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策略范文

2024-05-26

提升能力策略范文(精选12篇)

提升能力策略 第1篇

英语的应用领域广, 尤其翻译能力更为突出。在我国的多项英语等级考试中, 对有对英语翻译能力的考查。如火如荼的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测试都是如此。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英语翻译能力水平考试。对英语的翻译能力考核的体型也十分灵活包括多项选择题目、英语语句翻译、整篇文章翻译等等。甚至可以说阅读理解也是翻译的能力的体现。

二、英语翻译的能力考查模块分类

在考查翻译能力的时候, 根据各项考试的分析, 总结规律。发现总体的分类仍然在主观 (翻译短文、翻译句子) 和客观化答题 (选择题型) 。两种题目互有利弊。从客观化题型来说, 能力评分标准明确, 对, 错分明。分数容易统计。但是对应考者的能力考核不够全面。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较强, 但是英语与中文转化能力弱, 在这种考题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而主观化题目, 可以充分体现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考查能力充分。但是对于成绩的评定工作复杂。工作量大, 也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所以在考察时候, 通常是通过两种题型的结合。实现公平与准确度。

进一步分析, 发现考题 (除了某个独特领域专业英语范畴外) 选用的文章, 对专业要求不高。基本涉及社会常识和多个领域, 不会专著于某个领域。所以学生在应考的时候应该专著词汇量, 不要过于沉溺于某一单独领域的词汇。

再进一步分类, 考查的位置发生于词汇、阅读理解、和短篇翻译。词汇量的宽度、阅读理解中对某个俚语、某个特殊指代的理解。某个具体句子的意思。到最后的写作翻译。

三、英语翻译能力提高对策研究

1.了解中英文化, 是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关键。我把文化了解作为了翻译能力的第一步。并不是说英语的各个专项能力和系统的学习方法不重要。但是这些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得到有效提高。而西方文化, 教师只能给出号的建议和学习方向。具体的了解要靠学生平时的文化积累。另一层面来讲, 在有一定的翻译基础后, 翻译水平的提高和具体的体现, 最终是反映在, 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候的符合西方文化, 地道合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候, 中文的底蕴, 能够将语句表述的生动通顺, 有章法。因此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每个句子的文化背景,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2.翻译基础能力要打牢。首先, 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它们的拼写和发音, 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词汇和组织词汇, 对于一些常见的习语和谚语的意思, 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要有一定的认识。另外, 对于一些高频率出现的词汇需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语言特性。其次, 在语法的学习中, 要熟悉和灵活运用英语的各种句型。我们要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语法的不同使用也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惯, 这样, 我们认真去钻研每个句子, 才能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能力。

再次, 英语阅读是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对英语翻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翻译技巧灵活应用, 同时加强实践。首先从难度较低的文稿入手, 配有标准的译文。在翻译后进行前后对照, 发现不足。定期定量, 反复实践。再有一定基础后。可以尝试接外贸企业的合同与外文翻译任务。获得真正的实践工作经验, 边积累经验边总结技巧。在尊重本意的原则上合理变通, 根据文体需要进行灵活变动。

4.培养自信。培养自信心也是对于翻译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信心对于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是培养自信心之前我们要培养好耐心。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在这种时候, 自信心的高低就非常重要了。比如, 在翻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遇上个瓶颈, 似乎脑子当机了, 就是想不出很好的词汇去表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时我们千万不能给自己压力, 而是需要有耐心慢慢思考和用强烈的自信心告诉自己我是可以想出来的, 这样, 在心理上不断地鼓励自己, 相信自己, 相信成功的几率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性较强的文章。如果要测试译者的专业翻译能力, 则可以对应专业选取材料。

参考文献

[1]岳启业.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3 (12) .

[2]刘岚.从“静态分析”到“动态追踪”——翻译能力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J].成功 (教育) .2013 (24) .

[3]李智勇.Study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lling for a New Perspective[J].海外英语.2013 (23) .

[4]邢青, 余劲草.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写作错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48) .

[5]侯林平, 李燕妮.翻译过程研究的整合途径及其在翻译教育中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3 (11) .

[6]周亚莉, 何东敏.基于职业笔译员胜任特征的翻译人才培养[J].中国翻译.2013 (06) .

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2篇

“低水平的勤奋”一直也是我们面临工作和生活最大的“敌人”,我把“低水平的勤奋”就看做阻碍我们学习成长的“坑”。在我们开始,学习前先去思考下这几个问题:

你去图书馆,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当读完一本书之后,接下来你会做什么?

心情特别烦躁时,你通常会做什么?

你去参加一个名人的课程,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课程效果带给你的感受如何?

你可以自我感受一下,是不是刚才你在阅读这些文字前,你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到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重新回头再去仔细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原有的认知触发词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学习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从脑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大脑模式的运动切换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你在一次次听到“人家2个月的时间收入能从3000变六位数”,之后你就拼命地搜索、了解“快速赚钱的技能”,打开微信支付,疯狂购买课程,以此求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有没有提升呢?“肯定有的”,毕竟知识付费,从价格上来说,除了市场效应外,这个知识技能对绝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实用的。接下来通过一个故事来说说,我们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哪些坑。

现在,如果你有时间,你在你的笔记本电脑上或者其他地方扫视一圈,你能够清晰地看到Intel inside这个标志,所有制造商都十分清楚,有了这个标志能够增加电脑的价值,用户知道,这个标志意味着告诉和稳定。因为所有人都清楚,Intel 生产出来的CPU是世界上最好的(没有之一)。

谁又能想到,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呢?从1968年起,它的主要业务利润都来源于此。1980年,日本公司存储器异军突起,已非常低廉的价格席卷世界市场,美国公司存储器利润连续六个季度下降,时任英特

尔首席运营官的格鲁夫意志消沉地找到董事长兼CEO的摩尔痛苦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甚至聊到了,如果没什么办法干脆下台。

就这样,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台了,你认为新进来的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肯定会砍掉存储器业务。”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盯着摩尔:“那既然是这样,你我为什么不先走出这一步,然后自己动手呢?”

这个想法很痛,对于英特尔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他们要放弃所有的身份,和多年来在市场上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霸主地位,等于是直接退出。但很快两人达成共识,放弃存储器业务,将业务利润的生产中心放在芯片上。第二年,格鲁夫成为了这家公司的CEO,1992年英特尔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企业,到1995年英特尔生产出的芯片一举占领80%的世界PC市场,取得了绝对的霸权。时至今日,英特尔公司依然在CPU芯片核心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

从Intel公司取得今天市场霸权上来看,摩尔和格鲁夫当年遇到的“坑”有三个:

1、危机才恐惧

2、绝境才选择

3、断腕才清晰

这和我们在为什么要学习,提升学习能力的“坑”是一样的。你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别人在因为学习问题而导致工作会出现工作失误,那个时候我们没能关注。等到关己时,我们才发现,换做是我们,以目前的能力很难解决眼前这个问题,于是我们进入这些“坑”,“问题危机—产生恐惧—被逼到绝境—才开始选择—只能断腕采取迫切行动—最终才恍然大悟”。说到底,通常我们采取提升学习能力的方式都有点类似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实际上就是入坑。

2、绕开“坑”,提升学习能力的策略

孔子在《论语》当中曾经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孔子关于学习的主要思想,“学”在闻、见。“习”则是侧重于学习能力提升,饱含温习、实习、练习。

无论是我们讲“低水平勤奋”、学习能力提升的“坑”也好,这些都需要我们非常的明白,学习能力提升都有赖于我们要把握最有效和最佳的学习方式。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

