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专业范文

2024-09-18

旅游地理专业范文(精选12篇)

旅游地理专业 第1篇

一选择教学内容, 设置相应任务

学生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所设计的任务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分析、交流和拓展的空间。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1. 设计任务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有较大差别。旅游地理课一般针对的是高职一年级学生, 他们年龄偏小, 知识结构不完善, 理解、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 学生重技能而轻文化知识的现象普遍。因此, 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智能情况, 设计的任务应该是建立在职校学生能够完成的基础上。

2. 进行工作岗位分析, 明确任务要求

工作任务的制订应以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为准, 因此教师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

在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 对导游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知识要求最高, 关系最密切。事实证明, 旅游者可以从导游人员的讲解和交流中获取知识。为了适应游客的这种需求, 导游人员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真才实学, 这就要求导游人员的知识面要广, 需要以渊博的知识做后盾, 做到讲解内容丰富、言之有物。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导游服务工作中不同的能力要求, 针对各个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在地貌旅游资源的教学中, 我搜集大量典型地貌旅游资源的图片,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及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并以导游的身份, 在课堂上讲解这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形态特征、美学特点。在各大旅游区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旅游线路设计知识, 要求学生以该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设计出最能体现本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的旅游线路。在旅游资源保护的教学中, 选择某些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的正反案例, 结合《旅游学概论》中的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及意义。

3. 任务设计的新要求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当中, 为学生设立一种“做中学, 学中做”的模式。此外, 在任务设计时, 要设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任务, 这样才能增加任务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的任务还要体现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重要性, 调动他们学习的欲望。因此, 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感染力。

预设的工作任务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要因材施教。教师设计工作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年龄、兴趣爱好, 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力所能及的任务。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任务引领教学模式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运用过程中要超越功利主义的认识局限, 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角度来把握。

二分析工作任务, 处理教材

教师提出任务后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任务, 不要急于讲解。提出的问题中, 要针对未学过的新知识, 着力解决问题, 而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教师要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网上相关资料的网址等, 帮助学生分析工作任务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要做的分析包括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工作任务, 以及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其要求是把本专业所设计的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 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 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 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一种或若干种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具体包括了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

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例如, 在“旅游区旅游线路设计”的任务中, 学生要了解只有掌握了各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和相关线路设计的理论知识,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这些知识补充进去。当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时, 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分组合作, 完成任务

1. 注重分组的合理性

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中, 工作任务具有开放性、团体性的特征, 需要学生交流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所以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 也必须运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在分组合作时要充分将优、中和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 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和性格, 这样使组员之间相互帮助。根据教学需要, 我一般采用6~8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组既有善于口语表达的, 又有善于画画、写字的, 还有学困生。在每个小组中, 我都设立了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 当然这都是他们自己主要承担的角色, 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和小组成员互换。

2. 合理设计, 明确任务

当学生领到预设工作任务时, 教师可先提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而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 哪些是可以通过哪种途径获得的。如在“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连线”的任务中, 学生要明确掌握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特征等知识, 而当学生自学了这些知识, 就能准确判断其类型进行连线, 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某旅游区的旅游线路”时, 学生除了要掌握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知道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 然后根据其分布和各种交通网络将其串成旅游线路。通过这种学习,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要比单纯识记效果好得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就可以分小组互相合作, 进行在“做中学”的学习过程。如在“某旅游区的旅游线路设计”项目中, 学生先自学该区域重要旅游景点的知识, 参照本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确定旅游线路的主题。如华东旅游区的“江南古镇游和现代都市游”, 华中旅游区的“红色旅游”和“三峡三国游”, 西北旅游区的“民族风情和草原大漠游”。然后小组成员分工, 收集相关景点资料, 将景点标注在地图上。接着根据搜集的资料, 精选景点,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查找交通工具的班次, 并设计好具体的行程安排。当一切完成后, 各个小组还需推选代表进行汇报讲解。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分工合作, 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更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 全面关注, 师生互动

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承担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视问题的性质, 或进行个别辅导, 或进行集中讲解。这里的讲解, 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求助, 有针对性地讲解, 学生已经会的知识就无须多讲。如具体的景点知识中, 教师只需要对景点的历史地理背景及成因等内容进行分析, 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旅游区主要景点”模块中, 景点的分布和介绍学生可自学, 而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区环境则需要教师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总之, 教师的根本职责在引路, 在引导, 而不是传统的讲授。

四采用多种方式给予成果评价

1.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完成任务时, 其自学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刚完成任务的时候是最迫切想知道学习成果的时候, 教师此时做评价更能得到学生的关注, 并激发其学习热情, 为今后的学习增加动力。

2. 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 就要鼓励, 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尤其是学生完成任务以后, 教师要积极展示他们的成果, 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其自身的优点。多采用正面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职校学生通常长期得不到关注, 得到的往往是负面的评价, 因此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对他们更显得重要, 能够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3. 评价要客观真实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的表扬应该客观公正, 盲目随意的正面评价反而会使学生怀疑教师评价的公正性。所以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进行表扬或提出意见, 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4.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

