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2024-05-14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精选8篇)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1篇

自南平经验以来, 按照“因地制宜、自愿选择、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 2002年, 全国首先在西北地区五省区推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2003年在全国许多个省份陆续开展。2006年,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试点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宣传推广的力度, 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 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由西北迅速扩展到西南、中部、东部, 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科技特派员制度很快由星星之火, 形成燎原之势, 给我国农村科技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已经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目前, 全国已有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1039个县 (市、区、旗) 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截至2007年底, 科技特派员总人数达57448人, 比2006年44775人增加28.30%, 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的1400多万农民。

作者在山东、内蒙、新疆、宁夏等地调研中, 更深刻地感受到,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变革。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了农村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管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农村的有机结合与合理流动。

一、“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农民”传播模式

(一) 运行形式

“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农民”运行模式是指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服务过程中, 坚持服务牵引和典型示范的方式, 重点对经济条件、接受能力较强的种养殖大户进行服务, 然后通过种养殖大户的科学技术应用、结构调整上、经营机制上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发挥“邻居效应”, 使农民主动、自愿的采纳新技术、新品种。从实地调研来看, 该模式是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服务中普遍采用的模式, 特别是在科技应用和结构调整方面, 种养殖大户的示范作用明显。在该模式中, 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形式一般以下有两种:

(1) 无偿服务:科技特派员需要在服务地区工作2~3年。虽然提供的是免费服务, 但是科技特派员仍然要签订合同来明确具体的责任和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 通过使用新技术和集中的技术培训, 农户的收入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农户的收益意识增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准备为技术服务支付一定费用, 但另一部分人也认为政府有义务提供这项免费服务。

(2) 有偿服务:通过技术推广人员与种养殖大户签订有关服务内容, 定性和定量目标, 共担利益和风险方式的合同来提供服务。如果达到合同的目标, 农户就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未达到合同目标, 科技特派员将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赔偿。有时, 科技特派员需要负责部分农产品的销售。

(二) 模式特点

这种服务的形式特点为:一是通过契约形式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科技特派员与种养大户之间的契约规定的方式对利益进行分配。合作双方地位平等, 通过协商定价来确定利益分配比例。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也使科技特派员有了一定收益, 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二是该模式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种养大户一般是村里的技术能手或科技示范户, 生产技术较为丰富, 能够且愿意承担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按契约规定, 因技术本身或技术指导造成农民受损的, 科技特派员要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 与农户共同承担风险, 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二、“科技特派员+示范园 (基地) +农户”传播模式

(一) 运行形式

“科技特派员+示范园 (基地) +农户”模式是指科技特派员租赁土地或设施, 建立示范园或示范基地, 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技术行试验和示范。示范园或示范基地直接展示给农户具有高收益的新技术, 成为农户学习新技术的试验基地。该模式中科技特派员以示范基地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平台, 通过示范园的辐射作用, 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 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 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 模式特点

科技特派员创办的示范园或示范基地发挥了以下作用:

1. 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作用

示范园 (基地) 最直观的功能就是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 通过示范种植 (养殖) , 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能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目前, 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科技意识淡薄, 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通过示范园 (基地) 的现场示范, 可以打消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顾虑。

2. 带动作用

示范园 (基地) 具有带动农村生产发展、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一是通过示范基地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带动周边和辐射区优质、适用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现场示范与理论相结合的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水平。以粮食和经济作物、林果业为主的地区适合采取这种模式。

三、“大科技特派员+小科技特派员+农户”传播模式

(一) 运行形式

“大科技特派员+小科技特派员+农户”运行模式是指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省级、自治区级专家, 与当地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团队, 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 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大科技特派员”指省级、自治区级专家, 负责总体技术的指导;“小科技特派员”指当地的技术人员, 负责对农户的具体技术服务。

(二) 模式特点

1. 不同层次的人才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大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在于掌握所从事行业的先进技术, 有较高学术水平, 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 但对农户的技术推广经验缺乏;“小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在于了解当地的优势资源、农业产业的特点, 有丰富的科技推广经验;两者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同时, 有利于当地人才的培养。

2. 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的协调

这种模式建立了科研院所专家与农户信息传递的渠道, 有利于科研院所的专家深入基层, 了解农户的科技需求, 根据农户的需求开发先进使用得技术和品种, 实现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的协调。

经济基础、项目实施条件较好的县市适合采取这种模式。引进省级、自治区级、地区级的科技特派员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交通较为便利, 便于专家指导技术。二是项目实施条件较好, 而且项目支持力度较大。

四、“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农户”传播模式

(一) 运行形式

“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运行模式是指科技特派员组织种养殖大户或科技示范户成立农民专业协会, 专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作为行业组织, 能较好地把握行业的动态, 及时地了解市场的动向, 将会员与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

(二) 模式特点

(1) 农户交易行为组织化。由专业协会把农户生产的产品统一起来, 共同面对市场, 交易在专业协会的组织下进行, 成员共同交易分担风险, 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户与其他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和费用内部化, 有组织地进行供销活动, 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同时, 通过农户合作组织还可以增强农户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 提高农户在市场、工商企业、政府、消费者面前的谈判地位, 有效地抵御来自各方对农户利益的不合理侵蚀, 改善农户在市场中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从而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

(2) 农户生产专业化。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特色产品是专业协会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个区域内只有按照区域布局的要求, 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形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和品种的产业基础, 然后由农户自发或政府培育或企业倡导成立专业协会, 有效的把农户组织起来。

(3) 生产服务社会化。专业协会是为了农户共同利益的联结体, 为了确保产品的数量和品质, 减少损失和降低风险。

产业化基础较好的农业县市适合采取这种模式, 通过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促进产业的迅速发展。

五、“科技特派员+公司+农户”运行模式

(一) 运行形式

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资金入股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服务, 或者科技特派员个人创办或者领办企业, 并通过技术、利益结合与周边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 农户向企业销售农产品。

(二) 模式特点

该模式以科技特派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 以涉农企业为龙头, 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的形式。能够参与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涉农企业与一般意义上的涉农企业是有所区别的, 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类龙头企业与农民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联系, 具有较强的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的能力, 能够延展农产品销售的空间和时间, 可以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并通过其自身的经济活动引导农业生产。

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料不足或等级不合格的问题,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盲目种植, 产品积压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 最终达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六、“科技特派员+企业+专业协会+农户”运行模式

(一) 运行形式

“科技特派员+企业+专业协会+农户”运行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类型, 并根据产品标准寻求生产原材料。科技特派员在为农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根据农民的组织化需求创办专业协会, 指导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 并负责收购农户的合格产品, 依据企业的原料需求将收购的原料销售给企业。在该模式中, 企业与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专业协会签订销售协议, 并为协会提供一定的设备或资金支持, 同时专业协会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协议, 专业协会指导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 并负责收购农户的合格产品。科技特派员负责专业协会的日常运作, 并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 高质量农产品及时进行流通, 降低了各方的交易成本。企业、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及农户通过契约关系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二) 模式特点

“企业+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农户”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创业型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科技特派员在该模式中起关键作用, 既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也充当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经纪人。科技特派员根据农民的组织化需求创办的专业协会, 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沟通谈判能力, 同时要具备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专业知识。

