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2024-05-25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精选12篇)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第1篇

一、档案室档案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档案本身承载了人们的相关信息, 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和电子时代, 但是, 纸质档案的保护及相关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档案的保护工作中, 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跟不上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造成档案保护工作出现很多问题。

(一) 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档案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没有相关规定和制度来作为工作指导, 造成档案保护工作缺少相应的规范性。 我国颁布和实施的《档案法》, 使档案的保护工作有了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档案保护工作。 但是, 《档案法》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部分地区发展较为落后, 对于《档案法》的实施和应用没有给予相关重视。 与此同时, 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档案法》在某些地区并不能完全适用, 造成当地的档案保护工作缺少可靠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

(二) 相关人员的保护意识较差

档案保护工作, 离不开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规范工作, 但是, 很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这样就造成了档案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 无法发挥自身作用, 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 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存在滞后性

很多档案室在档案保护工作中所采取的工作手段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管理人员还在按照传统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 档案保护工作需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人们的需求作出改变和调整, 需要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很多地区的档案室保护工作的技术相对落后, 缺乏技术含量, 对于档案的管理和保护缺乏细致性和精确度。这种精确度较差的保护工作, 不利于档案的分类归置, 不利于档案的合理保护。

二、如何加强档案室档案保护工作

要想加强档案保护工作, 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发展, 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 《档案法 》, 但是《档案法》也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我国各个地区, 无法对所有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这就需要各地区的相关部门真正意识到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社会情况,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档案室在健全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指导之下, 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保护工作, 让工作更加有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二) 提高档案保护人员的整体能力

档案保护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注重完善自我, 只有将工作能力提高上去, 才能切实加强档案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某档案室的负责人很注重档案保护工作, 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极为重视。该负责人经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 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讲座和培训, 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该档案室还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测试与考评, 对于考核情况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 对于测评情况不佳的员工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该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管理下, 不仅提高了相关的工作能力, 也完善了工作理念, 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三) 对档案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很多档案室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 只是交由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这样不利于档案的具体保护。某档案室的管理者在开展档案保护工作的时候, 安排了专业的监督人员和部门对工作进行随时监督。监督人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机制, 将档案保护工作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 这样, 在监督工作中一旦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就可以让专人进行解决, 避免工作人员互相推诿。 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对工作情况较好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 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档案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改进档案室的环境建设

很多档案室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内部环境已经老化, 甚至出现了潮湿、发霉等现象。这样的档案室不仅不能加强档案保护工作, 还会造成档案的损坏。 如果档案室内部过于潮湿, 纸质档案在存放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发霉、生虫等情况, 对档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有的档案室没有使用相应的防火措施和防盗措施, 一旦发生起火等危害性事件, 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 档案室的负责人要加强档案存放环境, 做好防水、防潮、防火、防盗等各项工作, 从根本上保证档案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只有保证了档案室内部的整体环境, 才能确保档案在存放和保护的过程中不被损坏, 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五) 应用新型的档案保护技术

档案保护工作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积极调整, 现在是网络时代, 档案保护也可以应用网络技术, 加强工作的科学性。 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 将所有档案进行记录, 这样, 在日后查找档案的时候, 可以通过电脑系统一目了然地知道档案存放在哪里。现在的档案很多都是纸质档案, 工作人员在保管中很容易出现丢失等情况, 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现象。工作人员可以将纸质档案扫描到计算机内, 建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文档, 如果日后纸质档案因保管不当损坏或丢失。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的电子档案进行调档和扫描。需要注意的是, 利用计算机系统保护档案, 需要加强网络的安全性能。 相关人员要定期进行网络维护, 在计算机内部安装安全软件和杀毒软件, 保证网络安全, 避免被黑客入侵网络系统,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工作中会不断显现, 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做好这项工作, 科学合理地保护档案, 使其真正发挥自身功效。档案工作人员要在保护工作中加强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 让档案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摘要:档案是人类信息的一种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档案需要专业的档案室及人员进行保存和管理。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中, 档案保护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保护工作需要操作人员按照规定来进行。本文将简要分析档案室档案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档案室,档案保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彭伊丽.乡镇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5 (10) .

[2]李篧鑫.关于档案室档案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 2015 (18) .

[3]刘丽, 范启波.档案室档案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内外, 2010 (5) .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第2篇

抢救和保护工作总结

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为党和国家积累宝贵财富、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我局认真依照财教[2009]38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项目申报、拟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对县馆馆藏的国家重点档案采取修复、复印、修裱、去污、建立特藏室等方式,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档案的保存寿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铜陵

县档案局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保管条件

铜陵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6月,是铜陵地区唯一一所县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至2008年底,县馆保管着铜陵县明代至今各类档案119638

卷(件),资料近1万余册,其中国家重点档案721卷。

2008年,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确立专人负责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确定专人负责项目申报工作,并

制定了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计划。

二、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抢救和保护工作措施及时到位

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资金项目的同时,我局也及时向县政府报告,要求政府给予配套资金。在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下达后,我局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馆藏国家重

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延长了档案的保存寿命。

一是实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责任制。建立以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为直接责任人、相关股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把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局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评先评优的一项

重要内容。

二是征集了6卷民国2年和19卷民国34年查氏宗谱 2137页。三是对30卷民国时期档案进行了修裱、去污、复印等处理。四是对民国历史档案20卷进行了修表、去污、复印、数字化处理。五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制定了2008县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计划,对馆藏重点档案进行清点、摸底,详细掌握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的数量和破损情况。并拟定不同的抢救和保护措施。2008年,组织单位职工赴外地参观学习培训并掌握档案抢救、保护和修复知识技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稳步开展。

利用过程中的档案保护工作探析 第3篇

一、加强利用过程中档案保护工作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档案利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是档案离开正常的保管环境后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工作环节。其一、由于人的介入,利用环境必须兼顾到档案和人的双重舒适性,然而实际上人的“舒适性”和档案的“舒适性”是有一定差别的,加之利用场所既定范围内较大的人流量,使得对利用环境的控制变得更为困难;其二、档案部门对电子档案的利用保障能力不强。利用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传输安全保障水平不高、抗干扰能力不强等都在威胁着档案的安全。

另一方面,目前各档案馆对利用环境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尚不健全。在网上利用服务方面,利用服务部门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普遍较低、利用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不高、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利用过程中无意侵权等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严重束缚了利用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价值的发挥,还给档案自身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而,积极着手加强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护工作尤为迫切。

二、档案利用环境的模拟构建

对于档案利用错综复杂的多元环境,笔者采用实验模拟的方法对危害档案载体安全的“硬环境”和影响档案利用行为和档案信息安全的“软环境”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1、交变的温湿度环境,模拟档案从库房到利用场所、从保存环境到展览环境、从库房环境到运输环境的交替及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灾害环境(如火灾、冰冻)等现实环境。

2、光照环境,模拟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复印机)①的照射,展览时的灯光照射,阅览室内的灯光(包括桌面灯)照射等现实环境。

3、正常利用时的温湿度环境,模拟机器设备的运行温度、档案阅览室的温湿度等现实环境。

4、非常规利用条件下的干热环境,模拟遭遇特殊情况(如火灾、爆炸等超高温条件)下的温湿度环境、档案展览中的长时间高温照射等现实环境。

5、利用时的磨损环境,模拟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造成的档案实体损伤、人为损伤(如档案在拿取和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装具原因造成的划伤或折损等)、设备对档案的损伤(如光驱中的灰尘在读盘时对光盘的划伤等)、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损伤(如扫描时拆装档案时的损伤)等现实环境。

三、加强利用过程中档案保护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以强化档案利用过程中的载体保护为根本

1、在阅览室、缩微阅读室等档案利用场所应采取防紫外措施

紫外光对纸张的耐折度和字迹色差有着很大的影响。用300w的紫外光连续照射24小时后,手稿纸、打印纸和绘图纸等三种纸张的耐折度均下降了一半以上,胶片的密度也降低了一半。国家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86)对防紫外光照射也有明确的要求:“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均应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档案、资料的危害。天然采风的档案库及其他业务技术用房应选用防紫外光玻璃和采用遮阳设施,防止阳光直射。档案库及查阅档案等用房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灯罩的白炽灯,如果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2、严格控制对纸质档案原件的复印利用,引进更为先进和高效的复印方式

