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文化范文

2024-07-29

发扬传统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发扬传统文化 第1篇

一、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石油企业的冲击, 使得石油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石油企业来说, 企业的形象要靠企业文化来塑造, 企业的信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 企业的素质要靠企业文化来推动。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就没有企业的活力。为此, 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思路:

1.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突出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现代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的结合, 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融合、打造并提升工厂的整体实力。

2. 以百年老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中心。

以科技兴企为目标, 以强化企业管理为依托, 以制度建设为内容, 以形象建设为载体, 以文体活动为手段, 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 继续以“弘扬一种精神, 健全一个机制, 塑造一支队伍、实现一个目标”为工作重点, 通过建立创新理念、弘扬企业精神、培养好的作风、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学习气氛、建设过硬队伍、树立良好形象, 构筑起“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 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作法

1. 明确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意

志———推进百年老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企业职工的共同意志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决定企业的命脉, 关系企业的兴衰。2005年, 七里村采油厂在诞生百年时, 原油产量迈上了30万吨台阶, 进入新一轮稳产期。稳产时期干什么, 如何干?这个问题事关七里村采油厂的长远发展, 并与全厂干部职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 这几年企业一直把这个问题当做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首要问题。2006年, 企业提出: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开发水平;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开发水平, 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 是长期生存的保证。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 那就是今后一个时期, 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百年老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即推进长期稳产、提高开发效益。为此, 要把推进百年老厂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意志, 作为今后党建思政及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教育职工树立明确的志向, 树立爱厂如家的思想, 站在推进党的事业、为国家做贡献、为企业谋发展、为职工谋利益的高度去认识和看待我们的工作, 明确努力的方向, 坚定奋斗的意志, 齐心协力, 实现目标。

2. 不断传承和弘扬“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富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 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七里村采油厂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一百年, 与我们传承和发扬“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 没有企业精神做支撑, 就没有今天的七里村采油厂。因此, 企业要将“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做为我们的传家宝, 代代传承, 发扬光大。同时,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面对新形势, 新问题, 仅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 要立足于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 推进我们的事业。

3. 依托项目管理, 推进管理创新, 打造制度文化。

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结合我厂实际, 我们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深化细化内部管理。一是要不断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加大考核力度, 做到严考核、硬兑现, 确保生产成本在计划线内运行;二是要全面深化有序采油制度, 紧紧抓住油井计量、间歇抽油和有序泵油三个环节开展工作, 突出我厂管理工作的特色;三是要全面推行项目管理, 以项目带动、推进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四是狠抓安全管理, 严防事故发生。石油行业是事故多发行业, 因此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 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对安全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狠抓落实;严查、整改, 加大安全督查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五是要狠抓重点, 如用电管理、设备管理、计划管理、招标管理等工作。

4. 创新文化载体, 培养团队精神。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继承、吸收、借鉴和发展, 不断开拓新领域,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1) 以人为本抓思想建设。一是按照党委工作要求, 组织开展党员的日常学习和党员“争三高、创四最”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橱窗、《七采通讯》等阵地的作用,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三是以弘扬老厂传统为主线, 定期组织开展大型老矿传统教育报告会;四是广泛开展比思想、赛风格;比劳动、赛贡献;比业务、赛技术;比管理、赛效益的“四比四赛”活动, 努力在职工中特别是青年中形成爱岗敬业, 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好风尚。五是注重公民道德建设。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讨论《公民道德及老矿知识手册》, 在全厂深入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和“我与老矿共荣辱, 我为老矿添光彩”活动, 弘扬先进, 鞭笞不文明现象, 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六是坚持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 促进重技术、学业务氛围的形成;七是要循序渐进, 进一步健全完善有效的约束考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效益,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推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八是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 征求职工家属及离退休老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随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解除职工思想上的顾虑,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培育以人为本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大力开展寓教于乐、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开展文体活动要达到宣传老矿精神, 活跃职工生活, 增进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目的, 要把企业精神、老矿传统、先进的人物、感人的事件融入其中, 要不断丰富文体活动的形式, 务求达到实效。

(3)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以物质建设促进文化建设。“硬件”是营造企业浓厚文化氛围的必要条件。近年来, 七里村采油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及装备配套相对完善, 有效地改善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我们对这些设施的管理还很不到位, 设施的作用发挥还很不充分。今后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以创造舒适文明的生活工作环境, 以促进职工家属的思想意识不断转化, 激发职工的热情和干劲, 促使职工爱企业、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使企业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4) 细处着手, 建设企业的形象文化。充分利用矿徽、矿歌和即将建成的厂史展厅, 展示老厂历史, 弘扬企业精神, 增加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支持“村里人”读书会开展活动, 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资金, 使“村里人”读书会这支奇葩在百年老厂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有机结合的, 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既可以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又不能相互取代。

2.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注重借鉴与创新, 把握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二要用文化手段管理文化, 坚持以文化引导人、培育人;三要处理好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坚持内外双修、软硬管理相结合。

3. 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握方向性, 具有先进性;

体现时代性, 富有凝聚性。

4.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2篇

我是传媒学子,我对于我将来要从事的传媒行业充满激情与渴望。我也是炎黄子孙,我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敬仰和热情。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作为 中华儿女,每个人都应该为此而努力,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职业,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到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使整个神州大地充盈着时尚和民族气息。

广告学的两大理论基础是营销学和传播学。我是一个未来的广告人,我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到广告的每个环节,是每个人在收到广告信息的同时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进行平面广告创意时,可以把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民俗传统、民族服饰和广告信息结合起来。例如,有位参赛者把中国剪纸艺术和三星笔记本的薄联系起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还有一位参赛者把中国旗袍和重庆卫视的中国红联系起来,也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如此例子不胜枚举,我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仅在平面广告创意,我们可以在整个广告活动中运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广告策划人,不仅要能策划出优秀的策划案,更要把本民族的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民族文化和精神得到弘扬。不仅仅是广告这个行业,我认为其他行业也可以通过自己独有的魅力和渠道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广告也进入到整合营销传播的时代。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很多行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比如说社交平台的不断完善健全。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腾讯等等,也都是我们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作为广告人,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微电影,病毒视频,专题微博,帖子等等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其他行业我相信他们可以用他们自己的渠道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新闻行业,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报道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并借此让人们投入到实践中。摄影行业,可以像本校的沈醒师通过关注拍摄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留下载体,为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作贡献。就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其他方式而言,我们可以可以保护传统文化的载体,如著名的泰山,这是一座人文底蕴十分浓厚的山,它承载着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泰山来保护传统文化。此外,我们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昆曲一样。

