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效果范文

2024-06-10

区域效果范文(精选8篇)

区域效果 第1篇

一、四平站“七楼合一”区域集中基本情况

所谓“七楼合一”区域集中, 是将四平站原来的南、中、北、上中、上南五个信号楼连锁设备由6502电气集中改造为JD1A型计算机连锁;再将上述五个信号楼以及车站值班员集中楼、调度楼合并, 建立新的调度指挥中心, 采用连锁集中控制系统 (V1.1) 和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 (SMIS2.4) , 实现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集中办理。

二、作业流程变化情况

(一) 接发列车

1. 组织结构变化

(1) 纵向上, 减少了车站值班员与信号楼第一助理值班员、第一助理值班员与第二、三、四助理值班员间联系作业的环节, 减少了一个办理层级。

(2) 横向上, 将原来南、中、北、上南、上中五个信号楼七名前台助理值班员的作业整合分配给上、下行内勤助理值班员两个岗位四名作业人员, 压缩了同级结合部。

2. 作业流程变化

在接发列车作业上, 从原来的南、北部值班员、五个信号楼助理值班员横向击鼓传花、纵向多层传接的混合办理方式, 改变为横向减少联系环节、纵向一步到位的上下行分系统办理方式。

(二) 调车作业

1. 组织结构变化

取消了驼峰调车区长岗位, 实现了车站调度员对驼峰调车长、调车组的直接指挥, 纵向压缩一个作业层级。

2. 作业流程变化

从原来站调向驼峰调车区长布置调车作业轮廓计划、调车区长编制调车作业通知单并领导调车作业, 变为由站调直接编制调车作业通知单并领导调车作业。

三、效果分析

1.多楼合一大幅度减少了作业中的结合部, 压缩了作业层级, 减少了联系环节, 既利于提高效率, 又利于作业安全。

在办理接发列车上, 仅车站值班员、信号楼助理值班员间的结合部就由合楼前的22个, 减少到七楼合一后的7个, 减少幅度达68%。在调车作业组织上, 计划组、驼峰作业楼相关工种的结合部由合楼前的4个 (站调-驼峰调车区长;驼峰调车区长-到达车号;驼峰调车区长-出发车号;驼峰调车区长-驼峰调车长) , 减少为3个 (站调-到达车号;站调-内勤车号长;站调-驼峰调车长) , 减少幅度25%。由于结合部大幅度减少, 使得作业流程简化, 作业联系减少, 安全系数提高, 单批作业办理时间压缩。

2.接发列车实行上下行分系统办理, 优化了作业程序, 减少了交叉作业, 大幅度降低作业人员联系工作量, 压缩了列车办理时间, 提高了车站的办理能力。

上、下行客货列车到发 (通过) 实行分系统办理, 消除了原接发列车方式中接发车需2名车站值班员参与、多头指挥及接车与发车之间有抵触的矛盾, 理顺了接发列车作业程序, 减少了列车办理上的交接环节。例如办理京哈上行通过列车, 合楼前1列车需要9名人员互相联系作业26次, 七楼合一后, 同样的1列车只需要3名人员互相联系作业9次, 联系作业次数降低66%;又如办理京哈上行到达解体列车, 合楼前1列车需要4名人员互相联系作业8次, 七楼合一后, 同样的1列车只需要2名人员互相联系作业4次, 联系作业次数降低50%。可以说区域集中不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利于接发列车安全控制。

3.多楼合一使得相关工种拉近空间距离, 接发列车与调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作业有机融合, 利于优化作业组织, 提高作业效率。

七楼合一前, 办理接发列车人员分布于南、中、北、上南、上中五个信号楼和总值班集中楼共六个处所, 站调与值班站长设在调度楼, 接发列车、调车作业、机车运用的动态信息只能通过相互间电话联系或TDCS获取, 非常不方便。合楼后, 站调、车站值班员、前台助理值班员、机调近在咫尺, 方便了作业联系, 而且调度指挥中心又设有全站27个处所的监控终端, 接发列车、调车作业、货检作业的实时信息一目了然, 使得车站值班员、调度员能够及时调整作业组织, 实现决策优化。

4.多楼合一压缩了作业现员, 减低企业用工支出, 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利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竞争力。

四平站实施岗位整合后, 南、北、中、上南、上中信号楼、总值班、调度、上、下行调车区长室9个岗点统一整合到调度大厅, 核减定员44人。在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年节约工资160余万元。

5.伴随多楼合一进行的站场既有设备改造, 完善了列车进路条件, 便于提高车站办理能力。

四平站在推进七楼合一的过程中, 对既有站场设备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 切实提高了车站办理能力。将下行编发场4道与下行到达场连接, 补挂接触网, 形成了下行编发场4道至下行到达场3至7道万吨列车到发线;增设下行编发场2道SⅢ2进路信号机, 形成了下行编发场2道至下行直通场1至4道万吨列车到发线;连同原有的下行编发场3道至下行直通场5道万吨列车到发线, 形成了三条既可接京哈下行百辆空敞、又可接平齐到达万吨列车, 且不影响四梅乙线列车接发的平行进路。将上行直通场12、14道 (万吨组合列车线) 南端安全线变更为机待线, 延长10米, 补挂接触网, 增加折返调车信号机, 使得本务机车上行直通场12、14道可不经京哈正线直接换挂, 消除了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增设下行编发场2道SⅢ2进路信号机、客场3道S3进路信号机, 下行编发场4道改双向接发列车条件, 平齐甲线到达的货物列车可直接按列车进路信号接入下行到达场、直通场, 较原在站内停车后改按调车模式接入至少节省15分钟。增加下行直通场1、2道对四梅乙线发车条件, 上行直通场2、3道增加了四梅甲线的接发列发车条件, 平齐线去梅河口方向货物列车既可接下行直通场, 又可接上行直通场, 消除了列车在条子河等线问题。站内消灭无连锁道岔, 提高取送车效率。站内货物线、倒调场20组手扳道岔纳入集中连锁后, 不仅消除了非集中区调车作业不安全隐患, 而且大大提高了调车效率。经查定, 货物线一批调车作业时间压缩近23分钟。

