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的奉献范文

2024-09-22

无私的奉献范文(精选10篇)

无私的奉献 第1篇

事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通过十个春秋的付出, 李荣生同志终于取得了收获, 但却耽误了自己谈情说爱的美好时光。与自己同年生的人都成了孩子的爸爸、妈妈, 为此, 遭到很多朋友及家族兄弟的打击讽刺说“你只顾工作不顾家庭, 三十多岁的人还打光棍”, 风言风语的讽刺, 改变不了他对农机事业的追求。2007年3月15日年迈七十岁的母亲对他的个人问题操心过度, 病倒在床上, 他边侍候母亲, 一边安慰母亲说:“妈!您想开点, 不要为我的事操心, 拖坏了身体, 我的事情我会处理好的, 现没人看得起我, 但是党相信我、领导支持我, 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得起我的、爱上我的, 您就放心吧!我现在太忙了, 白天没有时间来陪您, 找我修理机子的人太多了, 而这些人却是来自乡下的农民, 我不能因为你, 耽误了他们的农时, 影响人家的生产生活大事, 明天我下乡要过几天才回来”。由于下乡到偏远的乡村, 指导培训农民操作微耕机。等他回来时, 母亲都离开了人世, 李荣生同志含着眼泪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后, 也不休息, 又投入到他热爱的工作中。

爱我事业的人, 才会真正爱我。李荣生同志的话终于实现了, 2007年11月, 一位善良纯朴的姑娘与他结了婚,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结婚后, 从没有一天好好的陪妻子, 第二天继续上班, 忙于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维修机具, 开展机耕、机播、机收演示。2008年10月中旬是妻子生产小孩的预产期, 他都没有在妻子的身边, 小孩出生的那天都忙于到一个离县城40余公里的革一乡江边村给农民维修机具, 直至晚上半夜才回到家。

无私的承诺 最后的奉献 第2篇

一代伟人邓小平关于身后捐献角膜及将遗体供医学解剖的嘱托,在人民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个全国首创的群众性团体——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一位刚刚办理了捐献遗体手续的离休干部说:“小平同志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后还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他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坚定了我们身后捐献遗体的决心。”

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以下简称“志友”)以促进医学发展与殡葬改革为宗旨。1995年11月,皇甫垠、阮鹏九、何文郁等一批热衷于遗体捐献事业的志同道合者,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张振声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该组织。迄今为止,登记人数已超过500人。其中有院士2人,高级知识分子及离休干部100余人,更多的则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科技、教育、医务界人士。志愿者中年龄最长的已是88岁,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更令人感慨的是,夫妻双双报名者竟达80对。“志友”在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卫生学校分别设立了登记接受站。“志友”成员以能做出生命最后的奉献为乐事,以办妥捐献手续为最大安慰。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志愿者们热衷于捐献遗体,究竟有何价值与意义呢?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王鹤鸣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医学生不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无法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也就无法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临床各学科。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也与人体解剖学密切相关。比如,目前新兴的介入疗法,可将导管沿着血管走向插入病变部位。如果没有扎实的解剖基础,就不知道经过哪些血管才能到达病变部位,就不知道其间的长度和弯曲度,也就无法开展这项疗法。学习系统解剖学,需要各系统器官标本;学习局部解剖学,需要完整的尸体标本。正当我们为遗体来源严重匮乏而深感困惑时,‘志友’主动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表示,为了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自愿在身后无偿捐献遗体。这种无私的承诺和最后的奉献,实在令人敬佩。”我国著名医学家黎介寿院士也高度赞扬了“志友”的活动。他认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遗体病理改变的研究。志愿者为科学、为他人捐献遗体,无疑将促进人类医学的发展。

然而,捐献遗体是向传统观念的挑战,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不可能不遇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阻力。如有一位志愿者的女儿这样说:“道理我都懂,但感情上却接受不了。妈妈含辛茹苦、历尽艰难,让我把她死后的身体送去做解剖材料,让人‘千刀万剐’,我无论如何都于心不忍。”另一位志愿者将填好的表格拿给儿子签字时,儿子说:“我应该尊重您的选择,实现您的遗愿。但请爸爸也要为我想一想,到时候您是无知无觉地安然走了,我却要在至亲好友面前背上一个忤逆不孝的罪名。爸爸您还是随世俗、顺大势算了。”

无私无畏的志愿者们并没有在世俗偏见面前低头,而是发挥群体的优势,耐心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说服动员工作。他们决心要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把遗体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人类医学事业。让我们来倾听志愿者们的心声吧——

退休干部崔诚:过去我总以为生命到死为止。决定捐献遗体后,我觉得路程又有了新的延伸。

退休教师曹延亭:我一辈子为国家培养人才,死后将遗体无偿捐给医学院,可为造就医学人才再做最后的奉献。

退休职工张世淼:废纸烂铁尚可利用,人身上那么多“零件”岂可弃之不用?人死如灯灭,一把火烧掉怪可惜,不如奉献出来发挥点作用。

退休会计吴翔虎:死亡不足惧,但要正确认识它,以乐观而平静的态度去迎接它。生前对社会、对国家贡献少,死后就该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出点力。

退休副教授黄士泰:我捐献遗体的目的在于促进殡葬改革。殡葬旧俗占用耕地,甚为可惜。死者应尽量有利于后人,不要耗费现存的物质财富和空间。

现在,“志友”这个极富特色的民间团体已被民政部门正式批准为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在“志友”的积极推动下,《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也已颁布。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因病逝世的“志友”成员先后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在医学院校的解剖室内奉献出了自己最后的财富。南京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卫生局局长龙盱西向记者表示,今后不但要继续开展捐献遗体工作,还要开展捐献骨髓的工作。

在小平同志献身精神的感召下,近来前往登记站办理身后捐献遗体手续的人越来越多,“志友”的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记者相信,有这样一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志愿者,我国的遗体捐献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

下面是南京市捐献遗体志愿者集体署名创作的题为《最后的奉献》的48字碑文。读者朋友,让我们铭记住他们崇高的风范吧!

