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防范文

2024-07-25

地质灾害预防范文(精选12篇)

地质灾害预防 第1篇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 地质灾害的基本分类

2.1 主要分类方法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2.2 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3 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

3.1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2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3.3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4 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 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 应向沟岸两侧跑, 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5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 (地质灾害) 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 的重要原因。

6 灾后应急自救措施

1)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2)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3)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地危险。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5)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预防条例.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第2篇

二、年地质灾害的预防分析

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今年我市还有许多大型工程在建或新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根据库区水位变化和气象变化趋势。可能诱发工程沿线部分边坡失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矿山长期开采形成了大面积地下采空区(主要是磷矿和煤矿采空区)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纠纷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三、年全市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地区

(一)库区沿岸地段。包括大坝至市与县分界处的长江及其支流库区沿岸。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500余处。如县的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树坪滑坡、卡子湾滑坡和八字门滑坡,经过库区二、三期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但自今年开始水库将发挥其正常的防洪调峰功能,上旬长江主汛期来临前,库区水位将从175米缓慢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汛后将开始蓄水回升至175米。水位的变化将会改变库岸地下水动力条件,根据专家预测和库区蓄水经验,库区沿岸地质灾害活动将增强,近10年内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库区地质灾害。因此,该地段仍为我市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二)清江沿岸地段。地质灾害体多集中在长阳自治县境内。总方量4亿余立方米,其中不稳定滑坡5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崩塌位于该段。经过该区段,沿线大型工程建设可能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由清江开发公司负责监测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体、白岩危岩体、杨家槽滑坡,近年来有明显活动迹象。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磷矿矿区。曾发生过远安县盐池河大型崩塌。省级及市级重点监测点县镇危岩体位于该区。随着磷矿采空区的不断增大,由于地应力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布,地质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四)煤矿矿区。涉及我市除市外的其他县市区。县的佛神岩崩塌、赵家岩—煤洞坡崩塌等位于该区。因地应力重新调整,该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四、年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对重点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力争20个重点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工程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相关工作。

(三)主要防治任务。

1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治理工程项目。要抓紧做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工程收尾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提前做好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准备工作。承担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县市区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对已完成尚未验收的项目要抓紧整理好各类工程资料,尽快组织验收。各类矿山企业要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乡镇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形情况分析,确定20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其中含省级重点监测点6处。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4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6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零星分散建房时,目前还难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当地条件,由国土所人员在申请宅基地时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村民正确地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7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8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已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要尽快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参与、推广示范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五)继续贯彻执行《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各地要按照要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征缴工作。抓好我市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

地质灾害预防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形成条件

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北部山区属大瑶山余脉南坡,本次工作区范围为平南县全境。平南县境内没有铁路通过,县域内交通均为水路、公路,水陆交通方便。平南县降雨充沛,各地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2500mm,平南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浔江横贯县境内之中部平原,境内全长44 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28亿m3。

一、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期全县共发现154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4204户共计81545人,设置避灾安置点445处,安排1367个监测人员,设置应急避险预案154份,近年来新增隐患点44处。本次实地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33处,其中崩塌269处、不稳定斜坡44处、滑坡205处、地面塌陷14处、泥石流1处。根据统计,平南县533处地质灾害点中处于不稳定的有338处,处于较稳定的有80处,处于稳定的有115处,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表(表1-1)。

表1-1平南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害易发程度分区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面积(km2)

发四灵村-双鱼村花岗岩高易发区302.67

高平村-大鹏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31.96

马练乡-福平村碎屑岩高易发区462.50

蒋村-金龙村碎屑岩高易发区136.23

平山镇-大坡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56.09

发桂榄村-沙冲村花岗岩中易发区77.64

新利村-滕旺村碎屑岩中易发区101.03

潭龙村-供月村碎屑岩中易发区52.78

思界乡南荫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8.36

丹竹镇上湾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45.78

大新镇新和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9.59

发民安村-蓝田村低易发区496.24

新坪村-围塘村低易发区51.12

不易发思旺镇-大新镇不易发区956.69

合计2988.68

二、平南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2.1降水影响。花岗岩全风化残积土层的厚度大,全风化花岗岩土含砂颗粒,含量较大,因此其具有砂和土的特性,降雨时雨水下渗,土体含水量增大导致土的性质发生变化,土质强度降低。影响平南县水文地质的原因主要是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降水量的提升而造成的。因此,在强降雨时,在全风化残积土表层,厚度多在2m以下,易發生崩塌、滑坡。

2.2地表水渗透作用因素。砂页岩等碎屑岩分布区强-中风化残积碎石土一般厚度较小,碎石含量较高,透水性好。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水很容易穿透碎石土层,到达某一相对隔水的结构面,并在结构面上积聚,使岩土软化,自重增加,摩擦阻力减小,动水压力及静水压力升高等,从而有可能导致岩土体发生崩塌或滑坡。

2.3人类的工程活动。平南县大都地处丘陵、中低山地区,地质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基本都要人工切坡,形成高陡人工边坡,遇到原来相对平衡的土层因人为建筑的破坏造成失衡时,便松动下滑,发生滑坡或崩塌的灾害。

2.4地震的影响。据《广西地震志》记载,自1674~1937年,平南县共发生有感地震3次,各次发生的时间、位置与震级一般在3~4级之间,地震主要发生在南北向断层之间的断块上。这表明上述的这些断层近期仍在活动,但断层活动并不强烈,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按照《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本次调查,发生在断裂带上的害灾点仅零星分布,县内断裂对地质灾害影响一般。

三、平南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2006年广西第四地质队已进行了1:10万平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针对本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本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3.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在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方面,同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广西省此项工作开展还相对滞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对滑坡动态的监测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面位移监测阶段,而泥石流监测方面,还没有建立几处正规的监测点。平南县情况更是如此,对地面塌陷的监测多以目视检查为主,可见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完成。

3.3加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致灾过程的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是地质灾害形成、发展和致灾的全过程,要正确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防、预报和有效防治,必须认真研究其形成机制。由于不同灾种、不同地点、同一灾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千差万别,要掌握规律,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只有掌握了形成机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四、结语

地质灾害在平南县区域较为发育,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大。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平南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科技投入、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几项防灾措施,进行实时监测、要科学合理的治理方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采用“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使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广西地质勘查总院.2011

[2]熊毅.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南方国土资源,2007,(8):35-37.

