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专业范文

2024-06-20

高职医学专业范文(精选12篇)

高职医学专业 第1篇

医学营养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20世纪20—50年代, 当时的燕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家政系开设有营养学知识课程。解放后, 我国医学营养专业经历了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到因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 最后顺应市场经济需求而又恢复的艰辛历程[1]。1985年, 中山医科大学重新设立营养系, 开设医学营养学专业。两年后, 浙江医科大学也随之招收营养学专业本科生, 由此, 营养师由高校培养。1999年, 教育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 撤销了医学营养学三级专业。在随后的10年间, 本科层次就只有极少数院校还保留医学营养专业。例如, 中山大学在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医学营养学方向培养, 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我国营养医师的培养基地。但这种少量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渐渐萎缩。近年来, 医学营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2006年我院医学营养专业开始招生。目前, 高职高专层面开设医学营养专业的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甘肃中医学院、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数十所。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行业和学科发展对部分专业门类进行了增减、拆分、合并及更名。如医学门类中的“预防医学类”更名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同时新增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随后, 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医学院、贵阳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在本科层面增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据统计, 国内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46所。总之, 我国医学营养专业被纳入高等教育的时间不长, 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传统的专科教育被视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课程设置与本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基本类似。多数本、专科院校都开设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健康教育学、基础营养学、公共营养学、临床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毒理学、食品工艺等课程, 部分院校开设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烹饪学基础、保健食品、药膳食疗、中医养生学等课程。多数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过度强调学科建设, 对技能培养重视不够, 实验实训课所占学时比例较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偏重于学术研究, 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 较为灵活。不同院系及不同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不尽相同, 多数院校开设有学位基础课 (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 专业基础课 (营养与疾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前沿讲座, 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学文献检索) , 专业选修课 (实验动物学、医学分子遗传学、多元统计方法与SAS软件、医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等课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将给社会输送大批医学营养专业人才, 为营养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3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我校近5年500名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 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就业单位多集中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服务行业。具体是: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营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占25%, 健康服务行业 (健康管理中心、保健食品生产和营销企业、餐饮和配膳公司等) 占39%, 商贸企业占16%, 专升本或读研占10%, 其他占10%。但是,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就业率较低、就业单位层次不高等问题。

4 居民的营养现状迫切需要医学营养专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症患病率持续下降, 同时我国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 注重饮食卫生和合理营养。广大居民迫切需要医学营养专业技术人员对营养相关疾病进行诊治, 对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进行指导, 以提高全民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

5 营养立法步伐缓慢, 制约医学营养专业发展

目前, 国内营养立法步伐缓慢, 临床营养师处于尴尬境地。本科层次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按规定理学学士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2000年, 卫生部出台了营养师资格考试制度, 医院的营养师必须参加这项考试, 考试通过后可以在营养科工作, 但没有处方权。在美国, 70%以上的医院设有由医师、临床营养师、药剂师和护士共同组成的营养支持小组 (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 [2]。美国的临床营养师在医用食品的使用决定方面已超过医师而起主导作用。目前, 国内尚无医学营养方面的立法, 未对医用食品进行定义, 医用食品或临床营养制剂无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专门的分类。因此, 临床营养制剂只能通过药品或普通食品进入市场。但实际上, 临床营养制剂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药品, 更不同于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医学营养专业的发展亟待完善的法律提供支撑。

6 建议

6.1 加强医学营养专业建设

6.1.1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合理定位有助于提高就业稳定性

目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层次要求高, 在医院营养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占主导地位。因此,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业, 应向基层社区及其他行业拓展就业渠道。医学营养专业就业面广, 可供就业的领域很多, 如餐饮服务管理行业, 幼儿园保健医岗位, 为个人、社会公共保健领域和社会服务部门提供营养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等[3]。结合社会实际需求,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定位应该是培养面向健康服务行业的能够胜任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医学营养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定位, 调整课程设置, 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现阶段, 医学营养不只是营养缺乏病的防治, 也不仅限于疾病的营养治疗, 机体营养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均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已有营养不良病的患者实施营养治疗, 还要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要求公共营养师和临床营养师有足够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去完成本职工作。例如, 我国传统的营养治疗模式“以肠外为主、肠内为辅”, 不仅造成肠外制剂滥用, 而且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机会。当前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标准是“采用全营养支持, 首选肠内营养, 必要时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4~6]。因此, 医学营养专业只有合理定位, 才能适应专业发展。

6.1.2 加强医学营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营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培养高端技能型医学营养专门人才时, 应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对兼职教师的筛选。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专职教师, 如到医院营养科、食品生产企业、健康咨询公司、食品卫生监督等部门进行培训,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在兼职教师选择上, 应严格选择标准、切实核定带教能力, 聘请一批业务能力强、责任感强的外聘教师授课。多种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6.1.3 重视医学营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注重医学营养专业专科学生技能培养, 加强与省市级医院及食品企业的联系, 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目前我校已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多家省级医院联合, 建立了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已有的省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重视实践技能考核, 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模式, 探讨校院 (企) 联合办学管理机制。根据学生自身条件, 结合职业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考取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师及营养配菜员资格证书, 培养和提高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7]。针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以适应医院、幼儿园和企业等健康服务行业的需要, 保证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的对接。

