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肤反应

2024-07-19

放射性皮肤反应(精选7篇)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在我科接受头颈部根治性放疗的患者96例, 其中鼻咽癌58例, 甲状腺癌20例, 舌癌11例, 腮腺癌7例。根据自主选择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中, 男25例, 女23例;年龄22~72岁, 平均51岁。观察组48例中, 男24例, 女24例;年龄24~73岁, 平均53岁。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均采用放疗, 放疗设备为直线加速器, 高能X线的能量在6~8MeV, 每天照射剂量2Gy, 5d/周, 平均照射剂量均为70Gy。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照射剂量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放疗前仅行常规皮肤护理, 放疗区皮肤先用洁净毛巾轻轻蘸洗, 去除汗渍和尘垢。观察组放疗前行常规皮肤护理后, 用冰袋, 大小以稍大于放射野面积为标准, 包以干净柔软、吸水的棉质毛巾, 轻轻敷于放射区, 20min后皮肤温度触之较冰冷, 即行放疗。此项工作由专职护士负责, 以保证不冻伤患者。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放疗区域皮肤损伤的程度。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放射皮肤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0度:无变化;Ⅰ度:轻度红斑, 出汗减少, 色素沉着, 干性脱皮, 滤泡;Ⅱ度:明显红斑, 斑状湿性皮炎, 皮肤发黑, 湿性脱皮, 中度水肿;Ⅲ度:融合性湿性皮炎, 皮肤湿性脱皮, 水疱形成, 继之出现糜烂、渗液、表皮脱落、凹陷性水肿;Ⅳ度:坏死、溃疡、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后皮肤损伤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3.1 放射性皮肤反应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生物组织细胞的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或引起DNA结构差错产生突变。此外, 还可使组织内分子电离而引起继发性损伤, 如电离成羟基、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 是肿瘤放射治疗的最常见并发症。一般而言, 在开始放疗后的1~4周开始出现皮肤反应, 一直持续至治疗后2~4周。放疗引起的皮肤反应, 轻者烧痛、瘙痒, 重者溃疡、感染, 既增加病人痛苦又影响疗效, 尤其是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的病人, 所以保护放射区皮肤很重要。本研究利用氧效应原理来减轻皮肤放射反应。组织对一定量射线的反应程度, 称为放射敏感性, 氧含量直接影响放射敏感性, 组织氧含量降低 (乏氧细胞多) 时, 放射敏感性下降。由于冷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 组织氧含量降低, 对放射作用反应减弱, 从而保护或减轻了放射对皮肤的损伤。此方法适宜于头颈部肿瘤, 如鼻咽癌、舌癌、腮腺癌等, 不宜用于胸腹部放疗区, 因胸腹部为忌冷敷区, 但可用冷冻过的痱子粉轻敷于放射区以降低局部皮肤温度, 痱子粉还具有收敛和止痒效果, 减轻皮肤反应所引起的干痒及其他不适反应。痱子粉冷藏需密封, 以免受潮成团状。当皮肤出现了Ⅱ度以上的湿性反应时不可用痱子粉, 可用冰康复新, 康复新是一种中药复合制剂, 能通利血脉、养阴生肌, 并可促进黏膜上皮细胞修复, 使其分裂增殖加速, 对溃疡面有治疗作用。

3.2 通过本临床实验,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放疗结束后皮肤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证实冰敷放疗区皮肤可预防放射性皮肤反应。冰块取材容易, 经济实用, 且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患者乐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陶重燕.肿瘤临床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80.

[2]孟晓燕.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皮肤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9, 9 (3) :80-81.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2篇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皮肤反应,护理

放射治疗 (放疗) 是一种利用放射线的辐射能治疗疾病, 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 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1], 轻者出现轻微的皮肤红斑、烧灼感、刺痛、瘙痒等不适, 重者可能会出现湿性脱皮、溃疡等, 需要中断放疗, 这些皮肤反应引起病人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放射性皮炎严重者要被迫中止放疗,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现将我科72例放疗病人放疗后的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在我科接受放疗的病人72例, 其中男40例, 女32例;年龄42岁~78岁, 平均58岁;食管癌30例, 肺癌20例, 皮肤癌5例, 子宫癌12例, 其他5例。放疗设备为直线加速器, 高能X线的能量在6 MeV ~8 MeV。

1.2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放疗区域皮肤损伤的程度。早期皮肤损伤为红斑、水肿、色素沉着、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等;后期皮肤损伤为表面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和纤维化。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放射皮肤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Ⅰ度:轻度红斑, 出汗减少, 色素沉着, 干性脱发, 有滤泡;Ⅱ度:明显红斑, 斑状湿性皮炎, 皮肤发黑, 干性脱皮, 中度水肿;Ⅲ度:融合性湿性皮炎, 皮肤湿性脱发, 水疱形成, 继之出现糜烂、渗液、表皮脱落、凹陷性水肿;Ⅳ度:坏死、溃疡、出血。

1.3 结果

25 d后72例放疗病人发生皮肤反应Ⅰ度42例, Ⅱ度20例, Ⅲ度8例, Ⅳ度2例,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