6.实施编组站多楼合一、区域集中, 打破了铁路传统管理思维, 更新了干部职工理念, 培育了企业创新发展、思进求变的进取精神, 有利于车站的长足发展。

四平站实施七楼合一区域集中改造, 不仅大力度优化了作业流程, 而且给铁路传统管理思维带来了巨大冲击。整合的思维、集中的理念、优化的思想、改进的思路、求变的心理深入人心, 这对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当有利。

四、存在问题

1.岗位整合后, 个别岗位工作量骤然增加, 部分职工适应能力不足, 出现作业质量下滑。以站调这个岗位最为突出。虽然所有的站调都能完成一班的工作, 但计划质量参差不齐, 存在计划变更多、阶段计划下达不及时、反发列车提前留空线布置不到位等问题。

2.接发列车分上下行系统办理后, 由于京哈上下行正线中穿, 上下行车站值班员在办理跨区作业联系上存在不和谐现象。如办理横切正线的转场作业, 上下行值班员为了利于本场作业, 往往产生不同意见, 这种掣肘造成转场困难, 不利于提高作业效率, 需要值班站长及时协调。

3.个别前台助理值班员对新设备掌握不熟练, 存在错排进路的可能。车站值班员没有设置前台作业复示器, 一旦前台助理值班员点错鼠标, 后台值班员不能及时发现, 只有错误进路已经形成, 值班员才能发现, 容易造成耽误列车的事故。

区域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14-02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涎腺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肿瘤,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20%~40%的复发率[1]。区域性切除术是80年代后期被采用到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中的,由于该术式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因此有报道指出,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其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还能显著地降低手术并发症[2]。为探讨其治疗的有效性,本文比较腮腺区域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肿瘤的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患者均为我院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术前经CT检查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均经病理诊断证实。82例患者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6~86岁,平均(51.4±10.3)岁;根据解剖部位区分,肿块位于耳屏前36例,耳垂部41例,腮腺下极5例;瘤体直径肿块大小l~5 cm不等,发病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约13年。将82例患者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临床症状

一般为无痛性肿块,均无意或被他人发现,多呈结节性,边界较清,质地中等,无痛性,活动度好,无面瘫症状。

1.3 手术方法

区域性切除术组给予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手术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手术切口比常规“S”型切口短,对于肿瘤位于耳前区者,切口下至下颌角平面;位于腮腺下极者切口上至耳垂平面,下至下颌角下方。翻瓣后,显露肿瘤所在的腮腺区,切除腮腺肿瘤及肿瘤周围0.5~1.0 cm的腮腺组织,保留腮腺导管。

浅叶切除手术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切口行常规“S”形大切口,翻瓣后解剖面神经,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及肿瘤完整切除,腮腺主导管一般均结扎。两组均常规放置负压引流,术后给予预防感染、口服阿托品片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术后观察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及涎瘘的发生情况,并随访3~10年,统计患者肿瘤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 < 0.05);两组肿瘤均未见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不但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还能显著减少面神经瘫痪、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见表1。

表1 两组复发率及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目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早期不少学者认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常不完整,包膜内有瘤细胞浸润,故从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减少术后复发率的角度出发而建议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3]。但腮腺浅叶切除术不论是从周围支还是从总干解剖面神经,均需要全程暴露面神经总干及分支,且术中需结扎腮腺导管,因而容易导致残留腺体的萎缩,并增加了面神经损伤的机会[4]。随着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了解的不断深入,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开始应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灵活设计切口,对面神经暴露及牵拉少,因而损伤较小;同时保留了腮腺导管,较好地保留剩余腮腺的功能,对患者分泌功能影响小[5];此外还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面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近期临床越来越多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来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本研究以8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2采用了区域性切除术,对30例患者采用了浅叶切除手术,术后所有患者观察3~10年,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患者有复发,说明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在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上的效果是一致的。

关于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是面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及涎瘘等。本文区域性切除术组术后面瘫发生率为7.69%,且多为某一支面瘫,术后1~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而浅叶切除手术组面瘫发生率为20.00%,多为数分支同时面瘫,并有l例形成永久性面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浅叶切除手术暴漏面神经较多,大大增加了手术机械刺激以及面神经损伤的可能,而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解剖出邻近的某一二支分支,故对面神经损伤较少。本组区域性切除术中4例暂时性面瘫均由术中牵拉、刺激面神经引起,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情况,手术中操作要尽量轻柔细致,使面神经充分暴露,得到充分的保护。

本文区域性切除术组出现Frey综合征4例,发生率为7.69%,浅叶切除手术组发生率为23.30%,主要原因是浅叶切除手术切除腮腺浅叶的同时也切断或损伤了耳颞神经,而区域性切除的范围相对局限,大大减少了耳颞神经损伤的机会。目前Frey综合征尚无十分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患者较难接受,因此,该并发症的出现重在预防,杨茂进等[6]研究指出,在腮腺切除术中保留、重建腮腺咬肌筋膜预防味Frey综合征有较好的效果。

术后涎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残余腺体组织和腺导管破损[7],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保留了主导管,保留了更多的腺体功能,因而术后涎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本文的研究中,区域性切除术组涎瘘发生率为0%,而浅叶切除手术组为6.67%,说明区域性切除术能较好地保留腮腺功能。为了预防术后涎瘘,必须保证术中缝扎残余腺体要彻底,引流管拔除后继续加压包扎。

综上所述,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标准的保腮腺浅叶术相比,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不但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还具有手术创伤小、减少面神经瘫痪/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浩,周中华,严文洪,等.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5):283.

[2] 唐震,周中华,吕春堂. 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研究[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1):54.

[3] 张文东,郑良杰,刘洪泉.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6):436-437.

[4] 谢景华,高雄辉,吴晓钟,等. 区域性切除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5):281-282.

[5] 杜申钊,王钊,苏萍,等. 关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诊治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9):812-813.

