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程范文

2024-07-10

数字工程范文(精选12篇)

数字工程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兴农,广播电视,杭州模式

1“数字兴农工程”背景

党的“十七大”和这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整合资源、共建平台,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近年来, 华数在杭州二区 (萧山、余杭) 五县 (市) 大力开展有线电视网络改造, 实施“村村通”、“村村响”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 开展数字电视进村入户试点工作, 建成一批数字电视村乃至互动电视村。

杭州二区五县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 党员远程教育覆盖到村, 实现村村通光缆的目标, 为下一步农村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负责该项目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 (以下简称华数) 在2008年年初将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列入重点研发项目。经过联合攻关, 开发出一款用于农村的低成本新型实用的农村信息化载体——农网数字电视机顶盒, 推出农村数字电视信息化平台, 提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同时, 在桐庐县富春江镇金家村进行了试点建设, 经过几个月的运行, 规划的各项功能得到了验证, 受到农民、村干部的欢迎。2009年, 在桐庐金家村试点基础上, 扩大试点范围, 在二区五县各建一个试点村, 2010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决定全面推广“数字兴农”工程, 要求到2011年完成全市全部97.4万农户的建设任务。

2“数字兴农工程”的涵义

有线电视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机顶盒的信息化终端功能可以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低成本、全覆盖、多功能”的发展目标。因此, 华数将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宽带网络、信息化平台、基层工作平台”归纳为四位一体的“数字兴农”工程。

“数字兴农”工程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 融合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和实现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一张网络、两种终端、三大平台、四类应用”。系统具有数字电视、数字广播、视频轮播、信息推送、电话会议广播、视频会议广播、紧急信息发布、电视短信、宽带上网共九大功能, 可实现村村响广播、党员教育、文化下乡、应急系统、农业科技下乡等业务。

1. 一张网络

杭州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光缆, 户户通有线。对这张网络进行简单的双向改造, 就可以实现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全覆盖按需开通的目标, 提供实现对广播电视、音视频会议、信息化应用、宽带上网等多业务的支撑。

2.两种终端

“数字兴农”工程提供低成本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和电脑两种终端。机顶盒作为最普及的信息化终端, 可以实现“信息入户”, 通过简单的遥控器操作就可以使用各种信息化应用, 同时也可以作为音视频会议和信息发布的载体。电脑作为交互网络的终端, 有需求的农户可以通过宽带来检索更丰富的信息化内容, 并从事农产品的互联网信息发布和电子商务。

3.三大平台

“数字兴农”工程将构建信息推送、音视频会议、视频轮播三大平台。信息推送通过数字电视的数据广播技术实现大容量信息化数据的推送。音视频会议在区县控制中心的调度下支持乡镇级视频会议、村级电话会议的召开。视频轮播支持以县区为单位, 实现农业科技、党员教育、文化下乡等视频内容的播发, 通过机顶盒观看, 使党员教育和文化共享工程能够真正进入每家每户。

4.四类应用

“数字兴农”工程支持信息发布、音视频会议、应急通知、宽带上网四大类信息化应用。包括面向“全体农户、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经营大户、应急人员”等群体的各类音频广播会议和视频广播会议的应用;各类“农业资料信息、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农村政策、农村办事指南、农村日常生活信息、当地村级政务公开信息、农村医疗信息、农村教育”等信息服务与“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活动信息”等各类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应用;面向各类农村群体分布各类应急信息发布的应用;以及为有宽带上网需求的村干部、经营大户等农户, 提供宽带网络上网服务的应用, 开展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等。

3“数字兴农工程”可实现的九大功能

1.数字电视

将目前农村有线模拟电视信号转变为数字电视信号, 从原来只能收看30多套的电视节目转变为可收看70多套的电视节目, 并且还能收听多套数字调频广播节目。画面更加清晰、抗干扰能力强, 支持电子节目导航, 可提前了解一周内的电视节目信息。

村级网络已支持交互电视业务的需求, 农村用户可以各杭州城区用户一样享受快乐点播的乐趣。如使用增强交互型机顶盒可点播想收看的电视节目。

2.“村村响”数字广播

通过机顶盒内置的喇叭和广播接收系统, 在机顶盒处待机状态时仍可以收听当地县广播电台节目, 成为农村广播“村村通”的一个新的技术实现途径。

3. 电话会议广播

县/市、乡/镇、村领导和经过授权的人员, 通过电话、手机向信息管理平台发送广播申请, 经身份验证后, 便可在授权时间和范围内, 进行会议广播、通知、防火、防灾等应急呼叫。如乡镇领导对各村领导讲话、会议通知、布置工作等。村领导对全体村民 (或者全体党员、基层民兵等) 讲话、会议通知、布置工作等。应急呼叫系统, 在出现特殊的情况下, 如防汛、防火等紧急事件的即时通知、广播, 提高防灾、抗灾等应变能力。

4. 视频会议广播

召开农村乡镇工作视频会议, 乡镇领导在镇视频会议室, 召开全镇村级以上干部会议, 村干部在村会议室 (或家中) 收看、收听。如村会议室具备视频会议条件 (备有网络、摄像机、电话) , 可利用电话远程参加视频会议讨论。视频会议可向授权范围内的人员现场直播。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对关系村民日常民生话题的会议实时收看、实行村务、政务公开, 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在乡、镇、村建立防灾、救灾的指挥系统, 在乡、镇、村的视频会议室, 通过网络对整个乡、镇、村进行防灾、抗灾、救灾的指挥工作。利用视频会议开展党先进性教育学习等。

5. 信息推送

以数据广播技术为基础, 搭建了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及时宣传农村政策法规, 发布农业科技信息, 市场动态, 发布当地天气预报、交通出行状况、当地农贸市场价格信息、土特产销售行情等, 让农村农民及时了医疗、保险、养老政策。为村务公开搭建了有效的发布平台,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内容得以进入千万党员家庭, 文化共享工程可以更有效地惠及农村农民。

6. 电视短信

通过系统字幕功能, 可以用底字幕形式在任意电视频道上插播字幕信息。

7. 紧急信息发布

在紧急情况下, 无论在机顶盒开机、待机状态下, 都可通过广播、文字进行紧急信息发布。

8. 视频轮播

通过系统的NVOD平台, 用四个通道播放 (轮播) 农业科技、文化共享、党员教育等节目。

9. 宽带上网

通过Eo C技术进行双向改造, 使原有同轴电缆网络实现了双向功能, 农户家庭可享受宽带上网服务。

4实施“数字兴农工程”的意义

1.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施广电惠民工程重要举措。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落实我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可以实现农村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普及,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数字兴农”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延伸和拓展, 是实施广播电视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载体。

2.创新开创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杭州模式”。

创新地基于广覆盖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 以低成本的数字顶盒为主终端, 不仅实现了真正的“信息进农户”, 而且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便利的信息发布手段。有效突破了传统的宽带加电脑农村信息化模式的局限, 开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新“杭州模式”, 推动浙江乃至全国新一轮的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

3.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信息化“低成本、高普及、简便易用”的难题。

以低成本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为终端, 基本实现了农村家庭的全覆盖。农民通过简单的遥控器操作就可以实现电视收看、村村响收听、广播收听、信息化应用内容的获取。为农村信息化扫清了成本、普及和使用等方面的障碍。

4.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发布和宣传管理工具, 提升了农村信息化的价值和应用水平。

为农村乡镇、村级干部与农户的联系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会议电话、电视短信、会议电视等服务, 并改变了以往信息被动单向获取的方式, 可实现信息的主动或强制推送, 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最实用和有效的信息发布及宣传工具, 提升了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和价值, 使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构建长效的农村信息化内容、网络和功能应用的运营维护体系,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电视运营商和农村信息化相关部门结合, 形成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化内容采编体系、本地化日常运营维护体系、音视频会议和信息发布等专项功能运维体系三大长效运维体系, 结合各级监播中心实现安全播出, 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化运营主体缺失的问题,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为乡、镇、村提供集约化的农村政务信息化平台, 有效提升基层政府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通过“数字兴农”工程的实施, 各乡、镇、村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华数与基层政府建立起政务信息化统一建设的协同机制, 实现统一信源采集、统一平台发布, 从而建立起高效畅通、集约化、统一运行的农村政务信息化平台, 为基层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供保障。