“我所认识的、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企业主管还是学者,无论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一流的医生,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如此。”

在电视上,生意场上,我们都能够找出各个行业领域的顶尖人物,并且不难看出他们同样都是学习高手。这些学习高手都具备共同的特征。

积累海量知识(数量),当你与他们交流时会发现你知道的他们大都知道,你最近刚学习到的觉得很时髦的知识可能他们十年前就了然于胸,可怕的是还有许多“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对于他们就是常识(这也许就是常说的认知上的差异)。

知识掌握程度(深度):不仅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明白如何去做、解决什么场景下的问题、并且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些知识。虽然掌握的内容很多,但他们的大脑里面却清爽无比,因为他们平时记忆的只是结构和高阶的概念,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从上到下的快速定位去查找。

快速习得能力(速度)。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知识获取目标,所以他们的敏感性很高,当遇到自己不懂而且又需要的知识时,他们行动力超强,很快可以利用自己高超的学习能力转化成自己的。同样看到碎片化的内容,因为他们具备了成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可以快速吸收。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学习方式。有个成人学习法则“721”。其中70%的知识技能提升都来源于工作岗位的实践。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自主性中关键在于实践的部分。因此要我们明白学什么,才能更好地去实践?

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里面提到过的:一个学钢铁冶炼的女孩,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由于不喜欢做钢铁行业,加之是女生,在大学时同时读了北京大学的一个法律专业的第二学位,毕业后找了一家很轻松的行业协会任职。但当时的协会其实没有很多的法律方面的工作,所以这个女孩的工作就比较轻松,她的许多同事都是喝茶购物消磨时光。但这个女孩子虽然工作本身没有压力,却做到了一直坚持学习。

当年《大长今》这部韩剧火的时候她就报了一个韩语的培训班学习韩语,也喜欢巴黎的浪漫就学习法语,还学习了日语、西班牙语。眼界开阔了,就又跑到德国读了一个国际贸易的硕士。二年后学成毕业再回到北京,找到一家做外贸的单位上班,薪水四千多块钱,这个时候已经毕业八年了。

什么都学,什么都不请楚,要学什么,能够帮我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可能连这位姑娘都不得而知。

上周我在一个课上,做了一次关于学习力的分享,我把学习力定义为:“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学习是为了赚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提出了一个“面包制作原理”:

资源:“知识”—“面粉”

转化:“知识加工”—“面粉加工:揉面、加入鸡蛋、牛奶、香料”

内化:“知识框架”—“将做好的面包放入烤箱进行烤制”

资本:“知识变现”—“将面包打包,放到货架上销售,最终卖给客户,赚取利润”

你这会能发现,你在学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学哪门专业,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你就以问题作为导向去进行学习能力提升,如果你是以升职加薪为导向,你就要理解学习能力提升能给我带来些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最终结果都是我想要的。

自我反思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加深进行校正。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作事实,所以如果我们的假设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就要通过反思来校正原先的假设。作者列举了“高铁”案例,也进一步说明不但要校正原先的假设,还要找到最有意义的假设——更为基础的规律(临界知识)。通常我们结合反思能够发现知识误区,做出跳跃性假设。 另外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的联想和联结。在反思的过程中,将生活中其他经历与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如何做到联想和联结.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我过去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有做的更好的吗?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已运用。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

细节反思

新的认识或行动是什么?

能够持续地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过反思让饺子处于持续的改进状态。每天从小事反思,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个人反思日志优化:列举了某下属的反思日志,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及ORID,但框架很类似.

Objective-客观性问题:描述客观事实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表面问题、实际问题、我的错误假设)

Reflective-反映性问题:对于之前的事实和现状,你的即时反应和内在回应,比如你的情绪、感觉、脑海中的影像,以及客观事实带来的联想,内在体会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心理表现怎样?

Interpretive-诠释性问题:寻找意义、价值、重要性以及含义有什么思考或启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Decisional-决定性问题:基于事实的下一步行动

生活反思

具体怎么写日记,可以参考《晨间日记的奇迹》,里面把每天的生活分成九宫格来记录,我之前试过,写了一星期,也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对这九个格子的分类并不是都很关注,比如每日天气、今日摘要、理财、健康等信息就没那么关注,而且我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方面,但又苦于到底应该怎么优化才好。成甲老师是把引入思考问题的临界知识作为日记的分类区域,提升底层的系统维度来思考。

过去几年,企业和个人都非常热衷于付高昂的学费参加各种商学院或MBA班,当然他们的目的肯定不仅仅是学习,社交圈对他们而言更重要。但是当你真正开始读的时候,就会学习很多的案例来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个案例的集合,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或身边的案例中学习和启发。学习能力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包括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

反思日记

小时候我也写过日记,刚开始还挺新鲜感的,每天都写,写了一个星期后,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到最后我印象中只写了一句话“今天放学后吃了一个油墩子,其他没什么事情发生”。至此之后,就在也没写过日记。在我的认知里,日记就是很无聊的流水账,难道想死后有人来翻看你的日记,了解你这个人吗?

复盘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无论成败,通过复盘,搞清楚成败的原因,从中学习到经验教训,这是真正重要的;

传承经验,提升能力。你只能找到大多数人找到的方法,你只具备普通人的学习能力。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方法,你就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你知道所有从不会到会的方法,你就有全面的学习能力。你找到最快的从不会到会的方法,你就有快速的学习能力;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我们鼓励创新、推动变革,也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补救、不能从失败错误中汲取教训。我们不要做狗熊掰棒子,不重复交学费。

那么哪些方面进行复盘呢?

新的学习内容:可以找到下次类似事件时可以改进的地方;

重要的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影响大,及时总结,群策群力;

未达预期的事:应对能力可能还存在欠缺,正是你需要提升的地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探析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 第3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左右着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

1. 课堂交流形式单一。阅读教学本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有的语文课缺乏充分的交流,他们还停留在“老师问,学生答”的层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挑选一个把握性大的学生回答。正确了,则予以肯定和表扬;与“标准答案”有偏差的,换一个同学来回答。这些教师,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以便学生换个角度来解决;他们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不加分析,以便学生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他们对学生的疑问不给机会表达,扼杀精彩生成于摇篮之中。

2.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在阅读中思考、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的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以老师的提问代替学生的质疑,以一个个预定的问题压缩课堂的生成空间,以多媒体的过多运用挤掉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以标准答案覆盖学生的求异思维,以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授扼杀学生稚嫩的想法,以“反复强调”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一架被灌输的机器。

3. 积累意识欠缺。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如一篇好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其特色,让学生来一段现场小练笔。一个好的词语、句段、修辞等,让学生摘录下来,模仿它。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形成语感等。我们在互听课中,看到的往往是“就事论事”。这些老师课堂“很忙”,唯恐把时间留给学生会“冷场”,影响教学进程。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1. 教师用自身浓厚的阅读兴趣感染学生。每个人小的时候都喜欢听故事,很佩服那些能绘声绘色讲故事的人。学生崇拜老师,是因为老师懂的东西实在“太多”,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老师陶醉于书中的神态会留给他们特别深刻的印象,老师坚持阅读的习惯会感染他们,他们就能领悟到老师丰富的学识是认真阅读的结果,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感受阅读乐趣。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阅读的成果。如在公开场合,让他们朗读,读出他们的激情,读出他们的自豪;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自己说出所读的文章好在哪些地方,并以此影响别的学生;利用黑板报、校园期刊上登载学生读书心得;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掌握的信息,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某件事谈看法。