6.1.4 规范营养师培训

自2003年全国大规模开始营养师培训认证以来, 全国营养师培训机构培训各类别、各领域的营养师已经超过10万余人, 对医学营养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培训不规范, 存在学员缺乏医学知识、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培训教材不规范、培训时间短、缺乏实践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拥有营养师证书的人员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且根本没有医学专业基础的人员占较大比例。营养师培训工作亟待进一步规范。

6.1.5 强化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对营养师开展营养知识宣传、膳食指导等工作十分重要。医学营养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 有利于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与患者、被服务人群的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临床营养师和公共营养师正常开展工作, 提高服务效果。

6.2 加快营养立法步伐

目前, 在我国只有47%的医院设有营养科, 具备营养师资格的人员仅占22%[8], 对营养师、医用食品、临床营养制剂等缺乏完善的配套管理机制。因此, 加快营养立法步伐, 规范医学营养专业的教学管理, 界定营养师的地位和权限, 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国亟待尽快制定和出台营养相关法律, 明确医用食品审批、生产、销售诸多环节的基本技术要求、法律责任, 使用对象、使用范围, 以及由谁开出营养制剂或医用食品的资质等。并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 促进营养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营养学科的健康发展。

7 前景展望

时代呼唤营养师, 时代需要医学营养专业。为满足近期营养工作需要, 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科协的指示精神, 在各省设立了营养师培训基地,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目前, 中国营养学会受国务院法制办的委托, 组织专家起草了《国民营养管理条例》。根据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新形势, 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对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相关规定。其中, 卫生部2009年印发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规定, “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 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至少为1∶150, 营养技师与营养医师应按照1∶1的比例配备, 营养护士应不少于3人”。《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明确提出, 要“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 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并规定, 今后各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食品企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大型宾馆、饭店、体检中心、100人以上的职工食堂将强制配备专门的公共营养师;只有持有公共营养师或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进行保健品直销工作。这些规定若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必将为营养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医学营养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营养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 目前, 国内尚有400万的人才缺口。随着相关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营养学认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普遍认识到营养、保健、健身和养生的重要性, 将会大大增加营养师的市场需求, 医学营养专业及营养师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摘要:医学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并具有前景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医学营养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 医学营养专业在医院、社区等健康服务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支撑。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营养师

参考文献

[1]杜寿玢, 李珏声.我国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 2006, 28 (2) :106-107.

[2]翟青, 朱斌, 安国华, 等.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 2005, 16 (11) :862-864.

[3]曹华, 杨凤琼, 兰小群.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4) :114-115.

[4]王建, 易龙, 舒晓亮, 等.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 (7) :5-9.

[5]熊睿.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发展研究[J].中外医疗, 2010 (29) :179.

[6]黎介寿.临床营养支持策略的变迁[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 16 (12) :953-955.

[7]饶春平, 句连云, 徐文慧.浅谈如何培养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6) :14-15.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论文 第2篇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5]吴晓璐.试探资格考试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课程;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200-02

前言

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纽带对高职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的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课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且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重点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与心态,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手工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善,所以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应将其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并在其基础上对检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与改革,但是在其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即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医学检验专业的丰富经验,但是其教学理念与环境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即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环境阻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的进度,所以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还处于最初阶段。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优秀的师资团队,目前就任的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重点灌输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手工操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改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与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其教育目的相一致:以技术水平培养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是在学生素质和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创建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与有原则有个性的检验专业课程。

1.课程改革构想

1.1改革教学方式

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其教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较为枯燥,所以改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职检验专业课程的关键内容,在教师实践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情景模拟教学与检验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普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即依据教学目标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手工操作能力,所以合理的诱导式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另外,临床试验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

1.2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即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人才的需求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需求,即将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即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手工操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

2.课程改革措施

2.1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即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院应采取现代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发展与寻找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其次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职业技能考核;最后取得向相关证书。

2.2加强教学检验中的手工基础操作

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的加强不仅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的手工操作性与实践性有更要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灌输固然重要,但是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光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是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加强的重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放大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有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操作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医学检验的实例,或者邀请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医学检验的专业讲解从而将优秀医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带入教学实践中。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需求,因此其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更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小燕.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

[2]侯振江; 牟兆新; 李红岩; 王凤玲; 代荣琴; 徐倩; 王瑾; 陈洋; 刘玉枝.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8)

谈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德育渗透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 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 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现就我院医学专业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谈以下几点体会:

1 高职教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1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 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实行素质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 并不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 从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要推行素质教育, 即加强素质教育。而在高职教育具体工作中开展素质教育, 就是要将德智体美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现在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强调素质教育不能把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隔离开来, 更不能对立起来, 而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在学校里包括教学在内的一切活动的始终, 努力做到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1.2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教师不能满足于仅仅传授知识, 更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讲授, 而要把课上活,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认真地进行改革。同时, 素质教育不能灌输, 只能靠潜移默化来培养。光靠几堂课或几节报告就想提高素质, 是不切实际的, 要靠学校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在学校内部更要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进取的氛围。

2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说:“对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内容要有明确的表述, 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对于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来说, 其中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也是思想道德素质。要想有良好的医德 (医院职业道德) 就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学习和自我修养, 这一切应该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抓起。