捐献遗体,发展医学;

促进殡改,移风易俗。

骨灰育树,不建坟墓;

破除迷信,不搞繁缛。

节我土地,洁我环境;

再论军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 第3篇

一、军人的无私奉献换来了国家的安定和万家团圆, 从军报国的人是最有成就的人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军队虽不生产谷物, 但却生产安全。”这就是说, 和平时期军人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上。国防关系到国家安危、经济盛衰和民族兴亡, 国防羸弱就意味着国家地位和国家利益的丧失。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是国之大事中的大事, 是各项事业发展前提中的前提。久经战火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平安竟成了奢望, 他们极为羡慕中国的长期安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至今, 中国没有发生大的外敌武装入侵事件, 没有再打大的战争。为什么中国能赢得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时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千千万万个无私奉献的军人,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万家的团圆, 在沙场练兵、在边疆海防驻守、蓝天大海巡逻, 在大漠戈壁铸造坚盾利剑, 在其他各个战斗岗位上严阵以待, 时刻准备着反击侵略者。革命军人筑成了国防的钢铁长城, 以强大的威慑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 赢得了国泰民安。而守边、练兵、铸剑的职业特殊性, 要求无数军人舍弃原本优越的生活环境, 远离家乡, 远离父母妻儿, 付出超人的体力, 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有时可能还要付出流血和牺牲的代价。可见, 我军官兵是祖国最优秀的儿女, 用吃苦和奉献, 换来了国家和人民的和平安全。没有军人多方面的奉献, 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万家的团圆, 就没父老乡亲和爹娘、兄弟姐妹的幸福平安。

二、军人的无私奉献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 从军报国的人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军旅歌唱家郁军剑曾唱过的一首叫做《什么也不说》的歌:“只要是父老兄妹, 欢歌笑语多, 当兵的吃苦受累算什么……”这首歌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年代我军官兵心系人民、报效国家的崇高品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 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实惠”、“赚钱”、“发家致富”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而对于革命军人来说, 特殊的使命决定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本色, 都不能丢掉高原上的甘巴拉雷达站和神仙湾哨卡的爱国奉献精神, 都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是军人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寄托。在西北哨卡, 边防部队向祖国保证:“私利淡如水, 国门重如山”, 战严寒, 斗风暴, 缺氧吓不跑, 困难脚下踩;在东南边陲, 前哨官兵对人民表白:“喜看山下数票子, 乐在山上守卡子”, 拒腐蚀, 永不沾, 守岛不言亏, 奉献心里甜。可见, “祖国安宁我光荣, 人民富裕我幸福”已成为我军官兵共同的崇高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振兴, 必须有无私奉献的道德标杆, 必须有心系人民、报效国家的带头人。革命军人就是中国社会过硬的道德标杆, 是心系人民、报效国家的带头人。正因为此, 人民群众亲切地称我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这难道不是对从军报国的人最崇高的奖赏吗?什么人能获此殊荣呢?只有革命军人。

三、军人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从军报国的人是享受优待最多的人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军人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军人在薪金、住房、转业、福利、保险、家属优待、子女教育、抚恤等方面的待遇, 逐年都有提高或改善。例如, 军官在享受住房基金上就受到了很大的优待, 地方公务员是单位、个人各交一半住房基金, 而军官则全由国防费负担, 在军官复员、转业、退休时一次性发给个人, 这是一笔数额不小的经费。又如, 军人在游览中国许多著名景点时, 可享受免票或大折扣的优惠……至于军人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不高, 一定要做到两个心里有数:一是中国军官与世界各国军官的经济收入水平大抵都处于所在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生活有良好的保障, 而且比较稳定。考虑到军官工作的艰苦性, 中国规定军官比地方同级别的公务员工资高20%。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 中国城镇居民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10元。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12年1月17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971元, 而当年毕业的国防生或从军校毕业到部队任职的年轻军官月收入 (工资加各项补贴) 一般都在4 000元以上, 明显高于全国和浙江省的城镇居民当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同级别年轻军官的收入就更高一些。这是党、政府、人民对我军官兵的特殊关怀。二是在中国和西方, 军官和地方公务员的收入 (指工资加各项补贴) 都比不上工商界、演艺圈的大腕和高级白领阶层。这不是国家不重视军人, 而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市场经济是充满商机和创新的经济, 谁把握了这个特点, 谁就可能乘势而上。比如, 比尔·盖茨运用自己在软件开发、营销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招术而成为全球首富, 而类似于“微软”的老板和企业高管就可以获得高收入。但是, 市场经济又是残酷的竞争经济, 经营不善就会顷刻破产, 陷入贫困。例如, 拥有世界著名企业八佰伴公司的日本亿万富翁和田一夫, 他和全家以及全体员工就曾经一夜之间破产, 从天堂掉入了地狱。我们的亲戚朋友有开酒店、办养殖场或在外企上班赚大钱的, 但恐怕也有不少赔本、低收入的吧?我们一定要知道闯市场的精彩, 但也要了解闯市场的风险。咱们年轻军官的收入虽不算太高, 但远远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也明显高于地方同级别的公务员, 更大大高于刚进中小企业就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总之, 咱们军人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而且年年小有增加, 生活稳定, 有良好的保障。当然, 军人到部队是来爱国奉献的, 不是来发财致富的。作为革命军人, 永远要有“乐在山上守卡子, 喜看人民点票子”的博大胸怀。

四、军人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地方女青年的特别青睐, 从军报国的人是最有情缘的人

在一些边远艰苦地区的部队里, 的确存在官兵婚姻难的问题, 但是, 这个问题在我军各级政治部门和地方妇联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有效解决。近十几年来, 由于我军官兵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频繁而集中, 如几次大的抢险救灾、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阅兵、杨利伟等航天英雄几度飞天成功、护航编队及维和官兵出色履行使命等等, 再次生动而充分地展示了我军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加之近几年军人几涨工资, 各项拥军和军人保障措施的到位, 还有边远艰苦地区军人待遇大幅提高, 这些都大大增强了部队官兵对地方女青年的吸引力。因而社会上又一次掀起了“军人热”。2009年4月28日, 《解放军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北京市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女青年把军人作为首选恋爱对象的比例, 已由三年前的57.2%上升到现在的87.6%, 其中愿意与军人结为伴侣的高学历、高收入者的比例正逐年攀升。翻阅主办单位提供的200名女青年个人基本情况, 记者发现这些来自首都各行各业的‘京妹子’, 学历都在大专以上, 职业多为公务员、医生、教师, 其中有1名博士、12名硕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的《国防时空》栏目、《军报》、《家报》等媒体, 概括出青年军人在以下六个方面深深地吸引着地方女青年:一是爱国奉献, 心灵美好。来自一家都市报社的女记者, 曾多次到军营采访。汶川特大地震后她在灾区采访, 曾亲眼目睹了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抢险救灾的感人场景, 暗自立誓非军人不嫁!她说:“一个热爱国家、献身国防的人, 心中必定蕴涵着深沉的爱。”二是情爱专一, 安全感强。某地妇联的调查显示:军人家庭最稳定。在抽样调查的500个家庭中, 军人家庭的离婚率只占1%, 而非军人家庭的离婚率却达6.5%。《家报》红娘工作室主持人说:“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未婚甚至离异的女人, 表达想找军人处对象的愿望。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军人经历过军旅生活的锤炼, 有股男人气概, 作风正派、思想上进、能够吃苦耐劳、受社会污染少, 这些都是姑娘们倾向选择军人的重要因素。”三是教养良好, 有绅士风度。北京同仁医院的女医师刚步入北京市妇联与北京卫戍区联合举办的“玫瑰之约”大厅, 就被军营小伙子们坐如钟、站如松的姿态所吸引。她赞叹道:“军人谈吐文明礼貌, 举止有礼得体, 特阳刚, 特绅士!”女医师的真情告白, 赢得周围女青年的赞同。四是吃苦耐劳, 会做家务。军人履行职责的环境异常艰苦, 爬冰卧雪, 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 自做野炊、自己洗衣都是家常便饭。因而军人是天下最勤快的男人, 是妻子最理想的家务搭档。五是尊老爱幼, 重视亲情。军人的职业使得他们与家人离多聚少, 与一般的男人不同, 他们家庭观念较强, 感情细腻, 特别重视老人、妻儿和亲情, 是人情味很重的男人。六是收入稳定, 待遇较高。许多女青年说, 军官是穿军装的公务员, 工资全由中央财政下发, 虽不太高, 但却稳定, 不像一些县级单位或中小企业那样时高时低、延时发放, 而且下岗风险较大。军人的医疗和住房都有可靠的经费保障, 军官即使转业到地方, 国家也给安排工作或按月发放自主择业费。