[6] 杨茂进,柴鉴深,陈渝斌. 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2):234-236.

[7] 邹金伟,朱字锋.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76-177.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效果评析 第3篇

小班化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个性化而生的新型班级授课形式,它不只是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更是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小班化教育也是“普九”以后,基础教育领域在努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1]但是,小班化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小班化教育的效果,到底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南京市建邺区的小班化学校为例进行研究。

南京市建邺区的小班化教育始于2001 年,目前小班化实验学校已经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凝练出“理学”“评学”“问学”“展学”等多种特色鲜明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建邺区在推行小班化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个性化”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推进,从而建构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小班化教育推进模式。具体说来,首先是宏观层面以建邺区为单位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建设课题研究平台、建设教师培训平台以及建设教学研究平台等区域教学制度的设计推动小班化教育;其次,中观层面即通过发挥实验学校的引领作用、小班化学校凝练自身特色与模式以及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等从学校层面的实践推进小班化办学;最后,在微观层面则是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彰显特色”的校本课程及“关注情感”的德育活动等课堂教学的策略来升华小班化教学。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后,不同主体是如何看待这一教学模式的。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学业成绩的角度衡量小班化教育的成效,即通过对学生成绩这单一指标的考查与测量来评估小班化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本文尝试突破这一局限。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老师以及家长,他们对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效果有何看法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因此,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这三类群体对小班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呈现多维视角上的小班化教育评价方式,从他们的反馈信息来评估小班化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南京市建邺区小班化和非小班化学校展开,共制作教师问卷500 份,学生问卷1100份,家长问卷1100 份。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小班化教育模式与非小班化教育模式的优势与特点,此次调查学校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小班化学校与非小班化学校。在小班化学校中,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三种不同的教育阶段来体认小班化教育的推进状况与执行效果。在非小班化学校,我们从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来探究非小班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在问卷收回之后,对问卷进行了重新审核,最终获得有效问卷为教师卷497 份,学生卷1074份,家长问卷1074 份。

问卷调查涉及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他们的感知和判断来了解建邺区教育教学状况。调查内容包括:教师问卷中,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受教育程度、从事教学工作年限、所教学科、职称等),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小班化教学的认知与评价、小班化的教学方式等),与家庭沟通的情况等;学生问卷中,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出生地、户籍状况等),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小班化的课堂组织方式的偏爱程度、对小班化教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师生互动情况等),家庭学习情况(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对子女学习任务完成的参与度、学生自我的教育期望等);家长问卷中,涉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性别、出生年份、与孩子的关系、受教育程度、户籍状况等),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对小班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态度、对学校环境、管理、师资、活动的满意度等),与学校的沟通情况等。

三、小班化教学效果

小班化教学从实施以来,其意义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在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行动者,积极参与培训与学习,变革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以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等来实现小班化教学的最优化。[2]对于学生而言,在小班化教学中,参与教学过程频度、深度明显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由于被关注,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要求。学生不再是静坐、静听、静记、点名回答、被动参与,而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家长而言,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服务意识的觉醒,传统的大班额集体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家长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引起了家长的普遍重视,并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方面投资增大,迫切希望子女能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孩子以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3]鉴于此,那么,三类群体对于教学意义评价是如何呢?

首先对于教师群体,我们涵盖了三个维度来表示教学意义:教育公平角度即“小班化教学能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发展角度即“小班化教学能塑造学生个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角度包括“小班化教学使得课堂评价多元化”“师生能更充分互动”。均采用三点测量,具体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与“不同意”。

(单位:%)

从表1 中可见,在这三个维度六个测量题项上,选择“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占了85%以上,表明教师群体普遍认为小班化教学是有很大教学意义的。但是在不同维度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突出的是教育公平角度,“不同意”小班化能保障教育公平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分别占了14.6%与13.8%,其不同意程度远远高于另外两个维度(8%以下)。

针对此,我们在与老师的访谈中也能得到类似反映。正如HY中学的教科研主任谈到:

“小班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培养孩子的自我展现能力。在我们学校,校长规定每个孩子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上讲台演讲或者讲授题目的机会,我们也在实践中做到了。这对于大班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原因在于人数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太好或者很内向的孩子,学校老师也没那么多精力兼顾每一个。但是小班能做到,这不仅能让孩子站到前台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且,我们能保障9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回答。”

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重在对于自我主体的展现以及被关注程度,我们选择的题项包括:教师上课态度认真、讲课方式多样化、课堂上能保证每人都能发言,还有班级老师注重成绩。同时也是三点测量法,即“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与“不同意”。

(单位:%)

在教师态度维度上,统计结果显示两类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不管是小班化还是非小班化内的学生,均认为授课教师态度非常认真;其次关于教师授课方式,两类学生在0.05 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具体而言,在小班化学校的学生,97.2%的认为授课教师讲课方式丰富多样,但在非小班化学校,比例稍微低点,是95.1%;第三,对于是否每个人均有机会回答问题,两类学校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非小班化学校学生的“不同意”比例还是稍微高于小班化学校;最后一项是关于成绩,也是在0.05 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在小班化学校中,74.4%认可“教师非常关注成绩”,但是在非小班化学校中,79.9%的学生赞同。

从表2 看出,对于学生维度上的四项教学效果态度,与非小班化学生相比,小班化学生认为教师态度更认真、讲课方式更多元、每个人发言机会更多。关于教师对于成绩的关注上,非小班化学校的学生认可比例更高。这表明,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下,“成绩并非是学生的唯一”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对成绩看得淡一些,更注重的是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

教师、学生因置身于小班化氛围之中对小班化教学效果体会更深,而家长则不同,对小班化与非小班化教学的差异并非那么细致与多维度,因此在本项调研中,我们在家长问卷中询问的题项是:“您觉得目前学校教学效果如何?”并因此区分不同学校类型即是否是小班化学校的差异。

