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因范文

2024-07-25

管理基因范文(精选12篇)

管理基因 第1篇

1 文化与企业文化

管理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管理一个小企业靠权威可以, 管理一个中型企业就要靠制度, 管理一个大企业必须靠文化。那么, 什么叫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世界上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直在努力, 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诠释文化的内涵。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广义上来说,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狭义上讲, 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信仰、风俗人情、道德情操、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等。

而企业文化, 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上世纪80年代初,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专家艾伦·肯尼迪花费6个月的时间, 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撰写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1981年出版后, 迅速风靡全球, 成为定义企业文化的权威论述。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成功而卓越的企业都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即为全体员工所遵守, 但往往又非书面约定的行为规范。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 导致了企业的兴与衰、成与败。在两个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的企业中, 由于企业文化的强弱, 所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

从人性研究中我们发现, 一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但根本的原因是受人的动机的作用, 任何行为都会有动机, 人的动机虽然没有对错之别, 但却有善恶、正邪之分。也就是说人的动机会受到人的信念、价值观、周遭环境的影响。正念、积极的价值观, 会指导人向善、趋好。所有的这一切, 又都源于文化。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创造出的文化, 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功能和作用:一个被积极文化熏染的人, 做事就会热情主动;一个受消极文化影响的人, 做事就会消极拖沓。

人是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对员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使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技术、组织技能等诸多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当今, 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财、物的竞争, 而是人才的竞争与文化的竞争, 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只有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后, 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使企业与员工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 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作为一种经营性组织, 其生存、发展战略选择不能脱离其组织生态环境——企业生态环境。文化是影响企业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文化是大环境, 企业文化是小环境。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必然要与企业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区域环境相融合。

总之, 文化影响人的行为、道德和劳动效率, 文化同样影响企业态度、价值观和管理方法。文化决定企业的生存之道, 企业文化则左右企业的发展方向。

2 文化基因影响管理模式

文化基因和管理模式相互影响, 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而管理模式能促进文化基因的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

就日本、美国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比, 就不难发现不同文化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日本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关系, 重视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 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 侧重于依靠人对企业进行管控。一方面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含蓄的控制, 企业更侧重于通过确立信仰, 灌输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使其自觉地与企业目标与要求保持一致。

美国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 重视刚性岗位规范与制度安排, 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 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 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 对日常问题处理的程序和要求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严密, 专业化程度很高, 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 不得随便交叉。

而我国不少企业,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既兼有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管理方面的特点, 如讲究责与权, 奖与惩, 而同时又兼顾我国人文文化, 强调团队的协作与互助。这种管理的优势在于, 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心, 主张了互助友爱、团结协作, 有利于凝聚团队合作精神和企业集体荣耀;缺点是管理上容易形成职责不清、姑息迁就等弊端。

中西方管理方法的不同, 源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模式的不同。西方是十字架文化, 也就是圣经文化, 所以西方人的思维是直来直去, 强调人定胜天, 喜欢挑战、冒险与战争。因此, 必须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在法律的基础上来保证民主, 担负责任。西方讲究法律, 是因为西方是没有根的民族, 比如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是个移民国家, 没有根, 从零开始, 所以必须建立法律, 才能保障一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是有根的民族, 这个就是文化, 就是道德。打开经典文粹, 无不散发出一种思想“天人合一”,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达到阴阳平衡。中国文化属于农耕文化, 特别是在民营企业, 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人们讲求“亲缘、血缘、地缘”关系, 习惯于家族式管理, 尊重权力, 乐于稳定, 功利主义较强;讲求互相关心, 期望群体对自己关注, 相应地, 对群体和组织忠诚度也高。

不同的企业文化由不同的价值观构成, 有些价值观是所有企业共同需要的, 比如“担当”、“执行”、“创新”等等, 这些都是全球范围内企业文化的共性特征。但是, 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 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比如:服务业为了防止员工与顾客产生纠纷而强调“顾客永远是对的”;软件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而推崇“创新第一”。从外部猎头而来的人才最大的挑战就是企业文化冲突与文化调整, 因此必须进行同化或者统一。所谓“道不同, 不为谋”。

实践证明, 世界顶尖企业成功的基因就是他们拥有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 像通用电气推崇的三个传统“坚持诚信, 注重业绩, 渴望变革”;沃尔玛的基本信仰“尊重每位员工, 服务每位顾客, 每天追求卓越”;英特尔的精神“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等等,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 助推企业傲立世界。

文化定位也不是单一的, 往往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综合的。例如海尔, 海尔是企业文化的集大成者, 海尔人以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企业辉煌, 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海尔的管理模式就是三合一:日本管理 (协作意识和吃苦精神) +美国管理 (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

4 以企业文化促企业腾跃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然而, 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 又必须经历诸多变革、转型期, 如何克服企业内外部的震荡, 保证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顺利实现企业生命周期地平稳过渡, 进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建立与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爬坡的关键时期, 面临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 迫切需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要在技术、资源、人才下工夫, 还要在品牌、文化和制度等方面上做文章, 特别是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是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过去一直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此间成长的企业在经济上、政治上依赖于管理机构, 对企业文化没有足够重视。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 归根结底是企业主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 感觉“企业文化”太虚没有“真金白银”实在。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加强文化建设已成为各界共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要明辨人与企业, 企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把企业文化体系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去深谋远略。建立企业文化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验, 从而完成从创业到创智、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管理升级再造。

二是提炼鲜明的企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也就是价值观的确定。但是, 要真正提炼出一种被广泛认同、经得住时间考验, 对企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企业价值观, 并非易事。这里必须解决好一个基本问题, 即选定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 主要包括:一是精准定位, 目的明确。应当明确所要建立的是“面向所有员工的价值观”, 不是企业主个人的价值观。二是广泛参与, 深层认同。价值观的提炼一定要让员工参与, 避免说教, 阳奉阴违。三是内涵丰富、简洁明快。既具有企业特色, 深厚底蕴, 又特色鲜明, 易于记忆;既不要过于俗气, 又不能故作高深, 晦涩难懂。

三是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 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 它可以植根于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各个模块。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更加有成效, 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管理活动。当企业文化建立后, 要注意把企业文化分解出具体的行为标准, 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内化于心, 固化于制, 外化于行, 不断宣传, 广泛传播, 让企业文化在广大员工心中生根、发芽、结果, 转化为共同价值观, 形成企业精神。员工情感上的回报会产生极强责任心和巨大创造力, 使遵章守纪和自我约束相融合, 发挥“文管”和“法治”的叠加效应。

四是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文化修养。由于发展阶段原因, 目前, 我国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仍处在以发家致富为目标的初级阶段, 企业主眼界与境界较低, 并无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领导能力, 但往往企业主的行为又直接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方向。因此, 要彻底实现民营企业从家族制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 就必须在管理者中, 大力培养文化修养与品质, 使他们能体悟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 实现两种“文化”交融, 促进企业人文精神与氛围, 并通过以身作则, 形成表率,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融于企业文化的激流。

转基因食品管理规定 第2篇

据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改良品种有毒,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确实可能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英国科学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仍可提示人们转基因食品可能有损于人类的健康。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1 种食物过敏的人还会对1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原因就在于这种食品中含有了导致过敏的蛋白质。例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营养物质破坏

有研究者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造成基因污染

大量的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

美国如何管理转基因食品? 第3篇

自愿标识的理念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关于标识转基因食品的讨论,始于1992年,最终于2000年出台了一个指南草案。该指南援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重申了对待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实质等同”的原则,即转基因食品虽然在生产方法上与传统食品有区别,但食品本身却与后者并无本质不同。基于这一原则,提出了转基因食品自愿标识的理念:是否标识由厂家自行决定。

不过,“指南”同时指出,与传统食品一样,标识转基因食品应恪守食品标识的一般规范,即真实性(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经过证实的)和准确性(不要误导,有些信息虽然是真实的,但不完全,因此会误导消费者)。

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食品,无需特殊标识;而对于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某个传统食品,则应进行个案分析:该标的要标完全;“可标可不标”的如果要标,就一定不要误导。

哪些信息是必须标识的?

