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技术测试

2024-07-07

高考信息技术测试(精选12篇)

高考信息技术测试 第1篇

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水平测试, 并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条件之一, 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 信息技术考试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的组卷与命题、考试的组织和管理、考试的评价和反馈等方面都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之一:水平测试的内容模式与新课程的理念结构之间的不匹配, 导致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教学内容大幅缩水, 只去关注那些考试中可能考到的知识, 选择课程科目只拣简单的、容易得分的开设。新课程改革失去了其真实的意义, 新课程所要求的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上, 不再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通过考试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追求。高考“指挥棒”的逆向调节作用已经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

之二:《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一起构成了新课程标准的五大选修模块。这些模块内容新颖丰富, 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这五个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而2008年高考关于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的方案中, 却只有《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三个模块可供选考, 这无疑人为地限制了学生对选修模块的选择。开考的三个模块的试题难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网络技术应用》题目相对容易, 通过率较高, 而《多媒体技术应用》题目相对灵活、《算法与程序设计》对学生文化科目要求较高等原因使这两门选修科目被很多学校放弃。据此, 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必修+选修《网络技术应用》的模式, 导致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学生大量减少, 对这些模块的教学冲击很大, 也不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多方面人才的需要。

之三: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的形式以题库命题、模拟环境的机试方式进行,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反馈周期长、反馈能力弱等缺陷。但是, 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 题库系统为了追求试题的数量, 试题的重复率较高, 甚至出现涉及一些工具中使用频率较低功能的试题或者非信息技术内容的试题, 造成题库中试题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其次, 机考系统是一个模拟环境, 无法实现各种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全部功能, 对于其中的“操作题”, 学生只能使用某种预设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 判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次, 由于受考试机数量的限制, 机考只能采用多机房、多批次的形式进行, 考过几次之后, 试题就会“自然泄密”, 后参加考试的学生只要针对性地练习一遍, 便可应付考试。另外, 由于上机考试是在题库中随机出题, 有的同学遇到的题目相对简单, 而有的同学遇到的题目则太难, 因为出题的随机性, 很难保证题目难度系数的相对平衡, 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就会大打折扣。

之四:考试系统的不稳定性、软硬件的兼容性、考试所需应用软件的复杂性、软件版本的适用性、系统判分的机械性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学生考试过程中无法登录、打开试题出错、答卷文件无法回收、系统自动退出甚至死机、无法转移考试、因考生操作步骤与系统预设不一致无法得分等现象的发生, 直接影响到学生答题及得分。另外, 不同考点或同一考点不同机房, 因考试机硬件配置的好坏产生机器运行速度的快慢不均, 客观上导致考试环境的不公平。

之五:片面重视考试结果的利用, 忽视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教学—学习—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考试结果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和分析, 可以为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自省以及考试的组织提供更多科学、客观的信息。可是考试结束后, 考试部门仅仅呈交一个最终的等第给学生, 忽视了考后试题评析、差错统计等数据的反馈与总结工作, 缺乏对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指导, 这无疑浪费了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

之六: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滞后给农村考生带来明显的不利。囿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 有很多农村中学因为硬件设备和师资跟不上, 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上全上足;加之电脑数量少, 硬件配置低, 上机操作时间少, 农村考生相对于城市考生不占优势, 这是农村中学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和郁闷的地方。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综合测试 第2篇

说明:本章测试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判断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二卷为分析题,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全卷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75分)

1.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沉船随时可能发生,船上既没有救生措施也无法与外界联系。就在这一紧急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刻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息,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救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在这整个救援过程中,这部手机成了游船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手段。这则故事主要说明了()。

A.信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的重要性

B.世事无常,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着

C.信息具有价值性

D.手机是种便捷的通信工具,所有的人都该有手机

答案:A

2.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B.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具有价值性

C.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D.老皇历看不得体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答案:D

3.获取信息的来源决定了信息的可靠程度,下列信息中()获得的信息最可靠。

A.朋友、同学

B.亲自进行科学实验

C.报刊杂志

D.因特网

答案:B

4.搜索关键词“鲜花—玫瑰”的意思是()。

A.同时出现鲜花和玫瑰的网页

B.只出现鲜花不出现玫瑰的网页。

C.出现鲜花或者玫瑰的网页。

D.只出现玫瑰不出现鲜花的网页。

答案:A

5.下列文件中,属于视频文件的是()。

A.心声.mp3 B.心声.mpg C.心声.xls D.心声.gif

答案:B

6.学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敬老院”,要求同学们自己带相关设备,将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想形成一个报告,进行一次比赛,请选择你认为应该带的设备是()

A.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B.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录音设备

C.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D.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

答案:D

7.班主任小林想开一个有关“弘扬奥运精神”的主题班会,现在他手里有一张有关奥运会的视频光盘,但是他只想要其中的一个片段视频,如果你是小林,你会利用()软件把该片段截取出来呢。

A.Winamp B.ACDSee C.超级解霸

D.CoolEditPro

答案:C

8.何辉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想用一个文本框作为某段落的竖排标题,他的操作步骤可分为:①输入文字,并设置文字的属性;②移动文本框位置;③执行“插入-文本框-竖排”;④设置文本框格式(版式、颜色与线条)。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答案:C

9.图像处理软件是用来对图像进行各种编辑,对其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Photoshop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的不透明度来产生图像的淡化效果

B.用Photoshop可以通过椭圆选择工具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C.用画图或Photoshop都可以对图像进行旋转编辑

D.用画图程序中的任意形状裁剪工具可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答案:D

10.文本信息加工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加工类型,下列不属于文本信息加工的是()。A.制作电子贺卡

B.对照片进行处理

C.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D.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答案:B

11.下面关于动画和视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画和视频都是连续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因此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B.Flash只能制作SWF动画,不能制作GIF动画。

C.3DMAX只能制作平面动画。

D.超级解霸既可播放某些视频文件,又可截取某些视频片段。

答案:D

12.小明要着手制作一份反应市容市貌的电子报刊,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同学给了他如下建议,你认为小明不应采纳的是()。

A.先绘出版面布局草图,再进行制作

B.电子报刊的页边距设置与日常文本加工没有区别

C.把较为重要、能烘托主题的内容排放在第一版即主版

D.版式编排要新颖、活泼、有朝气

答案:B

13.要改变字体第一步应该是()。

A.选定将要改变成何种字体

B.选定原来的字体

C.选定要改变字体的文字

D.选定文字的大小

答案:C

14.以下关于多媒体处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于同一幅图像,如果分辨率相同而颜色不同,那么数字化存储时颜色数越多数据量越大

