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范文

2024-06-19

关键概念范文(精选10篇)

关键概念 第1篇

一、改革的核心目标:提升技能还是重组课程

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这是改革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整个课程改革理念的逻辑起点目标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进行改革。通常把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为提升技能。这似乎无需争论,然而真是如此吗?如果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只是强化技能,那么为什么需要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等理念?这些理念的内涵难道就是强化技能吗?显然强化技能这个概念远不能表达这些理念的实践追求。而事实上,目前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许多争论与迷惘正是源于对目标的这一认识

这一认识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所谓职业教育就是突出实践的教育,且所谓实践就是技能,因而简单地把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技能。正是由于普遍存在这一认识,因此许多学者不得不反复追问高职的“高”体现在什么地方,因为仅仅技能是无法突显高职的高等教育属性的;不得不极力强调高职不能忽视理论知识,因为提升技能很可能导致弱化理论的倾向;不得不小心地防范高职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忽视,强调要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因为只会熟练操作的人是不具备这一能力的。这些观点似乎有利于纠正课程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而事实上它们对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观点与课程改革的主流理念并不具有内在逻辑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改革的核心目标。把改革目标理解为提升技能是对高职课程改革理念极为肤浅的理解。它不仅导致了以上许多不必要的争论,而且对改革实践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则担心设备不够而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这不利于高职课程改革朝着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其实,高职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是要解决围绕什么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理论来教实践,还是围绕实践来教理论。传统高职课程并非没有实践内容,但它是建立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因此其基本框架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彻底的职业课程不仅仅要有实践,而且要围绕实践来教理论,即把实践(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

因此,改变按照知识储备的观点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按照知识建构的观点以实践为核心来组织课程的现代模式,应当理解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传统课程组织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且导致教师因对要储备的知识的边界很难把握而不由自主地陷入学科体系的困境。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这也正是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思想。对目标的这一理解,为我们处理实践中的许多复杂问题留下了巨大空间。因为它意味着,在课程的这一逻辑范围内,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灵活地处理各课程要素的比重与关系,而具体构建什么形态的课程更只是个实践问题。

二、改革的核心任务:结构定位还是内容定位

以上论述其实是在突出结构改革在高职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地位。那么高职课程改革是否只需调整结构就行?是否需进一步进行内容改革?如何处理结构改革与内容改革的关系?这是理清改革的目标后,我们要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目前高职课程改革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偏差。许多新开发的高职课程结构非常新颖,然而其中的知识或者只是传统学科知识的重组,或者缺乏严格、科学的分析与表达。人们似乎更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高职课程改革当然不能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开发,没有内容改革的课程改革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所谓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既意味着打破基于学科结构的传统课程结构,也意味着打破完全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高职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仔细编制内容实用、结构严谨、具有高职水平与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注意要在对技术专家经验中的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

然而我国近20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给了我们一条基本经验,即课程结构不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便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当时改革的突破点便是课程内容,结果是现实的课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产生了课程改革的“回归现象”。可见,要改革课程内容,首先要改革课程结构。因此,尽管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高职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还应当是课程结构改革。

内容改革与结构改革并不矛盾,内容改革是结构改革的必需与逻辑结果。当高职课程获得了新的结构时,它必然需要开发与新的结构相适应的新的内容。而新的结构将为新的内容的分析提供清晰的依据和思路,使内容改革从理念变为现实。事实上,当我们从课程开发的角度,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确定了高职课程的结构时,高职课程的高等性就成了迎刃而解的问题。而当我们缺乏课程结构的观念时,往往会陷入到到底哪些知识是“有用、够用、实用的”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逻辑中去。深刻理解内容改革与结构改革的内在互动机制,是科学规划和管理高职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前提。

三、课程内容的重构:工作导向还是技术导向

那么高职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应当依据什么理念对其进行开发?存在两种基本取向,即工作导向和技术导向,能否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是当前高职课程内容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相比而言,目前比较流行的理念是工作过程导向,它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思想与项目课程思想结合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

“工作过程导向”对高职课程内容开发的重大贡献在于,给高职课程注入了“工作”的内容,有利于克服学生懂技术却不懂工作的状况。因为传统高职课程内容是基于技术的,而不是工作的。许多时候我们一味地把高职课程指责为学科体系,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高职课程自设置以来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本科式学科课程体系,其始终没有放弃突出实践性的努力。然而高职课程一直是在技术层面突出实践性,而不是在工作层面突出实践性,而且所强调的主要是技术原理。但是对工作者来说,其直接面临的是工作任务而不是技术,技术是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这就必然导致高职课程不实用的现象。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技术不重要了呢?显然不。高职高等性的重要体现恰恰是技术的复杂性术的复杂性是高职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掌现代复杂技术是高职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美国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便著名的“技术准备计划”,技术是其高职教育的核概念。只是熟悉工作步骤和内容,却没有掌握扎的现代技术的高职生,其职业能力是肤浅的。而正是当前在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课程内容发所存在的重大偏向。当我们对工作过程进行过概括时,高职课程内容的形式化倾向问题必将出高职课程的高等性也必将遭受破坏

事实上,我国高职教育由于技术概念的缺失,正在遭受内涵浅薄的重大危机。因此,当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这一更具实质意义的课程要素的开发时,应当有机地综合工作导向和技术导向这两个基本理念。“技术工作化、工作技术化”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合理概念。我们应当在工作层面进行技术内容的开发,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这意味着高职课程内容开发不能仅仅依据工作任务,而要进一步依据体现工作任务的项目。项目使得任务具体化,从而使得具体操作技术的分析成为可能。

四、课程内容的表达:标准取向还是教师取向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表达高职课程内容?是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进行表达,还是以教师能力为载体进行表达?这既是高职课程管理模式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成果的表达形式和使用方式问题。这个问题当然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即使是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也需要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而最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内容最终面向学生进行呈现时也需要依赖教师能力。但这里仍然有侧重问题。

一般地说,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表达更多地依赖教师能力,而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表达更多地采取课程标准形式。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极少对内容做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它给授课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弹性度。一门课程具体授什么内容,授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水平。而基础教育通常要采取课程标准形式,对课程内容做非常细致的规定。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阐释和教授所规定的知识,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学术倾向随意更改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师关系的这两种处理方式,是和其教育性质相吻合的。

问题在于,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高职教育,其课程该如何处理标准与教师的关系?合适的策略是把课程标准的开发与使用分开。即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发内容完整、细致的课程标准,这是借鉴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思路,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在功能上只应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文件,不同学校、教师可对同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标准开发,教师授课时可通过比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更加优秀的课程标准,这是借鉴高等教育的课程开发思路。这种开发策略,既有利于提高高职课程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又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个人的能力优势。

高职教师能力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办学的差异性以及高职教育的灵活性,都决定了不宜在高职推行统一的课程标准,但高职教育的现状与性质决定了系统地开发课程标准是当前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1)与研究型教育不同,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对教师个人知识的依赖程度不高,这就决定了教师能力不能成为其课程内容的主要决定因素;(2)高职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其课程内容具有比较高的确定性;(3)对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和把握,正是当前制约高职课程内容实用性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急需对工作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完整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

五、课程的逻辑基础:夯实基础还是生成基础

高职课程内容应侧重于实用性、应用性,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当前实用取向的高职课程改革中,受质疑最多、担心最多的问题。质疑、担心的结果是出现了许多修正的观点,即强调高职课程在坚持实用取向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些观点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课程的确不能只关注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而是必须依据基础发展选择职业情境中更具普遍意义和发展意义的知识。

