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特点范文

2024-07-31

电视媒体特点范文(精选10篇)

电视媒体特点 第1篇

1 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具体特点

1.1 新闻采编的特点介绍

新闻采编是指相关新闻工作者利用采访收集素材, 通过后期编辑将新闻内容做出准确的还原并保证其真实性。而在新媒体的环境当中, 新闻采编工作具有以下特色。首先, 随着社会发展, 网络数字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不再只能够通过新闻被动的获得信息, 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数字技术制造信息、接受信息及传播信息, 这使新闻信息呈现出更为繁多的特点。其次, 通过网络技术的帮助, 新闻信息的载体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相较于原先的新闻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收取更为立体化的新闻, 如微博、微信朋友圈都使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1.2 新闻策划的特点介绍

良好的新闻策划, 可以将所收集来的新闻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 并通过有效的呈现方式将新闻内容还原, 使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信息。根据笔者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策划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新闻策划拥有一定的时间性。通过新闻策划可以使相关从业者对新闻的真实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从最吸引人的角度将新闻信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发布, 使人们能够接收到最为准确的事情, 并提高关注度。第二, 新闻策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策划的过程当中, 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点, 确保信息内容在能够引起社会反响的同时, 也能够做到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第三, 新闻策划拥有放大信息的特点。通过策划将新闻内容导向更深层次的资源挖掘是其一大特点, 使电视新闻能够与人们的生活形成高度关联, 最终使新闻内容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

2 新媒体环境中提高新闻采编策划的创新性建议

2.1 创新新闻信息内容的采访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获得新闻消息的途径逐渐增多。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新闻为了获得更良的节目效果, 提高收视率, 则需要在采访阶段进行不断创新, 从多方面、新角度将新闻内容的真实情况展示出来。

2.2 创新新闻的采编用词表达方式

良好的新闻播报是取得良好节目效果的重要保证, 因此建议不断创新采编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建议不断优化文字结构, 使采编大方、得体, 能够准确地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准确传递。此外, 根据新闻的内容适当增加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词汇, 如在一些赞扬好人好事的新闻当中可以使用“给这样的良好行为点赞”, 从而新闻平易近人。

2.3 创新新闻策划的角度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 建议相关新闻策划工作者不断调整策划的角度, 多方面地呈现新闻内容。例如, 在进行某市杰出人物评选时, 除了常见的评选过程策划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互动, 选择良好的网络用户评价内容在新闻节目中进行穿插展示, 从而使节目内容更为丰富, 增加观看者的参与感。

2.4 创新新闻的结构编排

电视新闻的节目编排对提高新闻的可观赏性, 加强新闻策划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义。因此, 在进行编排时, 应当加强思路创新, 对新闻采编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可大胆革新, 改变以往的新闻编排思维格式, 从语言风格、节目节奏、节目结构等方面着手, 提升新闻策划的创新性。

2.5 加强相关从业者的新闻策划创新意识

建议相关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策划素质, 加强思想意识, 在日常工作当中就社会热点及相关策划知识进行积累总结;要大胆开放思维, 着眼生活细节, 了解人们的新闻观看习惯和用户反馈, 不断提高策划创新意识, 从源头上增强新闻策划的亲民性。

3 结语

新媒体的大环境, 既给电视新闻带来了一定冲击, 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机会。因此, 相关新闻采编策划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积累, 在进行新闻素材采集、编辑时要注重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内容方面, 要注意呈现新闻的真实性;在形式方面, 创新思维走新路, 提高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9) .

电视新闻语言的运用特点 第2篇

感性方面的特点

1. 通俗质朴。电视新闻的受众十分广泛,传播受众由不同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电视新闻面对的广大受众的特点决定,要让他们清楚明白地了解新闻信息,就要照顾大多数受众的收视需求,电视新闻语言的写作要通俗易懂。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的解说词很难让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解说词又是诉诸受众听觉的,是为耳朵而写作的,语言要通俗,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

2. 形象生动。电视新闻中,图像画面使新闻形象生动起来,但空洞无物的表述,干巴巴的解说词也会让受众大倒胃口,不能因为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占据首要位置而忽视解说词的形象生动,只有画面和解说词都力求做到形象生动,相得益彰,才会使电视新闻魅力十足。图像画面会形象地表现新闻内容, 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数字,经济报道、成果报道,尤其数字的表达相当繁复,这些都很难在画面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解说词。但是,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枯燥乏味,影响了表达的效果,特别是数量较大,比较陌生的数量单位,受众更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内容,这就需要进行数字的形象化处理。如在《赤峰至承德高速公路开工奠基》中,“公路项目总投资46.8亿元,全长100.6公里,新建路段39.3公里,改建路段60.7公里,”这样繁杂的数字堆积起来,受众瞬间很难理解,但之后加上“公路建成后,由赤峰进入北京的车程将由原来的六小时缩短为四个半小时”这样一句,就容易理解多了,也使新闻活起来。

3. 爽口悦耳。电视新闻解说词在服务新闻内容的前提下,要注重解说词的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尽量做到爽口悦耳,提高解说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电视新闻解说词做到爽口要多用短句,句子成分要单纯。句子太长了,成分必然复杂,不容易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句子短了,成分简单了,意思会很明白,解说起来也会很流畅。

理性方面的特点

1. 真实准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电视新闻解说词是新闻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它的写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新闻要素的真实,引用的各种资料、数据、史实、引语等必须真实可靠。在做新闻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夸张。新闻是要把最真实的信息准确的告知观众。

2. 凝炼概括。电视新闻解说词与平面媒体的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新闻稿长短均可,而电视新闻解说词要以短取胜,尽量做到紧凑简练,简单扼要,达到凝炼概括的效果。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做到简洁凝练,语言表述不堆砌,干净利落,高度概括,切忌拖泥带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提炼概括,语言干净利落,信息清晰明了,思路清晰,做到了凝练概括的要求。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它包括画面、美术、音乐、解说、字幕、同期声,以及及各种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构成。这些不同的手段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表述任务,共同构成电视语言的表述系统。

3. 提高升华。新闻具有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画面往往只能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性,而不能表现新闻内涵,彰显报道主题,这就给解说词提供了一个提高报道主题的空间。

电视媒体特点 第3篇

1 全媒体的基本概念

目前, 学术界对于全媒体的基本概念并未正式提出一个合适的标准, 其主要源于传媒界应用层面。随着现代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得媒体形式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即:全面融合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功能成面等, 当人们在使用媒体概念时普遍采用“全媒体”作为一个概括词, 从而被广泛推广应用。

全媒体主要是指采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如:影像 (video) 、图像 (Image) 、文字 (Text) 、网页 (Internet) 、声音 (audio) 、动画 (animation) 等) 来实现媒介信息传播, 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出版、杂志等不同传播媒介, 通过全面融合广电网络、互联网、电信网络等传媒媒介进行传播, 最终让用户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终端实现信息的接收, 实现任何地点、时间、人、终端均能够准确、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资源[1]。

2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征

2.1 媒体信息实现交互性

在全媒体下可实现多种媒体形式共存, 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传播媒介使得信息参与的各方 (传播者或者接受者) 均可以实现传递、控制、编辑。交互性作为全媒体技术的典型特色, 也就是可实现与使用者进行交互性沟通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的特点, 这也是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之间最大的差别[2]。全媒体技术的交互性, 不仅能够让使用者可按照自己意愿解决问题, 同时还可借助这种沟通方式来加强工作、学习的效率, 并且可作为系统数据统计、查询的主要方式。

2.2 媒体信息实现实时性

全媒体下的媒体信息实时性主要是指在人的感官系统允许条件下实现媒体信息交互, 也就是像面对面 (Face-To Face) 一样, 音频、影像均实现连续性传播。全媒体实施分布系统属于是融合了通信网络的分布性、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广播电视媒体的真实性, 当用户给出操作指令之后, 可实现实时获取与之相对应的全媒体信息。

2.3 媒体信息实现协同性

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发展都具有各自的规律性, 若要实现多种媒体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则需保证各个媒体实现有机配合。全媒体技术融合了多种媒体传播技术, 可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实现多种媒体逐渐的协调, 由此保证了所有的媒体信息传播可实现协同性。

2.4 媒体信息实现集成性

全媒体技术实现了多种媒体的有机集成。在全媒体中, 完全覆盖了图像、图形、文本、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它类似于人体感官系统, 可从人体的各类表情、手势等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资源并送入大脑内, 然后经过大脑对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以此来获得正确、全面的信息资源。

3 全媒体下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各类新型媒体传播技术逐步兴起并渗透至各个领域, 同时也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这种环境下,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以自身特点为基础, 积极吸取全媒体技术的特点, 逐步突显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新的发展特点。