7.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杭州二区五县实施“数字兴农”工程, 将免费向90多万用户发放机顶盒, 促进当地网络双向改造, 可直接拉动本地机顶盒、有线电缆、光缆和各类器材生产, 直接投入达3.3亿元, 随着杭州“数字兴农”模式的输出, 在全国推广, 为杭州整个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促进“杭州产品”的输出和杭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家电下乡”工程, 推动农村家庭用户电视机更新换代, 带动农村市场消费, 将会成为杭州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民将可在扩大内需中真正受益。

5结束语

杭州“数字兴农”工程, 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定义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农村版, 并通过NGB项目的建设在全国推广。截止2010年12月30日, 杭州“数字兴农”工程完成二区五县网改行政村1948个, 网改用户数量达到82.4223万户。

通过“数字兴农”工程的实施, 杭州各乡、镇、村都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建立高效畅通、集约化、统一运行的农村政务信息化平台, 为基层政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供保障。“数字兴农”工程将免费向90多万户用户发放机顶盒, 促进当地网络双向改造, 随着杭州“数字兴农”模式的输出, 在全国推广, 为杭州市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促进“杭州产品”的输出和杭州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规划, “数字兴农”功能将在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 实现村村通光缆、村村通宽带。今后, 杭州二区五县的家村农户有线电视下行带宽将达750MHz, 不仅满足传输数字电视信号需求, 并采用EPON+Eo C等多种技术对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 使网络具备开通宽带、互动电视的条件。

“数字乡村”工程汇报材料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到我乡检查指导“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你们今天来船房,是对船房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向你们作简要的汇报。

一、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自接到县里的通知后,乡里及时安排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前往县里参加全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数字乡村工程工作会议”,随后,乡里按会议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华政办发〔2007〕98号《华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展开了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于8月初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文件,成立了以乡长柴玉忠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了以副乡长谭应红任组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组,全面开展工作。到10月下旬,由于乡内领导职务变动,乡党委政府及时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二)、克服困难,抢抓时间,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由于我乡今年多项工作同时开展,所以“数字乡村”工作在起步后遇到了比较多的困难,尤其是摄影、录像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极为紧缺,导致工作开展之初几乎没有工作进 度。直到9月下旬乡里寻找和聘请到技术人员后,这项工作才得以正常开展。

在人员基本有保障之后,已临近“十·一”黄金周。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我乡的这项工作有了人员,通过多方努力也借到一些照相器材,设备基本有了保障,政府也及时拨发了工作经费。但是阴雨天气比较多,数据和相片的采集很艰难,只能在天气晴好的时间加班加点的工作,因而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进展不是很大。

到10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有了好转,在晴好的天气里,工作组成员团结一心,起早贪黑爬山涉水采集图片和数据。经过一段时间不懈的努力工作之后,我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终于基本完成了第一步的采集工作。到10月底,我乡的“数字乡村”已全面进入了编辑和上传阶段,至11月1日,图片的编辑已全部完成,图片的上传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由于图片的上传受到“数字乡村”网络服务器速度的影响,目前,只上传了

个,还有

个没有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受天气条件和个别照相机像素不高影响,部分照片清晰度不高。

2、拍照时正值农忙时节,部分院内和室内照片无法完全采集齐全。

3、由于是晚秋时节,采集的部分农作物图像无法采集或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因缺专业技术人员,视频工作还处于制作阶段(目前,县电视台正在帮助制作。)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由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是首次开展,我乡工作人员经验少,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图片的查缺补漏工作,并不断将一些质量差的图片及时进行更换。

继往开来 推进城市数字化工程 第3篇

本刊记者于近日专访了建设部科学技术司赖明司长。赖明司长同时兼任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而且他也是“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从建设行业理解数字城市

赖明司长表示,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方式急需变革,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化城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化将成为21世纪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中作用重大。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赖明介绍了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说,总结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对比国际建筑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建筑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建筑业的总体规模虽大但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工程建设过程中损失与浪费惊人、节省的潜力巨大。关于第三点问题,赖明引用了一些调查数据。据美国1999年有关部门统计,在总造价为6500亿美元的众多工程项目中,由于超预算、错误设计与施工造成返工﹑工期拖延﹑管理不当等带来的损失与浪费达到2000亿美元,约占投资额的30%。

赖明分析,我国虽然没有做过类似统计,但估计浪费现象会更严重些,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业管理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建筑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中不到30%是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的,而其他一些行业则可达到50%。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更显得尤为突出。这些严峻的事实迫切需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速度和力度,以提高全行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的升级改造。

所以赖明司长总结说,城市数字化工程建设不能仅仅被认为是简单的城市数字化、设备和系统堆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提高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提高为市民提供服务的能力,这才是数字城市的根本。

城市数字化工程总体情况

列入《建设部2001科学技术项目计划》数字城市示范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庆市、新疆、长春市、沈阳市、武汉市、襄樊市、长沙市、宁波市、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泰安市、北海市、中山市、深圳蛇口、眉山市等18个省市,以及地区各级城市。示范项目覆盖全国几大行政区,既有沿海城市又有内陆城市,兼容大、中、小三级城市。数字化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提高城市综合数字化水平为目标,有的重视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有的确立了城市供水、城市交通等专项数字化建设。

赖明司长介绍,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立足于集成和创新,结合我国建设行业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了城市数字化标准规范、城市数字一体化信息集成关键技术、城市数字化应用软件开发与商品化为重点研究课题,并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城市进行多元多级的综合性示范。争取在理论方法及实践成果两方面均获得发展和创新,体现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时代需求。

城市数字化工程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与建筑业、住宅与房地产等方面,共分为十一个子课题。据赖明司长介绍,该项目是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和实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的一项大型综合性城市数字化科技攻关项目,由于建设部、科技部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承担项目课题的产学研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目前项目进展比较顺利,将预期完成课题有关内容,为我国城市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数字化工程的意义

截止1999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达到668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12个、县级市437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00-1100个。

赖明司长说,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会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口和财富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也急剧增加,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愈加重要,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和大城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同时,还有许多中小城市将迈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行列,我国的管理体制也将由乡村、城市二元型向以城市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预示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管理质量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为复杂的要求,城市数字化的实施将为实现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赖明司长表示,这些城市中从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广大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根据对近70个城市基于GIS技术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其应用系统开发与设备购置等费用的投入资金近80亿元人民币。如按每年新建25个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每年需投入13亿元人民币。可见,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有益于实现产业化,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赖明司长认为,数字城市研究符合高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发展方向,项目实施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并可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使项目后续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该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城市数字化工程面临的问题

作为上一届国家政府提出的工作规划,大部分城市很受城市数字化工程鼓舞,积极性都很高,也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重要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需要人们更多地重视及把握。

整体规划。赖明认为,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部门间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皆因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数字城市不仅包括城市建设系统的几大门类,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城市建设、村镇管理、房地产、市政公用事业等,还涉及土地、环保、电信、公安、抢险救灾等诸多领域,因其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整合协调难度大,数字城市建设中还要与经贸、科技、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他说,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凭借使用一项技术、实施一项工程就能完成,更不可能靠简单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另外,工程式系统性、综合性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打破行业分割管理的局面,统筹规划,确立总体框架,本着应用为主的原则,区分各个应用系统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分层次、有步骤地循序推进。