[3]顾茜茜.软土地基变形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J].广东科技,2010,14(6):31-33.

浅析煤矿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 第4篇

1 煤矿地质灾害的分类

1.1 开采过程中地质沉陷造成的灾害。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 沉陷开采出煤矿之后, 由于自然平衡性作用的存在, 开采过的地方的岩体的原始应力将会受到破坏而使新的应力重新分布。这样将会出现岩层和地表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移位、变形和大面积裂开等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1.2 开采过程中滑坡造成的灾害。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 常常会发生滑坡的现象, 这是由于开采煤矿和堆放研石不当, 导致斜坡的原始平衡受到破坏作用, 最终使滑坡灾害发生。有关统计表明, 在我国煤矿行业中, 发生滑坡灾害直接导致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1.3 开采过程中瓦斯与煤尘发生爆炸灾害。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最严重的安全问题就是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爆炸威胁。瓦斯气体, 是一种在引火源存在的条件下, 聚集达到一定浓度而发生爆炸作用, 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也即是沼气。主要产生于煤层或围岩中, 是一种有害的气体。当瓦斯气体发生爆炸时, 其强大的爆炸应力会对人员造成伤亡, 同时也造成设备的严重损坏, 并且在爆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连锁的爆炸反应, 其破坏性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1.4 开采过程中发生矿井突水灾害。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发生煤矿突水是偶然的, 其作用凶猛, 在瞬间涌出大量的水, 它是直接导致煤矿巨大损失的重要问题。

1.5 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其他灾害。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安全隐患。例如“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会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还有大量的瓦斯、烟气和粉尘在抽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险, 以及煤火引起爆炸。

2 地质灾害监测

2.1 对变形情况进行监测。

变形情况监测主要是对位移信息变化的监测。监测的主要范围包括相对地表、绝对地表和深部位的全方位监测, 现阶段该技术还未完全成熟, 但是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所以在地质灾害的监测上应用的比较多。通常, 通过对变形的监测, 可作为预测和预报的重要依据。

2.2 对物理与化学场进行监测。

任何物体都有它独特的物理场和化学场, 通过对灾害体在物理场和化学场变化的不同信息可以将其监测出来。在检测的基础上可以将应力、地声、放射性元素等因素考虑进去。而在当前, 在滑坡的监测表明, 地质灾害发生时会产生有害气体, 对物理场和化学场作用产生特殊变化, 而这往往可以与灾害体的变形破坏相联系在一起。

2.3 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由于地下水会随着灾害生成而

发生一定变化, 根据地质灾害在形成和发展与地下水活动有关联作用, 从而在地下水的水位的高低、空隙水压力的大小来进行监测。

2.4 对地质灾害诱发因素进行监测。

降水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监控主要就是是对地下水活动的监测, 并且,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主要的监测部分。

2.5 对煤火进行监测。

煤火也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一个因素, 通过现代高科技遥感探测技术对煤火的机理进行技术分析, 得出的相关数据表明, 煤火存在一定的构成方式:煤层在自燃的过程中会有烧变岩产生。, 而在其自燃熄灭后, 在一定的时间内, 烧变岩与正常存在一定的温度差, 从而构成区域热异常现象, 最终, 热异常会消失。

2.6 监测地质灾害的其他方法。主要利用地质雷达、钻孔和红外探测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同时, 还应该对地质进行勘探。

3 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1 预防沉陷灾害。

由于矿区条件的不同, 那么在沉陷灾害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在预防沉陷灾害上, 矿区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地面移动监测站点, 定期进行观测, 并记录整理好数据, 及时分析数据上的变化, 总结沉陷对地表所造成一系列影响的规律, 得出有效预测沉陷状况和破坏作用的大小。

3.2 预防瓦斯与煤尘发生爆炸危害。

瓦斯气体和煤尘发生爆炸的根本原因是瓦斯气体和煤尘的聚集浓度, 当他们的浓度聚集到一定范围时, 爆炸就可能发生。那么, 在预防瓦斯气体和煤尘发生爆炸, 前提是要控制瓦斯气体和煤尘的聚集浓度, 则应该进行通风的控制和管理。其次, 还要对瓦斯气体和煤尘进行定期抽查, 降低爆炸风险。第三, 要加强管理工作, 杜绝引火源进入矿井下。第四, 在设备的管理上也不能疏忽,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尽可能避免瓦斯气体和煤尘的爆炸风险。

3.3 预防矿井突水灾害。

对于矿井突水灾害, 我们有前车之鉴, 它能给煤矿行业带来严重的灾难, 其后果非常严重。在预防矿井突水灾害上, 要通过有效的, 具体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 将问题表现在图纸上。同时, 要注意平时矿井突水要发生的各种现象,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机械设和人员的安全。

4 小结

当前,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主要还是依赖煤矿资源, 而随着煤矿资源的大幅度开发, 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大。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煤矿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性也必须受到重视, 通过对煤矿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预防, 将安全隐患排除在外, 最终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 第5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安环﹝2015﹞5号 关于切实做好2015汛期安全生产、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工作要求,城外诚项目部对施工作业现场以及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宿舍区等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落实文件要求,项目部紧急召开了学习文件精神和活动开展与具体部署的会议。明确了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项目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胜国

副组长:王明江,王光辉

组员:车建波,张春香,杨玉萍,闫进忠,高强,汪春燕,宋明霞,史洪雨,董红,王龙,王磊,彭越,曹银华,杨杉杉。

二、检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本次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以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区办公室以及劳务队生活区宿舍等区域为检查重点,全面排查上述区域是否存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经过排查,施工现场排水设施不完善。根据文件精神,项目部要求施工队立即按项目部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报项目部验收,经项目部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现场验收,整改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三、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实效

