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2024-08-19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精选6篇)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第1篇

(一)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和效益的好坏直接反映在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高说明该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良好。所以,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所带来的后果, 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 尤为突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因于它属于传统的专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使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扩招所带来的压力, 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不同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 这将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阻力。

(二) 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是否在社会竞争中有生存能力, 是要看它的“产品” (学生) 是否有竞争能力, 如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含量的高低, 品德修养的层次等等, 但归根结底还是市场需求的适应度。

一方面, 课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课程, 课程是统一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越来越激烈, 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只具备一门技能的专门型人才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市场对其需求主要是文书写作处理能力, 但也需要具备其他能力, 分别为:企业文化知识 (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 、秘书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广告策划知识、新闻传媒知识。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 如纯粹的文学知识将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需要文职人员, 不仅有扎实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了解复杂的人才管理和规划。另一方面, 一些学校只注重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 我说你记的传统模式, 不是很重视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停留在书面层次, 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不能迅速适应社会。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提高课程质量, 加强专业市场适应性, 突出技能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 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 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 没有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和竞争就业观, 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预先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职业选择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迈出校门, 走向社会, 对一切都很迷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 使得有些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长时间找不到工作, 一直闲在家中。

二、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建议

(一) 进行专业分化设置

当前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 简单的语言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部门和行业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定位, 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设置课程方向, 形成专业创新模式。转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进行专业分化, 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秘书专业、新闻策划专业, 大众传媒专业、企业文化专业等等, 使学生不但能学到汉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能深入精准的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 更好的分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 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就业率。

(二)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使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践和毕业实践, 集体和个人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把它们变成一个统一体, 通过四年的学习过程, 实践的科学体系, 使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教学。每个课程都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教学师生互动, 实用于一体, 增加实践变化的理论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信息为主的单向接受教学方法为辅的学习方式, 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实践活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新闻采编、文献整理、诗文比赛, 文派风格, 文化艺术表现活动, 动员和组织学生建立校园文化的新常态。

(三) 增设实用技术课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就为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趋势, 尤其是传统专业应该添加实用技术课程模块,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考虑开一个“现代办公技术” (或“办公自动化”) 、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实用技术 (如摄影和视频课程) 。可开设实用课程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爱好选修技能课。

(四) 制定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在大学阶段求学过程需要3-5年的时间, 这是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期。求学阶段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定位职业取向非常重要, 否则容易造成毕业生定位混乱, 因此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应注重阶段规划与职业规划的统一, 分阶段, 分层次制定学习和实践计划, 更好的为自己职业规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学校应采取开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 通过连续系统的指导, 加快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程中,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加大创业意识教育

近年来, 大学生考研率和考公务员率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而国家的创业培养和鼓励政策加大, 所以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 多提供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让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此外, 加强大学生灵活就业,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放光发热, 避免人才过于集中, 而西部或偏远地区人才紧缺。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专业, 属于传统延袭专业, 对应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而增长创新却相对缓慢。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 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政策调整的集中, 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出现的原因, 并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以缓解就业压力, 尽可能的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顺利就业。

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探析论文 第2篇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其以视频展现的方式将教师备课中关于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或是重要环节内容的展开进行教学,形式新颖,且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探讨了微课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模式;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开放性大学更多的强调了远程教育和优化资源整合的内容,以更开放和更前卫的办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与之前的开放性教学相比,微课教学是采用微课对课程的优化效果进行设计,运用小课程提高大内容的教学质量。

一、相关概念简述

1.开放性大学简述。开放性大学的办学教育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其教育模式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还有远程开放教育的新模式。这个综合性的办学模式在近些年的尝试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反馈,也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人们往往将开放性大学和开放性教育联系起来,其内容就包含了多个校园和多个区域资源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形成混合性学习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核心的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符合的学习模式。另外,还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需求对学习的媒体、学习课程、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进行选择。