3 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3.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疗机构是卫生系统的主要窗口, 也是社会的重要窗口。医德、医风是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实际上, 医德、医风的好坏是社会风气好坏的反映。因为医疗行为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 所以, 医德、医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常常形成一时的热点。由医德、医风恶劣造成的事故尽管不多, 但是影响大, 格外遭人痛恨和谴责。医德、医风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工作作风。医德、医风的起码要求是职业道德, 即尊重病人, 对病人负责, 医疗行为自始至终都认真、规范。高标准的医德、医风要求做到对病人极端地热忱, 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 对技术精益求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 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 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的界限, 陶冶情操, 明晓对病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要靠道德的力量, 强调责任感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 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医德教育, 不断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3.2 要培养医药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 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渗透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 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 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 拓展德育阵地, 增添德育渠道, 丰富德育形式, 扩充德育内容, 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为此各学科各显神通, 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根据各学科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 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护理实践课上, 真人实做,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病人的痛苦, 从而加强他们的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决心;检验专业实践课上, 让学生以自己的血液做样本进行化验,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药学专业学生实习到药房, 与病人及家属亲密接触, 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之重, 加强了他们从事医学事业的自豪感, 从而热爱医学事业。通过以上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道德素质。

3.3 德育为本, 教师应以身作责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要“言传身教”, 不仅要“言”, 而且还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胜过说教的作用。因此, 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必须严格, 他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 一个上课马虎的教师要求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是不可能的。“言传身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太刻意, 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 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为此我系教师做了大量的尝试, 首先, 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大院校、医院、药房、药厂等地进修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 过硬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业务水平, 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可敬的;其次,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 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情况, 严中有爱, 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爱护, 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最后, 教师能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聊天, 谈理想谈生活, 让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的师长和朋友, 感到教师是可信赖的, 能够与教师交心,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第5篇

本调查反映了当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基础,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建设;调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

1 调查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从事综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秀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但是,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课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仍采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管理形式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学习活动课堂化、教学评价试卷化,既存在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也存在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

高职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并逐步深入,教职成6号文件指出突出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产业、企业、岗位及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五方面对接。

本课题组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需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学生眼中的含金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2009级毕业班164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习结束返校、毕业考试之前,以班为单位发放自设调查问卷,下发164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97.56%。

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核实、分类、归纳。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有关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3.1.1 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非常合理,29.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合理,54.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较为合理,11.46%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不合理;且有有4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6门以下课程较为合适,44.21%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7~8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9~10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10门以上课程较为合适。

可见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过重;同时认为需要增加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精神病学、影像学、检验学等课程,也认为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需增加学时。

由于学制短、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已不受学生青睐。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

因此,教学计划必须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2 对各课程授课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0.42%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非常合理,

34.3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合理,40.63%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较为合理,14.5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不合理。

毕业班对课程授课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说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以应试为基础的授课计划没有唤起学生的兴趣。

授课计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必须体现课程特点和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相关性、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时间性,其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教学目的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难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课时分配不能平均而要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宜切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职教特色,评价方式应多维多元。

3.1.3 对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比例非常合理,38.54%的学生认为比例合理,33.33%的学生认为比例较为合理,

21.88%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合理。

毕业班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人数均未过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既不能被学生赞赏,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医学的学科特点。

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院校融通、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各阶段、各类型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以临床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临床职业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 课程设置需求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班普遍赞赏的一线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二线课程为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

这一结果与现有教学计划基本吻合。

然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仍受“学科本位”观念的桎梏,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3]。

因此,应以能力为本位来设置课程,重点培养医学生的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能力、系统规范的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处理能力、选择临床技术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宣教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3 教学效果方面

3.3.1 对实践教学的收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30.85%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5.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13.83%的学生认为没多少收获。

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说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收获甚微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分析性实验偏少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减少;二是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师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单调乏味。

积极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使用智能模拟人、大力开展动物实验和学生间互动操作、院校合作实施临床见习和实习、师生互动交流等有益探索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3.2 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1.58%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掌握,62.11%的学生认为能掌握大部分,24.21%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少,2.1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收获;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课程有:

35.19%的学生对内科学感到焦虑,16.67%的学生对外科学感到焦虑,11.11%的学生对解剖学和妇产科学感到焦虑,7.41%的学生对病理学和药理学感到焦虑,5.56%的.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免疫学、儿科学感到焦虑。

这一结果提示,教师应该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实了解教学效果并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不能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和一张考试卷纸上谈兵。

3.3.3 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

5.2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太大,36.84%的学生认为内容广而不精,24.3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学习需要,5.93%的学生认为内容不新。

结果显示,内容广而不精、内容不新等问题与学生基础欠佳、学制短、职业标准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课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3.3.4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6.67%的学生赞赏传统教学,而19.44%的学生赞赏校内实训、29.17%的学生赞赏临床见习、13.54%的学生赞赏情境教学、14.93%的学生赞赏顶岗实习,6.25%的学生赞赏网络教育。

这就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依然薄弱,学生呼唤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情境教学、顶岗实习,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3.5 对教学效果决定因素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对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认识:11.66%认为是稳定的教师队伍,11.92%认为是教师的积极性,14.25%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11.92%认为是教师的知识领域,

11.92%认为是课程的合理安排,9.33%认为是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14.25%认为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14.77%认为是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上述结果显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知识领域、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评价不高,课程设置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调查结果对后续课程建设将产生抛砖引玉的建设性启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应该顺应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探索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达建,陈龙,唐文等.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29-30

[2]李晓丹,徐如祥.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多元优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7(11):1124-1126.