B.利用软件可以将CD光盘上的音轨转换成MP3音频文件,MP3格式是无损压缩。

C.JPG图像压缩格式通常是有损压缩,图像放大会失真。

D.要对旧照片进行翻新,可以用扫描仪将图片扫描进电脑,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加工。

答案:B

15.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作品时,需要将某图片作为一段文字的背景。其过程为:插入图片文件后,设置图片格式,将版式设置为()。A.嵌入型

B.四周型

C.衬于文字下方

D.紧密型

答案:C

16.在Excel单元格中输入信息时出现“####”的原因是()。

A.输入信息非法

B.信息量太大

C.单元格宽度不够

D.单元格设置不正确

答案:C

17.在Excel中,要利用一张反映杀毒软件销售情况的表格,生成一图表,希望体现出不同品牌杀毒软件销售量的比较,那么应选择()图表更合适。

A.柱形图

B.饼图

C.折线图

D.XY散点图

答案:A

18.在学术报告厅将由你做为主讲人向前来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会选择()软件来制演示文稿。

A.Word B.Excel C.PowerPoint D.FrontPage

答案:C

19.张老师请小红同学统计全班期末7门考试总分前10名的学生名单。小红做了以下工作①按学号顺序,建立了包含学号、姓名、各科成绩的Excel工作表。并输入了所有同学的各科成绩②在工作表中用相关函救计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并存放在工作表的相应位置③选前10条记录④按总分递减的顺序排序。这些工作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C 20.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及检测结果。

A.调试运行

B.编制程序框图

C.编译程序

D.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答案:A

21.关于语音技术,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A.语音合成是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

B.语音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

C.语音技术中的关键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D.语音识别是使计算机能识别人说的话

答案:B

22.可用于实时发布与交流信息的是()。

A.电子邮件

B.QQ C.网络调查

D.网络技术论坛

答案:B

23.某同学要给留学国外的朋友发邮件,若对方电脑中没有汉字处理系统,以下哪种方式更快捷、有效()。

A.用汉语拼音发送邮件

B.用PhotoShop等软件把汉字文稿文件制作成为jpeg图片并发送

C.将汉字文稿打印,并扫描为jpeg格式发送

D.将其译成英文,发送邮件

答案:B

24.下面活动中,涉及了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是()。

A.小龙使用扫描仪把报纸上的文字资料以图像文件保存到计算机里。

B.星期日上午,张耀武同学与父母在商场购买数码相机。

C.李小丹访问了http:/// 网页上 “ 最近新闻 ” 栏中的 “ 第一条新闻 ” 内容,完成一篇 word 文档,具体要求如下。

(1)新建一 word 文件,保存在 “ C:ks ” 下的 “ word.doc ” ;

(2)将页面设置成 A4 纸,方向为横向,上、下、左、右边距设置成 2 厘米;(3)用艺术字插入标题 :信息技术新闻;

(4)把此新闻中的文字复制到文档中(作为正文,只复制文字),并设置为楷体,三号,蓝色字;各段去除首行空格后缩进 2 个字符,正文设置 1 . 5 倍行距;(5)文档中插入首页 LOGO 图片(只复制图片),并设置成无环绕效果(word2000 中为浮于文字上方或衬于文字下方);(6)保存文档。

1.下列关于信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用来消除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D.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答案:A

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学校起床的铃声

B.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C.红灯信号

D.装有DV的数码摄像机

答案:D

3.划分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体积

B.软件系统

C.耗电量

D.电子元器件

答案:D

4.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所以信息具有()。

A.依附性

B.多样性

C.依附性及多样性

D.依附性及公开性

答案:A

5.随着卫星电视、国际互连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A.多媒体化

B.虚拟化

C.智能化

D.网络化

答案:D

6.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的特点。

A.传递性

B.变换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答案:C

7.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8.信息技术就是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A.统计、分析

B.输入、加工

C.传递、存储

D.输入、输出

答案:C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6分)

9.人们利用传感技术制造出各种热敏、嗅敏、味敏、湿敏等敏感元件,从而扩展了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对错

答案:对

10.三维动画游戏、网上购物、个性化手机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对错

答案:对

11.过期的优惠券不能享受优惠,说明了信息具有时效性。()对错

答案:对

12.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对错

答案:对

13.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对错

答案:对

14.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对错

答案:对

15.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进行传播,文字、图像、图形、符号、声音、视频可以做为信息的载体。()对错

答案:对

16.利用机器人进行灭火,主要采用了信息技术的通信技术。()对错

答案:错

17.信息技术对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是电磁辐射。()对错

答案:错

18.信息技术是技术性的内容,对于身心健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对错

答案:错

19.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对错

答案:对

20.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再使用信息技术。()对错

答案:错

第二卷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1:海关数据传输不及时,引发深圳大塞车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9月26日,深圳皇岗口岸货柜车出境受阻,导致深圳部分地区严重堵车,车龙从深圳口岸一直延伸到了梅观高速和北环大道、泥岗路,长度足有15公里。据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日从东莞方向来的货柜车在始发地海关报关后,相关数据没有及时传输给深圳海关,皇岗口岸的自动核放系统无法核放,只能采取人工办法核放通关,导致通关不畅,引起塞车。

资料2: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引人青睐,网络教育迅速崛起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始招生,第一批招收了近万名完全通过因特网授课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报名学生遍布20多个省、市,报名学生年龄从18岁到45岁。这些数字创下了当时多项中国网络教育之最,开创了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先河。当前,网络教育领域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军,受到人们的青睐。

(1)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

(2)谈谈你从两则资料中所获得的启示。

提示:

答:(1)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和共享性;(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对我们而言,越来越重要,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输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把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大家分享,促进大家的共同的发展。所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22.读下面几个小故事,通过分析和概括,它们分别表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案例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呢?——“中国将出兵朝鲜”。

案例2: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

许云峰到沙平书店后,见书店多了一张床铺,问陈松林,知道书店新收了店员郑克昌,又发现郑表现异常,经常很晚才归,当晚来电话说11点才能回店,许云峰马上意识到郑是特务,书店已经暴露,并决定立即撤离书店。陈松林虽不太相信,但接受决定,而莆志高将信将疑,不听忠告,结果被捕,最后叛变。