对食品强制进行某种标识的前提如下(如果缺乏某种标识,会造成以下情况之一):

① 危害健康或环境(如低热量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则需要标识,否则会危害健康);

② 误导消费者(如声称食品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则必须标明其含量,否则就是误导);

③ 某食品与其他食品看似相同,实则不同(营养、口感和功用等),如不加以标识,消费者会误以为二者等同(如低脂人造黄油不能用于油炸,所以要标明)。

对于某种转基因食品,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也必须标识:

①如果与相应的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发生了显著改变,原有的名称已不能正确描述该食品,此种情况下,该转基因食品必须标识;

② 如果食品或食品组分的使用方法或使用后果存在某种问题,则应在标签中予以说明;

③ 如果与相应的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组分发生了显著改变,则必须标明具体的改变;

④ 如果消费者仅通过食品名称无法判断转基因食品含有的过敏原是否存在于该食品中,则该食品必须在标签中给予说明。

如何正确标识转基因食品或非转基因食品?

关于正确标识转基因食品,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提供了一些范例。鉴于这种标识使用较少或几乎无人使用,在此暂不列出。

由于强烈要求标识非转基因或不含转基因的呼声颇高,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表明,目前可能存在诸多误区。

一是使用“不含有遗传改造的生物”(GMO free)或“非遗传改造”(GM free)可能不准确,应将遗传改造换成生物工程。“指南”认为,生物工程(即我们通常说的转基因)是遗传改造的子集,许多传统食品是经过遗传改造的,却并未经过生物工程处理。“GMO”中的“O”全称是organism,即生物。如这样标识,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食品中含有生物(大多数食品并不含生物,酸奶等是例外,它含有乳酸菌);

二是使用“不含有”(free)的表述方式可能不准确,即便是传统食品,在处理或运输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转基因成分的污染。更有甚者,基因漂移造成的污染也会使 传统食品最终被检出转基因成分。所以,如果你标识为“不含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可能并不准确。如果要应用这两种标识而又兼顾准确性,那么必须设立一个检出阈值的标准,低于此阈值则可称为“不含有”,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并不提供此阈值和相关的检测认证。

因此,正确的标识应该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我们的产品没有使用生物技术”等等。

三是标识非转基因食品时不得隐含歧视转基因食品或表明该产品优于后者的涵义。你可以使用“我们的产品没有使用生物技术”的标识,但结合上下文后不能有“歧视”的涵义。 这是大家误解比较多的一点,很多人据此得出了不允许标识“非转基因”的结论。但实际上美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防止转基因污染。

防止转基因污染

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有机计划(NOP)对有机作物的种植、生产和处理过程建立了严格的监控以防止转基因污染:

① 禁止使用含转基因成分的种子,有条件的可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确保从源头杜绝转基因污染;

② 种植时必须要设立缓冲/隔离带,缓冲带里的作物以有机方式培养,但最终却作为常规食品出售。缓冲带的面积大小由认证机构评估,确认其能防止转基因污染或其他污染。

国家有机计划并给有机种植户提出如下建议:

① 在种植时间上与转基因作物错开,以防止基因漂移造成的转基因污染;

② 明确标识《有机作物种植区》;说服相邻的农场主不种植GMO或远离GMO种植地;

③ 严格清洗农具;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等等。

即便如此,在美国出口到欧盟的有机食品中,依然被检测到了转基因成分。

于是,北美的有机从业者顺应潮流,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组织—非遗传改造生物计划。该组织的口号为“每个人都应享有知情选择‘是否消费转基因食品’的权利”。该组织提供了北美唯一的检测转基因成分的第三方服务,其检测标准(阈值)与欧盟接轨,检测由认证的专业机构完成;通过认证的可以发放“Non GMO”(非遗传改造的生物)的标识。

自2008年秋以来,非遗传改造生物计划在有机食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该组织的出现为有机食品的不同认证方式—美国国内的“基于过程”的认证方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基于产品”的认证方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确保了有机食品的顺利出口,同时也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基本上是“科技至上、发展优先”的国策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延续,因此它更多地强调转基因食品作为普通食品的特性,从而采取“无罪推定”的原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该食品会损害健康就不要求标识。但转基因食品的目标产物大多是作为蛋白质出现并发挥功能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是决定其功能的基础。以Bt(苏云金杆菌)蛋白为例,已有试验表明Bt晶体蛋白会致人HL-60细胞凋亡,而Bt农药对多种人类细胞的危害则早在2000年就有报道。

简言之,一种有杀虫功能的蛋白质是应该被简单地视为“食品”的天然组分,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药品”来评估?对此,美国较为激进,而欧盟则趋于保守。

管理基因 第4篇

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 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条例》规定, 从事Ⅲ、Ⅳ级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 应当在研究开始前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 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 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主要包括: (1) 转基因动植物 (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 和微生物; (2) 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3) 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4) 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安全评价管理工作, 并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以及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三条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 一般应当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3个阶段。中间试验, 是指在控制系统内或者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小规模试验。环境释放, 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进行的中规模的试验。生产性试验, 是指在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

第十七条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 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或者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 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定、登记或者评价、审批前, 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九条生产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 应当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

生产单位和个人申请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 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外, 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 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通过品种审定; (2) 在指定的区域种植或者养殖; (3) 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4)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 应当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 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加工、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第二十四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基因安全事故时, 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安全补救措施, 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境外公司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或者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的, 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下列条件的,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试验材料入境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 (1)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 (2) 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 (3) 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生产性试验结束后, 经安全评价合格, 并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 方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定、登记或者评价、审批手续。

第三十七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出口农产品, 外方要求提供非转基因农产品证明的, 由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转基因农产品信息, 进行检测并出具非转基因农产品证明。

第三十八条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 没有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的, 或者与证书、批准文件不符的, 作退货或者销毁处理。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不按照规定标识的, 重新标识后方可入境。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 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 未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擅自将农业转基因生物投入生产和应用的, 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和应用, 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 未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擅自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 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进口, 没收已进口的产品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 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链接

美国转基因市场饱和种子公司瞄准中国

新华

美国农业部称, 到2012年, 美国种植的88%的玉米和94%的大豆是转基因的。报道说, 在美国市场如今已充分饱和的情况下, 种子公司正瞄准中国和南美, 以推动利润增长。

主要参与者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杜邦公司和陶氏化学公司, 以及德国的拜尔公司和瑞士的Syngenta公司。

据报道, 除了玉米和大豆, 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还包括棉花、甜菜和油菜籽。美国政府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担保。该行业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受农业部监管, 而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则负责其食物和食物成分的监管。

