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法反思

2024-09-20

榜样教育法反思(精选6篇)

榜样教育法反思 第1篇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榜样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视为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意识形态影响过程,“由谁开展采用何种内容何种渠道何种形式对象是谁”这一过程便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广义上的“信息”便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影响力的主要载体。

高校榜样形象传播有别于其他组织形象传播,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故而榜样教育的过程便是对榜样形象进行传播引发受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为塑造良好形象,更注重形象传播后产生的实际效能。

二、榜样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将榜样教育至于传播学视野中,便于更好的将整个教育过程系统梳理,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分析传播活动,最大程度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对内与对外两方面来看,榜样的确定与传播都有很大作用。首先从校内传播角度而言,树立符合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榜样模仿,有利于凝聚学生群体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可,榜样人物形象中所体现的“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等特质,作为可接近可模仿可学习的对象,有助于引导学生群体产生模仿行为,进而浓厚整体校园文化氛围。如部分高校选择“支教”“奉献”作为榜样人物的鲜明个性标签,通过校内传播,吸引更多学生群体投入这一行动,便是对榜样人物的直接模仿,其榜样教育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从校外传播角度而言,榜样人物在社会中的传播,也浓厚了整体社会对于高校风气引导的重视,对学校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加其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借助学生榜样为学校的组织形象传播增加活力。

1、榜样形象的确立

榜样人物可以理解为“榜样形象”,即从人物被塑造的传播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如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根据其真实事迹,榜样人物被塑造起来的关键元素是“支教——奉献——责任——感人——爱”,感动中国节目组对其的评价为“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公众无法人人都接触榜样本人,需要借助媒体中塑造的形象来了解人物,通过对其核心事件的把握,最终产生人物共鸣,引发思想行为的双重改变。徐本禹作为榜样人物,用“爱”“力量”“责任”等词语,刻画出较为鲜活而又感人的榜样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标志性。

榜样人物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即符合时代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群体对“榜样”的认可程度。

2、榜样教育的过程暨榜样形象传播过程

高校中的榜样人物,大多为学生群体较为熟知且认可的对象,根据学校班级、年级、院系等不同设置,榜样人物也有“大”“小”之分,即榜样教育的效果也有其特定发生作用的范围,要根据榜样人物的本身特点,继而确定教育传播活动的具体形式。

传统榜样教育过程大多为“灌输式”教育,即通过报告会、交流会、书面材料、媒体报道等形式,在校内外进行密集式传播。这当中,报告会、交流会等可以理解为一对多的“人际传播”,书面材料及媒体报道等可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有很强的感染力,大众传播有很宽的覆盖面,这些传播方式都当下也都应该保留,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开展。

第一,注重发挥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传播功能。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促使传统媒体作为信息源的重要地位不断弱化,社交媒体不仅成为学生群体交流沟通的渠道,也成为信息共享的平台。榜样教育传播活动要注重结合社交媒体中的社交属性,将人物故事演绎为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小故事”,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导学生自主去关注和转发,借助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推荐学习,达成榜样教育的效果和任务。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布校内外相关信息,但榜样形象的主动传播意识较差,往往是将适合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搬”到社交媒体,难以形成具有“传播性”的内容,因此其教育效果也难以发挥。

第二,科学规划榜样教育传播规划方案。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榜样教育传播需要达到影响人的目的,因而合理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影响受众意识形态,从而最大化传播效果。通过对众多高校传播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很多人物形象传播在时间发布、内容引导、故事深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即只是就某一点做反复讲述,讲述的形式和方法没有进一步更新;同时,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也没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

没有传播规划的榜样教育,如同没有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课堂,存在“想到哪里讲到哪里”效果和目标不聚焦的情况,根据学生受众的接受特点,无论在哪一个媒体上进行信息接触,信息的强度、隐藏性、价值观传递等都对受众有影响,作为传播方的高校宣传部门,要对这一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否则只能是“花开一季”的短暂效果。

第三,逐步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高校中从事榜样教育活动的主体,一方面是学校党宣部门,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引导全校师生认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自媒体人”,这一过程就要提高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榜样教育的过程,不再停留在一对多的报告厅中,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和网络中,如若只是单方面由行政部门推动,很难起到“氛围营造”的作用,唯有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一致认可,才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佳。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榜样教育传播活动开展,也对师生利用丰富媒体资源有指导作用。

3、榜样教育的传播效果研究

将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最终落脚要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传播效果可以从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认知效果来看,即大学生对于所接受的榜样信息的表层反应,表现为对信息的接受与分享,是否对学校传播的信息认可并愿意主动分享点赞,在这一方面,可以从阅读量、转发率、点赞率等数据层面进行量化指标分析。

从情感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的深层反应,表现为对信息内容有感情色彩的分析判断与取舍,作为受众的大学生根据其学习经历与思维习惯,对接收到的信息会进行加工和自我化,在自我化的过程中,便出现取舍,说明并非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学生群体照单全收。

从态度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是建立在对整体传播环境和传播主题的认识基础上,由具体的情感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映。而态度的转变体现为,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错误与正确之间的逐渐转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效果指标。

从行为效果看,即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榜样信息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可以从是否发生对抗行为的消除、合作行为的引起及两种行为的相互转化进行判断,行为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效果要求。

