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难点范文

2024-07-30

制度建设难点范文(精选12篇)

制度建设难点 第1篇

一、企业建立完善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要求, 即合规要求。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会计控制到全面风险控制的过程, 近年来的国内外多起重大舞弊案件使国家加大了对中国企业内控体系进行强制规范的决心。国家不仅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应标准分别提出了限定时间, 同时要求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还应当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其重要性将等同于企业财务报告审计。因此, 企业为了维持其资本市场形象及公众地位, 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合规要求。

企业要求, 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际社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源于诸如安然事件、巴林银行等跨国企业、“百年老店”的轰然倒塌, 内部控制的缺陷是这些企业巨头失败的直接原因。审视国内, 由于风险控制失效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不断提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美国通用电气董事长认为, 董事会主要应管好三件事:战略、人才、风险,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上升至与战略相同的高度, 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理事莫顿女士也指出:“一个良好、综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助益。”所有的国际、国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企业应该在生存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员工职业发展要求。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 企业除了需要员工努力工作, 为企业创造价值之外, 还需要员工遵纪守法, 不损害企业的利益。然而, 所有企业失败的案例都告诉我们, 让企业失败的最终还是员工,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般员工, 比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因为交易员私自操控交易期指造成的。员工之所以会有违规行为, 从行为学角度来说有两个因素:一是动机, 二是机会。动机问题需要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训及法律法规宣贯来解决, 而解决机会问题则需要企业有一套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障。一方面是提高违规事件及时发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是提高违约成本。因此, 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不但保护了企业利益, 同时也是对员工的一种保护, 使员工能在健康有序有环境下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内控体系建设难点问题分析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因此其过程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建立过程, 而是在企业现有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去优化、补充, 修正的过程往往要难于新建过程, 因为它不但要对新的体系有一个系统安排, 而且要对现有体系进行分析吸收、改进甚至摒弃。

(一) 效率与风险的矛盾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这些制度和流程是目前指导企业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全面风险管理建立之前, 企业的制度与流程重点解决的是规范与效率的问题, 一方面是通过制度与流程去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工作行为, 另一方面制度与流程的形成是企业不断探索工作方式, 不断追求效率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 重点关注的是在高效的工作方式下如何去防范风险, 也就是说如何使效率与风险达到平衡。因此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部份, 通过风险管理去识别哪些是一般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 何时应该牺牲效率满足风险控制, 何时又应该为达到效率去承受一定的风险。这一矛盾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根本矛盾。

(二) 习惯与规范的矛盾

企业的运行除了有管理制度与流程来保证外, 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很多工作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企业正在运行的没有形成规范制度的流程, 习惯有些是好做法, 但很多也是低效率、高风险、违背企业效益原则的。而内部控制体系注重的是流程, 所有工作都必须要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流程中进行, 按流程办事。原有的习惯要么规范成流程, 要么禁止并以新的流程代替。一个内控体系健全的企业应该没有习惯, 只有流程。

(三) 权威与程序的矛盾

企业各项程序的建立需要权威保障, 然而在程序真正实施的时候, 破坏程序的很多时候却是企业权威。企业权威在决策时, 往往出于效率、保密或其它特殊目的的需要, 打破常规和工作流程, 这样一方面使企业不能做到人尽其责, 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决策风险加大, 企业风险也同时增加。在权威能够战胜程序的时候, 权威将失去监督、失去制衡,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失效。因此,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在流程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 而且必须要有保障机制来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将权威的行为纳入到工作流程中来。

(四) 分权与制衡的矛盾

内部控制的基本机制是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也就是一个人不能完成一项完整业务 (如采购) 的所有部分, 一个人的工作肯定有其它的人监督与稽核, 这是内控风险管理的基本机理。因此, 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分权与制衡的问题。首先要分权, 如果企业没有分权就不可能做到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一人多岗, 一人独权, 这是风险管理所不能允许的, 而内部体系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科学分权, 使权力分配达到效率与风险的平衡统一;其次是制衡, 在设计分权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权力间的相互制衡, 没有制衡就没有监督, 没有监督事实上又形成了一人独权。

三、解决思路

(一) 营造一个好的内控体系环境

一个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有效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与基础。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中,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企业治理机制、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因此, 要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我们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在公司治理层面先解决分权与制衡的问题, 科学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 同时还要有特殊情况下的纠错机制, 防止内部人控制;其次是要建设一种具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的内涵是合作与监督, 所有的业务流程都不能只由一个人来做, 这就决定了团队精神是内部控制能够实现的前提, 但是建设具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一定要强调责任与义务, 防止没有原则的合谋与妥协, 在合作的基础上注重监督, 使所有业务流程都建立在合作与监督的基础之上;第三, 培养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员工素质, 高级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的素质都是决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关键因素, 而这种素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尊重流程、打破权威。

(二) 保留好习惯, 规范新流程

一般的企业目前都会是习惯与流程并存, 正如前述分析, 企业中很多习惯做法值得总结并固化为制度流程, 也有一些习惯应该摒弃。所以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梳理公司的所有业务过程, 理清哪些有流程哪些没有流程, 哪些流程适合哪些不适合, 对没有流程的必须建立流程, 对不适合的流程必须进行改进, 这就是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 建立有效的二级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审计体系应该是以第三方的角度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及执行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应该具备两大功能, 一是实现公司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 二是实现经理层对公司业务与流程的监督。因此, 有效的审计体系也应该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成立审计委员会, 直接向董事会报告, 主要是对公司治理层面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计监督, 包括经理层行为、财务报告、投融资等重大事项;二是成立公司内部审计机构, 业务上受审计委员会指导, 但对公司经理层负责, 主要是对公司业务及流程的规范性、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

摘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国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强制要求, 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要求。从内控体系建设实际出发, 重点分析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四个难点, 同时对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流程,审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第2篇

近日,浙江省副省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毛光烈在信息化百人会第五次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主题演讲,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对策做了深入分析。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具有智能感知、系统协同、智慧处理、机制先进、服务优质等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技术、实践上还达不到“智慧”要求,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智慧城市三种建设类型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总体而言,主要有三种建设类型:

第一种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工程项目来做,其特点非常类似于建筑工程公司,忙于到处投标承包,技术工程一完成,城市政府与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关系就完结了。

第二种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这种建设类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水平上,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其特点是没有实现改变管理方式的要求,“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智慧城市应该是以改变原有的服务、管理方式为前提的,是以提供更智慧的服务为标志的。如智慧水网,无论管网哪儿出现问题,都能自动发现并可有效预防、自主应急处置,不会造成混乱。