在欧洲, 质疑的声音很强烈。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禁止转基因作物。

美国农场主尽管要花更多的钱购买转基因种子, 但他们发现这样做值得。比如说, 玉米和大豆经过基因改良后, 能增强对杂草和害虫的抵抗力, 有利于农场主提高产量。

管理基因 第5篇

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试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各直属单位、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为加强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行为,防止滥用,保证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特制定《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

执行。

请有关省、直辖市卫生厅局将此文件传达至部管医院(即原卫生部直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保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质量,使临床诊断和治疗更为科学、合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指以临床诊断治疗为目的,以扩增检测DNA或RNA为方法的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连接酶链反应(LCR)、转录依赖的放大系统(TAS)、自主序列复制系统(3SR)和链替代扩

增(SDA)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设立在二级以上医院。第四条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必须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检验试剂开展临床基因扩增

检验项目。

第五条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卫生部临检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临床检验中心(以下简称省临检中心)负责对所辖行政区域内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实验室设置和验收

第六条 拟设置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医疗机构按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见附件)筹建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由其法定代表人向卫生部临检中心提出技术验收申请。申请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1、拟设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医疗机构的所在地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本机构的基本情况、对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需求情况以及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运行的预测分析;

2、拟设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设置平面图;

3、拟设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将开展的检测项目、实验设备条件和有关技术人员资料。

第七条 卫生部临检中心和省临检中心共同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按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对提出申请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进行技术验收。验收完成后,在20日内将

验收报告寄送至申请机构。

第八条 经专家组技术验收合格的,医疗机构将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及专家组验收报告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将符合规定的全部材料送达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15日内,未收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同意的意见,方可开展专家组技术验收合格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第九条 未经专家组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第三章 实验室监督管理

第十条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必须按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另发)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工作。

第十一条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经培训合格者,由培训单位发给合格证书,并将培训合格人员名单报卫生部临检中心备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者方可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工作。培训单位为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经卫生部临检中心认定的机构。培训时使用规定的统一教材。

第十二条 以科研为目的的基因扩增检验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不得向病人收取任何费用。第十三条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必须按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

第十四条 卫生部临检中心按照本办法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规范》协调、组织省临检中心对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检验质量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送被监测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所在医疗机构。

第十五条 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省临检中心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可对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出示证件。在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有权调阅有关资料,被检查机构不得拒绝或隐瞒。

第十六条 卫生部临检中心对在室间质量评价中不合格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提出警告;对连续二次或三次中有二次发现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卫生部临检中心报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暂停有关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限期整改。经专家组进行再次技术验收并合格,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重新开展被暂停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第十七条 对于未经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专家组技术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擅自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的医疗机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条予以处罚,并予以公告。公告所需费用由被公告机构支付。

第十八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并对其所在医疗机构予以公告。公告所需费用由被公告机构支付:

(一)开展超出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技术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的;

(二)使用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试剂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

(三)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中未开展室内质量控制的;

(四)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中未参加室间质量评价的;

(五)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中弄虚作假的;

(六)以科研为目的的基因扩增检验项目向临床出具报告并向病人收取费用的;

(七)使用未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对采供血机构的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开展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条 卫生部临检中心和省临检中心组织的专家组对申请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实验室进行技术验收所需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

根据《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标准。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区域设置原则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原则上分为四个分隔开的工作区域:

1、试剂贮存和准备区

2、标本制备区

3、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

4、扩增产物分析区

如使用全自动分析仪,区域可适当合并。

(二)各工作区域必须有明确的标记,避免不同工作区域内的设备、物品混用。

(三)进入各工作区域必须严格按照单一方向进行,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

(四)不同的工作区域使用不同的工作服(例如不同的颜色)。工作人员离开各工作区域时,不得将工作服带出。

二、工作区域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一)试剂贮存和准备区 1、2~8℃和-15℃冰箱

2、混匀器

3、微量加样器(覆盖l~1000ul)

4、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5、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

6、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7、专用办公用品(二)标本制备区 1、2~8℃冰箱、-20℃或-80℃冰箱

2、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

3、混匀器

4、水浴箱或加热模块

5、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ul)

6、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7、超净工作台

8、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

9、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10、专用办公用品

如需处理大分子DNA,应备有超声波水浴仪。

(三)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

1、核酸扩增仪

2、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ul)

3、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4、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

5、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6、专用办公用品

(四)扩增产物分析区

视检测方法不同而定。基本仪器设备如下:

1、微量加样器(覆盖1~200ul)

2、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3、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加样器吸头(带滤心)

4、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5、专用办公用品

介绍一下瑞典的一个临床检验实验室:(与颠牛兄的帖子对照,红色为该实验室情况)、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区域设置原则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原则上分为四个分隔开的工作区域:

1、试剂贮存和准备区

2、标本制备区间

3、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

4、扩增产物分析区

如使用全自动分析仪,区域可适当合并。按此原则分成不同房间,该实验室分为

1。标本处理室,处理血样、组织标本,提取DNA RNA 2。试剂储存、反应混合物配置室,这是“最干净”的的房间,任何DNA、RNA不准进入此房间 3。DNA操作室,DNA、cDNA储存、反应混合物配好后加样。但是PCR扩增产物不准进入此房间。4。PCR反应室,进行pcr反应扩增

5。post pcr室:产物分析,与上述房间离得很远,不在一层楼上,进行产物电泳、测序、酶切等。

(二)各工作区域必须有明确的标记,避免不同工作区域内的设备、物品混用。

(三)进入各工作区域必须严格按照单一方向进行,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除此之外,在post pcr操作之后如果想再进入前面的区域操作,必须换衣服。原则上不允许同一天内在post pcr之后再进入前面的区域操作,只有紧急情况下可以,比如急症检验。(四)不同的工作区域使用不同的工作服(例如不同的颜色)。工作人员离开各工作区域时,不得将工作服带出。除了上班穿的工作服工作鞋,还要套上有点像手术衣的长袍。

二、工作区域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除了牛兄帖子上的配置和规则外,进工作台面的紫外灯每天消毒9个小时;微量枪最迟每半年测量一次(感觉人家的排枪跟国内实验室的微量枪一样多,每个操作台都有一个排枪,一般是5-50ul);在试剂储存、反应混合物配置室,不准用任何此房间外的东西(接手机也不行算机都要定期进行磁盘碎片整理。

他们在每个pcr反应中都检测每个房间有没有污染,如果配反应混合液的房间有污染了,该房间所有的东西必须拿出去专门消毒,包括所有仪器、家具、冰箱、办公用品。

另外获得临床检验资格比较难,全瑞典只有三个实验室有资格,不知道卡洛林斯卡有没有(因为我知道的两个实验室都不是卡洛林斯卡的,一个在歌德堡的,一个在乌普萨拉)。获得资格后,每年审核一次,每四年大审一次,所以他们都很小心。