从表3 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与“比较好”的合计占到81.2%,“一般”的占17.2%,感觉“较差”的仅仅占1.6%。那么,是否小班化的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效果更满意呢?对此比较了小班化与非小班化,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两者在0.005 显著水平上并没有通过显著检验。在表3 中,小班化学校的家长,认为学校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与“比较好”的合占78.7%,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占到85.9%,认可程度稍微高一些,但是差异并非明显。

(单位:%)

从三类群体对小班化教学效果态度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师生互动还是学生个人发展上,教师与学生群体均没有差异,但是在教育公平上,教师群体还是存在一些异议的,说明在教师群体内部对于小班化能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存在不同意见,可能的解释是教育公平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是普遍关心的,城乡教育不公、不同阶层教育不公等都普遍存在着,因此仅仅通过小班化教学并不能化解教育不公难题。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师生互动在实践中更能实现,因此通过小班化切切实实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及“师生互动更充分”。对于家长而言,认为小班化学校教学效果和非小班化学校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

四、对小班化学校工作的评价

除了了解教师对微观教学意义层面的评价外,还有必要了解对于宏观学校意义层面的看法。对于教师层面,我们以“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给学校带来的改变是什么?”来测量,见表4。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关于小班化实施以来对于学校层面,教师们最认可的是“教师们观念得到改变了”,其比例占到49.2%;其次是“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43.4%),而对于小班化实行是不是就是形式主义,教师群体普遍不赞同,仅仅9.1%是同意的。可见,教师认为小班化对于学校整体改变还是有效果的。但是不得不提及,这几项的百分比均不超过50%。同时对于小班化能有效改善硬件设施以及教学能力,比例都在23%左右徘徊,表明目前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教师观念层面,而非硬件环境层面。

学生作为学校重要的主体之一,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资源以及教学质量,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学校建设小班化所带来的改变方面的态度和看法。

(单位:%)

表5 显示,当被问及“对于学校的以下方面,您的满意程度是?”时,学生们多呈肯定之态,但是对“学校环境”“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资力量”“校园活动”五个方面,小班化学校学生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都低于非小班化学校的学生,而且两类学生的态度只在学校环境这一项通过了0.00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其余方面则差异不大。这表明小班化教学虽然获得了学生(特别是小班化学校学生) 的认可,小班化学校各项工作的学生满意比例也超过90%(分别为96.9%、96.2%、97.3%、98.8%、94.5%),但跟非小班化学校相比,这些数据并不具有绝对优势。这可能是因为小班化教学现在仍旧处于实验改革期,学生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认识小班教育的优势。

从表6 中可知,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超过95%的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其中“学校环境”的满意率更是高达98.1%。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小班化学校和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首先是两类家长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在0.005 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对“学校环境”的态度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相对于小班化学校的家长(97.3%),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99.4%)更加满意学校环境。接着,可同理分析两类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这组数据在0.0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具体而言,小班化学校的家长中有97.0%的人满意学校的管理,但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的满意率是98.1%,而且60.1%的人表示非常满意。然后,在“课堂教学”“师资力量”和“校园活动”这三个维度,数据显示两类家长的满意程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不过在具体数据上,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对三项工作非常满意的程度均高于小班化学校的家长(55.6%>53.1%,54.0%>49.6%,53.7%>49.9%)。

(单位:%)

五、结论

小班化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种尊重、关爱、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为师生个性发展展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综上,我们通过南京市建邺区的调研数据,主要从两个维度即教学效果与小班化给学校带来的影响角度入手,分析了小班与非小班学校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发现:

首先,对于教学效果维度,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小班化教学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促进师生更充分互动,而对于教育公平得到改善的认可度最低。学生作为教育行动中的主体,他们更直接、更直观、更全面地感受着小班化教育给自己所带来别样的体验与感受。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小班化教育下教师态度更认真、讲课方式也更多元、学生发言机会更多,更加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们都很喜欢小班化教育下的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也更加享受快乐、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沐浴在充满阳光、温暖、友爱的学习氛围下,自己也变得更加自信与开朗。其中,学生们感受到最大一点就是老师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不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更多地期望孩子能够成长为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在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环境中就学,而小班化所提倡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达到了家长们对追求更加优质教育的期望。

其次,对于小班化带给学校的改变,三类主体都还是认可的。但在教师群体看来,小班化教育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教师观念层面,而非硬件环境层面。对小班化学生而言,在“学校环境”“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资力量”“校园活动”这五方面也相比非小班化的学校要满意。这说明开展小班化教育,学生们普遍受益良多。在家长层面,非小班化学校的家长更满意学校的环境,对于学校的教学,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从政策层面来看,小班化教育在低年级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进入高年级阶段,小班化教育方式容易受到升学体制的影响,因而,应该强化小班化教育在高年级的推进力度。同时,进入高年级阶段时,还要注意保持教育方式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避免小班化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效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减弱。

参考文献

[1]谷力.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区域效果 第4篇

社会网络起源于人际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探讨各主体间的关系以及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由于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并不予以考虑,因此主体不一定是个人,其他如群体、社区、国家、区域性经济体等都可以是网络中的主体。社会网络是由各主体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其强调的是彼此间的关系,而非主体本身的特性,这些特性仅能视为网络中的一项资源。也因为各主体本身所具备的资源,藉由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可能容易取得组织外的资源(包括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进而延伸社会资本的概念。由于社会资本是内嵌在社会挽留过结构的,因此,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会有同的社会资本。由于创新被视为路径相依与系络相依的一个累积的过程。

尤其是“区域”的“创新”系统更是受到地理的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创新政策需要建立在某一特定系络/网络下,且为什么最佳实务无法复制到另一个创新系统的原因。由于各主体是内嵌在社会网络结构下的,各主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都会受到此结构的影响。无论是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都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关系的连结”所带来的“资源”,这洋的资源可以为个人或组织带来许多效益,尤其是个人或组织能力的建立,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政策建议

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构成绵密的社会网络系统,可以容易取得、扩散、累积内外部的资源与资讯,进而建立组织或个人能力。从一些国外经验以及未来可行的方式,笔者拟分别就区域地方政府、公司/组织、个人三个层次提出行动策略及其对应的能力建构与学习。