传播效果的评估无法通过某一次传播教育活动明显体现,效果体现需要长期传播活动的积累,从量变引发质变,这一过程便也是教育在发生作用的过程。

三、榜样教育传播建议

媒介环境的变化带来教育环境也随着变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比之过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开展榜样教育难度更大,与榜样传播相对立的还有多元文化下的“偶像—粉丝”热,这为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榜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把握学生群体特点

95后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信息接触的不同,实际上很难用某一个具体标签来标识一类群体,但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尊重需求强烈等共通的特点仍可以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者要更好的把握学生群体特点,不只是从传播者、教育者立场出发,更注重从学生的受众角度出发,更新工作理念,分析学生行为特点,强化教育效果。

2、注重塑造“小榜样”

同传统榜样教育有别,当下榜样人物应选树更为有生活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榜样”,可以从学习、生活、文娱、励志等角度进行细分,给予榜样学生更多生活化的故事,也唯有小故事和小榜样,让学生群体更易于接受,没有距离感的同时也更容易进行学习和模仿行为。

3、善于使用多媒体组合

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榜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实际进行选取,传播者要有组合传播规划意识,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同时不可偏废传统班会、宣讲等形式,主要多种渠道相互组合渗透才可以形成育人合力,浓厚榜样示范的文化氛围。

教育无他,爱与榜样 第2篇

2001年8月,我应聘到曾国藩学校工作,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与走读相结合的民办学校,留守儿童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甚至有些学生从开学时家长将他们送到学校来,要到期末放假才被家长接回家。这些长期留校的学生,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家长、亲人和朋友,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为了照顾好他们,我们每个老师都主动承担带管2~3名留守儿童。

在我带管的留守儿童中,有一个男孩叫王鹏飞(化名),老家远在陕西,父亲在广东做水果生意,认识了双峰县的朋友,就慕名将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了。鹏飞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刚开始很不适应,上课默不作声,课后形单影只,还经常偷偷地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每天晚餐后都带着他到操场散步,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交朋友;课堂上我鼓励他多回答问题,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课后,我坚持帮他补课,帮他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及时过关;周末和假期,我经常带他逛街、理发、买东西,还带他到我家里吃饭,让他感受到家的温馨。为了让家长对鹏飞在学校的情况有更全面及时的了解,也为了让他与家长、亲人保持一种近在身边的亲密感,我每个星期都定时让他与家长通电话或视频聊天。很快,鹏飞就完全融入了我们这个班级,喜欢上了我们这所学校,成绩也是突飞猛进。我们把学生照顾好了,帮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样家长就可以放心在外面工作了。在国藩学校,像我这样对留守儿童关怀备至、视如亲人的老师比比皆是。

二、身教重于言教

2007年下半年,我担任了小学部的校长。为了做好表率,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一起锻炼、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直要到晚上查完寝八九点钟才能回家,一天十几个小时,几年如一日,虽然辛苦,但很充实,并因充实而快乐。诚然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我深深地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更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带领教师们先后到江苏洋思中学、河南永威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十多所名校考察学习。回来后,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总结提炼,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落到实处。我坚持每天都要推门听课,及时检查教师的常规工作,与教师交流想法;每个星期都要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如今,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各科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有底气的学生

每天晚自习前15分钟,我都要到各班教室去转一转。不时有阵阵掌声传来,那是国藩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都在举行“新闻发布会”,学生轮流上台发布自己采写的新闻,学会说话,学会写作,增强自信,塑造诚信人格。

每天每节课前5分钟,我坚持和学生一起读《大学》《中庸》《论语》,读《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还读曾国藩语录和曾国藩家训,让学生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读诵最有价值的中华文化经典,苦练背诵经典“童子功”,做终生最受益的文化准备。校园里书声琅琅,祥气盈盈,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让每位师生感受到校园的神圣、魅力与诗情画意,让特色校园文化注入物质文化,寓于制度文化,熔于精神文化。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学校的塑胶田径场是我们最喜欢的锻炼场所,每天早上跑操10分钟,课间大活动30分钟,包括集体舞20分钟和跑操10分钟,下午放学后活动30分钟,可以跑步、打羽毛球、跳绳、踢足球、做游戏等。六个年级组成六个团队进行PK,我与全体教师领着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享受运动,享受锻炼。

校园“三节”是我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母亲节至父亲节为“科技艺术节”,孔子诞辰日至曾国藩诞辰日为“体育节”,曾国藩诞辰日至圣诞节 为“读书节”。在校园“科技艺术节”期间,有书画、科技制作、小小发明家、“爱班爱校”演讲赛、“国藩好声音”歌手赛、学生手抄报展览和师生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园“体育节”期间,举行跑操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球类比赛和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各种赛事。在校园“读书节”期间,开展曾国藩教育思想报告会、读书笔记竞赛、日记评比、优秀读后感评比、阅读知识竞赛、语文教学研讨会、经典教育报告会等系列活动,给全校师生提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宽阔舞台。

