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复苏范文

2024-07-20

心脏复苏范文(精选9篇)

心脏复苏 第1篇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急症之一, 心脏骤停后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用以维持生命器官的代谢需要, 致使新陈代谢发生停顿, 尤其是心跳骤停>6min, 脑组织就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电除颤, 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1]。回顾2000年至2004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跳骤停34例中, 复苏成功21例。现就34例患者复苏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 男18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3岁, 最大83岁, 最小3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1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 充血性心肌病4例, 风湿性心脏病6例, 高血压心脏病1例。

1.2 方法

34例患者心脏骤停后, 呼吸完全停止的患者, 均按ABCD程序紧急心肺复苏;存在叹息样呼吸时, 采用CD、CABD、CDAB程序复苏, 在电除颤的同时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及碱性药物。

2 结果

复苏成功的21例患者中, 16例电击除颤。34例心脏骤停后4min内开始抢救11例成功, 其中1例2min内复苏成功, 复跳时间最长的80min。12例心脏骤停患者均在10min以后进行抢救, 全部无效死亡。

3 复苏体会

3.1 观察心脏骤停表现, 抢救分秒必争

护理人员在巡视病房时, 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全身抽搐或心电监护示多源性室性早搏, RonT现象或扭转性实性心动过速时, 应立即动手心前区叩击、心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并同时呼救, 待第二者赶到现场接替心脏按压后, 迅速投入抢救, 必须在数秒至1min内有效地采取急救措施。我们抢救的34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多由护士首先发现并迅速投入抢救, 个别患者是心脏骤停后抬入病房的。如1例68岁女性患者, 以Ⅲ°房室传导阻滞收住院。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听诊无心跳, 立即心前区锤击三拳, 并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2min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抽搐停止, 30min后神志恢复, 几天后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治愈出院, 由此可见时间就是生命。

3.2 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

3.2.1 心前区锤击

在确定患者心跳骤停的1~2min内迅速心前区锤击2~3次, 力量要适中。在以后的抢救过程中不再进行, 以免引起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故心前区锤击不宜反复使用。在心脏停搏的0.4~1min内, 呼吸一般尚未停止, 心肌尚无缺氧, 此时迅速锤击心前区可使心脏复跳。心前区锤击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对于仍在跳动而缺氧的心脏低电压刺激可引起心室纤颤。

3.2.2 开通气道

立即给予人工呼吸、氧气吸入或气管插管, 改善缺氧状态。

3.2.3 尽快近心静脉给药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复苏给药途径, 是抢救过程中的一条生命线。心脏骤停后颈外静脉仍然明显可见, 在近心端稍加压, 静脉显露良好, 穿刺容易成功, 有人研究对此静脉内、气管内、心内注射3种途径, 药物作用时间相近。盲目心内注射可并发心肌损伤、坏死、心包积血, 而且耽误心脏按压时间。如果条件允许, 迅速锁骨下静脉穿刺往往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必须有其他静脉给药途径作保证。

3.2.4 复苏药物的应用

盐酸肾上腺素能提高心肌的兴奋性,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传导加速, 心排血量增加, 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供养, 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盐酸肾上腺素可使心室肌的细颤变为粗颤, 有利于电击除颤。应用碱性药物, 宁稍酸勿偏碱, 稍偏酸则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既无明显抑制, 又有利于维持血钾水平, 更可避免使氧合血红蛋白饱和曲线左移, 抑制氧的释放。

3.2.5 电击除颇

对于住院患者, 心跳骤停的原因多数是可以估计的。除临终患者外, 对有心脏疾患的患者, 临床一旦发现意识丧失或抽搐, 心音听不到或脉搏摸不到, 应当机立断进行电除颤, 即使在心律失常性质不确定时, 也应进行电除颤, 因70%以上的心脏骤停是室颤引起的。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 内延迟除颤1min, 复苏成功率就下降7%~10%[1]。

3.2.6 同时注意脑的复苏

心脏停搏后, 缺氧性脑损伤和再灌注后损伤可致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故必须尽早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如果只恢复心跳与呼吸而大脑“死亡”, 对患者及家属都是不利的。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min, 及时积极抢救, 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脏骤停患者获得心肺复苏[2]。我们的体会是复苏一开始就放有脑保护上, 有效措施是尽早给予冰帽或冰枕。因脑降温1℃, 脑细胞代谢可降低6.7%, 颅内压平均下降55%。同时给予有效的氧疗, 合理使用脱水剂、冬眠药物、激素及细胞营养药是脑复苏的关键。如李某, 男, 46岁, 扩张型心肌病。突然呼吸心跳停止、口唇发绀伴全身抽搐。我们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同时用冰帽脑部降温、甘露醇脱颅压, 20min后患者心肺复苏的同时, 意识很快恢复, 无任何后遗症。

总之, 心脏骤停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紧张战斗, 我们体会到4min以内的初期复苏是成败的重要因素。迅速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连续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及时体外电除颤是提高复苏成功的有效措施;脑功能的恢复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先决条件;快速实施各项措施, 医护间密切配合, 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陈在英, 谢毅, 等.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7-229.

