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现状范文

2024-06-25

职业现状范文(精选12篇)

职业现状 第1篇

一、调查对象

1.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一至四年级部分在校学生及实习生,涵盖了汽车维修类、汽车服务类、建筑装饰类、交通物流类等学校开设的四大专业群。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匿名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451份,有效问卷1398份,有效率为96.3%。样本客观、全面,具有代表性。

2. 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356位在校教职工,共发放问卷331份,收回312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率为95.8%。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包含在编在职教师、外聘在职教师、学校行政人员等,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与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长期合作的21家用人单位的部分员工,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99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9%。调查对象包括: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等。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对职业精神的认识、职业精神的内容、如何联系实际融入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设计,在预试与反复斟酌的基础上,设计出具体的题目,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其次对学校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学校对职业精神的重视度、培育职业精神的现状等几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最后对用人单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解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的现状、是否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精神,问卷题目同样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 访谈法。

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职业精神方面的自律情况,学校是如何有效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要求如何。

三、调查分析

1. 在校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1240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在校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探寻培育职业精神的对策与措施。

(1)职业精神的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四年级在校生对职业精神的概念有一定了解,这可能与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及毕业班班主任重视就业宣传有关。

(2)职业精神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有51%的在校生初步了解职业精神的内容,能说出构成职业精神的多种要素,如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具体表现为被调查的在校生能说出在工作中应维护公司的利益,讲信用,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有职业操守,对待工作应精益求精等。

(3)职业精神的践行。调查结果显示,82%的在校生认为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能认同行业的价值规范,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 实习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设定实习生的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责任、沟通交往、诚信、团队协作等方面,对260名实习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5%的实习生认为职业精神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关系重大,75%的实习生认为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有2.1%的学生缺乏沟通交往与团队协作的正确认识。

3. 教职工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认为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开设职业精神培育类课程的情况并不理想

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精神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选取21家用人单位10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职业精神对已就业学生在工作中的影响,表2为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调查内容力求体现职业精神,含吃苦耐劳、敬业守信、团结协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现状不容乐观,用人单位认为拥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学生仅占到20.64%,有23.39%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比较糟糕。表2中的数据说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令用人单位不太满意,与企业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堪忧。

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归纳出有如下主要因素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

1. 社会环境对职业精神培育存在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处于正在完善人格的职业学校学生容易受到腐败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与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理想与激情等,社会环境中的不利面加大了培育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难度。

2. 学校对职业精神培育存在轻视现象。

研究发现,学校是否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与学生职业精神的高低有很大关系。但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被提到相当高度的背景下,学校往往会出现重职业能力培养,而轻职业精神培育的现象,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难度可想而知。

3. 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研究显示,部分职校生素质不高,不求进取,对职业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严重影响在工作中践行职业精神,对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内因在事物发展中往往起决定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育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职业精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职业学校毕业生、实习生和在校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必须发挥全社会的作用,营造积极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职业学校需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真正的职业人才不仅应拥有较强职业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行业的特点、学校的特色制定并践行科学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3. 职业学校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职校生需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不断转变角色,准确定位未来的发展。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的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春平.培养职业精神,打造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素教教师.2011.(15).

职业现状分析 第2篇

-----职业现状分析首先,我很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缘学习到戴洁老师亲授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同时也让我对hr上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收获。

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个人想在这个染缸中染出什么样的颜色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张,否则,如果随波逐流的话,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块色彩靓丽的画布。在现代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成为浴火的凤凰,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创出一片天地。但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严谨的规划下,一步步认真履行而得到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一个人在社会上无疑就如一只无人操纵的小帆船在大海上漂泊,在漂漂荡荡中走向灭亡。因此说,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个立志成才的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它是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施展抱负的第一步。

并且我认为职业规划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关注与我们的职业相关的发展状况和不断的对计划做出修正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讲,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是相当必要的.所有的规划和具体行动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机动空间.在原有判断和规划的基础上,我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目标执行的结果不

断的调整和修正我的规划,从而真正地对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消极的心态,病猫子的状态是永远不能成功的。他的人生也是黑暗的,看不到未来。今后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别人不想做的,别人不能做到的,别人认为没有希望的,别人认为平庸的。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我认为应该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考虑。首先要认清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能力怎么样,自己适合在那方面工作。有什么样的就业愿望。所以我们应该将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来正确看待自己。最后将自己的心态归零。不管在哪里工作,这个是很有必要的,打个比方,知识和能力就像一瓶水。可能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水没有一瓶子,当工作了,慢慢的积累经验相当于在原有的瓶子里面注入水,如果水在工作之前是瓶子的2/3,工作之后注满瓶子也只能注入1/3的水,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学到的知识,经验只有1/3.如果把瓶子的水倒掉,工作之后从零开始注水,就能注满瓶子,学到的知识,经验就越多。有出才有进,得到的就比别人多。