充分利用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成果予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教师要尽可能地蹲下身子,与他们一起讨论、探索。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相关书籍或材料,以便解决困惑。

三、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

1. 明确内容、时间和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必须读完多少内容,还要根据阅读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教会一般的阅读方法。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知识储备、心理特征的书籍,向学生及其家长推荐,让家长督促孩子坚持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自己选择好书来读。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有序阅读、积极发问、善于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理解一篇文章,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阅读的习惯。“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积极发问的习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养成学生善于捕捉信息的习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结尾句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议论、抒情句中蕴藏丰富的内容,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2)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能积累语言材料,加深记忆;能通过模仿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养成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此外,还要养成学生主动查资料的习惯,比较、圈画、整理的习惯等。

【参考文献】

[1] 张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专题[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操明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论[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

提升作文思辨能力的策略 第4篇

“感性思维的泛滥与理性思维的欠缺”,这是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长孙绍振教授对高中生作文现状的评价。此话可谓一针见血地点出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写作瓶颈。

不言而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思考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时,不容回避这样的普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能扣紧提供的材料提炼准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会设置分论点或者设置的分论点逻辑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只会列论据不会分析论据的现象?如果解决了以上的三个问题,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就应该在中上水平了。而这三个问题的症结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

思辨能力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是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是对事理的逻辑分析。因为思辨能力水平低下,所以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判断力、分析力缺乏,价值理性模糊甚至迷失。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除了有学生人生阅历不足的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主观层面的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语文教师不善于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层面看,知识面窄,积累不够丰富扎实,导致孤立、片面、表面地看问题;人云亦云,基本丧失个人思辨智慧,导致文章千人一面;思辨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十足,没有深入思考,导致作文幼稚化。因此,要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意识,不断探索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

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高中生正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理性思维能力快速提升与感性思维渐趋平衡的重要时期。显然,培养学生理性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是课标的明确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力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

三、思辨能力的层次,是高考作文评价的重要内容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做了三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它的实质是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其实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作教学就应该始终坚持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四、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作文课上只会出现老师自导自演学生却一片死寂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先得激发学生思辨兴趣。思辨兴趣的激发有两个原则:一是思辨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参与;二是解决思辨问题的论据不难找,学生能参与。所以我的作文课,首先是从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入手———话题式“三步”处理教材法。每周作文课,我都从学生学过的课文提出一个话题。第一步,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一个准确而鲜明的观点;第二步,要求学生紧扣自己提出的观点,从课文找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话题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方式:单课式话题,如“从《烛之武退秦师》任选一个角度谈《成功的因素》”;单元式话题,如“从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烛之武、荆轲、樊於期、秦武阳、刘邦、项羽、樊哙等人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何为英雄》”;多单元式话题,如“从《氓》、《孔雀东南飞》、《声声慢》、《纪念刘和珍》、《祝福》、《雷雨》、《边城》等课文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我心目中的女性之美》。通过这种话题设置,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真正吸收了教材的精髓,更实现了思辨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高中课文,特别是文言文有着丰富的素材值得挖掘。

(二)关注焦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时政热点、生活焦点,这里有极为丰富的思辨素材,因为它们时代感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如果挖掘得当,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辨的积极性,也能彰显当代中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如何使学生敏锐地捕捉、分析时鲜的素材,培养较强的洞察力、分析力?

1.《新闻周刊》式

有感于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我每周作文课都会精选一周以来国内外(特别是县内、校内)的热点、焦点,让学生进行概述与点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信息量大,思辨素材不单调,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想说的冲动,容易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积极亢奋的状态下,他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思辨能力也越强。当然它也有不足:因为信息量大,学生的点评容易浅尝辄止,影响思辨的广度和深度。

2.专题系列式

这种模式能弥补以上模式的不足,主要做法是把近几周或近年来具有相似性、反差性的热点、焦点集中起来进行点评,通过分析事理提升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主题集中,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质疑、深入探讨、细致分析、彻底释疑。这种对生活现象的深入反思能让学生更理性地面对自然、社会、人生,使学生的议论文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而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提升了作文的“质”,体现了议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性,实现了“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的价值。作者尝试如下专题,效果颇丰。食品安全专题:《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带来的反思》;安全责任专题:《央视大楼、静安区的大火烧痛了我们什么》、《别了,酒驾》;历史文化专题:《谈名人故里“争夺战”》;教育专题:《“药家鑫”是怎样炼成的》、《我的父亲是李刚》、《时代呼唤根叔》、《“星二代”李天一给我们的启示》;网络专题:《顶级网虫王刚之死》、《成也微博,败也微博》、《中学生的手机时代》;慈善专题:《陈光标现象》、《诈捐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最喜欢,课堂“争鸣”最活跃,理性思维碰撞最激烈,学生只要课后重新梳理课堂的思想碎片,就很容易完成质量较高的作文。

(三)归纳总结,掌握多样的思辨方法。

掌握灵活多变的思辨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深刻性。思辨方法大抵有现象与本质分析、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分析、常规与逆向分析、横向与纵向分析、偶然与必然分析、正反对比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部分与整体分析。这个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理论指导、举例感悟、模仿运用。理论指导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思辨种类及特点。举例感悟阶段重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思辨方法的魅力。模仿运用阶段重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思辨方法进行创作,提升自己的思辨水平。下面从感悟阶段谈因果分析思辨方法的指导:

1.通过提炼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中心论点与材料的因果联系。

2.通过设置分论点,让学生能把握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因果联系。

3.通过分析议论段,让学生能深悟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因果联系。

以上三方面都以“四部曲”模式展开教学,即出示病例、分析病因、范例分析、小结提升。以“让学生能理解中论点与材料的因果联系”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一行人来到异国小岛旅游,见路旁高悬着的吊篮里艳异的花束,很是新奇和喜欢,“不知是真花还是假花,”有人说,“如果是假的就没意思了。”“是啊。”大家也纷纷附和,有两个人准备跳起来摸一摸。“不用,”旅伴中的一位老人说话了,“这是真花。”“为什么?你怎么这么肯定?”大家觉得惊讶。“你们看,它的叶子有的已经干枯,花朵边缘叶有些凋零的痕迹。真的东西都有些瑕疵的。”老人笑眯眯地说。老人淡淡的、但又睿智的话语,使我生出由衷的钦佩之心。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

出示病例:欣赏是一种美;细节决定成败。

分析病因:学生没有扣准材料提供的信息,甚至完全脱离材料来提出中心论点。因此,病例中的中心论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

范例分析:

小结提升:只有从材料中找准对应的因果,进而才能引发深入思考,提出准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

(四)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载体,作文语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辨过程与水平。写作阶段如何使学生的思辨能力训练贯彻始终,落到实处?必须处理好三方面:一是怎么写?二是怎么改?三是怎么评?

