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数学范文

2024-07-12

“练”数学范文(精选12篇)

“练”数学 第1篇

一、创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教师要学生“会说”,首先要让学生“爱说”,激发说的兴趣,感受到“说”的乐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 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照顾:多给学生发言机会,多给学生思考时间,多启发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给学生壮胆. 教师还可以抓住儿童好胜的心理特点,经常采用一些竞争性的语言,例如“看谁说得最完整”、“看谁讲得又对又清楚”、“看看谁的反应快”、“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你说得可真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等等,另外也可以说一些鼓动性的语言,如“已经有一人想好了、两个人、三个人……”,“你想说,他也想说,你们都是勇敢的好孩子”等等,有意识地创设爱说、竞说的气氛. 同时也可以渗透给 学生“说”的重要性,如“数学也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请你再把它告诉你的小伙伴们”,“不要做数学的小哑巴”……使每名学生知道“说”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课件﹑学具,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有话可寻,有话可说. 如,在上一年级第一节数学准备课时, 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然后提问:你找到了什么? 由于书上的人和物较多,学生回答会比较杂乱,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我找到了一架飞机﹑四辆汽车﹑五条鱼……对积极回答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想说﹑敢说.

二、加强模仿规范,训练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1. 文本示范

数学书本中的书面表达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手材料. 如计算“12 - 5 = ? ”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7,但要他说出算理时, 却说不出来.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两种思路去想:1因为5 + 7 = 12,所以12 - 5 = 7. 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从10中去掉5,还剩5,5再加2便是7. 经过这样多次练习 ,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

2. 教师示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 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 例如: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让学生举生活实例 ,学生的表达就不够完整、准确———“大屏幕是平移现象,飞机是旋转现象”,此时教师可作示范表达———“大屏幕升降是平移现象, 飞机上转动的螺旋桨是旋转现象”,然后再让学生表达.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表达习惯.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说数学的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产生十分密切的联系.

1. 说操作过程

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而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教学时要借助直观操作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说操作演示过程, 使头脑中分散的、不稳定的、暂时的、不连续的表象在“说”中进行连接、沟通,得到稳定、持久的连续表象,促使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11 - 9是多少? ”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口自由地说:“从1捆小棒(10根)中拿走9根,还剩1根,与原来的1根合起来2根. ”在学生汇报操作的结果时 ,让学生反复说操作的过程, 用数学语言表述“11 - 9,1-9不够减,10 - 9 =1,1 + 1 = 2,所以11 - 9 = 2”. 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过程中理解了“破十法”的算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说探索过程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说”探索的过程,通过各种学具、教具、电教媒体为中介,让学生感悟探索过程中蕴涵的道理,促使思维有条理、有层次,化内部的无声语言为外部的有声语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当学生做“34 -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式题时 ,可以让每名学生拿出34根小棒 ,问:“怎样去掉8根 ? ”有的学生可能会边摆边说 :“我从34里拿出14,14减8得6,20再加6得26. ”有的同学则会说:“我从34里拿出10,10减8得2,24再加2得26. ”

3. 说思考过程

“说”思考过程 ,能进一步对所学知识深化理解 ,使学生“说理清楚 ,语言规范”,促进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还有多少张?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小强有46张画片,送给小红4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 ”(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46里去掉4,用减法计算,列式是:46 - 4 = ().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 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程度. 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考研数学复习“练”字当先 第2篇

很多同学在进行考研数学复习时,总是陷入到题海战术的误导中,虽然做题是在备考数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合适的方法,那么无用功的成分就会很大,事倍功半,相信没有人希望是这个效果。那么,如何做题能够有效高效的提升数学水准呢,考|研教育网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基础阶段的复习有所帮助。

思考着去做“练”习题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做了很多题但不会的题还是很多,最可气的就是很多题明明做过,但是再遇到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我们说的很多同学存在的通病,不求甚解。总以为不会做了,看看答案就会了,并不会认真的思考为什么不会,解题技巧是什么,和它同类型的题我能不能会做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学着思考,学着“记忆”,最重要是要会举一反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题海的浮沉,能够做到有效做题,高效提升!