2.利益机制是核心机制。该模式能成功运行的前提是各个参与主体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通过市场交换都能获得利益。企业通过捕捉市场信息, 进行产品的加工生产, 并通过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专业协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和适宜的价格来获得稳定、高质的农产品原料。企业在与专业协会合作过程中, 为协会提供一定的设备、资金支持, 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科技特派员的利益不仅来源于农产品交易差价, 还来源于与企业合作, 通过自己的技术指导将先进、高效的农资出售给农民, 从中获取相应的交易利润。农户是农产品的提供者, 也是该模式中的主要受益者。他们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相对优势的价格销售农产品, 并得到科技特派员提供的信息、技术、生产资料方面的服务, 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增加了生产收入。

在利益分配方面, 该模式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分配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定价方式是决定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比例的关键, 该模式中企业是定价的主体, 企业制定初级收购价格, 专业协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二级收购价, 农户接受价格。这种价格的制定规则决定企业可能获得垄断收益, 专业协会获得相对于农户的优势收益, 农户收益水平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 科技特派员在价格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的意愿, 代表农民的利益来确定二级收购价, 与企业协商确定初级收购价。

3.该模式降低了各参与主体的风险。从企业角度来讲, 通过专业协会交易不仅减小了企业与农户在合同签订、履行等操作上的难度, 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运输费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杜绝农产品生产及收购等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监督管理可以减少农户的违约行为, 降低了收购风险。从专业协会角度来讲, 由企业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料来扶持专业协会的发展, 增强了专业协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降低了农产品交易环节自然腐败的风险。从农户角度讲, 专业协会使得农户的生产经营由分散变得相对集中, 经营的集中使产权独立的农户有组织、高效率地进行交易, 减少为寻找收购者而支出的运输费用和由此导致的农产品变质的风险, 降低流通费用。

4.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

七、信誉共同体

科技特派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并利用个人资产及良好的信誉为农户的生产或流通提供贷款担保。同时, 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推广具有高收益的新技术、新品种, 帮助农户获得较高的收益, 及时偿还贷款。通常情况下, 如果科技特派员不为农民提供任何担保, 作为弱势群体, 农民很少能得到金融信贷机构的支持。但在该模式中, 科技特派员长期与农民合作, 形成了良好而又稳定的利益关系, 而且科技特派员通常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较好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用记录, 容易得到贷款。为了帮助农民增加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高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 由科技特派员出面为农户进行担保贷款, 贷款期限通常为1年或一个生产周期。这种模式解决了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 有效促进了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这种信誉共同体模式, 需要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共同维护。

摘要: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群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 是自发形成并在政府的推动下以科技、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中, 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及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必然产物, 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范式。本文在调研基础上, 分析归纳了“科技特派员”传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为进一步创新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和思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汇编[c].2006, 104-1i0.

[2]科技特派员: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机制创新[N].科技日报.2004-01-12.

[3]吕雁琴.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 (6) :72~73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2篇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先行者,通过科技手段创作并传播文化产品的行为,早在1998年成立之初,汉王科技就已着手。时至今日,汉王科技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汉王科技已不仅仅是一家IT企业,她同时也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

汉王电纸书

抢占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

作为中关村“技工贸”型企业的“标杆”,汉王科技在2001年就找到了文字识别技术的应用突破口,推出的汉王手写笔在国内文字识别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70%,并牢牢保持。目前,除了摩托罗拉之外,几乎所有大型手机厂商都已经成为汉王手写识别技术的授权客户。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热潮的汹涌而至,汉王科技又在设计、绘画领域大展拳脚,推出绘画板。在此之前,此类产品的专利技术一直被日本垄断,高额的专利使用费,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但汉王却异军突起,毅然坚持自主研发,最终掌握了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核心技术“无线无来源”和“微压精密传感”,并获取了国际专利,使得成本骤然降低,快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领军位置,站在了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的最前沿。2007年、2008年,汉王绘画板连续获得中国唯一一项旨在鼓励本土企业自主设计创新、塑造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形象的设计大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2009年,汉王再一次蝉联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而这一次,则是因为汉王邀请国内顶尖设计机构打造的年度明星产品“汉王电纸书”。

汉王电纸书以其类似纸张的舒适阅读体验、上千册内置图书资源和时尚贴心的设计细节,深受消费者好评。

从手写笔,到绘画板,再到电纸书,汉王出品的高科技产品其实都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文字的传承与记录,是文化与文明传播、流传的基础。从古至今,从甲骨文到竹简,从丝绸、羊皮卷书写到造纸印刷,到如今伴随科技互联网产生而出现的数字出版、数字发行与信息网络数字化传播,再到近几年出现的电纸书新应用,可以说迄今为止,电纸书是人类历史上文化记录与文明传承的最新载体,不但对传统的出版业产生影响与变革,更是对传统的纸张阅读,以及最近十年兴起的科技网络“浅阅读”发起的挑战。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曾预测:“未来,电纸书将像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一样,对当前的传统纸张书籍阅读方式发起挑战,而且电纸书的介入将对传统出版业产生深远的变革影响。”

iSuppli公司也预测,2012年全球电子书显示器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15万个上升到1830万个,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1%。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显示器销售额将从2007年的350万美元上升到2.9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另据普华永道调查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销售将达到96亿美元,而到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将会超过纸质书。

汉王书城

打造全方位数字产品传播平台

在前景广阔的市场情势下,为了方便消费者实施阅读,激活消费者书城购买热情,汉王书城应运而生。汉王书城设立了四大引擎牵引策略:首先,希望各种新出版的书,在汉王书城同时发布;第二,把从建国以来出版的 100多万种书,都设法放到书城平台上;第三,跟出版社合作,作者交上来的草稿都可放到书城;第四,对外合作,把国外优秀的作品放到汉王书城。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力引入新书的基础上,未来每台电纸书都将配备WIFI或者3G上网设施,增加下载阅读量。

“未来,汉王书城将被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数字产品传播平台。包括音乐、视频、游戏和会议资料,以及数字化的报刊、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传递的产品,都是这一平台的销售对象。”

汉王书城是汉王科技重点建设的大型电纸书内容资源平台、大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是汉王科技由“终端盈利”过渡到“平台盈利”的关键所在。

目前,汉王书城已经与多家出版集团、出版社、报刊社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并已签约图书15万余册,报纸70余种,期刊300余种。汉王书城不仅面向所有的汉王电纸书用户提供文学、教育、科技、历史、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正版图书资源和电子音像读物,还面向全球华人阅读市场,提供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一系列整合服务。目前,汉王香港书城和汉王台湾书城也已经相继成功上线,英文版本汉王书城也正在建设中。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火热,汉王电纸书、绘画板赶上了百年难得的机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乘胜追击,把市场做得更大更强。”刘迎建对未来信心满满。

资源整合

推动数字阅读与出版技术革命

作为技术研发型企业,汉王科技依托电纸书产品,不仅建设了资源平台汉王书城,还积极推进我国书报刊数字化及数字出版相关产业的进程。2010年11月,汉王科技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电子书复制和总发行两项资质,成为首批获得电子书资质的21家企业之一。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电子书市场的规范,汉王科技的平台战略也正得到产业相关方和市场的一致认可。