纸质档案原件,特别是保存年代较为久远的档案原件,其自身的理化性能较为脆弱,复印机光源高强度的照射会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纸张在复印40-60次后达到临界状态,之后纸张的性能将有大幅下降。为减少原件的利用次数,目前普遍采取的是以复制件代替原件的方法,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互拷贝。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既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件的利用问题。通过对纸张在复印机光源和扫描仪光源(数字复印机光源)照射下的对比实验得出,传统复印机光源对纸质档案产生的损伤要远大于扫描仪光源。因此,建议档案馆引进新一代的复印设备——数字复印机,对档案原件进行一次扫描录入作业,根据需要多次输出,从根本上缓解档案多次复印给档案工作和档案本身带来的压力。

3、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验证

实验中,经过连续5次扫描后,手稿纸、打印纸和绘图纸的抗张强度分别下降22.38%、27.10%、34.06%,耐折度分别下降35.29%、13.27%、34.48%。由此可见,多次连续扫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在档案数字化时原件只需经过1-2次扫描,危害不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客观条件或人为失误等原因,使得原件不得不经过多次扫描,加之部分档案之前已经过复印机、缩微拍摄机等不同类型的光源照射,必然对档案原件造成严重的损伤。为此,建议档案部门在纸质档案数字化之前先对数字化扫描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扫描过程中也应严格控制扫描次数,一般以不超过2次为宜,对于已进行多次扫描的原件必须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抢救修复。

4、电子档案光盘存储载体的选择

光盘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目前电子档案最合适的存储载体。然而当今IT市场上光盘品牌繁多、种类各异、发展迅速(如第三代存储光盘BD蓝光光盘和HD-DVD的容量已达15-25G),加之业内对此尚无权威的参考标准,如何选择一种适合存储电子档案的光盘成为困扰档案部门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三种品牌光盘在各种实验环境中的测试,构建一个光盘选择的范例。在汇总三种品牌各存储格式光盘的实验结果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按测试的条件搭建评价体系对光盘进行分层评价和打分,最终结果如下:

当存储avi格式的文件时,得分顺序依次为:SL-DVD>Sony-DVD>QH-DVD;当存储mp3格式的文件时,得分顺序依次为:SL-DVD>QH-DVD>Sony-DVD;当存储jpg格式的文件时,得分顺序依次为:Sony-DVD>QH-DVD>SL-DVD;当存储txt格式的文件时,得分顺序依次为:Sony-CD>Sony-DVD,即CD盘存储txt格式文件更合适。综合得分的顺序依次为:SL-DVD>Sony-DVD>QH-DVD,在此试验中三菱盘的质量最好。

在实际选购过程中,除考虑光盘质量外,还必须结合市场价格、盘片容量、刻录类型、自身需求等因素综合取舍。

5、关注档案在阅览、展览、运输等利用场合的安全

由于人的参与,档案的阅览和展览等利用环境与库房保管状态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在阅览或展览场所,室内湿度控制在70%左右,温度控制在28℃左右②,这是人较为舒适的环境,但却会给档案带来一定的伤害。为此建议:在提供纸质档案和胶片档案阅览时,要严格控制阅览环境的光照和温湿度条件以及档案进出库的时间;在阅览室等利用场所与库房间设立专门的过渡区间,用于档案进出库和高密度重复利用时的环境调控和时间平衡③;对光盘的读盘时间进行控制,一般一次性连续读盘控制在3-4小时内;做好纸质档案展览,特别是异地展出时的小环境控制,对档案展览柜进行实时监测,采用硅胶、设备调控等多种方式对展览环境进行调节,减少档案出库利用时的损伤。

档案平时展览时还涉及档案运输问题。除了温湿度环境的控制外,运输环境有别于阅览环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运输过程中的颠簸,极易对档案造成物理损伤。经实验证明,光盘受磨损条件的影响较大,其次是胶片。保护层的磨损使介质记录层受到威胁,光盘误码率上升,胶片密度下降,在多次摩擦后甚至出现不能读盘的现象。纸张尤其是手稿纸,各项性能指标随着摩擦次数的增多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建议在档案特别是珍贵档案原件运输过程中,应做好密封防震工作,装具内应填装塑料泡沫等减震物质,档案和装具应堆叠有序,到达目的地后应进行检查和清理。另外,在利用场所还应注意保持空气的清洁和光驱、缩微阅读器等设备的稳定,力求防止利用时灰尘等漂浮物质对档案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6、做好利用场所的安全防护工作

档案利用过程中意外性的火灾等灾害也直接对档案的安全产生着威胁。实验中通过对干热环境的模拟,测试了高温条件对三种档案载体的损伤情况。从测试数据看,纸张和光盘受高温影响较大,胶片相对较小。纸张由于失水量逐渐增加,质量、耐折度、抗张强度和白度等指标均有显著的下降,其中打印纸的降低幅度最大。光盘在干热2小时后也出现盘面弯曲、破裂、不能读盘等现象。由此可见,高温环境对档案载体的影响相对较大。在平时,重在防火防灾,而灾害发生后,还应做好对利用场所二次灾害的防护工作,火灾发生后容易引发水灾、泥石流和坍塌等二次灾害。实验中通过高低温交变环境模拟了二次水灾的状况,结果表明,其危害程度要略高于干热环境,即二次灾害的危害要大于火灾本身对档案载体造成的损害。为此,在一次灾害发生后对档案进行及时的隔离抢救也是档案利用场所安全防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以狠抓利用过程中的管理保护为重点

1、强化人员管理,提高利用人员素质

(1)着力强化利用服务人员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

档案馆的利用服务人员是整个利用过程的引导者,也是确保档案安全利用的督导者。要培养一支合格的利用服务队伍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育良好的职业情操,锻造过硬的业务技能;第二,加强教育,强化利用服务人员的档案保护意识;第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利用服务人员的档案保护技能。

(2)注重对利用者档案保护意识的宣传和培养

档案利用者是利用过程的主体,也是影响到档案安全利用的直接关联者。因此,对普通用户进行档案安全利用的宣传和教育是保护档案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档案宣传工作中,将档案保护意识合理融入档案的价值论中,辅以进行法律法规的警示教育,用正反例证的方式向大众宣讲和普及,已达到档案利用和保护“双赢”的效果。

2、注重规范化管理,构建有序的利用环境

(1)规范制度的制定

一套标准的利用规范不能仅仅是一份张贴于阅览室门前的布告,它应该是一套涵盖和囊括整个利用过程及其相关因素在内的规则体系,作者认为至少应包含档案利用服务人员的工作守则(包括必备素质、监管职责、接待程序、利用借阅手续和注意事项、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利用完毕后的安全检查和处理程序等)、利用设备的管理规范(包括设备的介绍与日常维护、设备的使用操作和注意事项等)、利用者手册(包括馆藏介绍、利用须知、利用程序及注意事项、相关法规惩处措施摘编、意见反馈等)、利用环境控制规范(包括借阅室等利用场所的布置,温湿度、光源、空气质量、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等要素。

(2)规范制度的执行

档案利用规章制度若在制定后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切实落实规范制度,就要做到:一、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赏罚制度。对利用服务人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相应的考评标准。对利用者违反利用规章造成档案损坏或档案信息泄露的应根据规定予以相应的惩处,情节严重者还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刑事或民事处罚;二、排除干扰,公正执法。档案利用人员应严格遵照已有的规章制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以保证整个利用环境的安全有序;三、建立全方位的检查机制,包括对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利用设备、利用环境等的全面检查。

(3)规范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一般而言,标准每5年就应复审修订一次,馆内制定的利用规范更应如此。一方面,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档案的载体和储存利用方式都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之中,档案利用规范应根据新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修订。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现有的利用规范可能会存在不适用或不完善之处,应及时进行修订,以不断完善利用规范制度体系。