总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很多,但是我们需注意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护好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根与枝。因此,我们一个方面要积极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及手段,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政府、学术人士、媒体等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浅析动漫设计中如何发扬传统文化 第3篇

关键词:动漫设计;创作;传统文化;经典角色

现如今的动漫市场,欧洲和日本的动漫有极大的中国群众后盾,这不仅是一种商业上的扩张,更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侵蚀,怎样改变中国动漫市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就成为动漫设计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了,怎样能将观众的眼球吸引到中国本土动漫上呢?将动漫赋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那么动漫的设计就不仅仅是画风的设计,更是一种对古老文化的概述,这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动漫设计拥有了其他国家没有的动漫特色,更能将观众吸引过来,并且由于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对于动漫设计者而言也就有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一、设立传统文化的思想主题

动漫设计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动漫设计是通过夸张和变形,将实际生活在纸上具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生活却不同于实际生活的角色。而在动漫设计之初只有先把握好动漫的思想主题,才能让动漫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角色设定目标。所以,设计者在构思动漫之初就应该把握好动漫的主题方向,注意在传统文化中找思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背景,构建动漫主题,才能让动漫活起来,具备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让作品的内容不再空洞无语,而是通过实体化的展示,将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漫内容、清晰的动漫思路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只有将大前提设置好了,才能在设计中符合主题文化思想。

二、设计者的文化修养

要想创造出精彩的动漫作品,动漫设计者的文化内涵要深厚、思想也要达到一定深度,一些优秀的动漫设计者画工精湛,但是创造出的动漫作品却没有太大特色,就是因为自身的文化修养跟不上,这正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创作者在设计之余,对传统文化的培养也要注意,通过日积月累的文化积累,才能在创造时信手拈来,创作灵感才不会枯竭。

三、丰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点毋庸置疑,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丰富的文化历史给动漫题材提供了绝对的背景空间;另一种是将民族的文化背景赋予创作动漫中,这也就是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中选择属于自己的题材进行动漫创作。

1.动漫的潮流误区

如今动漫市场主要被欧美和日本占据,中国的动漫不仅不能后来居上,甚至在自身的发展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失去了本土动漫的特色,思维和创作上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大头娃娃”“肌肉男”“怪兽”等,这些动漫角色的设定缺乏创新,让观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动漫创作只能是模仿,不可能超越,中国的动漫市场也不可能打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本土动漫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动漫创作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例如:国产动画中获评较高的3D动画“秦时明月”的主人公就是以秦末名将项羽为背景构建了故事中的主角天明,这样具有了传统文化高度的动漫,不仅有着鲜明的主题色彩,同时也是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示,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常规以模仿欧美、日本动漫的形式的不良习惯,是动漫设计中的一次突破,也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动漫设计的个成功案例。这也给本土动漫开拓市场带来了新曙光,赋予动漫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是赋予了动漫角色一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真正的创新了。因此动漫设计者在设计时就该意识到文化背景的运用,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创造出来,这样的创作写活了人物角色,同时,观众的目光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那样本土动漫才会出现自己的动漫市场。

动漫这种文化性商品,需要坚实的文化后盾,才能有自己的生命力,并长久不衰,本土动漫要想超越其他国家的经典,就该以传统文化作为动漫的创作根源,要让传统文化与动漫的思想主题紧密结合,同时动漫创作者还要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保证新的动漫灵感不枯竭,赋予动漫一个全新的文化背景,让角色活起来。只有通过对本土动漫这样不同的诠释,摆脱模仿欧美和日本动漫的僵硬模式,才能让中国动漫后来居上,在动漫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将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本土动漫相结合,才会给本土动漫带来曙光。

参考文献:

[1]邓航蕾.论中国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借鉴.江西社会科学,2011(6).

[2]林朝平.传统文化与动漫设计.大众文艺,2010(14).

[3]何慧春.谈民族传统文化在动漫角色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怀化学院学报,2009(12).

发扬传统,坚持创新,促进和谐 第4篇

第一、发扬传统,坚持创新。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化工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化工系统的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军工的发展强大以及为改善民生、丰富生活、提升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有一条深刻的体会就是化工系统抓企业管理有很好的传统。抓管理是下了功夫,见了实效的。从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学大庆,抓“三老四严”,到八、九十年代学吉化的“严、细、实、快”,严格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行业上下的共识与行动,这种传统是化工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基本保证,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丢弃,要十分珍惜,要继承与发扬。当然,现在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装备、管理手段、市场环境、人的思想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因此,管理必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适应市场,才能做强、做优、做久。在座的500强企业代表,我想一定是这么做的,才能一路走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看了你们的《发展报告》很受鼓舞,充满信心。

第二、保证安全,关注环保。化工生产最大特点是高度的连续化生产,工艺过程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因此安全生产就成了化工企业的头等重大责任。我们讲产品质量,讲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安全是保障、是生命线,安全是一票否决的。这些年化工企业出了不少安全事故,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度造成“谈化色变”。比如前年吉化有机厂发生的爆炸及泄漏事故,造成松花江下游流域的水污染,影响到俄罗斯,国家花了很大的代价处理事故后果,教训非常深刻。化工生产的这种特性,不是说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应该说,从工艺上讲,化工生产过程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是可控的,是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作保障的。比如我原先在化工部生产司工作时,与企业的同志一起总结的化工生产领域“十四个不准”,“六个保证”,“五个必须”,发生事故“三不放过”等等,这些规程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以及具备必须的安全知识、技能,就能防患于未然,保证企业安、稳、长、满、优运行。还有环保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关注了,以前认为烟囱冒烟是正常的,现在强调烟囱不能冒黑烟,还有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有的先进企业已做到零排放了,循环利用,三废变原料了,企业达到了环保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增强了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希望500强企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业绩表现,为发展安全、环保、低碳、循环的化工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作文 第5篇