统筹协调。信息化本身也需要基础设施。一个拥有3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一套地理信息化系统GIS需要一两亿的投资,赖明以GIS为例说,建设部所属各部门大部分都需要该系统,各行业也都需要,但如果每个行业各部门分别都上GIS系统,浪费将是十分惊人的,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他表示,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状况,导致有的城市已经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标准先行。因为信息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不仅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标准建立工作是滞后的,就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统一标准是实现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我们现在应加大力度着手改变数字城市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滞后于城市信息化实际进程的状况,通过标准化提高各领域信息共享的水平和层次。从其它方面看,赖明说,为了快速发展城市信息化、为了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国家的安全等等,我们都应该加强数字城市标准化的工作,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都要立足各自情况制定并参与制定相应层面的标准。

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攻关。赖明指出,数字城市的标准问题实际上是技术问题,这一标准的建立一定要依靠技术来支撑。他表示,数字化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制高点,就数字城市而言,我国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中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赖明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在吸收外来技术方面的能力:我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1:1,而国外如日本、韩国则为1:10!无论是建立研发产业化机制,还是引进技术产品而后消化吸收都是围绕着我们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这一主题,所以赖明非常强调,国家及企业都应该加强对自有知识产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工作,这是成功实施数字城市工程的重要保障。

“数字兴农”工程之我见 第4篇

一、“数字兴农”工程的实施背景和内容

(一) 实施背景:

党的“十七大”以来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积极推进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 头绪万千, 但其中缩小城乡信息化鸿沟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 如何寻找使用方便、投资少、受众面广的“低门槛、低投入、广覆盖”的信息平台, 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兴农”工程应运而生, 它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和高普及率的电视机终端加装机顶盒, 实现了农村信息化的应用和宽带通信的承载, 用节约、直接有效的方式解决了农村农户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问题。

(二) 目标内容:

“数字兴农”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集中式的农村信息化支撑、运行和管理平台, 在收看数字电视的基础上, 实现村村通户户响广播、乡镇村音视频会议、大容量信息化数据与视频发布、电视短信群发、宽带上网五项功能。一是提供各类农资信息、村级政务公开信息、农村日常生活信息、医疗、教育等信息服务与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各类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二是面向农户、村干部、党员等群体, 提供个性化的音频广播会议和视频广播会议应用;三是面向各类农村群体的应急信息广播电视发布;四是为有宽带上网需求的村干部、经营大户等农户, 提供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五是为受众提供个性短信服务和群发短信服务。

二、“数字兴农”的作用

根据杭州市两区五县市“数字兴农”建成的情况来看, 上述五项功能已基本实现, 其溢出效益巨大。

(一) 丰富了群众生活。

通过“数字兴农”工程的实施, 农村群众每天都能收看到80多个频道的直播节目, 同时还能点播定期更新的电影戏曲, 群众收听收看的内容更加丰富, 图像更为清晰。

(二) 促进了三农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大目标, 从农业重点入手, 捕获农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布的信息更加适用对路。

(三) 方便群众办事。

目前各县市区信息平台均和政府行政审批中心以及涉农和科技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开通上线便民服务栏目, 发布扶持政策、低保政策、城乡统筹政策以及办事指南、行政审批等各类信息, 方便了群众办事, 节约了办事时间和资金成本, 深受群众欢迎。

(四)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数字兴农”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公布村级财务账目、村民建房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党员发展、项目规划建设等信息, 使广大村 (居) 民参与村级和社区基层组织党务、政务和财务管理, 极大地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 提高办事效率, 干群关系更为和谐。

(五) 即时传达应急动态。

“数字兴农”为农村建立起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预警系统。应急广播能第一时间发布防洪抗旱、森林防火、疾病预防、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预警信息, 且具有强制性、及时性、广泛性、可控性的特点。

三、“数字兴农”的绩效分析

大众媒体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受众人均信息知晓费用上, “数字兴农”工程由于其平台和终端建设费用较低, 在信息传播应用功能上绩效明显

(一) 平台建设和终端接收绩效分析。

以杭州建德市10.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计算, 其平台建设和用户终端建设费用, 根据杭州市农办聘请的审计事务所审计, 其总建设费用3872万元, 平均每户建设费用为362元, 是现阶段使用电脑终端费用的十分之一, 尽管其使用功能与电脑功能尚有一定的差距, 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初步满足了农村农户的信息化需要。

(二) 户均信息知晓费用分析。

传统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等媒体发布, 人均信息知晓费用则根据不同信息性质和选择传播媒体略有区别, 但人均基本在0.10元至0.15元不等, 平均在0.12左右。通过“数字兴农”信息发布平台, 我们对建德市2300户电视用户进行了随机抽样, 对信息知晓率进行调查, 其信息知晓用户约为电视用户的22.8%。2012年建德信息化平台发布信息14000条, 其用户信息知晓数为3192条, 单位知晓成本分析如下:

1、投入成本:建设成本362元+运维成本 (362元×10%) 元+不可预知成本 (362元×5%) =416.3元, 以机顶盒8年折旧, 则年均成本为416.3元÷8年=52.04元。

2、户均产出:14000×22.8%=3192条。

则信息户均知晓费用为:52.04元÷3192=0.016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数字兴农”其信息传播人均知晓费用约为传统媒体平均0.12元的1/7。

四、“数字兴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从“数字兴农”工程实施的背景、内容可以看出, 它实际上是要锻造集广播电视、电脑宽带为一体的新型多媒体信息终端, 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颠覆性革命;其目前的作用和绩效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它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作为一件新生事物, 我们不需要对它过多的褒扬, 更需要严格地审视、探究它的问题, 完善它功能。因为“数字兴农”担负的使命重大。2012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已将“数字兴农——杭州模式”列入“下一代广播电视——农村版”发展规划。

根据目前用户的实际应用, 笔者认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机顶盒断电状态下引起的通响率问题;二是双向交互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群众使用率应进一步提高, 对“数字兴农”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下面就此问题谈些看法:

(一) 机顶盒应内置电池。

保证机顶盒在任何时候的通响。机顶盒的应急广播功能, 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及其危险情况下的广播应急服务。目前机顶盒需要在通电情况下, 才能启动应急广播, 用户经常在关闭电视机的同时也关闭机顶盒电源, 影响了机顶盒的应急广播功能。因此, 机顶盒开发商应及时研发供应机顶盒内置电池, 以保证机顶盒使用时至少五分钟的通用时间。

(二) 双向交互功能应进一步提高。

“数字兴农”功能的设计目标是要将电视机集广播、电视、宽带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接收终端, 就目前来看, 其机顶盒的双向交互功能与电脑的交互功能差距甚大。一是应在电视开机页面增设信息搜索功能, 便于使用者在海量信息库中按需选择收看;二是尽快研发商业信息互动功能, 目前有关研发机构正在研发并即将投入使用水电等项目用户缴费平台,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是娱乐功能游戏等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三) 加强用户对“数字兴农”功能的宣传普及工作。

目前信息知晓用户约为22.8%, 其原因是:一方面受众对现代媒体发布的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表示厌倦,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用户对“数字兴农”机顶盒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并不知晓。根据调查, 目前“数字兴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栏目对各区县行政审批事项的各类信息均已发布, 但仍有为数较多的农户不知晓这一功能, 为咨询宅基地审批等流程要跑到当地政府的审批中心, 既费时又费钱。电脑的普及运用在民间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其功能已广为知晓, 而“数字兴农”只有两岁的历程, 其功能和使用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宣传普及。

五、结论

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第5篇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后,启动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需要。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工程招投标管理数字化策略探究 第6篇

摘要:工程招投标一直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策略。因为招投标价格策略是投标人经营决策的重要成分,但是工程招投标中会牵扯很多因素,而且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招投标的管理也是保障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合理的掌控当下的工程招投标管理,施工单位还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开展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数字化策略,帮助施工单位更好的应对工程招投标管理。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管理;施工单位;数字化策略

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施工单位按照工程投标承接工程已经是当下建筑行业工程建设的主流趋势,但是要想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施工单位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招投标技巧,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工程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和对比,确定施工项目的招投标整体策略和细部方法,最终根据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及市场价格情况编制一个合理的投标文件,参与投标竞争。以下则是笔者对施工单位整个投标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化研究和分析,以帮助施工单位能更好地参加投标竞争,降低施工单位投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施工单位的中标率。

