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2024-07-18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精选6篇)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第1篇

一、对教材的学习——教什么的问题

1. 为什么要选编这篇教材———把握编者意图

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共55字,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 《杨氏之子》属于《世说新语》中机智应对的小故事,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幽默, 颇有趣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十来首古诗, 由此可以理解为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点潜在的、无意识的基础, 比如古文字词的理解, 整体意义的把握等, 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并未接触过, 编者将此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首篇古文。

2. 课文传递出哪些信息———对教材内容学习思考

通读全文, 很直观的感觉是一个“趣”字:一是大人幽默风趣, 孔君平故意拿姓氏逗杨氏子, 虽没有十分具体的描写, 但大人逗小孩儿的表情、动作如在眼前;二是小孩巧妙机智, 仅九岁, 反应如此之快———“应声答”, 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来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核心句———“甚聪慧 (聪惠) ”。一是待人有礼, “父不在”, 儿“为设果”;二是反应快———“应声答”;三是言语有节, 注意方式, 他听出孔君平是故意逗他, 既未不理, 更不顶撞, 反而也用孔君平的方法作答, 还注意表达的方式———“未闻”, 一个词加上, 就显得语气平和、巧妙。

文言文语言简练, 朗朗上口, 读来抑扬顿挫, 自有一种音韵之美。一是读准字音, 其中有“诣”、“为设果”中“为”, 读四声;二是正确断句, 难点在尾句, 正确的断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可能读成“家禽”。初次接触文言文, 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喜欢这种语言形式, 才能更好地学习。

3.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王崧舟老师认为学习教材, 除了弄清楚内容———“写了什么”之外, 还要弄清楚文章的语言形式——“作者是怎样写的”, 语言意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依据这个指导思想, 结合学生特点, 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也就是教师“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本课篇幅短小, 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即可。

根据以上分析,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熟读成诵。

(2) 理解课文意思, 讨论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借此初步认识怎样与人交往。

(3) 通过读文,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怎么教的问题

1. 采取一个方法———读

阅读教学要采用“读”的方式来学习, 建议设计如下环节:

一读:正字音, 正确断句。本课没有生僻字, 学生自己完成正音并读通句子;尾句的断句是一个难点, 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此是君家果”读准,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文。

二读:理解词义、句意。在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文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 达到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特点的目标。

三读:深入理解文意, 读出表情与神态。围绕中心句———“甚聪慧”,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在深入理解文意后, 读出表情和神态来, 通过展示读、评价、范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趣”, 读出孔君平对孩子的“逗”, 读出小孩子的有礼有节,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 为升华主题做足铺垫。

四读:升华主题, 熟读成诵。组织学生谈谈学习收获, 教师进行总结, 再通过表演读文, 熟读成诵的目标自然就能达成。

2. 围绕一个核心句———甚聪慧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和教学已经讲过, 不再赘述。

3. 简化教学环节———教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本课四个层次的读, 从字音、句意、文意到中心, 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环节简洁, 层层推进。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上升的过程

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 熟读成诵的目标, 是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的;对杨氏之子的“聪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感受到的等。在教学时, 要着眼整体, 分步实施。

2.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处理问题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 德育目标是在品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自然内化的, 所以要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阅读上做足文章, 德育目标自然达成。

3.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兼顾每个学生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第2篇

认真阅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结合本职工作,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启发.一、主要心得体会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观点准确、说理透彻,可读性强,这本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实际出发,聚焦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回答了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等八个热点问题。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理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问题,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政策的解读,堪称理论宣传普及的成功之作、形势政策学习的良师益友。

2、《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能加深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更能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本书涉及的这8个问题,既是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书中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善于运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寻找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书中还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坚持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着眼民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视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有教益。

二、工作启示

1、资助工作

(1)首先,我们需要真正体会国家资助保障政策的目的、意义,理解高校资助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高校资助保障工作不能只当作单纯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要用爱护学生的真心来完成这项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讲,家庭贫困的学生更是需要我们常常接触交流、需要更多关心帮助的人。