1. 加强专业职能

区域地方政府应强化教育支援系统及其相互的连结,进行资源整合。公司可考虑与大学合作并设立“实验工厂”,也就是企业/产业界应可以将老旧设备提供给大专院校及其学生作为实验工厂,以缩短理论与实务上的落差。企业捐赠学校部分,政府可以制订相关法令作为节税的基础。学校可以开放校内高级仪器,给予产业界开发新产品与新事业之用。至于个人可通过职前训练、在职训练中的“做中学”或“用中学”及相关训练以扩展学习领域和视野。

2. 制订激励机制

区域地方政府应提供业界公司经理人参与政府长期或策略性科技/产业政策,以提升决策能力。并提供企业训练的奖励机制并鼓励个人参与训练。

3. 促进企业网络与技术联盟

由于资讯科技业发达,政府应该参与企业建立专业企业网站,提供企业交流管道,加强企业与政府的网络关系,另外政府应扮演“媒婆”角色,撮合企业厂家、育成中心、学术/研究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关系,进一步形成策略联盟,创造三螺旋理论的旋风效果,整体提升产、官、学间的技术研发成果。

4. 追求利基能力

利用区域资产(如在地化的特色产业)以延伸/开发区域特色知识,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创立衍生公司;公司则在既有核心能下开发延伸技术;个人则可建立个人技术的创新组合。

5. 培养创意能力

创意能力来自于文化的素养,当科技发展到极致时,就需要文化层次的推进。换言之,科技与人文的同时兼备,才能提升整体生活水平,创造高价值的社会。因此,政府应积极创造支援的环境,提出文化政策;公司也应支持非研发的创新,如培养文化素养与设计能力等,必须深层的从文化培养开始;个人也可以强化文化素养的自我训练。

6. 建构技术平台

区域地方政府提供各产业集群研发部门的技术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该区域整体技术水平。公司应寻找国际分工模式下的定位点。个人可提升技术知识与密技能力。

7. 延伸外部连结

政府可试图扩展地方的边界,以增加其区域文化的丰富性;公司间可与其他集群连结,分立小集群;个人部分可以伸展非正式与外部的连结。

8. 强调竞争

政府应以竞争效果,取代互相排挤的效果。规划一个计划性的产业集群分工模式。企业内部可以因业务扩增而创立微型企业或新创公司,以强化跨业或竞争的学习效果。个人可参与各类型集群的社团组织,以延伸学习触角。

透过上述的行动策略方案,地方化的学习与能力建构才能避免“琐住”效果的发生。

摘要:现在经过通讯科技的媒介,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没有界线也更频繁。大数据概念的产生更是让那些多国籍、跨国公司或全球的人可以快速有效地散播或学习他人的知识,建许多创新据点,甚至实务社群的运用都不是难事,这似乎是克服地理分隔的最有效策略。如此说来,组织或关系的接近性与职业的相似性,在支援外显或内隐知识的产生、辨识与流动上,会比地理的接近性要来得重要。但界定这些亲近关系的主要驱动力其实仍受到特定区域习俗、文化与制度的强烈影响,而文化、制度却又来自于地理空间环境的限制与规范。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网络,区域地方化学习

参考文献

[1]盖文昌.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区域性消防联防联动组织效果探讨 第5篇

1.1 基本情况

所属单位三个油品储罐区域位处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朝阳四路, 区域内23具储罐总计容量为570000 m2。

其中: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输油处咸阳输油末站有100000 m2原油储罐2具, 10000 m2原油储罐4具。

咸阳长庆石化公司有20000 m2成品油储罐4具 (其中汽油2罐, 柴油2罐) , 50000 m2原油储罐3具。

西北销售公司陕西分公司有10000 m2成品油储罐10具 (其中汽油4罐, 柴油6罐) 。

储罐区域占地面积为125067 m2。

区域日常作业人员93人 (其中:输油一处为7人;长庆石化为23人;销售公司为63人) 。

1.2 周边情况

罐区东距离福银高速3000 m, 南距渭河直线距离约500 m, 西距长庆石化公司厂区320 m、咸阳市区340 0 m, 北距西铜铁路线55 0 m, 罐区与兰郑长输油管线连接。

2 区域消防保障

长庆石化公司与咸阳市公安消防支队以协作方式联合组建了专职消防队。性质为现役部队, 对内为咸阳公安消防中队, 对外为咸阳市公安消防特勤中队, 接受咸阳市消防支队的领导和公司的消防安全工作指导。

消防队有现役指战员45人, 消防车12台, 其中泡沫4台、干粉2台、高喷2台、水罐1台、直臂平台1台、防化洗消1台、抢险救援1台。

其他区域均按规范配置相应的固定、移动消防设施。

3 区域消防安全风险

储油罐区占地面积大, 油品储罐多, 储存油品为易燃、易爆危险品, 闪点和燃点较低, 一旦储罐区发生火灾, 存在“一罐失火四邻遭灾”的局面。

一旦储罐区与发生火灾, 直接影响生产装置的原油供应, 终止油田原油运行, 以及西北销售的成品油销售, 兰郑长输油管线的运行。

对市区周边企业的影响, 罐区火灾持续时间长, 热辐射范围广, 单方扑救困难扑救中使用的大量消防用水及泡沫混合液, 极易流入渭河, 造成渭河及周边土壤重大环境及水质污染事故, 如油品大面积泄露失控, 极易造成周边居民油气中毒、水质污染等次生事故发生。

4 建立应急联防联动工作机制

4.1 成立应急联防工作领导小组

长庆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北销售分公司三个单位成立储油罐区应急联防联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三个单位主管领导轮流担任, 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三家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确保在处置储油罐区各类灾害事故中, 能够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防灾救灾, 确保咸阳储罐区域安全。