一、数字化管理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工程招投标制度是从1984年开始实施,一直到2000年有了相对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并实施,该项法律性文件的出现,给予工程招投标管理一个可供参考的规范性文献,使得工程招投标项目在很多的细枝末节上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1]。时至今日,工程招投标管理在法律文件的完善中,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化的招投标体系逐渐形成,也因工程招投标管理的体制的建立,使得施工单位在招投标环节得以良性竞争。由此可见,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工程招投标管理对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的深远影响。

(二)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工程的招投标是工程施工的重要前提基础,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也应用到工程招投标管理。为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控制招投标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必须充分发挥当下信息技术的高效性以及开放性,以此确保招投标各个阶段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其次,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准确度,还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造成当下工程招投标的恶性循环。

二、施工单位工程招投标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是工程正常施工的一个核心前提,工程招投标作为工程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对工程实施招投标管理其效果可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整体施工效果。尤其是建筑行业竞争激烈时期,如何花费最少的成本费用,取得工程投标的施工权,将是每个施工单位应该思索的重点难题。然而对于施工单位来讲,招标和投标的工程管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对于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数字化的应用,还应该根据其具体的内容进行分层管理。

(一)工程招标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实施的业主负责制原则,建设单位作为投资的责任者和业主在享有招标组织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遵循招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履行自己的招标职责。

首先,按照招标管理的规范程序,建设单位有权利组织招标活动,并且有权按照政府规定的资质标准,正当选择和确定自己心中合适的投标单位,还可以依照相关的价格规定和评标原则,选定中标价格以及中标单位[2]。这是对招标组织商的硬性规定。其次,便是对建设单位招标的条件规定:

1.建设单位是法人且是依法成立的组织,有相关的证件可以证明;

2.建设单位具备招标工程相吻合的经济、招标技术人员;

3.建设单位具备组织编制招标文件的技术水平;

4.建设单位有审查投标单位资质的能力;

5.建设单位具备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的能力。

再者,则是招标方式的选择。根据当下市场的发展,在招标方式上主要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三种方式,根据招标单位的自身情况以及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最适宜的招标方式。

(二)工程投標内容

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作为合法的投标组织,在施工招标投标的活动中,不仅有其需要履行的义务,也有其享有的权利:

1.凡是持国家正规颁发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均可按招标文件的要求标准参加工程的投标活动;

2.施工单位在工程投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以及掌握的市场信息,确定自己的投标报价;

3.为了避免施工单位之间的恶意降价,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的竞价原则进行公平竞价。

4.一旦施工单位发现自身的经营状况满足不了当下的竞标价格,有权放弃投标竞争。

此外,为了满足竞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施工单位需要在招标文件中,出示自身的企业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便于招标单位真伪性的核实[3]。此外,招标文件中还应设有施工单位的企业建立以及企业现在的资金情况,便于招标商对施工单位的财力衡量,最后施工单位要在招标文件中,细致阐述单位内部的全员职工人数,具体包括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数量及技术等级等。

最后,一旦施工单位竞争成为获得工程项目的施工权,必须按照工程项目清单计算的标价,选择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工程材料用量。由于,施工方案和施工器械在招标文件中已经明确说明,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的还需要对施工材料的应用前提进行材料质量的二次检查,此外,严格的按照施工期限和竣工期限,合理安排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并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进行施工。

三、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应用

(一)采用计算机系统编制标书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前,都是人为进行标书的编制,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编制漏洞,而且人为编制的标书存在很多的不可预知性[4]。而采用计算机系统编制标书不仅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甚至还影响了数字化策略在整个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有效应用,这种数字化策略还能充分体现现代化管理的特点。此外,计算机系统编制而成的标书,大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耗费,它能够自动生成与招投标文件格式相符的标准,还能对编制标书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化的存储。另外,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还能够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便于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对数据的及时查阅,同时也为招投标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前期铺垫。

(二)数字化策略在投标、评标系统中的应用

投标系统是整个招投标管理当中的子系统,其功能是实现网络传输招标文件的功能效用,该项网络系统具有快速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便于施工单位在第一时间对自身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在建项目的查看[5]。

评标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便是模块设计的合理性,而且模块设计是否合理也决定者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成功与否。在评标系统的模块中,可以随机抽取评审专家,避免受工程招投标中人际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招投标更加的规范化、公正化和公平化。

(三)数字化策略在信息公布阶段的应用

信息公布系统主要功能是及时公布项目信息、行业快讯、政策法规等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其次,信息系统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准确信息,它可以给施工单位带来比较详细的参考资料。此外,信息系统还存在一个双向性,即它可以给招标商提供信息汇总、中标等后续评审中一些管理措施,使得招标工作尽可能的做到透明化,给予众多施工单位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6]。

四、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应用效果

(一)施工单位的招投标管理更加的科学化

数字化技术是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产物,对于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业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应用,也给施工单位带来招投标管理的新思路。此外,由于数字化策略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人为操作模式,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也顯现出数字化技术模式下特有的多样性,规避了传统手工操作的诸多弊端[7]。此外,真正将数字化招标管理变得迅速、准确、科学的工作,并且还解决了当下信息沟通不畅,招投标项目透明化不足的诸多弊端。这样不仅在源头上遏制了人际关系因素的发展,还改善了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污浊”环境。施工单位可以将其所有的资金,用于今后工程建设施工当中,为工程的质量做了可靠的保障。另外,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了整个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为整个建筑招投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数字化策略的应用提升了工程招投标管理监督水平

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应用中,由于是以互联网的应用为平台,因而,无论是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招投标的报名还是评审专家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信息加密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8]。其次,工程评标过程的平台是建立在宽带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便于相关监督部门的检查。由此可见,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极大的推进了工程招投标管理的运转效率,同时,使得整个招投标过程更加的透明化,便于施工单位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数字化策略提升了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准确性

由于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是建立在互联网的运转基础之上。因而,施工单位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对招投标的信息进行第一时间的查阅,并且根据信息的变动,以及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及时的调整招投标方案,便于做出最佳的工程招投标管理选择[9]。

另外,数字化策略在工程招投标管理运用了计算机系统。因而,招投标管理当中的数据,计算机软件会进行自动存储,这些数据信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施工单位按照工程投标承接工程已经是当下建筑行业工程建设的主流趋势,但是施工单位对于工程招投标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漏洞。数字化策略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规避传统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弊端,提升施工单位对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能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数字化管理,能实现招投标工程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使得工程招投标管理能够良性化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召银.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5150-5150.

[2]周芳芳.试析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397-3397.

[3]刘贵存.浅议工程招投标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6):326-327.

[4]姚晓丹.试析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4,(14):113-113.

[5]马莉莉.浅谈当前建设单位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7832-7833.

[6]陈建民.探析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2):206-207.

[7]杜晓勇.简论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0):1278-1278.

[8]赵志农.论我国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2,(12):38-39.

[9]王丽颖.我国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山西建筑,2010,36(2):276-277,282.

