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2024-05-12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精选12篇)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普通话

幼儿时期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受益终身,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幼儿的语言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必须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上好语言课

在给幼儿讲故事、教儿歌时,要力争做到发音准确,语言规范化。在讲每个故事之前,要仔细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掌握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语句等,认真写好教学活动设计。还要努力使语言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在讲“小马过河”的故事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画册的封面并提问:“这是什么?”学生说:“这是一匹马。”这样,引出了故事的名字。然后,借助图片讲述故事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讲完之后,再进行提问。对所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幼儿都能比较完整地回答出来。有些学生看着图片,还能简单地复述故事。

二、注重语言能力培养

有一部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有的学生问一句答一句,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一声不吱。因此,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培养锻炼他们的讲话能力。可以拿出一张“到幼儿园见老师问早、和妈妈再见”的图片,让学生们看,然后启发孩子们说出图片中表达的意思。接着给学生们讲述这幅图片上的孩子怎样向老师问早、和妈妈再见的情形,鼓励孩子们要向这个同学学习,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然后启发孩子回答图片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学着说,一点点地引导他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早晨入园时,要先对孩子们说“早上好”,孩子们马上就会说“老师早”。如果孩子忘了与父母说再见,要马上提醒,慢慢地使孩子养成大胆说话的习惯。这样做不仅向孩子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还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将一些适宜的传统语言游戏引入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去,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组织孩子们开展开商店、医院、饭店、娃娃家、图书馆和打电话等区域游戏活动,孩子们对这些游戏很感兴趣。在玩开商店游戏时,老师当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老师问:“营业员小朋友,你们商店都有什么蔬菜啊?各是多少钱一斤呀?”小朋友说:“商店里有茄子、芹菜、黄瓜……都不贵,5角一斤。您买黄瓜吧,这黄瓜可嫩了。您买几斤?”老师又问:“买了黄瓜,都能怎么吃啊?”小朋友马上说:“黄瓜能生吃,还能炒着吃,做汤吃可好了。”老师还要在平常和幼儿一起搭积木、看图书,边看边讲,启发他们互相交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谈谈在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你最喜欢看哪个动画片、喜欢动画片里的哪个人物或动物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和游戏,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提高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注意用规范语言影响幼儿

三四岁的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声带较短、较薄,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语音的准确程度还不够完善。四五岁时幼儿语音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语音意识进一步发展,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问题。到六岁,幼儿的语言中就有了短句,声调富有弹性。如果家长与人交流时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甚至是粗鲁的语言,则幼儿也会在与人交流时言语不当,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影响幼儿一生,对幼儿的品性造成不良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要模仿。所以,无论是上课还是组织幼儿进行课外活动,都要注意语言修养。比如,在请某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时,老师拿一个小椅子给她,并说:“你请坐。”这位学生笑着说:“谢谢李老师。”以后每天上课时,这位学生和其他同学总是把椅子拿来并说“老师请坐”。这样,平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把这类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注意随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语音

幼儿园老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而且标准的普通话在意思表达上更清楚准确,也更容易被孩子模仿。如果平时家长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说得不够正确,家长就要及时纠正,教会孩子正确的读音。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幼儿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有很多学生是农村的,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差距也很大,有的方言土语很多,特别是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比如把“老师”说成“老西”,把“闪亮”说成“山亮”,把“暖和”说成“脑乎”等。根据这些情况,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儿歌和绕口令,纠正不正确的语音,还要随时进行个别纠正。

六、结束语

总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受益终身,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营造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幼儿才会有创造性的语言,才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昌杰,胥兴春.幼儿教师自我职业认同建构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3).

艺术论文研究方法 第2篇

艺术论文研究方法【1】

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建构

论文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错综复杂性,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仍然植根于村落中的民间艺术。

因此,当代民间艺术学的研究语境较十几年前发生很大变化。

在当代文化影响下,原有的理论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民间艺术学科继续发展的要求。

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的当代建构应重新给予审视,善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应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综合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做到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并行,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中的文化哲学研究转向为民间艺术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些方法从多学科交叉影响、立足现实文化研究等方面给予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以扩充、更新,以适应现代学科体系的发展,为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备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间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一个具有核心性质的学科,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

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深入,民间艺术的研究工作也开展起来。

上世纪30年代,民间艺术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将民间美术的品类划归到民间艺术之中,并提出了民间艺术的特征。

之后的50年代,伴随着到民间去发掘和研究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大潮,各级文化局、艺术馆或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调查、采集、整理、研究上述资料的同时,也开始开展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

随着本土文化意识和寻根意识的觉醒,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传统文化热” 的不断升温而倍受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界两度发起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的活动,从广大农村发掘出大批有价值的民间文艺资料,并整理成册,这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可以说,民间艺术的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次高峰。

而近些年在资料搜集工作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从艺术学等多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有张紫晨的《民俗学与民间美术》、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唐家路和潘鲁生合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导论》、

王毅的《中国民间艺术论》等,从综合角度对民间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理论方法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的建构要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

如果一味的保守而不知创新,学科的建设就难以赶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如,随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闭的村落空间彻底被打开,生存于其中的民间艺术也面临前所未未有的挑战,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状态。

显然,民间艺术最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原有的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能否适应当代民间艺术的发展?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充和革新。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建构,确实需要我们重新给予审视、补充和发展。

一、多学科交叉影响下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民间艺术学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在世纪之交基本形成其完整地理论研究体系,但是必须立足于当代艺术学的界域,超越单一的艺术学和美学视角,才能追本溯源,寻求发展的新契机。

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吸收和借鉴许多相关学科优点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

特别是当代社会,学科之间早已打破以前的那种森然壁垒,交叉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学科分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在告诫我们研究一种学问,只将目光停留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做法有些不合时宜,各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法,才能取长补短,顺利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而在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中,其划分的交叉学科也很多,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

这些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原来的学科都有直接的联系,原学科框架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厚睿智的学术沉淀使这些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事半功倍。

同样属于二级学科分支的民间艺术学与这些交叉学科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对民间艺术的研究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不但丰富了民间艺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开拓更宽广的思路。

比如作为成熟的艺术社会学,重点是深入研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与特定的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因素的关系,它不仅仅外在的描述和规定艺术,

如一般的、现象的研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以及艺术的主体、题材、体裁、技巧等,而是去研究那些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的艺术美,弄清楚某一时代的艺术之所以美的道理,

为什么那些我们看起来美的艺术,当时当地人看起来不美,而我们认为不美的东西,当地人却视为美的。

艺术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考察艺术与种种社会因素的关系,当然这种考察毕竟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不同。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特点,也恰好是民间艺术研究所要关注的。

特别是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发展的景况不容乐观。

虽然,我国发起一系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是,民间艺术的衰落仍然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这些专业人士认为很美的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如此的艰难,很多民间艺术或是消失,或是式微,这种状态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这种现存状态的科学剖析是目前民间艺术学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民间艺术学自身进行外部研究的重要方面。

而借鉴艺术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的社会学操作方法,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证体系,也是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应该尝试的一个途径。

再如,民间艺术更要吸收人类学收集、分析和驾驭材料的优势。

人类学的材料历来受到中外美学大师的关注,异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人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新的维度。

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对美学、艺术学研究影响颇深,如功能论、进化论、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符号论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极有可能在精微之处解构民间艺术学的某些传统理论与固有范式。

这一过程的实现,往往需要民间艺术学研究者自觉地从人类学中汲取知识的源泉,也可以使人类学主动地向民间艺术学领域渗透。

在人类学领域,大约在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即要系统地进行观察。

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便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观察、甚至参与那些社会的某些重要事务,并向土著详细询问他们的习俗。

所以,注重实证精神主要体现在田野作业的运用上。

而这正是目前民间艺术应该重视的方法,以往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往往由许多民俗学家从民俗的角度给予实证调查研究,偏重可观察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与民间艺术学的侧重点有所偏离,民间艺术学在田野调查中应该以审美或审丑的眼光,深入到乡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人们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发生的改变,