“每个学生都聪明,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而已。”只要用心做教育,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与成功的快乐。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斐然:在“世纪杯”全国校园文学艺术大赛中获奖56个,在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获奖37个,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生活与实践、创新与作文”大赛中获奖44个,在“繁星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获奖14个,在娄底市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获奖79个,在全县首届小学生写字比赛中获奖30个,在全县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竞赛中获奖25个,在全县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中获奖26个,在全县首届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11个。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湖南省骨干民办学校、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等多项殊荣。2011年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授予我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2012年9月,我个人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

榜样教育的哲学基础探究 第3篇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榜样教育的国家,长期以来,榜样都是维护我国政治社会稳定发展、促进人民道德素养不断上升的最重要形式。于淼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榜样建设的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英雄榜样、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科学文化精英、社会转型关键期的道德榜样。 [1]这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塑造的榜样形象的基本特征。

当下,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榜样形象及其建设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榜样的效用越来越脆弱。对于这一点,国内的学者几乎达成了共识,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李会松、葛春教授把传统的德育榜样观称为“典型说”, 具有“树立”、抽象化、概念化 、典型化、有限性等特点 ,[2这使得传统榜样脱离现实生活, 遮蔽现实生活,失去了生动性和吸引力。同样,杨婷、成云雷、才力琴等都撰文批评传统榜样中“大而全”“神圣化”“非人化”等缺陷。

与传统榜样日益式微相反,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则日益严重。根据腾讯网在2012年所做的《少年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的教育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少年儿童的偶像近七成是娱乐明星, 而传统的榜样形象则黯然失色。 [3]用看似个性化、多样化的娱乐偶像代替传统的榜样形象, 不仅未改变传统榜样单一性、片面性、同质化等缺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导致了榜样的娱乐化和庸俗化。

二、榜样教育的类型及哲学基础

榜样是人类生存的典范和模板, 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类追求自身存在的幸福、卓越和美好。然而,一方面,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境遇并不单一, 正是这种生存的多样性造就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这种多样性中又隐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完满性的统一的理解和追求。其最终指向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当如何恰当地理解和处理榜样的不同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生存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 一) 人生榜样:以自然为基础

人生榜样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排除了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仅仅从自然(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然人) 的角度来思考人的生存本质。在中西方哲学史上,自然都是人类思考自身生存本质的最初模板和原型, 这些人以研究自然为己任,并把对自然的理解作为思考人类生存本质的起点和基础。在他们看来,自然本身是自足的、完满的、真正不朽的,因而也是“真的、善的、美的”,它就像太阳一样,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基础[4]。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根据和可资模仿的原型,换言之,自然本身及其所蕴涵的品质就是人类天然的榜样。

然而, 自然的品性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把握的,由于人类天赋上的差异,往往只有少数人能靠近和体验到自然的美好。那些伟大先哲通过对自然真理的不懈追求, 显现出自身德性的卓越和生活的自由幸福,从而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人性的卓越,人应该如何生活? ”等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阿里斯托芬《云》剧当中的苏格拉底就是自然哲人的代表,为了研究自然和宇宙的真理,他把自己装在蓝子里,悬在半空之中,因为,他认为越靠近天空就越能更好的研究自然。 [5]

从人类生存的自然本源来追寻和重构人类“最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原型,是来源于人性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是每个人都想望的。这样,自然的完满虽然不为一般人所能完全把握, 但却通过自然哲人的品德和言行为大众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从而引领着人类整体上趋向自然的完满和美好,实现人类品性的上升。那些伟大的自然先哲因其拥有的自然天赋和对自然真理的嗜好享有了自然的幸福, 并成为了人们效仿的榜样, 而我们每个人也因自身的自然天赋和对榜样的模仿享有了自然赋予我们应享有的幸福。

从自然的视角来思考人生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从古典的自然观到现代的自然权利,再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它始终引导着我们以一种远离社会和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人, 把人首先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 一个有着自然之善和纯朴的纯粹之人。在卢梭看来,追求一种符合自然的自由生活,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最高期待,因而,他赞美苏格拉底的生活是“最幸福、最具智慧和美德的生活。”

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生榜样, 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德性的卓越、个人品质的完善和天赋的发展、个人自我发展的实现等等, 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对人的自然性、天性的尊重,它让我们超越现实的政治社会而给予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在我们现代这个“远离自然”的时代,自然已经不是人们生存的原型而变成了改造的对象,因而,自然本身所蕴藏的品质以及人们追求自然中所显现的德性已经被人遗忘。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生榜样及其所体现的道德品质, 也许只蕴藏在少数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身上, 就像伟大的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以研究自然科学、追求真理为人生目标。这样的人虽少,但却是引领社会品质不断提升的根本动力。

( 二) 道德榜样:以社会为基础

道德榜样是指作为普遍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为保持人类的生存、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属性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基督教的历史观, 与西方古典思想把人的天性看成是“政治的动物”[6]不同 ,在基督教的视界中 ,人类历史的发展会分别经历三个阶段:基督教的起点,即“无中生有的创世”对应着人类的自然状态;基督教的终点,即上帝的拯救或“千年王国”对应着人类的公民状态; 而在世俗中生活的中间阶段则被称为救赎阶段,对应着人类的普遍社会状态。因此,基督教整个的人类救赎史就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史、发展史。