作为职业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 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评估进行侧重。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学生, 在行业的调查中发现, 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总之, 在新课改中, 作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中国旅游地理, 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和教法来品味她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任务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消除其心理障碍, 使学生在团队中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摘要:目前, 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职业学校专业课的教学中。本文就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运用进行实践研究, 对高职高专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尝试。

关键词:任务引领,中国旅游地理,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芳.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林东.论职业能力取向的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旅游地理 第2篇

1.长江流经的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

徽、江苏、上海。

2.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我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

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西安兵马俑。

4.岩溶地貌最具观赏价值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桂林山水)。石林(路

南石林)。溶洞(芙蓉洞)

5.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安徽九华山(地藏王)、四川峨眉

山(普贤)、山西五台山(文殊)。

6.我国四大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

7.我国四大自然奇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吉林雾凇、路南石林。

8.中国皇家陵墓的封土形式:方上式(秦始皇陵)、山陵式(唐乾陵)、宝成宝

顶式(明清)

9.中国四大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拙政园、留园。

10.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11.岭南四大园林: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三房、佛山十二石斋。

12.佛教寺庙的天下丛林四绝: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北京灵隐寺、湖北玉泉寺。

13.四大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

窟。

14.四种佛塔及代表:山西应县木塔----楼阁式

大理崇圣寺三塔----密檐式

北京妙应寺白塔----覆钵式

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式

15.关外盛京三陵:永陵、定陵、福陵。

16.我国鹤城是指齐齐哈尔,因为有扎龙自然保护区,号称“丹顶鹤的故乡”。

17.我国三大名瀑: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

18.我国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19.我国三大风景城市:杭州、桂林、昆明。

20.中国历代都城多以皇家宫殿为中心布局。作为处理政务、居住游玩、奉天祭

祖的地方。

21.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称为“祖庭”。

22.盘山风景区的“三盘之胜”指的是:上盘之松、中盘之石、下盘之水。

23.天津四艺:风筝、地毯、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北京三绝:景泰蓝、牙雕、玉雕。

24.中国文化四绝:山水画、烹饪、园林、京剧。

25.世界山唯一珍藏释迦牟尼舍利子的寺院是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

26.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叫孔林。

27.“中国历史立体画卷”是泰山。

28.天下第一陵是黄帝陵。

29.黄山四绝:奇山、怪石、云海、温泉。

30.江南的三大奇石: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邹云峰。

31.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形容南京地势险峻。

中国旅游地理

32.全球最大的白鹳越冬地是鄱阳湖湿地保护区。

33.百戏之祖是指昆曲,发源地是 江苏昆山市。

34.二泉映月创作于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边。

35.西湖旧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断桥残雪、曲院

风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36.“天下第一江山”是指北固山。

37.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雁荡山。

38.三亚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主要有亚龙湾、鹿回头、天涯海角、木东海等

景点。

39.福州有“温泉之都”的美称,有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等许多特产。

40.土楼是闽西的民居。

41.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的泉州。

42.我国钢琴之岛是指福建省厦门市的鼓浪屿。

43.澳门的标志性建筑是:大三巴牌坊。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是太平山上的凌霄阁。

44.阿里山的五大景观:云海、日出、森林、铁路、樱花。

45.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彪悍淳朴的民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

盛会,蒙古“三艺”是骑马、射箭、摔跤。

46.拉卜楞寺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宗教主寺之一,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47.我国的三大响沙:内蒙古的响沙湾、甘肃的鸣沙山、宁夏的沙坡头。

48.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博斯腾湖,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是:纳木错。

49.新疆有“地下博物馆”的美誉之称。

50.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

51.拉萨三大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

52.我国四大避暑胜地:北戴河、鸡公山、莫干山、庐山。

53.马踏飞燕的故乡:甘肃武威。

54.分别介绍武夷山和泰山:

武夷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号称“奇秀甲东南,碧水丹山”,是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区;景区内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见胜,三三是指九曲溪,六六是两岸36座峰,七十二洞穴和九十九个山岩;武夷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在此讲学数十载,今有紫阳书院,号称道南理窟,九曲溪沿岸的古越人悬棺令人叹为观止;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人与自然生物保护区”,树木的种类是欧洲的七倍,被誉为“大自然的植物园”,鸟类300多种,号称“鸟的天堂”,山中盛产大红袍,非常珍贵。

测试卷35 旅游地理 第3篇

1.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因为( )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 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 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

A.把握观赏时机 B.选择观赏位置

C.抓住景观特点 D.移情于景

3.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

A.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B.火山喷发而成

C.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

D.由沉积作用形成

4.北京故宫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原因是( )

A.位于首都北京,交通通达性好

B.历史文化价值高

C.自然、人文景观组合最佳

D.具有非凡性和历史文化价值,便利的交通和一定环境承载量

5.在接待国内游客方面,杭州每年约为2000万人次,而桂林只有600~700万人次。其主要原因是两地有( )

①游览价值差异 ②市场距离差异 ③地区接待能力差异 ④地理位置及其通达度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 下列岩石中,通常有溶洞发育的是( )

