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2024-05-24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精选11篇)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1篇

一心理教师是学生生活上的良师

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教育的其他学科一样, 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的, 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学科, 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 就它本身而言, 不仅是让学生获取基本的心理学健康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主动去跟师生进行交流分享, 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孩子的内在素质。另外, 从心理健康学教学的性质来说, 它只能通过课堂的形式来进行, 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相应的职能, 结合心理教学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这也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对老师来说, 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外, 还要具备心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这样, 老师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心理教师是学生情感上的益友

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定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健康教育应给予学生帮助与解决。然而, 在我国教育体系里, 心理健康教育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对于此教育上的师资力量还不强大, 而且心理教师所面临的不单单是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对个别群体的辅导。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对心理教师来说, 不仅需要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能够针对学生成长的一些内因与外因, 通过与学生不定期的交流沟通,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对外界的抗扰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心理教师是全校师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

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 让师生都处在一个焦躁不安的情绪中, 不论是老师的工作压力, 还是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 都危害着师生们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 出现了一些学生与老师沟通不畅、彼此互不理解的现象, 导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重, 班级缺乏良好的管理, 这些现象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 都会造成不利的身心影响, 因而, 他们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这就体现了心理教师在全校师生中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形, 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树立自身正确的“三观”,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然后可通过讲座或活动的形式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进来, 讲授心理保健的知识, 提高师生心理保健的能力。一方面, 心理教师可就自己对班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向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让他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另一方面, 心理教师可帮助其他学科老师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这样既能促进师生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 又做到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这才是心理教师的使命所在。

四心理教师是心理教育课题的研究者与传承者

针对不同地方学校的心理教育, 所采取的教育课题方案也各不同, 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根据本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策划出适应本地的教学方案, 开辟出一条别具地方特色的教学道路, 真正做到以研促教、科研兴教, 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科学化、高效化。实践得真知, 老师只有在了解、掌握本地学校的实践基础上, 才能形成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真正适用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五总结

心理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异常关键。明确的角色定位既是卫生教育界对老师任职的一种基本要求所在, 也是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心理教师有一个规范而又统一的角色定位多过于一切工作, 心理教师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风格的不断完善,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工作的需要中去, 既能够带动整个卫生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成长, 也能够让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9)

[2]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专业心理障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1)

男护士的角色定位与心理健康 第2篇

1.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局限性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护士似乎是女性的专属词,因为女性自身细致温柔的特点,更为 胜任这一角色。近年来,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男护士在临床护理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在这样的形势下,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局限。本文就临床男护士的角色定位和现状进行了一番综述。

2.男护士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role definition)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包括时间)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的相对的不可替代性的定位。作为男护士,在角色定位的时候就有着跟多的影响因素,比如社会各层次的认可、病患的接受程度、所属文化领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的心理定位与心理期望。外界过多的注视和复杂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男护士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迷茫和焦虑。

2.1 男护士角色定位的现状

事实上男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很多的优点。遇事冷静沉着,判断力强;独立性强,依赖性小,接受信息快,富有创造性等优势。而护理工作是一项集体力脑力于一身的高压力职业,尤其是急诊,外科,手术室,精神科等科室,这对于男护士来说尤为合适,而且男护士特别受到男患者的欢迎,避免了男患者在接受女护士护理操作时的尴尬情形。男精神病患者更愿意向男护士谈及内心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男护士是团队良性发展的催化剂,对调节护理团队的内部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现实操作中,男护士角色定位的现状却不尽乐观呢?

2.2 影响男护士角色定位的问题及困难

2.2.1 男护士的职业易被社会误解

工作中,来源于病患的和社会环境的质疑,是长久以来影响男护自身定位的重要原因。试想,悉心照顾的患者无法接受自己,家人也不支持自己的工作,同学朋友也会认为你的工作毫无前景,工作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2.2.2 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的主导

实际上,有很多的男护士在私人的感情生活中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很多人会认为护士的社会地位底下,从而使男护士面临着婚姻方面的问题,于是来自婚姻和家庭方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的影响了男护士的感情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男护士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进而离开护理职业。

2.2.3 护理教育体制始终是以培养女护士为依据

多年来的教育体制,是“护士=女性”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男性心理的变化特点,从而使男性的角色认同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男护士在培养受训的过程中,没能从起始阶段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导致日后在角色定位感到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2.2.4 男护士自身认知偏差

在2002年一项针对男护士的网上调查中,96.8%的男护士选择在未来转行或考研。因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是男护士会认为护理工作单一,缺乏创造性,职业的发展前景有限,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3.男护士与护士角色的交叉定位

在充分明确护士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定位之后,男护士或许有更多的功课要做。因其

自身与女护士的不同特质,克服自身性格突出特点与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十分重要,而此处所说的不良影响,既有男护士与病患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也包括了男护士自身的矛盾状态。

3.1 把握好护士角色

想要把握好护士的角色,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工作性质,并且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因素,通过学习、实践逐渐了解护士在临床中的角色。同时明确并尊重病患的权利,完成好自己应尽的义务。

3.2 避免因自身性格造成沟通受阻

男性的性格普遍较为直接,非常容易在与病患的沟通中产生矛盾冲突。所以男护士要根据自身特点,克服在交流中的直白习惯,要充分了解和理解病人在患病时的特殊情绪。要认识到照顾病人的情绪同样是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3面对患者的质疑

我认为对男护士来说最重要的,最直接有效的克服患者质疑的方式,就是不断 提高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与个人的道德素养。虽然这对于男女护士是通用的法则,但是对于男护士却尤为重要。来源于患者的质疑通常是男护士不够耐心细致,操作起来也没有女护士专业。所以只有通过较高的操作技能让患者满意,然后通过真诚,富于亲和力的沟通使患者安心,才是打消其质疑的最好方式。

3.4充分发挥自身特质

虽然男护士在亲和力方面较之女护士有所缺陷,但是当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男性 的冷静稳重、谨慎果敢却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在工作中学会变通,把握问题关键,男护士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敏捷刚毅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平淡化。当这些特质可以成为有效熟练的沟通法则后,男护士工作中的尴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男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护士职业素质的基础,也是护士成才的根本动力。护理人员除了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护理工作的各种解馋要求,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做好病人的身心康复护理工作。然而,据调查所知,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这 直接影响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工作效率。国外大量的研究报道,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不能很好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就会出现心理上的耗竭感,表现为身心疲惫、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感障碍,护理差错事故多,严重者会出现身心疾患,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由此可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作好护理工作的前提。

