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2024-07-26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1篇

一、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生动有趣的教学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对学生灌输纯理论的数学知识, 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一知半解, 不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他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中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精力, 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探究知识, 自主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例如, 在教学“可能性”时, 教师设计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 准备三个黄球、四个红球、五个绿球, 把这些球放到一个纸箱子里, 然后让一名学生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球来, 在他拿出来之前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 猜猜取出来的球是什么颜色。在游戏的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利用游戏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主动探究如何计算出可能性。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 使课堂教学在具体情境中顺利进行, 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并喜欢上数学学科。

二、创设开放性的学习课堂,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 对学生要求严格。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不敢轻易提出自己的疑问, 也不敢大胆阐述自己对知识的看法。久而久之, 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一个固有模式, 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知识传授。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 学生很快就对数学课堂失去了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对于学生已经从经验和学习中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省略。而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 并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题目, 让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积极讨论, 从而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 在教学“四舍五入”时, 教师可以给出两个题目, 8÷2和7÷3,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分析题目, 学生很容易计算出8÷2=4, 但是7÷3却怎么也计算不出结果。通过这个探究过程, 学生产生了疑问, 这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四舍五入, 能让他们豁然开朗, 并深刻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的知识, 实现了高效的数学教学。开放性的教学课堂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他们分析问题的面更广。在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时, 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并在学生探究时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更高。

三、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 促进知识体系构建

在探究式教学中,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为他们的探究提供引导,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 他们能够积极从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调取有用的信息, 通过分析、尝试、体验的过程来使新知识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知识体系中, 使数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在进行自主探究时,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成熟, 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指导, 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来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在科学方法和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获得发展, 数学综合素质能够不断提高。

四、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 让学生清楚这些。然后,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 不必强求统一。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 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例如, 讲授“圆柱体的体积”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 (1) 圆的面积怎样求, 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 展示出一个圆柱体实体模型, 让学生想想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 (3) 当学生有困难时, 教师可以提示他们能不能将圆柱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 之后模仿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探究”这个关键点, 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也要进行表扬, 不能增加学生的挫败感。这样, 整个教学的氛围将更加活跃、自由和轻松, 使探究教学获得实际效果。

总之,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大胆放手,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积极调动思维,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究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中, 通过自主探究, 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在自主探究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自主”教学模式探究 第2篇

一、“五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流程

(一)自主阅读 1.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学习提纲,自主阅读教材,理清逻辑关系。阅读过程中,分清识读、精读、泛读。思想品德教材每一框的框题概括指出了本框的主要观点,识读框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是凸显课标要求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的政治观点,这是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时要精读。同时做好勾画和记号,在重点语句下划线,关键词语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问号等等。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探究活动、名言警句等,是学习的辅助材料,通过泛读,弄清材料的作用。2.教师要求。拟定学习提纲——采用问题的形式,根据三维目标,拟出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指导学法——指导学生寻疑找惑并作出相应符号标记,指导学生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握学情——置身于学生中适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疑问。3.【课例1】现结合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面课例都以该框为例)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出示学习提纲: 1.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 2.人类与大自然的正确关系是什么?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二)自主讲解 1.学生要求。课文讲解由每个学习小组依序进行。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在全班学生自主阅读后对课文讲解。讲解前要写好讲学稿。讲学稿包括课题、讲学目标、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讲学过程、课内疑惑。完成讲学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料查阅。可以到阅览室查询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甚至可以借阅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主要查阅课前导入的故事、歌曲、诗词、小品、视频材料等,课中问题的设置及回答要点,课后小结,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举例阐释等等。第二,设疑答问。将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概括出相应的答案要点。第三,撰写讲学稿。具体包括:课题导人——主要问题及答案要点——事例论证——课堂总结——存在的疑惑。2.教师要求。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与讲解小组讲课的成功与否密不可分。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概括——听取学生对各种资料的价值分析,合理取舍,共同归纳出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炼出一个一个的问题,由学习小组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要点。指导教法——导入的方法、讲解的方法、总结的方法、例证方法。指导教态——站立的姿态、说话的语态、面部的仪态。3.【课例2】学生讲学稿如下:

(三)自主评价 1.学生要求。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对课文讲完后,由小组长或者小组长指定一个成员代表本组进行自我评价。要总结出本组的亮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层次是否清楚,仪态是否大方,小组内部是否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他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评价要有具体的指向,要有新意和深意,重点放在找差距、点毛病上。2.教师要求。教师评价及答疑在当堂展现。一来防止过后遗忘,二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激发思维活力。教师评价要精当,要多些建设性的点评。教师的答疑要抓住学生激烈的争议点剖析,抓住学生疑惑的共性的“盲点”点拨,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科学指导,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的阐释。3.【课例3】自主评价略

(四)自主训练 1.学生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地按时完成。训练结束后互相评阅,然后将结果汇集到教师处,找出存在共性的“小组问题”“班级问题”,存在个性的“个体问题”。2.教师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设计的检测题要具有科学性和层次性。既有基础性内容,还要有能力性、拓展性内容,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训练结束后,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反馈并给予帮助,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做到堂堂清堂堂结。3.【课例4】自主训练题目略

(五)自主探究 1.学生要求。探究形式可以采用课内探究。利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竞赛、编辑小报等方式,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探究形式也可以采用课外探究。以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为单位开展课外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锻炼,懂得课堂上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身边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进而了解社会,思考社会。如访谈、问卷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2.教师要求。与学生一道分析探究题材。所选题材要具有针对性,切忌空和大;真实性,以事实服人;持续性,注重课堂以外的实践教育。让学生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到现实的法制生活、伦理道德生活,从国情国策知识到耳闻目睹的现实社会的变化进行探究,在学生比较熟知和热门的环境中理解、感悟、合作探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认真组织,讲求实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调控好节奏和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探究完毕,教师及时予以总结评价,多给予鼓励性和建设性评价。3.【课例5】自主探究题目是: 1.以循环经济为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张手抄报,一周后全班展示、评比。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访谈本镇酒厂有关领导,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专访。(教师提前与酒厂有关领导联系专访事宜)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第3篇

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改革,它绝不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教育创新,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

一、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创新,它可以解决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等等。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1.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从生活中,从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并逐步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量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2.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要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4.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1.转变教师的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转变学生观。一切以学生为本位,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将形成鲜明的对比。(2)转变课程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将会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3)转变教学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

2.转变教师的角色。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使教师的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将突显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3)课堂的建设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堂的建设者。

四、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已广泛展开,而且己经在语文课程领域深入进行并取得显著效果。为了改变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将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4篇

一、自主阅读, 思考题目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思维启发。教师在预学案中设计系列问题,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理解课文, 完成“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可以从意象、主旨、关键句等方面设计问题, 并且多角度、多层次提问,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 一问套一问, 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 促使他们尽快进入思考状态,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促使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文学类作品的表达主旨的特点就是由实到虚, 阅读时思维也是由具体到抽象。写人记事通常以人物、事件为载体, 借物抒情经常以事物为载体, 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从意象入手, 即抓住作品的表象内容, 整体了解课文, 这是理解作品技巧、主题的基础。

其次,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 或表现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披露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或倾吐百折不回的执著追求;或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或吟咏恬淡温馨的居家生活;或高歌患难见真情的美好人性;或悲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描绘博大智慧的自然宇宙;或斥责愚昧短视的浅薄之辈。梳理文章感情脉络, 可以把握全文内容。

第三, 品味文章, 就是“撮其精华, 得其精骨”。即揭示文章本质, 需要抓住“文眼”或者关键词句。文眼和关键词句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 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 在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过程, 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 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

二、合作交流, 明确表达

合作交流就是学习个体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明确,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因此, 讨论交流时阅读教学借助教材文本, 转化成为学生理解、感受、品味语言的实践场。

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师生、生生间在一定背景的创设下, 进行自由的“论”的交往, 从而养成善于发表独到见解和汲取他人长处的习惯, 同时在语言交往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 培养运用能力, 丰富情感体验。

在第一个过程中, 所有学生对预学案上的题目都有了独立的思考, 而且按照教师的要求和目标进行了有效的思考, 这为课堂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因此,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情辞恳切、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讨论、乐于讨论。事实证明, 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的做法, 不但构建了师生的和谐关系, 还使学生的一些新奇而富有创造的观点不时在课堂中涌现出来。