3、加强监督管理,保持良好的利用秩序

监督管理是确保档案安全利用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对利用情况全面如实地记录,客观地反映利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一,形成“人员管理链”。为确保利用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到位,建议馆内适当指派一至两位主管领导或部门领导不定时地对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或跟踪检查,利用服务人员对利用者的利用行为进行监督,形成一级对一级的监控链,有效地对利用人员引发的利用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和控制。第二,对利用全程的监控管理。利用安装监视系统等手段,对利用者从踏进利用场所开始直至利用完毕检查入库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以进行有效的先期预警。第三,对档案信息流向的有效监管。目前通过网络域的设置、身份认证、分级审查技术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信息的流动范围,但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更为精确的监管还需要档案部门和相关信息部门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目前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开始引进或计划引进数码复印机以替代模拟复印机,为使数据更全面更贴近实际,本实验中将数码复印机的光源与扫描仪的光源一并进行测试。

②钱唐根:《珍贵档案异地展览保护探讨》,《上海档案》,2003年第2期。

③DA/T21-1999《档案缩微品保管规范》和DA/T15-95《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参考文献:

1、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2、DA/T15-95《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3、张立:《信息存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记录与介质》,2006年第7期。

4、米士刚:《档案馆环境对档案的影响及对策》,《天津档案》,2006年第1期。

5、马静、刘银:《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加强档案保护意识》,《保密档案工作》,2006年第1期。

6、彭远明:《档案保护技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第4篇

一、霉变对纸质档案的危害

(一) 覆盖字迹, 影响纸质档案利用

根据表1常见档案文献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来看, 纸质档案霉菌种类繁多。而因霉菌种类的不同, 其自身颜色也不同 (曲霉的分生孢子呈现出黑、黄、白、绿四种颜色, 青霉为蓝绿色等) , 进而在纸质档案上形成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霉斑。在条件适宜时, 霉斑能够快速生长蔓延, 覆盖字迹, 影响纸质档案利用。

注:“√”表示在某种档案文献载体材料上有分布, “—”表示没有分布。

(二) 降低纸张强度, 缩短纸质档案寿命

霉菌是一种微生物, 和其他生物一样, 新陈代谢是其生命活动的基础, 它需要不断摄取营养, 进行呼吸。霉菌所需要的基本营养是水、碳素、氮素、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纸质档案的载体材料中含有的纤维素及填料, 纸质档案修复中使用的淀粉糨糊, 书写材料中各种含氮含碳的有机物质, 如染料、颜料等都是霉菌的营养来源。纸质档案中的霉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在吸收纤维素和其他物质的营养碳源时, 还能分解出有机酸腐蚀纸质档案, 使纸张酸度在几个月内增加几倍, 从而导致纸张强度降低, 呈现暗黄色, 易碎裂, 缩短纸质档案的寿命。

(三) 造成纸质档案的污染, 修补困难

不同颜色的霉斑造成纸质档案的污染;大量的分解作用更是会使纸张湿润, 互相黏结在一起, 形成“纸砖”, 一旦形成, 想打开或者清除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十分珍贵的纸质档案, 一经毁坏, 便无从弥补, 损失更是可想而知。

可见, 霉变对纸质档案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我们要加强对纸质档案霉变的防治工作。为此, 我们要首先了解纸质档案发生霉变的条件。

二、纸质档案霉变发生的条件

纸质档案发生霉变是由霉菌生长繁殖造成的, 了解纸质档案霉变发生的条件, 主要是探讨霉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研究发现, 对馆藏纸质档案造成危害的常见霉菌种类有根霉、曲霉、青霉、枝霉等, 它们和其他生物一样,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要具备其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养料和环境条件。

(一) 一定的养料成分

纸质档案文献的载体材料是各种纸张, 为霉菌生长繁殖提供了一定的养料:由于纸张以纤维素为主, 许多微生物能够以其作为营养碳源, 通过分泌纤维素酶, 使纤维素降解从而吸收和利用。此外, 纸质档案粘贴或裱托用的淀粉浆糊内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也是霉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养料。

(二) 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水分是霉菌生长的最基本要素, 霉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 一般霉菌含水量为80%~95%, 霉菌孢子含水量约为39%。实验表明, 室内温度在10℃~20℃、相对湿度在45%~60%时, 不易发生霉变。而在常温条件下, 湿度大于60%是霉菌生长繁殖较适宜的条件, 特别是室内温度在20℃~30℃、湿度在80%~95%的条件下, 霉菌生长繁殖更快, 更容易发生霉变。但是, 在低温条件下 (10℃左右) , 相对湿度达到80%~90%也会发生霉变。这说明, 湿度在纸质档案霉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 一到暑期,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汛期,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纸质档案极易受霉菌侵害。

分析了纸质档案霉变的发生条件, 我们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治纸质档案霉变。

三、纸质档案霉变防治措施

(一) 加强环境绿化工作改善空气质量

做好档案文献库房周围的绿化工作, 从建筑外墙向外依次形成草坪——灌木丛——乔木的布局, 在档案文献库房周围营造成一条环形绿化带。在绿化树种上, 应着重选择能释放出具有一定杀菌、抑菌物质的树种, 如松科的黑松、柏科的圆柏、芸香科的柠檬、甜橙等多种植物。这样, 外来的风先受到绿化植物的阻滞减速和过滤, 含尘量和含菌量下降;灌木丛和草坪凹凸不平的表面使尘埃微粒基本被吸纳, 所含的微生物被过滤。

(二) 加强库房清洁卫生管理

灰尘是传播霉菌孢子的重要媒介。注意保持库房的清洁, 减少尘土, 是减少霉菌滋生、防止纸质档案霉变的重要方法。灰尘里有霉菌、细菌、害螨、虫卵、纸质档案脱落的短纤维、衣物和人体脱落的碎屑等, 这些灰尘常散落在档案和装架用品上。因此, 保持档案库房清洁是必要的。主要应做到:

(1) 定期打扫库房内外的卫生, 做到不堆放杂物。避免滋生害虫和霉菌

(2) 档案工作者和利用者进入库房内应更换洁净的工作服、工作鞋或鞋套, 戴洁净的手套, 以减少污染。定期对库存纸质档案进行检查, 因为有些纸质档案利用率较低, 长期不动, 对防霉不利。

(三) 过滤库房空气

对库房进出口、通风口等主要空气通道采取净化过滤措施, 以防止库内外空气交换过程中带进霉菌。如在库房过渡间的门口安装风帘, 既可阻拦外界不洁空气, 又可吹走工作人员可能携带的灰尘和微生物。

(四) 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的管理

霉菌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 应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10) 等有关规定, 馆区内应排水通畅, 不得出现积水;档案库应防潮、防水, 如纸质档案库的温湿度要求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45%~60%。

控制库内的温湿度通常采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方式。自然通风一般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其特点是效果快。只要库外天气适宜, 温湿度很快就会降下来, 霉菌很难滋生, 原来已经长有绒毛状的霉斑也会萎缩直至消失。同时库外的新鲜空气流动到库内也能抑制霉菌的生长。当然自然通风常受到库外环境的制约。采取自然通风时应密切注视天气变化。机械通风多数在5-9月进行, 其优点是换气彻底, 通风速度适中。

(五) 采用药物防治霉变

在纸质档案装具、纸质档案制成材料上施放卤素、烷化剂、酚类等具有抑菌杀菌功能的化学药物, 以防止和抑制有害霉菌的生长繁殖。但在选取防霉剂的时候, 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低毒, 安全性高, 不危害人体健康;无色、无味、无腐蚀性, 不会损害纸质档案的纸张材料;高效, 性能稳定, 抗菌抑霉效果强, 适用范围广, 不污染环境。

(六) 对发生霉变的纸质档案进行处理

定期不定期地对纸质档案进行检查, 发现有霉变现象的档案和古籍善本要及时隔离存放, 若霉变现象较为严重, 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

(1) 灭菌

在除霉前要对纸质档案进行灭菌, 为了避免除霉过程中霉菌孢子飘散, 可根据现有条件采取熏蒸等方法来灭菌。空库房可采用臭氧、紫外线等方式进行消毒。但臭氧对纸张具有老化作用, 不宜采用臭氧对纸张尤其是受潮纸张进行灭菌。