这种“前政治”的人类社会状态被近代许多哲学家所重构:霍布斯认为,由于人类天性中有造成争斗的三种主要原因:竞争、猜疑、荣誉,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了“每一个人反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7],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视对手为狼, 随时准备吃掉对方以图自保”,[8]因而,人类根本无法生存。而卢梭则把整个的“文明社会”都看成是腐败、虚伪、无道德可言的非政治、前政治状态,这种无道德虽然不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但却是现实人类社会生存的本质属性。 [9]

与人类生存的自然属性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人类生存的社会属性则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 无论是理论的建构还是现实的状况, 人类生存的社会本性都令人悲观: 基督教的原罪、霍布斯的战争状态以及卢梭的虚伪的文明社会等等,都让人不得不面对人性中无法根除的“恶”,从而思考:人类生存的出路何在? 从根本上而言,有两条道路:一、道德教化之路。它试图通过那些人类中伟大的道德榜样的言行和教诲, 建立起一套人类社会生存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从而教化和引导人们,实现人类生活的和谐与发展。这一道路在基督教的信仰传统中得到普遍实践,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耶稣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伟大的道德导师和榜样, 他用自己的自我牺牲挽救了人类的命运,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奉献自我。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对生活的虔诚、对他人的爱和宽容、对美好生活的追寻等,就成为了基督教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耶稣掀起了人类社会的一场‘革命’:他的悲悯天性和自我奉献的教诲减少了社会的罪恶, 提升了人类的道德品行,通过无数的模仿者,基督的榜样人生得到了发展和流传。”[10]

还有一条道路则是政治教化之路。通过政治的方式来控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恶”,是现代政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根源。与道德教化方式关注人类精神的转变不同, 政治教化之路更多地试图通过外在的强制来达到调和人们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目的。因而,其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法律的建设、政治权利和义务的遵循、政治权力的保障和实施等方面。

可见, 人类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生存本质的重要一维,它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在交往中实现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德性,它主要通过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得到彰显,是对人的社会性尊重和理解。可以说, 以社会为基础的道德生活是作为普通人的最重要的方面, 它在给广大民众带来生活的意义和希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克制自己、宽容他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我国每年评出的“感动人物”很大一部分都是道德榜样的代表, 无论是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陈斌强, 还是河北爱心小院的高淑珍都用自己的行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温暖和感动。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道德榜样应该来自于人民大众之中,来自于现实生活之中。

( 三) 公民榜样:以政治为基础

公民是相对于政治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政治社会的必要性基于以下洞见: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一个人若是因为自己的自然而不是因为偶然而不属于任何城邦, 那么他不是低于人( 的兽) ,就是高于人( 的神) 。古典的这种政治观把个人的德性追求与政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有朽”的人类试图通过在“不朽”的政治社会中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德性的“不朽”,“在古人看来,最伟大的功业莫过于建立伟大的‘城邦’和政治共同体, 有朽的人正是通过献身于伟大的城邦追求自己的不朽。”[11]马基雅维里所开创的现代政治哲学,则通过契约的方式,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合二为一。

可见, 无论是古典的天赋说还是现代政治的契约论,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完善息息相关。因而作为一个公民, 其德性的内涵正在于他对城邦的贡献和作为, 以及在追求自身和城邦的伟大中所显现出来的高贵品质。正像卢梭所言:公民“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他的价值在于他与共同体的关系。”[12]

公民德性的高低维系于国家的优劣, 因而公民德性的最高标准就在于他在推动国家进步、政治完善、道德优良中的作为。古代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 正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促进了城邦品质的上升,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不朽的国家。伯里克利亚历山大、卡托等伟大公民的楷模和榜样,正是通过他们所生活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伟大体现出来,并成就了自身的不朽伟业和品德。公民是离不开国家的而且只有把自己献身于国家才能获得自身生存的意义和德性,在追求国家福祉中获得自我的幸福,这就是公民榜样的政治基础。

对公民而言,没有国就没有家,更没有自我生存的意义,因此,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强盛是公民的基本任务, 这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品德。“爱国主义是对政治社会的‘爱’和保护 ,它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带着公共精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逐渐形成良好的政治风尚, 而良好的风尚反过来又不断培育着这种美德。”[10]因而,爱国主义就不仅仅体现在战时的、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和平状态下日常的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战时的、紧急关头的爱国主义表现只是日常政治生活培育的结果。英雄主义是公民的最重要德性, 它的本质和基础在于力量,英雄主义品德的使命和天分在于,通过灵魂的力量“强迫人们幸福,并使他们爱上幸福。”[13]英雄的德性就像一座灯塔“, 照亮精神,延展天分,并赋予其他所有德性以能量和活力。”[13]可见,英雄力量是构成公民诸种德性的根源和补充,如果没有力量,那些造就伟人的品性就无法发挥作用, 公民的其它德性也将丧失活力,走向衰竭。

具体而言,以政治为基础的公民道德,强调的是个体与政治的关系, 主要培养每个人对政治本性的理解、对本国政治社会的热爱,培育每一位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公民道德,并锻炼他们践行公民道德的方法和能力。这样的人既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的国家领袖,也包括孔繁森、焦裕禄等千千万万基层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优秀公民的责任和勇气。