3.1 多样性的传输手段扩大了传输系统容量

广播、电视媒体的覆盖率与传输媒介系统有着密切关联,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目前, 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技术获得快速发展, 各类新型传播技术 (如:数字压缩、光缆传输、卫星传输等) 相继投入运营, 其不仅解决了传统媒介技术传输容量小、覆盖率低等问题, 同时还为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实现多渠道发展目标。

3.2 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传播系统自动化

现如今,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 每个领域均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所使用的模拟硬件已经被计算机技术完全淘汰, 例如:传统的广播播出模式已经更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广播传输自动播出系统。在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设备维护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保证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媒介维护技术, 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3 传播系统实现多功能化、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 我国广播电视已经由模拟方式逐渐发展至数字方式, 其中广播已经普遍采用DAB, 电视也逐步采用DVB、HDTV。目前, 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向数字方式过渡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大部分广播、电视传播媒介都将实现数字化, 整个系统设备均逐步完成更换工作。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 信息数据压缩技术、信道附加信息传输技术等都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增加了传输通道的传输容量, 传输内容相继增多。正是在数字信息传输技术、多声道传输技术等传播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现代广播电视的功能、质量等均有明显上升。

4 全媒体技术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途径

4.1 逐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及手机立体传播模式

全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催生了新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 同时也促进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例如:2012年两会期间, 中国广播网络电台重点推出了《银河两会声音》专题报道, 并设置了《盛会浏览》、《回顾两会声音》等专栏节目, 以特殊的音频传播方式给全国听众报道两会动态, 实时关注新闻动态, 聚集两会焦点话题, 在电台节目中主推记者采写原创稿件, 并对原创稿件进行重点包装后在《央广独家》专栏中面向全国听众播出;在2012年两会期间, 中央电视台联合中国广播网, 各自发挥自身传播媒介优势, 采用图片新闻等方式在网站首页报道两会, 这样全国网民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了解两会动态;在两会报道期间, 中央电视台除了通过网络平台以外, 还通过手机平台、官方微博、报纸、广播、杂志等各类媒体取得, 以多种形式 (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打造出一个立体化的独家新闻媒体传播体系[3]。

4.2 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是电视与广播实现相互融合。广播与电视相互融合主要是利用各自优势实现互补性, 即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实现同步直播。厦门广电集团为了突破传统广电媒体之间的隔阂, 自2008年开始将晚间的电视新闻《厦视直播室》与广播新闻《厦广新闻》实现联通, 新开设一个新闻栏目——《996电视连线》, 让电视主持人的声音出现在电波中, FM99.6新闻广播主持人亮相电视节目, 联合播出当日最新的新闻资讯。

二是广播与广播实现传播融合。从2009年开始, 由广东电台羊城交通台与、佛山电台交通频道联合制作的新电台节目《广佛同城交通联播》正式开播, 在每周一至周五的9:00、17:00和周六、周日的10:00、17:00时间点, 两台将合并各自收集的交通信息, 并在两台节目中播出。经长时期时间证明, 广播与广播之间的相互融合可增加广播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可有效提升广播在媒体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广播与报纸实现相互融合。2009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晚报》体育部联手打造首个电台体育广播《北京晚报体育时间》。通过广播与报纸的相互融合, 一方面让广播媒体杂志化, 另一方面也使平面媒体立体化, 利用双方的传播优势实现体育新闻的全方位解读[4]。

4.3 广播电视形态的分化与组合

全媒体下广播电视媒体形态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形态分化为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态, 并广播电视网站也相继进行技术与内容升级, 重点加强了站内搜索等功能, 视频、微博、播客等传播媒介的出现, 给予人民群众提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获取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传播媒介的优势[5];二是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手段分化。近年来, 广播电视传播形态的分化渠道越来越常态, 人民群众可从广播网站、手机网站等途径享受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

同时, 全媒体技术也整合了广播电视传播信息。全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信息载体 (如:电视、广播、手机、网站等) 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组合信息终端, 对此广播电视也需要顺应一体化发展趋势对自身内容进行调整或者重新设计, 积极打造一个通用性的内容生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广播电视可采用最全面的媒体手段收集整理新闻信息, 经组合加工符合各种媒介的信息内容, 从而提升组合信息终端的用户数、流量以及反向连接数[6]。

5 结束语

全媒体技术是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其聚集了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传播媒介技术,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在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 传统的广播电视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全媒体技术的冲击并提升信息传播市场竞争力, 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融合多种媒体传播媒介, 拓展自身信息的传播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播电视在全媒体时代保持和谐、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全媒体作为目前全球信息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趋势, 其实现了广播、电视信息的最快传输, 因此成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重点发展目标。全媒体技术将计算机、互联网、声音、图像、视频及通信等功能融为一体, 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取得实现资源快速传播与共享, 一般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 并正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交互环境。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面对严峻的挑战。本文探讨分析全媒体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并重点分析全媒体下传统广播电视的现状及特点, 以期能够为传统广播电视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技术,传统广播电视,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傲飚.浅议“全媒体”[J].语文学刊, 2010 (01) :160-161.

[2]车永波.全媒体探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 2010 (03) :79-81.

[3]孙宝传.及早谋划, 迎接多媒体新闻时代的到来!——读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电视网开播消息有感[J].中国传媒科技, 2010 (01) :15-16.

[4]吴琼.全媒体时代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5]金云丹.电视传媒如何应对视听新媒体的挑战[J].管理观察, 2010 (12) :74.

电视媒体特点 第4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的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在丰富人们信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视等媒体产生较大冲击,现代传统媒体逐渐与新媒体实现融合,不仅扩展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新节目形式,要为现代观众赋予更新鲜的体验。文章主要从微信“摇电视”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讨论,探究当今电视台媒体的生存现状,分析星美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运用过程,观察新媒体对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扩展功能,创新现代媒体的形式,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微信;新媒体;电视媒体

近年来,我国电视微信摇红包逐渐成为一种吸引观众的方式,通过微信“摇电视”等活动点燃了用户的参与热情,通过新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由此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参与人数逐年上涨,在微信“摇电视”活动中,微信用户参与次数超过72亿次,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丰富了受众的节目体验。微信“摇电视”等新媒体与电视媒体进行合作,打破电视与手机的界限,有效实现新媒体的融合,促使微信用众与电视观众进行跨屏互动。在新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观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积极与电视媒体进行节目互动。

一、地方台媒体生存现状

要想研究微信等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状况,首先要研究电视台媒体的生存现状,文章主要以浙江地区的电视台为例,观察当今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媒体的快速兴起时,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严重冲击,电视收视率逐年下降,观众流失严重,其中主要的流失对象是年轻观众,年轻观众很大部分都转战网络,面对人员流失、收视率下降的情况,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都主动寻找电视台的持续发展路径,在电视媒体中积极开办自办节目,电视内容逐渐由传统的电视新闻内容朝着电视剧、娱乐节目等转变,并且在传统节目演变中,逐渐由单一的节目逐渐变为电视互动,例如浙江电视台近年来举办的“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开通网络互动以及微信互动,让微信用户积极参与节目讨论,并且在电视年会上,出现微信“摇电视”等活动,观众在互动中逐渐实现了参与电视节目的目的。

二、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运用

(一)观众参与媒体节目互动

微信“摇电视”有效的实现节目互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促使观众与节目进行交流,还让观众之间实现互动,有效实现电视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对接。微信“摇电视”主要应用在节目直播中,微信用户进入设置好的互动界面,参与节目互动,进行投票、竞猜等。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让观众通过“摇电视”参与投票,观众投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选择结果。

(二)观众自由进行评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作为信息接收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在与电视节目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由评论,观众可以在朋友圈发表评论、图片等。微信与电视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电视的作用,逐渐由电视新闻转变各种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媒体有效的扩大了评论的作用,充分实现观众互动。

三、新媒体对电视台媒体的扩展

目前,微信用户占比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20%,全球使用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长为媒体传播信息的新平台。现代电视台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号,进行节目推广,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培养观众黏性,实现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有效融合。

电视媒体利用微信弹幕“弹一弹”“摇一摇”等让观众得到存在感、满足感,与观众进行互动。目前,全国超过 50 多家电视台与微信建立联系,例如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在浙江的年终晚会上,通过微信“摇电视”,让观众对喜爱的节目进行支持,观众在参与节目投票中,通过积极互动为观众带来新鲜的体验,拉近新旧媒体的关系,促使现代媒体朝着多元化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扩展电视媒体的作用。

微信“摇电视”打破了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效的实现互动,促使观众逐渐由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接受者。

现代电视媒体改变节目的编排方式,例如在节目的编排上,通过官方微信征集编排建议,让微信用户能够参与节目,了解节目的流程,并将创意建议整合在节目中,创新节目的内容、形式,使观众获得良好的节目体验;另外,在节目的实际播出中,借助微信“摇电视”活动。吸引观众积极参与互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有利于观众反馈节目意见,提高节目的质量。

四、结语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台所面临的收视率下滑、年轻观众严重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微信“摇电视”,加强与电视媒体的合作,加强对于观众的互动,引起观众的电视收看兴趣,提高了电视收视率,同时经过与微信观众的互动,将微信用户转变为电视用户,增强用户黏性,完美的实现了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有效融合。但在新媒体的开发中,要注意媒介渠道的过度开发的问题,在现代新媒体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一种广告植入过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电视媒体要想留住观众,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适度而为,要丰富、创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使电视媒体突破瓶颈,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找到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唐丹.浅谈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与竞争[J].活力,016(C1):70.