第三种是智慧能力建设型。这种建设类型的特点有:首先,具有业务云、管、端一体化的智慧。以智慧交通为例,交通数据是由云存储并由云计算提供智慧处理、指挥的;管网是具有智慧的数据感知与数据传输智能的;智慧终端是具有智慧执行能力的。其次,具有市民主体(客户)、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力量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比如智慧交通,实际上就是在人、车、路、场关系中进行人与车、车与路、车与停车场等方面开展有机协同。第三,不仅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也有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的云服务工程公司进行建设运维,还具备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相协调的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其中第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类型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智慧城市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实现实时、全面与立体感知)、系统协同(能够实现一卡通、一链通、一令通)、智慧处理(建立在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业务建模和智能分析等服务之上)、机制先进(投资运营机制高效、权益保障追溯完善、监管体制管用等)、服务优质等特征。只有具备上述功能,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遭遇难题

还达不到“智慧”要求。认识上,很多人把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其实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但高于数字城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一卡通”;实践上,缺乏安全可靠、管理严格、服务一流的云服务业务工程公司,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司缺乏成功案例与经验。

信息孤岛、网断联难仍存在。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其障碍主要有三方面:其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小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其二,标准建设相对滞后,标准不统一,业务操作系统软件难以模块化开发。比如人车路等基本的数据单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管理部门各搞一套,基础数据单元标准不一。其三,业务传感与应用装备建设,各部门各搞各的,甚至一个部门内部也各搞各的,造成“有网无联”。比如,治安一套探头、城管的一套探头、交警的一套探头,不光不相容,而且同样低水平,还各成各的网。

体制难以突破。概括起来说,主要是投资、建设、运维、使用、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由财政拨款投资,各部门各搞各的建设,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专用网建设水平低、高效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在运维方面,技术类、事务类等业务没有剥离,仍由政府部门内设机构直接负责,导致运维效果差、效率低;在新的商务模式创新方面,政府购买云服务的采购方式、政策保障、业务监管等尚未建立健全。

网络权益与安全保障举措失配、错配。缺乏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工程手段协同配套的统一设计,各种手段运用能力建设不足;安全的执法、司法力量较弱,无法很好地保障网络权益;云服务公司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缺乏责任追溯体系;网络实名制等基本制度建设推开不足;网络的安全技术、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投入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泛在、互联、高效、优质、廉价、便利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而现实是:泛在网建设进展慢、覆盖水平低;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传输速度、质量不高;网络收费偏高,制约了各类业务物联网的使用与发展;业务专用网(传感网、专用物联网)建设落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的与骨干网的分别建设、有机对接、业务开发。

智慧城市破题对策

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便捷、更低碳、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与工作服务,给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手段、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给公共服务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技术与网络的支撑,给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新的技术工具、网络支持、制造方式、商业模式。因此,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研究破解难题的对策举措。

主攻云服务技术,加强云、管、端“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智慧产业技术创新优先安排。第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云存储、云计算等云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二,加快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与智能终端,以形成技术、业务、管理三结合的智慧能力为重点,加强覆盖云、管、端一体化业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并抓好智能终端装备的开发。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培育具备“一揽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性、高水准的云服务公司。

以政府购买云服务作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购买云服务,是一种网络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的大变革,包括个人、企业、单位、政府等业主。建议率先推广公共服务的购买,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有利于移动互联网、智慧物联网等网络产业经营体制创新,还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的体制僵局,从而激发网络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但前提是必须营造有利于云服务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加快培育安全可靠、服务高效、技术水平一流的云服务公司,设立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权益保护,最终形成全社会的购买云服务的共识与氛围。

以统一基础标准与打通各类业务标准体系为重点,防治信息孤岛

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数据基础标准,要在“统一”二字上下功夫,相当于统一度量衡的“车同轨”;各类业务标准体系的对接,要在“打通”两个字上做文章,相当于各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连连通”。具体而言,可通过协调来消除基础标准“统一”的问题,通过补充来解决业务标准体系之间的“断头路”问题,通过联合试点试行来解决标准体系规范中的“互让”问题,通过“采风整理”来解决标准体系的实用性不强问题,通过“共同协议”来解决标准体系建设各搞一套的问题。

加强配合,确保智慧城市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

法律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体制方面,要明确规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公司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制度方面,要推行实名制、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制度;监管方面,要对网络进行依法专项整治、依法监管,加强对网络企业的依法管理;技术方面,要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工程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制度建设监督的难点及对策浅谈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建设;监督;难点;对策

一、企业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迈入了攻坚阶段,要想实现整体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优化升级,就要从企业自身制度管理角度出发,综合提升企业项目建设和框架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知和分析市场结构,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积极地完善自身,而相关部门也要针对具体市场发展进程建立健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助力企业得到市场和政府的支持。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党的相关政策进行项目和行为的集中梳理,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而通过对企业管理项目运行结构的梳理以及实况调研,在党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项目才逐渐推进,并且企业制度的运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要在新世纪经济背景下,只有集中强化企业制度建设监督和管理措施,针对其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的梳理,才能有效的运行对应处理机制和策略,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能力。

二、企业建设监督项目的难点

(一)与现实脱轨,可行性较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来说,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通晓市场经济发展动态一样重要,企业要有效的分析自身结构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然而,有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在处理措施方面脱离现实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只是对优秀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进行硬性的照搬,却完全忽略了制度结构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企业若是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具有特殊性质的制度管理结构,任何优秀的管理经验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尽管企业会花费高额的资金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甚至不惜斥巨资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优秀企业制度管理的培训,对企业运行的纵向贯通和横向配套结构都讲解得非常到位,但是,若是基础管理制度不能贴合企业自身发展进程和结构,企业制度建设的成果和收效并不理想。另外,由于企业的制度建设项目并没有明确的标注各个岗位的人员的工作关系,就会导致制度运行结构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超高的标准,这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在完成过程中也会遭遇困境。除此之外,企业在实际项目制定的过程中,若是不能形成与企业发展匹配的建设结构和制度准则,也会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多的阻力而被强制叫停。

(二)与法律法规背离

企业要想在制度建设和监管方面实现整体结构的升级,就要有效的践行国家对于相关问题的具体规定,针对相应条款优化自身行为的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结构。在企业制定具体制度的过程中,只有对必要条款进行有效的梳理,才能确保制度结构的正规化。但是,在实际企业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并没有紧随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制度的推广,特别是在国家相关法规修订后,也没有及时进行重新的修订,这就会导致企业的实际业务发展方向和国家的相关要求相背离,企业在制定具体制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项目失误。企业若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使用了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在无形之间增加了很多,而企业又寻找不出实际的整治和纠偏措施。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的实际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就会导致企业实际经营结构出现问题,甚至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系统结构缺失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的管理结构、基本的商业职能、企业的业务生产以及企业在市场中的协调机制等都是构成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点缺一不可,企业只有充分融合并且积极的发挥各各自系统结构的实际效用,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然而,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决策人员对管理结构以及企业制度建设监管项目的松懈,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互动减少,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不能按照有序的企业运营发展,企业内部制度混乱,企业管理层次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松散。在企业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管理结构的运行系统存在缺失,就会导致各项条款不能按照自身的特性和运行结构进行功能运转,企业的管理模式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解决,对策不鲜明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企业管理机制解决不了实际管理问题,也就会导致整体企业实际运营项目执行受阻[1]。

