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2024-07-13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精选12篇)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1篇

一、给自己一个目标

我的目标是, 做一个给学生带来兴趣和自信的高一历史教师。高一历史学科需要的基础要求不高, 当学生带着希望和梦想来到高中, 开始高一新的学习旅程时, 我们历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并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是, 通过我的教学, 让我所教班级中下游学生的历史成绩成为他自己9门学科中最好的一科。有目标, 才会有挑战, 才会有责任。

二、改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取得效益最大化的前提

1. 抛弃经验主义, 做改革型历史教师

经验是财富, 但也可能成为我们发展的制约。有的老师爱用自己花了好多年才形成的授课方式, 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授课时靠经验, 自己“舒服过瘾”, 而不顾学生“死活”。以我为中心, 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但是却重教轻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学生来说, 缺乏发散思维、批评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市推进的“活动单”教学, 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用确当的方式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原有授课模式肯定会不适应, 改变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

2. 打破保守主义, 做合作型历史教师

现在, 靠单干已经注定无法走远, 实现资源共享、参与集体备课、主动听课和被听课这三点已经成为提升自己和提升一个团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资源共享需要“无私的胸怀”, 资源共享可以让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好上加好”;集体备课需要“务实的碰撞”, 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听课和被听课, 都会得到收获和进步。

三、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关键不在课堂, 而在课前的精心备课

1. 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 形成适合学情的学案

学案的编写要紧扣“课程目标”和最近版的“高考考试说明”, 编写时要至少结合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教材。这样的学案编写才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经过精心“二次编写”的学案, 不仅解决了学生上课又要听课、又要记笔记、又要看教材的应接不暇的难题, 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腾出宝贵时间解决重点难点。有了学案, 还会解决部分学生课堂未听清, 课后复习有依靠的问题。学案的实施, 对高一学生来说, 好处多多, 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和好操作。

2. 对课堂上“设问”的精心备课

课堂设问是课堂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实现知识能力升华的重要载体。课堂设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 是课堂教学质量好坏优劣的关键。课堂设问的语言必须用心组织, 必须用词简洁、指向明确, 设问要“设”在关节上。如何将课堂设问“设”在关节上, 关键是课前教师要在网上大量做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题目, 教者在“题海”中得到启示和灵感, 得出设问的关节点和角度。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游刃有余, 效益最大化, 课前就必须精心准备。

四、教学中的几点实践尝试

1. 实施“3+40+5”的授课模式

“3”是指历史课上课前的3分钟。上课铃响之后, 学生需要几分钟才能进入历史学习的氛围, 45分钟的课最多只有40分钟的效果。针对这个现象, 我实行历史课课前3分钟读书活动, 所读内容为上节课知识。这样做后, 我进教室示意学生停下时, 学生进入了历史学习氛围, 这样就确保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说, 课前3分钟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状态, 课堂变得主动、积极、严谨。“40”指用40分钟完成预设的备课内容, “5”指最后5分钟小结, 小结方式可以是教师进一步点明本课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学生谈收获。5分钟的小结是学生知识升华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使学生对一课内容产生“整体感”和“立体感”。

2. 学法的规范和指导很重要

学法的规范和指导, 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 对学生课堂笔记的规范指导。课堂笔记是学生巩固和复习的依据。规范指导好学生的课堂笔记, 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保证。学生的课堂笔记, 左面是学案, 学案对折起来的空白做默写历史关键词句用, 学案掀起来为本课的经典错题;右面为学生自我整理的“每课重点”, 右面多余部分留空, 备总复习和高二高三知识深化时用。这样的学生课堂笔记, 为学生3年历史学习“一本通”。课堂笔记是学生历史思维技巧、考试收获和题型专解集。

(2) 对学生试卷订正小结的指导。学生试卷的自我反思是提高练习价值的关键。在精选精练精评后, 学生对试卷要做5个方面工作。一是在选择题栏目处标明三个分数和一个结论, 即年级班级历史选择题最高均分、班级均分、个人选择题得分, 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大概位置, 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并得出结论:是要保持, 还是要警惕。二是在每小页试卷的顶端中央写上“必看题”, 学生经过自我考情的取舍, 把今后有价值看的试题的题号写到“必看题”后面, 所选题必须注明入选的精彩之处。三是在课堂笔记专栏里, 写“某次考试的3大收获”, 让试卷变成学生“收获”的舞台。四是及时将分散的试卷贴进试卷集。五是一周后安排20分钟历史自习课, 让学生将试卷的大题目重做 (我校试卷采用试卷和答题纸分开, 但试卷大题处留空的做法, 我们在评讲大题时学生可画关键词和信息, 但不可以记答案) 。重做不仅能将考卷的效益落到实处, 学生在重做中还会赢得信心, 找到破大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第2篇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许多教师通常都会设置“讨论”这个环节。