2 护理

2.1 放疗前宣教

放疗前详细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体质、皮肤情况、生活及穿着习惯、个性特征、文化程度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作出正确、科学的评估, 并给予相应健康宣教。大多数放疗病人对放疗的饮食要求缺乏了解, 除了告知病人放疗室不能带金属物品进入, 如手表、钢笔等, 还强调加强营养对促进组织恢复、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戒烟、戒酒, 每日饮水3 000 mL以上, 以促进毒素排出。鼓励病人放疗期间多饮绿茶, 以减轻射线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 并向病人讲解放疗实施步骤及放疗过程中皮肤会出现的反应, 强调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做好放疗前的宣教工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以后良好的护患沟通打下基础, 并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2.2 常规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照射野的不适, 保护放疗皮肤, 避免因人为因素加重放疗反应[2], 保持皮肤完整, 预防感染, 避免瘢痕形成。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 了解病人放疗后的局部皮肤反应情况, 向病人交代清楚有关的注意事项。督促病人在接受放疗期间做好皮肤的一般护理, 如避免在局部涂抹化妆品, 不随便涂油膏、乙醇、化学药品和贴胶布等有刺激性药物, 经常修剪指甲, 避免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搔抓皮肤, 不能用热水袋热敷, 更不能做理疗, 避免冷热刺激。照射部位的皮肤避免过度日晒, 盛夏外出时戴帽或者打伞避免过多的日光暴晒, 颈部皮肤尽量暴露, 保持皮肤干燥, 减少出汗。避免衣物压迫束缚或衣服材质过于粗糙摩擦皮肤, 穿衣尽量肥大、宽松、柔软、吸湿性好, 不穿套头高领或硬领衣服, 穿一些旧纯棉或丝质柔软内衣。指导病人保持照射野内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仍与原来一样照常洗脸, 但照射野内的皮肤只可用温水轻轻蘸洗, 每日1次即可, 不能擦洗过勤。洗澡时用水不能过热, 照射野内皮肤不用肥皂擦洗, 更不能用力搓擦。照射皮肤的标记有时难免会冲淡, 为了避免冲淡后看不清楚, 给治疗造成误差, 在洗澡前先请医生描浓后再洗, 洗完澡后再描1次, 以使其清晰, 便于照射治疗。对于发热或处在炎热夏天的病人, 出汗很多, 为了保护照射野的标记, 经常找医生重新描清楚, 嘱病人不可自己动手描。

2.3 Ⅰ度及Ⅱ度皮肤反应的护理

本组放疗后皮肤反应主要为Ⅰ度及Ⅱ度皮肤反应。对照射野出现红斑、烧灼感的病人一般不进行特殊处理, 只是加强皮肤的一般护理, 避免乙醇、碘酒、肥皂、化学药品和贴胶布等不良刺激, 一段时间后症状自行消退。若出现干性脱皮时, 应反复向病人强调脱皮忌撕拉, 更不能用力搓擦, 忌用手指搔抓皮肤, 如瘙痒难忍时可用手掌轻轻拍打, 并要严密观察;给予病人冰片滑石粉、痱子粉、炉甘石洗剂或局部涂抹乳液、乳霜、维生素C溶液或保湿霜等, 以收敛或止痒, 减轻皮肤反应所引起的干痒及其他不适反应。本组病人中有8例出现干性脱皮, 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 病人全部治愈。

2.4 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的护理

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发生较少, 但症状较重, 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又影响疗效,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故加强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的护理尤为重要。一般小水疱不宜刺破, 让其自然吸收, 防止感染;少量渗液时每天局部涂擦2次或3次1%的甲紫, 或予氯地霜、美宝等外涂, 尽量采用暴露疗法。如皮肤继发感染, 应暂停放疗, 并予局部换药, 给予抗生素油膏, 表面用纱布覆盖, 待症状好转, 再采用暴露疗法。有研究显示, 伤口在湿润的情况下复原较快, 故在湿性脱屑及溃疡的皮肤反应时, 首先应维持皮肤伤口的无菌与滋润, 同时应注意有无细菌感染的发生, 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味或不正常分泌物, 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目前我科使用安普贴治疗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效果明显, 使用前必须对损伤的皮肤进行正确的评估, 如创面的大小、损伤的程度、有无如感染等, 有感染者不宜使用。贴前先以生理盐水擦洗, 清洁创面, 去除坏死组织, 再根据损伤的程度选择相应类型的安普贴, 贴的范围根据创面的大小选择, 周围予贴可舒加固, 一般2 d~3 d换药1次, 通过安普贴的使用。本组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的病人有5例单纯应用安普贴换药后痊愈, 有1例合并感染者先局部换药, 应用抗生素等感染控制后再予安普贴应用, 也已治愈。

2.5 放疗结束后的护理

治疗结束后指导病人照射野标记不要急于将线洗掉, 让其自然消失。不能用洗涤剂清洗, 否则对照射区皮肤十分不利, 易弄破皮肤造成皮肤破损而难以愈合, 或引起感染。治疗结束后告知病人1个月内仍应保护皮肤, 照射野内皮肤仍同接受放射线照射时一样加以保护, 避免任何外界因素刺激, 待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后再与其他部位皮肤一样清洗。照射区域内皮肤变黑不能用外力或其他美容方式去除, 让其自然随时间的延长消失。做好病人的心理指导, 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 心理压力减轻, 能正确对待疾病, 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保持乐向上, 对生活充满信心。