[2]诸亦曦.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J].山西青年,2016(08):180.

电视媒体特点 第5篇

《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以来陪伴观众至今, 作为老牌电视节目, 在媒体融合时代, 其品牌运营呈现几方面的特点。

一、建立品牌识别系统

曾有人笑说:“春节联欢晚会最大的主题就是联欢”。一直以来, 由于缺乏品牌意识, 对于春晚的品牌特征, 从未有过清楚的归纳与表达。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 以主题、宣传片、宣传曲、吉祥物等多种方式, 为春晚建立起较清晰的品牌识别系统。在品牌识别系统建构的过程中, 呈现出明显的回忆唤醒与双向建构特点。

(一) 清晰的品牌识别系统

(1) 主题。2014年11月, 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公开发布, 配合推出的春晚“家和万事兴”行动, 成为当天刷爆微信朋友圈的HTML5页面。 (2) 主题宣传片。2015年2月3日, 春晚主题宣传片《家和万事兴》曝光, 在60秒内, 该片以儿女、夫妻、爸妈、兄妹、姐弟、媳婿、爷奶、姑伯婶等15种几乎能够展现每个中国人全部亲情关系的深刻影像, 呈现亲情和守望, 阐释家和万事兴的主题。 (3) 预热宣传曲。2月4日, 春运开始第一天, 春晚预热宣传曲《回家的路》发布。契合受众归乡心切的心理状态, 这首歌不仅广泛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并且再次强化了羊年春晚的温情特质。 (4) 吉祥物。羊年春晚, 设立了33年春晚历史上的首个吉祥物“阳阳”——一个以“羊”为原型的吉祥物。它不仅在春晚直播当天作为特邀主持人贯穿全程, 还是羊年春晚的形象标识, 承担着增强大众对“春晚”这一全民文化品牌的符号认知的功能。

(二) 春晚品牌识别系统建构中的特点

(1) 唤起品牌回忆。30多年来, 收看春晚已经和吃年夜饭一样, 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于春晚的体验, 更是和“回家”的体验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羊年春晚恰恰把握住这一特点, 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 由“回家”和“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 唤起人们的回忆, 从而自然地关联到对春晚的品牌记忆。由此可见, 如果要为一个老牌的知名节目建立品牌识别系统, 唤起品牌回忆无疑是个高效的方法。而能引起品牌回忆的有效方法是将品牌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合联系起来。 (2) 双向建构。春晚品牌识别系统的建立, 不仅仅是对春晚节目自身特质进行表达的过程, 它更是一个将春晚本身特点和受众情感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受众关于春节、关于家的情感被成功移植, 这份情感, 无论喜悦抑或深情, 已被注入“家和万事兴”的浓厚“团圆”情里, 这极大地影响到了春晚品牌识别系统建构的成功。

可见, 品牌之珍贵, 在于能够从内心和情感上俘获受众。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受众, 对身边充斥着的各种信息愈来愈麻木, 对狂轰滥炸似的被动灌输深感厌倦。唤起情感共鸣, 让受众“自己说话”, 较之其他方式, 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讨巧。因此, 高效的品牌识别系统, 在其建立过程中应该是双向的建构。一方面, 把凝结于品牌中的某种特质符号化, 便于传播;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帮助受众理清思路, 给受众提供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抓手, 将受众原本模糊的内心感受进行精准表达, 从而建立起与受众进行联通的便捷通路。

二、打通品牌塑造渠道

羊年春晚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 展现出多渠道的联动与融通的特点。

(一) 央视自有渠道

央视拥有其他卫视频道不可比拟的强大新闻平台及新闻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 针对羊年春晚, 央视新闻中心共计播发各类新闻60余条, 全程跟进春晚台前幕后的创作过程和阶段性新闻热点。通过播发权威独家视频新闻, 搭配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动发布等方式对春晚进行强势曝光, 并且通过“央视评论员”输出观点, 引导舆论方向。

此外, 借力频道导视、官方网站央视网“一云多屏”全媒体现代传播体系、CCTV移动传媒, 以及包括@央视新闻、@央视综艺、@央视一套、@央视评论员、@CCTV看点、@央视微C、@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在内的台属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的“央视大蓝V联动”等, 对羊年春晚进行全方位的品牌传播, 在这里, 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 国内全媒体大联动合作

(1) 与百余家地方都市报联盟, 同步联动。从12月初到2月下旬春晚播出, 按照阶段制定议题, 联动发布新闻通稿。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强势发声、引导舆论。例如, 春晚播出后, 《人民日报》发布重磅评论《央视羊年春晚传承中华团圆的民俗精神》、光明日报发布的评论文章《抢红包, 也是一种年味》《点赞与吐槽——“春晚”文化的透视》等, 引导舆论走向。 (2) 羊年春晚除央视网外, 还联合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六大门户网站进行内容联合策划, 议题设置与平面媒体策划保持一致。同时, 联合优酷土豆、新浪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乐视网六大视频网站共同播发春晚动态视频新闻。 (3) 全面应用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渠道。例如, 结成APP联盟, 联合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新浪新闻客户端、百度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等, 集中时间点, 进行新闻消息推送。再如, 运用社交媒体联动, 同步发起“晒晒全家福, 上2015央视春晚”全球征集活动等。

(三) 打通海外传播渠道

(1) 首次举办春晚海外推介会。广泛邀请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国际知名媒体在内的四十多家外国媒体和国内涉外媒体参加推介会。 (2) 通过FACEBOOK、YOUTUBE、GOOGLEPLUS、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台全面开展2015年羊年春晚预热活动。 (3) 两部春晚宣传片:往年春晚经典节目回顾和2015年春晚精彩剪辑, 首次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幅户外显示屏。 (4) 在多伦多举行“中国风中国年”活动, 邀请多伦多的多个家庭参与现场活动, 对春晚品牌进行传播。 (5) 美国“三大报”之一, 也是全美第一大都市报《洛杉矶时报》随刊发送100万份2015春晚广告。广告中阐释2015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以及节目形式、回顾“春晚”30余年的传统和变化、介绍“春晚”不断提升的影响力。 (6) 羊年春晚通过24家海外媒体机构以英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语言形式转播。 (7) 制作历年春晚合集《中国春晚》推向海外市场。

三、力促品牌创新

纵然众口难调, 承载着全民期待的春晚, 始终不遗余力地在进行品牌创新。虽然对于羊年春晚上的微信摇一摇抢红包, 点赞与吐槽起飞, 但不可否认, 这次引入新媒体的牛刀小试, 把春晚的“互动”和“好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 春晚互动新时代

羊年春晚创新引入新媒体互动, 通过微信给观众发红包。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 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6亿户, 普及率94.5部/百人。这使得微信互动的方式, 具备了在很大范围里实现的先决条件。红包是春节文化之一, 代表祝福与心意, 抢红包的方式, 有效地刺激了观众的参与欲望。

春晚与红包的组合是一次全新尝试, 更是春晚互动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创新。据统计, 除夕20:00~初一00:48, 羊年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 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 极大地突破了电报、电话热线等互动方式参与范围小的局限。同时, 摇一摇手中的手机, 即便没有摇到红包, 观众也能收到春晚明星的祝福、春晚节目单或“我的全家福”等与春晚当时紧密相关的内容。相比发送短信参与互动缺少回应的单向特点, 微信摇一摇的即时反馈, 极大地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和双向互动的满足感。这里, 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 在几轮抢红包的过程中, 暂时没抢到的用户在每次摇动之后都能看到还剩多少红包可以抢, 这个设计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反馈作用, 它及时地解答了“虽然想要摇到, 但不知道还能不能摇到”的疑惑, 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受众抢不到红包的负面情绪, 并且鼓励了受众继续参与的热情。

