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2024-06-11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第1篇

一、课内阅读教学重视学生说的能力, 为学生的写做准备。

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 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 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由于说话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要立即作出反应, 因此经常锻炼说话, 提高说话能力, 可以为写文章打下良好基础。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也影响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 文思必然敏捷, 思路必定清晰;反之, 文章写得好的人, 尽管口齿未必伶俐, 但观点一定明确, 表达必定清楚, 绝不会有逻辑混乱的情况发生.因此“说”和“写”在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那种把“说”、“写”对立起来的作法是没有道理的, 是违反作文教学规律的。

1、利用语文学科的基础训练中安排的听话说话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基础训练中, 听话说话训练的题目是《听广播, 说要点》在进行教学时我就要求学生听广播时, 要边听边记住要点;说要点时, 要把故事的题目,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姓名,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扼要地说出来。说的时候, 要把消息的内容说清楚, 还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想。别的同学介绍的时候要认真听, 边听边想, 在别人说完以后, 可以补充说说自己的意见或感想。

2、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利用活动课举行故事会、演讲会、相声会、小品会、即兴才艺表演、即兴作文接龙等等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敢于说话、积极说话,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在班队课上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模拟的生活剧表演”。例如问路、解决邻里矛盾等, 让学生在娱乐中懂得应养成“语言文明、得体, 且表意清楚”的说话习惯。3、利用生生、师生互动的生成资源锻炼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

(1) 优化作文写作环境。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 允许学生大胆设想, 敢于质疑, 鼓励他们求异思维, 鼓励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提笔写作, 大部分同学都有话可说, 且语言流畅, 这时就会出现大批优秀的习作。

(2) 给予学生“自由”, 鼓励创新式的表达。以往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粗暴批改等现象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 是不足取的。只有给予学生写作“自由”, 才能使他们潜在着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释放, 才能使作文教学与创新教育接轨。当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有了新颖的构思, 教师要放宽对学生文章体裁、叙述方式等要求, 要鼓励他们选择采用最能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使其文章文情融合, 冲击读者的视线与心灵。

二、加强课外阅读, 丰富语文知识

我们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必须加强课外阅读。

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故事引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 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 就请自己来细细品味。2、巧借课文激趣。如教学课文《草船借箭》时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那请你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课外读物。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法, 品味性的精读法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强阅读能力

1、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 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 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 按照作者思想,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读出童声童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应该在平常课堂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有利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喜怒哀乐、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等方面去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把静止的语言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 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之中, 去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2、背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的背诵, 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记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接触了大量的美言名句, 一闪而过的美言名句只有熟记在心里, 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笔记本, 在读书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尤其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倡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拿着笔,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圈点划下来。摘抄阅读中得到的名言警句和精彩篇章和精彩的词汇。仅仅摘抄下来那是不够的, 摘抄下来的知识要经常拿出来读。只有接触的东西多了才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感触, 理解能力才会上升,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结阅读成果, 开展交流活动。小学生往往有喜说、爱说的特点。他们往往更愿意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一些新鲜发现或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毫不保留的说给自己的同伴听。这时, 我们便可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交流空间, 适当的开展一些交流活动, 从而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培养自由写作的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第2篇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应贴近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确实,孩子们从襁褓中开始牙牙学语,就享受着语言表达的快乐,他们乐此不疲的表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如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以来是我在实践中困惑且不断探索的问题。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研究课题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4、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克服惧怕心理。

2、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语言和写作技巧积累。

3、怎样指导观察积累,充实材料库,使学生有话说,说真话。

4、如何进行人性化的评价,增强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2、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3、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4、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提出新的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管理。请专家论证方案,申报课题方案,再搜集相关的资料,组织培训,推出研究策略、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2010.11—2011.7)实施阶段。在骨干力量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展开研究,认真做好阶段性课题的总结与反思,并编排《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论文集,完成《案例集》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阶段(2011.8—2011.9)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七、主要研究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先进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答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饿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提出“要写出城市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题,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任,作文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作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2、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无比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如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活动等等,切实提高学生苦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营造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样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谓放胆表达,旧司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题材,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舒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协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这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小学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字斟句酌。我们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倡导互批、自批和众批,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及调查报告

(3)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录4次。(4)相应的论文。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初探 第3篇

