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设计范文

2024-07-05

风景区设计范文(精选11篇)

风景区设计 第1篇

风景区控规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风景区建设管理全面迈向信息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风景区控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需求, 以数据为核心, 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建立起针对风景区控规的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风景区规划管理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风景区控规数据库分析

风景区控规信息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图形信息和文档信息。系统需求方面:一是公文办公的流程化处理;二是建立若干信息数据库, 对办公中所涉及的各种文档及图形信息进行统一存储, 并提供方便的查询、统计、编辑、修改手段。

规划数据结构中的图形数据, 要求以点、线、面的结构存储, 并建立相应的属性数据库。控规数据库主要分为:用户数据库, 文档数据库, 空间图形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

1. 用户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 用户管理是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户数据库中存储用户名、用户登陆密码、用户管理权限等各种用户信息, 并对其进行加密。本系统包括普通用户和注册用户两类用户, 对注册用户赋予某些权限 (如修改、上传文档和图片等) 。

2. 文档数据库。

文档数据库中存储规划对应各种文档信息, 风景区控规管理信息系统的文档数据库, 主要是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标准统一建库管理, 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依据, 同时还要包括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有关的业务报告、项目管理报告与业务公告、对内对外服务等。文档数据的格式主要考虑比较流行的一些文档格式, 诸如Microsoft Word格式、Microsoft Excel格式、Microsoft PowerPoint格式、Adobe PDF格式、金山WPS格式等, 以利于对内、对外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3. 空间图形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中存储图形数据。图形数据库中包括:地形图库:主要存放1∶1000~1∶2000的地形图;地块图库:主要存放规划区内各地块控制图;分图则要素图库:主要存放分图则中涉及到的要素, 比如:用地界线、分级保护区边界、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游赏项目专题图库:主要存放规划的所有游赏项目、功能分区、景观意向等;道路专题图库:主要存放所有的道路红线、交通方式等;管线专题图库:主要存放各种工程管线及其要素;居民点分布图库:主要存放居民点布置、搬迁方向等;其他要素图库:主要存放各类配套设施和重要基础设施符号 (停车场) 等;各种分析图库:主要存放相关分析图。

4. 属性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存取的数据取决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所选择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 , 诸如Oracle、Sybase、Infomax、SQ L Server、MicrosoftAccess等通用数据库系统, 以及诸如Arc GIS的GeoDatabase等专用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在新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属性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可以通过关键字段进行关联, 因此, 属性数据需要有完善的关键字段。此外, 属性数据的精确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主要取决于所进行的项目的要求。

三、风景区控规数据库的选择

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信息系统上所进行的一切工作, 不外乎是数据库的分析、设计、管理和应用工作。通过上一章有关风景区控规信息分类及系统需求分析可知, 信息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庞大, 用户层次多, 包括管理者、规划人员和网络上的广大公众。如何适当地建立数据库并且确保数据的品质, 满足业务管理需求和服务需求是风景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

数据库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介绍已经开始逐渐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未来核心的微软SQL server, 采用的版本是微软公司于2005年底出台的SQ L Server2005。SQ L Server已经成为主流数据库软件, 可以承担高端数据应用。该数据库拥有一个统一的开发环境, 使得集成于其中的编程模型能够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包容客户端数据库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工具和服务器端数据库对象的构建, 对应用程序的可用性、性能、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带来全面的提升。另外, SQL Server2005作为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 还增加了多项新功能, 其易管理特性, 开发能力强、高商务智能以及高安全特性也是和现代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一致的。

四、风景区控规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 为迅速查找用户需要的数据, 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类, 并明确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库建表可以完成数据的分类和录入, 同时标明数据表索引, 提高查找数据的速度。针对风景区控规, 数据库重要建立的各类数据表如下:

1. 用户数据表 (Users) 。

主要存放编制规划的用户基本信息, 因为编制的风景区控规与用户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即一个用户可能会参与多个景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 所以必须让具体的规划依赖某一用户。而且用户在修改自己的基本资料时不致于引起规划数据的更新异常, 或者插入与删除异常。所以选择用户名为用户数据表关键字, 用户名不能重复。

2. 规划名称数据表 (ProgrammingName) 。

主要是存放用户已编制的各个风景区控规的名称, 判断该规划是属于哪个用户。

3. 规划图名称数据表 (Maps) 。

用于存放规划系统所有的规划图属性名称, 所做规划的种类全部来自该数据表, 根据设计需求, 考虑到为了方便连接查询, 选择了规划图名称为关键字, 该名称在该系统中为固定不变且唯一。

4. 内容表 (Content) 。

内容表是根据规划系统和规划图的属性, 存放具体数据信息, 考虑到系统面向的对象是农村并且系统目标是必须能处理通用的规划, 因此在设计的时候, 将其文本信息统一归为一类, 但是数据信息的录入必须是符合规范。

5. 上传文件表 (UpLoadFiles) 。

上传文件表主要存放规划作者上传文件的各种信息和属性, 它与具体的规划名称和图形类型相关, 方便了文件信息检索。

6. 规划图片表 (Images) 。

规划图片表 (Images) 主要存放规划中的各类图信息的表, 是空间数据库中存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与规划图表 (Maps) 相联系。

7. 信息图片表 (Icons) 。

信息图片表是存放具体规划图的各种属性信息代表的图片。存放具有坐标描述的各类信息图片。

8. 图片属性表 (ImageAtt) 。

图片属性表 (ImageAtt) 存放的是上传图片的属性标示, 将各类图片的属性单独存放在一个数据表有利于图片的分类管理。

9. 坐标点表 (Dots) 。

坐标点表 (Dots) 是存放使用者对规划图片上进行添加坐标点的基本信息, 它与规划表 (ProgrammingName) 和规划图表 (Maps) 以及图片属性表 (ImageAtt) 联系, 满足使用者进行图片坐标标示的需要。

1 0. Google信息表 (GoogleMap) 。

主要存放与Google地图相关的信息, 与规划表 (ProgrammingName) 和规划图表 (Maps) 相关联, 对应Google的真实地图。

五、风景区控规数据库视图设计

视图 (View) 从形式看, 有些类似于数据表 (table) , 但是它同数据表有本质的区别。一般一个数据表是对同一类数据的归纳, 而一个视图可以包含多表中的不同种类的数据。

由于设计数据表的时候也要考虑SRP原则, 所以在同一个表中不宜存放种类不同的数据。但是, 在项目应用中的数据需求往往要通过多表联合查询得到, 不应当为了获取数据方便而把不同业务逻辑的数据放在一张表里, 而是要通过视图来向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记录。

六、风景区控规数据库设计存储过程

在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时, 有些动作需要有多个SQL命令集合而成, 因此需要采用存储过程来实现。存储过程同样是保存在数据库中的另一个SQ L语句的集合, 可以在程序中直接调用执行。当要修改的时候, 也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修改, 而不必重新编译, 因此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编写存储过程的一个目的是进行事务处理, 事务处理可以确保除非事务性单元内的所有操作都成功完成, 否则不会永久更新面向数据的资源。通过将一组相关操作组合为一个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的单元, 可以简化错误恢复并使应用程序更加可靠。如果有一个使用者在进行新规划操作的时候, 需要首先检查是否有重名的规划, 如果没有则可以将规划名称的基本信息插入到数据库规划名称数据表 (ProgrammingName) 中, 其次返回一个标示这个规划名称的一个唯一的规划ID, 在进行规划图操作的时候, 通过这个规划ID找到属于这个规划的各种规划图和基本信息, 同时保存在此规划图上所做的操作, 记录到数据库信息图片表 (Icons) , 坐标点表 (Dots) 和内容表 (Content) 中, 为了保证所做的这些对数据库的更新, 添加查询操作在都执行正确的前提下作为整体入库, 就必需设计事务来定义数据库的这些操作。如果要删除某个规划时, 必须删除所有该规划的内容, 而存储规划内容的表是通过规划ID连接在一起, 因此如果规划的其他内容在没有正确删除的情况下, 是不能删除规划名称表, 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规划的规划内容, 因此必须设计删除信息 (PROC_DELINFO) 事务存储过程。另外, 设计存储过程可以防止一种数据库注入的黑客技术, 使数据操作更加安全。以下是反映上述情况的事务存储过程片断。

综上所述, 本文只是对风景区控规数据库的初步设计, 该系统的设计致力于为规划管理者对风景区控规这一类规划进行信息管理时提供参考和套用的模式, 提高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以及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语言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超勤等.中国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基于GIS系统的研究.测绘科学, 2001 (26)

[3].胡莉华.控制性详细规划信息分类与系统需求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0

绍兴镜湖风景区景观设计 第2篇

1、前言

多义景观继2001年完成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规划、2004年4月完成杭州萧山湘湖规划后,2004年8月,受浙江绍兴市镜湖新区管委会委托,完成了绍兴市镜湖景区概念性规划,这是又一个以大面积湖面为中心的区域规划项目。

镜湖景区位于绍兴市新成立的镜湖新区北部,规划面积14.93km2。镜湖位于景区的中心,现状水域面积2.4km2,平均水深2.7m,是绍兴平原上的第一大湖。主体湖面和周边纵横的河道交织,岸上的江南水田和大面积的湖水相映,用地东北角有凤凰山一座,虽不大,但风景优美。

根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绍兴市由越城组团、袍江组团、柯桥组团和镜湖新区四部分组成。镜湖新区被三组团和远景规划的北部的滨江工业区所围合,形成了绍兴市“组团+绿心”城市结构中的绿心组团。而镜湖景区则是镜湖新区这一绿心组团的核心,大面积的绿地将在改善整个绍兴市的生态环境、为绍兴及周边城市市民提供休闲运动空间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此大面积的城市绿心在我国城市中并不多见,如何充分利用好这片土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应是我们在这次概念性规划中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2、思考

做镜湖的规划,不能不想到它的近邻西湖和湘湖。镜湖距杭州的西湖和萧山的湘湖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2km与40km,三湖湖面面积相近,西湖湖面面积6.4km2,湘湖规划湖面面积约7km2,镜湖拟规划湖面面积7km2(包括南湖和北湖)。

三湖之间既有共性,又互有区别。虽然都是湖,而且它们之间相距并不遥远,可是这三个湖各有各的特点,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一个湖我们都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找出最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立属于这块用地的景观。

镜湖景区地势平缓,地域广阔,适于开展休闲运动活动,其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绍兴和周边城市市民,所以其规划定位应与以山光水色、主要为游客服务的西湘两湖不同,这也决定了镜湖景区的规划设计风格和规划内容。

作为镜湖所在地的绍兴以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而闻名于天下,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古老的越城区中有众多的古人故宅、名人故居,周边也有鹅池、鉴湖、禹庙、东湖、兰亭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一地方都有厚重的故事,都能引发人们沉甸甸的思索。