(四)监管落实宣传缺失

企业在制定了具体制度之后,并没有在公司内部进行有效的宣传,员工对于企业的实际管理制度了解也非常少,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滞缓。企业在宣传力度方面不重视,就会导致员工对管理制度置若罔闻,而若是企业对管理制度的监管不力,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管理制度落实到基层后,信息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缩水,且和员工的实际工作没有关联,也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结构出现偏差。另外,就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反馈和信息收集出现问题,这也会导致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主要是由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反馈,企业内部建设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信息反馈不及时优惠导致上层策划者不了解制度的实际问题,不能有效的进行制度修订,整体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也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优化企业建设监督项目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贴近企业发展实况

在企业执行和制定企业假设建设监督结构的过程中,企业要对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调研,并且结合自身问题和发展趋势建立对应的管控机制,也就是说,企业制度建设要充分尊重企业发展实际,并且保证适度超前的原则。企业要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并且也要充分收集企业员工的实际意见和建议,建立能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企业制度。在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决策层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不能只凭经验制定具体条款和项目,要有序地运行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并且在实行阶段,要充分收集员工以及市场反馈信息,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最重要的是,企业制度不能只是一味的翻版优秀经验,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导向。

(二)减少“破窗效应”

在企业运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充分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企业运行结构和项目处理机制,一定要按照国家的大方向进行制度改良。并且,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情花国家法律对其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企业要紧跟国家的管理脚步[2]。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有所修改后,企业也要对自身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只有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和国家相关标准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经济价值。在管理学中,破窗效应指的是,若是不能及时修补破损的窗户,就会导致更多的窗户受到侵害,甚至破损。企业在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也就是说,若是有人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违规现象,而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或者说若是企业不能对管理项目进行细化和量化,就会导致管理制度中出现的违规项目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企业在运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以法律条款为基准,针对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偏,强化项目监管机制,并且实现项目标准和界限清明。

(三)强化奖惩制度

在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中,不仅要对企业运营结构以及运行机制进行集中的表述,也要借助相应的措施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行为上的约束,要确保企业制度结构系统,有条理,且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完整。在建立健全企业制度项目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复杂的发展系统进行条款的制定,确保各个经营要素的完整,其中包括企业内部人员、企业财务、企业的所有物品、企业的实体产业、企业的供应商以及供销结构等等,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综合各个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化发展机制,确保企业管理制度从建立到运行都呈现出完整的形态。另外,企业要积极的运行奖惩制度,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人员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导,对于充分践行企业管理制度的优秀员工要给予充分的鼓励,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

(四)升级契约约束力

企业要优化企业管理制度的修订和执行,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后,要第一时间通知企业内部员工,并且组织其进行集中学习,不仅要优化员工的自觉执行意识,也要强化监督和管理力度,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从而促进制度结构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企业要秉持持续发展的企业运营理念,践行国家制度保障的同时,提升对契约约束力的认知。对于企业运营来说,企业的制度就像是员工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要具有一定的行为约束力,在保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同时,形成企业内部以企业制度为核心的统一管控系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统筹全局,利用群策群力的运行结构,优化发展企业管控机制,顺利推进企业制度建设监管项目的实际运行,有效的借鉴优秀管理经验,制定贴合于企业自身的制度管理结构,克服运行结构中的困难,有效地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丛娅.完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C].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34-40.

[2] 蒋燕辉,周蔓卿,刘丽等.为何金融审计半数重案涉足四大国有银行?——基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究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拙见[C].第八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13:1-5.

[3] 李建波.烟草专卖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C].2012年中国烟草学会卷烟流通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卷烟流通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43-150.

制度建设难点 第4篇

我国的科研院所制度是参照苏联模式、按照国家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是科研院所的唯一投入主体,并纳入到财政预算体制中,科研机构完全隶属于各级政府,并按照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开展科研活动[1]。这种政府指令性、单一式的科研院所制度在我国国防和军事等科研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当代科技创新浪潮不断更迭与现代科研范式深刻转换,我国传统科研院所管理体制也经历着破解、探索、重建等阶段,并走向了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方向转变。

我国科研院所制度改革先后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院所治理制度重建期(1978-1985)、“依靠”和“面向”方针指导下的院所治理制度改革期(1985-1993)、“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改革方针探索建立新型科研体制。(1993-1999)以及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新时期(1999-至今)等四个阶段[2]。

1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现代科研院所”是指接受政府资助并受其控制或监督,以履行既定公共科技使命为宗旨,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与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科研院所总称。“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定语境下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改革思维,是以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为前提的,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与服务的非营利性公共科研院所的系列制度安排。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早在1994年国家科委和体改委印发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中明确提出:在试点单位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理事会决策制、监事会监管制,试行固定编制与人员流动相结合、职务工资与课题工资相结合的双层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1999年8月,中央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同期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标志着政府所属科研机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式把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确定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3]。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实行院长或者所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制度,并吸收外部专家参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院长或者所长的聘用引入竞争机制。”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并颁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研院所章程,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探索实行由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构成的理事会制度”。

2 我国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难点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就已法定指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但落实施行这一基本制度中却出现了较多的国有资产出资、管办分离、院所立法等问题,与现代科研院所的制度方向仍存在较大差距。

2.1 国有资产出资制度仍未建立

完善的国有资产出资制度,原则上要求公共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出资人与监督机构分离,重新进行合理的权利分配,建构更加合理的公共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自1985年起我国就开展积极探索国有资产出资科研院所的新路子,但囿于对科研规律的认知局限性,对科研院所及其国有资本管理未能适时制度创新,只停留在实行差异化拨款方式和政府与科研院所之间如何划分权力的改革举措上,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仍由政府直接管理、干预科研活动、政研不分的体制基本未变,公益类科研院所始终只是政府计划的工具。这种政研职责不分开、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不仅不利于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中构建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也会严重妨碍对国家科技力量的布局[4]。

2.2 法人治理结构浮于形式

2.2.1 院所长管理自主权并未真正落实[5]。

由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谁是公共科研院所所有者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对滞后,政府部门一方面仍然保存着对相当部门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权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行政权威和政府部门间的权力关系,任意干预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科研院所的自主权实际上处于可能被随时“剥夺”的地位,与此相应,院所长也就可以对院所的科研绩效不负责任,而沦为政府部门的执行办事机构。