中国数字阅读与出版的异军突起,不仅表现在新一代“类纸显示技术阅读器”——电纸书的广泛普及上,形成逐渐取代纸书的趋势,而且更深刻表现在电纸书所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产业变革上的跨越式发展,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带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刘迎建以及他所带领的汉王科技团队不断推动数字阅读与出版技术革命的过程。

在电纸书的创新过程中,刘迎建从提高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创新能力,把汉王自身的手写输入的软硬件技术,集成消费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再加上引进国外的E-INK技术等,有机的集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试验,解决了传感、耗电、支持格式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具有手写识别功能的电纸书。此产品的推出,使我国在数字阅读技术方面跨越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摆脱了在我国历来在IT、通信等领域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起点低、研发速度慢的现象,为我国数字阅读与出版产业链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两项与文化传播有关,这就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中国人发明的这两项技术一个作为载体,一个作为输入的方式,在世界的文化传播、历史的传承、文明的进步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在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的时刻,刘迎建所领导的汉王公司凭借自己的“电纸书”产品和“手写输入”技术,又一次让中国人在这个领域领先全球,其对世界在该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也将更加深远、巨大。通过“电纸书”这样的载体,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让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手写输入”技术这样的输入手段,让文化的传播与学习更加的便捷……

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先进科技,点燃世界文明传播的新火种。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 第3篇

1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1.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一词[1], 通常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较, 呈现出更全面、更方便、更完美的创新形态。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1]:“就其内涵而言,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 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 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播放的广播网, 等等”。

1.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亟需科技传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公民科学素养不高, 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3,4]。因此,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需提升, 大众传媒科学普及功能有待充分发挥。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的推行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加, 全面建设节约、创新与学习型和谐社会已拉开序幕。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正热切呼吁科学知识的传播。

1.3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利与弊

1.3.1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有利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拥有信号的高速度和高清晰度、高共享度和高互动度、更优越的信息深度、广度与发散度、信息传播多媒体化、信息定制个性化等优势。新媒体技术在“以人为本”的科技信息时代, 充分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科学知识这一意义重大的资源,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其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一, 强大的跨媒体整合功能更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跨媒体的信息整合功能[1,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复合型组合, 决定了对科技知识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利用互联网与电视的整合功能, 使人们只通过一种工具就能便捷地收看到想看的电视节目, 还可以无限次点击、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接收, 更加轻松自由地走进科学世界, 获取科学知识。又如, 手机短信与科技类报纸的组合, 人们只需拥有一部能上网的WAP功能手机, 通过对信息内容的订制服务, 即可随时随地获取有关科技新闻方面的信息。随着日后3G牌照的发放, 将加大内容传播的流量, 这将促使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新的传播形式大放异彩, 科技知识的传播渠道将会变得更为广阔。

新媒体的这种信息整合功能, 使现实生活中科技知识、科技新闻与信息的传播, 通过更广泛、更先进的途径得以实现, 从而更深刻地体现科技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须借助不同的传统媒体获得的科技知识, 经过各种新媒体的复合型方式的组合, 进行资源集中、信息整合, 实现了受众接收科学信息的高度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理想状态。

其二, 快速的连接功能有利于科学信息的搜索与查询。同样是以互联网和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等新媒体为例, 快速的连接功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人们若想查询某个有关科学方面的问题, 只要在互联网的相关网站上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词, 相关资料的信息便以海量的信息标题呈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还可以享受由链接功能带来的更多的科技信息。只要读者感兴趣, 任何科技信息和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 新媒体这种便捷的传播特性省去了为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要跑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翻阅资料的繁琐[5]。

其三, 多媒体传播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内容。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迫使人们不断地接收吸纳科学知识。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难以花时间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科学读物。此时涌现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生动多彩的多媒体传播特性满足了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愿望。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 更需要影像化、立体化的解读方式来帮助读者接收理解, 新媒体的多功能传播形式恰好满足了这种信息的传播要求, 并且在技术上拓宽了科学知识传播的形式[6], 丰富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内容。

1.3.2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不利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 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犹如“双刃剑”, 它的某些传播特性一旦被不恰当地利用, 就会对科技传播带来负面的影响,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首先, 一些新媒体传播的“科学知识”误导受众。由于现阶段缺乏严密的信息监管, 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信息”广泛流传, 给人一种印象——就是经过互联网传播的科技信息真假难分, 难以置信, 其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始终是让人诟病的软肋[7]。错误的、虚假的、未经证实的科技信息, 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下, 其不利因素会成倍地放大, 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将产生恶劣的影响, 阻碍人们获取真正的科学知识。

其次, 新媒体为传统的迷信活动披上科学的外衣。现实生活里, 占卜、问卦、算命等现象仍有活动的势力, 到了互联网时代, 这些迷信活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技术手段, 披上科学的外衣变相传播, 电脑算命、星座测试、预测未来等伪科学的迷信活动在新媒体的传播领域里仍旧活跃[3]。可见, 新媒体给这种伪科学的生存提供了更广泛的土壤。

封建迷信披上科学的外衣大肆宣传, 实质上还是变花样欺骗人们。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在某些方面被错误地利用, 产生的危害性不亚于传统媒体, 这一现象不可忽略。

再次, 新媒体可使严肃的科学问题娱乐化、低俗化。

新媒体高度的开放性, 在使人们受益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严密监管的缺点。对科技传播的不利影响表现为使严肃谨慎的科学问题娱乐化、低俗化, 侵犯了真正的科学知识的权威形象。人们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标题描述得貌似某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言论格外吸引眼球, 点击打开阅读之后, 发现文章描述的并非科学问题, 而是普通的生活现象, 甚至是某些人无聊恶搞、故弄玄虚的产物。点击阅读假新闻的人们有被玩弄的感觉。诸如此类的情况常在互联网上出现。新媒体缺乏严密的信息监管, 导致这种伪装成重大科学发现的信息过于泛滥, 甚至玷污了本该干净纯洁的科学领域[4]。

2 提高新媒体科技传播功效的途径

对传播科学知识而言, 新媒体的重要使命, 便是使传播的功效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针对其不利影响,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提高科学知识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

新媒体比起传统媒体优势颇多, 在许多方面它可以通过严格“把关”, 对传统媒体的信息进行修正、整合和提升。作为新生代的传媒主力, 新媒体更应传承传统媒体作为受众“把关人”的角色, 在过滤信息的环节, 去伪存真, 从源头上提高科学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2,4]。否则, 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媒体, 一旦忽视或弱化了“把关人”的责任感, 放松对其监管, 就会造成新媒体的传播自由特性被滥用的局面, 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将会比传统媒体产生的危害更大、更难以收拾。因此, 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都应极力提高科学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 让真正属于科学知识范畴内的有用信息广为传播, 造福社会。

2.2 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新闻工作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起着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是大众传媒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力军, 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科技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先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

目前, 我国的科技新闻工作者的最大问题[4,7]是:其队伍呈现结构性缺失状态, 不仅数量不多, 而且职业水平不高。新媒体时代, 需要科技新闻工作者具备更明智的头脑和更自觉的自我再教育, 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科技新闻记者是“专家型”记者, 是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 是现代社会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力量, 应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在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技新闻报道的时候, 在报道内容、报道方法和技巧方面, 将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 生动鲜活地向公众传播科学信息。同时, 科技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具备理性的思辨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还须紧跟最新科技前沿, 与时俱进地加强专业素养, 着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