A.石灰岩 B.页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7. “我想去旅游,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形象地说明,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旅游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有( )

①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②必要的闲暇时间 ③旅游偏好 ④旅游动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主题形象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的红色旅游区( )

A.湘赣闽红色旅游区B.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C.大别山红色旅游区D.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有位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后感慨地说:“中国真大啊!短短的十几天内在没有登高的情况下,就让我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结合图,回答9~10题。

9.这位游客来中国旅游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D.秋季

10.这位游客最有可能的旅游路线是( )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丙丁

1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闻名于世,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这里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十分浓郁。

参考上图,举例说明构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1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使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请分析苏州与宁波哪一座城市更具有旅游优势?并说明其优势条件。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08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团队旅游以来,截至2011年10月底,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人数累计已达到282万人次。截至2011年3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给台湾创造32.47亿美元收益。

材料二 进入台湾旅游人数排前五位的省份及所占台湾旅游市场份额统计表。

材料三 下图为台湾略图。

(1)简述进入台湾旅游的中国大陆客源地分布特点。

(2)分析台湾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旅游地理专业 第4篇

《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感旅游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从常住地抵达目的地, 形成空间的位移, 以达到休息、游览的目的, 其最大的特点是游客地理区域间的移动。所以, 作为旅游活动的导游员, 需要了解中国 (地方) 文化和旅游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 需要利用地图训练学生地理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用图技能, 促进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的建立。要让学生掌握每个旅游景点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和自己的相对位置, 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简言之, 就是让学生知道旅游区、景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督促学生掌握各旅游区概况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 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 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因此, 需要导游掌握的知识范围较广。导游介绍的旅游区概况, 通常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水系;区域的行政区、面积、人口、历史沿革、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著名的旅游景区、风物特产、区域交通等。因此, 作为合格的导游员, 需要了解各大旅游区的概况, 这正是《旅游地理》课程目标之所在。

使学生了解著名风景区概况在中国境内服务的导游员通常分为地陪导游、全陪导游和景区景点导游员三种。景区景点导游员未必有导游证, 地陪导游和全陪导游则需要考取当地的导游证。不论是地陪还是全陪, 都需要了解旅途中的地理常识, 要能够解答游客的一般问题。如从旅游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经过的主要城市名称, 车程时间, 区域风景名胜区数量、种类、有什么特色旅游资源、风物特产等概况等。因此, 旅游地理的教学目的便是针对导游员的任务有选择地讲授课程。如对在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的讲解中, 全陪导游只需要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看景的注意事项即可, 而黄山风景区的构成、景区各个景点的详细介绍等内容, 可由安徽的地陪导游或者黄山风景区的讲解员完成。

《旅游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为例)

地图和地理知识的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最主要、最简便、最常用的直观工具。地图把地理事物形象化, 借助地图可把广阔、遥远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中职旅游地理地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感, 因此地图教学必不可少。另外, 很多内容可以贯穿在地图教学中, 笔者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图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除了专业的地理地图以外, 还应展示各景区的照片,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区、景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概况根据教学目的, 不论是地陪还是全陪, 都必须对旅游区的概况作大致了解。因此,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概述内容应作为教学内容来选择。但在地图教学中, 已经将很多知识补充讲授了, 这里主要选择地图教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 如本区域的交通、风物特产、民族分布、风景名胜区文化和特色等等。

城市旅游地理和导游基础知识重复内容较多, 而旅游地理的课时有限, 因此, 在内容上应重点选择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城市作为讲解对象, 如表2所示。其他的内容, 则应放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讲解。虽然在内容上不选城市以外的内容, 但在地图教学环节中, 还必须让学生了解各个景区的地理位置。

扩充乡土教学内容《旅游地理》教材是统编教材, 对全国学生都通用。教材编写注重一般性知识的介绍。而中职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 导游专业的学生通常都要考本地导游资格证, 在本地受旅行社委派担任地陪, 或者在本地景区景点服务。这种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弄清本地的旅游资源状况, 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各种文化内涵。如针对苏州市而言, 《旅游地理》只涉及苏州市著名的景区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寒山寺、虎丘等景区的概况, 详细的导游词则在苏州市导游证考试教材中。因此, 《旅游地理》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补充本地的内容, 以加强学生对本地景观的掌握。

从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教学推广到《旅游地理》课程的其他六大旅游区教学中, 《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地图和地理知识、旅游区概述、各旅游区中的城市及扩充乡土教学内容四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 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精心安排课堂教学, 以有利于《旅游地理》的教学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婉如, 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本书编写组.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沈世忠, 邹海晶.旅游地理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旅游地理 第5篇

1、空气温度垂直递减速率—也可以叫做绝热率,是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当高度每上升100米时,气温下降0.6度的现象。

2、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地—旅游地是指包括旅游设施和服务及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供给综合体,或指具有一定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旅游地的特点是在该地域内分布着已被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而且在经济结构上有多层次的旅游业,即拥有综合性的旅游供给设施和服务。