项目部制定了防汛值班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值班期间保证电话畅通。值班表在公示栏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员工宿舍等区域进行全面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做到及时整改,并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防汛值班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与各方沟通,及时掌握灾害性天气。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向生产和生活区域人员通报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对项目人员和劳务队人员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制定应急演练计划,运用综合演练、桌面演练检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城外诚项目部

地质灾害之痛 第6篇

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不久,地球就又经历多次“震怒。:智利8.8级大地震、海地7.3级大地震,还有我国青海玉树的7.1级大地震。

放眼全球,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地方遭到高温炙烤,另一些地方洪水肆虐,由此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加剧了洪灾的破坏力。

回望中国,各地的灾害也是此起彼伏,众多潜在的灾害更是成为悬在人们头顶上的利剑。

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之后,有专家称,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连发生的诸多灾难不免令人困惑:今年上半年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0倍,灾害如此集中爆发,原因何在?这些地质灾害中,有三分之一发生在人们已经确定的隐患点之外,让人防不胜防,这是为何?有些地方原本是汶川大地震时的重灾区,为何祸不单行今年又遭重创?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慢慢了解地质灾害吧。

灾难频发的原因

2010年,因洪水暴发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业界合称其为“崩滑流”)。通常来说,这三类灾害都是突然发生、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到的,我们称为突然性地质灾害。可是,这样的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天”、“地”、“人”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天”是指天气,一般指暴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等,它们通常起到诱发作用,并且决定了地质灾害分布的时间规律。从我国历年的统计数据看,一年12个月中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9月,尤以27~8月频次最高,其在时间上与各地区的雨季基本吻合。

“地”是指地质地貌条件,它决定了灾害发育的程度和特点,也决定了灾害分布的空间规律: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样的灾害基本上都出现在山地环境中,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

“人”是指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对地质环境的扰动破坏加剧,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也加大了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可能性。

今年的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问题,当然应首先归咎于极端的天气气候变化,暴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是罪魁祸首。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应负一定责任。研究发现,1998年之所以出现危害巨大的洪灾,除了长江流域降雨量比较大之外,生态失衡也是重要诱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长江流域植被、湿地的破坏,降低了自然界的水源涵养调节能力,加大了地表径流,进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时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盲目围湖造田使得大量湖泊萎缩、干涸甚至消失,结果使得自然环境的调洪能力直接下降。据调查,目前我国有近70%的城市受到各种灾害的威胁,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如果要保障城市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地质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

有报道说,截至2009年,我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 82%。这里所说的灾害隐患指的是什么?在现实中,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自2004年3月1日起,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并要“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应包括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以及防治措施等内容。

实际工作中,地质工作者以“望、闻、问、切”的调查方式为主,并结合钻探、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解译等手段,所成的结果一般是比例尺为1:10万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上面标注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类型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灾害隐患点。

以泥石流调查为倒,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当地的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地层岩性、地質构造、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分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等等。然后根据《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对最后调查的结果进行打分,依据总分的多少并对照《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将某地列入高易发(严重)、中易发(中等)、低易发和不易发四者之间的一种。最后,根据灾害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区进行分区,将其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类;如果某地没有灾害发生,则被列入非易发区。

今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发生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资料显示,此次重灾区之一的舟曲三眼峪沟过去曾三次暴发泥石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断定为泥石流易暴发区,2003年被地矿部门认定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见这次灾难其实早有警示,只是发生得太突然让我们猝不及防。

既然地质灾害区划图上对地质隐患点都作了详细标注,那我们是不是拥有一张地质灾害区划图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所谓的高、中、低都是相对的,高易发区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也不代表灾害一定不发生,这是一种概率统计的方法,因为对地质灾害预测的最大困难就在于虽然我们能够确定哪个地方可能发生灾害,但何时发生仍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同时,地质灾害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高、中、低易发区也会互相变化。

事实上,如果只将眼光放在危险性高的地方,而忽视了极端特殊因素可能导致的灾害发生情况的变化,往往是要吃苦头的。像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给突发地质灾害创造了条件,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居然都发生在隐患点之外,实在是出人意料。

截至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24万处隐患点,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100多起,避免了23

万多人伤亡。

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阅,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再加上现有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的限制,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详细分布和精确程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灾害链效应

近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得汶川有些灾后重建成果毁于一旦。四川绵竹清平、汶川映秀、都江堰的龙池3个乡镇,都曾是地震重灾区,也是今年8月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在地震发生后,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房倒屋塌引起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情况,其实这只是地震灾害的一种形式,即原生灾害。除此之外,地震还有两种破坏形式,一种是次生灾害,如地震使水库大坝溃决引起的灾害:另一种就是衍生灾害。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灾害集中暴发,就可以看作是地震衍生灾害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灾害还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

这场灾难也提醒人们,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的目光不能只是集中于治理该种灾害本身,必须充分考虑到灾害之间的连锁反应,即灾害链效应,防止灾害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因为这种灾害链效应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还是处于潜伏状态,难以确定何时会突然暴发,造成危害。

灾害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灾害能够引发出一系列灾害,并從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就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一连串的反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9.O级地震,这场地震居然引起了威力惊人的印度洋海啸,波及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死亡,其中,因海啸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于地震者。

在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其中规定,需要在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基础上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明确要求,灾后重建的城镇村选址,必须切实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排危除险。

可是,一些地震灾后重建的新区竟然再次蒙难,这着实让人心痛。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期,人们首先应该作的工作就是避灾,即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选择适宜区域。我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也必须经过这样的科学论证,即通过权威部门出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方可进行规划建设。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要作出评价,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为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未经评估的选址不得纳入到规划中去。