参考文献

[1]迟克举.论革命军人的自我价值[J].道德与文明, 1995, (4) .

无私奉献,甘当老区建设的“义工” 第4篇

近年来,梅江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城区欠发达,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梅江区这块红色土地目前仍然相对落后,老区镇、村的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仍然相对突出。

“2009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梅江老区‘五难’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梅江区老促会会长侯立昌说。

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群众实际困难

近几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老区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充分利用好省、市促进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梅江区老促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经常组织老促会成员及协同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到革命老区镇、村开展实地调研。区老促会还积极收集各方面数据,整理老区镇、村有关资料。在全面了解老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多次向上级提出了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建设性意见,促使有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作为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的纽带,就要如实反映老区群众的呼声,充分发挥腿脚优势。”侯立昌说,“我们每个月都会不定时到老区镇、村进行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了解老区村在行路、就医、住房、饮水以及孩子读书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据了解,多年来,在老促会的积极促进下,老区镇、村诸多困难和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特别是“五难”问题,已全面解决。

从侯立昌会长递过来的“省老促会拨款扶持老区村道建设补助资金表”及“1995-2013年梅州市梅江区烈士后裔助学金汇总表”可以看出,老促会对老区各项工作有多么细致认真。2002年以来的每一项道路建设的路程及资金投入情况、1995年以来每一次烈士后裔助学金发放情况,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有据可查。“每一个加快老区建设的惠民项目在落实的前、中、后期,我们都要认真了解,详细察看,并协同有关部门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确保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不打折扣。”采访中,侯立昌这样说道。

2013年8月,梅江区正式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组成部分,在这“申苏”成功的背后,有着老促会同志们孜孜不倦的身影。据了解,为推进梅江区的“申苏”工作,老促会积极组织会员认真分析梅江区革命历史及申报苏区的有利条件,并结合年终老干部座谈会进行了宣传。2011年12月,老促会以书面形式向区委主要领导递交了《关于继续推进‘申苏’工作的建议》,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梅江区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并将“申苏”工作写进全会工作报告及政府工作报告。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梅江区的“申苏”工作赶上了“末班车”。梅江区原老促会会长陈志岳曾这样说:“申苏”工作能得到及时推进,老促会算尽责了。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真正实惠

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老促会把“参谋助手”这一角色扮演得“有声有色”。他们多方协调、积极促进,为老区群众办成了一桩桩好事、实事,有效地推进了老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方面,梅江区老促会投入了大量精力。过去,为了使合并后的行政村道也能实现硬底化,老促会总会想方设法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老区道路硬底化问题。从2002年的下半年以来,梅江区每年上报2条老区村道扶持建设项目,共争取到省老促会对该区村道公路扶贫建设项目21项,下拨补助资金86万元。这些资金极大地促进了老区村道建设。

所謂路通财通。记者日前在梅江区城北、长沙等镇之间来回往返时,确实感受到了村道硬底化带来的便捷。同行的同志告诉记者,自从村道实现了硬底化,从梅城到长沙镇澄滩村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足够两辆汽车同时穿过的村道,让老区的经济特产外销畅通无阻,也让投资商走进了老区镇甚至老区村。

在改造老区破危小学方面,几年来,梅江区共争取到省老促会老区破危小学改造工程资金120万元,争取到社会捐资150万元。其中,长沙镇中心小学省拨30万元、社会捐资80万元;澄坑小学省拨30万元;三角镇普育小学省拨30万元、社会捐资70万元;城北镇群益小学省拨30万元。这一笔笔资金的落实,有效改善了老区小学环境,为老区孩子读书提供了保障。

为加快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问题,区老促会根据省老促会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对该区乡镇卫生院情况的调查研究,并积极上报。多年来,全区共争取到省下拨改造资金178万元,其中,长沙镇卫生院被列入了首批改造计划,并于2007年底落实补助资金100万元;2011年落实三角镇卫生院改造资金76万元、城北卫生院改造资金2万多元。

此外,为告慰先烈激励后人,梅江区老促会每年都花大力气做好烈士后裔助学工作。据了解,从2002年以来,省、市老促会下拨梅江区烈士后裔助学金59600元、区政府配套59500元,共资助烈士后裔67人次,让众多需要帮助的烈士后裔顺利完成了学业。“我们会继续做好烈士后裔助学的相关工作。让老区的孩子尤其是烈士后裔读上书、读好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侯立昌说。

抓老区宣传工作,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老区宣传教育工作历来是梅江区老促会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加深干部群众对革命老区的认识,2007年,按照市的要求,梅江区老促会的同志们满腔热忱、不畏困难,积极查找有关党史资料、拜访有关老领导老同志,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2009年出版了红色江山·绿色家园系列丛书之五——《浩浩梅江》。并发至全区各单位和干部群众手中,让更多人认识了梅江老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梅江区老促会积极配合相关媒体,做好老区各方面的宣传工作;及时贯彻落实省、市老促会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做好区革命历史遗址资料的搜集汇总工作,为“申苏”工作提供了更多更真实的依据。“做好《源流》等老区刊物的投稿和订阅工作很有必要。”侯立昌表示,老区要发展,需要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他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梅江老区,支持梅江老区。

侯立昌表示,尽管近年来梅江发展较快,但目前老区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调查研究做起,多向区委、区政府反映老百姓的困难,多为老区群众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侯立昌说,老促会甘当老区建设的“义工”,他希望梅江老区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