(2) 除湿

霉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 一般霉菌含水量为80%-96%, 霉菌孢子含水量为38.87%。霉菌在相对湿度达到80%-96%的时候生长发育最旺盛, 对纸张的耐久性影响也最大。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 才能抑制霉菌在纸质档案上生长繁殖, 因此要尽快对受潮纸质档案进行除湿。根据档案受潮情况可采取吸水纸等方法除去纸张中的多余水分, 防止纸质档案进一步霉变。

(3) 局部除霉

霉菌的生长起初依赖于自身的贮藏物质, 这些是比较容易除掉的。在霉菌生长初期可采用脱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局部擦拭处理, 对表面的污物、霉菌菌丝进行去除。

纸质档案霉变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档案工作者必须结合实践经验切实加强纸质档案霉变防治工作, 尽量延长档案保存时间, 维持档案原貌和凭证、参考价值。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只是纸质档案霉变防治措施的一部分, 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摘要:霉变是纸质档案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霉变对纸质档案的危害, 并结合霉变发生条件提出了防治纸质档案发生霉变的一些措施, 以期改善纸质档案霉菌防治工作, 延长纸质档案的寿命。

关键词:纸质档案,霉变,防治

参考文献

[1]周耀林, 戴旸, 林明等.档案文献遗产保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冯惠芬.从档案霉菌的危害看预防的必要性[J].机电兵船档案, 2004 (3) .

[3]陶琴.霉菌对档案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J].机电兵船档案, 2001 (2) .

[4]王景轩.防治霉菌以防为主[J].城建档案, 2000 (1) .

[5]管晓卉从档案图书的保管谈霉菌的危害及防治[I].档案与建设, 2004 (11) .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 第5篇

档案保护和档案资源、档案利用共同构成了三大体系,国家中央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档案保护安全体系建设。档案保护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业,国家中央政府对档案十分重视。提出了档案三大体系建设,将档案工作推向了档案的最高峰。档案保护作为档案三大体系建设的一项措施提出来,足以证明档案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档案保护技术是研究制成材料的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的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档案保护的原因来说明档案保护管理方面已有的策略以及实施技术的运用,来对当前档案保护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提高档案保护的力度。

[关键词]档案保护;技术实施;管理策略

所谓档案保护管理与技术是指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方法与策略的技术探究,它最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一般档案保护追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大;二是更新速度快;三是保护手段灵活多样,实现传统与现代,手工与系统的融合。

一、实施档案保护管理和保护技术的原因

1.1 许多档案字迹耐久性太差

字迹的耐久性除了取决于色素成分和结合方式外,还受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光:光是引起字迹发生不同程度褪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以有机染料为色素成分的字迹,光对其影响更大;另外空气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发生变化。②温度:字迹褪色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字迹色素的退变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即在其他因素一定时,温度越高,字迹的退变速度越快。③湿度:环境湿度大,一方面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发生扩散;另一方面,潮湿还会加速光、热、氧化剂、酸、碱等因素对字迹耐久性的影响。④酸、碱:字迹的色素成分十分复杂,在酸、碱介质的作用下,会使某些字迹变色或褪色。⑤氧化剂:能与字迹色素中的某些发色团发生作用,从而使色素中的发色团遭破坏而褪色。⑥有害气体: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成分十分复杂,有酸性的有害气体,有氧化性的有害气体,它们可通过各种途径对字迹产生影响。⑦灰尘:灰尘是固体杂质,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会导致纸张表面起毛,影响字迹的清晰度,其中一些有颜色的细小颗粒会使字迹模糊不清,影响阅读。

1.2 高湿对档案耐久性的影响

第一,来自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加速了纸张纤维素的水解和氧化。在一般条件下,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里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其中的酸性有害气体可以和水结合成酸,进而直接催化纤维素水解,氧化性有害气体可以促进纤维素的氧化。纤维素水解和氧化两大反应对纤维素的破坏性很大,从而导致纸质档案的损毁。

第二,高湿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是有害生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其机体含75%~90%的水分,同时其新陈代谢也必须有水分参加。档案害虫体内含水量一般为其体重的44%~67%,他们的生理活动也离不开水。有害生物机体水分的获得与保持,同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这些有害生物的水分主要来自纸张等档案制成材料的水分,而档案制成材料的水分又随其保存环境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湿度大时,纸张含水量增加,有害生物通过危害档案制成材料所获取的水分就越多,对其生长繁殖越有利,对档案制成材料造成的破坏更大。同时,在潮湿情况下,来自灰尘、空气中的氧化性气体能够与水作用生成原生态氧。这些原生态氧具有漂白作用,能够促进字迹的漂白褪色。

1.3 光化学反应对档案的保存影响

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因素有光的波长、物质的结构及环境条件。①光的选择性吸收:档案制成材料的成分复杂,其主体成分只能吸收某些特定波长的光,引发光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光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②光的强度与功率:光的照射强度、照射光源的功率与档案制成材料受光作用的破坏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要克服光危害就应该降低光的强度以及照明光源的功率。③光的作用时间:光的作用时间越长,被物质吸收的光能积累量就越多,档案的耐久性降低。

二、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实施上主要的方式简介

2.1 光盘类档案的保护与管理

首先减少使用:激光对光盘档案制成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是随光盘档案累计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大的,为延长光盘档案的寿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光盘档案使用。其次防治空气污染物:工业区的空气中常含有有害物质,光盘档案保存环境要注意远离使用和产生卤化物的场所,必要时须采取空气过滤措施。再者调控空气温湿度:恒温的环境最适宜光盘档案的长期保存。最后防止标记面的机械损伤:绝对禁止在标记面上进行任何形式的书写、划伤,以免造成信息记录不可挽救的损坏。

2.2 建立合适的档案库房

档案库房建筑在贯彻经济原则时,首先考虑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其次,档案库房建筑的要求,还应该与所保存的档案重要程度相适应。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贯彻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营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3 纸质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方法

一般采用的是干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千万不能把水淹档案放在阳光下曝晒,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快纸张中纤维的水解和光降解速度,使纸张变脆。这个情况采取的技术方法如下:自然干燥法、去湿机减湿干燥法、常压低温干燥法、远红外线干燥法。

三、结语

对于档案保护已经形成主要的保护管理策略,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补救方法,这对于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是最为关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行业对于数据的参考和查阅,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2]马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3]顾犇.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1).2.2 优化项目管理

在BT建设模式下,相关BT承包商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形成良好的循环,也是我国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形式。BT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为我国政府进行其他设施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2.3 实现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BT模式可看作是一种建设模式,也可看作是一种政府的融资方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T模式,可使政府和BT承包商获得双赢。一方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建设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拨款有时确实难以支撑。但这种模式可在建设的过程中,将非政府资金引入到建设中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困境。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因为融资渠道的改变而影响到建设的结果,还会使政府规划筹建、但资金又不足的项目尽早落成,获得发展,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实现社会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工程实施,必须要有投资渠道。而将BT引入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如果企业仅靠自己的工程维持发展,会比较艰难。但如果可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让企业承包更多的工程,企业就可更好的获利。BT模式中,企业投资渠道不仅更多,还可减轻企业投资的风险,因为他们投资的是政府的建设工程。最终,将BT模式引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可缓解政府在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促进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企业可有更广的投资渠道,更低的投资风险,促进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这样就实现了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三、结语

与其他建设模式相比,BT建设模式拥有很多明显优势。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理性的引入BT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让这类建设拥有长久发展的动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另外,在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第6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涵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就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确切的说,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它应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它的档案还应当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1.地方特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地方特色性主要是由非物質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与文化独创性,而由这些地域独创文化活动而来的档案自然也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它们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

2.内容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断创造、发展、传承和积淀的成果,其类别涵盖了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艺能等人类文化最精华、最丰富、最具魅力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正是其物化的浓缩反映,其中承载文化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

3.载体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形式,对它进行记录和捕捉的手段相较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更加多样复杂,因而其档案载体形式就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传统的文字记载即纸质档案外,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采用录音、影像记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来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

4.保管分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因而大量的一手档案材料流落在民间,多年来的保护不力使得很多珍贵档案已经下落不明。加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兴起时间不长,很多的人尤其是民间百姓的保护意识还很淡薄,档案损毁、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布更加分散,同时也给收集工作增添了更大的难度。