4.1男护士现状分析

事实上对于男性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质疑。因此,探讨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对提高护士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4.2 男护士心理压力

4.2.1 社会偏见给男护士带来的心理压力

社会上仍然有部分人对男护士的工作持有偏见。他们为患者、社会付出的辛苦劳动,有时候不能够得到社会公平的认可。这必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失衡的现象不仅影响男护士的心理健康,也会破坏他们的生理健康。目前,大多数医院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都被安排在急诊科、泌尿外科、手术、ICU、骨科等。这些科室大多劳动强度大,体能要求比较高。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下,很可能出现一些男护士会因为难以承受外界压力而工作迷茫懈怠,甚至转行。

4.2.2 男护士在临床培养中的问题

前文提到过,目前我国护理工作临床培养的重心仍然以女护士为主。这就造成了对于 男护士培养重心的偏离和忽视。如果在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区别对待,根据男女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目的的进行系统的训练,相信这些情况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当然,目前国内从业的男护士数量很少也是这种忽视的原因之一,相信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多与医疗教育体质的健全,一定会有所改观。

4.3 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事实上,男护士有着很多的职业优势。生理上,男护士的体力和体制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能够与女同事形成互补,不仅能够改患者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比如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手术鼓励就只等等,男护士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优势。

性格和心理上,护理专业对于男护士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很大,并且果断冷静,头脑清醒,相对来说能够有更多的耐心承受工作当中遇到的压抑。

在使用医疗仪器的时候,男护士对于器械和电子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运用都比较快,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比较强,能够较好的利用与保养设备.管理上,男护士能够更迅速准确的达到管理目标,因为他们善于组织管理,分析决策,敢想敢干,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强。

说了这些优点,并不是说女护士就不具备。只是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的分析和利用男护士自身各方面的特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医疗护理体系的完善,更是对患者负责人的表现。

4.4 男护士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

在工作当中遇到压力是普遍的,只是男护士这一职业决定了这一特殊人群需要有更多的勇气和自我调节的技巧以求更好的适应和开展工作。

4.4.1 提高社会对男护士的接受程度

我认为男护士最大的压力来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的接受程度,二就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就社会接受程度来讲,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改变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认真的工作,加以政策的维护和支持,相信随着男护士需求量的逐年增加,社会的接受和肯定度一定会快速上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扩招男护士,比例虽然很低,但是数量在逐年稳定增长。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学校招收男护士的专科和本科。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阶段,我国128万护士队伍中,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不足1%。相信社会对于男护士的认可会使这一数字不断增长。

4.4.2 医院对于男护士形象的认定与宣传

男护士在与患者沟通协调的护理过程中,面对可能会受到的质疑,首先要学会自荐。通过自荐的过程与患者互相了解,之后再凭借扎实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放心。而与此同时,医院对于男护士的肯定,也能够从侧面给患者传递一个可以放心的信号,只有医院自身给予男护士各技术,品质的肯定与保证,患者才能够打消疑虑。另外,医院对于男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需要充当桥梁媒介作用,为二者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是一举多得的事。

4.4.3自身的调节

身为一名男护士,我们在选择这个职业之处,其实不一定每个人都保定了一个护士的 职业理想。但是我觉得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各种压力。可能来源于工作本身,外界环境,也有可能来源于自己。

我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调节压力的前提。临床护理是一份奉献性很强的工作。在现实社会中她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绚丽的鲜花和掌声。尤其是男

护士,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点一滴他是认真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或许你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或许在面对质疑甚至无礼的时候你想到过放弃,或许家庭和社会对你的否定打击了你的职业理想。事实上我觉得男护士的护理工作只是刚开始的阶段比较困难,因为可能会受到患者没来由质疑。但我仔细回想自己工作以来,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努力认真的付出,赢得患者的信任和肯定,真正帮助患者脱离病痛,我就觉得其实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的选择没有错。

总结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角色定位 心理品质

[作者简介]黄梅(1960- ),广西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师资建设、体育教学与训练、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27-02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涉及面广,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德、智、体方面的发展,关系重大。因此,不断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特征及其心理品质,明确定位,对确保新时期教育体制的实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不同时期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

所谓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履行特定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群①。体育教师是学校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人群,这一角色因本学科的特殊性而呈多种特征,体育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体育文化的传授者;既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体育的指导者、促进者。长期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盼,体育教师依社会的期盼和对这一角色的意识,即对自己所任工作和对这一角色的认知、态度、行为倾向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不同的角色定位,经历了“教官—教练—教师”的角色演变。

(一)教官角色

我国体育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是伴随体育活动专业化而诞生的。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校须开设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课,这是学校体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体育基本上是一种技能训练,目的是“尚武”“强兵”,体育被纳入军事训练范畴,体育教师犹如军队教官,以传习技艺的兵式体操为主。随后在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逐渐废除兵操,将田径、球类、游戏、体操等内容纳入体育教学中。

这一时期,由于教学目的、内容、功能指向技能训练,加上开设体育教学初期尚无规范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大多由军队士兵担任。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扮演的是教官角色,“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是此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兵痞习气浓重的当时,训斥、责备、刁难,甚至打骂学生也就不足为奇。这不仅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

(二)教练角色

大机器生产的进展,意味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对知识、技术的崇尚促使学校体育变成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专门途径,评价体育课的核心便是学生对体育“三基”的掌握程度。因此,“支配式”的教学方式成为此时期的主要特征,体育教师视运动技术、技能为教学的生命线,充当了教练角色。

在这一时期,体育教师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忽视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对教育的思考,职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的追求相对淡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强行施予者,国家设计好的体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按竞技运动训练模式安排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漠视学生需求,不顾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兴趣,按自己的意愿支配与控制学生的情绪与行为,泯灭了自身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力,致使体育教学形成日复一日的流水作业,毫无生机,学生学习热情消沉,师生关系淡漠。

(三)教师角色

进入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意味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从前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指向不同,现代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体现于不但注重学生躯体的完善,而且注重学生精神的完善,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此前提下,体育教师育人的功能开始凸现,教师的角色定位逐步形成。

二、智能时代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强调育人职能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度强调教,沉迷于如何教给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缺乏对育人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创造力、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认识不足,且能力欠缺。

