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装备范文

2024-08-12

专业装备范文(精选12篇)

专业装备 第1篇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 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 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结合专业化概念理解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定义, 即教育装备工作者作为普通的职业群体, 在现今这一最佳发展期, 其工作内涵与方法逐渐符合教育装备专业标准, 使之成为专门的教育装备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十年前谈教育装备专业化, 很少有人能理解, 而将来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定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现在则是教育装备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机。教育装备工作者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群体, 其工作要符合专业的标准, 其性质要有专业性的地位。专业化中的“化”, 是指变化, 是指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专业化就是由不专业逐渐走向专业。

一个行业是否专业化, 其评价标准包括:

(1) 范围明确, 垄断 (专门) 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教育技术装备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工作, 没有教育技术装备, 就没有现代教育。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告别了听企业忽悠、领导拍脑袋搞装备的阶段, 当今的装备工作已经开始走向理性和智慧。这个理智就是用技术与形式, 构建适合教育发展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环境或系统平台, 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和促进教育的优质公平发展, 推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动和促进学校的优质与特色发展。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最短板的地方, 非常遗憾的是我国专业实践仅有5~6年的时间, 水平较欠缺, 而专业教育还不知道在哪里。

(4) 从业的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告别了若干年前的混乱局面和外行的简单采购性行为, 今天的教育装备工作者已经具备了广泛的自律性, 尤其是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水平, 大为提升。

(5) 在专业自律范围内, 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这一点不容置疑, 全国每年价值上千亿元的教育装备的采购和配置, 都是由教育装备工作者理智地直接作出判断和选择, 使中国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从传统的粉笔、备课笔记和一张嘴的状态, 逐步走向现代化。

(6) 非营利性, 以服务为动机。从事教育技术装备的均为行政性事业单位, 公益性是其本质和属性。

(7) 拥有具体化的伦理纲领。教育装备的伦理就是以教学应用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以教育公平发展为本, 不因个人私利将不适合的装备强加于学校。在这一点上, 还任重道远。

二、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

要推动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 我在哪里?这是专业化的前提。教育装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所以教育装备工作者与教育装备工作, 均是置于教育系统之中;所有的专业内涵, 必须紧密依赖于教育这张皮。

(2) 我是谁?教育装备工作是服务教育教学的, 是支撑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教育教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条件手段, 也是动力成因。它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任何一个子系统, 都是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教育装备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内涵和体系。

(3) 我与谁同在?即我与谁协同和相互作用。教育装备对教育和教学的作用, 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作用等, 是共生共长的关系, 彼此成为骨与肉的关系, 成为表与里的关系。教育装备是有机地与其他应用体系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系。

专业化的构建, 在搞清了自己是谁及相关的环境关系之后, 最重要的是理清工作的专业职能或职责。职能与职责是专业化的内涵体现。

回顾历史, 教育装备工作的职能, 从2000年之前的“建、配、管、用”, 到近几年扩展到了“建、配、管、用、研、培、训、赛”等, “触角”伸得越来越长。但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做到教育装备的专业化了呢?是不是做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重要性和专业性呢?

显然不是。当你的手伸进别人的领域时, 当你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时, 当别人已经做得很好, 你也想去做的时候, 你离专业化就越来越远了。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回头再看专业化的定义和专业的标准, 就可知道教育装备向专业化发展, 就是教育装备的职能领域, 越垄断越专业, 做得越精、别人越不能替代越专业。

作为一种垄断性行业, 教育装备本身就是其他部门或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如果其他部门也能做, 专业化就不存在了。为此, 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建设、管理、配备”。

建设是宏观的职能和要求, 体现在政策、机制、决策方面。每一个系统都应有自己的宏观职能或内涵, 否则就不能自成系统。如, 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 就是宏观的内涵。教育装备的建设, 就是指教育装备系统专业化的宏观机制建设、政策构建和专业标准建设等。举例来说, 义务教育的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 就是教育装备的一个建设内涵。它是一个由政策、理论和标准等共同构建的宏观决策。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标准、经费政策、计划与实施方案、评估与评价方法等, 均属于建设的内容。同时,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到学校, 在提供设备的过程中, 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和规范, 这些都是属于建设的范畴。

配备是教育装备的技术性工作, 属于具体化和程序性的工作, 是教育装备专业化的主体与核心。其工作内容包括采购及采购后的维护应用管理。配备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 因为这一环节需要经过多年专业学习才能胜任, 在上面论述的七条专业评价标准中, 这一环节都具备。

具体来说, 配备工作专业化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 计划编制与技术实现方案 (采购方案) —项目或产品的需求; (2) 招标获得一个合同履约的责任方—项目或产品的法律性选择; (3) 合同履约管理, 保证需求转化为一个现实—项目或产品的实现; (4) 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维修—项目与产品的运用与维修。

虽然管理是一个通用的概念, 但对装备工作来说, 管理的对象是教育装备, 管理的目的是推动装备产生效益。教育装备的管理也可以说是教育装备工作的系统运作程序、规范和机制等, 具体包括管己、管校、管人、管物、管用五方面内容。

“管己”是指教育装备的机构或系统建设。一个专业的部门, 必须有专业的机构或体系, 它是教育装备工作专业化的基础。其内容有:机构的职能和职责的与时俱进, 系统专业工具和技术的创新使用, 行业从上到下的管理体系等。

“管校”是指教育装备工作的作用发挥。教育装备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校, 所以, 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以确保职能、职责的有效履行, 从而推动教育装备的绩效发挥。例如, 对学校管理和使用设备设施的情况进行考核, 对学校装备水平进行评估等。

“管人”是指教育装备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在该领域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并且有相应的技术职级和晋升路径。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该项事业有自己的学科理论, 这些理论与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同步发展的。

“管物”是指教育装备的资产运维。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所有设备、技术系统设施等都处于可使用的状态, 并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管用”是指推动教育装备的项目与产品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因此, 应用培训和应用的教科研成为“管用”的核心。其他教育部门不可能先于教育装备部门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因此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管理职能, 就是应在不干扰教学过程的情况下, 对使用者 (学校领导、教师) 开展设备设施与技术的使用技能和教学应用技能的培训、科研活动。但是, 不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从教育装备专业化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思考, 建设是宏观规划, 确立目标;配备是技术操作, 获得结果;管理是达成目标, 推动应用。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力量是推动教学改革和促进教育与学校发展。其中配备是教育装备部门最核心的也是最专业化的内容。

三、教育装备专业化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种专业, 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专业技术, 即是其他部门或系统无法替代的专业技术, 是一项专门的技术, 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从事的工作。

教育装备的核心是配备, 配备的核心是采购。从某种意义上讲, 采购过程就是装备过程, 因此, 可以说配备或是采购, 是教育装备的核心专业技术。它包括四个环节: (1) 需求—科学把握功能实现, 形成科学的技术方案; (2) 招标—合法选择产品与技术, 选择供应商; (3) 履约—规范实施合同管理, 验收付款, 保证结果的质量与水准; (4) 服务—有效开展使用与应用培训, 做好质保期内和质保期外的维护维修, 确保资产的效益和应用。

专业技术的第一个要素是需求。需求的水平决定了装备水平的高低。需求的制定, 则是依据宏观的发展目标、经费政策、微观的应用要求、市场技术与产品的熟悉度, 以及合理的成本预算 (如性价比) 。

需求的内容具体包括:功能实现, 即简单清晰, 可评价、测量;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不是简单的设备清单, 要阐释清楚实现功能的方式或路径, 同时充分把握或了解市场行情, 选择市场的主流技术与产品;服务要求, 即使用和教学应用的培训服务、维护维修服务等要求。要尽可能具体, 目标明确, 有计划安排和评价测量路径。

需求的形式, 即方案应是专业化的, 包括:文字 (包括功能实现、技术说明) ;图纸 (包括技术图纸、效果布局、产品样图) ;清单 (包括设备清单、工程清单) ;服务 (条款清晰, 可测量与可评价) 。

招标是一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选择结果的过程。但如何选择, 却是个专业技术的活动。遵循法律法规是选择的前提, 而遵循功能实现制定选择的技术与策略, 却是装备专业的内涵要素。具体来说, 专业化的采购, 充分体现在招标的评分标准和评价原则上。评标的原则和评分的标准, 形成一种价值取向, 决定了结果的获得。这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 它的专业性或专业水平充分体现在:

(1) 价值取向清晰:科学, 实用, 透明; (2) 对技术方案的评价:领先, 成熟, 适度领先; (3) 功能实现明确:科学, 规范, 促进变革; (4) 性价比高:优质和价格的高度统一; (5) 开放和有竞争:不排他和不设置陷阱; (6) 可测量与可评价:技术参数, 产品规格, 质量指标, 功能测量。

事实上, 政府采购本身是一个专业, 教育装备也是一个专业。这二者之间有共性部分, 也有不同的部分。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 在专业性上, 就是要将教育装备的过程与政府采购的过程进行充分和有机地整合, 使招标采购过程形成一个专业性的配备过程, 从而形成独特的专业技术, 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采购人。

南京教育装备, 把政府采购的程序与环节 (编制计划、形成方案、招标与投标、履约管理以及验收付款) 和教育装备的程序与环节 (装备计划、形成需求、招标采购、合同履约、服务维护) 进行了有机和充分的整合, 形成了一个专业的技术工作—配备, 使配备成为教育装备的核心技术工作。它的专业性体现在对法律政策的专业认知和应用, 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对管理科学或管理工作的掌控与运用, 对科技及产品的熟悉和了解, 在于技术及产品如何服务教育教学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专业性的工作, 是一个没有长期训练和接受教育的人能从事的事业。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在此体现的相当的突出。

教育装备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是教育装备的质量管理。它不仅是关于产品、系统集成或技术的质量, 更是一种是否对教育教学有用、适用的科学性质量, 是教育成本控制和应用效益综合起来的绩效质量, 是环保、绿色, 对学生身心健康没有负面作用的绿色质量。

质量管理充分体现了教育装备是一个专业性工作, 没有专业素养是不可以做的。教育装备的质量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体现:了解市场、明确需求、文件优质、招标公正、履约严格、验收把关。在这一过程中, 一切目标就是为了教育教学、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等, 确定每一个环节的内涵和技术要求, 并能够科学评估, 使结果与目标一致。

四、教育装备专业化的目标

教育装备就是提供具备技术内涵和形式策略有机整合与高度统一物质技术形态, 由此形成教育教学的力量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形态。其提供或供给的路径与方法是教育装备, 即通过建设、配备和管理三大功能或职能实现教育装备的目标。

作为一个专业, 教育装备与教研、电教、科研等系统相比, 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专业目标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个方面:构建教育教学平台, 推进教育和学校发展;给教师“一双新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给学生“一件利器”, 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所有的教育装备项目或产品, 无非就是为了以上三个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设计、配备和推动应用, 是其他教育子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与作用, 是教育装备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五、推进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方法与技术路径

关于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 上面从内涵上作了阐述。那么, 有什么好的技术手段能加速推进专业化进程呢?