《弟子规》里面教我们的正是上慈下孝、上和下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热爱祖国、和睦乡邻、礼仪待人、广施仁爱……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而许多人连这基本的都做不到,还在那里批判《弟子规》陈旧落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37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

道德经教导我们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涵养厚德、包容博爱……这决不是简单的书面教化,当一个人的德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其德性的能量场必然会转化为个人的福报和财运!这绝对不是迷信,这是古今无数明师大德切身实践出来的。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在王侍郎家中做仆人,因相貌不吉而离开主人。后因拾金不昧等候失主而被河间府郑指挥史收为养子,在郑指挥使的栽培下郑兴儿后来官至游击将军,子孙也受到荫泽。再见相士,相士大惊,原来因其做了善事,郑兴的骨相已经产生变化。笔者当年送还了买粮者多付的钱款,顿觉一股信息进入大脑,神气“倍儿爽”,似乎茅塞顿开,恢复和增加了灵性。我这还只是做了这么一丁点儿就获得上天如此恩惠(惭愧),积大功德有大福报之人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人没有白做的事儿,做什么就收什么。如果人人遵照圣贤的教育身体力行,从善如流,那么我们的家庭、社会和自然如何不和谐?不动兵马、不费口舌,不言之教、无为之功,天下无为而自治。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道德的精华,谁说道德不能当饭吃?切莫轻视道光德能的力量,那是一个和谐的能量场,如果这能量场足够庞大,足可以改天换日、净化世界、扭转乾坤!

在“一带一路”上发扬传统商帮文化 第6篇

在梳理传统文化的时候,发现在主流文化中,孔夫子他老人家审定过的《春秋》、他老人家的《论语》里面,很少谈或者几乎不谈怎么样做生意。一般讲的商业文化的概念,基本上在那里找不到。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发现一点点蛛丝马迹。比如说孔夫子最好的72个弟子中间有一个子贡,子贡就是一个商人。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后来的理学,它解决的问题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问题,那时候叫做耕读为本,耕读传家,就是种地和读书结合才能传家。可是你再怎么种地,再怎么读书,农业社会里面仍旧产生很多的特产需要流通,不是说种地粮食够了,吃饱了就行了。特产怎么办?要流通,要交换,要有商。第二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业甚至一些传统的工业产品,比如那时候都是用铜钱,这个铜来自于开矿和冶炼;还有铁,我们所有用的生产工具,家里和厨房里用的砍刀都是用铁做的,这也是工业产品。

在强大的农耕文明时代,我们同样有商业文化这一脉的基因,只是没有成为主流文化。所以我们很轻蔑称之为“商帮”。为什么?这一批从事流通和制造业的人,他们不可能像传统的农民那样固定在土地上,他们要流通,流动者很难纳入我们传统的这一个政治制度、社会秩序进行管理,怎么办?古人很有智慧,干脆你们自己管自己,所以我们商帮就像丐帮一样,变成一个帮派。当然“帮”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面往往是一个贬义词。

我们讲商业文化绕不开两个字,一个是“利”,一个是“义”。商业当然天然的是为了利,无论是我们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商会组织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上,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赢利,如果没有利还要什么商呢?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占有了这么多社会资源的工商业企业家,如果他不去盈利就是不合情理,不赚钱的企业家是不道德的企业家。商人的天职、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创造财富,创造更大的财富。但是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又面对另外一个问题,这个社会讲的是公平,讲的是正义,讲的是“义”,所以商业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利和义的关系怎么处理。

中国对外的商业过去是走北方的丝绸之路,在宋朝,特别是南宋之后,丝绸之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切断了,我们无法从北方的陆路进行交易,所以在宋朝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繁荣,主要是依靠南方的海港。南宋时福建的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反过来带动了南方一些学者们思考一个问题:经商,特别是对海外的贸易是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为什么传统的思想总是不把它当回事,甚至是鄙视呢?

“永嘉学派”的这些学者们,因为他们正好在浙东沿海地方接触了最发达的海外贸易,感受了商业的力量,所以他们提出一个观点,把利和义的关系做了辩证解释,要“以利来养义,以义来和利”。承认每个人都有一种获利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正当的,所以应该努力获取利润;但是要用利润来干什么?要养义,大义凛然的东西,大义大道的东西,还是用利来养,不是空谈义。第二个是用义来和利,也就是说要把我们最原始的获利的冲动适当约束一下。中国儒家思想里面,永嘉学派是少有的把利和义并重的学派。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非常深厚的商业文化这一脉,就是商帮文化。商业文化更多的不是在主流的儒家思想里面,或者是主流的八股文章里面,更多的是各个商帮基于自己的地理环境,基于自身的地域文化,然后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商帮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中华传统商业文化。

加强对商帮文化的研究,其实是为今天建设新的中华商业文化,需要发掘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和优秀文化的基因。你想突变,一下子从外面移植一个东西来,能不能搞得成,很难讲。很多时候基因突变就变成怪胎的,还不如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好好整理,好好发掘,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学习西方商业文化,融合创新发展。

发扬传统,深化改革,再创辉煌 第7篇

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和体会;第二部分谈弘扬南开传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三部分简要地谈对于南开改革创新的两点建议。

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体会

1. 坚持一流大学办学目标,提出有清华特色的办学思路及发展战略。

应当说,对于一个学校,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办学的目标、办学的思路和战略的规划,是须首要确定的,并且要使这个规划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行动的指南。

(1)关于办学目标。

清华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早是在1985年,后来在1993年进一步提出设想,到2011年,在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力争把清华大学建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自1993年后,清华大学就正式开始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从清华核研院调到了学校本部担任校长。