古城中的古迹名胜已足以显示绍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如果在新景区中再建设假古迹,假名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或者在新景区中将古城中已有的文化遗存重新引申发挥,都将造成文脉的混乱,从而削弱老城中原有的历史文物的价值。对于今天日日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没有必要让他们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来追忆历史,怀念古人,他们更需要轻松、自然的绿地来放松身心。而这正是现在的绍兴所缺少的,镜湖景区的立项建设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进入新世纪绍兴的发展步伐加快,城市进一步扩张,镜湖景区的近邻袍江组团和柯桥组团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在那里集中了大量务工人员,他们和绍兴的市民一起都需要一片放松的绿地环境。

绍兴老城里人口密集、建筑林立、车辆众多、绿地稀少,处处拥挤不堪,生态环境较差。城市绿心在国外已有多处成功的案例,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法国巴黎的绿肺在改善城

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根据绍兴市城市的发展和镜湖景区的位置,我们找到了镜湖景区规划的出发点。

3、规划

3.1 定位

通过综合分析绍兴城市特点、周边用地规划、景区现状资源、用地特征,我们规划定位镜湖景区是以湖面为中心主景、以自然风光为风景特征的绍兴市的绿色生态核心,是大众的休闲运动公园和具有科学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开放型绿地空间。(图01)

3.2 四个层面

依照“绿心”的理念和镜湖现状,镜湖景区概念性规划在现状、社会、生态和艺术四个层面上相叠合,构建绿色生态休闲空间。

(1)现状层面

数千年来,生存在镜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此耕耘、生活,留下了一些积极的信息:作为景区内唯一历史文物的明代避塘见证着镜湖的历史;散布于村落里的老民居体现着着江南风情;宽阔的湖面与纵横的水网构成了镜湖水乡肌理;斑驳的石桥和石板路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农田中纵横交织的水渠是劳动人民在不经意间创造的大地艺术;岁月沧桑的砖厂等工业建筑记录着镜湖的经济发展历史;凤凰山上树木葱郁,区域内有成片的苗圃,村中还有数株宝贵的大树……

规划中充分利用了这些现状要素,并有筛选地把一些积极的信息合理提炼升华,构成景区中的特色景观,由此也使一些濒于湮没的历史物得以再生。

(2)社会层面

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最喜欢在绿色的大自然中度过休闲假日。

在镜湖景区中,各种休闲活动、体育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水上运动、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都有相应的场地。在这里,朋友间的交往、聚会可以随机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或私密、或热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在镜湖景区中都能够随处找到适合自己多种需要的轻松、愉悦、自然的空间环境。

人们可以在起伏的草地上散步坐憩;安静的森林则是天然的氧吧和健身的场地;儿童游戏场地中有浅水、沙滩、轮滑等各种游戏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快乐地进行益智活动;运动场上跃动、森林中随风慢跑、湖边垂钓、湖中泛舟、沙滩漫步,人们在此享受美好的假日时光。

镜湖景区将成为未来绍兴和周边城市市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是轻松的、惬意的、健康的……

(3)生态层面

镜湖的现状生态环境因本身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与河湖密布的水网结构而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系统多样化条件。规划从生态学原理的根本出发,解决当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逐渐恢复并建立科学的镜湖生态系统,重塑飞鸟禽鱼的生态乐园,同时也为人们创造更为良好的生态休憩场所,提供一处自然清新、健康有益的活动空间。

湿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为许多生物提供食宿休憩场所,现有的湖面和河道已组成了具有一定效能的镜湖湿地系统,规划中将对其进一步提高,与周边大面积的自然绿地形成能量丰富的镜湖生态系统。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将聚集于此,特别是珍稀水禽更是偏爱河湖,镜湖将形成为动物、植物、人类共有的乐园。

镜湖景区的建设,是对镜湖这个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整治、管理的过程,将在一定

程度上还镜湖以原初自然状态,促进镜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镜湖规划建设是促进镜湖地区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大工程。(图02)

(4)艺术层面 景观设计是艺术的创作,生活本身也是艺术,景观与生活的结合构成了美丽的镜湖。

规划吸取现代艺术丰富的形式语言,以极具表现力的笔墨在这片土地上着彩。景区中各元素都是现代艺术的承载媒体,各景点犹如一幅幅抽象画,散发着美感和神秘感。构图中自然曲线与以现状肌理为基础设计的规则几何形共处一体,突出冲突与对比,绿色的自然植物将它们又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景区的艺术性。

在这里,大尺度的林、水、花、草、田,抽象的形式、有力度的线条和自然的材料,构建出镜湖景区气势宏大的大地艺术;(图03)跳跃的色彩、活跃的景观点、大面积的草坡地形、雕塑地形、无边的湖水、清清的河道、长长的线形水渠创造出多种的艺术魅力;多场景的、梦幻般的景致创造着神秘的意境。

这里一切都是美的、都是艺术的。

以上四个层面叠加,便规划组织出了镜湖的未来景观。

3.3 场地文脉延续与再生

现有镜湖景区是以农渔业生产为场地特征的农业生活区,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在区域中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印迹,这些构成了镜湖景区独特的场地气质。

规划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内在统一,对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历史价值的地上物进行保留,并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有选择地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通过再生设计使景观得以再生,创作出特有的地域情节,延续镜湖地域文脉精神。

(1)避塘

避塘是景区中唯一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镜湖变化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增加镜湖的历史底蕴起着重要作用。避塘上的石板许多已经破损和断裂,规划采取整体性的严格保护措施,通过高票价等形式控制上塘游人数量。

(2)石桥

镜湖桥多,尤以石桥居多,桥体厚重、斑驳的石面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保留这些具有景观价值的石桥,并与景区的步行系统结合在一起,使其继续发挥交通功能。一些已废弃的石桥由此获得再生,既作为功能设施,也是人们回顾地域历史的景观元素。

(3)石板路

村中最能体现水乡生活情怀的,就是岸边砌筑的石板路了。伸入水中的石级诉说着乡村的故事,古朴的石材记录着生活的轨迹。这些厚重的石板路印下了水乡生活的痕迹,令人清晰感受到这里的生活场景,成为叙述水乡生活故事的表白。我们保留下这些石板路,组织到交通系统中,延续着水乡的生活肌理。

(4)水渠

现状农田中纵横交错的线状水渠,是用地中最为醒目的肌理。规划保留一些横向的水渠肌理作为造景元素,营造出线性的空间。沿水渠我们线性种植了草本花卉和观赏树木(图04),线性排列的植物延续了水渠的横向肌理,为今天规划的场地中加入原有的秩序(图05),并与周边绿地自然舒缓的风格形成对比,使人产生不同的景观感知和空间体验。而线条清晰、色块绚丽的景观也如同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绘画一样(图06),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5)老民居建筑

镜湖景区内还留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们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作为与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元素,乡土民居更凝结了人们的记忆。我们选取数栋现状保存较好的老民居进行改造利用后,赋予其新的功能,满足景区需要(图07)。历史建筑与今天的功能有机结合,体现出时空交错之美。

(6)砖厂

镜湖景区地块中有二座砖厂建筑,建筑规模较大,形制统一,结构完好,是解放后有代表性的农村工业生产建筑,这些建筑记录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划保留改造为具有展示、餐饮服务的耕作俱乐部和镜湖砖屋(图08),既作为为现代人服务的公共空间用房,也作为地段历史的保留物,昔日红红火火的砖厂在此获得再生。

(7)水花园

选择适当的鱼塘肌理保留,留下“塘”这一水域类型,在其中种植水生和湿生植物,作为水花园(图09)。错落有致的水塘组合出多样的小尺度水域空间,增加了景观层次。色彩美丽的水花园景观如同克利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新艺术运动时期的绘画(图10),与清清的湖水相映。小巧精致的水花园也与大湖面浩瀚恢宏形成了对比,在尺度上形成了“一收一放”布局,丰富了水体类型,增加了景观情趣和游赏体验,也使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数百年的鱼塘文脉得以延续。

(8)水网河道

规划区块内的水网河道历经长期演化而成形,它们已与镜湖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在气候、水利、生态等各方面它们都是与这片热土适合的和融合的。规划对现状所有水网河道全部保留,以保持水网河道的原初性。众多的水网河道将成为镜湖景区的重要景观组成元素,也是镜湖景区有别于其它各大湖体的特色要素。

(9)农业景观

镜湖景区原本是农业和渔业相结合的生产用地,当地农民依托着土地生活着,农业在镜湖历史上的作用不可抹灭,保留下一定面积的农田做为对原有场地的记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镜湖规划区域的西北角,现状用地多为农田,并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村落,我们保留并改造了它作为了农业景观区。规划将现状水田中的田埂水渠作为一种大地肌理保留下来,田中种植水稻、油菜等当地农作物品种,形成优美田园景观。田间穿插林带,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并使景观层次更为丰富。

农田中设置的稻草人、小窝棚、小型观景塔等构筑,增加了田间行走的趣味性。果园以种植本地适宜生长的经济林为主,如桑园、柑桔园等,延续乡村田间风情。

(10)村落

与农业景观结合,将农业景观区里的村落大部分保留了下来,加以艺术改造后,展示绍兴乡土风情(图11)。

将生活气息浓厚老屋进行整修改造,作为招待、农机展示、店铺、管理等用房,延续老村风貌;利用一处砖场改造的的耕作俱乐部展出绍兴乡土风情;晒场是村落中最大的集散场地,平时可以晾晒农作物,假日可作为大型活动场地。村落里设置了一些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外地游人可亲身体验镜湖这一片土地的人们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

村落中的绿色无污染蔬菜园,是游客认知蔬菜品种的场所,收获的蔬菜供应村内菜馆,一部分也可在菜店中销售。村内石板铺砌小街,适当放宽以利游人行走,街两旁布置有家庭旅店、布店、藤艺店等小型店铺,古老村落从此又获新生。

(11)建筑基址花园

将农业景观区用地中的一些几近倒塌的民居建筑地上部分拆除后,地基墙垣仍然保留,加以整理后作为建筑基址小花园,种植当地富于野趣的树木花草,如竹、兰、山茶、萱草、莲等,并设置几个有地方特色的专类野生植物花园——牧草园、土药园、编织园、色彩园、野菜园。灿烂多彩的小花园记录着地域的历史,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

(12)村名:规划景区的游船码头和停车场均以现有的村庄名称命名,这样村名也作为一种场地文脉保留下来。虽然日后村庄不复存在,但是游人可通过保留的名称回味原地场景,多一次问询、多一番思索。

3.4 露营

久居城市的人们喜欢到清新的大自然中度过愉快的假期,露营更为青年人所喜爱。规划的露营地分为两个独立的为露营者提供夜宿住所的单元,小型露营地位于溪边,规模较大的露营地位于两条溪流之间的密林中,场地综合了水域特色与林地景观,比较重要的是为每一露营单元所提供的私密性和美好的风景。