案例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考信息技术测试 第3篇

关键词:PISA;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57-03

一、引言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文译名“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发起并推动,旨在对成员国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诊断。目前,该项目已推广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经参加了PISA2009和PISA2012,引起了很大的反响,PISA2015的测试工作也刚刚结束。PISA主要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以及阅读素养进行测评,其测评理念、测评内容、测评形式以及测评结果分析都有较大创新。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设计上都在积极借鉴PISA的做法。

二、PISA测试的内涵和特征

1.PISA测试的内涵

PISA对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左右的学生进行测评,测量学生参与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情况,主要涉及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三个方面。

此处的“素养”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含义并不一致,PISA所鉴定的素养为“学生将在学校教育和生活环境中获得的主要学科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PISA所阐述的素养实质上是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则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

2.PISA测试的特征

(1)PISA的评价理念

PISA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的生活应用。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不只是单维的分数评价,也会结合调查问卷,以多维客观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全面。从本质上讲,PISA不是一种竞争性测试,而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2)PISA的测量工具

传统教学更多关注于从纸笔测试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这种形式对学生知识识记的测评有较好的效度,但无法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内在心理倾向,会造成评价的片面单一。PISA则通过试卷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成效的分析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提供了有效支持,这一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李志河,2010)。

(3)PISA的评价模型

不同时间段、不同群体的成绩可比性,是当前考试评价的关注热点。项目反应理论(IRT, Item Response Theory)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PISA采用的Rasch测量模型是IRT经典的测量模型之一,该模型可以建立一个客观的等距测评工作,不同难度、不同维度、不同考生之间的成绩在该模型下具有完全的可比性。这为多维度、多视角、多群体、多时间段学生的学业成就比较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现状

1.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是“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2]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追求的是发展性、诊断性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现状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实践现状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功能单一,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评价的反馈和促进功能;评价标准片面,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信息素养的提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手段和形式单一,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占整个评价的绝大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已经给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将会影响整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的注意,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志河将发展性评价的概念引入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发展性评价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中,在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自我反思和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甄宗武等通过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多种评价量规并阐述了具体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 李呈林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评价方法,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5]

可以看到,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践现状不容乐观,而研究层面更多的是局部性的探索,偏向于理论性的研究,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有待进一步考察。在学业评价上,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的理解以及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6] PISA在评价理念上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高度一致,而且PISA经过多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已经比较成熟,那么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会从PISA中获取哪些“营养”呢?

四、PISA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启示和借鉴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服务。PISA在评价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将给“重操作轻原理、重知识轻应用、重技能轻文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别样的冲击。

1.改变评价理念,突出能力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是评测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测试的目的更多的是甄别,测试题目怪、难、偏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理念与现实测评需求相矛盾。PISA测评突出能力应用,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题目以情境性问题为主,拒绝脱离现实生活高度抽象的命题方式。如PISA2012数学的“USB随身碟”这道题目,该题只需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即可作答,但不一定能获取满分,因为存在最优的组合法。这类题目将具体的问题隐含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即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决策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后者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要根据课程评价的需要充分发挥情景化问题的魅力,充分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2.融汇评价方式,着重全面施评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一般采用测试考核的方式,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独特的评价要求。PISA在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时候,采用考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考试来分析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而依据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甚至是学习策略。这一评价方式给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广阔的思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留下大量的学习活动数据,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关联、聚类等挖掘分析,用作评价学生个人学习成就的有效信息,为学生的学业诊断、行为诊断甚至是认知策略的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

3.创新评价模型,实现多维可比

考试数据的可比性一直是考试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急需突破的难点。当前,考试统计和测评主要采用经典测量理论(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作为其理论依据,CTT指导下的统计和测评方法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一时间成为统计与测评领域的主要理论基础。但CTT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其中样本依赖性和数据非等距性最为突出,直接限制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缩小了理论应用的范围和指导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IRT便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其中IRT的Rasch测量模型受到了关注。Rasch测量模型为建立一个具备等距量尺、涵盖完整难易度、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多维度测评量表提供了可行性。[7]这种新的评价模型为大规模、长时间、不同群体的客观等距评价提供了可能,借鉴这种测量模型可以扩大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4.创建信息环境,提升信息素养

PISA2012开始引入数字化阅读,对数字环境下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这一做法也顺应了网络时代对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在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中,推出了非连续性超文本这一种新的阅读材料形式,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数字化的阅读环境。所谓非连续性超文本是指阅读材料是由不同类型(主要有文本、图形、表格、视频等)的有一定关联的阅读材料组成阅读内容,而且各材料之间存在超链接。非连续性超文本阅读在增加学生阅读信息的同时,考察了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推理和关联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中,可以应用此类考试形式代替传统的纸笔考试,作为测评学习信息检索、信息甄别、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PISA测试对突破当前的测评理论和技术瓶颈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正处于探索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新的理念。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大背景下,PISA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了理念更新、内容更新、工具更新,为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我们也相信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OECD.PISA2009 Results: Executive Summary[DB/OL].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6619703.pdf.2012-12-07.

[2][4]甄宗武,冯玲玉,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93-97.

[3]李志河.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54-57.

[5]李呈林.从多元智力视角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11(3):116-120.

[6]董玉琦,黄宇星,谢琪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7-145.

[7]王蕾,景安磊.我们从PISA学习到了什么——基于PISA中国试测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72-180.

信息系统安全测试技术的研究 第4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随着人们业务需求的不断拓展, 信息系统的功能也不断庞大, 设计的模块也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人们对信息系统的正常完整的运行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系统开发伊始, 人们便希望通过某种方法和技术将开发的信息系统能够正确无误地投入到生产环境中, 此时软件测试应运而生。软件测试的的种类有很多, 最常见的应用最早的是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测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 功能测试的方法、技术以及策略等都已经趋于成熟, 而信息系统的结构不断复杂、功能不断繁多, 使得其他方面的需求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例如信息系统在实现软件功能时是否快速地正确地响应, 是否能够保证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安全等, 所以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逐渐成为主流的测试技术应用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所以对于信息系统安全测试技术的研究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来说, 就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安全测试的主要框架

