处理水质目标及所采用生态处理工艺与同处苏北地区已建成的盐城市盐龙湖工程类似。盐龙湖工程已于2012年6月正式通水运行, 现已运行了1年多时间, 根据盐龙湖工程实际运行参数分析[4], 本工艺在6-8月对NH3-N和TP均具备较强的去除效果, CODMn的去除效果相对一般, 详见表2。因此, 蔷薇湖取水以蔷薇河CODMn实测浓度作为判断条件。结合工程净化工艺的处理能力, 综合市区水厂供水要求, 研究确定工程调度运行规则见表3。

(2) 蔷薇湖兴利调节分析。兴利调节计算一般采用时历年法或典型年法, 但由于蔷薇河没有长系列水质实测资料, 且蔷薇河水质变化受人为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 采用上述两种计算方法难度较大, 因此本文采用根据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近3年 (2010-2013年) 6-8月水质实测资料进行逐各年逐日调节试算的计算方法。蔷薇湖工程运行按表3进行调度。

注: (1) 表中供水量包括市区水厂正常供水量和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2) 蔷薇湖工程取水泵站设计规模为9m3/s。

2010年、2011年、2012年6-8月蔷薇河水质连续超标期间蔷薇湖兴利调节计算过程见图1-3。

根据调节计算成果, 为满足蔷薇河水质连续超标期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蔷薇湖所需的有效蓄水量分别为400、200、420万m3, 考虑城市供水安全重要性, 本文推荐选取3年中的最大有效蓄量420万m3作为蔷薇湖正常供水期间的有效蓄量。

4.2 应急供水期间蓄水规模分析

在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蔷薇湖工程需要满足市区水厂应急供水需求, 在此期间蔷薇湖无法从蔷薇河取水, 要利用工程蓄水功能进行供水。综合考虑居民生活、公用事业、工业用水等应急供水要求和输水综合损失以及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设计水平年 (2020年) 连云港市区应急供水需水量为32.29万m3/d, 保证水厂连续7天应急供水量为226万m3。

因此, 在应急供水期间蔷薇湖有效蓄量应保证不低于226万m3。

4.3 推荐蓄水规模

根据蔷薇湖的工程任务, 蔷薇湖工程既要满足每年蔷薇河6-8月季节性水质连续超标期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又要满足市区至少连续7天应急供水要求。在满足工程任务的前提下, 当蔷薇河6-8月水质超标利用蔷薇湖向市区水厂正常供水期间, 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蔷薇湖蓄水量需求达到最大, 在该工况下, 蔷薇湖有效蓄量应不低于其正常供水期间有效蓄量与应急供水期间有效蓄量之和, 即不低于646万m3。因此, 从保障城市安全供水要求考虑, 并考虑适当放大, 本文推荐蔷薇湖工程有效蓄水规模为650万m3。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不断威胁着城市的供水安全, 如何保证城市用水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 提升城市安全供水保障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城市地理位置、水源特征, 流域自然情况等均不相同, 城市供水工程规模的论证也可各有千秋, 各显特色[5]。本文根据连云港城市供水水源的特点、蔷薇湖生态净化能力和城市水厂供水的要求, 从蔷薇湖工程的供水时段、供水指标和供水调度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蔷薇湖工程有效蓄水规模的研究, 并推荐蔷薇湖工程有效蓄量规模为650万m3, 为连云港市蔷薇湖水源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根据蔷薇湖生态净化特点, 提出一种研究具有生态湿地净化功能的水源工程蓄水规模的具体方法, 可为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巍巍, 李茂学, 等.连云港市应急水源地工程 (蔷薇湖水库) 可行性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3.

[2]阎官法, 贾涛.郑州市城市应急供水与应急生活供水定额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3) :21-23.

[3]陆忠明, 吴彩娥.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 2007.

[4]朱雪诞, 陈煜权.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 (盐龙湖) 调试第一阶段总结报告书[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3.