从很多方面考虑,职业规划制定的越早、步骤越详细,越能早日提升自己,更快的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目标多么艰难,自己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相差多远,只要自己有恒心,有毅力,有切实可行细致的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完成,就

一定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当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要想有很大的进步和成功,必须少不了对职业生涯目前的现状分析。因为只有对职业生涯现状分析够准确,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浪费过多的时间做那些毫无效益的事情,才能够更多的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对于职业生涯现状分析其中有七项内容:姓名,职务,职务职责,职务能力要求: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已具备能力,现欠缺能力,和改进方法及实现时间(这个要求有可操作性)。对此,针对于我作为公司人事专员一职,我做出了简单的现状分析如下:

•在人员招募、引进、培训开发及员工考核、激励等方面有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优秀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极强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沟通领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强;而针对这点,我应该加强提高和锻炼。

•工作细致认真,原则性强,有良好的执行力及职业素养;•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对于这点 我也需要多多阅读一些有关国家劳动法及人力资源管理运用方面的书籍,及时有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加强自己的职业底气。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内外沟通能力;

•有强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良好的计算机水平,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员工档案的维护,核算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事宜;

•人事管理系统也不能完全支持管理流程所设计的要求,如:培训管理流程中所需要的员工能力变化数据;

•人事管理系统缺少预警机制,如:劳动合同的续签提升,员工流失率提示;

•缺少与各部门员工间的正式交流,从而导致影响公司人事方面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会帮助我们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各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客服困难,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其实规划职业生涯也是帮助我们个人真正的了解自己,知道我们适合的领域究竟是什么,哪些方面不足有需提高,哪些方面应该多加努力,以至于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或迷失方向。定一个合适的高度努力实践,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我价值,让自己充满自信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克服弱项,挖掘潜在能力,会重新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进行定位,并将持续增

值,使我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曾倩我们的职业竞争力,同事好的规划会让我们更加的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加,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成就更大的事业。

以上是我对本次戴洁老师培训所讲课程职业规划上面感悟的一己之见,再此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使我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学以致用。

职业现状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掌握就业政策,善于职业规划和发展,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当前这样一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求我们多措施多途径来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良性运行

通过这些年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处于良性运行的状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都非常重视职业指导工作,设置了职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有专项经费和专门的办公场地;各院校普遍采取各类形式和活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以课堂集体讲授为主,并辅助一些阶段性的讲座和活动比赛,在指导内容上,各院校基本上都对高年级学生安排了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或专题讲座,也有部分院校在一年级就为学生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许多院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或指定必选课,给予一定课时和学分。

二、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分析

尽管如前所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相比以往,受到更多的重视,基本上能做到制度化、专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1.学生接触职业指导较晚,导致实效不明显

不少高职院校在临近实习、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开展职业指导。部分高职院校尽管新生入学就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但是确是蜻蜓点水,并没有花费太多资源和精力,如同走过场。事实上,在国外职业指导工作从高中就已经开始了,甚至从小学基础阶段就业已经展开。

2.对职业指导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理解上存在误区

由于生源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壮大。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更多的是重视招生数量,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了招生上,而对职业指导、就业重视不够,职业指导工作理解简单化,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就业指导,单纯为了就业率,只要专业好,自然不愁就业。从而在人员编制、经费、场地等方面对职业指导工作投入不足。

3.基础薄弱,职业指导存在先天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来说,基础薄弱,职业指导存在先天不足。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因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人员队伍、财力等方面都明显比不上本科院校,从而导致最终职业指导质量不佳。

三、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具体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现状分析,结合我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经验,本人认为要切实做好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全员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

学校“一把手”要把职业指导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单单是就业部门的事,不能搞单打独斗,必须发动全体教职员工来参与。因此,要在“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上,建立和完善“一把手”负责,党政齐抓共管,教学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部门、各二级院系共同参与的全员化职业指导工作机制,尤其要注意发挥专业上课教师的作用。例如,笔者所在工作单位,通过制订学校层面就业工作奖惩制度和督查制度,上下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极大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专业课教师,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指导工作良好效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优化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职业指导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而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寓指导于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当中。同时,必须改进职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过去那种大课堂讲授、集体辅导、整体指导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实现个性化指导、具体指导和实践指导。职业指导过程中,根据教育内容不同、对象不同,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体验、拓展训练、实习实践等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职业指导任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指导活动,包括“简历大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新老生就业经验交流”“职业形象与服饰搭配”博雅大讲堂、“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了学生职业意识,极大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受到学生普遍参与和欢迎。

3.深度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宽职业指导工作的空间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了从理论到实训、实习的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如下图例所示)近年来,我校选择与知名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办学,拓宽了职业指导的空间,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例如,我校与深圳金活医药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免收学费,从新生中选拔有意愿的学生,组成“金活班”,校企联合进行培养,毕业后学生立即成为了该企业的正式员工;与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开展“校所双主体合作办学”:双方委派专业带头人,实训场所由检验所提供,专业实训课也由检验所负责,学生实习主要由检验所负责安排,并优先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高校、家庭、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但是依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出症结,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从上述三个方面更加深入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晓莹.地方高校“职业化”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6).