无私的奉献 第5篇

由于工作关系, 笔者常下企业, 也常常见到刷在墙上、飘在楼上、或贴在宣传栏里的标语, 最常见的就是“以人为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 (或勤俭节约) ”、“无私 (或勇于) 奉献”等宣传语。每见此, 我总是笑着说:“以人为本是时尚, 说明了人本管理中人的第一位;爱岗敬业是应该, 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对一个物质资源还相对贫乏的国家和企业来说是必须;而无私奉献是无理要求, 它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违背。”

为什么“无私奉献”与“以人为本”是悖论呢?这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两个概念。既然“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它首先是承认个人的独立性, 其次是表示尊重个人、关注个人、满足个人的需求, 这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过去, 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也曾讲过要尊重人的自我选择, 满足人的自我需求等一类的近似“以人为本”的话, 但在一个讲究集体主义、全民所有、个人服从组织、个体服从集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环境下, 所谓的“以人为本”基本上是一句空话。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讲求服从, 是奉献。奉献是什么?就是牺牲个人利益, 以使更多的人获益。你多干一点, 别人就可以少干一点;你少拿一点, 集体就会多积累一点, 别人就可以多得一点。奉献本身就带有无私性。这在那个计划经济, 全民所有, 分配大致平均的大背景里, 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在我们的企业中, “无私奉献”是真, “以人为本”是虚。

“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后提出来的新概念, 它体现了“人本管理”中的人性化, 是对过去过于抹煞个人、个体独立性的一种反正。特别是进入21世纪, 尊重个人、个性张扬、个人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而我们的国家也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许多企业的性质完全发生了改变, 民营、私营、股份制的企业早已占据了企业总数的70%以上, 即使是国营企业, 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经济政策也由藏富于国变为藏富于民。许多财富早已转移到企业或个人手中, 许多私企个人早已成为实际的资本家;而即使是国营企业, 企业高管高薪也早已不是新闻, 两级分化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员工“奉献”, 还要“无私”或“勇于”奉献。这员工的奉献又“献”给了谁?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是“劳有所得”、“劳有所值”、“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一个员工劳动了, 就应有所得, 多劳了, 就该多得, 他凭什么要奉献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既然是尊重个人, 满足个人所需, 只要是他劳动了, 多做了, 付出了, 企业就该付给员工应得的报酬。这才是公平。如果企业不顾实际, 动辄要求员工奉献, 这本身就是一种剥削, 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道。也许有些企业领导者会说, 企业好了, 员工才会好;企业收入多了, 员工才会收入增加。这话看似有理, 但员工要说, 企业好了, 我也老了;企业收入多了, 我可能早被炒了。这很正常。企业好了, 员工岁数大了, 岁数大了, 自然就干得少了, 企业不会因为好了, 就会给干得少了的员工加薪, 不减薪就不错了;企业收入多了, 自然要扩大生产, 更新设备, 提高技术含量, 而老员工自然就会落伍, 甚至被“炒”, 这也很正常。那么请问:员工为什么不能在现阶段“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他为什么要奉献?当企业领导者开着越来越高档的车驾到处炫耀身份时, 当企业主为挎着小情人或为包二奶而一掷千金时, 员工无私奉献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而金融风暴来临时, 多数企业不也是第一个想到裁减员工以减负, 这时候企业想到为员工奉献了吗?奉献如果只是单方面的, 那就是不公平。

我们提倡奉献, 赞赏奉献, 不过那要看在什么环境, 对谁。

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服务中心无私奉献 第6篇

做好组织工作——岗位上要乐于奉献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 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也是组工干部满足组织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组工干部讲奉献, 首先要乐于立足岗位奉献。组织工作光荣神圣的幕后, 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清苦, 所以做组工工作要能耐得住寂寞清苦、默默奉献。做一名组工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创先争优思想境界、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业务能力, 更要勇于岗位奉献, 以苦为荣, 乐于把人生中最有活力、最具动力、最富创造力的青春奉献给组织。“苦累面前多思得、工作当中多思责”, 应该成为每一名组工干部的共识。其次, 奉献体现在务实行动上。要把每一项工作作为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和磨练, 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要把实际工作带给的压力转换为动力, 身体力行, 埋头苦干, 不斤斤计较, 不当“甩手掌柜”, 因为奉献不是空洞的要求、虚浮的口号, 而是具体的实践、郑重的承诺、实际的行动, 所以说工作务实是奉献的唯一途径。奉献必须体现到工作和事业中, 脱离了实干, 不解决实际问题, 不落在实际行动上, 奉献就是纸上谈兵, 最终必将落空。讲奉献, 就要甘为人梯, 就要把党的事业和企业中心工作看得高于一切, 把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当做第一要务, 把组织工作看得重一些, 把个人的名利看得轻一些, 把个人的事情看得淡一些, 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不求索取, 甘当幕后英雄, 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 扎扎实实做好组工工作, 用出色的工作业绩体现自身价值。

推动组织建设——工作上敢于负责

责任就是明白个人、家庭、社会还有国家对自己的期望并且切实履行的使命和义务。也可以理解为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 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 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组织工作任务巨大、组织部门责任重大, 对此, 组工干部必须高度负责、认真履责、全力尽责。当前, 邯郸矿业集团正在全力冲刺“三三二一”目标, 组工干部要从谋大局、顾大局出发, 时时围绕中心想着大局, 把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谋划、去实施。组工干部讲负责, 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干部、每一项工作, 凡事要出于公心。优秀干部王彦生在用人导向方面总结归纳了干部工作的“四对待”:“对待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 让开拓者无忧;对待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 让实干者无悔;对待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 让公正者无畏;对待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 让谏言者无虑”。

在工作上敢于负责就要坚持组织工作的原则性, 敢于抵制社会各种不良风气, 不为名所累, 不为利所移。锤炼过硬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通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培养亲民作风, 通过复杂环境、艰苦岗位磨炼务实作风, 通过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保持清廉作风。另外, 组工干部讲负责, 就要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工作。比如组织部的工作, 企业党建工作、职称人员聘任报名、档案工资报审批准、支部阵地建设等繁杂琐碎、原则性强, 这些工作看似细小, 却关系党的形象和群众评价, 关系到每一名干部的切身利益, 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求实敬业, 要严守规矩、严守纪律、严守程序。严格遵守各项保密纪律、严格按照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办事, 牢记“组织工作无小事”, 努力负责地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好。

当好组工干部——业绩上努力争光

创先争优首先要求组工干部体现在岗位上。为组织争光、为党旗添彩是对组工干部标准和精神状态的要求, 是为组织工作奉献、为组织工作负责的最终体现形式。是否做到了“奉献”和“负责”, 业绩是试金石。组工干部要努力培养“重在过程, 逢冠必夺”的理念,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恪尽职守, 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既是组工干部良好形象的展示, 更是将奉献和负责的精神内化于心, 外见于行的具体体现。