2.精心选择讨论的问题

教师在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并不是都需要讨论的, 有的属于信息筛选的题目, 只要细心些大家基本上都能找到。因此, 教师要区分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的关系, 选取体现个性化思维特点的题目或开放性思维特点的题目进行讨论、明确。一般来说, 我们要精选讨论的问题就是两类, 一是教学重点, 二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些问题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争执, 有必要进行讨论、交流, 以正本清源。通过共同探讨, 能使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 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认识的升华。当然, 有些难题也不一定进行合作交流, 因为要考虑问题既要有一定的价值, 又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3.讨论形式的灵活性

课堂讨论、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报告式讨论、答记者问式讨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 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比如全班讨论这一形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发言机会, 影响面大, 但对于难度较大的论题却不宜采用。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用小组合作, 请小组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4.教师评价的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让学生畏首畏尾、思维单一甚至停滞。所以,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 既有鼓励性、针对性, 又有指导性和全面性。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评价时一味表扬, 没有优点时也刻意说一些优点, 虽然在学生的积极性上有一定的作用, 但在思维方向、方法, 讨论的重点和对题目正确性的把握上没有多大效果。因此, 教师评价时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教师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更多的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当然, 评价时教师要辅以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眼神等, 这些肢体语言也能牵动学生的心,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探究思考, 提出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明显,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法建议是说阅读带有个性化, 阅读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每一篇作品都表现出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作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 独特的创造力, 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 仔细体察验证作者是怎样观察思考的, 并“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 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 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张志公先生语) 以增进思辨能力。

课堂上教师就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了突出性解决, 但是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其实并没有结束,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后, 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每人境况有差异, 体验也就因人而异。我们在学生个体自主阅读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独特理解甚至是疑惑的地方。当然,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或者问题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 甚至包含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学会“容错”, 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多向交流, 从而走向研究性阅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 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 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第5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实践是相当有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解读

模式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总结评价 巩固应用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提出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5、总结评价、加深体验

评价,既有学生小组间的互评,又有组际的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考方法的评价,重点是提炼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二是对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

6、巩固应用

7、拓展引伸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密切联系生活,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促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

二、尝试实践

1、问题来源

有问才能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些分数,老师很快判断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然后再让学生验证。“如何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既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探究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鼓励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②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③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如学习比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在球类比赛中会经常出现“2:0”、“3:0”?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在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

如学习圆锥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5)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谈“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第6篇

一、准确定位,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课堂教学来说,真正的主人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更不是作为学科知识化身的教材。每一课堂,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时,他们的学习行为才会变得主动与积极。因此要真正调动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就得努力将国家课程标准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合二为一,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卧薪尝胆》第一课时,我首先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把学生大胆地推到自主性学习的第一线。出示课题《卧薪尝胆》后,我就让学生读课题,读准字音后问:“你读了课题后,最想问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由于我把自己变成了“顾问”、“参与者”、“协作者”、“指路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学生就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用词上不是那么规范,但暴露了他们潜在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及差异。于是我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⑴“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⑵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至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出来了,目标是学生自己定出来的,是学生自己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探究过程中,我把他们没有搞懂的问题以及出现的一些错误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不断改正错误,最终发现结果。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激发动机,让学生乐于探究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即使学习过程艰辛一点,学生还会依赖自己的内在动力,乐此不疲。

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我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设计了课件,将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勾践夫妇在吴国穿粗布衣、住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的屈辱图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一一呈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也正是这种好奇心发展成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三、树立信心,让学生勤于探究

学生对自己的潜能认识往往不足,突现了学生自信心理的“脆弱”。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减缓学生学习心理的压力、精神的不振和压抑,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坚信“我能行”。教师不仅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能够感觉自己“能行”的值得骄傲的一面。

在讲解“会稽一战,勾践战败求和,吴王自傲允和”一节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要求四人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特别是表演“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时,非常投入。特别是那谋臣们纷纷进谏,骄傲的吴王目空一切的姿态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表演者充分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四、解放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模式探究 第7篇