5.12心脏复苏活动总结 第2篇

5月11日上午,我院医护人员参加了由日照市护理学会主办的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暨市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公益活动在日照市植物园广场举行。

为更好地指导市民如何学习心肺复苏,活动现场提供了多个人体模型,采取一对一的模拟人示教、演练,医护人员手把手教授市民注意事项,市民学习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现场摆放宣传展板并设立义诊咨询台,为市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医疗咨询服务,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本次活动共培训心肺复苏操作620人、测血压、健康咨询1200余人、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800份。

心脏复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42~77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急性下、后壁心机梗死3例,急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1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2例,心脏骤停时其中8例为心室纤颤(VF),4例为心肌电-机械分离,1例为心电静止。

1.2 分组

病人分为早期和晚期组两组。心搏呼吸骤停到开始心肺复苏(CPR)在4min以内为早期组,均为在CCU目击发生的病人,共11例.晚期组都是在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多在4min以上,共2例。

1.3 复苏程序

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心电临护,同时建立静脉给药通路,电击除颤。

1.4 给药方法

室颤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mg,若无效立即给予200~300ws电击除颤(在监护室发生的室颤,立即给予电击除颤),仍不奏效即给予利多卡因50~100mg再次注射后,300~360ws重复电击除颤。若心电监护为细颤,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变为粗颤后,重复电击复律,心电临护若为心电静止,即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若无效,3~5min后剂量加倍,若心搏仍不恢复,重复2~3次.总剂量一般不超过12~15mg,同时,问断应用阿托品0.5-1.0mg静注,若复苏后为窦缓或缓慢的室性或结性逸搏律,则予5%葡萄糖液500ml+异丙肾上腺素0.5-1.0mg静脉点滴.心肺复苏进行10~15min后,给5%碳酸氢钠0.5~1.0ml/kg静注。

2 结果

早期组11例中.6例(10例次)室颤除颤成功,心跳呼吸恢复,脑复苏成功。4例心肌电一机械分离心肺复苏失败。晚期组2例均为室颤(细颤),1例心肺复苏成功,但脑复苏失败。

3 讨论

心脏骤停的发生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国外教科书将初期复苏(BLS)定为4min,强调要分秒必争地抢救病员。BLS开始迟早和心跳呼吸恢复直接影响CPR成败,也与出现并发症的轻重多寡密切相关。本文早期组11例中,均在1~2min内实施BLS,1min内实施BLS的6例室颤病人中,心肺复苏全部成功。

3.1 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治疗VF的有效方法,一般认为VF后lmin内为恢复的最好时机,超过2min则只有1/3的病人能够复苏,本文早期组6例(10例次)VF均除颤成功,晚期组2例中1例除颤成功,对晚期VF,配合使用肾上腺素增加VF波振幅,提高心肌对直流电击反应性和(或)利多卡因提高心肌室颤阈值后电击除颤,仍能及时恢复心搏。

3.2 心肌电-机械分离

心电图上虽有宽而畸形、频率较慢、较为完整的QRS波群,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亦成为深度心血管性虚脱。常常由于广泛的心肌损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或大量血容量丢失所致,本组4例中其中2例为急性下、后壁及前壁透壁心肌梗死病人,1例错过了溶栓时机,另1例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未成功,分别于住院第6天及第7天患者排便及情绪激动后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急查心电图示室性及结性逸搏心律,给予阿托品1mg静推后为窦性心动过速,但心音听不到,未触及大动脉搏动,CPR未能成功,考虑心脏破裂可能性较大。另1例为发作性胸闷、大汗、晕厥病人,人院后症状缓解,心电图正常,人院6h后去厕所时突然晕厥,心音听不到,即给予CPR,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Ⅱ、Ⅲ、aVF、aVL、V1-V6ST段抬高,考虑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升压,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1h后心电图呈直线,CPR失败,考虑可能为广泛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晕厥(心肌顿抑),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我们体会心肌电-机械分离CPR成功率低。