历史在不断发展,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了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的新时代教育特征赋予体育教师角色新的内涵,社会对体育教师角色的期盼也在发生变化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征与要求调整思想,发展观点,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现代体育教学不光指向健身功能,还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了一条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主线,体现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培养达成这一愿望的能力诸方面。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思想间的碰撞、心灵间的交流乃至生命间的对话,是一个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体育教师便是这一系统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二)强调引导与促进职能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情意体验。这一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需做重新调整,将以往“命令式”“支配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 “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在教与学的合作过程中,师生搭建平等、融洽、互动的交流平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交往。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分析学生的需求,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倾听学生的需要与建议,用心感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动机、态度、兴趣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锻炼项目、练习内容与方法,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调适心理,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学生共同探索通向获得进步的有效途径,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强调创造性与管理职能

美国学者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如果课程真正成为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那么‘创造者’和‘开发者’便比实施者更适合于讨论后现代教师的作用。”③前文已提及,在工业大生产时代,由于知识、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体育教学也随社会对知识、技术的推崇而变成了专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术的渠道。体育教师只管执行规定好的教学大纲,按照程序化的教学目的、内容、方式重复呆板的教学活动,这对教与学双方的心智和创造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而在智能时代的现代社会,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不只是知识的储备者,还要是具备应付时代飞速发展与变化的能力、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智能型人才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管理者。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只提供了教学目标,划分了维度,设计了等级水平和相应的内容框架,而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没有做规定。这给体育教师的教学实施留足了自主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的设计、创造、操作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应根据地域特征、学校条件和学生需求选择相适宜的教材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积极开发自身与学生的潜能,勇于创新,使自己和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均直接参与身体活动,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的一个特殊管理过程,对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要求甚高。智能时代的体育教学赋予教学双方积极主动的特征,体育教师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开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终身热爱学习体育的动机,准确更换学生的练习内容、方式、方法,适时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心态与气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有条不紊,组织形式多变而不乱,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又能有序进行。

三、智能时代与体育教师角色接轨的心理品质

智能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体育教师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挑战。体育教师要充当好历史赋予自己的角色,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具备爱岗敬业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的动机,才会产生立志于祖国体育教育事业的事业心、忠诚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担任体育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职业光荣感。体育教师在爱岗敬业职业道德驱使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具备高尚品德、充满人格魅力的楷模;利用自己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品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履行体育教师这一角色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二)拥有热情与爱心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纽带和进行沟通的桥梁,热情与爱心是情感的重要构成因素,对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和塑造学生灵魂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培养,用自己的执著、爱心和行动感染、教育、引导、带动学生塑造自我,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言传身教;与学生建立相互关心、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关系,使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他们的益友。同时,体育教师还需控制与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爱心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意志坚强果断

智能时代的体育教师,其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于三方面:一是目的明确,意志坚定。拥有这一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使体育教师从自身内部动员全部力量战胜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可以促使体育教师建立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责任感,自觉履行职业角色的职能。二是坚决果断,不屈不挠。体育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履行中,遇事应深思远虑,当机立断。对于自己设立的目标无论遇到任何困扰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三是沉着、自制与耐心④。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数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往往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束手无策。体育教师应在各种场合、事件面前表现出不惊不慌、沉着、耐心的气度,以诚恳的态度和中肯的语言对所遇事件做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有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正面影响作用。

(四)集智、能于一身

1.专业知识丰富。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⑤智能时代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动口,还要动脑、动手;不光要设计教材、教法,还要对教学过程实施管理。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充当好这一角色,体育教师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1)充实专业学科性知识。体育教师的专业学科性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基础,也是体育教师履行其角色职能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应积极充实专业学科性知识,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发展最新动态,使自己处于专业前沿。(2)积累实践性知识。这是一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驾驭课堂活动,解决各种问题的知识,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知识探索与积淀。体育教学受教学对象、场地设施、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诸多因素制约,体育教师应不断反思、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这对丰富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3)探索研究性知识。这是一种涉及体育教学发展规律、方向及方式等内容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此类知识要求日渐增加,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此类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将自己转型为智能型教师。

2.专业技能精湛。体育教师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可为其实现智能时代的角色扮演提供重要支持,也为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理想效果提供极大帮助。体育教师需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1)掌握基本专业技能。这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体能与智能。为了能完成高质量的动作示范,保证充沛的体能是必要的,而充分开发、挖掘自身智能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2)加强专业特殊能力。由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授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教育能力;提高对于开放性、流动性较突出的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提高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操作能力。(3)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智能时代的体育教师角色,对自学、科研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性,而创造力的开发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智能,更可以为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增光添彩。

3.综合知识广博。智能时代的体育教师,不光要求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博才广学。体育教师通过广泛吸取各学科的知识营养,提升自身涵养与综合素质,进而通过自己广博的学识把深厚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让学生透过自己优雅的风度、得体的举止、言之有理的谈吐感受到智能时代体育教师的人文气息,使自己成为一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活教材,承担起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职能。

(五)反应迅速、随机应变

反应迅速、随机应变的应激能力是智能时代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这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敏锐的运动感知、机智的运动思维,还要具备灵活的注意分配、转移以及适宜的运动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这对体育教师的应激能力是一个考验,具有良好心理应激品质的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内对各种事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宜处理,使教学免受干扰。

[注释]

①郭太玮,潘绍伟.新课程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体育学刊,2004(9):96.

②杨芳.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与体育教师的角色演变[J].体育学刊,2004(9):89-92.

③(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

④梁海波.试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心理品质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8(2):80-81.

女性编辑的角色定位和心理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女性编辑,角色定位,心理建设

女性编辑是期刊界的一个特殊群体, 她们承载着和男性编辑相同的工作量, 在同一的竞争平台和业绩考核体制下, 女性编辑要突破自我的瓶颈, 化解掉多元社会角色给职业发展带来的困扰和危机。在这般多种纠结的围攻下, 女性编辑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不贬值”, 不得不超负荷运转, 出现了健康透支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女性编辑的心理困扰

1、遇到自我发展瓶颈, 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随着工作的历练和阅历的增长, 工作的新鲜感逐渐丧失, 在周而复始的出版流程中, 女性编辑的工作似乎总是面对没完没了的稿件和校样, 组、编、审、校, 期期如此, 倦怠情绪随之滋生。具体表现为——