一、模式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式”导学模式是一种以生为本, 还学于生的教学方式。每个环节都以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先, “顺应学习天性, 激发学习潜能, 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的学情需要作为教学的依据, 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依纲自学是主要形式,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 简单的问题自学解决, 较难的问题合作解决, 特难的问题师生研讨解决, 像过筛子一样, 通过学生的多次自学, 逐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导演模式及操作流程

就其课堂教学过程来说,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完善提高。

第一步“自主探究”实际上是一种任务前置, 要求学生依据前置性“自学提纲”, 参阅课外资料在课本上画、圈、批、注, 把自己能感悟的内容独立完成, 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步在家庭或第一课时个人完成。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为教学的第一步, 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超前一天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先学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自学提纲”, 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知识保障, 从而产生想“展示”的欲望, 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讨论。

第二步“合作讨论”是指上课之初小组同学交流自主感悟的成果, 然后合作探究个体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 达成共识。

这一步是小合作, 一般由小组长主持完成。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习所得, 一个同学讲完后, 其它同学有不同见解的, 可以接着讲, 学生先认真听别人说, 然后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 优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带动学困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第三步“汇报交流”小组代表把组内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交流, 以大家的智慧共同内化提升。

这一步是大合作, 一般由主、副两个小组代表协同完成, 一人主持一人板书, 一边说一边读。一个小组汇报一题, 特别要详细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 并在汇报结束, 邀请其他学员补充。其它小组同学有疑问的可以及时提出, 先由汇报的同学来解答, 解答不了的再由其他同学帮忙解答。教师作为其中一员要参与其中, 在学生偏离讨论中心或讨论没有结果时, 给予适当的点拨, 创造一定的条件,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有效交流。

第四步“完善提高”主要是梳理知识点, 画“龙”点“睛”。针对学习任务师生共同查缺补漏。教师一方面评价学生的展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善加鼓励, 另一方面解决疑难问题, 以填补空白的方式把教师的“教”有机地渗透其中。

这一步正是教师“以学定教”的体现, 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 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过, 单向传授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 分钟。

三、操作要点

1.“前置性自学案”要指向“学的研究”, 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内容不要过多, 应抓住知识主线, 找准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 可以是字词读写, 课文朗读, 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也不要过于具体, 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还不能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模式探究 第8篇

一、巧妙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兴奋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 发现者, 研究者.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很重要, 通过它学生可以体验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 丰富学习情感, 在探索与发现中获取快乐, 这种快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奋点. 再讲“平面向量加法运算”时, 起初想用力的合成做情境引入, 可是那样就平淡无奇了. 于是改用了情境, 用现实生活的具体例子, 教学实录如下: 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 江水以12. 5 km/h的速度向东流, 渡船的速度为25 km/h, 渡船要垂直地度过长江, 其航向应如何确定.

所以∠CAD = 30°. 答: 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 其航向应为北偏西30°.

若记这一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向量的加法.

由此情境创设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情境中, 能增强新知识的接受熟悉程度以及排除新知识学习的困难, 能够自然而然地过度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 能够快速掌握新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目的性明确.

2. 利用变式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参与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 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 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层次良莠不齐, 根据学生学情设置不同变式问题, 组织课堂教学, 起点低些,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教研室到参与意识, 从而创建高效课堂.

3. 优化传统作业, 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科技传统的、旧式的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 常用现成的资料, 亘古不变, 这种作业是知识型教育阶段的产物, 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所以对于传统的过时作业结构我们要大胆调整, 下面是我的处理方式.

( 1) 作业的自由选配

处理方式: 教师以章节为基础, 最低10题, 不设置上限, 同时自己可变式题目.

亮点: 以学生为主体, 尽现个人风采, 作业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上, 享受做作业的乐趣.

( 2) 作业的分层矫正

处理方式: 教师将作业批改后, 学生的订正自己完成, 同学帮助讲解纠错.

亮点: 作业的结果分层, 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同时学生互助讲解纠错让班级学习气氛更加浓烈.

( 3) 作业检测的自制

处理方式: 学生自己整合知识点, 整理方法目标, 自制试卷整合试卷, 然后教师加以点评.

亮点: 以学生的整理代替教师的灌输, 以学生编题后的自测为一种补充, 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竞争意识, 让学生感受做小教师的优越感.