二、利津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概述

近年来,利津县大力实施“特色文化”战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各级党政组织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县政府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方案,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建立博物馆,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

(二)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推动了保护工作。

有一大批致力于利津县民俗民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挖掘、积极探索、精心钻研、著书立说,或追寻历史根源,或进行域内域外比较,或提出意见建议,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档案资料。

利津县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活动,丰富了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文化空间,从而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工作原则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落实。各类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地宣传、继承、发扬和保护,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完整、不系统。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三是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考虑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其相关的档案是否得到妥善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笔者认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优化利用等五项主要原则。

(一)及时建档原则

及时建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及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二是及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保护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等重视,不可厚此薄彼。

(二)真实完整原则

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具有参考凭证价值的基本前提,而其完整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档案价值能否充分实现。因此,档案是否真实完整,将直接反映出档案工作的质量。

(三)系统有序原则

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即是对收集到的处于零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排列和编目,使之条理化,形成有序的体系,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四)分级保护原则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此处的“分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的级别划分;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级别的划分。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价值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级别进行分级管理。

(五)优化利用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化利用原则是指档案部门科学合理地利用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介绍、咨询与利用服务,同时通过编研、宣传等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基层医院病历档案的保护工作 第7篇

一、档案室保护人员的调配

档案的管理往往缺少专业人士和专门负责人员。档案存档的前期工作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档案后期的保护工作。

1. 专管人员的调配。

专管人员专门负责医院内所有病历档案的保护工作, 其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定期检查并向上级汇报档案的保存情况, 对相应保存形式作调查性记录, 对破损或遗失的档案进行记录和补救等。专管人员的选配方向可选取具备一定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 也可从档案专业的工作人员中选配。

2. 专业人员的辅助。

专业人员是指对档案保护工作有丰富经验或专业技术的人员。专业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并指导档案保管人员进行保护工作, 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对档案的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的审查和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二、病历档案日常保护措施

1. 档案载体的保护。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病历档案的记载方式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 不再是单薄的纸张档案独自担此大任了, 磁带、磁盘、光盘等档案载体的出现表明电子档案已成为现今档案保存的一员大将, 但不可否认, 电子档案也存在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保存缺漏。所以纸质档案的保存依旧是值得重视的。纸张是我们惯用的档案承载体, 比起现代电子产品作为档案载体的“一损俱损, 一失俱失”的缺漏点还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医院档案室应在厚度, 材质上选择合适的纸张进行病历档案方面的记载, 尽可能保证纸张的耐久性、防侵性等。平日里对纸张的保护也很重要, 未使用的纸张也应存放在环境适宜的地方。

2. 档案字迹的保护。

与档案载体同样重要的是档案记录材料, 档案的记录材料要具有不褪色, 耐湿耐潮, 耐光照等性质实为不易。现今档案材料的类别可归纳为无定型碳、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这几种。后两种经过时间的考验, 已被证实其在化学成分上的不耐久性。而第一种记录材料——传统的墨汁本身的耐久性很强, 但在其制造的过程中必须加入些许胶状物, 因此便增加了其虫蚀、霉变的可能性, 很多地方档案的保护实践也证实了这方面的缺漏。医院档案应积极发展创新记录档案的使用材料, 为档案的持久保留探索新的道路。

3. 档案的存放环境。

档案的存放环境, 最主要的就是档案库的温湿度及安全度。应注重档案库房的建筑材料的选取, 例如美国对档案管理工作就采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 外墙的玻璃用的是含滤光镜成分的玻璃, 以防止紫外线照射, 同时为了保护环境, 对玻璃进行了特殊处理, 它甚至可以控制空气中的化学成分。另外应在档案库安装温湿度监控设备或改装为温湿度自动调控库房, 档案库中的纸张等档案制成材料是吸收外界的水分还是蒸发内部的水分直接决定于库中的相对湿度。所以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库房中相对湿度的监测与调控应多加关注。

除此之外, 应当注意的小细节还有很多, 例如定期检查消防设备, 及时更换杀虫剂、档案盒、目录夹等各种保护物品。定期清除灰尘也十分重要。因为灰尘颗粒的形状不规则, 表面带有棱角, 沉降在各类档案上的灰尘会造成档案材料与灰尘之间的摩擦。这不仅对纸张档案造成损坏, 使档案字迹不清, 难以辨认。更容易造成对声像档案的损坏, 使档案的耐久性与使用价值有所降低。而且灰尘微粒的成分复杂, 在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后会形成胶状物, 这样的物质与纸张接触后就会吸收来自空气中或纸张中的水分, 随即分解出胶状物质, 而使纸张与纸张粘结在一起, 形成档案“砖”。

空气污染破坏档案的程度十分严重, 造成纸张严重破损, 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纸张的物理性能与机械强度, 而且对档案的字迹损坏也相当严重, 各种空气污染物都会对档案产生一定的污染。于此, 绿色植物便成了档案的救星。绿色植物对于空气污染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 可以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例如部分植物的绒毛可以分泌油脂阻挡并吸附灰尘。并且很多植物对造成空气污染的颗粒物质有很强的滞尘、过滤以及吸附作用。因而加强病历档案存放库房周围的绿化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物对库房档案的损坏, 使档案保护工作更加周全, 更加完善。

4. 档案使用的注意。

医院病历档案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利用, 频繁的使用会对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医院档案室要严格控制病历档案的外部使用, 要对外用人员进行详细登记, 对其使用方式也要严加控制, 例如对档案原件的复印就要严格控制。复印机光源高强度照射会对档案纸张造成严重伤害, 纸张在复印40-60次之后就会达到临界状态, 达到临界状态的纸张性能严重下降。应尽量避免在不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照环境下查看或使用, 还应远离水火或侵蚀性物品的聚集地, 避免对纸张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害。对已在使用中发生磨损, 破裂, 撕毁的纸张应及时进行粘补, 重抄等补救措施。对恶意损坏档案者或无意造成档案严重损坏者应给予相应程度的罚款等惩罚措施。

三、病历档案突发事件抢救措施

即使平日的保护措施已相当周全, 也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对于遭到意外水浸、火烧、腐蚀等损坏的档案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挽救措施。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应在适当的位置事先放置抢救设备, 当意外发生时, 可以熟练地, 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病历档案保护工作是一项周期长的系统工程, 需要运用各种现代技术, 投资大、开发周期长、人员专业保管技术强。医院档案室人员应该积极细心保管相关病历档案资料, 为患者热心服务, 使患者能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 感受到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度, 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摘要:在病历档案的保护工作中, 只有逐步提高档案人员的保护意识, 有规划地对档案保护人员进行调配, 加强病历档案日常保护, 才能让病历档案在患者救助、救治, 化解医疗纠纷, 医院护理质量评价及医疗机构教研教学等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病历档案,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理, 王春颖.小议病历档案的实用价值及作用[J].兰台内外, 2008, 07.

[2]吴立波.纳米材料对纸质档案保护影响初探[J].科技档案, 2006, 07.