推进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 最佳的技术路径和手段应是推动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以教育装备工作的技术水平提升和管理内容的信息化建设, 使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内涵和专业性工作的手段与方法, 立足于技术与管理的平台上。不仅通过实践和研究完善理论, 更从手段与方法上实践和优化理论, 使装备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 能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

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要围绕配备和质量管理, 使教育装备专业化最核心的技术与内容, 有技术与管理的平台。具体来说,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优生”, 即优质装备, 用“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抓好装备计划管理、政府采购以及装备质量, 以获得高质量、高水平、高性价比的教育装备。二是“优育”, 即优质使用和应用, 用“教育装备维护维修服务平台”监管装备的合同履约和使用状况, 保障装备的使用效益, 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并为更新装备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相关数据。三是“优己”, 即提升专业技术水准, 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武装自己, 提升教育装备部门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具体的信息化建设线路图如下:

(1) 以市或区县为局域, 建立教育装备数据服务中心, 以数据存储系统、数据计算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智能电力系统为主体,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服务中心。

(2) 以市或区县为局域, 建好两个平台:管理平台, 包括装备计划编制与达标的评估系统、装备采购与合同履约的管理系统, 装备维护维修与资产管理系统;资源平台, 即教育装备的技术与产品资源及应用资源平台, 包括装备标准与案例等资源。

现以南京市的教育装备维护维修云服务平台为例, 说明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该平台是教育装备核心与专业内容之一的管理平台, 是作为一种专业技术的具体体现, 具有全周期、全领域、全覆盖、全透明、全数据的特点。

全周期包括教育装备项目与产品的“出生” (项目验收后进入质保期) 、“成长” (使用过程) 、“死亡” (淘汰) 三部分组成。全周期是装备在质保期内由合同履约监管开始, 到最终形成装备资产数据库和使用维护维修数据库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从签订合同开始到形成资产数据库结束;二是合同质保期内的维护维修服务监管;三是质保期外采购的维护维修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专业化程度相当高, 没有一个部门或系统能替代装备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在教育装备庞大的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中, 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的要求。不仅如此, 对于质保期外的维护维修服务, 南京采取的办法是区 (县) 集中招标采购维护维修供应商, 通过网络管理全流程监管, 做到了维护维修的价格透明与集中结算, 从而有效控制廉政风险, 形成产品与服务数据, 推动了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全领域就是从教育装备到后勤设备, 通过分类管理, 统一名称词典, 网罗所有装备产品与项目, 如实验室、后勤器具、教学仪器、信息技术、办公电器等, 使得学校的教育装备项目与产品全部纳入这一公共管理平台上,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

全覆盖, 即涵盖市、区 (县) 、校三级。该平台可校园独立使用, 也可区域形成管理系统。比如, 南京市就是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管理既相对独立又共享数据的大平台。

全透明, 包括企业履约情况、经费使用、责任考核等全程数字化, 其过程透明清晰, 其管理流程明确, 以事推动人的工作, 同时, 有益于廉政风险的防控。

全数据, 包括合同履约数据 (通过质保期获得产品质量、企业诚信等数据) 和使用寿命数据 (通过质保外维修服务获得产品使用效益、质量及经费管理等数据) 。各类数据能为决策提供有益甚至必要的参考。

对于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系统, 教育装备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 本系统应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实验室或专业技术支撑, 这些专业技术与实验室服务于专业化的工作内容, 使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公正性达到较高的水平, 从而产生公信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仍以南京为案例, 南京市和区县装备部门分别建成了专业级的技术与质量测评中心, 通过专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体系对教育装备的质量、技术数据等进行测量和评价, 以保障装备质量和监管质量, 提升装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例如, 辅助前期规划, 做到了“有理有据”;严格合同履约, 达到有效震慑。再如, 通过技术和仪器测量显示隐性参数, 快速鉴定技术性能, 实现专业质量控制, 能够有效促使合同方规范地履约。

教育装备的信息化建设, 依赖于网络技术、专业技术、信息平台“三剑客”的装备和应用。网络技术 (即数据中心) 是基础, 建设专业的网络技术系统和数据中心, 是教育装备部门推进工作专业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专业技术 (技检中心) 是专业化的武器, 运用专业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 提升装备工作水平, 推动装备工作专业化发展, 才有力量;信息平台 (管理与资源平台) 建设是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手段, 用信息化实现专业化发展, 是信息技术时代和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之路。

六、结束语

教育装备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 其专业内涵和专业技术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学子系统。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后, 经新的系统集成与创新, 形成了自身的骨架、血肉与遗传基因的学科, 是教育新生成的子系统。作为教育装备工作者,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并为这个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装备 第2篇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Types of Heat Treating OperationsFive operations are detailed in this lesson as the basis of heat treatment.Explanations of these

Operations follow.Stress RelievingWhen a metal Is heated,expansion occurs which is more or less proportional to the temperature rise.Upon cooling a metal,the reverse reaction takes place.That is, a contraction is observed.When a steel bar or plate is heated at one point more than at another,as in welding or during forging,Internal stresses are set up.During heating, expansion of the heated area cannot take place unhindered,and it tends to deform.On cooling,contraction is prevented from taking place by the unyielding cold metal surrounding the heated area.The forces attempting to contract the metal are not relieved,and when the metal is cold again,the forces remain as internal stresses.stresses also result from volume changes, which accompany metal transformations and precipitation.Internal or residual stresses are bad because they may cause warping of steel parts when they are machined.To

0relieve these stresses,steel is heated to around 595C,assuming that the entire

part is heated uniformly, then cooled slowly back to room temperature.This procedure is called stress relief annealing, or merely stress relieving.Because of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in cast steel, the normalizing treatment is more frequently applied to ingots prior to working,and to steel castings and forgings prior to hardening.NormalizingThe process of normalizing consists of heating to a temperature above the third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allowing the part to cool in still air.The actual temperature required for this depends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eel,0but is usually around 870C.Actually, the term normalize does not describe the

purpose.The process might be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d as a homogenizing or grain-refining treatment.Within any piece of steel, the composition is usually not uniform throughout.That is, one area may have more carbon than the area adjacent to it.Thes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affect the way in which the steel will respond to heat treatment.If it is heated to a high temperature, the carbon can readily diffuse throughout, and the result is a reasonably uniform composition from one area to the next.The steel is then more homogeneous and will respond to the heat treatment in a more uniform way.During cold deformation, steel has a tendency to harden in deformed areas,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bend and liable to breakage.Alternate deforming and annealing operations are performed on most manufactured steel products.Full annealingFull annealing, where steel is heated 50 to 100C above the third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for hypoeutectoid steels, and above the lowest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for hypereutectoid steels, and slow cooled, makes the steel much easier to cut, as well as bend.In full annealing, cooling must take place very slowly so that a coarse pearlite is formed.Slow cooling is not essential for

process annealing, since any cooling rate from temperatures below the lowest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will result in the sam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Process annealingProcess annealing consists of heating steel to a temperature just below the lowest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for a short time.This makes the steel easier to form.This heat treatment is commonly applied in the sheet and wire industries, and the temperatures generally used are from 550 to 650C.Annealing The two--stage heat treating process of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is designed to produce high strength steel capable of resisting shock and deformation without breaking.On the other hand, the annealing process is intended to make steel easier to deform or machine.1n manufacturing steel products, machining and severe bending operations are often employed.Even tempered steel may not cut or bend very easi1y and annealing is often necessary.The effect of tempering may be il1ustrated as follows.If the head of a hammer were quenched to a fully martensitic structure, it probably would crack after the first few blows.Tempe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f the hammer imparts shock resistance with only a slight decrease in hardness.Tempering is accomplished by heating a quenched part to some point below 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it at this temperature for an hour or more, depending on its size.Most steels are tempered between 205°C and 595°C.As higher temperatures are employed, toughness or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steel is increased, but the hardness and strength decrease.TemperingDuctility is the ability of a metal to change shape before it breaks.Fleshly quenched martensite is hard but not ductile;in fact, it is very brittle.Tempering is needed to impart ductility to the martensite, usually at a small sacrifice in strength.In addition, tempering greatly increases the resistance of martensite to shock loading.Heat TreatmentThe hardest condition for any given steel is obtained by quenching to a fully martensitic structure.Since hard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strength, a steel composed of 100% martensite is at its strongest possible condition.However, strength is not the only property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steel parts.Ductility may be equally important.Change or modify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teel.Improve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Improve the machinability;

Increase the toughness;that is, to produce a steel having both a high tensile strength and good ductility, enabling it to withstand high impact;

Increase the hardness so as to increase resistance to wear or to enable the steel to withstand more service conditions;

Decrease the hardness and increase the ductility;

Secure the proper grain structure;

Refine the grain structure of hot worked steels which may have developed coarse grain size;

Remove stresses induced by cold working or to remove stresses set up by nonuniform cooling of hot metal objects;

Reasons for Heat TreatingHeat treatment of steel is usually intended to accomplish any one of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Stress relievingStress relieving is the heating of steel to a temperature below 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as in tempering, but is done primarily to relieve internal stress and thus prevent distortion or cracking during machining.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process annealing.Tempering Tempering consists of reheating a quenched steel to a suitable temperature below 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for an appropriate time and cooling back to room temperature.How this process makes steel tough will be discussed later.Hardening Hardening is carried out by quenching a steel, that is, cooling it rapidly from a temperature above 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Steel is quenched in water or brine for the most rapid cooling, in oil for some alloy steels, and in air for certain higher alloy steels.After steel is quenched, it is usually very hard and brittle;it may even crack if dropped.To make the steel more ductile, it must be tempered.NormalizingNormalizing is identical with annealing, except that the steel is air cooled;this is much faster than cooling in a furnace.Steel is normalized to refine grain size, make its structure more uniform, or to improve machinability.Full annealingFull annealing is the process of softening steel by a heating and cooling cycle, so that it may be bent or cut easily.In annealing, steel is heated above a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cooled very slowly after it has reached a suitable temperature.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full annealing are:(a)temperature above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and(b)very slow cooling, usually in the furnace.阅读材料9