改变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现实期待等等。

走向田野,才能了解审美习俗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才能把握民间所具有的质朴、清新、淳厚的美学观念的发展脉搏,

探寻突破民间艺术固有美学范式的新路径,从实证的、个案的角度出发,逐渐上升到抽象的、一般的层面,使民间艺术的研究不仅仅限于静态图式化的研究,而是让其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民间审美文化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总体来说,采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研究方法,民间艺术学可以在发展中取长补短, 改变封闭、狭隘、静止的研究状态,更具开放性、包容性。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多学科交叉影响过程中,民间艺术学势必会接受西方的一些新潮理论影响,在接受过程中一定注重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要立足于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乡民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体悟与省思。

切莫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引进和套用,使自身的学术体系缺乏本土化特征。

二、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由于民间艺术来自民间,又是民俗活动的载体,所以研究民间艺术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将民间艺术从民俗活动的主体和发生情境中剔除出来,将它(特别是民间美术)简化为一种图式、文本进行研究,即研究民间艺术作品,这是目前大家常用的,也是比较认可的静态研究方法。

二是将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主体和发生情境紧密结合,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全方位动态研究民间艺术,揭示民间艺术与其他文化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民间艺术研究的整体性。

该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民间审美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渐次更替而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任何审美文化习俗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它不是一种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审美存在,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每种审美现象都深深的烙上了历史的印迹。

因此,民间艺术学研究要特别强调将各区域、各族群的民间审美文化置于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段中,使之与整个社会文化变迁历程相联系。

这是纵向的强调历史感的过程化研究,在当前的学术领域,一些学科也开始重视这种研究方法的采用。

例如在文学学领域,作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葛林伯雷,十分重视产生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那种将艺术作品与社会、与历史孤立出来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并且注重艺术文本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文本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的诸种因素的“互文性”。

张京媛指出:“当我们阅读葛林伯雷和其他新历史主义者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到他们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把整体文化当作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文化中某些我们认为是文学的部分。

……‘新历史主义’是描写文化文本相互关系的一个隐喻。

”[②]新历史主义将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融合起来,一方面努力恢复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也注重文学文本的现时代的文化语境,将文学文本的语境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结合起来。

新历史主义主张:“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相反,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重释。

”[③]这就意味着,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在努力贴近和走入文本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和遗忘阐释者自身所处的现代语境。

新历史主义的主张,与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中强调动态过程化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这里强调的动态过程化研究方法,是基于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特殊性提出来的,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现实性研究,

特别是在现当代民间审美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种动态过程化研究更能契合时代的步伐,给民间艺术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在现代艺术界,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艺术创作过程本身。

影视广告艺术的创作方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艺术创作

一、影视广告艺术的概念

影视广告是指广告主利用电视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并促其快速消费的宣传活动。当今社会,电视已成为我们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其覆盖面相当广泛。电视集声音、图像、语言、文字、实物于一体,画面生动形象,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电视媒介的这些优点,影视广告因而更受人们青睐。影视广告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广告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促销效果最好的广告形式之一。影视广告片主要广泛用于企业形象的宣传、产品的推广,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度,所以发展潜力巨大。

二、影视广告艺术的创作方法

(一)情感诉求

所谓“情感诉求”策略,又称“感性诉求”策略,是以特定的情感诉求方式表现广告与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素,来传达信息,以此来激发受众的情绪情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使其产生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行为。一般在购买时选择性比较大的产品,如化妆品、食品、服装以及涉及旅游、安全等方面的产品,容易受消费者情绪的影响,因而更适合运用情感诉求策略。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影视广告运用情感诉求策略进行情感渗透时,可以采用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诉求。在影视广告中,进行爱情诉求已成为情感渗透的主旋律。将爱情的真挚、坚定、永恒与产品建立关联,就使得产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对广告信息的传播非常有益。如戴比尔斯(De Beers)钻石电视广告,以钻石恒久不变的品质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满足人们追求忠贞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广为流传,钻石也成为许多有情人互相馈赠的礼品,也迎合了人们对于爱情一生相伴的追求。所以会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得到他们的欢迎。

2.亲情诉求。亲情是人们最广泛、最美好的情感。包括家庭之爱、亲人之爱,体现着快乐、幸福、温馨。在影视广告创作中进行亲情诉求,营造一种温馨氛围,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可以拉近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3.友情诉求。友情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朋友的真诚、友爱、信赖、支持、帮助等是人们心灵上的重要支柱。把友情自然地融入到产品中,将会触动消费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对产品产生好感。

(二)声音诉求

美国的曼尔玛·赫伊拉曾经说过:“不要卖牛排,要卖煎牛排时的吱吱声。”这句话强调了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出现,才能提高影片反映生活的真实感和气氛,表达画面难以表现的思想内容,才可以增加画面之外的空间范围和美化画面的作用。

(三)色彩诉求

影视广告在第一时间最能吸引人的是广告的色彩。恰当地运用广告色彩, 对于提高和强化广告中产品或劳务的认知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色彩创作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方面:

1.明确色彩基调,确立企业标准色。影视广告色彩基调的确立要以主题内容为依据,以商品形象色、受众喜爱色、市场流行色等作为主调,主色调要与整个产品或劳务本身及其影视广告设计相吻合。要确定色彩基调,必须在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上突出某一色彩,使之占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主导地位,并以这一色彩为基准,确定画面各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总体之间的色相、明度、纯度及其面积的比例关系,以此实现色彩基调与广告主题思想和画面氛围的统一。

2.加强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营造重点色。影视广告整体的色彩效果,可以有力地吸引受众的视线,能够通过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加强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可以突出画面色彩的多样性,组合成具有动态美感的画面,有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是影视广告极富魅力的诉求语言,也是影视广告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广告传播实现其最终目的的先决条件之一。

(四)名人诉求

名人诉求是以影视、歌星体坛名将、社会名人等作为品牌代言人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是一种借势营销策略,利用名人所具有的优势来推介产品,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现快速营销的目的。名人广告所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企业不惜巨资请名人做广告,名人广告已成为了许多企业攻克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以饮料、服饰、日化等低涉入度产品或同质化产品较为普遍。

(五)传统文化诉求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广告战日趋激烈,利用传统文化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是影视广告成功的好方法。传统文化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诗词、音乐、戏曲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影视广告中灵活运用这些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创意,将中国艺术与广告创意结合,通过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传达广告信息,可以使受众在艺术熏陶下欣然接受广告内容。

2.利用传统文化理念打动受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如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恪守信用、重义守信、爱国主义,表现仁者情怀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华儿女息息相通的思想纽带。“利用传统文化,以‘情’动人是现代广告的常用手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若乎情”,因此以“情”动人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诉求方式。

3.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象征民族图腾的龙凤、民族服装、民族色彩、皇家文化、历史人物、传统故事、歌谣、民间传统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符号和元素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影视广告通常借用古代元素来演绎现代商品的特点,使其具有幽默感。

(六)特效剪辑诉求

当今的影视广告制作大多需要依靠数码技术手段来实现。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直接刺激并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创意,并影响到最终效果。影视广告作品的后期工作极其重要,常常决定一部片子的命运,尤其是剪辑这一环。从世界影视艺术作品和广告作品的发展趋势上看,一部作品在后期作业所占比重大有增加之势,作用也越来越大。影视广告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神奇的事情往往发生在剪辑台上。有时候好的剪辑能使一部片子起死回生,而平庸的剪辑也会使好端端的片子大伤元气,甚至完全葬送前期的辛劳。

(七)幽默戏剧化诉求

是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机智、风趣、精练的语言所进行的一种艺术表达。可以是通过幽默的戏剧表演形式来推出广告品牌产品,也可以在广告表现上戏剧化和情节化。

总之,影视广告是以艺术手段树立商品品牌形象,抓住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以达到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或服务为目的,并实现预期的广告效果。所以,影视广告艺术创作是广告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峰.浅谈影视广告中音乐的运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

[2]李伟.“幻想”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研究.电影评介,昆明理工大学.