3.3 大剂量肾上腺素及其他药物的应用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 第4篇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开放气道(airway A)、人工呼吸(breathing B)三个步骤。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

(5)、麻醉和手术意外

(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

1、心肌收缩力减弱

2、冠脉灌注不足

3、心输出血量降低

4、心律失常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当心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

2、脉搏触及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动脉通常检查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切勿依靠听诊器反复听诊,更不应寻找检测仪器来判断而延误时间。因为心脏骤停后复苏开始的迟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分秒必争。

(四)、心脏骤停处理

针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心肺复苏方法。挽救了众多呼吸、心跳停止的生命。美国心脏协会先后发布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版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现在我们学习的是2015版的心肺复苏指南。

完整的心脑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LS三部分组成。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今天我们重点将基础生命支持。在心脏骤停病人发病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即CPCR中第一个阶段的CAB三步。BLS又称为初步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脏器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通常4分钟之内。BLS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建立有效的循环C,畅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和转运等环节,概括为CPR的CAB步骤。如果现场有除颤仪,应尽早除颤。

(五)心肺复苏(CPR)步骤

1、安全评估: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倒地,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环境的安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救。观察环境、确认安全、做好自我防护。

2、判断意识:急救人员在病人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

用手轻轻拍病人的肩部,口对着耳朵呼喊:“喂,你怎么了!”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

3、快速呼救:启动EMSS。一旦判定病人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呼喊附近的人参与抢救或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准备抢救物品。

4、摆放体位:为便于抢救,使病人处于水平仰卧位;如果病人面朝下时,应将病人整体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将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如病人在软垫床上,则在背部要垫上一块硬板。

5、判断颈动脉:检查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近侧旁开两指处

判断时间: <10秒。

6、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 用人工的方法促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使氧气运送到全身各脏器。主要方法就是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快速判断:两乳头连线的重点与胸骨交界处。

(2)按压手法:抢救者站或跪在病人侧,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右手掌重叠压在右手背上,十指交叉,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按压的深度:至少5cm,婴儿至少4cm(4)按压的频率:100次/分(5)按压和放松时间比为1:2

7、清除异物:病人仰卧,如病人无颈部损伤,可将病人头偏向一侧,观察口腔内有无异物及分泌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动作轻柔。

8、A(airway)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把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用手掌的小鱼际把额头往后推,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托颌法:对于头颈部创伤病人,此法更安全,不会因为颈部动作加重颈部损伤。把手放在病人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9、B(breathing)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人工呼吸时要保持气道通常。捏住病人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病人的口全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确保病人胸廓起伏。(1)口对鼻人工呼吸:病人不能经口呼吸时,推荐口对鼻人工呼吸。(2)吹气时间:1秒钟(3)吹气量:500-600ml(4)吹气频率:10-12次/分钟

(5)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为30:2(6)换人应在连续做五个周期(大约2分钟)后进行,中断时间<10秒

10、判断复苏成效的有效指标:

(1)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在60mgHg以上(2)自主呼吸恢复

(3)皮肤、黏膜色泽转为红润(4)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出现(5)神经反射出现

11、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胸外心脏按压时肩、肘、腕在一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中断时间<10秒。(3)、如怀疑患者有颈椎损伤,开放气道时应采用双手托下颌法。(4)人工呼吸时避免过度通气,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心脏复苏 第5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徒手心肺复苏,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急救措施, 是及时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因此心肺复苏的质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频率、位置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成功率[1]。 并且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心脏按压节律与呼吸机不一致,最终导致出现人工通气异常等情况,为了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这2种不同方式在心跳呼吸骤停后的抢救效果,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急诊科1年多收治的46例行不同胸外按压方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该院急诊科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46例。 剔除标准:癌症晚期患者、慢性疾病终末衰竭期患者、复苏时间<30 min者以及院外确切死亡时间超过10 min以上的患者。 心脏呼吸骤停原因有心血管疾病、脑出血、急性呼吸衰竭、药物过敏、急性中毒等。 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8 ±13)岁,根据心肺复苏方式,分成对照组(徒手心肺复苏)24例和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机)22例。 其中对照组男14例, 女10例,年龄(57±13)岁,研究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8±12),两组的年龄、性别、心脏呼吸骤停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心肺复苏方法