[3]张肆毛.医院病历档案管理中需要重视的环节[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档案室的档案保护工作 第8篇

明清时期, 徽商的足迹遍天下, 为了慎终追远、增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家族的向心力, 一些徽商家族在经商侨寓之地兴建祠堂、纂修家谱。徽州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宗法制度较为盛行的地区之一, 宗族对纂修家谱极为重视, 留下了大量的姓氏族谱, 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我们现今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制度及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标本, 可以说家谱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文献资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正如有的“谱序”所说:“编修家乘, 可以补国史之不足。”

近几年, 黄山市档案馆围绕打造区域特色档案馆品牌目标, 也为了抢救与保护珍贵的徽州历史档案, 继往开来, 服务于黄山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工作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本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全面分析徽州历史档案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形成抢救保护工作方案, 落实工作岗位与责任,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 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一批散存于民间的珍贵的徽州文书与谱牒, 为繁荣黄山市文化建设, 也为打造特色徽州档案馆品牌, 夯实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也为将来更好地利用徽州存世族谱, 黄山市档案馆集中人力对历次征集的徽州谱牒档案进行了整理、著录、装盒。近日该项工作已经完满完成, 黄山市档案馆馆藏徽州谱牒档案共涉及61个姓氏, 共计221套, 1266册, 为今后进一步挖掘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 第9篇

一、影响档案工作者健康状况的因素

1.档案自身存在的微生物及害虫。档案有害生物属于仓库有害微生物、仓库害虫, 能够在档案库内的一般条件下生存, 以档案制成材料为培养基, 并分泌能够分解和液化档案制成材料的酶, 使档案制成材料失去原有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档案害虫是能够在档案库房内完成其生活史的一个阶段, 并对档案馆的馆藏品、装具及建筑本身造成一定伤害的昆虫。这些档案微生物及害虫随着时间可能进化、变异, 耐药性增强, 对人体的危害增大。特别是害虫在危害档案的过程中, 将排泄物黏附在档案上, 这些排泄物中携带多种致病菌, 对档案造成危害的同时, 也给档案工作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2.档案工作者工作环境及档案保管条件。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多采用摆放药物或使用药物熏蒸等方法对档案害虫进行防治。这些药物如防霉剂的毒性虽然小, 对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直接损害, 但时间长了, 气味也会对鼻粘膜产生刺激, 使鼻粘膜肿胀充血。但化学灭菌法如熏蒸等则能刺激人的鼻眼粘膜, 烧伤皮肤。不但污染档案库房空气, 同时增加了对档案工作者健康不利的因素。

3.档案工作者薄弱的劳动保护意识。档案工作者长期和档案打交道, 就不可避免的与灰尘、霉菌、档案害虫等接触, 同时目前多种防虫、杀虫方法及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工作, 都会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然而由于这些危害具有渐进性、隐蔽性等特点, 使得档案工作者难以察觉到职业与自身健康的联系, 劳动保护意识松懈, 工作时不做任何防护。档案工作者在进入库房时通常没有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子, 在翻阅、触摸档案时没有使用手套、口罩, 在查阅档案完毕后没有及时洗手。这样不但把外面的微生物、害虫带入库房, 同时很有可能造成有害微生物附在档案人员身上。不但对档案工作者造成危害, 甚至可能影响家人的健康。

二、加强档案工作者劳动保护的意义

长期以来, 档案工作者素以“默默无闻, 埋头苦干”而著称, 受到的人文关怀往往难以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定义, 可以看出因从事档案工作而引起的疾病也应属于职业病。因此, 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与重视。

1.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能加大对档案和档案利用者的保护。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档案工作者劳动保护, 会影响档案的保管和档案利用者的健康。档案工作者长期在无任何保护措施下接触档案, 手会粘上档案有害微生物和孢子, 而手上的汗液和脂肪也是档案有害生物良好的营养物质。如果手直接接触档案, 那无疑给档案有害微生物增加了营养, 加大档案保管的难度。因此, 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 也是对档案及档案利用者负责。

2.加强档案工作者劳动保护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在新时期, 档案工作的政治性集中体现在档案工作要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局, 重藏轻用、闭门造车式的传统档案工作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肩负保护历史遗产、维护历史面貌、传播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各界的重要使命。因此, 与时俱进, 关爱档案工作者, 加大对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也符合了可持续发展观。

三、加强档案工作者劳动保护的措施

1.档案工作者要提高自我劳动保护意识。档案工作者首先在主观上就要意识到环境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注意预防, 保持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锻炼。档案人员进出库房应严格遵守更衣、换鞋制度。在取放、检查和阅读档案时, 档案人员还应戴上白色的软质手套。其次, 应加强档案工作劳动保护知识的宣传, 完善并落实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 还应为利用者提供工作服、手套、口罩等最起码的劳动保护条件。此外, 档案工作者也应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档案人员的健康现状, 为自身和同行的健康争取更多的权益。

2.改善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提高档案保管条件, 做好档案及档案人员自身的保护措施。首先, 库房建筑设计要合理。按照规定, 档案部门办公室、阅览室、库房要分开, 以确保室内无任何气味。其次, 做好库内和环境的卫生防疫工作, 建立清洁卫生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库房内要经常保持四壁、天花板、地面和框架的清洁, 纱窗、纱门、门窗也要严密。对库内的阴暗、潮湿角落注意经常消毒。库内不宜堆放杂物, 不应将食物带进, 库内清洁用具也应专用。另外须对库内档案进行定期防疫检查。

3.有关部门应加大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力度, 切实保障档案人员的身心健康。近几年来, 浙江、广东等地的有关部门也下发相关文件, 对档案工作者的劳动保护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档案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994年下发了《关于给档案干部发放岗位保健津贴的通知》及1998年下发的《关于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岗位津贴的通知》, 就明确地提出给予档案工作者一定的工作津贴。同时加大预防保健的力度, 做到职业病早发现、早治疗。

浅谈纸质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 第10篇

1 影响纸质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的环境因素

由于纸质原料的特殊性, 影响纸质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因素是有很多的, 首先, 光照因素会影响纸质档案的保管, 当纸张中的化学成分遇光后会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 纸张会变黄发硬, 失去其原本的性质;其次, 温度对纸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温度过高时, 会使纸质中的分子运动的更加剧烈, 这样会加速耗尽纸质的使用寿命, 使纸张更加容易破损, 对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而且, 温度过高更加有利于各种生物的衍生和繁殖, 生物的存在必定会让纸张受到迫害, 因此, 温度高无疑是很一种危险的环境;再次, 空气过湿也是不利于纸质档案的管理和保护的, 当空气中的湿度太大时, 纸张会吸取空气中散发的水分, 长此以往, 纸张上面的字迹会模糊不清或者消失, 这样会使资料变得不健全, 对于调用档案的人是很不方便的, 如果空气太湿的话, 还会使纸张发霉, 这种状况会使档案中的材料消失, 与前接应不上, 也是很麻烦的;最后, 空气中的灰尘也会损坏纸张, 灰尘过多落在纸张上面, 与纸张接触后会产生一些不干净的物质, 这必定会影响文字的清晰度, 不利于我们查找资料, 而且灰尘中也有一些衍生气体, 这些气体的繁衍生殖也对纸张是有很大的迫害程度的。

2 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纸质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的影响

在具体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意识对于纸质档案管理的保护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甚至可以说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将直接决定纸质档案管理的好与坏。有很多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缺少良好的工作态度的, 疏于对档案的保管, 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对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在其位谋其职。工作人员要明白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到档案损坏的严重后果, 在工作时培养耐心细心的工作习惯, 定时期的检查档案的完好性, 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或者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这样才能做好档案保管的工作, 才能使档案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 工作人员也要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则进行档案的管理, 不能违反规则, 否则也会影响档案的管理与保护, 损失也是不可估计的。

3 纸质档案管理的保护措施

如何保管好纸质档案, 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

(1) 控制纸质档案室的温度, 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上, 最好是在14度与18度之间, 这是最理想的纸质档案存放温度, 当夏季温度过高时, 要采用一些物理办法将温度降低, 平时要注意档案室的通风换气, 经常不定期的测量档案室的温度, 密切观察档案室的环境。

(2) 尽量避免光照对纸质档案的影响, 将档案摆放在光照相对少的地方, 而且尽量不要将纸质档案放在强光下照射, 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要特别的保管, 放在暗处地带或者放在绝对安全的地方, 以免造成其损坏。

(3) 当档案室的空气较湿的时候, 要采取办法使空气变得干燥, 可以在档案室放一些防湿的东西, 譬如石灰石, 硅胶, 过湿的环境对档案的有害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一定要避免档案室空气太湿。

(4) 防止过多的灰尘落在纸张上,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定期的清理档案室的卫生, 但是在清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档案的管理与保护, 清理的时候要细心谨慎, 在入室口要放一些防止灰尘进入的隔离网。

(5) 要定期为档案消毒, 防止霉菌和生物的衍生, 在档案室内放一些不利于生物繁殖和衍生的东西, 例如油漆, 若发现有生物衍生的现象, 要及时处理, 把危害缩减到最小。

(6) 要定期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并让其明白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其对工作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热爱工作, 才能尽心尽力的做事, 才能真正的做好纸质档案管理与保护这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

4 结语

纸质档案的保管工作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必须要采取最好的措施来防止档案被破坏或损失,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等到发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而是尽一切力量让问题尽可能少的发生。等到问题发生时再想着去解决的话无论如何都是在损失发生后, 这样的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因此我们当下还是要以防止的问题发生为主, 这个工作看似主要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 其实不然, 这是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树立的重要意识, 工作人员是档案的直接接触人员, 也是最应该树立此意识的人员, 但是广大公众却是档案的间接接触人员, 所以社会上应该广泛的开展活动使大家了解和明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整个社会对档案管理的保护工作有着极高的意识时, 工作人员的工作将会做得更好, 这对档案的保管工作才是最有利的。如果因为个别原因使档案遭到损坏时, 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进行修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在修复档案的方法和器具也越来越多, 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引进这些高科技设备, 使档案在被破坏后能及时修复然后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这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做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贾利岩.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的并存于互动[J].山西档案, 2009.