组工干部在业绩上要立足实际, 脚踏实地, 赶学先进, 创新工作, 唯旗誓夺、争创一流。像王彦生那样, 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 都能兢兢业业, 敢于创新超越。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用一流形象展现组工干部的时代风采;在做事上争光, 及时根据新时期形势任务, 研究新情况, 探讨新课题, 解决新问题, 在工作领域、思路、方法、机制上, 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充分体现出组织工作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无私的奉献 第7篇

满达人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图书馆工作至2000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长期从事二次文献的编撰工作;外国法制史、日本经济法,中亚文献等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图书馆馆报《信息窗》的编辑工作。为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孜孜不倦———致力于二次文献的编撰工作

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工作,早自50年代就已开始,经过多年的积累,在80年代以来的10余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充实和发展,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共编出索引、目录及资料汇编等20余种次,8万多个篇目,600多万字,其中连续出版的11种,总册数达4万余册。内容涵盖了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文献检索体系。[1]这些成绩的取得有着满达人先生的出色贡献。自五十年代他到图书馆工作后,他就致力于有关二次文献编辑工作,由他主持编辑的《文艺资料索引》在当时全国是寥寥无几的,这部索引奠定了兰大图书馆索引工作的基础。此后,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西部开发,他在科技情报的收集加工和选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他主持编辑和全编出版的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法学”、“人口”、“外语”、“高等教育”、“图书情报档案”、“自然科学学报”、“敦煌文选”、“领导艺术”、“西部开发”、“西北地区开发”、“国外边远地区开发”、“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等,约二十多种近六百万字的文献资料索引目录,因其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又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查找系统的文献资料提供了捷径,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一些文献出版单位高度重视,将索引作为立卷选题参考或直接作为选题编入,一些国内外专家教授对这一国内首创性的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学者邱均平认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引用文献数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说服力,表现了“强烈的核心期刊效应”。[3]1999年暑假期间,为了向兰州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献上一份厚礼,在他的主持带领下,完成了近70万字的《兰州大学校友著作目录》和《中国西部开发文献资料索引》(1985年-1998年)两部著作,随着两书在兰州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的出版,它们发挥出的作用,正如《中国西部开发文献资料索引》后记所言:加紧对西部开发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亦是当前我国加快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索引》融理论性、文献性、资料性、信息性于一体,并突出了政策性的特点,是近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研究活动的基本概括,为西部大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工具。它的重要作用,将会随着国家建设重点西移而不断地显示出来。而《校友著作目录》,无疑是对兰州大学校友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展示,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了解校友的科研情况,架起了一座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目录》所收篇目,广含文、理、医等各专业的论文、译文、专著、文艺作品、实验报告和科学考察报告等,编排方法则是依照校友所属系列、毕业时间以及本人发表论著时间排列,极其便利翻检查阅。

2 笔耕不辍———业余时间专注科研论著

满达人先生除了具备丰厚的科研知识及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本职工作,编辑大量的文献索引目录外,在业余时间他更专注于科研学术研究上。作为全国图书馆界、法学界知名的学者,满达人先生学风朴实,从不张扬,他结合所专长的法学和日语知识,致力于日本经济法、图书馆学、中亚文献、外国法制史等多领域的研究著述工作。十余年来,先后发表论文、译文80余篇,出版《经济法概论》、《文化教育法》、《中亚史地文献综述》、《简明俄语语法手册》和《现代日本经济法律制度》等译著、专著多种,约120万字。这些专著的出版,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有关立法活动,西部开发建设及东西方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并荣获甘肃省优秀译文、论文,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国际问题研究“八五”规划项目及科研成果奖励多次。

值得一述的是,满达人先生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项目的专著《现代日本经济法律制度》一书的写作。该书于198年立项,期间因变故几经修改,写作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对一个年迈八旬的老人来说,他的写作是在八小时以外进行的,这期间的甘苦可想而知,为了让该书尽早与读者见面,满达人先生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忘我写作,使本书如期与读者见面。在时隔十多年的1998年终于问世,被法学界誉为研究日本法学的跨世纪著作。1985年他对日本著名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一书的译著工作,期间因旧版改新版两易其稿,完全也是他在工作之余情况下完成的,翻译工作历时三年,先生常常是废寝忘食。该书出版后,被东京日中文化学院作为“中国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编入《中国研究日本学者要览》一书,在日本法学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作者金泽良雄先生亲笔致函,对先生翻译该著表示感谢,称赞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该书现已成为国内一些高校政法、商经院校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并为很多科研论文及教材所引用。对这一科研成果在国外信息传递上所起的作用,有的人喻先生为“无名英雄”。

特别需要记述的是满达人先生《中亚史地文献综述》的编译工作。该书由他根据日本《世界历史事典》中的“中亚”部分编译而成,加强了作为中亚地区的中国西部的大量中外文献史料,形成一部集古今中外有关研究中国西部史地文献资料的综合性工具书。全书虽只有19万字,但所涉及文献资料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尤其是书中增补和突出了我国自汉、唐以来的文献史料内容,最有份量的一笔是作者对原著的翻译和对“增补”资料的引用,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刻板照搬,而是既有筛选,又有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述,褒贬相宜,观点明确,中外文献渗透结合,成为对我国西部中外文献研究成果的总汇,一部研究开发我国西部重要而难得的文献史料汇集。[4]

同时,满达人先生在法律学、图书馆学方面不断进行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图书馆改革与立法方面著述颇丰,形成理论体系和独到见解。

3 无私奉献———创办馆报《信息窗》

自五十年代初满达人先生到兰州大学图书馆工作,到他逝世的五十多个春秋,图书馆由小变大,成为今天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大馆,这期间记录着满达人先生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忘我的奉献。不论是满先生卓有成效的二次文献编辑工作,还是科研著述,都是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执著追求的最好验证。

1991年1月1日,满达人先生在他75岁之年,怀着一位学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热爱,不辞辛劳地创办了兰大图书馆馆报《信息窗》。从创办到他去世的十余年间,编辑发行87期,载文1000余篇,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了国内外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各项工作进程及最新动态、馆员心声、读者培训、文化艺术等,融知识性、信息性、资料性于一体,为广大师生了解馆藏、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众多良机,并多次荣获兰州大学校内优秀报刊荣誉称号。满达人先生常年不计报酬主持《信息窗》的编辑工作,对他视作生命一样的《信息窗》倾注了大量心血,即使在患病期间,仍关心《信息窗》的编辑、刊印工作,亲自组稿完成了2002新年刊的编辑工作。这种为事业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着他的生活和工作,他不像一般老人退休后享受清闲时光,而仍接受返聘工作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并乐此不疲兢兢业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这是对满达人先生最贴切的写照。满达人先生辞世后,各任领导都十分重视《信息窗》的编刊工作,如今的《信息窗》经过20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已编辑发行210期,载文2200余篇,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为主线,重点宣传资源优势,突出服务特色,反映读者心声,展现图书馆人的精神风貌及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最新发展,已成为具有强大信息辐射力的校内外精品报纸,成为兰州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窗口,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在提升和宣传图书馆的声望及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满达人先生出色的成绩,他承担着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全国外法史研究理事、甘肃法学会顾问、甘肃老年科学工作者协会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甘肃省译协《翻译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并多次被聘为甘肃省图书档案资料、翻译等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

在满达人先生长达50余年的图书馆工作生涯中,不仅对兰州大学图书馆的文献目录索引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把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开发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他对图书馆学理论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图书馆的改革与立法方面有所创新,在兰州大学图书馆发展史上,满达人先生可谓呕心沥血,贡献良多。

参考文献

[1]满达人,白秀华,赵书城.任重而道远:对我馆40年来二次文献工作的回顾[J].图书馆建设,1998(5):17-18.