[3]陆劲.影视广告色彩的创意思维.现代广告,河南财经学院.2008·1(下半月).

秦腔戏曲人物动画造型的方法研究 第4篇

一、夸张与概括

夸张, 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在动画造型中也被广泛使用如图 (4-1) , 夸张顾名思义就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将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 夸张的作用可以强化形象的特征, 突出形象的本质, 使其具有诙谐幽默的感觉。

概括, 也是动画形象造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动画造型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而是对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提取、将提取的的特点进行归纳, 概括出最能代表该事物的特点, 在利用夸张等手法进行形象造型的再设计。从而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造型, (如图1) 对人物面部的元素进行概括, 再利用夸张的手法造型。

二、写实与变形

写实和变形是动画造型设计的两个重要手段。写实顾名思义, 就是将事物的特点进行写实化的创作。写实手法在传统艺术形式中比较常见, 因为写实手法是客观事物的再现, 所有观众对于身边的事情感觉更亲切。使用写实手法创作的动画作品具有简明、通俗的特征, 观众易于接受, 也容易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日本动画片中经常运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动画形象, 如《秒速五厘米》、《千与千寻》等。

变形是相对于写实来说的, 变形也可称为“非写实”。变形的方法多种多样, 变形没有固定的方法, 只要是对形象进行的减弱和强化, 产生出的新形象都可称为变形, 更容易产生现实中利用写实等手法无法产生的效果。使用变形手法的动画形象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 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趣味, 相对写实手法更加容易给观众以亲切、可爱的、来自卡通化的另一世界的感觉。[2]如美国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 猫和老鼠身体的变形。

三、拟人化与物化

动画造型中经常会使用生命化的手法进行造型设计。生命化手法包括拟人化与物化, 它们是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事物相互转化的表现手段, 这种转化是一种互逆的转化。

拟人化 (如图2) 指是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 使其带有或赋予人的色彩或特征。卡通艺术中所有东西都可以拟人化, 如动物和植物, 或者某个器物, 甚至思维或思想都可以赋予人的特征, 作为“人”来刻画。

在动画造型设计的拟人化创作时, 赋予动物或者没有生命的器物“人”的特征, 并将他们置于具有人类特征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

物化, 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中, 物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创造现象, 被广泛用在了古典文艺学、美学、政治等领域。但本文中论述的物化还与上述物化不同, 主要指的是将有生命的东西物品化, 也即是将物化看作拟人化的反向, 是指将人比作为动物, 或比作其他没有生命的事物, 物化的作用也是为了加强动画形象的特点, 从而突出作品的个性。

四、程式与规律

动画造型在使用上面几种方法进行创作时, 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 同样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这也与戏曲当中的程式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以动画人物造型创作为例:动画人物是指在影片设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中要完成影片规定的动作、情绪等活动的角色。所以动画人物的造型需要讲究章法, 将角色造型时提炼的元素和特点有规律的组织起来, 达到影片要求的角色造型, 由此产生了动画人物造型的各种样式及规则, 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动画制作的整体及各个部门都是程式化的, 动画剧本创作是的文学语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 动画中角色的运动要遵循客观世界中的运动规律。

独具特色的动画人物造型程式与上述各种程式有机地综合起来, 构成了动画造型艺术节奏鲜明、气韵流动的艺术风格。[3]

以上四种造型手法, 并不是全部的动画造型手法, 在动画造型的过程中, 会根据各种因素单一或是综合运用造型的手法。但不论是单一的应用还是综合使用。这四种造型手法在秦腔戏曲人物动画造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 秦腔戏曲在借助动画平台传播的过程中, 产生了一种新的动画形式——戏曲动画, 戏曲动画用动画的手法演绎戏曲的剧目, 受到了年青一代的喜爱。那么秦腔剧目, 秦腔戏曲中的人物改编成动画中的角色时所遵循的造型方法。

关键词:秦腔戏曲,动画造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虹, 徐岳南.设计星火:2007设计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第1版.P:61

[2]李子厚.卡通造型的视觉表现规律与审美特征[J].美育学刊.2012年第1期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5篇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济南大学教研一般项目“景观设计课程分阶段控制教学目标的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J1327)阶段性成果之一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是空间艺术设计的范畴,是艺术设计教学门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目前面临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越来越少的形势,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论文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学生的探讨,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通过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学生应具有的专业习惯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五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进行具体的分析,期望在新形势下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和改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在教学中学生反映,在专业学习和训练中,纵然掌握丰富的设计方法,和扎实的设计技能,在不能有效地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新的高度。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教学中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建立完善的设计思路、提高艺术方面的修养、增强设计的创新、找到技术和艺术的相通点并融会贯通,(让学生达到新的高度。)这样就要求设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学的不同的科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运用多元化的知识理论,将技术与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服务于学生和教育事业,走知识化和实践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设计教学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因此,设计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应具备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括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1]因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最好自身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的设计行家,具有准确的鉴赏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

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色教育,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学基础、接受文化和专业教育程度不同,及其性格特征、智商、情商等内外因素的不同,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代艺术中的摄影方法研究 第6篇

当代艺术中的摄影

上个世纪艺术界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型,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定义、定位及定性。当代艺术之于传统艺术而言,不仅是被拓宽、被延展,更打破了之前的艺术格局,使艺术与人、与世界发生了新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意义。很多传统艺术语境中与艺术无关的东西例如现成品、行为、文案也可以被纳入当代艺术行列,而很多单纯的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艺术中却被质疑它的艺术性。亦即材料手法已经不能够成为判断艺术性的依据,当代艺术更重表达、意义、思考、创造、观念。

摄影是当代艺术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广泛使用和认可的,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历经了为其它艺术媒介充当记录工具,到独立成为艺术创作手段的过程。

被称为当代艺术之父的杜尚有两件著名的作品,一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名为《泉》的小便器,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这件作品的图像是由摄影教父施蒂格里茨所摄;另一件是杜尚扮成女人的样子的照片,由现代摄影大师曼雷拍摄。第一件作品中摄影的功能仅是将现成品如实记录,用于印刷和传播,摄影本身并不具有观念意义。第二件作品貌似是一件摄影作品,但其实摄影在这里也不过是杜尚的观念或行为的记录,所以,杜尚这两件作品的图像虽然有名,但鲜有人知道是谁来拍摄的。施蒂格里茨和曼雷虽然都是摄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但从来不会将这两张照片认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因为,创意人不是自己。从此摄影开始有了新主人,即作者不再一定是那个拍摄的人而是创意的提出和规划者。

上世纪中期,观念艺术日渐活跃,波普艺术的代表劳森伯格和安迪沃霍尔等人相继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的利用摄影来完成想法和观念,但此时的摄影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家们创作手法的补充和利用。摄影不会作为独立而完整的当代艺术形式被关照或被审视。

摄影自1839年被发明,其本身的发展历史一直平稳而有序,它不断的受科技的发展而丰富。在摄影被纳入当代艺术之前,已经足够精彩和创意百出了。而有了观念至上的当代艺术的加持,摄影既是其它媒介的辅助记录工具,又能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亦有更多时候是无法分辨和定位。

直到上世纪后半叶,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在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展中获奖,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展示、收藏摄影作品,预示着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手段,真正被当代艺术界认可了。例如1972年阿勃丝作为第一位美国摄影师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贝歇夫妇的摄影作品在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斩获金狮奖。

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创作方法

摄影从发明之初,为了争取艺术地位,便动用了各种摄影制作和创作方法:蛋白、湿版;拼贴、暗房合成;摆拍神话故事……数字时代的今天,因着摄影对器材和科技的依赖,摄影面临着比其它艺术媒介更要经受科技发展变化的考验,相应的,摄影创作方法、摄影教学方法都随时需要变革,面临挑战。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摄影,早已不用为争取艺术地位而争辩,它在以多元化、包容、跨媒介为特征的当代,成为了有力的工具和个人艺术发声的手段。本文将从内容、材料、形式三方面来研究和梳理摄影创作方法。