3 讨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除了与局部皮肤的解剖结构有关外, 还与射线的种类、照射总剂量、是否采用超分割治疗、分割剂量、总疗程时间、个人对放射线的敏感度、外界气候条件及病人的自我保护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 在开始放疗后的1周~4周开始出现皮肤反应, 一直持续至治疗后2周~4周, 放疗引起的皮肤反应, 轻者烧痛、瘙痒, 重者溃疡、感染, 既增加病人痛苦又影响疗效, 尤其是Ⅲ度及Ⅳ度皮肤反应的病人, 所以加强局部皮肤护理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陶重燕.肿瘤临床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80.

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护制剂研究概况 第3篇

1 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成分的防护制剂

1.1 比亚芬

比亚芬是用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敷涂药膏,通用名为三乙醇胺乳膏,主要成分为三乙醇胺,其他成分有乙二醇单硬脂酸脂、硬脂酸、十六酸十六醋、液体和固体石蜡等,具有深部水合作用,能提供良好的皮肤自我修复环境,其清洁和引流的双重作用可增加皮肤血流速,能有效地预防鼻咽癌、食管癌、肺癌等同期放化疗较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证明,使用比亚芬乳膏的放疗患者大多数仅出现Ⅰ级或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且出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时间较对较晚。比亚芬乳膏提高了患者放射部位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的耐受性,降低了损伤的程度,使损伤出现的时间延迟[3,4]。

1.2 德莫林

德莫林(喷撒型粉剂)是一种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应用具有人体上皮细胞再生诱导作用的无机元素为生物活性成分,主动诱导上皮细胞增生,促进伤口快速愈合。该品的无机元素组合还可有效中和创而的酸性渗出物,有利于创面的快速愈合,免除或减少皮肤愈合后疤痕的形成。德莫林还能增加损伤部位巨噬细胞的数量、降低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胶原合成,从而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预防放射治疗后纤维化和硬化的发生。不足之处是单支德莫林价格较高,确切评价其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作用,尚需进行较多病例的随机分组研究[5]。

1.3 富林蜜凝胶

富林蜜凝胶(比利时富林公司生产),含有酸聚物,是一种亲水性敷料,它能覆盖皮肤表面,使之处在一个湿润的酸性环境,可以保护皮肤,从而有效减轻机型放射性皮肤损伤。有研究者观察了富林蜜凝胶对61例乳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种胸壁皮肤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胸壁皮肤反应出现时间推迟、皮肤恢复时间快,反应程度轻[6]。

1.4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可以提高皮肤和黏膜的辐射损伤耐受剂量,减轻皮肤黏膜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避免其发生。其主要成分SOD能透过皮肤黏膜,有效地清除局部皮肤黏膜组织因电离辐射产生的O2-,从而推迟皮肤黏膜放射损伤出现的时间,减轻放射损伤的程度,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7]。

1.5氨来帖诺糊剂

氨来帖诺糊剂,主要成分为氨来帖诺,为含有大量固体粉末的白色或白色稠厚半固体。其药理作用提示,氨来帖诺具有抗过敏和抗炎活性,可抑制速发型和迟发型过敏反应。氨来帖诺能抑制肥大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炎症递质(组胺、白三烯)的形成和/或释放。有临床研究报道显示,氨来帖诺糊剂用于放射治疗出现的II级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可以缩短皮损愈合时间,疗效与复方维生素B12配制液(维生素B12+庆大霉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8]。

2 含中药提取物的制剂

2.1 芦荟凝胶制剂

放射治疗皮肤保防剂软膏含有芦荟凝胶提取物,硬脂酸、羊毛脂、透皮因子等有利于皮肤再生,修复的成分。芦荟凝胶此保护剂中的重要成分,是由芦荟提取精致而成。芦荟属百合科植物,性寒,有凉肝、解毒作用。已有研究证明,芦荟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丰富活性酶,有利于皮肤代谢外,芦荟中含大量人黄素苷,具有抗炎抑菌,杀菌功能。有研究者报道了放射皮肤防护剂对60例鼻咽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尚未发生(3~4)级放射性皮肤损伤,而(1~2)级放射性皮炎的出现数分别为28例、2例;而对照组出现(1~3)级放射性皮炎的患者分别为10例、15例和5例,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能有效地减少鼻咽癌患者中放射性皮炎的程度[9]。

另有47例使用皮肤防护剂(主要成分为芦荟凝胶、单硬酯、甘油酯、聚乙二醇等)者为治疗组;47例仅作常规的健康教育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后皮肤损伤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皮肤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皮肤防护剂能推迟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提高皮肤对辐射的耐受性,减轻皮肤损伤,降低严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10]。

2.2 苦参总生物碱制剂

中药苦豆子总生物碱制剂治疗放疗所致的皮肤损伤49例,总有效率达97.9%,总治愈率达到34.7%。说明该药中主要成份苦参碱对皮肤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11]。