[2]柏存龙.电子时代亦应重视纸质档案管理[N].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9.

[3]陆宪良, 冯玮.信息环境下纸质档案管理的创新探索[J].兰台世界, 2010.

浅析中职学校的档案保护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档案保护;档案保护技术;信息化

档案保护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唯一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它是中职学校建设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形式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必须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做好中职学校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发挥档案的整体功能和价值,为中职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档案保护在中职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

中职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了许多历史留存和实践得来的文化资源,其中富集着学校发展史、人才培养优势和众多的文化成果,让我们能在教育体制变革的形势下,历史优势资源能完整地利用和借鉴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职学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档案信息。档案信息资料是中职学校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相关资料,记录着整个学校各项管理信息的全过程,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档案资源。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中职学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历年来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实践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为学校丰富学科门类、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技信息,特别是中职学校学术成果档案记载了全校师生历年来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记录了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据,总结了他们在科研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是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基本条件。

3.档案服务。中职学校档案部门是为满足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对学校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实习就业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为社会服务。当前,档案部门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后台走向前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提供创新形式多样化的特色档案信息,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档案信息的社会服务化。比如说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可以作为决策的直接论据来源和预测未来的背景材料;对外开放可以吸引有需求的人和研究人员到档案部门来利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

(二)文化创新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职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没有传承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学校档案创新,要把学校图书、档案和校园网资源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建设的平台,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去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继承传统而不保守,视野开阔而不盲从,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三)文化升值

中职学校档案的信息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它包括两种价值即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是自身存在的历史价值,而有可能发挥出来的是它的社会价值,只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才能创造出合理的价值取向和经济效应。只有对这些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得来的原始積累资料进行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出中职学校档案的利用价值。档案的价值就是其利用价值,且利用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的,只有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才会让档案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现。

二、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保护工作

档案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工作,即延长档案使用寿命的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如库房温度控制与调节,防光、防有害气体与防尘,有害生物的防治,库房建筑,档案修复技术等。因而,中职学校档案如何被及时、有效地安全保护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成了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迫切需要我们档案人员去解决档案保管及利用的安全问题,档案能否安全保存下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就中职学校如何做好档案保护工作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学校重要工作的一部分。一些学校领导只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学校上下都没有档案保护意识,认为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辅助工作,只要“守好摊”就行了。这样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滞后,致使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实物档案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原始档案材料采集不及时和不完整归档。只有把档案保护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中来,提高档案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积极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二)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学校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查阅工作,使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能及时完整归档。以便让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能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教学、科研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档案人员的专职水平,一方面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和参加档案管理培训等方式,以求达到熟悉和掌握科学、规范管理要领和方法,来提高工作实效和档案质量。达到

(三)提高档案投入

中职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档案室,配置专用的档案库房。一般库房应选择在楼层高的位置且通风条件好、能遮阳的地方,整个库房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档案保管库房的标准要求,以达到符合保护档案的条件。同时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配置相关的设备设施,如自动报警与灭火装置、杀菌设备、扫描仪、消毒机,还可根据温、湿度对档案的影响添置温湿调配器、空调等,特别是根据库房的面积位置来选择合适自己学校档案存放的密集架,也可根据新型载体的种类配备不同的柜架来贮存声像资料、光盘、胶片,以便于对这些载体档案信息的保护。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产生的同时需借助计算机系统来存贮和读取,通过网络来访问是必然趋势,故中职学校也要添置配套的计算机和相适应的网络系统,为日后的无纸化管理奠定相应的基础。

nlc202309081114

三、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中职学校的档案形式有文字、声像、图文等,为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保证学校档案质量,迫切需要对档案资料进行保护。

(一)传统纸质载体的保护及保护技术的应用

传统收集、整理、归档的文件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由于纸质档案在整个档案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紫外线和温湿度的危害,复印、扫描带来的损失,还有人为破坏、传阅丢失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纸质文件不能永久性保存。特别是纸张的耐久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的腐蚀,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会导致纸质文件不能长期或永久保存。但只要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成果,对纸质档案进行防光、防霉、抗氧、去酸、去湿等技术处理,就能使处理过的纸质档案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有显著的加强;另外,纸质档案信息褪化或字迹渐变模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先进的恢复剂、保护剂和固色剂来防止纸质材料上的信息褪化、模糊。比如陕西省档案馆李玉虎研制的扩散、褪色复写纸、圆珠笔字迹恢复剂和褪色蓝黑墨水固色剂都是效果明显的保护剂。

(二)电子档案新型载体的保护及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文档也应运而生。电子文档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等新型载体,新型载体具有双重性,一是载体本身,二是所载信息。由于受电子文档载体制成材料的不稳定性,新型载体比纸张更容易受磁场、霉菌、库房温湿度、有害气体、烟尘等外界因素的破坏,特别是不可忽视的电脑病毒,最易导致所记录的信息更易被破坏,影响数据的正常读取和数据信息,使电子文档失去保存价值。对新载体的这种特性,需以科学的保护技术手段入手来保护所载信息的永久性和稳定性。国

1.纸质档案被电子档案所取代。在学校的日常档案管理中,电子文档应用越来越多,出现了纸质文档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现状。档案人员在备份保存纸质档案的同时,必须对电子档案进行拷贝和加密,为了保护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进行备份,重要数据应有两个以上的备份并分开保存,为防止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还要对重要档案资料采取异地备份和保存,以防档案信息任意更改和丢失。同时还需让电子档案保持中性格式化,具有兼容性,以便于信息可以在不同时期的计算机上读取和载体之间进行转移、传阅。

2.电子档案的多样性。中职学校除了文字材料还有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多样的原始资料。不同载体的保护方式是不一样的。如照片、照相底片、缩微片、磁带、软盘、光盘等新型载体,这些承载着整个学校的实践点滴和深刻记忆的信息资料,除了对它们进行库房环境优化、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正确使用防止误操作等物理技术的保护之外,如: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添加必要的防霉剂;照相底片應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如果要防止电子文件信息不被修改、盗窃、删除的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法、数字水印法、数字时间印章法等。在条件允许时,及时将存贮电子文件的磁盘载体更换成光盘,便于长久保存。不管磁盘还是光盘,定期复制是当前延长电子文件寿命的有效措施,磁盘每2年,光盘每5年转储一次,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每一位档案工作者都要有紧迫感,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提高档案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档案保护手段,把档案管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参考文献

[1]魏莉.现代科技发展对档案保护工作的影响[J].档案学通迅,1997,(6).

[2]戴旸.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学发展之我见[J].云南档案,2006,(4).

[3]刘菲.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异[J].兰台世界,2007,(4).