(二) 好玩、贴心的春晚

在摇一摇抢红包的过程中, 受众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其作为社交媒体的用户身份变得更加突出。要想满足社交用户的需求, 好玩、贴心是最基本的必备体验。为了好玩、简单、不单调, 摇一摇抢红包设计了好友红包拜年、好友贺卡拜年两种互动方式, 即通过智能推荐的方式 (如最近经常联系的好友等) , 摇出一个好友, 给他发电子贺卡或者红包。而且, 体贴地在系统中随机给出小额的、容易引起有趣联想的好友拜年红包金额, 并自动配以有趣的祝福语, 让用户玩得开心, 玩得容易。借助微信强大的社交属性, 春晚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大狂欢, 一次真正可以“玩”的春晚。

四、重视品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 品牌资源的利用

(1) 利用品牌资源扶持自有新媒体平台成长。春晚是央视多年来的王牌资源, 而CNTV则是央视近些年培育的新媒体平台, 它对央视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战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为此, 央视宣布, 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独家享有通过互联网络、移动平台、IP电视、车载电视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对央视2015春晚和央视历年春晚向公众进行传播、广播的权利。牺牲巨额的版权分销收入, 将观众引流到自家的新媒体平台CNTV, 以王牌资源, 扶持CNTV平台的发展壮大。 (2) 借助品牌资源发展自有新媒体账号。央视多个微信、微博账号立足春晚, 做足互动, 实现了自身粉丝数、用户数的巨大发展。例如, “央视文艺”微信账号在春晚前八小时, 通过与央视综艺频道进行《喜到福到好运到——2015春晚倒计时》双屏互动直播, 8个小时内的总互动次数达到129万次, 粉丝数量由53万激增至172万人。“央视春晚” (原“央视综艺”) 通过除夕当天对春晚彩排、播出进行全程实时互动, 微信账号粉丝数从24万增长至145万, 微博粉丝从240万增长至434万。除夕当日, “央视新闻”微信总阅读数达327万, 用户增长94万, 达到357.1万。微博总阅读数1.5亿次, 粉丝增长20.5万, 达到5083.9万。由此可见, 把握时机, 充分运用好拳头产品, 其品牌资源将释放出巨大能量。 (3) 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 (Brand Extensions) 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 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品牌延伸并非只简单借用表面上已经存在的品牌名称, 而是对整个品牌资产的策略性使用。央视凭借春晚, 在电视领域打造了电视栏目《我要上春晚》、直播节目《喜到福到好运到——2015春晚倒计时》、八集栏目剧《中国春晚真精彩》、五集纪录片《春晚》、一集纪录片《透视春晚》、两集纪录片《中国春晚精彩纪录》等多个颇具竞争力的成功产品。此外, 依托羊年春晚, 央视开发了大众化的春晚歌曲彩铃下载, 并对潜力巨大的娱乐产业IP——春晚卡通羊“阳阳”造型版权进行了多渠道开发。对电视节目来说, 成功地进行品牌延伸, 在大大节约新节目宣传时间与资金成本、降低运营风险的同时, 也助力原节目品牌更好地发展。而创造IP, 才能使节目品牌在娱乐产业化浪潮中不断释放强大生命力, 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重效益。

(二) 品牌资源的维护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 “传统媒体辛苦种草, 新媒体免费放羊”的例子屡见不鲜, 版权纠纷日益突出。节目品牌的版权资产管理在媒体融合时代亟待加强。

2015年, 央视发布“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媒体权利声明”, 强化对羊年春晚、历年央视春晚的新媒体版权保护。据统计, 春晚合同合计签约184份演员嘉宾合同、715份权利确认书, 处理了297张图片、26首歌曲的权利关系, 同时对春晚39个节目单元共614条版权信息进行整理记录, 涉及各类版权作品的名称、使用方式、使用量等信息, 各个作品的作者、编剧、导演、版权人、表演者等演职人员信息及相关合同信息。专业、全面、细致的版权管理, 无疑是节目品牌在新媒体融合中的合理保护和竞争性战略保障。

科教电视特点浅谈 第6篇

1 科教电视的教育特点

科教电视的教育性主要指其传播的信息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达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教育目标。

1.1 明确的教学目的

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各级各类的教学目的。科教电视与一般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节目的最大不同在于, 科教电视旨在传播教育教学知识,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作科教电视节目与课堂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1.2 特定的教学对象

科教电视要实现教学目标, 需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 科教电视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如针对儿童的科教电视, 应多采用动画、游戏、歌舞或表演等形式, 从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至于青少年和成年的科教电视一般采用讲解、图解或故事等形式, 来表现自然现象、社会现实或历史事实。

1.3 严格的科学性

传播教育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推广先进观念是科教电视的重要任务, 因此科学性及其严谨程度也是科教电视的一大特点。它要求科教电视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所选取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真实的, 所运用的原理、概念、得出的结论等必须是正确的, 所运用的技术也必须具有科学性。

1.4 教材选用要贯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科教电视教材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如在呈现知识时要注意其系统性和条理性;在讲解新知时要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在选择科教电视的表现形式前要做好学习对象的特征分析, 同时兼顾知识特点, 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等。

2 科教电视的电视特点

科教电视比一般的教材在传递知识上更有优势, 主要在于其发挥了电视手段的长处。

2.1 以视觉形象和活动图像为主

科教电视这一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视觉形象和活动图像为主, 同时结合恰当的解说或文字, 生动形象地表现知识。这种特性使得科教电视在传播抽象知识和理性知识时, 具有很大的优势。

2.2 表现手段多样

科教电视的画面不是简单的拷贝, 而是通过拍摄、编辑、特殊效果等各种的表现手法来向学习者呈现肉眼看不明白的对象或变化, 为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事物的属性提供条件。科教电视可使用各种电视手法, 如变小为大、化慢为快、变近为远、变内为外、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等, 从而恰当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方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3 视听结合

利用传统教学材料教学时, 只能调动学习者的单维感官, 如文字材料教学只能调用学生的视觉;广播只能调动学生的听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的感官越多, 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科教电视结合视听两个感官, 通过多维度传递信息内容。因此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4 克服时空局限

科教电视可将易受时空限制的许多自然或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地方风光等通过存储介质存储, 在教学需要时展示出来,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来进行学习内容的学习。

2.5 传送方式多样化

科教电视节目既可以采用闭路也可采用开路方式传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的进行选择比如若学习者有几万之多, 且分布地区不同, 那么可以选择开路传递的方式播放科教电视。

3 科教电视的其它特点

科教电视除了具有教育特点和电视特点以外, 还具有其它的特点如审美性和趣味性。

3.1 审美性

科教电视的美是通过电视的策划、制作、播出这一实践途径, 将美的观念、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节目甚至每一个画面和音符之中, 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把握现实的自由”的美。科教电视节目中的美包括了被摄对象的美、制作手段的美和编导倾注的情感美。

(1) 被摄对象的美。

首先, 科教电视表现的对象大部分是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如物质的原子结构、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等。这些自然美可归为两类:结构上的和谐和运动上的秩序, 即和谐美和秩序美。和谐美表现在自然界或物质结构上的对称、守恒、互补及层次。秩序美则既表现在生物及其演化的亿万年漫长历史的时间秩序美, 也表现在生物链的空间秩序美上。科教电视表现的正是这些美。

其次, 科教电视的被摄对象美还包括人的创造美。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创造物的美, 如中国古长城、悉尼歌剧院等。二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智慧的美, 如数字、音符等。

(2) 制作手段的美。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手段, 尤其随着电脑二维和三维动画技术的进步, 它能模仿出人们通常难以看到或想象的东西, 如分子结构、化学变化过程等, 使观众一目了然。科教片就是要把本来不美的东西, 观众不易按受的题材, 通过画面、解说、音乐、蒙太奇等手段表现出来, 这要求制作者应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熟练的电视制作技巧。

(3) 编导倾注的美。

科教电视节目与其它电视节目一样, 通过对事物的表现倾注了编导的情感, 在无形中感染观众, 激发观者对自然、科学、人类、祖国的热爱。同时它又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不同, 它主要关注事物本身的美或人物的人格美, 而且大部分科教片是对科学内容的客观讲解, 编导的情感是潜在的, 一般采用忠于客观现实的创作手法。

3.2 趣味性

科教片不同于一般的教材和文字资料, 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它所涉及的内容, 并对之产生兴趣, 因此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具有自己特殊的观感, 才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引导观众从未知到有知, 一步步发现事物的本质。

4 科教电视的局限性

科教电视作为一种教学知识的传授形式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不能表现过于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 电视设备比较昂贵, 学习者不能灵活控制学习进度等。

摘要:随着电视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 科教电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了解科教电视的特点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对科教电视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教电视,特点

参考文献

[1]李运林, 徐福荫.电视教材的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孟君.我国科教电视专题节目的特征与现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0, 6, 1.

[3]朱广艳.科教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特点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1999, 5, 1.