3.5 运动

在森林草地湖体为背景的场地中开展运动应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在镜湖我们设置了一些以自然为背景的运动休闲活动,让从喧嚣城市中走出的人们在大自然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规划有水上活动、球类活动和其它休闲类活动,并专门规划了儿童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分别以湖面和森林为基底开展,场地全部融于绿色自然中。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帆板、皮划艇、游泳、戏水、沙滩排球、日光浴、足球、篮球、排球、沙滩排球、网球、高尔夫球、儿童游戏、滑板、轮滑、垂钓、风筝放飞、攀岩、跑步、越野自行车、越野行走、自行车、轮滑等各种运动(图12)。

3.6 森林休闲

我们将原有的苗圃地进行培育,形成密林,在林中切割出一定空地和透景线,作为森林休闲的用地(图13)。留出的长长透景线可以一直看到数里外的凤凰山,成为密林区域的方向标。

以引导人们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进行活动为目的,我们在密林中设计了健身步道,与健身平台相连,每个健身平台有一个健身动作的图示和说明,指导人们健身。健身步道共分两组,长度不同,内容有别,分别供青年人和老年人使用。

3.7 自行车

14.93km2的镜湖景区必须很好的解决交通游览问题,以方便人们的使用。结合景区布局,我们选用的陆上交通方式包括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三种,其中自行车和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游览方式。

自行车不仅是一种最为生态的交通工具,也是运动休闲活动的最佳工具之一,运动学专家认为骑自行车与跑步、行走、游泳一样,具有锻炼内脏器官的耐力和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我们在景区中规划了专用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与车行道和步行道分离,形成独立的交通游览系统。自行车道宽度统一为5m,材质为透水性砂石路。规划自行车游览系统分为:

(1)环湖自行车线:围绕中心湖体设置环线,是主要的观赏镜湖湖体风光的游览系统。

(2)外围自行车环线:在中心湖体外围景区设置的自行车环线,线路穿越林地、草地、河道和农田,是郊野游览和自然生态体验性质的游览路线。

(3)自行车连接线:联系环湖自行车线路和外围自行车环线的自行车路。由此也形成多个短距离的自行车环线,使游览路线灵活丰富,方便不同年龄和不同兴趣取向的游人骑车游览。

为保证自行车道的相对独立和安全性,在与车行道交叉处,借助地形抬高自行车道后设置了自行车立交桥,形成立体交通,保证路线的连贯与安全(图14)。

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绿色的大自然里,在葱郁大树之间、在广袤草地之中、在清水涟漪之上,蹬车骑行,沙沙的车轮声带来美妙的享受。

3.8 系列小花园

这是一组很有趣的系列精品景观。在景区北侧的乡土植物园中,紧邻观赏树木园,我们保留了现状场地的横向肌理,以60m见方为一个单元,顺序排列八个不同主题的以展示植物景观和乡土特征为主的小花园,形成小尺度的系列精品花园(图15)。每个单元之间以绿篱分隔,小花园分别为:桂园、竹园、梅园、宿根花卉园、葡萄园、岩石园、迷园和倾听园。各花园设计新颖、主题明确、特色突出,与地域特色结合,又突显着时代的气息。

4、结语

镜湖的历史没有大起大落,平静而安和,这片水土只是默默地为当地人民做着贡献,静静的哺育着镜湖周边之众生。正如那平展如镜的镜湖湖面,淑娴的外表下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我们所规划的镜湖基于其这一内在本质,它将是亲切的、温馨的、青春中又蕴含着古朴。未来的镜湖将是美丽的、宜人的、轻松的、惬意的、健康的………

它将是未来绍兴和周边城市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位置:浙江省绍兴市

项目委托单位:绍兴市镜湖新区管理委员会

面积:14.93km2

设计主持人:王向荣

主要设计人员:王向荣、韩炳越、郑曦、张晋石、王欣、侯晓蕾、余凡、沈实现、宫曳雪设计时间:2004年8月

作者简介:

王向荣,男,1963年生,德国卡塞尔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系博士,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风景区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申喆(1980-),河南焦作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

风景区茶院室内空间设计分析 第4篇

1 茶室简述

1.1 茶院茶室渊源

茶院茶室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中茶文化也随之产生, 各文人雅士开始钟情于茶文化, 从而形成以茶道、茶艺和茶礼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一种茶文化。至宋代, 宋人经常把一些艺术品放置于茶席之上, 于是出现了插花、挂画、焚香和茶“四艺”。

1.2 茶院茶室作用

近年来, 茶室在风景区中不断增多。新建茶室, 要对风景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避免其对风景区产生冲突。要在发挥其特色的基础上, 为风景区的园景增添色彩。茶室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游人饮茶、休息, 同时, 游人在饮茶之余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1.3 茶院茶室位置选择

茶院茶室选址应该在风景区人流集中的景点附近, 同时要兼顾风景区的环境, 使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还能欣赏到风景区的优美景色。茶院茶室应该远离各种污染源。在满足卫生标准的同时, 应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的条件, 充分利用风景区的景色, 使茶院茶室和景色相融合。茶院茶室周围交通条件要保证能够方便顾客来往。

2 茶院内功能属性

茶院茶室的主要功能属性分为五个方面, 分别是信息空间、休闲空间、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和体验空间。

2.1 信息空间

风景区的茶室中的室内装饰多数装饰简单, 背景墙选择镂空的形式, 在墙上装饰一个大“茶”字, 茶几的左边多摆放一些植物, 有效的打破原有空间的对称性, 增加茶室的趣味性。茶室中左边模板装饰能给游客提供信息交流的地方。游客可以在休息之余在这里进行品茶和交流。所以, 风景区的茶院、茶室具有信息空间的功能属性。

2.2 休闲空间

茶室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之一是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一个放松, 所以, 多数茶院茶室都是以木质材料为装修, 使人感觉更加亲切和自然;用石头和玻璃组成的茶室能够增加茶室古朴之感, 通过玻璃看到玻璃下各种各样的小石头, 也能够增加游客的趣味性, 使游客在劳累的游览中感到身心愉快。另外, 茶室中还可设一定的书柜, 用一些灯光照向书架, 从而增添茶室中的文化气息, 而茶室中的书籍类型一般为启示性书籍或者茶文化书籍, 使游客在饮茶品茗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游客置身在风景优美的景区, 泡一壶茶, 看一本书, 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提高了游客的个人素养。

2.3 居住空间

茶院茶室的地理位置一般在风景区的人流较多处, 还有一些茶院茶室则设置在山腰部位, 茶院茶室的优美风景, 使游客在饮茶的过程中, 欣赏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如果游客想要看日出的话, 山腰中的茶院能够提供相应的居住空间, 方便游客第二天出行。

2.4 餐饮空间

茶院茶室内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属性就是提供一个餐饮空间。不同风景区的茶室其主要茶品种也不尽相同。为了满足游客休息之余的需要, 茶院茶室也提供相应的餐饮, 方便游客在休息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对当地的特色菜进行品尝和了解, 体验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2.5 体验空间

茶院茶室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彰显当地的茶文化, 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雅文化, 所以, 在风景区中设立茶院茶室不单单起到使游客能够饮茶的目的, 在茶室中通常会摆放精美器具, 将中国的传统挂画挂到茶室的墙壁上, 增加茶院茶室的历史气息, 通过这些外在物品的摆放, 使游客对我国茶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部分风景区中还保留中正前方供奉茶神的传统, 体现当地居民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活动即祭茶大典, 来祈求收到更好的茶和茶叶的好收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3 茶院室内空间设计特征

茶院的空间设计主要体现人文精神, 充分表达风景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体现当地人文情怀。另外, 空间设计是根据某种设想要表达的内容而设计出一定的造型, 并赋予造型中一定的光影、色彩效果, 使人们在茶院中能够充分感受风景区的独特景色, 感受到自然之美。

3.1 实体和虚拟更加灵活化

实体空间具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范围明确性、空间独立性, 但是虚拟空间中, 存在着比较强的限定性。虚拟空间主要通过茶院中的家具、陈设、隔断和照明等因素, 通过色彩的变化进行设计, 材质的不同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同, 另外, 通过降低顶棚高度或者抬高顶棚高度来增加空间内的层次感。一般在茶院中, 进门之后就会出现台阶或者隔断,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茶院和外面的空间相隔开, 通过空间的虚实结合来划分茶院的空间。茶院中通常有很多的栏杆, 栏杆能够起到增加空间内通透感的效果, 不仅增加了茶院内的文化气息, 也使茶院内空间的虚实结合增加茶院内的空间立体感。

3.2 装饰与陈设多样化

空间设计中, 通过装饰以及陈设装饰品等对空间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这对烘托茶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装饰的地位不断加重, 所以, 室内陈设重要性不断加强。传统物品、书画等一些极具中国文化的物品得到越来越多的重用, 不仅美化了茶院内的空间, 也使茶院内充分表达了风景区的社会文化和地方特色。陈设品在茶院中出现最为广泛, 处处可见, 这些含有中国历史文化气息的物品极大的增加了茶院的特色。另外, 书画在茶院中的摆放也比较多,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物品之一, 极具文化气息, 在茶院中摆放书画, 充分的营造出茶院中的文化氛围、提升茶院的艺术品位。茶院中的书画都是过去在景区所在地域的有名人物或者描绘景区风景的一些书画, 这样就会使游客充分感受到风景区的文化内涵。茶院中的绿色植物, 不仅使茶院的空间表现力十足, 也起到了美化茶院空间的作用。

3.3 私密和敞开区别化

茶院中敞开的环境和私密的环境主要体现在公共性空间和包间当中, 公共空间就是通过隔断将整个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隔离, 敞开的公共空间主要供游客和周围环境进行交流。游客不仅可以饮茶, 也可以到茶园亲自采摘茶叶。私密空间就是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空间和外部公共空间相分隔。私密空间要保证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对于私密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使游客能充分建立自我认同感, 在一个私密独处的环境中, 游客通过静雅的环境, 认识到内心深处的自己, 在一个私密的空间进行思考。所以敞开空间、私密空间缺一不可, 它们都是游客在茶院中所需求的。

3.4 重叠和渗透相结合

重叠主要能够表现出空间的位置关系, 包括空间的穿插和包含, 而渗透主要是指在将空间进行分隔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连通, 渗透能够使在这一个空间的游客感受到另一个空间的景物, 增加游客的兴趣。一般来说, 茶院的空间设计多数为对称的形式, 建筑结构基本一样。而空间大小的不同也决定了功能的不同, 各个小空间共同组成了大空间。茶院通常以组合的方式进行家具的摆放, 在古代建筑中, 作为正厅的部分一般都会作为展示厅向游客展示当地历史文化, 空间设计为对称建筑, 也能够给人一种稳定感, 游客可以在大空间中逐渐转向一个小的空间, 充分保持了空间通透性和连接性, 加之建筑物的对称性特征, 从而给游客带来一种静态平衡感。

4 总结

各个茶院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各不相同, 通过对茶院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和分析, 让游客置身其中时能够充分体现茶院中的自然美, 感受茶院的文化气息, 这对风景区所在地茶院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虚实结合、多样化的装饰和陈设、私密空间和敞开空间的区分以及重叠和渗透相结合多种方式, 为游客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使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结合, 加之在设计过程中融入情感设计, 使游客更好的体验茶院中的文化气息, 在休闲中体验生活, 欣赏自然之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间选择出门旅游, 这就使得旅游风景区中的娱乐场所显得更加重要, 茶室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也得到了充分的特色发挥。本文通过对茶室进行简述后, 将茶院的室内功能属性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 提出了茶院室内空间设计的特征。

关键词:风景区,茶院,室内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许慧.中式设计风格的现代演绎——郑州市中原区九龙城样板房室内设计案例分析[J].中华民居旬刊, 2011 (12) :120-124.