2.2.2 内部人控制问题。

随着院所自主决策权的不断扩大,科研院所的命运更加依赖于科研院所领导特别是院所长的决策与交易能力;同时,由于“所有者缺位”,政府部门在下放了对院所的经营管理权之后,又难以有效控制和监督院所长的行为,从而导致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2.3 雇佣制度忽视科研规律

我国公共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虽然经历了身份性质终身制向合同聘用制转变、薪酬待遇由固定标准式向绩效奖励等系列的改革,但就改革的进展及成效而言,现代科研院所所需求的制度建设仍存在明显差距。

2.3.1 院所人事任命体制仍没改变,我国公共科研院仍有行政级别,院所的主要领导甚至是中层管理人员都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按照干部的考核和任命程序,院所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院所内部或政府机关人员调任的,院所长“能上不能下”或只有“平级”调动,而很少可能被降级或解雇。

2.3.2 激励机制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的薪酬回报机制与晋升机制两个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实行低工资制,同时工资仍是科研人员收入的主体,无法体现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虽然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法中,对转化取得的收益给予制度上的奖励保障,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其经济收益仍无法用具体收益给予衡量)。同时,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不能从项目经费支出中取得劳务费,这种限制明显地人为割裂科研劳动与报酬之间的联系。在晋升激励机制方面,主要体现为职称评聘和岗位提拔等方面,现行多数科研院所职称实行评聘合一、岗位执行上级领导任命制,一旦评定或任命后,便坐上了铁交椅,同时还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不少人能力与职称不相符,极大损伤了中青年技术骨干的积极性。

2.3.3 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仍未形成。

即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仍未形成。我国公共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人事管理虽实行合同聘用制管理,但仍算是编制内的身份性质,除非该科研人员自动辞职或调离,否则该科研人员可以躺在单位不作为。这与我国科研院所改革所倡导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的运行机制严重不相符。

2.4 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突出,一方面,挤占、挪用、虚列科研经费支出的“科研腐败”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研人员“鸣冤叫屈”管得太死,科研经费支出审批环节过多,科研劳动付出与劳务报酬存在割裂等现象严重制约科研人员积极性。

2.5 科研院所评价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针对科研院所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方法不规范、评价结果应用不当。

2.5.1 院所机构评价浮于形式。

我国现有多数公共科研院所,特别是地方科研院所,仍简单套用政府机关或普通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价办法,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更侧重于对院所长领导“德、能、勤、绩、廉”等官方式的年度述职考核,忽视了对公共科研院所机构宗旨的考核监督。与国家院所评价制度比较,部分地方的公共科研院所的评价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执行,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

2.5.2“第三方立场”始终是薄弱环节。

我国现在政策文件虽已明确规定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应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进行评价。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具有独立性质的专业性评价组织数量较少,多数直属或隶属于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存在直接的依附关系,必然直接影响了“第三方立场”评价组织的客观评价。

2.5.3 科技评价结果不够公开透明。

由于我国公共科研院所、评价机构(组织)大部分隶属于政府系统,人事、工资、组织等仍与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我国现有公共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强、运营绩效不良,即使对科研院所开展相关评价活动,仍由于委托方、受托方和评价对象等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自然使得科技评价结果不愿意公开透明。

3 结语

我国科研院所管理中仍时常发生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院所章程、理事会制度、院所长负责制等重要治理机制流于形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需求层层受阻等。推进现代科研院所治理机制创新,应该完善院所宏观组织治理体系,理顺党委政府行政体制,完善院所组织立法;构建院所多元化的研发投入结构,委托专业机构施行委托人权益,强化国有出资人监督职责;突出利益相关方的公共权益,还原理事会“承前启后”功能,赋予院所人应有权责;构建因所制宜的科技经费预算与资助机制,强化科研经费审批,提升科研人员绩效报酬比例;打破院所传统身份管理模式,建立科研院所人才公开遴选制度,完善人才绩效激励导向;创新党委和政府监督机制,完善评价组织体系建设,健全院所评价立法,完善分类评价理论与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吴丽颖,乔传福,崔占峰.我国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动力系统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52-54.

[2]乔传福,任俊义.中国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新研究:一项新的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81-90.

[3]李阳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探讨[J].管理观察,2009(22):38-39.

[4]张明火.香港现代科研机构的非营利运营模式及启示——以香港研发中心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9):38-43.

环境工程建设难点与对策论文 第5篇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流经污水等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又包括家庭、办公楼、卫生公共设施等所排放的洗涤污水和粪水等,通过下水道,这些污水流入污水池后经过处理排放到外界,也可以再次利用。比较难以治理的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相比,其含有大量的难降解物质、腐蚀性物质,如果不经过仔细处理变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此外,城市污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多变,并且可能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受到城市污染后的污水流经到下一城市会对这个城市产生污染,因此其有着较大的污染性。总而言之,居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城市的运行都和污水处理状况有着重要联系。但是目前我国在污水处理上存在着严重不足,相关设备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污水回用率低,难以有效地实现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3.2垃圾处理技术不达标

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城市人口剧增,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量加大,促使城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固体垃圾,这些垃圾会对土壤、水源等产生影响,甚至有的固体垃圾存在辐射性物质,直接伤害到人体健康。所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成为环境工程中一大难点。

3.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用地紧张。城市规划建设中将更多的土地交给了建筑物,缺乏园林绿化建设,导致绿化事业和住房建设不匹配,城市变得更加拥堵,品质不断降低。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降低城市噪音,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商品房和住宅区,导致城市密度增加,绿化空间降低,对环境工程发展和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此外,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规模和投入的资金要比城市建设落后,不但无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还会阻碍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4环境工程建设的措施

在城市持续扩大发展的过程中,做好环境工程建设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推动我国城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缓解环境压力,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可以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工程等多方面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

4.1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相关部门要对当地污水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设施,积极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从而更好滴开展污水处理工作。同时政府应当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重视,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一些政策规定,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控,鼓励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同时做好日常的监察工作,一旦发现污水抄表排放要及时严惩,保证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4.2大力抓好垃圾处理工作

垃圾处理一直是环境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在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处理技术进行支撑,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专门进行垃圾处理,引导民众分类丢弃垃圾,然后分别进行处理,提高垃圾的处理效果。同时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督检查工作,在日常中加强对环境状况的检查,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优美。

4.3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

要进行环境工程建设,就要完善园林绿化工作。不论是从城市的发展及建设角度看,还是从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情况看,都离不开园林绿化。因此,要对园林绿化实施全方位的规划工作,科学种植绿化植物,并做好日常管理及维护,确保园林绿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尽量拓展园林绿化范围,提升绿化设计水准,积极引进多种多样的植物,使得园林绿化内容更加丰富。做好园林绿化建设,能够更有效地构建优美居住环境,同时还能减少噪音、净化空气,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4.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完善的环境建设工程的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外来资金的注入,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来,为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增加筹码。只有资金充足,才能引进研发先进的污染物处理设备及相关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持,从而提高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的处理效率。

5结束语

城市发展建设中离不开环境工程,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和环境直接相关,环境工程建设情况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难题急需解决,本文主要从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园林绿化、资金、教育宣传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广帅,王晓琳.浅析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以及应对措施[J].四川水泥,2015(2):127.