然而,灾后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缺乏新选城址的土地;其次,我们中国人对家乡都怀有深深的眷恋,故土难离,重土难迁。如果在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发现了地质灾害隐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搬迁避让,可是相对于长期自然形成的居民点来说,搬迁所需的新选城址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来知灾害。在找不到出路没地方可搬的情况下,那就只好千方百计去防灾。如我国西南有些地方,山地多平原少,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在不断发长壮大之后即使发现有灾害隐患也是难以实施移民搬迁,如若防灾不慎便有可能惨遭不幸。

舟曲,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小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但当地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人口却在不断增长,舟曲城区东西不到2千米,南北不到1.5千米,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人口却接近5万,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和兰州相近,只因这里山地多平地少,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极其有限。尽管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专家建议舟曲搬迁,但新选城址问题难以解决,原址新建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前治理灾害及隐患,将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方可保障一方平安。

浅谈如何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7篇

1 煤矿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煤矿地质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害, 不仅仅会威胁到采掘人员的安全, 同时还会令经济受到损失, 其主要产生的原因是人类采煤过程中的开采活动对地质造成了破坏, 由于受到破坏的地质无法保持原有形态而产生变动形成的一种现象。煤矿区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地下水位人为性的下降、地表凹陷以及水土流失, 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采掘煤矿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地质层的石头造成的。而煤矿常常发生的山体滑坡、地震以及瓦斯爆炸都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煤炭行业不仅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 此外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 因此煤矿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 煤矿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煤矿地质灾害可以根据发生情况和发生时间不同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开采中潜在的灾害, 第二种则是开采后的潜在威胁。无论是哪一种隐患都为煤矿的开采造成了影响, 有些隐患的存在甚至是会危及开采者的生命安全。对于矿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另外地质灾害的产生范围较广, 对于一些特殊煤矿区域, 地质灾害会直接危及到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因此, 文章通过以下论述对煤矿开采中经常会存在的一些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相应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建议, 希望对隐患的消除有所帮助。

首先,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石头的不规则堆放, 破坏了原来的山体的受力平衡, 使得山体滑坡时有发生, 这种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能够达到上亿元。另外, 开采煤矿的行为掏空了地表以下的煤矿, 导致周围地质环境的改变, 平衡被打破, 开采的过程中对于石头的破坏会造成地表发生移位, 并且开采量以及开采深度越大, 会遇到地下水脉, 因此就会对地下水进行排除, 这就对地下水分布造成了影响, 导致了地下水枯竭。而水力坡的加大会造成地表下沉。

最后一点, 也是经常发生在煤矿开采中的问题, 矿井的突水现象, 这也是一种突发性现象, 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但后果却十分严重, 并且会导致地质变动而产生地质灾害。矿井的突水是在多方因素影响下的共同结果, 因此在开采前的勘探设计以及开采中的技术应用上都要将矿井的突水现象考虑进去。煤矿矿井突水会对煤矿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煤矿在开采完成之后, 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导致闭坑后的安全隐患。煤矿的突水会对矿井的正常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而煤矿的主要经济效益就来自于矿井的出煤量, 若是生产环节出现问题, 煤矿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影响。

煤矿开采完成后的矿井在闭坑之后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 就会存在很多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的安全隐患。另外, 矿井的开采范围其实是很大的, 并且又由于是在地下, 很多隐患的存在都是隐性的, 开采后闭坑的矿井会产生一些地下裂缝, 从而导致地表的坍塌,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 由于地表坍塌造成的地表紧密度的改变会存在发生泥石流的隐患。地下开采在闭坑之后, 地下裂缝会导致地面坍塌继而发生泥石流灾害, 这些灾害都是发生在开采之后的, 具有突发性, 会诱使灾害再次发生。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复杂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集合造成的。由于煤炭需求量的增加, 使得煤矿的开采幅度不断的加大, 地压力就会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从而产生灾害。另一方面, 开采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开采过程中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 违章作业屡禁不止, 这种重视开采量而忽视了环境以及资源储量管理的行为导致了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所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全民范围内宣传安全知识, 让这些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在人群中不断普及,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各个镇、县、市的政府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到防灾治灾的过程中来, 全面了解灾情, 防患于未然。其次, 开采部门要合理的开采煤矿资源, 不能没有节制的乱加开采,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环境负担, 遵循《环境保护法》,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采, 煤矿管理人员也要做好开采安全工作规划, 在人群多易发生灾害的地区, 做好防护措施, 确保人员安全, 不一味的谋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求长远发展。而且为了防止瓦斯爆炸, 开采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矿井内空气的流通, 不能使得整个系统处于封闭的环境, 保证通风性良好。

最后, 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煤窑负责人员要定期的检查煤矿工程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开采地区的地质特点, 根据地质特点来制定开采计划, 确定不安全的开采因素, 把灾害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不同的施工措施, 按照施工步骤, 严格施工。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废弃的矿山会造成环境压力, 目前我国的关于煤矿开采地质灾害的防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相关的措施政策还比较片面, 只考虑了安全因素, 而没有综合考虑煤矿开采后生态系统如何恢复的因素。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我国应该对废弃的矿地进行再次开坑, 降低损失。

3 结束语

导致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开采幅度加大, 使得地压力发生变化, 引起灾害。一方面是因为开采体系不规范, 没有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开采, 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略安全, 违章作业, 不加节制的开采, 造成环境负担过重, 资源损失大。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采掘的技术还不够先进, 以及开矿当中的一些管理力度不够, 对安全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煤矿采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隐患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问题, 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不同煤矿的地质条件都是有区别的, 导致煤矿地质灾害因素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 是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 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采取相应的措施, 维持生态平衡。

摘要:煤矿安全是煤矿生产中的首要问题, 但是由于煤矿所在的环境以及地质特征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所以地质安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只有地质环境稳定安全, 煤矿的安全生产也会相对有所保障。煤矿生产中的主要安全问题来自于地质灾害, 不但在经济上给煤矿企业带来损失, 同时给生产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文章主要结合煤矿生产中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论述, 用以研究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予以确保, 最终实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发展状态。

关键词:煤矿生产,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立民.浅谈加强煤矿地质工作预防安全事故[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08) .