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确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就应当按要求正常进行,决不能含糊。但在课堂教学讨论这个环节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组织讨论的时间上“算”得太紧,“掐”得太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了讨论题后,往往是学生思维刚刚拓展开来,逐步进入讨论的佳境,或者正在认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句“由于时间关系”的话也就使得讨论戛然而止,草草收兵。刚刚开始就很快结束,这样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完全是一种流于新课程教学形式的“作秀”。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立足文本,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第3篇

2007年12月10日(第十五周星期一第六节课)我在校内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班级为初一(4)班,授课内容为《风筝》。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和冲突中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回忆兄弟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这篇课文半白半文,写作时间距今约有80年了,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所以课不好上。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这节课将会很乏味、很空。我在处理这一课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从多角度去解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外,还增加了比较感悟。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文章中的事件做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社会根源的把握。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的话,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情景描述

在这节课的导入中,我以学生现在见到风筝的感受为切入口,学生都能回答喜悦、开心、高兴等。而文中的“我”见到风筝的感受呢?学生快速地在文章的第一节找到惊异和悲哀。这时,学生自己就很疑惑,为什么我们见到风筝的时候是喜悦,而文章中的“我”是惊异和悲哀呢?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很快找到惊异和悲哀的原因,形成本节课的第一个比较点。

在理解精神虐杀的一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针对初一学生活跃、积极性高的特点,随堂让两位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那两位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品味出“我”和小兄弟的性格,学生的兴趣得到再一次的提高。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我’为什么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呢?”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你会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事吗?学生一致否定了这种看法。那么,当时“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学生立刻抓住了“当时”二字。学生说:“老师,是当时的社会决定的。”“当时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按照学生的思路,我立刻加以补充:“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的‘我’就是受这种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这样,形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比较。

当课上到“我”求弟弟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有的学生不理解:“那是虐杀啊,弟弟为什么会忘记。要是我,肯定记一辈子。”其他的学生进行反驳:“这说明弟弟宽宏大量啊。”学生在为什么会忘却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我是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的:“当同学们受到批评时,什么时候会很快忘记?什么时候会记很长时间呢?”学生立刻说:“批评对的,虽然当时心里不舒服,但是很快就会忘记。我爸冤枉我的时候,我就会记住很长时间。”其他的学生都笑了。这时学生都了解了,原来小兄弟认为哥哥当年的批判是对的,弟弟忘了,而哥哥却记起来了。所以哥哥内心感受到一种煎熬, 弟弟认同了哥哥的管束,在哥哥的管教下,弟弟已经麻木了,没有丝毫的抗争意识。这时,形成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比较。

这时,板书上的对比学生也发现了。纵向的对比:二十年前弟弟天真、聪慧,“我”蛮横、粗暴;二十年后,弟弟麻木、无抗争意识,“我”自省、勇于解剖自己。横向的对比:二十年前,弟弟天真、聪慧,二十年后,弟弟麻木、无抗争意识;二十年前,“我”蛮横、粗暴,二十年后,“我”自省、勇于解剖自己。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造成这一切的是腐朽的封建教育。

三、反思与讨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认为学生是很难寻找出社会根源的。但学生的表现让我吃了一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贯彻有效教学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有效教学应立足文本。

在以前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中,我一度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加大激发学生兴趣的力度,而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不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重新认识到文本的重要性。文本是根本,可以发散开去,但是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有效教学,为出亮点而去人为地强造亮点。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深度解读文本的支点

在初中教材中,有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学生没有办法感受文章的写作社会背景。学生熟悉的是身边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解读文本的支点。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从学生生活中见到风筝的感受和课文中“我”见到风筝的感受差异为切入口,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正确引导