一、引导学生消除作文学习畏难情绪

许多时候,心理因素对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是普遍现象,如何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是开展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消除学生的作文学习消极心理。首先引导学生对作文学习进行了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作文学习其实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应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学生消除对作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其次,笔者将一些优秀的习作作为范文在班级进行点评,在优秀习作园地里进行展览,既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作文写作中汲取技巧,获得经验,同时也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让他们明白作文学习并不可怕,只要认真研究,一切难点都可以迎刃而解。另外,笔者还有意识地推荐学生掌握一些作文写作的技巧,如肖像描写中抓住几个有特征的点,人物事件描写中抓住详略安排,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例等等,通过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逐步缓解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

二、指导学生从文学阅读中汲取营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作文能力培养更为明显。许多小学生阅读的量偏少,有的学生到了中高年级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全,可见阅读量之少。笔者将阅读作为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将其融合到语文教学环节之中,融入教学目标要求之中,与其他学习任务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同督查,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并从文学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学期、每个月都确定一定数量、具体到篇目的文学作品阅读,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学生的世界,让他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其次,笔者对阅读做出了具体要求,在阅读理解的成效、阅读成果的积累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重点发挥读书笔记摘要的作用,让学生摘要精彩的语段、巧妙的手法以及合理的框架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借鉴能力。另外,笔者还经常组织读书笔记展览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以竞争性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消化吸收、迁移借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提高作文水平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每周的作文指导课,要想方设法丰富载体、拓展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见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既是积累素材进行改造运用的过程,也是语言组织能力的一次有效训练,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构思框架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提问,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思想、细节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表达,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写作技巧的吸收借鉴效果。笔者还利用早读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指定命题口头作文竞赛,当堂出题,一分钟时间考虑,按学号顺序轮流走上讲台进行即兴演讲。这样的口语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组织、材料构思、逻辑思维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技巧交流,相互交流写好作文的方法,以及开展自主评改活动,通过自主评改以及交流活动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

四、发挥文章示范分析形象指导作用

小学生作文指导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增强形象化水平,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把握写作要点,更快地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进行文章示范分析,示范文章选自于三个方面,一部分是教师写作的下水作文,另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写作的文章,另外还有从文学作品中选择的片段。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示范,都体现了不同的重点,每次的文章分析都围绕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如框架结构、细节描写、情感渗透等等,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范文进行深入分析,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领悟其构思的巧妙之处,这一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直观示范效果。每一次的示范指导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同类型文章的提纲撰写,将自己对范文分析的理解体现在提纲的设计上。提纲的设计除了展示文章的结构,还要详细说明其选题立意,将要运用的技巧手法以及选择的素材等内容体现出来。提纲撰写之后进行小组分析研究,集中大家的力量对写作提纲进行充分的润色、完善和提高,这也是进一步锤炼的过程。笔者还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提纲进行点评,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这一篇文章的写作构思,从不同角度与方面进行阐述。大家还要进行点评,以更大范围的智慧集中提高写作的技巧性,这一点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一、让作文走进自然, 贴近生活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开放的作文大课堂。里面有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许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几种名车的品牌, 可能不知道某种电子游戏的玩法, 也可能从未吃过肯德基。但他们知道什么鸟叫的最好听, 什么树发芽最早。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生动的生活空间, 他们还会许许多多城里孩子所不会的本领。因此, 教师应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写生”。

春天, 我带领学生奔跑在田埂上, 遥望哪麦浪翻滚的绿色海洋。徜徉在果园中, 感受花瓣雨的乐趣。挖野菜, 捋槐花。夏天, 我们沉醉在绿荫下听蝉鸣, 学蛙叫。秋天, 我们忙碌于农田之中, 感受丰收的喜悦。徘徊于林木之间看“黄蝶飞舞”, 摘果子, 采蘑菇。冬天, 我们一起打雪仗, 抓野兔。学生在快乐的经历, 真实的感受之后作文有写不完的话。这样的文章真实、生动,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生活的欢乐, 散发着花的芬芳和泥土的气息。

二、让学生学会“多愁善感”

要想使作文感动别人, 首先得是自己感动。古代仁人志士见花落而感慨青春易逝, 望月圆、月缺而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触景生情写下了多少千古名作。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善于用心, 用各种感官去感受生活, 去激发自己丰富的情感, 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性。春游的路上, 路旁的一棵小草引起了我的注意。“同学们, 看到这样的一棵小草你有何感想?”“我认为小草很痛苦, 它整天被人踩来踩去, 太可怜了!”“我很生气, 因为汽车扬起的灰尘遮住了小草美丽的绿色。”“我为小草骄傲, 它是多么的坚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我非常高兴。“如果你喜欢, 就把这棵不起眼的小草写到你的作文里吧!”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第5篇