2.3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仍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新媒体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脱颖而出, 成为大众传媒领域的主力军, 人们不断地深挖其有益于人类的传播功能, 借助这股新生力量加快科学知识的传播步伐、提高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使我国公民更迅速、更科学、更便捷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 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新媒体的利用空间有待提升, 传播的渠道应朝着更多元化、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国外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8,9]。在手机短信、网络媒体等新媒介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现有基础上, 又出现利用3G手机等流媒的新兴科技手段。可见, 新媒体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仍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人们去利用、去开发。未来的新媒体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应朝着更为互交化、更为个性化、更为多媒体化的目标发展。

3 如何保障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 科学技术越来越社会化, 也越来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界与传媒业必须共同携手, 才能更好地推动彼此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好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对科技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媒体技术的进步需要科技成果的支持, 只有借助最现代的媒介才能实现媒体最快、最真实、最精确的传播。那么, 怎样才能实现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3.1 必须坚守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媒体事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是传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迷失的方向[10,11]。“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坚持传媒真实性的根本依托, 要大力加强传媒的内部机制转换和制度保障, 完善传媒的内部管理, 强化其社会责任, 解决商业利益操纵传媒的问题。同时, 在传媒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要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通过有效可行的公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 规范、保障和约束传媒对社会责任的建构和落实, 对有虚假报道行为的媒体及其相关的信息及时、大量地公布于众, 通过理性的传媒市场使虚假行为付出高额成本和代价, 甚至受到经济惩罚和法律制裁。

3.2 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实现传媒业领域的创新

传媒业是否发达, 是否健康, 是科技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7,10]。如在抗震救灾中及时、准确的报道使灾区人民在第一时间得到全世界的关心与帮助;2008年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次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比赛直播的奥运会。可见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 中国传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当前媒介在资本运营、资源整合、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更符合市场规律, 报纸、出版社开始向产业化转制, 投融资体系打破了一些规制“禁区”, 媒介经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传统媒介持续发展的同时, 新媒体和延伸媒介不断涌现, 带动了媒介营销模式的发展和资源整合[12]。要充分利用尖端的科学技术实现传媒对社会的全面覆盖, 特别要开发和发展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传媒, 努力消除信息鸿沟, 均衡地保证受众信息占有量的相对公平, 尤其要建立信息公开的有效运作方式, 对大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满足条件, 保证政府、 (下转第3198页) 社区、群体、个人的有效交流、理解和沟通, 推进全社会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JIANG H, XU J.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4.Chinese

[2]WANG SL.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M].Beijing:Xinhua Press, 2006:4.Chinese

[3]ZHANG ZY, LI YN.Communica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public:A case study of MIT[J].Science Popularization, 2009, 3:5-11.Chinese

[4]ZHAI JQ.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ese mainland:three main directions and three major problems[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7, 23 (8) :68-71.Chinese

[5]JIN YY.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Library[J].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2008, 8 (24) :60-61.Chi-nese

[6]CHENG DC.Fragmentation strategy for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etwork era[J].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10, 2:56-60.Chinese

[7]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5-6.LI XG.Deformed Media[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5-6.

[8]WAN XW, ZHAO L, HOU CQ, et al.The role of brit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J].Institute, 2009, 4:12-18, 26.Chi-nese

[9]CHEN WX.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in India[J].Science Popularization, 2009, 6:63-68.Chinese

[10]LIN J.On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cultur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J].Science Popularization, 2008, 2:34-38.Chinese

[11]XU YZ.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eads, popularizes and scien-tific spirit cultivation[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7, 23 (5) :78-82.Chinese

碎片化时代下科技传播的新局面 第4篇

随着社会发展趋势逐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 受众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因此, 在碎片化时代下, 为了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 科技传播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 受众碎片化导致科技传播对象分众化

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让信息更新速度成倍增加, 人们难以承受全部的爆炸信息, 只能有选择性的接收部分信息。而因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的不同, 各自世界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的差异, 导致受众被分割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受众群。因此各个不同的媒体、不同的栏目, 都会根据各自的定位和实力, 改变其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风格来满足不同受众群的要求, 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方面, 例如中央电视台为了满足家庭妇女兴趣点创办的健康之路、天天饮食等栏目;满足知识分子兴趣点的人与自然、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栏目;满足农民群体兴趣点的农广天地、致富经等栏目。根据不同受众对科技知识不同的兴趣点开办不同的栏目, 全面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电视观众的需要。

新媒体方面, 例如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最终理想的网络社区——果壳网, 其设置了主题站和小组这样两个板块, 一个由果壳网内部编辑策划制作, 提供相对权威的科学知识, 另一个发挥果壳网用户的能动性, 让其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点加入不同的小组,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深入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2 信息碎片化导致科技传播内容浅薄化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 以及受众身份的变化——从单一的受传者到互动的传受双方, 再到如今的主动传播者。人们不满足于“说什么听什么, 播什么看什么”的传统接收内容的方式, 而是力争做自己的议程设置主导者, 听我想听的, 看我想看的。

以微博为例, 作为一种与快节奏时代相契合的新兴网络媒体, 利用微博平台传播科技知识。一方面由于其内容字数限制, 注定只能浅显的碎片化的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 当今人们心理普遍浮躁焦虑, 注意力难以集中, 本应严肃的科技知识想要抓住人们的眼球, 甚至不得已进行娱乐化的加工, 这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如对于科学知识浅薄的理解, 让科学谣言甚嚣尘上, 甚至引发大规模骚乱。

3 媒介碎片化导致科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 网络媒体、手机终端、移动电视等新兴的传播媒介大量涌现。这些新媒介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极为迅速, 影响力迅速扩大。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显示, 2010年, 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 (87.5%) 、报纸 (59.1%) 、与人交谈 (43.0%) 、互联网 (26.6%) 、广播 (24.6%) 、一般杂志 (12.2%) 、图书 (11.9%) 和科学期刊 (10.5%) 。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个百分点。由此看出, 普及科技知识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媒介, 新媒体的强势崛起让科技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化。

4 结语

受众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媒介碎片化所共同构成的碎片化时代让科技传播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受困于复杂的后期制作和繁琐的审核流程, 而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传播科技知识不可避免的会有呆板性和局限性。而在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科技知识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 不仅可以实现科技信息的即时上传和即时接受, 提高了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满足了异地科技信息的交流需求。其信息容量更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 也使科技工作者能即时掌握科技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 大大拓宽了科技传播的时空界限。更重要的是, 在传播过程中, 新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群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即时互动, 让传播效果更加持久, 影响更为深远。这些传播效果的变化是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 根据蒂奇纳的“知沟理论”假说,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因此, 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 暂时只能局限于特定群体, 难以形成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 使科技信息跨越时空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以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网站为例, 其影响力只限于固定的用户群, 普通大众没有持续性的媒介接触行为。所以, 其用户和粉丝群体掌握的科学信息相对于普通大众更多, 他们关于科学信息的知识鸿沟也就越大。[1]

科技的发展将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而高效的科技传播手段才能推动科技的普及。在碎片化时代下, 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特点, 弘扬科技精神的作用, 改革创新科技传播模式, 更好的适应碎片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程名.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批判研究——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例[J].东南传播, 2012 (12) :11-13.