2.微课模式简述。微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为准,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作为教学传输媒介,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涉及到重点环节和重点知识的内容进行记录,并形成更加有效的课堂互动。除了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视频外,微课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教学课题、课程总结、课后讲解、课中互动、课后点评等,整合与拼接这些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工作,完成教学任务[1]。从总体上来看,微课教学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炼、主题突出、简单易懂、趣味性强、反馈快速等优势,符合现代化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模式下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在过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表现为教师讲授中心、课程教材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三大块,这一种教学理念被应用了超过四百年。随后,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的事实。开放性教学逐渐形成,例如一堂教学课程导入IP课件的总时间为50分钟,而应用资源内容囊括近10个课时等,在应用初期,尽管系统更为全面性,但依旧没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现代化的微课程设计理念结合了网络教学、小班化教学和脑教学三大理念,更强调“学”的过程,提倡先学后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反,其特征突出表现为短、少、小,即教学时间短(时间压缩在10—20分钟内)、教学内容少(每次开课只关注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环节)、资源容量少,这些特征实际上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2]。教育心理学认为[3],一个人的有意注意时间通常不会太久,大多在20分钟以内,那么过去一堂课程的50分钟至少有半小时处于无效教学的状态,既浪费时间也花费精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重点知识分为两三个小知识点来进行讲解,更能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另外,微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代表绝对的权威,而是充当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在微课自学过程中自主质疑、思考、批判和解答,并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合文本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去解答。

2.整合文本资源,进行精心设计。首先是文学作品阅读内容的整合。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中,学生阅读学习的文学作品较多,底蕴深厚,教师开展微课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情节结构等,做好微课的精心设计工作。比如学习西安电大吕洁的《静女》赏析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唯美的情境创设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编导,并通过清新唯美的形象表演展示。上海开放大学有名的教者唐教师在进行《庄子濠梁之辩》的微课教学中曾采用面授结合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庄子的生平辩论其与惠子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庄子“身与物齐”的超然境界。另外,笔者在曾经的一次教学中也针对《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一课开展微课教学,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节选,引入如王熙凤、贾政、王夫人等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黛玉所亲身感受到贾府的真实情境:表面欢喜热闹,实际则无人关心。这些案例中充分显示出应用微课能帮助没能深入了解原著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从而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在应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微课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并从学生的理解角度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比如《静女》选自《诗经》,而对于《诗经》的阅读中教师需要思考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角度,遵循两个原则,即带领学生走进当年《诗经》所写的年代,以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写作《诗经》的年代,这两个原则分别要求学生注意民俗文化背景与介入作品的情境,潜移默化地消除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曾建议:微课虽“微”,但教师绝对不能轻易跳过衔接性的教学步骤,哪怕内容简单,也要保持设计的精心与连贯。其次是语言学类内容的整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注重语言文字精细化的专业,那么其微课模式的应用就要注重知识的细化[4],比如浙江某高校文学副教授在其微课《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思路》中提出,文言文微课设计要从遵循合理的思维方法,以文、法、事、理、情解文,为微课教学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契合了微课着眼点“小”的特点与要求,确保微课内容集中而实用,能够引发学生提问和产生交流。

3.加强微课监测,确保教学质量。在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师充当引导者,那么就必须肩负课中监测的重任。黎加厚教授曾说,微课包括导学案设计、教学视频录制、学生自主学习、个别辅导计划的课前四部以及合作探究、解疑答惑、巩固练习、自主解答、反思总结的课中五环。结合开放性大学远程教育的性质,微课展现的形式也越来越个性化与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实现监测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增添测评功能的方式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情,强化师生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提高微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微课教学中设置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总结环节,课前要求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前相关的家庭背景,为后续微课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课中引导学生带着“既然贾府人都不是真心关心黛玉,为何又摆出热情的假象”等问题深入进行探究,最终思考总结当时社会所体现的世态炎凉中心思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积极应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师方面来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教与学关系,相互关系能够在互相反馈与评价中取得进步。从学生方面来看,能够确保学生以自身的节奏和方法进行高效学习,更加快速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状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做好课前的微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微课学习,这种方式更能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潮流,也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落实在教育中的技术支持与需要,让微课教学的优势更广泛地传播和深入地应用,最终全面提高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樊德华.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3(11):135-136.