钢的热处理

各种不同的热处理操作 本单元介绍了五种热处理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介绍如下。

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对钢进行反复的加热和冷却使钢软化的过程,这样就容易弯曲和切割。在退火中,使钢加热到转变温度以上的一个适宜温度后缓慢地冷却。完全退火的突出的特点是:(a)温度高于临界温度(b)缓慢冷却,通常是炉冷。

正火正火和退火相同,除了钢是被空冷的;这比在炉中冷却得更快。钢的正火是为了改善晶粒大小,使它的结构更加均匀,或者是提高机械性能。

淬火淬火就是通过冷浸钢,那就是使钢从转变温度以上的一个温度快速冷却。为了最快的冷却,钢被冷浸在水中或是盐水里,合金钢的是在油里,某些更高合金钢的要在空气中冷却。当钢被淬火之后,它通常是硬和易碎的;甚至落地会破碎,为了使钢更有韧性,它必须被回火。

回火回火是指重新加热已经被淬火的钢到转变温度以下的一个适当温度一段时间后再冷却到室温。至于该过程怎样使钢变得有韧性,我们将在以后讨论。

去应力是指加热钢到转变温度以下的适宜温度,正如回火一样,但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内应力从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和破裂。这有时也被称作退火过程。

热处理的原因钢的热处理通常是为了达到以下的任一目的:

消除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和高温金属物体因冷却不均匀而产生的应力。

改善热处理钢可能产生的粗糙晶粒的晶粒结构。

得到适当的晶粒结构

降低硬度,提到塑性。

增加硬度,以提高到钢的抗耐磨性和加强钢使之能承受更多的使用条件。

增加韧性,这就是使钢同时拥有高的拉伸强度和好的延展性,使它能承受高的撞击。提高切削性能

提高导电性。

改变或修正钢的磁性。

热处理任何一种钢通过淬火而获得完全的马氏体是最难的。由于硬度直接关系到强度,一种钢由100%的马氏体组成是其处于最高强度的可能条件。但是,在钢的应用部分里,强度不是唯一的必需考虑的性能。延展性同样重要。

回火延展性是金属在破裂前改变形状的能力。淬火马氏体很硬但不能延展,事实上它是非常碎的。回火是用来使马氏体获得可延展性,通常强度会降低一些。另外,回火大大增加马氏体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回火的影响举例说明如下:如果一个锤头被淬火到完全马氏体结构,它可能在前几次敲击就会破碎。回火在锤头的制造中能增加抗敲击能力,而硬度只有一点点的下降。回火过程是这样达到的:把淬火后的部分加热到转变温度的某点,然后维持这温度一个小时或更多,这要根据部件的大小判断。大多的钢是被加热到205°C到595°C,更高的温度,钢的韧性和抗敲击能力会增加,但硬度和强度会下降。

退火淬火和回火两个热处理过程来生产高强度的钢以便抵抗冲击和变形而不受破坏。另一方面,退火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钢更容易变形和机器加工。在钢产品的制造中,机器加工和严格的弯曲操作经常被运用到。即使回火钢也不会被经意的切割和弯曲,退火就常常是不可缺少的。

退火过程退火过程就是加热钢到稍低于最低转变温度的一个温度后保持一会儿。这使钢更容易成形。这种热处理通常应用于薄板和电线工业,它的温度一般在550度到650 度之间。

完全退火完全退火对于亚共析钢要将温度加热到第三转变温度以上50~100℃,对于过共析钢,要加热到最低转变温度以上,然后缓慢冷却,使钢更容易切割和弯曲。在完全退火中,冷却必须要非常缓慢地进行从而形成粗糙的珠光体。退火过程不必需要缓慢冷却,因为最低转变温度下的任何冷却速度都会得到相同的微观结构和硬度。

在冷变形中,钢有一种在变形中变硬的趋势,使之更难于弯曲和被破坏。大多数的机械加工钢产品都需要交替变形和退火操作。

正火正火过程包括将温度加热到第三转变温度以上,然后让该加热部分在空气中冷却直到与空气温度相同。实际所需的温度要根据钢的组成部分来确定,但通常在870°C左右。其实正火这个术语不是描述目的,该过程被描述成均匀或细化晶粒处理会更准确。任何一块钢,它的组成部分通常是不统一的。那就是说,一块区域可能比周围的含有更多的碳。这种成分的不同会影响热处理的方法。如果加热到一个高的温度,其中的碳能扩散到四周,结果理所当然的刀均匀的成分。这样钢的成分就会更均匀从而使热处理方法更统一。

由于铸铁的固有性质,对工作前的铸铁块,硬化前的钢的铸件和锻件,正火处理会运用得更频繁。

去应力当一块金属被加热时就会发生膨胀,膨胀的多少跟温度的上升成比例。当冷

旅游之后,如何专业打理装备? 第3篇

数码相机的打理

每次旅游归来,大大咧咧的蒙蒙对相机都是随意一放。在她看来,只要不摔打、不进水,相机就没有问题。今年“五·一”出游时,蒙蒙发现数码相机居然开不了機。她拿到维修中心一问才知道,这是长期不保养造成的结果。

解决方案:数码相机是精巧的光学装置,而旅途颠簸的环境会使它受到损伤,随意放置会使它大大缩短寿命。

镜头。镜头表面不能直接用手去摸,否则会沾上油渍及指纹。最好是用吹气球吹掉灰尘,或是用软毛刷试去灰尘,还可用专用镜头布或镜头笔擦拭。擦拭前要确认镜头表面无可见的灰尘颗粒,以避免灰尘磨花镜头。擦拭要轻沿一个方向,不要来回擦拭。

液晶屏与电池。参考镜头的清洁方法,清洁完液晶屏后再用干燥的棉布擦干。保存相机前要取出电池,存放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且不要与一般金属物品放在一起。

存储卡。存储卡被拆卸后,避免在高温、高湿度下存放,也不要让阳光直射。还要远离静电、磁场和腐蚀性的物质。

相机保存。把相机和皮套分开,避免皮套发霉而影响相机。缩回伸出的镜头,已上紧的快门、自拍机等部件应予以释放,不能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镜头光圈设定在最大挡位,调焦距离设定在无限远。在潮湿的南方,特别是单反相机应存放在干燥的存储容器中。此外,还应取出相机,取下镜头保护盖,开大光圈,放在通风且无阳光直射的地方。

登山鞋的打理

可可喜欢登山,但每次高高兴兴回来,她只顾自己清洗睡觉,从未打理过登山鞋。有一天,当她穿上鞋再次旅游,发现鞋子既不透气又不防水了。

解决方案:登山鞋一般由GORE—TEX(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最耐用的防水、透气和防风布料——编者注)材质做成,打理它其实并不麻烦,只不过要准备几样专用的保养品即可。

清洗。如果登山鞋脏了,可以直接拿到水龙头下用牙刷轻刷除垢。再用静置、甩干的方法除去大部分水分(千万不能用脱水机,不然会让鞋子变形),塞入几张旧报纸,用阴干的方式晾干。注意,登山鞋不能拿到太阳底下去晒。

涂缝线胶。登山鞋晾干后,在所有缝线处涂缝线胶。注意,缝线最容易受潮而变质、断裂,而好的缝线胶让你涂一次至少一年不会脱落。

防水性。除了鞋底,其他地方要喷涂防雨防雪喷雾。当然,帆布处不能喷,否则会减少鞋子的透气效果。

更换鞋底与存放。鞋底的磨损速度比鞋面快,一般高价位的登山鞋都可以更换鞋底。注意,避免将鞋留在高温、潮湿的环境。

登山包的打理

爬山、露营……阿莉的度假生活向来很丰富。每次户外归来,她把登山包往洗衣机里一扔。待她打开机盖,才发现背包已成了“变形金刚”。

解决方案: 登山包容易被汗水腐蚀,而且发硬的织带极会影响功能。但很多人都有过要么不清洗,要么机洗的不良习惯。

清洗。背包内部由于有防水层,所以不可机洗,也不能干洗。正确的方法是用刷子刷,然后用湿布擦,若太脏可沾用中性清洁剂。

风干。背包清洗完后置于阴冷处风干,避免曝晒太久,因为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

收藏。背包必须在阴冷干燥的环境收藏,避免发霉损害外层的防水镀膜。平时检查主要支撑点,如腰带、肩带、背负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垫片硬化。

专业装备 第4篇

由于我校的石油石化背景, 我校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都安排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 一般以参观为主。专业实习包括对动设备、静设备以及DCS控制系统等装置的观摩和动手拆装。专业实习为装控系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来参加指导学生专业实习的工作经验, 对实习中的一些环节进行讨论, 为将来进一步完善装控专业实习提供必要准备。

一专业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我校装控系专业实习总共四周时间,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下面对这四个阶段的内容分别进行简单介绍。

实习第一阶段为期一周, 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石油化工设备和过程控制仪表的基本知识, 建立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开展形式是组织学生观看炼油厂和石化厂大修的实况录像、观看石化设备模型和参观中国石油大学炼油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 可以学习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维修的组织原则、规章制度和大型石化设备内部结构及检修方法等非常实用的知识。在每次播放录像后, 要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讨论,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各种专业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够进一步向他们讲解石油化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运行维护的注意事项。在观看录像和老师讲解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到我校装控专业实习基地去观看石油化工设备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示精馏塔、反应釜、换热器等静设备的内部结构, 并能模拟往复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离心泵等动设备的工作原理, 展示它们的内部结构。最后组织学生到中国石油大学炼油厂进行观摩学习, 帮助他们初步了解炼油厂的生产工艺、常压塔、减压塔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DCS的运行维护原理。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实习, 学生能够建立对石油化工设备、过程控制等的基本概念, 为进入大型炼油、石化厂进行观摩实习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期十天左右, 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石油化工设备以及与其相关控制系统的感性认识, 为学习专业课程埋下伏笔, 也能够为他们日后进入石油石化行业工作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由专业教师带队, 组织学生进入齐鲁石化、潍坊海化集团和潍坊化工机械厂进行参观学习。在齐鲁石化主要是参观胜利炼油厂、乙烯厂化肥厂等大型石油炼化生产企业, 了解常压塔、减压塔、石油裂解装置、加氢精制装置、焦化塔、大型压缩机组、换热器组等石油炼化装置和过程仪表、DCS系统等测控装置。在观摩学习中, 由具有丰富操作、维护经验的现场工程师向大学生讲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原则。在海化集团组织学生参观氯碱的生产工艺电解设备, 参观形式也是由现场工程师带领参观并讲解。在潍坊化工机械厂, 工程师带领学生参观精馏塔、球罐等静设备的加工和安装, 压缩机和离心泵等动设备的装配, 学生在参观中可以学习化工设备的加工制造工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本阶段的实习中, 学生能够亲临生产现场, 向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学习, 极大提高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投身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热情。