[2]王晓俊, 王玮.中国庭院在茶馆室内空间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 (06) :69-70.

[3]伍贤亮.论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家居空间设计分析[J].大舞台, 2010, (7) :91-92.

[4]冀承毓.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16) :263.

[5]刘存幸.室内空间形态与设计理念[J].中华民居, 2013, (36) :22.

[6]于晓菲, 张琳.论茶文化在室内空间艺术中的运用——以中国传统茶楼设计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 2012, (19) :28-29.

肇庆将军山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 第5篇

肇庆将军山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

作者:管振纲

简介: 将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具有肇庆城区绿色屏障、“市肺”之称的北岭山上,地处肇庆市北郊,毗邻著名的七星岩景区,东大门入口距七星岩北门牌坊直线距离约1700m…… 关键字:肇庆 将军山 旅游风景区 规划设计

1.景区概况

将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具有肇庆城区绿色屏障、“市肺”之称的北岭山上,地处肇庆市北郊,毗邻著名的七星岩景区,东大门入口距七星岩北门牌坊直线距离约1700m,距市区牌坊文化广场车程约6000m。紧靠三茂铁路和321国道,距广州车程10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规划旅游区总用地面积4500亩,由东向西涉及4岭3谷,由南到北纵跨630.7m的垂直高度。区内林木花草馥郁、山峦苍翠蔚然。最低海拔78m(陈坑),最高海拔758.7m(将军山顶),与肇庆市城区(地面海拔50m)和星湖(水面海拔45m)相比,可谓“高高在上”,是鸟瞰肇庆城区、星湖和七星岩秀丽风光的最佳平台,开发极具前景。2.景区规划的性质及原则 2.1 规划性质

根据现代旅游区的发展趋势及肇庆旅游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性,综合考虑将军山的地理特点、地缘优势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将军山旅游景区的性质为:将军山旅游景区是以森林生态为载体,以发掘和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和为主题,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成果有机结合,寓观光、游乐、参与、求知、休闲于一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族化、现代化的都市圈精品旅游风景区。2.2 规划原则

2.2.1 突出特色创造精品

景区开发,重在特色上做好文章,抓住景区临近城区、地势高昂的特征,在景点突出“观景”、“参与”特色。此外,迎合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需求,在项目安排上,力求自然、古朴、原始,因地制宜、因景制宜,与自然环境密切融合。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以特色取胜。2.2.2 尊重自然巧于因借

规划中尽可能维持现有自然地形,力保自然地貌所形成的原生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尊重自然,“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尽量减少人工修饰的痕迹,减少土方量。2.2.3 创造旅游功能的完善性

创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功能齐备的现代旅游区。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项目的设置,均要充分考虑游客旅游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完旅游功能和生态功能。2.2.4 寻求传统文脉与现代旅游的平衡点

筑神-中国建筑资料下载中心Http:// 筑神-中国建筑资料下载中心Http://

现代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树立高瞻远瞩、超前规划的意识。但同时,规划与景点运用设计手法,要体现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特色。文脉的继承,体现于具体的实物形态之中,实物的形态功能,则必须体现现代的观念。3.景区规划布局

依地形特征及现状,将军山旅游风景区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健康体验区、观光游览区、森林生态区、休闲度假区和端砚鉴赏区等六大景区,具体布置如下。3.1 综合服务区

此区设在旅游区东大门前,依地形高差并考虑人车分流因素,将服务区作两级台地设计,一级为停车场,二级为人流分区。整个区域以小而精的台地、喷泉、叠水、假山、花池等绿化、石景及水景小品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景观效果。入口处迎宾门及景区山门的设计,以中国传统牌坊造型,建筑形式的形成与整个旅游区的形象相统一。另外,入口处还设有售票、商业服务、贵宾室、管理及办公等内容,以方便管理。3.2 健康体验区

此区规划在旅游区东部将军谷及周边地区,旨在提供一个健康身心、锻炼体魄、参与游乐的环境。本区地势变化大,山谷下游平缓、中上游陡峭,依地形设置以下景点和项目。3.3 观光游览区

此区规划在由东大门入口到千禧广场的景观公路及延伸至将军文化广场、千佛顶、将军山顶(另一分支至陈坑上游北山顶)一带。本区域地形地貌或突出,或高昂,便于游客远眺近览、游赏观光,依据现状及实际地貌设置如下景点和项目。3.4 森林生态区

此区规划在五坑上游集水面及周边山地,本区坡陡林密、植被丰富,已经具备初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良好生态(植物)景观。同时本区的自然条件便于生态培育和生态管理,有利于迅速形成为整个旅游区起自然调节作用的平衡系统。本区域在旅游功能上,主要供游人进行生态体验,故景点和项目设置相对稀少。3.5 休闲度假区

此区规划在陈坑集水面及周边山地,本区坡缓谷幽、飞鸟相鸣、林木丛生、百草丰茂,地形地貌保存完好,是修建度假设施,供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依据现状及实际地貌设置如下景点和项目。3.6 端砚鉴赏区

此区规划在五坑下游(景观公路以下)集水面及周边山地。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我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肇庆产的端砚最为称著。本区五坑是宋坑(因于宋朝发现并开采得名)主要洞坑之一,故将端砚鉴赏区设于此,并设置如下景点和项目。4.道路系统规划及旅游线组织

筑神-中国建筑资料下载中心Http:// 筑神-中国建筑资料下载中心Http://

道路系统的设置是游览组织成败的关键,也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将军山的规划布局中,主游览线呈环状将整个旅游景区串联成一个整体,游览线的设置和开辟,既考虑了山形、地势之起伏,又使各景区的主要景点拥有最佳的视点;既方便交通和人流的集散,又便于组织游览空间,使游览景观不漏、不重。4.1 道路系统规划

景区主游览线由东大门出发,自由式游览线组成优美流畅的道路骨架。除景观公路和观光车道外,其他主游览线路面宽2~3m,以当地块石、碎石、卵石铺砌,陡峭处垒砌台阶以作过渡。路旁设置庭院灯、灯中暗藏音响盒,为曲折的步道平添几分温馨,也为旅游区的夜景增添几分光彩。除主游览线外,另结合景点内的绿化、草坪、树丛等设置游览小路若干,路宽1.2~1.5m。4.2 游览线组织

规划提供四条游览线,供不同兴趣爱好的游人选择。

游线之一:自东大门而入,沿景观公路上山(可选观光车),依次游览景观公路、千禧广场、将军广场、诗书碑林、千佛顶、风光长廊、将军顶。

游线之二:自东大门而入,沿东边步道进入将军谷健康体验区,依次游览古战场、投射场、战争史诗馆、游乐场和进行攀岩、攀爬到达将军顶。亦可沿上山步道进入森林生态区,或上将军顶,或到达千佛顶。

游线之三:自东大门而入,由东边过风月桥沿步道进入端砚鉴赏区,沿上山步道达景观公路然后向上选择游线。

游线之四:自东大门而入,由东边过风月桥沿观光车道进入休闲度假区,沿休闲度假步道上山,或沿近端砚鉴赏区步道直接到达千禧广场,然后选择上山。

从山下到山上,有多种选择;从山顶下山,也有多种选择;从一个分区到另一个分区,亦有若干游线选择。线路的布置完全可以达到不漏、不重地游遍整个景区的标准。

风景区设计 第6篇

1 风景区公路的整体设计

对于名胜风景区公路的整体设计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设计新理念。公路周边的自然景观美感度大于人文景观的美感度。为了能使在风景区周围的环境更具有观赏价值, 对于公路修建的要求也随之加大。自然景观美感组成中包括水体、地貌、植被等, 为了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在修建公路时会人为的添加一些人文景观, 如雕塑、公路沿线绿化等。

在考虑到美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意识。如今社会里, 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主题。怎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怎么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发展的新趋势。从国家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角度, 重视沿路居民生活和公众的感受, 同时也要考虑到地下矿藏资源、文物保护以及地标情况等建设条件, 重视公路与沿线生态自然、人文社会等周边环境相和谐。不论是国家或者省级公路干道, 还是主要旅游公路上的安全问题始终是设计公路的最主要的问题。因此, 通过实地考察适当的改善路线平纵线形, 采取恰当的工程处理以及设置完善可靠的道路安全设施, 以此来确保公路自身结构的安全稳定性, 减少道路上事故多发点和道路安全隐患问题, 为司机和行人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公路景观的美学设计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保持原有的生态的原始地貌特征, 使公路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的共存。从景观上设计入手, 依据公路沿路局部路段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呈现在周边行人的视野中。再从风景区的地质面貌入手, 根据土囊特征地质结构设计公路结构。特殊地段特殊设计方案, 不再统筹的按照一种设计建设。而路基的边坡应以曲线边坡为主, 挡墙则更适合由高向低或者由低向高随着路线线形特征改变。

2 提出公路景观分段设计新的选线方案

2.1 对于路线方案的选择

路线方案的选择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有工程量的大小、资金的投资、专家设计方案等。但是从全面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上来看, 在路线方案选择上还应该强调环保、安全等因素。所以在路线的选择上, 除了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地形选线和地质选线外, 还应该做到合理安全选线、环保选线、节能选线。其中最为重要的选线方案, 应该更加贴紧节能选线的观念原则。节能选线的主要有三项基本原则:a.营运里程最短原则。b.交通主流方向原则。c.减少中间控制点原则。

充分考虑交通主流方向和重车行驶构成比例, 并计算营运里程时以交通量为权数。根据拟建公路项目的功能合理确定公路走向的控制点, 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干线公路上, 更应该减少中间控制点, 以此来降低大量过境车辆的绕行间距。公路的线形设计上也应该综合考虑公路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同时结合节能新理念, 从平面和纵断面组合设计中寻找到新的平衡点。纵向坡度对车辆油耗较大为因素, 坡度和油耗两者呈几何关系。因此, 如果能降低纵坡也就能使车辆节约油耗, 从而达到节能目的。但是有时候纵坡的降低常常也有让平面线性增长, 使油耗增加。所以从耗油量角度来说, 耗油最低的角度才是选线的最佳角度。这点虽然目前在第三阶梯的平原微丘地形上效果不是很明显, 但对于山地高原区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今, 线性设计中添加桥梁比例的做法在山区得到广泛应用, 这样可以避免对土地的大填大挖, 而且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指标掌控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期, 对于已经修建的高速公路, 其环境保护、耕地占有上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曾经为了片面的追求高指标严重的破坏环境及自然景观。所以现今公路设计者需要在深刻了解规范条文实质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 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严格考核, 加强督促检查为促进高速沿线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实施, 将高速沿线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到当地的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考评和区、县 (市) 年度建设的目标考核中。规范指标的确定对这些影响因素一般是采用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代表性的通用值, 而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 在满足规范指标的基础上, 因地适宜, 适量的对指标进行改变。对于次要的指标上, 首要是应在满足安全措施的基础上, 从美学和环保的角度上应尽量遵守标准规范要求。在其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进行先行的指标突破。