生态混凝土研究及工程应用现状 第10篇

混凝土材料使用广泛, 虽然给人类提供了便利, 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产水泥和混凝土需要开采大量石灰、砂石和粘土, 造成了山体自然景观与绿色植被破坏, 河床位置及形状改变, 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产生的CO2、SO2、NOx等气体破坏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地球生态平衡。为此, 必须发展一种新型混凝土, 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生态混凝土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美化环境景观、调节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 又被称为环保型混凝土[1]。

1 生态混凝土在护坡工程中的应用

利用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护坡, 在保障河流岸坡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 修复了河流岸坡的生态,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改善了水体生态环境。植物的根系直接生长在生态混凝土中会对边坡的防护产生以下四方面的影响[2]。

(1) 根的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软弱层通过摩擦作用把根系与周边土体联系起来, 以起到加固作用, 作用类似于锚杆。

(2) 浅根的加筋作用。植草的根系在边坡表土层中盘结缠绕, 使边坡土体成为土与草根的复合材料。根系的加筋作用变为增加土层的凝聚力和对土粒的网兜包裹效应。

(3) 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降雨, 坡体孔隙水压力会造成边坡失稳。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使得土体的孔隙水压力降低, 从而不仅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 还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4) 控制土粒流失。如果地表径流带走被滴溅分离的土粒则会引起进一步的片蚀和沟蚀。由于植被能够有效抑制地表径流并削弱雨滴溅蚀, 因此, 植被能够很好的控制土粒流失。

2 生态混凝土在治理水污染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这主要是因为它通常用粗骨料而不用细骨料, 从而在混凝土内形成很多的连通孔。依靠多孔混凝土具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而达到净水目的[3]。

(1) 物理净化。净水生态混凝土的孔隙率一般为15%~35%, 连续空隙的孔径为集料平均粒径的25%~27%, 平均空隙直径为4~5mm。在制备生态混凝土的过程中, 加入了缓释材料, 从而增加了生态混凝土内部的微孔结构而成为了良好的过滤材料。较小的孔径和较大的接触面积使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吸附功能, 使水质得到净化[4]。

(2) 化学净化。水泥作为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之一, 当混凝土浸泡在水中或水化过程中都会溶Ca (OH) 2。除了能够调节PH值外, 还可以作为无机混凝土将水中的悬浮物质絮凝沉淀, 在澄清的同时减少了水中的污染物质[5]。混凝土会缓慢的释放镁离子与水中的铵离子发生离子交换, 由于巨大的混凝土表面积很容易吸附铵离子, 在硝化细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硝化成氨气。另外, 生态混凝土中脱离出来的镁离子, 也会和污水中的磷酸根离子反应, 生产一种磷酸氢镁三化合物沉淀:

由于生态混凝土中会缓慢的释放出铝离子, 与水结合会形成胶体氢氧化铝, 而氢氧化铝会包裹污水中的悬浮物质, 通过共同沉淀达到净水的目的。因此, 掺加在生态混凝土中的铝、镁离子等缓释性净水材料, 不但能够阻缓钙离子的溶出, 还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如氮、磷等[5]。

(3) 生化净化。由于生态混凝土的多孔结构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 因此,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 通过吸附各种微生物而形成生物膜。由于生物膜是一种蓬松的絮状结构, 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从而吸附能力很强。流经生态混凝土的污水, 吸附以及沉积在生物膜上的有机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营养, 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细胞物质而进行繁殖生长, 成为生物膜中新的活性物质;另一部分则会转化为排泄物, 转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供微生物生长。目前已发现有藻类 (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涡鞭藻类) , 细菌类 (硝化细菌、甲烷菌、脱氮菌等好养型和厌氧型细菌) , 原生动物 (根足虫类、轮虫类) , 后生动物等多种生物发挥作用。微生物在生态混凝土中的生化净水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 为了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不仅要求生态混凝土具有系统的环境温度和PH值, 还要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即足够的表面积。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混凝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但是在护坡工程及净水工程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6]:第一, 降碱处理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护坡工程, 无论是植株的高度还是茁壮程度都不如普通土壤中的植株长势好。此外, 生态混凝土经过降碱处理后, 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力学强度等是否会对植株造成较大的损伤和破坏。第二, 植被组合简单, 生态适应性差。目前, 我国国内选用的植被种子类型多以草坪草种为主, 由于品种单一且组合简单, 因此, 对于后期的管理要求较多。由于目前大多的管理都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及适应性, 而过于的追求景观效果, 从而造成坡面人工植被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交叉, 并且常常由于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或周围野草的侵入而消亡。第三, 配合比设计。生态混凝土虽然有着广泛的实用功能,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而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从而严重阻碍了混凝土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合比的计算, 这是因为不同研究中的水灰比、灰骨比相差很多, 与选择的粗骨料、水泥以及外掺料密切相关。第四, 孔隙的拥塞。污水中的固体物质沉积在混凝土上, 由于拥塞了空隙而失去了净水功能。

4 结语

生态混凝土不仅是传统混凝土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在建筑材料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 更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 因此, 在理论化的基础上, 生态环保混凝土必将产业化。

摘要:生态混凝土技术是能减轻地球环境负荷、与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混凝土材料。本文介绍了生态混凝土在护坡工程、治理水污染工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护坡工程,治理水污染工程

参考文献

[1]蔡勇.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框支剪力墙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 2005.