第三阶段为期四天左右, 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实习阶段的主要形式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我校装控系实习基地进行压缩机、流体泵等动设备的拆卸安装。实习过程中要将学生分组, 每一组由专业老师带领, 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拆卸、安装各种类型的泵和压缩机。这个阶段的实习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第四阶段为期一周, 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总结和自学的能力。在该阶段, 学生总结本次专业实习的心得, 撰写实习报告, 准备本专业实习考试。

二专业实习的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装控系专业实习安排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金工实习和认识实习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 因此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实习中的新知识。本次实习安排在流体机械、化工设备设计基础以及化工装备测控技术等专业课程之前, 能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专业观念, 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我校装控专业实习的多年经验表明, 本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中学生学习了石油化工装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工艺和装配过程。他们深入生产现场, 从实际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现场观摩实习和拆装泵都是分组进行的, 在实习中需要学生相互配合, 因此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

我校的装控专业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 然而笔者发现在实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思考与讨论。现将这些问题列举出来, 以便下面进一步分析。

1本专业实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入炼油厂、石化厂等化工企业参观学习, 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结合石油化工设备进行现场讲解。这种形式便于为学生讲解工艺流程和设备工作原理, 然而不能够让学生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 对于装控系学生来讲, 无疑是一大遗憾。虽然我们也安排学生到化工机械厂参观实习, 并在我校实习基地拆装流体机械, 但是由于实习时间限制, 一直未能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石油化工装备的内部结构。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由原化工机械专业 (化机专业) 发展而来, 在原化机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控制专业课, 笔者发现在专业实习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关于DCS、过程仪表等测控装置的环节, 但是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紧张, 使用的录像资料和参考教材涉及过程装备控制的内容比较少, 因此过程装备控制方面的实习内容始终比较薄弱。

3装控系专业实习采用专业老师分组带队到齐鲁石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进行实习的形式。石油化工企业大多存在工艺流程复杂、设备高度集中、介质易燃易爆或有毒、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中实习, 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引起带队老师的极大关注, 在参观实习过程中, 专业老师把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保证学生的安全方面。另外, 现代化工企业外部竞争压力大,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一定潜在危险, 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因此企业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非常慎重, 要求学生只能远而观之, 动口不动手。

三关于专业实习的思考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作者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讨论:

1我校装控系学生从大三就开始学习一些专业课程。能否从大三开始, 利用寒、暑假期, 安排学生去一些石油化工厂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参加这些企业的设备安装和维修,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他们学习石油化工装备的内部结构。在实践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增强学生和企业的联系, 创造他们被实习单位留用的机会。拓宽学校服务石油石化行业的渠道, 产生一些综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自动化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据有关方面统计, 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近三分之一的投资都用在购置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软件上。我校装控专业实习结束后, 学生将学习过程装备测控技术课程, 这门课程讲授的是大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测控仪表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实习中应该尽量多增加一些石油化工过程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过程控制的参考书籍, 购买一些自动化装置安装、维护的实况录像碟片, 在参观实习中增加一部分参观DCS和现场仪表的内容。这些内容将为学生学习控制部分的专业课程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班委和党员作用, 让学生班委成员和党员在实习中参与组织与管理,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企业内部实习中, 让班委成员和党员协助指导老师维护现场秩序, 减少安全隐患。这样做可以部分缓解指导教师的压力, 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结束语

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学生总结已有知识、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具有桥梁作用。通过总结与分析我校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的内容、效果与存在问题, 深入思考与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新时期开展装控系学生专业实习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宗明, 王振波, 周昌静.突出石化特色, 培养应用复合人才——谈石化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 2009, 2:53-55.

[2]胡燕海, 叶飞帆, 林庆兰.大学工科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 2001, 1:46-5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描述 第5篇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描述

培养的化工机械毕业生要做什么工作?当时的思路是化工厂需要大量能够从事化容器

工设备运转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及零配件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应该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从教学角度,大学不宜教授运转、维修,应该教授设计,教授原理和原则。设备与机器的关系是以设备为主,以机器为辅。因为设备是非定型的,需要设计,而机器是定型的,只要会选用就行。 容器、塔器、换热器、反应器等属于设备,机器有干燥机、离心机、破碎机、过滤机等。后来把破碎机去除了,把它们归到了矿山机械中去。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做蒸馏塔、吸收塔等的设计。杜马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化工机械专业的第一轮教学计划,从1954年到1955年酝酿,到1956年形成,矛盾很多,化工的味道很重。大家认为化工原理一点不能少,有人认为分量上还要超过化工类专业。 从1952年专业调整以来,化工专业有两种类型:工艺类和机械类。对于工艺类专业,化学课程很多,而机械课程不多。化工厂从中试到投产,化工问题谁来管?很多人认为要由化工机械专业来管,包括从管道设计到进料、出料等。 1956年教育部与各部委联合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要编自己的教材。同时,教育部在北京石油学院等院校又增加了一批化工机械专业。这样,全国的化工机械专业增加到十几所院校。

教学内容

80年代初重建化工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时,许多学校已开始招收化工机械专业硕士生。断裂力学

当初懂化工的化学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很大的专业。化工机械专业要加强机械,教育内容要现代化。专业课内容大膨胀。压力容器、化工设备、化工机器及化工机械制造这四门课独立设课,又增加了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进一步削弱了化工、加强了机械,内容趋于现代化。专业课程大膨胀,如压缩机从原来的18学时增加到80学时。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后来增加了自动控制及仪表。80年代以来,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的出路一直很好。 在教学内容方面,乙烯车间是很典型的例子。重点还是车间机械师,维护日常运行、备件管理。他们的知识面要宽,但不一定要很深。既要面对当前的化工厂继续运行,又要面对现代化的计算机智能化控制。以前曾统计过化工厂,工艺师与机械师的比例为1:4。工艺不会经常变,而设备问题很多,每年要换零配件。化工厂的运行,机械师的任务比工艺师多。

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四.20热门专业排名前十名:

1、电子与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长沙牛耳软件教育是湖南最专业的电脑软件培训学校)。

2、外语类:外贸英语、小语种。

3、法学类:法学、社会学、治安学、侦查学。

4、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5、土建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6、会计类:会计学、财务管理。

7:中文类: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8、医学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象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理学、中药理论。

9、环境、心理类:环境科学、生态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10、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好就业专业:据统计,排行前十的专业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同声传译员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吃香。

二.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到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中国已经进入3G时代了,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业内人士表明。

三.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目前,不少网络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颇有信心。

四.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

五.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在到对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六.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过环保产业的从也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有8万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左右。

七.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拿手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金,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以上。随着人们对保险认识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八.中西医师,医药营销

让你尽显专业的高尔夫新装备 第6篇

遮挡太阳

1.O-SyncE遮阳帽 夏天来临前“未雨绸缪”,你需要置备一款科技感十足的高尔夫遮阳帽。

每次挥杆后用手遮阳远眺的造型非常酷,但你紧皱的眉头还是提醒我们:你非常渴望一个遮阳帽。这款O-SyncE遮阳帽搭载一体式抬头显示系统,为确保足够的视觉清晰度,其帽檐设计可以有效减弱外部光线,并通过汲取太阳能进行供电,为你呈现心跳速度、卡路里消耗及球场的即时温度。如果心跳过快,它会提醒你休息,同时还能进行距离和速度的记录与测量。

贴身教练

2.Dixx训练推杆 偷练球技,不希望学艺未精让“出手”变成“出丑”?找个保守秘密的教练十分必要。

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带着显示屏的击球杆,集成了一个拥有最新训练系统技术的电脑处理模块,可以确定最后的击球位置,同时追踪挥杆路径、切面角度、速度及平衡感,并通过微型惯性导航系统将这些数据瞬间显示,而后给出正确的矫正建议。

3.Garmin Approach S2高尔夫腕表 手腕上当然需要一款腕表,但又不希望它仅仅只用来计时,毕竟高尔夫不是百米赛跑……

除了提供时间、日期等信息,还增加了诸如球场地图、挥杆力度、平均发挥等一系列与高尔夫相关的数据。而且,整场比赛结束后,还会对你本场的发挥作出总结,并给出更加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

4.SensoGlove手套 你常常问自己究竟多大的握杆力度才能挥出漂亮的一杆?它能给你确切的答案。

内含四个传感器与一个微型电脑,通过手套背面的LED屏幕与内置喇叭反馈握杆力度,只要你的握杆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发出警报提醒,你再也不必担心因为紧张手抖而丢掉那个致胜的一球了。

精准测距

5.Bushnell Pro 1M Rangefinder 小鸟球、老鹰球……有了它的帮助,只须掌握好力度,打出伍兹的水平并非妄想。

一款激光测距仪,外观时尚,感受新奇,支持四档亮度调节,拥有1609米最大测距范围,在坡度补偿功能的辅助下能将误差降低到1米以内。使用方式和普通球场望远镜完全相同,却可以让你对距离有最准确的把握。

6.Garmin Approach G6 果岭近在眼前,但不清楚还有几码才终成正果。用尺子量?未免有些麻烦!