地质灾害预防 第8篇

选址因素

影响普通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外部因素有宏观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并且经济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中, 宏观经济因素考虑的较少, 而自然环境因素将被重视, 如气象条件, 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等。从内部因素来看, 由于在应急物流配送的过程中, 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通常是物流配送的实施者, 所以与商业物流相比, 一般情况下, 经营环境因素也不是配送选址所考虑的重点。而应急物流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社会的稳定性以及营救的有效性。

安全因素中, 选择三个指标衡量。一是气象条件。考虑本文研究在地质灾害情况下的区域应急物流中心选址, 区域气象状况是安全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生之后, 各地区的地质状况不尽相同, 应急物流中心选址要尽量远离地质状况不好的危险地区。三是水文条件。在发生灾害之后, 可能会伴有疾病、瘟疫等危害, 选择安全的水源地是应急物流中心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经济因素主要从损失的预测和运行费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技术因素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需求量大小, 需求量大小的统计和预测是有效实施救援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需求的急迫性, 运输和发放应先考虑最急迫的物资。一般来看, 一次性消耗的物资在灾害发生后都比较急需, 如食物、药品、饮用水等。可多次消耗的物资在应急救援时可以后续补给。三是运输延误, 灾害发生可能造成道路交通不便从而导致运输延误, 准确判断并减少延误是救援成功的关键。社会因素选择两个指标:一是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损毁比较小的地区有利于应急物资的快速送达, 更容易展开应急救援工作。二是与其他资源的协调性, 因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是临时建立, 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必须与其他资源协同工作。

区域行政中心一般在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比较完善, 这对于整个救援管理, 物资的运输, 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都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但是在地质、地理上却不一定是区域内最优的, 一般在救援时就认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在行政中心, 而且实际的救援大多都是这样进行的。但一些突发事件如:行政中心发生了极严重的灾害, 不能承担起物资收集运送的任务, 这样就必须重新规划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如果事先缺少这方面的准备, 那么整个地区的救援工作则失去了核心。为了给救援工作提供更多选择, 也为了更加科学地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区域内可能的配送中心评价, 所以行政中心应该作为一个待评价的结点参与到区域内配送中心选址之中。综合起来, 安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

选址方法

通过专家打分, 再输入SD软件中, 经过计算, 最终得到极限超矩阵, 得分整理如表1。

通过极限超矩阵可以看出, 综合来看, 损失的预测、地质因素和需求的急迫性在选择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时候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这里对于损失的预测不仅包括了财产、经济, 更重要的是受灾地区人民生命状况, 地质因素是发生在灾后的, 与原有地质相比变化较大, 所以也需要重点考虑;需求的急迫性在于为灾区提供急需物资, 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在考虑应急配送中心时也应该重点考虑。考虑到在应急的状况下, 合适的水文条件可以减少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本身运行所需的资源。所以, 水文因素对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选择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 运输的延误权重是最小的, 这是因为在灾害发生以后, 成功的运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运输延误的测试变得很困难, 而且在选择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之前, 受各种因素如气象和信息传递的因素, 一般都是沿用以前的道路作为运输干道, 当道路遇到堵塞塌陷时, 更多的是直接进行修复。所以说, 在选择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时, 运输延误的重要程度稍弱一点。

应用范例

选取陇南八县一区作为九个方案, 这九个方案对应网络层因素进行评分, 在评分时采用专家打分法, 采取“越大越好”的标准, “好”指的是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受灾的程度较小。气象, 水文的因素在九个方案中的得分是相同的, 因为陇南九个地区的气象状况变化不大, 由于本文采用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案例, 所以损失的预测在事后无法评判, 故认为九个地区处于同一水平;选取的九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能够承担建立一个临时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所以也认为差别不大;运输延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此次地震中只有礼县、宕昌县受灾较弱, 所以其余七个地区在交通运输上的状况是相同的, 综合可得各方案评分表 (表略) 。

将各方案评分表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结合表1计算可以得到陇南市各县区综合得分表。

从表2最终的权重来看, 成县处于一个领先的位置, 虽然有个别方面如经济能力不如武都区, 人口数量也不是最多, 经济排名也并非最好, 但综合地质灾害下特殊情况下的要求考虑, 成县作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最佳地点, 会给该地区救援任务的有效展开提供极大帮助。再与实际救援相比, 地震发生后, 由于灾情比较严重, 为了尽快将救援物资运达受灾区, 物资尽可能依赖铁路, 即分别运抵成都、甘肃的天水、陕西的略阳县, 因为陇南市 (武都区) 是该地区的行政中心, 所以在救援时, 物资的送达应以此为中心, 也就是作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然后向其他地区分发救援物资。但从实际灾难程度来看, 靠近四川的文县和陇南市区损失比较严重, 所以陇南市已不能作为区域配送中心了, 而成县位于救援力量的中心位置, 也基本位于陇南中心, 而且距陇南市 (武都区) 也不远, 所以, 成县应该作为陇南区域内的应急救援中心。

地质灾害预防 第9篇

1 输电线路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原因

1.1 主观原因

由于人为施工不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为施工不当使周围环境受到破坏, 被大自然惩罚, 而人为施工不当主要有, 线路施工导致地质环境变化, 在输电线路施工完成以后, 由于塔基的重量使山坡体应力变化, 特别是对有坡度的坡体, 下方坡体的荷载会增大, 使山体发生变形。工程结束后人们又在地面上开始了开荒和种地、破坏植被等活动, 都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而且施工时如果没有将塔基周围弃土处理妥当, 把土层随意堆放, 尤其是在塔基下方的坡体, 受到降雨影响, 就会对下方坡体造成频繁冲刷, 导致滑坡与垮塌的发生, 这些地质灾害都会对输电线路产生很大的威胁[1]。