管理基因 第6篇

全书首先按照9条标准,从国内500家大型企业中,经过3次筛选,选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为“先锋企业”。在对这些“先锋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长期跟踪分析的基础上,该书作者寻找出它们在管理上制胜的“共同基因”,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学的新理念。该书经过广泛的经验总结,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是一个動态的复杂过程,因而它提出导致企业领先的因素不是静态的几个孤立标准,而是一个多因素交互影响而又具有内在结构和顺序的有机体系。《领先之道》一书认为,英雄领袖(企业的内部动力)、中国理念与西方标准(企业的管理方法)、渠道驱动(企业的外部动力)和利益共同体(共享的发展战略)是四个导入先锋企业的因素,它们共同导致企业最初的成功;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快速反应和远景使命是四个先锋企业的导出因素。导入因素和导出因素在经过一个轮回之后,各个因素之间就开始相互作用,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原因。该书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在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得到实现的,它突出表现为这四个方面:企业文化和远景使命帮助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及时调整企业运营管理的策略;快速反应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创造市场;远景使命与快速反应令企业的目标加速。由此,该书还总结出,属于21世纪的企业应有以下8项商业本质特征:1、行事基于战略、谦卑的英雄领袖;2、适应变革和基于知识的管理;3、基于价值链的营销方式;4、强调一致性的利益共同体;5、造就创新的企业文化;6、基于创造客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7、善于体认趋势的快速反应机制;8、开放而敏感的辨认航向。

当然,在现实中,企业随时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做好企业并非易事。《领先之道》一书以管理学理论为依托,以上述的管理理念为线索,结合宝钢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TCL集团、华为技术公司、创维集团、广东美的、光明乳业、希望集团等十多家国内领先企业和若干家国际著名企业的具体管理实例,对企业管理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肿瘤基因检查者的健康需求与管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肿瘤基因体检者136名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67名, 女69名, 年龄31岁~60岁 (45岁±15岁) 。

1.2 方法

在带检和护理活动过程中进行详细了解与沟通, 对肿瘤基因检查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体检目的、体检服务要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顾虑、健康需求方面进行全面记录。

2 结果

对肿瘤基因检查者的所有资料详细记录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 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2.1 心理状况及健康需求分析

通过数据库资料统计分析, 136名肿瘤基因检查者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2,3]。 (1) 对是否有遗传肿瘤疾病的担心:136名肿瘤基因检查者均有患肿瘤的家族史, 特别是父母中其中一人或双方均患有一种甚至两种的肿瘤, 因此, 在这方面尤其的担心。 (2) 恐惧心理:32名肿瘤基因检查者对高风险的检查结果显得恐惧, 这部分人年龄31岁~48岁, 在单位是主要骨干力量, 在家庭中举足轻重, 上有老下有小, 担心肿瘤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3) 希望能有特别的待遇, 得到尊重的心理:肿瘤基因检查者与其他体检者有不同的心理, 因为基因检查费用比较昂贵, 都希望有一个温馨的检查环境, 并在体检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平等相处, 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4], 尽量减少排队与候检时间, 尤其是在解释检查结果时能详细地给予指导。 (4) 不知道如何预防:136名肿瘤基因检查者均对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等生活指导有强烈愿望。怎样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癌症的发生是他们做肿瘤基因检查的最终目的。 (5) 认为检查结果为低风险就不会得癌症, 这部分有24人, 相反有22人检查结果有高风险, 认为就一定会发生肿瘤。其实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也与环境、生物等外界影响因素有关。

3 讨论

建立完善准确的健康管理档案, 包括体检中的主要指标、肿瘤基因检查中高风险的内容、主要健康问题及心理需求、健康指导及护理干预、随访情况等, 随时动态观察。针对肿瘤基因检查中高风险的内容和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例如肝癌高风险或乳腺癌高风险的人群, 均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 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药物性预防治疗、个体化的健康保健、定期到专科医院检查等方式[5,6,7], 可以达到有效预防大多数肿瘤的发生, 同时积极开展预防跟踪服务。根据肿瘤基因检查者的健康状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保健方案, 方案必须详细周全, 通过定期随访, 监督他们按照保健方案实施, 不断修正健康管理计划, 告知定期检查和必须监控的指标和内容, 确保每一项措施做得仔细周到。

总之, 通过肿瘤基因检测可以筛查某个人是否携带肿瘤易感基因, 预测肿瘤发病的风险, 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干预。通过定期健康体检, 进行健康管理是健康保健的最佳途径。基因检测将会在以后的医学诊断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恶性肿瘤提前进行风险评估会为病人后续的治疗节省费用, 也能缓解紧缺的医疗资源, 对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先庆.儿童肿瘤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6 (23) :887-888.

[2]罗丽君.健康体检者群体心理需求及服务对策探讨[J].医学新知识, 2010, 20 (3) :247.

[3]何蓓莉.健康体检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健康管理[J].中国实用医学, 2012, 10 (7) :273-274.

[4]鲁萍, 王宗梅.对优化体检服务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4) :8409.

[5]李惠, 孙怡.21基因检测对乳腺癌预测和预后的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10 (21) :2379.

[6]徐志巧, 李宁.浅谈基因检测在乳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8 (7) :227-228.

管理基因 第8篇

1.1 地理位置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畲族的主要发祥地, 老革命根据地, 地处浙江省西南端, 东邻青田、文成, 南衔泰顺、福建省寿宁县, 西枕庆元、龙泉, 北连云和、莲都, 距省会杭州约380km, 是温州港口与浙西南的后花园。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9°11′~119°58′, 北纬27°39′~28°11′之间。全境东西长73.3km, 南北宽58.8km, 总面积1950km2。

1.2 地形地貌

景宁畲族自治县属浙南中山区, 地处洞宫山脉中段, 两条基本平行的支脉, 自县境西南向东北递倾, 瓯江支流小溪自境西南向东北贯穿, 将全县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群峰重叠, 沟壑深邃, 坡谷交错, 峻岭连绵, 构成“两山夹一水”的地形。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9座, 主要有上山头、山洋尖、白云尖、仰天湖等, 其中上山头为全县最高峰 (1689.1m) 。中部沿溪两岸有宽窄不等的河谷盆地, 南部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小盆地。低海拔区域山体坡度较大较陡, 中、高山地块较平缓, 连绵起伏, 适合规模开发。

1.3 气候条件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中亚热带的浙西南山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平均降雨量为1267mm,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春夏季多梅雨和台风, 秋季多干旱;年无霜期为196~241d, 平均日照时数为1728.5h, 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之一。常有暴雨、冰雹、大风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1.4 水文水系

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溪流均属山溪性河流, 源短流急, 河流切割严重, 主要是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瓯江支流小溪发源于庆元县大毛峰山麓, 由西向东北贯穿景宁全县。瓯江流域在境内流长124.6km, 流域集雨面积1725.56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88.5%, 支流主要有毛垟港、英川港、梧桐坑、鹤溪等10余条;飞云江流经景宁县东坑、景南等南部乡镇入泰顺, 大白坑为飞云江源头之支流, 县内流长21.9km, 流域面积224.42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11.5%。全县现有大型水库1座即滩坑水库 (又名“千峡湖”) ;中型水库3座, 分别是上标水库、英川水库和白鹤水库;小 (一) 型水库5座, 小 (二) 型水库15座, 此外, 尚有小 (二) 型以下山塘小水库70座。

1.5 土壤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壤主要是由凝灰岩、花岗岩等酸性岩风化发育而成, 土壤砂砾性强, 土层浅薄, 普遍偏酸。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7个土属、52土种, 以红壤土、黄壤土和水稻土为主, 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8.68%, 潮土仅占1.32%。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 占土地总面积的44.65%, 以黄红壤亚类为主;黄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800m以上的中高山区, 占42.21%, 以黄壤亚类为主;水稻土分布在各沿溪谷地及不同海拔的山坡梯地上, 占11.82%;潮土分布于小溪两岸滩地, 主要由近地溪流洪、冲积物发育而成。