高职医学专业 第6篇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第一线岗位,能熟练开展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毕业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口腔医学专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具备相应能力为广大基层地区口腔疾病患者服务的专门人才,其中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地位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合理、公正、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潜在动力,同时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考核的宗旨在于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必须重视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2、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病

目前,大多数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是以理论结业考试为主,辅以平时考核成绩为参考,这种一试定终身的考核方法,或只注重理论考试,或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基本上以学生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价培养人才质量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平时松松垮垮,考前突击记忆,考试投机应付。对于口腔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实践课程课时大大超过理论课时,其考核时段更应集中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与考核检验,教师完全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也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

3、1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个性化的要求和统一性的标准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终结性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 ,实现由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核方式改变。

3、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考评体系设计

以能力为中心,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考试方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差异、将考核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评体系,技能考核目标宜细化,而细则既要结合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规范,又要符合行业要求,制定清晰的评分要求,考核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条件许可时可邀请行业专家一道参加。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可以将整个考评体系设计为“平时成绩+阶段测试+实践技能+期末考核”,理论考核应减少了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重,充分借鉴现有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大量融入与临床实际相关的试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重心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3、3考核内容的设计

考核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必须与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保持一致,切实做到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规范,使考核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考核体系包含形式多样的内容,尽量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包含:1、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包括完成实训任务所体现出的熟练程度、完成结果、分析与纠错能力。3、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协作意识、职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等。4、技能竞赛的表现,借助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可以强化实践训练效果,提高学生临床适应度,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其考核包括竞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竞赛成绩【1】。

3、4设计考核分配权重

根据设计的课程考核改革目标,对学生课程考核分配权重为“平时成绩(15%)+阶段测试(15%)+实践技能(20%)+期末考核(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为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上课回答问题等,其中实践技能包括技能竞赛成绩,竞赛成绩优异可获得加分,课程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计分。当然,分配权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学年,不同的学科,权重分配可以适当修正。

3、5 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以及考核内容逐步充实,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热情高涨,每届技能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临床实习、毕业生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反映出新的课程考核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还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考核方法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了,从近几届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看,及格率逐年提高,同时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促使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对实习生、毕业生随访结果来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促进了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课程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

4、总结

虽然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实施时间仅有几年,但是该体系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包括从考核内容上,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主动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标准对接,关注行业发展要求,极大地增强了课程对专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力度,极大地改善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从考核方式上,以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取代一次性的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考核要素上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这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从不同方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熊均平,崔明辰,赵树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促进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15

高职医学专业 第7篇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在天津市及其他省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 在各类餐饮业、食品加工及流通企业、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从事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工作。学校不断提高和拓展行业与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及范围, 通过深入社区、海报宣传、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医学营养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活动, 为社会培养营养配膳员、公共营养师。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 组建了以行业专家为专业带头人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 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专业现况分析

国家卫生部起草的《国民营养条例》规定:100人以上的餐饮单位、学校、幼儿园、社区必须配备公共营养师;300人以上的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对保健食品的营销资质也做了具体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公共营养师和营养保健师资质。现根据医学营养专业服务领域, 即临床营养、公共营养两个领域对医学营养专业现况进行分析。

1.1临床营养领域

依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 其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要满足临床营养诊治流程及支持保障的需要, 其中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至少为1∶150, 营养技师与营养医师配备比为1∶1。医院及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医学营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2公共营养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食物供应和人群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 但我国居民的营养问题也随即出现“双峰现象”: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社会需要大量的公共营养师从事营养咨询、营养指导、膳食管理等工作。我国营养师的缺口在50万左右, 5~10年后我国可能需要100万或更多不同级别的营养师, 这为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2]。

2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大多强调知识要素的认知过程, 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不够重视, 实习教学一般依附于相应的学科, 对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不利, 因此对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 传统实习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 亟待解决。

2.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

根据专业调研, 原有的医学营养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及行业需求, 需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校院合作的运行机制如何更加顺畅等。

2.2岗位能力

原有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要求, 需要调整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营养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室设备有限、功能单一, 不能满足肠内营养制作、营养烹饪营养配餐等技能培养需要, 需要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增加实训功能。

2.3校外实习

一直以来, 校外实习单一依托医院医学营养行业, 缺少与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加工企业及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公共食堂的合作。

3实习教学改革的措施

以专业调研为基础, 以高职高专教育理念为指导, 完善“依托行业, 聚焦临床, 辐射社会, 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营养意识、健康服务理念, 强化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专业技能;以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需求为导向, 构建“一个导向、两个突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注重加强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特色为重点,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3.1.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并完善“依托行业, 聚焦临床, 辐射社会, 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社会、学校、行业共同参与的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及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利用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在行业内及社会上的较高知名度及较强影响力, 开展公共营养师培训、基层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各类人群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咨询与指导等社会服务。校内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成“一个理念、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功能明确”的校内实训基地, 即以“职业仿真、功能拓展、能力提升、服务社会”为理念;饮食治疗计划制订与肠内营养制剂制作相结合、营养烹饪与营养指导相结合;在现有医学营养综合实训室基础上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为一体的临床营养、公共营养仿真实训基地, 包括肠内营养实训室、营养门诊实训室、食品分析实训室、膳食制作实训室, 医学营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情况 (见表1) 。