4、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和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旅游地空间竞争—包含替代性竞争,非替代性竞争

6、RBD-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可译为“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等。指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

7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8、旅游生态容量:在保证生态系统不致退化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场所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9.、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10、中国旅游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须依据《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由国家旅游局验收组对创优城市检查验收,并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的要求。

二;简答题

1、简述旅游者活动行为的层次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为: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

基本层次:对陌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游览观光,国外称其为观光旅游。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旅游

专门层次: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修养疗养、出席会议、从事商务活动、科学考察、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宗教朝觑等。这种旅游行为不具有普及性。

不同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2.简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在规划开发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岩溶是可溶岩在天然水中经受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水系特征的自然景观

3.简述旅游区划的原则

旅游区划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旅游区划一般遵循的原则是:①发生上的共同性。旅游区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和共同的历史发展过程;②旅游活动的完整性。每个旅游区具有一个或数个旅游服务中心,提供食宿、交通及其它生活设施;③拥有相当数量的旅游点,形成一定的旅游时间;④为便于管理,要考虑行政上的完整性。

三、分析回答题(每题20分)

1.试以旅游客源地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分析成为近年来我国主要客源国的状况。

2.旅游对自然环境有哪些负面影响?谈谈如何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这些影响的实际例子或想法?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时间比-去某景点、目的地旅游时用于旅行的时间与游览时间的比。

避免旅游时间比太大的景点,尽量安排旅游时间比小的景点。

2特尔菲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3,温度-湿度指数

5,旅游心理容量

6,旅游区-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是指县级以上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7,旅游流-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8,旅游通道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新探 第6篇

关键词: 旅游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即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很大,为了实现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必要。

1 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是新时期教学的主导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

1.1 发挥情感作用,鼓励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情绪受外界影响非常大,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课堂上经常选一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交流与合作增强学习旅游地理的信心。

1.2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兴趣。

旅游地理的优势是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使旅游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1.3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对家乡、祖国与世界的热爱,树立全球意识,如在学习全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时,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从全球的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1.4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旅游地理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体验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旅游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美,展现这些美,让学生学会欣赏。我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内容,例如将宗教、音乐与舞蹈、火山温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融入音乐、图片与录像中,使学生们意识到旅游地理可以带大家作免费的旅游,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2 旅游地理教學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旅游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包含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三个层次。

2.1 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

旅游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如地形图、政区图、旅游景点分布图等以逼真形象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发大脑潜能。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不仅是旅游地理教学的特点,而且是学习旅游地理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有积极作用。

2.2心理品质的培养。

旅游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每个方面都有充分的智能因素,有利于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旅游地理教材中自始至终贯穿“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它不仅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旅游地理教学要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2.3文化素养教育。

旅游地理教学在叙述自然和人文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观念教育,特别要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述香港、澳门、台湾时,对澳门、香港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历史进行详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学生熟悉台湾的历史,明晰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炎黄子孙的责任,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旅游地理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多使用讲述法,采用满堂灌,教学呆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应有的动力,迫切需要改革。

3.1 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保持师道尊严,是课堂的主宰,经常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享有教育的参与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不一定就不如教师,因而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3.2 解放思想,开放课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而旅游地理教学有多样性、兼容性、灵活性的特点,只要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对学旅游地理有利,就都可以在课程中综合运用。要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问题设计、课题设计、实地考察、实验都可以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3.3 处理好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我们积极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优化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在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都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以实现。

教材的多媒体化是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而且包含声音、动画、录像。如在讲授甘肃旅游景观时,通过影像文件展示甘南的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总之,课程优化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与学习。

旅游地理教学的优化 第7篇

一、旅游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问题。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 (以下简称中职学校) 旅游地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等。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 首先, 这些教材的内容编写较模式化, 基本都是绪论、分区旅游资源概述和景点旅游资源3个部分, 教材体系过于强调知识内容和学科的系统性, 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其次, 现行教材缺乏导游工作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如旅游资源景观图、旅游交通地图、旅游线路设计等。而是偏重于景点的文字描绘。所有的教材均没有配套的音像资料, 学生对景区的理解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来想象。图像系统的缺乏, 不能不说是旅游地理教材的一个重大缺陷。第三, 教材也没有相应的配套练习册和填图册, 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 生源问题。

现在初中生源是“一流学生挤重点, 二流学生进普高, 三流学生到中职”。当前的“普高热”使得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中职学校招进的学生多数在初中阶段是学习上的“失败者”, 这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较差, 容易产生自卑和逃避学习的心理。起点低, 知识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欠缺, 好动贪玩, 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混个毕业证向父母交差完事, 这是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通病。

3. 教学问题。

笔者发现, 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学生认识不足。教师们普遍认为中职生是双差生, 是来混毕业文凭的, 没有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可塑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 将学生学不好的责任完全推到学生素质差上。二是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认识不足。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地理专业教师是从普通教育转变而来, 对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很模糊, 认为教师只要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因此, 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缺乏师生的互动, 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三是不能因材施教。许多旅游地理专业教师不能根据中职生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等特点对教材知识以通俗易懂和富有趣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由于现行教材缺乏音像资料和图像系统, 缺乏直观教学, 如果教师也不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 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旅游地理教学的优化