它是Garmin推出的第六代高尔夫GPS设备,不仅能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自己距离球洞究竟有多远,以便选用合适的球杆,还能了解当前的球场数据以及自己和对手的分数比。

好球一个

7.Twilight Tracer高尔夫球 想想傍晚时寻找100码内最后一个落球点的尴尬经历吧,它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这个会闪光的高尔夫球拥有其他“白球”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其内部集成的两个LED光源会以每秒7.2次的频率交互闪烁,并持续5到6分钟。这有什么好处呢?你的眼睛会看到的。

8.Mantys球场电动代步车 靠电力驱动,轻便,可直接放进汽车后备箱里。

9.Nike Method Concept Putter概念球杆 新颖的D字造型推杆增加金属凹槽,凹槽内布满聚合物,稳定性、击球精准度比普通球杆上了一个台阶。

10.Oakley最轻高尔夫功能性球鞋Cipher 鞋底与草皮接触面的细微变化会导致重心偏移从而影响击球稳定性,Oakley Cipher能让这种可能降到最低,它鞋底细小密集的钉子又能令其与草皮深度咬合,保证抓地力,让你放心地击出漂亮的一杆。

(编辑/唐馨)

专业装备 第7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

1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效应

近年来, 沈阳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短缺支撑性产业, 组建了一批世界知名工程成套公司, 沈阳的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等产品, 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还将形成石化、输变电等若干成套设备生产基地。目前沈阳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包括三大聚集区和两个配套区, 三大聚集区为铁西区、浑南新区和大东区, 配套区为于洪区和辽中县。

在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 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与协作的产业集群, 发挥集群的效应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率一直是困扰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核心技术难突破、配套程度低和经济效益较差的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一般说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分工体系由原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到现在的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这一分工演进的过程与大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效应有关。中小企业与处于分工的关键环节上的大企业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共同构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的效应与专业化分工的演进过程密不可分。

从实践上看,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的益处很多, 企业也很愿意做,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分工的实现受到阻碍。零部件、元器件等产业薄弱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一大瓶颈。其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成立, 生产组织方式比较落后, 社会化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低, 形成了沈阳装备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和各个企业自成体系的生产布局。

构建和发展产业集群是解决沈阳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集群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 可以实现大企业对中下企业的带动, 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可以降低企业之间因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使沈阳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 拉长产业链, 使中间产品剧增, 从而使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以上下游紧密合作的组织形式的形成。

2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及其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集群核心要素是主机制造企业 (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大企业) 和上游许许多多的零配件配套企业, 上游可以延伸到一些专业化原材料供应商及相关的服务机构, 下游可以延伸到服务企业和客户, 横向可以扩展到一些相关的支撑机构 (金融机构、教育机构、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以及相关政府部门) 。

2.1 装备制造业集群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和专业化分工的交易费用

装备制造业的分工打破了沈阳装备制造业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 零配件产品交易由在企业内进行变为在企业间进行, 由此零配件产品的运输距离 (交易距离) 增加, 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货物损失机率 (交易费用) 增加, 而装备制造业聚集将一个个分散的专业化生产者联系在一起, 使得交易伙伴间的空间距离最小化, 降低了这些费用。

一般而言, 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集聚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一定数量的企业集聚在一起, 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同时也产成了巨大的需求, 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保证这个地区的企业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但是, 沈阳装备制造业从产生和发展历史看具有天然的缺陷。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发展,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没有随着产业的发展演变而孕育, 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和信任的社会网络。

装备制造企业的集聚效应可以使企业之间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和约, 节约谈判成本;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技术、信息传播中的不确定性;集群被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的缩小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同时, 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 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互相调剂余缺, 这有效地降低了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 使零配件产品 (中间产品) 平均成本明显降低。中小企业合作大批量购买原材料, 形成的集中需求, 促使专业化原材料供应商的形成, 加深了装备制造业的纵向分工, 同时中小企业利用联合起来形成的市场势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2.2 装备制造业集群增进了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

2.2.1 技术上合作产生报酬递增效应

通过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 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 提高了集群的技术能力;除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 集群内部还存在着企业与集群内部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互动, 在产学研究合作中, 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相互之间的信任十分重要, 产业集聚使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彼此了解, 这种基于信任的合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磨合会长期持续下去, 从而对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产生了不断上升的收益, 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积累, 使科研机构能够逐渐形成基于集群的知识积累, 而企业则家技术创新上获得长期的技术支持, 产生技术优势。

2.2.2 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生产技术上具有同源性, 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使相似的技术在一个相同的地区使用, 产业集聚使同类企业密集集中, 集群内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和技术) 的流动强化了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会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劳动力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扩散, 由于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效应,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吸引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 从而进一步强化其群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2.2.3 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大企业衍生效应

在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 企业衍生主要体现为装备制造大企业的分解。最基本的交易规则是人们常说的转包模式。一个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 承担着另一个企业的整体或者是零部件的销售。一个小企业既可以与其他小企业合作生产, 也可以为大企业配套生产。

3 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政策体系

目前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政策系统性不强, 缺乏较为统一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所以, 要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必须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政策体系。要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等视角下, 构建统一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

3.2 既要有政府的支持又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 她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改革是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积极支持和推动了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 要改变沈阳装备制造业计划经济影响过多的现状, 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沈阳装备制造业要建立起产业的自组织管理体制与模式, 要提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 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3 制定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技术人才的政策

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都要制定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技术人才的政策。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市场开放程度与东南沿海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一些骨干企业的大项目上, 特别是作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及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建设的影响不够显著。在要素条件中, 最重要的要素是高技术人才, 政府的优惠政策应放在促进企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上。要在引进人才上花大力气。同时, 企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条件, 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氛围, 努力留住人才。

3.4 制定扶植装备制造中小企业的政策

由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基础, 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与沿海城市相比也相对落后, 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 要想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必须在产业中形成竞争的环境,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政府的产业政策应放在为企业创造竞争的环境上, 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制定扶植装备制造中小企业的政策。

3.5 在区域协作的基础上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企业间的合作

目前沈阳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没有建立, 联合协作各方合作的权益法律保障薄弱, 影响了城市间合作的积极性, 应制定鼓励各个区域协作的政策和机制,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建立各个区域企业之间在资源、要素、知识和市场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合作, 同时为中小企业参与产业的创新创造条件。

3.6 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政策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是当前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政策, 将政策的着眼点放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及中介机构等各类机构的联系上, 促进创新系统中要素的联动。在支持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 支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合作, 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 联合提供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 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R&D协同的基础上, 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获得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伟光, 冯荣凯, 尹博, 郭永亮.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6) .

[2]岳玉珠, 张彦斌.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收益和成本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8 (9) .

破解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困境的探索 第8篇

一、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1.政策之困

政策依据是研究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装备的主要工作任务、性质、特点等做简单梳理。

1985年以前, 教育装备的主要任务是统计、生产、供应、分配、调拨以及管理。自1957年起, 教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种、规格、方向等由教育部统一规划, 统一安排。1958年, 教育部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供应社”。1960年, 教育部成立“生产供应管理局”, 统一管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文革”期间, 生产供应管理局撤销, 1977年恢复) 。1980年, 教育部下发《全国普教仪器生产供应会议纪要》, 明确提出教学仪器生产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 其主要工作包括: (1) 编制教学仪器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2) 供应学校需要的仪器设备; (3) 组织教学仪器生产; (4) 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组织经验交流。1985年, 教育部撤销生产供应管理局, 成立条件装备司, 下设学校后勤管理、教学仪器生产、物资供应管理、校办产业管理、委属企业管理、图书情报管理、出版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8个处。

1998年, 条件装备司被撤销, 其各处职能分化给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科技司、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财务司、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学会等名下。1999年, 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 (教基[1999]11号) , 提出“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 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明确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职能为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监督。该文件涉及以下领域:教育装备标准、实验教学、专用教室建设、图书馆建设、学具管理、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规划和管理、招标采购、队伍建设、行业协会建设等内容。我们今天所能涉及的工作内容, 几乎都可以在这个文件中找到出处。2013年3月,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这是教育部层面第一次成立含有“教育装备”字眼的机构。2013年8月, 教育部成立“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6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的部分职责划归一司专项处。

总的来讲, 教育装备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条装司撤销、采购的规范化、市场的不断活跃与成熟, 以何种形式综合定位今天的教育装备工作性质、任务、方向等, 确实是教育行政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 政策之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2.理论之困

理论之困是指我们对于教育装备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目的等内容还不够明确、清楚, 以至于大家对教育装备概念、定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2013年,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艾伦教授针对教育装备概念问题撰写过多篇文章, 文中曾列举各方人士对教育装备概念的不同定义。对于教育装备的理论构建和理论基础, 各方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理论边界尚不明确的领域中追求教育装备的专业化发展, 显然困难重重。

3.实践之困

正因为我们在政策、理论方面存在困惑, 所以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如果我们不能够搞清楚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职能与职权以及工作的体系与边界, 如何才能让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真正“落地”呢?于是, 我们现在经常面临着可能被后勤化、边缘化的境地, 面临着被合并或者是撤销的危险。全国30多个省市, 从事教育装备的机构或单位的名称有20种以上的叫法, 北京市17个区县中从事教育装备工作的机构有8个不同的称呼, 足以说明实践的困惑。

4.人才之困

作为推动我国教育装备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才的培养、储备、输出、保护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因此, 我们需要明确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 专业化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事教育装备工作人员的职称以及待遇等重要问题。

二、破解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思路, 明确提出每位同志都应当实现专业化的发展, 这其中包括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1.转变思想, 营造专业化发展的氛围

(1) 加强对教育装备的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依据的研究。我们梳理了现有的和北京教育装备相关的法律、政策、文件等共97个。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导和影响着今后的工作和实践。

(2) 深化对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工作边界, 明确工作方向, 把握并走好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心认为, 教育装备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和载体, 是教育思想的物化表现形式。明确这一定义, 可以避免教育装备被泛化的危险。而教育装备的功能则包括保障与服务、促进与引领以及建构与创造三方面。在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 应当实现教育装备的三大转变, 即“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建、配”为主要工作到以“管、用”为主要工作的转变, 以保障服务教育教学到促进引领教育教学的转变, 并在转变过程中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

(3) 树立单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 确立了“设备中心发展十条”。在这十条中, 明确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北京市教育装备工作的研究中心、管理中心、咨询中心, 中国教育装备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能力, 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队伍建设的要求是学习为先、内强素质、实干为本、开拓进取;每一位同志的专业化发展是懂教育、懂管理、懂技术等。

2.强化研究, 建造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 加强办学条件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例如, 组织制定新的北京市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在改变固定配置数量、增强师生选择弹性的同时, 增加了一些适用于新课程并符合时代进步的仪器设备;组织制定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组织制定北京市幼儿园装备规范;制定中学理科实验室评价办法;草拟北京市教育装备教育教学适用性评估办法等。