创作路径

1.在模仿中创造

艺术史上一直不乏模仿性的作品,模仿不是终点,在模仿中再创造才能生成新的“灵光”。当代艺术是艺术历史的一页新篇章,它割裂了与传统艺术的实质性的形式连带关系,在这种新兴的艺术定位中,各种媒介、材料、形式的尝试使用者中都涌现了佼佼者及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后人的创作无不在他们创造的语境中摸索徘徊。“模仿”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认识艺术世界的捷径。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如若单纯模仿则会被定义为抄袭。所以,规避简单模仿是做艺术的首要原则。

2.从在地经验出发

对于中国当代来说,摄影无疑是个舶来品,中国摄影创作、教学无不参照西方,同时关照本土情况。在地经验是当下解决摄影创作单一模仿困境的重要出路。

什么是在地经验呢?在地即个体所在的土壤(地域、社会特性、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乡土经验或本土经验,也包括此在经验。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闭门造车。本雅明说“灵光”总在物体的“此时此地”现身,这句话道破了艺术作品成立和成熟的条件:时代性、地域性。

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观念摄影,田野调查式的在地研究和学习,可以抵制一窝蜂的模仿,可以摒弃肤浅简单的叙事方法,可以对抗浮躁和虚华。我们观察成功的摄影家无不是从在地经验出发审视和关注于己相关的空间、时间以及人的问题。例如日本最受艺术界尊重的艺术家杉本博司的作品,之间无论跨度多远、差别多大,都不曾离开日本元素,不曾远离他主要的生命际遇和思考。

3.实验性探索

模仿是艺术创作路径中常常无法回避的东西,于是要在模仿中创新、实验。而使实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前提就是从在地经验出发。摄影的实验性的探索包括很多方面,大到形式、内容、主题、风格,小到道具的使用、色彩的变换等等。艺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先锋分子,开创和实验精神是其使命之一,尤其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探索性、开拓性和不确定性的实验态度,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诸多的思考空间和可能。

杉本博司《海景》

摄影的近二百年的发展以及近几十年大量的摄影艺术家的摄影创作无不在探索和实验中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成熟作品的问世,创作越来越难以寻找新的空间和道路,此时的实验精神便尤为珍贵。

制作方法

现代数字影像的输出和喷绘之后装裱上墙是主流平面呈现方式。幻灯播放、影像装置、手工书等是立体而综合的展示方法。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及摄影技术的简单化,使得摄影的呈现形式不再强调纯粹和单一,多维度多层次的呈现方式必将赋予作品不同的生命。

近年来在艺术重地开始显现了摄影传统工艺的回潮,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出现的摄影古典传统工艺的展览、论坛,工作坊。这些照片的生成除了传统银盐工艺,还包括:蛋白、湿版、蓝晒、钯金、范戴克等方法。中国的高校中有摄影专业的学科也开始设置摄影古典工艺课程或者工作坊。如今的速食化、便捷化让很多摄影家反思艺术及摄影的精神,古典工艺不单是一种手法的选择,更是一种对当下人思想意识的一种诘问。

摄影历史中曾经有无数艺术家实验和尝试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做摄影,如今,亦有很多创作者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例如无底放大、实物扫描。无底放大即“物影照片”,它抛弃了底片这一影像的初期载体,摄影史上做物影照片最出名的是曼雷。当下又有很多物影摄影的爱好者在这条路上进行了更加有趣的实验。例如川美摄影毕业生周彦伶将手机物影在传统相纸上,而手机里的数字影像又在相纸上反相呈现;有位鲁美摄影毕业生是将萤火虫的光物影在相纸上。这些看似只是方式的探索实际都触及和探讨到了摄影本质问题。而实物扫描是物影照片的变种,常有艺术家和学生将静物、人的局部在扫描仪上直接扫描成像。

形式探索

分类本身对于丰富多样、变幻莫测的世界来说,永远都是牵强的,永远都不可能涵盖所有。我们研究摄影方法和形式探索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更明了方便快捷的认识当下的摄影状态,有些作品游离或跨越几个类别也是情理之事。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常见的作品形式方面的探索。

1.类型学摄影

狭义的类型学摄影指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贝歇夫妇创立的类型学摄影流派,他们的拍摄和工作方法又传承给弟子们,总体又被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他们在摄影艺术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鲁夫等当代几位杰出的摄影人都是出自这个系统。广义的类型学摄影指一组作品里都以同样的或类似的视觉形式呈现同一类型不同实体的内容的作品。这种拍摄方法简单、有效,常被艺术家和创作者所采用。

贝歇夫妇《建筑》

2.行为、摆拍

因为摄影早期被行为艺术家作为记录手段,使得很多观念摄影是从记录行为的照片中衍生出来的,也使得很多人认为观念摄影就是摆拍摄影。这种谬误不但影响了诸多的艺术学生的创作思路,也模糊着观者的判断。实则摆拍确实更容易契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更容易造出非现实情景,确实被大多数艺术家使用,但绝对不是等于,更不是全部。其中人物摆拍中又有许多种不同方法和目的,例如有角色扮演、有自拍、有解构经典等等,日本的摄影家森村泰昌的作品就是兼顾了这三点而存在的典型性摆拍作品。

森村泰昌作品

3.数字后期处理

计算机软件的发明让摄影后期越来越智能化,很多处理图片的计算机和手机软件应运而生,摄影成了与大众最亲密无间的艺术形式。很多摄影作品就是依靠后期制造出作品强大的力量和观念。台湾摄影家袁广鸣的《失格》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将数码技术运用在摄影中产生独特观念的作品。当然,在科技带给我们创作观念的新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更多的简单、低级别的后期作品。这是科技带来摄影门槛降低的代价,于大众是好事,于艺术而言,则需要艺术工作者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眼光和责任了。

4.纪实手法

纪实手法比较少或完全不干扰和控制被摄对象,尽量尊重和还原空间人物的本来情景,进行现场直接拍摄。当代艺术摄影都是摆拍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也使其发展狭隘化,近年来更多的人认识到纪实的手法同样可以驾驭观念,纪实和观念并不相悖。纪实手法带来的真实的力量往往使研究的命题更加令人信服从而产生巨大的回响。

结语

当代艺术的内容无可不触、类型多元而庞杂,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态,其对世界提出问题的功能因其天然的纪实性而强大,艺术家不但有义务寻找别人未提过的问题,更要有对同一问题、普遍性问题以不同措辞来更有效的提出的能力,这个措辞,就是方法。科技发展无限、人的思维无边,摄影创作方法必然不断更新变化发展,但不论如何,方法只是途径、手段与行为方式,其目的是创作、是表达、是发声、是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7篇

一、艺术设计中的研究分类

艺术设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二大类, 一类为“抽象”, 一类为“具象”。“抽象”这个概念最早在五六十年代有冯友兰先生在哲学上提到, 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传承的问题。近年, 吴良镛先生也在建筑学中提出了“抽象继承”, 他认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在建筑传统中:第一, 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 (设计哲学、原理等) 加以发展, 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第二, 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 经过抽象, 集中提高, 作为母题, 再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这样的继承, 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 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

众所周知, 现代西方艺术与设计无论是理论与实践, 都领先与中国,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事西方艺术和设计有“抽象”成分的支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可以说以康德的先验唯心哲学为基础, 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 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如西方绘画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 有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作为基础, 法国超现实主义绘画, 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理论做为基础等。而反观中国的当代设计与艺术则无此些“抽象”为依托。