(3)做好资助保障工作更好注重科学的工作方法。高校资助保障同样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善于运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来做好资助保障工作。比如:每学年都要及时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每学期排查各班需要重点关心帮助的对象,同时随时了解班级学生的突发时间,争取及时、准确掌握好学院学生的经济情况,并根据情况调整助学金、发放生活补助。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和国家助学金等发放时,要注意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同时深入学生调查了解各班级执行情况。

(4)资助保障工作要注重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两手抓。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不但要在物质上进行必要的资助,更要加强对学生精神上的帮扶。今后对于贫困生工作要进行调查研究,还要通过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关心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

2、道德研究会

“看雪”,怎么没看到雪? 第3篇

作者为什么把丑小鸭终于成长为小大鹅的故事安排在春天里的花园里进行?

这就是“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能够牵动对这一部分课文内容的品读,而且能够牵动对全文“人物活动”场景设置的对比分析。

教学创意(二)

活动一:分析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将课文“分”成若干个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有故事味的小标题。

活动二:进行“课中比读”。

活动一的目的就是分析全文。分析全文不宜让学生直接地去划分层次,而是要用有着美好语文味道的学习任务带着学生们进入到课文之中,让他们去把握课文文意,进行内容概括。于是就有了“离开鸭场去流浪”“惊心动魄的沼泽地”“农舍中的屈辱”“跟冰块凝结在一起”“春天里的花园”等课文学习的成果。

活动二的目的是将写“冬天”里丑小鸭的内容与写“春天”里丑小鸭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文中的铺垫与照应,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丑小鸭所经受的苦难和它最终得到的幸福。

如果说还要继续进行教学创意的话,还可以浪漫一点,灵动一点,比如要求用丑小鸭的人物“独白”的方式即第一人称的方式编写《丑小鸭》的卡通连环画的叙说文字,比如组织同学们编写课本剧等等。这样的方法,早就有人用了。1939年第1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丑小鸭》,就是取材于《丑小鸭》的例证。

【现场回放】

初二的课堂上正在上《湖心亭看雪》。

教师以一句“去过西湖吗?没去过真遗憾”导入新课。而后完成了如下教学内容:以大幅幻灯课件介绍作者张岱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齐读课文;教师与学生以一问群答的方式解说课文内容。最后进入了下面这一环节。

师:舟子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这是文章的重点句。为何说作者痴?

生2:他“独往”,“更定了”,还去,真有闭情逸致。

生3: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他还去。见了亭中人,他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这是谁说的?走金陵人说的!

生4:那个金陵人“客此”,看来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了,更痴。

生5:对,他们二人更早到,铺毡对坐,说明准备充分。

师: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分析作者的痴。

生6:他“强饮三大白”,他禁不住别人劝,勉强喝了三大杯酒,有点傻乎乎的,有点痴。

师:要了解作者的痴,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处境,刚才我们不是了解了吗?联系起来说说。(学生有的茫然四顾,有的赶忙低头翻找教辅资料)

师:(重复作者生平),我们应该想到作者的故国情。说到“痴”,我们不由想到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示幻灯片)曹雪芹曾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也说到了“痴”。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张岱的痴与曹雪芹的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他们谁更痴?

生7:相同的是他们对自己认定的事都很着迷,都很痴。不同的是,作者是为故国痴,曹雪芹是为男女感情痴。

生8:我认为张岱的感情更高尚,因为他是故国情,不是个人情。

生9:我觉得曹雪芹更痴,因为他写的《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嘛。

【细节解码】

看到这一环节,你是为教师力求讲得有深度而叫好呢,还是批评学生们太无知,将曹雪芹的痴矮化为仅仅的男女私情了呢。教师、学生尴尬对视,似乎都有苦衷,又似乎都可理解。那么,对这一环节,我们该如何解码反思呢?