三、个人成长的秩序性与榜样教育体系的构建

自然、社会、政治作为人类的三种基本生存状态,既是共时性的,即在同一个时代中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同时,不同时代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生存状态的人在社会中的数量和地位的差异;同样,它也是历时性的, 即反映在作为群体的人类发展和作为个体的生命成长的阶段性之中。

在前面的分析中, 笔者为了更好地说明不同榜样类型的本质差异,采用了类型化的方法,有意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一方面,三种榜样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作为对人类美好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追寻,无论是哪种榜样类型, 事实上都蕴涵了对人类生存完满性的统一认识, 这种统一性来自于人类天性中某些隐秘的、共同的东西,它内系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人都会同时兼具三种甚至更多种生存状态,只是有些明显,有些隐藏,这正是个人与社会既丰富、复杂,又能辩证统一、和谐共处的原因。

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其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来自于对个人生存本质的秩序性的理解, 自然、社会、政治三种生存状态虽然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成年人的身上,但却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发展起来的。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应该按照其本性的顺序给予不同侧重的榜样教育, 并最终使其对人类不同生存的本质有最大程度的认识和体验, 才能使个人的生命获得最大可能的深厚和宽广。

然而,现实的榜样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遗忘,遗忘了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因而也遗忘了榜样教育的多样性。单一而同质化的榜样教育使得人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理解简单、浮躁、片面,是造成人们盲从、偏激、无理性等缺陷的根源;( 二) 秩序的混乱。这种混乱来自于人们对生存本质和人类天性理解上的错误, 所导致的结果是造成许多不合时宜的果实,这些果实生命干瘪、脆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模糊、肤浅。

以个体成长的秩序性来建构榜样教育的科学体系,这要求一方面,在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侧重于不同的榜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从一个单纯的、只凭本能和感觉生活的自然人到逐渐懂得爱和理解身边的亲人、朋友的社会人,再到了解自己的祖国和同胞的公民人的发展过程,因而,人生榜样、道德榜样、公民榜样就与人的天性发展不同阶段相协调, 并伴随着个人不断走向生命完满。另一方面,从人类整体而言,针对不同天赋、不同性向、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也要有所侧重,并在榜样教育程度上做出精确的区分, 这样, 人生榜样、道德榜样、公民榜样就不会成为僵化的、单一的形象,而是变化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适合于不同人的鲜活的个体。

摘要: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目标在于实现人自身的完满和幸福,基础则来自于对人类生存本质的哲学思考。基于对人类自然、社会、政治三种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分析,榜样的类型可分为人生榜样、道德榜样和公民榜样三类,它们之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所组成的网状系统,是榜样建设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基于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教育创新 第4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青少年;榜样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李祖超,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飒,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特别强调,要以青少年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1]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迫切需要雷锋精神的正确引导。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通过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自觉地去认同和效仿,见贤思齐,进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然而,目前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脱离生活实际、榜样种类单一、教育方法简单化、缺乏时代特征等弊端,导致榜样教育浮于表面,未能深入人心。为此,如何重塑并创新榜样教育,引导青少年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成为中小学校榜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选择的榜样同龄化、亲近化

青少年认知水平以及能力所及范围内的榜样,容易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最具可比性、可学性,这是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科学基础和客观要求。[2]因此,学校开展榜样教育,要尽量选取与青少年年龄相仿、亲切感人的学生榜样。

(一)走出“高、大、全”的榜样教育误区

笔者曾负责共青团中央的一项课题,对全国8省(市)的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7.8%的青少年认为当前选择树立的“榜样人物形象有所夸大、不真实”;58.1%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象“神化”“纯化”;48.4%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仅有19.3%的青少年认为“榜样人物真实、可信,不浮夸”。[3]由此可见,当前榜样教育习惯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英雄人物,将榜样纯化成毫无缺陷、高不可攀、近乎完美的“圣人”形象,无形中增加了榜样与青少年在精神上的距离感,使学生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相反,那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具有优秀道德品质、最能激发青少年情感共鸣的普通人却没能进入榜样教育的行列,这使榜样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和亲切感。因此,学校在选取榜样时,要走出“高、大、全”的误区,遵循真实性、平凡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榜样教育的生活性,让榜样可信、可亲、可学,使青少年能够亲眼见、亲耳闻、摸得着、学得到。

(二)树立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亲切感人的同龄榜样

学校在弘扬雷锋精神、树立雷锋式的榜样时,要遵循同龄化和亲近化的原则。

首先,要树立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学生榜样,使之同龄化。榜样如果在年龄、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与学习者相仿或接近,那么学习者更容易获得榜样行为,并自然产生模仿的倾向。[4]年龄相仿的群体在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选取同龄人作为榜样,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比较意识和学习动机,加深学习者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要充分挖掘具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青少年榜样,使之亲近化。不拘泥于个人贡献的大小,从校园好人好事到全国模范标兵,只要行为习惯能体现雷锋精神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青少年,都应该进入学生榜样的行列,既不过分拔高榜样的优秀品质,也不故意弱化榜样的缺陷不足,树立有血有肉、真实亲切的青少年榜样形象。