一种模式坚持写。中心论点+分论点+一个议论段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批改、讲评成为可能。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都能明确写出一个中心论点,进而设置三到四个分论点,并在任何一个分论点下写一个议论段。只要达到三个标准即可:中心论点准确(力求新颖)、鲜明、简约;分论点设置(并列式或层进式)观点能紧扣中心论点、逻辑合理,简练;议论段能充分运用论据论证分论点,论述思路清晰严谨。很明显,这三个标准,都是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为此,我在高一、高二学年训练这个模式,效果显著。高三阶段再重点训练全篇的谋篇布局。也正是因为这种简约的作文模式,使作文讲评课教师能对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进行全班式讲评、修改。

三个标准贯始终。传统的作文批改让太多的语文教师身心疲惫,以致两周上一次作文课都难于落实。写作教学陷入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恶性怪圈之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一个议论段模式的批改不仅能有效减轻批改负担,而且操作性更强,针对性更强,有效性更高。实践中,教师始终以上述怎么写的三个标准来评判学生作文,即从中心论点、分论点、议论段三方面改学生的作文,这种批改模式能轻松迅速地发现学生思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只抓其一,不及其余”的批改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二次创作层次明。讲评修改过程是师生对学生作文反复比较、斟酌、评析、创作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把作文讲评定位为二次创作的平台,针对学生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根据思辨能力专题训练的重点,对学生习作分下中上三个等级,各精选三篇左右为讲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使低水平的作文能修改成中等水平,中等水平的文章修改成较高水平的层次,使较好的作文修改趋于完美。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思辨能力有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总之,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教师把思辨素材的挖掘、思辨兴趣的激发、思辨方法的归纳、思辨模式的运用作为突破口的教学策略落实到位,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明显提升。

摘要:作者分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缺乏的现象及原因, 并根据新课标及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的要求, 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素材,思辨兴趣,思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思辨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方略.新课程 (中学版) , 2009 (12) .

[2]王连选.浅谈语文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2) .

[3]杨立新.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写作品质.中学语文, 2011 (24) .

[4]刘碧芳.关于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的思考.中学语文, 2012 (18) .

提升能力策略 第5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自 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扩招,高等学校在毛入学率上的趋势呈逐年上涨。 年的高等教育占全国毛入学率的 15%,根据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三阶段论,我国高等教育至此实现了从精英到大众的成功转型。统计公报指出,所有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3167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26.9%。我国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所提出的目标是到 年达到 36%,并且计划在 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完成之际,达到 40%的毛入学率。 一般来说,高校的扩招存在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的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化的多数人的权利,使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然而,尽管高等教育扩招从宏观的国家与社会层面来看是利大于弊,但在扩招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是关键。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趋于年轻化。因此,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如何,不但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数十年的综合质量。正因为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给予百分百的关注和重视。

2.提升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一方面,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35 岁以下的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成为主力选手。青年教师人数的上涨可谓是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又具有活力的血液。首先,他们思维活跃,与学生的年龄差小,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学生群体,易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次,青年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快,具有创造力等。然而,优势并不能掩盖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队伍急需扩大,特别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使得大多数年轻教师刚刚毕业就走进教室讲课,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都比较匮乏。另外,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的教师,由于在学生阶段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因此对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不足。除此之外,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导致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慢,缺乏敬业精神等等,因此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的一个通病,即教学能力不足。

3.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 1972 年的“学会生存”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强调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国也明确指出要普及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教师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正因为教师肩负历史重任,教师应当在终身学习的践行中成为先行者。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

教学能力,以此高质量地发展自己,高质量地培养学生,高质量地推动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指从事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群体。

2.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前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以饱满的热情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调控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书本知识、操作教学设备、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规避教学失误;在教学后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教学回顾与反思的`,以完成教学目标的贯穿于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能力。即,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调控与实施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技能操作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自我评估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在读秀学术搜索上以“Teaching ability”作为关键词进行索引,搜索国外教育学科领域内有关教学能力的研究总共 6409 篇,其中明确以“Teaching ability”为题的总共 159 篇,最早的研究是 Courtis,S.A.在 1921 年发表于《Education Review》的《Standards ofteaching ability》,然而,因其年代久远,笔者在数据库中并未找到文献原文。笔者在读秀学术搜到的最近一篇以“Teaching ability”为题的研究是 Judith Hollenweger 于 年发《Prospects》上的《Teachers’ ability to assess students for teaching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国外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能力的构成。不同国家的教学能力和不同时期的教学能力构成是 不同的。在日本,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 年,提出了面向新时代教师培 养的改革策略,指出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站在全球的角度行动的能力;在变化 的时代生活的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通过应用力和创造力来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道恩·哈马克(DonHamachek)提 出教师在课堂上应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灵活、换位思考、个人感觉、实验态度、答疑技巧、学科知识、确定测试方案、帮助并欣赏学生、随和。芝加哥大学曾 通过调查,提出了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特征:精心规划和安排课程,按流程展 开课程的能力;对学生给予肯定的态度、重视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上活动,捕捉学生是否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批 阅试卷或审查论文,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及提升策略。目前,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教师 的教育采取单独的学程模式、集成模式、一个三阶段模式的培训,来锻炼并提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单独的学程模式是以教师教育课程为基础,相 对应地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以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与创造能力。集成模 式是指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框架,只是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将相关材料和经验进行整合,使教师能从不同族群的角度看待事物,掌握多元文化教育要求之下的教学方法和对策。Baker 的三阶段是以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研究为基础 来提出的。三阶段即:学习、发展和参与。美国高校经常采取以下措施:设立教

师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实行校对校的教师合作进修项目;注重教育技术的培训;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读秀学术搜索上,搜索国内教育学科领域内有关教学能力的期刊论文 总共 10628 篇,其中首次在文章中提及“教学能力”这一术语的是黄慶生在 1951 年发表的名为《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的文章。

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共有 105 篇相关文献, 其中包括 77 篇明确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题的文献。最早研究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的文献是发表于 1991 年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三个步骤》,但 作者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可见,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青年教师的教 学能力在当时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只有在近三四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最近一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是《高校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主要是从外部机制来探讨的。尽管有关大学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为数不多,但研究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由此可见高校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程度。

根据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主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能力的分类或构成。

第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其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第三,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第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措施及对策。

总结国外与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可知,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细化为多种具体的能力,以多元化、多视角的方式分析其具体的类型与结构,避免了对教学能力结构理解的固化,以及对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单一化。 另外,都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措施及提升策略,由此可见,国 内外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在实践层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 措施来保障和推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进行。

然而,正如笔者在前文提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于教学能力的理解与研究并不是相同的,在培养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有所差别的。一方面,从教学能力结构这个角度来看,中外的区别在于,国内基本上是在教学与学术的场域内将教学能力细化,比如我国学者普遍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学的实施能力、教学的研究能力等。而国外的学者对于教学能力的划分则是内外兼有型,所谓的内外兼有即指既有教学与学术领域内的能力,也有教育域外的能力,如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应包括同理心和抗压素质等。也就是说,国外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多样性与延展性,注重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纵横交错式的发展。国内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针对性与深入性,更加注重的是教师教学能力在本领域内的纵向发展。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

1.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及专业发展,以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需求以

及满足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2.完善与革新当前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机制,最大程度地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

2.有利于促进高

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3.有助于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观念的全新诠释。

实践意义:

1.教师层面。为青年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并为此进行自我教育提供帮助。

2.学校层面。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支持。

3.教育层面。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最根本的措施。

四、研究思路、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在中国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的背景下,按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影响教学能力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的逻辑顺序,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概述文章创新之处。

首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得出我国现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特征。

其次,从青年教师、学校、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三方面的影响重点进行分析。从理念层面与制度层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最终得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现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提出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也被称为历史文献,是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研究方法。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在繁多的文献资料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并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做出恰当的使用。它是搜集资料最基本和最广泛的方法。查阅有关教学能力的专著和文献,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网、EBSCOHOST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学位等相关网站的内容,收集国内外关于教学能力的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源再进行阅读、筛选和整理,从中梳理出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和现有的理论成果,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本文要研究的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明确本研究要调查的教学能力现状的具体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其核心思想,了解其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研究的进展、程度,找出空缺点或研究不足之处,以备不断完善。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被称为“书面调查”,或称“充填法”。是以书面的方式搜集所