1教材功能定位失当,误将供阅读学习的“文本”变成了供研究作家个性品格创作情怀的“作品”。“教学文本”,毋庸讳言,指的是被选进阅读教材的文章或作品,它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品位,丰富审美情趣,提升情感态度的“凭借”。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单元内还包括《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等写景精品。编者明示:“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因此,学习者“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既是编者的编写理念,也是本单元教材的功能说明,更是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千万不能为了让课讲得有“深度”,向上,不观照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对下,不顾及初二年级学生知识能力及阅读视野的实际,让他们完成他们无法完成的任务。

2三维生长点选取欠佳,错失了文学的想象功能及滋养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者在明确文本的教材地位后,反复阅读文本,结合学情实际,确立三维目标,发现并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这里特指文本中可积累的知识资源、可用来习得能力的资源以及可引发学习者体验进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资源。尤其要发现文本蕴含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即三维结合生长点。既不能以“传输情感”而僭越语言的学习,也不能为习得语言技能而无视文本所承载的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的观照和感悟。

本文是一篇写景精品,作者以凝练而空灵之笔描写了西湖雪后雾夜的奇景。文中,作者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15字,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汽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图,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小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平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蒙陇的水墨画,更是一首梦幻般的诗。可以这样说,这即是本课最佳三维生长点之一。如果教者妙用了这一三维生长点,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求对感兴趣的词语进行品味;以文中语言为依托,进行画面想象;并对此段文旬进行朗诵设计。我想,这一立体化的学习活动,一定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如,用比较法品味用得奇妙的数量词,用一气呵成法朗读三个“与”字,进入白茫茫浑然一体、难分难辨的景象;用感官齐动员的方法进行画面想象等),并且通过再造画面,深入情境,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当然,对于作者在文中谈到的“痴”,也应组织讨论,但宜依据文本,联系背景,适可而止。

3背景资料处理程式化。“知人论世”走近作者,走近时代,这无疑是解读文本,赏析文本,探究文本精神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引入一些背景资料,开发一些文外的资源,这不仅无可厚非,甚至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引入得适时,适度,千万不要形成开课定要先介绍作者的教学程式化。本课例中,教师一开课就大段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并设计了幻灯课件,但却未能收到应有的效益,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学长赘富】

从《戏缘》看到了你 第4篇

戏剧理论家陈先祥先生的《戏缘》一书, 今年元月出版后,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她的同事、朋友与学生, 纷纷以网信形式发来感言和书评。网信书评有着随性而写、随心而言的平实与轻松, 因有着真实、亲切、随意、朴实的对话感, 让人耳目一新, 不失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体。特编一组, 以飨读者。

先祥:

《戏缘》拜读, 主要看了宏观论述戏曲发展的篇目及“人生有感”、“师友评说”。具体剧评及艺人评述因不太熟悉剧目演员, 只是匆匆浏览一过。读后默然良久、感叹不已, 一个小时候历尽艰苦磨难的女孩, 基本没有条件接受学校正规教育, 却凭聪颖禀赋和顽强意志自学成才, 达到艺术和理论如此出类拔萃的“双高”, 实属凤毛麟角。读了你的家史, 引起我对高中前农村生活的回忆, 潸然泪下——为你, 也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艰难进取。

从今年彻底退休开始, 我就以养生为要务, 对专业问题屏蔽兴趣, 懒得动脑筋细斟密酌, 因此很难对《戏缘》作全面评价。只是强烈感受到你对戏剧一往情深, 执着钻研艺术却又致力于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升华, 达到比一般戏剧理论工作者更富情性的鲜活的理论把握。

你的艺术评析态度亲切且朴实、实在, 感性理性结合, 既有宏观眼光总揽全局, 又有个人的经验融贯, 独具识见。特别从表、导演艺术角度对戏曲特点规律的阐释, 机心独具, 分析深入细密, 概括准确圆融, 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基础的坚实, 充分定位和阐明了戏曲艺术永不衰竭的独特魅力。