1.6 植物植被

1.6.1 植被类型

景宁畲族自治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 在《浙江省林业区划》中属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全县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 (马尾松、杉木林)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经济特产林等。常绿阔叶林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 其上层是以常绿阔叶树种组成, 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为主, 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树种, 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等为常见, 灌木中多数为常绿种类, 常见的有冬青、檵木、柃木属和杜鹃等。常绿阔叶树种被破坏后, 往往形成大面积的马尾松次生纯林。中山上部形成黄山松纯林, 中山下部和低山分布或栽培有杉木和马尾松林, 成为全县木材重要供应基地。在众多植物中, 不但有优良的用材树种, 还有许多重要的观赏树种和药用植物。全县境内已知有苔藓类58科253种, 蕨类41科305种, 种子植物166科2163种, 包括近年发现的景宁木兰、华丝竹等, 茯苓、灵芝、黄连、白术等中草药68科124属, 356种, 其中有黑龙须菌、江苏木马、仙蒿、台闽巨苔、卷毛红草、心叶凤毛蕨5个新发现品种;高等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种质资源起源古老, 含有一些特有属和子遗种, 具有多样性和过渡性自然地理成分分布特点, 是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县之一。东坑、大地、景南等地多处分布着湿地生态系统, 已建立了省级望东垟高山湿地和县级大仰湖高山湿地, 是华东最大的以乔木树种为主的高山湿地。

1.6.2 古树名木

据2002年景宁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 全县有古树名木8089株, 分属75个种。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260株, 占3.2%;300~499年的二级古树1042株, 占12.9%;100~299年的三级古树6786株, 占83.9%;名木1株。古树群241片5466株, 占67.6%;散生古树2623株, 占32.4%。古树名木中数量在500株以上的树种依次有苦槠1363株、枫香1103株、马尾松1019株、柳杉810株和米槠514株, 合计4809株, 占59.5%。按行政范围分, 古树分布较多的乡镇有英川1629株, 占20.1%;东坑634株, 占7.8%;沙湾613株, 占7.6%;大漈535株, 占6.6%;鹤溪422株, 占5.2%;大均402株, 占5.0%。

1.6.3 陆生野生动物

根据《浙江动物志》、《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卷》、《丽水市志》、《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等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 境内有陆生野生动物274种, 隶属26目84科。其中兽类8目18科43种;鸟类13目47科162种;爬行类3目11科40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1种, 有金雕、金猫、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穿山甲和勺鸡等。

2 建设生物基因库采取的措施

2.1 科学研究

这是浙江省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保护区之一, 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为修复早年由于该湿地农业开垦项目所导致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从2003年起, 该县积极争取省级科研重点项目申报的省级科研项目———《望东垟高山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研究》, 历经5年努力, 该县聘请专家组建科技攻关研究团队, 实施了包括植被恢复、伐垦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8项子工程, 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完成了高山湿地动植物资源调查, 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江南桤木繁育基地, 成功开展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育种系等试验, 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恢复。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组验收,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领导、专家到现场考察后认为湿地恢复状态良好, 并给出了高度评价。

2.2 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职能部门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分严禁区、缓冲区, 严禁区不准任何人进入, 缓冲区如果进行科学研究, 经过领导批准可以进入;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严防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 在防火期, 林区内外严禁炼山、烧荒烧灰、烧田坎草、野炊等一切野外用火, 违者依法严处。

3 建设生物基因库取得的成果

3.1 动植物资源显著丰富

据最新动植物资源调查比对显示, 该湿地恢复效果显著, 成为全省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区域内共有维管植物178科691属1472种, 分别占浙江省科、属、种数的77.1%、50.2%、38.0%;木本植物573种, 占全省的38.9%, 草本植物899种, 占全省的61.1%, 省级以上珍稀濒危植物43种;动物资源进一步扩大, 脊椎动物5纲31目90科335种, 占全省的57%, 比5年前新增了46种, 共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91种。

3.2 给全县生态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望东洋高山湿地得到充分保护, 其生态功能健全, 给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功能有力支撑。该县地处浙西南山区, 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是国家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县, 具有“天然氧吧”、“浙江绿谷”之称, 生态质量综合指标排名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在今后的改革创建中, 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遵循生态优先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 挖掘, 创造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互促进, 良性循环, 做好服务工作。

3.3 品牌效应

优越的自然资源是名牌农产品与生态旅应具备的重要因素, 我国唯一的畲乡族自治县, 与浙江省唯一的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一双重的唯一效应是打造上标畲乡生物基因库名牌得天独厚的势力, 而畲乡生物基因库这一自然资源更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产品名牌、生态旅游、教育基地的重要因素。

3.4 风土人情

望东洋高山湿地位于上标, 上标群众世代以农耕、种菇及经营林木为主, 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 土特产有深山溪鱼、石蛙、花菇, 尤其是野蘑菇、蕨菜、小笋鲜美可口, 风味独特, 是当地人们招待宾客的佳肴, 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特别典型的民俗就是将咸菜当做休闲食品, 如同瓜果, 招待宾客, 每当过了农忙季节, 妇女们就会集合在一起摆上咸菜宴, 一起拉拉家常, 吃吃咸菜, 喝喝高山云雾茶, 其乐融融。

3.5 物种研究与保育平台

望东洋高山湿地建设生物物种基因库, 不仅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研究与保育平台, 为科学界提供研究神农架的良好研究环境, 促进望东洋高山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的提高的需要, 也是建立珍稀物种研究保育基地, 储备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需要, 还是向公众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升当地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国柱, 许忠海.山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立及管理技术[J].科技视界, 2014 (1) .

[2]雷布先, 倪臻, 唐海生.杉木多世代滚动式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 2003 (3) .

[3]杜平, 赵士杰, 马荣泽, 等.华北落叶松第2代优树选择及种子园的建立[J].河北林业科技, 1998 (3) .

管理基因 第9篇

1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范式

比较制度分析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是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 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于1990年提出。其基本思想在于:一个制度作为稳定的结构而存在, 是由于某种社会行为方式越普遍, 选择这种行为方式在战略上就越有利, 从而作为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固定下来的缘故;一个制度内部通常是由多个小制度互为补充存在着, 并产生出作为整体制度的强度;制度具有惯性, 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所积累的内部环境的变化一起逐渐地进化、演变着。其基本假设为: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 人是有限理性的 (Boundedly Rational) , 而非传统经济学所指的完全理性。这是因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一个人要清楚地权衡自己所面临的所有利害得失, 并选择最佳的行动, 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 社会制度是那些具备有限理性的人为了对付复杂环境而必然产生的结构, 是那些适应环境、社会变化的新结构不断被发现而更为理想的结构被保存下来, 即所谓的“适应性进化 (Adaptive Evolution) ”的过程中产生的。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工具是1982年梅纳德·史密斯和哈密尔顿提出的进化博弈论分析。选择比较制度分析探讨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原因在于:一是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因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激励或惩罚机制并有利于外部收益内部化;二是比较制度分析不仅停留在现存制度为什么能够稳定地运作的问题上, 而且也尝试着对于制度的生成、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三是比较制度分析中随机组合博弈和有限理性的假设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实际状况较为吻合。