二、榜样宣传形式多样化、新颖化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浓厚的育人氛围,是开展青少年榜样教育、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榜样教育宣传形式,创新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一)创新主题班会,及时宣传班级“小雷锋”

以班级为单位、以热门话题为主题的班会是班级及时宣传同学中的榜样事迹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传统的主题班会往往局限于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由班主任定标准、定主题、定内容,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够民主等弊端,导致同学积极性不高、榜样宣传效果不佳、激励作用不大。新时期的榜样宣传要充分考虑“90后”“00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和重塑传统班会。

在形式上,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地点,可利用课余、郊游、节庆等时间,在户外组织小型班会,让班会地点更灵活、形式更自由、主题更丰富、气氛更轻松;在内容上,不局限于教师制定榜样标准、学生被动服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轮流担任班会主持人和榜样推荐人,介绍班级内部涌现的“小雷锋”,包括政治上积极上进、无私奉献的同学,学习上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同学,生活上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同学,工作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同学,信念上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同学,作风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同学,等等。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总结的作用,汇集班级每天的好人好事,宣传雷锋精神的点点滴滴,鼓励大家学习和效仿,使榜样教育成为一项日常课程,形成班级的一大特色品牌。一方面,给予先进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先进作风;另一方面,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进取精神,营造人人争当“小雷锋”的优良氛围。

(二)更新板报橱窗,真实记录校园雷锋精神

板报和橱窗是反映学校组织文化、渗透学校组织精神的重要隐形课程之一。新时期的榜样教育要更新传统板报橱窗宣传方式,使雷锋精神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隐形课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榜样教育作用。

首先,在造型上,传统的校园橱窗多以单一的方形为主,给人以严肃刻板的感觉,应加强橱窗的设计感,例如圆形、多边形、流线型、立体造型等,以新颖的视觉效果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关注橱窗内展现的丰富内容。

其次,在内容上,传统的板报橱窗大多由班主任或学校行政部门指定素材,由固定的学生干部设计版式、落实内容,这往往使大多数的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指定的榜样缺乏认同感。应该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校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轮流担任板报橱窗的主办人,采取广泛征稿的方式收集校园雷锋式人物素材,真实记录校园雷锋精神,使板报橱窗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形式上都展现出多样化风格,形成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网络平台,生动再现身边雷锋事迹

一方面,在学校网站开设学雷锋活动专栏,运用文字、音乐、漫画、照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介绍“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生动再现身边雷锋事迹,大力宣传学生榜样的高尚风范和优良品格,弘扬雷锋赤胆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以及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搭建广泛的学雷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BBS、QQ、电子邮箱、微博、手机报等青少年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榜样学习心得体会,形成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雷锋精神学习交流平台,使来自不同方面的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榜样教育资源,由点及面地传播与弘扬雷锋精神。

(四)借助节庆汇演,大力宣传雷锋精神标兵

首先,借助“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3月5日学雷锋日、国庆、元旦等节庆机会,由学生推举一批道德品质高尚、行为表现突出、个人贡献较大的学生榜样,授予他们雷锋精神标兵等称号;打破传统的领导颁奖形式,由当代道德楷模、师德标兵、著名科学家、知名学者、标兵推举人或曾经接受过标兵帮助的学生代表亲自颁奖,设计新颖的颁奖仪式、颁奖词和事迹展示,颁发富有纪念意义与激励作用的奖品、证书和奖章,向广大同学宣传标兵学生的先进事迹,以高度的感染力获取大家对榜样优秀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通过元旦晚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文艺汇演,采用相声、小品、曲艺、歌曲、诗朗诵、舞台剧等多种方式将标兵学生的成长历程、理想信念、感人事迹等生动展现给广大同学,借助丰厚的视听效果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标兵学生,主动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之进行对比,意识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巩固其向榜样学习的决心。

(五)善用影视广播,全面展示雷锋式英雄风采

学校应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等校园媒体资源,介绍学生中涌现出的雷锋英雄式人物,例如汶川大地震中为同学打开生命通道的英雄少年马健和小林浩、在烈火中呼救15人的12岁小英雄夏娟、为救同学而牺牲的初一学生沙渊聪、在废墟中坚持读书的初一女孩邓清清、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阳光男孩楼岱悦,等等。学校要敢于创新,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重视德育,重视榜样教育,将影视活动纳入正常教学工作轨道,由相关部门负责选取典型影片、制定放映时间表,经常组织学生观看雷锋式英雄人物的纪录片、宣传片,生动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他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品质,加深广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也可以自拍或者与电视台合拍宣传优秀学生标兵事迹的短片,在班级或学校轮流播放。

三、榜样教育活动常态化、普及化

通过榜样教育弘扬雷锋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将雷锋精神的内化、践行和外化三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榜样教育系列活动之中,使榜样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常态化、普及化。

(一)内化雷锋精神,变理解为认同

内化雷锋精神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雷锋榜样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模仿欲,自觉地将外在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过程,具有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思想教育、班会、板报、橱窗、网络、影视、广播、节庆汇演等多种途径持续性地开展常态化、普及化的榜样教育,不断在学生中发现、表彰、宣传具有雷锋精神的好榜样,形成人人争当雷锋榜样的好风尚,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雷锋精神的内化过程。否则,榜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雷锋精神只是浮于表面,仅仅停留于每年学雷锋日热热闹闹做好事、认认真真搞形式等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层面,雷锋精神难以真正深入广大学生内心,甚至会让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和厌烦心理。