我国戏曲艺术家很多, 但少有人能把实践经验化为理论财富。你的理论令人耳目一新, 能体会你融合表导演体会的清新, 有别于引经据典对剧目作文艺理论和古典戏曲论著的演绎。从这角度讲, 你的努力代表着戏曲研究的完美层次甚或方向, 你那艺理交析交融的特点使你列于开创型戏曲理论家之林而无愧色。如果你能有良好境遇, 不在最成熟的黄金年华退休, 我想, 你在戏剧理论上的贡献必将更大更多。

与戏剧理论上的造诣相比, 我更钦佩你的为人。《戏缘》从对事业、家庭、亲友、社会人际等多重角度, 活生生反映了你的品性风范。你认真执着, 坚韧不拔, 不畏劳苦, 勇于追求。你善良真诚, 心怀慈悲, 心胸宽厚, 懂得感恩。你明辨善恶, 刚直耿介, 不事虚饰, 实事求是。你谦逊谨慎, 秉信重义, 与湖北以至全国戏曲界代表人物有广泛密切交往, 也赢得了他们的情谊和尊重。这些, 不读《戏缘》都是很难体会到的。从这意义说, 本书是你的3D纪实影像, 让人多侧面立体地看到了一个从苦难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成长起来、富有成就可敬可爱的不老艺术家、行政领导者和艺术理论家。

说“不老”, 是我心理感觉上。原以为你退休又丧夫后打击至巨遽逞老态, 甚至担心你无以自聊、气机郁积久而不利健康, 我们都得过被社会淡忘、受家庭变故、在孤独中丰富活跃以求延年益寿这一关。读了《戏缘》, 对你这位老作者老朋友增加了许多了解, 感觉你一定能活出晚年的风采。

我想, 我们虽相距较远, 然而在当代科技条件下, 可轻易突破地理壁障, 如聚如晤, 及时交流、勉励, 从而发挥我们知识经验方面优势, 把内心修炼得宁静起来, 把思想锤炼得坚实起来, 把精神充盈得丰富起来, 以求在更高的境界、层面上健康快乐地过好我们的晚年生活。

总之, 读了《戏缘》, 非常欣赏你的人品和学识才情。愿今后加强联系。以后遇到问题, 我们可随时交流经验体会, 这里就不再多说。

望你保重身体!祝你健康愉快!

江俊绪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观后感 第5篇

最近看了财经频道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系列节目,它向我揭示了日益发展的中国在繁荣背后存在着的诸如物价、房价上涨,收入分配不均,看病难,教育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也讲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种种举措。俗话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由数十亿人组成的国家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存在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苛求,而要怀着理解和赞赏的心去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国家为人民创造幸福感的决心。针对物价上涨,国家开展了菜篮子工程,实施农超对接……为了让居民更方便的买到最便宜的商品,从社区管理员的市物价局的工作人员都不辞劳苦地公布每天各超市的物价信息。针对房价虚高,国家严厉打击恶意炒房行为,并出台了《限购令》,各省市也积极推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这一切都是国家想让中国人更有幸福感,更有尊严的生活。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对他管理下的数十亿人的责任心。收入分配不均,国家积极实施新的税收政策;就业形势严峻,国家为失业人员展开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看病困难,国家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这是国家领导人心系群众的体现。正是这份责任心,让更多的人生活有了保障也让这个国家有了长足发展的后劲。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民族的无限创造力。针对每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每一个方案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方案都是创新的。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民的爱国情感和这个民族不畏困难,善于开动脑筋的精神,还包含了这个民族在困难前愈挫愈勇的上进心。在创造力面前,一切困难都将是纸老虎!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能够不断繁荣昌盛的希望。因为这个国家热爱他的人民,所以它的人民也会用户这个国家。他就像早晨的太阳,才刚刚开始绽放光芒,但他不断上升,总有一天,他的光、他的热将散发到整个世界。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第6篇