[2]杨丽梅.晚晴犹愿赋新篇:记图书馆研究馆员满达人先生[J].兰州大学报,2000-1-10

[3]邱均平.二次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的综合开发与统计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1989(4):122.

无私的奉献 第8篇

2013年9月, 笔者有幸随四川农业代表团赴乌干达开展农业交流活动, 代表团活动计划之一是用小半天时间代表省政府领导看望和慰问“南南合作”项目的30位驻外专家。即将踏上想往已久的非洲, 亲身体验专家们在非洲的工作与生活, 我心中满怀期待。

在压力与威胁面前不屈不挠

非洲普遍的落后、贫穷、炎热尽人皆知, 乌干达的情况在“南南合作”的国家中还算较好的, 但连中国20世纪70年代都不如。没有水电、每天要担水拣柴又孤单无靠, 在生存的艰难中时常交织心理与业务压力, 要在人地生疏、语言习俗隔阂、环境条件恶劣的乡野市镇, 超越血脉、种族、肤色、语言、文化、习俗等来营建新的关系, 业务工作也要从零开始。要在这样条件下长期生活工作, 其难度如移山。

水产工程师陈太华告诉我们, 起初有一阵特别想家, 看天上月亮星星时, 想到家人也在同样的星空下, 很能安慰自己, 高级农艺师卢远华所写“星愿”小诗正是这一写照。小组中就曾有人连续数天从早起来望着眼前的大山痛哭号啕, 就象无助的孩子。陈太华的内心也是软弱的, 只不过没有表露。他深深理解体谅人, 没有嘲笑, 反而以真正男子汉气概用理智与意志选择积极与坚强。

他们中更多的人, 就是这样, 将小我深埋心底, 以主动负责任的态度有意转化压力为动力, 甘心为他人奉献, 使服务对象深深受益。坚持一段时间后, 当受益的人成群不断向他们表达真诚感恩时, 他们找到了心理平衡的支点, 有了超越自我之外的动力, 进入到人生崭新境界中。

好些人就是在这样的境界找到人生价值与方向, 并乐此不彼, 反复请缨前往。有的人多达三四次自觉参与, 如水产工程师喻大庆, 高级农艺师卢远华、潘昕、方正等。乌干达项目队伍中, 第二次及以上自愿选择参与的人超过25%。他们是自觉奉献的一群, 是将人生最美好时光甘愿奉献给国家、奉献给非洲、奉献给世界的坚韧而伟大的群体。

质朴地选择给予和付出

专家在各自的基点, 务实豁达, 不等不靠, 展现的是中国平凡技术人员的风采, 无不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与好评。唐高民高级农艺师告诉我, 他被分派到了尼日利亚最基层, 住在乡镇, 每日就从农民田间走过, 但起初难以传递技术, 看农民操作拙劣干着急却帮不上手。起初他还像在国内一样, 等待对方组织安排, 坐待无望, 他也不清楚怎样工作才好, 没事的日子让人真是难受。不久, 他调整自己思想行为, 自觉行动, 主动走入农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生产技术。虽然语言交流存在障碍, 但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消除了隔阂, 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 吸引了远近的人来身边观摩学习, 还引来农场、企业上门咨询相邀。他在当地远近闻名, 孩子们每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都与他打招呼, 校长老师对他也推崇有加。当地人的认可、接受与欢迎很是慰藉偏居异乡孤寂的唐高民, 也激励他在艰苦中的更加自觉与甘愿。快要离开那里时, 他总在思索, 走后能为他们留下什么?他认为中国南瓜能给他们带来福祉。除教导传授木薯栽培修剪技术外, 又专门示范种植南瓜, 请人来观摩参观, 传授食用方法。他买来大锅, 到集镇摆摊, 热情招呼过往行人品尝煮熟的南瓜, 无偿赠送种子。他用自己的技术与热情为贫穷落后的人民留下了希望与温暖。

放弃享受执着于人生追求

在这物质化的时代, 谁能主动舍弃自身利益换取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苦干, 这不是犯傻吗?他们都有知识有技能, 有健全理智, 有正常情感, 然而他们却执着地选择并去努力拼搏, 尽心竭力追求生命价值。高级农艺师昝文明、农机工程师陈先起等专家或其妻子告诉我, 他们不是为金钱和美名, 纯粹是为了使人生厚重充实, 不想过那轻飘飘享乐虚空的日子, 愿意为之付出。当儿孙绕膝时, 因有这份曾经厚重的生命足迹, 就能自豪地回味人生, 这是好些人异口同声对我叙说的生活向往。

陈太华, 尼日利亚一期首次出去两年。2011年, 执意再到乌干达, 微薄的津贴待遇实在亏负他的能力, 他却一点不在意。他的妻子不得不尊重并支持他的坚定选择。他明知在非洲工作的艰辛与难度, 却毅然决然, 毫不犹疑。他似乎是那主动跳火坑的傻子, 实际是最能吃亏挑大梁的先锋。他以工作示范实效打开乌干达水产工作局面。我们见到他时, 他因结肠疾病, 身体消瘦不少, 但至今从未要求退离岗位。

生活上的这群“傻子”, 却在工作上追求实效、卓越与高度。果树专家唐宗君在尼日利亚探索出的“幼果树综合覆盖新技术”, 由于取材便捷、几乎没有成本, 简单又科学, 得到推广应用, 使当地受益;对应邀规划兴建的酋长果园, 他说, “毫不夸大地说, 至少几十年之内, 方圆大面积范围内, 酋长的这个果园都是当地一流的。”

沼气专家李明江, 由于该专业只有他一人单打独斗, 工作更显艰巨, 他未雨绸缪, 在国内时就着手收集整理各样资料, 准备极为充足。尼日利亚示范工程缺少资金, 他热心将个人津贴垫支, 又千方百计设计制作模具部件, 选取施工工艺。他自豪地总结, 沼气池的成功点火、其中采用的五大亮点技术工艺是其骄傲。解决中间碰到的一个个难题, 虽然考验他的综合能力, 但也带来无比的快慰。回想当初倾尽禳袋, 感到实在冒失, 完全将自己推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临到要回国了, 不见对方报账还款时真捏了一把汗。在粮农“南南合作”成果展示会上, 沼气池的建成与点火成功格外令人瞩目。