上接第90页

在风险评价方法中,现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本论文主要介绍主观概率评分法、外推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几种方法。

1、主观概率评分法

主观概率评分法一般取0到10之间的整数。(0代表没有风险,10代表最大风险),然后由项目管理人员和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价,为每一单个风险赋予一个权重;把各个权重下的评价值加起来,再同风险评价基准进行比较。

(1)主观评分法按图3一1程序所示(左列是管理人员的工作,右列是专家的工作)。

(2)评价结果的统计处理

对所有专家评价的结果进行适当分组,然后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分别确定专家权重;然后计算每组专家的比重,该比重为评价结果在该组的专家权重和,

可以取比重值最大的组的组中值作为下一轮评价的参考数值。

2、外推法

外推法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可分为前推、后推和旁推三种类型。前推就是根据历史的經验和数据推断出来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如果历史数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就可据此直接对风险做出周期性的评价,如果从历史记录中看不出明显的周期性,就可用一曲线或分布函数来拟合这些数

据再进行外推,此外还要注意历史数据的不完整性和主观性。后推是在手头没有

历史数据可供使用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

所以在项目评价时常用后推法。后推是把未知的、想象的事件及后果与己知事件及其后果联系起来,把未来风险事件归结到有数据可查的造成这一风险事件的初始事件上,从而对风险做出评价。旁推就是利用类似项目的数据进行外推,用某一项目的历史记录对新的类似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价。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合理规避风险,有效地抵御风险的困扰,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减少项目的受损失机会,降低损害程度,项目的盈利能力就会因此增强,项目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安全可靠性也就会大幅度提高。如果掌握了风险管理的技术,将对该企业的未来的管理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和促进。在实践过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项目的风险因素给与足够一重视,提出切合实际的防范措施,有可能减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有可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管理技术不可缺少的技术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陈通.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软科学,1995,(10):81一S4

[2]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6~78

“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方略 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工程

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丰富的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现状

1. 少数民族文献的数字化程度不高。

目前, 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整理基本还延续传统方式, 编目基本没有采用机编, 少数民族文献的回溯建库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缺乏上网检索的机制。此外, 对于那些载体、版本极具特色的线装古籍的扫描、光盘制作等一系列数字化, 还没有一个较强的保障措施。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落后突出表现在“数字鸿沟”的存在。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还不成熟, 与汉字软件相比严重滞后, 没有统一码字符集、字型、键盘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 致使系统的一致性、兼容性、共享性受到限制。少数民族文字处理软件缺乏易用性、稳定性和流行软件的强大功能, 从而致使大批少数民族文献的灰色度增加。以上现状已明显制约了少数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 “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建设内容

1.“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构建的基础平台。

“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构建基础平台包括三个方面: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要求采集的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应具有广泛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数据传输系统是指各部门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 包括数据、声音、图像等,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主要依赖于“数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献文种多、难度大, 在数据库建设中, 必须按照“资源共享、数据一致性和标准性”的原则, 要特别注意不同信息来源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整理及入库, 将数据以统一、规范的信息格式向“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各应用系统提供。

2. 进行信息网络融合, 实现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动态管理。

要形成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应用软件体系, 建立国家少数民族文献数据中心, 在安全保密的基础上, 国家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省级数据中心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 少数民族文献每一次出入库房、调拨情况、受损情况等, 都可以在网上实时监控, 实现全国少数民族文献的动态管理。

3. 开发智能管理系统, 优化少数民族文献的信息收集和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式。

要积极导入智能管理概念, 努力开发智能管理系统。“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导入智能管理, 意味着采用智能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集成与技术集成, 并与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虚拟现实、智能自动化等相结合的产物, 从而优化少数民族文献的信息收集方式、优化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式。

4. 加强少数民族文献网上建设著作权法的保护。

在全球数字化时代, 著作权保护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非公共信息网上建设著作权法的保护问题, 笔者认为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献数字化中的著作权保护。必须严肃对待作品的著作权问题, 尊重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作品的完整性等精神权利。二是电子文献传递中的著作权保护。在电子文献传递过程中, 要先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并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三是少数民族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发中的著作权保护。在开发全文数据库时, 应考虑数字化转换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三、“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建设的保障措施

“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 为使“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 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

1.强有力的运行协调管理体制。目前少数民族文献管理体制职能相对较为分散, 协调难度较大。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运行协调管理体制是“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协调机制建设, 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执行机构, 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笔者建议成立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的“数字少数民族文献”规划系统。由国家图书馆负责组织、联络、协调、指导各省市的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工作切实可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建立专门的民族地区文献协作组织;组织同民族聚居区信息部门之间的协作组织, 加强横向交流, 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工作的发展。“数字少数民族文献”规划系统在“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进程中, 要做好统一规划,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遵循“整体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 做好少数民族文献的普查、搜集、抢救、整理和出版工作;参照《文物法》、《档案法》, 尽快制定有关法规或《少数民族文献法》,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应用为中心, 力求高起点, 使其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 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满足未来功能升级的要求。

2确保投入。“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建设, 不仅要有一次性投入, 而且还要有运行的长期保障, 以确保工程建设与运行的顺利实施。首先, 要唤醒广大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献重要价值和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迫切性的认识。学术刊物要加大宣传力度, 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召开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少数民族文献学术讨论会, 逐步统一对少数民族文献有关问题的认识。其次, 加强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建设。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是指牢固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精通民族文献信息的内容、具有搜集、组织和传播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外, 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都有大量的收藏和研究。例如, 仅对藏文的收藏,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敦煌藏文文献约5000卷, 法国国立图书馆藏2500卷, 俄国收藏有敦煌及新疆古藏文文献约1000多件, 此外, 捷克、日本、印度都有收藏。自1976年在匈牙利召开第一次国际研究西藏文化的专家学术会议以来, 国外的藏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藏学研究中心, 藏学逐步形成为国际性学科。蒙古文文献的收藏与研究在国外流传也非常广泛。随着蒙古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许多珍贵的蒙古文文献都被译成外文出版,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蒙古学研究机构, 在蒙古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例如, 国外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 组织全国的少数民族文献学术机构和工作机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工作早日与国际接轨, 加强国际合作和运用新情报技术。

3.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献处理新技术。针对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 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快开发少数民族文献管理系统软件, 如蒙文文献管理系统软件、藏文文献管理系统软件等。从而加快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 使少数民族文献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加强政府干预力度, 制定具体发展规划, 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统一负责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启动新一代软件和平台的研制工作, 就少数民族文字处理新技术项目尽快立项, 组织有关专家技术攻关。其次, 组织推广先进的少数民族文献处理新技术。目前该技术较先进的有青鸟华光少数民族文字处理系统、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发的通用的支持蒙、藏、维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系统平台、由西北民族学院于洪志教授主持开发的藏文信息技术——编码理论、字型标准及应用系统、清华大学最近研发成功的全球首款在统一系统框架中支持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的印刷文档识别系统等。这些系统软件已经开始在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于洪志教授主持的藏文信息技术——编码理论、字型标准及应用系统包括格萨尔、藏医藏药、历算等9个子系统,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也表决通过了这一藏文编码中国提案, 这也就意味着藏文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换了。

总之, “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建设就是将民族文献数字化, 通过网络为收集、分析、研究、开发和管理民族文献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数字少数民族文献”工程是提高民族文献利用率、增强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前瞻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 一定要重视这一工程的建设, 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之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卫东.双语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

[2]李静.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03 (6) .

数字工程 第8篇

一、中国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决策和调整滞后

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不能够推陈出新, 仍选择运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建筑管理模式, 降低了整个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传送信息能力, 而且影响整个建筑公司的计划和决议。在规定时间内失去了其效用, 由此计划和决议没有得到基本信息和数据的支持。所以, 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决定只能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 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

2. 成本的控制

目前, 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 大部分对建筑过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造价没有做详细的规划并进行系统的管理。在许多较小的支出或结算上都不在意, 也没有做详细登记。从而致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 常常不能掌控成本, 也不能准确的测算出工程的造, 造成企业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 信息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工作特别繁琐, 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的数据和信息。而在未来的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控制成本造价、拟定工作计划、分配建筑材料等决策时, 都要这些数据和信息。在工作过程中, 如果缺失了这些数据信息, 那么整个施工的运转将进入崩溃状态。目前, 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还在用简单的笔和纸这种古老的方法记录这些管理数据和信息。这将致使施工建筑公司信息储备量匮乏, 从而使得建筑施工单位不能进行相关方面的建筑施工检测和计划。

4. 企业管理的问题

工程在进行施工建设时, 往往需要施工部门到现场工作。但是一般情况下, 企业管理人员都不会到现场去。如果有必要进行上下级沟通时, 通常都会用电话或网络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能或造成施工时间的延迟, 增加了施工成本, 并且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一旦出现理解错误这样的问题, 后果将会无法想象。

二、实现施工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1. 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