[2]冉志刚.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河南建材,2015(1):61~62.

[3]张秀存.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与主要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5(18):78+82.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和对策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建设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

1.1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但各大高校在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上却并不顺利,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同时部分高校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所忽视,与之相关的制度也未能完善,这就导致了高校制定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致使对教师的管理标准也出现严重的偏差。上述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师德师风教育不深入

部分高校没有系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只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使得教师没有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时,没有融入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如学术道德等教育内容被忽视,致使师德师风建设与时代发展脱节。此外,教师在接受师德师风教育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教育内容无法贯彻落实。

1.3 教师不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重视,现已成为制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受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由此极有可能产生师德师风并不重要的认识,一旦这种错误的观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道德势必会出现偏差,这极不利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1.4 评价考核不合理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评时,都是以教学成果为侧重点,却很少以师德师风作为主要考评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同时,还有部分高校认为,只要教师的专业水平过硬,其综合素质也必然会很高,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了一些教师对教学科研方面过于重视,学术道德方面却出现下滑。此外,高校管理者在制定教师考评标准时,一般都是一个标准适用于全体教师,由于未能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标准的适用性不强,未能起到有效的考评作用。

2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章制度

新时期下,各大高校想要从根本上搞好本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并大力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首先,高校的党政负责人应当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小组,借此来强化管理,并全权负责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承担起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制定规范并认真贯彻落实。其次,可以采取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方式,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统筹、协调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关系,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关键指标来抓。再次,高校应当在遵守我国现行教师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认真调研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规章制度,以此来确保能够从不同层面提出与师德师风建设有关的各项原则,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逐步使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2 加强思政教育,做好党建工作

道德自律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高校教师要主动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提高思想、行为的自我规范能力,积极参与高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还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坚定道德自律的决心,从思想上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担负起教育活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职责,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师,将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教育相结合,强化终身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科教兴国的事业中去。此外,高校党组织要持续扩大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2.3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对于新进教师,可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具体而言,就是选拔一批在学校中德高望重且水平精湛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并从思想、品德、工作、生活等方面帮助新教师全面提高素质,借此来使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学校还应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可以师德教育和专业技能为主,这样能够使新教师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其次,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轮训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如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教师的政治和道德修养。最后,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教书育人经验交流、岗位竞赛、教学比赛、科研成果展览等活动,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4 加强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各大高校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来抓,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当中,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借此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进程。首先,高校应当对教师资格认定以及聘用制度加以完善,并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等内容加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评价工作,可以每个学期或是每学年进行一次,并以职业道德、教学态度以及授课效果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将每年的考评结果全部存入到教师个人档案之中,以此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以及薪酬福利的重要依据。其次,为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当健全公平合理、标准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师德师风高尚且受到广大学生爱戴的教师,学校应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并进行宣传。而师德师风表现不佳的教师,则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如果屡教不改,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最后,要积极鼓励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对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应当采取解聘的方式,借此来树立起奖惩制度的权威性。

3 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成效。为此,高校必须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学习培训以及考核管理机制,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并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利,刘群英.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2] 范如永.大学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

[3] 张国栋,俞国锋.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4] 梁毕明,于晓红.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认识[J].黑河学刊,2013(12).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与发展对策 第7篇

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高效新农业。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新农业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

2. 以彰显文明为主题,树立健康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努力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开放特色的良好民风。

3. 以科教兴农为依托,培育现代新农民。

培育新农民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 以促进和谐为宗旨,塑造宜居新环境。

构建和谐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塑造新环境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1. 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这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

2.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教育。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从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农村公用事业用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4.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

目前,在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仅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4.7%,由于医疗市场的变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仍以互助共济的目的为主,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难以完全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1. 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建立权益保障机制。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以法制作保障,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应尽快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明确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将农民减负事项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失地农民的补偿、转移就业等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财政支农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定增长。

2.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制约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更高更宽广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

3. 大力发展农民转岗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发展在50~60年内减到全国人口的30%(4.8亿/16亿),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谨慎乐观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要39.5年。快则2040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60~2070年,需要60~70年的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

4. 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培养农村后继农民。

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2”、“2+1”(还有2.5+1)教育,即在二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根据教育部、农业部文件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证书教育,在初中阶段有效实施,学生就有了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农村产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和高中教育在广大地区的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郊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高中后推迟;中部地区逐步向高中后过渡;西部地区仍在初中阶段实施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相结合,这是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5. 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手段。一是要强化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村卫生室逐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是积极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切实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药品价格监管,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秩序,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农村卫生机构有效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特殊的资助政策,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等方式,加强对面向农村的适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

6. 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从注重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转变到协调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来。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乎国运,情系民生的大事,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操作上,坚持“总体长远设计、分项逐步实施、突出重点难点、建立制度体系”的原则,全面谋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可根据城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不同情况,研究建立三个不同特点的社会保障模块,提出三者可以转换对接的具体保障办法,建立实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个人、集体和国家能力可承受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城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7.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在县、乡镇班子及党员干部中,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增强亲民意识,提高为民本领,实现富民目标。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要破除旧的思想,确立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以领导干部联系点为主的干部深入基层的制度,促使县乡领导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贴近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

8.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带动农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理顺体制,稳定队伍,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公益性职能,实行基层人员县级通管,创新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调整经济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由一般口号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行政计划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由主抓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变,由主抓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向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

总之,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同时又要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

摘要:新农村建设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喻国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J].中国西部科技.2007,(7)3-4.