关键词:机房,监控,职校生,慎独

年初, 学校从安全管理出发在机房安装启用了一套网络监控系统并告之师生。然而不久, 机房又再次发生财物丢失事件。通过调阅监控, 学校第一次获得清晰的财物丢失全程视频:某班的三位同学庄某、赖某、胡某利用课间操结束至上课期间相互配合拿走了机房的一只光电鼠标。出于教育目的,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 机房管理教师约谈了这三位同学。令人意外的是, 三位同学均表示知道机房相关制度同时坚称此事与自己无关, 甚至还表露出能奈我何的神情。一番较量无果后, 管理教师最终向其出示了相关视频。更令人意外是, 在证据面前他们前后判若两人, 不仅立即承认了全部违纪事实, 还诚恳悔过并愿意接受一切处罚。事情已过去半年, 但我每次想起此事心中不免涌起另一番滋味, 同时脑海里又映出另一幕:一位心理学教授在一个礼堂内事先隐藏了几部录音机, 然后由教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入。当礼堂安静后, 所有教师都借故离开, 随后礼堂就沸腾起来。十分钟后, 教师返回礼堂, 拿出录音机播放刚才录下的内容, 全场惊愕, 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有些学生无法置信某些丑陋之言是出自自己之口……

两个案例发人深省。导致孩子言行如此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何在?其实, 这些容易让人疏忽的“小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道德与诚信的问题, 其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将以孩子的一生为代价。这一现象也恰好说明了当前教育某些环节的不足与缺失——“慎独”教育。

什么是“慎独”呢?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其思路是从细节入手, 谨言慎行, 慎以养诚, 在“慎独”自处中实现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 谓之“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 即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个人也能实现严格自律, 谨慎不苟。由于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都能注重自己的言行, 而在独处或无人监督时, 则会放松要求甚至为所欲为。对此, 古代先哲认为君子要善于慎独自处, 在无人监督时更要不断反省、自我剖析, 这样方能在“省”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 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诚于中, 形于外”的境界。慎独是一种自觉, 是一种完全的自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认识中职学校的“慎独”教育呢?

一、“慎独”教育的必要性

(一) 从内容和目标看, 慎独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立足点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限于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它更强调学生要“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 学会劳动,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资治通鉴》有云:“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才”是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 而“德”是“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灵魂, 二者不可偏废。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以德为基, 以德育人, 这是当前教育的立足点。“慎独”作为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 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仍彰显出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时代需求。“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 它是教育的结果, 也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继续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 通过“慎独”教育加强职校生的自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个人实现“慎独”修养的必由之路。

(二) 从职校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看, 开展慎独教育正当时

职校生年纪小, 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思想上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可塑性强。无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 高尚还是低俗, 谁先占领了他们都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学生多梦的年龄, 我们更应抓住时机, 积极施教, 通过慎独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行素养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成效。

(三) 从职校生的当前现状看, 慎独教育已是非抓不可

伴随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驶进迅速发展的快车道。然而, 近些年职校生的生源素质却普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道德文明、卫生习惯、待人处事等方面也令人堪忧。尤其是网络发展带来的信息多元化、形式个性化、内容虚拟化和时空隐蔽性等极易造成学生失去理性, 迷失自我, 加上其他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职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慎独”作为道德自律的一种方法, 它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它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 如何通过“慎独”教育对职校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慎独”教育的可行性