3.1.2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医学营养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为依据,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即“一个导向、两个突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专业技能, 强化肠内营养制剂配制、营养烹饪、营养咨询指导等岗位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 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为一体。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将来的岗位工作相一致, 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 使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互相衔接, 关键是要工学结合[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突出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专业技能,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 并将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选取贴近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教学组织序化贴近工作过程、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工作环境的思路, 采用“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能力—对应课程—对应岗位”的方法, 系统化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

3.1.3深化校院合作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实习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内实习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医学营养实验实训基地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 发挥培养实用型高级营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即建立符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仿真的实训基地, 包括食品分析实验实训室、营养烹饪实训室、临床营养实训室、营养门诊实训室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拓展实习基地, 加强与幼儿园、社区配餐中心、健康指导公司等的合作, 聘请高级技术人员为校外导师, 充分利用医学营养行业设备资源, 与医院及企业签订共建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聘请专家来校授课、进行实习指导和科研指导, 建立良好的校院合作机制。

3.1.4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具有多种技能、善于合作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了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以适应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以教师临床实践为主的继续教育, 同时通过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校院科研合作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具有多种技能、善于合作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通过“外引内培”培养专业带头人, 通过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培养骨干教师, 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

3.2加强顶岗实践过程管理, 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按照“立足天津, 拓展外埠”的思路,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将“工学结合”融入学生教学实践环节,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顶岗实习, 使学生掌握医院营养科及企业营养相关岗位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特点;熟悉营养师在营养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并制订相应的营养治疗方案, 能够书写营养病历;掌握肠内营养制剂配制方法, 熟悉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营养措施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情况;了解食品质量的检查方法、卫生要求、烹调操作规程及成本核算方法。

调整实习轮转制为到医院与食品企业轮岗。学生完成实习后, 要对自己在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专业知识的收获和体会等方面进行小结;实习单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能力、工作与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生活作风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的概括性评价。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管理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形成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育学生的顶岗实习模式, 实现顶岗实习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实践育人的质量[4]。

3.3通过开放医学营养专业资源, 拓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及辐射功能

利用网络平台, 与行业、学术团体共同开发共享型、开放型的医学营养专业教学资源,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社会各类人群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咨询与指导等社会服务。通过多种途径, 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励学生到社区、养老院、托幼机构等开展各类人群的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咨询与指导等服务。

实习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和不断推进的工作, 医学营养专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培养面向医疗卫生及公共营养保健行业等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营养专门人才[5]。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摘要:实习教学是完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现就我校医学营养专业实习教学现况及改进实习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实习教学,医学营养专业,教学现况

参考文献

[1]孙凤丹, 杨万山, 李香丹, 等.病理学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2) :972-974.

[2]曹华, 杨凤琼, 兰小群.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4) :114-115.

[3]刘璎婷, 徐轶彦, 吴星禄.构建医学营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3) :1745-1747.

[4]宋慧芳, 杨桂姣, 吕华, 等.单侧标本开放操作在局部解剖学实习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1) :86.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第8篇

1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我院前身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虽有多年检验专业的办学经验, 但因受到教学理念和条件的限制, 使得目前学院微检课程内容及培养模式大多数都还是模仿高校课程设置或停留在原先中职的培养模式。这其中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的水平, 教师队伍水平不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伍以及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原因尤为突出。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今后学生就业及能力的培养。因此, 提高高职检验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2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专业性,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内容及其设置, 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 具备基础医学、卫生检验技术基本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3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应是:课程设置应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 体现出统一性及一定的灵活性。针对学生素质和职业教育要求, 为学生创造系统而又个性化的职业课程。在授课方面减少课堂的分量, 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 为学生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1 课程改革构想

根据现今市场的需求, 本着知识够用为度, 改革课程结构及内容。开发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和综合化的教材。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培养目标出发, 注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相互间的衔接等问题。将一些相关或相近的学科内容联结成新的课程体系, 加强社会、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体现最新的科学理念和学术前沿[2]。

3.1.1 改革教学方法

微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改变抽象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 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情景探究式学习和行动导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将课程按载体设置多个情景, 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体验式学习为主。适当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等多种方法, 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案例重现等形式, 来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临床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2003年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非典、2008年发生的手、足、口病以及2009年的H1N1的流感。常见的痢疾、伤寒、结核、流感、乙肝、艾滋病等众所周知的传染病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的兴趣[3]。

3.1.2 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必须替换以往以理论考评为主的传统考评制度, 建立以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的考核。要做到全面, 综合评价, 突出能力目标等。可采用笔试、实际操作、作业、出勤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一纸定乾坤”的现象。

3.2 课程改革措施

3.2.1 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应从努力培养适合现代化及市场要求的教师教育理念出发, 围绕“教育观念新, 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教学功底硬、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目标,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和评审或行业资格证的考评, 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其次通过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 实施“培青工程”, “强化”学科带头人, 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格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来提高双师素质, 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努力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师达到“有事业心、责任感, 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教学水平[4]。