(2)关于办学思路。

当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确定后,接着就要确立总体办学思路。我记得,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我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跑了学校30多个院系,了解学校各院系情况。此外,我在1993年年底和1994年年底分别带团到美国和加拿大一些一流大学去进行考察。在这基础上,又经过我们的领导班子和一些有关的教授专家酝酿讨论,学校最后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思路。“综合性”是大学类型的定位。从国际上看,世界著名一流大学多是综合性大学。从清华的历史看,清华于1911年建立清华学校,然后变成大学,一直到1952年以前,清华大学一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工科、理科很强,而且有很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再有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来看,清华应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样化的骨干人才,而不仅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研究型”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定位。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很多大学都把科学研究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且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清华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要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还要对世界的文明和科学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开放式”是对办学模式的定位。大学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开放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国际开放,另一方面是向经济社会、工业企业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办学的活力。

(3)关于“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是一个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我们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2002年,也就是说那时候,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七、八年。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从英文的名字来说呢,应当是World Class University,应当是世界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它的个性就是这样的大学都是对所在国家、所在民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这是它的个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中国特色。另外也有共性,它的共性就是这些世界水平大学,都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学术水平都很高,科研上有一批创新的成果,培养出一些非常拔尖的优秀人才。第二,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个群体概念。这个群体中,既有哈佛、MIT、牛津、剑桥那些最顶尖的大学,也有一些后来发展起来的高水平研究性的大学。第三,对世界一流大学搞所谓“排名榜”是不科学的,但为了给中国大学提供比照与参考,可以找到国际上一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作为参考系,譬如美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AAU)。

经过这样的研究,结合我们国家总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2020年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本世纪中叶到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将清华大学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再以后,还需要继续努力,以求达到像MIT、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顶尖大学的水平。所以制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涉及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阶段。其间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有所作为,这是我们制定的很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就任何大学而言,确定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都是这个学校发展最为重要的。

2.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第一个转变,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实现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在确定了要建设综合性大学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以外延为主来发展,还是以内涵为主来发展的问题。关于外延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中有一股“并校风”,当时有些大学就是通过几所学校合并,变成一个综合性大学。当时大约有十几所大学提出来,希望与清华大学合并。对清华来讲,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我们要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我们希望首先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因此,我们选择了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当然这样做,时间要长一些,困难多一些,但好处是我们没有背包袱。当时在国家“985工程”“21 1工程”的支持下,清华按照“发展工科的优势,加速理科和管理学科发展,完善人文社科和艺术学科的布局,争取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突破”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科结构调整。我们于1993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5年复建法律系,到1999年又成立了法学院。同年,我们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清华美术学院,这是我们唯一合并的学校。因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这个相通之处就在于大家都需要创新的思维。2000年建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同年经过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医学院,并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作办学。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因此到2002年,我们基本完成综合学科布局的调整。清华大学的学科门类覆盖了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和医学,经过2004和2008年教育部两次学科评估,清华除了保持工科优势外,艺术学、工商管理名列前茅,物理、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也都进入前列。

(2)第二个转变,坚持育人为本,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确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1997年在全校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对清华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意见。在调查基础上,通过全校研讨,学校确定了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高素质是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高层次是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多样化是培养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创造性则是对所有人才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要求。

第二个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格局。这种办学定位的格局可概括为三句话,即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上水平,继续教育增强活力。第一个办学定位是本科教育为基础。因为本科生阶段是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学生一生中“为人”与“为学”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同时,本科教育质量也是国内外评价大学声誉的重要标志。对清华来讲,我们有非常好的生源,在国际上也有很好的声誉,因此,必须把本科教育办成世界一流水平。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本科的规模之后要保持稳定。近二十年,清华在校本科生规模一直没有增加,维持在13000人左右。为了保证本科培养优先,维护清华的声誉,我们坚持不扩招,不办分校,不办二级学院。很多地方邀请我们去办分校,我们都谢绝了。因为清华本科不要大,而要精。正因为这样,清华大学一直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源。平均来说,大概70%的各省市理科状元会进入清华学习。随着文科的发展,近年来大概有25%的各省文科前十名学生进入清华。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开中学,为清华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第二个办学定位就是研究生教育上水平。按照“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指导思想,过去十多年来,清华大学扩大了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提高了培养的质量。目前清华的博士生,在校生有7200多人,硕士生有14000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从1995年的0.4:1,提高到现在的1.1:1。也就是说,在校的研究生比在校的本科生要多。目前,清华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好的,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每年100篇优秀博士生论文评定中,清华大学已经累计有88篇博士生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平均每50名博士能出一篇,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总数居高校首位。博士生在撰写论文期间,SCI发表的论文大概占全校SCI论文总数的60%。

第三个办学定位是继续教育要增强活力。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们规定了不搞学历教育,“以非脱产教育为主和以远程教育为主”这样一个方针。自1997年开始,清华率先在国内建立卫星传播的远程教育系统。到目前为止,培训了31万人次,远程教育培训达到200万人次,主要是为工业企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特别是对扶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设立了700多个远程教育改革扶贫点,还在边远地区2000多个中小学设立了远程教育的网站。通过卫星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材提供给他们。

(3)第三个转变,坚持“顶天、立地、促转化”,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因为国情的不同,中国的大学,既要搞好基础研究,又要进行科技攻关,也要搞成果转化。早在1995年,清华就提出了“顶天、立地、促转化”这一指导思想。所谓“顶天”就是要抓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新技术;所谓“立地”就是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抓一些重大的成果项目科技攻关;所谓“促转化”就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产业。清华大学首先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放在科研的首位,组织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例如:高温气冷堆、下一代互联网、微小卫星、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低碳能源等。高温气冷堆属于国际上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863计划支持,于2000年研究与建成了世界上首座模块式10兆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此基础上,2006年国家又将其列入中长期规划中十六项重大专项之一,目标是建成一个电功率为20万千瓦工业示范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在基础研究方面,清华于1997年6月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我们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校全职领导中心建设,并以此作为学校基础研究的特区,使之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结合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清华于1995年成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与180余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在学校建立90多个研究机构。此外,在广东深圳、河北廊坊、浙江嘉兴和北京建立了4个研究院。同时在学校周边建立了清华科技园区,该科技园区已被国际公认为特别好的大学科技园区之一,有一批世界500强的企业进入园区。目前园区企业的年产值超过400亿,孵化的企业有1000多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抓好办学三要素:大师、大楼、大学精神。