[2]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5篇

1 新媒体技术催生科技传播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

1.1 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拓展科技传播领域也伴随新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

利用互联网做科技传播己成各方共识,因此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中国目前有多少家科普网站尚没有一个官方统计数字,但就在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来看应不是个小数字(作者6月16日写论文当天在百度搜索“科普网站”得出的相关网页为6340000篇,在GOOGLE的搜索结论为8860000篇,而排前的大多是门户网站)。据业内一位专家称目前门户,频道以及栏目包括在内的科普网约有四百多家之多。

这么多以科普定位的网站的涌现,表面看来是个好现象,也伴有明显的问题存在。“天下科普一大抄”现在演绎成“网上科普抄了再抄”。科普网站内容形式同质化严重,好多科普网站基本上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盗版”。有些科普网站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IT网络里面丰富多彩的技术优势。网站的传播特点是受众绝对主动。你的科技传播内容并不是通过网络“发”往全世界(电子刊物例外),而是放在网站上坐等别人来取阅。网络浩瀚,眼花缭乱,内容不可取、形式不新颖的“东东”,无人理睬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何提高内容质量和增加点击率是当前科普网站的重要课题。

1.2 电子书阅读,为科技传播创造新机遇

电子书又称e-book,是传统的印刷书籍的电子版本,它可以使用个人计算机或用电子书阅读器进行阅读。它流行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子书允许进行类似纸张书本的操作--读者可以在某页做书签,记笔记,对某一段进行反选,并且保存所选的文章。另外,电子书阅读器还包括内置字典,可变字体和样式。电子书的主要格式有PDF EXE CHM UMD PDG JAR PDB TXT等等目前很多流行移动设备都是支持其阅读格式。

现在不少人已养成阅读电子书的习惯。过去地铁的一大风景是人人看报,一夜之间变成人人读电子书的场景,这个转变可谓神速。笔者做过一个随机调查,分四次对地铁中阅读电子书的二十人进行了一个询问,约有80%的年青人有坐地铁读电子书的习惯,阅读内容大多为流行小说。当问其有无兴趣读一些科普方面的内容时,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趣。这儿所以没有做成一个表格来陈述个事件,是因为随机性太强可能没有权威性,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量出版电子科普书,发展网络科普电子书阅读,是当务之急。北大方正正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从事这一转变。这个行业值得科技传播的主管部门关注

由于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电子书在手机上阅读的前景也十分宽广。而手机用户是个非常大的市场。

1.3 网络电子刊物的直投方式为科技传播细分市场带来前景

电子刊物,是以电子邮件为传送方式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

电子刊物是由于近些年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也成为网友联络的工具,因此电子报这种资讯工具也慢慢脱离了原本大家那种刻板的印象。

网络上有很多个人也办了很不错的电子报,并不见得会输给那些大网站,只要敢秀你也可以自己办个电子报,就是直接的网页和网站,发布比传统报刊杂志更精细更准确快捷的专业信息,有很多网页编写者直接把自己的网站的名字写成XXX网刊,也就确立了网络刊物的地位。

而这种方式不仅为科技传播目标受众的细分带来可能性,也为发展科技传播队伍展现了前景。

1.4 手机短信,手机报为科技传播创造了新途径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11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834亿。同时还在以1.01%每月和17.51%每年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正在成长的传媒领域,是一个非常大的“处女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关键是否有适合这个领域的科技传播内容和方式。

首先,利用手机作科技传播内容必须短小精悍。要普及科学内容,往往几百上千字就是难得的精炼了,几句话、几十字可是难上加难。但是,要想立足必须如此。

二是时效,实用和新意。手机阅读的特点是快速浏览,因此如没有抓住读者的目光也就失去了科技传播的意义,因此要从时效性和实用与新意上做文章。

三是通俗易懂。手机的受众群体是大众,要大众关注喜爱,必须通俗(但不能庸俗和低俗)贴近大众有亲和力,喜闻乐见,切忌居高临下的教诲训导。

1.5 博客,论坛(BBS),QQ群等改变了科技传播的主体态势:从专业化走同大众化,给科技传播带来勃勃生机

博客从2002年中国译名,并在2004年异军突起,或许连中文译名的方兴东也始料未及。这种网络方式成就了草民阶层的文字狂欢,一时间全民皆博;而另一种论坛(BBS)方式更是成就了一大批网络红人(在此就不为那些红人做广告了);QQ群(此为泛指,包括各种网络圈子和联盟),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符合“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新媒体的定义,也在迅速发展中。

这儿单就博客,论坛和QQ群改变了传统科技传播的主体态势做一点抛砖引玉的说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崭新和庞杂的课题。

传统的科技传播因为体制原因,是一种专家对大众的教育,而科技博客,论坛和QQ群改变了这种模式,每个作者都变成一个“媒体”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权利。而博客留言,评论,以及论坛(BBS)的跟贴,qq群中有相同爱好的人的讨论,把科技传播变成了一种更加民主,更加主动的大party。

传统的有点象填鸭式的科技传播,是教你做,没把公众的探索与求知欲引导出来,束缚了活跃的思想,也很难把科学精神发扬广大。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求实、实证、探索、理性、创新、怀疑、独立和原理。科技传播不应是教育性的,而该是引导大众产生求知欲,而网络的特质给了科学精神一个很宽松和自由的平台。这一点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也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和引导。

无庸讳言,网络是个“自由世界”,甚至可说是种无政府状态。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任何言论,除非触犯法律,是没有什么机构来管你的。在科技传播方面,也是鱼龙混杂,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处处可见,却也打着科学的旗号。怎样既适应网络的游戏规则,又坚持正确的科技传播方向,是我们的网络科技传播中面临的又一课题。

2 新媒体环境强化了科技传播理念的创新:娱乐元素融入科技传播中

在科技传播理念上的创新,首推Discovery探索频道开拓的“娱乐+科学”的科普影视作品。这种模式并非孤立的,它来自于体育频道“娱乐+体育”的模式。也就是说,作科技传播,科学性不是唯一要素。其实,这符合科普法要求“用易为公众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的精神,只有人们喜欢看了,才能让科学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的头脑中。科技传播并非强制教育,以“以趣味性为核心”会让科学在公众中的传播效率大大增强。

新媒体环境因其内容庞杂,数量浩瀚,眼花缭乱,被称为眼球经济,我们当然可以鄙视那些所谓的炒作和哗众取宠,但也无可否认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也难以生存。与时俱进才是准确的选择

我这儿想说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出自科学松鼠会网站的文章和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梁文道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罗永浩说,“为了跟愚昧和迷信争夺市场,科普作品在应有的理性和严谨之外,最好还能做到生动有趣,‘科学松鼠会’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科普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趣,有时候甚至很酷”。

这本书在卓越的销量非常好,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90多个年轻人组成,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获得了2008年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公众奖。“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博客科普受关注”被众多专家评为2008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

3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发展的一点思考与建言

3.1 科技传播产业化的可能

产业化,无疑是现在的一个时髦词语,是提高社会经济效应的一个有力渠道,科技传播能否产业化和如何市场化却仍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课题。