但这并非意味着高职课程内容开发将存在两个标准,即“能力形成”和“基础发展”。如果分别依据这两个标准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会由于标准的二元性而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内在逻辑一致性,最终导致课程模式的回归。当然,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高职的基础将因为不是建立在职业能力的逻辑系列之上而丧失它实际追求的意义。基础是如何形成的?是通过学习某类特殊知识而夯实的,还是职业能力自身发展的结果?答案应当是后者。把知识分为用于夯实基础的知识和用于实践的、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这样两类是荒谬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能是为了“基础发展”而准备某类特殊知识,而是要在依据职业能力选择知识时把握“基础原则”。

然而实践中人们为了培养学生发展的基础,往往人为地把课程划分为两部分,即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观念,即基础是通过外力而夯实的,还是通过主体对实践活动的深度参与生成的?如果我们坚信能力发展是个体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后一种模式。基础的形成既取决于是否有具有发展意义的学习内容,更取决于我们学习这些内容的方式。“夯实观”过于强调外部教育的力量,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淡漠甚至对立的态度,而当前高职课程改革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如何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课程。若达到这一境界,将没有教育者会担心学生的基础。

因此对高职课程而言,“基础”应当意味着课程设计的方法,而不是课程的阶段。所谓“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其最大问题便在于混淆了课程的起点与目标。在方法意义上,“生成基础”首先意味着高职课程逻辑路径的设计,应当彻底打破从基础到应用的逻辑框架,建立起基于学生学习心理顺序的逻辑框架;其次,要综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能力的整体发展;再次,其教学设计要注意安排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并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工作实践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工作思维能力和处理复杂多变工作情境的能力,让过程成为基础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概念 第2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总结20中国家居行业的发展状况,非“大网络推广”字莫属,大,意指“大家居”,家居产业生态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年中国家居行业的发展状况,非“泛家居”莫属,跨界经营,异业联盟,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综合战斗力。如果要用一个词来预测中国家居企业终端渠道的竞逐焦点,非“泛终端”莫属。

何谓“泛终端”?

“泛”,百度百科解释为:假借为铮广泛,普遍。2010年,与“泛”字成词的“泛家居”成为众多家居企业标榜自己的代名词。2010年12月11日,搜房网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家居发展年会“大家居:家居产业生态链”更是将此概念推到了风头浪尖,成为业内热议话题。

无独有偶,201月9日,在润成创展木业渠道商年会上,润成创展营销总监张晓林提出了2011年中国家居行业发展十八大关键词,其中,“泛终端”作为关键词之一成为暨“泛家居”之后的又一行业新词。

所谓“泛终端”,张晓林指出,家居行业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策略,甚至制定不同的发展大纲来实施渠道占有,多重渠道的结合实现了“泛终端”的发展势态。

那么,多重渠道体现在哪里?安华市场部经理赵晓芳透露,网络推广“安华在终端肯定是每个渠道都不会少,工程、零售、家装、小区包括一些其它渠道”。其中,针对消费者的是零售渠道,针对设计师和装修公司的是家装渠道,针对大型工程的则是工程渠道。另外,从企业接触终端市场的形式上来看,终端模式又可分为传统家居卖场、专卖店(加盟店)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将各种终端渠道进行整合,进而增大品牌终端覆盖密度,这就是‘泛终端’。”海马家具营销总监徐建波表示。

何以打造“泛终端”?

“家居行业的竞争,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是‘多国纷争’的竞争态势。最后真正站在所谓的那个舞台上的,或许就是渠道发展完善者。”张晓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零售与工程携手共进

2011年1月14日,以“开拓网点承载强势品牌;励志创新 打造高效团队”为主题的第七届安华经销商营销战略峰会隆重举行。以注重终端网点开发建设著称的安华卫浴此次将“开拓网点”作为大会主题,体现了其对终端网点建设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安华市场部经理赵晓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站推广我们在终端肯定是每个渠道都不会少,我觉得这里面零售是基础,零售就好比种田种地,工程跟家装就像打猎,

工程跟家装能做好就最好,但前提是零售要做好,只有零售才有形象,才有口碑。”

在谈及工程渠道的未来发展趋势时,赵经理强调,“工程的利润比较低,但是工程是我们的形象,对品牌有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加大工程是我们一直不断追求的,不管是零售还是工程都要拿,小工程走量,大工程做形象。”

建设卖场终端关键在于资源整合

家居卖场作为一种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其“泛终端”的打造手法与家居企业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家居卖场,它的竞争力体现在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将卖场信息传递到消费者耳中的速度和效率。

黄石家私大广场总经理周高军表示,目前来说,家居卖场能够打通终端消费者渠道的方式唯有异业联盟。聚集所有力量去寻找自己的客户,通过各种渠道去发掘消费者的需求,包括与品牌商、当地民政局以及房地产商的合作。在增加卖场品牌终端影响力方面,周总将资源整合能力放在了第一位,并强调,一定要注重与品牌商的强强联合。

随着卖场资源整合能力的日益提升,未来的家居卖场也会逐渐向两种形式靠拢网站推广,一种是大鱼吃小鱼,大卖场并购小卖场,这是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一种是自由物业的家居卖场和家居大品牌的联合,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资源整合的效果。因此,周总指出,无论是家居卖场“泛终端”的打造还是未来卖场之间的竞争,资源整合力将成为制胜关键。

终端渠道建设殊将独领风骚?

2010年9月17日,中国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家居网络平台搜房网正式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42.50美元,开盘价67美元,比定价涨57.6%。搜房网的上市预示着互联网平台在中国家居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9月18日,搜房网隆重推出搜房精品家居折扣商城,凭借“网上奥特莱斯”的经营口号以及竭诚为消费者提供全新购物模式和便捷购物途径的服务理念,截至日前,搜房精品家居折扣商城月销售额已破千万。

另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亿,并会产生数千亿元的网购市场,到,中国的网名人数将增至7.5亿,相应产生的网购数额将更加巨大。

随着国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壮大,网站推广众多家居企业已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终端。在大自然地板2011年年会上,企业领导就未来品牌的网络推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2011年,大自然地板将通过品牌专区、产品测评、网友搜店、论坛推广、活动专题、搜房引擎以及关键词营销等方式玩转电子商务平台,将电子商务作为终端推广方式的重要部分。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 第3篇

【摘要】“孝”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表现,它以血缘为基础,又在普通亲情之上。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孝”的概念,找出异同,以推进我国孝观念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孝 中西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7-02

一、中国“孝”的概念

1.中国“孝”的起源、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孝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博大精深的体系。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到夏朝“效鲧而宗焉”,再到商代“序”“学”“瞽宗”等学校的建立,初步形成敬畏祖先,尊老爱幼的孝亲观。西周时期,传统孝观念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真正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核心和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主张大力推广孝德教育,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德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孝德教育的主流思想。

汉代时期,统治者重视利用儒家道德教育巩固政权,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力推广《孝经》,设置以孝德为主要推选标准的“孝廉”、“三老”、“孝悌”等官职。宋元明清时期,孝德教育实现了通俗化和大众化,教育形式极大丰富,同时,孝德教育也因其虚伪性和封建性而逐步僵化。