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旅游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涉及园林、建筑设计、民俗文化、考古、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人文心理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由于该学科知识面涉及广, 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把增强学生的技能和岗位就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这样才能对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具体应达到的目标:一要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要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合理地介绍区域旅游资源, 科学地解释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三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时空观念和综合动态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初步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 合理设计旅游路线, 提高从业素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旅游地理教学局限于语音教学, 具有抽象性、局限性和被动性,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和学习主动性, 影响学生对旅游地理专业学习的兴趣, 也违背了职业教育所追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因此, 改进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及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教学相长。

(1) 多媒体的运用与情景教学。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 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学习热情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不爱听讲。如果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游离到课堂之外。但借助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 提高其注意力。笔者在讲解教材第4章东南沿海旅游区第13节《桂林市》时, 将自己到桂林游玩时拍摄的照片和“印象刘三姐”的VCD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地理事物和旅游景点, 使本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有趣,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二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旅游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因和特征常常需要化抽象为具体, 以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如在讲解教材第4章东南沿海旅游区第6节《武夷山风景区》时,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武夷山风景区峰峦起伏、沟谷纵横、碧水丹山的图片来说明丹霞地貌的特征, 同时与江西三清山的风景图片进行对比, 并通过地质和水文分析, 使学生理解这些奇特自然景观的成因, 并轻松记忆类似旅游资源的典型特征和分布。三是有利于提高课容量,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有声音, 这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的。大量的声像图片和旅游景点的解说词, 不但可以节省教师的劳动量及课堂时间, 还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旅游地理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2) 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职生基础较差, 对学习不感兴趣, 抱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教师使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 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 但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被动, 导致学生听课疲倦,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中职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用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和模拟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本省的旅游景点并不熟悉。于是, 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并搜集河南省所有的旅游资源资料, 要求他们设计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最佳线路, 从中选出部分较好的设计, 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并将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 再选出学生作模拟导游, 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改进评价体系。

绝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始终属于弱势群体, 教师和社会对其评价有失偏颇, 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笔者认为, 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可由3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指标, 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进步评价, 采取分层评价、分层激励的方式, 鼓励他们超越自我。二是卷面成绩。卷面成绩主要检测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情况。教师在考卷设计上一定要把握中职生地理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 掌握梯度,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让学生考出自信, 消除自卑感。三是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主要检测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旅游地理学科成绩评价时, 一定要引入从业能力测试, 绝不以卷面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还可以将旅游线路的设计、导游词的编写、景点的解说等纳入知识运用能力评价体系之中。

旅游地理专业 第8篇

1 旅游开发背景分析

随着国家新政策不断完善, 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旅游投资, 还是开发建设都有更为宽松的政策空间。完善的政策体系, 也让相关涉游投资企业感知到市场发展的先机, 这也是实施旅游投资开发的首要要素。

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当前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多数家庭愿意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就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和实际需求。市场的需求就是投资的热点和风向标, 也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导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旅游服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这就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合理, 以旅游业发展为先导, 融入时代发展需求, 调整产业内容, 实现重点突破, 就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全新方向, 这也是旅游开发的新思路。需要通过实施旅游开发, 以新组建的旅游公司为主体, 整合旅游资源, 孵化旅游需求, 对接政策支持, 必然能够为产业转型突围寻找到精准的市场突破口和发展切入点。

2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及茶文化旅游认知分析

2.1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概述

旅游是针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产生的一种行为。任何旅游活动都是基于一定载体所实施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由于其客观特性, 其开发和利用过程都会受到部分客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而对游客来说, 其决定选择旅游线路时, 往往会结合一定信息进行目的地筛选。筛选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具体资源进行分类、细化的过程。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实际上是游客针对旅游地自然资源所作出的社会行为。其往往会造成某一区域旅游资源很热, 而其临近区域由于产品的雷同化或同质化, 形成较冷的局面。筛选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自然资源的考量, 其有自然属性原因, 也有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因此, 通过融入旅游地理的筛选理论, 我们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想要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就必须针对性的筛选, 做好区分和细化, 在差异化开发建设基础上, 确保旅游产品资源的品质与实质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融入多元内容, 也能够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全面深刻的认知, 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冷与热的景点游览状况。

2.2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及内涵分析

想要对茶文化旅游有深度认知, 首先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包含哪些产品?正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如今所有要开发的产品都必须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而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养生特点, 充分融入采茶、制茶体验、品茶文化、茶道、制茶程序学习、茶艺欣赏等内容的体系化旅游活动。当前开发茶文化资源, 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 以市场需求进而完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要针对消费者的客观需求, 对现有资源进行及时调整。这两个方面都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营销理念为前提。

茶文化旅游作为基于茶文化资源基础、融入消费者多元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活动, 其主要特点集中表现为:首先, 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元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休闲养生当做自身生活的主要内容。关于茶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人们的兴趣点,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深度了解茶的文化。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其次, 由于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 其生产和成长有着一定独特性, 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具有区域特性的旅游产品。