2.3多种中药提取物制剂

中医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火热毒邪、热毒伤阴”。放射线作用人体导致热毒过盛、热毒内侵或蕴积于肌肤。因此,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目的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祛瘀生肌为主。

辐射防护软膏是将芦荟、白芷、姜黄等药材,分别提取其有效成分后,加入基质所制成O/W型软膏,并制造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然后给小鼠耳廓涂抹该软膏,评价该软膏对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改善的情况。结果显示,该软膏三个剂量组给药(10、20、30)min后均能增加血液输入管径、输出管径与血液微动脉流速,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增粗耳廓输入管径和输出管径,从而消除放疗造成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血淤症状,促进损伤皮肤愈合[12]。

五黄油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以往多用于烧伤患者,其主要成分是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土大黄、地榆、冰片、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祛腐生肌、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收敛创口的作用。通过对71例肿瘤患者在放疗开始后预防性外用五黄油,结果发现未出现放射性皮炎48例(67.6%);出现放射性皮炎23例(32.4%),其中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2例。说明五黄油是较理想的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外用药,能解除患者痛苦,保障放疗顺利完成[13]。

黑绛丹来源于刘禹锡“鸡子乱发膏”,由蛋黄油、血余炭两味药物组成。研究者选择57例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局部放疗后放射野内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清洁局部并用敷料蘸干,然后以无菌棉球或棉签于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创面处及放射区域内发红皮肤处涂搽药物,治疗组涂黑绛丹油膏,对照组涂比亚芬。每天(2~3)次;进行放疗者,在每次放疗结束后立即应用,观察时间为28天。结果发现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14]。

复方紫草油(甘草、黄柏、黄芩、黄连、紫草各60g,研粉过(80~100)目筛,冰片10g研粉,放一灭菌容器内,用芝麻油浸泡1周后搅匀即可使用)。研究者观察了复方紫草油对Ⅱ一Ⅲ度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效果。先选择放射治疗肿瘤而发生放射性皮炎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复方紫草油外涂于放射性皮炎创面。对照组使用红霉素软膏外涂。用药3d后,复方紫草油治疗组疼痛缓解情况与红霉素软膏对照组比较,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用药7d后创面愈合情况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复方紫草油外涂对肿瘤患者放射性皮炎治疗有显著效果[15]。

此外,国内文献报道有促进上皮组织修复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6],防治烫伤烧伤的中药或中成药物(京万红、湿润烧伤膏等)用于放射性皮肤损伤。

3 讨论

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防护和治疗根据皮肤损伤程度采用一种或多种药物综合治疗,主要涉及的药物包括植物提取物(芦荟凝胶、植物油)、维生素类(维生素C、B12、E)[17,18,19]、乳膏类(激素类乳膏、比亚芬乳膏)、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中药、各种烧伤用软膏等。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等[20],也有相关报道。放射线皮炎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链反应,但上述药物或疗效不确切,或价格昂贵,使得上述药物在改善放射性皮肤损伤方面仍不尽人意。

笔者发现,对于中药组分(多糖、皂苷等)抗辐射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整体水平或器官组织、大分子保护等层面上[21],专门用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药有效组分和制剂的研究报道少见,从中药中寻找低毒、高效的理想辐射皮损防护剂大有可为。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4篇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 对放射治疗有较高的敏感性, 原发肿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易被包括在照射野内, 故放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1]。又因鼻咽癌解剖位置特殊, 血管、神经、脑干、脑组织等重要结构位于肿瘤周围, 放疗时头颈部容易固定, 故适形调强放疗最为适合[2,3]。鼻咽癌放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对肿瘤治疗效果显著, 但各类放疗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加重了经济负担, 中断了放疗进程, 影响了放疗效果。其中放射性皮肤损伤最为常见, 对患者身心及放疗进程影响较大。因此, 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的皮肤损伤是值得研究的, 对临床应用是很有价值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11年5月—2014年5月传统皮肤护理及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的鼻咽癌患者各6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传统护理对照组

常规放疗宣教和对症皮肤护理: (1) 评估患者各项基本情况 (心理、生理、文化程度等) ,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建立皮肤损伤情况档案, 实时记录患者皮肤变化, 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 (3) 照射野皮肤可用温水软毛巾清洗, 切忌抓挠, 禁用肥皂及沐浴液;不可涂乙醇、碘酒等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局部禁用冰袋和暖具, 禁贴胶布; (4) 充分暴露照射野皮肤, 避免机械性刺激, 穿柔软宽松纯棉内衣。 (5) 要求低领开衫, 减少刺激, 便于穿脱;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 (6) 外出时防止暴晒、雨淋, 应以遮阳伞或衣服遮挡[3]。

1.2.2 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组

在对照组宣教和对症护理的基础上于放疗前、后30min在放射野皮肤上针对皮肤情况涂抹专用药膏 (比亚芬、三黄膏) 。

1.3 皮肤评价指标

按RTOG放射皮肤损伤分级标准对照射野皮肤反应分级观察。0级:无异常改变;Ⅰ级:可出现滤泡样暗色红斑, 出汗减少、少许脱发脱皮;Ⅱ级:鲜色红斑, 有触痛, 片状湿性脱皮, 皮肤中度水肿;Ⅲ级:湿性脱皮范围进一步扩大, 局部可出现凹陷性水肿;Ⅳ级:出现溃疡, 组织出血坏死[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行×列表行进一步卡方分割, 调整检验水准P<0.008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疗中断情况 (见表1)