近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平等,中国人的孝观念逐渐淡漠。因此我国在婚姻法中规定了父母子女的关系来确保中国孝文化的传承。

2.从字源角度看中国“孝”的概念

在汉字体系中,“孝”字字形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等形体,《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子在“老”字下面,说明老人因身体衰弱,需要子女扶持,孩子也需要得到长辈的关爱。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孝”有如下义项:(1)祭,祭祀;2.孝顺,善事父母;3.能继先人之志;4.指居丧的人;5.指丧服;6.效法;7.蓄养,保育;8.姓 。这里除了第八项之外,其余七项都是传统社会有关孝的内容。而在“孝”的七个义项之间,存在意义上的深层关联,也体现了“孝”概念的丰富内涵。

(1)祭,祭祀。是中国人传统的祖先崇拜的体现,“孝”作为一种道德,包含“尊古”的含义。

(2)孝顺,善事父母。“孝”和“顺”是无法分割的两个概念,在这两个语素的组合中,体现了“孝”的道德准则之一是顺从,其实质是父母子女地位等级的体现,父权社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自主性的缺失。另外,善事父母,亦是对父母生养之恩予以回报的酬恩行为。所以,“孝”的概念里包含了“顺从”和“酬恩”的含义。

(3)能继先人之志。该义项除了祖先崇拜和尊古思想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中国人的生命观,即子女的生命意义主要在于延续血脉,包括继承父志,替父母完成未竟之业。“孝”的概念里包含了“继承”和“延续”的含义。

(4)居丧的人;(5)丧服。守孝是中国人悼念去世长者的最重要的尽孝行为,“孝”的概念里包含了親情的含义,“孝”也是一种美德,是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之一。

(6)效法。效,“效,像也。”(《说文》)“效者,为之法也”。(《墨子·小取》)模仿,效法,以对方为榜样,这说明“孝”的概念里还包含了“榜样”的含义。

(7)蓄养,保育。正是“孝”的概念的双向性含义的体现。“孝道”如此重要,恰是由于子女先得到了父辈的照拂和养育,所以,上述“酬恩”的含义,在这里找到呼应。

3. 从文化元典的角度看中国“孝”的概念

先秦文献中《尚书·周书·康浩》:“元恶大慈,划惟不孝不友。子弗抵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 即:子女要尽心侍奉自己的父母,不能伤他们的心,否则就是罪不可恕。

通过元典解读,我们发现“孝”的概念里,还有更多的内涵。

(1)“孝”的道德还要求子女具有振兴家业,谋取功名福禄,光宗耀祖,才算尽了孝道。这是“孝道”精神功利性的一面。

(2)“孝”的道德还要求子辈完成绵延子嗣的任务,生命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姓氏、家业的继承,使得生育后代,具有了道德属性。

(3)“孝”的道德要求里,还包含“义”,“义”与“孝”平衡互补,纠正没有原则的“顺”,“义”又高于“孝”,这样才能使“孝”的行为有约束,使君主及社会公共道德秩序保证自己的权威。

(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指子女要怀尊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这里表面上看是父母爱护子女,实则体现了子女为父母私有物的极端父权的体现,即子女为父母所有,不具有独立人格。

综上所述,中国“孝”的概念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尊祖敬宗,还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子女对父母的尊重顺从,还要传宗接代绵延子嗣,直至忠君爱国,安分守己。

二、西方“孝”的概念

1.西方“孝”观念的起源、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的法律明文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不履行义务则被视为违法行为。到中世纪,政教合一,《圣经》成为处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依据。《新约·以弗所书》的第六个节阐述:“为人子女,对父母之言要言听计从,天理使然。应孝顺父母,得福且长寿。此为人生的基本法则”;“为人父母,要体谅子女的难处,要以宽容之心去包容子女和过失。抚育子女长大成人。”因此,父母要养育子女,而子女则要孝敬父母。

西方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导致家庭趋于小型化,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由赡养转换为照顾,到二战以后,父母与子女之间实现了完全平等和自由,父母不愿牺牲自己的独立与自由,因此在子女成年以后,他们选择离开子女,到生活更舒适的地方居住。这与中国老人的选择截然不同,然而中西方老人的选择却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孝”的体现。

2.从语义角度看西方“孝”的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不可分离。马克思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要比较中西方孝概念的差异,就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入手。选择在英文中“filial piety”是孝顺的意思,例如:孝顺应该通过孩子们对父母真正的关爱来表达——Filial piety should via childrens genuine care and love for their parents. 摩西十诫的“儿女应该孝敬父母”原文为“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其中使用的是“Honor”,其中敬重成分更多一些,更多强调父辈的威信,这说明经过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实现了自由平等,因而西方的“孝”从最开始的敬重变的更加随意一些,没有中国孝概念的那样庄重严肃。

3.從文化元典看西方“孝”的概念

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主流,要探讨西方孝文化必须研究基督教经典《圣经》。西方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多源于此。《圣经》上说所有的人都是因主的恩典得救,而同样成为神的儿女,也接收同样的灵,在这种理念导致了西方社会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是平等交流的,子女可以和父母争论,提出不同的观点,不是一味顺从。据《圣经》十诫记载,第五条要求“当孝敬父母”。基督教教义要求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除《圣经》外,西方对孝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献几乎没有,这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西方孝文化理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比较简单,只表现在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上升到社会政治高度上面。

三、中西方“孝”的概念表现的差异

1.价值取向和生育观的差异

中国孝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子女要服从父母,父母具有无限的权威。反映在生育观上则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到了结婚的年龄,子女还没有结婚,父母就可以发挥他的权威,给子女安排相亲,子女就会服从父母的安排,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孝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持一种社会和谐,即对长者和统治秩序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西方,“孝”并不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之中,而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强调家庭成员的平等互相尊重,这种尊敬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反映在在生育观上,西方人强调自由,为了自由可以选择不生育或者领养,父母不会干涉他们结婚生子。中国“孝”的行为动因源于对父母的感恩,感谢生育、养育之恩,要求做到“敬”、“顺”、“养”,体现为一种回报恩情的价值取向;西方“孝”的行为动因源于对父母的爱,而爱的基础建立在信任、坦诚、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精神互补、感情互补的价值取向。

2.赡养观念和乡土观念的差异

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观念淡漠,养老不是子女的必然责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父母的赡养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子女没有了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就影响了西方人的乡土观念,由于没有赡养父母的压力,通常他们在成年以后会选择离开父母,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而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自古就有“养儿防老”思想,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子女为了方便照顾老人,选择跟老人住在一起,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语,因此出现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3.历史意识的差异

中国是老年至上而西方是少年至上,从一定程度来看,中国是注重过去和老人经验的崇老文化,这种传统的崇老文化是一种将老年文化绝对化、极致化和唯一化的政治模式,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型文化。它通过崇老政治模式、崇老制度模式、崇老道德模式、崇老思想模式和崇老礼仪模式维系着整个社会的运转。 在中国的家族中,长者的话即规则,必须遵守。中国还有一些表现崇老文化的成语俗语,如“家有一老,如获至宝”,“老大老大以老为大”,和以称呼对方“老”视为尊重,“老兄”“老弟”,和“姜还是老的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都诠释着老中蕴含有本事、稳重、踏实和可靠的意思。这都表现出传统社会对老人对经验的尊崇。而西方则是注重未来和创新的青年文化,他们认为世界是在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创新,过去的经验和规则都将被后来者取代,这与孝的概念没有一点关系。

四、结语

综上可知,中西方“孝”的概念由于自然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在交流中,继承完善我国孝文化精髓,还要不断吸收西方孝文化中优秀部分,取长补短,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符合我国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孝亲观。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398

[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姚远.关于中国老年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2):54-60.