数字电视的基本特点 第7篇

一、数字电视的基本概念

“数字电视”并不是指我们一般人家中的电视机, 而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 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 形成数字电视信号, 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 由数字电视接收后, 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 因此, 信号损失小, 接收效果好。

二、数字电视的分类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 (地面数字电视DVB-T) 、卫星传输 (卫星数字电视DVB-S) 、有线传输 (有线数字电视DVB-C) 三类。

按产品类型分类: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按清晰度分类: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 (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 (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 即HDTV) 。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 (LDTV) 水平, 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 (SDTV) 水平。

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按扫描线数 (显示格式) 分类:可以分为HDTV扫描线数 (大于1000线) 和SDTV扫描线数 (600~800线) 等。

三、数字电视技术与原有的模拟电视技术相比的优点

(l) 信号杂波比和连续处理的次数无关。电视信号经过数字化后是用若干位二进制的两个电平来表示, 因而在连续处理过程中或在传输过程中引入杂波后, 其杂波幅度只要不超过某一额定电平, 通过数字信号再生, 都可能把它清除掉, 所以, 在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 不会降低信杂比。

可避免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而在模拟系统中, 非线性失真会造成图像的明显损伤。

数字设备输出信号稳定可靠。因数字信号只有“0”、“l”两个电平, “l”电平的幅度大小只要满足处理电路中可能识别出是“l”电平就可, 大一点、小一点无关紧要。

易于实现信号的存储, 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

由于采用数字技术, 与计算机配合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调整。

数字技术可实现时分多路, 充分利用信道容量, 利用数字电视信号中行、场消隐时间, 可实现文字多工广播 (Teletext) 。

压缩后的数字电视信号经数字调制后, 可进行开路广播, 在设计的服务区内 (地面广播) , 观众将以极大的概率实现“无差错接收”, 收看到的电视图像及声音质量非常接近演播室质量。

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类型的频谱资源。

在同步转移模式 (STM) 的通信网络中, 可实现多种业务的“动态组合”很容易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技术, 便于专业应用以及广播应用, 特别是开展各类收费业务) 。

具有可扩展性、可分级性和互操作性, 便于在各类通信信道特别是异步转移模式 (ATM) 的网络中传输, 也便于与计算机网络联通。

可以与计算机“融合”而构成一类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成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II)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陆续开播数字电视和强制规定模拟电视终结时间表, 数字电视市场正在快速崛起, 为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中国主要的数字电视开发商和制造商都在全力设计个性化的高性能数字电视产品, 他们的主要努力方向大概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 多标准数字电视。

由于目前欧洲、北美、韩国和中国等大多数地区仍处于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的转换过渡时期, 因此市场上仍然有不少希望既能接收模拟电视节目又能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的多功能电视机, 数字电视开发商和制造商也不一定非要把这两项功能都做在一部电视机中, 也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一体机, 他们也可以采用机顶盒+模拟电视的解决方案来实现。

2. 大屏幕数字电视。

随着现代人起居室的不断变大, 用户市场对大屏幕数字电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上, 业界认为40英寸是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分界点, 液晶电视更专注于40英寸以下领域, 而等离子电视则适合40英寸以上的显示需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 近期50英寸有望成为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新的分界点。

3. 高清化数字电视。

随着高清节目源的增多, 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的高清数字电视 (HDTV) 越来越成为数字电视的主流, 相应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以及编解码芯片也要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

4. 互联网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连接互联网, 未来的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检查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在线玩网络游戏、下载和播放网络视频、甚至收看流媒体视频 (即IPTV) , 而必须跑到书房去独自呆在PC或笔记本电脑之前, 他将可以直接在客厅舒适的沙发上用无线鼠标或无线键盘体验上述PC的所有功能。

5. 丰富的互联接口。

未来的数字电视还将支持更多的互联接口, 如USB2.0、USBOn-the-Go、SD卡、MMC卡、1394和Wi-Fi等, 以无缝实现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硬盘、PC、笔记本电脑、PMP、智能手机、数码打印机等数字设备的连接, 共享相互之间的音视频信息。

6. DTV+PVR。

PVR (个人视频录像机) 也是未来数字电视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未来的数字电视集成DSP或多媒体处理器, PVR功能将逐步融合到未来基于硬盘或微硬盘的数字电视产品中。

日本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第8篇

一、避免“生硬感”的新闻演播厅设计。

在制作电视新闻的时候, 新闻演播厅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让观众更早、更快看到新闻画面, 演播厅的稿件一般尽可能地做到简单、精炼、易懂。

以上的画面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 (日本放送协会) 的日常新闻节目的新闻演播厅形态。这种新闻演播厅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传统新闻的庄重、严肃、政治性强的特点,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 这种演播厅的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为了打破千篇一律的“生硬”的演播厅样貌, 日本电视人对演播厅引入了一些变化。

(一) 将“题板”“模型”等道具引入新闻演播厅

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 最有信息量的部分一定是记者实地拍摄的VCR画面。但在突发新闻画面不足的时候、新闻事件过于复杂的时候、以及不容易形成直观印象时候, 仅仅依靠VCR或许很难将新闻事件解释清楚。此时, 日本电视台就在新闻演播厅中大量引入“新闻事件道具”, 借此吸引观众。

例如, 2011年7月24日日本NHK报道“中国动车脱轨事故”中, 为了说明事件经过, 特意在演播厅中设置了两辆事故动车模型。新闻主持人拿着列车模型, 在演播厅中再现事故发生的经过。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 新闻中不得不提及“列车编号”“目的地”“额定载客人员”等数个专业术语。试比较下, 如果在新闻中念出这样的解说———“北京到福州的D301与杭州到福州的D3115发生追尾。两车方向一致, 行至在双屿路段下岙路时, D3115遭到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 造成D301追尾” (来自新闻通稿) , 与在演播厅中主持人手持列车模型, 用道具再现追尾过程, 两种新闻报道方式, 使用道具的方法不仅直观, 而且易懂。

另外, 在2012年1月11日, 日本电视台全程直播广岛监狱重罪犯越狱事件, 日本警方下达通缉令, 部署大量警力实施追捕。在这起突发电视新闻中, 为了能够向观众告知罪犯的样貌、身高、服装等信息, 各大电视台都根据日本警方的数据, 在演播厅中设置了一个与罪犯1:1大小的等身纸板模型, 十分直观。对于观众的接受度来说, 新闻道具的使用能够尽快使得观众迅速掌握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

演播厅道具的使用, 在中国的电视圈中大都是娱乐节目使用的。但在日本, 为了能更加详实地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日本电视人在演播厅中引入新闻道具。与现阶段大量采用的三维制作相比, 更节省时间和经费, 也更能符合新闻播放快速、直观的需求。

(二) 虚拟演播厅的信息开发。

虚拟演播厅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 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 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 以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虚拟演播厅技术和使用在中国并不新鲜, 许多电视栏目都有使用, 但是虚拟演播厅的意义绝不是模拟出与实景演播厅相同的效果, 而是要通过数字手段, 达到实景演播厅无法实现的电视效果。

以NHK2011年大型历史系列纪录片《日本为何走向战争》的演播厅为例。

2011年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NHK制作了系列纪录片《日本为何走向战争》全面反思日本二战时期的思想。其中特别提到, 日本媒体的鼓吹和误导, 为日本走向战争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图1—图3是该节目的演播厅设置。可以看到, 为了更加直观、丰富、独特地说明问题, 节目运用虚拟演播厅技术, 将历史影像、报纸资料、数字图表与主持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持人在讲述内容的同时, 数字内容可以相应地进行对位和变化。因此, 观众得到的信息量比一般的实景演播厅要大很多。从图2与图3的演播厅构图还可以看出, 运用虚拟演播厅技术, 能够使得演播厅的摄像机的构图角度与传统有所区别, 更具有冲击力。能带给观众更多直观、新鲜的感受。

二、注重“可视化”的栏目策划。

所谓“可视化”, 即把一般人直接“无法看到”的现象、事件、关系等, 通过画面、图表、实验等将其“可视”。在电视节目中, “可视化”可以理解为将“枯燥的”“难以理解的”“难以想象”的事物变为“有趣的”“直观的”“柔软的”表现形式。“可视化”的过程运用得好, 观众不仅想知道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与结论, 而且对这些知识和结论得出的过程也会感兴趣。对于健康节目、旅游节目、科教节目来说, 有“可视化”的实验、体验的环节, 说服力才会增强。

以2011年6月5日日本长崎国际电视台播出的旅游纪实节目《游历到世界尽头》为例, 来看看日本电视节目的“可视化”策划。

【如果在野外遇到熊, 怎么办?“装死, 这样就可以骗过熊”、“大声喊叫, 可以把熊吓跑”,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所谓办法。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熊的机会极为少见, 熊也是极为凶残而危险的动物, 近距离观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遇熊对策”因此也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 但今天, 这个有趣的话题被《游历到世界尽头》证明了!】———栏目解说词。

实验一:如图例4所示, 栏目组在户外设置了一个与主持人一模一样的人偶。真正的主持人藏在一个坚固的透明箱子中装死。凶暴的灰熊会如何应对呢?