[2]孟蝶.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J].科技视界,2013,(13).

[3]曹建斌.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J].社科纵横,2013,(07).

职业探索研究现状 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新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引发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虽然这有助于解决人才竞争的问题, 但同时引出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加之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尤以2013年更明显,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针对如此不利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们应在毕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毕业前有效的职业探索能够帮助毕业生们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提升自己的就业机会。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 它首先是作为一般的探索行为来进行研究的 (Jordaan, 1963) , 其目的在于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随后Kmmboltz和Super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了不同的阶段。综合国内外研究, 在发展的五十年的时间里, 有关职业探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测量研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及现状研究等方面。

1 职业探索的理论研究

职业探索理论主要分为社会认知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

1.1 社会认知理论

职业探索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以Kmmboltz和Gelatt为代表。Kmmboltz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认为, 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解决行为, 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Gelatt等人认为职业探索是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对职业选择的认定、评估、验证和信息的收集。

1.2 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探索的职业发展理论以Super为代表, Super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growth、exploration、establishment、maintenance与decline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而其中的探索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 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 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

我国关于职业探索起步比较晚, 渤海大学的施国春曾把职业探索定义为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 它是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利用好的话则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职业的适应。

2 职业探索的测量研究

2.1 Super的测量研究

早期Super把职业信息收集行为作为职业探索的测量维度, 后期经过研究, 于1963年提出职业探索的两过程三方面。其中两过程指对选择的细化和晶化, 细化是寻求确认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案, 晶化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选择方案;三方面是指职业选择的一致性, 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和职业选择的信心。

2.2 社会认知方向的测量研究

Kmmboltz认为职业探索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 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认知要素, 包括对自己、对行业、对决策技能的了解等;二是信息加工过程;三是对职业行为的启动、协调、监控, 从而选出最优行动方案。

Stumpt提出了职业探索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维度, 并于1983年编制了职业探索问卷, 其中认知层面包含6个维度:就业的前景、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内部探索的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和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行为层面包括7个维度:对环境和自我探索、系统探索、探索频率、获得信息数量、可供选择的数量和探索的重点, 即探索什么、如何探索、探索目标的确定性;情感层面包括3个维度:信息的满意度、探索的压力和决策的压力。该量表先后经Blustein和Taveira验证,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 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

纵观职业探索的相关文献, 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个人特质方面, 包括性别、年龄等;家庭方面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来源地等方面。

3.1 个人特质方面

骆泽深、张娟和陆冠儒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管院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吴雪梅和文胜对重庆五所大学调查发现, 女性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要显著多于男性;杜宇和王倩倩研究中发现男生的职业探索行为高于女生。

施国春关于辽宁大学的调查发现, 整体上职业探索行为是随着年级呈上升趋势, 自我探索是大一大二的要高于大三大四的, 环境探索行为从多到少依此是大四、大三、大一、大二。而吴雪梅和文胜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大三的职业探索行为最低, 从高到低依此是大四、大一、大二、大三。

3.2 家庭方面

付春玲和施国春对辽宁渤海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过分偏爱对职业探索中的信息量、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具有预测作用, 严厉惩罚对系统探索有预测作用, 拒绝否认对自我探索有预测作用。

吴雪梅和文胜发现家庭来源地对职业探索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农村的学生的探索行为最多, 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的探索行为最少。

4 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

职业探索的相关研究集中前自尊、羞怯、自我同一性、择业控制点、择业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

杜宇和王倩倩研究发现, 自尊对职业探索行为中的自我探索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杜宇研究表明成人依恋中依恋焦虑维度必须通过自尊间接地影响职业探索中的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行为。李文道、邹泓和赵霞发现同一性中的混乱维度与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呈显著负相关, 延缓维度和达成维度与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呈显著正相关。李莉、徐海东和徐艳娇研究表明羞怯与职业探索呈显著负相关。施国春研究表明择业控制点对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具有预测作用, 表现为内控的人更倾向于自我探索;择业方面, 外控的人运用情绪方式应对, 内控的人采用问题应对。

5 职业探索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的梳理总结, 发现现今国内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 针对当前的形势, 认为今后的职业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

(1) 理论的进一步构建。国内外关于职业探索行为的理论维度还没有统一, 而针对当今社会下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探索行为, 应具有时代的特点, 后续研究可构建出当今大学毕业生职业探索行为的理论构成, 并进一步开发出相适应的调查问卷。