3.2.2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职业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是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也是职业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 尤其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要培养高素质并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检验人才, 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应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校内实训中心。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 来自普高的学生没有受过常规设备的基本技能训练, 来自职高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其基本技能基础仍然较差。为此, 我们应在现有实训场所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其次, 依托行业,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 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缓解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聘请行业内有经验的人员, 如防疫部门、医院临床检验师等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及技能, 将优秀医院的一些新理念、管理机制、先进技术带入教学实践中。

3.2.3 加强教材的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现有微检教材大多为普通高校的缩影。因此, 我们应加强教材的建设, 根据高职教学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硬性规定, 打破以往微检是以知识逻辑线索为依据的传统内容和顺序。突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执行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重新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校本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训的比例。这样将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时间性。如各论部分的细菌与病毒, 可根据传播途径等为依据重新编排教材, 把肠道感染细菌和肠道感染病毒放到一起讲, 它们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采集的标本也相同。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各种感染的预防方法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

总之, 由于检验医学的高速发展, 这就对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更新观念,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找到更适合于医学检验的教育模式, 才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医学检验高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云良, 倪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56-57.

[2]姚丽梅, 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

[3]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2) .

高职医学专业 第9篇

1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方法、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研、个人访谈、专题讨论、文献复习等3种方法, 进行有关数据的收集。

(1) 问卷调查。将医院 (8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个)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0个) 、集体就餐单位 (20个) 、酒店 (4个) 、食品保健品企业 (7个) 、健康管理企业 (2个) 等作为调研对象, 分发调研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及岗位设置、岗位基本情况及需求、岗位工作任务、企业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等, 由调研对象根据要求填写问卷并收回。

(2) 个人访谈。与专家、其他高职院校教师就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度沟通。

(3) 专题讨论。举行专业专题研讨会, 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产业发展、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专业相关职业标准、职业能力、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 积极征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4) 文献复习。通过网络、报纸、杂志, 通过二次文献, 了解收集相关信息。

2 调研结果

2.1 医学营养专业相关岗位设置

调查显示, 医学营养专业相关岗位包括临床营养医师、临床营养技师、公共营养师、厨师、餐厅服务员及食品保健品的规划、研发、检验、销售岗位和健康管理、营养讲师等。

2.2 用人单位对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条件要求

2.2.1 学历要求

调查显示,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控中心、健康管理企业对学历要求较高, 集体就餐单位、酒店、食品保健品企业要求则相对较低 (见表1) 。

2.2.2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在所调查的用人单位中,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控中心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全面系统的医学食品和营养知识, 能够进行人体营养需要及营养水平鉴定、制订临床营养治疗方案、指导病人膳食、分析食品营养价值、进行食品污染的检测和防治、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健康管理企业、集体就餐单位、酒店、食品保健品企业要求熟悉并了解食品保健品市场发展趋势及产品动态, 能够提供有关营养、健康方面的建议, 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评价, 进行营养知识的咨询与宣教, 对公司销售业务人员进行营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开展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有83.6%的单位要求具有营养师资格。由此可见, 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2.3 计算机水平的要求

要求能够熟练使用Excel、Word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占被调查单位的82.5%, 进一步要求会使用配餐软件的占11.0%。

2.2.4 个人素质

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方案撰写能力、团队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供餐单位还增加了领导管理能力的要求。

2.3 用人单位医学营养相关岗位人员实际配备情况

医学营养相关岗位实际配备的人员数量与需求相比, 各类用人单位专业人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 (见表2) 。

4 对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的启示

4.1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在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新形势下, 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对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相关规定。卫生部2009年印发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规定, “三级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临床营养科, 其他医院可设立营养诊室”、“营养医师人数与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至少为1:150, 营养技师应按照与营养医师1:1的比例配备, 营养护士应不少于3人”。《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其中明确提出, 要“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 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明确规定, 我国将建立起专业营养师制度, 并主要依托营养师, 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在膳食营养方面最迫切需要的营养调查和监测工作, 以此改善我国公共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 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国民素质。值得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重视的是, 该草案明确规定, 凡100人以上的用餐单位、学校、幼儿园、社区必须配备专业的公共营养师。与这些规定形成对比的是,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数量缺乏且良莠不齐。在专业教育方面, 目前仅有中山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设有医学营养专业、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 招生人数较少[3]。社会培训方面, 自2003年开始全国大规模营养师培训认证以来, 全国所有营养师培训机构培训各类别、各领域的营养师已经超过10万人[4],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培训不规范, 存在学员缺乏医学知识、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材不规范、培训时间短、缺乏实践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拥有营养师证书的人员职业能力良莠不齐, 且根本没有医学专业基础的人员占到相当比例。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我国现有营养师2 000多人, 90%分布在医院[5]。本次随机抽查也显示, 除疾控中心、集体就餐单位、健康管理企业外, 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医学营养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缺口较大, 而集体就餐单位虽相关岗位接受营养配餐培训的人员数量较充足, 但在实际工作中, 厨师或食堂管理人员并未按照营养配餐的标准开展工作。医院营养技术人员在开展工作中, 受到医院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难以在临床营养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需进一步加强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满足我国营养改善工作的需要。

4.2 设置宽口径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经营、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创新和实践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成为摆在高等职业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6]。本次调查显示, 医学营养专业对应的岗位包含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食品领域, 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 在把握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 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为各专门化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培养医学营养复合型人才 (见表3) 。

4.3 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8]。本次调查显示, 医学营养专业的就业面比较宽, 涉及医疗、公共卫生服务、食品保健品生产销售、健康管理等领域, 各领域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各有侧重, 应将学生的发展意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地结合起来, 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 增进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成长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R], 2004-10-12.