1徒手心肺复苏:(对照组)严格按照《201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2]进行胸外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 cm,但不超过6 cm,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的停顿,给予足够的通气,30次按压后2次球囊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每次呼吸超过1 s,每次须使胸部隆起。 2心肺复苏机:(研究组)心跳呼吸停止后,在使用自动心肺复苏装置之前,先进行徒手胸外按压,与此同时尽快正确地安装自动心肺复苏装置(蓝史威克心肺复苏机)。 待安装完毕后,根据患者胸廓前后径调节按压深度,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然后打开阀门,按操作程序打开各旋钮的开关,根据《2015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调节各项参数。

1.3复苏成功指征

1可扪及颈动脉搏动: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 说明患者心搏已恢复;2面色(口唇):复苏成功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3出现自主呼吸或机械辅助通气, 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心电监护显示自主心律,并持续30 min以上[3]。

1.4存活及出院标准

自主循环恢复正常,有或无自主呼吸,存活时间> 24 h。 自主心律、自主呼吸和意识均恢复至心脏呼吸骤停前水平,存活出院。

1.5观察指标

血压、血氧饱合度、氧分压、颈动脉搏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心电图、面色等。

1.6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数据,计量资料术前与术后比较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如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对照组间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的比较

研究组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研究组、对照组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比较

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存活率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3讨论

近年来,心脏呼吸骤停愈演愈烈,各种急救指南都认为高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关键,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却一直是研究讨论的热点。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该院经心肺复苏机或徒手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跳呼吸骤停抢救中的优劣。

该研究发现予以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其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 4.76)mm Hg、 血氧分压(53.74±3.31)mm Hg、 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患者[(29.41±15.82)mm Hg、 (72.49 ±3.17)mm Hg、 (43.06 ±12.32)mm Hg、45.83% ]; 且心肺复苏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低于徒手心肺复苏患者组。 说明心肺复苏机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提高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要优于徒手心脏按压[4,5]。 考虑原因与以下有关:1徒手心肺复苏会因为多因素影响复苏质量,如医务人员技术原因[6], 按压疲劳[7], 导致的按压质量下降, 深度变浅、 频率降低、胸廓回弹不足、用力不均、部位移动等,而且操作本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变化, 故而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2相较于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机能够固定按压幅度、频率,提供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不会因为操作者技术的差异、 疲劳、 按压中换人而降低按压效果。 不会发生按压与通气对抗。 呼吸模式为自动持续匀速进行,可保证有效的通气量,避免过度通气。 实验组数据与张艳等[8]报道的复苏成功率65.25%基本一致,表明该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靠性。

另外该研究结果提示心肺复苏机复苏患者与徒手心肺复苏患者,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心肺复苏后,全身处于缺血再灌注损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序贯发生是导致预后不佳,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9]。

综上所述,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 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另一方面,心肺复苏机只要调试适度,并发症的可能性小, 可节省人力,可长时间进行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在转运途中,如病人需要连续复苏时,可确保按压的准确,因此心肺复苏机的使用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Kiyokuni,Masayoshi,Goda,Motohiko,Okiyama,Makoto et al.A case of cardio-pulmonary arrest caused by anomalous origin of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from right sinus of valsalv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5,184:296-298.

[2]楼滨城,朱继红.2015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解读之一[J].临床误诊误治,2016(2):71-74.

[3]龙飞华,胡艳娟,马有根,等.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15(1):54-55.

[4]陈显敏.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救治中的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32-133.

[5]肖广显.分析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5(10):992-993.

[6]崔建,尚瑞雯,范立平,等.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09,1(4):299-300.

[7]施琳.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2):80-81.

[8]张艳,马晓莉,任增智,等.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4,33(24):70-71.

冠心病猝死及心脏复苏的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02年—2008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25例,其中发生猝死117例,男48例,女69例,年龄45岁~84岁,平均年龄(62.35±8.45)岁。经过心脏复苏抢救成功39例(对照组),失败78例(猝死组)。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WHO 1979年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诊断冠心病及猝死,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3]。包括: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出现室颤(或扑动)波型、心室停搏或者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等[3,4]。

1.3 心脏复苏

所有心脏复苏均在我院内由心脏科专科医生完成。主要方法: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有条件者采用呼吸机,共有37例;药物治疗,主要用药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等;持续心电监护,发生室颤者行电除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组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比较见表1.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53,P<0.05)。在2组患者的各种诱因中,猝死组诱因为过度劳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个诱因之间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2.2 2组猝死先兆症状统计比较见表2.