(2) 丰富职业探索的实证研究。现如今关于职业探索的研究相对较少, 涉及的变量主要是个人特质方面, 那针对其他特质, 如性格特质、动机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职业探索的影响结果研究甚少, 比如就业成功率、就业质量及今后职业发展等众多因素都未涉及, 这都有待于后续的研究。

(3) 扩大研究对象。如今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 而对于高职院校、大专院校、研究生群体以及失业群体等处于探索期的人群的研究甚少, 而这些群体也是我们社会就业市场上的主力军, 针对他们的职业探索现状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在解决人才竞争问题的同时, 引发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从理论探讨、测量研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等多方面入手, 总结出职业探索研究的现状, 从而帮助毕业生们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提升自己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职业探索,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Krumboltz, J.D.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C]//MITCHELL, A.M., JANE, G.G.&KRUMBOLTZ, J.D. (Eds) .Social Learning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1979:19-49.

[2]迟文倩.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大学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 第5篇

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为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本生出发,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

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浅析 第6篇

农业部门2007年统计中,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其中,文盲半文盲以下占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5%。这说明更多的人需要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普遍接受小学初中教育。这几十年人口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农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文教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教学基础设施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其次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还由于改革开放,农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农民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农村依然需要各类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职工仍需接受各类专业技能学习,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因此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仍然需要大量基层技术人员。

近几年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至1999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已达134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9.2%,专科层次的在校生占全国高校的55.37%,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5%。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居安思危,看到它自身的不足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存在的弊端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薄弱。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与本专科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一高职的生源大多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和初中基础差的学生;二学校是由大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不断的改进完善;三专业的设置内容陈旧狭窄,理论不切合实际,加上专业更新慢,课程彼此重复或割裂,教材缺乏有特色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四新增的专业多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兴热门专业,像信息技术、贸易、金融,机械数控加工等专业,旧的落后的传统专业逐渐减少,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观念适应发展;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低,人们错误的认为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只要能站稳三尺讲台就行,在师德师能方面不必有过高要求。在短期难以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健康和谐发展。这五点粗浅的反映它在“高等性”和“职业性”方面不足的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要在教师队伍和教学教材建设,思政人文教育等方面做艰苦实际的工作,解决学校的诸多问题,为和谐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人才。

首先是对教师的师德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技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从实际工作一线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知识体系基础的老工程师、老技师等技术型人才来校任教讲学,并亲自带学生在车间厂房里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同时为青年教师创造优越的环境与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自身应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素质,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具备这些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为“双师型”,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职责是相同的,不能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更高,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全面丰富,实践能力突出,更敏锐迅捷了解高新技术发展变化。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多与学生相处,在师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习惯、学问学风、师德人品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其次是教材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按照培养目标和要求增减相关学科和专业,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有真才实学和自身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基础是教材建设,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编写,推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高职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材要联系实际,尽可能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取材新颖实用,结构合理,文笔流畅。

中国职业教育现状 第7篇

我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多次发表讲话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的训练,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三至四年培养具有某种初步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这类学校大部分存在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设立的,属于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它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组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培养各级各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四年,也有部分学制为三年;少数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这类学校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相当于高中及中等专门人才必备的文化知识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于生产实践,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

职业高中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中级人才和其他从业人员。所设专业以第三产业为多。

三、中国职业教育现状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罢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观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2.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遍观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其综合实力之所以能够超过传统两强英法,位居欧洲第一,而且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国政府特别重视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将本国的职业教育视作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命脉,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之下的众多人才,德国政府都是给予其最大的支持力度。甚至政府想尽办法要为这些职业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保持他们参加本国各领域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德国职业教育人才能够贡献其自身的最大力量来为本国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德国政府要求,凡完成全日制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年,只要不再继续就读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形式学校,就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一般学习三到三年半时间。这样可以强制的形式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普及性。

反观中国,尽管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建设的不可或缺性。但真正的自主选择权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手里面。直到今天,某些学生和家长还是对职业教育持有不解和偏见,甚至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职业学院里面出来的学生大多能力和素质都比不上正规大学里面的本科生;读职业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读职业院校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是低收入、出体力、受窝囊气的工作。”

3.办学条件差。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设施简陋、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近几年职业学校连年扩招,但许多地方并没有相应增加经费,办学条件也没有随之改善。比如现在盛行的数控车床操作技术,有些学校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数控”,学校仅有一台数控车床,仅供参观、教学还可以,如果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就远远不够了。

4.师资力量弱。在教师队伍方面,各类职业学校一方面大多数为年轻教师,其中不乏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少,优秀的专业教师更少。

5.学生管理松散。对学生的管理,在学校组织纪律方面,由于学生入学时不用经过考试,毕业时成绩不论好坏,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再加上学校怕学生中途退学,不敢严格管理,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职业现状 第8篇