[2]韩秀明, 何丽.试析我国营养专业机构与队伍现况[J].中国卫生人才, 2011 (6) :66-67.

[3]杜寿玢, 李珏声.我国营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 2006, 28 (2) :106-107.

[4]魏跃.中国营养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5]阎雅更, 董凤利, 孙文广, 等.医院营养科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0) :1245.

[6]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87-88.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 (2005) 35号) [R], 2005.

高职医学专业 第10篇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9年起开设畜牧兽医宠物疾病诊疗方向专业, 当年共招生56人。随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于2011年正式成立宠物医学专业, 现共有在校生311人, 历届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几年来, 宠物医学专业紧跟宠物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 初步发展成为以就业为导向, 形成“大专业、细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职业岗位、就业方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1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特点是, 根据团队的调研及浙江省宠物行业实际需求, 制订以宠物医师助理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 兼顾宠物护理与美容岗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行业实践能力培养, 同时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立足企业需求, 突出岗位技术技能培养, 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其建设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按照企业需求, 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2,3]; 因此,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必须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支撑[4]。

通过调研宠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问卷调查, 并结合由一线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 确定相应的职业岗位为宠物医师助理和宠物护理与美容两大方向。专业培养目标为, 掌握宠物饲养、宠物繁育、宠物美容、疾病诊治等能力, 面向宠物饲养繁育、宠物美容、宠物医疗等岗位群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宠物医学专业课程构建具体方案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技术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强是其特征[5]。由于高职院校宠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实践教学比重不高, 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缺陷, 教学任务和目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不足[6,7,8], 所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紧紧围绕着“必须够用”原则, 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比例, 整合现有课程资源, 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以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内容, 建立课程标准。

3.1公共基础课程

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第一学期为必修课, 其余学期学生自行选修。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涯教育模块、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健康素质、日常行为规范、现代生活能力。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敬岗爱业、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能力, 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3.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宠物生理、宠物解剖、宠物药理、宠物病理、兽医微生物与免疫技术、宠物繁育与产科病防治、宠物疫病防治技术 ( 寄生虫) 、宠物疫病防治技术 ( 传染病) 。

3.3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必修课包括宠物临床影像诊断技术、宠物疾病临床诊断技术、宠物内科病防治技术、宠物外科病防治技术、宠物外科手术技术、宠物营养代谢病与皮肤病, 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常规疾病诊断、治疗、手术操作等临床应用的技能。

3.4岗位方向课程

本专业设置两个岗位方向, 学生根据两学年的专业学习经验, 根据就业岗位的意向, 选择其中一个岗位方向学习并训练相应的岗位技能。岗位方向课程在第五学期实施, 前八周在校集中学习和训练, 后九周在各相应岗位进行技能强化实训, 具体见表1。

岗位方向课主要根据学生兴趣, 协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 对学生进行的针对性培训和实践, 实现零距离就业。

4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宠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课堂内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培训、考证培训、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等; 课堂外实践教学有宠物医院岗位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等。

5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条件

5.1师资条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宠物医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分别拥有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博士研究生学位, 所有专业教师均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 多人考取国家B级宠物美容师资格证。学院聘请来自三年以上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取宠物行业内最新技术和知识的途径。

5.2实训条件

目前, 宠物医学专业已投入实验实训建设经费236万元, 实训基地建设面积4 524 m2, 学院建有附属宠物医院 ( 420 m2) 、畜牧综合实训室、预防兽医实训室、血清学实训室, 其中宠物医院现有X射线、彩超、生化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此外目前学校与校外40家以上的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6宠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果

6.1创新创业

宠物医学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除开设宠物医疗、宠物美容等岗位课程外, 还开设生涯教育模块教学课程、探究能力培养实训、宠物医院经营管理等相关创业课程, 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009年, 宠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十佳规划之星”称号; 同年, 本专业学生获得第二届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此外历届宠物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办宠物医院等创业人数在逐年增加。

6.2技能竞赛

为了巩固学生学习的各项技能, 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专业老师多次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技能竞赛, 多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5月份, 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动物外科手术项目”三等奖; 2010年获得全国高等农业技能大赛“动物外科手术项目”三等奖; 2011年获得浙江省高职高专农业职业技能大赛“新城疫抗体检测”三等奖; 2011年学生代表学院获得浙江省小动物协会“华瑞”杯未来兽医临床技能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此外专业学生在考取浙江省内事业单位、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证、国家宠物美容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6.3社会服务

为了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培养爱护动物的职业道德,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活动。由宠物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动物园义务讲解队, 定期在温州市动物园开展义务讲解活动; 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社区、公园等地点, 定期宣传居民文明养宠物知识; 学校宠物医院定期举行宠物义诊, 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 对犬、猫进行健康体检和养护咨询; 协助完成对温州市流浪狗救助中心的犬、猫进行绝育手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孝宙, 马国辅, 陆静, 等.高职宠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体会[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 (6) :48-49.