同时, 茶文化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是体系化、系统化。正是几千年的时代发展, 形成了极具历史积淀的茶文化, 可以说, 茶文化旅游产品, 先是一种多元文化, 之后才是旅游产品。内容丰富、产品多元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最后, 随着旅游行业发展不断成熟, 如今游客参与旅游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观光旅游, 成为参与体验式旅游活动, 正是游客自身旅游理念的不断成熟, 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者才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感受与体验。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产品延伸, 有效促进了茶叶经济的发展, 如何有效的把茶文化旅游亮点结合到旅游群体上, 使之产生效益, 关系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茶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弥补区域元素、自然元素所造成的影响, 着重构建文化内涵与旅游品质。茶文化旅游实质上是将茶元素深化升级为文化内涵, 通过融入旅游行业的特质, 结合产业特点所进行的开发经营。

3 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鉴于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机遇、消费市场需求等因素, 结合茶文化本身资源优势及结构调整要求实施旅游开发, 完全符合时代要求。融入茶文化元素, 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规划、运营, 需要系统化的理念。理念是指导我们做事的基础和前提, 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

3.1 准确定位, 结合特点———构建体系化定位

构建开发模式, 首先要有超常规性的定位, 从而满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定位是模式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是决定开发思路的重要要求, 因此在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设计过程中, 必须做好产品定位。同时, 要清楚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既要充分结合传统要素, 同时也要与发展需求相结合, 要有跨时代性的开发理念, 既要看到传统, 又要描述未来情况。单一的行业结构很难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我们在实施开发过程中, 不能割裂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要素, 通过跨行业融合, 实现多元要素构建。

3.2 创新开发, 融合打造———构建融入旅游特点与市场的开发思路

随着旅游市场发展和不断成熟, 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不断深化, 其旅游消费需求逐渐突破传统的范围界定。在结合茶文化区域绿色资源基础上, 实现创新开发。要突破游客的认知偏差, 避免出现“被归类”的现象, 融合性打造, 融合性实质上就是跨行业发展。要融入与旅游相关的多个行业, 同时整个区域内各个板块之间也要互相融合。想要避免出现“区域热, 自身冷”的开发、经营局面, 就需要实施融入旅游产品特点与市场需求的开发思路。

3.3 丰富产品内涵, 推动行业内融合互动———实施多元化经营思路

想要有效避免自身被游客屏蔽, 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丰富自身产品的内涵与多样性, 只有自身产品具备全面性, 才能确保自身旅游产品能够被更多游客所接受。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各项要素, 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尽可能满足游客需求。此外, 实现行业内高效融合与互动, 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 给与游客更多体验。通过行业内融合互动, 从产品本身出发, 结合产品多元化、结构多样化、体系化互动, 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4 结语

随着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不断兴起, 一些新的旅游热点被有效开发, 与茶文化相关的区域就是其中的典范。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度假区域由于其明显的“茶叶”单一性, 使得其单一特性日益明显, 这实际上就是旅游地理中的筛选理论。所谓“筛选”, 实际上是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更是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通过有效挖掘茶文化资源, 丰富旅游产品内涵, 实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全面高效整合。同时产品内容的“去标签化”更是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斌.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 2012, 10 (20) :33-36

[2]余心蓬.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 2013, 1 (3) :98-100

[3]周晓燕.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学术探索, 2013, 7 (13) :211-215

浅谈职高旅游地理教学 第9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情绪

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名学生。目前, 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大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知识面相对较窄、创新能力差, 在课堂上表现也较为低调。旅游地理专业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选择性, 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名学生, 激发每一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是决定他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 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职高学生不仅大部分学习基础差, 而且伴随着消极的学习情绪:或得过且过, 不想学习, 只想混个毕业证向父母交差完事;或是缺乏自信, 遇到困难, 望而却步。职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学习情绪,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

二、创新教学手段, 提高学习效果

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为地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新的教育理念, 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只有占领知识与科技的高地, 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 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课程的展示手段和学习过程, 解决地理教学中的时空变化等教学难点, 创新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 扩大信息来源。在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 能使课本生动直观、科学而趣味性地演示出来, 便于学生对旅游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 启发学生思维,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旅游地理教学时, 应注意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旅游地理信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整合, 使课件重、难点突出, 精而不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降低教学难度, 缩短授课时间, 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地学习。但是, 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旅游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而不能完全替代老师的引导性讲授。这是一种能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 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2) 充分利用旅游图片教学, 加深景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平时要注意收集各旅游景点特征鲜明、重点突出的风景图片, 包括照片、明信片、各种画报和杂志的插图等。阅读观看风景图片, 有助于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 形成概念,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收集风景图片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 网上有很多游客自己拍的各地的纪实风景图片, 时效性、趣味性比较强;再结合游客所写的游记了解风景区, 既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 学生又比较乐意接受。可以针对某一个主题收集图片, 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 同时配合教材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点评。