[2]罗仁安, 樊建超, 冯辉荣, 卢卫中.生态混凝土护坡与边坡稳定性[J].土工基础, 2005 (5) :48-49.

[3]李晨, 曾丽璇, 吕向红.生态混凝土净水技术及其研究现状[J].混凝土, 2011 (9) :125-126.

[4]陈志山, 刘选举.生态混凝土净水机理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4) :371-373.

[5]朱健, 高建明, 汪吉星.水生植物、多孔混凝土的综合水质净化效应[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9 (1) :10-13.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第11篇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生态工程建设是顺民心、合民意、惠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然而,现代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3-01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公平约束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水库移民安置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尽管人均移民经费提高很多,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处理好。最近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安置方式。即库区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资本入股,在电站经营中享有一定的股权,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二)技术约束问题。

这里所说的技术约束不是指传统的水工技术,对传统的水工技术,应当说,我们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但是,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在长江流域才刚刚起步。从维持长江健康生态角度来看,我们的水工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规划河流形态、设计河流断面时,应遵循河流自然演变的规律,科学确定水流主槽、滩地、护岸的功能,包括防洪、生态、亲水性、文化、体育、娱乐等。在护岸工程设计时,增加亲水空间和生态系统保护空间,建设亲水河岸。在堤防、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上,应尽量少用硬质材料,多用自然材料,同时注重开发应用生态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鱼类的生长与繁殖,规划设计在这方面相应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难题。

1.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如水库诱发强烈地震、大面积库岸崩塌、濒危珍稀动植物灭种等。2.以避免、减轻的环境影响:这类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3.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过大的淹没损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修库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如果治理不好则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大的。所以,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从事水利事业的同时要考虑的问题。

二、解决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一)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二)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三)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四)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五)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六)工程施工与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三、结语

市政工程生态化研究 第12篇

在全国重要的江河干流, 水量及流速较大, 防汛仍为河堤的主要任务, 但是在河流流速较缓的城市河道及小支流河道, 各国研究者们都在试图研究应用既有防洪输水功能, 又可以做到美化环境, 改善水生态的新型堤防结构[1,2,3]。生态护坡作为其中一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步入人们的视野。

1 生态护坡的基本概念

生态护坡不同于传统上的护坡设计方式, 它是指将植被与人工强化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 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的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坡。

2 生态护坡的原则

2.1 对边坡的自然条件进行充分调查, 在掌握地理地质条件、边坡形状、土壤特性及气候环境的基础上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2.2 遵从植物生态习性, 在选配植物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合理种植。

2.3 保持物种多样性, 建立乔、灌、草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强调以灌木为主, 中长期效果为主, 同时兼顾前期效果。

2.4 点、线、面有机结合, 局部地段重点防护、绿化和美化, 局部地段过渡处理。

2.5 植物品种选择遵从互惠共生的原理, 协同植物之间的关系, 提高植物成活率[4]。

3 生态护坡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3.1 简易生态护坡

如果边坡的坡度不是很大, 侵蚀情况不严重, 可以通过直接在边坡上种植植物的方式进行保护, 例如可以将喜水植物例如白杨、芦苇、垂柳等种植在堤岸上, 当植物在堤岸上长成之后, 依靠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 提升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为进一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可在坡脚采用铅丝石笼、木桩或浆砌块石等护底, 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 斜坡种植植被, 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固堤护岸[5]。

3.2 复合生态护坡

在某些条件下, 尤其是砂化严重、风沙较大的堤段, 坡面绿化难度较大, 在当草还未长成扎根时会受到风雨侵蚀冲走, 干旱也会使草籽不能发芽成活, 人工绿化失败。因此, 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经验, 各地的研究者们发展了几种工程性人工植草护坡技术。