摘要:激发兴趣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作文修改之中,更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是真正地让学生掌握作文本领的最佳途径。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习作时,往往无从入手,教师就必须给予引导和指点,让学生掌握修改方法,从而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之间的互动修改,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教学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从而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

关键词:作文修改兴趣方法能力

俗话说:“好文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修改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足够重视修改这个环节,加上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项任务,只想早点完成的心理,作文修改往往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我个人认为,要让作文修改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培养兴趣、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

1、范例引导、激发兴趣

抓住学生对名家具有敬慕之情的心理特点,在作文课上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写作包括创作和修改两个部分,完成写作后要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日臻完善,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做文章,先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诗人的独巨匠心——用一个“绿”字,把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唤起人们的缕缕情思;再讲述王安石是如何反复推敲、提炼这一字的。让学生通过品评,体会到“绿”字的绝妙作用和诗人呕心沥血的艰辛用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名家的作品也是通过其反复推敲,而不是一蹴而就。

2、学生互改、引发兴趣

学生进入小学三年级后,每次完成习作,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作文修改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换阅读作文,互提意见,并选择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谴词造句、标点符号等诸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简要批语,再把这些文章贴出来,让大家品头论足,调动学 1 [1]

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体验自己修改作文的乐趣。

3、积极评价、诱发兴趣

及时、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大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我们都应该及时地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评中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品尝到进步的喜悦,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树立起自信心,进而诱发起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还有,每隔一段时间在全班举行一次作文擂台赛,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优秀片断、优秀词句挑选出来,在全班中进行比赛朗读,让学生自评、互评,从而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二、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说,优秀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2]为此,我们必须变教师改为学生参与自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

1、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4] [3]作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先读后改,促进提高

这种评改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起着组织、引导作用。方法有四:一是指读改字词,即指着文章一句句地读,可以发现错别字、意思重复等明显的错误,并及时加以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拗口和连接不畅的地方,必定有毛病,要及时查出原因,动笔修改。三是默读改篇,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四是品读求提高,对水平相当高的学生可以提出更进一步要求,即对自己的习作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

造句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如有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好的章节,让小作者自己上讲台在班上朗读,还让小作者自己说说构思的过程。这种做法即体现了推荐者的为赏识能力,又训练了小作者的朗读水平。教师如果再加以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就会兴趣盎然、千方百计地去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3、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训练,培养能力

作文的修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与深入。教师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的批改是激励学生写好作文,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学生自主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结合课文,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凡卡》“在定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5]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教师如果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提高。

2、出示范文,学习模仿

这种评改以教师为主要参与者,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修改。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在明确了修改目标后,我把学生的作文抄在幻灯片上,借助投影,学习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使他们在今后的改文中有章可循。刚学修改,切不可操之过急,让学生先试着修改教师注上修改符号的一部分作文,反复练习,在学生熟悉修改符号之后,教师可在遣词造句、文采、条理性方面加强要求。这种评讲,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难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典型作文,集体修改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后,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是要先把学生的作文通篇浏览一下、阅读一遍,然后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缺点,找出所有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选择一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电视机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

修改。先让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说一说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改,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看法进行修改,并把修改这一类型作文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把学生自己的作文分发给他们,让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4、相互评改,取长补短

这种评改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首先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人手一份,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或者利用电教手段,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到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进行口头修改。评议比修改又深化了一层,难度也更大,但评议是互相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于是我常采取四个同学一组,学生好差均匀分布。小组成员在看完自己组的几篇作文后,都要说说某一个同学的作文好,好在哪里,评评某一个同学的作文不够好,哪里还应该修改。作文基础好的同学评评某同学的作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使同组的同学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同学也学着评评某个同学哪个句子表达好,哪个标点用得不对。在评改过程中,我还常举行作文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打分或请同学打分,谈谈为什么得这个分数;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评价;在班内举行习作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习作;在班内建立“学生习作园地”,学生只要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抄写端正,在学生园地中张贴,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融批改讲评于一体,讲评中有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感受。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作文水平、修改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总之,方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仅仅限于寻找某种批改的方法、形式。开拓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素质,这才是根本。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改作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纳入教学的重点中,把“改”和“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逐渐培养学生自评、自悟、自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注释:

[1] 宋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2] 叶圣陶 现代作家 儿童文学家 教育家

[3]小学语文教材

[4]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5]契诃夫俄国作家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参考文献:

1、林世凤、《建构有效的作文评价》《福建教育》2006年第1期

2、“老百晓在线”《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3、“中文网”《小议学生作文修改能力》

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创造生活,搭建“创意大舞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更是创意的源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能使学生从中品味成功的自豪和交往的愉悦,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激发创意的灵感。

1. 组织快乐游戏活动。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玩,有助于激发学习情趣、形成无意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游戏,“智破气球”、“撞蛋比赛”、“吹鸡毛”、“比手劲”……做了游戏写游戏,学生乐在其中,创意流诸笔端,教师喜上眉梢。请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只见马宝鹏抓过一只气球,左瞧右瞧,不知如何是好。他先是用胳膊夹,气球变成了一个大葫芦,就是不破,还神气地冲着大家摇头示威呢!马宝鹏生气了,抡起拳头猛力砸去,噗——气球身子一弹,飞向空中,逗得大家一阵大笑。马宝鹏小眼睛一转,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大家正不知何意,只见马宝鹏跃起身子,屁股狠狠地向气球坐下去!砰——气球响了,马宝鹏却揉着屁股,再也爬不起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笑声……”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非常准确地使用了“抓”、“瞧”、“夹”、“抡”、“砸”、“跃”、“坐”、“揉”等动词,把“智破气球”的场面写的生动有趣,一个调皮的“机灵鬼儿”跃然纸上。正是由于学生充分获得了习作的主动权,他们的语言、思维的创意才得到了充分、主动的发展。

2. 结合学校教育活动。学校是学生朝夕生活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人文底蕴。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常能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波澜:“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书海拾贝——与你共读一本好书”、“国学漫步——经典诵读活动”、“我是小明星——才艺展示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着那份情趣,感受着那份快乐,也乐得把这些事儿写进习作,珍藏那一份美好的记忆。下面是一个同学的日记,你看写的多生动啊!

“噌——”李杨势如猛虎半路杀出,断球成功!抢到球后,只见他向左一摆头,做了一个假动作,巧妙地躲过了对方的阻拦,沿着右边线迅速地带球切入篮下,“噌——噌——噌”以势不可挡的“三步跨篮”,然后腾空跃起,右手将球托起,手腕轻轻一抖,那球就沿着一条弧线乖乖地跃进篮筐之中。

如果没有切身的参与,哪会有如此生动的描写!

二、感悟生活,编织“创意情感网”

如果说生活是创意的源泉,那么感悟就是创意的生命。因为习作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一篇习作的成功绝不会仅仅因为题材的新颖,却常常在于是否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别人没有感受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道出别人未曾道出的新意。请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断: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万物成熟,树叶飘落,菊花盛开。满地枯黄的落叶,恬静地睡着;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

这是一个女孩在学完《山中访友》一文后写的一篇题为《秋天的快乐》的片断,短文充满对秋天独有的热爱,充满童心童趣,尤其是“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一句,多么富有幻想,多么富有创意,多么富有美感!这是孩子在充分感受自然的基础上,童言写真趣,这是内容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升华,这是“独属于”她的快乐!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

三、自由想象,煽动创意“小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学生的创意主要来源于想象,因此我们除了帮助孩子感悟生活,更要想方设法帮他们创造想象的情境。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给一些素材,做一个基点,让他们扇动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快乐作文,自由创意;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甚至几个抽象的符号,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自编成故事;播放一段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想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灵感;读完一篇故事性的文章,想象故事以后会怎样发展,续写成文……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创意的欲望,写出令人赞叹的习作。

四、搭建平台,营造创意“自由场”

成功的心理满足感受,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内在动力,它能让学生实现自我激励,自主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多方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习作。

1. “与你分享”。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展示,如日记交流、周记评比、手抄报结集、剪报展示等。为了展示学生多方面的创意才能,还常常让学生结合内容配上合理的画面、插图。分享的过程既是褒奖,更是激励。

2. “心灵花园”。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组织同学进行“习作经验交流会”,每次确定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同学穿插补充自己的写作历程,发表自己成功的创作经验,或者交流习作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师生互动,情景交融。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会激起创意的浪花。

3. “请你点击”。利用网络平台,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开辟个人博客,把自己的习作放置网络之中,欢迎其他同学点评留言。

创意的真谛在于展示灵气,张扬个性;创意的源泉在于生活的感悟,更在于教师的引领。让我们珍视每一个孩子每一次灵感火花的迸射,培养富有灵气的儿童语言,激发富有生机的创造力,努力提升语文教育的“人本”价值,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观照。