4G概念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浅析 第4篇

1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 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 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 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 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 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 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2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采用了空时多址 (SDMA) 的技术, 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 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进行区分, 动态改变信号的覆盖区域, 将主波束对准用户方向, 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 并能够自动跟踪用户和监测环境变化, 为每个用户提供优质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达到抑制干扰、准确提取有效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及数字波束等功能, 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3 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可以提高容量和覆盖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有:分集技术, 如通过空间分集、时间分集 (信道编码) 、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等方法来获得最好的分集性能;多天线技术, 如采用2或4天线来实现发射分集, 或采用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分集。MIMO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 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 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 从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 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 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 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 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

4 软件无线电 (SDR) 技术

在4G系统中, 若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接入网络”的理想通信方式, 则至少需要保证移动终端能够适合各种类型的空中接口, 能够在各类网络环境间无缝漫游, 并可以在不同类型的业务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意味着在4G系统中, 软件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为此, 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是近几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 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 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软件无线电概念一经提出, 就受到各方的极大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软件无线电概念新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 更为重要的是它潜在的市场价值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软件无线电强调以开放性最简硬件为通用平台, 尽可能地用可升级、可重配置的不同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的设计新思路。

5 多用户检测技术

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将用到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 而不是作为噪声处理, 利用多个用户的码元、时间、信号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联合检测单个用户的信号, 即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 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 从而达到对多用户信号的最佳联合检测。它在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 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 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 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 显著提高系统容量。

现有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与处理时延问题上存在不足, 且算法中一些参数估计有误时, 会导致整个系统性能急剧下降。一般的多用户检测研究都假设用户数据是独立等概率的, 没有考虑信道编码的影响, 现在组合信道编码和多用户检测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研究方向还包括多速率检测和多用户检测、多载波调制、功率控制等技术的结合。

综上所述, 4G移动通信系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为便捷的服务, 也会让移动通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4G技术无疑给移动通信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抓住机遇, 克服困难, 融合现有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4G系统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统一系统, 实现跨系统的全球漫游及业务的可携带性, 是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 它将帮助我们实现充满个性化的通信梦想, 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必将实现一个崭新的4G时代。

摘要:传统的3G技术不能支持较高的通信速率, 也不能提供动态范围多速率业务, 更不能实现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间的无缝漫游。而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不但可以弥补3G技术带来的缺憾, 更是通信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它可以满足人们在任何地点都不受限制的接入进网络, 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业务类型, 实现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4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各类媒体、通信主机以及网络之间的无缝漫游, 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可以“全球通”。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的4G通信系统可以灵活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其良好的覆盖性能可以提供高速可变速率传输, 还能在IP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将对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4G,移动通信,OFDM,智能,检测

参考文献

[1]丁晓琳.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J].移动通信.2009.

概念课教学的几个关键B 第5篇

一、理解概念——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的关键点在哪里

例如: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关键点在单位“1”的理解,而单位“1”理解的关键是一个整体,而一个整体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一些物体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而有些老师没有把握住关键点,还有的老师样样都想当做重点,结果样样都做不了重点。

二、围绕概念—— 一切都要围绕这个重点,并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个重点

例如:数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学生水平做适当的复习。然后在新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要让学生明白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要做到这样并不难,你可以指引学生分一个苹果,分给三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让学生明白因为是“一个”,强调单位不能改变,要分给三个人,一人一个都没有,所以很自然不能用自然数来表示,这时让学生想想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说用小数来表示,结果是循环小数,也不理想,再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就有了把一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这个并不难,一个苹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再让学生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一个物体就是一个整体的道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把节省下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一些物体也能看成一个整体上。例如:我们可以举6个苹果和全班同学进行平均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他们也是一个整体。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这6个苹果放到一个盒子里去,引导学生这6个苹果是一盒苹果,现在要把这一盒苹果分给三个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既加深了分数的产生,不能改变单位,又能很容易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因为是一盒苹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两个效果都达到了,再放手让学生去分,学生会很自然地把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人得到其中的一份。學生在理解了一些物体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的时候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单位下去分,就会理解了。再让学生自己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全班再一起讨论得到一些分数。学生理解了一个整体的时候,教师只要说在我们的数学里一个整体用单位“1”来表示。这里的单位“1”加引号,可以让学生再说说为什么,再次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概念课对板书有更高的要求

概念最后的得出,不能是教师给学生总结的,而应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自己得到概念,而这些的关键就是板书。学生可以根据板书总结出来。在现在这个用多媒体的时代,对老师的板书也应重视。

四、激情教学——其实这是什么课都应该有的

一个老师若上课没有激情,即使有很好的题材,学生也听的没有意思。若有激情,即使是一般的题材,学生也能被你吸引住,因为教师有激情,至少说明你上课一定是很投入的,只有教师自己很投入,学生才有可能投入,才能被你感染,才能积极地参加进来。可能是现在人们的素质高了,大家讲话都轻声轻气的,很少看到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激情飞扬的。

以上是我对概念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概念 第6篇

对数学概念教学,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要“淡化概念, 注重实质”;另一种观点是要“保持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笔者认为, 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应该“轻其所轻, 重其所重”, 不能一概而论。提出“淡化概念, 注重实质”是有针对性的, 它指出了教材和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一些次要的和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 在教学中必须对其定义作淡化 (或者说浅化) 处理。但一些重要概念还是应以比较严谨的形式给出, 否则, 学生容易对概念产生误解;还有一些概念在数学学科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这类概念, 不仅不能作淡化处理, 还要花大力气处理好, 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数学概念教学如此重要, 那么教师在概念教学阶段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认为, 教师在概念教学阶段应体现出以下6个方面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教师要知道概念的由来及渊源。不仅要洞悉概念的内涵、外延, 还要对为何要以此为名, 为何要用这样的符号作考究。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 凡事都去问为什么, 寻找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为什么要叫有理数?难道它很有道理?其实, 有理数的英文名rational number。如果查英文字典可知rational有几个含义:有理的;可比的。原来是日本人在翻译的时候出了问题, 而中国则采用了日本的译法音译过来称它为有理数, 其实称“可比数”更为确切。

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严谨, 可以理解为严格谨慎。严谨治学, 就是治学一心一意, 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 一种对教育的执着, 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数学概念是很严谨的, 如果教师治学过程中不严谨, 马虎, 就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严谨最重要的就是讲解准确, 做到一丝不苟。例如, 有的学生“公共点”与“交点”混淆不清, 交点一定是公共点, 但公共点不一定是交点。例如,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里, 一般地, 当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 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公共点叫做切点, 不能叫交点。

教师要对概念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性, 不要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数学只是做题。在教师平时的教学中, 往往容易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而偏重于讲题, 误认为只要学生学会做题就可以了。其实, 在解题过程中正确的思路恰恰是来源于正确的概念理解。例如, 求多边形的对角线公式。只要弄清楚对角线的定义:多边形内, 联结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直线叫做对角线。很快就能推出白, 就要求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耐心, 尤其是学生遇到麻烦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 更多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找出问题的根源, 然后耐心地指导, 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内容弄得清清楚楚。耐心, 无论是日常学生教育中, 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注意分析影响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因素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经验的增加而发展。研究表明, 就智力与经验对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 经验的作用更大, 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这里的“经验”除了从学校学习中获得的以外,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学生掌握的许多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因此,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 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就数学概念学习而言, 经验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概念系统的扩张上, 有的学生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出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 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概念, 而有的学生则会受这种经验的干扰, 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