两组患者放疗期间中断放疗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9, P<0.05) , 即: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组的放疗中断人数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

2.2 皮肤损伤对照 (见表2)

两组患者在20Gy、50Gy、70Gy放疗阶段皮肤损伤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4.881, 20.494, 22.542, P均<0.05) ;对后两组行×列表行进一步行卡方分割, 调整检验水准P<0.008, 随着放疗的推进, 差异主要存在于Ⅰ度与Ⅲ、Ⅳ度皮肤损伤之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 即:随着放疗的推进, 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组患者Ⅰ度皮肤损伤明显多于传统护理组, 而Ⅲ、Ⅳ度皮肤损伤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

3 讨论

3.1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放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方法, 由于放射线的无选择性, 在肿瘤治疗期间也同时造成了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放疗中主要引起皮肤损伤的是γ、β及χ射线, 其中γ及χ射线穿透力强, 易损伤皮下肌肉和骨骼, 是产生溃疡的主要原因。β射线穿透性较弱, 易损伤皮肤[5]。有研究认为皮肤吸收射线总量超过5 Gy时, 将发生皮肤红斑;超过30 Gy时, 将发生溃疡 (通常溃疡在放射治疗2~3周内出现) 。若放疗超过6周, 可形成难治性溃疡甚至皮肤坏死[6]。

放射性皮炎的形成机制:有文献报道皮肤基底层细胞可被射线产生的活性氧和自由基损伤.基底层细胞分裂增殖及表层迁移、角化受到影响, 从而引发放射性皮肤损伤[7]。

3.2 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用药作用机制

3.2.1 比亚芬软膏的作用机制

三乙醇胺是比亚芬软膏的主要成分是水包油剂型的复合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为: (1) 通过毛细和渗透作用清洁引流皮肤, 提供充足的、适中的PH值水分, 通过深部水合作用, 损伤皮肤迅速充分吸收水分, 皮肤血流得到显著改善。 (2) 促进其新陈代谢, 排出炎性渗出物, 改善局部皮肤自我修复环境, 大量新生上皮细胞生成, 补充皮肤基底细胞, 同时促进表皮增生修复[8]。本研究中皮肤Ⅰ、Ⅱ、Ⅲ度损伤均以表面涂抹比亚芬为主。

3.2.2 三黄膏的作用机制

中医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火热毒邪”的放射线造成的热邪引起溃疡、脱皮;血热产生红斑, 血瘀产生色素沉着;可以归至“烧伤”范畴。三黄膏主要由黄连、黄苓、黄柏和栀子组成, 同时辅以食用植物油、红丹、松香、蜂蜡等。黄苓、黄柏消肿止痛;黄连活血散瘀、泻火凉血, 三者通过清热凉血、破积滞、引淤血来活血通络、促进创面皮肤血液循环, 抑制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症反应, 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 溶解液化坏死组织, 促进肉芽组织生成。同时有研究证实, 黄连、黄苓、黄柏三药对于皮肤感染常见细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绿脓杆菌) 有良好抑菌效果[9]。本研究中皮肤Ⅳ度损伤均以表面涂抹三黄膏治疗。

3.3 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3.3.1 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

本研究显示: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较晚, 程度较轻, 即使到了放射剂量较大的放疗中后期仍以Ⅰ、Ⅱ度皮肤损伤为主, Ⅲ、Ⅳ度损伤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我们认为正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得照射野皮肤能够增加放疗耐受力, 加快皮肤损伤的修复过程, 降低皮肤感染的机会, 保证放疗效果, 增强患者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3.3.2 放疗中断现象

本研究显示: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组放疗中断人数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组。我们认为主动性皮肤护理干预在放疗期间有效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 照射野Ⅲ、Ⅳ度损伤减少, 患者疼痛减轻, 皮肤感染减少, 故能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

总之, 主动性护理干预使用的专用药膏能够有效保护照射野皮肤, 杀菌止痒 (有效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 , 加快皮肤自我修复, 推迟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的时间, 减轻皮肤损伤的程度, 减轻患者的不适,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有利于保证放射治疗不间断进行;另外也降低了治疗成本, 避免额外经济负担。鼻咽癌患者护理干预模式临床操作简便快捷,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都新俊, 王珍.三乙醇乳膏预防鼻咽癌患者放疗皮肤反应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28) :3442-3443.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3]赵春樱, 陈玲.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皮肤反应的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 :1382-1384.

[4]胡建萍, 马晓洁.放疗专用抗菌乳膏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13) :2220-2221.

[5]赵小忠, 富秋涛, 何慧楠.比亚芬治疗激光术后创面临床疗效观察[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 2010.

[6]曾红.比亚芬联合金因肤防治乳癌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1.

[7]张玲.医用射线防护剂预防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155-156.