3 公路设计的新理念

3.1 有创造性的设计理念

公路设计者应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力、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公路设计时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计划中。风景区的公路会穿越过许多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生态区域地貌单元, 连接着不同的人文背景行政地域, 特别在某些地段能形成很高的观赏价值, 鲜明的路拱景观特色地带更能给予游客美的感受。在设计时, 先要有充分的公路景观考究。将公路景观段分段设计, 可区分为景观特色点、景观特色带及景观过渡带。景观特色带内需要有至少一种景观美学特征, 而在过渡带内不需要体现美学特征的景观。在公路设计时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公路景观设计的节点和序列形式, 然后根据节点划分出风景点、景观单元等特征点。最后对景观特色带及景观过渡带进行协调统一, 营造出形态、色彩不断变化的公路动感环境。

3.2 灵活的设计理念

因地制宜的指标是公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 一定要按照地形、地质的能够实际环境特征筹划。比如在我国云南等多山高海拔地段, 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所以在公路设计上多数采用绕山环行, 不是传统的平行线性, 这也就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更能起到节能环保效果。也成为了国内公路设计景观与结合上成功的典范, 风景区公路景观美学新亮点。

4 结语

对于风景区公路景观美学的定量评价, 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公路景观整体规划设计新的理念构架, 及公路建设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比较系统的对我国提倡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开, 将自然、人和路进行有机结合, 对生态道路学研究上提供了合理建议, 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旭东, 鲁亚义等.长白山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中外公路, 2008.3

[2]黄远峰.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思路与产品设计 第7篇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产品设计

水利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 利用水利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 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水利发展休闲的旅游方式。大湖湾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 不仅能突破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 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还将有效地促进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发掘, 提升水利竞争力, 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一、水利风景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大湖湾风景区地处古丝绸之路中部, 位于张掖市高台县城西6km处, 总面积10km2, 其中水域面积5km2, 景区有大湖湾、西腰墩两座水库及四周的农田林网、水溏、绿地、芦苇荡组成, 是一处集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为一体的自然风光游览区。随着景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设施的日臻完善, 不仅安置了大批水利职工就业, 而且开发了水利文化资源,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水利风景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 历史包袱沉重, 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水利风景区已不能适应形势, 对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水利产业结构, 拓宽经营思路, 将单一性水利与休闲旅游相结合, 既保留原有性质, 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 是水利风景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因此, 大湖湾水利风景区应审时度势, 重新定位, 从结构调整和水文化发掘入手, 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 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二、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㈠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景区水面宽阔、水量充足。

景区内大湖湾、西腰墩两座水库, 设计库容520万m3, 其中大湖湾库容320万m3, 西腰墩库容200万m3, 两座水库汇水面积5km2, 平均水深1.8m, 最大水深3.5m, 最小水深0.5m, 库底为粘质土, 十分平坦。库水都是从黑河引入, 引水条件良好, 可随时保证旅游和灌溉用水。

2.依山傍水, 林网环抱。

景区南依祁连山脉, 峰顶终年积雪, 北傍黑河, 坐落于白山弱水之间。景区地处高台农业腹地, 四周为广阔的农田、林带和绿地。天然芦苇荡2处, 面积1.5km2。由于景区内地势低洼, 水量丰富、土壤肥沃, 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植被覆盖率达95%左右, 天然草坪犹如人工种植一般。

3.百鸟争鸣, 鱼贯穿梭。

景区内由于环境优越、气候适宜, 适应于多种鸟类栖息繁殖。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天鹅、黑鹳以及白鹳、黄鸭、麻鸭、鹰、燕、雀及其他20多种候鸟。有供游人观赏、品尝的多种鱼类, 既丰富了景区的旅游项目, 又满足了游客的垂钓需求。

4.做靓规划, 完善设施。

景区坚持“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突出水上特色, 建设优秀水利景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做大做活“水”文章。委托北京土人景观及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 根据水面及地形特征, 本着突出水上特色, 完善服务功能的原则, 规划建设大湖“十景”, 即湖光塔影、渔人乐港、花海探幽、水榭名苑、休闲乐岛、会展中心、水禽天堂、绿野龙门、红柳映霞、鹤栖芦潭。景区已建有水上龙宫、度假别墅、泊船码头、环湖观光路、崇文楼、休闲会所、停车场、钓鱼池等;配备快艇、摩托艇、画舫、龙舟、水橇、情侣船等多种水上娱乐设施;设有餐饮娱乐中心多处。由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景区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 如今景区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环境优美, 服务优质。

㈡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水利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 对水利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以开发旅游促进水利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观念认识还有差距, 旅游定位尚不明确, “大旅游, 大市场, 大产业”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对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投资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 资金短缺是景点建设的一大困难, 从开放的新观念看, 只要有好项目, 就会有资金, 现在缺的是好项目。为此必须切实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策划、筛选一批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和备选项目,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融资。

3.经营营销方面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 对外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突出表现在外地游客对水利风景区还不够熟悉, 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数量不多, 缺乏总体的促销形象、宣传口号。

4.人才队伍方面的问题。旅游专业人才短缺, 远远不能满足景区发展的需要。旅游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部分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尚未彻底转变, 经营意识淡薄, 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㈠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路

1. 政府主导。

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的水利旅游发展经验来看, 大湖湾景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水务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 将旅游观光水利作为政府优先项目, 辅导水利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 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 也重视软件的配套, 巧借自然山水风光, 精做亲水文章, 努力做到建设一个水利工程, 造福一方百姓, 美化周边山水环境, 塑造一个亮丽景点。人民群众热情拥护, 地方政府积极参与, 水利干部职工的探索和辛勤劳动赢得社会的赞誉, 水利部门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同时政府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 对水利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水利在运营、游客服务、水利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 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水利经济发展的目的。

2. 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 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中, 首先需要明确水利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 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既要考虑水利风景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 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 合理定位, 创新求异。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水利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水利现有各类资源, 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 形成经营特色, 避免产品雷同。

3. 加强培训。

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水利管理为主的水利产业, 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水利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 势必影响游客对水利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 可以提高水利风景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 也有利于水利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促进水利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㈡水利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大量国内外水利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 单一的水利观光旅游产品, 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 对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大湖湾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几项水利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

1.开发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 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 更应坚持深度开发, 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 增强互动参与性, 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 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水利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水利田园景色观光, 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水利生活的度假休闲游。

2.旅游体验主题多姿多彩。水利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样化旅游体验主题, 将水文化和休闲旅游、现代水利与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融为一体, 创造人水和谐的理想范例。达到休闲娱乐、修复水生态、传承水文化的效果。例如龙舟赛、帆船赛、环湖赛、钓鱼比赛、青少年活动营地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

3.开展租赁休闲水利。租赁休闲水利是近年来水利旅游发展的新形式, 是指由水务部门提供休闲场地, 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 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 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水利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 平时则由景区代管。景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 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 提高水利的度假休闲效果。

风景区设计 第8篇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划定与管理量化研究”资助的研究初期进行了(1)边界划定研究:以资源为导向,对要素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边界进行划定研究;(2)边界管理研究:从人类可进入性、资源保护和视觉景观3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集中在宏观尺度。随着研究的推进,关注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区域“城”、“景”割裂的问题,从二者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逐渐转向中观尺度,进行边界空间类型、视觉廊道、建筑高度控制研究。

目前,已深入到风景区边界城市区域观景空间内部进行空间优化设计的研究层面,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边界区域具有观景价值的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原型的探讨,空间类型包括具有旅游、游憩和日常生活价值的街道、街头绿地、庭院、小型广场。

2 国内外研究前沿与核心问题

2.1 研究的核心问题

(1)根据人群运动的规律,优化场所内的公共设施,推动城市空间营造向智能控制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引入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人群行为分析(Crowd Analysis),可以实现24h持续监控,进行行为追踪和行为分割。根据活动类型、位置、范围提取空间原型,研究过程会对“人群行为分析”技术进行调整,涉及参数设定和编程,进而推动该项技术的发展。现今人群行为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人群管理,包括防灾避险、异常事件检测、安防等。研究将该项技术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推动城市空间营造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针对相同场地不同时间段活动内容不同的问题,对空间原型进行研究,为便捷、紧凑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公共空间“原型”作为城市空间物质形态的“最小构成单元”,与人的行为具有直接对应关系,可探寻空间机制并形成模型。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位置和活动类型随时间变化,“空间原型”研究将每种活动类型的空间要素和范围作为独立体系进行探讨,具有普适性。

(3)实现城市与风景的互动发展,使城市可以共享风景资源,同时满足旅游和游憩需求。研究场地集中在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外600m缓冲带内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活动类型包括旅游活动、游憩活动、日常活动3大方面。

2.2 国内外已有的前沿性成果

2.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城市公共空间原型研究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型研究较少,丁韦廷(2012)采用“空间原型耦合法”对山、水、林、居等主要空间要素进行“原型”分析,是宏观层面的研究。

有学者从具有普适意义的空间“原型”的视角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探讨,韩冬青(2014)[1]提出2个观点:城市设计本质是对物质空间“型”的设计及要素彼此之间结构秩序的设计;形态理解是形态设计的知识前提。张毓峰(2002)从空间单位及其组织结构两方面提出了空间形式系统的基本构想。朱文一[2]认为原型为“物质形态”和“最小构成单元”,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中西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符号抽象。可见原型研究对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另外,基于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正逐渐向定量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如空间句法与行为结合,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戴晓玲,2010)[3],但多集中在中观尺度,精度问题有待解决;又如叶鹏等(2012)[4]将GPS与行为结合,对物质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但对实验者的心理有一定干扰,易受天气条件影响;再如谭少华等(2015)通过实地拍照观测方法,对游人数量及行为进行量化统计,但平面分布准确性和样本覆盖率存在问题,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研究选取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人的动态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与数据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精准设计。

(2)计算机视觉用于监测人的行为轨迹、分布特征的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的Bolei Zhou[5]提出了一种新的行人群体行为分析与识别模型,建立动态行人代理的混合模型(MDA)来代表群体,进行群体行为模拟,获取行人出现的区域热度信息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6],进行了基于行为的多目标检测。研究主要通过行为的动态空间轨迹分析,对空间的使用效率即要素关系进行评价。