猝死先兆症状统计比较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7.61,P<0.05)。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这些先兆症状,猝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先兆症状患者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猝死组。

2.3 2组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比较见表3.

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比较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4.23,P<0.05)。表现为对照组中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比例高,而猝死组中时间相对较短比例高。

3 讨论

冠心病猝死绝大多数有先兆和诱因,通过观察先兆、诱因在猝死中的作用,了解影响猝死复苏的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对猝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早期多层次进行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5]。

冠心病猝死与很多诱因直接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劳累在众多诱因中其比例最高,占首要位置,并且在猝死组中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劳累可以引起心率增快,诱发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室颤阈值降低,同时还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其他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加重疾病,导致死亡。由此可见,对于冠心病患者,休息是一种减轻症状、防止猝死的重要方式。在其他本研究统计的诱因中,用力大便、情绪激动、饱餐、排尿都占有较高比例,因此,要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需在多种生活细节中引起重视,防止瞬间增加心脏负荷,导致猝死的发生[6,7]。

在防止猝死的过程中,要随时警惕各种猝死先兆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这些猝死先兆在猝死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患者应当注意以上各种症状的出现,不能轻视各种表现。

在急救的过程中,多方资料都强调了“生存链”的问题。生存链中重要的4个“E”环节,即早期呼叫急救医疗系统,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early EMS);早期心肺复苏(early AED);早期应用自动除颤器(early AE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early ACLS)。心脏复苏必须尽早进行,每延长1 min,患者的生存机会就减少7%~10%.从本研究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猝死患者从出现先兆症状到发生猝死的时间一般很短,大多在30 min以内。对照组的时间相对稍长。由此可见,冠心病患者只要出现先兆症状,就应该快速做好救治准备,尤其是针对先兆症状较短的患者更是如此,否则会错失抢救的时机[4,8]。

临床实践证明,成功心脏复苏的另外一个关键步骤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立即建立心电监护,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如心律失常的相应类型来进行相应的处理。一旦心电图明确为心室颤动,就需要尽可能地进行电复律。同时从随访跟踪结果可以看出,心搏骤停复苏后效果良好,心脏复苏初期对患者的气道通气要求不高,随着心搏的复苏,呼吸往往会自动恢复。所以,只有做到尽快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进行抢救,才有可能给予患者更大的生存希望[5]。

本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劳累为导致猝死的最主要因素,先兆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复苏失败。并且先兆症状出现到猝死发生时间越短的患者,其复苏的成功率也越低。总之,冠心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发生猝死的比例很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和处理病情,降低发生猝死的比例,是治疗冠心病、降低病死率的主要环节,广大医务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2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冠心病,猝死,心脏,复苏

参考文献

[1]董钰柱.院前抢救心脏骤停144例心肺复苏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7,16(4):286-287.

[2]罗雪萍,杨剑锋,栾静,等.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前后的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04,8(5):417.

[3]黄元铸.心脏性猝死[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2):62-65.

[4]洪昭光,程秀琴.心脏性猝死[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4):193-194.

[5]孟太举.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并心脏骤停抢救成功1例[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46.

[6]蒋文平.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1):1-2.

[7]李秀莲.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术一些有关知识的研究现状[J].中国当代医学,2006,5(13):76-78.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救治及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共成功抢救9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脏骤停的患者, 其中男7例, 女2例, 年龄40~76岁, 平均58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 高侧壁、后壁、下壁心肌梗死3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例。心脏骤停原因, 心室纤颤6例, 房室传导阻滞2例, 其他原因1例。经过抢救9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8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病情好转出院, 其中1例昏迷26 h, 有运动性失语。

2 急救措施

2.1 基本生命支持, 即第一期复苏。

2.1.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是复苏的重要一步, 可采用头后仰, 使下颌尖、耳垂与地面呈垂直状态, 以通畅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分泌物、异物和呕吐物, 取下活动假牙。

2.1.2 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 无呼吸者立即实施人工通气, 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 有条件者立即行气管插管, 用人工气囊或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 插管前最后行高流量面罩吸氧。

2.1.3 恢复循环,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应按正确操作标准和位置进行, 应平稳、均匀、有规律, 速度为100次/min。胸外心脏按压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胸外按压, 可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 配合人工呼吸, 可使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含氧的血液, 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即使是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也只能使心脏指数接近低限的40%, 因此必须设法迅速恢复有效的自主心律, 给予进一步生命支持。