因而, 冯友兰和吴良镛的抽象继承理论实际是为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向传统哲学、美学、造物理念学习而正名, 同时也有把艺术设计学的研究概括为“抽象”与“具象”二类的倾向。从他们对“抽象”的理解, “抽象”应是指所有非物质的精神层面, 与“具象”相对, 如佛教思想属于“抽象”, 而基于佛教思想下而建立的佛塔则是“具象”。而把哲学上的抽象继承和建筑学上的抽象继承运用到艺术设计上, 指的就是设计理念的继承, “抽象”就是对于艺术设计中精神性、艺术性而言, 而“具象”则指艺术设计中的物质性、技术性而言。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常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定量更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 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 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因而, 定量研究较适合于艺术设计学中科学、技术、物质层面的问题。以中国古建筑群紫禁城的研究为例, 通过具体的测量可以测出各个宫殿的具体尺寸, 如太和殿与中和殿的不同建筑样式的差异、尾兽的差异、总长宽高的差异等, 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样式甚至设计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则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式。根据李立新在《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中对艺术设计学研究方法的分析:艺术设计学中的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 以实地体验或实物文献分析为研究起点, 通过对设计活动和现象的长期、整体的分析来解释设计现象和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说, 定性研究能解决的是无法用数字准确衡量的事物, 如对人的情感、幻想、精神层面的追求等, 而这恰恰是艺术设计学专业必须要面对的, 即艺术设计学中的艺术成分。如太和殿与中和殿为什么会有建筑样式的差异、尾兽的差异、总长宽高的差异, 是基于什么思想或理念形成的这些差异, 是审美, 是皇权象征还是这个古典哲学思想的要求?这些都无法通过定量分析来得出结论, 只能是以定量分析作为基础, 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说, 对于艺术设计学而言, 定性研究则应偏向艺术设计中“抽象”的部分, 即研究艺术设计中的精神性、艺术性。而定量研究则应偏向艺术设计的“具象”部分, 即用于研究艺术设计中物质性、技术性。

三、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 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二类, 即具象研究和抽象研究。具象研究偏向自然科学, 而抽象研究偏向人文科学。根据这二大类, 可分别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艺术设计学的研究, 即用定性研究方法究研究艺术设计学中的“抽象”部分, 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艺术设计学中的“具象”部分。但二者并不是相互隔绝, “分类进行”只是为了更便于艺术设计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8篇

虚拟环境 (Virtual Environment, VE) 是一种具有沉浸性 (Immersion) 、交互性 (Interaction) 和构想性 (Imagination) 即3I特性的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1]。在由建模语言和工具所开发的VE中, 用户与造型之间、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行为、动作是3I特性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虚拟现实仿真的重要工作之一。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VRML) 是一种描述VE和对象的建模语言和标准[2]。VRML使用SCI开发的Open Inventor 3D工具包为基础的场景图 (Scene Graph) 数据结构[3], 融合多媒体、三维图形、网络描述三维对象, 从而营造高效、分布式、共享的VE。

造型行为的区域限定是指在VE中针对造型的行为 (如平移、旋转和变换等) 进行有效的限制, 提高虚拟仿真产品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减少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增强灵境效果。在VRML构造的VE中, 可利用PlaneSensor (平面感知器) 节点完成用户与造型或造型间的交互行为的区域限定。这里针对VRML中PlaneSensor节点技术在造型行为的区域限定应用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 并针对研究的核心内容给出验证结果。通过该研究, 可为虚拟环境中三维造型快速加载交互功能, 从而降低虚拟环境在智能交互设计的工作量。

1 限定方法设计

VRML中, 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在VE中的动作、行为, 并通过事件的传递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的交互[4]。检测器分触摸检测器和感知检测器两种, 其中PlaneSensor属于触摸检测器, 在VE中的造型上设计PlaneSensor, 将有效实现行为的区域限制。

1.1 PlaneSesor域值解析

PlaneSensor节点具有autoOffset, offset, maxPosition和minPosition等关键域。当用户将焦点移动到VE中的造型对象上时, 将建立一个虚拟的轨迹面S。轨迹面S的原点为击点, 并与感知器父组坐标对象中的xoy面平行。当交互行为发生时, 轨迹点P从击点的初始位置开始沿轨迹面S滑动。其中:

(1) 浏览器通过轨迹面S的原点和击点P的间距计算三维平移值, autoOffset指定平移是否偏移, Offset指定造型平移的相对位移量;

(2) minPosition和maxPosition指定x方向和y方向平移量的值域范围。

1.2 限制原理

对造型行为的区域限制主要由minPosition和maxPosition实现。minPosition域指定允许的最小x, y方向平移量, maxPosition域指定允许的最大x, y方向平移量。指定范围如图1所示。

minPosition域和maxPosition域对xy方向平移的限制情况有3种, 以x分量为例的规则如下:

(1) 若minPosition.x<maxPosition.y, 则造型在x方向的位移范围限定在[min, max]之间;

(2) 若minPosition.x=maxPosition.y, 则造型在x方向上锁定;

(3) 若minPosition.x>maxPosition.y, 则造型在x方向上不受限制。

1.3 事件与路由作用

VPML语言使用事件路由机制, 采用隐式事件通信实现节点间的通信, 特点是通信的双方无需了解对方的存在, 使得场景和通信相互独立。该功能满足提供动态、交互的虚拟场景的需求[5]。在VRML构造的VE中, 造型的状态变化就是描述域值的变化。域值的变化必须通过一定途径将事件发送到相关域, 通知浏览器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域值实现;当域值变化结束, 再通过一定途径将事件传递出来[6]。

在VRML中, 域接收的事件为入事件 (EventIn) ;域发出的事件为出事件 (EventOut) ;事件传递的途径即为路由 (ROUTE) 。当用户改变造型轨迹点时, 通过autoOffset, offset, maxPosition和minPosition的域值将其转化为平移值, 通过translation_changed出事件输出;新轨迹点的三维轨迹面坐标由trackPoint_changed出事件输出 (如图2所示) [7,8,9]。

在该研究中, VE中造型行为的区域限制, 由track_changed出事件传递交互行为中每一时刻的击点坐标值, 由translation_changed出事件传递行为中每一时刻的锁定点, 即指定路由范围描述为:

ROUTE Sensor.translation_changed TO 3Dobject.set_translation

2 应用举例

定义3个造型, 分别为SPHERE_TRANSFORM, CONE_TRANSFORM和CYLINDER_TRANSFORM;针对3个造型定义3个的PlaneSensor节点用于限定其行为的活动区域, 具体为:

三个造型在VE中的行为限定范围分别为:

P1:{ (-10, -10) ; (10, 10) }, P2:{ (-5, -5) ; (5, 5) }和P3:{ (-2, -2) ; (2, 2) }, 在VE中的限定效果如图3所示[10]。

3 结 语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作为网络三维空间的编程语言, 可以构建虚拟场景并实施过程仿真, 对设备配置、生产方案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利用VRML的PlaneSensor节点技术, 为安全、稳定的VE及三维造型的交互行为提供可能和快速实现方法。该研究使虚拟制造中的各项活动具有更强的仿真效果, 从而提供更准确的产品设计与过程设计的评价分析手段。

摘要:在复杂虚拟环境中建立有效的方法, 为各种造型设定行为的区域限定机制是实现安全稳定虚拟环境的关键所在。分析虚拟环境中对造型行为区域限定的原理和思路, 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VRML) 的节点技术, 提出一种对虚拟环境中造型交互行为的区域限定有效的实现方法, 并结合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该研究为虚拟现实仿真的产品设计、过程设计及评价分析提供更准确的手段。

关键词:虚拟环境,虚拟现实建模语言,造型行为,区域限定,平面感知器

参考文献

[1]苏绍勇, 陈继明, 潘金贵.虚拟环境中行为建模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07, 34 (2) :270-273.

[2]Sabin Buraga, Stefan Tanasǎ, Mihaela Brut.A VRML-based Environment Used to Learn Virtual Reality Con-cepts.2002:45-51.

[3]黄文丽, 卢碧红, 杨志刚, 等.VRML语言入门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4]吴北新.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黄柒光, 韩燮.VRML编辑器中可视化路由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8, 25 (1) :127-133.