3.2.1 三维土工网垫固土植草护坡

三维土工网垫固土植草护坡是指在坡面构建一个人工—生物防护系统, 通过植物的地上地下两部分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网垫材质疏松, 可填充土壤及沙粒, 使草籽及表层土壤滞留在立体网络中间, 这样就有效地减少草籽及幼苗被雨水冲走流失, 大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植物根系可从网垫中穿出与网垫及泥土形成一个牢固的复合整体, 有效降低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 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 减小孔隙水压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6,7]。此种护坡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河流堤岸的背水面。

3.2.2 土工格室护坡

土工格室是由高分子聚合材料经高强度焊接而形成的一种三维网络结构。每个独立封闭的小室可以将土壤充填料充填于在格室内。格室张拉开并铆紧后, 用适合种植草皮或草籽的优质泥土填充格室空间。格室内填入的植草灌木, 植物根系可以从孔中穿入, 相互结合并将格室固结在土壤中, 有利于排水、增强土壤与格室的相互作用力。格室结合无纺布的形式, 无纺土工布起隔离作用并有利于反滤排水, 同时增加坡面强度。此种护坡技术也可广泛用于河流堤岸的背水面。

3.2.3 混凝土格室护坡

混凝土格室护坡与土工格室护坡原理相同, 只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组合成格室, 格室之间采用以预埋钢筋焊接成为蜂巢式的整体, 焊接处以混凝土填实。格室中间充填土壤及草籽。混凝土格室护坡因其采用蜂巢式的格室预制混凝土, 使得护坡结构轻而稳固。与传统预制混凝土板护坡相比, 可大幅节省混凝土工程量, 降低工程造价。格室中可种植沉水、挺水、湿生草本, 根系可起到同3.2.2种同样的作用。此种护坡技术可应用于流速较缓的河流堤岸的临水面。

3.2.4 岩石边坡植生基质生态防护技术 (PMS技术)

PMS技术是在岩石裸露和有生态破坏隐患坡面上, 利用锚杆、土工网、专业护坡材料即植生基质, 为植物重新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 施工时按设计厚度将植生基质喷射到岩石坡面上[8], 随着植物的生长, 逐渐使锚杆、土工网、专业护坡材料层与植物根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 达到稳定坡面、绿化坡面, 并最终形成自然景观为目标的技术。PMS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结构简单, 护坡迅速。 (2) 植生基质拥有独特的养分缓释供应体系。植生基质中含有高效保水剂、黏合剂、土壤改良剂、生物菌肥、缓释剂、植壤土等多种有效成分, 可有效地抗旱, 长期提供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 (3) 生态效果显著。PMS技术重点在于“恢复”, 对所施工的岩石坡面工程在保障坡面稳定的同时考虑周围的环境, 形成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低养护水平的永久性生态护坡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植被的生态演替原理, 通过人工作用促使其快速形成协调的生态景观。 (4) 成本低, 管理粗放, 维护简便。PMS技术成本不足同类技术成本的一半, 且施工后养护较粗放, 只需进行适当的浇水。 (5) 植物种子选择方面需依据不同的环境 (地域、气候、岩质、坡度、坡向等) 选择恰当的植物种子组合, 使其先期侵入快, 后期又能稳定在纯草本或草灌结合的群落状态。

上述护坡技术可根据工程情况进行技术组合。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植物物种时, 建群种应当选取乡土物种, 否则要么可能因为选取了生物入侵物种造成当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要么选取的物种成活率低而不得不二次植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过因地制宜, 将小支流堤岸及城市河流堤岸护坡进行改造处理后, 不仅原有的基本输水防洪功能不变, 甚至得到了加强, 更促进了河流的水生态治理, 美化环境, 人与环境更好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1中国水利, 2004, (10) 1.

[2]董哲仁.关于在堤防工程规范中增加生态建设内容[J].水利学报, 2005, (2) .

[3]谭继忠.金光云鸡东县穆棱河堤防生态护坡工程初探[J]. (2009) 03 218.

[4]刘永贵.江河复式断面结构堤防采用爬山虎植物护坡技术[J].2006 (2) 36-39.

[5]成子满, 潘凤文.三维固土网垫结合植被护坡的施工[J].公路, 2002 (9) .

[6]许红, 张雪莲.浅谈三维网植被护坡在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的应用[J].交通科技, 2002, 195.

上一篇:江西宜丰下一篇:大职业教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