1 职业病危害现状

目前,世界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全球每年超过2亿人因职业意外或工作有关的疾病死亡。据保守估计,有职业病1.6亿例。其中职业病造成了170万人丧生,是工作场所的第一杀手,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还在上升。

仅针对我国进行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目前职业病危害具有以下特点。

①传统职业病危害仍然严重。据2007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我国共诊断各类职业病14 296例。其中,尘肺病10 963例,占新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69%,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为600例和1 638例,各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4.20%和11.46%。新发病例数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估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职业病要大于报告数量。尘肺病等传统职业病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伤残率高,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②职业病危害行业范围广,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名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5.84%、10.12%和6.38%。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到汽车制造、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病危害。许多中小企业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恶劣,劳动者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另外,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境外投资向境内转移,境内的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

③职业病群发,相关患者经济负担重。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发生的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工苯中毒、福建省仙游县和安徽省凤阳县农民工矽肺病等事件,一次性造成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患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据估算每例尘肺病人每年的经济损失3.41万元。全国每年因此蒙受的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据卫生部2007年3月发布的消息,我国有毒有害作业企业超过1 600家;全国7.58亿就业人口中,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者超过2亿。我国仅石油企业每年用于职业病治疗、康复的费用近5亿元。

2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2]。

职业健康监护内容包括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和应急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检索和发现职业病危害易感人群;及时发现健康损害,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以利及时治疗或安置职业病人;为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治理效果评价和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和证据。

在职业健康监护过程中,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以下5类①化学因素:铅、汞、苯、氯丙烯、锰、有机磷杀虫剂等;②生产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煤尘、石棉粉尘等;③物理因素:如高低气温、高低气压、辐射、噪声、振动;④生物因素:炭疽杆菌、真菌、布鲁杆菌、病毒等;⑤特殊作业人员:电工作业、高处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高原作业等。

一些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健康监护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在部分文献中有所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①流动职业人群监护仍不完善,岗前和离岗健康检查需要重视。 在众多文献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指出了流动职业人群是我国健康监护工作的难点,调查企业流动工人接触有毒有害比例高,其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均低于固定工人,这并非个别现象,全国各地均有类似报道[3,4,5,6]。流动人员是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时间较长,以谋生为目的从事各类活动,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返回常住地的人员。俞文兰等[7]指出流动工人是最缺乏职业卫生服务的群体,也是职业卫生不公平性问题最为突出的群体。茅蓉[8]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流动工人流动性大、自身素质低、管理难度大是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的难题。赵宇等[9]对北京市207家企业调查得出岗前94.14%、在岗91.13%和离岗64.13%的体检率,而且都指出这些研究中缺乏关于流动工人职业监护的详细资料。

同时,健康监护工作往往只强调了职工的在岗检查,忽视了对职业病发病同样重要的岗前和离岗监护。沈逸等[10]对常州市53家纺织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表明,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只有22. 9%,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也只有33.6%,未开展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低。又如王良群[11]认为当前唐山市职业健康监护应加大对电子和轻工行业岗前及在岗人员健康监护监督力度, 对电子、建材、轻工离岗工人的健康检查应给予重视。

②加快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职业病健康监护的工作建设。在就业者了解职业病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无疑起到是桥梁的作用。用人单位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要确保医学资料的机密和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2]。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建立职业卫生健康档案上还有较大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受经济规模的限制,在人员调动与控制管理上更见弊端。

如吴建中[12]在浙江省39 家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中指出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很好地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 未设立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和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无目标管理责任制, 无防治计划。

许迎春等[13]对北京5个区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出小型私营企业是今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重点。张琳[14] 对四川省德阳、泸州、宜宾等9个地市(州)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6大行业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 指出9个市(州)6大行业存在没有按要求开展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情很不理想、执法主体未发生转移, 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落后等问题。

③确定危害因素、检查项目与周期是当前职业监护的难点。我国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群中,涉及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统计。接触的危害因素、检查项目与周期如何确定都是当前职业监护的难点。确定检查项目与职业健康检查周期,主要目的是了解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动态观察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早期发现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15]。

同时,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职业病发病过程中对危害因素与周期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间危害因素以化学因素苯、铅的研究最多,检查周期又以生产性粉尘的研究最多。血细胞形态学指标可作为苯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和早期预防苯中毒的重要指标。如赖关朝等[16]常规采集苯作业工人末梢或静脉血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测定血红蛋白(Hb)浓度,并对WBC、RBC、PLT作形态学观察,认为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是接触苯后血液系统的早期改变,随后是白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另外,韩磊[17]指出扬州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中从事铅作业人员出现血铅增高、血锌原卟啉增高可能与职业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同时,在检查方法上,也提出了新的快速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如周元陵等[18]指出目标人群USCN(吡啶-对苯二胺法)正常参考值在丙烯腈(ACN)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中行之有效,能反映工人的ACN接触情况。