(1)办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师。

办学要以教师为本,要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学术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了一流的教师,就可以建立一流的学科,有若干的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可以说,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我想这点对于我们南开中学也是这样。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改革机制体制,按“一流、竞争、流动”原则,抓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改善教师的待遇,我们率先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津贴,使知识分子能够体面地生活。为教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包括改善住房条件、孩子上学、看病就医等问题。三是要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途径,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努力,清华现有教师2900人,其中正高级1200人,副高级1100人,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0%。在教师队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青年学者中,有101人入选长江特聘教授,51人入选长江讲座教授。

(2)办学的第二要素是大楼。

这里“大楼”泛指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要办好学校,教师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建筑空间环境和校园环境对育人同样十分重要。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我一直认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创造一流的小环境,因为人都是工作生活在一个小环境里。关于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觉得作为学校主要领导,至少有三点是应该抓的。一是要抓校园的规划。规划是影响全局的,如果规划不好,房屋建好,再拆就难了。清华校园规划由规划委员会确定,该委员会是由学校主要领导和著名专家组成的。规划要符合学校发展的理念,建筑要体现人文的精神和学校的传统。二是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搞基建就得要有钱,在我刚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办学经费十分短缺,为了多方筹集资金,1994年我们成立了高校首家基金会。基金会在筹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校园的基础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三是争取为学校留些后备土地。清华大学历任领导都在努力争取,这一届为下一届留些备用土地。在环境建设方面,我还要提一下“绿色大学”的建设。早在1997年的时候,钱易院士向学校提出关于“建设生态清华园”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计划,1998年经过国家环保局批准实施“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绿色大学”计划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三部分。绿色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骨干人才。绿色科技是要加强促进与节能环保相关的科研项目。绿色校园就是加强校园绿化与景观的建设。目前,清华校园的灌木种类已达到了1152种,仅次于北京的植物园。今年3月份美国的《福布斯》杂志,邀请一批建筑和校园设计专家评选出全球14个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其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令人高兴的是,清华也入选了,这是亚洲唯一入选的大学。

(3)办学的第三要素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化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等方面。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庆,全校成功地开展研究总结、继承发扬清华优良传统的活动,并将清华校园文化凝炼成“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二、弘扬南开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0年7月8日,中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回顾南开中学的百年办学历史,培养出两位总理,九位全国人大、政协的领导人,培养出四五十位部长级的干部,五十多位院士和一批教育文化方面的知名人士。南开中学育人成功的精髓就在于贯彻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于加强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主”,这也是我们南开的办学理念。我记得张伯苓校长确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强调育人要培养“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把公德与能力作为育人的两大基本要求。我们南开有着优良的传统,完全有可能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使这两个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下面我着重谈“德育为先”和“能力为主”。

1. 关于“德育为先”。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青年学生就是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爱祖国,爱人民,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曾看到南开中学的资料里有如下的记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候就写道“平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诚意、正心。正心者,万事之基也”。我觉得南开的精神核心正是这种“正心”的体现,这也就是张伯苓校长提出来的“造就完全人格”。

关于爱国奉献精神,我想讲一件事。清华大学在九十年校庆的时候,曾经请了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以身殉国图》,这里边的主人公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间的14位,他们都是清华的校友或是在清华工作过的人,他们是:邓稼先、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王希季、屠守锷等。他们都曾在国外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冲破了重重困难,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当国家决定研发“两弹一星”的时候,他们奔赴大西北,在罗布泊安营扎寨,埋名隐姓。正是因为他们多年在非常困苦的条件下的默默奉献,我国才有了后来“两弹一星”那样震惊世界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些先辈们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要发扬爱国奉献精神,把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这就是以德为先。

2. 关于坚持能力为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制定三大战略规划,即科技、人才、教育;提出两大战略目标,即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这个目标,科技是支撑,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因此,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最近我看到《科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在2009年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的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是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在第一名,想象力却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文章作者认为,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灵气。应试教育的训练、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求同、求一,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写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个人认为创新能力体现在培养好奇心与想象力、善于提出问题等方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还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找到问题的要害。”我觉得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摧残人才,主要是它只要求你掌握知识,而不要求你提高能力,特别是对提高我们年轻人的创造力很有影响。

根据统计,许多科学家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20岁,发明电灯时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29岁。居里夫人发现钋、镭放射性元素时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4岁和30岁。

我觉得十七八岁这段时间,正是对一个人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更要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方法,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多老科学家都说自己有一颗童心,对很多事都很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要把培养想象力、好奇心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培养科学素质和治学的一种方法,这点很重要。

还有,要因材施教,要承认人的兴趣与潜质是不同的。同学们应当知道你的兴趣在哪里,你自己的潜质在哪里,我们的老师也应当注意这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才能出现一些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改革创新,再创辉煌

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南开中学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再创新的辉煌。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研究现在,筹划未来。

总结百年南开办学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面向未来,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南开中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第二点,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上水平。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注意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但是也要注意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建议学校组织专门队伍,加强改革与战略的政策研究。

南开中学成立理事会,这本身就是一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希望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把南开中学办成全国教育改革的试验校、示范校,为南开中学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发扬传统文化 第8篇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统计, 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3], 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23亿, 为9.1%。按照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对老龄社会的划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向老龄社会发展。

(一) 社会存在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且不可逆的趋势。

据计算到2025年, 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2亿, 中国老年人口为2.7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5%[4]。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 即使完全放开生育政策, 到21世纪中叶社会老龄化的速度仍不会放缓, 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甚至是超老龄社会。