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考虑弟弟为什么会全然忘却。有的学生说:“宽容、大度”。显然挖得不够深。我继续引导:“同学们什么时候会忘记批评呢?”这时有的学生说:“弟弟认为批评是对的,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麻木了。”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不但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合作探究,学生主动参与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理解不全面,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学的过程,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地学。

在《风筝》的教学过程中,随堂学生表演“精神虐杀的一幕”,学生积极性很高,表演得很精彩。学生演出了哥哥的粗暴、蛮横和弟弟的天真、可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将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理论相结合,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这一活动需要融入教师很多的个人经验、文学素养,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学艺术。那么,怎样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听过普通教师的课,也听过特级教师的课,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标准、学生水平和教材三者关系的协调才是确定恰当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动作与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可小视。

如,同样是讲“确定位置”一课,现拿两位老师的例子做一下比较。有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设置情境,以教室为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让其自主学习探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则“言简意赅”———让学生掌握用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一比较便知,第一种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种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指挥下填填方格,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要素

如果教师想对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设置,一定要分析各类要素,首先是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三方面来设计的,它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教师首先要明确该教学内容在小学整个教学体的作用,然后分出重难点的上限和下限,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学有所获,还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备学生,着重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起始能力如何,其基础怎样,他们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确定教学内容首先要分析教材编写的特点,把握本节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再确定其重难点。我曾经组织了一次“比一比──求和”的教学。

一上课,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组。男女生各三组,然后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杯子,让他们进行夹玻璃球比赛。安排好记录员记录比赛成绩。学生们经过激烈的比赛,把每组的玻璃球相加得出每一组的冠军,然后男生组和男生组相加,女生组和女生组相加,得出最后的冠军。当我把这些成绩公布出来时,加法求和的方法已不言自明。然后我又出了几道类似的求和习题,让他们加以练习,学生都兴致高涨,很快掌握了加法求和这一知识点。

有这样的效果,是我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结果。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知晓和的运用价值,并能运用以前所学迅速求和。在本节课中,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因为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新理念。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了求和的重要意义,掌握了加法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灵活合理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小学数学课。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学效果作出正确评价

由于学生的背景不同,因此每一节课产生的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因此教师不能用一刀切的评价来扼杀学生的求知欲。这个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书面的,所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可以在课后用与学生进行访谈、分析作业等方式加以评价。教师要力求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教师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方面,但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互助合作,谦让宽容也要考虑进来。

我经常问学生,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很快乐”,有一部分学生会说“不开心”,还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会把这些回答进行统计做成图表,并把他们的理由记录下来,力求在下一次课时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进行上述操作时,学生也亲身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先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首先我们来认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

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

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的基本理念,现在来看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二、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案例分析:

比如今天李苗老师的《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动作中,认识人物的内心与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广博的才能。

李老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三顾茅庐》中李老师根据设计的三维目标选择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内容重点来学。从而起到内容服务与教学,达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再比如说《三顾茅庐》中李老师通过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前后事情,通过让学生阅读、体会人物神态语言来学习刘备的虔诚,学生理解了,学会了,从而达到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我认为也就是教学过程设计,这因人而异,我们不是有同课异构的说法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打一个比方,当一个人想要去一个地方(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好了地点,方向,就看怎样去的问题了,也就是去的路线和方式,你可以走这条路,那条路,但有一条是最近的(教学过程),你可以步行,骑自行车,开小车,坐飞机,这就是(教学方法)。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的教学效果最好。

(3)重难点突破

比如李苗老师的《三顾茅庐》教学内容设计中,她选择了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前和张飞的谈话,到达前,到达时,到达后刘备的四个表现,体现了刘备是如何尊重人才,让学生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从而学习对人才要尊敬的品质。