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7篇

一、淡化作文概念, 强化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我们所说的“淡化”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负累, 采取多种形式,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 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去写作文。

我们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 学生对自然段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 段落里句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句子是依靠什么衔接在一起的, 学生还不太了解。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 我们就要利用一些典型的课文, 引导学生对构段方式有感性的认识。就小学生接触的文本而言, 大多是按时间发展顺序为特点的段落, 还有总分式、递进式、因果式、并列式等。

如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 就是典型的总分式构段方式。让学生不仅体会赵州桥的美, 而且逐步认识到总分式构段方式是:先出示一个中心句 (赵州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 , 后面的几句话都围绕这个句子的意思来写。而且, 每句话之间是有一定顺序的, 或者按观察的顺序, 或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不能打乱的。在这样的朗读和感悟中, 相信学生对段的感性认识会逐步建构起来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二、积累语言, 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品读文本, 还应该渗透写作方法和技能。教师应恰当地运用文本的特点, 让学生感知并逐渐学会习作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结构明显、语言优美、词语简洁的段落, 让学生练习仿写。例如《赵州桥》中的“赵州桥非常雄伟”;《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都很适合进行句子的结构仿写练习。在一定的仿写练习后, 教师就要在仿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话, 鼓励学生根据学到的构段方式独立写出自然段, 在独立的基础上逐步写出新意, 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丰满”。

三、提倡学生表达, 老师多元评价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把在课堂中积累的语言和方法用来学习表达。例如, 三年级上册有一个习作训练是写景物, 有些老师在网上下载了美丽的景色图片, 费力地引导孩子观察、说话, 虚空而无病呻吟地赞美。其实, 孩子身边就有美丽的景物。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 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 成熟的玉米高粱, 青翠的松树下的红蘑菇, 孩子们的感情就会在情不自禁间激荡, 动笔的欲望呼之欲出。

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习作结构和方法的指导外, 更要关注对习作的多元评价。一要有层次性, 即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能一刀切;二是要有针对性, 不能空泛地评价;三是要有指导性, 评价是为了提高, 要让学生悟到应该怎样修改才能更好地表达;四是评价要注意及时性。“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只有抓好平时的训练, 才能为学生顺利过渡到篇章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才能拿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金钥匙”。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第8篇

一、由“说”到“写”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 抓住这一特点,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 让学生先说多说, 说全说细, 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 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每天安排10分钟的演讲时间, 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话”, 内容不限, 时间长短不限, 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讲。 由易到难, 分时间段逐步深入。 通过这些活动的坚持开展, 笔者发现原本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跃跃欲试主动登台发言,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 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 读写结合、以说促写, 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 这样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得到稳步提高, 坚持由“说”到“写”, 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由“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 善于引导他们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 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 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 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 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 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 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于是, 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 迈进社会“大课堂”,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引导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教给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方法, 先后组织春游和野炊等活动, 并利用校园空地带领学生开辟蔬菜种植实验基地和硒砂瓜种植实验基地。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播种、蹲苗、锄草、浇水、施肥到收获样样动手。 并把蔬菜、硒砂瓜各阶段的生产管理过程和它们的生长特点及生长过程全记录下来, 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既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又体会了劳动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 事实证明,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写出的作文质量要好多了, 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

三、由“单一训练”到“多向拓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 ”小学生从三年级起, 开始练写作文, 到小学高年级, 头脑里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 但在语言应用方面和再积累方面还不够。 阅读教学中, 巧妙地从课文教材中挖掘“素材”进行扩写、续写、缩写和看图写的单项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习作的认知。

1.单项训练

(1) 扩写。 有些课文由于表现中心的需要, 内容一笔带过, 叙述言简意赅。教学时, 有意把这些句子、段落提炼出来, 让学生按照原作的思路进行扩写, 使之生发开去。 如, 三年级有篇教材《做风车的故事》, 写的是牛顿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 他看见风车, 想自己也做一个。 于是每天放学回家, 他就钻在屋子里, 叮叮当当忙个不停, 过了些日子, 一架风车果然做成了……课文中对牛顿做风车的情况, 只是一句话带过去了。 我们安排扩写练习, 就可以将这句话展开来写, 具体叙述牛顿做风车的情况, 这样, 情节就展开了, 文章内容就充实了, 丰富了。