(二) 社会老龄化存在高龄化、空巢化的结构特点。

在生活、医疗卫生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 全国人均寿命达72岁多, 北京等地人均已为80.09岁 (陈国裸, 潘德增, 2007) ;同时在经济生活区域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影响下, “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目前我国约有2, 340万空巢老人, 在京、沪、津地区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5]。

(三) 社会应对老龄化投入不足, 出现“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排名已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靠后, 仍是发展中国家。公共设施尤其是老人的设施投入普遍不足, 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10个床位, 发达国家则是我国的5~7倍。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 未来至少需要700多万个床位, 存在很大的不足[5]。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更是缺失, 如上海、西安两市人均享有文化建设面积不足0.1平方米, 二、三线城市、农村的文化设施更少, 甚至是空白 (王鑫帅, 2003) 。由于个人家庭经济水平及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的缺陷“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的问题凸现出来, “老人放弃治疗, 为省钱让孙子读书、为孙女看病”等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主要依靠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养老的方式在我国社会收效甚微。中国老人更愿与家人一起过“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 同时在道德舆论的影响下, 孝敬的子女不愿也不能将老人托付给社会抚养。家庭式养老使政府与社会应对老年化的投入与努力难以快速见效。

二、发扬传统福文化应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启示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历史上没有出现如今的社会老龄化, 但古圣先贤对福、寿的深刻见解, 对解决当下问题仍有启示。孔子认为孝不只是衣食之道, 子女不仅要让老人吃好穿暖, 更要让老人得福。因此应对社会老龄化从根本上讲是如何实现“老来得福”。

“华封三祝”是围绕古人对“福”认识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典出《庄子·天地》主要是说华地封人祝尧帝多富、寿、男子, 尧帝以“多男子则多惧, 富则多事, 寿则多辱”婉拒, 封人认为天下安定, 子嗣各有所职, 多子又有何惧?善于分配使用钱财, 富有又如何多事?若能通晓天命, 长寿又怎能受辱?尧帝闻后欲虚心讨教。尧帝所担心之事正是当前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而封人所答不为解决老龄问题的一种方法, 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一个启示。

“寿则多辱”中的“辱”主要是随着年龄增大, 在机体、心理上产生的落差, 及代沟的增大所致。年龄增大体能下降, 退休之后被社会家庭需要的感觉降低, 逐渐产生“力不从心、人不中用”的困扰;同时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减弱导致代沟增大“被边缘化”。比如广场舞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流行时尚, 如今却被视为一种落后、扰民的行为。对于“寿则多辱”, 封人认为若能通晓天命便可化解这种“辱”。天命可理解为规律, 知晓“生命如夏花绚烂, 秋叶静美”的旋律, 回归生命本真颐享天年。同时社会也应理解老人当下的困扰, 包容老人的“落伍”, 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社会保障建设上多考虑老人的需求, 缓解老人的“辱”感。

“富则多事”中的“事”指财富在使用时遇到的困难。当前老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于养老制度的深层问题部分地区养老金存在巨大的亏空, 2011年已有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 缺口达到767亿元, 2014年全国养老金保险费收入17, 554亿元, 支出19, 117亿元, 亏空1, 563亿元[6]。因此老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积蓄, 而这笔积蓄却不能完全用于自己。当下老人一般要承担经济上的“三座大山”, 即资助子女生活、贴补抚养孙辈和自身健康支出, “三座大山”使收入递减的老人雪上加霜, 并激化各类矛盾。封人提出以“善用钱财”的方式摆脱困境。对于家庭而言应健全成员债务机制, 当下家庭成员在经济方面彼此独立, 老人对于子女的经济投入是一种借贷、投资的方式, 避免将“棺材本”投入到子女“穷奢极欲”的无底洞中, 保障老人的经济安全。社会和国家要正视老人在经济上的问题, 高效使用公共资源和国家财富, 要开源节流, 提供适合老人的工作岗位, 并从政策制度上解决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问题, 减轻国民生存压力, 缓解经济困难。

“子则多惧”中的“惧”以前多指对子女生活、前途发展的担忧。但在当下则确实有惧怕之意, 如今“啃老”、“坑爹”之事屡见不鲜, 以致有艺人创作《坑爹》的歌曲。除了子女教育上的问题, 社会不良影响也助长了这种态势。老人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决定了老人的幸福程度。封人所指的“天下安定”除了社会的稳定还包括社会的健康。当前社会文化在积极进步的主旋律中, 仍混杂着拜金、炫富等扭曲价值观和不健康内容。同时舆论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赚取眼球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 如“八旬老太骂晕公交女司机”、“老人暴打未让座少女”等, 并在内容中片面突出矛盾。虽然当事人确有不对但将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特征的舆论导向是不妥的, 客观上会丑化、孤立老年群体。因此要树立健康的社会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强化“知福、惜福”传统教育, 抵制拜金、炫富行为, 建设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 形成包容乐观的社会氛围关爱老人群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华封三祝”福文化典故的重读, 通过尧帝“三辞”, 封人“三问”从老人对寿、富、子女的三个维度探讨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老人应理解其身心压力、了解面临的经济困境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弱势环境, 从子女、家庭、社会角度去理解、尊重、善待老人才能让老人真正得福, 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摘要: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虽然从西方借鉴了许多理论与经验, 但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主体是社会对待老年群体的问题。本文从传统福文化角度研究现代老人对寿、富的认识以及与子女关系,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传统福文化,华封三祝

参考文献

[1] .王佩.试论新时期日本社会老龄化对策的制约因素[J].河北企业, 2013, 7

[2] .方鹏骞, 陈茂盛.人口老龄化的内涵界定及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 2001, 6

[3]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

[4] .雷秀雅.西方学者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的研究[J].社会科学评论, 2004, 12