1.2 客观原因

如果输电线路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那么出现的原因就可能为:输电线路通过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 而且地质结构不稳定, 例如:山体岩层的结构已经破碎, 加之山体坡度较陡, 常有崩塌与山体滑坡发生, 输电线路经过区有可能处于常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 山体受到雨水频繁冲刷,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2]。

2 输电线路减少地质灾害影响的预防对策

2.1 做好工程设计前的地质勘测

输电线路在建设前要做好地质勘测及设计, 施工时也避开复杂地质区域。了解输电线路施工周围环境的地质情况, 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现场勘测。施工前一定要做好现场勘测工作, 与资料进行对照, 对施工沿线地质和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过监测设置, 例如:GPS测量仪器等的应用, 使资料逐步完善。施工前的勘测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使勘测精确度得到保证[3]。

2.2 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 对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输电线路建设可以按工程设计的图纸完成, 对于施工中各环节都要严格监督, 验收合格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输电线路的建设有施工面积大、范围广和难度大等特点, 而施工现场又很容易发生意外, 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要及向上报, 研究后提出具体的措施来解决,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监理要发挥出作用, 引导施工企业科学的开展施工, 不能破坏周围环境。控制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因素, 对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4]。

(1) 对滑坡的防治措施

输电线路建设要观察滑坡土层是否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施工时要对土层进行基础的处理与防护排水, 使变电站与塔基周围可能沿基岩面滑动的土体得到控制。关于滑坡可以使用以下防治措施:

削方减载:可以消减产生滑坡的物质, 增加可以阻止滑坡产生的物质, 减缓边坡坡度。削方减载应用的效果和消减填位置有直接关系, 还会受场地条件和坡体岩性方面限制,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推移式的滑坡。

全方位排水:通过截水勾与排水沟的形式, 降低了孔隙的水压力, 同时提高了抗滑力, 特别对于大型滑坡有着很好的整治效果。排水体系的应用, 出现了泄水通道和盲沟, 在一些大型滑坡的治理中还会把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的系统相结合, 形成了立体的排水网, 更好的完成滑坡的治水[5]。

支挡结构:使用支挡结构可以改变斜坡的几何形态或者排水不能保证稳定的区域, 通过这些支挡结构完成对滑坡的整治。

(2) 对崩塌的防治措施

按照崩塌的形成条件, 对崩塌治理的措施在排水与边坡裂隙这两方面分析防治的措施, 有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刷坡:沿线坡体一些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而且风化破碎并不严重的一些危岩体和受到严重破坏的风化表层及不稳定区域, 可以全部清除掉, 再放缓边坡。

镶补裂隙:坡面出现垂直和斜向、顺坡裂隙十分多, 而且很细, 勾缝深的位置可以使用灌浆的措施, 在局部坡面由于塌落或者风化的差异会形成一些空洞, 内部使用干砌片石完成填补, 再使用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对抗风能力不强的泥岩等一些软弱岩质边坡, 将危岩清除之后, 就可以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封面, 使用主动防护网进行防护。清除具有明显危险性的危岩体之后, 可以对沿线倾倒和拉裂破坏等危岩体进行锚杆的锚固措施。对水流体系也要有效的疏导, 在边坡可以设置一些截水沟和排水沟等设施。一般在降雨比较集中时间段, 要做好边沟与排水沟及涵洞的杂物清理, 使边坡的排水保持通畅[6]。

(3) 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注浆加固:在确定岩溶发育范围之后, 可以按照塌陷的情况和岩溶发育范围, 对需要注浆加固的地段进行确认。支撑加固:溶洞过大, 可以使用支撑加固的措施, 以支撑墙加固和支撑柱加固等完成支撑加固。加固的同时, 还要限制输电线路附近的地下水抽取, 对一些新、老地面的坍洞与塌陷要及时的回填。

2.3 输电线路工程在竣工时要处理好工程遗留的问题

工程竣工阶段是输电线路建设最后的环节, 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要做好工程竣工后的工作, 解决工程施工后的一些遗留问题。竣工要按照合同的要求操作, 对于有可能会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都要认真排查, 例如:对塔基的周围要考虑好平整, 如果发现问题, 要及时解决和处理, 防止出现竣工后的遗留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工作, 可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当输电线路工程完成建设, 一定要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的管理工作, 使输电线路保持着正常的运行和正常的维护。

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可以建立起该工程专业的地质灾害电子档案, 将地质灾害具体发生的频率和所有地质资料都要进行建档, 按照资料对一些常见与频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对于一些常见与频发的地质灾害也要做到重点监视与有效措施的预防管理[7]。

提高输电线路巡视和检查的力度, 对线路周围地质的变化要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为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输电线路要定期开展巡查, 这需要输电线路正式投入使用后开始执行, 每月都要对线路完成巡视, 对线路和设备所有的运行情况都要检查, 而且要提高线路附近环境检查工作, 尤其是周围地质环境的变化, 一定要做好记录。按照实际的情况开展不定期的巡视, 例如:雨季来临或结束之后都要进行巡视, 检查防洪设施和排水沟是否正常。对地质不良地段也进行重点巡视, 一旦发现地质环境的变化就要及时上报, 以一定的措施采取地质灾害的防范。在输电线路巡视上要坚持巡视和维护结合的原则, 对大范围的输电线路巡查, 不能仅靠专业人员来完成巡视, 很难及时完成任务, 所以, 一定要调动周边居民工作积极性, 开展护线工作, 对线路开展不定期的巡视。由于周围居住的群众更了解当地的环境, 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线路的检查, 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及时解决。加强宣传工作, 使周围居民了解输电线路维护的重要性, 提高群众对线路的检查能力, 以群众的力量完成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维护, 不过维护工作还是要以专业人员的巡视为主, 以周围居民的护线工作为辅, 才能使输电线路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因素影响, 输电线路的建设经常发生地质灾害, 导致输电线路在建设和运行中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所以, 分析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通过勘测、设计、控制施工质量及做好后期的线路维护和管理等方法, 可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带来的不良影响, 使输电线路实现正常的建设和运行, 使我国电力行业保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坚.500kV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后架线施工技术[J].电力建设, 2010 (5) .