需材料的调查手段。是以向调查对象征发表单,填补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以此间 接获取信息和材料。调查问卷有代填式和自填式两个类型。代填式分为电话和访 问两种;自填式分为直接发送、报纸调查和邮局邮寄三种。问卷为结构型问卷,针对青年教师这个调查群体,将问卷设计为两种类型,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教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教龄、职称等

(2)主体部分:

由封闭式问题(选择题),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态度等; 问卷回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补充,并请相关老师进一步矫正,最 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针对被调查学校的相关对象进行发放。

3.访谈法

访谈法也可称面谈法,是指通过采访者和受访者面对面交谈来获取被访对象的行为和心理。访谈有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之分。本研究主要采取非正式访谈,访谈对象主要由校或院领导、个别青年教师组成。

五、创新之处

1.从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角度分析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比较全面的总结出影响因素;

2.从个体、学校、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三方面分别提出对应的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3.采用实践调查的方法分析预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

六、研究内容

1.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1) 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青年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制作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并统计。

2) 采用非正式访谈的形式,对较好联系的个别领导则采取邮件或电话的谈形式。收集谈话内容。

2.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青年教师个人因素择业心态与教学热情

教师道德与责任心知识结构与转化能力

教学反思与自我发展动机

2) 学校因素

重引进轻培养的培养形势

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欠缺有效的激励助长机制

缺乏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

校风及教师群体的集群效应

3) 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因素

列举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注重阅读策略 提升阅读能力 第6篇

2013年12月4日~5日,浙江省举行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新教材新视角”的课堂教学评比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展示课一共10节,笔者有幸展示了其中一节五年级阅读课,回顾磨课的过程,颇有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新教材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Read and write中的Easter Party(新教材尚未面世,即将发行)。此文本应属于应用文中的“邀请函”,具体内容为吴一凡邀请他的好友们来参加复活节派对。本课的主要句型为:We will ...,新词汇和词组为Easter Party,Easter eggs,Easter Bunny,look for,roll。授课时间要求40分钟。

二、教学过程对比

1.热身环节

【试教片段1】

英语课的热身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感知,确保新课能顺利进行。笔者采用了自由交谈的形式,与学生展开交流。

T: Hello, boys and girls! May I have your name?

S1: My name is Cindy.

T: How about you?Where are you from?

S2: My name is Jack. Im from Hangzhou.

T: Can you ask me some questions?

Ss: Whats your hobby?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教学片段1】

试教中的导入看似自然,但是缺少交流的真正目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导入一定要简洁、明快。即使是简短的寒暄也要为本节课服务。作为展示课,笔者可以提前与学生见面,以上基本问候的环节可以省去,应直奔主题。因此笔者对该环节进行改进,采用了PPT的方式,让学生用自然阅读笔者信息的方式来切入主题:

T: Hi,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again.

Ss: Nice to meet you too!

T:(T points at PPT) I know you are from Hangzhou Xuejue Primary School. Where am I from?

Ss: Huzhou Aishan Primary School.

T: Do you want to be my friend? This is my e-mail address: Janehu@163.com.

【教学对比】

试教片段1的热身环节中,教师与学生虽然有对话的内容,看似比较丰富,但对于本节课的真正帮助并不大,而且漫无边际地询问新老师一些问题,看似有趣,实则无效。

如何能在上课伊始就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完成对e-mail的初步感知,和学生初次解读e-mail的格式,解决e-mail中at,dot的英语读法,为接下去学生自我阅读文本埋下伏笔。

2.读前环节

【试教片段2】

阅读前的恰当导入是实现语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引出话题。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T: Hey,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games? (Ss: Yes.) Now lets play a funny game together . Ready? Go!

(1) Look! A birthday cake! When is your birthday?

(2) What time is it?(9 oclock)

(3) Can you read? (TIME)

(4) Can you read?(WHAT)

(5) Can you read?( WHY)

(6) Can you read? (WHEN)

(7) Can you read? (WHERE)

(8) Many children! What festival?(Childrens Day)

【教学片段2】

为了使得这个环节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试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这项学习活动,笔者略将此活动做了一定的提升,由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T: Hey, guys! Today I have 9 questions for you. You can choose the numb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If you are right, you can get a star for your group.

(1) What time is it?

(2) Whats this?

(3) Please read it. WHY

(4) 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WHAT.

(5) 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WHERE.

(6) Please read it. Janehu@163.com

(7) What festival is it?(Childrens Day)

(8) What festival is it?(Christmas Day)

(9) Whos he ?(Father Christmas)

【教学对比】

试教片段2中,笔者通过九宫格来设置9个简单的问题,为了解决文本中的一些大写词汇的认读,试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自己以往生活经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扫清语言障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但是,仔细一分析,这9个问题似乎太没有梯度了,这样的呈现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大。

经过修改后的教学片段2中,笔者考虑到借班上课的学生英语程度比较好,所以问题的设置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操作中,笔者采用了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分成A、B两大组,满足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需要,形成团队竞争意识,非常有效。

3.读中环节

【试教片段3】

本环节主要是在阅读文本的开始阶段,笔者试图通过“信息沟”的操作,完成文本的学习,希望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中了解了文本大意。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T: Well, our friend Wu Yifan has a party too! Now someone gets the sheet A,someone gets the sheet B. Now read your sheet for several minutes,and exchange the sheet with your partner, try to finish the sheet.

【教学片段3】

试教片段3中,笔者呈现了A和B两张不完整的邀请函文本,设计的初衷是想通过同桌间的交换阅读获得一些信息,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学生感到很不知所措,只是互相看了看文本,并没有语言输出,初次接触文本,让学生直接进行填空,普遍感到困难。所以笔者重新进行调整,设计如下:

T: Well, our friend Wu Yifan has a party too! Read i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will they do on Easter Party? Try to underline the key information please.

【教学对比】

试教片段3中的交换阅读耗时较长,而且初次阅读文本,就让学生来填写信息,难度偏高,效率偏低。有语言学家指出,英语教学必须要有语篇意识,它指“用于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中整体理解语言材料的思维方式”。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割裂的、不可肢解的过程。教学片段3则注重语篇的整体输入性,整体呈现,整体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问题也能快速地找出信息。

4.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是对语篇阅读质量的检查评估,也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笔者上完此文本后,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试教片段4】

T: Yes, They will do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on Easter holiday.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a birthday party?

【教学片段4】

试教片段4中教师对于小练笔的语言输入还不够,学生们写得比较空洞。究其原因,是对于学生旧知的唤醒还不够充分。我们知道,阅读只是一种语言输入,最终要转化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所以笔者在这个小练笔之前,做了一点点铺垫和调整,设计如下:

T: Yes, We will not eat a birthday cake on the Easter holiday. When will we eat a birthday cake?

Ss: On our birthdays.

T: What else will we do? Lets see...(引导学生看图片,齐说词组)

【教学对比】

在教学片段4中,通过这样一个Pair work的活动,主要激活了学生对已有生活体验的感知,有了这样口语操练的铺垫,学生随后进入写句子环节时,输出内容就会比较丰富。学生不仅可以用本组对话的内容,也可以借鉴其他小组口语展示时的精彩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语言能得到再一次的重组和内化。

【试教片段5】

本环节是对文本解读的后续拓展活动。笔者最初在设计此环节时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We will ...在设置的情景中加以重点运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T: Wow! You can do funny things on your own birthday party. Please look ! Its Christmas,Halloween,Easter, Chinese New Year, Mid-Autumn Day, Childrens Day. You will attend the party according to your piece of paper .