在研究过程中, 始终遵循四个基本思路。第一, 以法律、政策、理论、实践为依据;第二, 深入开展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第三, 制定完整、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案和规划;第四, 明确研究范围、对象, 并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

(2) 开展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的研究。例如, 开发实验教学互动管理模块并进入实测阶段, 将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 把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模式, 有利于及时了解学校开设、开展实验课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重点关注创新实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编写并出版高中实验技术装备丛书, 梳理高中阶段理科教材中提到的所有实验, 该丛书也将成为理科教师和实验员的培训教材;开展教师及实验员的技能展示活动, 中心陆续开展了北京市初中教师理化生3科技能展示活动, 全市5 000余名教师全部参加, 目前正在举办小学科学教师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教师技能培训, 包括美术、劳技、理化生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在开展展示活动和培训的过程中, 要求中心同志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实验, 走进学校、课堂和企业, 进行个人专业化发展的积累。

(3) 探索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研究。例如, 联合质监有关单位与部门、招标公司、区县装备部门、教学专家等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梳理现行教学仪器的标准;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等。

(4) 以“未来教室”研究为基础, 开展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研究。中心借助北京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资源基础, 整合校企多方资源, 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合办专栏, 以“未来教室”研究为主线来开展信息化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经过研究, 初步确立了“未来教室”的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 数字化教材、课桌椅、工程制造与实验室装备、交互装备、教室管理系统等;二是数据化, 录播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三是虚拟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截至目前, 中心同志已在该专栏上发表了5篇文章, 邀请了4家企业进行相关讨论, 联合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在专栏上互动。

(5) 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中心始终秉承“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的核心理念。第一, 在2014年推出“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长期以来, 装备部门十分关心学校图书的“剔旧”, 却对如何藏书关注极少, 从而忽略了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图书馆管理是专业化工作, 绝不能单纯从资产管理角度看待。基本藏书目录精选了中学5 000册、小学3 000册图书, 这些书如果已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是永远不能被“剔旧”的。第二, 进行数字图书馆改造工作。其核心工作包括两方面, 一是从以资源建设为主变为以实际应用为主;二是改变图书查询方式, 通过调研梳理师生常借阅图书, 再根据教学要求梳理必备图书, 协调二者比例, 让师生采用数字化方式便捷查询。第三, 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课题研究。第四, 开发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动态管理系统。

3.建设平台, 创造专业化发展的空间

(1) 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科研单位构建研究平台。

(2) 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等构建合作平台。我们计划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北京市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装备研究中心”, 联合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共同管理北京市中学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等。

(3) 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外省市等建立发展平台。2013年7月, 我们与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从江苏省引进了“高中物理学习实践活动”, 并委托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代表队到江苏参加比赛。11月, 同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签署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合作共同体合作协议, 努力实现资源共有、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并将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装备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除此以外, 中心还加强了与区县融合互动的工作关系, 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4.提升队伍, 塑造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1) 建立集体学习周制度, 新进工作人员到学校、企业学习制度。学习周为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 中心全体人员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10个单元的学习。2014年的学习周包括邀请大学教授、一线校长与名师、理论工作者以及本单位同志作报告, 内容涉及信息化技术装备的理论应用研究、学习方式变革、iPad教学应用、实验室管理等7个主题, 还安排中心同志到企业参观学习。

(2) 将员工专业化发展与绩效考评、评优选先、职务提升等结合起来。我们正在制定“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方案”, 希望在经费、制度、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

(3) 将专业化发展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5.争取政策, 构造专业化发展的保障

(1) 应有职权意识, 权责清晰是工作的基础。拥有职权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权力, 而是更好地落实职责与职能。

(2) 应加强对工作职责、职能、职权的认识, 加强与有关领导和职能处室的沟通, 并争取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3) 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教学、课程教材等研究单位合作, 共同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并争取政策上的保证。

三、结束语

专业装备 第9篇

一、“四合作制”机电装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四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更强调学校、企业双向融合互动, 充分体现学校、企业各自优势, 通过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方式共同承担起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

1. 区域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背景

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 机电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五”以来, 浙江省因势利导,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块状经济”在整合中进一步提升。一批产业集群, 如温州的高低压电器、阀门, 杭州、台州的汽车零部件, 绍兴的纺织机械, 宁波、舟山的塑料机械、船舶制造, 台州的工业缝纫机, 已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些“块状经济”正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 形成了众多以产品品种为导向的区域性产业集聚, 在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中, 表现出技术、品牌、标准、市场销售、服务等新的集聚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宁波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需要大量能够设计、生产、制造先进机电产品以及管理、使用、维修、消化国外先进机电技术与装备的机电装备类专门技能人才。

2. 机电装备类专业就业岗位现状和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机电行业、企业的调研和连续3年学院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与维修、数控技术等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装备类专业90%左右毕业生面向机电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安装、数控调试和维修维护, 各种机械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 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加工、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岗位群。

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在现有制造业就业人口中, 高级技工以上的技能型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的15%左右, 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而能解决制造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奇缺。机电装备类专业人才需求已经连续多年位于用人需求榜前3名。2008年全省人才交流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 全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年需求达20000多人, 其中高专 (高职) 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要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人才资源是根本源泉。为此, 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第一线机电装备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企业有着机电装备制造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强烈的“四合作”参与意识

实行“四合作制”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 尤其是要找到合作企业的利益点所在, 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宁波海天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下辖海天塑机、海天精工、海天华远、海天电机等十余家子公司, 以及大批配套和关联企业。海天集团以注塑机和数控机床两大类机电设备为主导产品, 是全球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 塑机年产值保持在70亿元左右。海天集团下属的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八大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之一, 中国经济效益最佳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 2009年数控机床产值12亿元, 是宁波市机床设备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海天集团之所以愿与学院合作育人, 但没有承诺每年录用多少名学生, 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以海天产品为操作平台, 以海天技术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潜意识中树立注塑机等于海天塑机, 龙门铣床就是海天精工的观念, 不断强化海天集团的业界龙头地位。

二、“四合作制”机电装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1. 确立标准引领、校企共育行业通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

高职机电装备类专业人才培养, 一方面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蓝本, 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 更要充分认识到机电行业的特点、机电装备类专业的特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机电装备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此分析, 为单个企业订单培养是很难实现学校根本目标。但像注塑机、数控机床这样量大面广的装备制造业, 生产流程中从设计到维护维修各岗位的要求是相通的, 各型机电装备的安装调试所需的关键能力是相同的。为此, 学院与海天集团以区域数控机床生产商、注塑机生产商、行业协会提出的用人标准为先导, 由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分析、分解用人标准中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 选择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注塑机和数控机床两种装备作为教学平台, 理清机电装备制造业的基本工作过程,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之间的差距, 实现了两种评价体系的基本统一。

2. 开发复合型课程, 校企共施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机电装备是典型的机、电、液和计算机控制一体化产品, 需要掌握机械、电气和液压控制、数字通讯等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 需要开发复合型的课程。以“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修”国家精品课程为例, 该课程是学生在完成数控机床各大系统学习之后, 为巩固和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 完成数控机床整机的安装、验收、运行维护和故障维修而开设的课程。校内现有师资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机械、电气和CNC各系统的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 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也是分工种完成。如果按教师实际能力将此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技术领域的课程, 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组织问题, 但学生却不可能掌握一台整机是如何装配、调试、验收及运行管理的, 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贯通起来, 也掌握不了整机的联调与故障排查技能。

我们由三名专任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设计和理论教学, 聘请三名从事安装调试的三名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 电气控制教师充分了解了所控制的执行机构的运行特点和控制要求, 可以更好地从被控对象需求出发讲解控制知识;机械教师理解了控制信号干扰、信号传递延迟和信号失真等问题, 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装配与调试过程。专任教师从企业技师手中学到了安全操作、规范生产、一丝不茍的务实作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如何能够让学生更能听懂, 如何控制课程秩序的基本方法。

3. 组建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保障体系, 校企共输机电装备类企业专门人才

对教学质量的认定, 既是考验校企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培养机电装备制造业人才互信的重要尺度, 也是校企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关键。学院与海天集团合作组建了校内、校外两套既相互独立又能无缝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 赋予合作企业充分的教学管理与考核权限, 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中, 学校派出专职教师驻厂监控企业是否全面落实教学要求, 抽查学生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教学质量, 并与校外兼职教师、驻厂代表的绩效考核挂钩。校内教学质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控, 企业给出各项能力考核实施细则, 学校将其细化成教学考核办法。能通过实际操作、独立完成给定工作任务来检验教学质量的课程和教学项目, 由合作企业命题和考核, 并以此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而难以直观判断教学质量的课程, 则由双方质量监控人员协商考核办法。

“四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海天塑机装调、数控维修、数控加工特色班、模具项目化教学班、海天精工机械装配班等试点班进行循序渐近的教学改革试验, 并开展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数控机床调装维修工课程化培养实践”和“机电一体化‘双证合一’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参加试点教学的学生总数超过300名, 这些学生成为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中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其中100多名优秀毕业生被海天集团和参与合作的企业录用, 其余毕业生全部被中国500强的中石化镇海炼化、华润雪花啤酒集团、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录用, 成为这些企业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与管理的骨干。

4. 合作开展高端培训, 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行业培养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专门人才。一方面, 学院近几年来积极开展高端培训, 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携手美国著名公司PTC共建国际先进的实验室, 成为浙江省唯一的PTC授权考试中心;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成立电机/电子专业项目示范中心, 引进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借助国际证书力量, 以高端实用培训促进教学, 强化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 宁波海天集团是国内注塑机和数控机床的龙头企业, 每年都有大量新产品投放市场, 新设备用户需要海天进行培训。学院通过智力服务回馈企业, 为海天集团培训员工和新产品用户, 企业不断更新注塑机、数控机床和伺服电机等设备用于教学和培训, 实现了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持续改善, 确保了学院培训新产品用户的能力, 使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三、机电装备类专业“四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成效

1. 拓展了深度融合的合作企业

除了合作企业海天集团为学院提供了1000万元建造海天大楼和价值600多万元的注塑机和数控机床之外, 还拓展建立了浙江省火电、杭州汽轮厂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 每年有200多人次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每家合作企业吸纳学院30多名毕业生就业。改变了传统的行业、企业是单纯的用人单位的观念, 确立起行业、企业同时也是育人单位的理念。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能够与具体的行业对接, 实现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的统一。

2. 完善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主脉络, 从最初的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学工交替和半工半读, 一路走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导向教学, 是“四合作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完成了省新世纪教育改革项目“高职制造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2006年中国高校和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案例“多种模式实践、合作促进双赢”和国家精品课程“数控机床的调试、安装与维修技术”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与此同时, 合作企业还派出以工艺科长为代表的10名工程与生产管理人员, 与学校10名教师共同研究完成了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的标准、考核大纲、试题库、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教学课件、项目化教材,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包。

3. 建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场所

“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必备条件。在合作企业与中国亚龙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 以真实的注塑机、数控机床、伺服电机为蓝本,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 设计开发了液压、数控机床机械部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等多种设备, 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需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 在完成硬件的同时, 由合作企业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和海天塑机公司派出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分析产品结构、开发教学项目、准备教学方案,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资料包。

4. 为学院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历年来机电装备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签约率达95%以上, 并且就业质量较高, 学生中不乏很快被提拔到企业的管理岗位、关键部位、成为企业技术领域的骨干。2007年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10多名毕业生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的机电设备骨干维修人员, 担负着保障价值百万元以上的各类化工阀门、液压泵站的正常运行的重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摘要:文章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探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诉求点, 阐述高职院校机电装备类专业“四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丁金昌, 童卫军, 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7) .