(2) 续写。 小学课文内容十分丰富, 有些内容“言尽意不尽”, 有的内容“欲言又止”隽永无穷,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 也为作文练习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有些课文在不影响主题思想、形象完美的前提下, 表达含糊、不确定, 给读者留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语言空白,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神思驰骋的背景,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 展开联想, 恰到好处地补写这些省写的内容。

(3) 缩写。有些课文内容翔实, 描写细腻。教学时, 教师启发学生选用课文里的一个句子, 或一段话概括课文内容, 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也给予肯定。

(4) 看图写。 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为学生的看图作文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2.多向训练

(1) 向综合性、专题性活动拓展。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以往的听、说、读、写练习设计总是限定在单元末, 一般由标准化的基本训练、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组成。 教学中打破单一的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除单项的口语交际、习作等, 还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开展专题性活动。 这些活动远远超出了单元训练的作用, 训练变得比较灵活, 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和探索的发现,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 把多种形式的活动, 口语交际与习作相互配合, 融为一体, 有助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2) 向生活拓展。 学生习作源于生活, 必须回归生活。 如教学五年级 (上册) 教材 (人教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教师根据阿曼达和父亲的对话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都活着, 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 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 我们没被砸着。”让学生以《地震来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教师联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设计, 可展现作文的应用价值, 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习作, 作文就在自己身边,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作文问题, 应用作文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3) 向其他学科拓展。 习作练习的内容可以适当涉及其他学科, 包含多种知识, 以利于将各种知识整合应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如结合六年级 (下册) 教材 (人教版) 《各具特色的民居 》第二部分 《傣家竹楼 》, 学生以 《我的家园》、《美丽的庭院》为题进行练笔, 并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以小组探究学习的形式画傣家竹楼图, 在讨论中, 大家对傣家竹楼的三角形屋顶很感兴趣, 有的说三角形有稳定性, 有的说屋顶坡面形成的夹角与它所对的屋跨度有一定关系, 夹角越大屋前后墙的跨度就越大……这不仅是对学科内各种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 而且包含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由“扶”到“放”, 培养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

既然叫“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写不好, 教师难辞其咎。究其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作文的愉快, 阅读量很小, 写作基础差;其次, 习作教学中教师包办过多、要求过多, 过早地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使写作教学变得功利化并趋于程式化;最后, 课堂写作缺乏指导性。

处理好“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习作教学中, 就是要解决好“扶”与“放”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扶”学生作文,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往作文教学, 教师把作文题目确定后, 要求什么可以写, 什么不可以写, 这种事要写“没有意义”;那种写法题材“太俗”, 不必写;这种表达方式有点消极, 来点“亮色”;那种写“太直率”, 要“绕一绕”都要告诫再三, 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学生无话可写。 作文教学, 打破常规由“扶”到“放”势在必行。

“放”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 启发学生开始选择最佳表现手法, 合理安排布局, 把人、事、物、景写得具体、生动。接着领着走, 让学生自己写, 启发学生审清题意, 然后根据要求, 大胆写。 逐步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写自己想说、愿说的人和事, 最后渐渐放开, 当丰富的生活聚集在学生笔下的时候, 才能“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因为只有学生熟悉, 才能够愿写、多写, 才能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景可描, 有情可抒, 有理可讲, 为“放”手让学生习作创造了机会, “放”就是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敢想、敢写的信心和勇气。

五、由“教师批阅”到“师生共同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成正比。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重视正面评价, 师生评改得当, 对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十分重要。

作文批阅, 实际上是一次“再指导”的过程, 只有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作文批阅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曾这样尝试:教师首先课前统阅学生习作全文, 了解学生的全部作文概况, 分出好、中、差三类。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前半节课, 集体批改由教师事先筛选出的, 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 要求多保留, 少删除。 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要改的尽可能少改, 在改的过程中, 尽量保留原意。 学生兴趣浓厚, 发言积极, 针对作文修改, 提出的意见很有建树。 后半节课, 师生共同批改。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 放手让学生评、改, 并发表意见。然后, 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自我展示。 要求小到读一句优美的词句, 或一个精彩片段;大到读一篇记叙完整的文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表演争先恐后, 丽字佳句, 朗朗上口, 可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欣赏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林基, 凌超群.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探究[J].福建教育, 2001 (12) .

[2]肖进来.略谈作文评改[J].教学与管理, 2002 (1) .