(1) 组稿的作者群虽然稳固, 但核心作者总是几张老面孔, 文章架构落入窠臼, 切入点难有突破的新意, 欠缺与时俱进的锐气, 挖掘、培养新生代作者的工作亟待拓展开来, 可新手的稿件总是诸多不成熟处, 编辑的隐性工作量增大很多。老作者的稿件用来得心应手, 但需要突破, 更上层楼;新作者需要不断地点拨、引领、渗透、协助, 一篇能用的稿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修改。作者队伍的建设、一期赶一期的组编审校工作, 都是持久、渐进的工作, 当这些都渐渐流于一种惯式, 女性编辑的情绪资源似乎也被耗尽, 工作被出版流程“绑架”着推进, 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身的活力渐趋萎顿, 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日渐缩小, 对周围事物和工作难再提起精神。有资料显示, 女性的职业倦怠是男性的3~5倍。心理的疲倦感, 自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2) 工作落入了惯式, 自我发展陷入瓶颈, 工作的愉悦感缺失, 女性编辑的自我评价开始走低, 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又一时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 于是在困扰中忧虑、易怒, 敏感和抑郁的情绪甚至蔓延到家庭, 影响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和睦。

(3) 工作很忙碌, 但效率不高, 业绩不显著, 与自我预期目标的落差, 削弱了女性编辑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2、危机感在生活里左突右奔

编辑工作有出版流程的严格约束, 周期性、时效性突显, 是高压职业之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如今不只要求业务精良, 还要具备策划能力、具有经营意识、接触并了解市场、实践发行工作等方面的要求。女性编辑在职场要克服生理和心理劣势和男性编辑一拼高下,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 还要顾及并平衡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多元角色, 家务虽然耗去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这不是输在职场的理由, 随时随地出现的两难取舍, 时时刻刻的无奈选择和放弃, 使女性编辑不断咀嚼难言的痛苦。

女性编辑作为职场人, 与自己的多元社会角色之间, 总是摩擦出矛盾点。本来工作经过磨合期渐入佳境, 但随着成立了家庭为人妻为人母, 女性编辑陷入了更加忙碌之中。过去驾轻就熟的工作突然变得不堪负重。以前可以随时应对的加班成了不折不扣的负担, 出差和培训不得不尽量减少, 面对充满挑战的职场机会无奈绕行, 不甘心也得放弃, 甚至错过职称晋升、加薪的机会。有些女性编辑因为孕产期而出现职业“断档”, 重回职场或者面临新人的冲击, 或者面对自己的业务水平停滞、工作状态很难“给力”, 与曾经的人脉也生疏或流失掉, 处境颇为尴尬。有些女性编辑为了不中断自己的工作上升期, 只能一再推迟育龄时间。

在艰难寻求自我发展, 寻找工作与生活支点的过程中, 女性编辑感受到的是危机四伏, 幸福似乎渐行渐远。这种状态, 不仅干扰了职场发展, 也透支着女性编辑的健康, 她们被迫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 减少娱乐时间, 心理承受着超越男性的巨大煎熬和冲击。而面对同一的竞争平台和业绩考核体制, 女性编辑的生理弱势没有受到“特别关照”, 多元角色给予女性编辑的压力和冲击, 更多地被定义在个人生活的范畴, 女性编辑的委屈、心力交瘁、孤立无援, 只能自己去消化。

3、消极心理如影随形

谁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 女性编辑也如此。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反差, 这种反差会打击工作的积极性, 使消极心理抬头。特别是面对期刊社体制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强化、人员的竞争、岗位的调整, 具有多元社会角色的女性编辑压力很大, 一些中年女性编辑有了恐慌意识, 生活中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人”, 工作中上升空间有限, 后辈又很有气势地紧紧追赶, 再加上个性、机遇、人际等因素, 对自我发展前景很是忧虑。多重压力围攻下, 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理建设, 不良情绪无处宣泄, 导致自己一直心理负重着前行, 自信心缺失, 感受幸福的能力就降低, 感觉自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前途渺茫, 消极心理于是蔓生, 如影随形。

二、女性编辑形成心理困扰的原因

1、社会认可和评价体系的拘囿

作为社会人之部分群体的女性编辑, 因自身多元角色的特质, 如果要被社会认可, 与“成功”做亲密接触, 一定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男性只要在事业上有成就就可称之为成功人士, 而女性, 往往被认为成功者的, 不仅是事业成功, 还得家庭幸福美满, 一些女性成功者也在示范和彰显着这一标准。女性编辑与男性在同一竞争环境下, 却接受着社会双重标准的衡量和评价, 获得和男性相同的业绩, 似乎难度更大。在社会固有的评价体系内, 很少有性别意识的介入, 职业人的发展规划、模式, 也很少从女性的角度来决策, 女性编辑的多元角色, 给自身的事业发展形成了长久的困扰。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总是交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职业角色的要求是业务精良、敏锐干练、人际交融、全局出发、落在实处, 而对家庭角色的要求却是贤妻良母、孝顺女儿, 需要有温柔的情感、细致的体贴、耐心的教导、无私的奉献。当追求事业进步和照顾家庭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时, 社会的评价体系和固有的传统观念, 双重作用在女性编辑身上, 往往令她们产生不安的负疚感, 觉得一味忙工作亏欠了家庭孩子, 最终全部或部分牺牲自己的事业价值, 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家庭孩子, 寻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家庭稳定。

2、期刊社改制和编辑工作高强周期性的冲击

期刊社面临改制, 面对体制的大变革, 刊社发展前景出现诸多不明朗因素, 而刊社的整体发展和个人发展密不可分, 面对改制, 女性编辑和男性同仁站在同一平台上, 去选择或“被选择”, 而女性编辑的生理弱势、家庭角色对职业角色的冲击, 只能自己谋求平衡点, 这种状态下, 女性编辑压力更突显, 心情更焦躁, 情绪更郁闷, 改制面前难免滋生恐慌心理。特别是有些中年女性编辑, 虽然工作中已干到挑重担角色, 但上升空间狭小, 止步于事业的瓶颈, 年轻编辑又后起直追, 加重了自身的危机意识, 时时感到高难成, 低又难就, 似乎被架空了, 心理的失衡感增强。

编辑工作的周期性很强, 流程紧凑, 环环相扣, 还没有喘口气, 下期的工作已经展开。组稿和编稿工作量很大, 有些女性生活类期刊, 编辑每期要带领强势作者策划本刊话题类重头稿件, 并主笔稿件, 每期阅稿量均在上百万字, 一篇成熟稿件往往修改多次, 精心编辑的稿件, 在终审处定有近一半是不能刊发的, 因为版面有限, 而且要保证终审有一定的撤稿率, 有择优刊发稿件的余地。之后的3次通校, 除校对文字正误, 还要对版式和图片选择提出修改建议。而最终, 编辑的工作成效是见刊的几篇责编的稿件。在紧张的周而复始的出版流程中, 女性编辑家务、工作双肩挑, 编辑的大量工作又是隐性的, 女性编辑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成就感却在降低。她们往往感到疲惫, 产生了倦怠情绪。