“练”习逆向思维

对我们准备考研的每一个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有十二年之久,内容也从简到繁,由易而难。但是这十余年的学习,每个人都养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习惯,而对于数学来说,思维习惯大大影响着学习效果。当进入考研数学复习备考的时候,大多数人继承了以往学习的习惯,思维也基本上定型了,也就是进入了定势思维。习惯性思考方式在一方面有优势,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破惯性思维!

在读书的时候,惯性思维不会在脑神经中留下深的印象,而逆向思维会更大限度地发挥脑细胞的能量,考研数学中有一部分题目考察的就是逆向思维。

训“练”做题有始有终

数学不等于做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学好数学一定要做题,那么如何做题?我们说基础的扎实巩固是根本,再这个基础上进行做题。同时,这里主要提醒大家的是复习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拿到的数学题一定要有始有终把它算出来,这是一种计算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计算量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平常这样一个训练,在实际考试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心有余力也足的。

“练”习题要善于总结经验

平时做题肯定有我们不会做的,做错的题,是看过就算了还是要加强巩固攻克难关?当然是后者,这里建议大家准备一个本子,将不会做的题和做错的或者说不太容易理解的题都集中起来,分析一下做错或者不会做的原因在哪个方面,同时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这些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训“练”从真题中把握知识点

真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十几年的考试,相当多的题目模式已经定了下来,很多考研题目都是类似的。考研真题经过千锤百炼,在思想性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需要多加揣摩。尤其是近两年的考题,反映了命题者出题的方式和思路,更要注意。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把真题重视起来。

数学教学中“导、悟、练”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引导 感悟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36

在数学教学中,“导、悟、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将“导、悟、练”三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综合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数学教学中“导、悟、练”的运用。

一、数学教学中的“导”

“导”不仅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导”非常重要,可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探究过程应当给予有效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问题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探究是有效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归纳与总结能力。

例如,和学生一同探究“相遇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相遇问题”通常是指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我让学生想一想这类问题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数量关系式:(1)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2)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随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类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哪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解答。为了巩固学生对推导出来的数量关系式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我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这个问题并不难,很多学生都能够迅速得出答案,即392÷(28+21)=8(小时)。从学生的解答中不难看出,数学教学中的“导”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二、数学教学中的“悟”

“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学生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够真正在“悟”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例如,“归一归问题”的解决通常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问题非常普遍,其实是渗透一种解题方法与解题思想,学生能否对这种解题方法与解题思想有深刻体会,则需要有更好的领悟能力。这类问题的常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如下:(1)总量÷份数=1份数量;(2)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3)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为了考查学生对于这种解题思路的领悟能力,我出示以下题目来让学生思考:“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用到“归一归”思想,即只要先求出一支铅笔的价钱,后面的问题就能够轻松得以解答。解答过程如下:先求出买1支铅笔要多少钱,列式为0.6÷5=0.12(元),再求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列式为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为0.6÷5×16=0.12×16=1.92(元)。答: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1.92元钱。

三、数学教学中的“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察,而且是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一种有效实践。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必须开展更多有效的综合训练,以此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行船问题”是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个难点,对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船问题”中水流是一个很重要的干扰因素,不仅要考虑船只自身的行驶速度,水流的速度也需要考虑进去,而且顺水和逆水时的水流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些因素都综合考虑后,问题会变得十分复杂,学生如果不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与良好的基础知识,很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这类问题应当多练,通过有效的“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一艘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这艘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

解: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15千米,所以船速每小时为320÷8-15=25(千米),船的逆水速为25-15=10(千米),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320÷10=32(小时)。

答:这艘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悟、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展开,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解题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与锻炼,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练”数学 第4篇

一、成功性训练, 关注学困生的收获

首先,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反应, 关注他们的表现, 设计他们能够基本答对的问题, 使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受到鼓舞, 增强信心。其次, 对他们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 鼓励, 使其逐步思考, 独立思考问题。最后, 随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只要他们有一点点成功就及时给予肯定, 使其不断增强信心。