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难点问题探讨 第8篇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医疗保险面对的是2个对立统一体,即患者与医院,而医疗费用也是由这2个对立统一体派生出来的。在医疗消费和医疗服务方面,在医患双方关系上,患者往往是处于次要地位,是被动的;而医方则处于主导地位,是主动的。由于医疗服务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当复杂的专业技术服务,即使有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和医疗行业对医疗服务规范约束,医疗服务的费用仍然很难科学地合理地加以有效的控制[1]。

2 难点问题的症结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体制是整个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载体。离开了这一载体,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

2.1 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

(1)病患职工住院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费用支出项目不公开,医院实行暗箱操作,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医院对患者及其亲属和单位在医疗费用的项目上是严格保密的,不允许有知情权,让患者对医疗费用云里雾里地摸不清楚,糊糊涂涂地掏钱。

(2)药费上涨迅猛,价格昂贵得惊人。病人该用哪种药,不该用哪种药,主要取决于医生,是由主治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决定的。而现今的药品价格昂贵得吓人,让人不敢看病,也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过去感冒发烧花个几角钱、块把钱就能将病治好,而现在动辄几十元,上百元钱。也就是说医院获取的利润和其他因素占据了药价的70%以上。

(3)滥用医检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大凡职工患病住进医院,不论你患的什么病,也不论病情轻重程度,医院皆“十分负责”地对你实行非常全面的、非常彻底的检查,小到查便、查血,大到动用心电图、脑电图、B超、胃镜、CT、磁共振等。这样检查一轮下来,患者要出的检查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当然,医院的收入是增加了。

2.2 难点问题的成因[2]

上面提出的问题绝不只是个别医生的医德问题,也不只是个别医院的医风问题,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在于医疗制度,在于医疗管理体制。造成目前医疗保险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2点,一是医疗体制的问题,二是药品流通市场的问题。

(1)医疗体制方面的问题。尽管医疗卫生事业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各级医院又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由于多年来医疗部门的补偿机制不合理,诊疗费收入太低,不能合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创造的价值,也由于医疗系统自身改革不力、人员过多、包袱过重,“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已经成为各家医院据以生存的必备手段。

(2)药品流通市场的问题[3]。我国的医药市场流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医药商业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层层批发药品的流通格局,全国药品批发企业有17000家,从业人员有40余万,经过层层加码后才到医院,医院再加价才到患者手中,这样几步下来,药品价格怎能不高。在客观上搞乱了医药市场,抬高了药价,又将负担转移到患者头上。我国医药生产和流通体制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也会阻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3 解决难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3.1 关于医疗体制的改革[4]

(1)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中,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指定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选择的医院应3至5家,看门诊则应全面放开。哪家医院服务不好或医疗、收费行为不规范,可由医保部门取消其指定医院资格;病人也可选择自己较满意的医院看病治疗。这样可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为、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

(2)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医院应做到住院病人每天的费用日清日结,要有一张清清楚楚的明细清单。患者住院过程中,每一张处方及开方医生的名字,每一次病历上的医嘱以及治疗所用的每种药品名称、剂量、数量、单价、金额等,都要有底单,医院还应将每个病人当天发生的费用填上“病房收费通知单”,送达患者或家属核对。

(3)卫生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5]。医疗机构应随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而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规范医疗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现在的卫生行政部门基本上与医疗机构站在一起,利益相关,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就成了一句空话。要与医疗保障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一道管好医疗机构,管好医务人员。

另外,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都应设立内部专门机构受理和处理群众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举报、投诉,及时调查、核实,给予处理,使制约医疗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起到有效的作用[6]。

摘要: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最主要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既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又能将不合理的医疗支出及支出的迅猛增长控制住、降下来。卫生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要对现有的药品生产、销售体制进行改革,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费用,切实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解决药品销售中存在的虚定高价和回扣问题。

关键词:医疗体制,社会保障,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05(6):45.

[2]陈文清.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状况分析[N].楚雄师专学报,2001,16(2):106~107.

[3]尹继东,何筠.中国社会保障研究[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4]长谷川和夫,霜山德尔.老年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璐.论发展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0):22.

医院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难点和建议 第9篇

一、新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

在国务院医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 财政部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分别发布了五项新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 包括《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规定指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 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将会于2011年7月先用于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 然后于201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

在社会高速发展、医疗事业不断向前的今天, 旧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方面有诸多不足, 很难满足新医改的需要, 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这就产生了对更为完善的制度的需求, 新版的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了医院成本核算和收支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成本归集核算、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审计财务报表等体系作出了重要创新。

此外, 新制度的出发点是更能适应逐步深化的医疗改革。一方面, 采用了两套不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 从而适应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属性。制度要求公立医院采取全面预算管理, 在实施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时候运用权责发生制, 三级医院需设立总会计师来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另一方面, 对会计报表的完整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设了现金流量表和成本报表, 还需要制作会计报表附注。这样能够更为完整地反映医院的实际经营, 利用现金流量表来强化现金的规划以及管理, 提升医院的现金使用率。

二、新制度的执行难点及解决对策

(一) 实现全成本核算有难度

高要求的成本管理是医院新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 明确规定了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管理目标、成本范围、成本分摊流程、分析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为全成本核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公立医院发展状况各异, 内部管理制度也相差甚远,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同导致了不一致的医疗成本分摊和核算口径、成本归集核算体系, 所以各个医院的基础数据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解决方法:通过调研制定并发布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案, 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成本核算系统, 使不同医院能够提供有关医疗成本核算和分摊的基础数据, 这有助于强化医院本身的管理和运营, 为成本核算和控制水平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 为以后相关部门出台医疗服务的各项价格、定期测试医疗服务的成本、强化医院成本控制与核算提供规范的参考依据。

(二) 实现药品零差价有难度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 药品被放到了“库存物资”科目中进行核算, 明细科目也更详细。按照新制度的要求, 药品进出库的价格应该一样, 从而使在医院销售的药品实现零价差。为了补偿公立医院在销售药品时无利润的状况发生, 新制度设置了“药事服务费”这一科目来增加医疗收入。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药事服务费”的具体收费标准很难确定, 具体的落实也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解决方法:“药事服务费”引入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医院零差价售药的损失, 充分显示了公立医院应该具备的公益性特质, 所以此时必须引起发改委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的重视。应该先对以往各地区医院药物的利润做出统计、对各地人均收入水平做出实质性分析, 然后对地区做出A、B、C类分级, 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且系统的“药事服务”收费标准。

(三) 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有难度

1998年开始实施的旧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就已明确提出要在三级甲等医院设立“总会计师”的职位。纵观过去的十个年头, 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没有设立“总会计师”的三级甲等医院高达80%, 还有一些即使设置了也都是有名无实。

解决方法:位列行政领导职务的“总会计师”应该由地方组织部门来管理和任命, 属于医院院领导级别。财政部和卫生部等部门应该将设立要求、目标、名额和标准直接下发到各地方组织, 对地方任命总会计师采取问责制, 要求地方随时反馈总会计师的任命情况, 做好任命的监督工作, 使地方积极行动起来, 掀起设立“总会计师”的风潮。

三、新制度存在的缺陷

新制度要求医院的收支分类应该合理调整, 按照“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的原则进行, 其目的是使收支分类的界定更为科学、收支核算管理更为规范。为配合医疗改革进程的推进, 收支分类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单独核算财政补助收支、教学项目和科研收支。这些新规很好地将医院业务特点和公益性结合在一起的同时, 还强化了医院的各类收支管理和核算。可是, 原本清晰明了的会计科目在被人为增加后会变得复杂, 重复工作的增加会加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下面将举例说明。