【教学片段5】

试教片段5看似是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学生也能根据抽到的句子找到合适的派对。但再仔细解读文本,感觉这个设计的方向有点偏离了教学目标。再次研读文本,这个文本材料的文体属于应用文中的“邀请函”,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后,应该对“邀请函”的基本要素和格式有所了解,能够尝试读懂和书写类似的邀请函。所以反思教学目标后,笔者又对此环节进行修改:

T: You have a lot of good ideas! Maybe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You will invite your good friends to this party. Now please try to write an invitation.

【教学对比】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只有深入地分析和研读教材,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夏春娥,2012)在试教片段5中,笔者还没有很好地读透文本,就煞费苦心地另设情景来重点操练句型,使得文本背后的主要功能,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功能消失殆尽了。教学片段5的环节设计,应该说充分解读了文本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本的功能和价值。

三、课后感悟

通过本次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的磨课、上课的经历,笔者有如下的感悟和启示:

1.解读文本,准确到位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构与解读文本的能力,并运用一定的文本解读策略来进行英语教学。首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读懂编者的用意,尊重文本;其次,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最后,要在文本的基础上敢于拓展和延伸文本内容,巧联实际,有效输出。

2.授人以渔,学会阅读

笔者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关注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通过预测、问题导读等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借助视频、图片、上下文获取信息;让学生养成通过关键词、有目标地寻找信息的阅读习惯;最后由读提升到写,通过文本“复活节派对”情景与自设的“生日派对”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自主思维、自主表达,有效落实目标语言We will ...的读写要求。尝试设计自己生日邀请函则是帮助学生再次深入了解邀请函格式。

3.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作为一名所谓的“名师”,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即:每一堂公开课都是用来找出自己的不足的。真正的好教师,她的眼中自始至终都是“学生”。真正的好教师,会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自发自觉地探索,不断调整自我,获取各自不同的发展。教学相长,让每一节课的教育价值,都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增值。

4.团队合作,磨出精彩

这次磨课经历让笔者深深感受到信心是在鼓励中坚定的,困难是在研讨中化解的,而好课是在磨砺中诞生的。在磨课活动中,教师既是合作中的个体,在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是合作的团体,把个人的教学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结合,共同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在这些过程中,每个人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说,好课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谈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7篇

一、初读、归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每段前加上序号, 在默读中把不理解的词语或不认识的生字做上标记, 读完后利用工具书查找不认识字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 在扫除字、词障碍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使学生能够简洁地概括文章大意。一般来说, 学生在概括过程中, 会出现语言啰嗦、中心把握不准的现象, 教师就要向学生传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例如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每段中心句和每段中的关键词语等方法, 然后再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一般来说, 要明确文章具体写了“什么人, 通过什么事, 表达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怎样的特点”。散文则是应该了解具体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而议论文, 应该把握文章“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突出什么主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细读、梳理脉络、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遍读文章需要细读, 要通过细读梳理文路,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挖掘潜在的知识点和探求文章的本质, 让学生在精读中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自主选择阅读的重点, 启发和提示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 打上问号, 等待质疑环节时提出。“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 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被一些问题逼得“山穷水尽”无路可走, 老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跳出老框框另辟蹊径,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便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对有独到见解的语句要做好批注。例如由文中语句, 联想到了谁的作品或想到了什么名言、警句或诗歌, 以及个人较深的感悟或启迪等等。这时, 可以发挥众人的智慧,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 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仅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而且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凝聚为一个集合整体, 优异距离缩小了, 学生和老师的空间距离也缩小了, 语言交流沟通增多了, 思想情感加深了。这样在无形中就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训练。

三、拓展、迁移, 延伸文章内容

阅读中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也就是从内容相开去) , 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过程, 不仅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也是丰富文化底蕴、激发阅读兴趣的最佳方式。要先引导学生划出能让引发自己丰富想象和联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并在旁边注明引发自己想到了什么。比如说联想到名言、诗句、名人或轶事等。也可以注明对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如《三克镭》, 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还可以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 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事迹, 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截然相反的言行。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

四、精读、品味赏析、探究文章写法

在浏览和细读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个环节难度较大, 要求学生再仔细揣摩课文内容的同时, 又要学会用跳读的方式赏析词、句、段的妙处。做到的咀嚼消化的同时, 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教师要从头教给学生系统的赏析方法。从作者的表达方法入手。

1. 看词。

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从斟酌不懂的词语人手, 让学生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 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领悟到用词精辟准确, 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 看修辞。

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感受到: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探研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探研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计算教学的重复练习和记忆, 为减轻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练习的量也相对少了。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值得我们探讨。

一、兴趣第一

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 大多存在不重视的态度, 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也容易做错, 根本原因不是不懂, 而是由于学生专注力不够集中, 一般表现为数学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相混、不习惯于验算。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 在教学计算时,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计算, 能灵活选择口算、笔算、估算和计算器进行计算, 达到计算结果正确、速度快捷。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寓教于乐, 这需要我们做到训练形式多样化。例如, 我们可以用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形式进行训练;借助小卡片、小黑板进行视算听算练习。借助多种形式的计算训练,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找准计算教学起点

四则计算中, 加法运算是减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的基础, 乘法运算是除法运算的基础。教材在安排计算知识体系时, 先教学整数计算, 再安排小数和分数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个新知识之前, 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在进行相关计算教学时, 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计算教学的起点, 展开新的计算教学。在教学“0.65×2”这道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题时, 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的知识基础。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相关联系, 借助转化将新知转化成旧知。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能将它 (0.65×2) 转化成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的回顾与调取, 并重新构建解决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在具体实施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着重讨论如何处理小数点的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对转化的思想有了潜移默化的渗透。

三、加强口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由此可见口算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 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口算能力不强, 会导致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偏低。学生口算能力是正确进行笔算的基础。学生口算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正确, 二是速度。低年级学生首先要练好2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 要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 这将有益于日后的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如果教师经常进行口算训练, 将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快捷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基本上是由口算、听算、视算、心算和估算等能力综合而成。可以说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日后学生的心算能力和笔算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 口算教学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口算能力的水平高低对日后计算能力的提升有着延续性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四、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下, 多数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当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不能自觉主动地从现实情境出发, 不能从数学的思想方法角度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不懂得什么情况下适合估算, 不能以算理为基础, 迅速合理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不能够从复杂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估算来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感受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快捷方便, 同时让学生借助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猜想, 用估算快速有效地检验解题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要将估算意识的培养穿插于计算教学中, 在不断学习中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 教学计算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并能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估算。

五、结束语

总之, 传统的计算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单调无趣的, 学生不太乐意学习, 并且对于计算题不够重视。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 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 从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味、有活力的, 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环境, 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拥有新的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谈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第9篇

一、道德、审美、理想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根本因素。

读懂文章, 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地掌握文章思想内容、领悟作品情感色彩, 鉴别是非、美丑、正误。如:教学《挖荠菜》时, 对母亲那种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不能理解, 对她今天还让孩子挖荠菜吃的做法, 学生很不以为然。这反映了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缺乏感性认识, 没有树立艰苦奋斗的观点, 影响了对课文思想含义的理解。鲁迅曾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 看作品以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全集》) 第七卷,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 莫泊桑的《项链》, 不同的学生读后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对路瓦裁夫人的虚荣心感到厌恶, 持批评态度;有的对她追求物质享受感到同情。原因在于他们有不同的苦乐观, 对人生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因此, 是否有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审美感决定了阅读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在阅读训练中, 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由阅读教学规律决定的, 而且是由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决定的。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分目标必须贯彻总目标、总方针。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进行道德观、审美感和革命理想教育是必要的, 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含义, 从中受到教育, 并在阅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鉴别, 以便吸取精华、扬弃糟粕, 受到思想启迪。