2.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城市公共空间原型研究S.Muratori等[7]分析意大利历史城镇和城市建造过程,运用多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样本,建立了城市形态演化框架。Conzen M.R.G.[8]认为空间原型即城市“形态”的原型,体现日常生活经验,以三维的空间模式体现。目前,尚缺少通过量化手段生成城市空间原型的方法。

(2)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近3年,国际范围内有专家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Salesses(2013)、Naik(2014)等使用众包数据提高了对大量图像进行视觉认知调查的效率,同时也完善了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对于模拟人类评估和图像打分的算法。其具体方法是将街景图像分割为四个几何部分——地面(包含街道)、建筑、树木以及天空。之后,通过计算机图形识别技术对每一部分赋予不同的特征值,再进行整合。但尚未建立街景图像与行为的关系。

(3)计算机视觉用于监测人的行为轨迹、分布特征的研究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Silda等人[9,10]尝试解决多目标分析的问题。另外,针对固定的单摄像头无法监控的相对广阔范围的轨迹跟踪技术也在不断发展[11,12],实现多点接力跟踪。在轨迹识别方面,针对二维传感器网络中多目标轨迹识别问题,Busnel Y.给出了通过规划方法来智能识别多用户轨迹的可行性[13]。

一些国际学术机构设立了集群行为研究的团队和专项项目,如中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Computer Vision Lab of UCF)的集群分析(Crowds Analysis)项目、香港中文大学王晓刚教授团队和伦敦大学Queen Marry视觉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研究机构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3 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形成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人的行为识别技术

取样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运用人群行为分析技术识别活动轨迹(范围轮廓)和空间构成要素。如何提取视频、如何建立摄像头传感器网络和行为轨迹间关系模型以及如何对行为轨迹进行统计和融合进而匹配是关键问题,而复杂行为需要人眼对视频帧进行主观判断,并结合现场观察,针对城市空间的研究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

(2)探索景观及空间要素与行为的关系

探讨空间与人群行为活动的关联性,即为空间物理属性与行为原型数据建立关联,探讨空间与人的体验、舒适度等关系。

3 研究目标

(1)确定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外具有观景和游憩价值的空间

用视觉景观分析的方法选取景源和主要的观景空间,确定缓冲区中具有观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即研究对象),实施监测。

(2)确定群体行为发生的范围、路径和分布规律等

需进行视频处理和轨迹识别,同时调整人群行为分析技术,结合人眼判定确定具体轮廓或尺寸范围。

(3)确定空间构成要素,形成“形态原型”和空间组织机制

计算机视觉的人群行为分析产生“行为原型”;经过抽象形成“结构原型”,阐明空间组织的机制;确定空间构成要素形成“形态原型”。

4 研究方法

4.1 客观方法

(1)基于空间句法的算法“标准化角度选择度”(Normalized Angular Choice)分析可达性;基于景观资源评价的目标景源筛选;基于ARCGIS中3D ANALYSIS模块中的视域性分析工具针对观景点进行可视性分析,用于目标城市公共空间的选取(图1、2)。

(2)人群行为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人群行为分析技术是一个系统,包括视频处理、轨迹识别和行为分析3个主要步骤。

视频处理——对多个摄像头的视频数据建立摄像头传感器网络,实现监控区域的全覆盖(图3)。

轨迹识别——根据拍摄视频进行不同时间分段、不同时间长度的轨迹识别和分析(图4)。

行为分析——对行为类型及其空间载体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便确定人群的活动范围,并可以统计全天的行为变化情况。获得人群轨迹之后,通过轨迹融合和相似性匹配的方法对人群轨迹进行分析(图5)。

4.2 主观方法

(1)现场踏勘和访谈、问卷:实地调研和访谈,为深入分析现状及其问题建立数据基础,同时用于核查视频监控数据。

(2)利用互联网评价: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传影像数据,公众打分。

4.3 主客观方法结合及技术路线(图6)

5 研究难点与解决途径

5.1 研究难点

(1)如何确定行为类型,为针对人的行为将公共空间拆解为最小单元提供依据;

(2)如何形成完善的多点(多摄像头)监测,通过运动轨迹集确定各种行为类型的空间特征,为空间原型的构成及要素组织提供依据;

(3)如何确定活动范围,为空间原型的空间尺寸及形态提供依据。

5.2 解决途径

(1)确定行为类型解决方案

笔者结合近3年调研成果确定活动类型如表1,数据采集自景区边界外600m宽1)(表2)缓冲带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街头绿地、小型广场、庭院4类。

(2)完善多点监测解决方案

项目组已在视频分析中前景与背景的分割与提取方面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场景运动信息融合到稀疏表示和低秩矩阵中进行数学建模,利用凸优化数学手段来求解方程。该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在处理慢速移动、伪装物、场景光照变化等因素时,有着最佳的背景提取结果[14]。摄像头传感器网络的建立基于视频处理技术,依赖于多个摄像头的视频数据,由实际情况中的摄像头的观测范围和空间位置、距离等因素决定。多摄像头的分布需要进行预设和预处理,以制定理想方案。下一步应用多目标前、背景分离技术(图7、8)。

(3)确定活动范围与活动类型的关联性解决方案

确定行为发生的“位置(要素)”和“轮廓(尺寸)”,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活动类型与“位置(要素)”和“轮廓(尺寸)”的关系。进行空间原型(类型化方法控制下的空间操作,Archetype)的研究,可分为行为原型、结构原型和形态原型:通过人群行为分析(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形成“行为原型”,是基础数据;行为原型以活动点的集合和路径(线)的集合呈现,需要对其进行简化和整理,形成抽象的“结构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组织和设计形成宜人的活动空间,即“形态原型”并对成果进行图示表达。

图、表来源

图1~6:由作者绘制;

图7、8:项目组成员叶昕辰绘制;

表1、2:均由作者制作。

摘要:针对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城市空间较少考虑观景效果、利用率低、活动不便、吸引力差的问题,文章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中的人群行为分析技术对以可达性分析和可视性分析确定的风景区周边具有观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视频处理,基于视频监控技术,建立摄像头传感器网络;然后,进行轨迹识别;其三,在轨迹模式识别和轨迹聚类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分析;最后,结合人眼对视频帧的判断和现场观察验证数据准确性,匹配活动类型与空间范围,并形成行为原型。由行为原型借助模型分析空间要素与行为原型的关系,形成形态原型。研究结论为基于空间范围和构成要素的空间原型,作为最小的空间构成单元用于城市型风景区边界区域城市空间优化设计中,使空间布局便捷、紧凑、设施完备。

风景区设计 第9篇

一、场地的自然特征

场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天象气候和地形地貌这两个方面, 它是因场地在地球上所处位置不同, 受自然力量的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一种力量, 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在该场地上所从事的任何事情, 包括景观设计。把握好了这种特征, 景观作品就会归属于这块场地, 与场地和谐相处, 从而场地自然力为景观提供维护, 景观给场地添色。相反若不顾这种特性, 全然凭设计师个人的爱好去做, 那新做出来的景观将与自然力相抵触, 不但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自身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一) 天象气候特征

人离不开植物, 景观也离不开植物, 而植物离不开气候的调控。不同的气候分布有不同的植物, 不同的植物营造出不同的景观。而某些天象气候单体本身就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所以, 场地特征分析必须先了解当地气候。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都讲究适地适树, 而乡土树种的使用既可以使景观的生命力保持长久, 又可以保证景观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魅力。

杭州市地跨南、北两个热量带, 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同时受山体、水体影响, 具有明显的小气候优势。杭州四季分明的气候不仅适合不少植物繁衍生长, 还衍生出了不少以季节植物为主题的景点。如代表春季的柳浪闻莺、夏季的曲院风荷、秋季的满陇桂雨、冬季的灵峰探梅等。西湖还有一景最为绝妙, 是完全以天象气候作为观赏景观的, 那就是平湖秋月。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实际面积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 但它的展示面积确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峦缭绕着轻薄的迷雾是她的轮廓, 灯火斑斓的楼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桠间是她的眉宇, 一湖暗蓝的外西湖湖水荡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们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的悠长、文化的幽深。

(二) 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自古天成, 不同的场地有其独特的景致和格局, 这种景致和格局是该场地的一个特征。在做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种特征, 如果忽视了场地本身的地形地貌, 那人工做出来的景观就象画蛇添足, 格格不入。景观设计作品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喜好, 甚至不惜破坏自然, 而是应该寻求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在西方设计界, 也注重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尊重, 以求同自然界取得协调。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倡“有机主义建筑思想”, 并在设计中付之实践, 流水别墅就是一个典范。流水别墅采取横向与竖向构图, 跨于瀑布之上, 水体从建筑墙脚下流出, 在建筑中, 人能听到脚下瀑布发出的潺潺的流水声。一些水平挑出的平台伸向周围的自然之中, 保留的大树与建筑互相谦让, 相处和谐。整个建筑如同从山块上长出来的一样, 同自然地形、石块、水体、树木紧密结合。这里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西湖景区中以地形地貌为主景观的很多, 最为有名的当数宝石流霞。西湖北岸的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 景色奇特。这赭红色, 岩体中有许多里闪闪发亮的红色矿物的质, 每当阳光映照, 满山山流霞缤纷, 尤其是朝阳岩或落日霞光洒沐之时, 呈保俶清秀, 披着霞光分外耀目, 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奕奕生辉。因而被称为“宝石流霞”。宝石山以裸露的山岩作为它的主景观, 不加任何修饰, 却胜过多余的装点。而现在的某些景区开发, 不考虑场地特征, 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建设景观平台, 景观电梯等, 有些反而得不偿失。

二、场地的人文特征

人类为了满足各自的不同欲望而从事一系列活动,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是人与人及人与大地调和的结果, 它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记以及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特定的关系使得人归属于某一地方和这一地方的社会群体, 也就是人认同于这一场所。地球上任何一块场地上只要有人生活, 就会留下人的生活印记, 就会有人文历史。挖掘场地历史信息并提炼出场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把握表达了这种特征, 景观才能保持场地的历史延续性, 创作更新才有依据。人文特征的把握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犹为突出。

西湖景区的各处景点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 造园家通过挖掘人文历史背景而创造出了一系列风景优美, 文化底蕴丰富的景观。可圈可点的如岳庙:岳庙又称为岳王庙, 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 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 (1221年) , 初称“褒忠衍福禅寺”, 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被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 历代迭经兴废, 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 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墓园坐西向东, 忠烈祠和启忠祠坐北朝南;岳王庙大门, 正对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岳湖, 墓庙与岳湖之间, 高耸着“碧血丹心”石坊, 寄托炎黄子孙对爱国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场地特征调查案例——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

笔者曾参与了西湖风景区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的旅游总体规划。在规划前期, 笔者项目组对该地块进行了详细的场地特征调查, 现在此作为案例, 以供参考。

(一) 地缘分析

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位于杭州市的南部, 范围为玉皇山以南、复兴路以北, 西至安家塘历史地段、东至张小泉剪刀厂地块, 总面积约150公顷。