慎独是一种修养, 一种自律, 一种情操。慎独养成需要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心性修养, 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正面影响与规范。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和为未来发展奠定品德及知识基础的第一阵地,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完全封闭性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可使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师资、课堂、教材、场地等) 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而“不完全封闭性”可使我们的学生在专业和生活上能与时俱进, 不脱离现实, 从而使他们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预防“断奶症”的出现。职校开展“慎独”教育, 其成果必然要体现在学生能否实现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自省”和“自律”上。通常情况下, 中职生在人生信念方面缺乏追求, 心理相对消极;学习目的不明确;做事冲动, 缺乏克制力等。而要让他们实现“自省”和“自律”, 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自律意识, 通过学习生活上“自省”, 正确审视和评价自己, 并理性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言行, 在养成教育中逐渐将“他律”规范内化为个体“自律”的内在需求, 磨炼意志, 在审慎中追求和体验“君子慎其独”的道德境界。可见, 中职学校在慎独教育方面对学生的“慎独”养成能提供较好的内外兼修的修养条件, 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慎独”教育方法探究

“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学一技之长, 谋就业之本”。其实, 加强职校生的德育工作 (包括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 , 在当今社会已愈发突显出其重要社会价值。因为德育是所有社会个体适应现代生活的一个必备要素。作为追求至善的航向标, “慎独”包含诸多德育内涵, 引导人们进行剖析自我, 约束言行, 担当对他人、家庭、社会、国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在养成中逐渐学会理解和把握道德生活的原则和实质, 从而正确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言行。

(一) “慎独”源于心, 健康的心态是慎独教育的重要前提

健康的心态是指人们具有一定的价值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 能正确辨识事物, 不会轻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内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满足的状态, 当遇到困难、挫折或突变时, 仍能情绪稳定、心理平衡, 做到适时合理地应对各种变化。《大学》有云:“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不难得知, 良好的心态是修身养性的前提和基础。职校生的心理通常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 自傲, 养尊处优。由于长辈对孩子的溺爱, 养成了他们跋扈、自私、褊狭的心理。另一方面, 自卑, 消极偏激。在初中阶段, 他们多数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 在家里没少挨骂甚至受暴力;在学校是受冷落的主体, 缺少关爱, 苦闷彷徨, 以至产生自卑猥琐心理, 处理问题常常也显得偏激任性。对此, 慎独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点。

首先, 要加大宣扬“慎独”价值的力度。职校生因双重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会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失范的情形。对此, 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加强思想道德工作, 向其宣扬“慎独”精神, 引导他们领悟慎独的价值与意义。曾国藩生前曾告诫子孙:“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 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 又在慎独。能慎独, 则内省不疚, 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见, 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慎独”的程度。作为学校, 我们有责任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确立“慎独”目标, 引导他们在品行上进强修养与规范, 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出色之人。

其次, 要因材施教,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养心环境。慎独教育要结合各学科特点, 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 将慎独精神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欲达至善的境界, 离慎独不行, 而“慎独”教育也同样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师生共建楼道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 让学生一进校门便能充分感受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欲成才, 先成人”等文化熏染与陶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积极的“慎独”心理与需求。

(二) “慎独”严于律, “自律”养成是“慎独”教育的关键

1. 有效的“自律”机制是慎独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律”养成要从点滴开始。各中职学校的《守则》《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制度都是通过“他律”来实现规范的。“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 二者关系密切。“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 “自律”是“他律”的内化与升华。例如, 平时学校要求学生按时到校、尊重师长、爱护公物等均属于“他律”范畴。而只有这些外部规范被学生完全认同和接受后, 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且能够自觉遵守时, “他律”才成为了一种“自律”。我们开展慎独教育, 就是要将“慎独”要求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这无疑对学生的“自律”养成和“慎独”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 我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又进行了多项有益尝试: (1) 通过成立“学生校长助理”和“学生宿舍自管委员会”, 同时结合原有的“学生会”“团委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治管理, 学生参与热情高, 效果非常显著。 (2) 班级建设方面开展“文明班级量化评比”, 在学校检查评比的基础上,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文体、道德安全等也进行每周一评, 每月一省,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 又促进了学校的学风与校风建设。 (3) 建立“道德银行”, 针对日常行为, 学校订立了一套有助进学生自查自纠的“十六无”“温馨提示十二句”等公约。学校通过日常检查考核将结果转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银行”储蓄分值, 并以此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各种“自律”机制, 学生实现了自主管理, 自觉自律, 由开始的“做给老师看”到“表现给同学看”, 再到“我应这样做”。自主管理与自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德行是自己的事, 好的德行将让自己受益终身。