[3]范唯, 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专业装备 第10篇

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坚实

世界经济学“同一平台理论”是时风集团掌舵者刘成强总经理始终信守并坚持实施的重要原则。随着近年我国对“三农”事业的重视,国家针对三农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时风集团充分抢抓机遇,以服务中国“三农”为己任,做强做大时风集团。充分利用三轮汽车等产业发展搭建的制造、研发和营销等平台优势,进入低速货车、轻卡汽车、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等相近的农业装备领域,培育和壮大每个产业并逐步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时风集团充分利用同一平台理论,从当初的三轮汽车单一产品开始,先后拓展了低速货车、单缸发动机、拖拉机、轻卡汽车、联合收割机、轮胎和帘子布产品。时风的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创造了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拖拉机和发动机4个全国同行业第一。

时风集团按照产业集群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度实施产业整合,建设了农用汽车产业园、农业装备产业园、化纤轮胎产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园和热电产业园5大产业园区,形成了农用汽车、农业装备、电动汽车和化纤轮胎4大百亿产业的发展基础,为时风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实力雄厚研发体系健全

时风集团始终坚持科技第一的原则,投巨资建成了雄厚的研发体系,加快时风农业装备产品升级。时风集团设立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农机行业首家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充分体现了时风研发实力在行业中的地位。

农业部农机动力与收获机械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农业装备技术实力最强的实验室,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该实验室2014年落户时风集团。该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时风中央研究院充分融合,形成了农业装备行业最先进的研发体系,为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时风中央研究院设立农业装备研究所,拥有科研开发和专业技术人员2 500余人,有1 000多项科研成果和国家专利,为农业装备产品研发提供了坚强支持。

高端智慧装备掌握核心技术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站在中国制造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的重大行动纲领,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以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以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时风集团坚持做强做大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方针。时风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累计引进1 000台机器人和3 500台高端智能设备(数控钻攻中心、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磨齿中心等),全面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时风集团“走进高端智慧制造新时代”的理念,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完全吻合,为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根本保证。

时风集团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区,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建成了大中型拖拉机生产线和玉米收获机生产线,形成了年产20万台小拖、10万台大中拖以及2万台玉米收获机的生产能力。建立了世界最先进的11条自动化铸造生产线、曲轴壳型等零部件生产线,建成全国同行业最大的农业装备零部件铸造中心和中拖车桥配装中心,使农业装备主要部件全部实现自制。大批量应用机器人和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加快工艺装备升级,以先进的工艺装备保证农业装备产品的“高质量、高精度和高附加值”。

产品性能优越引领行业发展

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和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业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中国制造2025”对农业装备产品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时风集团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国“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同行业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优势、研发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农业装备产业。时风农业装备形成了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两大板块梯次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几年,国家提倡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深耕)整地,要求对平原地带粮食主产的重点区域,以及种小麦、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土地,要进行深松深耕。这为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时风拖拉机形成小型、中型和大型系列产品,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经过2014年打基础,2015年上台阶,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小型单缸胶带传动拖拉机已经形成11.0~23.5 kW(15~32 hp)共30多个机型,单缸直联拖拉机形成200L、220L和250L 3大系列。大中型多缸直联拖拉机功率涵盖14.7~117.6 kW(20~160 hp),10大系列60多个机型,全部机型列入国家推广补贴目录。时风大中型拖拉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时风拖拉机是“国家免检产品”。73.5~88.2 kW(100~120 hp)系列大拖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采用进口德国LUK离合器,传动扭矩大,可选装GPS定位无人驾驶装置,可在夜间、雾天正常作业;95.5~117.6 kW (130~160 hp)系列大拖采用多项专利技术,变速箱有64个挡位,能够满足各种作业要求,可选装电控传感的悬挂提升系统,实现了人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时风玉米收获机是国家重点农机补贴产品,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大区域营销和网络化的高标准服务,其中4YZP-2D、4YZP-3B、4YZ-4L和4YZTB-6等产品,以切碎和剥皮效果好、籽粒损失低、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和性价比优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欢迎。玉米联合收获机升级版、创新版具有整机体积小、强度高、性能稳定和投资效益好等特点,特别适合小型地块的不对行收割。重型三行4YZP-3B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备无级变速系统,操控更方便;加重分体式驱动桥,承载能力强;前后双秸秆还田机,还田更彻底,更加适应用户需求。当前从农机补贴的角度来看,农机具在向大型化引导发展,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小型、中型和大型仍然各有需求,西藏市场的打开就是靠的小拖,现如今份额在90%以上。在地块比较分散的地区,小型收割机更能适应需求,像有些地区,玉米种植仍然呈现一家一户特点,小型收获机仍然有广泛的市场。时风玉米联合收获机符合国家补贴政策、适应中国国情、受到用户高度认可。

产品质量过硬深受用户欢迎

时风集团积极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力打造农业装备良好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依托强大的时风营销体系和完备的售后服务支援中心,在全国设立1 000余家经销网点,经销区域覆盖到全国各地。时风拖拉机赢得了西北、东北、华南和华中等用户的全面认可,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时风拖拉机成为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市场的第一品牌,在俄罗斯和埃及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在乌克兰市场销量达到4 000台以上。时风拖拉机大批量出口埃及、缅甸、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50多个国家,多次中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斯里兰卡政府采购拖拉机项目。时风集团成为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农机物资项目重点供货企业。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时风拖拉机出口连续5年位居中国出口拖拉机企业前列。

诚实守信和诚信经营是时风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赢得市场的根本。时风农业装备高质量、高精度和高附加值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时风集团非常重视经销体验,邀请1 000余名经销商参观时风厂区、体验新产品,极大的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用户也逐渐认识到:时风集团企业大:产品开发有人才支撑,产品可靠性有装备保障,售后服务有资金和有队伍支持,经销商卖得不担心,农民用得安心。专业造就品质,实力成就明天。未来时风集团将以产品技术创新和优质品质服务为追求,致力于为全国经销商和用户创造价值。

时风集团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区,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建成了中大型拖拉机生产线和玉米收割机生产线,形成了年产20万台小拖、10万台中大拖以及2万台玉米收割机的生产能力。

专业装备 第11篇

摘 要:针对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任职培训学员特点和无人机装备教学规律,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表明,改革措施对于强化学员的岗位意识,培养其装备保障、指挥和管理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任职教育;无人机;装备保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新武器装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保障其飞行安全和任务成功率,提升装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的任职教育学员人数已超过直通车专业学员,将逐渐成为无人机部队装备保障岗位人员的主要来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我系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等活动,对无人机任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无人机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在院校教学改革中,我系组织相关人员到部队进行了系统调研,深入了解了部队无人机各岗位对保障人才的能力需求,经反复讨论,确立了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工程师+指挥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明确了任职培训学员的具体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紧贴装备

将装备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装备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岗位、紧贴装备,以部队无人机装备技术保障需求为牵引,优选教学内容,通过对装备原理构造、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测试维修等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强化无人机装备运用和保障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实践

任职教育学员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必须突出岗位针对性,强调教学实践性。教学中应把知识向能力转化作为目标,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技指合一

为适应部队信息化发展进程,满足部队对精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紧扣无人机装备技指高度融合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装备运用和维修保障能力的同步提高,强化装备保障从使用开始的思想,使学员能够适应部队的综合能力需求。

(四)学研结合

无人机装备系统复杂,列装部队时间短,保障经验积累少,应鼓励学员深入钻研装备,围绕无人机装备研、产、训、用、修找问题、提思路、想办法,解决装备使用和技术保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员未来能够立足部队一线,从不同层次对无人机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无人机任职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日常教学的听查课,与教员的交流以及和学员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了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经梳理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技术复杂,学员很难精通整个系统

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新武器装备,技术构成复杂。在技术层面涉及电子、光学、通信、控制、导航、机械、计算机、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图像处理等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装备。在结构组成方面,无人机系统包括导航与控制系统、飞机系统、发射与回收系统、数据链系统和任务设备等,每个分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系统构成复杂,且各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任职教育培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学,所学专业通常只能涵盖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其学习兴趣和特长也与其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例如机械专业的学员在学习飞机系统、发射与回收系统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学习其他分系统上则相对处于劣势,基础薄弱使得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此外,任职培训学员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0个月,各分系统课程的学时有限,学员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全面、深入地掌握无人机全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内容。

(二)供求矛盾突出,装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首先,伴随着我军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无人机装备陆续列装部队,部队对无人机保障专业军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我系无人机装备保障专业的任职培训员额与原来相比增加近1倍,对装备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我系除了任职教育培训学员外,还承担着无人机直通车专业学员和部队短训班学员的培训任务,各个教学班次都会涉及到装备的操作和使用,而调拨给我系的教学装备只有1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装备使用打架的情况。最后,无人机装备作为一个大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耦合,某个分系统的教学离不开其他分系统的配合,例如无人机飞机上除了飞机系统的相关设备外,还包括了导航控制系统、数据链系统和任务设备等,不同分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此外,飞机系统上课需要地面控制站发送遥控指令进行配合,而地面控制站上课也需要飞机配合,并且两者之间都需要数据链进行指令传输,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分系统的课程同时使用同一装备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学员与装备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多与装备少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限制条件较多,学员很难进行实飞训练