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中, 从地缘、资源和文脉上体现着“三边”文化, 即钱塘江边、杭州城边、南宋皇城边的特征。

1. 钱塘江边文化

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紧临钱塘江, 其中部分区块与江边区域结合, 成为集钱塘江码头、浙东运河转运地、西湖风景名胜点等江、湖、河为一体的重要节点。这种地处江北的区位, 从历史上说, 代表着商贸集散地、城市发源地、杭州标志地;从未来发展看, 意味着杭州城市发展和旅游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因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深入挖掘历史上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的文化祭奠, 挖掘可以作为源头的文化, 又要展望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 使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更深入融合到杭州城市发展进程中。

2. 杭州城边文化

虽然目前的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属于上城区管辖范围, 但从地理位置上看, 本区块是南临玉皇山, 北濒钱塘江, 有极为明显的沿江优势区位。根据历史记载, 这里原本属于江干区范围, 杭州江干一带, 自南朝时成为重要渡口以来, 凤凰山是隋、唐时州治及五代吴越国的宫殿所在, 北宋州治、南宋皇城亦设于此。在前后近七百年之中, 一直为杭州政治中心, 因而文物古迹颇丰。因此可以用“古江干, 新上城”来概括本区块的历史变迁。

之所以产生该区块的变迁, 是因为特殊的地段产生的。玉皇山是最深厚的杭州历史文化承载体, 是上城区文化核心的集中地, 因此依傍玉皇山附近的地区也不无例外地打上了深深的“城市”印记, 所以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的骨架是上城;而地处钱塘江北, 尤其是杭州乃至浙江人民母亲河的“上水口”, 所以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的血脉是江干, 古风水学中“山阳水阴”, 自然风貌在这里聚集, 各种文化形态于是从这里衍生。

所以, 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在逐渐边缘化的进程中, 经历了历史和近现代的变迁, 将宗教建筑、农机水利、工厂民居等历史遗存完整组合, 又渗透了现代因素, 成就了崭新与老旧并存的玉皇山南。

3. 南宋皇城边文化

玉皇山南一带, 自南朝时成为重要渡口以来, 凤凰山是隋、唐时州治及五代吴越国的宫殿所在, 北宋州治、南宋皇城亦设于此。在前后近七百年之中, 一直为杭州政治中心, 可以称为杭州文化的根源。今天的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区块毗邻南宋皇城遗址, 周边被南宋官窑遗址、南宋皇城遗址、南宋八卦田遗址包围, 还有众多国家级文保单位如白塔、吴汉月墓、天龙寺造像等高品质资源, 充满浓厚的皇城根儿氛围, 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空间上体现皇城边缘的高品味, 二是时间上体现吴越、南宋王朝的交叉点。

(二) 旅游资源分析

1.旅游资源调查

规划区地处杭州知名风景名胜区玉皇山以南、钱塘江以北, 区内山地与平地此起彼伏, 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与积淀了丰厚人文内涵的中河及现代养殖业塘池相衬分布, 形成与都市全然不同的独特地理环境。另一方面, 自1100多年前的五代起, 这里就是杭城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正是从这里开始, 杭城迈开了从山中小县逐步发展成为日渐繁华的东南名郡的步伐, 江边的白塔正是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此外, 20世纪铁路站点的繁盛营运也赋予了本区独具特色的铁路文化, 现存留有很多曾经盛极一时的铁路文化载体, 其中部分还在运营当中。同时, 本区域的陶瓷品市场是杭城最大规模的陶瓷交易市场之一, 成为区域魅力的另一个亮点。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 使得本区域尽管身处繁华都市, 但依然能够将优美山水、田园风光、风雅南宋文化、悠然农耕文化、特色铁路文化与精品陶瓷文化集于一身。这是本区域资源底蕴的最大特色, 为本区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提升区域和杭州城市文化品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单体, 详见表1。

2.旅游资源的评价

(1) 差异性禀赋突出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力旅游资源

区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单独来看, 似乎并无出奇之处, 但是区域的独特位置, 使得区域的自然环境本底以及自然旅游资源与都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差异性非常突出, 从而赋予了本区发展以“回归自然”或“感受田园风光”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的绝对优势条件;同时, 众多山体的存在也为区域进一步发展各种户外休闲运动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仅仅这两点就足以激活杭城都市人群进行休闲的强烈渴望。

(2) 积淀深厚、类型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拉”力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 区域内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分别代表了:南宋文化、农耕文化、陶瓷文化、铁路文化、现代创意产业文化, 这五种文化形态。而同等区域面积、同等区位条件下, 能像本区域这样拥有类型如此多样、同时又积淀深厚的文化形态的区域在其他地区非常少见。无论是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南宋文化;还是悠然自得, 令人神往的农耕文化;抑或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一身的陶瓷文化;还是让人回归烂漫童年的铁路文化;或者充满智慧与灵感的现代创意产业文化;每一种文化资源都能对现代旅游者产生具大的诱惑力, 都为区域发展深层次的休闲旅游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目前, 区域内以人文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主要以八卦田景区为主, 作为2010年新开发的景区, 八卦田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以吃农家饭菜、赏田园风光和体验农耕文化为主。而区域内的南宋文化、陶瓷文化、铁路文化和现代创意产业文化尚未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旅游开发,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通过规划组的科学规划开发, 才能对现代追求休闲方式和休闲意境的游客产生原始的吸引力, 而其中的现代创意产业文化更是能够凭借其智慧、时尚的无穷魅力, 对现代消费者强烈的休闲渴望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结语

好的景观, 必定是对场地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 有了深刻的了解, 才能通过对场地及场地上物体和空间的安排, 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所以, 场地分析对全面理解景观及其功能, 认识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永红, 赵鹏.默语倾听兴然会应[J].中国园林, 2001, (2) :29-32.

[3]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夏冬梅, 孙宏扬.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

[5]赵焰.浅谈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J].建筑设计, 2006, (2) .

风景区设计 第10篇

关键字:平面图形;构成;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在中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历史上,帝王大臣都非常重视自己居住、游憩休闲场所的环境。从史书记载以及我国目前保留的园林旧址,可以发现帝王和大臣都喜好大兴土木,建造私人园林。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气派的皇家园林,里面的园林风景有百余处,五步一景,十步一亭,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古人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迷恋程度我们从圆明园中可以略见一斑。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是依靠自然地势、植物和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不再局限于私人庭园、庄园、别墅等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逐渐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一、平面图形构成的内涵

(一)平面图形构成的基本要素

平面图形是最简单的空间形式,是几何元素在二维空间内形成的图形,但是平面图形表达的三维空间内容是水平面抽象化了的三维图形。平面图形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点、线、面。任何图形最终都可以分解为点、线、面,在平面设计师的观念里,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简化到点、线、面上来。点、线、面是平面图形设计中的主要语言,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朵花、一个小动物等都可以理解为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点”,一行文字、一个枝干、一条溪流等都可以理解为“面”,而一片叶子、屋顶、地形等都可以视为“面”。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点”“线”“面”就构成了千变万化、富有美感的图形。“点”是平面图形中最小的元素,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是最容易吸引人视线的。虽然它的外观比较小,但是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增强图形的整体美感。

(二)平面图形的构成形式

平面图形构成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其视觉化、力学的观念,主要是研究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形成规律以及应用等问题。与绘画作品不同,绘画作品是再现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给人美的感受,而平面图形构成表现的则是抽象的形式美,给人的是一种抽象的美感。艺术美分为内容美和形式美,内容美侧重于设计图形的表象美感,形式美则侧重于人们看到设计以后所引起的心理活动。例如,高楼大厦、游轮的烟囱在绘画中是垂直线,但是它们同时会给观众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广阔的草原、浩渺的大海会给人一种平静、辽阔的感觉。平面图形构成就是运用艺术的审美法则,将自然形态中的“点”“线”“面”等符号元素进行分解、重组,形成新的理想形态。

平面图形的构成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重复、渐变、发射、对比。1.重复。重复是构成中常用到的手法之一,其特点体现在构成形式较为平稳、规律、秩序化。重复的形式很多,包括基本形重复、大小重复、色彩重复以及方向重复等。在生活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平面图形构成有很多,例如楼梯上的台阶、墙面和路面的方砖格子、水面的波纹。平面构成中不断重复使用同一形象能产生很强的形式美感,从而加强人们对形象的视觉记忆。2.渐变。渐变表现的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一个物体由远及近的运动,其大小、形态等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将这种变化描绘出来就是渐变构成形式。渐变的形式包括形状渐变、大小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倾侧渐变、疏密渐变、虚实渐变等。3.发射。发射构成是指以一点或一个面为中心,向周边发射、扩散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例如太阳的光芒、晕染的颜料、开放的花朵、树木的年轮、水面的涟漪等都是发射构成现象。发射构成方式具有很强的动感和节奏韵律感。4.对比。对比构成是将性质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在一起。无论是自然形态还是抽象形态都可以用来对比,对比的形式有很多,例如方向对比、形状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数量对比、空间对比、肌理对比、重心对比,等等。

二、平面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在

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一)“点”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园林设计中通常指的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景点”,是最简单的形态,但是将“景点”放到整个园林景观范围内,就形成了“点”的概念。风景园林中“点”的组成要素有很多,如奇石、假山、水流、植物、建筑、雕塑,等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点”的布置遵循以下原则:1.重点突出,聚散有致。“点”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在全园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景点的布置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最忌讳的就是遍地开花、均衡分布的方式。2.相互协调,互相辉映。景点往往是吸引游客驻足观看的焦点,因此,景点周围的环境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衬托,让游人赏心悦目。如果园林中有一处景点是人工湖,那么人工湖周围的环境也要加强,远景、近景都要美轮美奂。3.主次分明。风景园林中应该有一处突出的主景,成为全局的标志或者焦点。它往往是园林景观的构思立意中心,它既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

(二)“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讲,“线”是人们观察时从某一点到另外一点所形成的印象流。例如风景园林中的道路、小径都可以视为“线”,它除了供游客行走以外,还是全园的“导航仪”。风景园林中的边界也可以视为“线”,如我们常说的“水天一线”“地平线”等。“线”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可以引导游客欣赏的方向,此外,“线”还有很强的分隔功能,不同质面区域都可以通过“线”分隔开来,如花坛、草坪、地形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线”的组成元素有路径、滨水带、景观轮廓线等。“线”的布置遵循以下原则:1.自然性原则。风景园林是在城市中再现大自然,是自然景物的精华集粹,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崇尚自然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2.功能性原则。线具有很强的功能性,风景园林中的“导游”工作基本上就是由“线”来完成的。3.序列性原则。“线”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效果,通过分合、围放、虚实、转折、穿插、渗透等手段可以将有限的空间变为无限扩张的时空。