“装死”实验的结果是, 灰熊对人偶并没有展开攻击, 而是对人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玩弄人偶, 想要弄清到底是什么。灰熊的“玩弄”, 对于人类来说, 却是致命的伤害。实验的结果显示, “装死”这一“遇熊对策”是不行的。

实验二:如图例6所示, 栏目开始实验“遇熊对策”———“大声喊叫”。我们以前经常听说, 进山的猎人一边挂着铃铛, 一边大声唱歌, 以吓跑灰熊。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主持人在特制的坚固透明箱子中进行实验。

如图例7所示, 实验的结果是, 大声喊叫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灰熊变得异常兴奋, 开始出现旺盛的攻击欲望。也就是说, “大声喊叫”这一“遇熊对策”也是无效的。

虽然这一电视环节极端危险, 并且这一方式在中国电视人来看值得商榷,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从电视传播效果来看是非常成功的。观众通过非常直观的实验, 得出明确的知识性结论———“目前来看, 还没有出现真正有效的遇熊对策”, 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重视实验、体验的旅游节目《游历到世界尽头》一经开播, 栏目收视率就稳定在12%左右。2009年—2010年, 该栏目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6%, 2010年2月21日, 该栏目播出当期最高收视纪录为22.6%, 超过日本大部分电视剧的平均收视, 成为日本民营电视台中收视冠军。 (注1)

日本像这样注重“可视”实验、可视化的电视节目还有很多, 如《血型与性格调查》、《珍稀动物生态调查》等等。注重体验、实验的节目策划, 给日本电视栏目带来了很高的收视, 也形成了日本电视活泼、直观、有趣的电视风格。

三、“信息量”优先的节目制作方针。

如今的中国电视节目, 十分注重节目内容的“故事性”。中国幅员辽阔, 每天都在发生各种有趣的、悲伤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电视节目编导制作节目时就会根据这些真实的事件进行节目再创作、再构成, 像推理小说、爱情连续剧那样进行节目的起承转合, 展开故事。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 从新闻专题到鉴宝节目、甚至恋爱节目, 各种节目都十分注重故事性:宝物入手的传奇、与恋人分别的悲伤、婆媳之间的矛盾等等, 如同小说一般在电视机里不断上演。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更易于记忆有故事性的事物, 伴随着故事的脉络、前后关系、人物关系的展开, 记忆与记忆之间可以结合, 形成线性关系。有吸引力的故事也的确能够给观众强烈的期待感。

日本传播学中是这么解释“故事性”的:什么是有趣的故事?一种是“纪录”———真实纪录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是“小说”———根据叙述者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架空故事。在日本有一句谚语“事实比小说更精彩”。什么是精彩?“精彩”就是事件的“偶发性”。但是, 世间的故事并非都有那么精彩, 为了追求“精彩的故事”而进行的“炒作”、“导演”的事情, 在电视界也屡见不鲜。

相比于“故事性”, 日本的电视节目更加注重“信息量”与“知识性“。下面的NBC长崎电视台一天的节目编排表, 就可以体现日本电视对“知识性”的重视。 (注2)

NBC长崎电视台是长崎地区的地方电视台, 它的节目编排可以代表日本大部分地面频道的编排特点。从节目编排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电视的几个特点:

(一) 频道综合编排, 即一个频道既有新闻节目, 又有娱乐、体育、文化教育节目。资讯、新闻类节目很多, 电视剧很少。在一天超过20个小时的播出时间中, 电视剧、动画片仅有3个小时, 占一天播出时间份额的13%。而中国的频道中, 电视剧占到一天播出时间份额的24%———30%。 (注3)

日本电视剧都是周播, 这与动辄每天两三集电视剧连播的中国有着较大不同。因此, 有着大量新闻资讯类节目。

(二) 新闻节目比重增大, 新闻节目呈现大型化、广角化、信息化的特征, 从娱乐时代进入新闻报道时代。新闻栏目形成板块化, 并且基本无缝连接。也就是栏目与栏目之间没有广告, 把广告插在节目中间比如《现在开始》与《NBC报道中心》。许多栏目时长很长, 一般在一个小时以上。

(三) 更加注重信息/时间比的概念———即相同的时间内, 观众看你的节目能得到多少信息量?获取多少新鲜的知识或者深度的知识?日本东京是世界上网速最快的城市。达到每秒13M。互联网的兴起, 智能手机已经大面积普及, 信息量刷新非常快。人也越来越缺乏耐性。日本的电视媒体为了应对新兴媒体, 而强调信息量。

(四) 以女性和年轻人为收视对象。日本电视尤其以女性为主要收视对象。日本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结婚以后最好辞掉工作, 在家“相夫教子”。并且日本女性掌管家中财政大权, 所以在日本, 女性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非常多, 购买力也非常强大。从电视的编排可以看出, 早上、和下午以女性节目居多, 比如菜肴的制作、家庭温情伦理剧、时尚节目、美食节目、购物节目等等。电视台都在想办法吸引女性的注意, 同时提高广告效益。

(五) 节目夜间化。城市化特征之一是就寝时间越来越晚, 往日属深夜时间的节目成了黄金时间带之后的竞争热点时间。有统计表明, 近二十年来对“深夜时间“的定义已由原先的十一点延迟到凌晨一点。日本也是到了晚上9点之后, 强收视的电视栏目开始播放, 很多电视台的节目都播到深夜凌晨1、2点。

综上所述, 日本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 在形式上与内容上都力求活泼, 并极其重视电视化表现手法, 吸引观众眼球。无论是资讯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 都注重节目的知识性和信息量, 力求观众在收看节目后能够有所收获。目前, 我国电视频道、栏目竞争日趋激烈, 栏目同质化也日趋严重, 若能有机地学习一些日本电视节目制作的优秀之处, 结合自身本土实际, 或许能走出有异于常规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图例①——图例③:NHK2011年大型历史系列纪录片《日本为何走向战争》

图例④——图例⑦:旅游资讯节目《游历到世界尽头》2011年6月5日播出

[1]维基百科[EB/OL].游历到世界尽头, http://ja.wikipedia.org.

[2]NBC长崎放送主页[EB/OL].http://www.nbc-nagasaki.co.jp/tv/bangumi/.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竞争策略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媒体 竞争策略

一、电视媒体的收视现状

CSM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每日人均收视时间为175分钟,到2010年下降至171分钟。近年来,我国电视媒体收视率明显下降,引来多方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导致收视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观众规模的缩小,年轻收视群众流失。面对如此趋势,巩固收视的关键应是保持观众忠实度。在观众收看习惯和媒体广告编排的共同作用下,观众平均每14分钟换台一次,全天平均收看8-10个频道。众多电视剧和节目支撑的电视媒体,由收视41.6%的媒体制作节目(即新闻时事,综艺,生活服务,专题,法制,财经)和收视31.2%的电视剧主导收视率。其中,反特及谍战播出量增长最大,上升为播出量第二大题材;都市生活剧播出量持续领先,社会伦理和近代传奇仍为播出量较大的题材;言情和警匪剧目持续小幅下降,军事斗争据播出量稳步上升。电视剧最为大众化,各年龄观众收看电视剧时间比例相似。年龄越大收看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越多,收看综艺节目越少,中青年观众(15-44岁)收看电影更多。

在我国看电视的人群基数很大,但收视率显示,中青年观众收视持续减少,老年观众收视滞涨。年纪越大的电视观众收看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越多,收看综艺节目越少,中青年观众(15-44岁)收看电影更多。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收看电视剧越少,收看新闻、综艺、专题、题目、财经节目多。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受众规模即覆盖与到达。第二,受众构成即价值人群。第三,内容优势即资源价值与差异化。第四,平台优势即可选与必选。第五,营销能力即向受众营销,向客户营销。

因此,在后大众传播时代,电视不再是盒子里的固态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营销,搜索营销,品牌内容营销,广告收视都是其营销的主要策略范畴。广告传播营销策略的代理公司或部门需要独有及前瞻性观点。

二、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

1、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流

近些年,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用户的年龄阶层和结构呈现明显差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接受信息,而减少或者放弃电视的收视,由此导致电视在中青年观众中的到达率水平呈逐年下滑趋势。其次,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用户的教育程度结构也呈现出来明显差异,高端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较高,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对电视在中高教育水平观众中的到达水平造成影响。目前,中国的电视观众呈现老龄化和低端化趋势,中老年群体、中低教育程度群体、中低职业层级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在电视观众中所占的比重明显较高。