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就是在教学时采用“优先提问”, 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并采用“优先批改”、“优先反馈”、“优先面批”。对于错题, 可鼓励、引导他们先弄清楚错因, 再自己编一至两道类似题, 这样错误能够及时得以纠正。使他们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能够做到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 培养主动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二、分层次训练, 着眼全面提升

由于学生的多样性, 要求教师不能顾此失彼,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只是外因, 学习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学生, 也就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就是唤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设计时, 要确定恰当的目标层次, 根据适当训练、反馈、矫正后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平确定教学起点, 因人定标, 分类指导, 分层训练, 分步落实, 将各类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 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 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已知圆的方程x2+y2=r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在学生解答后, 为激活学生思维, 可以改变题目条件, 创设变式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 (x-a) 2+ (y-b) 2=r2, 求经过圆上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圆的方程变为 (x-a) 2+ (y-b) 2=r2, 求经过圆外一点M (x0, y0) 的切线方程。

【变式3】已知M (x0, y0) 为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 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4】已知M (x0, y0) 为圆x2+y2=r2外的一点, 过M作圆的切线, 求切线方程。

上述变式问题层次性强, 从易到难排列有序, 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变化提升, 将学生思维的焦点逐步引向知识的深入, 从而涉及各个层次的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 各有所获。

三、和谐化训练, 保护学生学习热情

和谐化训练就是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 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然的训练环境。心理学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信任, 彼此沟通, 协调一致, 这种积极授受关系, 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 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充分说明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有意识地把知和情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充分调动情感和意志的积极功能, 发挥情意对认识的调节、启动、强化、感染等作用, 以情启思, 以情促思, 以情成思。”

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认真细致的分析解答, 即使问题再简单, 也一定要注意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追溯求源, 弄清楚在某些知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在做练习时, 不论学生出现多么细小的错误, 都要及时指出, 并分析、找到出错的原因, 甚至有时还需要进行重复性训练。教师要针对学生某一个错误, 设计强化性练习,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可能彻底解决出现的错误, 要不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反复出现错误的“老毛病”。

2.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若带有普遍性, 则采用集体参与, 教师引导、讨论的方法, 通过对概念的辨析, 错因剖析, 一题多解, 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若是个别问题, 则要通过个别性指导, 循循善诱, 耐心细致地引导帮助他们弄清错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逐步纠错, 不断提高, 使之悟出“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 首先要让学生自查、更正 , 找出出错的原因, 比如:是粗心大意, 还是紧张笔误;是没有想到, 还是根本不懂, 等等。由于考试中出错和平时的出错有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仔细分析原因是十分必要的。然后, 教师要对典型的错误予以讲解, 并分析和介绍答题的方法、技巧, 使学生克服因为外界因素可能造成的错误,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不要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造成不良影响。

四、参与训练评价,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习, 就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的机会。如在课堂检测后学生依答案进行自评和互评; 作业可以按小组对阅和互阅。可以对出错之处组织讨论、辨析, 使学生在自评、互评中通过对别人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促使自己扬长避短, 从而不断更新思维、更新方法, 增强自学能力。评价其实也是一次很好训练的机会, 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天天练(10) 第5篇

班别:姓名:_______

1、递等式计算:

29×(3+9)36×13-552÷8429-29

3125-54÷956÷(102-94)+1263600÷80×

24500×102÷901587-6898904-1297

2564-30225478-90060×(35÷7)+86

0×(35÷7)+86(18-18)÷(18+18)179-4×9÷6

□里。

“练”数学 第6篇

一、引—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又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怎样使小学生从小便爱学数学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想办法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1.联系生活实际引发亲切感。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讲授,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激发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如“直线”的认识,首先,教师拿着一条棉线(学生最熟悉的线)问: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从而引出“线”的概念。接着,用双手捏棉线的两端向外拉直,使学生感知“直线”的具体形象。然后引出教学中的“直线”,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出“直线”的特性;没有端点,不能度量。