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 需要有良好的测试框架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开展安全测试, 很好地认识安全测试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如下图所示, 为信息系统安全测试的主要应用框架[2]示意图。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需要一个完整的安全测试体系框架来支撑, 对待交付的新系统进行安全测试,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测试策略, 从而指导安全测试的过程以及安全测试实践。在此基础上,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需要有测试标准, 即对测试的内容以及缺陷的定位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同时需要对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知识点和软件测试方法的深入了解, 并且掌握当前最流行的安全测试工具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最后, 根据制定的安全测试策略以及掌握的安全测试知识, 就可以根据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中的关于安全问题的描述开展安全测试。整体来看, 安全测试与普通的软件测试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在测试技术或测试工具上有不同, 所以对于一个熟悉软件测试的人员来说, 开展安全测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软件安全技术以及软件安全测试技术的知识。

3 安全测试技术及其原理

软件安全测试技术大体上包含两部分, 第一就是静态测试, 第二就是动态测试。简单来说, 静态测试就是不实际运行被测信息系统, 直接对软件的代码、文档等进行测试, 而动态测试则要运行被测系统, 然后按照相应的方法去对被测信息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 最后将被测信息系统得出的结果与期望的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与期望结果相同, 则说明被测系统符合信息系统规格需求描述, 如果不符合, 则说明被测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1) 静态分析技术。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的静态测试[1], 主要是采用静态分析技术, 对信息系统的代码进行静态分析。常见的静态分析方法有对数据流的分析方法、控制流分析方法、语义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配置分析方法。其中数据流分析方法就是跟踪代码的数据传递过程, 深入跟踪并分析数据的声明、定义、赋值、使用、消亡等过程, 然后判断哪些数据在数据的声明周期中是否被外部的输入或用户操作或其他非法操作感染, 并被传递到那个函数等, 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 从而识别SQL注入、命令注入等安全漏洞。控制流分析方法则是对代码的程序操作流程或者代码的执行顺序进行分析, 判断整个代码是否出现恶意跳转或者非法路径操作, 从而识别代码中是否存在安全漏洞。语义分析方法则是对代码的各种函数或者其他API进行分析, 判断程序内部是否可能出现安全漏洞, 该方法主要识别系统的缓冲区溢出等主要安全问题。结构分析方法主要对代码的程序结构、函数的构建方式等进行判断识别, 从而发现可能潜在的安全漏洞。配置分析方法则是对主要的配置文件、配置规则等进行分析来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

(2) 渗透测试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动态测试则是渗透测试, 该测试技术属于黑盒测试的范畴, 即在不了解信息系统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情况下, 按照网络黑客攻击信息系统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检测, 从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渗透测试针对不同的安全漏洞采用的测试方法有所不同, 以SQL注入为例, 采用渗透测试的方法就有很多。首先, 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渗透测试, 要验证信息系统所有的输入点, 包括常见的get, post, Cookie以及其他的URL地址的http请求;然后使用常见的SQL对字符串的引用符合、语句分割符号以及注释符号, 配合SQL关键子And或者Or来构建SQL注入字符, 从而构成了能够注入SQL信息的URL请求。在构建注入请求时, 要保证整个URL的有效性, 包括输入合法的判断以及长度是否越界的判断。此外, 还可以使用Union操作符伪造查询请求或使用数据库存储过程进行盲注来对信息系统的SQL注入漏洞进行测试。

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由很多, 测试方法也大同小异, 但是通过手工测试的方法来开展安全测试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此时可以通过工具来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测试。惠普的Web Inspect是商业的非常有效的渗透测试工具, 可以自动地对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各种安全漏洞进行扫描, 并生成专业的测试包括, 从而实现安全测试的过程。

4 总结

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技术主要包括了对代码的静态分析技术以及对系统的渗透测试技术, 依照两个测试技术, 可以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试, 并对潜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报告, 最后通过开发人员修复安全漏洞, 最终完成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春喜, 欧阳劲松.系统功能安全测试技术研究[J].自动化仪表, 2006 (S1) .

[2]江常青, 邹琪, 林家骏.信息系统安全测试框架[J].计算机工程, 2008 (02) .

五年级信息技术测试题 第5篇

1、关于信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就是消息。

B、信息是指加工处理后的有用的消息。

C、信息是指人们能看到和听到的消息。

D、信息是指能用计算机处理的消息

2.[Enter]键中文名称是()

A.回车健

B.退格键

C.上档建

3、完整的计算机文件名包括文件名和扩展名,其中扩展名表示的是:()

A.该文件的类型

B.该文件的存储位置

C.该文件的大小

D.该文件的属性

4、windows操作系统也叫视窗操作系统,可以:()

A、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而不影响速度。

B、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但会影响速度。

C、同进只可运行一个应用程序。

D、同时只可以一个人操作该系统。

5、一旦删除了计算机中的某个文件:()

A、该文件不可再找到,就永远消失了。

B、如果回收站未清空时,可以在回收站中找回。

C、即使回收站清空过,也能找回。

D、在软盘上的文件被删除后,也能在回收站是找回。

6、选定不连续的一组文件或文件夹时要用的辅助键是:()

A、Ctrl

B、Alt

C、Shift

D、Del7、文字被复制以后,可进行:()

A、一次粘贴

B、二次粘贴

C、三次粘贴

D、多次粘贴

8.我们的电脑室里的电脑构成的网络属于()

A.局域网

B.城域网

C.互联网

9.打开电源开关,接通电源后,屏幕上会出现好多英文字,那是在检查电脑的()

A.病毒

B.配置

C.功能

10.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专门搞破坏的()

A.计算机软件

B.应用程序

C.电脑程序

二、判断题

1、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程序软件。()

2、“查找和替换”命令在“格式菜单当中。()

3、鼠标对文字进行移动操作的时候要用到Ctrl辅助键。()

4、软盘是可移动的辅助存储器。()

5、软盘上删除的文件并不放入回收站。()

6、假如同时打开多个窗口,为便于查看,我们可以将窗口层叠或平铺。()

7、删除光标左边的文字用Delete键,删除右边的用BackSpace键。()

8、在设置字体格式之前,必须先把待设文字选定。()

9、shift 空格可实现全角和半角的切换。()

10、在Caps Lock键的指示灯亮时,我们是不可以输入中文的。()

三、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年在美国诞生的。

2、典型的计算机从外观上看分为()、()、()、()、()。

3、开机的步骤是先开(),再开()。关机的步骤是先关(),再关()。

4、计算机的“心脏”叫()。

5、A、S、D、F、J、K、L、;、这八个键叫做()。

6、打印机是计算机的一种()设备,键盘、()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入设备。

7、计算机的三大特点是()、()、()。

8、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由()和()组成。

9、键盘分为()、()、()和()。

10、Enter键叫做()键,Capslock键是()键,换档键是()键,有()个。

11、写出常见的两个常用软件名称()、()。

12、键盘上最长的()键。

四、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完成操作:

壮观的事物特别实在。比如海上的冰山,虽则沉默无语,却亮晶晶地闪烁着它的豪迈。那么,为什么冰山那么豪迈,请听海明威老人的回答:“冰山在水而水上很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一下。”

是的,一切壮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根;硕果累累是壮观的,那是因为树的根深深扎根在泥土之中;无私的母爱是壮观的,那是因为母亲的爱就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里;炎黄子孙对祖国的忠贞是壮观的,因为忠贞就深深扎根于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

①在文章开头输入题目《壮观》,并居中显示,字体设置为红色、三号、加粗;

②紧接第三段结尾输入“请务必先扎根——扎得深深的,让它在深刻的沉默中紧紧抱定一个金灿灿的许诺:有根在,就有绚丽的花在!有根在,就有辉煌的果在!”

③将第一段文字字体改成四号、蓝色、倾斜;

④用查找和替换功能,将文中的“的”统统找出来,并用绿色、小四号、倾斜、加下划线的“的”替换;

高考信息技术测试 第6篇

关键词:研读大纲;复习计划;学习情况;针对辅导;操作环境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已实施多年,是俗称“小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每年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均以12月份的信息技术打响头炮。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则是关乎学生能否获得高中毕业证和填报本科院校的资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完善记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每一位信息教师教学实践中永恒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考试情况谈一谈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迎考复习策略。

一、研读教学大纲,领会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好教学方向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复习课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要求。为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仔细研读教学大纲,认真领会考试说明中对测试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明确复习目标,分析各模块的知识点和要求,梳理脉络、明确考点、突出重点,让知识从点到面形成体系,从而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并注重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业水平测试,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优异的成绩。

二、复习应做到计划有序,逐步深入,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提升

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各模块知识点的梳理、分类归纳,并配合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以加深印象。开始复习时应做到分模块进行复习,根据考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地回忆、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其次,要加强操作练习,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知识技能间的纵横联系。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再把所有的知识点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模拟测试。对测试中学生反应出的难点和疑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加深对难点的理解,从而巩固知识,提升解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通过多年对考试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只记得看过、做过的题目,对于题库中出现的新题,就手足无措了,因此,复习时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复习中,一定要做到逐步深入,注重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提升其信息素养。

三、复习中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成绩的反馈,并进行针对性地辅导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对计算机使用的熟练度差异较大,因此也造成了学生间个体对所授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差异,而这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为此,教师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及学习成绩的反馈,教师可将每个学生对每个模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记录到电子文档中,并从中分析学生间的差异,分析出学困生的“困”主要体现在哪些知识点上。为此,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以优带困,用分层指导的形式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而对于基础较薄弱、操作非常生疏的学生,教师可进行个别化辅导,督其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做到考纲中每个知识点都让学生了然于心。

四、考前应体验测试环境,熟悉操作要求

信息技术考试是无纸化上机考试,我省的考试系统几乎每年都会有更新,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体验真实的考试环境。如果考前做好“实战演习”,让每一位学生与考试系统做一次“亲密接触”,对考试的形式和题型有所了解,那么,实际考试时,看到熟悉的系统环境,学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紧张与不安,因此,应用模拟考试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理清,在考试环境中如何做题、如何复查、如何更改答案等一系列问题,知道做操作题时的注意事项,比如说,做Word、Excel、FrontPage等操作题时,做完后应先保存,然后关闭其窗口,方可进行下一道的答题。有了模拟环境的体验,进入真实环境做题时会更得心应手一些,可避免学生因为紧张出现乱了手脚、耽误了答题时间等影响考试成绩的状况发生。因此,考前应让学生体验测试环境,熟悉操作要求。

如何正确对待高中信息技术水平测试 第7篇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明确水平测试的目标

普通高中水平测试是高中毕业水平考试,检测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其目的不在于选拔,而重在基础知识的自我检测。因此在平时教学时,教师要仔细研究《水平测试纲要》中关于各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要对全册书进行系统复习,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考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水平测试,给学生以科学的复习指导,鼓励学生要有积极地应考心态,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争取获得优异成绩。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尽量采用层次教学法,针对基础薄弱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优秀学生带薄弱学生,实行一对一辅导,最终实现大面积丰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意识。

二、认真研究历届信息技术水平测试试题,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灵活辅导技巧

1. 选择题辅导技巧

信息技术学科水平测试的选择题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操作的考查,部分试题考查的是上机操作的基本步骤。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对双基的记忆与理解,尤其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操作方法,更应熟练掌握,不能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教学时就应该边学边练。在实际上机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某个操作动作命令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让学生自己摸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选择题的正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考试,越来越侧重于以图形代替文字描述的方式考查学生,因此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更要注意对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如Windows操作系统都是视窗操作系统,这种对话框界面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同时也能实行多功能操作,屏幕上会出现很多图形或按钮,因此要教会学生准确识别这些图形或按钮。在选择题的考核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图形确认其功能,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平时要多练习,更要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比较,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2. 操作题辅导技巧

操作能力考核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它在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分值也很多,因此这类题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教师在教学时应进行操作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在训练时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学生死记硬背操作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合理布置操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对重难点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或提示。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提高。在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的知识与操作,应加强训练次数,以使学生熟练掌握。

三、认真对待考试的各个环节,确保上机操作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不像其他学科考试,用一份试卷就可以完成考查任务,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是通过上机答题来完成考查的。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是考试时分数却很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为使学生能顺利通过水平测试,确保上机操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考前让学生熟悉考试运行环境,考前在机房安装考试模拟软件。在考试操作前先审好题意,切勿看错看漏题目要求,教育学生要严格按照考试软件的操作要求进行答题,做完一题要及时存盘,形成习惯。如遇到特殊情况及时举手向教师汇报,不要轻易自己解决。

(2) 考前任课教师和监考教师都要熟悉机房环境,熟练考试软件的安装和调试,熟悉考试操作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做好考试应急预案,及时备份相关数据和资料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3) 考前加强对学生的应急训练,让学生对考试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指导学生能灵活把握考试进度,不要因小失大,保证会做的一次性得分,对操作试题要谨慎操作,不能丢步骤或做串题等。