[6]Karl Heinz Wagenbrunn.Rendering and External AuthoringFunctionality for VRwave[D].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53-54.

[7]余德兰, 田裕鹏.基于VRML和ActiveX控件的传感器网络虚拟实验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07, 30 (2) :30-32.

[8]刘臣勇, 万明杰.基于VRML和VRMLScript的虚拟现实仿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38 (4) :7-10.

[9]陆亚萍, 刘厚泉, 王莉.基于X-VRML的虚拟现实场景建模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 23 (5) :149-151.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9篇

1、个案史

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而所有步骤的前提应该基于障碍的程度和种类,并且因人而异,每一种治疗都应该是始于对个人和其障碍的精确研究。所以,每位老师在治疗障碍学生之前,应该对每一种个案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确定其障碍性,假如不知道这障碍的性质,必须亲自去研究它。

2、观察

通过对个案史的研究,简单了解其障碍之后再对有障碍者进行观察,罗恩菲德认为观察应着重三个标准:(1)关于障碍种类的标准(2)关于特殊个案障碍程度的标准(3)关于个人对其障碍反应的标准通过这三条标准,尽量记录一个人所能观察到的特征,得到有障碍者的信息,再通过整合抓住特征,让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3、关系的建立

罗恩菲德要求老师要设身处地去辅导治疗障碍儿童,这种感情的移入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他认为障碍儿童的自我体验是困难的,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去体验障碍儿童的问题,例如把自己置于聋子的位置,必须完全摒除听力,集中于无穷止境的完全寂静,对学生的问题产生温煦和怜悯的感情,这样才有助于师生和谐治疗关系的建立。

4、熟识艺术媒介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形式特征,而作品的外部形式主要就依靠艺术媒介来传达。罗恩菲德坚持熟悉艺术媒介对于有障碍者与正常人都是一样的。只是对于障碍学生而言,媒介的最初接触是比较困难的,可也是很重要的,起码不能让他们厌恶这样的表现方式。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互补性,聋哑人或者盲人对触觉是十分敏感的,在泥塑创作中,接触粘土的敏感会勾起他们印象中的一连串经验,而罗恩菲德认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经验,通过熟悉艺术媒介使障碍儿童和创造活动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

5、艺术创作过程之中关系的建立

关于艺术创作过程和障碍儿童之间关系的建立,罗恩菲德还是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将障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障碍的种类放在第一位,他尤其强调“身体意象”,不管是一个情感失调的人还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或者是一个聋盲人,最初的表达方式都是透过身体本身而达到的。教师应该通过儿童的“身体意象”有的放矢地确立艺术创作过程和障碍儿童之间的关系。

6、自我体验的建立

在罗恩菲德的艺术治疗中,还是愈发强调个人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体验,他认为个人和创作过程之间的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基于“身体意象”,但很快就会从身体机能的强调引导到感情的涉入,当障碍学生愈来愈发现自己,体验到了他的概念,他便会愈来愈投入到他所进行的活动中,这一切都取决于这个人在作品中建立起的自我体验程度,障碍学生愈是自由地表现了自己的欲求,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就愈高。

7、归属感的发展

当艺术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障碍学生便希望依附于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把这种归属感称为“移转”。在治疗中,随着老师与障碍儿童频频接触而发展,老师与儿童以及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思想“流”与感情的联结是一种连续而有效的关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之中,第三需要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对于障碍儿童而言这种归属感与儿童和母亲的关系相似,的确,对于他们而言,在这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出崭新的人格,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生呢。

8、表现的自发性欲求

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人发现自我,因为只有透过这种自发性欲求的表现,障碍儿童才可以显示出他的内里,才能学会如何勇敢地面对他自己的障碍和困难。而成功的艺术治疗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根据障碍儿童自身的障碍特点及种类,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使得他们主观的归属感和客观的障碍平衡,引导其自发性的表现,让障碍儿童接受他的能力和他的限制以及他的自由和对他人必不可少的依赖。

9、归属感的消除

假如老师不在场,障碍儿童就无法控制他的困难,这不是艺术治疗想要达到的效果。可是根据之前的步骤中,障碍儿童已经对老师产生了归属感,如果很突然地进行这一步骤,儿童便很可能退化到他以前的状态,通常,这种归属感的消除会带来极大的调整困难,因为这种经由治疗阶段的师生共同参与所产生的强烈感情,显示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庇护”,而这不是能轻易撤除的。罗恩菲德很清楚这一点,根据他的经验,他认为在艺术教学中最有效的就是“合作学习”,逐渐把这种归属感“分布”于几个人之中,让他们一同进行艺术创作,这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也有充分体现,让障碍儿童参与个人所获得的新成就,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就会逐渐消除。

二、无言的七彩世界——罗恩菲德艺术教育治疗的旨归

罗恩菲德曾经说过“我一向坚信,只要人类有一息精神的火花——不管它是如何的暗淡——老师和教育家都有责任去把它扇燃”罗恩菲德所秉持的原则就是:发展每一个人的自身潜力,而不管他的障碍程度。他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身的潜能等待挖掘,通过他的艺术教育治疗方法,有障碍的儿童经由自己的创作成就——不但获得了自信和自尊,并且得到了他们迫切需要的独立感和满足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创造活动是感情宣泄和调整的方法,可以提升独立性和思想的弹性,在物质主义的时代里,有障碍者的教育几乎是一致的朝着谋生的准备而运转着,然而快乐和健全的人格与心智是有障碍儿童所享受不了的奢侈品,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情感的归属,我们可以运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艺术教育治疗来使他们成为有用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5

[2]翁震宇,美术教育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系统论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理论,系统论方法

一、系统论方法概述

1、系统的定义

所谓系统, 就是由许多元素所构成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 并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载体。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系统中都有各个组成部分——元素或要素, 各个元素之间具有有机联系;而系统外部有环境, 它与环境之间联系形成特定的功能。所以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所谓系统方法, 就是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去研究所要研究的对象, 即从整体出发, 考察其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结构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功能质, 从而加以综合地处理问题, 以达到最佳目的的一种方法。

2、系统论的定义

系统论所指的系统、元素、结构、功能、环境等一整套范畴都是偏重于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信息的流程的研究的。根据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证明, 凡是客观的事物都有质量、能量和信息三种属性, 这三种属性又都以一种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而系统论只充分利用事物的信息这一属性。系统论所确立的系统、元素、结构、功能、环境等一系列范畴和原则,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任何一个系统 (不论系统的大小和性质如何) 都可以套用的框架 (仅仅是个框架) 。系统的规模大小是相对的, 大而言之, 整个宇宙是一个系统, 哲学系统就是研究整个宇宙 (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小而言之, 物理学中的分子、原子、粒子也各算是一个系统。系统论就是只偏重研究它们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及其环境和功能的理论体系。

3、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贝塔朗菲强调,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部分机械组合和简单相加,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 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 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系统论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认为, 整体性、关联性, 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 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 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二、系统论方法在艺术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1、整体性原则的运用

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一切研究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大至一个宇宙, 小至一个分子, 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都是一个系统, 一个按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统一体。在比如:由贵州民族学院张婧写的《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研究》硕士论文中也运用到了系统论方法, 作者将烟台绒绣作为一个系统, 它的内容所包含一下几方面的元素:三都水族马尾绣概述、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传承与应用。这些元素有着内在的联系, 构成了三都水族马尾绣的系统。而这六个要素在文中虽然是独立成章的, 却不是独立存在的, 他们是一个整体,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各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2、关联性原则的运用

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其中任何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它要素的性质, 甚至导致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发生变化。也即是它的“关联性”。比如在研究艺术理论的时候不单要懂得艺术, 还要掌握别的学科知识, 还得研究艺术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比如艺术理论和哲学、艺术理论和美术, 艺术理论和心理学, 艺术理论和社会学等等的联系。系统具有相对性, 因此当你把对象确定下来后, 你就不能把它孤立起来, 而必须把它还原到网络结构中去, 看看它和别的相关系统的相关度如何。比如《艺术魅力的系统分析》一论文中, 作者在研究艺术魅力时, 将研究文艺作品和欣赏者的相关性, 于是, 从中发现这种相关性是一种对应关系。又比如, 我们用心理学来研究文学, 就是因为心理学与文学有相关性。