档案部门方言保护工作探析 第12篇

一、我国方言保护现状分析

在普通话着力推广、数字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飞速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地区方言濒危程度加剧,消失的速度不容小觑,如果不引起重视,地方方言不久就会成为历史的回忆。方言不仅仅是仅供交流沟通的语言形式,它还是多元性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不少方言更承载着曲艺等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 可以说,语言文化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当中[2]。所以,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即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容置喙。

正如上述所言,方言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我国方言文化遗产的这一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方言保护方面,我国确实先后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早在1999年,我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侯精一先生就曾试图将全国40个地方方言形成录音资料加以保存,并为此主编了《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上海市市教委于2005年启动了“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上海话语音资料,把上海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2008年10月,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成果“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江苏省苏州市启动;厦门在2010年在18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成立闽南语教学试点;广东地区则有不少学者及电视主持人在网络上组成方言保护组织,公开支持保护粤语、潮州话、客家话。

但是,就目前国内保护方言工作所呈现的效果来看,各地以媒体、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或是个人倡导的方言保护运动大多数仍停留在方案的讨论阶段,为数不多的只是在以小规模的民间组织活动进行,只有部分省市的文化厅(教育部门)或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姑且有实质性的方言保护措施。总体看来,方言文化萎缩消亡的趋势并未有明显改变。可以说,非档案部门主导的方言建档保护工作在实践中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效果。2011年11月,浙江省档案局正式发布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建设全省范围的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以浙江档案部门为代表的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给档案部门开展方言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着眼点。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潮流下,公众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 方言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一个新兴组成部分,已然受到各地档案部门的重视。下文中,笔者将从社会记忆观角度出发,就档案部门主导方言保护工作进行分析,并就其显现的优越性做一些探讨。

二、档案部门方言保护工作内容

不难发现,近年的档案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档案记忆”等热点词汇。有关档案、档案工作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记忆观这一概念逐渐被档案学界纳入理论框架和实践范畴中。围绕“方言”产生的话题,也同样引起了档案工作者对于保护本民族的社会记忆的关注。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保护过程中将实物进行封存。它是活跃于各个地区的极富特色的口头交际工具, 人们无法阻止方言的演变,也无法使濒危方言持有者长生不老。 通过人为的手段扩大其生存范围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主要以广泛收集整理的保存性保护为主。最可行也是最实际的做法是针对其现状及时地记录保存[2]。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就成为档案界积极参与“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部分。档案部门对于方言的保护主要分为“生成”和“扩散”两大过程。

一方面,档案部门保护方言的出发点是避免方言失去生命力,对这语言记忆进行留存。开展方言建档工作即为“生成”过程。 方言建档工作就是档案部门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在开展普查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制定文本和音档,并整理归档,形成方言语音档案的过程。用真人发音并配以文本的方法来保存地方方言,是档案资源建设和文化功能上的创新,与以往仅限于县志中对方言寥寥数字的描述大大不同。一般而言,一份方言录音需要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同时归档:原始录音磁带、整理后的文本(包括电子文本)、语音人相关档案,以便日后可以“互为佐证”。各级档案馆一般都设有档案征集部门,配备专职征集人员,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征集方案和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档案工作者充分将前端控制思想融入建档工作,对于方言普查、采集收录等前期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方言档案的前身———语音录音文件的形成过程实行了前端控制,准确、完整、及时地将采录的一切有价值信息进行载体化,从而保证方言档案的质量,即满足提供利用环节的需求。这种建档工作环节上追求一体化———即将文档两个阶段工作流程中的若干具体环节衔接合并融为有机整体的做法,打破了其他机构方言保护的传统模式,使得档案部门提前介入方言档案的生命周期,不仅能够大幅度避免语音数据录入和整合环节产生的误差,还能减小建档工作其他环节的压力,并且有效防止了其他环节对于语音文件的损坏。

另一方面,档案部门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生成”什么,还站在充分实现方言档案价值、使之服务于社会记忆建构的高度,对方言档案价值的“扩散”加以研究。2007年,为了塑造档案部门“亲民”形象,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的冯惠玲教授也曾指出,“亲近民众是档案馆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基本理由”[3]。所以档案馆藏应当贴近民众,吸引民众, 而作为记录百姓声音、传承地方语言文化的方言档案恰恰能够迎合公众的兴趣,为公众所需要。各地区档案馆根据自身公益性质, 对方言进行推广性保护。一是对形成的方言档案进行数字化整理,及时地在实体或数字档案馆进行开放式专题展览或者开通网上利用咨询服务;二则将方言档案再加工成专题影像或文本资料,借助更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展示。以浙江省为例,自浙江省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方言建档工作以来,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音乐电影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工作做了系列跟踪报道,高密度的信息量扩大了受众面。三是在宣传的基础上“扩散”方言档案的文化教育意义,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感。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主要是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引导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方言的社会文化价值或者利用方言档案唤醒人们的乡土情结是档案部门开展方言保护工作的目标。

在当今这一视听记录时代,社会记忆的记录和存储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字方式。语言除了它的工具性之外,还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方言档案具有社会记忆作用,这是由档案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而档案部门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承担者,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寻求新的契机,对方言这一社会记忆的“语言原载体”加以保护无疑体现出了档案的历史记忆功能。

三、档案部门主导方言保护工作的优越性

各地区以档案部门为主导的方言保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而前面所述中以媒体、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或是个人倡导的方言保护运动则缺乏实质性措施,保护效果也不明显。笔者将对此做出分析。

档案馆是“记忆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4],本身具有科学文化事业性质,不仅肩负科学管理档案的重任,而且致力于社会化的服务工作,在维护历史真实面貌、记录社会记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馆的软硬件资源可以为方言保护工作的深入,提供有力的“生成”和“扩散”支持。

首先,就方言档案本身而言,由档案部门主导的方言保护工作确保了建档的有效开展、维护了方言档案的真实可靠性。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各区的方言种类繁多,方言本身又呈现地域性、原创性和兼容性等特征,档案部门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通过配备了专职征集人员、有着科学合理征集方案的征集部门,在开展普查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制定文本和音档,并整理归档,简化了方言语言留存程序,减小了建档压力,能有效防止档案内容失真。同时,对语音录音文件的形成过程实行前端控制,准确、完整、及时地将采录的一切有价值信息进行载体化,也同样保证了方言档案的内容质量和形式质量。

其次,专业人才条件满足。在整理归档过程中,档案人员的实际操作十分关键。采用数字录音技术构建地区方言声音资料库, 从字、词、句到句群、语段、篇章,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校对,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既繁杂又琐碎。方言建档工作的开展既需要具有历史学专业能力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电子档案管理能力的人员。当前的档案部门人员大部分都是经过档案学、历史学、文书学、管理学等系统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良好、专业技能过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也较高。“传承历史文化,满足现实需求, 展望未来动态”,是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档案部门在方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各环节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知道怎样来构建方言档案工作以及有重点、有目的地实施合理可行的具体行动方案,就自身的管理条件和水平而言,有着其他公共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有意识地制作+ 保存备查”使得方言档案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记忆” 作用、实现其承载的经济文化价值。

再者,档案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有利于维护方言档案的安全利用。一方面,档案馆本身就是维护历史真实原貌、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方言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这类档案常采用新型材料,载体和内容可自由分离、载体脆弱且不稳定是其在保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现今档案馆的设备配置已愈来愈高效化和智能化,馆藏条件相对优越,档案管理理念先进,能够提供的管理条件和管理技术较高,后期良好的 “八防”保管条件恰恰足以应对这一挑战,充分保障方言档案的安全性、可用性。另一方面,档案馆的馆网建设科学化。各级档案部门熟悉本馆馆藏结构、了解馆藏结构存在的不合理情况,也在长期的服务利用实践中把握了公众的需求导向,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方言档案信息服务。对于公众利用而言,既高效又便捷,充分体现出了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最后,档案部门可选择的宣传方式种类繁多。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主要是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要想了解一座城市,档案馆就是最好的课堂,档案不仅仅记录文化行为,也从事文化行为[5]。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馆内展览,数字化档案馆和档案资源建设也为方言档案的宣传利用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社会记忆的建构需要方言档案与其他记忆媒介之间的互通有无。大众传媒与档案宣传的结合有助于引导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方言的社会文化价值,唤醒人们的乡土情结。

综上所述,档案部门由于自身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公益性, 能够在社会科学文化领域具备较为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倘若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为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产生积极的催化效应———在方言保护中丰富馆藏,满足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在方言档案利用过程中间接保护本土方言,实现双赢。方言保护工作是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思路,能够为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新角度,同时有利于保护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档案部门记录和延续社会记忆的作用。

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方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而建构社会记忆,传承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本文基于对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从社会记忆观角度对档案部门的方言保护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档案部门主导方言建档工作的优越性。

上一篇:电力创新市场营销的下一篇:商务智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