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范文

2024-06-17

立足资源优势范文(精选12篇)

立足资源优势 第1篇

一、甘孜州发展的困难

1. 自然条件恶劣。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全州国土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占四川省国土面积31.5%;全州辖l8个县, 325个乡 (镇) , 2069个村民委员会;93万人口中, 农牧民占80%以上, 全州有一半以上的建制村未通公路, 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是困扰甘孜发展的“瓶颈”。科学决策的基础性数据积累不够。

2. 甘孜州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对各种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所积累基础数据非常少, 不利于科学决策;

主动改革、创新的精神相比内地发达地区明显不足。相当多的干部长期以来养成了放慢工作节奏、求稳怕变的思维习惯, 等待上级党委、政府出台明确政策再行动。

3. 境外分裂势力也在“革新”, 把宗教和时代特点与国际价值观结合, 不断挑战我国政府执政能力。

主要以达赖集团为首的分裂势力, 利用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不断在我州制造动乱, 已经影响到我州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4. 缺乏高素质人才。

主要表现在人才的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失衡、管理滞后、观念障碍和人才队伍不稳定, 而尤以自然条件差、福利待遇低和后顾之忧难以解决最为突出, 是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的主要原因。

二、甘孜州的资源优势

甘孜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水土、矿产、药材、旅游等资源优势。

1. 旅游资源。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这里沟壑深邃, 江河纵横,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生物种类繁多, 自然景观雄伟壮丽, 康巴文化博大精深, 民风民俗多姿多彩, 构成了川西藏区独特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甘孜州是《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中国香格里拉核心区、茶马古道的中心, 其境内有稻城亚丁、中国冰川海螺沟、蜀山之王贡嘎山、千碉之乡美人谷、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世界级旅游资源。目前, 甘孜州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 国家森林公园2处, 国家地质公园1处, 国家4A旅游景区1处世界人文与生物保护圈1处, 丹巴藏寨古碉和德格印经院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富集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使甘孜州具有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区的潜质是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

2. 水力资源。

甘孜州境内高原辽阔, 山脉绵延, 河谷幽深, 由于落差大, 水力资源丰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境内。据初步估算, 全州水资源年经流量为641.8亿立方米, 水力发电的蕴藏量约为3700万千瓦。水力资源的蕴藏量, 占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的6%。开发利用水资源造福人民, 潜力很大。

3. 矿产资源。

有金、银、铜、铁、钼、锂、大理石、花岗岩等, 有的矿产贮量还居世界前列。贵金属已探明有大型共生铂 (钯) 矿, 超大型银矿, 以及储量较多的砂金矿。从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讲, 甘孜州可以说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4. 绿色食品。

我州境内地形错综复杂, 加之多股气流交替影响, 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 因此物产丰富, 且大都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 如青稞、青豌豆、大白云豆、优质马铃薯、松茸、天麻、虫草、贝母、牦牛肉等, 在州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藏区无污染的绿色资源, 发展绿色产业, 提供绿色产品, 将是我州产业创新的方向, 把单纯的资源型开发转化为生态型经济的开发, 对培育和构建我州具有特色的产业框架, 发展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发展甘孜州经济

1. 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事, 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用“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甘孜州经济发展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本要求, 是把握新形势、适应新情况、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深入理解、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核心是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深刻理解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深刻理解发展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深刻理解发展的系统性与重点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辩证统一。

2. 在发展的同时, 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而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主要是同达赖集团的斗争, 要让所有善良的人, 认清达赖集团的反人类、反人民的分裂实质和丑恶行径。达赖是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达赖是西方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达赖是在藏区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达赖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不仅严重的损害了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而且影响了藏族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我们要坚决地反对和打击达赖集团的分裂行为。目前以致将来, 我们都要把反对分裂作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达赖的分裂行为, 我们只有对他进行坚决地打击和舆论上的谴责, 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统一, 才能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才能维护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将反分裂进行到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把各族各界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 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3. 要把富民安康工程落实到实处, 以调动广大人民努力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富民安康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特殊关爱甘孜藏区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积极创新开发模式, 建立科学发展、企业获利、群众受益“三位一体”的利益分配新模式;创新机制、着力加快产业培育, 形成国民经济支柱体系;不断强化项目支撑, 切实抓好抓实与富民惠民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各类公共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民营经济项目, 不断激发创业热情;努力扩大改革开放, 最终实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社会和谐度明显提升的目标。

4.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经济,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持改革开放, 吸引外资, 发展水电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商品率和集约化水平, 依托畜牧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优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一项大产业。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要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 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采取有效的方式启动民间资本,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依法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资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着力于十七大报告中重点提及的生态补偿, 争取国家加大对甘孜州生态工程的投入, 其关键点是改变现有工程项目主要以“机会成本”作为主要补偿依据的模式, 代之以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成效作为主要补偿依据的模式。并通过生态产业促进群众在州内就业和增收, 实现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5. 要居安思危, 有忧患意识, 加大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预警工作。从汶川5.12大地震, 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而甘孜州地处鲜水河地震带, 历史上7级以上的大地震也发生了很多次, 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建筑工程进行监督和监管, 防止豆腐渣工程非常重要。

总之, 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党的先进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实事求事的工作之风,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就一定能把我们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的人民就一定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从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摘要:甘孜州是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聚区, 自然条件恶劣, 经济发展落后, 但资源丰富, 因此, 必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坚持科学发展观, 发展甘孜州经济。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第2篇

一、高效经济作物上规模上档次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形成12万亩藠头基地、60万亩油料基地、10万亩花卉苗木果业基地、8万亩无公害蔬菜四大基地。一是花卉苗木果业上档次。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实行大户带小户和建立干部示范基地,以及采取组织花木种植大户和市园林局强强联合等多方驱动举措,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目前,我县有大型花卉企业30家,花卉苗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绿化苗木占70,草坪占15,根雕盆景占