2.动手操作,启迪心智。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多以具体形象为主,数学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部便是直观和操作。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而动手操作更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如一年级在教“9加几相应的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摆弄小棒;桌子上放11根小棒(左边一堆10根,右边1根),要学生拿走2根,求还剩下几根小棒。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把学生的操作过程在黑板上演示:1、先从11根里拿走右边的1根,再从10根里拿走1根。2、先从10根里拿走2根,再留下8根和1根。3、从11根里一下子拿走2根,再留9根。从演示结果中得出最佳方法。然后启发学生:从11根中拿走3根、4根、5根……会拿吗?随即揭示课题,学生情绪高昂,跃跃欲试,当然,动手操作必须做到“目标清、交代明、齐动手、巧演示”

二、探—探求知识,探索规律

如果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那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堂好课就应该围绕“思考”二字。怎样使学生积极思考呢?教师是关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个“探”字就是突出一个“主”字,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1.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我们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往往借助直观教具。如教学“平均分”的含义时,先准备好一支铅笔,请3位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然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师让学生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师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2.观察比较,思索发现。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小刀一把7角钱,铅笔一支5角钱,买3把小刀和3支铅笔共应付多少钱?”这一类题目,根据学生列式,板书两个算式再连上等号:7×3+5×3=(7+5)×3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从而用自己的言语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3.迁移过渡,获得新知。注意应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联想。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练习相同加数的连加法,如2+2+2=?用的是唤起旧知识迁移过渡。让学生通过对加法中加数的观察,得出“相同加数”和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的观察和结论,进一步把这个加法意义概括为“求3个2是多少?”这样才能使得乘法从加法中“生长”出来,把乘加法统一起来,展现知识结构过程。

探索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善于点拨,结论科学,要破“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死气沉沉的局面,变“多向交流,形式活泼,师导生探,规律自明“的良好局面。

三、练—精选、及时反馈

练习要命要求,多层次,小坡度,多形式多反馈,注意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同时还要讲究兴趣,把当堂练习从时间上内容上加以保证。规定每堂课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内容安排大体为:基本练习,巩固新知;重点练习,保证关键;变式练习,攀登前进。例如,“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1)基本练习:书上练习第1、2题;全班练,练后评讲。(2)关键练:出示应用题要学生讲先算什么?强化中间问题。(3)组题对比:区别一步与两步。(4)补条件:使应用题完整。通过四个层次,步步递进,层层深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引、探、练”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练”数学 第7篇

一、“学、启、练”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启、练”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环节、学生做题练习巩固的环节。其中关于“学”环节具体指,学生通过教师或者数学工具书中编写的预习知识点,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熟悉知识点,还要通过查找问题、质疑新的知识点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增长。关于“启”环节具体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关于“练”环节具体指,老师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汇整、综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才刚开始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定相关的计划,让学生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同时,允许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借助工具书或者老师编写的导学教案进行学习。

例如,题目一: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在自身编写的导学教案中这样设计。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现在蜗牛开始以一分钟爬行3cm向左边移动。问题,4分钟后蜗牛爬行到了什么位置?在线段上进行标注,并写出负数答案。

通过上面例题可以看到,老师在编写该导学教案时,不仅涉及到了有理数中的负数、正数知识,还通过小动物进行情境设定。通过老师这样的设计,使得导学教案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导学教案对新知识的预设,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上一环节的知识预热,许多学生都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初级的掌握,然而,这种程度的学习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挖掘。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的明确。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能把时间设置过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围绕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

例如,题目二: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

问:(1)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后在什么地方?

(2)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后在什么地方?

(3)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前在什么地方?

(4)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前在什么地方?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发现两个正数相乘或者两个负数都可以得到正数,但是一个正数或者负数乘以一个负数或者正数就只能得到负数。关于学生这些疑惑,老师就可以根据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对学生进行重点以及难点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关键问题。

(三)“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夯实和巩固。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为学生安排练习题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点,对新知识和旧知识都要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后续的教学计划和工作。

例如,题目三:某地气象统计资料表明,高度每上升1km,气温就降低5°,现在地面气温是32°,则10000m高的气温是多少?

在这一题目中,不仅仅包含有理数的乘法计算,还有减法运算,其计算步骤也较之前更为复杂,而且题目当中还涉及了单位的换算,加大了题目的计算难度。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还巩固了新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结束语

通过“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数学的学习方式都比较单一。这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极易让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心理,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本文将结合“学、启、练”教学模式的概念,从学、启、练三个环节,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浅要分析,以期能够为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启、练,教学模式,运用

参考文献

[1]谭华勇.“学、启、练”三步六环节主体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42-43.