因此我们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简单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知识的构建。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构建。(5)训练题的精选。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良莠不齐,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高有代表性的题型,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三顾茅庐》最后也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假如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理解,而小芳是你们班的学习标兵,这时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议议说说,从而达到课堂知识的巩固,也能体现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 “三维统一”的要求,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围绕主题,层层设问,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总结: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比如我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神奇的克隆》以后我写了这样的反思: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而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学生对于这类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知之甚少。而可以很脸红地说一句,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是只知个大概,课前还要临时“充电”,以防课上被学生难倒。所以,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又一影响。如课文当中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无法去说,只能告诉学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有性繁殖。”看来,自己以后还要多看科普书籍,多学习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的上好科普性的课文,才能让学生真正畅享到语文的乐趣。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考试卷;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21世纪国际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以经济发展强弱作为标准,衡量标准转变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进行评价,综合国力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发展,要想科技、经济等因素迅速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各国把培养人才作为头等大事,力求国内全民素质提高,这样才能推动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发展,高技术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汇聚,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就迫使各国把科学技术的革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要求教师加强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势必要结合实际需要,由于受到我国大教育背景的影响,高考是学生学习的头等大事,如何在高考中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是重要的一点。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高考的命题思想与相关涉及的题目联系在一起,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阻碍着学生的学习进步发展,因此,在提出相关有效策略之前,只有将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明确化,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一,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采用题海战术,而且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指出明确的思想方法进行解题,也没有进行总结、升華,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处于主要位置,学生处于次要位置,教师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没有进行有效的把握,使课堂教学模糊不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立足高考试卷,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浓,使数学丧失了它的特定功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门学科学好,必然要结合高考的命题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效学习,在复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1.重视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换,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都是不会变的,从今年甚至放眼到前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到,基础知识始终占据着较大的分值比例,在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中涉及的知识点内容都是以基础为主,可以说,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够扎实,在高考中将基础知识的分数拿到,成绩必然不会差到哪里。比如说,在2015年的数学全国考试卷中选择题部分的第二题“sin20°cos10°-cos160°sin10°”,这是一道简单的三角函数求解题,学生只要熟知三角函数公式就能求得答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和方法是必备的,哪些知识点是可以融合和贯通的,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的本质,在掌握的基础上得以应用,对涉及的概念、定理、定义等不仅要清楚知道,还要深刻理解其含义,学会应用。

2.落实思想方法

在高考试卷的命题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这方面的考核,也是重点内容之一,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由于数学思想与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钥匙,对这一方面是否掌握,关系到学生是否对数学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方面进行重点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知识交汇处的题目,全面考查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是否掌握了有关这一知识点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与此同时,当教师在教授新课时,要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效渗透于学生的思维中,当学习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学习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进一步深化,充分揭示课本题与高考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的考查也是高考试卷命题思想的重要方面,而所谓的数学能力,指的就是预算求解、数据处理、空间想象、推理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体现在高考试卷中就是较为难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拉开学生之间分数差距的原因之一。正如201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中第11题的考查,“圆柱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与半球(半径为r)组成一个几何体,该几何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图略),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16+20π,则r=?”,考查的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题目进行讲解或者是让学生做题目时,所选择的题目要尽量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选择一道经典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当十的示范效果,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的教学从高考试卷的命题思想出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复习,减少盲目性,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为之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立足有效教学激活英语课堂 第7篇

一、探索教学新模式, 使学生会学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程序时, 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 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 创造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 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要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视野, 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 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 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 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 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二、营造教学新氛围, 使学生愿学

教育首先是一种唤醒。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创设情境, 使学生愿学。

三、激活课堂新活力, 使学生乐学

1.用英语教英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 对刚接受的周围事物都有新鲜感, 而对英语这门学科更是充满了好奇心。课堂上, 教者一句简单的问候语“Good morning ! ”都将撩拨他们绷紧的心弦, 震撼他们幼小的心房, 令他们向往、羡慕, 继而渴求、模仿……当然, 这种“英语热”较易夭折, 故需教者小心的呵护。

2.用英语说英语。创设情境, 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尽量让英语与实物相关联, 由实物----英语----实物, 其间省去汉语注释的中间环节。比如, 教学英语单词:penpencil map cup desk等, 课堂教学中, 若能用实物帮助教学, 反复操作, 学生对单词的把握将会准确而深刻。有些语法项目用英语表达很难使学生准确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图片、简图、表演等手段使其形象化, 把语法还原成实践。如:在学习表示猜测的情态动词must和can’t时, 学生常误用mustn’t代替can’t , 这就需多练习,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合乎使用的情理, 老师可设计一个案件, 由学生扮演“警察”、“警察们”在分析案情时自然要用上“must”、“can’t”或“may”之类的词。