通过预先设置在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进行监控的关键点位上安装摄像机和报警探头, 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 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联动报警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 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程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时, 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1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 省去了较多的人力, 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 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 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 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调看时, 可以一目了然。

2. 信息资源共享

因为每个建设工程需要涉及监理的信息多, 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 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 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 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 可联入监理公司的主服务器, 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 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立工程的各种数据、图片, 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信息库的同时, 给予相关指示, 从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减少了人员, 简化了手续, 节约了工程监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计算机处理文档, 实现无纸化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 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工程监理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 都可用Word、Excel和Power 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 将其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系统可以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 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 便于工程管理和查阅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 可用Power Point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 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 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 形成电子监理档案。

三、数字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实现多智能体施工

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目的或任务内容而单独自主的进行运作的是智能体, 可以融合进入自己的周围环境中, 也可以在周围环境中获得新的知识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具备学习和判断能力的智能实体。多Agent系统是一个有多部分组成的智能计算体系, 可以单独进行运作, 也可以做到同其他的智能通信。目标是通过无数个小的系统进行协调与沟通, 建立一个大型的管理系统, 多Agent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一个跨越性标志。多Agent技术的特点有分散性、自立性、协调性, 还具有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许多新工艺、材料、技术都络绎不绝的出现。项目规模范围逐渐扩展, 样式种类也越来越多, 施工建设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添加。所以, 对施工项目在统筹、协调、时效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就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管理体系而言, 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由此可知, 数字化管理实际用于施工管理过程的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随着贯穿于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数字化管理, 固然会影响日后施工项目对信息化管理。数字管理系统的产生与应用, 将以标准化的管理为基准, 更好的施展量化管理理念, 同时使信息化的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芬, 李逵, 宋小虎.分析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意义[J].吉林交通科技, 2011 (06) .

[2]吕丽芳.分析目前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国际管理的对比分析[J].山西煤炭, 2011.

地下工程电气系统数字化方案 第9篇

1 地下工程电气系统数字化的典型实现模式

地下工程电气系统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以下功能子系统:发电控制与管理子系统、变电控制与管理子系统、配电控制与管理子系统、照明控制与管理子系统、通风空调电气设备控制子系统、给排水电气设备控制子系统, 如图1所示。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 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目前电气系统智能控制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附加PLC模式和现场总线模式。

1.1 传统模式

地下工程电气系统数字化的传统实现模式是通过附加单独的PLC, 经PLC实现对电气参数的采集和控制。系统的所有测点均由PLC来连接, 这些模块完成最基本的采集功能。PLC与电气回路采用一对一的电缆连接, 硬接线过多, 如图2所示。该模式下的控制系统具有如下特点:需要不同的现场模块来实现对不同电气量的采集和控制成本高获得的电气参数少, 投资大;无法获得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1.2 现场总线模式

在现场总线模式中, 现场智能节点通过编程可完成多种功能, 并组成控制回路, 使工作站/控制器的部分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现场智能节点中。系统采用的通用模拟量节点可采集电流、电压等信号, 减少了系统中监控设备的种类, 但是通用采集点的数据采集精确度不高, 参数检测不完全, 且引入的干扰大。如图3所示, 最底层的控制网即现场总线网络, 各节点下放分散到现场, 构成一种彻底的分布式控制体系结构。

2 基于设备 (元件) 组的数字化方案

2.1 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的数字化电气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 保证系统组态的灵活性和功能配置的方便性。系统由两种网络构成。第一种为100M TCP/IP以太网, 设备监控主机、各个子系统的区域控制器通过以太网互联, 第二种为电力载波模块通过电力线控制照明设备, 总体网络架构如图4所示。各个分系统监控装置就地安装于每个受控装置上, 将各个子系统内的设备先集成起来, 上位机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实现电气设备互联控制。此系统既可以通过上位机实现远程控制, 也可以不依赖网络实现就地控制。

2.2 发电机、变压器集成方案

发电机、变压器作为成熟的工业通用电气设备, 已有大量智能化控制器可供选用, 这些智能化控制器普遍带有通讯接口, 可直接集成到数字化系统中。但工程中发电机、变压器的智能控制器一般由不同厂家提供, 类型、种类不尽相同, 可用协议转换器将这些设备有机地集成到系统中。本系统主要实现对柴油发电机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输出功率、频率、谐波等电参数和柴油机水温、油温、油压, 电站环境参数的数字化检测, 以及自动化柴油发电机组自启动、自动并车、内外电自动切换等数字化测控;实现对变压器输入/输出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等电参数和变压器本体温度、环境参数的数字化检测, 以及内外电自动切换等数字化测控。

2.3 数字化开关柜方案

本系统以开关柜为对象, 对柜内各元件的开关状态、供电回路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 以及电气接头温度、柜内外温、湿度等参数进行数字化测控和显示, 并提供现场总线接口。开关柜数字化核心是针对开关柜电气一次回路和相关电气设备设计的基于微控制器构成的专用数字化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由主单元和子单元组合构成, 采用现场总线互联。每一子单元承担一路开关设备的监控, 包括采集电压、电流、回路接头温度和开关状态, 控制开关动作等, 实现各回路参数检测、故障诊断和控制保护主单元进行数据综合和联锁控制、电能质量分析, 管理键盘、显示器等人机交互设备和网络接口。

2.4 数字化电动装置方案

系统采用微控制器实现对电动装置的行程、转矩进行检测与控制, 并通过现场总线实现互联、互操作, 以及与上位机通信。地下工程通风空调、给排水系统的电动执行机构采用现场总线接口, 多个电动阀门可连接到一条数字总线上, 既可实现就地操作, 也可远程控制、相互联锁, 构成自愈式阀门控制系统, 大大提高通风空调、给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同时, 考虑到地下工程通风给排水等工艺系统控制的方便性, 数字化电动装置可预留部分输入/输出接口, 供风机、除湿机、水泵等进行参数检测与控制, 方便构建地下工程通风空调、给排水数字化控制子系统, 实现可靠、节电运行。数字化电动装置结构模式如图5所示。

2.5 数字化照明控制技术方案

地下工程照明灯具多、负荷大、分布范围广, 是平时节电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通过电力线进行通信和传输数据, 具有不另外敷设电缆、永久在线、可靠性高等优点, 且照明控制对实时性和响应速度要求不高, 特别适用于地下工程照明控制系统。

系统采用电力线载波模块作为照明控制模块。照明控制模块可检测环境照度, 控制照明回路电源, 同时将检测信号和控制结果上传区域控制器或照明控制主机, 实现就地控制、分区域控制及系统优化管理。照明控制主机可单独设置, 也可由载波通信模块将照明系统的数据直接传给上位机。照明示意图如图6所示。

数字化电气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 在电气基础设备 (元件) 组数字化的基础上, 通过现场总线和网络协议转换装置, 实现数字化信息集成, 建立电气系统实时数据库, 为电气系统智能化控制、故障诊断、智能维护管理等功能开发奠定基础。

3 结论

设计的地下工程供配电数字化技术方案, 实现了电气设备 (元件) 组数字化, 为系统优化集成、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奠定了技术基础初步达到电气系统“一次设备智能化, 二次设备网络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 便于进行二次开发与优化。方案兼顾了实用性和经济性, 不仅适用于已建造的地下工程供配电系统改造, 也适用于新工程的供配电系统建设

摘要:分析对比了当前电气系统实现数字化的两种典型模式, 根据地下工程的特殊环境及监控工艺要求, 综合对比了实用性和经济性, 按功能划分了子系统, 并设计了数字化方案。

数字时代的教育与人机工程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教育,人机系统

一、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辨析

“数”乃万物。这是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产生于距今约2 500百年前,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2 500百年前的观点正邃变为今天的现实。“数字化”像一股势不可挡的狂潮涌入了我们的时代,当人们还沉浸在昨天科技的恩泽并沿着其铺就的道路延续着顺理成章的生存方式时,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启我们生存的另一个天地。特别是在人类知识的延续、发展与发现上,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以其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教育手段,不但冲击着昨天的教育模式,也重新规划着人类的明天。