新课程顾名思义要突出一个“新”字, 教学方法要新, 学习方法亦要新, 数学的教与学趋于灵活多变,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要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 让学生教师融为一体.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灵活多变, 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学习模式, 是我们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达成的方向.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的建议.

高中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第9篇

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强调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成果就是学习的结果。目的是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自主建构化学知识,实现在研究中学习化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体悟到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和研究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探究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包含六个基本环节。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面对不同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六个环节”,是扩大自主探究适用性的关键。

1.提出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由于自主探究是模拟科学研究进行的学习行为,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研究性学习也存在一定距离。因此,“问题”要体现以下特点。

(1)能突出学习内容。经过对核心问题的论证与探究,学生能获得相关知识和方法体验。

(2)有探究的必要。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起点太低,学生没有探究热情。

(3)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能力和水平,起点太高,学生探究有困难。

为了让“问题”能更好地满足上述要求,我们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设置问题。

自然生成。让问题源于学生,让探究出于必然。源于学生就是“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来。可以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拓展与延伸,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形成问题。

布置任务。通常在复习课和分组实验课上采用。因为新授课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实验课和复习课强调知识的运用。所以,新授课里问题的提出讲究一定的建构性,而实验课和复习课不必过多考虑问题的呈现方式。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基础上,以“任务”的形式,把探究问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从而达到实验和复习的目的。

2.自主设计。

围绕探究主题,让学生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该环节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探究不仅包括实验探究,也包括思维探究。例如,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侧重实验探究,设计结果以实验方案形式呈现;以基本概念理论为内容的学习则侧重思维探究。

3.科学论证。

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一般采用答辩方式。由设计组阐述设计依据和探究方案,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质询并作出回应,目的是检验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另外,论证的过程本身也是思维碰撞、知识共享、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4.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把设计方案行动化的环节,通过实验对前期推测和设计作出判断和证明。虽然方案经过了论证,但有些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自主探究式复习课可以省去实验环节,除非需要实验提供证据。

5.分享交流。

这是把探究成果效益最大化的环节。实验探究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研究结论,接受师生质疑。学生在问答交流中获得对相关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本环节既分享成果,也分享问题,它既是前一阶段探究的终结,也可能成为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6.总结提升。

该环节的目的是突出研究成果、揭示知识规律、落实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自主探究的落脚点,所以无论哪种类型的课都需要这个环节,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探究式分组实验课的总结提升以学生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师生互动为主。复习课要通过对探究成果的分析整理,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侧重总结。新授课则不仅要利用该环节揭示知识规律,提炼研究方法,还要使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的顺应过程。因为自主探究的前期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经过一系列研究,新的认知已经产生。让新认知顺利融入前认知并调整完善它是本环节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层次的需要。

初中科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构想 第10篇

一、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意义

由于科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这门课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别的爱好,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不仅能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视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且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科学自主探究教学开设的主要意义。

二、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

1.转变观念,加强探究意识

在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强化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创造性有较大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动得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美国的教育家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内容的41%;教师讲解30分钟,学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这个实验结论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传递,是一种精神产品的传递。目前有很多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仍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自身的思想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意义、目的,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这样学生在科学道路上的主人翁意识逐渐被激发出来并自我加以强化,而且会萌发出献身科学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创设情景,注重学法指导

李政道教授曾经讲过“求学问、学会问、只求答、非学问”,这句话包含了如何学习和怎样学习的道理。由于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维上还是不容易接受这种探究学习,还难以很快地适应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还很小。这样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营造氛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质疑,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中必须提供相关的材料,并从情景中选出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电路、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于是,将课本中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教师边指导学生边探究的活动。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安培表、伏特表如何使用及使用的注意点是什么?设计并画出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间关系所需的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什么?猜想电流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探究活动,测出数据,选择学生测量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是选用定值电阻,而是选用小灯泡,发现结果并不符合,提出了他们心中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探索。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挖掘学校仪器设备条件并因地制宜地扩大学生亲自动手做探究活动,是养成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