[5] .阎永胜.中日老龄产业问题比较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08, 10

发扬传统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第9篇

司法行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各项工作突飞猛进,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整合资源、拓展领域,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为重点领域开发、重点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发展以及突发事件处置等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深化惠民司法服务、新建津南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工作中心,联通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平台,发挥公证机构预防矛盾、减少诉讼的职能作用,为困难群体提供优先、上门服务。不断完善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引导并帮助当事人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海河公证处共办理公证2347件,其中民事1330件、经济557件、涉外460件。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法律咨询1602人次,代书法律文书512份,代理各类案件115件,经调解和解50件,解决信访转办案件2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500余万元。交通调解中心,接待交通事故纠纷524件,涉及群众1300余人,赔偿金额近1000万元,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结“五五”、启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认真总结全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高标准启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对重点人群学法用法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和法律宣讲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积极推进法治津南建设,全区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成绩突出,津南区被评为2011年度天津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三)健全机制、完善功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积极构建由法院、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组成的“津南区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四方联动调解机制”,实现诉、裁、调对接功能。深入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和矛盾纠纷专项排查调处活动,全年共调解各类纠纷2806件,调解成功率达97%。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启动安置帮教动态管理系统,加强过渡性帮教基地建设,做到无缝衔接、无重新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率、帮教率均达到100%,安置率达97%。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做到了“三个一”。即:“一人一个联合帮教小组”,“一人一个矫正方案”,“一人一档”。矫正质量明显提升,衔接率和矫正率均达100%。

(四)超前谋划、稳中求进,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严格按照《津南司法局司法所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开展司法所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整改。加强司法所硬件设施建设,为八个基层司法所全部更换了新电脑。认真落实“四个一千”为民服务活动,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适时走访服刑人员家庭,把教育帮扶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在一起。扎实开展“警容风纪检查月”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司法干警的仪容仪表,严肃了警容风纪。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开通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司法播音室。扎实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双桥河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先进司法所”荣誉称号。

(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优化中层干部结构,加大科级干部调整选拔力度,一批政治强、作风好、能干事的干部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在全局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惩防体系和执法业绩档案制度,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11年,涌现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谢长杰、市级劳模代文来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区司法局机关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津南区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司法行政系统调研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卫生红旗单位”、“天津市残疾人维权工作先进集体”、“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司法局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锐意创新,真抓实干,为建设城乡一体化新津南献计出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目标

2012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市委、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司法行政会议精神。

根据司法局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攻方向,按照区委“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职能优势,整合服务资源,为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主动提供全程法律服务,有效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主动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咨询,对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区镇两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努力向各类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零距离的法律服务。

(二)着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教育扶助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加快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同时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就业指导、救助安置等服务。大力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贯彻落实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探索新形势下对社区矫正人员管理方法。同时,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着力抓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进一步提升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在大调解工作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交通、医疗、物业等行业性和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坚持调解优先、坚持源头预防、坚持深度排查,真正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处置得好,确保小矛盾不出村居,大矛盾不出街镇。深化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机制,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消民怨、解民忧,协助政府依法妥善处理各类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千方百计地化解好矛盾纠纷。

(四)着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津南建设,进一步提升法治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把法治津南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大力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全面、形式新颖、针对性强的法制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要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以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为重点对象,突出抓好宪法、社会管理类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持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活动,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五)着力践行司法行政服务为民,进一步提升惠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津南司法局将按照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关于“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及时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执法为民理念,把服务民生作为法律服务的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外来人口法律援助在身边”等服务活动,使司法行政工作的资源和成效更好地惠及民众,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按照区委10项民心工程关于“构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体系,提高交通事故纠纷调解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建成一站式接待服务窗口,建立案件纠纷基本信息电子档案,形成人民、行政、司法调解多元化调处模式,确保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工作便民惠民。

(六)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司法行政工作的活力源泉在基层,工作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始终把基层、基础和基本保障建设作为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实抓好,千方百计把基础工作搞扎实,特别是要把司法所建设好。积极开展“五好”司法所和部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真正做到硬件硬、软件强,建立健全人、财、物向基层司法所倾斜的保障机制,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

(七)着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组织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始终保持“忠诚”的政治本色,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立场上坚定不移;始终保持“为民”的宗旨理念,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始终保持“公正”的价值追求,恪守公正之德,践行公正之举:始终保持“廉洁”的基本操守,清廉自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发扬传统文化 第10篇

关键词:武术文化,继承发展,教学形式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 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武术教学是将武术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天然载体, 起到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发扬工作。

武术文化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等多重功效于一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特点鲜明。首先, 就其娱乐性而言。早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 武术就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为世人所推崇。其表演动作华丽优美, 内涵博大精深, 极具可赏性;其次, 就竞技性而言。作为一种技击术, 武术从产生到发展, 一直围绕着技击这一主线展开。而且, 随着民族体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武术自首次在北京奥运会作为比赛项目以来, 其出现在世界各大赛事上的频率越来越高, 竞技性特征也日渐凸显;最后, 就其建身性而言。武术的很多套路拳术, 几乎都是零起点。尤其是太极拳, 更是不分男女, 老少皆宜, 这也为武术作为一种健身项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不高

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 武术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武术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 基本上与其他体育课程相差无几。由此造成了武术文化难以渗透到武术教学中, 老师在授课时按着传统技战术知识和套路讲授, 往往偏重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武术中所蕴含的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提及较少, 即便是有些老师注意到了武术中内在的武术文化, 也往往是将行抱拳礼这种简单肤浅的礼仪形式代表了对武术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而对于学生来说, 其关注点也往往在期末考试成绩上, 对于武术知识的汲取也以考试内容为导向, 死记硬背, 或机械模仿, 完全无视武术文化的存在。

(二) 落后的教授方式和手段妨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推进, 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多媒体教学推广普遍。但是, 在目前这种背景下, 武术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却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 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本身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就不高, 再加上上课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乏味, 就进一步妨碍了武术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 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 武术往往带有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而且武术常与一些历史上的武术宗师联系在一起, 如咏春拳创始人叶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 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武学大师。但是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不知上述武学大师在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上, 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 在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积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结合道家阴阳八卦、以柔克刚、生生相克等理论知识, 将太极打造成为了一代绝学。在武术的传承中, 人们往往热衷于武术的一些具象信息, 如与武术有关的人和事, 而对于那些隐性的、糅合在武术当中的武术文化常常是忽略的, 造成了武术与武术文化割裂情况的产生。