[2]吴琼.开放大学基层教学微课资源应用策略研究的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1(1):131.

[3]雷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7(2):17-19.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第3篇

关键词:选修课;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1.高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当前的建设现状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认知不清,这主要关系到课程定位的几个问题,正确的定位课堂教学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正确定位会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学科的前景,教学计划的安排,最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汉语言文学的选修教育的认知性质不清,这会导致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局限。在课程的设置中,学校也并未站在为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尚未形成核心的概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表层的建设中,这导致课程的设置原则模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很多人会将大学语言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校开课仅仅只是为了积学分,由于选课的门槛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纵观这种教育现状,还是因为在学校的课程开设之前并没有进行可行的研究与分析,所以造成了选修课教学质量偏低。

2.在学校开设汉语选修课的重要性

2.1满足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人文情感体验,升华学生们的审美以及情感方面的智慧。在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判断,帮助学生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世界与价值观。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持续发展,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完善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操、身心健康、文化涵养等有个质的提升。

2.2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发展中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这能够提升学生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战略,这将成为未来学校的改革与教育目标。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作为未来的素质教育中的一环,主要在于满足学生文化需求,保持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广阔。学生文化素养和知识品味的提升,可以使得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佼佼者。

2.3提升学校的品味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成功能够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也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各大院校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中多培养一些优秀的老师进行授课,专业的老师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性。学生在学校上学,受到的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教育,另一方面接收到的是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选修课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于专业课老师的影响,而选修课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故而那些不算知名的院校只可以打造专业的课程,聘任专业的教师提升选修课的质量,为学校打造好口碑。

3.如何建设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

3.1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学校一方面要干涉学生的选课,因为学生由于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掌握不足,对于很多课程都不断了解。为减少学生盲目随意的选课,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编制选修课的指南,介绍课程目标与教学的方式,这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课程。在学生每学期的选课之前,学校的各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公布公选课,介绍选修课的老师,该老师的职称与学历,之前的主要教学研究方向等。这能够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3.2优化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课的选择需要深入的调研,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人文要求,确定课程的目标,从而制定标准化的课程。按照标准的课程规范选修课的体系与教学内容,而后将课程体系再度细分。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为语言的学习培养一定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涵盖着几个模块,包括口才与演讲、诗词的欣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帮助学生进行选课。

3.3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法

课程考核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故而规范化的学习管理能够健全学生的考试与评价机制。在学习选修课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在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方面,老师可以减少知识的考核,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讨论与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考核中以论文、演讲、报告、知识竞赛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了解知识。为检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科学的落实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评级体系,针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一系列反馈建议可以及时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结束语:

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力。当前的汉语言选修课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倘若以合理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强化教学质量的监管,保证汉语言选修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得最大化地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大众教育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118-122.

[2]侯志超.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2013,(4):11-12.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第4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念、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并没有与社会的需要实现对接,在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说”的能力,缺乏口头表达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写作方面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基于这些方面的不足,高校应该就这个专业实现教育观念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规则

在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的时候,不能只追求结果与速度,而应该充分以下以下几个规则,从而取得更好的转变成果。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转变的适应性。所谓的适应性就是指转变的内容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节奏来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找到转变的方向。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转变之前,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新课程的培养计划。

其次,在转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时候,需要拓宽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培养目标。

虽然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让课程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但是却不能忽略课程的稳定性。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教学观念转变的时候,不能轻易改变核心的知识结构。

二、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一)将应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过程

应用性的教学思想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根据这两种价值指导教学过程。这就需要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结构的掌握。并且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缺乏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程进行精简,从而增强整个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通过一定的说与写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了能够重新给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就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式,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自我。

(二)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自我修养

教学观念的转变最终是教师来实施的,所以对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导者,所以为了能够顺利的转变教学观念,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困惑所在,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需要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在更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为了顺利的完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顺利转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不断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提升的自我修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的改变体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应该挣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革新教学方法,以此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并采用开放式的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练习自己说与自己写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与掌握。