2、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经营之战

从媒体经营角度讲,新媒体成长迅速,有明显优势。以腾讯、新浪、网易和盛大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借助多元模式,实现强势增长;其中腾讯在2010年的广告收入接近200亿元,在2011年上半年的收入就已达到130亿元以上,赶超传统媒体的势头劲盛。而电视媒体广告年收入为679.83亿,同比增长26.79%。除广告外,新媒体拥有更为丰富的盈利模式,其中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占年度营业额的12%,例如移动聊天、移动游戏、移动语音聊天、手机图片铃声下载等。互联网服务占年度营业额的80%,含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三大类。网络广告占年度营业额的8%,通过图文广告、flash广告和冠名广告和植入广告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告主投放,但这部分收入在腾讯的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其它盈利形式,借助QQ品牌的巨大号召力,借助品牌租赁(如租赁给玩具生产商、文化用品生产商等等)和衍生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盈利。

3、新媒体进军内容制作领域

网络视频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面对内容版权和带宽成本高昂,网络视频广告价格偏低和付费收视模式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一些网络媒体开始寻求以各种方式进入内容制作领域,试图打破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性垄断,为网络发展寻得新的出路,其中包括与地方电视台开展战略合作,购买热门影视剧版权,自制优质影视综艺节目,自建影视剧制作团队或投资影视公司。

三、新竞争环境下电视媒体的策略调整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博弈中,有人将电视媒体视为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应对竞争压力,电视媒体未必就是那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首先是以资源博弈。包括电视剧争抢,栏目创新和非娱乐性活动节目。以上数据中我们看到,电视剧的收视在总体收视的比重中占据31.2%。它对受众的吸引力大,是各媒体必争之地。首播剧、版权剧等使观众不得不从单渠道观看,也就刺激了播出媒体的受众占有率。而非娱乐性活动节目,则是以其互动感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产业化重建。包括内容投资、新媒体投资、渠道投资。这些是使媒体更多元,更丰富的策略。如湖南卫视。从电视媒体到网络的多元发展,让其内容和影响力从多个渠道向受众辐射。观众由这些渠道看到了它的原创电视剧、自创栏目,从而增加了其竞争力,也让更多电视媒体注意到了产业化的重建。

第三是以资本垄断资源。如今媒体市场继续极化,非强势市场继续摊薄的同时“限娱令”的出台使得电视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作为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资本战。在电视剧取消中插广告也使得电视广告价格不断攀高。电视媒体应利用其资本优势,对优势资源进行垄断。

四、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忠诚度维护

1、高收视节目确立优势

高收视的综艺节目几乎为省级卫视包揽。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天天向上》,河南卫视《梨园春》都是赢家。地面频道持续高收视节目中,新闻类(包括部分专题)节目最多。而生活服务节目在一些城市获取高收视,例如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钱塘老娘舅》在杭州的收视居高,而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一呼柏应》则是上海的高收视栏目。也有许多城市的法制节目有稳定高收视,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晚间800》和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大家说法》。

持续高收视节目的收视表现也十分值得关注,品牌节目成系列,保持长时段领先优势。

2、地面频道的节目创新

地面频道的相亲节目以其本土化和娱乐性在收视竞争中优势明显。例如上海台星尚频道的《丈母娘看女婿》,也有年度的延续节目,例如成都台都市生活频道的《相亲进行时》。以2011年4月3日开播的上海台星尚频道的《丈母娘看女婿》为例,作为一档相亲类节目,不同于其他相亲类节目中以男女嘉宾为主体,该节目中为女儿的幸福而寻觅女婿的妈妈们占据了主导。其收视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上海地区收视率提升明显。

在相亲节目火热的同时,以网络咨询为内容素材的节目也有了不小的收视收获。如福州都市生活频道的《攀讲网事》,节目以福州话方言,介绍网络趣闻,节目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收视率得到提升。

网络普及的今天,更有电视台将网络咨询,网络直播和微博互动相结合来组建节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泡泡天下》就是其中之一。节目聚焦网络热点,依托电视平台,汇集各方观点的笑侃式谈话节目。以“拒绝潜水,大胆冒泡”为口号,鼓励不同的人通过节目发出自己的声音。相比之前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上海收视率呈现稳中有升。

结语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不断革新,我们已经进入了多屏、数字化的后大众传播时代。多种媒体角力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求以生存,谋得发展就一定要细化传播元素和传播细节。

首先要注意电视信号的覆盖尤其是数字网络的覆盖情况。其次,要注重内部优化。除了新闻、电视剧、电影外,需加大对自办节目的开发和培育,节目衔接需更为紧凑。电视剧为播出量最大的节目,加强电视剧类型化编排,长期留住观众,争取利益最大化。加强对各类观众群体的培育,根据频道各时段不同的定位合理分配资源,加强对象化和时段化编排。巩固现有优势外,逐步加强精细化运营,实现媒体更多的新增长点。第三,要将力量向外伸展,强化品牌宣传,提高电视媒体的关注度,培养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分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电视电影的艺术特点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电影,艺术本体,叙事策略

电视电影是运用电影化手段制作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它起源于美国, 中央电视台自1998年开始投拍电视电影, 并在1999年春节期间由电影频道播出了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 至今已播出了超过千部优秀作品, 如《夜袭》、《8点35分》, 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电视行业培养出了乔良、高峰等优秀青年导演。人们对电视电影越来越重视, 电影局专门设立了数字电影百合奖以鼓励电视电影的发展, 在金鸡奖、百花奖等电影节中也专门设有数字电影的奖项。

电视电影的飞速发展与当下的影视创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影创作中, 对大片的盲目推崇带来了奇观化的影像、豪华的明星阵容, 以及高额的票价和无休止的植入式广告, 电影故事的相对虚弱及主题的模糊不断打击着观众的观影热情。然而, 真正喜欢电影的观众并不会因为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影响自己对电影的热衷, 现代人更愿在家庭中欣赏电影。“电视媒体一直清醒地认识到电影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而电视电影正是既符合媒体传播特性又兼顾电影艺术品格的理想样式。”[1]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打开电视开电影”的口号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了那些喜爱的电影的人们在电视上欣赏电影的愿望, 这也是电视电影可以迅速发展并得到人们认可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研究:

一、奇观与平实:兼容的本体特征

电视电影是一种兼容电影及电视艺术特点的艺术形式, 既关注奇观化的视听空间处理, 也注重平实性的语言表达。

电影的影像语言呈现出一定的隐喻性和梦幻色彩, 重视在影像的背后传达深层含义。电视电影在影像语言上比较注重运用电影奇观性的表现手法, 如灵活多变的机位, 快速的镜头组接, 凝结简练的叙事风格等。如电视电影《8点35分》, 导演为了更好地表现两个人相恋却又恐惧与对方相守的矛盾心理, 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 用镜头的晃动感、紧迫感及带来的视角的不断变化, 意识流的不断出现, 频繁出现的大特写, 伤感的独白和配乐, 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两人微妙的心理状态。受到电视播出平台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电视电影的影像语言处理较为清晰明了, 注重镜头含义的即时性表达, 较多采用中近景, 更方便观众理解, 适应电视即时性传播的特点, 抓住更多观众。

很多成功的影视作品在强调画面造型的同时也很重视对声音造型的处理。良好的声音处理在作品中可以很好的连接故事、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形成作品的风格。电视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 很多时候情节的过渡连接都是依靠声音造型的处理来完成的, 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未尽之情。如《无懈可击》中有一处对话的处理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表现了故事的氛围、人物关系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人物的特殊心理。在抓捕电脑入侵的偷猎者失败后, 入侵者控制远程导弹试图摧毁营地07, 在导弹飞行过程的短暂时间有这样一处几个人简短的通话:戴天明向占志军师长通话承认抓捕失败, 这是一个军人对于自己失误的勇敢承担及占师长的坚定刚毅;戴天明和方颖博士的通话是一个上级对下级的关心, 同时也在无形中表现了一个军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最后, 方颖博士和姚力的通话则更多是突破了军人的界限, 是两个相恋的普通人在那样一个危险的时刻倾诉彼此的衷肠。在这一段影像中周围的电脑不断发出嘀嘀的倒计时声响, 无形中加强了影片当时紧张的氛围。

二、电影化、电视化:兼容并蓄的叙事策略

电视电影本质上是一种电视节目。因而, 电视节目的线性编排规则, 固定播出时间和时段, 不断插播的广告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的开放式观赏构成了电视电影主要的播出环境。这种环境氛围对电视电影的叙事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时间安排的线性逻辑决定了电视注重叙事的特性, 叙事艺术一直是电视艺术的别称, 这种特点尤其表现在电视剧中。而且, 由于当前国内诸多大片轻叙事重视觉的缺点, 当下人们对故事的消费更多是通过收看电视剧来实现的。