3、女性自身因素

女性编辑一般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 自身发展的“两个同步”, 给女性编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冲击。女性编辑的职场建设期和婚育期同步, 中年女性编辑的事业瓶颈期和更年期几乎同步, 一些生理因素造成的情绪低迷、身体的煎熬, 不可避免地干扰、制约了女性编辑的职场打拼, 降低了和男性竞争的实力。社会的不理解和偏见, 更从外围加大了女性编辑难以自我突破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压力, 狭窄了女性编辑的心理调整空间。有数据显示, 女性的抑郁率远远高于男性。

编辑工作本身, 就要求认真对待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编辑的考核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上, 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是编辑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 女性编辑的个性使然, 使得工作中更加苛责自己, 对出现的失误久久郁闷于怀, 心理压力无形中膨化。还有, 女性对他人看法和评价的在意, 使得遇到问题更加容易沮丧, 挫折感增强, 不能及时从坏情绪中走出来。

三、女性编辑如何自我调适

1、适当角色定位, 客观看待自我

女性编辑最好让职场角色和生活的多元角色明晰起来, 不要让彼此的角色缠绕不清, 这虽然做起来不容易, 但意识要先行, 因为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当了, 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角色的职责, 否则, 焦灼万分, 却事倍功半。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当女性编辑分心家庭家务时, 事业受影响就在所难免, 这时, 女性编辑要承认这个现实, 客观看待自我的优势和劣势, 不要以男性的标准过分苛责。工作时间讲求单位时间效率, 主次有序地推进环环工作, 能在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绝不带回家;回家就尽兴自己的家庭角色, 避免工作情绪影响家庭氛围, 特别是工作中的坏情绪。

女性编辑不仅要客观评价自己, 更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评价, 从多渠道、多角度提取认识自己的有效信息, 对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不要因主观意识高估自己的发展前景, 让自己在现实的落差里苦闷彷徨;更不要妄自菲薄,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心理学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过高估计自己和过低估计自己, 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所以, 女性编辑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 要按自己的实际能力, 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 给自己一个够得着的期望值, 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工作和生活中把握平衡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2、发现工作的兴奋点, 让生活的压力跃动出动力

工作中的疲倦感, 事业瓶颈的突破, 需要女性编辑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整理心情, 理清思路。在工作中, 要有发现的眼光, 主动与作者进行关于稿件的交流沟通, 尽量去引领作者碰撞出选题策划、文章架构、切入点的火花, 让这个过程, 趋向营养互给的方向, 给落于惯式的出版流程创造兴奋点。女性编辑要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习惯, 编辑工作是掏知识的工作, 如果工作中缺少学习精神, 视野和思维的局限, 会停滞女性编辑的事业发展。女性编辑在感受压力的同时, 要让自己尽量坦然地接受压力, 压力会促进我们思考, 寻求改变, 而这, 恰恰是女性编辑找寻动力的突破口。

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困扰, 女性编辑要多角度分析, 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以一种平和、可行的态度, 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才能真正做到“适者生存”。

3、良好的心理建设

给自己定位 谈教师的角色 第5篇

光明日报     ―08―23

我当教师只有九年的时间,但我已深感“爱不释手”,颇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

在我看来,教师远远不止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教师具有多种角色,可以满足个人发展的不同需要。 演说家

教师要善于表达,不仅要条理清楚,还要声情并茂,甚至要慷慨激昂;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有的放矢;要以最有效的方式使自己的观点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说教师是演说家。而当演说家,表达某些观点,说服别人,甚至感染一大片,本身就是一大快事。

学者、思想家

教师首先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而且,为了教学思想,也为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探索新问题,日积月累,教师往往学识渊博,学有专长,多可称为学者。

又由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对人,对社会,对世界不断思考,评价,反思,使他们或多或少具有思想家的味道。

导师、顾问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更要在课内课外,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称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为导师。

随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少需要教师对细节的帮助,更多地需要教师宏观的指点和评价认可,此时,教师的角色就由导师转向顾问。

领导、权威

在我看来,教师是无冕之王。课上课下,教师在知识的领域里代表一定的权威,学生普遍尊重教师的观点。而且,无论一个教师有无行政职务,在学校、班级或课堂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学生的管理者――领导的角色(很像一个基层干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在“群众”中建立“崇高的.威望”,做一个深受爱戴的“群众领袖”――“孩子王”。

节目主持人

教学中可以组织许多讨论、辩论,还有许多即兴发言。教师要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生敢说能说给予肯定,学生不敢说要引导他们说,学生说得不对要给予巧妙的修正。还要不时地引导讨论的主题,对讨论进行总结。正像电视台专题节目的主持人,既要灵活又要风趣,还要头脑清楚,对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园丁

许多人把儿童比做花朵,把教师比做园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学生不仅外表如花,心灵之花更是千姿百态。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必须下很大力气。而且,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还不成熟,还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枝”,只有用爱心来浇灌,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熏陶,用耐心来劝导,纠正个性的各种不良因素,才能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丽的心灵之花。一句话,教师要慧眼独具,要看得见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要做护花的使者――园丁。

普通人

老师要为人师表,要扮演上述各种角色,但老师绝非完人,而是一个普通人。老师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以平等心来对待学生。要想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就要同样让学生了解你,了解你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老师也是个普通人,能理解普通人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消除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甚至做老师的朋友。

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定位 第6篇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与时俱进、生动具体的。现行英语教学大纲多次修改, 英语教材不断创新修正, 这种形势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语教师必须尽快转换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对自己重新定位, 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观与教学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今信息社会, 知识传播有很多途径, 教师不能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 同时必须是一个能给人思想熏陶, 能教孩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 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的民主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共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只是教书匠, 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 善于合作的研究者。这些变化都要求英语教师根据新形势切实完成角色转换定位。

三、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 教师的内在基本能力

1.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师个人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驱条件。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融入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自身灵魂的塑造与净化至关重要。

2.职业理念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 要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职业意识, 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一名教师, 只有具备强烈的职业理念, 拥有强烈的职业意识, 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去, 才能深入研究教学, 真正有效实施教学。

3.人格特质

英语教师的人格特质是指在组织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品质方面的自身修养。由于英语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 英语教师性格不宜过于内向。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性格外向的英语老师, 具备这种性格的老师更能让英语课上的直观、生动和形象, 能迅速拉近师生关系, 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 英语教师的外在基本能力