二、对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 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在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中, 增加一些武术文化的内容和章节, 既能丰富武术学科的学科框架, 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武术文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讲解, 通过一些代表性的武术礼仪, 直观、具体地展现武术文化的魅力, 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升武术教学水平。

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是促进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结构, 关注学生对具体武术套路的兴趣爱好, 避免千篇一律。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在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情况下, 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武术活动, 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的科学内涵, 纠正认识偏差

对武术与武术文化的人为割裂, 是造成武术文化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应正确诠释武术文化, 纠正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错误认识, 充分挖掘武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 认真钻研他们身上的武术精神, 并将这些精神融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老师们自己的言传身教和行为举止, 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的内涵, 纠正学生们错误的认识, 增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以及武术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11篇

一、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内涵

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老一辈石油领导人和广大石油员工,在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会战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石油的传家宝。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首次提出“大庆精神”概念。1981年中央47号文件肯定了大庆精神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后将大庆精神诠释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精髓是艰苦奋斗,基本要求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了大庆这面红旗,还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作风推向全国。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来源于两个根脉,一个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一脉相承。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石油人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清醒、坚定、有作为。

二、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要想传承老一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仅靠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是不足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的。要想更好的传承大庆的企业文化,就要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问题

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障企业永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探索、实践,逐步使企业文化从建设层次上升到管理层次,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

企事业单位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是同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二是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三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和主营业务特点,挖掘体现本单位特色的理念、故事、格言、案例、典型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三)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

企业文化源于基层。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是由基层首创,又经过领导、机关部门和基层共同总结、提炼而形成。基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是铸魂育人,就是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以队、班组为单元,加强团队建设、建设团队文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成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团队。

(四)企业文化载体问题

企业文化载体既是理念、格言、故事、典型等企业文化内容的体现,也包括阵地、活动、文艺作品、方式方法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企业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要简洁、生动、有哲理。企业文化的载体是浩瀚的,要注意发现整理、创新运用。要像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干部那样,身子沉下去、步子迈下去,到基层去汲取营养、挖掘宝藏,生动的理念、故事就会像泉涌一样产生。

发扬传统文化 第12篇

一、写字教学的现状剖析

据笔者观察, 即使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只是在练字的时候详细解读笔画规范, 并没有将书写注意点和要求等切实贯穿进平时的课堂教学及作业中。从学生方面来看, 自从增设了微机课程, 有着强大词库的输入法让学生对键盘输入产生的兴趣, 盖过了传统的执笔写字。除此之外, 一些写字的非技巧性因素也被教师、家长及学生忽略, 如学生的执笔、坐姿、卷面的整洁度, 等等。

二、针对现状采取的对策

在目前这样的写字教学现状下, 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认真实践, 从而迈出小学写字教学新步伐。

1. 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要求, 着重突出“写”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计划中, 除了每个学期该掌握的硬性知识和技能外, 可以将把字写好纳入其中。比如, 低年级的学生以笔画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为主要目标;高年级的学生以怎样把字书写到位, 即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书写美观为主要目标。有了写字教学的计划和目标, 语文教师或是书法教师的书写指导才会有依据、有系统, 开展起来才能因级施教、循序渐进。

2. 仔细做好备课工作

根据制订好的教学计划, 将写字教学融入每一节课中去, 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或书法教师仔细做好写字教学的备课工作。关于课堂上写字时间分配问题, 书法教师自不用说, 语文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之外预留好书写教学的时间, 这就避免了课堂上来不及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写字指导。一套备课方案同时给六个年级使用, 那显然是行不通的。不同的年级, 学生的认知和书写能力也各有不同。在备课时,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计教学方案。比如, 低年级学生在写字前进行书写姿势的过关式指导, 即“一尺、一寸、一拳、头正、身直、足平”, 正确的书写姿势一旦形成并养成习惯, 便使学生终身受益;中年级学生对基本笔画已经掌握好, 也由使用铅笔过渡到使用钢笔, 教师对钢笔使用的亲身示范相当重要, 怎样写好每个笔画要在设计中体现出来;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 这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来练习, 并将师生的书法心得搜集整理到备课中去, 在班级进行交流。

3.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专项的写字训练, 分配好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的时间, 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讲说指导幻化成生动的互动评价, 一个字书写的好坏, 不靠教师一人的讲评, 而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到底好在哪里, 不足在何处。教是为了不教, 要使学生练好书法, 教给他们写字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要举一反三, 而后才能独立写好。这样的课堂, 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更可以让学生对书写印象深刻。我们必须培养好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写字教学不及科学课神奇生动, 不及美术课色彩鲜明, 要让学生日复一日地坚持, 在大量枯燥的练习任务中不厌其烦, 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写字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孔子也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 教师准备的写字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适时准备一些古今名家的优秀书法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迸发出热爱祖国文字的火花, 从而有动力将“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习字的积极性。

有效的写字教学不仅仅局限在一堂课上, 在平时的作业中也要得到体现, 这一点,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展现。比如举办优秀作业展览, 优秀作业在班中传阅后必然会形成一股榜样示范风, 而这个书法展示平台的搭建, 必然会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除了平时作业, 语、数、英等各科目的测验都应该设置书写规范、卷面清洁分, 由此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面的注意, 更有利于学生写好字。学校还可以分年级组开展一系列书法竞赛, 让比赛中获胜的书法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经验、谈体会。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的书写能力日益精进, 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要进行有效的写字教学, 教师必须定期整理教学反思。语文教师和书法教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勤动笔做记录, 写成教学反思保存下来, 定期整理, 教师们也可以经常性地交流教学经验, 积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讨论解决。还有, 通过一段时间的书写,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宝贵的经验, 如:三点水旁的字, 都是左窄右宽的;品字结构的字, 写起来就要把上面部分写得略大些;人字头的字, 就要把撇和捺写得长些, 要把下面的字“包”起来, 这样就好看了;等等。

上一篇: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下一篇:质量及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