电视电影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叙事策略上的运用:电视化与电影化。这来自于对电视和电影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它们成功经验的借鉴。电视电影主要有以单本和系列片两种存在形态。前者在时间长度及故事结构上都和电影相近, 但在镜头处理上有一定的电视剧痕迹;后者则与长篇电视剧十分相像。但又无剧集之间强烈的连贯性。电视电影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 剧集之间的主要联系就是主人公, 靠他或她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增加观众对主人公的认同感, 所以这种形态的电视电影在观众中一直得到观众较高的评价, 并逐渐成为电视电影创作中的主流品牌, 如《陆小凤》系列、《杨门女将》系列、《镖行天下》系列……系列片的电视电影故事叙述的连续性、主体人物的统一性以及对内部叙事空间的挖掘, 使其保留了整体较高的艺术质量。受市场因素影响, 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跟风热潮, 带来的是对电视题材的无节制挖掘, 粗俗、媚俗、低俗充斥在电视剧中, 而电视电影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们对于精品化电视剧的呼唤, 系列片的形态也为电视剧不断走向季播做出了探索。

“以大银幕放映作为基准的电影, 通常倾向于讲述极具感染力的宏大故事, 企图把黑暗影院里的观众带入到一种特殊的梦幻状态。”[2]因而电影本质上是对空间细节的放大, 造成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幻象, 给观众造成审美上的冲击。电视的媒介属性以及家庭播出环境决定了电视剧创作经验会无形地影响电视电影的创作, 如题材上的古装武侠剧 (如《镖行天下》) 、都市爱情剧 (如《不敢说爱你》) 、军旅战争剧 (如《夜袭》) 以及乡村生活剧 (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 等等。这些题材对于长期观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绝不陌生, 都是电视剧创作中的成功类型。

除了对电视剧叙事类型的经验借鉴之外, 电视电影还注意在叙事手法上拉近和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理距离, 把观众生活周边的事搬上电视。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方法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 “故事演绎与日常经验的互动, 正是我们形成观影期待和观影模式最重要的途径”, [3]进而实现观众的情感卷入和心灵安放。当然, 这样的做法很好地规避了投资风险, 也顺应了电视作为国家话语宣传的政治属性。电视电影的现实化、生活化的处理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式搬演, 在保证现实亲和力的同时, 电视电影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逻辑, 利用叙事中巧合、突转营造一种传奇化的审美。如《曾克林出关》就是以曾克林在出兵东北时的经历作为故事线索串联起攻克山海关、和苏联军队会师、及喝酒换仓库等;《镖行天下前传之终极任务》中故事线索也是以王兆兴安全押送穆天有去兵部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多方势力对穆天有的行动;《8点35分》中对境外偷猎者的反击中加入了爱情的符号、生与死的考验、电脑黑客的模拟战争等等。情节的传奇性挖掘了电视电影的叙事空间, 给人叙事的冲击力。

人物描写是叙事艺术的灵魂, 叙事时间的限制使电视电影更加注重对人物的立体表现。电视电影中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活、个性突出的人物, 在普通生活中彰显他们身上崇高的人格魅力。如《十八个手印》中新调来的陈书记顶着压力支持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实验, 虽然影片中没有特别渲染他的英雄色彩, 但是在平静的叙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反对派的压力、小岗村民的热情以及陈书记的坚持。《扈三娘和矮脚虎》中塑造了重情重义的王英、阴险自负的祝彪、对爱情执着的扈三娘、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的杨洪, 人物关系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义与利、情与义、利与情的碰撞。应该说, 电视电影仍还处在创作的初级阶段, 在单个人物的描写以及群体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仍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人物被更多地融入时代环境、故事情节、主题表达中, 而且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 缺少对人性的挖掘, 这也是未来的电视电影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生活化与仪式化:独特的审美感受

“打开电视看电影”一直都是电影频道的制作宣传口号, 在电视电影的观赏过程中家庭轻松自由的环境和电影仪式化的内容相结合。而这一特点在观影的过程中必然带给人一种兼具电影、电视欣赏的双重审美刺激。电影频道在制作播出电视电影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给观众强化这种不同寻常的审美刺激。

漆黑的电影院观赏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私人化的观赏环境, 相对封闭的环境以及唯一的光源, 使集体参与的观影活动弥漫着很强的仪式化色彩。黑暗的笼罩使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社会生活中的世俗琐事, 在电影的幻象中放逐自我。因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 观影的结束意味着电影的结束, 电影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正在无限地挖掘人的感官潜能, 在感官生活的不断满足中, 人们发现精神娱乐的追求越来越力不从心, 找不到情感的归宿, 只能通过不断的回忆证实自己曾经存在, 通过不断的感官刺激证明自己的现实存在。伴随电视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电视了解的加深, 人们发现电视媒介才能提供给人一种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更好地拉近家人心与心的距离。

电视和电影不是相互替代的, 两者特殊的观赏环境更好地彰显了它们的独特魅力。对电影仪式化的欣赏体验是喜爱电影的电视观众在改变观赏媒介后一直都在寻找的。电视电影在制作中大量吸收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目的都是最大可能地保留电影的本体特征, 结合电视剧创作的艺术特点努力营造自己的美学特点。重视电视电影的播出环境, 积极打造电视上的剧场概念如“动作九十分”、“佳片有约”等, 提前给观众一个观影心理上的暗示, 使观众在观影之前在心目中认同在影院中观赏, 在播放过程中主动回避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广告, 维护人物观赏心理的连贯性完整性。作为主要播出平台,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利用现代传播媒体的便捷, 开设自己的门户网站收集观众对影片的看法, 把观众的反馈和经验更好地融入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 更能把握观众的想法也可以拍出更合乎时代要求的作品。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电视艺术, 由于其创作机制的制约, 同样很容易落入媚俗的陷阱。”[4]在当下的电视创作中, 总体呈现的是一种刻意追随观众观影心理的“被动创作”, 这种把观众真正放在第一位的创作虽然可以主动回避投资风险, 更好地实现经济收益, 但这种创作更多却是以收视率为目的而忽视电视作品艺术性的主动表现。例如当下一直在不断翻拍的经典电视剧, 这种翻拍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观众对新版的期待心理盲目上马的应景之作,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收益会更突出作品的新奇之处, 所以在电视剧中会盲目跟随现代人审美习惯, 毫无顾忌地添加删改内容, 这样的做法更多地使作品沦为披着古装外衣的现代剧而毫无艺术真实性可言;在电视节目中也有这样的的现象, 如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广为关注的民生新闻, 这类栏目在勇敢报道社会阴暗面的同时很多时候也暴露了人们的隐私, 这种做法是在变相地满足人们的窥视心理。在人们越来越适应电视这种快捷、即时、娱乐的现代媒介后, 电视创作中也会越来越多出现人们对于电视思想表达上电影般隐喻性表达的思想的怀念、呼唤电视剧的精品化创作。

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在题材上电视电影多是选择一些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 所以欣赏过程中给人以贴近生活的亲近感。电视自身的亲和力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群。但是在电视电影中并不像电视剧那样对生活的表现流于生活的琐碎, 其电影化的特点必然使电视电影是一种类似于电影仪式化的表现, 传奇的故事奇观化的影像都在无形中告诉观众这是在观赏电影。但同时在思想表达上电视电影并没有像电影那样重视对宏大主题的彰显, 而是更多的结合现实题材的选择表现烟火气息下的平凡人生中的精神气质, 由于电视电影在创作之初就是在严格的控制下完成的, 所以在思想的表达上比较完整积极向上。观看电视电影会给人以欣赏短篇小说的感觉———以小见大, 让观众在感受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的同时, 体验到生活仪式化的升华。

结语

十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不断地摸索中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 创作越来越自觉, 出现了一大批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但电视电影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比如在开始对剧本的严格控制虽然可以给电视电影严谨而有主题明确的故事, 却更多地沦为一种命题作文;故事结构相对简单、人物设置相对较少, 虽然方便了导演的把握, 却使情节过渡缺少必要的缓冲而造成情节的突兀。因而在电视电影未来的发展中还应该注重对于影视艺术本体的挖掘, 这才是电视电影吸引人打动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宜文.电视平台的媒体特性与电视电影的美学选择.当代电影, 2007 (03) .

[2]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范倍.茶杯里的风暴:电视电影喜剧的形式、功能和趋向.当代电影, 2011 (06) .

上一篇:《诗经》中的人文关怀下一篇:媒体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