毋庸赘言,数字化已经从概念的幻境中走出来,并接受了今天的洗礼。人们在感受它恩泽的同时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是数字界面与人的认知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所突显的是技术性与人性的失调;其次是界面环境与“人态” 的相悖。上述问题不但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影响或改变着学生的脑态。

数字时代显现出的最一般的现象是速度与虚拟。速度提升了人们对信息的单位时间接受量,人们通过虚拟技术,实现了用非物质形式感知事物现象或内在规律的愿望。从技术角度讲,速度是实现虚拟的基础,高速度能够实现复杂的虚拟,其价值无可厚非。然而,对人的本能来讲,接收信息的速度是有限能量。虽然阈值对于个体有所差异,但上限与下限的绝对值与数字技术的速度无可比性。这就是数字信息传输速度与人脑接收速度的差异化所在。

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生下列现象,教师本想利用PPT程序制作课件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获得理想教学效果,但得到的结果却有时事与愿违。课堂上学生们难以打起精神,既不做笔记,又不集中精神听课。是学生不热爱学习?还是学生有其他的心理问题?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教师劳神制作的课件,在人机关系上违背了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最普遍的问题是知识信息的输出量严重超过学生的信息接收量。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授课方式的最直接表现,是板书的书写与图像的显示,教师在课前将所有的内容制成课件,为了详尽而准确地描述知识点,输入了大量的文字或其他符号。课堂上,教师只做两件事:其一是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讲解;其二是适时地播放幻灯片。由于课堂上所放映的内容是课前所做好的,因此信息输出速度很快,而学生的信息接收速度难以跟上,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具体表现为:(1)难以保持随意注意;(2)难以形成长时间或永久性记忆;(3)难以形成概念等。

注意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特别是随意注意,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从注意的理论模型来看,无论是过滤器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直至中枢能量理论,其共同性都在于刺激与选择,刺激的性质与刺激通道的秩序左右着注意。而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由于省略了当堂的书写过程,使听觉通道与视觉通道同时发生知觉或反应,即学生在相应的字符呈现时,要同时完成笔记、视觉追随和听觉追随等任务,依据中枢能量理论,当多通道同时操作时,其注意就会发生被分配状态,各通道的注意指数就会下降。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设计的实验所证实。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避免了上述问题,原因在于板书的书写过程,就是学生视觉的追随的过程,使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不同时发生知觉反应。通常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学生仅发生视觉追随,教师的书写速度比学生的笔记速度略快于5-8个字符,当教师完成书写并进行讲解时,学生的笔记也基本完成,视觉追随活动结束,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听觉追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在单通道作业状态。因此注意的中枢能量对于各种刺激,始终处于高能状态,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

记忆是人类掌握知识的最一般的基础条件之一,然而记忆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本文在此所研究的问题不涉及纯粹的关于记忆的理论,而是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探讨形成记忆的条件。通过前人及当代的相关试验证实,人的记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机能;(2)在觉醒前提下;(3)所发生的刺激处于意识之内。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看,就是对刺激首先产生感知觉反映,并通过对相关通道的注意机制的建立,实现对信息的存储。因此,能够快速而稳定产生对感知觉的刺激,是能否实现注意发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刺激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刺激的强度,数字技术下的视觉刺激主要是通过光的扫描实现的。因此其显示的条件必须是低照度的环境,这是学习所需的人机环境与数字技术呈现的环境相对立的矛盾点。在环境照度上,能够满足各类视觉作业要求的照度可参照生产车间工作面上的最低照度值表(见表1):

通过表1可知,能够满足笔记作业的最低照度必须在Ⅳ级,也就是一般照度值须达到100-75 /lx,而对于现今普遍使用的投影仪的投影性能来讲,这个照度值显然影响其最基本的显示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投影仪的显示效果,只好采用低于10 /lx的照度。这个光环境不仅导致学习者无法做笔记等学习操作,更重要的是这一光环境恰好覆盖了觉醒抑制的范围值,并且促进了睡眠发生的概率,因此丧失了记忆的必要条件。

二、数字时代的教学与人机关系

数字技术使人类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突变”,其根本点在于构成其体系之一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于教育来讲是全面的和彻底的,无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还是教学活动,都得到了革命性的促进和发展。首先,由于技术的进步,使教学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表现在教学活动上的特性不再是机械的。其次,对于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而言,原有的人机关系已不再适应,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将由传统知识技能向驾驭、运用数字技术方面的转变,其结果不仅导致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的自然调整,而且也将引起对数字技术下,教学环境及人机关系进行新的探讨。

能够适应数字技术教学环境的人机关系并非单纯取决于数字设备,确切地说应该取决于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技术结构,应该对应于教学环境中的人机关系,具体说应包含下列内容:(1)文字与图形的显示是否与学生记笔记时所要求的环境同化,比如说是否配备不用借助必要照度即可实现笔记的工具。(2)由于数字技术教学界面的特定性,授课最好配置书写装置。因为手写体的字符往往对学生的情感具有主导作用,所以未来的授课过程不再停留于单纯的标准化输入或讲授,而是兼具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3)如果无法克服数字技术所特有的界面特性限定的环境,那么是否考虑其他的觉醒刺激方式来保持学习者的兴奋状态。

三、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与人机系统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由于数字时代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求新的人机系统来适应现代与未来的教育。以此为基点,势必将引起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如以数字技术为对象的人机系统对人的功效意义如何反映;对教、学双方而言,在人机工作界面中,哪些素质的要求被提升在认知系统与情感系统方面,并具有哪些相应的改变等。另一方面是界面环境的“宜人性”,它包括信息互动形式,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显示形式与人的知觉关系,借以提高获取必要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信息输入形式,表现为人对机器的操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对于学习方,生态适应性表现为对人脑状态的可控性,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心智的基本条件。数字时代的标志性物质便是信息,而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海量信息”,传统的学习处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应用“语义信息”的概念实现未来的教育目标,是我们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研究的重要领域,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有必要投入到这种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中。

(一)人机界面标准化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原则。但是,这个原则下的“人”,既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其中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共性。然而,长期以来,人机界面的设计一直偏重于个性化,特别是某些中小型软件,为了强调自身风格,界面设计常常是五花八门,令使用者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由于数字时代各类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术语、新图标不断涌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使我们欣喜不已,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识别和理解造成了始料不及的麻烦。如果所有软件都以个性化为编写依据,势必会造成人机系统形式的混乱,这难道不是工业革命初期非标准化的翻版吗?所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对未来,数字化人机关系应具有系统性。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探索界面语言、图标、构成形式等心理与行为的共性,为人机界面的标准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界面设计要跻身于代表人类最高生产力的数字领域,需要规范和责任。数字技术下的人机界面走向标准化不能不说是人机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人与机器(环境)是人机系统中互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片面地强调机器(环境)无条件地服从于“人”,将是非常被动的和盲目的,因为人机界面所反映的信息,对于原始意义的人是无效的。任何一个人要读懂信息的含义,必须凭借其所学的知识,而知识是“人”创造和总结的,是不断发展的。在这方面,人机界面的语言及标志系统,不仅有规范和统一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发展为基础性知识来传授和普及,并固定于教育的某个层面,使之成为人类共同遵循且具有准确传播语义的知识,这是人机系统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保证。