④职业卫生监督、 监测力度不够,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不足。根据2005年国家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的结果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772家,职业病诊断资质机构283家[19]。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力度不够,许多三资企业监督、监测尚为真空,对于新的化学毒物其危害需进一步进行调查,职业卫生工作管理还需政府部门支持与配合。刘茗等[20]指出,河南省目前存在职业卫生监测、健康监护覆盖面低等问题。应给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必要的投入和经费支持,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职业监护工作的开展中存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满足不了职业危害暴露人群健康检查的问题,是制约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发展,也是造成目前职业健康受检单位及受检劳动者覆盖率低的原因之一。

3 国际先进健康监护体系

职业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不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OHS水平差别很大。在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OHS覆盖了70%~90%的劳动力人群,且在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已经被控制在很低水平,多面临着工作节奏加快、工作变动频繁、对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以及心理压力等问题[21,22]。而在发展中国家OHS覆盖率只有10%~30%,且仅限于少数的大型工业企业,占劳动人口的70%~80%的高风险行业、中小企业、流动人群、非正式作坊的劳动者仍得不到职业卫生服务[23]。所以,有必要借鉴世界发达工业化国家职业卫生服务健康监护体系的优点,以此改进我国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

①欧美代表国家:美国、丹麦。在职业病监护体系中,美国和欧洲均将职业病的诊断纳入工伤赔偿或保险系统。

美国是工业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安全和卫生法”的国家之一。基于该法,美国确立以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OSHA)为执法机构、职业安全卫生复审委员会(OSHRC)为监督机构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同时,以劳工统计局(BLS)为统计主管机构,建立以“1904规范”为基础的企业雇主对其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记录和报告制度,并辅以2种形式的政府主动调查,形成了自下至上和自上至下相结合的调查统计体系[24]。欧洲的体系与美国基本相似,但略有不同,现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国家工伤委员会是劳工部下属的一个机构,直接负责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判定,每年处理约6万起工伤与职业病案例,约有1/5获得赔偿。丹麦对工伤事故与职业病有时间上的界定,即5天之内短期接触引起的伤害属于事故,5天以上接触引起的伤害列入职业病的判定程序。职业病申请者必须提供工作场所、医生和其他有关部门的信息,经初审通过后才能立案[25]。

②亚洲代表国家:日本。日本职业健康监护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职业卫生技术机构的系统分类,职权明晰。日本职业卫生技术支持机构[26]主要包括:a)工业健康推进中心是以支援医生等工业健康工作人员、地域工业健康中心工作等成立的机构,负责进行培训和教育、专业咨询、现场指导等。b)地域工业健康中心是以工人数量低于50人的小型企业为对象,将地域工业健康业务委托给郡、市医师会,通过开设健康咨询窗口、实施个别访问的工业健康指导等,完善对小型企业的工业健康服务。c)其他机构和专业人员包括劳动安全卫生综合研究所、职业卫生指导医生(厚生劳动大臣任命,为政府服务)、劳动安全卫生顾问(有资质要求,为企业服务,约有2 500人)。

4 小结

综上,职业病危害已严重影响到劳动工人的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职业病危害仍然严重,危害行业范围广,流动性大,职业病群发,经济负担重,这些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职业病危害的主要特点。而在职业健康监护方面,存在着流动职业人群的监护仍不完善,岗前和离岗的健康监护不受重视,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落后;学术研究对于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检查项目和周期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力度不够,制约了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发展等问题。

职业现状 第9篇

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人们产生了道德困惑

2002年财政部对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查出不实资产115亿元,不实利润24.2亿元。有22户企业存在账外设账问题。2005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005年第四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告显示,国内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其中,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德勤华永、中瑞华恒信会以及信永中和等的出现,让人对整个会计行业的行风深感忧虑。

2008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按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清算进行时,一份美国破产法庭的解密报告显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与新世纪金融的财务丑闻难脱干系。同年3月26日,著名的数字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商施乐公司表示,公司已经收到法院的初审决议,将为8年前的财务造假案向投资者支付6.7亿美元的和解费用,而这一期会计丑闻也与施乐的前外部审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有关。一时间世界范围内会计丑闻此起彼伏,似乎会计诚信已越来越远离我们。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会计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普遍,主要表现在:

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当前,贪污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重大案件屡屡发生,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状况堪虞。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工作中,不注意学习法律知识,不注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弄虚作假的工作作风。

2、违法乱纪,谋取私利。

一些会计人员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是因为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限膨胀,致使冲破道德底线,无视于法制法规,丧失会计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贪污、挪用公款,最终走上了违反乱挤的道路。