[2]黄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实践研究[J].赤子(中旬),2014,01:143.

[3]李守霞.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批改和讲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95.

[4]程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88+92.

“练”数学 第8篇

一、“学、启、练”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启、练”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环节、学生做题练习巩固的环节。其中关于“学”环节具体指,学生通过教师或者数学工具书中编写的预习知识点,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要熟悉知识点,还要通过查找问题、质疑新的知识点方式,促进知识的增长。关于“启”环节具体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关于“练”环节具体指,老师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汇整、综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而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1.“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才刚开始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制定相关的计划,让学生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在自身编写的导学教案中这样设计。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现在蜗牛开始以一分钟爬行3cm向左边移动。问题,4分钟后蜗牛爬行到了什么位置?在线段上进行标注,并写出负数答案。

通过上面例题可以看到,老师在编写该导学教案时,不仅涉及到了有理数中的负数、正数知识,还通过小动物进行情境设定。通过老师这样的设计,使得导学教案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导学教案对新知识的预设,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上一环节的知识预热,许多学生都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初级的掌握,然而,这种程度的学习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挖掘。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的明确。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能把时间设置过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围绕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例如,首先,画出一条线段,然后,在线段中的某一位置上用蜗牛对其进行标注,记为点A,如果点A在左边,则表示负数,在右边则表示正数。

问:(1)蜗牛以每分钟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钟后在什么地方?(2)蜗牛以每分钟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钟后在什么地方?(3)蜗牛以每分3cm的速度向右移动,3分钟前在什么地方?(4)蜗牛以每分钟3cm的速度向左移动,3分钟前在什么地方?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发现两个正数相乘或者两个负数都可以得到正数,但是一个正数或者负数乘以一个负数或者正数就只能得到负数。关于学生这些疑惑,老师就可以根据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对学生进行重点以及难点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关键问题。

3.“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夯实和巩固。值得注意地是,教师在为学生安排练习题时,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点,对新知识和旧知识都要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后续的教学计划和工作。例如,某地气象统计资料表明,高度每上升1km,气温就降低5°,现在地面气温是32°,则10000m高的气温是多少?

在这一题目中,不仅仅包含有理数的乘法计算,还有减法运算,其计算步骤也较之前更为复杂,而且题目当中还涉及了单位的换算,加大了题目的计算难度。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复习了前面的知识,还巩固了新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通过“学、启、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知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华勇.“学、启、练”三步六环节主体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42-43.

“练”数学 第9篇

一、讲在点上

孔子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当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或走入弯路时,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在点拨的时候,教师要讲清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辅之自己的思考,找到入门的方法,尝到收获的乐趣。

1. 讲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知识或习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促进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更好把握。

2. 讲疑点和关键点

概念的学习往往是由一个一个很小的细节组成。学生在思考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问题,进而让学生理解更透彻,这时教师适合的讲就是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解决疑点,明确关键点,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二、议在惑处

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独立思考与互相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每次讨论,我都明确提出议题,可是总有些学生无法切中议题;还有一些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只听别人说,自己一言不发,然后坐享其成,将别人的成果记录下来。这样,讨论势必不深入,没有创造性的见解。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蜻蜓点水”,使“议”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怎样从议中得到提升呢?

1. 议关键性问题

教材中有些概念、性质、定理、例题对本节或本章知识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这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经过活跃、积极、主动的思考而得到的,所以印象深刻。比如,角平分线“目标导向教学单”提出:如何推理得出角平分线定理?(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2)请作∠AOB及∠AOB的平分线。(3)角平分线除了平分这个角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请画图并猜想一下:在角平分线0C上任取一点P,过点P分别向角的两边OA、OB作垂线段PM、PN,那么这两条垂线段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如何验证你的猜想?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通过教师给予的提示,小组讨论完成角平分线定理的推理过程。整个过程由于有明确的议题及考虑方向,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但能在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这也进一步提高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2. 议有疑点的问题