2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切实保证人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该条例主要介绍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要求及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但由于管理范围较窄, 内容欠丰富, 后又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 》, 该法案不仅继承了管理条例的优点, 还通过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了条例的不足。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1993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1996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以规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为了预防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 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及八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国务院2001年也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该条例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纳入法制建设轨道。2002年, 农业部为了配合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 也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同年, 卫生部也颁发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并明文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等字样。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生物安全管理, 200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正式步入国际合作的轨道。2006年农业部为了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审批管理, 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 办法中明确了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应具备的条件。2007年卫生部又颁布实施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

纵观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 不难发现: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 并逐步向标准化、系统化、国际化靠拢。

3 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制度变迁解析

进化博弈论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是近年来经济学常用的博弈论的一个领域, 它最初起源于生物学的进化论。传统的博弈论是分析当一个游戏者会给另一个游戏者的行动带来影响的“战略性的情况”下, 合理的游戏者会如何行动的理论。进化博弈论则是不假设游戏者的合理性, 而是利用进化博弈的手法即使不假定相当程度的合理性 (比如正确预想游戏对手会采用何种战略的合理性) , 也可以分析纳什均衡会如何进化。在经济学里, 进化博弈论对于分析社会中存在着那些习惯、规则, 以及它们怎样进行变化是有效的。就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而言, 其变迁经历了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反复调整过程, 其中涉及到政府管理者、研发者、生产者、加工经营者及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在复杂的利益网中, 政府与农民及食品生产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以及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最佳反应动力。

一般的博弈论分析的是某些固定的参与者所进行的特定博弈, 而进化博弈论则假定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参与者, 政府与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便是这样一种情况。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寻找制度的漏洞来谋求更多的利益, 如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成分、未采用规范的标签标识甚至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推向消费者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检测, 而这种实验和检测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 一般的生产企业可能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如欧美等国家严厉, 赔偿数额或承担责任较少不足以警示违规企业, 同时生产企业具有先天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也正是在政府与生产企业之间的重复博弈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在调查中,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恐惧。消费者怀疑政府默许在食物链中引入转基因生物体, 却并没有从生物技术公司那里首先获得确保它们无害的强有力保证, 因此, 消费者的健康权利需要得到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关于这一点, 欧盟认为:“消费者对食品的知情权是消费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因此必须使消费者知晓市场上出售的食品是否由转基因技术制造, 并作出是否购买的自主决定”, 并作出强制性规定, “无论是否能够检测出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 只要食品包含转基因生物或由转基因生物制成, 均需特殊标签加以标志”。欧盟的这种强制性标识制度虽有贸易保护主义之嫌, 但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 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健康权的最大尊重。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转基因产品出口大国, 占领着国际转基因产品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垄断地位为其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润。同时,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技术投资国, 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均为美国公司, 其基础研究起步较早, 相关配套检测技术体系较为健全。而欧盟的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落后于美国, 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巨大的国家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美国自然希望为生产开发转基因食品的生物技术公司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保持生物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而欧盟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净进口地区, 在WTO相关规则的约束下, 无法借助常规的关税或非关税手段来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 只能使用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为进口设置障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其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较为落后,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政府的政策取向一方面要支持国内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以确保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 并保护本国的生物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还需积极与国际接轨, 吸纳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因此, 各项制度的出台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综合考量。

现有文献较少讨论政府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对农民的影响。而事实上, 目前投入市场的转基因种子只是生物技术公司为迎合发达国家农民生产的模式和目标而设计的, 他们考虑的均为现代农业体系的技术, 而未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小农耕作方式加以考虑。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可能并不适应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要求。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顺利转移的现实条件下, 强制推广转基因农作物可能会损害农民的利益。高产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民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言人、适应小农生产的转基因种子可能需要支付昂贵的种子费用及其他配套费用等均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进化博弈在分析制度的变化中, 除了分析政府介入的影响外, 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不同文化社会的接触等均会对制度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

4 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利用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中的进化博弈论思想对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原因进行探讨, 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4.1 建立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由于转基因食品生产的特殊性, 为了从源头上把关转基因食品安全, 需要政府出台专门的生产许可制度对生产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实行“一扇门一把钥匙”的标准评估程序, 杜绝未达到许可标准的食品企业从事转基因食品的生产。

4.2 建立规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制度

目前, 国内的监管和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 制度还不甚完善, 市场上生产者往往将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混同销售, 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达到蒙蔽消费者、获取利润的目的。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安全, 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监测制度, 明确产品法律责任、加大对违规企业 (下转P44) (上接P21) 的惩罚力度, 防患于未然。

4.3 健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应用事先知情同意和预防原则, 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我国虽然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进行标识, 但这些规定仍不够具体, 还需要做到:应明确标识转基因的内容如转基因成分来源、过敏性等;给定标识制度的适用范围如明确规定食品的转基因含量限值等;标志位置应该显著, 便于消费者选择等。

4.4 建立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补贴制度

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并不适应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规避市场风险,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给予农民种植补贴, 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的正常发展。

此外, 还需要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有关生物安全的综合性法律, 而不仅仅限于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 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护, 为国产转基因食品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摘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制度作为降低市场风险、防范机会主义行径、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得以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 分析了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为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比较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邱彩虹, 柳鹏程, 冯中朝.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生态经济, 2006, (7) .

管理基因 第10篇

1实验室设置

1.1试剂贮存和准备区

试剂贮存和准备区域, 主要用于储存反应试剂、试剂的分装以及混合反应体系, 应包括以下配套设施:4℃冰箱及-20℃冰箱, 混匀器、微量加样器 (1μL~1mL) , 还要有一次性手套、吸水纸、高压灭菌后的一次性吸头和必要的办公用品, 比如记录本及标记笔[1]。当储存的试剂经检验可以用于诊断鉴定后, 应立刻分装保存, 避免多次开启而造成试剂污染。另外, 为了防止有害气体 (比如DNA提取过程产生) 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必要安装通风橱柜, 以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1.2标本制备区

标本制备区主要用于临床标本的保存, 核酸 (RNA、DNA) 提取、贮存及其加入至扩增反应管。需要配备以下主要仪器和物品:4℃冰箱, -20℃冰箱或-80℃冰箱, 混匀器、低温高速离心机, 恒温水浴箱、微量加样器 (1μL~1mL) 、生物安全柜、一次性手套、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和必要的办公用品[2]。由于标本的特殊性, 需要设定保护装置, 防止人员流动带动气体流动造成的污染, 可以在这个区域内配备正压力循环系统。另外, 由于在这个区域内接触患者的DNA或者RNA样本的吸头、容器较多, 处于安全性考虑, 需要配备专门的消毒容器, 以销毁剩余的患者样本。

1.3扩增区

这个区域的实验操作, 主要集中在DNA样本或者cDNA的扩增方面, 另外, 已经准备好的DNA模板、其它反应体系溶液的配置, 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进行。这个区域需要配备以下实验用仪器设备和物品, 比如PCR扩增仪、微量加样器 (1μL~1mL) 、一次性手套、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 (带滤芯) [3]。