2. 合理的“奖惩评价”制度是“慎独”养成的重要保证。

首先, 校园监控是“慎独”评价最直接、最客观的技术服务平台。现在, 多数校园都有安装网络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在建设“安全校园、和谐校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功能表现在对学校门岗、教学区、宿舍区、图书馆、走廊等部位的监控, 方便布防, 有效监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又能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重要是能够提供事后追踪查询功能等。监控的实时性和客观性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方面提供了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视频资料, 文章开头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 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监控平台, 为“慎独”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与支持。其次, 评价奖惩要力争做到“三公”即公平、公正、公开。慎独评价要实现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力争公平、公正、公开。个体评价不仅要横向比, 还要纵向比, 对做得好的方面要给予肯定, 对不足的要指明方向以便纠正。具体方法上可采取调查研究、问卷、访谈、测评、查阅视频资料等。不论是谁, 只要表现得好, 他在师生中就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并且根据评价结果, 还能获得各级相应的奖励和表彰。有赏就有罚, 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对部分不良恶习和严重违纪行为要给予坚决严肃的查处, 使其遭到切肤之痛后得以更快改正。只有通过严明的奖惩, 学生的品行才能得到激荡和扬弃, 学生的品格才能得到快速的升华。

(三) “慎独”优于导, 教师的榜样作用直接关系慎独教育的成败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教师在学校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品行的监督者, 也是学生的伙伴和知己。在这特殊的关系中, 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为生理和思想的不成熟, 职校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而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高尚人格的良师也最易成为学生的楷模。“润物细无声”, 教育工作是教师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二者的有机结合。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教师的职业活动却是单独进行的,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而教师能否“慎独”, 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在教学上是否依然能坚守师德、规范行事, 将直接关系教育的成败。

首先, “慎独”是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古人云:“为人师者可无慎耶?”“慎独”作为一种境界和修养方法, 是锤炼师德品质的熔炉, 也是提升教师修养的阶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 即使你独自一人时, 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 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通过“慎独”加强师德修养, 将其内化为一种准则和信念, 并以此规范和支配自己的言行, 这是每个为师者的必备素养。

其次, 教师“慎独”更要严于自律, 率先垂范。“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要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将慎独精神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去, 以慎独精神进行自我人格塑造, 以“身教”替代“言教”, 其结果自然是“师不言而生自明”。

再次,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让“慎独”成为一种时尚。“和谐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信任为基础的, 互爱是师生和谐的特质。教师应努力通过“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良师。同时, 教师还应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之真切与温暖。只有“师可亲”“言可信”, 学生才敢亲近并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教师在面对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 在充分展示成熟人格魅力的同时, 也必将对其产生触动和影响, 学生由原来的“亲其师”“听其言”, 最后发展到“效其行”。可见,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调动学生对“慎独”养成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学生在效仿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并引以为荣。至此, “慎独”不再孤独, 而是成为了另一种时尚。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不断延伸的网络空间以及伴随信息化成长的年轻一代, 开展“慎独”教育, 它不单单是学校一方的职责, 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慎独”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相互配合, 只有三方统筹兼顾, 齐抓共管, 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慎独”育人环境,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更健全的人格, 更优秀的品德。

总之, 慎独是一种修养, 是一种自律, 是一种情操。在润物无声的陶冶中, 慎独以其独特的魅力秉承了人生的智慧和营养;在内外兼修的包容中, 慎独以其执著的追寻着人生与道德的最美境界。对于职业教育, “慎独”教育已悄悄地为我们的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成功与未来的大门。而对于教育工作者, 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程里.浅谈如何进行“慎独”教育[J].东方青年教师, 2012 (1) .

上一篇: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