3.用汉语服务于英语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一般已先入为主, 给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但若能利用母语服务于英语教学, 则将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辨别、掌握的知识。若能编成一个顺口溜或一首打油诗之类, 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而且也易于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初一英语教学中, 系动词am is are三者的用法, 常易混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顺口溜:“我是I, 你是you, am跟着I走, are和复数you不分家;is连着他、她、它, 还有其他来带它”。这样, 学生对于am, is, are的用法方能迎刃而解。再如, “改为一般疑问句”:“Is提前要大写, 句首字母变小写, 其他部分都照搬, 句末别忘加问号。”等等。

4.把音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越学越会学, 可以把音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初一英语教材中已穿插了好多英语歌曲, 它们分布在每个单元的复习课中, 其内容刚好总结所学单元的知识点, 故而英语歌曲的学习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对本单元有着巩固强化作用。同时, 也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 愉快学生身心, 激发学英语的浓厚兴趣。

5 . 善用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教学内容能最有效地被学生掌握。只要适当的使用游戏, 把游戏用于相应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英语, 感受英语的环境, 在游戏中练习英语句型, 记住英语单词, 在“玩中学, 学中玩”, 给学生一个学英语的快乐环境。

四、发掘学习新潜能, 使学生善学

英语课堂教学中, 老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参与和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参与作用大不一样, 前者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 后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激疑引思、主动探索的参与条件。其有效方法: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立足“三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8篇

一、紧扣文本——文本解读,课前预设,走在学生的前面

思考一: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容,就容易曲解甚至错解文意。教师对文本内容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入体悟,课堂教学也就缺乏有效性。

1.以作者之心,明白作品原意。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还原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境况以及创作背景,明晰作品原意,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对作品理解的基本标准。

2.以编者之心,领会选文用意。从编者的角度出发去解读选文,了解编者把选文置于本年段、本单元的用意,研究编者对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等,让教师对选文应发挥的作用把握得更加准确。

3.以读者之心,演绎教材新意。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调动自己的智慧,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对话,与作者交流,形成对教材的个性化认识与理解,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有底气、有深度。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并按照学生预习课文的一般步骤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思考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很大程度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关,过于复杂或空泛的教学目标让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疲于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

1.目标确定简明而不简单——有价值。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简明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清晰可见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或一篇课文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式的课堂教学好得多。因此,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合实际、科学,甚至要量化,即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等等。

2.过程设计灵动而不被动——有创意。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灵活板块。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块式教学程序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尽管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多种多样,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走向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二、关注生本——突出主体,注重主导,站在学生的身后

思考三:现在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一句话,叫做“平等中的首席”。它首先认定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行为;但教师同时又是“首席”,既然是“首席”,就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时,不要步入学生主体变成“坐听”、教师主导变成“主刀”的误区。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多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回答不出,教师就会进行暗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甚至要动笔书写。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次数有多少。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目前大多数课堂上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要为学生多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因此,应在教学过程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

3.展开课堂练习的容量有多大。现在,为数不少的课堂练习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实践证明,把课堂练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练习效果——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

三、不忘根本——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思考四:我们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师生和谐共生。有效教学的课堂是师生一起发展、共同成长的诗意乐土、精神家园。

1.师生共读、教学相长——发展的需求。在教学的道路上,师生是一对好伴侣。教师讲课,让学生有所获,教师与学生交谈,有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业会有长足进步。如此循环往复,师生共读,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实现。

2.情感和谐、精神共生——永远的追求。实践证明,只有在无拘无束、轻松的氛围中,教师所教的内容才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最佳境界,学习才会进入最佳状态,学生才会爱想、敢想、善想,创新的火花才会被点燃,课堂教学才会有效果。同时,师生情感的和谐还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将自身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生成和健康发展。

立足成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9篇

一、结合课程教学三维目标, 科学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 这种方法可以传授学生一些历史知识, 但无法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养成求知的懒惰。你讲, 我就听;你强调, 我就记;你布置, 我就做, 不去思考, 不去探索。而教师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设置探索性的教学问题, 给出挑战, 则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改变被动学习状态。