4.2 各单位职责

长庆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北销售分公司在集团公司在陕协调办的指导下, 加强属地管理、落实直线责任, 加强各自区域内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应急联防联动工作。一是制定联防联动工作计划、制定联防联动工作职责和救援应急预案, 加强与地方公安消防队的沟通, 在责任上要分清区域、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在管理上强化联防联动, 统一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统一编制应急预案、统一制定联防联动工作计划, 统一组织开展预案演练。二是要加强各单位沟通与协调。特别是要加强基层队站日常业务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和重大活动告知制度, 以保证区域生产作业安全, 同时, 要健全重要岗位电话、联络员通讯联系方式的资料图表, 确保突发事件通讯联络畅通。三是要强化资源共享。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抢险人员和应急物资、设施进一步的调查摸底, 分类分级建立应急资料台帐, 提交给联防联动领导小组, 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台帐档案, 实现应急物资资源共享。

4.3 应急联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各单位建立区域联防联动工作制度, 协调各单位建立完善联防联动和应急救援实施方案。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联合综合性联防联动活动。

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组织联防单位每半年召开一次联系工作会议, 及时总结、研究、协调、解决联防区域内重大安全环保事项及联防联动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联防联动工作目标。

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协调各单位每两年联合开展一次综合性区域安全环保风险评估, 每半年联合开展一次专项安全环保风险辨识活动, 依据报告, 制定风险控制、削减方案。

建立应急救援工作制度, 掌握各单位应急资源日常储备及应急抢险组织情况, 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事故预案演练。

建立重大作业报告制度, 区域内各单位在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工艺技术改造, 以及进行重大对相邻单位产生安全环保风险时, 应及时告知相关单位, 并联合组织开展风险辨识,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以保证区域生产作业安全。

5 联防联动运行效果

5.1 统一管理, 强化协作

咸阳储油罐区占地面积大, 油品储罐多, 储存数量大, 油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严峻形势, 以及发生火灾极易蔓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河流污染事故的实际问题, 联防联动机制形成后, 三家单位统一领导、指挥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确保在处置储油罐区各类灾害事故中, 能够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防灾救灾, 确保咸阳储罐区域安全。

5.2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联防机制形成后, 整合三家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抢险人员和应急物资、设施, 分类分级建立应急资料台帐, 提交给联防联动领导小组, 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台帐档案, 实现应急人员、物资资源共享。长庆石化公司消防供水系统双干线与区域消防系统进行联网, 作为该区域消防供水备用水源, 满足相关流程的畅通和供水量、强度要求, 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不间断的连续供水。实现消防用水双保险。

5.3 防控、应急能力增强

联防机制形成后, 区域内开展综合性区域安全环保风险评估, 专项安全环保风险辨识活动, 比较以前各单位风险评估更全面, 由于三家单位的信息透明度加强, 在查找区域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总类和程度, 就不局限于各单位的小范围, 而是从总体上考虑。同时, 重大作业报告制度, 规范区域内各单位在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工艺技术改造, 以及进行重大对相邻单位产生安全环保风险时, 应及时告知相关单位, 并联合组织开展风险辨识,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以保证区域生产作业安全。

联防联动组织实施后, 在整个区域内的消防监督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 一方面保证了各单位内部日常事务的工作;另一方面, 经过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三家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确保在处置储油罐区各类灾害事故中, 能够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防灾救灾, 确保咸阳储罐区域安全;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联防联动队伍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了整体作战能力。

摘要:长庆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北销售分公司由中石油驻陕协调办牵头, 建立统一、完善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实现了在处置油罐共布区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中, 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完成应急救援任务, 确保咸阳油罐共布区域安全生产环保及稳定。

区域效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9年12月~2010年 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ASA分级为1~2级区域组织麻醉患者。其中男性有52例, 女性有60例, 年龄在16~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4岁, 体质量为48~78kg, 平均为54.6kg。所收治的患者中椎管内麻醉者有56例, 臂丛阻滞麻醉者有32例, 颈丛阻滞麻醉者有24例, 手术时间平均为2.12h。所有的患者中术前均无精神障碍, 无颅内占位病变或脑血管疾病[2], 既往无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史, 均为拟在区域阻滞麻醉下手术的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6例, 两组中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种类、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首先所有的患者于术前要禁食4~8h, 并于入室前半小时肌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0.1g苯巴比妥钠, 麻醉之后帮助患者处于仰卧位, 先将静脉开放, 再将椎管内麻醉平面调至在T4以下, 可以使用0.6%的贺斯500, 以快速扩容。然后, 给予对照组中患者以常规剂量的1mg/kg的哌替啶和0.05mg/kg的氟哌利多, 给予观察组中患者以0.5mg/kg哌替啶、0.025 mg/kg的氟哌利多和0, 05~0.1mg/kg的咪唑安定, 两组患者使用的药物均经过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在给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给予患者面罩吸氧装置。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于用药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参考Ramsay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价[2]。其中将镇静状态分为6个等级, 1级为焦虑、激动不安, 2级为可以平静的配合医务工作者, 存在有定向力, 3级为仅对指令性表述有反应, 4级为入睡但是呼吸反应还处于非常敏捷的状态, 5级呼吸反应已经处于迟钝状态, 6级为对外来的刺激没有反应[1]。每隔15min进行一次观察, 达到3~4级状态时即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级效果差, 2级效果一般, 3~4级效果良好。术后24h后对患者的记忆情况进行调查, 可以自己回忆起来者即为没有遗忘, 需要提醒然后对部分记忆回想起来者为不全遗忘, 在提醒之后还是不能回想起来者为完全遗忘。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 15.0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3]。