(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需要运用在生活上的,因此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语言文化进行总结与升华,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将实际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里学到生活的真理,从而让学生明白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引导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鼓励学生多关注实事,并以非常规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自身修养。做好自己的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付钧.关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探讨[J].高考(综合版),2016,01:184.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第5篇

一、古代汉语课程目的与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很多师范类高校不明确教学目标, 不考虑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培养的状况, 盲目地组织教学, 出现了教师盲目地教、学生盲目地学的不良现象, 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文言文素养。根据有些已经从事教学的学生反映, 所学的知识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不上。所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培养应该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古代汉语的课程目的, 二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与中学文言文知识相衔接,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师范性

古代汉语教学应该要与中学文言文知识点相衔接。原因在于师范类高校是为中学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 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的, 因此学校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更应该提前了解中学文言文的知识, 而不是在中学实际教学时再进行衔接。这就决定了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时, 一定要与中学文言文知识相衔接,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师范性;与中学文言文知识相衔接, 突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师范性。

三、加强中学文言文教材研究, 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古代汉语课程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走进中学语文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 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考试难度也有所提升。由于培养时间有限, 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当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的古代汉语学习教材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文言文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大学生与文选的接触度, 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避免文言文基本概念认知讲解过于晦涩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 有些任课教师把教材所有通论知识不分主次, 过于系统地教授, 过于深入的知识会使学生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样的教法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而且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王力先生对此教法曾提出批评, 他说:“把古代汉语讲成文字、音韵、训话也是不合适的, 文字、音韵、训话知识诚然是有用的, 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培养阅读古书能力所必需的, 另外有许多比较专门的知识只是语文学专家所必需, 而不是一般人所必需。”“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汉语教材, 都采用了‘三结合’的原则, 将教材内容分为知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部分, 并把‘三结合’也作为授课的原则。”

五、加强学生文言文经典诵读, 以“读”助“教”

王力先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 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 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 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 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才能真正地掌握了古代汉语。”

“经典文言文的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中学生能够熟练的、有感情的诵读文言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这项职业技能, 那么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教师技能培养上, 这一点不容忽视。在古代汉语课和模拟课堂等课程中都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 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任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持续监督。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字音问题。字音问题是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最能够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如选自文言文素养测验卷里知识综合运用部分《苏武传》第一段出现的“时汉连伐胡, 数通使相窥观。”;“匈奴使来汉, 亦留之以相当。”;“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至匈奴, 置币遗单于。”就有四个不容易辨析的字音,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多次的诵读下才能掌握。第二、断句问题。尽管教材上的文言文一般都有标点, 但是仍然存在着断句的问题。

六、讲练结合、教考结合、以考促教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上是去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师范生的培养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传授知识的技能。因此, 高等师范古代汉语教学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还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 应把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二者结合起来。教师要对每一环节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 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考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 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在大学阶段, 考试无疑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 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考试手段促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

摘要:本文就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古代汉语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认为对于师范生古代汉语的教学应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目的与师范培养目的相结合, 加强与中学文言文的衔接和教材的研究;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授过程中避免文言文基本概念认知讲解过于晦涩;加强学生文言文经典诵读, 以“读”助“教”;做到讲练结合、教考结合、以考促教。

关键词:师范生,古代汉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吕玲娣周阿根.《中学语文教师古文素养与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程教学探析》[N].《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11.

[2]许嘉璐.《古代汉语》绪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 第6篇

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 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 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 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 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 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 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 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 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 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 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 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 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 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 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 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 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 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 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 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 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 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 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 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 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 就业水平不高。

3 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 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 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 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 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 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 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 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 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3.1.3 文秘编辑类课程。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 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 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 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 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 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 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 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 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 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 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 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得到模糊的答案,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 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 加强实践, 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 要改变这种认知, 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 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 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 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 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 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 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 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4) .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

[3]陈灵强, 徐凯, 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 2013 (02) .

上一篇:美术教师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