无人机实飞训练是全方位检验学员理论、操作、指挥、维修保障等方面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飞行经验、应急处置能力、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提高学员实战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说,制约学员实飞训练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人机实飞训练准备时间较长。不仅需要对装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状态恢复,而且需要协调人员和物资,请领地图、申请空域等,此外进入外场后,还要进行全系统联调、拉距离试验、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准备等,整个过程复杂又费时,而学员在系统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距离毕业的时间已经接近,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飞训练。二是制约实飞因素较多。首先,无人机飞行需要有专门的场地,而且对场地要求较高,我们学院没有这样的教学场地,每次飞行前都需要与外单位进行场地协调;其次,无人机飞行之前必须要申请空域,申请周期较长,受制约较多,而且空域申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再次,无人机飞行易受天气影响,风力较大或者下雨等天气,无人机无法进行飞行。三是即使无人机进行实飞,由于无人机飞行架次和飞行时间有限,与之相反的是学员人数较多,因此最终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在某个岗位上进行操作训练,大多数学员只能进行观摩。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无人机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结合专业特长,制订一专多能培养模式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让学员精通整个无人机系统是不现实的。我系结合无人机系统装备特点和学员专业特长,制订了“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课表开设的所有课程,所有学员都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用于熟悉无人机全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达到对无人机各分系统“多能”的目的。为了取得“一专”的效果,我系根据无人机系统的组成特点划分成了四个方向小组,分别为导航与控制系统方向、飞机系统方向、数据链系统方向和任务载荷系统方向,各组由相应的教研室组织教员进行负责,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小组。各组主要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让学员参与到教研室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项目带动学员进一步熟悉装备;二是利用车炮场日,组织学员对装备进行维护保养,让他们熟悉装备的保养周期、保养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培养学员的维护保养动手能力;三是利用综合演练,将各组学员定位到相应的装备岗位上,进一步熟悉装备的操作指挥流程,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组训能力和指挥能力;四是结合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毕业联考,围绕讲授一次课,组织一次训练,排除一次故障三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在兼顾其他分系统的同时,重点对自己所属分系统方向上的相关内容进行练习,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二)多项措施并举,解决装备使用供需矛盾

针对装备供求矛盾突出,装备使用经常打架,难以满足学员上课需求的情况,我系积极想办法进行解决。首先在排课时,把装备的利用率作为优化目标,既考虑本科直通车班、短训班和任职培训班不同班次对装备的需求,又考虑不同分系统课程对装备的需求,统一衡量装备使用情况,在开课时间、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优化,尽量避免装备使用的重叠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各班次对装备的需求;其次,我系积极与上级机关进行沟通,请领相应的装备部、组件,为装备教学提供额外的资源,装备操作使用由串行变为并行,解决了同一教学班次中因装备少而出现的“有人练,有人看,有人闲”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次,为了使各分系统的课程能在独立使用自己装备的情况下完成(例如飞机系统上课时不再依赖数据链系统和地面控制站等装备),我们开发了与实装近乎一致的教学辅助系统,包括模拟地面控制站、虚拟无人机、模拟数据链系统等。例如开发的模拟地面控制站,其硬件组成、软件界面及操作方法与实装完全一致,通过该设备可以直接和飞机直连,替代实装地面控制站向飞机发送遥控指令,并且可以接收飞机传回的遥测数据和图像信息,使得飞机系统开设的相关课程完全可脱离数据链和地面控制站装备独立进行,消除了装备之间的耦合性,进一步解决了装备使用的供需矛盾。

(三)面向实战教学,全面提升学员实战能力

针对限制条件较多,学员难以进行实飞训练,实战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情况。我们依靠现有场地、现有装备和科研技术手段,瞄准解决教学训练中的实战化问题,在实战化教学方面,我系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参与石家庄地区五所军事院校联合举行的联教联训战术演练活动,在演练中让学员通过角色互换,分别履行指挥员、工程师和士兵的不同职责,完成了无人机装备技术保障、指挥管理等众多演练科目,通过实装操作、交叉观摩等方式,不仅强化了学员无人机装备指挥保障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得他们对其它武器系统的运用、保障,以及无人机与其他武器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等问题也有了比较直观、深入的认知与感受。二是组织了无人机拉距离试验,拉距离试验是无人机飞行训练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无人机能否正常发射的依据。我系将学员作为主体,教员进行指导,利用周末时间到野外场地进行无人机全系统的拉距离试验,通过整个试验,学员熟悉了无人机部队外出执行飞行作战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和具体实施流程,这些工作既包括到达试验场地之前的接收行军命令、行军路线制订、物资器材的准备、车辆状态的检查、行军中车辆编队与联络、紧急情况预案想定等工作,又包括到达试验场地之后的阵地选择、物资卸载、伪装隐蔽、技术阵地准备和相关试验测试内容与步骤等内容。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强化了学员指挥筹划和协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三是研制了虚拟无人机,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我们在教学上基本实现了无人机发射之前所有科目的实战化训练,但实飞很难实现,为了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系集中科研力量综合利用无人机建模技术、高逼真地表信息生成技术和虚拟任务载荷信息获取及处理技术等研制了全数字虚拟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配合使用,实现了基于半实装的无人机实飞模拟操作训练。通过数据的实时交互,学员在地面控制站能够对虚拟无人机进行模拟操作,可完成无人机发射起飞、侦察校射和回收等相关操作内容,对于培养无人机飞控手、任务控制手、领航员等操作人员的实飞操作技能、飞行经验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启示与思考

我系在2013届无人机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课程教学改革中,对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员军政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指挥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部队对无人机装备保障人才的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无人机保障专业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和无人机系统保障的能力需求,遵循任职教育的规律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提升教员能力素质,着重解决院校建设发展中两个“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做到长远谋划,全面落实,阶段总结,逐步优化,切实将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指导思想和“精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顶前.加强和改进当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4,(3).

[2]程平,舒重胜.基于岗位牵引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2014,(3).

[3]袁中,刘志玮.把握任职教育规律,推进教学模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4]田庆民.无人机构造与维护[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苏继杰,郑幸,林冬生等.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9,(5).

专业装备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教学手段

引言

在化工、动力、轻工、原子能等工业领域, 大量的流程设备和运转机械均需要设置密封, 以保证其正常运行。为了使机械设备能安全可靠地连续运转, 必须重视发展密封技术和培养掌握密封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了石油化工领域内常用的流体密封技术 (包括流体静密封、流体动密封) 及其最新进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有关的密封试验, 学生能够掌握流体密封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而开拓视野, 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的应用能力。

与高等学校中的其他课程一样, 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此仅就作者遇到的主要问题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学制度方面。

必修课是同一专业每届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课时量在一定时期内比较固定, 教学内容相对确定, 教案的内容宜于丰富。而选修课侧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内容比较专业化。选修课作为专业理论研究方向的前沿, 专业知识更新快, 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新的专业内容,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于是注重必修课而轻视专业选修课。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影响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专业选修课程虽然与专业学习联系较紧, 但是有时因为专业跨度较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基础知识铺垫不足、知识点衔接不紧密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跨度较小, 在教学内容上重复导致教学资源浪费, 如课程中的流体静密封知识已经在过程设备设计课程中有所涉及。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学生出现混学分、避难就易等不良现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选修课的考核不是非常严格。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既不布置作业, 也不提问, 课程结束让学生写报告, 最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为良好和优秀。学生往往是从网上查找复制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考核报告交差。

2. 学生方面。

学生选课前对所选课的授课内容缺乏一定的了解, 只是凭感觉和兴趣进行选修, 往往会出现学习效果与心理预期不一致, 导致最终厌学的现象。由于专业选修课对学习的深度不作太高的要求, 同时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才选修, 选修之后因为没有学习压力, 只要求能够通过即可, 忽视了专业选修课的实际指导意义。

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这个时期正值学生考研复习和求职找工作, 且这部分学生比例不小。有部分学生将教室当成考研复习的自习室, 也有的学生由于应聘工作而耽误上课, 没有将较多精力投入到课程中。

3. 教师授课方面。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应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课程的内容非常广, 其中包括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热力学、摩擦学、机械设计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而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了解又存在着差异, 因此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使课堂气氛活跃, 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密封的结构与原理容易掌握, 听课难度小些, 但对密封的分析计算的学习相对困难, 因此, 教师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选修课的内容只需简单涉猎, 无须深入探讨, 因此教学态度不够认真,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花精力, 课前准备不足, 授课安排不合理, 有时知识量太多, 有时太少, 有些内容没有先导课程, 学生听不懂便干脆不听, 给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带来负面效应。

二、改善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措施

1. 课程的管理。

学校应针对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专业选修课的管理, 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要有连续性, 教学内容上要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要有时效性和实用性。根据实际教学条件, 适当加大对专业选修课资金投入, 合理安排教师人选, 抽调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专业选修课。同时合理安排专业选修课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从根本上消除师生对专业选修课认识的误区。

2.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 应当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应当借助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 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 并且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过程装备密封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将课件、图片、视频结合到一起, 既能够展示教学内容, 又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非接触机械密封的教学中, 给学生放映了密封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视频, 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后, 再进行讲解, 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课堂研讨、课外大作业等方式。同时建立与教学过程管理和培养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教师要与时俱进, 及时掌握前沿信息, 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吸引力。可以向学生介绍最近几年国内外密封技术的进展,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的几项进行讲解。这些进展既包含理论研究成果, 又体现了密封公司采用新技术对企业发挥的作用, 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材料。这样的内容不适合编入教材, 需要授课教师自己整理。

密封技术学科非常注重实践, 很多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提出的, 教师要抓住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 也可以对一些和课程相关的课题进行预研究,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了解专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将研究中的方法、体会与学生共享, 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补。

三、结论

高校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是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 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选修课的管理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 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才的需求出发, 在教学质量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最终实现学校重视、学生爱学、教师投入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吕红浪, 王旭升.高校专业选修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

[2]封筠, 李素娟.如何加强教学型高校信息类专业选修课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 :98-99.

[3]周洪旭, 谭秀梅, 王峰.关于对大学生选修课问题的调查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6 (4) :99-105.

上一篇:完善技术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