[2]魏长喜, 毛小虎.高海拔5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分析[J].四川电力技术, 2011 (9) .

[3]赵文廷, 卢毅.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J].中国建材资讯, 2012 (5) .

[4]谭瑞山, 王星运.基于MAPGIS的湖北电网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 28 (10) :9~14.

[5]张祖培.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J].国际学术动态, 2011 (5) .

[6]胡毅.输电线路运行故障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地质灾害预防 第10篇

一、常见的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及成因

由于我国较为复杂的基本地质条件, 也就产生了较多的地质灾害, 无论是山洪、泥石流、地震还是山火、大风、地质沉降等, 都会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较大的威胁。因为我国地幅辽阔, 所以输电线路的分布也比较广泛, 输电线路遭遇地质灾害的现象出现的也较为频繁。常常在雨季期间, 加之地质脆弱山体结构破碎, 会频繁发生山体滑坡垮塌等, 致使输电线路受损, 供电中断, 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常见的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较为破碎的山体岩层结构, 及较为脆弱的地质结构造成的。在输电线路的管理过程中, 不能注重地质结构以及所在区域的灾害情况, 都会致使输电线路不能够安全输电, 产生电力故障等问题。

输电线路处于违法开采的矿区采空区, 塔位地面可能存在明显的裂缝, 当坡体产生裂缝后, 地表水体沿着裂缝下渗, 遇到下部隔水层, 会在地面裂缝中产生强大的裂隙水压力;地下水沿着隔水层顶面径流, 软化岩体, 会造成斜坡岩土体力学性质明显下降, 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 且发展速度快, 突发性强, 若出现滑坡可能造成输电线路倒塔。

除此之外很多的地质灾害并不是由于自然天气气候, 往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施工。因为施工方法的不规范, 输电线路施工的不恰当引起相当一部分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的变化, 例如因为施工或是庄稼种植而造成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也易产生山体滑坡的现象。还有因为塔基自身重量以及废弃土不正常堆放等原因也会造成地面沉降, 产生相应的地质灾害, 以此影响目前的输电线路安全。

综上所述, 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很多, 其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城灾害成因也不仅仅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造成的, 同时也存在着人为因素, 我们要明确这些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成因, 以此寻求最合理的预防对策及解决措施。

二、预防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一) 进行输电线路建设前将实地勘察落实到位

勘察工作对于输电线路的基本建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仅能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 同时也能了解实际施工环境的基本地质条件, 为落实输电线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奠定相应的基础。

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 分类进行基本地质灾害资料的收集, 完善信息收集方式, 为提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提供可行的依据。明确好基本的水文、气象、地质类型及基本地貌等信息, 通过建设现场观测站对地质灾害进行可控监测, 并且及时记录, 以此促进对于输电线路的地质灾害风险的合理性规避, 将勘察工作落实到位的方式, 促进在输电线路安全方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 与相关单位及当地群众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与相关单位及当地群众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对于输电线路安全的保护, 规避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可以与当地的国土资源局与气象局及有资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取得联系, 寻求专家协助, 明确施工环境的基本地质地形和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基本状况。收集地质灾害的信息, 在了解信息的同时寻求当地政府的理解与支持, 也能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奠定沟通基础。

除此之外也要与当地群众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当地群众的理解与沟通能够促进对于输电线路的保护, 帮助其进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影响问题的上报。电力企业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当地居民的宣传工作, 强调输电线路运营的重要意义, 鼓励人民群众及时上报问题。在输电线路进行预防地质灾害的设计阶段, 就应该多方面与当地群众进行沟通, 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 听取专家意见的同时做好输电线路预防地质灾害的设计环节。

(三) 建立在输电线路方面地质灾害的基本预警制度

建立良好的输电线路安全方面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制度,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其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切实落实好相应的联动机制, 与当地的国土资源局与气象局及有资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建立好联系的方式, 多层联动确保人身安全, 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工作, 降低输电线路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影响, 除了准备好预备品等, 还应该提前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 多次进行应急演练, 以此来应对相应的停电事故等。

(四) 完善对输电线路的检查与维护环节

输电线路的检查与维护环节对于输电线路在地质灾害的整体预防过程之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灾害频发期间, 真正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检查力度, 增加维护频率, 能够促进输电线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 排查风险, 帮助输电线路的安全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也要进行及时的上报, 总结目前实际发生的原因, 针对季节交替的特定时间段以及特殊区段要加强检查, 完善好相应的评估检查机制, 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 划分好每一个单位部门及人员的责任范围与责任内容, 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明确责任, 并且敦促相应的部门去解决问题。以多个角度完善对输电线路的检查维修环节, 以此促进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的提升。

(五) 丰富地质灾害的预防手段

预防手段需要更为丰富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输电线路安全保护, 才能提升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仅仅是更新输电线路的基本电气设备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输电线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的, 还可以通过加强植被种植的方式, 以植被种植的方式来促进植被的加固, 防治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重施工方式及施工行为的规范性, 避免不恰当的施工行为而引起相应的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下水的治理、地表水的治理等也都可以考虑在内, 以丰富地质灾害的预防手段的方式, 促进对于输电线路的进一步保护。

(六) 采用科技手段在地质灾害区段监测杆塔倾斜及地质裂缝变化情况

在输电线路的矿区、采空区、沉降区、不良地质区选点安装杆塔倾斜在线监测装置, 实时监测杆塔倾斜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山体有裂缝情况下, 在裂缝处安装在线监测装置, 实时监控裂缝数据变化情况;必要时邀请有资质的地质专业专家, 采取现场查勘, 评估其地质变化情况, 预防在不知的情况下发生突发性倒塔、断线, 为提前制定整治方案提供时间保证。