3、结构性原则的运用

所谓结构性原则就是说研究一个对象时, 不仅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而且要把它看成是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结构。这里说的“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方式。我们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对象的内在结构, 这是我们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事物的结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事物的本质。比如《艺术概论》一书就是首先找出构成艺术概论的各种元素, 然后研究这些元素的联系方式及其特征, 在这中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艺术普遍规律的结论。

4、动态性原则的运用

动态性原则指的是在任何学科的研究中应把研究的对象看成是动态的, 生成的, 研究它的运动形式、内在机制。比如在《艺术概论》一书中, 作者并没将艺术看成是静止、孤立的而是认为艺术是源于社会, 还要归于社会,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的和孤立的现象。第一, 具体的说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 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一切艺术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 各种社会事物 (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意志, 艺术家又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实践、认识, 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愿望和需要。第二,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 经过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即创作活动, 其创作成果即艺术作品;第三, 艺术作品直接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 即“为师造化、中得心源”;第四, 艺术作品一旦产生, 就必须回到社会中去, 以实现其艺术价值, 而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便是艺术接受。因而可以说艺术它不是一种不变, 而是一种不变中的变, 也就是说它具有动态平衡性。

5、时序性原则的运用

根据系统论原理, 系统具有相对性, 一个系统对于更大的系统来说, 它是这个系统的元素, 而一个元素本身也有自己的结构, 也是由更小的元素构成的, 相对于这更小的元素来说, 它又是一个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不同等级的系统复杂交织起来的网络结构, 它具有复杂的层次性。一个事物处在不同的层次, 就有不同的本质。在《艺术概论》艺术中, 在探讨艺术本质的前提时, 它把艺术理解为一种具体存在于历史中的活动方式, 即人类的一种能够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方式, 而不是从简单的作品或创作主题去理解。在第一章中, 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基本原理, 并指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 艺术作为有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 从创作活动角度看, 艺术又是艺术家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形态, 二者具体地统一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又如, 在探讨艺术创作活动时, 书中把整个艺术创作分为创作主体——艺术家、创作活动过程、创作成果——艺术作品的三个部分, 然后再深入研究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基本理论的问题。

三、结语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区;亚文化;同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空间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在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社会的一部分.公共艺术的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①,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中。本文的研究倾向于使用“社区(Community)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其中社区(Community)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所共同存、在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但这里的区域不限制为空间上的区域,亦可是其他维度上的,例如精神维度上的。 公共(Public)依据《辞海》释义: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

由于空间的文化内涵须要一个物质载体来承载,如果没有这个物质载体,空间的文化内涵就无从体现;这里的“文化”本质上是人赋予给物质载体的,就其在社会性作用的文化方面和人本身相同(人本身也是个物质载体);一旦一个物质体被赋予了文化,那么这个物质体在社会功能性作用上等价于一个媒体。公共艺术本身的“公共”属性说明了它是一个处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公共意味着空间的开放性,开放则必然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这个环境是多方面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都包罗在内,实际意义上这个环境是一个系统,对于进入了、处于系统中的部分来说,与各组份关系的和谐尤为重要;与各组分的关系重要的程度是有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粗暴的将一个艺术作品置于一个公共空间必然使原空间对这个艺术作品产生如免疫排斥反应般的作用。由于公共艺术在文化这个层面上就是一个公共文化媒体,与空间的文化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了原空间的文化对其是否拥有接纳性。要原空间接纳新组份需要组份与原放置空间拥有某种同构关系;就文化层面上,公共艺术作品要与其所在的地方的人文环境等取得某种契合,从而和谐的存在于环境中。契合的等级级别有差别,就这种契合的内容抽象分解为不同种的元素,不同种的契合所带有的元素的量是不同的,同时不同元素契合的强度是不同的。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的地方的人文环境的共有元素越多,强度越大,契合越强;这种契合强到一定程度上时就会使环境接纳新组份;当新组份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组份就可能发挥出自身的其他性质来改变环境。

环境是复杂的,人文环境更是。公共艺术多存在于人口集中的地方,“一个地区聚集的人口数越多,就越成为城市,”“一个地方越具有城市的特征,亚文化的类别就越多。”②亚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来说的;主流文化包含的概念内容过于庞大以至于难以研究,所以将主流文化分成更多的亚文化来研究是有必要的。亚文化同样有着地域性,并且多个亚文化存在地理空间上的交集。在此再次使用社区的概念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把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分成不同的亚文化社区来看待,不同的亚文化社区可能存在空间上的、人口上的重合,但这不影响研究的继续。由于一个空间可能处于多个不同亚文化地理空间的交汇处上;同理的,一个公共艺术通常都处于多个不同亚文化的地理空间的交集处,对于想同时进入且融入这些亚文化社区的公共艺术而言,就需要与这些亚文化社区拥有某种同构,即带有某种这些文化所共有的元素。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在文化维度上进入了文化社区,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个社区公共艺术作品,同时在地理维度上成为了一个社区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进入了一个系统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言,其维模(Lantency)的作用就会体现:维持、强化并传播艺术作品与社区文化相同的文化元素;以相近度与无损度为基准的选择性逐渐导入自身所带有的其他元素到系统中;以有损度为优先的,阻碍其他元素进入其所在的文化系统。

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需要放置于多个亚文化地理空间上的交集处的,并希望进入这些亚文化的文化环境中,那么需要像使用逻辑语言“∩”一般找出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内容,然后在这个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抽出构成的元素,再以这些元素来建构艺术作品,从而以同构的形式进入这个亚文化的文化环境中。从适应度最大来考虑,由于文化是由人创造的,那么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那如:真、善、美,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等,作为公共雕塑的构成元素必能被大多数人所接纳,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反过来,如果是反人类所共有的追求的话,就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思,其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接受,行为上的接受;时间的延长可以改变这个精神上的“接受度,”但这个“接受度”的提升是以社区本身的改变为前提的。到此,就公共艺术的设计而言,这样的例子太笼统,还不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分析。

以公共艺术作品受众对象数量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不同亚文化社区在地理空间上重合,但往往存在不同亚文化社区个体数量上的差别,那么可以以一个或数个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的亚文化社区为目标受众对象来完成一个“分割”,选取一个或数个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的亚文化社区为目标受众,那么在找出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文化内容时,就可以相对更全面、更个性,在与这一个或数个亚文化进行文化契合时就能发挥更大的强度。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共有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作品在对于文化整体时可以以其数量上的优势进行影响。

以公共艺术作品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强度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挑选数量上尽可能少、特殊性尽可能强的亚文化社区为受众对象与其他文化社区完成一个“分割”,那么在找出这个亚文化社区与其他亚文化社区不同、特有的文化内容元素,但其特有元素相对来说过于少,还需要配上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内容的元素,如此就可以造成这个亚文化社区内部与艺术品的高、强度契合,从而给这个亚文化社区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依靠社会影响的整体性将这巨大影响传播出去。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以公共艺术作品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时间长度为优先考虑条件,则有:在确定目标受众亚文化社区的基础上找出此亚文化社区与其他亚文化社区不同的元素来完成一个“分割”,以元素在亚文化社区内存在时间为优先,影响强度为次之的的选择标准来挑選部分元素,但其特有元素相对来说过于少,还可配上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追求的内容的元素,以此就可造成这个亚文化社区的维系元素与艺术品的契合,从而给这个社区造成长期影响。同样,反过来的影响与前文所述类似;反过来,如果是反这些亚文化所特有的,长时间、强影响的内容的话,就能引起这些亚文化社区中的大多数人的反思,同样就能以“大多数人不接受”的姿态被社区接受,成为社区的一部分。例如:深圳的《开荒牛》就带有着种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埋头苦干的开拓精神。制成之时,维系了社区内的有志知识青年这个亚文化群体的奋斗理想,而今却成为了深圳的精神象征。