二、情感、意志品质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心理过程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结果, 在阅读训练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预习思考, 初读时了解全文的基本脉络, 初步感知文章的特点。然后在教师的设疑问难下细读、讨论, 如果自己的理解与集体的议论、教师的总结或不定期有关的资料的分析相吻合, 便会产生快感;如果有了矛盾, 就有解决疑点的愿望, 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深入阅读、讨论, 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力求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阅读过程包含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 情感、意志活动起着促进作用, 首先, 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阅读目的, 引起有意注意。其次, 在深入阅读中, 进一步集中注意力, 深入钻研。事实上, 缺乏稳定、持久的阅读兴趣和坚强、顽强的阅读意志, 是不能完成阅读任务的, 也实现不了目标。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要注重调动学生情感、意志活动, 在严格的训练下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有效发展阅读能力。

三、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操作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智力因素。

阅读活动是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因此要从事阅读活动, 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贮备。没有记忆力就不可能积累词汇, 原有的生活经验不可能留下印象, 阅读不能顺利进行。理解中心就要从印的或写的文字中提取信息, 通过联想活动和头脑中贮存的知识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 对文字的含义和文章的内容获得感性认识, 然后进行逻辑思维加工, 使认识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掌握文章主旨;这一阅读理解过程又是语言操作过程, 是把看到的外在的词、句、段改造成自己的内训语言, 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因此, 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操作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智力因素。没有这些心智活动的参与, 阅读活动不能展开, 加强这些智力技能训练, 就以强化阅读效果。如, 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先目视、口育, 接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把外部语言在头脑中加工转换成内部语言, 获得体验, 在吟诵中头脑就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日出的江花、春来的江水的美景。读者仿佛飞入诗情画意之中与诗人一起漫步江边, 沉浸在旭日笼罩下的翻卷着浪花的江水中, 从那天水一色、通体火红的意境感受江南风景的“壮丽”, 又和作者迎着春风观赏那清澈明亮、澄净如蓝的江水, 它“绿”得那么深邃柔和, 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光的“秀丽”, 使没有到过江南的人也能通过阅读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 认识到江南风景好, 好在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和谐统一, 激起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四、知识、技能、习惯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因素。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 , 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们所掌握。“技能”指操作的技术, 以行动方法的形式为人们掌握。“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中形成的, 运用知识加工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阅读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运用技能, 自能读书的本领。知识和技能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因素。

与形成阅读能力有关的知识有两类。第一类是书面语言知识和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性知识 (—般指阅读规则) 。这类知识是从事阅读的最基本条件。第二类是与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自然知识、科技知识、历史知识、社会常识、文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基础知识及文艺批评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关系到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技能是运用知识从事阅读活动的方法, 有两类。第一类是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又分为两类, 一是运用字、词、句、句群、段、篇、章等知识的阅读方法。如运用句子结构知识找主词、主干的方法;运用句群组合规律的知识找中心句的方法;运用段的知识理解结构的方法; 运用各种文体知识阅读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等等。二是指一般的阅读方法。如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的方法;精读方法;速读浏览方法;整理汇编资料的方法, 等等。掌握了这类阅读方法就具有了基本阅读功力。第二类是基本智力技能。如, 运用记忆方法积累材料;运用联想、比较的方法提出问题, 等等。掌握这类方法可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知识, 掌握方法, 在实践中熟练技巧, 养成习惯, 才算形成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独立阅读不可缺少的条件。如, 没有边读边思的习惯, 读时囫囵吞枣, 将一无所获, 阅读就没有意义, 没有整体阅读的习惯, 阅读就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得到的只是零碎分散的印象。没有条分缕析的习惯, 就抓不住文章的要点。没有摘录整理资料的习惯, 就不会积累, 知识就不能增长。要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知”只是训练的起点, “行”才是目的, 要在严格的阅读训练中运用知识, 熟练技能, 养成习惯。

提升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第10篇

一、整散结合, 长短互用, 求错落之美

整句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 语势强烈;散句富于变化, 错落有致, 形式灵活。长句的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表意简洁、明快、有力。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 交替使用, 会使语言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 产生一种特殊的错落之美。

例1 (中考优秀作文《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片断) 烟雨蒙蒙, 杨柳依依, 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点点碎阳, 袅袅炊烟, 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 人轻轻地在上行走, 一如在画中……

这是一曲文质兼美、才情横溢的江南赞歌, 在文章的“小桥”章节, 句式整散灵活, 读起来流畅自然, 充满了错综美与节奏美。

例2 (中考优秀作文《我的幸福感悟》片断) 幸福在哪里?拥有青春就是幸福。十六岁, 花一样的年龄。青春年少的我有充裕的时间, 充足的热情, 充沛的精力, 去学习、去奋斗、去创造。拥有青春我就可以尽情地畅想, 拥有青春我就可以对未来充满希望。青春季节里, 我们不甘寂寞, 带着羞涩、带着执着、带着骚动、带着拼搏, 昂首向前。我要在青春的季节里种下幸福的种子……

文章开篇即以设问句总起全文, 紧接着就以长短句相间的形式, 在自由散板的旋律中表现出一种匀称的美感, 节奏鲜明, 和谐畅达, 直接点明“不懈追求最是幸福”的回答, 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巧用修辞, 发挥想象, 求意象之美

修辞是艺术地运用语言、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如果我们能发挥想象, 巧用修辞, 塑造一种意象美, 就能使语言表达得体、鲜明、生动, 从而避免浅陋、笨拙, 甚至是粗俗。

例3 (中考优秀作文《欣赏数字中的语文》片断) “1”是一个擎天柱, 是正直, 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 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 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的田园景色……

相信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 无不为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精彩的奇思妙想击节叫好!作者想象奇特, 构思新巧, 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方法, 将意象的美感无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

例4 (中考优秀作文《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片断) 渐渐地, 我似乎成了树。我张开双臂, 供它栖居, 它便在“枝头”上与我聊天谈情。它说雨淋湿了它的双翅, 它的羽翼无法张开飞翔;它说大风趁它迟钝, 试图将它送往远方, 它不愿, 便逆风翱翔;它说闪电嫉妒它的坚强, 妄想将它打落, 它便傲视闪电, 驰骋于空中战场。它没有战马, 却拥有无限力量, 它虽娇小, 却铁骨铮铮, 不折不挠……我崇拜它的英姿, 便予它赞美的目光;我向往它的坚强, 便握着它的手, 感受那柔软与坚强。这让我熟悉的公交站里, 成了我俩相遇相知的地方……

作者叙写自己在公交车站与麻雀共舞的经历, 将自己想象成了一棵陪伴这可怜的小生命的树, 聆听麻雀的絮语丛丛, 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 在精彩的对比与衬托中, 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这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象美令人耳目一新, 为之动容。

三、关注细节, 精雕细琢, 求情感之美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中考作文也不外乎!