(二)践行雷锋精神,变认同为行动

践行雷锋精神,即依照内心认同的榜样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实践活动中效仿榜样的行为,展现雷锋精神。首先,学校要鼓励广大学生对榜样行为进行常态化模仿,笔者对全国5800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名人传记”是对青少年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书籍[5]。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广泛普及有关雷锋精神的书籍阅读活动,大力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号召学生阅读雷锋传纪、雷锋日记、雷锋式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读物及红色经典等励志书籍,促进广大学生在深刻认同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地模仿,完成由意识向行动转化的第一步;其次,学校要普及各种学雷锋志愿活动,将青少年对榜样的简单模仿进一步转化为真诚的实践活动,例如文明礼仪活动、保护环境活动、爱粮节水活动、维护公共秩序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扶困难群体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广大学生运用新时期雷锋精神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常态化、普及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

(三)外化雷锋精神,变行动为习惯

外化雷锋精神是指主体的行为举止自发地、非刻意地体现出内心固化的雷锋精神。在这一层面,学校和榜样学生已不再是组织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主导,青少年自身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独立主体,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他们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体现出来,成为一种稳定的日常习惯。雷锋精神的外化是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榜样教育效果的最佳体现;实现雷锋精神的外化,要求学校在持续性地开展各类榜样教育活动的同时,时刻关注学习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肯定学习者的先进行为,广泛发现学习者中涌现出的新榜样,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升为弘扬雷锋精神普及化,使青少年由学习榜样到自己成为榜样,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2-03-03.

[2]余明远.青少年榜样教育误区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25-127.

[3][5]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4]袁文斌,刘普.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22-127.

责任编辑/齐 欣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实效性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是以榜样人物的可贵精神和先进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其目的是将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 以期使受教育者达到与榜样一样高尚的精神境界, 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讲,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 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个体自我意识增强, 可塑性强, 但社会经验不足, 辨识能力相对缺乏。榜样教育通过提供生动形象, 真实可信的榜样规范, 能够帮助学生更明确地领悟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为其培养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良好范例。

本文就“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相关问题,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了湖南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共计千余多人。从调查中探究当前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防范措施与对策。

1.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现状分析

在回答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针对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宣传活动时, 30% 的同学选择有且活动较多, 23. 2% 的同学选择有, 但对活动内容没什么印象, 46. 8% 的同学不确定是否有, 没什么印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针对榜样人物的选取是否合理这一问题, 56% 的同学认为不合理。42% 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对认为榜样人物选取不合理的部分同学我们进行了后续访谈, 得出在榜样树立上存在以下问题: 榜样人物是自上而下的树立方式, 通常是由学校树立榜样, 而不是通过学生推选, 学校在选取榜样时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 榜样人物缺乏公平性、科学性, 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对于是否会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榜样学习活动这一问题, 表示愿意主动参加的学生只有36. 7% , 偶尔参加的大学生达32. 4% , 而30. 9% 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对于“你自身想成为被学习的榜样吗”这一问题22. 4% 的学生回答想, 39% 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当不当都行, 38. 6% 的学生选择不想, 认为榜样没有隐私, 时刻被关注。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可知, 大部分学生自身不愿意成为榜样, 也不想主动参加榜样教育活动。

在问答“你是否会学习榜样并付诸行动”这一问题时只有36. 1% 的同学表示通过榜样学习会因此产生极大的精神动力, 并将这种动力付诸实践, 而43. 2% 的同学并不确定,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21. 7% 的同学则明确表示不能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 虽然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榜样教育实际效果并不如人们预期, 实效性弱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榜样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探析

2. 1社会环境多元化而榜样类型单一

追求完美的圣人式教育模式是我国榜样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首要出发点,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遇到危险挺身而去, 时时刻刻为人们服务。这种过于传统的道德追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 精神诉求也是多层面的。符合传统标准的榜样宣传效果不如人意, 榜样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政治色彩浓厚, 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 难以感染学生, 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过于完美, 高大全面的榜样, 脱离了现实生活, 缺乏说服性, 造成榜样与大学生之间过大的情感距离, 难以产生共鸣, 学生缺乏学习榜样的动力,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实效性越发削弱。

2. 2榜样宣传活动存在弊端

宣传方式存在单调落后性。二十一世纪是新的科学和技术, 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 但榜样宣传模式却没有相对跟上。学生喜欢追求新事物,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 微博、微信、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榜样信息的, 而高校的宣传活动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而是采用简单的“学校树立先进榜样, 学生学习优秀榜样”这一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季节性悬挂横幅, 张贴海报, 开展研究和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等活动方式进行宣传。过于单一的教育方法, 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精神领域多元化的需求。引起部分学生本能的拒绝、排斥, 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越是大力宣传的人物他们反而越反感。