10、花卉占5。品种有五针松、雪松、龙柏等160个年销售额达2.4亿元,从中获利4800万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农户1万多户,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提高品种档次,重点发展珍贵苗木,观赏花卉的生产,种植珍贵花卉苗木如铁树、广玉兰、吊钟兰、紫荆1.6万亩,高档珍贵品种达80多个,种植比例由20提高到40。二是藠头产业。在发展藠头产业中,相对稳定种植面积,注重藠头精深加工,搞活市场营销。2004年,**镇荣获“中国藠头之乡”称号。目前,全县藠头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主要分布在**、**、**、**、**等乡镇,藠头种植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据统计,2005年我县藠头产量21万吨,按每公斤0.8元计算,藠头产业产值可达1.68亿元,由于藠头种植经济效益可观,农民种植藠头积极性特别高涨,由此涌现了一大批藠头加工厂,全县共发展粗加工厂375家、精深加工厂2家,从藠头加工业获利2100万元。三是蔬菜基地。我们发挥地域区位优势,发展8万亩蔬菜,主要分布在**、**、**等乡镇。四是油菜基地。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着力发展10万亩油菜,主要分布在**、**、**、**等乡镇。

二、挖潜力创新思路

我们一手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一手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裂变扩张,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2005年全县发展大小企业56家。另一方面侧重扶助“强龙”,大力扶助刘氏药业、维佳奶业、菅野藠头精深加工、万寿米业、大铭食品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型,销售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其裂变扩张,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经营。到目前为止,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248家,年产值可达26亿元。二是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上,挖潜力创新路,2005年新发展种黑芝麻、黑豆子2万亩,目前两种高效作物市场销售路子好、价格高,今后发展前景看好。三是着力发展油料经济作物,2005年新发展油茶面积1万亩,改造油茶林1万亩,纯茶油价格好、销售量大,茶籽油市场历来供不应求。

三、几点启示

立足资源优势 第3篇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東南村地处和龙市西北部山区,已有六十多年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村民的种薯经验较丰富,但多年的传统的耕地观念较深,习惯于按老方法、老品种种植。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请进来,就是请州农科院脱毒马铃薯专家和省、州、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入村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马铃薯贮藏技术及加工技术等。走出去就是带领典型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2007年组织村民参加了长春农副产品博览会,2009年村里领导还参加了汪清县召开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暨马铃薯储藏技术推广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使更多村民转变了传统的耕种观念,改变了按老办法、老品种种植。200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淀粉含量高的延薯4号和延薯5号脱毒马铃薯,不但增加了产量,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2009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遭受低温冷害影响,粮豆严重减产,三大作物平均减产幅度50%。但是,东南村种植的脱毒马铃薯每公顷产量达到4.2万公斤,比常年增产45%,淀粉含量均高于当地品种四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东南村地处偏僻山区,无霜期短,山坡地较多,退耕还林面积多,村民耕地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村民单靠种地收入不能温饱。基于这个问题,几年来东南村两委班子把村民就业、创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办好村办加工厂。2008年,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三农”资金100万元,村集体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于同年8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5月份设备安装完毕,现已投产加工2500吨马铃薯;支持更多村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为了开办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村两委班子成员帮助村民跑贷款、跑工商办照,解决销路等。通过村民自己的努力和村上的帮助,当年创办,当年盈利。现村内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及粉条加工厂9家,从业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30%以上,马铃薯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便利农民储存、销售。

三、依靠产地品牌,狠抓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市场

立足资源优势 第4篇

1.1“三品一标”认证

“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州现已建设46个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 有43个畜禽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 其中无公害畜产品31个, 绿色食品8个, 有机食品3个,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目前有凉山半细毛羊、会理黑山羊、喜德乌骨阉鸡、雷波芭蕉芋猪正在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岩鹰鸡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公示, 近期将获得颁证。

1.2 地方标准制定

全州制定了无公害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鸡蛋、生鲜牛乳生产技术规程及《凉山半细毛羊》、《美姑山羊》等品种和产品标准共25个畜牧业地方标准, 为推广标准化生产, 推动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提供了技术保障。

1.3 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全州43个已获“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 产地覆盖152个乡镇, 2009年“三品一标”产地共出栏生猪186万头、肉牛2.6万头、肉羊156万只、禽类350万只、蛋58万枚、生产牛奶3036吨, 产值45.12亿元, 产地户均增加收入1520元, 企业新增利润136万元, 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1.4 存在的问题

1.4.1 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数量少。生产经营主体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 注重眼前利益, 抱有投机心理, 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 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 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商标注册数量少,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更少。

1.4.2 生产经营水平低。一是基地建设滞后, 龙头企业实力弱, 创建品牌的企业与基地脱节, 畜牧业生产仍然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 没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和供应能力,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品牌创建显得底气不足。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已颁布的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三是市场建设滞后, 缺乏大型畜产品交易市场, 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 设施和交易方式落后, 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准入机制没有建立, 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 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数量少, 一个产品多家经营, 多数从事初级产品加工,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4.3 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创建、培育、扶持畜牧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 资金投入不足, 存在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二是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 企业融资难。三是创新能力不强, 优势畜产品及其加工新技术研发不够, 传统工艺的挖掘研究也不够, 产品精深加工少, 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1.4.4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畜牧品牌创建涉及各个方面和多个部门, 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 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具体表现为各自为阵, 重品牌申报、轻培育保护和市场开拓。

2 畜牧品牌创建的优势分析

2.1 自然条件优越

凉山州是四川省三大牧区之一, 畜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导产业。凉山境内河流纵横, 具有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 光热、水资源丰富等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孕育了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优越的养殖环境。在空间布局上, 初步形成了草原生态、牛羊繁殖、畜禽肥育和产品加工四大功能区, 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

2.2 畜牧资源丰富

全州有天然草地3617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人工种草200万亩, 居全省第一。拥有地方畜禽品种15个, 全省第一, 是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宝贵基因库。凉山半细毛羊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正式命名。凉山黑猪、建昌黑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被确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金阳丝毛鸡、建昌鸭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2.3 扶持力度加大

中央1号文件关于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良繁、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 省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 为凉山州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4 现代畜牧业进程加快

西昌、会理已纳入省级现代畜牧业试点县, 西昌、会理、会东、昭觉、美姑五县市被纳入州级现代畜牧业试点县并已实施。“成-凉”、“攀-凉”以及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 为培育壮大凉山州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以及“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模式的大力推行, 加快了凉山州现代畜牧业进程。