总之,信息技术水平测试复习与传统学科不一样,复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会灵活运用,做到有的放矢。

总评:作者作为年轻教师, 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的测试有一定的认识和想法。其中在考查中, 重过程、重能力这一方面认识得比较好, 在组织学生考查也有一定的想法。但作者在发现问题后的分析研究深入度不够, 一些解决方案的实施也不够具体。

作者在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的定位上认识比较明确。水平测试不是选拔性考试, 而是通过性考试, 所以考试要注重依据和标准, 注重学生普遍能力的考查。

本篇文章的论述观点在测试方向和测试形式上, 这一部分关于教学的内容列在其中有点牵强。

这一观点比较好, 能够意识到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 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避免以往考试中的让学生用文字名词等方式书写一些简单识记的问题。

这一部分作者的观点中有一些强化认识软件的功能, 弱化软件按钮名称的思想。虽然作者希望通过强化功能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能力, 但作者在后续的论述中较多关注了软件自身的内容, 对功能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功能的认识方面的突出略有欠缺。

作者在这一观点上能够体现出让学生关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意识, 突出了过程的各个细节, 能够让学生在过程中引发知识学习的需求。这一观点在考查的前期准备和考查实施中, 也能够体现出加强了对能力要求的意识。

这一部分在学生实践中, 比较注重学生活动组织的意识, 但是针对前面的观点,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意识不够突出。

作者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但是文章中缺乏对问题的分析。通过分析找到原因才能设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指要 第8篇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感到迎考复习的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要在较短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效果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我就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会考复习阶段碰到的一些问题及尝试过的一些方法谈谈体会。

一、强化认识,明确目标

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意义, 明确测试目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高中毕业水平考试,一种水平性达标考试,主要检测高中生通过学习是否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其主要功能不在选拔,而在于检测和激励。因此,我们要认真领会《测试说明》中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复习,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尤其是操作能力考查。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业水平测试,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测试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获得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尽可能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二、科学预留复习时间,打有准备之仗

新课程实施以后, 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教学任务变重了 ,因为课时 没有变 ,还是每周 两节课 ,却多了一 门选修课程,如何调整新课的授课时间与测试复习的预留时间非常重要。我认为复习的预留时间应该控制在7—8周,预留时间太短则很难保证复习的全面性与系统性,预留时间太长则新课的授课速度必定会更快,影响新课效果,毕竟要预留7—8周的时间对新课的授课速度已经要求很高了。而要保证能留够7—8周的复习时间 ,则需要从高一第一个学期就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我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学年第一周的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制订学年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国家法定的假日及每年6月份是“考试 月”,面临高考 、中考和学 生期末考 试的冲击 ,是“缺课”频率很高的时段。我觉得制订教学计划时找一个日历作对照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为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教学计划中在第一学年的最后阶段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提早开始下一学期(高二)选修模块(我校为《网络技术应用》)的授课。

三、正确解读《测试说明》

《测试说明》是测试命题、成绩评定及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明确了测试的内容、要求、方法及形式,《测试说明》应该是复习的依据与出发点。如何围绕《测试说明》展开复习,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两点。

首先要保证复习的全面性, 这里的全面性不但包括内容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特别是对考试要求为B、C的内容,应该适当提高复习要求,如2013年测试对“表格信息加工”单元只有4块内容:创建表格及录入数据、公式和函数、排序与筛选、创建图表,虽然要求不高,全是B,但我们在测试时看到了数据导入、绝对引用、图表分析和图表修改的题型,如果在复习阶段不适当提高要求,那么在考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很难应对这些题型,特别是数据导入,如果无法完成数据导入,后面的题目就无法完成。

四、合理安排操作与理论复习,注重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

认真分析历届试题,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分析了最近几年本校的信息技术测试情况, 发现选择题一部分来源学生 的上机操 作 (主要是操 作的方法 和结果 ),另一部分则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考查, 着重考查双基的掌握情况。因此,双基教学,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不能临时 抱佛脚、死 记硬背 ;二要把握 知识联系 实际 ,灵活应用知识。

注重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选择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判断法、筛选法、尝试检验法及数字代入法等方法。如使用判断法时, 先要弄清所给题目中包含的概念的正确内容, 并经过必要的分析决定选项哪些是正确的。使用筛选法时,要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答案,等等。

操作题普遍得分比较高, 因为学生针对性训练能很好地完成,我校专门有错题集可以二次训练。在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操作题的遗忘率要大大低于对理论题的遗忘率, 这也符合心理学中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遗忘速度比对感性认识的遗忘速度要快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把理论复习全部安排在前阶段, 而把操作复习全部安排在后阶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先复习操作再复习理论,或者是两种复习交叉进行。我更倾向于先操作再理论的复习顺序,当然,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一样(有的是每周两节课连上,有的是每周两节课分开上),实际操作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学习主体化

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 信息技术课中更是如此。目前我校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信息教研组更是灵活地发挥导学的特点,每节课之前把要复习的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自主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小组组长(测试成绩好的学生)负责小组其他组员的学习情况,主动辅导基础较弱的学生,小组共同进步,由他们带动整体。他们在辅导本组同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发挥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主体作用。

高考信息技术测试 第9篇

一、考前现状分析

今年我校高二年级20个班。虽然学生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 但是学生的基础普遍一般, 而且我校农村学生占有很大比例, 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离12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时间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短、任务重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 (网络技术应用) 已上完, 但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水平分布不够均衡。网络技术是第一次选修, 以前徐州地区基本上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根据08、09两年的题目分析, 网络技术应用考试操作题内容基本固定比较简单, 选择题相对《算法与程序设计》难以得分。