2 结果

经过对本组所有的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麻醉平稳, 各项生命体征也均平稳, 都取得满意了的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镇静效果评分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术后24h后调查遗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遗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项指标比较均存在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区域阻滞麻醉是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沿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从而产生麻醉效果。其可以使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 感觉不到疼痛, 但是却无法完全阻止患者的大脑活动支配自身感知手术而产生的痛苦和不适, 也无法阻止手术对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产生的恶心呕吐的情况, 严重者还会发生心跳骤停。因此, 在手术中除了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之外, 给予适当的记忆缺失药物可以对患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减少伤害, 提高手术麻醉效果,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咪唑安定即咪达唑仑, 又名速眠按, 是一种水溶性的苯二氮类药物, 肌肉注射吸收迅速, 起效快, 一般在注射后5~100min便可以恢复较强的镇静作用, 20~45min达到最高血药浓度, 起到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且临床中的治疗指数宽, 安全性高[4]。咪唑安定可以激发苯二氮卓受体, 和GABAA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从而发挥GABAA受体对神经传递的抑制作用, 起到抗焦虑, 催眠, 抗惊厥, 肌肉松弛和顺行性遗忘的作用, 同样也起到了良好的镇静作用。另外, 有研究表明, 咪唑安定本身并不具有镇痛的作用, 但是其通过和其他药物的共同使用, 可以起到增强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2]。在本组研究中, 联合使用小剂量咪唑安定组中取得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中, 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咪唑安定组中有89.3%的患者在手术中达到了完全遗忘的效果, 结果也就正说明了, 咪唑安定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感知性痛苦, 弥补了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不足, 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本组研究表明, 在使用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同时, 辅助以小剂量的咪唑安定, 不仅可以弥补区域阻滞麻醉药物的不足, 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 提高顺行性遗忘的效果, 增强镇静效果,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冬梅.咪达唑仑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 :96-97.

[2]仇艳华, 任利远.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阻滞麻醉的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 (4) :234-236.

[3]谢晓阳.咪达唑仑在臂丛麻醉中的辅助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0) :2560-2562.

区域效果 第7篇

现阶段, 我国各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能够有效协调地区经济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为此, 发展区域经济成为当下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与组织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区域, 更应该加强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最终形成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发展旅游行业是否能够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主要看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较之经济相对发展的地区, 落后地区在发展旅游时的增长率明显偏高; (2) 对于落后地区, 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中, 落后地区所占比重更大, 同时其增长率已经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表明旅游业的不断增长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建立收敛模型, 将以上思想定量化地表达出来, 收敛模型包括固定资产、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投资内容, 计量收敛模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当中, rjt代表人均GDP实际增长, yjt-1代表上期人均GDP水平, tojt代表旅游行业人均GDP水平;xjt代表其它一些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投入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本以及当地对外开放水平。为了将区域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清楚呈现出来, 可以通过调整收敛模式部分因素的方式得以实现, 即取T=1, 这样便于考察各省 (市、区) 横截面数据的年度变化情况,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区域旅游经济的年度发展趋势。经过计算, 能够通过判别系数含义的方法分析经济状态, 具体如下:如果β是正值, γ同样是正值, 表明发展旅游行业能够扩大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β是负值, γ同样是负值, 表明发展旅游行业能够缩小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若β为正值, 而γ为负值, 说明即使经济差距出现扩大化趋势, 但旅游行业对这一趋势起到弱化效果, 即旅游行业缩小了经济发展的差距;若β为负值, γ为正值, 表明即使经济差距出现缩小化趋势, 但旅游行业扩大了经济发展的差距。另外, 为了能够更好地验证旅游行业的作用和地位, 还要对不包括旅游行业的区域经济情况进行计量分析, 通过比较两种情况的稳态值、收敛时间和收敛速度, 得出最准确的结果。

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基本来源于我国权威机构的相关统计, 考察数据涉及到:31个省 (市、区) 的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年末人数、固定资产总额、旅游行业的总收入 (包括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等方面收入) 、我国生产总值 (GDP) 。以上数据均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 不同年份的信息数据均根据当年实际情况进行换算和处理, 以消除因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 使不同年份、时期的数据结果具备可比性。

三、旅游行业对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特征分析

旅游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是以旅游经济的增长率和所占平均比重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下面的论述中, 主要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在区域GDP中的所占比重和实际增长水平来研究发展旅游行业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的具体影响, 经济占比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质量及水平, 经济增长代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我国31个省 (市、区) 在2000年—2012年间的旅游经济平均增长率和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平均比重, 详见上图。由图可知, 二者在总体趋势上大致属于反向对应关系, 也就表明旅游经济所占的经济比重高, 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较慢;而旅游经济在GDP中平均比重较低的区域, 其旅游经济增长率比较快;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高的区域大多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 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低的区域, 多数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 当然这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存在, 例如, 云南、贵州两省的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2.67%和17.15%, 但在全国范围来看, 这两个省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这就说明, 经济较落后的省份能够通过增长旅游经济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样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四、采用计量分析法来研究旅游行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1. 回归检查及得出结果

由图中反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 2000年-2012年间的旅游业发展对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采用Eviews 6.0对收敛模型的计量公式进行回归检验, 结果详见下表。

本文将所要研究的省份、地区划分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类, 沿海地区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辽宁省、海南省 (包括11个省、市) ;内陆地区有吉林省、山西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广西省、江西省、重庆市、宁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省、青海省 (包括20个省、市、区) , 值得提及的是, 广西省的地位位置处于沿海地区, 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速率和水平和沿海地区其他省份相比, 差距过大, 因而将其归在内陆地区进行考察。

2. 具体分析过程

由上表的数据来看, β变量回归系数是1.1223, 并且经过1%显著水平的考察及检验;系数γ表示旅游行业经济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 表中γ为-0.0006, 并且经过了10%显著水平的考察及检验。这就可以表明, 尽管沿海经济发达区域与内陆落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呈现扩大化趋势, 但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弱化了这种趋势, 即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方法, 分别对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数据信息进行回归检验, 最终得出两个趋势特点。第一, 从沿海区域的数据分析来看, 沿海地区的发达省 (市、区) 和内陆地区的落后省 (市、区) 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 且发展旅游经济强化了这种趋势。第二, 从内陆区域的数据分析来看, 即便经济发达地区同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呈现出扩大化趋势, 但是发展旅游经济能够弱化这种趋势, 也就是说,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2000-2012年, 贵州、青海、甘肃等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的省份, 其旅游经济平均增长率均维持在15%之上, 旅游产业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 还有助于减小各区域的发展差距。但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层面看, 内陆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3. 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对2000-2012年全国旅游行业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概念, 即不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落后地区, 发展旅游经济都有利于发展本地经济, 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鉴于此, 我国各省份 (市、区)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旅游产业, 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水平的整体性发展。另外, 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更加显著, 由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 为了有效解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经济发展问题, 国家应该给予经济落后地区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 鼓励其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和产业, 以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为导向, 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除了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投资与政策扶持以外, 还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 进而充分挖掘出地区旅游的资源潜力, 在提升旅游经济水平的基础上,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还能够有效协调各省 (市、区)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情况。就全国范围来看, 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均衡区域经济差距, 发展旅游行业作为缩小不同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国家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旅游投入和政策扶持, 鼓励落后地区充分挖掘自身旅游潜力, 在提升当地旅游发展水平的同时, 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使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新, 胡仪元.发展旅游业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J].商业研究, 2015, 12 (5) :182-184.