【案例1】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时光倒流, 让我们回到新航路开辟的那一时期, 听听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对哥伦布开辟大西洋航线的不同说法吧!印第安人:一提起哥伦布, 我们这些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便恨得咬牙切齿, 他简直就是一个强盗, 一个恶魔!自从哥伦布到达美洲后, 欧洲殖民者便随之而来, 他们强占我们的土地, 屠杀我们的同胞, 掠夺我们的财富, 破坏我们的文化, 所犯罪行, 罄竹难书!欧洲人:在我们欧洲, 人们一说到哥伦布, 赞美之词就会不绝于口。他是一位历史功臣, 发现了新大陆, 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 把落后的美洲带入到了文明时代!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面对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不同说法, 你认为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设计此类新情境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知识能力在新情境中得到有效训练与提高, 有益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 对学生掌握学史方法、启迪智能、汲取智慧也大有好处。

二、有意识挖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帮助学生体味历史、感受历史,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 也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 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学生参与其中, 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 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 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 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案例2】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铜草花下的千年传奇———探访中国青铜之源瑞昌》青铜, 一种泛着幽蓝光泽的神奇金属。翻开长长的人类文明史, 几乎每一个民族, 每一种文化都与它割舍不开, 以致人类学家将它作为文明诞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华夏文明蹒跚学步的每一阶段也与它分不开, 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西北的寺洼文化到西南的三星堆文化, 无处不见它的身影……, 然而在我们心中始终藏着一个谜:这些瑰丽的青铜原料产自何方?中国的青铜之源在哪里?

勤劳智慧的先民将铜岭遗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送给了瑞昌……出瑞昌市区向北十余公里, 铜岭, 长江畔无尽丘陵中的一座小村, 先民们创造的华夏文明史上最灿烂的那段记忆寂静地残损在村外……为我们留下了中国迄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大型铜矿遗存———距今3300余年的瑞昌铜岭铜矿遗址。

———《江西日报》 (摘选) 2011年12月16日

(1) 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

(2) 据悉, 瑞昌市政府已先后投入上亿元, 进行遗址区域的搬迁、改造工程, 并编制了遗址保护规划、遗址矿山公园规划系列设计方案。请结合所学知识, 探讨应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保护瑞昌铜矿遗址?请设计一份开发与保护方案。

(3)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 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请拟一篇介绍文稿。

我相信, 像这样耳目一新的设计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历史学习欲望, 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有根本性的改变, 变兴趣索然为兴趣盎然!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增进对历史课程兴趣, 从而达到乐学历史、好学历史的目的。

三、组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新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改变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 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动”起来,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 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 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 启发多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案例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课“鸦片战争”2007年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 圆明园整修问题被提起。圆明园, 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华彩的那一段乐章, 记录着中华民族强盛与辉煌, 以及曾经的苦难与屈辱。如今, 民族复兴的号角正在嘹亮地吹响, 面对着这承载中华民族美丽与哀愁的圆明园, 我们能做些什么?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 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供人们凭吊?你认为要不要修复圆明园呢?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与历史对话, 与历史相融, 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化思维, 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 乃至标新立异。教师要给以肯定和引导, 这无疑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必将使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声无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也符合新课改历史高考的要求。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10篇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主体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理解。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合理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们是通过经验和反思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 即有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协调, 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 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新知识、新经验与旧的知识、经验不断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认知结构。故而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应该仔细分析学生,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经验基础是什么?在这一课之前学生的已有程度怎样?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一课时,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对生活中蒸发、沸腾等现象的已知程度, 了解学生有没有对晒衣服、烧开水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过观察, 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课本上的蒸发、沸腾的定义。在“杠杆”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用拔钉子这样一个情境来引入教学, 在过去的几年中, 这个情境比较合理, 大多数学生能够思考并选择恰当的工具, 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 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有哪些。学生的已有知识比较薄弱, 起点较低, 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 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引入实验, 自己利用一把米尺和两个玩具搭设了一个跷跷板, 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 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况, 对支点、动力、阻力以及力臂的判断非常顺利, 也就更为容易掌握“杠杆五要素”。同样, 在给学生设计例题来画杠杆五要素时也要循序渐进, 从学生常见的杠杆入手逐步推入。也就是说,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 要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立足初中学生认知规律, 有效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 知觉有了较大的变化,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 逻辑性增强, 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观察力显著发展的阶段, 他们能够在观察中体会细节, 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也有所提高。物理课程内容是由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概括、抽象、提炼而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生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忽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视课堂实验的展示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 并将学生体验编排进教学设计当中。笔者也翻看过美国初中物理教材, 第一课就是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 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