教师要注重数学概念的本源分析、应用分析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舍弃这些背景, 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 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也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及明确规定性, 传统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 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 让学生“占有”新概念, 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使思维呈依赖状态。这样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 “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 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概念教学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分析, 关键是要解决“从何来”、“到哪去”的问题, 而概念的引入就是要解决“从何来”的问题, 即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概念及解决必要性的问题。从过程与方法的解读分析,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有效地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以上情境描述的概念引入是平铺直叙式的, 形式单调, 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 进行模仿, 记忆, 再训练, 接受它是没有问题的, 但效果如何呢?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的机会, 缺乏自我感悟, 也就谈不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亲身体验。

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的核心,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因此, 教好概念是教好数学的重要一环。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 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概念掌握不好。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把数学概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素养, 在数学概念教学时, 务必讲清、讲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务必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深化概念。

参考文献

[1]刘静.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素质教育论坛, 2007, (11) :27.

[2]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5.

[3]傅雪平.从概念的定义谈概念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 2006, (23) :24.

关键概念 第7篇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偏差

在当前不断深入的小学数学教育革新中,在基础教育革新的不断推动下,人们对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并且效果也非常的显著。但是,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我们加以改进,一是轻过程、重结论的教学形式,学生多在老师的引导下读概念,死记硬背; 二是不重视概念的形成,对概念不讲解不分析,对概念的外延和本质属性缺乏理解,我们以分数为例,很多学生能完整的背下分数的定义,却不知道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对分数加以运用,因此对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不能准确充分的理解。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不当建构和模型意识淡薄也是概念教学的普遍现象,这就直接造成了概念理解的偏差,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概念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很多老师没有模型意识,不能充分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含义。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笔者全面地研究分析了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对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小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根据已知推导未知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普遍规律,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他们对数学概念建构的基础,对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都是从已有的概念出发,所以一个新概念能否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关键在于小学生自身是否具备接受新概念的基础知识,我们以“周长”这一概念为例,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一观念的前提是他们本身必须具有“物体”“长度”和“封闭图形”等概念为基础,这是决定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周长概念的关键,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经验和知识等认知结构对他们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越准确、深刻,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就越容易,否则,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不足,理解不准确就会干扰新概念的学习。

2. 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老师在教学中的数学学科素养对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概念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老师的数学学科素养不够高,无法正确地把握和理解数学的许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在教学中就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水平,我们以“周长”和 “平面图形的长度”为例,有的老师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即使将树叶等实体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展示给了学生,但是他们自己无法理解这种做法的原因,对展示此类实体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因此,一个数学老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水平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等是除了教师学科素养之外影响概念教学成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只是让学生去读和背,忽视了被概念本身的理解和学习。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计算上,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提升学生素养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愿,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学会概念学习的策略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使学生的心智经过比较、观察、抽象、分析、系统化、概括和具体化的操作经历,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加强对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重视力度,使学生的数学模型与表象更加丰富,使教学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更贴切,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

2.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

老师应该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概念知识的重视,将数学概念知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明白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也是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来对概念进行自主构建, 是他们的心智经历比较、观察、抽象、分析、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操作历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传授数学概念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利用各种方法来提升其本身的学科素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知识需求得以满足。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新教材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及时准确的对新课标的修订原则进行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要充分的理解编写数学教材的目的、 系统和特征,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理、态度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以便能够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

3. 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受教师所选择和组织的学习材料的影响。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特征的角度出发去组织学习材料,从而组织出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与效率。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中,组织要符合学科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小结

关键概念 第8篇

一、关注操作,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概念认识。因此,笔者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沟通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引出新概念的同时,来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片段一】

师(课件出示15个三角形):一共有15个三角形,现在取其中的5个拼成一朵小花。想一想,15个三角形一共可以拼成几朵像这样的小花?

生:三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个三角形拼成一朵,15除以5等于三朵。

师:你真能干,用一道简单的除法算式就表示出了你分的过程。

师:这里有19个三角形,静静地想一想,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可以拼几朵这样的小花?如果换一个造型,每3个拼成一条小鱼。想一想,19个三角形又能拼出几条这样的小鱼呢?

师:有结果了吗?在你的练习纸上分别有19个三角形。请圈一圈,圈好后,试着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师:看着你圈的图,对照你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这里有19个三角形,我把它们每5个圈一圈,最后多了4个。

师:那你呢?

生:我也是每5个圈一圈,多的4个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再来分一分吧。(课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所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4个三角形已经不能再拼成一朵花了。难怪刚才有些同学用了“余数4”来表示。

在理解“余数”意义的环节中,选择比较简单的圈图形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迁移,通过“15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花,能拼几朵”到“19个三角形,拼花(5个一朵)和拼鱼(3个一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圈图等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了分的结果。学生自主地把自身的活动经验内化为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受“余数”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注重对比,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挖掘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面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让学生把握有余数除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片段二】

在学生初步理解4个三角形不能再拼成一朵小花,是剩余的数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3个三角形拼鱼”情况的讨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圈出的结果以及算式:19÷3=6(条)……1(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圈出拼小鱼的结果的?

生:我就是每3个圈在一起,圈出了六条,还剩下1个三角形。

生:我是想谁最接近19, 18除以3等于6,那么就是六条,19比18还多1个。

师:你刚才提到了18,那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说18在哪里吗?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

师:也就是说19个三角形,用18个拼了六条小鱼,还剩下1个。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观察这个分的过程吧。

师:拼出一条小鱼,二条小鱼,三条小鱼,四条小鱼,五条小鱼,还能再拼吗?(课件出示3个三角形圈一圈,剩下4个三角形)

师: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同样是剩下4个三角形,刚才拼花的时候,你们说剩下4不能再拼了,这会儿也剩下4个,怎么就还能再拼了呢?

生:因为拼小花需要5个三角形,剩4个三角形不足以拼成一朵小花,现在是拼小鱼,它是3个三角形拼成的,还能拼出一条小鱼。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到原因了,掌声送给他。(课件演示只剩下1个三角形)

师:那现在还能再拼吗?

师(小结):像这样拼到不能再拼出一份所剩下的数,在数学上它就叫做余数。

师:数学上,我们还用了一个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生(接):省略号。

师:那么这个算式就可以改成19÷5=3(朵)……4(个),读作:19除以5等于3朵余4个。表示把19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拼成了三朵,还多了4个三角形。

师(指着拼小鱼的题):你能按照我们的分法把这道有余数的除法写出来吗?请再次修改你的算式。写好算式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不同的分类,让学生感受到“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或“不够每份再分一个”所剩下的是“余数”。教学中设置了三次不同层次的对比分,引发学生对余数的思考,直击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也再次感受到“只有分到不能再分一份”的时候才是余数。这样,经过几次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和概括之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呈现过程,理解竖式的表达方式

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格式以及竖式意义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通过加强“分的过程”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片段三】

讨论的问题: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结果会怎样?