水产专家谭飞在尼日利亚总统农场指导养殖, 他不仅手把手传授技术, 更是从最基础小事着手, 自己拿出津贴购买原材料, 指导制作工具器具, 并严谨地整理成专业文章传递给尼方。

魏润武和李洪林在乌干达的杂交谷子示范一炮打响、李贵强一人的苹果栽培深得人心……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张扬着自我, 发挥出独特的专业影响, 展现人格魅力,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大智大勇应对生命严峻挑战

2010年尼日利亚二期20多人出行时, 在出行航班上, 水产工程师钟维林, 因旅途劳顿, 快到目的地时, 一下子晕厥, 多亏高级农艺师罗中平及时发现, 采取紧急措施, 化解了生命之虞, 整个机上乘客无不为合力胜过死亡的恶魔热烈鼓掌。

在工作结束回国一段时间后, 罗中平、李明江分别向我谈起回程路上的惊骇往事。2012年2月, 从尼日利亚阿布贾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因航班晚点7小时, 一群专家被安排在旅店停留, 本是归心似箭, 又不得不进入生疏境地。“屋漏偏逢连夜雨”, 详情他们没说, 完全是身外不可控的事, 以为很难完整归师, 要丢命付代价才能摆托。他们却并没有声张来动摇人心, 几个人商量后独自默默担当, 无声无息小心翼翼地关切防范。上了飞机他们暗自庆幸, 顺利抵达北京, 悬起的心才落下来。哪知, 李明江回到家, 才发现包里的现金少了几千, 他也只得独自担当, 好在他对金钱大度, 曾为了沼气示范将个人津贴一直借出。

在陌生的地域遭遇什么, 不是都可控的。在选择机会时, 就隐含了巨大的风险, 风险的规避也多依赖人的机智勇敢。若没有他们的大智大勇, 众志成城, 如何能在危机、阴暗势力破坏与毁灭中勇往直前。他们为着向往的事业冒大风险, 并取得队伍多批次出入的顺利成果, 实在是斗士的胜利。

清醒的抉择与使命的担当

要在贫穷落后的非洲长期生活工作, 无论有怎样的美景、金钱诱惑和个人企图, 其抉择都必长久触及个人与家庭生活实质, 需要放弃既有稳定与优裕条件。

从旅途的惊骇事件看, 如果他们没有事先料想安排, 用大局责任担当防范化解风险, 不会幸运避开祸患。他们长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也多如此类。这表明, 他们把自己置身危险与不确定, 是清醒理性的, 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是他们人生、工作、事业、生活的大无畏抉择。

这抉择背后, 是他们对国家、机构、组织的完全信任, 这样即意味着时时须摆上沉甸甸的自己与家人的牺牲, 这是队伍中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他们总结中难有提及的这些牺牲, 切实构成了“南南合作”平台核心工作运转的前提与基础。

在巨大如山的压力面前, 若不是使命与担当, 他们可以找理由打退堂鼓。然而, 除个别因身体原因外, 没人中途退缩。

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 割舍了常人难以割舍的。水产工程师周林老母在他回国之日去逝, 母子真是生离死别;农学专家刘学琦, 妻子独自处理老人后事, 自己在国外的那份伤感和着初期进入环境的不适都独自消化;2011年尼日利亚当地局势不稳, 专家们陷入困境焦虑……过往一切的磨难, 没有击垮打到他们, 却成就了今日值得夸耀、显出能力、引为骄傲的话语要素。选择苦痛需要勇气, 战胜苦痛需要的是能力, 专家们在苦痛中奋进担当, 实在是大无畏的人。

甘愿舍己小爱成全世界大爱

水产工程师王忠诚, 在妻子的支持下, 丢下家中4个上了年岁的老人;畜牧兽医师李洪林, 在单位的关心鼓励下, 丢下出车祸卧病在床的老人由妻子担当;农艺师魏润武, 个子矮小, 不喜欢张扬, 却极其踏实, 可爱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讨远方父亲的欢心, 表达自己的思恋;李明江临行前脚部扭伤, 妻子挽留不改志向, 在同伴的帮助下, 拄拐出征, 妻子没有一丝抱怨, 理解并支持他去实现志向;高级农艺师曾永明在待命期间, 身体大手术, 不是借机退却, 一心关注的只是工作事业, 妻子没有抱怨, 自掏腰包去国外照顾他;高级农艺师张纯国, 放下家庭与单位优裕, 妻子老人从未经历亲人这样远行相隔, 却全家一心……他们本是家庭的顶梁柱、妻儿老小的依靠, 然而, 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都自觉选择顾全大局, 舍小我来顾国家、顾大家, 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男儿人生责任与担当, 以这样的方式向素不相识的他国异乡贡献出份份爱心, 这个平台是以无数爱心生命筑起了技术交流的舞台。

对异国同僚、伙伴、农民尽心传授技术、交流成果是他们工作本份与责任, 然而, 就是对周边无关工作的孩子、老人们, 他们同样显出友爱、关怀甚至慈父、儿女般的情怀。他们普遍广受学校推崇, 受孩子们、民众欢迎, 不是偶然现象, 乃是一群人不约而同的行动带出的整体社会效应。

农学专家何昌勇, 先后3次出征非洲, 每次都比上次担当更大、更重。他的质朴情感也非同寻常。在一次出行的路上, 碰到一位赤身露体的老年妇女, 他二话不说, 赶紧将自己的外衣为老人披上, 老人感动得涕泪交加, 将鼻涕泪水一个劲地抹在他胳膊与身上, 当时他心里感到特别恶心, 但他却以为, 老人必是按当地风俗如此最隆重地礼待他, 他忍耐平静接收。我们的专家, 能以己之心去爱人, 又将心比心来回应非同寻常之爱, 这博大的爱心一幕实在让天地动容。

罗中平, 水稻示范田的成绩远近闻名, 就连孩子们, 个个都对他好感, 纷纷和他照相, 他热情地与孩子们照相后, 又耐心地给每个孩子们看他们在相机中的笑脸。我看照片, 孩子们就象围绕自己熟悉的尊长、父亲一样个个欢喜团聚在他周围, 仿佛一张大家庭的合照。这份爱的情怀会怎样滋润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激发人生梦想, 难以度量。

一路, 代表团合计着如何能使专家们在短暂的慰问会后斗志再次激发。他们能接受“精神讴歌”无形的灵魂大餐吗?