[8]曹丽, 王红岩.比亚芬对预防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1) :188-189.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6年7月—2009年6月在我院放疗科住院的鼻咽癌病人160例。纳入标准:放疗部位皮肤完整、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对芦荟过敏病人。其中男72例, 女88例;年龄20岁~68岁, 平均54.2岁。将160例随机分为两组, 均接受常规放疗, 总剂量7 000 cGY~7 500 cGY, 两组病人在病情、年龄、放疗剂量、放疗野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实验组于每天放疗前予放疗野涂抹芦荟胶 (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 厚度适当, 易于吸收即可, 待干后接受放疗。从放疗第1天开始直至疗程结束 (6周~8周) 。对照组按常规皮肤护理, 放疗疗程同观察组。

1.2.2 评价方法

两组病人放疗疗程结束后评价皮肤情况。皮肤急性损伤根据RTOG分级标准[2]:1级为滤泡样暗红斑或脱毛, 干性皮炎, 出汗减少;2级为触痛性红斑或鲜色红斑, 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3级为皮肤皱褶处融合性湿性脱皮, 凹陷性水肿;4级为溃疡, 出血, 坏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发生皮肤损伤28例, 发生率35.0%, 对照组65例, 发生率8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2, P<0.01) 。见表1。

2.2 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程度比较

实验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芦荟是百合科肉质草本植物, 品种多达300种以上, 目前使用的药用品种多为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和斑纹芦荟[3]。研究表明, 芦荟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如蒽醌类、有机酸、糖类、蛋白质、草酸钙、纤维素等, 具有泻下、消炎、抑菌、治创伤、美容等多种功能[4]。芦荟中所含多糖酚、微量元素、黏液素、纤维素等可起到防止衰老和营养滋润作用;芦荟素酊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 涂于局部可防治感染;此外, 芦荟还能抑制缓激肽, 减轻和消除疼痛[4,5]。表1显示, 实验组发生皮肤损伤28例, 发生率35.0%, 对照组65例, 发生率8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2, P<0.01) 。实验组1级皮肤损伤21例, 对照组23例;实验组2级皮肤损伤7例, 对照组2级皮肤损伤28例;实验组3级皮肤损伤0例, 对照组3级皮肤损伤14例, 说明实验组使用芦荟胶能有效地保护鼻咽癌照射野皮肤, 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当出现皮肤损伤后, 芦荟胶局部用药能有效减轻鼻咽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程度, 两组病人均没有发生4级皮肤损伤。芦荟胶由新鲜芦荟叶制备而成, 保留了原汁的活性成分, 外观清晰透明, 使用简便易行。

摘要:[目的]探讨芦荟胶减轻放疗引起的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160例鼻咽癌接受放射性治疗的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作对照研究。实验组每天放疗前于放疗部位皮肤先涂芦荟胶再接受放疗;对照组放疗部位皮肤清洁后直接接受放疗。[结果]实验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芦荟胶可有效减轻放射性治疗对局部皮肤的损伤。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芦荟胶,皮肤损伤

参考文献

[1]谭榜宪, 张有望, 胡超苏, 等.鼻咽癌常规分割放疗中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8, 7 (1) :41.

[2]申文江, 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256-26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29-130.

[4]朱伟玲, 姜美莲.芦荟胶治疗新生儿血管瘤表面溃疡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9) :32-33.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放疗科初次放疗的7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年龄21 ~ 78岁,中位年龄44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照射野内无其它皮肤疾患。为了减少化疗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放疗与化疗之间间隔6 ~ 8周。放射治疗加速器为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Synergy,6 MV-X线照射,2 Gy·次- 1,每周5次,照射剂量每6 ~ 7周60 ~70 Gy。照射野皮肤主要为头颈部皮肤。

1. 2 实验设计

根据以上选择标准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放疗前严格按照整体护理要求进行健康教育,嘱病人放疗前做好个人护理; 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穿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避免阳光照射。及时用软毛巾擦干汗液; 洗澡时勿用过冷、过热的水,勿在照射区皮肤涂擦刺激性药物,以免刺激皮肤加重反应[5]。另外,告诉病人保持照射野标记清晰的重要性,放疗时技术员摆好体位后勿自行移动,以保证每次治疗照射野范围正确,有皮肤反应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第1次放疗后即开始使用比亚芬乳膏,每日2 ~ 3次,治疗后涂抹,坚持使用直至放疗结束后8周。乳膏均匀涂抹于照射野皮肤,并超出射野1 cm左右,厚度1 ~ 2 mm[6]。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随时进行评估,观察记录出现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时间、程度以及皮肤出现反应时的受照剂量。

1. 3 放射性皮肤反应分级

根据美国/欧洲放射肿瘤学研究中心(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 / European Organization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 皮肤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将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皮肤损伤分为5级[1],0级: 皮肤无变化; Ⅰ级: 皮肤出现滤泡样暗红色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 Ⅱ级: 皮肤出现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者出现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 Ⅲ级: 皮肤皱褶以外出现融合性湿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 Ⅳ级: 重度色素沉着,皮肤有水疱、渗出甚至溃破、坏死。