1.专业知识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 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刘润清和戴曼纯教授指出, 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顺畅的英文, 宽泛的知识面, 懂得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 具备可言能力, 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更新速度很快, 因此, 英语教师一定要以终身学习为己任,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 具备跨文化研究的能力, 不断地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2.专业教学技能

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包括: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宽广知识面, 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确定和调整规定的教学内容、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能够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与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与否的因素之一, 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并且懂得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技能。

3.信息输入

英语教学本身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单一的对语言知识本身进行教学, 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 教师必须及时从外界获取相应教学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信息, 把握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 吸收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信息, 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英语教师可以参加各种业内研讨会和相关培训, 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4.信息输出

英语教师不但要善于获取信息, 同时要擅长有效输出信息。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生动语言传达知识。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生动活泼的语言, 恰当的比喻灵活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会给教学增色。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活泼的身势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身体语言,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再次,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学科课堂, 无论是对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高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还是对引发各种教学方式融合、促成课堂师生互动多向化,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 多媒体有助于拓宽信息呈现形式, 增强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 具有提供超文本信息的特性, 有利于学生发散、联想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通过网络传递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时空开放。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展示相关知识。

5.创新能力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对前面所提及的所有能力的升华。布鲁纳认为, “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到某处, 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容易”。他认为仅仅传授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一名优秀的教师, 应该用创新思维去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不断总结规律, 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一名优秀的老师, 能用创新思维将过去成功的教学经验举一反三, 加以升华创新, 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一名优秀教师,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并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 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预测, 大胆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将实践上升为理论, 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英语, 具备自主习得第二语言的能力。

四、结语

文秋芳教授指出,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动态性。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化、教学角度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提高教学效果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不再是普通型的“教书匠”, 而是新型的英语教育家。面对新的挑战,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完成角色的转换定, 对其的知识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是一次综合性检阅和提升, 英语教学也将在不断地探索和磨合之中进入一片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学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7篇

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 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 为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政治教师在新课程面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 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政治教师的要求。在此, 我想就政治教学中老师的自我定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 教者就是知识宝库, 是活的教科书, 是有学问的人,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不平等的教学方式, 是"假教学"。教育学认为, 教师是客体,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 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 让学生以间接学习的形式了解并掌握经验的客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认为, 把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平等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是遵循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定位。

政治课教学中平等交往行为的必要性分析新课程政策下政治教师角色定位必须由"传授型"向"平等交往型"转变,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政治教师如果不能实现角色转变, 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 也就无从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政策下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政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才能体现平等交往, 实现角色的转换。

在国外, 这样的观点很流行:"孩子也是独立的人, 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 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能否蹲下来, 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交流, 体现了我们是否尊重孩子, 能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 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否进入学生的心灵。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了解孩子, 特别是了解孩子们的喜恶, 并加以谆谆善诱。虽然衔接性不强, 但从内容上讲,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心理素质等几方面的教育应一直贯穿其中。平等交往活动恰恰能组合衔接性不强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四个方面。

1、要区别互动与活动。新课程强调体验、实践、参与。毫无疑问的, 这就使得活动课变得十分重要。然而, "活动"毕竟是形式, 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活动本身, 而是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感受、经验、感悟。然而, 在实践中, 许多老师并没有完全把握好这一问题, 而是盲目地运用活动的形式, 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 缺乏准备、组织、指导、针对性。

2、要区分知识与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主张知识本位。在课程改革之前, 人们就意识到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而在课程改革中, 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地不断被强调, 为此初中政治科有了诸多变化。如教学内容、出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但在喜悦以及成绩丰收的背后, 许多地方的考试变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师, 而非真正在考学生的能力, 故而出现考试结果一荣 (师) 俱荣 (学生) , 一损俱损的现象, 评价机制也当然离不开中考成绩的结果, 这也是当前考试制度须改革的地方, 更是热点问题。什么时候, 我们的政治教学评价, 能从纯粹的考试制度中真正跳离出来, 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培养的也才真正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

3、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重过程, 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获得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结果, 结果往往就是通过过程表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或目的是有一定区别的, 并不能等同.而我们也经常性地把政治课的考试结果和成绩同教育的结果甚至效果或目的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平等交往即重过程又重结果。

4、注重个性也要共性。共性是要的, 即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等, 但更重要的是在现今的形势下培养有个性的年轻人。由于种种的原因, 学生个性的培养仍不免受到限制, 有来自教师的, 但更多的是领导的及体制的压力, 而教师在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是不可能真正放开手去实施的。对政治科教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注重个性也要共性的平等交往, 才能推动政治科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浅谈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8篇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角色,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并遵照一定的社会期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角色是教师在教育中,为实现与其地位身份相对应的义务和权利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行为模式与社会期望的态度的综合。高职教师担当的社会角色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社会职能也是变化多样的。分析高职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身份,对教师更好地扮演教师角色具有推进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传统角色的局限性

传统高职教师的核心角色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开拓者。作为某个专业领域的学者或专家,他们给学生传授的是相对高等、精准、尖端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起点,高职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时,二者的关系仅仅为“施”与“受”的关系。教学形式通常是老师教授,学生记笔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学科知识的开拓者,传统高职教师的学科知识往往具有单一化的特点,跨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很少,同时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此外,时代的发展需要高职教师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高职教师要对角色重新定位以便更适应社会发展。

三、对高职教师传统角色存在问题的反思

对高职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还要思考传统教师角色存在的不足,只有看到不足才有可能改善现状;只有反省从前,才能把握明天。从反思的角度,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一)教师以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已有课本为基点,从教师多年形成的、刻板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出发,不能从社会需要出发,不能从市场需求出发,更不能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出发,传授的知识无法与社会接轨、与现实靠拢,无法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存中如何体现。故很多高职毕业生感慨,过去三年中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不到体现。所以高职课堂要从以知识为主向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转换。知识传授不过是一种途径,学生职业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注重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成,包括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态度与情感。

(二)课堂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

当下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以及知识探究的能力,教师仅仅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难以让学生展现其才能,更难以开发其潜质。如此的传统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长此下来学生就逐渐养成了心理上的依赖,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的缺乏,失去了原有的发散思维。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我们首要解决的事情。

(三)学生把教师当作知识的权威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首席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所有知识,缺乏参与,更缺乏批判性思维。老师与学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这甚至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其与教师的感情对立。在这种情境下教学,课堂缺少应有的交流与参与。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式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互动蕴含着参与,蕴含着交流,它不只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融入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氛围和精神深入。于学生,交流意味着情感的释放、主体的张显、个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于教师,交流与互动使课堂教学不只是教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意味着教师是课程的优化者、情感的激励者、学习的投入者、信息的整合者。