(3) 恰当运用古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 语言凝练, 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 朗朗上口, 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 对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 恰当地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 既娓娓动听, 又有诗情画意, 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讲到庐山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分析中体会:“挂前川”是“望”的第一眼形象, 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字, 描绘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直下”, 既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看到水流之急, 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诗词一分析, 不用教师多言, 学生自然感叹庐山的美。

三、在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 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 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 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旅服部的教师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 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对教育的理解, 并通过每周五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 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必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继续发展。愿我们共同努力,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旅游地理是职高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旅游地理教学实际, 探讨了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 并提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学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东升.多元智力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6 (20) .[1]赵东升.多元智力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6 (20) .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优化探析 第10篇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三本院校的学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强、富有创造性的优点。面对这部分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课程教学优化研究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涵盖了地理学、园林学、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但在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该课程开设较晚, 《中国旅游地理》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在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中已有所涉及, 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新鲜感。因此, 在分析学生和课程特点基础上, 规范和完善课程内容,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于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特点

中国的大学划分为“三个世界” (唐少清, 2010) :国家重点高校, 如“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属于“第一世界”, 地方重点高校属于“第二世界”, 其他高校, 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则属于“第三世界”。目前来看, “第三世界”的学生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有很多的不同, 通过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信息量大, 知识面广。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脑的普及,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 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 也使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 信息量更大。同时, 三本院校的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 以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学生为例, 虽然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中等, 但是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 社会实践丰富、综合素质较高, 视野更为开阔, 对于《中国旅游地理》中部分基础的知识有所了解。

(二) 思维活跃, 自主意识强。

三本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各类兼职、网店、工作室到自主创业, 充分体现了目前三本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比以往的大学生更加活跃。同时, 目前三本院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家庭环境优越, 是家人及亲友眼中的佼佼者, 所以他们的自主意识非常强, 乐于表现自己, 证明自己, 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在《中国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个性鲜明张扬,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敢于积极的展示自我风采。

(三)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对于《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 三本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以“听”为主, 忽略了做笔记, 往往学期结束时, 却发现书本笔记甚少, 不知道如何复习, 需要老师串讲, 考前临时突击。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一般是老师讲什么, 自己学什么, 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刻苦, 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 寄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楚, 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

三、课程特点

(一) 边缘交叉性———课程内容重复。

中国旅游地理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范畴不断地扩大, 带有鲜明的渗透性。如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 涉及风景园林、历史、文化、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 因此中国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真正的边缘交叉学科。

正是由于其边缘性, 《中国旅游地理》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但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 在之前的教学中, 相关的内容与很多其他课程相重合, 比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等, 容易导致学生重复学习同样的东西, 让学生觉得厌倦, 没有新鲜感。

(二) 教材版本多———适用性差。

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 市面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出版的不同的教科书, 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在这些教科书中, 很难选择一本适合三本学生的教材, 原因有二:1、难易程度不一。《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难易程度分布呈马鞍状, 要么针对高职高专学生, 要么针对所有本科学生, 对三本学生缺乏适用性;2、本科教材更新缓慢。《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讲究时效性, 但在为数不多的本科教材中, 出版日期大多集中在2010年前后, 而近三年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大多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因此, 尽管教材版本较多, 但适用性较差。

(三) 区域性显著———系统性强。

不同地域空间展现着不同的地理个性和风貌特征,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了教学区划, 并对各旅游大区的区域旅游特色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如东北旅游区的区域性表现为:山环水绕、林密物丰等。

然而, 对旅游亚区即以“省”的旅游资源介绍缺乏系统性。根据相关教材的教材, 往往单纯介绍旅游资源, 但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分布、联系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 学生学习了相关的旅游资源之后, 往往浮在面上, 形成“点”性认识, 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把握较差, 难以学以致用。

(四) 趣味性要求高———理论性并重。

如何处理趣味性与理论性的关系是《中国旅游地理》三本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 课堂上, 学生对趣味性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对理论的知识明显重视不足。一方面教学中理论介绍与资源介绍脱节, 且不详细、具体, 有些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复, 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本科教学不同于高职高专, 需要一定的理论深度, 但《中国旅游地理》大部分的章节中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往往局限于资源位置、面积、等级等, 属于简单记忆内容的堆积, 使理论性明显不足。

四、教学优化

(一) 优化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边缘学科, 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1、正确处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地理学、历史学、生态学、城市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 教学时应广泛吸收各门学科相关的知识, 又要有自己的体系发展。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国旅游地理的知识在不断更新, 因此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也要不断追求创新, 根据课堂需要, 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除了讲授常识性知识外,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同时, 还应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如以PPT应用的图片演示、课堂发表、讨论、评比等方式加强教学效果。

(二) 内容优化

1、重构教学内容。

笔者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为依据, 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 以黄远水先生的2010年高教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版为教材, 按照知识模块化的思路对《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 提出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具体见表1。 (表1)