教材中有些内容不易弄清楚,教师可让学生议一议,互相研究,经过彼此启发,思考解决的方法。比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目标导向教学单片段,解下列不等式:(1) 1+2x>3 (2) 1-2x<3

在组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具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教师出示题目后直接让学生交流解法。学生通过交流后发现:如果将不等号改成等号,解题步骤应该是一致的。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交流注意点,并按步骤完成解题过程。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当未知数系数为负数,化系数为1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于是,我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经过交流,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三、练到实处

练习是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探索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学生的自身实践,设计一些能充分考查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习题,让他们在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 练要有针对性

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练习不仅是一个操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在教学中经常会为了巩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反复地练习,加强认知,纠正错误,保证教学质量。

2. 练要有层次性

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有层次的练习才能满足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练习或综合性练习,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3. 练要有典型性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要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恰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练”数学 第10篇

一、作业设计场景化, 增加作业趣味性

小学生对枯燥乏味、单调的作业毫无兴趣, 我会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将那些原先单调的作业进行重新设计, 给予这些作业新颖的娱乐性, 便于学生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例如, 在学习了简单的乘法运算后, 我会将比较难理解的作业简单化, 设计了一些如“小兔闯关”、“登顶宝座”、“找位置号”等游戏作业, 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在欢乐的气氛下, 激发学生写作业的热情, 从而较大程度提升了作业的准确率,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式和技巧, 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布置有乐趣的和能简单理解的数学作业, 来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联系课堂上的教学, 安排一些画画形式的作业, 用画画来学习,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 在学习完图形的变换之后, 可以让学生运用平时学习的知识来画出漂亮的图形, 然后画出转动和移动之后的图形, 最后通过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作业。这样的形式, 不但可以深化所学的知识, 且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乏味的作业转变为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 提高学习的技巧, 同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生活化, 深化学生感悟和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运用于生活。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将数学和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受生活中完成作业, 同时也能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比如, 当学习认识钟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制作“钟面”, 学生们回家以后都各自准备, 在家长的帮助下, 制成了一个个独特的、个性化的、有趣的“钟面”。这样不但深化了学习, 而且学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更好地完成了作业。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也会比较轻松愉快。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能较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三、重视开放性作业,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每天课后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 这种形式是极其单调的。教师应该改变这种现状,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改变, 不能只注重本子上的写作业, 可以适当的地布置观察、实践等作业。在教学“米、分米和厘米”的时候, 我们可让学生实际操作, 如测量书桌的长度、一支笔的长度和一块橡皮的长度等, 通过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 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长度需要用米作单位, 什么样的长度需要用分米作单位, 什么样的长度需要用厘米作单位,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深刻理解, 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记忆深刻。

四、多元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 设计数学作业时, 不得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脱离, 需要时时刻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也需要考虑到其心理方面的发展, 从而使得每个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 而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后, 也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 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如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后, 学生可以在家里找到实物进行归类, 像家里的桌子、椅子、皮球等, 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画出这些图形或者实物, 这样,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学生的数学作业应该与实践相关联, 在做作业的时候, 学生应该动手实践, 发挥想象力。教师要设计内容丰富的作业, 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作业, 享受做作业的乐趣, 从而把做作业作为一种爱好并认真完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们的数学教学重心也应该逐渐地转变, 不能一味地把重心放在作业数量上, 每天让学生做越来越多的作业。其实, 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低下, 而应该把重心放在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上, 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时范.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2) :68-70.

小学数学练习课高效讲练模式的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趣味性;开放性;讲练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练习课应体现如下功能: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双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实现“两力”的目标。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练习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对练习教学重视不够。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例题知识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有的教师拿来主义,把书上的题目做完了事;有的教师设计的练习过多地模仿例题或布置大量相仿的题目操练,在“磨”上下功夫,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讲练结合”应用的效果呢?