四、高职教师角色定位

(一)知识传授者、能力培养者

在知识经济社会和网络时代,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不会改变,但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而是要知道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如果想为知识传授奠定丰实的根基,教师就需掌握精深的本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多元的能力,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这个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能力,它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和感召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者、计划者

新时期,教育的许多方面着实发生了变化,课程与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课程的完善和教学的改革期待着教师的大力支持。现今,我国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一些弊端,课程内容单一、守旧,课程体系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因此,教师要勇于开发新课程或修订旧课程。多媒体教学可同时运用声音、图像、数据等多种手段教授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设计出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熟识课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中,要深入地开发、研究与深入网络。设计的课程要具有系统性、科技性、独创性,也要符合国家对网络课程制定的标准,并遵循课程的本身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这个社会发展和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学习是人类的首要追求。中国古人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今天,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终身学习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师唯有一直学习,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可借助学术交流、参加实践工作、进修、自学等手段,使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从而提高自身多维的素质和修养。

(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后现代课程论》的作者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主张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促进、激励、组织、协调和服务等。通过网络等途径开展个性化学习,大学生可获得大量信息,但信息对于正形成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学生而言是有利有弊的,一些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准确的信息提取能力,敏锐的信息识别能力,在多元的信息中找到所需信息,并指引学生利用有益的信息,推进学生的学习,推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看其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是看其传授给学生多少获得知识的方法。在知识经济社会和网络时代,知识的增长迅猛,教师要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才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五)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大学生涉世不深,当遇到一些挫折,有时不能正确处理,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有的学生沉迷网络,网上的不良信息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以,高职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高职教师(除心理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教师)一般只学过普通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为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必须注重这些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在强调“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活动,熟悉学生心理,及时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矛盾、与障碍。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经常关注企业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掌握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此外,教师还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取,才能塑造完美的师德,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学习的表率,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语文人文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9篇

一.人文素养的引领者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决定教师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发展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鲜明的教学个性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既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 更是人文性的核心内涵。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 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越是鲜明而强烈的个性,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越深刻, 越久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在经过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0%的文字+35%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 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个体的存在。个性意识强, 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 语文教学课堂的人文性愈浓。如梁任公讲学:激动处, 疾言厉色;伤心处, 涕泗滂沱;高兴处, 仰天长啸, 以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可谓个性鲜明, 其门生自然不乏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的文史学家吴其昌这样的高徒。

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人文情怀这一专业素养。因为语言、思维、精神, 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写作是作者用语言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展示, 阅读是读者的思想与精神借助语言文本的灵魂旅程和灵魂重塑。语文课的神韵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背后, 永远不忘终极的人性, 不忘对社会人生的关怀, 不忘用人文精神来驾驭‘技术理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原有的语文学科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有新的“文化渴求”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悟读、鉴赏与吸收, 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并涉猎一点艺术、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个性鲜明的课堂才可能是人文的课堂;底蕴丰厚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课堂, 才可能真正高举人文的大旗, 指引学生人文精神跋涉的前进方向, 引领学生进入崇高的人文殿堂。

二.整合教材的淘金者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 语文教材是人文性得以彰显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教材, 研究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中有的选文侧重对高尚情操的陶冶,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启迪;有的选文侧重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 它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的选文是优美的神话传奇、寓言、诗歌、科幻作品, 它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象精神的领悟, 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的选文是最新的时事报道、热点追踪, 它们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大事, 在享受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观照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容构成, 是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人文教本。语文教师就要做一个淘金者, 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品厚重的人文气息, 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 感受到心灵的冲撞, 内心的触动, 去完成精神之旅。

语文教材代表的是一种严肃的主流文化, 教师还要智慧地与时俱进地区分、抉择、取舍、整合一些最有价值的非主流性文化、通俗文化的资料, 作为教材的补充, 构建合理的新课程框架, 让学生接触一些非主流性文化、通俗文化, 阳春白雪, 雅俗共赏。保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适当张力, 恰恰可以折射和补充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单一性, 从而共同构成学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 也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 这也是人文性课堂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三.平等关系的践行者

师生课堂平等关系笔者的理解是“尊重”和“关注”。

(一) “尊重”的含义体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习的独特体验。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前者讲的是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后者讲的是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要适合自身的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其实质精髓就是要教师尊重差异的学生个体。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各有各的秉赋和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 要重视人的价值, 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分层、分类, 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让学生有差别的共同提高。

“尊重”的另一个含义体现是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尊重, 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放在人文教育的首位, 是语文人文性的首要特点。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欣赏习惯和人文背景。正因如此, 对于同一篇课文, 哪怕是经典名作, 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应该认可并欣赏这种大同之下的小异。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做法, 大家总认为是自私、冷酷、虚伪的, 其实我们如果认为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这是辛酸无奈之举, 也未曾不可。对学生的这种见解, 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励, 甚至欣赏。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 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也一定学会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

(二)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尊重人, 尊重人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 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 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 所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是作者作文的灵魂, 是教者教文的灵魂, 是学者学文的灵魂。所以,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让四十五分钟课堂成为生命互动、情感共振的心理场。

当然, 决定教师角色的因素有很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学生发展需求是诸多缘由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虽然很多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些肤浅, 对世事的认识有些偏颇, 但异常发达的信息又让他们的个性思维活跃了起来,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们的这种需求, 而且要怀有一种敬畏的情感去聆听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甚至要用欣赏的态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种乐, 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成效的, 我们课堂才是人文的。

师。

摘要:在语文人文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给自己定位好角色, 必须是一位人文素养的引领者;是整合教材的淘金者;是平等关系的践行者。只有定位好教师角色, 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教师社会角色的自我定位 第10篇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校教师师德

一、引言

我们常听人们将老师比喻成春蚕,比喻成蜡烛,教师固然伟大,但总觉得这种比喻过于悲壮,总觉得有些问题。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公众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老师应该如何自我定位,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找到自己为师之道,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动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这些都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评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些比喻与评价其实也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社会职业千千万万,教师只不过是这千万种职业当中的一种,她与很多其他职业一样平凡,其他职业的人员同教师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人不能分为三六九等、职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赋予教师这个职业太多的光环,更不应该给其戴上太多的高帽子。强调奉献精神固然没错,但脱离实际的期望除了带给教师过高的压力以外,对社会、对教育并无好处。然而又不可否认,这些比喻与评价有其合理的成分。虽然同为贡献,但教师这个职业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其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谓“中国梦,少年梦;少年强,中国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正因如此,社会公众又必然会对教师持有与其他职业人员不同的期望与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们不应该赋予其太多的色彩与含义,教师是一群很平凡的人,我们不应该以圣人的眼光去看待它。更不应该一出现就将之归为中国教育的失败。我们不能扭曲教师的角色,否者这颗社会的螺丝钉终究会不堪重负,扭曲变形而影响社会这台大机器的运转。