3.归纳整理,强化教学目标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刺激,调动各感官的协调,增强感知量,保存教学信息,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的研究方法,还需概括性地将本节内容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本环节可由学生来归纳总结,也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另外,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并努力去达到,同时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达成目标上应有所区别。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跟科学知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提供给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天天有收获,有发现,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素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思维风格。

三、实施自主探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得到快乐并成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教师平时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他们谈理想,谈生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探究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转换。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新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导入课堂内容时,教师是兴趣的关注和激发者;在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时,教师是设计参谋和信息传递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服务和关系协调者;在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是裁判。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个主持人。

2.加强协作学习,拓展延伸

在自主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进行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分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协作学习强调主体参与,更多地具有交流性、合作性与发展性。这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互动把参与者放在了一个动态的教学中,有利于创造具有活力的教学气氛。

3.与接受式学习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是使用探究式学习还是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提倡探究式教学就将接受式教学全盘否定。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但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伴随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不可能都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或以探究的方式获得,接受式的方式对某些知识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施行探究式教学时应以辩证性原则为指导,协调好探究与接受的关系。如“失重”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通过人体的电流多大时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等知识,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没有条件去实现探究。又如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有许多陈述性的知识、事实性的知识,如电功率P=U2/R、P=I2 R等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不适宜开展探究式学习,这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采取接受式学习为主,探究式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4.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十分重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探究中所获得的效果,而且要重视探究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这样使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到对自己负责,具有责任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到目标的思路、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使之强化、巩固并形成习惯。

总之,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包朝龙.建构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3).

[2]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阮志军.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物理,2003(3).

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报告 第11篇

一、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自主探究,验证猜想——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二、教学环节介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闭攵越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尽量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从而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轻松学到知识。

例如:在讲授函数与方程关系这一节课时,我就在课前就移动手机收费问题让学生帮父母选择付费方式,将学生分组,展开调查,在讲授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选择结果。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问题,所以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卑压钩珊捅硐帜骋桓鍪学问题的各种层面的元素用一种或几种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FLASH等开放系统)制作课件。即在电脑平台上构建一个问题情境,有教师对各种元素有序的控制操作,变换各种情境,并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结论。

3弊⒅匮菔臼笛椋注意学科联系。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我用物理天平做了演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景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讲“旋转”这节课时,旋转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发现旋转的特征?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板进行操作,如果以直角顶点作为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能形成的图形形状及各部分的数量关系,显示可猜想结果。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演示进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学生主要是观察实验、体会变化、自主参与、发现规律。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在发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数学”实验中,我首先出示图形,在△ABC中P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在三角形内做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当点P在BC边运动面积会怎么变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猜想,自主探究,探究完成后接着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变化的特点及其最值,让学生继续提出猜想探究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规律。几何定理的教学则更能充分体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的环节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所提出问题的猜想结论加以验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会理性思考,同时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有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特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真正把“目标”落实.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有较多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数学教学选择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师生对数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

1. 创设情境

教学一个问题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计有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共同探索.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例如,可以设计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游戏、动手制作、画画、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通过创没情境,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支持.

2. 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 反思小结

反思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索创造条件.通过反思解题关键,促使学生思维精确化、概括化;通过反思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问题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最佳策略;通过反思错误原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例,简要说明“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情境

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2)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呢?

2. 引导探索

有了问题之后,教师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想一想,在小学时,老师是怎样来说明其中的理由的呢?

(生:老师是用纸剪一个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到的.)

(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动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将它们加起来.)

(3)在几何学习中,遇到新定理时,需要严格的证明,这样才能保证定理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老师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质是将三个角“搬”在同一个顶点,通过作辅助线来达到目的.)

学生围着“搬角”这一目的,在练习本上开始画图,作辅助线,同桌、前后的几个同学围成一团,商量对策.教师通过巡视,适度加以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力求规范化.

3. 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探讨辅助线的作法和证明过程.

4. 反思小结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归纳性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将角“搬”家时,我们是怎样作辅助线来实现的?

(2)在“搬角”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角“搬”在同一顶点.那么在这一顶点可以分成怎样的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生:这里主要利用了添平行线的方法来完成.在将几个角“搬”在同一顶点时,这个点的选取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边上、三角形内部、三角形外部.)

上一篇:音乐欣赏知识下一篇:需求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