学生操作思考,并写出算式,口头交流计算结果和思考过程以后,交流的重点指向对竖式的写法与意义的理解。

师:其实,在数学上,可以用一道除法竖式很清楚地表示出这个分的过程,想试试看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表示出分的过程,教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不同的表示方式进行板书)

师:我发现同学们大致会用两种表示方法。说说你的这道竖式是怎样表示出你分的过程的?

生:我是想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3个,还剩1个。

师:你是把横式竖着来表示,对吧?挺有想法的。

师:那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你的竖式是怎样表示出分的过程的?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就除以6,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个,三六十八,19减18等于1。

师:谢谢你。同学们,对比这两个竖式,你觉得谁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它好在哪?

生:多了18。

师:那18是从哪里来的?

生:三六十八。

师:那这个18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结合拼图仔细想一想,再回答。

生:18是分完的三角形。

生:19减18很容易就算出剩下1个三角形了。

师:那表示什么?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师:19就是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6这个位置是除数。

师:这个竖式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这位小老师,你说,我来写。(示范写竖式并练习)

师:比较横式和竖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竖式。

师:是呀!所以当人们遇到被除数或除数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利用列竖式的方法来帮助计算。你能在这个横式中找到隐藏的18吗?

生:3乘6等于18。

关键概念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

2012年, 谢平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 2013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元年, 而时至今日, 有关余额宝、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小额贷款、人人贷、众筹模式、金融搜索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产品的讯息越来越多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 互联网金融正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目前利用互联网手段的金融模式通常会被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互联网金融”, 另一类是“金融互联网”, 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词序的颠倒会赋予两个表面相似的概念如此不同的内涵?许多相关论文和书籍会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分类问题, 即互联网金融业务实践遵循了怎样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很多学者会使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来指代这种综合的路径和方法, 但也有其他学者会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相同的含义, 这种混乱使得用一个表述确定的术语来传达这种相似的含义变得很有必要,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术语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 同时, 有鉴于融资, 即资源配置, 是互联网金融的最主要功能, 本文创新地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概念以及其他几个类似概念。这些都意在为互联网金融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研究语言标准化”的有益参考。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基本命题, 本文将两两成对地辨析这四个概念。

1“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

1.1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谢平在2012年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互联网金融手册》一书中, 他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的概念, 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 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 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实现外行领导, 而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却恰恰需要这样的外行领导。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然是金融, 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革新的结果和现实, 是一个融合了技术、行业文化、社会文化、综合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搜索引擎、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网”, 借助于这些技术, 传统金融在功能实现路径上不同于以往, 诸如支付、结算、融资等在实践形式上都发生了极大改变, 这种改变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互联网和金融在功能 (基因) 上是耦合的, 这种天然的耦合性使得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成为可能[1]”。

笔者认为,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全新的、多层次的概念, 首先, “互联网金融”概念是在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或者就是实践本身, 这是人类思维的一般逻辑。当今社会, 中青年人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互联网金融萌芽、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人类正在前所未有地实践互联网金融;其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 不同的使用者出于不同目的, 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一术语时, 意义略有不同, 但是总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指向, 第一, 它是一个静态特征的概念, 指互联网金融正在形成的产业和行业, 基本等同于“互联网金融行业 (产业) ”的概念;第二, 它是一个动态特征的概念, 指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践, 例如, 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来调配资金供给和需求, 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支付等;第三, 有时人们还会说,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来融资, 这时它指的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之一, 即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平台来进行融资活动;第四,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无比宏大和包容的图景, 任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改良和变革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实践和创新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 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细节, 使得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文化、道德、制度的每个层面和每个细节都深深烙上互联网金融的印记。

1.2 什么是“金融互联网”

“金融互联网”是指金融机构将一些传统业务全部或者部分的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这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金融改良和创新。目前在中国, 主要存在八种金融互联网模式, 第一, 商业银行提供的“网上银行”服务, 传统的存款、取款等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操作来实现;第二, 网络银行, 也称“虚拟银行”, 它指以计算机服务器为主体, 没有实际交易网点和柜台作为业务支持的虚拟银行, 所有服务都必须通过互联网才能实现, 这种模式具有部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征, 但仍然属于“金融互联网”的范畴;第三, 券商集成平台, 平台提供咨询服务, 如需证券交易, 需利用平台软件同具体证券公司连通;第四, 证券公司提供互联网上的证券业务;第五, 保险公司提供互联网上的保险业务, 总体来说我国保险业务的互联网化水平不高;第六, 网络保险公司, 1997年在日本, 出现了由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和日本电信共同设立的首家完全通过互联网推销保险业务的公司, 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网络保险公司;第七, 基金、理财和其他类型传统金融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第八, 传统业务模式的手机平台业务, 在该种模式下, 移动运营商负责搭建平台,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理财等传统金融业务放置到手机平台上, 供客户使用。

1.3“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辨析

区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要看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务实践时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 是否在各个环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在提供征信、分析借贷需求和风险、提供金融市场各类价格指数时, 如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起到关键作用, 有效提升金融业务效率, 那么这种金融业务就可以被纳入“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有些学者将“互联网金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 狭义范畴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 即“互联网金融”, 广义范畴则包括狭义范畴和“金融互联网”。笔者认为, 应该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 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

2“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谢平 (2012) [1]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间接融资,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三方支付、人人贷和阿里小贷,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谢平看来是特指某种融资模式。新浪财经的江南愤青 (2013) 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四种:P2P模式、电商模式, 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服务领域, 同样, “互联网金融”也被当成是一种“融资模式”。很多学者都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当做一种融资模式的概念。这种等同最大的缺陷在于, 融资, 即资源配置, 是互联网金融的六大基本功能之一, 用一个整体的概念去等同于一个部分的概念有时会造成理解和使用的混乱。

李博和董亮[2] (2013) 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 这种看法相对全面, 但是没有揭示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有六种, 包括互联网银行、网络微贷、P2P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理财, 这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分类, 即隐含着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等同的意味。

总体来说,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概念的各种理解和使用在细节上显得不尽相同;另外, 对“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融资”的概念表述也不尽相同, “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融资的业务模式”、“互联网融资”、“网络融资”、“网络借贷”等概念都被不同的人用来指代相同的含义;针对上述情形, 本文将对相关概念做更加明确的阐述和总结, 同时还创新地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以及基于互联网金融其他四个基本功能的模式概念。

第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其诸多金融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的总和。互联网金融具有六大基本功能, 这些功能表现为不同的金融业务类型, 比如互联网支付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风险管理业务等,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个全面包容的概念。

第二,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资源配置”, 即货币资本调配这一单一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 诸如B2C、P2P、众筹等都是典型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的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核心是配置资源, 即实现融资的过程, 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常常被混为一谈, “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该大于且包含“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陈晓红和陈建中 (2014) [3]按照资金来源不同, 将“互联网金融融资”分为三类:第一类模式的资金来源是银行体系, 主要包括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优化改造和创新, 以及银行与外部机构合作,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贷;第二类资金来源是电商小贷公司, 电商企业或联合或单独设立小贷公司, 面向平台会员, 依托电商平台交易数据提供融资贷款;第三类资金来源是社会大众, 主要包括P2P和众筹融资两种模式。

第三, 同互联网金融其他五个基本功能相对应, “互联网金融模式”还包含了“互联网金融支付、清算和结算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信息提供模式”、“互联网金融资源储备和所有权分割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激励模式”, 并分别对应不同的金融业务类型。

第四,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个全面包容的概念, 它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模式, 这六种模式各自发展形成不同的金融业务和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行业, 例如P2P网络借贷行业就可纳入“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范畴;“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实现了金融核心的资源配置功能, 被最多地探讨和研究, 但它同另外五种模式并不割裂, 六种模式有时单独起效, 有时则全部或部分协作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功能, 比如, 中小企业在利用互联网金融融资的过程中, 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功能、信息提供功能和所有权分割功能都会在不同的环节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李博, 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13 (10) .