(二)信息输入方式的发展趋势

所有的数字化设备都少不了信息输入介质,键盘既是其中之一,其键入方式具有经典地位。无论是计算机还是手机,无论是电话还是电子设备,按键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方式。不可否认,按键操作方式有其不可胜数的优点,但就目前而言,也有其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是单键功能的固定性,如,表示“A”的按键就只能输入“A”含义的信息,要输入希腊字母或俄文字母及其他符号,就只能靠软键盘。虽然软键盘与硬键盘在输入指令上是相通的,但由于硬键盘的键标与输入内容不一致,必须借助屏幕上的软键盘来辨别,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由于视觉识别系统与输入动作处于间接状态,因此输入效率大打折扣;二是本来就十分拥挤的桌面又被软键盘占用一块空间,阻碍了人机的正常交流。其次,是键盘输入信息具有“依次”特性。以输入汉字为例,目前所有汉字输入法都是对“字”的音或形的编码,要准确输入一个汉字有时需要键入包括选字键等八个字母才可完成,而且必须按字母的前后顺序键入,否则便会前功尽弃。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语音识别技术将日臻完善,也许明天的输入方式会以声音代替手指、麦克代替键盘。但那是技术的结果,不是设计的结果,同样摆脱不了技术以外的人机系统。但今天不想就未定技术对人机关系的影响作出任何预言,只想对已实现的输入方式的发展趋势妄论一下个人观点:在键盘输入方式上,无论是单键还是整体都应向“动态化”发展;在信息的键入方面应克服“依次”特性,探讨和发展“并行”输入方式; 对现有散态下的操作部件进行“整合”,是信息输入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其更符合人类各器官综合运动的协调规律。

参考文献

[1]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詹姆斯.怀特.破译人脑之谜.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数字工程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测量工程

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

1.1 便于理解,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地籍测量工作的信息量较大,包含线条、数字等信息较多,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复杂多变的地理资源,这就给测绘人员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数字作为基础,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整合成形象的模拟图,这样不仅可以简单明了的表现测绘数据,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量工作的难度,以及简化了阅读难度,让人们形象的判断出地势地貌。

同时,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方便整理、删减、修改数据信息,尤其是数字地图的表现,它与测图比例尺无关,用户可以根据使用便捷而直接查询,例如,用户可以在数字地图上直接查看地貌特征,这种测量方式有助于测量人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1.2 优化资源,有效降低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丰富了用户的生活,也为用户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方便,它逐渐成为用户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数据库,而有效地整合优化地籍信息资源,并可以共享和交换数据信息,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得到其想获得的准确信息资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绘制工作,从而实现了多人共享数据信息的目的,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数据库不仅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各自之间进行数据交流沟通,且可以方便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既增强了工作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避免了出现错误的概率,增强了测绘工作效率,缩短测绘工程测量工期。

1.3 提升技能,减少工程时间

在测绘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传统测绘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在借助现代化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测绘工作人员之间的专业技能,提升测绘工作人员的技能,避免分级布网等其他影响因素,从而做到测量工作一体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外业工作人员的测量工作量,且可以缩短地籍测量工程的工期。

1.4 测量精确,为客户提供便利

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将全站仪与PTK进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全站仪采集的数据信息保存在电脑PTK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测量方式产生的误差,且可以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度,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得到的准确的数据信息,为用户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图纸资料,并对这些图纸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自己使用方便的设计方案,推动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发展。

1.5 应用方便,实现实时更新

计算机可以实时快速的将数字化地籍测量结果作为基础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将地籍测量得到的各项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地对比分析,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测量数据中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逐步完善图标,提高国土部门数据信息的精度,促进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作业方法

2.1 控制测量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地籍测绘工程的基础工作,它主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方法而得到具有精确地籍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值。近几年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成熟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传统精度较低的三角测量技术已经被现代先进的高精技术GPS所取代,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控制测量工作量,减轻了三角测量工作的限制。根据笔者多年施工经验可知,首级控制测量可利用静态GPS测量技术,平差处理根据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准确处理;在外业细部点的采集控制时,如果利用RTK技术不需要设置图根控制点,若利用全站仪,则需要在首级控制点上进行细化为图根控制点,或者采用RTK技术进行加密,其中图根控制测量主要是应用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采集的控制点的精度,从而有效地确保地籍测量的精度满足规范的要求与用户的使用要求。

2.2 界址点、地物点等细部点的测量

在地籍测绘的外业数据采集中主要应用了全站仪、GPDRTK技术、扫描数字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等。

(1)使用全站仪进行外业测量。在测量较为隐蔽或高大建筑物的地物点或界址点时,需要先利用RTK技术测量一组图根点,然后利用全站仪测量地物点与界址點。全站仪可以自动保存测量的数据信息,在外业的地物点与界址点观测测量工作中,全站仪直接将数据保存在设备内,并准确绘制草图。

由于全站仪在测量工作时可以实时准确的记录数据,并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特别是免棱镜全站仪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测量工作强度,测量操作更加简洁灵活,因此数字化测量共组多采用全站仪进行地籍测绘工作。

(2)RTK 技术。在障碍物较少、遮拦物较少时,例如在高大建筑物的顶部或建筑物的房角等部位,应用RTK测量技术可以降低工作量,它可以将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记录保存在电子手簿中,并可以在现场进行快速的绘制地籍草图。

RTK地籍测绘技术主要优点:自动化作业、集成度高、测量功能强,同时可以降低外业作业强度,且RTK测量工作定位精度高、数据存储安全可靠、积累误差低;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后处理功能强。

(3)扫描数字化作业。针对已有的地形图,可以利用扫描仪对原地形图进行扫描,从而格栅图形后,再利用矢量化软件将格栅图转换为矢量图形,以实现原测地籍图的数字化。

但是此种方法测量精度取决于原地形图的精度,同时,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则必会降低原图的测量精度。

3.结束语

根据上文所述,在地籍测绘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外业测量工作强度,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籍测量数据的精度,为我国国土测量工作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晨华,汤廖文.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8(3):259-2 61.

[2]吴丽娜,张晓峰.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J].地矿测绘,2012,20(5):12-14.

简述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 第12篇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 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 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 (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 有机地集成起来, 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 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 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 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 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 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2 勘察资料收集

2.1 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 勘探深度不同。如:一般5层~6层砖混结构住宅, 勘探孔深15m基本可满足要求, 而5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 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 则勘探孔深度15m一般不够。可依据原则为一般性钻孔的勘察深度应能控制主要受力层, 不应小于5m;对高层建筑面言, 一般性勘察孔应达到基底下0.5倍~1.0倍的基础宽度, 并深入稳下分面的地层, 并满足控制性钻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对于钻孔间距除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2001要求外, 对于若采用端承型桩基础, 若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适当加密钻孔加以控制。

2.2 野外地层划分

野外地层的正确划分是室内资料整理的关键因素, 对较大型的工程由于施工多采取钻机平行作业形式, 技术人员较多, 各勘探班组往往各行其事, 最后资料汇总后难以统一, 给室内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这种问题应将所有技术人员首先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一至二个钻孔, 统一编录形式, 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连线, 发现异常及时研究处理。

2.3 地下水位观测

实际地下水位量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应同时观测地下水位, 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第二, 地下水位观测应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的影响, 若量测时间正好处于附近抽水井抽水下降漏斗时, 所量测到的地下水位肯定偏深;第三, 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座标、标高回测相结合。我们知道勘探孔口周围地面实际不是一个水平面, 水位量测参照孔口位置不同, 水位埋深也不一样, 因此而产生的误差几厘米是难以避免的, 这根本无法满足按规范要求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为±2am的要求, 也更无法测定地下水的正确流向。解决方法是孔口座标、标高回测同时以标高回测时的孔口位置为准向下量测地下水位深度。

3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探讨

3.1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 表面模型法 (也叫数字表面模型) 的历史较早, 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 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 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 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 构成网状曲面片, 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 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 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 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 将做详细分析讨论。不规则格网法 (TIN) 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 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 (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 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 , 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 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 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 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 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 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 分别存储X, Y, 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 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 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 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系统

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

(1) 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1) 自然区划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2) 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2)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 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结合上述分析,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

(1)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岩±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 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 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 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2) 数据库建立实现

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 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 (位置) 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 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 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 主要是根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 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 (如地质勘察报告等) 。

摘要: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 基于岩土工程勘察面临的问题, 就如何实现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的方法步骤进行简要探讨, 解决了传统岩土工程勘察在数据处理上的缺陷, 以期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勘探,地层划分,模型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下一篇: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