3“大凉山”畜牧品牌创建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集中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出一大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凉山优势特色畜牧知名品牌, 全面提升现代畜牧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推进凉山州从畜牧大州向畜牧强州转变。

3.2 创建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 初步建立畜牧品牌培育、创建和保护体系, 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畜牧品牌建设的良好局面。

4“大凉山”畜牧品牌创建的工作重点

4.1 建设优质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以优质生猪、肉羊、肉牛、生态肉鸡、肉鸭、乳品、禽蛋、蜂蜜八大优势产业为重点, 充分利用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省州现代畜牧业试点等项目, 加快品牌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以会理、会东、西昌、越西等县市为重点, 建设年出栏330万头的优质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畜牧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

4.2 培育畜牧品牌创建和经营主体

通过政策传递、资金投入、科技服务、信息沟通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 培育养殖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 把他们培育成为畜牧品牌创建和经营主体, 立足本地市场, 拓展国内市场, 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专营区, 连锁超市设立专营柜台, 重点城市设立专卖店。不断提升“大凉山”畜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地方标准, 抓好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 强化对畜种资源、畜牧生产环境、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加强对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出境检验检疫, 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管理、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打牢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

4.4 加大畜牧品牌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品牌畜产品和品牌企业, 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以州外市场为重点, 组织品牌企业、专合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 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大凉山”品牌畜产品的认知度, 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5“大凉山”畜牧品牌创建的措施建议

5.1 着力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品牌创建, 培养一批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管理型人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畜禽健康养殖专业型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

5.2 加强政策扶持

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 进一步健全畜牧品牌建设投入长效机制, 加强引导、加大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对从事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新建或扩建畜产品加工的企业, 在土地、税收、金融、水、电、燃料等方面予以最大支持。对成功创建畜产品品牌的主体实行奖励。

5.3 加强品牌保护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宣传, 增强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 制订品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打假协调机制, 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

5.4 明确工作职责

立足优势 围绕科技 谋求发展 第5篇

-------查巴奇乡科技示范乡典型

查巴奇乡地处阿荣旗的北大门,大兴安岭南麓,草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阿荣旗农畜牧业生产重镇,近年来查巴奇乡紧紧围绕科技特派员工作抓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科技先导作用,以项目为基础、立足自身优势,以科技示范为平台,强化科学发展、科学生产的理念,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发挥驻村工作站作用,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一、抓好科技队伍建设,保障科技服务能力

查巴奇乡驻村工作站有11人,其中特派员10人,驻村大学生1人,该驻村工作站采用短期培训+日常培训,自然人科技特派员与法人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对接,定向培训等形式,培养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使得科技队伍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

二、抓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组织以科技特派员为骨干的科技服务队伍,根据科技特派员的特长深入到村组开展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采取开展座谈,经验交流,等贴近百姓的方式进行。2010年全乡11名科技特派员共开展科技特派员讲堂和座谈20期共培训农民群众3600人次。为进一步加强服务效果,服务队伍根据农民的需要和生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组织

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教学,指导农民科学生产,2010年共开展入户指导45次,解决27个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查巴奇乡驻村工作站充分的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科技宣传资料,典型参观等方式加强培训及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工作、2010年播放科技光碟160部,发放农牧生产技术宣传单10400余份。通过培训,入户指导、开展科技讲座,学习远程教育,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科技知识,传递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使得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围绕示范抓推广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带领全乡农民走上科学致富路,采 取“以点带面”的运作形式,宣传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实现“有一个示范,推广一项技术,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查巴奇乡政府驻村工作站组织科技特派员因地制宜的在全乡11个行政村发展180个科技示范户,其中种植户80户,养殖户90户;建立11个示范田,共900亩,4个示范基地包括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大鹅养殖示范基地,百亩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示范基地和示范田共同示范新品种19个,示范科学种植技术9项,科学养殖技术4个,养殖新品种6个,并通过组织群众参观学习,推广了包括黑河—38,垦鉴---

27、垦鉴

---25等18个新品种,几年来共推广高油大豆新品种50万斤,马铃薯新品种10万斤,推广包括奶牛高产实用技术,架子牛育肥技术、虫子鸡养殖技术,大鹅养殖新技术,大豆陇上三行种植技术,深施肥技术等多方面的种养殖技术,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覆盖全乡11个行政村,有效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生产效益。

抓典型示范,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培育一批致富典型,鼓励科技特派员创业,并将张艳红的獭兔养殖,刘晓忠的虫子鸡养殖、刘明旭的架子牛育肥作为培养重点,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服务方式上,强调多角度、全过程的服务,变过去被动为主动,用真真切切的实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干的放心,用科技提高农村生产力。目前张艳红辐射带动24户,2010年实现户增收2万元以上,刘明旭带动了26户,户增收达到10万元左右。

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充分利用阿荣旗科技富民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农民开展科学生产。利用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大鹅养殖项目,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开展全乡经验技术交流,组织群众参观,同时积极的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支持,把项目打造成科学生产技术应用的新平台,使得项目内农户率先发展起来,增强项目的拉动作用,在项目的带动下,2010年查巴奇乡奶牛养殖户实现了科学养殖,奶牛养殖规模

进一步扩大,粗放散养的经营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大鹅养殖由去年的20万羽增加到今年的50万羽,养殖户由原来15户增加到40户,养殖规模扩大了,养殖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当前每天到养殖基地自主参观学习的群众很多,为查巴奇乡大鹅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科技特派员贾旭红等人牵头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河西村建立了肉牛集中供养小区,小区共20户,设计年出栏能力800头,技术采用直线育肥的方法,目前项目正在建设正,建成后项目可带动肉牛养殖技术和架子牛育肥技术在查巴奇乡全面铺开,为百姓增收又增添了一个新路子。