3、违背执业准则,弄虚作假。

据财政部重点课题组调查显示: (1) 当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同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 仅仅只有16.8%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原则,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居然有占83.13%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单位负责人意见掩盖问题,应付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2) 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占11.2%,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被迫操作的占44.7%,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3%。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议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塑会计诚信。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教育是关键。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职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坚定的职业信念、自觉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针对在职在岗会计人员,也要包括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将业务知识与职业教育并重施教。在教育体系上,建立分层次的教育系统;在教育方法上,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大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系统;在教育形式上,应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应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2、完善会计法规,增强其可操作性。

新《会计法》已正式实施,为了保证《会计法》的有效施行,还必须遵循“持续全面趋同”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法规、规章,使《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具体化。为了完善会计法规,国家先后出台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事业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及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这对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有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

3、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处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此外,为了守住会计信息失真的第一关,会计内部监督必须改变会计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做法,会计内部监督要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

为了保证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建议建立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管理、监督并服务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行业监管职能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为会计人员营造一个良性、公正、透明的从业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影响社会是否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工作。在世界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今天,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倡会计信息诚信已成为当物知己。让我们铭记潘序伦先生的名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共同筑建诚信社会。

参考文献

[1]审计丑闻频现.是谁惹的祸[N].中国财经报, 2008-04-10

[2]肖华东.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爆丑闻.会计整风再起波澜[N].望东方周, 2005-10-25

[3]崔天培, 任文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4]姚海燕.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情, 2008, (4)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浅析 第10篇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 业务能力欠缺, 理论水平低。有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是为了就业需要, 临时报个培训班, 学习会计实务知识, 尚未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就匆匆上岗。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 会计改革不断推进, 产生了许多会计新知识, 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也逐步完善, 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 熟悉新法规、新制度, 才能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只要能记好账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进行理论学习, 对上岗后的各项学习也疲于应付, 更谈不上在会计工作上发展创新。

(2) 受利益驱使, 缺乏自律。利益驱动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承认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但是, 在整个社会商品意识活跃起来的同时,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伦理迷失和思想混乱, 滋生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不少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为:讲效益就是唯利是图, 讲竞争就可以不要规则, 讲发展就是要不择手段。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走入违法经营的误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难免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 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很容易产生偏差, 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在单位领导的指示下为了单位的利益而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3) 法制环境不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凭在社会舆论和良心的作用下自愿地执行, 具有非强制性的, 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规范作为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法制并不健全, 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 客观上不利于遏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产生。更重要的是, 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需要法律保护时, 法律未能给予足够的保护, 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4) 监督机制不完备。在日常工作中, 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 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标准还不统一, 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虽然是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由于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 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种内部审计机构, 由于缺乏独立性, 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 优化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强化会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不仅要会记账, 更要懂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会计工作有准确的定位, 而不是对领导的要求“惟命是从”。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事实证明, 市场经济越发达, 越要求诚实守信, 越要有强有力的道德规范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各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的宣传, 通过考核和培训, 坚持不懈地在会计人员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把法制观念和道德要求灌输到会计人员的头脑之中, 使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2) 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一是从会计职业内部环境看, 首先要提高单位负责人的道德素质。会计人员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单位负责人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是否“失范”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健全组织机构和用人制度。内部组织机构决定了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序, 如果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 例如信息质量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凭证控制、审计控制等, 在各级管理部门内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系统, 有利于单位内部对会计活动的管理。二是从会计职业外部环境看, 要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尽量统一标准, 共同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 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及成因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压力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207-02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心理、生理、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心理方面,易焦虑,情绪异常。在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缺乏精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在情感方面,易情感失常,体现为职业观热情和动力的丧失。在认识方面,自我效能评价下降,体会不到成就感,产生职业厌倦。在行为方面,职业压力大的教师会行为冲动,减少与学生的交往,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同时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积极性低。

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

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老师都表示目前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据统计,有38%的老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41.7%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而对于抑郁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手段来减压,近90%的教师遇到压力选择“逃避”和“消极等待”。

调查显示,有64.2%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63%的教师甚至还表示后悔选择这个职业。仅有12%的老师表示学校曾提供过心理知识培训与辅导,这远远跟不上需求。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数据显示:(1)超过80%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近30%被调查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3)近40%被调查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20%被调查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5)超过60%被调查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压力还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高度关注教师职业压力问题,详细了解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各种原因,并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教师的压力,给广大教师“减压”,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二、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应试教育、工作负担、角色职责、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和教师自身等六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因素

虽然目前国家和社会在不断地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升学考试的成绩仍然是各个中小学的主要成绩。高校中各种的资格考试,例如英语、计算机等也是高校评比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的重要参考。因此教师面临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子们。

(二)工作负担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匕。

(三)教师角色职责因素

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特有的压力源。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际活动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各种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现在的大中小学生接触面广,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课前知识,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教师职业的权威性不断削弱,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教师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压力。另外,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角色冲突的特点。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比如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朋友、教育科研人员等。正因为教师扮演着如此多的角色,所以当角色无法协调时,角色冲突也就产生了。当教师不能很好地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就会造成了心理矛盾和冲突,加重心理负担。