宣传活动的短期性。校园榜样的宣传目的就是使学生注意榜样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 从而效仿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了解到接受榜样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各主管部分上下联动开展各项活动, 学生们积极响应, 回馈榜样教育的示范效应。然而由于部门间分工不明配合欠佳, 榜样教育宣传同日常的行政宣传混为一谈。每到一些固定节日, 如“五四青年节”“学雷锋纪念日”高校学工部、宣传部以及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大都会联合搞一些校园榜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然而活动时期短暂, 榜样刚刚树立还未来得及宣传推广, 活动已然结束。没有对这些活动进行深入的挖掘, 宣传和推广不到位。学生很难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 教育效果相应微弱。

2. 3学生缺乏参与榜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自身不愿意成为校园榜样, 成为榜样人物后无疑也就变成了校园里面的公众人物, 举手投足见都备受关注, 而众人的关注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趋势, 榜样人物的隐私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 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不高。校园榜样的树立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强制性的要求举行主题班会进行学习, 或者征文活动, 这种学习形式无可厚非但行政色彩较重且伴随着强制性, 忽略了学生在榜样示范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会引起学生的排斥感。

3. 提升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3. 1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 榜样类型要更加多元化

“榜样教育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现在榜样的选择上的。对于榜样的选择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榜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即受教育者是先进榜样教育的主体, 而不是一贯鼓吹的榜样者本身。1”校园榜样来自于大学生群体, 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榜样。要使榜样类型多元化就要深入学生中间, 扩宽筛选范围,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次, 榜样人物应使大学生主动接受, 即应该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要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 应使榜样具有客观真实性、鲜明时代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树立道德性榜样的同时不轻视有突出文体特长或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同学。再次, 在榜样人物塑造上要充分认识榜样的个性化、不要使榜样类型泛化。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不同, 对榜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要避免榜样终身制

3. 2丰富榜样宣传形式

榜样的宣传方式容易出现单一性固化的现象, 每一种具体的宣传方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同事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其优势同时在新的时代不断完善更新榜样宣传的方式。在具体应用中, 可以通过举办有关榜样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评选身边的校园榜样等这些传统的宣传形式。榜样的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 可以通过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开展在线讨论活动, 引导学生在上网休闲的同时了解榜样, 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同时又要对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加以考虑, 充分结合其他方式来促进其效果。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丰富宣传形式, 激发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们的信息反馈, 及时完善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实施途径。

3. 3重视学习效果, 形成实践的反馈系统

检验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最终效果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将榜样身上的精神内化为自身修养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而目前榜样示范教育过于注重表面形式, 注重榜样树立, 榜样宣传, 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反馈系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榜样示范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后要有反馈, 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言行, 使之不断地深入。

3. 4激发大学生榜样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使榜样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大学生道德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宣传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 而是充满情感的交流。校园榜样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友好的朋辈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并接受校园榜样, 达到共融的状态。行为意识上相互理解, 才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向榜样学习的动力,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另外“坚持共建性原则, 对良好的榜样行为应给予积极的强化, 在榜样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反馈与互动, 实现共建。2”如果学校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宣传, 对良好的榜样模仿行为积极鼓励, 学生的模仿行为将受到正面强化, 有利于学生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举办评选身边的校园榜样等活动, 通过榜样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 以校园榜样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打动大学生,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慧霞.榜样教育在“90后”中应用问题.[D].河南.河南大学.2012.

[2].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9.

[3]陈琛.大学生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4]王萍, 王升元.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0 (9) :14-15.

[5]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

教育之道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第6篇

一、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位教师都认可的道理,更体现了“爱”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爱心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爱是无私的。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蹲下来看孩子”,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蹲下来,才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能真心地爱学生,永远以友好、平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到师爱之后学会爱别人,学会怎样以爱与人相处。

爱学生,就要欣赏学生。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是有用之才,应积极主动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并张扬他们的个性。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爱学生,还要宽容学生。对一个学生来说,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宽容他们的错误,把批评转化为对学生的期待,使宽容成为唤醒、鼓舞学生的有效手段,并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

爱学生,更要发展学生。一个教师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不断开拓学生发展的空间,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并不断发展自身的素质,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打基础。

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巧妙地传送自己的爱,才能让教育像流水行云般自然和谐。

二、榜样

我们的教育并不应该是对学生反复叮嘱该怎么做,必须做什么,什么坚决不能做。因为这样效果不会理想,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习惯去影响学生们。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孩子们也会热爱生活;我们宽容学生们的错误,他们也会学会宽容;我们做任何事坚持原则,学生们也会坚持原则。汉代文学家杨雄说过:师者,范也。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性、榜样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应以“教师无小节”来要求自己。因为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在他们的心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楷模。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老师身上充满朝气,学生也活泼好动;教师工作疲沓,学生也散散漫漫;老师待人热情,学生也乐于助人;教师板书一笔一画,学生的作业也工工整整。

在平时,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使者,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文明礼仪,以良好的仪容仪表去感染、引导学生,对学生们起到正面、积极、健康的教育和影响。在专业方面,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我们随时都会影响学生。我们这样处处无小节,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处处做出楷模。

最好的教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教师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们很多东西。好教师要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因为孩子本身就会“学习”。

要想教育好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能真心爱学生,用师爱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用榜样的力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教育之道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上一篇:医疗信息标准下一篇:泰山石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