最近几年受国内外大事的影响,中国政府,包括中国民间很多组织和企业都开始重视科技传播还有科学普及这一类工作。科普在中国形成产业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苗头,从目前趋势来看会有更多的国家政府资源的支持,会有更多资金的投入,来让整个科普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一种产业结构,图书、报刊出版、网络电视媒体还有落地的科普展览,形成一个新的科普集团,有可能在近几年会出现。

产业化带来的专业市场运营模式将改变以往科普活动就是发动科学家到街头发一些材料,做一场演讲,立几块展板等的传统模式,跟社会要素结合起来,跟公司、商业联系起来。科普和科技传播属于公益事业,国外也遇到这些问题,素质水平、技术表现都有问题,国外现在也在改革,就是变成非盈利机构,不是说不盈利,而是不经营,就是你赚钱以后还要投到科普领域来,而不是发展其他事业去牟利。

引入产业概念,有可能把科技传播的很多表现方法、技术内涵、形势更加丰富,使得更多有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的公众力量吸引到科技传播当中来。

3.2 科技传播应该设惩罚与奖励机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提出科教兴国的国家,而且制定了科普法,这些都让同是科技传播的外国同行们十分羡慕,但是可曾有一个制作“科学算命”网的人和用假科技来牟利的集团受到过科普法的制裁?

法律体系要改革,有名无权的科普法应该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应该鼓励科普作家和科技传播爱好者“触网”:首先加入“网籍”,然后为网站创作科普作品。科普作协可帮助知名科普作家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页。

并对科技传播中贡献突出的人才,新媒体环境下涌现的的优秀原创作品和优秀科普网站的主持者设立科技传播奖,调动参与科技传播的积极性。

最后呼吁一下全社会,包括政府、业界都对科技传播工作者、科技传播媒体给予更多支持,有机会把更多、更优秀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大众群体当中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

摘要:科技传播正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新媒体环境。以互联网,移动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闯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对科技传播的各个环节也带来了冲击,并己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仅就科技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发展态势、课题和机遇谈一点自己的浅见。对于快速改变和正在进行的媒体变革而言,没有定论,仅做为一种关注和梳理。若能给科技传播工作者一些启示,为科技传播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即是最大收获。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6篇

作为科技传媒事业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我们所从事和关注的正是科技传播工作。但什么是科技传播?科技传播的主旨是什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将科学技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过程。

何苏六, 张国平主编的《科技与传播》中将科技传播定义为: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 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强调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翟杰全在《论科技传播》中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或者说是原始创新者传递给接受者, 使受众通过这一过程, 能够学习、了解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科技传播基本功能就是将科技人员“私有知识”、“自有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手段, 转化为社会的、开放的和公开的共享知识或者说是公用信息, 从而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虽然不同学术流派对科技传播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大家均一致认同, 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和扩散, 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个体间共享。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制造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 供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 是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与应用中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属性是以科技传播为前提的, 没有科技传播, 科技成果或者信息还停留科技人员的案头、存放科研院所的实验室, 其生产力的属性就不能变为现实。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本身延续、积累、繁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传播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不断将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传输给社会成员, 提高人类个体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科技传播的内容即传送的科技信息, 它们由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科技传播内容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 又包括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相应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信息等。科技动态信息又可称为科技新闻, 这是我们科技传媒所关注的一大要素, 其主要表现为正在产生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政策及科技人员的研究进展等。

2 当前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任何一个产品都很难在市场上长盛不衰。据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一种全新的工业产品从构思到投入商品性生产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已经缩短到20年;到70年代又缩短到10年, 最快的只要5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产品的推陈出新已经变成了以月为单位。目前, 仅美国一年就有数万种新产品面世。而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近年来的发展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三星手机从note2发布到note3上市, 只不过用了11个月。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多么迅捷。

强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 这一方针已经被广大的企业主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所不同的是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力度, 有些企业将创新发展只是说在嘴上, 写在纸上, 而没有真正落实在企业的发展中, 导致了创新发展相对于企业发展的滞后。这一现象的最终结果不难预料, 有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现在已经默默无闻, 甚至难以维系。

任何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必须依托于社会, 科技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类, 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社会化活动”, 其生存与发展必然会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外部因素保持着相互联系、促进和依赖的互动关系。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 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广阔空间, 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媒体, 要在新形势下, 积极主动发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同时实现自身的同步发展壮大。

3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 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实际上, 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或者说, 企业创新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中更多地关注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样, 是漫长的, 是螺旋式的上升, 曲折式的前进。学术上把创新过程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设置为一个可见的, 能够分析的模型。把这个模型置于三维空间中, 可以看作是曲折上升的阶梯式攀登过程, 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一个完整的阶梯, 在理想情况下, 都可以将其划分为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创新过程中, 每一个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都充满着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运动。在阶梯式曲折上升的信息攀登运动过程中,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 面临某些壁垒时产生飞跃, 这就是创新的灵感或转折点, 也可以说是创新成功的瞬间。创新中关键关节点得以突破, 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创新活动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潜在到显现, 并在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运动, 进入创新的高潮, 从而实现了企业产品或发展的全面创新。

曾几何时, 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 有的中途陨落, 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个人认为其核心在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坚持致力于创新发展。

我省有一家制药企业, 在历经辉煌后难以实现技术及理念的突破, 导致企业产品结构老化, 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最终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在这之后, 新组建的企业引进了多项专利技术, 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适用于癌症治疗的特效中药, 一经上市推广, 就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 企业坚持创新发展, 投入年利润的近30%用于新品研发和人才引进, 在北京等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研发基地,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术和产品的双向储备。同时, 积极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 在宣传产品的同时, 重塑企业形象, 展现企业发展创新历程。在短短的十余年之间, 完成了从濒临倒闭到重组上市的涅槃。所有这一切, 要归功于企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和不懈投入。

4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

学术界对企业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有这样一种论调:企业在科技传播中地位微妙。它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是科技信息的制造者;也接收来自科技传播的资源, 是接受者;另外, 含有科技成分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也在无形当中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

作为科技类媒体, 在新闻报道实践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 在某些情况下, 是科技传播的推动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了科学技术从研究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再次突破。

报社曾经对我省某市的一家农资企业进行过追踪报道。期间, 获知该企业有一批适宜我省种植的玉米种子需要推广, 我们积极为其出谋献策。在诸多方案中选定以送农资下乡的公益活动为切入点, 在帮助其邀请平面、电视及网络媒体发布新闻报道的基础上, 利用自身科技媒体的传播优势, 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管护要点等方面向读者推介, 切实强化服务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子在我省的种植面积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得下一步的研发能够有序推进。同时也给报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一案例是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

5 结语

科技传播在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研究和剖析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 将为媒体应对市场化的变革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建明, 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 2001.

[2]贾宝良.科技与科技新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4.

[3]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版., 2000.