1.4扩增产物分析区

基因诊断扩增的产物需要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分析测定, 不同的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样品检测分析方法, 但基本仪器相同, 包括:微量加样器 (1μL~100μL) 、一次性手套、吸水纸、高压灭菌后的一次性吸头 (带滤芯) 以及必要的办公用品。

根据使用仪器的不同功能, 有的区域也可适当合并。例如使用实时荧光PCR仪, 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可合并;采用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及扩增检测为一体的自动化分析仪时, 则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也可合并。

2质量管理

2.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归根到底还是实验流程与管理的完善与执行, 这就需要通过制定SOP (标准操作程序) 和SMP (标准管理程序) 来约束实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的文件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4]:①PCR使用操作程序、PCR校正及验证程序、大型仪器管理程序、大型仪器的验证程序、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的购买申请程序等;②样本准备区、制备区、扩增区以及分析区管理SOP、高速离心机使用规程和其他仪器的标准操作程序。

2.2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仪器是否正常运行, 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有必要对各种仪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日常维护, 才能保证最后报告的准确性[5]。基因诊断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包括PCR仪、恒温水浴箱、低温高速离心机、微量加样器等。对于PCR仪和离心机等, 要定期进行保洁工作, 保持其内部清洁, 对于微量加样器和恒温水浴箱等仪器, 需要定期校正, 保证读数准确性。特别是微量加样器, 要每年由供应商或者生产厂家进行校正一次, 由于PCR反应体系本身很小, 一般为几十微升, 如果20μL或200μL发生误差, 会对最后的结果影响很大。另外, 对于重要仪器, 每次使用要采用登记制度, 专人负责, 登记基本的信息, 比如日期, 实验员, 反应条件, 以便日后出现故障后及时寻找到原因, 同时也是对实验操作者的一个约束。

2.3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除了实验仪器故障会导致最后的诊断结果出现偏差, 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与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结果。因此, 需要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临床基因诊断试验室工作的实验人员, 必须要参加过相关培训并且取得合格证的人员[6]。在日常的实验中, 设定专门从事质量控制的人员, 监督实验者是否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来执行, 并将执行程度与最终的考核相联系。在培训方面, 要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工作, 包括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培训, 以帮助整个实验室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2.4污染及控制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实验室, 其污染不在化学残液而是患者的核酸样品, 这种样品需要严格处理, 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在诊断分析之前的污染, 主要是非病人的核酸污染, 一旦PCR样品中混入他人的样本, 会对最后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 任何与反应液混合过程相关联的成分都可能成为污染源, 比如蛋白酶抑制剂、反应管、一次性吸头等。

要避免基因扩增实验中样本被污染, 重要的还是积极有效的预防, 比如对整个实验室进行四个区域的划分就是为了预防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另外, 采用先进的技术消除一些污染的影响, 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7]。进入各工作区域要严格按照单一方向进行, 即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 防止扩增产物顺空气气流进入扩增前的区域。工作区的实验台表面必须耐受诸如次氯酸钠的化学物质的消毒清洁作用。由于紫外照射的距离和能量对去污染的效果非常关键, 因此每个工作区都必须配备可移动紫外灯, 在工作完成后调至实验台上60~90cm内照射。由于扩增产物仅几百bp, 对紫外线损伤不敏感, 因此紫外照射扩增片段必须延长照射时间, 最好是照射过夜。工作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并经常更换。各个区域的物品要用明显标识标记, 本区的物品只能在本区使用, 禁止工作人员离开时将本区的物品或工作服带出。

2.5原始记录的书写与保管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实验, 就是通过基因扩增, 为临床实验室提供诊断依据, 另一方面就是原始记录的书写, 培养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实验记录, 对于保证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8]。首先, 所有的记录都应该登记入册, 每一项操作的记录都将被存档保存, 重要试剂的来源、批次、检验日期、结果, 实验操作目的、过程以及实验者的姓名, 都需要登记, 并定期对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电子资料要做好备份, 防止出现意外而丢失。

2.6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管理人员和实验操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在样品的制备和分析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剧毒物品, 比如DNA染色剂[9]。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管理, 比如生物防护, 包括生物安全柜、白大衣、帽子、手套、口罩、眼罩、通风橱柜等。还需要准备洗眼液, 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准备洗眼机。

总之,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的设置要合理, 以保证结果准确性和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为基准, 通过分区操作、隔离操作等标准操作流程, 基本可以达到控制污染, 保证准确结果的目的。同时, 对实验室操作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标准化,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医疗诊断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这项技术在长期的应用中, 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提供假性结果, 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分析其原因, 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外, 更多的是实施该技术的实验室的配置及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最后结果出现偏差。我们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相关要求, 对临床基因实验室进行了设置, 包括区分工作区域、防止不同区域的物品随意使用等等。同时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比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员培训等等。经过实践验证, 对临床基因实验室进行合理的设置以及进行严格有序的管理, 对保证临床基因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设置,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马福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认证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3) :468-470.

[2]李金明.临床PCR实验室的设计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7, 14 (增刊) :24-26.

[3]张媛.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实验室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8 (4) :32-33.

[4]陈彬.解读美国CDC最新分子基因检测实验室操作规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41 (4) :395-396.

[5]许斌.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的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 2002, 20 (S1) :95-97.

[6]吕虹, 周亚莉, 张国军.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运行现状及质量保证[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8, 15 (4) :253-255.

[7]杨君, 杨德礼.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生物风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 :23-25.

[8]黄学忠.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现代医院, 2006, 6 (10) :141-141.

管理基因 第11篇

【摘要】 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了我国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保障,并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如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开展各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政策保障 对策措施 宣传

像任何一种新技术刚刚出现一样,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转基因安全问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的风险[1]。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认识,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发展的政策保障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根据该条例,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对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安全管理等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2]。2009年2月20日,为切实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发展,农业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科学的审批水平,保障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又把握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2.1 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工作

农业转基因技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而且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最具活力的技术。运用农业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食品短缺,而且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性、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大豆,使大豆对这种除草剂产生抗性,从而大大简化了控制大豆杂草的措施[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虽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普宣传或新闻报道时,要注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正常有序地开发、生产、应用[4]。

2.2 加强领导,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确保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联络小组。这个联络小组除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安全管理和产品流向方面的情况外,还要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以及安全执法情况报到主管领导[5]。此外,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清楚掌握本地区、本单位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试验、生产、加工、标识、经营和植物品种权的情况,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2.3 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要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常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深入学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依法从事相关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以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行政管理者、研发者、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对于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的人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奖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法规、管理制度和科普常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规、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为转基因生物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6]。此外,还可以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和发放科普材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等,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科学认知水平。例如,通过向消费者发放宣传材料并向消费者展示标识转基因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豆奶粉等产品的实物展示法,使广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有深层次的了解,提高消费者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

2.4 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

(1)建立执法队伍,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对执法队伍、监管机构、人员素质的要求,围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执法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以及安全证书使用情况、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申请和使用情况、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7-8],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生产、经营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要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2)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体系和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确定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9-10]。另一方面,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单位要建立自我监管体系,制定安全措施。研发单位必须克服重研发、轻安全评价的思想,提高依法研究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落实好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各项安全措施,将严格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技术检测贯穿于研发工作全过程,将各环节的管理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意见[EB/OL]. (2005—05—6) [2009—07—20]. http://www.agri.gov.cn/zcfg/dffg/t20060124—542366.htm.