(四)社会地位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社会的变化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冲击很大。不乐观的地位、工资和职务提升前景也是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在教师整体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他或她在学生中的权威性。

(五)学历科研职称因素

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学校及其教师都非常重视。

当前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培训、进修、读研和读博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广大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但是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除了教学成绩外,学历因素和科研因素都占很大的评定因素比例。教师为了评定职称,除了提高学历层次外,还要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否则不但能影响职称的评定,还能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学历职称因素对教师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评定职称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致使教师心理压力更加严重。

(六)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不尽相同,每个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如此。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压力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性格内向、敏感等。因此在处理日常工作时经常会处理不当。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容易造成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

另外一些教师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每个教师都会面临各种的压力,有的教师能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并缓解,而有的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所以难以摆脱压力。长期的压力积累以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结语

职业学校“批评教育”现状 第12篇

1调查问卷

随机抽取本校2008级普通护理专业5个女生班共209人, 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3题: (1) 在本校学习期间, 你是否受到过批评?A一次没有;B较少受到批评;C多次受到批评。 (2) 受到教师批评时, 你的态度是:A感激;B怨恨;C无所谓。 (3) 对于大多数教师的批评, 你认为:A客观公正;B带有偏见;C不好说。

2调查结果 (见表1)

要求学生独立答题, 答题结束后进行汇总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学习期间, 从未受到过批评的学生占37.3%;对教师批评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只占28.2%, 71.8%的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其中有22.5%的学生对教师批评表示怨恨;认为教师批评客观公正的学生只占27.3%, 18.2%的学生明确表示教师批评带有偏见。

3分析与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这可能与部分学生对教师批评有抵触情绪有关。当然, 也存在个别教师批评方式、方法欠妥现象, 给学生留下了负面印象。事实上, 教师批评基本是客观公正的, 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可能与下列几方面因素有关。

(1) 过分推崇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古已有之,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恰当的对弟子的德行予以表扬, 如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评价颜回:“贤哉, 回也”;评价闵子騫:“孝哉, 闵子騫”;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者若人”。孔子的表扬就是赏识教育, 能使学生在赞赏中树立自信心, 不断进步。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则是赏识教育最好的实验依据之一。推崇赏识教育并无不妥, 关键是不能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对立, 横加指责批评教育。其实, 孔子也会随时指出弟子的小缺点, 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错误更是严厉批评。如批评极善言辞、华而不实、爱睡懒觉的弟子宰予道:“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搜刮民财的冉求大呼道:“非吾徒也。”并号召其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只有这样, 孔子才能令其弟子幡然悔悟。可见, 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的手段, 缺一不可。赏识教育在于发现人的优点, 挖掘人的潜力, 增强人的信心, 鼓舞人的士气;而批评教育在于发现人的缺点, 改正人的错误, 有激励和鞭策作用。赏识和批评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 改造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不能接受批评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然而, 我国教育却把赏识教育抬高到了近乎神化的地位, 似乎我国教育的落后, 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赏识教育。有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当成“万能药”, 似乎所有学生在赏识教育的鞭策之下都可成为栋梁之才。更有一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完全对立, 拒绝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更多学生只看到自身优点, 看不到自身缺点, 只可赏识不可批评, 对敢于批评的教师便心生不满甚至怨恨。

(2) 有些教师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混为一谈, 把学校变成了出卖知识和技术的场所, 教师和学生成了契约的双方;有些校长甚至把师生关系喻为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过分夸大教育的服务功能。49.3%的受调查学生对教师批评无所谓, 22.5%的受调查学生对批评自己的教师产生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3) 不少学校过分强调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重要性, 学生意见占到很大比例。因此, 不少教师因担心学生意见影响考核成绩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4) 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后, 学校往往强调学生利益, 而忽视教师权利。有些学校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片面观点给教师施加压力, 不仅不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反而把错误归咎于教师。久而久之,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更是有恃无恐, 不仅不服从教师管理, 还谩骂和威胁教师。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社会上的负面消极因素逐渐影响到学校生活,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已经土崩瓦解, 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指路人和行为处事的楷模, 而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甚至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合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学生不再信任教师也就很自然了。72.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批评有偏见或不好说, 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学校批评教育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和严重的。在长期只有赞赏没有批评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对批评教育显得尤为敏感, 受到教师批评而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学生并不鲜见。不难想象, 这些在学校很少受到批评或根本不能承受批评的学生, 如何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 学校批评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更不是教师要不要批评权的问题, 而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正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所指出的:“教师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 该管的不管, 那就是不负责任, 就是渎职, 就是失职。”

上一篇:罗森塔尔下一篇:脑梗死患者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