(三)“面”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中,“面”即是指具有相同特点的一个区域,如游憩区、休闲区、服务区、管理区、植被、水体、硬质铺地等。“面”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元素。“面”是用线条围合而成的视觉空间,是点按矩阵排列的结果,能够突出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面”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部分,它的布局要比“点”和“线”复杂。“面”的布局需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景点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单元,多个景点可以组成景区,多个景区便构成了整个风景园林。“面”在布局时要结合整个园林设计的构思,在把握大的布局方向的前提下,再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互相辉映。2.顺应自然条件。风景园林在选址的时候要依靠有利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层峦叠嶂、地形起伏等是建造园林景观的最佳区域。园林的布局最好能依照自然地势,这样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减少大面积开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园林景观的功能分区划分最好与自然地形的分界线相一致,这样既保证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而且只需稍加修饰,便可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3.生态原则。一个园林景观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小小的生物圈,生物圈中的土壤、水分、植物、动物、气候等条件会相互产生作用,彼此影响,最终达到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

“面”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部分,下面着重介绍一下“面”的组成要素:1.植被。植被是园林景观中应用得最多的元素,植被的种类也很多,如乔木、灌木、藤木、花卉、草坪等。植被的景观作用很多,一方面盎然的绿色植被可以增添整个园区的生机活力,盛开的鲜花可以让游客闻到缕缕芬芳,花朵缤纷的色彩可以为园区带来生气,而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植被会给园林带来不同的风貌。观赏型树木是园林景观中的一大亮点,例如像“屋顶”一样的榕树,不仅具有审美效果,而且可以遮阴挡雨;寓意美好的合欢树也常常被“搬”到园林中;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人工盆景也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植被。2.硬质铺地。铺地不仅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而且有助于限定空间,增强识别性。园林中的硬质铺地种类有很多,如混凝土铺装、块石铺装、碎石和卵石铺装等。不同质感、不同色彩的铺地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一般认为暖色调给人以开朗、明快、清新愉悦感,冷色调显得幽雅、忧郁、宁静,灰暗色调表现忧郁、沉闷。因此在铺地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可以丰富空间的气氛,而且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园林整体的美感。3.水体。河、湖、溪、涧、池、瀑、泉等都属于水体。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几乎是高档风景园林的必备元素。如果能够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林建设之初就已经拥有自然河流、湖泊、池塘等,这样自是极好,如果没有这些先天优势,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建造喷泉、小溪、涧等。设计时应考虑基地地形条件和拟塑造何种艺术意境空间,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水形,进而按水形性格推敲水形的轮廓、比例和面积大小,同时避免产生死水一潭的感觉。水体不仅能带给游客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形式,如划船、游泳、钓鱼、水上运动等。此外,水可以调节微观小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水源。

三、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渴望。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风景园林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抽象的思维和秩序来创造形态,而平面图形构成的本质即是抽象与秩序。“点”“线”“面”是平面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而这些元素恰好可以和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抽象元素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

[1]周曦.也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J].中国园林,2004(09):23-26.

[2]阿苏荣.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郑宗.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呈现三大趋势[N].中国花卉报,2006-11-09.

作者简介:

浅谈景区道路设计 第11篇

景区道路设计, 应该贯彻道路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选用合理的道路设计指标和技术参数, 注重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运用, 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景区的道路设计,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切实保护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 防止水土资源流失,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不追求道路等级标准, 以免损伤景源与地貌, 在满足使用要求下, 与沿线用地的景物环境相协调。

实践证明, 景区的道路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 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确立先进的建设理念, 体现人、路、自然的和谐, 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 才能建成赏心悦目的景区道路。下文就以厦门万石植物园景区道路为例, 简要介绍景区道路的设计理念。

1景区简介

厦门市万石植物园位于厦门岛东南隅的万石山中,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占地4.93 km2。园内山峦起伏, 无山不岩, 奇岩趣石遍布, 沟壑纵横, 山岩景观独特, 除众多摩崖石刻, 另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依托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园以来, 在大力荟集植物品种的同时, 精心营造专类园, 使新的人文景观与旧有景观交融, 风景资源丰富和景观类型之多为国内其他植物园所罕见, 已成为国内颇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园林植物园。景区经过多年道路改造, 形成了功能突出、特点鲜明、规模适度的景区道路网。

2路线设计的新理念

注重道路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景区地处万石植物园崇山峻岭之中, 沿线的山岭、坡地、溪流, 构成美丽的风景, 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景区道路作为一种构造物, 景区路线的布设, 必须与景相融, 做到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 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植物园景区道路在建设中坚持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景观协调的原则, 近期竣工的从植物园西门到文屏路东门5.6 km长的景区道路建设, 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这条景区道路的自然地形地貌变化较大, 道路在线形布设中尽可能依地形布线, 使路线接近地面原有坡度, 减少土石方量。为减小开挖和填筑对景观的破坏, 道路的纵坡转弯半径多采用迂回展线, 设多处回头曲线, 基本上将路线隐藏在群山之中。尽管路线曲折, 线型较差, 但把对自然山体的破坏降到了最低限度;另外, 还采用种植树木的办法补救景观, 在路堤、路堑及结构物的过渡段植树与景观恰当配合。道路沿线的植被茂密, 自然风景秀丽, 名胜古迹诸多。道路的建设中尽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风景、植被、古迹的破坏。

3路线设计指标的选用

景区道路选线往往受到地形地貌以及自然保护区域诸多限制条件的制约, 因而一般难以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如果采用过高设计速度, 必然要求较高的平纵指标, 这在地形较为复杂的景区势必会造成大填大挖现象, 致使景区环境遭受较大的破坏, 这是景区道路设计所应避免的事情。植物园景区道路在建设中根据不同路段的地形条件将设计速度控制到20km/h, 甚至使用15km/h的设计速度。恰当的设计速度的选择是路线总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灵活地运用技术指标使得路线顺应地形、确保安全、保护环境, 实现道路与自然的融合、和谐。

路基和行车道宽度的选用是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确保行车安全舒适的情况下, 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和车辆类型并结合地形条件, 景区道路典型横断面的路基宽度在不同路段设计不一样, 大致分为三种:5.0 m、6.0 m、7.0 m。路肩宽度分别为0.6 m、0.9 m、1.2 m。为了方便游客观赏风景, 路肩宽一般情况采用1.2 m, 当地形条件不允许时则采用0.6 m路肩宽, 只能确保行车安全而不需满足停车需要。但在路侧为高陡边坡等不能提供侧向净空的地段, 则设置防护栏。开放车辆通行后, 考虑行人及游客的安全, 对现有道路进行了适当改造, 增加宽度为2.0 m木栈道人行步道。为减小对现有道路两侧景观的破坏, 木栈道尽可能沿现有道路填方侧布置, 具体布置见图1:

在景区内, 路基防护贯彻自然的原则, 充分考虑景区道路与各沿线景观的协调, 尽量采用草灌结合的植物生态防护。边坡形式与坡率设计形式灵活自然, 道路沿线尽量少采用高填方路堤和深切的路堑。路基填方高度一般在1~2 m, 边坡大多较缓, 平缓的边坡既可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又能为失控车辆提供恢复行驶和“纠错”的机会, 也能为未来的道路养护提供场地。在部分环境敏感地区, 边坡变陡采用1∶3~1∶4。在设有护栏的路段, 边坡设为1∶2。路基上边坡一般采用与地形相同坡度, 尽量少开挖, 少护坡, 少使用挡土墙, 尽量给游人减少视觉上的冲击和生硬的感觉。

景区道路上边沟是道路重要的排水构造物, 边沟的设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平缓的边坡让水散流于森林、草地;二是路基与地面形成平坦的自然土沟, 或者沟底散铺当地的碎石以减少对沟底的冲刷, 自然而美观;三是结合地形, 排水量集中的地段, 则设置铺砌明沟防止冲刷。在流量不大的截、排水沟的边坡种草本植物, 沟底用不规则的毛石、片石铺砌, 可以透水, 使排水沟附近边坡植物得到水的补充。总的来说, 边沟的设计既突出了排水功能, 又注重因地制宜、自然美观。

景区道路上的构造物的护栏基本上是木结构, 或仿木混凝土结构, 或砌石结构。沿线桥梁较少, 多数为中小跨径的梁板式桥梁结构, 以跨越小溪为主。道路通过悬崖陡壁段, 为了减少对环境影响, 采用了半边和傍山桥绕过。桥墩、台砌石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景区道路设计的纵断面条件受到限制时, 以小客车的爬坡性能为设计参考, 适当放宽对最大纵坡的限制, 以节省工程量, 避免或减少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景区道路由于其平面和纵断面指标一般都受到条件限制, 常常采用较低值, 甚至存在突破低限的情况, 因此, 在路线设计中充分考虑平纵组合问题。当平面与纵断面指标同时达到较低值时, 更应重视两者组合的合理性。

安全是景区道路设计的首要问题。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景区道路在设计时所采用的技术指标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完善景区道路安全保障工程的设计尤显重要。景区道路安全保障工程设施的主要类型有:①一般路段以设置标志牌、警示柱、砼护栏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②急弯、视距不良路段设置标志牌和反光镜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③临崖、临水险要路段设置砼防撞墙和标志牌为主;④陡坡路段设置减速带和标志牌为主;⑤道路标线尤其是弯道等路段的标示醒目、详细, 规范车辆行驶路线。

4道路与人、景观和谐共存是景区道路设计新理念的根本宗旨

(1) 确立先进的建设理念, 体现人、路、自然的和谐。正是始终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 才形成了今天这些赏心悦目的景区道路。具体来说, 就是要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同时, 在景区道路建设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随弯就势, 营造出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因此速度不是首要问题, 技术指标并非一成不变。不同路段可根据地形限定不同车速, 修建不同路幅宽度, 适当降低道路等级, 灵活运用技术标准, 避免刻意地裁弯取直、大挖大填, 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设计上不简单追求“宽、平、直”, 而要根据周围地形、地貌、地质特点等因素, 灵活运用技术标准, 努力将道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在景区道路的设计中, 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 最小程度地损坏原有植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植被破坏, 景区道路建设必须坚持“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在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坏和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的指导原则。通过边坡种树植草, 或采用网格式、曲面形护坡形式, 再造自然景观, 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态植被, 还游客以美感, 还自然以美景。

(3) 强化道路交通服务功能, 体现以人为本, 从道路建设和管理的角度, 为游客提供更大的方便和良好的服务。在景区道路建设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交通量和游客的需求分析, 恰当地选择和调整道路标准;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沿线服务设施, 做到道路标线标志醒目、自然, 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优美、功能完善的景区道路。

(4) 高度重视后期养护问题。要及时完善景区管理组织机构, 加强对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 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养护工作中。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景区道路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 设计出充满舒适安全以及人情味的景区道路才是人们真正渴望和我们执着的追求。要想设计好一个旅游景区的道路,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注重以人为本, 切实保护好人文、自然资源, 防止水土资源流失, 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摘要:景区道路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景区道路怎样在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 怎样和谐地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中, 本文结合实际对景区道路的设计、建设进行了探讨, 论述了景区道路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上一篇:社会抑制下一篇:实训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