一下子面对从乌干达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众专家, 那瞬间强烈的记忆与现实对比冲击, 使我禁不住感动, 以致梗咽难言, 他们在外经历过什么, 脸上的沧桑都已写明。这感觉正如我2012年2月见到从尼日利亚出征近两年返回的那支队伍时一样。为何感动?相比于他们的亲历承受, 我的事后间接感应与他们进入到真实环境中的日日经炼不知削弱了多少倍。我是因眼见他们受苦流出酸楚怜恤的泪, 还是为他们站稳而感动骄傲的泪, 难以区分。我分明在好些专家们的眼中, 看到了同样的热泪, 众人的招呼声中听闻哽咽。他们的泪为何而流?是被组织特别关怀理解宽慰后的痛楚释放?是生命经受住了严峻检验, 要得胜报喜来的喜极而泣?是政府、家乡组织对他们长久牺牲给予价值认同带来的感激?还是……有专家善解人意, 打破空气中弥漫的伤感, 大声说“看到你们来就像看到自己家里人来了”。唯有一颗超越小家、心中想着大家、装着国家、以四海为家的心, 才会如此说话, 这句充满人性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消融了我们心中那酸楚, 转而在感动中欢笑寒暄, 安慰激励。慰问会因为代表团特作的“南南合作专家精神讴歌”进入高潮, 大家欢声雷动, 掌声经久不息, 那无数背后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在这莫大的理解与认同中升华, 那辛劳播种期盼收获的激情又荡漾开来。

生命只有用生命才能衡量出轻重, 他们这一小群的生命, 实在已撬动千万非洲民众, 也必将会影响非洲、影响世界。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依旧浮现, 仿佛要成就一副整体图画, 一直延伸开来, 要从中国接连到非洲, 从现在触及到未来, 从今时穿越到永远。

我们一行远涉重洋, 行程万里, 航班数起数落, 辗转中不分昼夜, 旅程的劳顿与疲惫远超出我的想象, 我几乎要调动身体潜能极限来承当。非洲的原生态景致确实震撼冲击人的视觉, 我的短期旅行过客式新鲜感, 很快被满目荒凉、贫穷、匮乏消没。见到专家们强烈的冲击与感动, 慰问会场面令人难忘。一连串经历引发我联想, 专家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过往故事, 涌入我心。当我一再抛弃远观的虚浮, 近距离思考体会时, 才豁然发现他们生命的厚重。

非洲农业发展的成功愿景, 经过“南南合作”这群人的实践, 不再是理论预测, 乃将是指日可待的发展预期, 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 “南南合作”的“火种”作用将带来划时代的非洲与世界农业成就。

亲情付出 无私奉献 第9篇

当你走进横峰县葛源镇敬老院,你就会在这个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庭院里,见着一位时而修剪着树枝花草,时而搀扶着老人散步,时而同老人拉家常的中年男子,他就是院长周国彪。

2003年7月,镇党委书记找周国彪谈话,要他出任敬老院院长。毫无思想准备的他,思绪万千,彻夜难眠。当时的敬老院里杂草丛生,老人的五保金每人每年只有600元,庭院经济只靠每年养几头猪和种几垄蔬菜来支撑。老人每餐只吃一道菜,每星期只吃一次荤,生活很苦。不改变这种落后的窘境,岂能对得起组织上的重托?周国彪首先从院外临街的一块空地入手,着力构想建新店面。当时镇领导准备用这块地种植风景树,他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镇领导的支持。地皮虽争取下来了,没有资金怎么办?他利用人缘好、熟人多等优势,采取赊欠材料款、人员工资的办法,于2004年建成了一排占地300平方米的店面出租,每年为院里创收5万余元。

虽然院里每年有了5万元收入,但周国彪并不满足,他又购进15头优良小猪种,扩种蔬菜2亩。有了较充裕的物质基础,闲不住的周院长又开始考虑如何改善老人的生活。首先,他从老人的饮食入手,将老人的中晚餐由过去的一餐一菜式改为一餐一荤一素两菜式,每逢节假日,还为老人加一次餐。老人过生日时,院里给老人送上寿面、鸡蛋和50元生日贺礼。其次,他将老人的房间装修一新,铺设自来水管、安装闭路电视和太阳能热水器,为老人室内添置衣柜、床、鞋架、衣架等,并且每年为老人添置两套新衣。

老人室内条件改善了,周院长又开始着手规划庭院的美化。2007年至2008年,院里投资23.8万元,购买了56棵风景树、22种花卉、10余座形状各异的湖石雕塑,新铺了500平方米草坪,硬化了600平方米通道,将2600平方米的庭院装饰得环境优雅、风景宜人,为老人筑起了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场所,也为葛源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周院长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无微不至。2009年2月的一天深夜,72岁的刘美福老人突患严重的脑溢血,生命垂危。周院长得知后二话没说,立刻将他背到镇卫生院抢救。由于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当晚周国彪又把老人转送到县人民医院医治。周院长背着老人楼上楼下做检查,拍片子,取药送药。半个多月后,老人康复了,可周院长却累得筋疲力尽。妻子嗔怪道:“你看你,累得像什么样了。”可周院长笑着说:“我虽然累点,但很值得,为老人服务,我心里觉得舒坦。”

78岁的刘双梅老人身患肠癌,生命垂危,周院长一直亲自护理在她身边,十几天如一日,端屎端尿,送水送饭,换洗衣服。老人去世前握着周院长的手说:“周院长,你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啊!”

无私的奉献 第10篇

2013年, 施伯洋同志带领全委干部职工, 求真务实, 履职尽责, 全面推进班子建设, 党建工作再创新佳绩。2013年, 全委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 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 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禁得住考验的干部队伍。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定期举办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开展“两评比两创建”活动,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抓好干部队伍教育管理,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全年共发展党员23名。进一步完善廉政制度建设, 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深入开展市容园林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建立“第一责任人”问责制度, 对重大工程实行招投标, 对资金安全、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施伯洋同志重视走访基层、深入群众, 一年来, 多次走访基层, 到一线职工中去, 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广泛开展谈心工作, 不拘泥于时间, 不拘泥于内容, 敞开心扉, 沟通交流, 倾听群众的声音。2013年,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共发放《征求意见表》百余份, 收集意见和建议十余条。为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3年, 施伯洋同志牵头对河西区市容环境管理指挥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和升级换代。目前, 河西区的数字城管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42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内的13个街办事处、257条道路、606个社区, 完成了市区两级数字城管平台信息的兼容对接工作, 实现城市管理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动态管理,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长效化管理水平。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施伯洋同志注意严格要求自己, 脂膏不润, 廉洁奉公。在工作中, 态度坚决地抓党风廉政建设, 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行为,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 大力开展廉政建设。在生活中, 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 防腐拒变, 警钟长鸣。

上一篇:原发性高脂血下一篇:我国老年大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