关键概念 第10篇

目前, 工程图纸检索主要是基于文本的检索, 它充分利用了几何图元的属性和这些图元之间的空间关系。Berchtold等[1]开发的S3系统是一个支持局部相似性检索和基于文本的图纸检索系统。S3系统检索主要依靠图形轮廓的匹配, 而忽略了空间关系, 使得此检索方法不适合于复杂的图形。Müller等[2]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模型的检索方法, 使用的是伪二维隐马尔可夫模型 (P2DHMM) , 此方法仅支持简单的图形检索, 不适合于大量的图形。Park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形状特征的复杂二维机械零件图检索方法, 但该方法很难用于处理大量的工程图纸。

工程图纸检索的关键是如何迅速、准确地完成相似度计算, 而相似度计算与图纸特征的提取密切相关[4,5,6]。Wang等[7]基于图匹配的方法对零件图的检索进行了研究, 其方法是, 首先提取图形的结构和形状的特征, 然后将图形匹配问题转换为图和子图同构问题。子图同构问题被证明是一个NP完全问题, 现有解决方案中的算法不仅时间复杂度相当高, 且算法的性能不稳定。Wang等[7]提出了一种近似图形匹配方法, 即基于任务嵌套分配的图形相似性匹配算法。该方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 使用EMD (earth mover’s distance) 算法计算顶点之间的距离矩阵, 然后根据距离矩阵使用EMD算法得到顶点间映射匹配矩阵。实验表明, 该方法可以检索不同相似程度的图纸, 并且搜索精度和搜索的效率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其计算比较粗略。

徐静等[8]和董雁等[9]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相似的零件工程图检索方法。该方法将零件工程图中的几何图形标记为功能表面, 根据是否共边、共点或点在边上, 判断功能表面是否拓扑相连, 并进一步确定功能表面间的位置关系, 生成零件2D结构模型。通过对视图结构模型公共顶点、公共边约束定义的“并”运算, 构造零件3D结构模型。借鉴化学数据库中化合物的线性符号表示法生成零件工程图结构码。以零件工程图子结构布尔模型表达检索要求, 通过查询子结构码与分支结构码的匹配, 实现零件工程图的子结构检索;以零件工程图表达检索要求, 通过视图结构码的整体匹配, 实现零件工程图的示例检索;通过零件工程图3D结构码与零件三维模型结构码的匹配, 实现零件工程图的模型检索。这种方法要求使用者必须熟悉结构码, 编码基本上是抽象的, 在处理复杂和大量的工程图纸时, 逐一对比耗时且缺乏效率。

本文在文献[8]的零件工程图3D结构码的基础上, 根据其构成的特点 (功能面和位置关系) 给出其基于概念格的表示方法, 并利用信息熵确定功能面和位置关系的重要概念对。在此基础上, 结合结构码, 发现零件关键结构。

1 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

文献[8]给出的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是基于功能表面分类的。功能表面的基本类型为平面、圆柱面、圆锥面、球面和孔。功能表面视图中大写字母P、C、H和S分别表示平面、圆柱面、孔和槽, 小写字母w、k、h和r分别表示螺纹连接、平键连接、半回转面和环结构。图1为几个常见零件和它的功能表面视图。

这里功能表面间的拓扑关系是通过连接边的凹凸性来表示的, 凹边用“0”标记, 凸边用“1”标记。若两相连功能表面均为回转面时, 拓扑关系通过回转面是内表面还是外表面来定义, 并用“!”标记。零件工程图中判断功能表面是否拓扑相连包括共边、共点或点在边上三个条件。

功能表面间的位置关系包括方位关系和领域关系。方位关系通过方位矢量的空间方位关系来定义, 有平行 (∥) 、同轴 (⊙) 、垂直 (⊥) 和偏斜 (∠) ;领域关系指功能表面占据的空间区域间的关系, 领域关系的种类与方位关系类型有关, 二元领域关系见表1[8]。因为平面功能表面占据区域的长度为0, 所以平面与回转面间的相遇、重叠、共点关系合并为相遇。两垂直平面之间不定义二元领域关系, 并用“!”标记。符号“!#”表示两功能表面拓扑相连, 而符号“#”则表示拓扑不相连。符号“?”表示功能表面间的位置关系不能通过单个视图确定。

将零件工程图的功能表面进行标记, 再根据判断拓扑相连功能表面的几何条件、功能表面间位置关系的确定方法以及分布关系的定义, 可以得到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8]。图2即为图1的工程图结构模型。

2 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到形式概念格的映射

零件工程图组成部分主要是功能表面和位置关系。依据形式概念分析的特性, 我们可以以此构建零件工程图结构的形式背景, 进而构建零件工程图的概念格 (有关形式概念格的具体内容可参见文献[10]) 。

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的功能表面与其关系可以用互相抵达来表明, 设SourceSurface、Relation和TargetSurface是PG (Part Graph) 中G的三个组成部分, 用g.source、g.relation和g.target分别表示。I是构成形式背景的对集 (Object, Attribute) , 有

映射是PG的关系目标可以成为另一个关系的源CG (Concept Graph) 概念的传递。该传递产生隐式映射的推理:

映射算法如下:

该算法的工作原理是最初设定每个三元组的目标概念为MovingTarget和FixedTarget, 然后调用FormContext通过所有的三元组迭代, 形成了相应的形式概念分析的 (Object, Attribute) 对, 每次MovingTarget匹配一个三元组的目标概念。二元转换是由递归调用FormContext形成的, 对当前的源概念设置MovingTarget, 而留下FixedTarget不变。

3 形式概念分析与零件关键结构

形式概念分析也称为形式概念格。设 (X, Y, I) 表示一个形式背景。 (X, Y, I) 的对象、属性对成为一个形式概念的条件是当且仅当, 其中分别是A中所有对象的公共属性集 (称为形式概念 (A, B) 的内涵) 和B中所有属性的公共对象集 (称为形式概念 (A, B) 的外延) 。背景 (X, Y, I) 的所有形式概念集合表示为b (X, Y, I) 。b (X, Y, I) 的超概念-子概念偏序小于等于构成 (X, Y, I) 的概念格。图2的形式背景和概念格如表2和图3所示。

形式概念分析的基点是形式背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形式概念和概念格。概念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体, 概念格在本质上描述了对象和属性之间的联系, 表明了概念之间的泛化和例化关系, 而它的Hasse图则实现了对数据的可视化。在我们实现了用概念格表示零件结构后, 概念格的关键部分 (重要概念或称核概念) 就是零件结构的重要部分。由于零件的不同形变关系直接关系到零件的功能及作用, 因此, 零件功能表面的位置关系的重要程度应该是有差别的, 或者说这些位置关系对于形成整个零件来说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完成了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到形式概念格的映射后, 这种差别或不同就可以在属性上体现出来。