2.2 高级生命支持, 即第二期心肺复苏。

2.2.1 除颤和复律, 如心电示波确定为室颤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用200J能量进行电除颤, 一次不成功可以增加至300J或360J。如室颤波细小, 可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 mg, 使其成为粗颤, 增加复律的机会。如为心室停顿, 应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持续时间至少30 min以上, 在按压期间不出现停顿, 并给予药物治疗。

2.2.2 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 选用静脉留置针在近心大静脉处 (如颈外静脉、肘静脉) 进行穿刺, 妥善固定, 以确保药物的顺利输入。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纠正酸中毒, 降低脑水肿, 注射后用5 ml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 并抬高肢体, 加快药物进入循环。需严格控制滴速时, 应用输液泵, 准确无误。对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静脉专供输入血管活性药物, 使复苏的血压维持在一定水平, 另一条供给碱性药物, 脱水剂、血制品、呼吸兴奋剂、抗生素及促进脑组织细胞代谢 (乙酰谷胺酰胺、辅酶A、细胞色素C) 等药。

2.3 脑复苏

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 为防止脑组织永久性损害, 应采取以下措施。

2.3.1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 为减少脑组织损伤, 迅速供给高流量氧气, 必要时高压氧舱治疗, 以维持脑代谢, 保持有效的脑活力, 神志尚未恢复时, 可给予鼻饲疗法, 供给足够的热量,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2.3.2 低温疗法, 可以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 减轻或预防脑水肿。可用冰帽、冰袋, 置于头部和大动脉博动处 (如股动脉) 行物理降温, 也可用亚低温疗法或冰枕, 在降温时注意观察耳廓及体温, 防止冻伤或体温过低。如体温低于32℃, 可诱发室颤等危险。

2.3.3 脱水疗法, 复苏后如血压能相对稳定, 应尽早使用脱水药以减轻脑水肿, 如遵医嘱使用20%甘露醇, 亦使用呋喃米。其次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注射。白蛋白10 g静脉点滴, 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剂导致的反跳现象。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 给予留置导尿, 准确记录尿量, 液体出入量, 防止肺水肿。若每小时尿量低于20 ml, 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时, 配合医生做出及时处理。

2.4

文献报道心脏骤停4 min就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 如在4 min内进行Ⅰ期复苏, 8 min内开展Ⅱ期复苏, 脑复苏的机会就大, 心脏骤停的复活率与开展Ⅰ期、Ⅱ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3 抢救用药

3.1 肾上腺素0.5~1 mg/次, 无效加大剂量2~5 mg/次, 5%碳酸氢钠125 ml/次, 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可拉明、洛贝林、白蛋白、20%甘露醇等按常规剂量于必要时使用。

3.2 随着心肺复苏机理研究的深入, 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毒、碱剂等已退出复苏常规用药。肾上脉素良好的复苏作用更突出, 肾上腺素的优点是增加心肌和脑血流, 提高冠脉灌注压, 因而能提高自主循环的恢复率。对于心脏骤停早期的患者, 首先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0.5~1 mg, 如无效逐渐再增加剂量, 加大到2~5 mg。但临床资料表明, 首先使用肾上腺素也存在不少缺点。减少心输出量, 易出现临行复苏后高血压和室性心动过速, 因此, 将肾上腺素与用药时机有机结合起来是成功的关键。

3.3 复苏后如患者清醒, 应做好心理护理, 减轻恐惧, 安慰患者, 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促进康复。

4 总结

心脏骤停是临床急症, 应分秒必争, 就地抢救。立即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目的是使脑组织得到保护, 防止并发症及原发病。抢救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争取时间,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分工明确, 快而不乱注意质量, 应由专人填写抢救记录单,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心肺复苏技术。严格“三查七对”及时记录救护、用药情况。对口头医嘱复述一遍, 确认无误后执行及时做好记录。本报道9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 虽然发生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 但经积极有效的抢救及治疗, 均获得成功。作为临床护理人员, 在抢救过程中, 必须切实掌握本病的诊断技术, 熟悉抢救的多个步骤, 有关药物的应用及机制, 必须有分析心电图的能力, 严格掌握心、肺复苏等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严格掌握心、肺、脑复苏等各项技术的操作, 在抢救过程中准确无误, 以丰富的临床经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心脏复苏 第8篇

为克服上述弊端,我们研制了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并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机器制作

我们制作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520082236.0其结构如示意图(图1)所示:

按压复苏器分为下面几个部分:①托板:用于置于病人背后起到支撑复苏器和固定病人的作用。②支柱:位于托板的一端,起到连接托板和按压控制器的作用。③调节器:用于调节按压器的位置,将按压板固定在合适的按压部位。④电源开关。⑤频率调节器:用于调节按压频率,调节范围80~120次/分。⑥驱动器:由电动机、传动轴、连杆等组成,在调节器的控制下向按压器传送动力。⑦幅度调节器:用于调节按压幅度,调节范围3~5cm。⑧按压器:作用于病人的胸外按压部位,对病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1.托板2.支柱3.调节器4.电源开关5.频率调节器6.驱动器7.幅度调节器8.按压器

1.2 使用方法

将托板置于需按压者背部,利用调节器将按压器置于按压部位,用频率调节器和幅度调节器分别设定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打开电源开关即可开始工作。

1.3 实验研究方法

使用可进行教学训练的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型号:KAF-CPR300型,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进行按压效果的实验测试,设定按压频率:100次/分,调节按压幅度5cm。每次持续3分钟,共进行30次。对照组:由30名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医护人员组成,用同一模拟人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要求相同,统计实际按压频率和按压正确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将结果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机器组按压频率非常恒定(99.63±1.00)、按压正确率高(99.77±0.40),对照组按压频率变异性较大(113±10.33),按压正确率也较低(90.63±10.61),两项指标对比差别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 讨论

胸外心脏按压是临床上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及时有效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跳骤停的复苏至关重要。目前,其作用机理有两种学说: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也有的观点认为两种机制都起作用,但不论什么观点,对胸外心脏按压的意义和操行要求是相同的。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要求:①合适的体位:平卧、去枕,抬高下肢,在病人背后垫一块硬板或将病人移至地面。②正确的按压部位: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③合适的按压力度和频率:在成人要求按压使胸骨下陷的幅度为3.8~5.0cm,按压、放松的时间比为1:1,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儿童按压幅度为2.5~4.0cm,推荐频率为100~120次/分钟[1]。目前临床常用的徒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和力度较难掌握,一般人员很难做到对心脏的有效按压,即使专业技术人员,按压的频率和正确率也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而且胸外心脏按压体力消耗大,工作人员难以做到长时间正确有效的按压,对于需要长时间按压复苏的病人,需要反复换人。这样,一是占用专业技术人员多,影响病人复苏的其他工作;二是换人时常造成按压中断,影响病人复苏效果。

目前国外及国内也有“心肺复苏器”在进行市场销售,虽然能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机械呼吸,但大都采用气动电控方式,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一直没能在临床普及使用。

我们研制成功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为单纯电动控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实验测试:按压频率非常恒定(99.63±1.00)、按压正确率高(99.77±0.40),与进行徒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对照组比较,两项指标差别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我们研制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按压、放松的时间比为1:1,符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动物和人体实验观察到50%~60%的按压时限严生的喷射血流、平均动脉压最好。向据Brown观察,徒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时限仅占25%,显然难以达到有效的标准。还有,按压力度增加可使收缩压增加,但对舒张压几乎无影响。而舒张压是心肌血流灌注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按压时要把心室内淤滞的血液喷射出去,必须给予一定动能,动能=力X距离,力=质量×加速度×距离。观察发现,徒手实施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仅产生1.2g的加速度,而机械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可达5g,故有更好的喷射血流[2]。

本试验机器组按压正确率可达99.77%,可长时间有效稳定工作,但应注意正确调整机器各项参数及按压部位。人工组按压正确率为90.63%,与按压者的年龄、性别、体格、专业、经验等都有关系。在三分钟测试过程中,可见开始按压正确率低,在教学模拟人无效报警提示下,逐渐提高,在体力下降后又降低的现象。在临床应用时是不会有报警提示的,所以实际工作中,人工按压正确率可能还要低。实验结果中,人工组按压频率较快,说明机器的可控制性好,人工操作的准确性较差,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操作时别人的现场指导,可提高人工操作的准确率。

使用这种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可长时间持续按压,一人即可实施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的复苏抢救,劳动强度小,并且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相对恒定,按压效果好,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通过临床研究可能会显著提高复苏病人的成功率,减少和避免病人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可长时间持续正确的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从而达到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并发症,提高复苏效果和成功率的目的。方法:根据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操作要求,研究制作出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电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使用教学模拟人,对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进行按压效果的实验测试,同时和一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实验测试,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恒定,与对照组比较,按压频率及按压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我们研制出的电动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结构简捷,操作方便,按压效果确切,完全符合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操作要求,可进入临床试验应用研究阶段。

关键词: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器,研制,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13