[3]靳立科.关于作文教学的反思[J].宁夏教育, 2010 (3) .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教师示范批改, 学生学习修改

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一篇习作上交后, 我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让全班共同讨论, 集体修改。课堂上, 首先回顾并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 然后, 循序渐进地修改给学生们看, 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再读修改后的文章, 看看题目是否恰当, 语句是否通顺, 层次是否清晰, 中心是否明确。通过逐词、逐句、逐段推敲, 使语句更通顺, 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在修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参与到修改中来。通过教师修改, 学生参与, 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改, 怎样改, 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带领学生修改后, 我还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进行对照、比较并评价, 让学生感受修改后的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逐步走向自主修改。

二、教师提示方法, 学生尝试修改

古语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我发现, 学生之所以怕修改作文,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懂如何着手进行, 一篇作文摆在面前要其修改却无从下手。所以, 在学生修改前, 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我提示了以下方法:

1.符号法。

文章初成, 差错甚多, 对需要改的地方用统一修改符号标注。如:错别字用“口”, 不通顺的句子用“———”, 遗漏字词用“△”, 让学生根据符号自行修改, 学生修改后, 再进行检查指导。

2.点拨法。

学生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略需修改的地方, 对需要修改的地方稍加提示性批语。

3.要求法。

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修改。

三、教师合理组织, 学生放胆修改

通过学习, 学生们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 学会了修改的方法, 增强了修改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合理组织、大力倡导学生放胆自改或互改。

1.自改法。

学生完成习作之后, 我一般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 凭借语感, 用笔划出不通顺的词句, 进行自我修改;之后, 再采用默读的方法, 思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 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 中心是否明确, 详略是否得当等, 根据存在的问题着笔修改。

2.互改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 同桌互改, 也可是几人小组互改。要求批改的同学要竭尽全力, 精心推敲;被改的同学虚心求教, 细心修改。由于学生自己改别人的作文, 积极性非常高, 改到好文章则知道自己的不足, 改到差文章则能指出缺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第10篇

一、注重平时积累

学生感到难写, 主要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积累。如好词、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断等。

1. 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课文中有许多的好词、佳句,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抄优美的好词、好句, 在背诵和摘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2.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用阅读来补充。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鼓励学生去阅读大量的童话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 名人、名言、警句, 以及优秀的作文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使他们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在写作文时有词可用, 有话可说。

二、积极参与活动, 注意观察

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参与、注重观察。活动是儿童的本能,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贴近生活, 观察周围的事物, 去感受生活, 使学生在充分地参与活动之中, 有激情、有感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要让每位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熟悉的事物, 注意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 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并通过观察, 积累了许多基本的材料。这样的指导由“要我写”变成为“我要写”。如:在写可爱的小动物这个作文时, 我见教室外正好有一条小狗, 便灵机一动, 将小狗抱到讲台上,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 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班上顿时炸开了锅, 立刻沸腾起来, 这时我又告诉孩子们写动物可以从它的外貌特征、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写。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 尽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描述它, 而且还可以用上一些例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写作方法来描写它。有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小狗面容清秀, 蓝宝石般的眼睛闪闪发亮, 它长得虎头虎脑却动作敏捷、矫健。既机警又乖巧、驯良, 十分讨人喜欢。那次, 孩子们的作文让我惊喜异常, 每位学生的写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注重写作练习

学生写作文感到难, 我认为与平时的训练紧密相关。写作文不应是每单元教学后才写, 而在于平时的练习。其中写日记是最好的写作方式。在教学中, 我总结出, 写日记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以写想到的, 更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它贴近的是生活, 表达的是自由的空间, 写出来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如:我班上就有少数学生最怕写作文, 每次作文中只有寥寥数语的百十来个字, 而且重复过去, 又重复过来。通过写日记, 他们渐渐地也能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表述出来。他们写他们喜爱的体育课、音乐课, 写他们对老师的看法, 写家里发生的事。在多功能教室观看我们给他们下载的英雄人物故事片断时, 他们甚至边看边写, 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随着每天的日记积累不知不觉地在慢慢提升。

小练笔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另一个方式。小练笔多数是写一个精彩片段或难忘的场景, 或当时的真情实感, 字数不多, 学生更乐意接受。老师将他们的杰作在班上一展示, 激励了许多孩子。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启发想象, 放飞孩子理想的翅膀