发挥特派员作用,积极领办农村经合组织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查巴奇乡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重点,并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技术入股型”“资金入股型”等多种形式,牵头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目前,我乡科技特派员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个,由科技特派员带动建立的合作组织4个,通过科技特派员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科技特派员刘晓忠是查巴奇乡利用自身多年的养鸡经验和技术,采取了合作社 +农户+科技特派员的方式第一个组织成立了虫子鸡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同还注册了绿兴虫

子鸡蛋商标,合作社有会员50户,辐射带动养鸡户120户,合作社年销售收入90万元,被辐射带动户每户增收2—3万元。

奶牛业是查巴奇的特色主导产业,为了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加快该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贾旭红组建了“技术入股型”民族村奶牛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他的带动下,奶牛养殖户规模迅速扩大,现在有会员100多户。贾旭红还积极参加猎民村农机合作社的创建工作,除上级匹配资金80万元以外,社员入股资金33万元,一次性购进两台大型农机具。农机具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实现跨村屯、跨乡镇连片作业,2010年合作社创收50万元,社员每人分红2—5万元,2010年他又协助成立了猎民村农业合作社,3500亩耕地连成了一大片,实现了集约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农民每年都能领到合作社的分红,这样不仅使农民从中受益而且也能够为全镇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

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利益共同体是保证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有效的调动科技服务的积极性。科技特派员贾青松利用其特长,为奶牛养殖户提供奶牛冷冻精液的良种配种技术及奶牛疾病诊疗服务,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饲养管理科技知识和技术;在服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收费,一方面提高了奶

牛品质,增加了奶牛的产奶量,另一方面自己在服务中获得一定利润;同时他还协助民族村奶牛合作社开展疾病防疫和疾病治疗等服务,帮助养殖户引进优质奶牛和架子牛,2010年共为群众服务120起,引进奶牛10头,架子牛280头,帮助群众销售成年架子牛160头。在他的指导下,有16户农民种植了青贮玉米205亩,获得了丰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

充分利用草原书屋拓宽农民学习科学生产知识的渠道。查巴奇乡共建设了4个草原书屋,覆盖全乡四个村,分别是河西村、民族村,文布奇村,猎民村,共有图书9000册,音像资料500多套,报纸、期刊400余套。猎民村利用科技富民项目购买电脑10台,成立农村科技富民网吧,为村民查阅农村技术,致富信息提供方便条件。使得村民在农闲时有地方去,有地方学,增加量农民致富的渠道

北京东正:立足优势 增设板块 第6篇

据了解,今春,北京东正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瓷杂专场上坚持走精品路线,避免上拍数量过多。但是在艺术品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时期的情况下,却出其不意地增设了中国书画和佛像艺术品两个专场。那么,增设板块和专场的背后有哪些因素?今年春拍在各个板块上的设置与征集情况又是怎样的?

单色釉、永宣瓷器各擅胜场

据郑健生介绍,北京东正2014年春拍将于5月中旬在北京嘉里大酒店举槌,拍品品种齐全,保持了之前的一贯水准。瓷器杂项艺术品分为两个板块,分别为“中国古董珍玩专场”及“皇家长物——宫廷艺术品专场”。宫廷瓷器部分将继续推出珍稀明代皇家瓷器,以明代历朝为脉络,永宣青花瓷为主角,明成化官窑青花矾红五龙宫碗为点睛明珠,展示了顶级明代宫廷御瓷风貌。清代御瓷部分,以清雍乾两代皇家单色釉瓷为魁首,清雍正御窑粉彩玉兰花蝶小杯、清雍正祭红釉珐琅彩梅花图杯(一对)相衬,力求再现清代宫廷瓷器最高艺术造诣。古董珍玩专场方面,从严谨规整的典型宫廷瓷器,极具时代风格的文房小品,到温润典雅的良玉美质,古拙妙趣的竹木牙角,一应俱全。

此次拍卖,征集所得拍品来自世界各地,尤为突出的是来自于日本一位老收藏家家族的一批单色釉瓷器,更为本次“皇家长物——宫廷艺术品专场”吹过一股清新古风,这批单色釉珍品中,包括清乾隆官窑茶叶末釉鸠耳尊、清雍正御窑仿汝釉弦纹贯耳瓶、清雍正天兰釉弦纹蒜头瓶、清乾隆祭红釉荸荠瓶等单色釉名品。据《考槃余事·瓶花》记载“堂供须高瓶大枝,方快任意。若山斋充玩,瓶宜短小。”文中所提这些小瓶尺寸在26至35厘米之间,最宜文房陈设、插花之用。“而这批单色釉立件正在此尺寸之内,最能表现釉色之美。同时,还将上拍一件清乾隆御窑天兰釉双龙传经瓶,这也是今年国内瓷杂拍场的一大亮点。这件清乾隆御窑天兰釉双龙传经瓶属于乾隆官窑仿古瓷之名品,在中国内地拍卖场上是首次出现。之前苏富比、佳士得曾经上拍过类似器型的作品。1999年,佳士得曾经上拍过一件类似作品,并将其作为图录封面,当时的成交价是3000多万元。大约10年前,苏富比曾上拍过一件豆青釉双龙饮,成交价为1600多万元,被香港庄士集团买走。”郑健生说。

除了海外珍藏的单色釉外,明早期永宣瓷器也是郑健生一直关注的板块。他认为,明代永宣瓷器的市场价格仍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明代早期瓷器自清乾隆时期起至今都被认为是‘贵族’出身,我认为这几年的市场仍然处于低谷,因为新一代的收藏家对其认知不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的图录中一出现永宣瓷器,往往是用彩色照片,而大部分清代官窑则是用普通的黑白照片。当人们对其了解更加深入,渐渐得到藏家们的认可,永宣瓷器的市场价位将会非常强劲。”正因为此,北京东正每季拍卖都会选择一些明代官窑上拍,在这一板块倾注了许多心血。

此次春拍,东正在瓷器拍品数量上有所压缩,郑健生表示这并非征集不到作品,而是针对市场现状进行的战略调整:“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我个人认为应该走精品路线,求质而不求量。比如每次我们上拍的宫廷精品的数量都保持在40件左右,而‘中国古董珍玩专场’及‘皇家长物——宫廷艺术品专场’两场的瓷杂总数则从往届的280件左右,减少为此次的200件至220件。为求品质精、艺术美,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将其控制在200件拍品以内。”虽然每个品类上拍的数量不多,但是品种的配置非常齐全,比如成化时期的青花矾红碗,康熙釉里红摇铃尊,乾隆釉里红象耳方尊、双凤尊,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单色釉、青花等。而一些大众化的常规官窑,则将出现于6月初的中小型拍卖会中。