在文献[11]中, 针对属性重要性的不同, 给内涵引入权值ω (0≤ω≤1) 以标识内涵的重要性而建立了一种新的概念格结构———加权概念格。如果一个形式背景可表示为四元组 (X, Y, I, W) , Y={y1, y2, …, yn}, W为Y中属性yi (i=1, 2, …, n) 的权值集合, W={ω1, ω2, …, ωn}, W标识了属性yi的重要程度。若 (A, B, ω) 为 (X, Y, I, W) 上的一个任意三元组, 如果 (A, B) 是一个形式概念, ω=W (B) 为属性集B的权值且0≤ω≤1, 称 (A, B, ω) 为 (X, Y, I, W) 上的一个加权概念。A称为加权概念的外延, B称为加权概念的内涵, 其超概念-子概念与一般概念格相同。

给定一个值θ∈V (V为阈值空间) 可得到B (X, Y, I) 的部分形式概念Bθ (X, Y, I) ={ (A, B) ∈B (X, Y, I, W) |ω≥θ}, Bθ (X, Y, I) 可以看做是重要形式概念的集合。

信息熵可表示数据的统计特征, 可以用来描述信息源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也可以描述信息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参照文献[12], 信息熵的相关定义如下。

定义1设P在U上导出的划分为X={X1, X2, …, Xl}, 则P在由U的子集组成的σ的代数的概率分布为

定义2属性集合P的熵E (P) 为

根据系统熵的计算公式, 当系统可能处于几种状态的概率相等时, 即P (Xj) =1/m时, 系统熵值最大, 即E (P (X1) , P (X2) , …, P (Xn) ≤E (1/m, 1/m, …, 1/m) =log2m。

对于给定的形式背景, 各属性特征取值的概率大小客观隐含着信息量的大小, 由于形式背景中各对象具有独立性, 其提供的共同属性的信息量具有可加性, 因此形式背景中某属性的信息量为各对象提供的属性信息之和, 即某属性信息熵的多少隐含了其不确定性程度。对于yi (yi∈Y, i=1, 2, …, n) 在X上划分出的等价类, P ({yi}/Xj) 表示对象为Xj元素, 具有属性yi的概率, E ({yi}) 表示Xj提供给属性yi的平均信息量, 其可以表示yi的重要性:

在形式背景中属性集Y={y1, y2, …, yn}, 对于 (A, B, ω) , 若B={yi} (i=1, 2, …, n) , 则E (B) =ωi。容易看出, 在|X|=m的形式背景中, 最大熵E ({yi}) max=log2m。使用最大熵E ({yi}) max对熵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有

对于概念格的多属性内涵权值的计算, 既要能反映多属性内涵的总体重要程度, 又要考虑构成内涵的重要性存在偏差, 可进一步有效地反映和提取用户需求的知识。

定义3对于 (A, B, ω) , 若B={y1, y2, …, yk}, y1, y2, …, yk∈Y, W (yi) =ωi (i∈1, 2, …, k) , 则A的内涵B的重要性权值定义为

重要性标准偏差定义为

根据偏差的特点, 定义D (B) =0 (n=1) 。

在确立了形式概念的权值和偏差后, 对于一个由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转化而来的形式背景, 我们可以求出属性的信息熵, 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一般形式概念, 属性内涵权值和重要性偏差值由数据特征值均值、标准差计算。用户可以输入α和β (α、β分别为属性内涵和重要性偏差的阈值) , 通过判断生成重要概念集合。由这个概念集合的概念对 (功能面, 位置关系) , 我们就可以得到零件的关键结构。

关键结构的概念格算法如下:

4 零件关键结构获取实例

为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笔者就文献[8]的11个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中的6个进行了逐一计算, 图4~图9是转换后的概念格和各节点内涵权值及重要性偏差值。其中, 我们将得到的任意概念格节点设为 (A, B) 。如果设β=0, α取各自最大值, 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三维零件结构模型的重要概念与关键结构。

表中“关键结构”表示的整个代码是取自文献[8]的零件工程图结构码, 加黑的部分是用本文方法计算出的关键结构。从表3中可以看出, 对于大部分的零件, 本文方法不仅能确定重要位置关系 (重要内涵) , 也能确定构成这种关系的功能表面 (概念对象) , 进而确定出零件的关键结构。当然, 对于完全对称的毫无“特色”的零件, 本文的方法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如拉杆轴) 。究其原因是这些问题中, 位置关系 (概念内涵) 权值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零件图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将其区分, 因此, 只要设计者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 结束语

本文在零件工程图结构模型系统框架下利用信息熵和形式概念分析技术从模型提供的位置关系的不同重要性信息入手, 针对文献[7]给出的几个不同类型零件对关键结构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般零件结构图关键结构的确定方法, 方便设计者快速准确地掌握设计要点, 为今后最大限度地降低搜索零件制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我们将用本文的方法来处理CAD 3D零件图的检索, 开发相应的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所提出方法的实用性, 可以引入多属性群决策中基于数据稳定性与主观偏好的综合熵权方法, 以期对无“特色”零件处理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rchtold S, Kriegel H.S3:Similarity in CAD Database Systems[C]∥ACM SIGMOD Int.Conf.on Management of Data.Tucson:ACM Press, 1997:564-567.

[2]Müller S, Rigoll G.Searching an Engineering Drawing Database for User-specied Shape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ICDAR’99.Bangalore:IEEE, 1999:697-700.

[3]Park J, Um B.A New Appaoach to Similarity Retrieval of 2D Graphic Objects Based on Dominant Shapes[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1999, 20:591-616.

[4]Zhou L, Xie Q, Ding Q.Engineering Drawing Retrieval Based on Graph Matching[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 2008, 40 (3) :354-359.

[5]柳玉, 贲可荣.基于属性重要度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 (6) :1230-1235.Liu Yu, Ben Kerong.Weight Coefficient Determination for Case Feature Based on Attribute Importance[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2, 18 (6) :1230-1235.

[6]张胜文, 丁玉玲, 王贵成, 等.基于特征相似性的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AD/CAPP/CAM集成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 (2) :291-297.Zhang Shengwen, Ding Yuling, Wang Guicheng, et al.CAD/CAPP/CAM Integrated Components Based Technology for Marine Diesel Key on Feature Similarity[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2, 18 (2) :291-297.

[7]Wang P, Jiang S.An Engineering Drawing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Nested Assignment Algorithm[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9 (2) :713-720.

[8]徐静, 董雁.零件工程图结构检索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 (20) :191-198.Xu Jing, Dong Yan.Structure Retrieval Method for Part Engineering Drawing[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1, 47 (20) :191-198.

[9]董雁, 谭建荣, 张树有.基于符号的零件造型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 (9) :773-776.Dong Yan, Tan Jianrong, Zhang Shuyou.Research on Part Modeling Methods Based on Symbols[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3, 14 (9) :773-776.

[10]Bernhard G, Rudolf W.Formal Concept Analysis.Mathematical Foundations[M].Berlin:Springer, 1999.

[11]Zhang S, Guo P, Zhang J, et al.A Completeness Analysis of Frequent Weighted Concept Lattices and Their Algebraic Properties[J].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 2012, 81/82:104-1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键概念】相关文章:

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几个关键概念及其相关性分析05-12

合取概念和析取概念09-15

生存关键05-13

关键作用05-19

关键尺寸05-25

关键决策06-03

解决关键06-04

成长关键06-13

关键机构06-25

关键元素07-09

上一篇:皮肤湿疹下一篇: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