一、着眼趣味性,开展课后习题情境式讲解

在数学练习教学过程中,讲解是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的重心。高效课堂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式探究与自主实践,但课后的练习所涉及到的一些延伸性问题往往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经历是必须的,但对于刚接触高效课堂模式还未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大部分孩子来说,这些延伸性问题会递减孩子们学数学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讲”与“练”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蜻蜓点水”式的按需施讲,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乐趣。

首先,是要避免“公布答案”式的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解题方法时,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讲”为“练”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生活情景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要有针对性的讲。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讲解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课后练习讲解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讲解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讲解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讲解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第三,是抓住最本质、主要的内容讲。由于讲解内容大多为某一道题或某一类题型,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讲解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情境讲解,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学生厌听,扰乱学生的思维。“蜻蜓点水”式的必要讲解起到“点拨启发,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然的突破理解难点性问题。其根本还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为目的。此时,教师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也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二、着眼开放性,通过巩固练习来实现有效教学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在每节课后如何精心设计巩固练习,也是练习课备课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环。尤其是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好课后巩固练习工作。教学模式的改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就是做好课后练习的训练。

首先,在练习过程中应按需施练,设计巩固练习时,要考虑到每节课知识点与题型的链接要精准,以及每个学生自身的基础和优点,尤其要关注特殊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练习,为其树立自信心。综合练习一定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比较复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并且能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基本题型学生却无法准确解答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反复的进行讲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善意的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制订提高学习的方法和练习题,从而促使他们取得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在设计练习时有选择的蕴含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习题。这样的练习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在反馈练习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格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讲” 与“练”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不是盲目跟从、邯郸学步,课堂教学也不是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更不是脱离生活、枯燥封闭的,否则所谓生动创新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一无所获。只要我们妥当地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既能讲解精炼到位,又能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育

“练”数学 第12篇

一、引人入胜, 拨云见日, 突出一个“引”

对于学生来讲, 引力不足, 兴趣不浓,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引入“胜地”, 感受“风景这边独好”的数学魅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的疑难处、困惑时, 抛砖引玉, 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学生的引领者, 搭建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之梯.

教师只有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 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引入学习探究的氛围. 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位置”的时候, 在课始我是这样引领学生的:“老师想找到我们班第三排第三座的同学, 你们能帮忙吗?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帮助, 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都有帮助. 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平面图形面积, 教材连续编排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研究都用到了转化思想可见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正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课上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学生遇到疑难困惑时.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的引领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真知, 经历过程, 突出一个“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营造学习探究的氛围, 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才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扎实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如“数的产生”, 学过的学生都知道数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 但是这些数究竟是怎样发明的,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并不知道.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这样探究———依次出示一只羊、两只羊、十只羊、一百只羊、一千只羊的挂图, 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 学生不仅了解了数的产生, 而且为学生学习数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 又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练就本领, 温故知新, 突出一个“练”

数学知识是理性的知识, 新旧知识衔接紧密, 规律性强学生需要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本领, 摸索出规律. 这里所谓的“练”, 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 而是指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地训练. 通过这样的练习达到巩固提高、温故知新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九加几”的教学时, 学生学习了计算方法之后, 我组织了这样的口算练习:计算九加二至九加九发现规律后再计算九加几, 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 而且增强了记忆效果. 其实不仅是低年级计算存在这样的规律, 高年级的简便计算、分数的通分、数图形等, 许多知识都存在着奥秘, 这些规律性、经验性知识的习得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题, 帮助学生搭好发现奥秘的平台,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思维, 着眼未来, 突出一个“创”

世上有千里马, 尚需有伯乐. 学生就是有待我们教师发现的千里马, 我们教师虽然不一定就是伯乐, 但是我们至少要有做伯乐的想法, 不仅要看学生的现在, 更要看学生的未来未来的国家建设者需要我们教师来培养, 国家需要有用的人才, 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直接影响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 因此, 每一名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未来,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

此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问题意识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扇窗户, 创新思维是学生发展的特殊通行证.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练”数学】相关文章:

练书法09-22

趣味读写练05-18

练瑜伽范文05-17

《哈农钢琴练指法》06-24

试教训练小结08-05

练钢琴有感作文08-12

周考练范文05-17

讲练教案范文05-18

高二数学天天练08-19

练教学模式运用08-06

上一篇:公共设施维护下一篇:西三角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