[2]何华西, 刘振湘, 宾冬梅, 等.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4) :73-76.

[3]刘方玉.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3) :209-210.

[4]肖娟, 曹丽君, 李洪泊, 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4) :97-100.

[5]李小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6) :94-97.

[6]陈功义.高职院校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的研究[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09, 30 (9) :9-10.

[7]李志.北京地区宠物医学职业教育的态势分析与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10下) :124-125.

高职医学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H319

1.前言

虽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对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快速阅读能力水平还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必须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英语词汇量积累不够

英语快速阅读的前提,是学生足够的英语词汇量积累,只有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基本词汇后,才能在英语快速阅读中既保证阅读速度,又保证对英语文章的足够的理解程度。然而,当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基本词汇量却明显不足,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日常词汇都没有完全掌握,这对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阻碍[1]。词汇是閱读的前提,而且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越高,英语快速阅读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对于当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单词量掌握不够的情况,必须着力改善。

2.2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不够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培养中,同样如此。为了充分提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和课堂下让学生腾出时间,进行足够量的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但是,当前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英语快速阅读方面,阅读量远远不够,难以达到对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更难以使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上升到一定的程度[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监督、鼓励不够,不能督促学生进行足够量的英语快速阅读训练,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阅读自觉性差,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在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中存在偷懒、懈怠和拖延的情况。

3.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单词量的有效积累

单词的掌握,是英语快速阅读的根本,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足够量的英语单词,包括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由于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背诵普遍存在反感,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单词记忆方式进行改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把单词的相关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单词有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的印象,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单词。

3.2足够量的阅读训练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足够量的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学生对英语快速阅读训练存在反感、懈怠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英语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动力。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腾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英语短文阅读比赛,每组的题目是一样的,但是组内每个同学负责解答的题目是不同的,然后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可以刺激学生的求胜欲望,进而使学生产生阅读动力。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时尚的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在课外的英语文章阅读中也能够对英语快速阅读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

3.3快速阅读技巧的教授

在英语快速阅读中,往往很容易遇到很多生词,这些生词的出现会使学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造成阻碍,因此很容易使学生对英语快速阅读产生反感。这只是英语快速阅读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就必须教授学生一些快速阅读中的技巧,如跳读,即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不对生词的意思作过多的猜想,而是直接跳过,抓住上下文中的有效信息,对文章段落整体的意思进行理解[3]。快速阅读技巧的运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也不容易使学生由于过度纠结于不认识的生词而造成对英语阅读的反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和国际的交流不断加深,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差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牛筱婷,马月,刘玉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16-17.

[2]熊皓.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0,09:42-43+66.

[3]石翠亭.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现代交际,2014,07:154.

作者简介:

姓名:戴耿华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77.10.17 籍贯:贵州省惠水县

高职医学专业 第12篇

1 方法

本研究以黄希庭等修订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为测查工具。该调查表包含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种价值体系。其中, 终极性价值观是一种目标追求状态和终极追求的价值观, 它分为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方式价值观, 它分为道德价值观和竞争价值观[1]。

问卷调查采取的是定时整群测试方式。由研究者安排好测试时间, 在教室按照问卷指导语向被试进行必要的相关说明。

本次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回收率100%。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专业学生两种价值观的比较 (见表1、2)

从表1可见, 在“舒适的生活”、“平等”、“合家安宁”、“幸福”、“成熟的爱”、“享乐”和“真知灼见”上, 3个专业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助产专业的学生更看重“舒适的生活”, 护理专业的学生更重视“幸福”, 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对于“享乐”的看重程度低于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安全”、“自尊”、“社会承认”上, 3个专业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0.010.05) 。

(P值为Kendall W检验结果, 表中排列平均数越大, 等级越高, 重视程度越低;下表同)

从表2可见, 在“富于想象”、“有礼貌”和“有责任”中, 3个专业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在“富于想象”上, 护理专业的学生看重程度明显低于助产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 其更看重的是“有礼貌”, 而助产专业的学生在“有责任”的看重程度上明显低于护理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在“有抱负”和“令人愉快”中, 3个专业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0.01

2.2 不同年级学生两种价值观的比较 (见表3、4)

2007级和2008级、2008级和2009级、2007级和2009级的学生对18个终极性价值观项目的等级排列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0.868、0.870、0.858, 经检验P<0.001, 均呈显著相关。

2007级和2008级、2008级和2009级、2007级和2009级的学生对18个工具性价值观项目的等级排列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0.891、0.934、0.804, 经检验P<0.001, 均呈显著相关。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结果和不同群体的比较结果来看, 高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最重视的终极性价值目标是:“合家安宁”、“世界和平”、“幸福”和“自尊”;学生最重视的工具性价值目标是:“诚实”、“宽恕”、“胸怀宽广”和“有抱负”。但高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 在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 应结合学生专业和年龄特点, 制定适当的价值观教育目标, 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采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对高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脑力劳动与劳逸结合下一篇:尘肺合并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