二、具体实施措施

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做到心中有数。首先, 复习时间和课时的安排。复习的时间安排过长会使得教学时间过于紧凑, 降低教学质量, 复习的时间安排过短又会造成复习效果达不到要求。考前预留10课时为最佳。《选修网络》第一单元一个课时, 第二单元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两课时, 第三单元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两课时, 第四单元建立主题网站两课时。如此安排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复习计划。其次, 理论内容和操作题的先后复习次序;巧用《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信息技术) 说明》, 提高复习效率。《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信息技术) 说明》是学生参加考试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在考前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系统复习前利用说明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 让学生心中有数。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明确复习目标, 从而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应用和基本操作的掌握, 不要盲目加深和扩展知识点的难度。根据省考试院制定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信息技术) 说明》进行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复习和题例分析, 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训练。分为两步实现:一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教材的复习, 二是选修 (网络技术应用) 教材的复习;利用09年学业水平单机版破解题目和ks考试练习软件系统进行题目训练。第一轮复习, 主要是全面复习, 按模块进行复习, 利用ks考试练习系统, 我们都把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学案中进行复习, 这样更加系统, 效果更好。以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复习单位, 从必修开始复习, 部分相通的内容可以融合, 如:必修第六单元与网络选修的第四单元。每个单元强调复习主线索, 让同学梳理知识体系, 提供每个单元的考试纲要。以操作题为主, 教师多讲解、多反馈, 进度放慢, 注意基础差的同学及边缘生。第二轮复习, 操作题的第二次专项复习训练, 要求学生尽量不丢分。就是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分专题进行, 该掌握的该理解的要掌握理解, 该熟练操作的要熟练起来。达到考前最佳状态。机房开放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 再好的学生也难以把所学内容全部消化。我们向学校领导汇报机房开放,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时间。午饭后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开放时间, 学校的6个机房按班级顺序排好上机时间表, 相当于每个班一周增加两节练习课。

三、动员学生准备应考

各项复习工作完成后, 下面是检验学生的实战能力了。此时, 应认真给学生讲解考试时注意的问题及如何作答, 适当给学生一些心理上的辅导, 为他们减减压, 因此在考试前,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考试的信心, 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争取通过。以上就是我校迎接2010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制定的复习计划, 希望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在此也和诸位信息老师交流, 希望给出宝贵的意见!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业水平测试是相辅相成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复习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Z].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M].

从信息角度看电路板测试技术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测试,DFT,边界扫描

1 测试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测试信息获取主要是利用外部测试仪器ETE直接接触式地对被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来实现。但是, 现代通信系统是高科技密集型设备, 并且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通信系统中的电子器件、电路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 物理尺寸越来越小, 器件安装密度不断提高, 直接导致测试复杂化。另一方面, 传统的测试信息获取方法还给电路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昂贵的测试成本, 测试周期长, 耗费人力资源多, 并且还需开发专门的测试分析仪。由于上述多种原因, 测试技术遇到发展瓶颈, 故障诊断信息难以有效获取, 测试信息获取技术有待新的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测试瓶颈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可测性设计 (DFT) , 采用所谓“并行工程”的思想,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测试性, 通过添加一些特殊的电路结构, 来提高原电路内部节点的测试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从而实现对内部电路的测试。

取代传统直接接触式方法的全新测试信息获取机制有很多种, 比如扫描路径法、BIST法等, 其中采用标准化总线结构的IEEE1149.1、IEEE1149.4、IEEE1149.5、IEEE1149.6、IEEE 1532、IEEE P1500是当今DFT的主流技术。将它们应用新一代的电子系统设计中, 不仅有助于在设计上形成开放式的系统结构, 降低研发成本, 缩短研发和生产周期, 而且便于扩充和升级, 使得产品维修和后勤保障较为方便、费用低, 符合新一代通信电子系统“综合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要求。

通信电子系统的测试性设计包括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三个层次, 但是从工程应用角度来看, 通常只关心后两种。

边界扫描技术的主要应用是测试电路板中线路的互连故障, 其测试原理是这样的:考虑下图1所示的五线互连结构, 设数据流向是芯片1→芯片2。为获得引脚1、2之间的短路 (假定特性是“线与”) , 线路3的开路故障, 通过芯片周围的边界扫描单元给芯片1的管脚设定不同的布尔值, 比如引脚1设定为“101”, 引脚2设定为“011”, 线与型短路故障将使芯片2的相应管脚得到两个“001”, 从而可以诊断出它们之间的短路故障。同样, 在芯片1的引脚5加载逻辑“1” (或者0) , 如果在芯片2上相应管脚得到“0” (或者“1”) , 则可诊断出开路故障。

但是, 很容易发现, 没有短路的引脚3所响应的代码为“001”, 与引脚1、2相同, 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引脚3是否和引脚1、2一起发生了短路故障。解决这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再添加一个测试向量“00101”, 这个多余的测试位就可以把已知的短路 (引脚1、2) 和可能的短路 (引脚3) 隔离开, 这就解决了故障混淆问题。另一个问题是, 引脚5的开路并不知道它是固定为“1”还是固定为“0”, 所以所选的测试代码不要出现全“0”或者全“1”测试向量。测试激励的生成是边界扫描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直接决定了测试的结果, 即测试覆盖率这个指标。

2 测试信息传输技术

数据传输又称数据通信, 指的是数据在信源与信宿之间传送数据的过程。边界扫描机制逐渐成为主流的DFT技术, 这种新型的测试信息获取技术在电路板测试中体现出有效、简便、快捷的特点, 使得它不仅在PCB板级测试中广泛应用而且逐渐应用于系统级的测试。

2.1 用于板级测试的总线标准

IEEE1532 (可编程设备系统内配置标准) 规定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边界扫描接口及在系统编程 (ISP) 的机制, 将边界扫描的概念从板级应用到片上系统 (SOC) 设备的则是相关组织正在研究和定制的IEEE P1500 (嵌入式内核测试标准) 标准。上述各标准在电路板级构成了完善的混合信号测试方法, 使得电路中所有的模块可以互连, 统一在测试主模块的“管辖”之下。

2.2 系统级测试的总线标准IEEE1149.5

IEEE1149.5总线是一个同步的、串行底板总线, 具有多点拓扑结构, 其总线类似于1149.1, 由四到五根信号线组成, 这组总线分别是MCTL、MMD、MSD、MCLK和一个可选的MPR。IEEE1149.5最大的优点是从属模块可以中断主控模块, 这就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如果某模块失效, 它可以向主模块报告, 系统控制器就能采取适当的措施。

3 结语

例谈信息技术高考试题的改编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考试题;改编方法

浙江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以后,信息技术学科得到学校很大重视,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也纳入期中、期末的学校统一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也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命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试卷的整体结构,还要仔细推敲每道题的细微处,对于命题的知识与技术,需要自我钻研。很多教师在承担命题任务之后,才感到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原创试题并非易事,也感到平常对他人命题水平如何低下、试题如何不新颖、考查知识点总是不到位等指责是多么不负责。由于评判一份试卷要比命制一份试卷容易得多,正如评判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肯定要比自己担任导演去指挥容易得多,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态度有得于纠正。