[2]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02)[2009-06-20].http://nc.mofcom.gov.cn/news/P1P15I11465221.html.

[3] 葛晶,陈连军. 关于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9(3):41—43.

[4] 陈超,展进涛,廖西元.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分析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9):27-28.

[5] 农业部 . 关于贯彻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通知[EB/OL]. (2002—03—14) [2009—07—20]. http://law.laweach.com/rule—48642—3.html.

[6] 廊坊市农业局. 廊坊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宣传与科普活动的通知[EB/OL]. (2006-07-17)[2009-07-10]. http://www.lf.heagri.gov.cn/langf/inc/detail.jspid=45134.

[7] 李飞武,刘信,张明等. 国外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2009(3):33—36.

[8] 刘信,宋贵文,沈平等. 国外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7(4):2—5.

[9] 马春艳,冯中朝.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6(6):52—54.

[10] 王明远. 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2):16—17.

管理基因 第12篇

1 转基因林木发展现状

1.1 国际转基因林木发展概况

林木转基因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标记基因研究树木的转化,探索外源基因引入林木基因组中的技术、基因表达情况和由组织培养建立再生植株体系。九十年代,抗虫、抗除草剂等有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被转入一些组培和转化均已成熟的双子叶林木中[5]。目前杨属植物占转基因树木研究的47%,是转基因相关研究工作数量最多且较为广泛的树种,其它树种有松属植物(Pinus)占19%,桉属(Eucalyptus)占7%,枫香树属(Liquidambar)占5%,云杉属(Picea)占5%。针叶树等因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导入技术并不很成熟发展更为缓慢,但在欧洲已有学者获得了挪威云杉、白云杉、黑云杉和辐射松等的转基因植株[6]。2005年,Petri和Burgos统计转基因果树种类包括苹果(Malus pumila)、杏树(Prunus armeniaca)、樱桃(Cerasus Mill)、葡萄(Vitis vinifera)、柑橘类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anco)、柿子(Diospyros Linn.)、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橄榄(Canarium album)、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梨(Pyrus communis)、桃(Prunus persica)、李子(Prunus salicina)、胡桃(Regia Linn.)等树种[7]。目前,转基因林木研究涉及到林木的干型、木材质量、生长速率、根系、树冠、生殖发育以及抗虫、抗逆(干旱、盐碱)、抗病毒等方面[8~11]。

1.2 国内转基因林木发展概况

我国林木转基因研究相对较早,自1990年伍宁丰、范六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培育出我国第一例转基因抗虫黑杨,此后对于杨属、桉树属等多种林木的基因转化工作纷纷开展。通过对杨树转化咖啡酰-Co A-O-甲基转移酶(CCo AOMT)、肉桂酰乙醇脱氢酶(CAD)等基因可降低杨木的木质素含量[12,13,14,15],使其成为上好的纸浆原材料可为造纸业的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奠定基础[15,16]。当然纸浆材树种的商业化应用还需对改良树木的外源基因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验证。抗虫转基因林木研制方面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结晶蛋白基因(Bt)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虫基因。1990年我国就已获得转Bt基因的欧洲黑杨(P.nigra L.)植株[17]。我国目前转基因林木研究较多的领域是抗逆转基因林木,主要包括耐盐、耐旱、耐寒和抗氧化等转基因林木。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以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较多,林木中有转基因杨树和落叶松等,抗除草剂转基因林木利于早期造林除草,具有较大的潜力,是转基因林木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对于转基因植物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杨树田间试验的国家。我国也注重和其他国家的合作,2003到2004年中德合作开展了转抗虫基因(Bt Cry1Ac API,Bt Cry1,Bt Cry3,GNA1)741杨的抗虫试验,认为转Bt Cry3基因741杨树对杨树和柳树叶甲虫幼虫发育具有完全抑制作用,而对叶蜂无影响。近期,我国抗虫林木研究旨在培育具有良好抗虫特性的新品种,尤其是针对天幕毛虫(Malacosoma disstria L.)、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杨毒蛾幼虫(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等害虫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林木品种[18]。

2 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概况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报告中指出至少有35个国家开展了转基因林木的研究工作,其中仅有16个开展了田间试验,其他国家还仅限于实验室或温室研究阶段。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正在开展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木材质量改良等转基因林木的田间试验,截至2005年仅北美洲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林木新品种多达306个[18]。目前在转基因林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有48%来自北美洲,欧洲约32%,亚洲约14%,大洋洲占5%,南美1%,非洲不足1%。

1986年随着第一棵转基因杨树问世,此后不同树种的转基因研制工作相继进行,但目前仅杨属、松属、桉树属和枫香属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田间试验。目前,我国转基因林木研制工作以抗病虫害、耐盐、耐旱为主,部分转基因林木育苗试验和田间试验工作已开展。1993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株系,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价,于2000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定名为抗虫杨12号,于2002年9月以新品种形式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商品化生产。河北农业大学将不同杀虫机制的基因转入741杨,在1998~2002年4年间,完成了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后,已于2002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商品化生产。截至2006年,我国农业部共受理了192个国内外研究单位的安全评价申请1 525项,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共批准了转基因中间试验456项、环境释放211项、生产性试验181项,安全证书176项。已经批准的商业化种植有转基因抗虫杨树、抗病毒番木瓜。

3 转基因林木安全管理

3.1 国外管理

美国是最早制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的国家。1973年第一个重组DNA实验成功后,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就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197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召开的重组DNA分子国际会议就讨论了重组DNA安全问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1976年颁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19],这是最早制定的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目前实行的是1999年生效的《涉及重组DNA分子的研究工作准则(Guidelines of Research Involving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欧盟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是基于研发过程中是否采用了转基因技术。从1990年开始,欧盟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横向系列法规管理的机构是第十一总司(环境、核安全以及公民保护)。2004年开始,欧盟实行集中管理,主要由新成立的食品安全总署(EFSA)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行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依然有水平系列和产品系列两类法规,主要包括:《关于转基因生物有意环境释放的(2001/18/EC指令)》和《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1829/2003条例)》及其实施细则(641/2004条例)和《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和标识及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和饲料产品的可追踪性(1830/2003条例)》。

此外,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法规及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3.2 国内管理

我国关于转基因林木研制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5],但相关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制定较晚,1993年12月,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此后,国务院、农业部制定了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研制工作的管理方法,但缺乏转基因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1999年8月10日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第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起到监督和规范的作用。2006年5月,国家林业局颁布国家林业局第20号令《开展林木转基因工程活动审批管理办法》,于2006年7月1日起实施,这一管理办法填补了我国一直以来林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空白。

近几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20],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提交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还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与信息网络化能力建设”项目。我国对于转基因林木在内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重视程度略见一斑,目前对于转基因林木的管理日趋完善并与国际接轨。

4 展望

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转基因农作物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种植。但在林业方面,因林木生长周期长、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经济利润短期内回报也较低,转基因林木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一直较滞后。转基因林木转化基因多来自微生物或农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基因还未被识别和分离。林木因基因组较为复杂,将单一或多个目的基因转化到林木中,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有待深入研究。随着杨树基因组测序完成,深入认识林木性状的分子基础成为可能,在了解树木基因组功能的同时,也便于进一步了解外源基因在林木中发挥的功能。

上一篇:都市文化下一篇:B2C电子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