儿童的想象丰富而且奇特。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想象。如对一些课文、片段进行续写或对一幅图进行想象作文等。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 注重学用结合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材料、知识之后, 怎样才能把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 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如在教学完《七月的天山》一文后, 我让学生写“我们的校园”。首先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然后让学生明白应该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哪些需要详写, 哪些需要略写。也可以模仿优秀文章的写法进行写作。在文章中还可以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以及比喻句、拟人句等。一位孩子在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操场边有两棵高大的枫树, 像两位威武的哨兵日夜守卫着校园, 那枫树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 那盘根交错的树枝葱绿茂密, 碧绿的枫叶在阳光下闪着光芒……”这样的想象描写真好。

六、注重作文的修正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在批改作文中我用红笔圈出他们所用上的好词、佳句或在旁边写上评语。每次习作都要在班上讲评。将学生写得好的习作当范文在班上念, 并在此基础上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习作差的学生当场进行指导, 尽可能地表扬、肯定他们的闪光点, 哪怕是只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 鼓励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以上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积累。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 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不再是难事。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习作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总是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经历千辛万苦写出的作文却收效不大。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绞尽脑汁不知道该写什么。本文结合在作文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总结了一套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 给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使学生作文不再是难事。

浅析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我们应把学生变成为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拿小学的作文课来讲吧。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师生心灵之扉紧闭,彼此都在违心地说着大话、空话乃至假话,学生似是而非地背着豪言壮语,教师则无一例外地给予廉价“表扬”。究其原因,是学生生活积累匮乏,情感认识不丰富,在学生习作中没有一丝丝的真情。因而,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不愿上作文课。这样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情智的发展,致使作文能力提高举步维艰。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情感的储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吐出真实的水平。”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广阔的农村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有着焕然一新的现代气息……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农村优势,帮助他们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如常带着学生春天踏青、夏季游泳、秋天郊游、冬日堆雪,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其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田间,亲自劳动,来到养殖场,了解猪、牛、羊的养殖情况,感受农民的辛劳,特产的丰富,激发其为家乡而自豪的感情;带领学生逛市场,参观蔬菜大棚、工厂、镇上邮电大楼、有线广播站,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其振奋之情。还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家乡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怀……总之,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敏锐地感觉自然之美,欣赏这种美,这是感受生活的欢乐源泉和认识生命价值的源泉。如果这个源泉是枯竭的,那就谈不上人的完美、全面发展。

二、情感的体验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在世界的改变和发展,只有主体对客观产生了感受、领悟、内心反应,客观才会真正进入主体的内心结构,与主体发生融合,在主体的内心世界扎根、繁殖,从而促进主体素质的实质性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上面讲到的情感储备中的生活原材料与学生主体融合呢?其中,体验就做了这个中介。因此,我提倡体验式教学。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復经历的情感的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体验的本质特征就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即心理层面的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只有触动到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发展素质。

体验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和谐发展,从而生成新的主体。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会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鲜明的,即更强烈的刺激;同时由于学生往往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因此会受到感官的刺激。更强烈、多感官的刺激会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激发出真正的情感。

目前,学生写作文不是多而是少。这固然有前面提到的原因,如生活素材太少,不善于观察,阅读面太窄,借鉴不多等因素,还有心理因素——怕作文: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就搜肠刮肚地瞎编乱诌,完成任务了事,很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认为,这是写得少了的缘故。写得少,自然也就怕作文。我要求学生勤练笔,如写日记,把每天自己所闻、所见、所感、所恩、所读写出来;写观察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读书笔记,课内课外不限;办板报、手抄报、校刊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写得多了,有些学生还在写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于是便不怕作文了。到那时,作文的质量也就自然高了。所以,只有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真正发展。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谈小学生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我们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 学生的课余生活无边无际、丰富多彩。教师常常能看到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集在一起谈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可一到课堂上就干张嘴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把生活和作文这一对孪生兄弟完全给拆开来了, 怎样才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意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作文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即兴口头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好的教师应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 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有感而发, 他们会不经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 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 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话。另外, 我们还可以抓住课堂上、课堂外的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比如, 文章的扩写和缩写、写读后感、课堂辩论赛等许多活动都可以作为我们口头作文训练的内容。如, 我们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课外延伸性的口语训练, 这些练习我从不放手不管, 我都把它们一一放在课堂上用三五分钟时间来搞一次口头作文比赛。这样的练习还有很多, 几乎课课后面都有。每一项练习并不需要很多时间, 关键是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把口头作文的即兴练习放到一日常规的工作当中, 放到每一节课中去, 长此以往, 定会取得显著的成绩。

三、以活动促发展,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着重于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 大大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各显其能”, 张扬个性, 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上一篇:荒漠化的预防与治理下一篇:干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