[2]鲁小波, 丁玉娟, 郭迪.中国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效果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 (6) :50-53.

[3]鲁小波, 陈晓颖, 郭迪.促进区域平衡的辽宁旅游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10 (5) :43-48.

[4]鲁小波, 丁玉娟, 陈晓颖.辽宁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及其变化趋势[J].旅游管理, 2014, 12 (4) :76-80.

区域效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肛肠科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肠肛门外科学组中混合痔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患者就诊时均存在典型便血、疼痛、脱垂及嵌顿病变。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共40例, 男18例, 女22例, 年龄37~68岁, 平均 (45.7±6.9) 岁;病史2~14年, 平均 (6.9±2.8) 年;其中包括23例Ⅲ度, 17例Ⅳ度。观察组共40例, 男16例, 女24例, 年龄34~64岁, 平均 (46.1±7.2) 岁;病史3~16年, 平均 (6.3±2.5) 年;其中包括24例Ⅲ度, 16例Ⅳ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择期实施传统外剥内扎术, 按照常规要求执行相关操作。观察组患者则行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术前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以进行肠道准备, 术前1 h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手术开始后,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 行硬膜外麻醉。充分扩肛, 待肛门括约肌充分松弛后对内痔形态、数量、部位、自然界沟及肛管内外病变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痔核情况对痔核分段、黏膜桥、肛管皮桥保留数量和部位进行设计。之后取小弯钳将外痔中央表皮提起, 将皮肤呈“V“字形外放射状剪开, 然后使用高频电刀沿切口两侧将痔病组织潜行切除至齿线附近。对于显露曲张静脉丛, 使用电刀行静脉丛中央电凝, 使静脉丛塌陷;小出血点则实施电凝止血, 大血管出血点则行钳夹电凝止血。使用中弯钳夹住痔基底部, 取7号丝线对痔核行“8”字缝扎, 结扎后将大部分痔组织剪除, 并对其他痔核进行处理。最后对创口皮缘进行修剪, 取碘仿纱布对创面进行填塞, 行加压包扎。所有患者于术后24 h内均行常规止血、抗感染治疗, 并对排便进行控制, 同时给予患者换药、高锰酸钾坐浴等常规术后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肛缘组织水肿情况、肛周疼痛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狭窄、术后复发率及创面愈合时间进行观察记录[3]。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肛周水肿判定标准Ⅰ级:患者肛门切口术后未见水肿;Ⅱ级:术后患者肛门切口存在轻度水肿表现, 但日常活动不受影响;Ⅲ级:患者术后肛门局部可见明显水肿表现, 日常活动严重受限[4]。

1.4.2 肛门疼痛判定标准Ⅰ级:患者术后肛门存在轻度疼痛, 但无需特殊处理;Ⅱ级:术后患者肛门疼痛明显, 但经一般止痛治疗后明显缓解;Ⅲ级:患者术后肛门存在严重疼痛表现, 经杜冷丁镇痛治疗后疼痛顺利缓解[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的形式表示, 进行字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的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以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及肛周水肿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肛周水肿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预后分析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共出现1例肛门狭窄, 1例复发。对照组患者共出现9例肛门狭窄, 3例复发。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痔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当前, 临床普遍认为对于痔病患者应采用外科手术方案将病灶清除, 以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 其中以外剥内扎术应用最为广泛[5]。但此种方法由于创伤较大, 患者耐受性较差。

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疗法是在近年来微创手术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痔病治疗方法。相关资料指出, 此种方法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 特别是对于肛周及痔核内丰富静脉血管丛具有十分显著的止血效果。临床研究指出, 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可在保留黏膜桥、皮桥面积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引流效果, 可最大限度避免对肛垫和周围组织造成较大破坏有利于促进创面尽快愈合[6]。且有资料指出, 传统外剥内扎术由于出血量较大, 易造成术野不清, 对手术操作造成不良影响, 而高频电刀微创治疗通过电凝止血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操作[7]。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表明采用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对环形混合痔进行治疗可有效减轻痛苦,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大量学者均指出, 传统外剥内扎术由于出血量较大, 在术中缝扎止血若操作不当易造成患者术后出现大出血、肛门狭窄等多种并发症, 且由于肛缘静脉曲张处理不善, 患者术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肛周水肿和肛门疼痛表现, 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肛周水肿和肛门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待于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 采用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对环形混合痔进行治疗, 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对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增强手术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高频电刀对环状混合痔进行微创多区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肛肠科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外剥内扎术,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高频电刀行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肛门疼痛、肛周水肿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对环形混合痔进行治疗, 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对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增强手术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高频电刀,微创多区域痔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廖伟民, 林枫, 李林立, 等.PPH联合外痔切除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9) :141-143.

[2]王跃振, 刘异.改良术式结合中药坐浴治疗结缔组织型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 (7) :1778-1780.

[3]苏冀.环状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16) :2521-2523.

[4]袁敏, 季利江, 翁立平.高频电刀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 (5) :287-289.

[5]鲁武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差异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6) :28-29.

[6]严胜利, 沙巴义丁·吐尔逊, 王军省.高频电刀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4, 34 (10) :24-25.

上一篇:腹部增强下一篇:欧几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