首推中国书画和佛像

此次北京东正春拍增设了中国书画、佛教艺术品两个全新的专场。据郑健生介绍,在书画方面,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作品融为一个专场,不追求作品数量,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有众多深得市场欢迎的来源有绪的同一上款、同一藏家精品及特色专题等。本次佛像艺术品专场所征集的拍品质量郑建生颇为满意,拍品甄选严格,突出艺术性。

“怀抱古今——中国书画首场”拍卖将为藏家呈现齐白石、张大千、于非厂等大家的300余件中国书画作品。其中,由重要私人收藏的于非厂晚年巅峰巨幅代表作《红杏枝头春意闹》将首次亮相拍场。此画创作于1955年,与参加当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红杏山鹧》如出一辙,且较《红杏山鹧》花叶更盛,画鸟、画蜂更多,更为细腻雅致。裱工包首处贴有“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签条、相关编号及文物定级贴纸等,难能可贵。

此次中国书画首拍的一大特点是呈现了众多来源有绪的特色专题。“名家留韵”当代书画专题中,集当代书画名家史国良、王镛、陈平、李老十等名家22件手卷力作,诸多作品出版在2000年《名家留韵》一书中。藏家与画家交情甚深,作品均直接得自画家本人,并附有当世名家题跋。“《董存瑞》电影演员上款”专题征得一批杨启天上款的书画精品。杨先生与李可染、李苦禅、赵朴初、启功等诸多文艺界名人交往甚深,所得作品均为情谊相赠。“文物商店旧藏”专题得某文物公司支持,遴选溥儒、吴湖帆、于右任、林散之等名家书画近30件。“白鹤居藏画”专题有张大千、张善子昆仲合作的《黄山图卷》等近现代名家力作40件。古代方面,有董其昌、陈邦彦、包世臣、奚冈、戴熙、成亲王等名家佳作。

“真如妙谛——佛教艺术品专场”则将向海内外收藏家展现元明清时期的佛教雕塑、绘画及法器等文物艺术品80余件,涵盖了尼泊尔造像、西藏造像与唐卡艺术、汉传内地造像以及清代宫廷造像,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与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题材、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的演变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水平。虽然拍品数量不多,但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拍卖的封面作品是一尊14世纪的尼泊尔风格释迦牟尼佛像,来源于欧洲藏家。以合金红铜铸造,比例匀称,权衡合度,姿态优美,给人以既庄严神圣而又轻柔华美的艺术感受。

历朝历代的匠师们,一方面执着地追求佛教理想主义精神,一方面又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令人心生赞叹。

鼻烟壶专场再度亮相

2013年首拍的“小有洞天——重要鼻烟壶专场”从最初就将其定位在专业、精品、国际化的方向,将鼻烟壶文化推广视为己任的专业态度,得到藏家的认可。

立足资源优势 第7篇

中药材产业文县中药材主要以纹党种植为主, 在全县20个乡 (镇) 中17个乡 (镇) 均有种植, 种植户达4万多户, 16万人, 主产区涉及中寨、石鸡坝、铁楼、堡子坝、桥头、梨坪、等6个乡镇113个行政忖、432个合作社:次产区涉及石坊、城关、天池、口头坝、尖山、临江、舍书、尚德、丹堡、玉垒、到家坪等11个乡 (镇) 。近年来, 中药材发展上, 以纹党GDP标准化种植为重点, 大力推广纹党属地栽培技术, 穩定纹党种植面枳, 逐步扩大大小杂药种植面枳。全县中药材种植面枳达11.98万亩, 其中纹党10.5万亩, 小杂药材1.48万亩。当年种植中药材种植3.8万亩 (纹党2.57万亩, 小杂药1.23万亩) 。在中寨、堡子坝、挢头建成纹党标准化示范点2560亩, 在桥头建成纹党良种繁育示范点400亩, 在中寨建成纹党原种植示范点32亩 (“肉党”采种圃1个) 、纹党种苗繁育示范点660亩、果菜药材间做示范点2000多亩。发展偖苓、天麻等菌类中药材12000平方米。完成纹党地理标志产业保护认定12万亩, 发展纹党60「种植3.5万亩, 认证代元纹党GMP种植加工厂1个, 建成纹党加工龙头企业4个 (代元纹党有限公司、文县兴隆公司、文县嘉诚农副产品加工厂) , 纹党专业合作社13个, 经销大户84户;注册纹党商标4个 (中寨牌、陈兴隆牌、陇源唐牌、巧诚牌) 。2013年底全县中药材产量7800吨, 总价值23700万元。茶叶产业文县茶叶产业属区域性特色产业, 忟碧口、中庙、范坝、刘家坪三乡一镇祌植。宜茶面枳10万余亩, 目前已发展茶叶7.1万亩, 投资茶园4.6万亩, 茶叶产量410吨, 产值6000余万元。完成茶叶绿色食品认证3.37万亩、有机农产品认丨正667亩:建成茶叶加工厂6个、茶叶监測点2处。今年以茶园春季管理为重点, 调进茶叶专用肥49吨, 组织群众开展春季茶园锄草、浇水、配方施肥、修剪综合管理6万亩, 改造低产茶园2万多亩, 在碧口镇水蒿坪村建成文县茶博物“本刊记者汪小琳52©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g产此名名0幽

立足平和本土开发历史资源 第8篇

笔者这几年来, 一直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关注, 试图探讨在新形势下, 能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建设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感受很多, 略述如下:

一、做好补充, 将遥远陌生的历史变成一种真实存在

长期以来, 高中历史的教学一直处于会考及高考的压力下, 存在着刻板的教学状态。历史课淡而无味, 是学生共同的感受, 历史的特征使过去不能再现, 其本身的丰富性与现实教学的单调形成鲜明的反差。历史学科不断发展规律与学生的现实性认识规律相违背, 这些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了陌生感, 距离感, 且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在课堂教学中, 把当地的一些相关史料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既能加深学生印象, 又可拉近与现实的距离, 岂不更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从一些本地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与本课相联系的历史资料作为补充。介绍平和历史, 我一般会先问学生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如秦始皇置郡县。那么平和的历史有多长呢?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历史源远流长, 上溯往古, 夏、商二朝平和地属扬州。西周至春秋属七闽地。战国属越地。秦置郡县, 先属闽, 后建置闽中, 归南海郡所辖。历经西汉至宋代, 平和归属有较大变动。自元至治年间 (1321—1323) 建南胜县, 至今694年。至明正德二年芦溪连峰人詹师傅率众造反, 声势浩大.十一年冬, 乃以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南赣, 汀、漳等处, 十二年而平定。同年夏五月, 王接受乡老曾敦立、张浩然的请求, 奏请建县。十三年冬, 王再议以南靖清宁七图, 新安里五图, 共十二图为一县, 建县治于河头大洋坡, 又因其乡故属平河社, 以此议名平和, 并非别有取义, 可知平和的建县以及名称由来, 实自王守仁始。河头大洋坡即九峰, 是当时县治所在地, 在今天九峰西街供销社门前发现当时县城西门的门额石碑一方, 中大书“挹爽门”三字, 右上角书“正德戊寅岁新建伯王先生立”, 左下角书“顺治丙申署县刘一蛟”;从以上的实物可证实平和自明朝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建县至今, 已历近五百年。

讲太平天国历史, 就罗列太平军后期即1864年, 从广东大埔进驻平和县城 (九峰) 。当时曾杨两姓宗族斗争, 杨壮丁比曾姓少, 常到邻近的大埔县请宗亲帮助, 没想到从大埔来的队伍愈来愈多, 装束武器都不是民间壮丁模样, 而且作战十分勇敢, 后来才知道这是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属下将领朱利王、朱义德带领的队伍。太平军在大埔, 永定, 上杭势力强大, 清廷命令右宗棠入闽“剿办”太平军, 左部进驻平和时, 曾驻扎在小溪西山城 (今平和一中旧校区) 学生会眼前一亮, 啊?在我们的校区?一下子把历史拉在眼前, 这样一来, 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就变成近在眼前的事件, 会使学生从感情上容易接受, 进而产生好奇, 好感, 觉得历史是活的, 触手可及。潜移默化之中, 化空洞为具体。

二、寓活动于教学之中, 走近古迹, 品味平和

立足家乡, 放眼天下, 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 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 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社会中实践, 探求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同时查阅, 浏览文史资料, 利用互联网搜集, 整理相关资料, 了解平和文化, 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学价值。

在九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古朴典雅的平和文庙。文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祭孔的地方。据史料记载, 平和县建县时, 当时负责组建平和县的王阳明奏疏朝廷, 为控制贼巢, 忝设县治之时, 应建立文庙, 以易风俗。此举蒙皇上恩准, 特批以府级规格建筑。建成后的文庙气势恢宏, 布局严谨, 旧县志载:“庙宇轮奂, 甲于他邑”。平和文庙的建筑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科学内涵, 是研究明清政治和儒家以及古代建筑实物的见证。也体现了王阳明先生对于平和教育的巨大贡献。

在南胜, 我们参观了南胜窑古址。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瓷器出南胜窑者, 殊胜他邑”。明朝中叶, 漳州海运发达, 南胜窑生产的瓷很大一部分专供出口外销, 17世纪初开始成为欧洲及日本等国的收藏家所珍藏, 因不明产地被称为“克拉克瓷”, 虽然平和南胜窑生产出来的瓷器与景德镇瓷器的制造工艺有明显差距, 但却有着无可比拟的运输优势———窑口均设在临溪的山坡上, 生产好的瓷器可进入九龙江的支流花山溪, 最快在一天内可以抵达月港———明未最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口, 从月港上大艋飘洋过海, 远销东南亚、日本、欧非等地。

明清时期实施海禁, 将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尽行内迁, 将沿海房屋拆除, 船只烧毁等等, 造成月港衰落、平和窑销路断绝, 瓷窑颓废, 窑工散亡, 克拉克瓷器随之销声匿迹, 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又美丽的遐思。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由于制度上的落后,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最终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开发校本教材, 提升师生素质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如何编写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编好校本教材, 不但要求历史老师要掌握中国通史的内容, 还要熟悉乡土史,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拓宽视野, 对它们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在编写的过程中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平台。

根据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编组。由学生搜集资料, 通过实地调查, 集体协作, 填好每周一张的活动报告, 最终在期未以结题报告的方式完成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掌握了写作技能, 进行沟通联系, 获得调查分析, 信息处理的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他们学习古人的勇气和信心, 个性也得到发挥。带领学生感悟家乡所积淀的厚重内涵, 使他们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所表现的浓厚兴趣, 转化为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 使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原始资料的科学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即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这些历史活动, 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 有助于真正地发挥人文主义的育人价值。我们还必须总结经验, 使之不断完善, 既为教学服务, 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走近微州地域文化, 建构个性特色教学》2014.3.25

[2]《平和文史资料》 (第一、二、三、五辑)

立足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第9篇

一、活用教材, 创造性地利用文本资源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作为首要的课程资源决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它对课堂内外教学质量的优良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起到了不容置疑的导向作用。在初中化学的新教材中, 摒弃传统的穿插在课本中的简易画像, 利用具体的形象展示, 结合生动的文字描述, 并给予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 可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使学生对化学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一系列化学反应。例如, 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 可多次点燃蜡烛,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灭火,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原理从感性到理性再认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陶冶其情操。