心脏复苏 第9篇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治疗,效果

心脏骤停也被称作心搏骤停, 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临床中约80%心脏骤停患者病死于室性心律失常, 也就是心室扑动、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纤维颤动[1], 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管痉挛、中毒以及外伤等。心肺复苏治疗成功与否, 护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6 月至2013 年8 月我院收治的56 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 例, 女23 例, 年龄61~89 岁, 平均 (57±3) 岁;病因:脑血管意外18 例, 颅脑外伤4 例, 肺栓塞2 例, 急性心肌梗死32 例。所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肝肾疾病、其他心肺疾病、精神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疾病。

1.2 治疗方法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 版制定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所有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治疗, 具体如下:①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治疗, 按压频率>100 次/min, 按压深度根据患者年龄确定, 如成人按压深度为5 cm以上, 儿童按压深度为5 cm;②开放呼吸道给予人工呼吸:给予患者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 并及时行气管内插管, 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控制呼吸频率为每分钟8~10 次, 防止出现通气过度情况;③加强心电监测:如患者出现心室纤维颤动, 则要快速进行电除颤, 设置除颤能量为双相波除颤200 J;④开放静脉通道:合理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多巴胺以及碳酸氢钠等复苏药物, 维持心肺复苏时间在1~60 min。

1.3 观察指标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以及复苏开始时间与预后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按《2005 年AHA心肺复苏指南》中制定的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成功: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正常, 治疗痊愈后出院[2]。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抢救、治疗情况56例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治疗后, 心肺复苏成功35例, 成功率为62.5% (35/56) , 病死21例, 病死率为37.5% (21/56) ;其中因器官功能衰竭病死14例, 原发疾病病死7例。

2.2复苏开始时间与预后的关系随着复苏开始时间延迟, 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生存率均呈下降趋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立刻复苏比较, *P<0.05;与<4 min比较, #P<0.05;与4~8 min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 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预后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心脏骤停后, 也会导致循环骤停, 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细胞对缺氧、缺血敏感性较高, 通常情况下, 4 min左右就会导致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10 min就会导致脑死亡, 因此, 治疗心脏骤停患者要以改善机体循环状况为原则。另外,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具有病情重、进展快、不易处理以及病死率高的特点, 因此, 进行有效抢救、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有效减少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并有效提高预后质量。

有研究指出, 治疗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方法为心肺复苏术[3]。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的一种重要抢救措施,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因素较多, 如患者救治时间、心脏骤停原因、急救设备以及心肺复苏知识水平等因素。因此, 为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术治疗成功率, 需加强急诊心肺复苏术的临床研究。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较低, 主要原因为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不能快速、及时的进行心肺复苏。因此,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和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密切相关, 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间越早, 治疗成功率就越高。另外, 复苏技术也十分重要, 特别是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时, 应严格根据标准对患者进行按压, 方能有效保障重要脏器血供;如实施人工呼吸时, 实施胸外按压胸廓运动, 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通气情况, 若按压无效, 则会发生血流消失情况, 虽能够有效改善肺血氧饱和度, 但疗效欠佳, 这充分显现出实施胸外按压的重要性与操作技术的苛刻性;此外, 进行心肺复苏术操作时, 需给予患者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或气管内插管, 其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4]。有报道指出, 我国心脏骤停成功抢救率为18%~26%[5,6]。因此, 为有效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 加大心肺复苏技术与知识的普及力度, 确保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快速救治, 最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临床医务人员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并加大心肺复苏技术宣传力度, 进而保证心脏骤停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最终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心肺复苏成功35 例, 成功率为62.5%;随着复苏开始时间延迟, 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生存率均呈下降趋势。提示早期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1 (8) :117-118.

[2]陈锋, 宋海洋, 林庆明, 等.心肺复苏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 (2) :183-184.

[3]韩凡, 郑杰超, 莫锦, 等.破格救心汤结合心肺复苏救治心脏骤停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4, 55 (11) :942-945.

[4]马芷琴, 张宏考.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误诊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5) :62-63.

[5]刘秀芬.1例高龄患者心肺复苏合并纵膈气肿的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4) :152-1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脏复苏】相关文章: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08-02

复苏发展06-02

复苏抢救08-16

经济复苏政策06-19

心肺复苏指南06-21

液体复苏治疗07-18

春天复苏诗句08-02

复苏室情况简介06-02

徒手心肺复苏考试08-01

徒手心肺复苏讲义08-01

上一篇:财务分析体系下一篇:预防企业会计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