1. 4 放射性皮肤反应评估

放疔开始到治疗结束,每例患者由同一名放疗医生对皮肤反应进行评估,每日早晚2次检查照射野皮肤,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和症状持续时间以及发生损伤时的照射剂量。

1. 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等级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 < 0. 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程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对比

放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Ⅰ ~ 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4. 3% 、34. 3% 、2. 9% 、0% 和11. 4% 、68. 6% 、14. 3% 、5. 7% 。治疗组的皮肤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1。其中症状较轻的Ⅰ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症状较重的Ⅱ、Ⅲ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此外,治疗组存在无明显皮肤反应的病例,无Ⅳ级皮肤损伤。

例cases

注: χ2= 21. 449,P = 0. 000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2. 2 皮肤损伤发生时受照射剂量

实验中观察照射剂量对皮肤的影响分为3个阶段,皮肤损伤发生时受照射剂量对比见表2。照射剂量 < 20 Gy和20 ~ 40 Gy治疗组皮肤损害均低于对照组,而剂量大于40 Gy时治疗组中发生皮肤损伤反应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出现皮肤损伤的比例分别为50% ( 16 /32) 、80% ( 28 /35)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905,P = 0. 032) 。

例cases

注: χ2= 6. 905,P = 0.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3 讨论

放疗是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皮肤会出现一定的放射性副反应。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核DNA吸收辐射能,造成可逆或不可逆DNA合成和分化两方面影响,从而引起细胞基因的改变。损害发生轻重与射线性质、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7]。Goldberg等[8]研究结果表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是由于射线产生自由基及活性氧损伤基底层的细胞并阻止其分裂增殖及向表层迁移、角化。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治疗效果,国内文献研究报道金因肽、微量元素硒、中药京万红等可推迟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激素类、维生素类、中药类等可用于治疗放射性皮炎[9,10]。

比亚芬作为水包油型非激素抗炎药具有深部水合作用,涂抹后水分迅速吸收,减轻皮肤干燥; 在渗透和毛细原理作用下起到清洁和引流的作用,局部血管扩张后受照射皮肤处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排出渗出物,减轻水肿,还可改变白细胞介素Ⅰ和白细胞介素Ⅵ之间的比例,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胶原的合成,预防放疗后的纤维化和硬化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显示比亚芬可以提高皮肤耐受性,使放射治疗反应出现晚、程度轻,可较好地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使放射治疗得以顺利进行[12]。

此外,在皮肤损伤发生时受照射剂量对比中,照射剂量大于20 Gy时患者出现严重皮肤损伤的几率增大[7],从而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皮肤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这也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类似。

摘要:目的:观察比亚芬乳膏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皮肤放射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放疗科初次放疗的头颈部不同肿瘤患者70例,均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除接受常规皮肤护理外,于首次放疗后给予比亚芬乳膏涂抹于照射野皮肤,至放疗后8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皮肤护理。观察、记录放疗中、放疗后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和11.4%;Ⅱ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3%和68.6%;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和14.3%。皮肤反应发生剂量:照射量小于40 Gy时,治疗组有16例(50%)出现皮肤损伤,对照组有28例(80%)(P<0.05)。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明显减轻及延缓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比亚芬乳膏可以有效预防肿瘤放射治疗中皮肤损伤的发生。

放射性皮肤反应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放疗患者1 532例, 发生Ⅲ度以上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7例, 外院转入2例。9例患者均为Ⅲ或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创口, 其中男2例, 女7例, 年龄 (52±21.49) 岁;乳腺癌6例, 鼻咽癌1例, 直肠癌1例, 子宫内膜癌1例;有手术史9例, 化疗史9例, 放疗史9例。

方法:评估:1整体评估:9例患者中白蛋白<35 g/L 3例, 空腹血糖>6.1mmol/L 3例, 白细胞<4.0×109/L 6例, 9例都存在心理问题, 如紧张、焦虑, 甚至恐惧抑郁。1例存在轻度营养不良 (BMI<18.5 kg/m2) , 2例存在中度营养不良 (BMI<17.5 kg/m2) , 2例肥胖 (BMI>28kg/m2) , 1例超重 (BMI>24 kg/m2) 。2伤口局部评估:包括创面大小、深度、颜色、渗液、气味及创面周围情况等, 判断创面类型和所处的愈合状态。每次换药时采用测量尺测量、国际通用方法记录、数码相机摄取创面照片。用数字等级评估工具评估疼痛, 见表1和表2。

创面处理:在创面不同时期将清创、控制感染、湿性平衡等方法序贯地运用于整个创面治疗过程。1黑期 (组织坏死期) 和黄期 (炎性渗出期) :此期创面存在大量坏死组织和无活性细胞负荷或细菌性负荷, 故注重对坏死组织的清除及控制感染。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局部循环等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守性外科清创、机械性清创、水凝胶自体清创。目的是将难愈性慢性创面变成急性创面, 将病理愈合变成生理愈合。2红期 (肉芽组织增生期) 和粉期 (上皮化期) :此期重点保持湿性平衡, 促进肉芽生长, 维持合适的湿润环境。湿性环境可以调节氧张力与血管生长, 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溶解, 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 从而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我们通过藻酸盐、水胶体敷料、棉垫等营造WBP体系所需的封闭湿性环境, 促进了创面愈合。