教师应灵活地让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动的课程资源, 从而实现新教材的多种功能。教师既要认识到教材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 尊重教材, 又要认识到教材作为文本性资源, 是师生认识自然和形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平台之一, 认识到教材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能够筛选、拓展、补充和调整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挖掘课程资源, 提升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师不仅是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引导者, 也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更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实践者。不同教师的自身思想内涵、知识修养、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不尽相同, 拥有丰富知识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是课程资源识别范围的引导者, 决定了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开发与利用的成果以及所能发挥的效益。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这种影响慢慢推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中, 对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教师的主要职责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 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敏锐捕捉教学良机、学生的思想火花及潜能, 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对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对学生思维的起点、亮点、疑点加以引导, 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是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人。每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个体, 更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 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新课程的实施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关注与培养学生的文明学习、身心健康、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化差异等都是新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教学尤其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自身信息和所掌握的社会信息, 让学生从个性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督促学生去动手操作、动口表达, 积极探索, 感受收获的快乐, 其中学生的感受、创意、问题、困惑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从知识记忆为核心的模式, 转向学生意义生成、基本概念建构和创新能力养成为核心的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形成一种个性化资源。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立足资源优势 第10篇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自古就有“无川不成方,无蜀不成医”之说。独特的地理结构,促成了四川具有全国丰富多样的药材资源,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这为该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

1 四川中药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第3次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全国中药材品种12 807种,四川有4 354种,仅次于云南省,占全国33.99%[1];道地中药材49种,药材蕴藏量超过100亿吨(含矿物药),居全国第一位。据四川农业部门对20余个市、州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实现人均收入1 140元,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2];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药材基地,已建成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川芎、附子、鱼腥草、麦冬、白芷、川贝母、丹参种植基地及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制订了附子、丹参等20种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

·产业与市场·

程,其中14个已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3]。

在资源带动产业方面,四川省中药工业产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以2011年为例,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7.53%;中药工业总产值407.85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1.63%。中成药工业产值272.99亿元,同比增长49.57%,居全国第2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134.86亿元,同比增长27.90%,居全国第1位[4]。

2 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在宏观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资金分散,项目重复,重点不突出;在资源配置上,各部门条块分割,研发与成果资源整合不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市场导向上,科研与市场脱节,大批中药科技成果缺乏市场而束之高阁;在政策与法规上,延续性与落实力较差,未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开发的主动性和激发企业对创新成果需求的积极性。

2.2 政府扶持及优惠政策不够

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尽管四川省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但还缺乏针对中药资源保护及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扶持和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野生资源保护、中药材

·产业与市场·

种植、重点中药企业、中药项目和中药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完善政策措施。

2.3 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不多

四川中药资源极为丰富,但在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方面还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省在中药材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人工选育较薄弱,种质混杂,大量的野生种质资源随着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濒危和丧失,亟待拯救和保护。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未形成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的优势产业和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

2.4 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缺乏

四川中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企业管理粗放,市场集约化程度较低,还未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据统计,按2011年企业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收入排序,四川仅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好医生、四川怡和4家中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中药龙头企业远远低于山东、广东、江苏等兄弟发达省市。

2.5 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2001~2009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各级应用及服务类项目248 425项,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 23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8 294项[5]。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的科技成果,但只有10%~2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足5%,中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科研与市场、生产脱节,有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3 促进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3.1.1 建立制度体系

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厅局共同参与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互动,对确定的重点中药企业、重点科研平台、重大中医药项目及中药产品等给予共同支持,集中资源办大事。

3.1.2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省市县区“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加强对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加快推进本地区中药基地建设,尤其是国家GAP基地建设,带动本地区中药产业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企业和大品种的培育等,实现省市县区四级上下互动,协同发展。

3.2 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

3.2.1 加强政策支持

开辟中药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在企业开办、新药研发、项目审查、GMP认证、药品定价、社保目录制订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对于中药自主创新产品,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列入目录的本省中医药产品;在四川基本药物补充目录遴选、招标、配送等方面优先支持本省中药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中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依法享受各种税收优惠;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省外中药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投资建厂等。

3.2.2 加大资金扶持

建立“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中药资源保

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

护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支持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我省中药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的发展,做强做大我省中药产业。

3.3 强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3.3.1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及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拯救和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及道地大宗药材溯源系统,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和中药材质量监管化;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SOP优化升级研究,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及道地大宗药材品种等[6]。

3.3.2 加强道地优良品种选育

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野生变家养药材的培育,加强濒危药材的品种选育,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如川芎、川白芷、川附子、川贝母、冬虫夏草、黄连、麦冬、半夏、丹参、大黄、川郁金、石斛、川明参、川牛膝、银耳、黄芪、三木药材等优良品种的选育;选育一批适合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广优质种源,从源头保障我省药材质量[7]。

3.4 培育大品种与大产业

3.4.1 加强中药材大品种的培育

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从我省优良药材品种选育中,精选一批道地药材,加强其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集中培育几种甚至几十种道地药材大品种,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中药非药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实现我省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4.2 加大中成药大品种培育

斟酌现有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大品种;选择我省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8],如优先支持地奥心血康、抗病毒颗粒、参附注射液、三七通舒胶囊、一清胶囊、松龄血脉康、银杏内酯注射液、糖脉康胶囊、康复新液、醒脑复神液等,围绕其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5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3.5.1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与关键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药大企业等联合打造有组织创新,集成创新、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中医药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承接与转移,鼓励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等相关成果就地消化与吸收,为我省中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3.5.2 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建立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产业国际化创新联盟、中药材电子商务创新联盟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力推动我省中药资源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3.6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3.6.1 建立科研利益合理分配机制落实技术、知识、成果(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52页)

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充分体现创新人员的创新价值,保证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中的合法权益。在分配制度中要向科研创新倾斜,要加大对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职务技术奖励、科研奖励等办法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6.2 鼓励中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职务性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自主创办企业或者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转化或产业化[9]。对成功转化的中药科技成果,可对成果完成人给予转化金额60%以上的奖励;对成功产业化的中药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可收取该项目产业化10%~20%的利润。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医药科技成果,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就地转化或产业化[10]。

4 结语

中药产业作为四川省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关系着四川省医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高低。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要求,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新高地,应充分发挥我省中药资源丰富、科技力量较强和中药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速中药产业发展进程,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摘要:中药产业作为四川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关系着四川省医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高低。本文立足于四川的中药资源优势,针对资源转化为产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推进四川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争取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现更高的经济贡献度。

关键词:中药资源,中药产业,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洪魁.中国中药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4-25.