二、 教师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我们确实很平凡,我们走在大街上并无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应该低调,我们应该刻于职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教师这个职业固然伟大,在经济学家看来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往往高于社会给予的报酬。高于我们报酬的部分正是我们无私奉献的程度。我们不能因自身价值被低估而新生抱怨,因为公众已经给予教师高于旁人的尊重与敬爱。同时我们确实的职业确实又与众不同,我们的责任确实比一般工种要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影响影响祖国的未来。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灯塔与引路人,每位园丁都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为人师表,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我们平凡,但任道而重远。我们奉献,但不是牺牲。我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教师育人很难使人大富大贵。如果你是为了赚大钱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建议你尽早改行,因为那是商人的本性。如果你选择高校教师是为了使自己手握重权,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是政治家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想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来使自己地位显赫,那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学术科研,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人。我们要以宰相的度量做平凡人的事情。“耐住寂寞,方有所成”,这是我的恩师四年前送给我的一句话。

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东西?多年前,那还是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曾经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大讲坛系列活动中听过中山大学任剑飞教授的一次讲座,其中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错误在哪里?我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一直在教学生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大,当一个人发现他做不了伟大的人的时候,他却又不知道正常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了”。这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人和事了。是的,我们可以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同时也必须学会做平凡的事。我们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与其事倍功半地去教年轻人将来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教他们如何做好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我们经常指责批评年轻人好高骛远,虚而不实,但却忘了这正是社会和教育教给他们的,是我们自己让年轻人失去了务实的本性。我们总是喜欢将一些人神话,认为其说的每一句话与众不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伟人,这才是我们的标准。这只能使得大部分人都在邯郸学步,结果发现自己已经不会正常走路、正常说话了。对生命的敬畏,承认个体的平凡,认清真实的世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

三、研究结语

我们从来不缺乏鲜明的旗帜与鼓舞士气的口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我们重来就不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以追求回报而努力工作的凡人。幸运的是,习主席是务实的、李总理实务的,我们的政府也已变得更为务实。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人民之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确实能够做到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教其所需,激其所能,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只有先教会学生“致知、明德”,他才有可能做到“经世、济国”。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探析 第11篇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办学模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1 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目标相比,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 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即培养“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导向的,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最高阶段。

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根本要素,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实用型专门人才, 而为了这一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针对性, 要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 加强“实用”性知识的含量,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切实做到“必需够用”“按需施教”;同时, 还能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正、补充、修订和更新, 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实践性

高职学生的定位是既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 又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因此, 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培养高质量的“知识工人”的重要保证, 实践性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实践教学所占比例50%左右) , 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要把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 达到一毕业就能基本顶岗工作的要求。

4办学模式的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办学的伙伴关系, 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习和训练的平台, 真切地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同时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二高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与任务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行动规范。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需要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扮演好自己所应充当的多重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概括了作为教师的职业职能———传授知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以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 不仅要担当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扮演好专业技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传授理论知识时, 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 但在传授技能知识时, 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而作为技能传授者,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有关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技能, 还要具有传授这些技能的能力、技巧和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教师。

2技能的实践者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其师资素质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有所不同, 高职教师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在仿真模拟和顶岗实习阶段, 要求教师能够熟知工作中的真实场景、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及指导措施;在顶岗实习期间作为教师还必须亲临一线, 熟悉本专业岗位群的各种技能, 并具有示范能力、演示能力、操作能力和现场指导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娴熟, 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相应的强,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 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 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没有职业背景, 不具备相应职业 (专业) 岗位的实践经历, 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很难想象, 一个教模拟导游的教师, 自己从未有过“导游经历”, 能教出优秀的导游人员吗?

3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 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社会需求, 开展教学工作研究和专业学科研究,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并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师的“研”有其自己的内涵, 不同于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研”。高职教师的教研要针对职业教育目标而展开, 即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展开研究。当前, 急需解决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比例关系、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比例关系、校企合作的模式、工学结合的方式等关键问题。科研则要以服务于产业、地方经济为出发点, 把教学过程和产品生产开发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点研究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良等方面内容, 为企业生产服务。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科研能力, 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平等, 才是实质性合作。也只有这样, 合作才能长久。

4 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成为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尤其是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 从而保证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 能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 结合对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可利用资源信息的了解, 重组课程结构, 编制课程计划。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能否收到预想的效果, 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搞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之相应调整。高职教师要随时关注行业发展、调查市场, 根据市场对各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经过严格的分析研究, 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符合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 开发出反映行业主流与成熟技术的新课程, 体现知识的前沿性和应用性, 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

5 社会联系者

传统上, 人们将大学比喻成“象牙塔”, 无非是说大学与社会联系较少, 教师工作单纯。但职业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 更具开放化、社会化。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而, 职业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及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等, 都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市场, 离不开企业。因此,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 高职院校教师要走出心灵的“象牙塔”, 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的、常态性的联系, 积极关注相关企业产业发展态势, 掌握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 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动向, 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 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关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6 终身学习者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培训部有句名言:“知识就像鲜奶, 纸盒上就印着有效日期”。的确,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随之越来越多, 综合化日趋加快, 专业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等知识不断涌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 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知识面窄, 或者仅依赖于过去学校读书的知识和以往的实践锻炼, 显然是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因此, 高职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 充实技能知识, 优化专业知识结构, 要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命不息的奔河, 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典范。高职教师还要学会学习, 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学、在闲暇时学、在交流中学, 要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专业科技知识、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等。在学中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改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形成将所学知识、理论、技术创新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需要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要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进行角色定位。不过, 高职教师角色不是单面的, 而是由其教育形象与职业形象及其内部的不同层面构成的一个多层面的复合体, 不同的角色体现着不同的高职教育特点, 它综合体现于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学识和职业行为之中。

参考文献

[1]马跃新.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大众科技, 2008 (7) .

[2]项建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

[3]任伟宁, 滕祥东, 顾志良.高职教师的关键能力和师资队伍结构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3) .

[4]张翔.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上一篇:在线直播下一篇:嵌入式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