我国的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出要重视探究式教学, 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进行小实验等, 设计认知冲突, 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体流速关系”的教学中, 设有一个小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 学生都跃跃欲试, 先推举膀大腰圆的同学上场, 发现根本吹不出去, 又换肺活量大的同学, 同样也吹不出去, 于是学生很好奇, 很疑惑, 课堂十分活跃, 这时再将原理教授下去, 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然后再设计一个活动——如何用吸管将烧杯中的水提升出来, 不能用吸的方法。这时学生就纷纷用刚学过的原理——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来进行设计了。不能用吸那就用吹的方法, 从而增加烧杯上方空气流速, 减小压强, 使水喷出。再跟学生们讲生活中对其的具体应用, 如喷雾器等。一堂课下来, 课堂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很到位, 甚至超出预期, 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再如, 在进行“速度”一课教学时,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运动会百米赛跑视频, 给学生一个视觉体验来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来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这样学生能很直观地比较出各组同学传花的快慢, 然后其引入课题, 并引导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从而使学生明白“速度”的含义。

只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立足于学生,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够有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学科自信,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往往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更为关注知识点的落实,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一谈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有效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立足学生,起始能力,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赵水英.高中物理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 第11篇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和力的标志,就是互相之间的欣赏。教师欣赏学生,学生欣赏学生。师生之间的欣赏,把课堂人际关系上升到一个审美的高度,为有效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张力的空间。整体互动是有效互动的显著标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是对具体问题的感悟,差异更加明显。必须要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实现多边型的有效的教学互动。

二、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关键。

让学生动起来,必须首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充分设计学生互动的形式、互动的内容。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课前的设计中充分地预见在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互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在互动中,往往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新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保护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这样就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注入了内在的动力。

四、提问和对话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主要形式。

个人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实现的。课堂教学除了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动力外,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提问,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在提问中实施有效的对话。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发人深思,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因而,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学中组织有效的提问和对话,这是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着力点。

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师生问答。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设计开放式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

其二,设计生活化、信息化的活动情境,丰富互动内容。课堂互动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12篇

(1) 预习准备。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 学生根据学案提示, 阅读课本, 初步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史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实验设计方案。

(2)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为卓越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优质导课为卓越课堂埋下伏笔

(1) 教学活动。课件演示:2012年NBA十佳球的一段精彩视频。教师提问: (1) 运动员要完成包括打篮球在内的一系列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以及哪些机制的调节? (2) 植物和人体不同, 没有神经系统等结构层次, 那它们又将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活动:积极讨论, 泛读课本。

(2)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导, 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 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自发的内在学习动力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良好合作助卓越课堂走向成功

(1) “向光性的理解”教学活动。实物展示:阳台上摆放一盆向外表现出向光性生长的植株。课件展示:各家各户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里的植株都表现了向光生长的特点。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盆栽, 为什么植物都努力地向着窗外生长, 窗内和窗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师生共同总结:向光性的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科学知识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 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 “达尔文的实验”教学活动。课件展示:玉米的胚芽鞘结构示意图。教师提问: (1) 胚芽鞘的向光性是不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2)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 (3) 胚芽鞘感光后, 生长部位在哪里?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一大组可再分为六人的学习小组) , 分别负责解答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的思想, 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每一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同学可针对该发言人的讲解提出问题或者作出补充。教师提示:请各小组准备好自己的实验汇报。

学生A: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学生B:应增设对照组, 给予均匀光照, 形成对比实验。

学生C: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结论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学生D:我们小组觉得胚芽鞘感光后, 生长部位可能是尖端, 也可能是尖端下段。对此, 我们的实验思路是对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段进行等距标记, 单侧光照射培养一段时间后, 测量每一段的距离, 若只有尖端距离变长, 则生长部位是尖端;若只有尖端下段距离变长, 则生长部位是尖端下段;若两者都变长, 则尖端及下段同时生长。

教师总结:真是棒极了!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不断反思, 不断与人合作, 不断完善, 最终才能一点一点靠近真理。

课件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 (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刚才的实验设计及结论。)

(2) 设计意图。卓越课堂需要教师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改革。所以, 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加以适时的指导和最后的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师可以教得更轻松, 而学生学得更愉快, 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合作学习重在实效下一篇:素描观察方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