实际应用中,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想要给社区造成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就受众对象数量、影响的强度和给受众造成的影响的时间长度这三个维度上,设计者可以就目标和方法在上文所述的情况中斟酌使用亚文化所属的元素。处于系统中的部分对整体有顺应和改造作用。前文所述的方法是以顺应为核心的,但改造社区,尤其是中国这个大背景下,才是公共艺术品制作的真正动力。对社区文化上的改造需要部分顺应为前提,以对社区的存在无害为基础,有利为动力。潜移默化的作用于社区,从而进一步作用于整体,发挥出巨大的能力。这意味着设计者不能过份脱离社区的实际文化,在考虑好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要对于某社区产生的实际意义后,先以上文所述的方法确定顺应所需要的元素,再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上一些改造目标所拥有的元素来完成艺术作品。这好比顺应所需要的元素是火箭,改造的元素是核弹头,两者一起制作成的公共艺术品成为了核导弹,在目标地域置下,便能产生巨大的文化上的爆发,最终改变了文化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地理环境。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反映。公共艺术反映了社区的文化时也反作用于社区的文化;合理设计公共艺术品通过元素同构进入环境,从而改变环境。我国公共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合理使用来专门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定能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朱尚熹.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 《雕塑》 2004/05

笔者注:若将社区的最大地理范围扩大到整个地月系以内,则包含了目前为止地球范围内的所有社区,而且把人类活动的的空间维度给限制了;那么在这基础上精分的小社区就可以在地球的空间维度内打破其他维度,例如精神维度,时间维度。本质上是把“社区”的概念还原回了最初的拉丁语的“共同的东西”的意思,即拥有“共同的东西(属性)”的主体(人)们。

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军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粒子系统,造型

0 引言

虚拟模拟训练系统在机械装备的操作演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军用工程机械液压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如何对其复杂的液压系统进行快速造型,并提高造型效果的逼真性,是目前军用工程机械虚拟模拟训练系统所面临解决的关键问题。军用工程机械有大量的液压元件和液压管路,在对大量相关液压原理和操作模拟建模中,必须借助粒子系统建模方法对液压油建立动态模型,并要考虑克服模拟时间滞后、中间数据存储量大、模拟效果呆板等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粒子造型已成为液压虚拟演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1 军用机械装备液压系统粒子造型基本原理

粒子造型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大量不规则的、随机分布的有一定生命和属性的微小粒子图元作为基本元素来绘制一个或多个对象。粒子图元的形状可以是小球、椭球、立方体或其它形状,此外每个粒子还具有大小、颜色、透明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以及生命周期等属性。基于粒子造型的基本思想,并针对军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基本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军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粒子造型的基本流程。对单个粒子,需要定义结构体来存储其属性信息,通过这些属性控制粒子的运动状态、消亡条件等参数。每个粒子的位置、取向及动力学性质都由一组预先定义的随机过程来说明。粒子在系统中要经过产生、运动和消亡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粒子的大小和形状随时间变化,其它性质如粒子的透明度、颜色和运动都将随机变化,从而充分体现出不规则对象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可很好地模拟油液流动的视觉特效。

2 液压系统粒子存储结构

由于粒子出生和消亡的频率较高,若采用普通的结构体数组存储粒子系统,则对粒子的增减操作需要较多的循环判断,程序设计复杂,执行效率低下。因此可采用链表结构存储粒子,链表结构中各单元体通过两个指针指向与其相连接的前后单元体,从而形成链状结构。在该链状结构中加入或除去一个单元体都非常简单,只需调整单元体两个指针的指向,执行效率很高。在油液模拟时采用两个链表存储粒子,一个作为粒子源,另一个作为流场模拟粒子系统,两者的粒子总和一定,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变化。当粒子消亡时将该粒子从模拟粒子链表中删除,加入粒子源链表;当粒子出生时则相反。

对单个粒子,需要定义结构体来存储其属性信息,通过这些属性控制粒子的运动状态、消亡条件等参数。在流场模拟中,粒子需要表现流动特性,涉及空间位置、矢量大小、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等,通常用移动的箭头表示,箭头的长短代表流速大小,箭头指向代表流速方向。要通过插值得出粒子相应位置的流速,还需确定粒子所处计算网格的编号信息。此外,为判断粒子的存亡,需加入粒子是否跑出模拟区域的标识变量。

3 液压系统粒子的产生和消亡

粒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于军用工程机械的全液压转向系统(图2),其中已有粒子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形状、不断运动,伴随着新粒子的加入,旧粒子也不断消失。与粒子有关的每一参数通过一个随机过程来控制,每一步的操作均是过程计算模型,因而它可与液流运动和特征的模型结合起来。例如,粒子的运动、变换可用偏微分方程来表达。粒子系统中粒子的产生有两部分:1)初始时刻产生的粒子,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糊形体的形态;2)为了补充系统中消亡的粒子,每隔一定的时间周期新生的粒子。

设定粒子的产生和消亡的部分语句如下:

为表达粒子系统的随机性,还可采用一些简化的随机过程来控制粒子在系统中的形状、特征及运动。对每一粒子参数均确定其变化范围,然后在该范围内随机地确定它的值,而其变化范围则由给定的平均期望值和最大方差确定[2],其基本表达式为:

par=mp+rand( )×varpar (1)

其中,par为粒子系统中任一需要确定的参数,包括初始位置和大小、初始运动速度和方向、初始颜色、初始透明度、初始形状、生命周期等。rand( )为区间[-1,1]上的均匀随机函数,mp为该参数的均值,varpar为其方差。

虽然整个粒子系统不断更新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在液压油的流场模拟中,因液压油的流速大小及液压管路空间分布粗细不均匀,在粒子的运动过程中将会产生粒子聚集现象,导致整个流场内有的部位粒子很多,而其它部位则粒子很少,不利于演示的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整体流动的模拟效果。因此,必须合理地控制流场的粒子密度,即通过对各液压油的进出的粒子进行统计,当超过规定个数后,便使此时刻进入同一部位的其他粒子消亡。这样从出生和消亡两个方面控制整个流场中粒子的密度,使粒子能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液压流场,达到了良好的模拟效果,如图3所示。

4 液压系统粒子的运动和流场路径受限控制

粒子动态描述了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状态变化过程,状态变化包括粒子空间位置、速度和形态的改变。某一帧粒子空间位置可以由其速度和上一帧的位置得到。最简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可由下式描述[3]:

其中:P为位置,V为速度,a为加速度。

粒子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使其运动方式发生改变,如常加速度运动、随机加速运动,只需修改加速度,其值相应地取常加速度和随机加速度。

液压油液的流动总是受限在液压元件和液压管路的内部空间中,并按照给定的路径运动。粒子路径限制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系统接受虚拟环境的参数信息和控制信息。动画的控制机制控制粒子和物质的运动与变化;生存机制控制粒子在粒子场内的新生与消亡。该系统的核心是粒子运动路径限制,它直接受限于预先设定好的粒子运动路径即液压管路和液压元件的内部结构,溢流阀的外形与剖视图如图5所示,溢流阀降压时的油液流向模拟如图6所示。

5 结语

叙述了军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粒子建模的方法,并结合实例,研究了液压系统粒子造型的基本流程、粒子存储结构、粒子的产生和消亡、粒子的运动状态、油液流场路径受限控制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灵活运用粒子造型方法,提高了军用工程机械液压虚拟模拟系统的造型效率和逼真性。

参考文献

[1]Reeves W T,Blau R.Approximate and probabilistic algorithmsfor shading and rending structured particle system[J].ComputerGraphics,1985,19(3):313-322.

[2]袁霞,张玉啄.粒子系统方法及其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4-16.

上一篇:临床护理信息下一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