[5]翟杰全.论科技传播[J].5版.光明日报, 1998-9-4.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7篇

在科技社会发展的今天, 科技支撑成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经不是讨论是否需要科技支撑的问题, 而在于科技支撑强不强, 如何完善或更好建立的问题。在现代产业系统中, 越来越离不开科技支撑, 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可以形象的用图1来表示:

因此, 顾名思义:“支撑”是指一物对另一物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力量, “科技支撑”就是指将科技知识转化成科技资源进行投入, 通过科技组织进行运作, 对形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产品起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力量。而通过科技支撑产生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就称为“科技支撑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自身发展, 不仅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杂系统的运行, 也协调社会—经济—自然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关系。

在科技支撑条件下, 传播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从以前的传统媒体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为主转向现在日新月异突破的新媒体 (网络、数字、移动) 全面发展的时代。其实, 新媒体传播技术就是科技发展科技支撑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媒体, 新的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技术或者叫做新媒体传播技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全球传媒行业的发展, 新媒体是创新形态的媒体, 是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传播也是一种互动式传播, 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上的, 是科技支撑条件下出现的,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形象的用图2来表示。

新媒体传播具有传统媒体传播不可比拟的优势, 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技术在新媒体传播中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的接受信息, 也可以从传统的单项传播逐渐走向双向互动性传播。在科技支撑条件下, 传播活动都借助于一定媒介来进行, 尤其是技术先进的媒介, 新媒体传播本身就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 其实技术越先进, 科技知识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近年来, 科技传播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传播也要求新媒体技术弥补不足。由此, 就不难看出, 在科技支撑条件下, 新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下页图3初步展现。

新媒体传播技术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下产生的, 新媒体传播技术在传播中有其积极的作用, 比如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 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 新媒体艺术表现力变得更强, 但是新媒体传播技术在传播中也是存在着负面作用的, 稍微运用不好, 或者不能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就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 新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是有必要的, 在科技支撑的条件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 科技支撑条件下, 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建设。新媒体传播以网络媒体传播为代表, 全球一体化时代, 网络就像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遍布到了世界各地, 各种信息通过数据形式的存储, 通过网络打破区域、国界的限制, 以一种高速的形式, 实现着全球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比如博客、社区、论坛、电子邮件、MSN、QQ、电子杂志、手机媒体等等都可以使大众很快的接收信息, 并且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一方面大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另一方面大众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通过网络传输给其他的大众。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 打破了以往媒体机构牢牢把控的传播主导权利, 为大众的积极参与、广泛互动实现了自我赋权, 强化了大众的主体性。新媒体传播技术通过高科技的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 利用电脑、手机登终端传播设备, 在传播过程中, 不受节目制作周期、期刊截稿时间限制, 也不关注头版头条前后顺序,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大众提供所需信息, 也让大众及时反馈信息, 这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新媒体传播形式变得多样化起来, 传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单纯的发送者到接收者了, 传播通过各种各样的理念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宣传。因此, 科技的加盟自然有利于新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

第二, 科技支撑条件下, 新媒体传播效果开始凸显, 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和引导。近年来, 新媒体传播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新媒体, 其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首先是归之于人自发的本能的, 然后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科技对新媒体传播支撑以来, 传播效果就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不敢想象的局面。在新技术环境下, 新媒体传播呈现出了明显的“蝴蝶效应”, 由于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主动性、草根性、跨区域性、迅速性等传播特点, 一个微小的信息、一篇博客、一条短信, 或者甚至一句简单的留言, 都可以迅速的在网络上爆红和爆炒。传播的效果会达到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效果, 因此, 在此基础上, 就应该及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 对新媒体传播产生的恶性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引导和疏通。

第三, 科技支撑条件下,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新媒体传播技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传播技术日趋走向成熟, 新媒体传播也呈快速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用户增加的前提下, 新媒体传播市场的总量也在持续快速的增长, 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海量信息库, 进行新媒体批量传播, 创建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在合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新媒体终端在当代已经十分普及, 手机用户、计算机用户、阅读器、还有包括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各通讯公司、信息平台等等都为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产业链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时代的到来, 大批城市的文化园区、创意园区也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内容。

第四, 科技支撑条件下, 新媒体传播技术更应该从责任上面建设, 建立传播新秩序。从2008年开始, 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2.98亿, 新媒体传播走向了责任时代, 新媒体传播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治理, 各种新技术的获得将以越来越短的时间使新媒体传播技术向零成本靠近, 在科技支撑的条件下, 新媒体及其使用者, 首先应该是一个责任者, 建立传播新秩序。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的支撑为媒体传播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技术, 新媒体传播技术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发展的, 在科技支撑条件下有其积极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作用。建立新媒体传播体系是科技支撑条件下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科技支撑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几个方面简要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技支撑,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J].改革与战略, 2002, (Z1) .

[2]汤筠冰.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及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 2011, (5) .

科技传播新问题论文 第8篇

“所谓科技文化传播是指科技文化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即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普及”, 也可以简称为科学传播或科技传播。作为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传播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 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 具备参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政策讨论的知识基础。如今, 科技文化传播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社会功能和公众形象的不断变化而随之变化。正如著名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提出的理论——媒介即信息, 媒介的渗透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传播的行为。过去我们传统的科学普及方式是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 现在已经逐步变成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双向的交流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介入, 这种交流使得科技文化传播的运作方式发生了重要变革。新媒体必然会成为科技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因为它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载体,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 科技文化传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重视是与当代媒体的重要性紧密相连的, 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影响力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出现使传播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对科技文化传播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FLASH动画, 群发邮件, 网站博客, 手机新闻和在线信息服务等等使科技文化传播的渠道变得更为快捷, 使受众可以利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科技文化信息, 了解科学的多元背景, 以客观的态度评价科学的发展, 以公正的原则推进科学的发展。从科学史和科技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来看, 科技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目前科技文化传播更多地依靠报纸、电视、以及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进行。在对科技传播的理解上, 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持一种较为广义的理解, 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 也包括技术的传播, 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在科学与公众之间, 媒体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 更肩负着对反思、疑问、求证、解析、探究这类从简单处发现大道理的科学精神、方法、思维的传播。所以媒体是科学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公众可以通过媒体对科学的看法、疑问得到及时的了解反馈, 获得科学家的解释,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标。同时媒体也是科学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 政府需要了解哪些项目是急需资助的, 哪些项目可以延迟资助;需要清楚自身的决策是否有不足之处, 需要确定出台怎样的科技政策;需要知道科技界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 以及如何避免, 等等。总之政府需要急事了解科学界的最新情况和需要, 而这一切都与媒体的及时发现和报道是分不开的。媒体更是科学与世界的纽带, 科学与经济、文化、哲学、教育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的新思维, 新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变化往往都是紧密相连的, 如某一数学模型的完善可能影响金融市场预测的准确性, 庞加莱猜想获得证明直接影响物理学的相关内容等等。所以可以看出科技文化传播对公众、国家、世界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对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而新媒体在科技文化传播中扮演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

2 新媒体在科技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定位

2.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介形态。新与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但是在媒介形态当中, 这种“新旧”并不仅仅是指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其中还包括了技术与理念上的先进和落后之分。一样事物不可能永远都是“新事物”, “新”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 就会有新旧事物的更迭, 传媒领域作为时代的先锋行业这种新旧更迭就更加的频繁了。正如电视之于报刊、广播而言在它应用之初可以称为新媒体一样, 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在现阶段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常见传统媒体给予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生媒介形态的概括性名称, 在未来必然会有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更加先进的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 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 (PDA) 、视频音乐播放器 (MP4) 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 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 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 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包括平面媒体 (电子出版物、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 , 广播媒体 (数字音频广播DAB、CMMB) , 电视媒体 (数字电视、移动电视) , 网络媒体 (www网站、Flash动画、网络视频、IPTV) , 移动媒体 (手机短信、WAP网站、手机电视) 等等。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推广, 新媒体已成为传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从市场的分析来看, 新媒体产值增长迅速;其中, 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增长最快, 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 才实现了现在的手机、数字电视、个人电脑等设备终端的全面联网使用, 所以可以说没有数字化就没有非线性传播方式全面取代以往的线性单向传播的技术支撑。所以人们常常将新媒体也称为数字新媒体。