“待冲基金”是指核算医院在使用科教项目收入或财政资金购建无形资产、固定设备或购买卫生材料、药物时所产生的, 待留摊销、计提折旧或在另一发出库存物资是予以冲销的基金。“固定资产”是指价值高于1000元, 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且在使用期间会维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此外, 一般折旧会按照“工作量法”或“平均年限法”来计提。在产生现金流时, 会发生如下会计科目的变化:

(1) 新制度规定, 利用科技项目资金、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 将固定资产购置时所花费的额度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待冲基金”科目;与此同时, 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和“科教项目支出”科目, 贷记“财政项目补助收入”和“银行存款”等。 (2) 在月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时候, 将科教项目资金或财政资金形成的金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 将其余金额的应提取折旧额借记到“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等科目之中, 再将应提取的折旧额度贷记到“累积折旧”科目。 (3) “待冲基金”的追溯确认:新会计制度指出医院在购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时候所消耗的科教项目资金或财政资金需要被确认为“待冲基金”的同时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时冲减。

综上所述, 在新制度执行之前应该将在账的科教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追溯确认到“待冲基金”里, 将除了房屋建筑物和无形资产外难以确认的固定资产追溯成为1999年后的在账资产。这种为了区别科教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而增设新科目的做法, 将原来清晰明了的科目关系变得复杂, 大大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成为新制度的一个缺陷。

四、对更好地执行新会计制度的建议

主客观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压力、挑战, 更带来了机遇, 现在应该面对挑战, 适时地把握机遇,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向前。在更好地执行新会计制度的方面, 应该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 更新观念, 积极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将口头上的重视转变为思想上的重视, 从局部重视上升到整体重视, 从领导重视转变为全体员工的重视。此外, 人才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动因和新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所以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积极研究科学的薪酬制度,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待遇水平, 利用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来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会计工作中来。

其次, 重视并努力做好调研工作, 发掘新会计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优缺点, 为今后出台更为优良的会计制度打好基础。外部的经济环境和工作状况是制定规章的基础, 而这种外部环境随时都在变化, 所以常常会出现正在使用的会计制度与外部环境不相匹配的状况。但是会计制度也正在这种与现实状况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变得更为优良。因此制定制度的人需要常常到会计工作的基层考察制度执行情况, 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 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会计制度, 使会计制度成为各个时期医院会计工作的制度保障。

再次, 及早出台与现行会计制度相匹配的制度说明, 使模糊的条款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从而对实际工作起到真正的指导。制度说明应该完整地包括全部会计业务, 例如凭证的填制、传递等一系列记录活动, 要详细且具体;与此同时, 还要对会计制度进行随时补充, 使之更为完善和丰富, 切切实实对医院会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最后, 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于执行新的会计制度来说必不可少。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具有严肃性和独立性, 要通过合理布局会计监督中的信息流通渠道来提高信息的上传下效, 以“科学、便利、效率”为原则来整合会计核算的流程, 从而提升监督功效, 使各医院各部门更快地适应新的会计制度。

企业班组建设工作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第10篇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是企业基层的组织与作业单位, 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平台, 是培育员工、激励人才最重要的阵地。抓好班组建设, 搞好基础管理, 关系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关系到安全生产、优质服务, 更关系到企业的兴旺和发展。近年来, 我们对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形成了总体思路, 做了大量的工作, 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进步是明显的, 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一、班组存在的问题

1.领导机构和责任体系形式化。班组建设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 首先要建立精于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体系。我们有些领导机构和责任体系, 文件上是明确的, 实际上是模糊的;会议上是明确的, 执行中是模糊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班组建设虽然都是“行政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基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组织领导都是行政领导“一把手”挂帅,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把手”挂名不挂帅的现象, 最终演变为工会一肩扛的局面, 工会扮演着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的角色, 导致工作不好开展;还有一部分人往往把班组建设简单地与劳动竞赛划等号, 习惯于工会负责, 尽管这样安排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而且事实表明, 这样的班组建设难以持久。因为个别部门和分管领导受其权限的限制, 很难调动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 而资源不充足的班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

2.班组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班组建设缺乏专项建设资金, 工作开展起来有难度。由于对班组建设的认识度不高, 有些单位错误的认为“工人就是干活创收的, 搞什么班组建设, 把经济抓上去就行了”, 这种观点的结果直接导致企业班组建设工作的停步不前, 致使大多数单位班组职工工作环境状况与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一流电力企业的奋斗目标是不相称的。

3.班组建设的奖励考核欠缺。对班组的奖励与考核工作欠缺, 有些单位只是没有进行班组建设活动, 而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班组及先进个人缺乏奖励机制, 相对的是对一些表现落后的班组和个人没有考核。考核与奖励机制有待加强。

二、完善班组制度对策

1.领导重视, 归口管理, 打造班组建设良好环境。班组建设首先领导要重视, 各企业领导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班组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班组建设的指导和投入。班组建设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一项工作, 它直接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完成, 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班组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流员工队伍的需要,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需要。把班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成立工作机构, 给予资源支持, 积极推动领导参与班组建设, 形成围绕战略抓落实, 上下同欲抓班组的合力, 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都要明确自己在班组建设中的职责, 找准位置、选好角度, 主动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经常了解分析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善于总结和推广班组建设工作的经验。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促进班组建设不断深化。不断深化班组在企业中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 是增强班组建设自觉性的首要条件和重要环节。认识深, 决心就大, 自觉性、主动性也就越高。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不断深化的。班组是企业直接组织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单位, 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第一线,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更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班组抓好了, 才能不断推进技术和管理现代化, 企业才能稳步发展。我们要大力宣传班组建设的重要性, 并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 推广先进班组的工作思路、方法和成果, 力争在企业内部形成班组建设成长的良好氛围。

3.大力推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班组主观能动性。要从根本上改变班组建设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创建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就应该加大激励和考核的力度, 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不仅仅是有奖有罚, 而是要重奖重罚, 树立典型积极宣传,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工作整改无起色的班组, 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过失, 并像“安全一票否决”一样, 对工作不达标的班组, 实行一票否决, 提高班组建设的权威性。

三、结语

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难点;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對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水文气象学专业建设难点探讨 第12篇