(七)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输电线路因地质灾害倒塔、断线

根据地质专家现场查勘的情况, 并出具地质评估报告, 依据报告结论制定护坡、保坎的方案, 并在汛期来临前加快方案实施, 以确保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稳定;如地质情况复杂, 采取杆塔基础防护措施不能满足要求, 需对输电线路实施迁改, 制定迁改措施时, 需重点对其地质情况进行查勘、评估, 避免再次迁改到地质不稳定区域。

结语

随着电力行业的逐步发展, 对于电力输电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要在保证电力运输的情况下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安全保护。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 地质灾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输电线路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做好对于输电线路安全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目前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的基本成因, 我们可以通过进行输电线路建设前将实地勘察落实到位、与相关单位及当地群众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在输电线路方面地质灾害的基本预警制度、完善对输电线路的检查与维护环节、丰富地质灾害的预防手段、采用科技手段在地质灾害区段进行监测等多种方式加强输电线路安全方面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

摘要:输电线路作为保证电力生产质量, 进行电力运输的重要载体, 在整体的电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地质灾害等问题就会对输电线路安全产生影响, 其事故往往会带来较多的经济损失。所以针对目前地质灾害对于输电线路的影响方面, 如何落实预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本文将针对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安全的影响及预防对策的探索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 以此寻求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从而促进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地质灾害,输电线路,安全影响,电力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达朗.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安全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讨论[J].低碳世界, 2014 (17) :81-82.

[2]薛禹胜, 吴勇军, 谢云云, 等.停电防御框架向自然灾害预警的拓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16) :18-26.

[3]胡毅, 刘凯, 吴田, 等.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高电压技术, 2014 (11) :3491-3499.

地质灾害与生态移民 第11篇

且不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还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今天人类面临的地质灾害本质上是生态问题或生态灾难,应当以生态治理的方式来对待地质灾害,而生态移民可能是解诀问题的重要出路2_--。因为,无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大自然的因素还是人类的因素。发生灾害的地方有很多是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

说到生态移民,一是要有地盘,二是要有钱财。即使可以找到地方进行生态移民,资金也困挠着人们,这次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的舟曲就是一个例子。汶川大地震后地质专家就提出过警告,舟曲必须迁址,以免受到泥石流冲击。但是,由于舟曲迁址需要花费8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所以迁址的建议—直未被采纳。

其实,如果以人的安全和生命为第一,这些問题都不难解决。中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有可供生态移民的空间。资金的来源也不是问题,每次大灾难之后,国内外的捐赠资金都可用于生态移民。例如,目前仅中央和全国民众已向舟曲捐款逾两亿元。舟曲迁址所需费用应是绰绰有余。

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生态移民,把不适宜人类居住地的人群移居到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方能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问题。

地质灾害预防 第12篇

关键词:自然环境,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勘察技术,预防研究

我国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可谓是相当之高, 究其原因多数都是由地下水引发的, 地下水由于受到岩体的作用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由此可见, 加强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的, 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实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环境的保护, 因为只有不断加强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研究, 提高水文地质勘察技术, 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1 加强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必要性

1.1水文地质勘察是我国地质勘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是由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但是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1.2地下水是影响岩体运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仅会影响岩体的运动, 甚至会影响自然环境。尤其是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域,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更是加大。这就不断凸显出水文地质勘察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加强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是具有必要性的。

2 影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因素

2.1 地下水位因素

地下水位是影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主要包含地下水位的最高水平、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补给和排泄关系, 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等等, 这些方面都是影响岩土工程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1]。

2.2 地质条件因素

地质条件是影响岩土地质勘察另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地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运动的趋势、岩层的分布和运动等等方面, 都是影响岩土地质勘察的重要因素。

2.3 自然环境因素

当地水文的特征、降水量的多少、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而自然环境又是影响地下水的主要因素, 所以说, 自然因素也在间接的影响着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3 我国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

3.1 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技术

在开展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 首要环节就是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测定, 如表1所示, 为各种不同形式的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3.2 对地下水位的测定

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测定时,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在进行多层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测定时, 尤其重要的是要做好止水措施, 要将测定的目标水位同其他的含水层分离开来, 这是保证测定准确性的重要措施。其次, 在进行静止水位的测定时, 务必要按照含水层的渗透性, 给予地下水位一定的稳定时间。另外要说明的是, 如果采用泥浆钻进的方法, 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测定时, 要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的20cm处, 或者是经过洗孔之后再进行测定。

3.3 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

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是影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 进行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通常选取几何方法来进行测定, 并且在测定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对各个孔内的水位进行测定。其次, 对地下水流速的测定, 通常选取批示剂法, 或者是充电法来进行测定。

3.4 渗水试验和注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在进行渗水和注水试验时, 应该在度坑或者是钻孔中测定。首先, 钻孔法主要应用在试验深度比较大的情况。其次, 度坑法主要适用于对砂土和粉土、粘性土的测定, 并且测定方法也是有不同要求的, 应该采用试坑单环法对砂土和粉土进行测定, 采用试坑双环法对粘性土进行测定。

3.5 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在进行抽水试验时, 应该按照渗透系数的应用范围来进行综合的评定, 这是保证抽水试验测定的准确性的必要环节。另外, 在测定中通常要进行三次抽水试验, 并且要保证最大降深应该与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地下水位降深标高, 对每次测定都应该保证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一致性。在经过三次测定之后, 确定水位已经稳定的评定标准应该是动水位和涌水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的波动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6 压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在进行压水试验时, 首先应该根据整个工程的具体要求, 并且做好充分的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的收集工作, 按照资料中要求确定出试验的孔位。其次, 应该综合评定岩层渗透性和试验中需要保证的开始和最大压力, 确定压力的等级。最后, 可以按照压力与压入水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来计算出透水率。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阐述, 我们能够总结出,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应该不断加强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力度, 通过深入的勘察和研究, 找到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的规律和特点, 并且以这些特点来进一步带动我国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要求生产出适合的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和设备, 保证在测定过程中参数的准确性, 使水文勘察工作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梁祥, 刘友勤, 何彪.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4 (20) :45-56.

上一篇:少数民族会计论文下一篇:阅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