历年的高考试题,构思科学严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的考查,这是试题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无论何种类型的考试命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原创性地编制出来的,笔者认为命题的初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选编与拼凑,中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改编,高级水平是自己创编新题。对试题选编而言,一般教师都会,但是选编现有试题难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一下子创编出很多新题又有难度,大多数试题是来自于改编,所以命题新手就要从“陈题翻新”的改编入手,以提高命题能力。命题者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试题改编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编出独特的新题来。笔者对近几年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做了一番改编的探索,现在通过举例来介绍几种改编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为新的问题情境

一个纯粹的知识考点,如果把它放置在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知识载体发生了变化,那么这道试题就变为了一道新题,同时反映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舉例:(2012年3月高考题)家用扫地机器人具有自动避障、只能清扫、自动充电等功能,这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题干所举的事例为“扫地机器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题干陈述清晰,符合学生认知。因此,对这道题改编可尝试换一个应用实例。

改编题1:如果拥有Kinect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改编题1保留了原有试题的内核,即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理解这一考点不变,只是变换了一个“体感传感器”人工智能应用事例。但是,题干中Kinect和Leap Motion术语名词的新概念也许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在实际考试中很多学生误认为是多媒体技术。因此,这道改编题的题干陈述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歧义,所以对题干叙述细节再做打磨和改进。

改编题2:如果拥有动作捕捉技术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二、不同考点的重新组合

因受整卷的题数、知识点覆盖面等制约,往往需要减少单纯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更多地考虑如何命制多个知识点融合的试题。将彼此联系紧密的一些知识点,借助一定的素材,串联或并联起来,可以构造出新试题。

举例:(2009年9月高考题)下图是某个Gif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

A.空间冗余 B.时间冗余

C.结构冗余 D.视觉冗余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媒体的数据压缩中各种冗余的理解,知识考点单一,目前对多数学生而言,试题难度偏低。因此,通过重新组合多个知识考点来提高恰当的试题难度。由于Gif在Flash逐帧动画中也有涉及,所以利用两个知识考点有联系这一特点重新命制试题。

改编题:如图所示为某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相关性表现为空间冗余

B.这种相关性表现为视觉冗余

C.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h动画舞台,能直接生成逐帧动画

D.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h动画舞台,能直接生成补间动画

改编题通过Gif动画这一关联点将两个不同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旧题换新貌,灵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了试题难度。

三、命题角度的不同转变

一道常规试题,当把它的已知条件或者结论的一部分转变一下表述方式,可以构造出考查侧重点不同的新题。有时候压轴题的命题材料很好,但由于第二、三问难度过大,往往使学生感到畏惧而放弃解答该题,可是第一问也许很简单,这时如果对第一问变换个角度设问,或是变换一下题型,也可构造出新题来。还可以将试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结果调换一下来构造新题。

举例:(2009年3月高考题)某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一个6位“跳板开关”,此开关每一位都只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这个“跳板开关”最多能表示的状态数为( )

其变式题:有一种利用打孔透光原理设计的简易身份识别卡:每张卡在规定位置上有一排预打孔位,读卡器根据透光检测判断哪些孔位已打孔,哪些未打孔.从而识别出卡的编码。如果要设计一种供1000人使用的身份卡,则书上的预打孔位至少需要( )

上一题是已知二进制的位数(6位跳板开关),求信息状态个数,而下一题则是已知信息状态个数(供1000人使用),求二进制的位数(卡上的预打孔位),这两题的知识考点同一个,即是二进制的表示规律,而命题角度恰好是逆向思维,即已知和求解恰好相反。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与高考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高考,传统教学与改革,学生信息素养

2013年, 江西省即将把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高考范畴, 社会的信息化对高中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系统缺乏针对性, 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基础教学,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总结, 探讨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江西省信息技术高考。

一、信息技术在高考中以何面目出现

目前高考考纲还未下达, 信息技术考试内容、要求、题型将如何?通过对已开考技术课的省份和江西省每年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和“三校生”对口高考的计算机试题分析, 大致能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像江西省对口高考中的计算机考试一样, 限于客观条件, 信息技术高考仅限于笔试, 而不会采用上机的方式。

2. 江西省信息信息技术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开展了几年, 有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 因此高考的内容与水平考试大致相当, 难度要略高于水平考试, 但难度不大, 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

3. 参照江西对口高考, 信息技术高考会把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操作题改成模拟操作题, 要求考生写出操作步骤。

4. 通过对已开考的省份试题分析, 可以发现信息技术高考试题的题干描述生活化, 知识考查融入到生活情境、社会热点中, 而不是一味的纯知识考查。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学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做好应对的准备。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信息技术不像数学、英语等科目要有很好的基础, 谁能主动学习、认真学习, 谁就能成功, 我校每年的对口高考计算机的成绩便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关注学科新发展, 多去接触时代的新气息, 将探究体验与实际操作有机融为一体。再次,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情景、导学、活动、提醒、学习向导、综合活动、学习支持资源”等栏目, 在这些栏目的帮助下, 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高考解决办法

学生要重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学习。建立一定的机制和制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最起码的开机、关机和文字录入等在小学就要求掌握;初中的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 如office等。这样一进入高中我们就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而不会出现现在这样一部分同学上到高中都不会开机、关机的状况。信息技术科目也应该像数理化等科目一样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很多的小学、初中也不是不想开设信息技术课, 而是许多在边远的山区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个学校只有几台电脑, 而且从来不让学生接触。购买计算机硬件, 对于山区学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者山区学校也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 一般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所以各地方教育部门应该尽可能帮助山区学校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中学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重视还不够。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被学校安排到各个科室做兼职干事。信息技术教师也就相当于半个工勤人员。所以中学很难吸引到更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如果一直不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那么信息技术高考也会不如人意。

其次, 信息技术课可以向音乐、体育、美术学习。信息技术课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在高考进行测试, 让一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专门学习信息技术。学校也可以重点培养这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并有学习天赋的学生, 让他们以后进入专攻信息技术方面的名牌大学进行深造, 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尽管深奥和神奇, 但我们完全能把握它的规律。学生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 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使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 开发新的智慧, 争取在以后的信息技术高考中大获全胜。

参考文献

[1].莫里森.劳德《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10月

[2].郑世珏.马长林.杨三平《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成昊.《新概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科学出版社[M].2011年

[4].孙俊逸.《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父亲节礼物下一篇:自主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