营养支持:创面愈合是一个既复杂又耗能的过程, 营养是影响创面愈合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根据整体评估, 个性化地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每天进食鸡蛋、鱼、肉类及新鲜蔬菜水果, 定期监测血糖。

心理支持与疼痛管理:长期压抑、紧张、焦虑等社会因素, 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从而间接影响伤口愈合。因此在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力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久治不愈的伤口。疼痛管理也很重要, 按通用标准评估疼痛, 按疼痛治疗规范定时有效止痛, 同时采用无痛清创。

评价指标:1主观指标:疼痛程度分为3种, 用肿瘤患者专用疼痛数字等级评估尺评估, a.轻度疼痛:<4分;b.中度疼痛:4~7分;c.重度疼痛:>7分。2客观指标:创面愈合率。采用数码照片计算机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 (创面原始面积-创面残余) ÷创面原始面积×100%。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自身对照, 比较伤口疼痛评分、创面愈合率。

结果

9例患者中8例皮损伤口完全愈合, 痊愈出院后随访至今未有复发。1例患者经治疗, 创缘有新鲜肉芽及新皮移行, 创面缩小, 见表3。

讨论

国外近年来基于对慢性创面的病理性愈合过程提出的“创面床准备 (WBP) ”概念[1], 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型概念, 即贯彻对导致创面发生的全身性情况、创面局部情况、创面分期的系统评估, 着重祛除创面的细菌性、坏死性和细胞性负荷, 应用敷料、生长因子和酶等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创面微环境, 加速创面愈合或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的一系列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慢性创面的局部处理和急性创面区别开来。

陶玲玲等研究证实25%的患者放射性溃疡愈合期超过2周而成为慢性伤口[2]。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推荐的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措施[3]。放射性皮肤损伤不同于一般的烧伤和溃疡, 射线直接作用于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细胞, 发生渐进性退变和坏死, 而且迁延时间长, 最终形成广泛纤维化。同时造成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坏, 产生血管内膜炎, 致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局部缺血性改变, 故坏死呈进行性, 一旦溃疡形成很难有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网的新生, 从而自愈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必须按照WBP理论遵循TIME原则及早处理:1头颈部放疗所致的严重皮损常常大片表皮剥脱。按常规应清除坏死组织, 我们创新性地尽可能保留残存皮肤, 在大量生理盐水涡流式冲洗后按无菌操作法将硝酸银软膏均匀涂抹在优拓上贴于创面, 范围超过创缘3cm, 外用无菌纱布及绷带固定, 每天更换1次。优点是广谱抑菌 (包括真菌) , 不产生抗药性和过敏性, 亦无疼痛反应, 比银离子敷料成本低, 农保患者可以选用。优拓因含水胶体成分既能促进伤口愈合又不沾组织和皮肤, 尤其适用于颈部、手臂等平坦部位的放射性皮损患者。按常规在没有表皮保护的创面是不宜留置深静脉导管的, 但我们打破常规, 用口字型优拓和纱布妥善固定导管, 有效保证了患者静脉营养和抗生素等的顺利输入。2当创口位于会阴肛门部位, 呈不规则较深腔隙时, 给观察和清创换药操作带来很大难度。换药时准备电筒和镜子, 床上铺中单。用生理盐水涡流式冲洗冲洗腔内后, 在溃疡面涂上自溶清创胶, 周围腔隙缺损填充优赛。3位于胸壁的慢性难愈伤口多为乳腺癌手术、化疗、放疗后, 愈合最慢的也是手术切口部位。我们采用温生理盐水涡流式冲洗, 自溶清创胶清创和保守性利器清创有机结合, 分步清除黑色腐皮、灰白色软组织和黑褐色坏死的肋骨, 银离子敷料覆盖外加纱布、棉垫、绷带固定。既能清创抗感染, 又保护切口部位组织。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慢性放疗伤口, 采用双氧水冲洗有助于清除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坏死组织碎片。根据创面细菌培养, 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输注与局部冲洗同步进行以控制绿脓杆菌感染。420世纪中期已有人发现胰岛素、维生素C、高糖局部应用能促进伤口愈合, 我们在压疮护理中也曾得到证实。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核酸中的重要辅酶, 对皮肤、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功能[4]。考虑到放疗创口的特性, 在创面无感染时创新性用维生素B122 500 U+高糖20m L+胰岛素4 U+维生素C 15 g腔内喷雾并湿敷, 取得不错的效果, 有待于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总之, 放疗创口的创口床准备不同于其他创口, 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适当的清创方法。伤口愈合是既复杂又耗能的过程, 营养是影响愈合过程的重要因素。Anon于1996年指出, “心理紧张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因此营养和心理护理要贯穿伤口护理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陈振东, 孙燕, 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7:144-145.

[2]胡爱玲, 郑美春, 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63.

[3]陶玲玲, 邢桂红, 鲍婷婷.观察银离子敷料应用在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溃疡治疗中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13 (32) :2092-2093.

上一篇: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下一篇:品牌延伸与品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