例5 (中考优秀作文《你还会再入我梦中吗》片断) 梦中, 你依旧是一身朴素的衣裤, 系着围裙, 将我赶出厨房:“别急, 别急, 菜还没好呢!”粗糙的手掌, 染着油渍, 那滑腻的触感, 至今还残留在我的皮肤上……梦中, 你依旧是坐在那个朝阳的房间里, 背对着阳光, 戴着老花镜, 倚在躺椅中, 花白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晶莹的色泽, 一本普通的食谱, 你每天总是翻上一遍, 嘴里喃喃:“小丫头正在发育, 得给她弄点好吃又有营养的。”老式的收音机在红木的床头柜上沙哑地唱着锡剧, 那幅画面, 就定格在我的梦里……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考场佳作, 文章的成功在于细节的真实感人。小作者通过梦中的几个细节, 回顾了祖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做菜、查菜谱、喂汤、安慰, 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6 (中考优秀作文《发生在初三的故事》片断) 老师的行为在固定化、模式化、一体化。抱着一叠考卷进教室, 又抱着一叠考卷离开教室。数学老师刚走, 英语老师又紧跟其后, 当然物理老师见缝插针。日复一日, 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节课, 笔耕不辍———只因为六月那一战。然后未懂之题, 忙着向老师“求救”, 忙着订正试卷……紧张, 是唯一不变的基调。于是乎, 我们生活中充满着紧张, 紧张成为我们拥有的一切。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是不可改变的航向;吃饭紧, 走路紧……只为挤出更多时间来学习……

作者在回顾整个初三的学习生涯之时, 也非常善于进行细节描写。例如对各科老师争分夺秒的行为, 中考前夕“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以及吃饭、走路的匆忙场景的描写, 都是很充实、很生动、很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刻画, 妙趣横生, 让人不禁莞尔。

四、积淀文化, 丰富内涵, 求意蕴之美

材料的匮乏, 语言的干瘪、乏味, 精神家园的荒芜, 应该是当下考场作文亟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 积淀浑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作文的内涵、追求作文的意蕴美应该是我们所需要掌握的一大法宝。

例7 (中考优秀作文《“闷”-“门”=“心”》片断) 请看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之交;请看看管夷吾与鲍叔的肝胆相照之情;请看看刘皇叔与诸葛亮的互敬互信之谊……我们何不仿效陶渊明老先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时, 我们就能够做到“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何不读读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何不读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何不读读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何不走进《巴黎圣母院》, 领略人性的真善美;何不走进《简·爱》的生活, 体会她不卑不亢的人格力量……

此文最出彩之处莫过于丰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充分地调动了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 旁征博引, 诸如“高山流水”“采菊东篱”等历史典故, 诸如《巴黎圣母院》《简·爱》等文学名著, 诸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经典诗词, 作者无不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赋予了文章强烈的文化色彩与文化气息。

例8 (中考优秀作文《为了自己的梦想》片断)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往事零落飘散, 化作尘土, 但花间残留的余香不会褪去, 就像人处在挫败之际, 也存有自己的美丽和芬芳一般……“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连最微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意义——陷入黑暗的泥土中, 孕育新的生命。这是落红的梦想, 和我一样, 沉郁低调, 但又有所行动, 不愿当枝头永远娇艳的花, 而是深入泥土, 去开拓新的世界, 制造养料, 纷繁美丽……“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李白在半醉半醒的迷离人生中, 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之作, 不求高官厚禄, 只愿月下放歌……

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作文能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教师的有效指导可让学生作文能力进步更快

1.教师要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的作文指导需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紧扣课内阅读教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材料应题材广泛,包括各类主题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等。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当学生学会了阅读,习作就成了有源之水,也就会顺利很多。

2.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但是并不表示小学作文执教起来就很容易。实际上,作文教学不仅让教师头痛,也让学生头痛。教师可以从作文指导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以及作文评改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写作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和自主评改。如,教师在三年级作文教学“夸夸我的同学”这个单元作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以往的写作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进行训练。如针对病句、标点符号等,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习作之前逐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习作之后再逐步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具体如作文格式、卷面、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等的评改要求,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二、合理利用小组合作进行作文训练

1.恰当分组,才能保证小组有效训练

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可以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下进行。不论在指导阶段还是在作文评改阶段,教师都可以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方便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作文合作学习小组,并选拔作文能力强以及评改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每一个合作小组要以4~6人为宜。

2.教师要及时加以合作指导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作以及评改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难忘的第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生活中难忘的第一次,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的结局又怎么样,还可以写一写带给自己的启发。当学生交流完习作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作文评改的要求,指导学生可以按顺序评价同学的作文。比如4人小组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按顺序编号为1、2、3、4,在自己写的评语或者批注旁边注明自己的编号,就可以让被评改的同学及时和评改的同学进行交流,也让其他的同学明白不同的同学对同一篇作文的看法,采众家之长,以便取长补短。

三、作文指导与评改课恰当运用多媒体

1.作文指导课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辅助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如五年级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和阅读相关的习作,围绕自己读书经历中的故事写一篇文章。教师将作文训练重点以及训练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提升关注度,掌握写作技能。

2.作文评改课要善于运用多媒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作文评改教学。教师要让作文评改能力弱的孩子提高作文评改能力,将作文评改能力强的孩子完成的作文让其评改,运用多媒体在展台上进行展示,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如何进行作文评改。教师也可以拿出一篇学生的习作在展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进行评改。如当学生完成《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评改之后,教师就可以将班内作文评改最好的学生的作文本放到展台上进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到自己在作文评改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让被评改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写作训练的主人,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他人的习作进行阅读、评价、欣赏、借鉴,取长补短,加深对这一类习作训练侧重点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让教师改变原先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解放自己的无效“劳动”,从而一改过去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习作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尽快发现自己在习作中的不足以及优势,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马骏.浅析如何开展语文作文教学工作[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4).

提升职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之策略 第12篇

一、正确认识教学现状,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当前,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教学弊端。

1. 内容教学的方法单一。

虽然职业高中数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变革, 在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培养上进行了适当的更新和完善, 但继续保留了高中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体系, 在体现职中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上不够明显, 忽视了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进行的教学方法上, 教师经常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方法,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 学习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2. 学生学习思维的方式单一。

由于进行大量重复性的题海训练, 学生在思维空间变窄, 被束缚在教师规定的狭小空间里, 不能够将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思维进行有效的体现。同时, 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正和改进, 致使学生思维缺乏全面性和灵活性。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进行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 为学生提供进行思维活动的广阔空间, 提高思维的时效性。

二、优化教学形式, 提升教学效率

1. 体现差异性,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统一体, 他们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有所不同,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个体差异, 职中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学法技能上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所谓:“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改革已有的教学方法,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 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 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习题, 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科素质全面提高。

2. 体现生活性, 创新教学内容。

职业高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知识, 提高技能, 适应生活。因此, 教师要设置贴近学生实际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 将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充分体现出来, 将教学知识进行创造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合, 立足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特点, 突出专业个性, 充分利用丰富的现代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际运用和解题能力。

3. 体现实践性,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具有动手操作实践的知识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按照目标适度、要求适度、难度适度的原则适时引导探究, 启发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疑问, 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探索。教师要做好活动的指导者, 教会学生独立运用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等方法进行探究。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价, 转变考核方式, 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把握关键因素, 确保学生实践效果

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体现学生探究问题的目标性, 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性的数学教学问题, 选取一些与学生紧密相连又充满浓厚趣味, 能够将数学知识抽象理论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的热点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原则, 灵活运用教材, 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 将问题渗透到学生探索实践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 顺利有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能够产生实践探究的愿望,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探知欲望和生疑习惯。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消除学生紧张压抑的情绪,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敢于向权威质疑, 给学生自主质疑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内容、教材中的问题解法、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或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问。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隐含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质疑的能力进行充分的激发,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寻求问题答案, 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张扬个性, 表现自己, 体验成功。如:在教学数集的内容后,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道实践题:“有5封信放入到5个信箱里, 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上一篇:图书馆的和谐管理下一篇:模拟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