2、系统化。

学生在课堂接受的知识量大, 但这些知识不成系统, 难以记忆更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实际的教学中, 在介绍每个旅游亚区即“省份”时, 均采取“总分”的方法, 先进行系统化的介绍。如河南省旅游亚区, 首先根据该省的旅游地图介绍该省的“区域旅游格局”:直观来看为郑汴洛三点一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更进一步的格局, 即为“三市五区”, 即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与豫北区、豫南区、豫西区、豫东区与豫西南区。如图1所示。 (图1)

(三) 教学方法优化。

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引用式教学法、地图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尽管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 但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 下面几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兴趣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兴趣”导入法———在课堂教学开始, 利用多媒体, 采用视频、案例、问题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程开始的1~3分钟时间内, 播放某地的一个旅游宣传片, 激发学生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学习热情;或针对该课程的一些内容, 适当的举例, 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理解知识, 化理论为实例, 在实例中找到乐趣, 或者教师在上课时, 善于提问,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老师向学生问, 学生也可以向老师问, 形成互动, 在解答中找到乐趣, 培养兴趣。

2、任务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把任务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主张“做中学、学中做”。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 在每学期上课的前两周, 分配好任务。如:黄远水先生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 后11章为旅游区划, 即在自愿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 各组人数相当, 同时让学生在课下充分准备好发表材料, 材料完成后, 经与教师的协商和调整后再来发表, 时间为整个章节总时间的30%左右。通过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人前讲话、团队协作等能力与素质都有较大的锻炼, 进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 在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

3、多媒体教学与3D模拟教学。

多媒体教学法形象、直观、信息量大, 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其通过视频、图片、地图、具体实例展示能使课本上的知识图片化、形象化, 增强现场感, 使枯燥的理论认识与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3D实验室是为《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虚拟旅游实训平台。利用这个平台, 旅游专业师生可以对全国各地的景点进行全方位的任意漫游, 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各个景区,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3D平台进行导游词讲解、景区线路设计, 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校学生和课堂教学均出现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 如何根据学生特点与课程特色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中国旅游地理》课堂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结合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适合三本学生特点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春慧.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 2013.8.

[2]吴艳芳.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3.7.

[3]李德明.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 2008.10.

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73-02

一、旅游业与地理环境概述

1、旅游区地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这样,旅游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捷径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旅游区缺乏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

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去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二、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原因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构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影响经济发展。

(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

(3)在经济结果、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的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污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蹬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植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的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相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及其所蕴含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论;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他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3、运用经济及其他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4、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

(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

(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

(3)对违法者的处罚办法等。

参考文献:

[2] 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 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 陈忠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探索 第12篇

一、教学中注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技学生正处在各种情感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热爱祖国, 首先就要全面地了解、认识祖国。如在讲到我们的祖国旅游资源丰富时, 教师可以通过对万里长城、桂林山水、秦兵马俑等自然或人文旅游名胜古迹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 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祖国, 在教学中, 教师对中国地理环境中不利因素, 如山地多、平原少, 气候气象灾害频发等, 尤其是个别地方存在的人为对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盲目开采, 造成的“资源危机”也要作适当的讲解和分析, 因为通过这些分析可帮助学生建立“资源危机感”,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观念, 使学生明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一种爱国。

二、加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技艺精湛、教得得心应手, 学生兴趣盎、然学得轻松愉快, 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很好。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辅助于教学, 则必定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学生平时没有见过的事物场景, 光靠教师用语言讲, 不容易讲清楚的事物, 运用多媒体手段效果最好。如在讲到中国古建筑结构斗拱时, 书面的定义“斗拱是中国附带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 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 兼备装饰作用”。现在的学生一般见不到斗拱, 也见不到定义中的“柱头”和“额枋”。所以单从书面定义出发, 教师磨破嘴皮学生也很难理解, 这时如果能显示几张斗拱的画面就显得简单多了。

三、带动学生欣赏美

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它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 以说理为主, 但太厚重的“理”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 而美就像一股清泉把甘甜和清爽注入学生心间。如何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 能感受美, 获得丰富的美感, 使地理教学成为引人入胜的活动, 这是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功之一。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一样的语言去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 形态万千, 像玉笋、像翠屏、像老人、像斗鸡, 目不暇接。石灰岩溶洞内,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有的像瓜果、森林, 有的像飞禽、走兽, 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教师用语言感染和带动学生去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其实, 一位旅游地理教师, 就应该像一位演讲家、导游大使, 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 让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

四、恰当运用古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 语言凝练, 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一度以备, 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 对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 恰当地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 既娓娓动听, 又有诗情画意, 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讲到庐山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挂前川”是“望”的第一眼形象, 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字, 描绘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直下”, 既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看到水流之急, 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诗词一分析, 不用教师多言, 学生自然感叹庐山的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地理专业】相关文章:

中职旅游地理05-06

人文旅游地理08-29

旅游地理复习09-19

地理学旅游08-30

旅游地理 论文题目04-09

地理旅游论文题目04-09

乡村旅游地理范文06-08

考点34旅游地理06-30

福建旅游地理介绍07-09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07-12

上一篇:单精子注射下一篇:公共场所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