[2]盛利,朱会伦.四川中医药产业在创新中走向世界[N].科技日报,2010-12-04.

[3]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科技年鉴[Z].成都:四川史志办公室,2010.

[4]郭冬梅.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8(3):35-36.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的通知[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383613.html.2011-06-22.

[6]刘洋,胡利民,张伯礼,等.产学研结合,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记天津市现代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项目[J].天津中医药,2008,25(1):81-82.

[7]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管理,2006,(9):96.

[8]卓新凤.浅谈中药资源的合理使用[J].世界中医药,2009,4(5):260.

[9]白吉庆,魏征.关于促进陕西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S):167-168.

立足资源优势 第11篇

下一步,白山市将按照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以转方式、调结构、抓特色、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立体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加大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稳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经济总量和产业效益同步提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立足白山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八大产业板块,认真组织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大力发展具有长白山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采取示范拉动、龙企带动、政策推动等推进措施,不断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比重。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屯,全力推进长白山道地药材、林蛙、山野菜、北五味子、蓝莓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

按照“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浑江食用菌、江源蓝莓、临江葡萄、靖宇中药材、抚松人参、长白人参六个产业化园区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大企名企落户园区,全力打造以生态为标签、以品牌为支撑、以信誉为保障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集中精力、务求实效抓好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参、蛙、菌、药、菜、牧、果全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全力打造诚信品牌和知名品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产品品种加入“长白山”品牌,加强与名牌企业合作,借力借势发展我市特色农产品产业。

四、重点突破人参产业

紧紧抓住人参产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有利机遇,全力抓好两大产业、四大园区(新增江源人参产业园区)、四大基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人参产业建成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产业。按照适度发展林地种参、稳步发展非林地种参、大力发展林下参的思路,突出抓好人参生产基地化、安全化、标准化建设,全市人参(西洋参)GAP生产面积稳定在2000万平方米,林下参发展到55万亩,非林地栽参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加大人参精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同恒大、香雪制药等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建立人参高新技术园,精深开发人参药品、食品、化妆品、动物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人参附加值和转化率。全力打造万良人参新城,加快推动万良国家级专业市场的评审申报和挂牌工作,把人参产业真正纳入国家级产业平台管理。积极推进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健全人参流通可追溯体系,努力把白山建设成为产业体系完备、经济效益显著、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级人参产品交易平台和世界人参集散地。

五、强化科技创新推广

紧密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实际,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环节入手,认真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化种植水平。重点推广人参标准化生产、林蛙规范化养殖、食用菌规范化栽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等20项技术。充分发挥市、县人参(特产)研究所在产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媒介,主动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加快推动参、蛙、菌、药、菜、牧、果、蜂八大板块新产品、新成果开发。积极为企业搭建新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加快推动传统加工方式向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六、打造电商营销平台

电商平台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立足长白山绿色生态发展这一主题,扎实抓好渤海商品交易所、邮乐网等一批电商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长白山绿色家园板块,建设以生态为标签、以品牌为支撑、以信誉为保障的长白山绿色、有机、无污染农特产品集群。同时,继续借助淘宝网、京东商城、微信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建网店,打造一批“淘宝村”,让白山优质农产品借助现代化手段走出大山、卖出身价。

立足资源优势 第12篇

“乡土美术”指本乡本土的美术, 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乡土美术包括民族、民间美术,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 这是所有民俗的追求, 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它的独特审美体系, 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 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 在色彩运用上朴实、大方、浓烈。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画花样》, 石榴花果纹枕顶象征生活红红火火, 桃子象征长寿, 虎头帽和虎头鞋象征健健康康, 梅枝上的喜鹊表达喜上眉梢的寓意, 多用于生活的装饰, 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再就是广泛使用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 如蝠同福、鸡同吉等这是乡土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蔚县的剪纸艺术、阳原县的面 (泥) 塑艺术、烙画、秸秆或是草叶编织等。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石子儿、木皮、麦秸杆、蔬果、布头、豆麦贴画、毛线头等都可用来作为创作活动的材料。面 (泥) 塑、木刻、剪纸、蔬果雕、麦秆编等作品, 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是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

二、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 其效果是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 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建筑等, 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既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又感受到了家乡之美。

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家庭环境和所处文化氛围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甚至因为一些美术必须的绘画材料、手工制作材料的少缺, 导致美术教学目标无法实现。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不用死的书本。”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用好“活的环境”。因为“活的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假如我变小》一课, 一位学生回答:我就在花心中休息, 喝晨露, 睡花床, 花粉为食, 花瓣遮风挡雨, 清新凉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 加以合理的整合, 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 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 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教材外、手边素材的运用, 甚至更广的领域。

三、融乡土美术资源于美术课堂教学

融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 从而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 进行有机渗透,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 明白美术离自己并不遥远, 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 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 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 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只要我们努力去观察、挖掘、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 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 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古建筑遗址:土长城、大境门、大小宏城、梳妆楼、承德避暑山庄……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 真正有所收获。就拿自然风光:闪电湖湿地公园, 老掌沟原始森林……来说, 可以将它们拍成照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还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 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 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 使美术教学达到有机整合。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 有机渗透乡土美术资源。如, 蔚县的剪纸艺术, 阳原县怕干裂加入蜂蜜的面塑艺术 (福娃、娃娃鱼) , 还有北方的秸秆编制艺术等。

在美术教材编写中, 许多内容都是分门别类展开的, 但教材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不能面面俱到, 所以我们有必要有机地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 这些出自于我们身边的资源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才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 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以本地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结合乡土美术资源, 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 如剪纸、泥塑、面塑、蔬果雕、花瓣贴、麦豆粘贴、粘沙、麦秆草叶编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 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足资源优势】相关文章: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经济作物05-19

立足岗位发挥优势07-23

立足岗位立足本职工作03-06

立足自身05-22

立足专业05-28

立足主体06-29

立足农村08-28

立足开放08-29

立足实践09-02

立足服务09-09

上一篇: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下一篇:数控机床与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