因此, 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的定义总结为: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的、能够实现交互传播的、非线性运行的大众传播媒介。本文所讨论的新媒体技术只限于目前应用较广的几种新型媒体形态。

2.2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技术的, 卫星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媒体在不断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为科技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新媒体不仅承担着把科技文化知识从其发现者提出者传递到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 帮助他们实现共享和应用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 同时也承担着使科技文化知识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 扩散到不同个体间的责任, 并最终实现跨时空的科技文化知识共享。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日益细分, 科技文化传播过程功能分化现象和科技信息流分层现象的日益明显, 现代科技文化传播一般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个阶段。新媒体作为知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把不同受众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通过其方便快捷的渠道传播出去, 整个传播过程也是双向的。通过新媒体技术, 科技文化知识的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熟悉的媒介形态, 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科学家的声音可以以最快速度传递科技文化信息,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对马王堆等古墓的挖掘实况, 对“神舟”系列飞船升天的实况直播都邀请了科学家做嘉宾, 使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随媒体的报道而加深。这样通过现场直播让公众目睹科学活动, 还可以让受众亲自参与到科学节目的制作当中并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往往在与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以及其发表评论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而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更具有其自身优势。新媒体的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用者个人的实用性、对信息需求者的满足能力及程度、提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人们考量新媒体的价值, 实际上是把它放在了两个体系当中。一个是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即它是否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 有用的物质形式另一个是经济学价值体系, 即它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成果是否实现足够的交换价值。首先, 新媒体技术的利用率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新媒体技术从出现到发展再到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认可。

人们也逐渐的习惯了习惯了通过数字电视技术定时点播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习惯了在交通工具上收看流媒体播出的电视影像, 习惯了通过互联网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我们平时的习惯已经足够证明新媒体的价值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 并且正在被一步步挖掘。新媒体自身也需要主动去发现和适应受众的需求, 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拓展媒体功能, 在地把握当今大众传播学的规律的同时, 实现媒体功能的最大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但是需要媒体主动发现及把握大众传播的规律并不意味着媒体丧失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主导地位, 媒体依然具有选择提供信息和服务内容的主动性, 只是这种主动性要与符合更多受众群的需求相结合。如果新媒体能够更准确地找准自己在传播过程中的定位, 找到与受众之间最佳交叉点, 则会实现媒体价值自身的良性循环。其次, 新媒体凝结了大量的人类劳动, 它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并成熟的, 技术人员的劳动和智慧保障了新媒体技术的存在和发展。我们从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出, 技术人员的劳动确实是形成了大量的交换价值, 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提高了现实社会的工作效率, 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也为媒体行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分众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其本生就具有引导使用者也参与到当中来的吸引力, 人类社会当中想要站到主动的位置上就必须具备引导公众的能力, 而主动地位置反过来又为新媒体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 这就是新媒体的意义所在了。所以不夸张地说, 在这个时代里, 谁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谁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主人。

3 新媒体技术影响下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变革

从科学普及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政策及其实施体制的发展进程, 将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贯穿其中, 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3.1 1949—1965年传统媒介条件下的科学普及

这一时期的科普活动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基础科学知识、工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基础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具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边远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主要的科普方式是通过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介传播科技知识, 此外还由政府倡导主办大型科普活动, 同时科学家也在城市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了在校学生、在职员工的科学素养以及民众对科学的兴趣。但是, 不管是1949年-1958年科普的蓬勃发展阶段还是1961年-1965年科普的扎实稳定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普政策比较零散, 主要以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精神为主, 缺乏系统连贯性。而科学普及方式尤其是科学普及内容会随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而改变, 尤其是随着政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大跃进”时期的科普工作也随之而混乱并且出现停滞现象。同时科技工作者的境况以及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也随着国家政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例如1959年的反右倾活动对科技工作者的境况造成巨大影响, 使之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机会大为减少。

3.2 1966年—1977年以科普书籍和电影为主的科学普及

十年动乱期间, 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介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减少。从解放初期开始的在节假日由政府倡导主办大型科普活动的科普方式也消失殆尽, 大型文化活动以及科普活动都停办。但由于部分科学家以及科普作家的努力, 少数的科普活动尚能在局部地区开展, 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普及。虽然文革期间开展的科普活动较少, 但由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 学术性被排斥, 在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的情况下, 科普知识反而容易被群众接受, 尤其是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科普纪录片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 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了解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科技需要。其中:《化学纤维纺织品》、《巧用边角料》、《战胜小儿百日咳》等科教普深受民众欢迎, 普及面较广, 起到了较好的科普作用。在文革后期, 国内出现了部分科普书籍的畅销趋势, 这与现阶段科普图书滞销的局面形成较大反差。因而文革后期科普图书的内容的选材编写其实可以为现阶段科普图书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3.3 1977年—2000年电视作为一代新媒体影响下的科技文化传播

1958年, 新中国诞生了第一台电视, 电视作为当时的新媒体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但是中国电视新闻在早期20年的发展中, 节目量不大, 内容局限, 形式也基本停留于开始时创办的几种类型, 报道的影响小, 这与我国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关。而且电视的价格也高于当时国人所能承受的尺度, 所以从1958年到1977年电视还是不为国人所知的奢侈品, 并没有广泛的应用到科普活动当中。十年浩劫结束后, 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后, 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科普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十多年中, 作为新媒体的电视机才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最终成为“家用电器”, 走近亿万国人的客厅, 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77年, 中国的电视机年产量不过20万台, 但到了1980年, 全国已经能生产250万台了, 1981年的生产量则是300万台, 其中还有6万台彩色电视机。这个时期也是传统科普向科技文化传播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电视作为新媒体起了重要作用。科技节目, 科技新闻, 科幻剧集为科技文化传播拓宽了渠道。

3.4 2000年至今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体主导下的科技文化传播

新媒体之所以与传统媒体有那么大的区别, 最重要的一点事因为它赋予了个人对媒体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人们获取所需科技文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购买科技图书, 收看科教节目, 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运用互联网或者其它新媒体技术获得更快捷直观的科技文化信息, 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传统媒体的方式。新媒体可以通过现场直播让受众亲眼目睹科学活动并发表感受, 可以直接通过同步接收科学家的声音图像, 接收科学信息, 还可以通过博客等网站使受众接收到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并发表意见, 如“神舟”系列飞船升天的实况直播节目, 考古墓穴挖掘的实况直播邀请科学家进行现场解释等等。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 点对点的传送邮件、在线信息和新闻网站服务等等, 使传播过程不再是线性传播, 而是复杂的双向、多向传播。这样也使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 使得公众可以获取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 共同推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如今, 人们可以用更适合自己的的渠道获取大量的科技文化信息, 。一项针对我国34个重点城市126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约1000万名大学生通过电子媒体获取科学信息远远比通过传统媒体的多得多。因此,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对科技文化传播带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影响。

上一篇:生态设施下一篇:口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