1. 水文气象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水文学和气象学分别是独立的学科, 水文学专业和气象学专业在国内高校专业中比较普遍和成熟。国内水文学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包括河海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 气象学专业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水圈及岩石圈内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 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水文学通过测验、分析计算和模拟, 预报自然界中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和发展, 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洪水和保护水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气象学是把大气当做研究客体, 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大气的特征。气象学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 并对天气变化做出预报。水文学和气象学专业都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 单纯的水文学和气象学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洪涝、干旱、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发生, 更促进了对于水文、气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的思考。大气降水与地面径流整合进行研究, 才能更深入全面地探讨和研究水文气象灾害及其成因和机理。水文学理论离不开大气科学的知识, 大气科学的研究结果会对陆面水文过程产生影响。建立水文气象专业这样的交叉学科,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水从大气到陆面的整个循环过程, 是研究和解决当前水文气象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水文气象学专业人才紧缺, 需求较大[2]。开设水文气象专业培养相应人才, 对于研究和解决水文气象事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专业建设的难点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

水文气象学专业是新兴专业, 没有相应成熟的专业课程设置体制, 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3]。虽然水文学和气象学都有成熟的专业课程体制, 但水文气象学专业作为其交叉学科, 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及其新教材的编写仍要进行。

一般来说, 水文学的主干课程包括水文学原理、水力学、水文预报、水文统计与水文水利计算等, 而大气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大气科学概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与数值天气预报等。水文学专业为工科, 而气象学专业属于理科。水文气象专业作为其交叉学科, 其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 针对该新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普通水文气象学与山洪泥石流预警系统等。目前国内尚无适合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普通水文气象学教材, 水文气象学的教材需要新编写。山洪泥石流灾害问题是由水文和气象因素共同诱发而成的, 开设山洪泥石流预警系统课程, 正是体现了水文气象学的特色, 并从当前面临的重要水文气象灾害问题的考虑出发, 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 在其他课程设置方面仍需要探索和研究, 比如水文和气象课程设置比例问题, 该偏向于哪一方?课程内容不能存在重合等。

由于很多水文气象专业的课程是新开置课程, 这便形成了一种边教学边探索的方式, 对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艰巨任务, 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从总体上看, 教师应该熟悉水文气象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所执教课程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 教师应该了解执教课程与前修、并行、后续课程的关系, 熟悉授课专业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水文气象学属于应用物理学范畴, 要注重观测事实、物理分析, 不能把课程讲成数学课, 要从认知的角度讲授, 抓住问题的本质、事物的共性, 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 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 使得学生变得更聪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专业建设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水文气象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出交叉学科的典型性、代表性与新颖性, 做到真正将水文学和气象学技术融合, 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水文气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理论内容要联系实际;特别是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 更要有详细理论指导或说明。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所教授的知识在吸收新知识时是否够用, 要重视学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解透彻, 同时要讲授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和应用前景。教师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 也可讲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和认识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教与学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2.2 实践教学问题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环节[3]。对于水文气象专业, 哪些课程需要实践教学,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例如,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天气预报实习, 气象统计方法课程实习, 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 都是气象学中实践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实习, 水文测验实习, 都是水文学中野外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方法的原理、步骤、适用范围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水文气象学研究及业务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4]。

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案例教学的方法[5], 很多水文气象实践课程可以采用此方式。选择合适的案例分析材料, 找出案例中的科学性原理或关键性问题, 结合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判断该案例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对于一些重要背景知识, 课前提醒学生查找资料复习温故知新[6]。例如, 水文气象专业中的水文预报课程, 产汇流模型理论是课程的核心内容, 因而可以设计这样的案例, 如何针对一个具体流域进行资料的处理, 理论的应用, 最终得到所需要的流量过程。通过这个案例的实践和思考, 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书本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水文气象专业是将水文学和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水文气象事件中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并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典型的实践性案例让学生完成。通过实践操作, 使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5]。

水文气象专业的理论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 因而实践教学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各种途径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并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 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从而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形成概念, 这样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可见,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增强。水文气象学的研究性与实践性是该专业的重要特点。因此, 根据水文气象专业自身特色, 积极探索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气象学专业的主要实践性宗旨是采用水文和气象交叉学科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 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根据内容的深入性不同可以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3]。这些内容都应围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最好多采用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案例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综合实践能力。

2.3 专业管理制度问题

为了促进水文气象专业稳定长足发展, 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考核体系也是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并逐步完善专业的管理制度, 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稳步提高。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工作条例, 明确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人员的职责, 使专业管理建设逐步规范。课程教材选编, 教学大纲的制定, 成绩评定的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等等, 都要与专业管理机制联系, 建立相关依据。建立水文气象专业建设的文件资料档案, 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和考评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专业好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好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例如, 为了切实加强课程建设, 规范课程管理, 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水文气象专业进行了课程群建设的管理制度。针对各门课程及教师的专业背景及教学科研方向, 对课程进行了分类, 包括水文基理方向, 气象及地理学方向, 水文计算方向, 等等。课程组的老师应该掌握分类组里的课程, 可以互相代课, 并且探讨如何提高课程类的教学水平。另外, 实践课程的实施实验室条例的管理, 也处于专业管理制度的问题之中。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管理, 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 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 提高整体素质。实验室的管理与操作规范等, 需要专业管理机制制定明确条例。另外, 学生的野外实习、安全性问题也需要专业管理机制仔细计划和协调。

2.4 就业问题

新专业的开设和毕业生就业都是本科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 水文气象专业并不为大多数单位所了解,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水文气象专业的毕业生, 可以去水文部门, 也可以去气象单位系统。因为当前很多水文工作需要了解气象知识, 而气象部门也需要水文知识指导陆面过程及反馈, 水文气象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握当前这样的亮点和契机找工作。院校和专业老师也会到相关单位了解工作方向促进就业。

单纯的水文专业毕业生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农林、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分析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气象专业毕业生可以到气象、航空、航天、海洋、环境、水利等业务部门或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水文气象专业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努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去处。这些调查的机构可以包括在电力企业、水利局、气象局、机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电力设计院、城建部门、环保部门、各大流域机构、金融机构及中外咨询公司等从事生产经营、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管理和咨询工作;也可以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3. 结语

水文气象专业的建立, 抓住了当前水文学和气象学发展相结合的关键问题。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水文气象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水文气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就业方向等方面探讨了专业建设的难点。学习水文气象学知识, 对于解决我国频发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具有重大作用。注重水文气象学综合教学, 已成为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总的来说水文气象专业的建设应该体现出交叉学科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并且以解决当前实际的水文气象问题为突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与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娜.水文气象专业设置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7:134-136.

[2]尹义星.普通水文气象学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27) :11230-11231.

[3]邵月红, 胡颖文, 张小娜, 邓鹏.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文教资料, 2013, 14:162-164.

[4]方荣杰.理工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气象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9:311.

[5]周林, 刘科峰, 陈奕德.案例式教学在《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5, 22:175-177.

上一篇:国产电视剧研究下一篇:供水生产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