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创新尝试

2024-05-05

作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1篇

1.作文兴趣要激活。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写作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源泉。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写作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学兴趣性原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要使学生愿写、乐写,必须激发学生对写作萌生强烈的欲望,在习作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就越想写;越想写,就会写的越好;写的越好,兴趣就会越浓厚,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为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2.作文过程要放开。作文过程要放开,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教者只能进行指导,学生是写作的主要参与者。让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本、自然环境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作文题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所受到的时空制约。平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能写家庭内、学校内的事,而且要联系家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家门,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观察、去游览、去思维、去练笔。并利用幻灯、电视录像、录音等多媒体及简笔画、老师口述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习作情境,使学生产生用口、用笔表达的欲望,激发具有创新思维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有效途径,让学生去探索、去观察。培养学生会观察、会积累、会探索的精神。由此看出,这些动手动脑实践和写作活动对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是极为有用的。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表演小品,编小报,谈读后感,写续写。学习课文前或课文后,激励学生,用这篇课文的题目来写作或进行想象性的口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作文之前多“采花”。七十年前的四月,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在读书这件事时打了个比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这实际上是在要求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积累的能力。因为,多积累才能具备创新意识的基础。多“采花”可以分为几步进行:

(1)指导学生多读。小语新课标规定:“六年中,学生应该阅读课外读物145万字。”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有机的结合各年级的课内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多读适合自己的书籍。课本中的,课本外的,古代的,今天的,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适合各年级学生读的文章,教师都应该积极而适时地推荐给学生,到新华书店阅读或向他人借阅、订阅。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范围越广泛越好,让学生从各种阅读材料中多积累,让学生见多识广,积累写作方法,产生写作欲望,使之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2)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在课内外,让学生观察老师、同学、家人、邻居、观察社会,接触社会,观察家乡,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让学生的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会以观察来明辨是非,在观察中有自己的创见。

(3)引领学生多实践。有人说:“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课中的“实践活动”要求,有意识地指点学生办小报,自编作文集,做小制作,进行小发明创造,口语交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小队,几人自由组合参与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机的指点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将其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写出来。

4.作文题目要灵活。富有新意而灵活的作文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思维活跃,激发写作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要求加以领悟。在此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自拟题目写作,写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的作文具有训练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学生在平时或参赛作文中,自拟题目的作文具有创新性。如《自然环境代表大会》、《拥抱香港》、《爱惜纸张等于保护森林》、《滚动测量计算尺》、《放飞理想吧》、《四十年后再相会》、《记一次写“标语”比赛活动》、《致奥运冠军刘翔哥哥的一封信》、《我学会了平菇的栽培技术》、《刘翔叔叔,你真棒》、《张开理想的风帆》、《2024年的我》、《和地球妈妈聊天》、《节约用水记在心》……学生的创新就在这样自由的空间里充分地得到了发展,写出的作文题材新颖,立意独特创新。

5.作文内容要真、要活、要新,想象作文要合理。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要求学生写身边的小事、小景,亲身经历过的事。但在具体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写身边发生的真事。此时此刻,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观察新事,吐真情。如让学生做游戏,做后动笔写真实场景,领悟动笔前勤看勤思的习作方法。对于想象作文,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大胆想象,写出创新作文、如本班学生写出的《四十年后再相会》,学生根据身边同学的现实爱好,想象现在喜欢写作的柯可在四十年后成为大作家时,写了二百三十二本书,从小爱吃牛肉干的学生,将来成了牛肉干经营专家,从小好玩好动的陈“小二”将来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拳王”……

6.作文评语要灵活。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要放在首位,对有新颖独特思维的作文要给予激励,让其从小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具有新、真、活、趣特点的作文,可以加以鼓励。教师还可采用学生互改、自改、老师复改等批阅方式,让学生多写多改,创设创新作文的时间与空间。并对自改、互改中的佼佼者多给予鼓励,对于少数不如意的习作,要在其文中多找闪光点,并着意提出缺陷,让习作评价充满人性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在习作中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分层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第2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时,正确地运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自觉性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使数学教学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依照分层教学所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一般将一个班的学生按2:5:3的比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以下的学生,第二层为中下层的学生,第三层为中上层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商讨、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维护了自尊心。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最终达到第一层逐步解体,第二、第三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便是一个问题。教师应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学生达到①~③;第二层学生达到①~④;第三层学生达到①~⑤。

三、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务必使第一层的学生都切实掌握教材的解题思路,然后当堂出相似的题型让学生练习巩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降低数学教学要求。凡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运用的,一定当堂练习、当堂检测,这样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凡是当堂教的数学定理、公式要当堂记忆,当堂运用知识正确解答有关的习题,当堂掌握。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教师还应该要求其掌握更多的解法,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在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映射?函数?

②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x的取值范围称什么?

③函数值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y的取值范围称什么?

④x,y的取值范围有什么关系?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⑤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⑥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自变量x、函数值y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然后让第一层学生回答①②③题,第二层学生回答④题,第三层学生回答⑤⑥题。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⑥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先让第一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请第二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再由第三层学生解决⑤⑥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综合以上教学实践分析,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凡大纲和教材删去的,坚决不教,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不折不扣地学好课本基础知识及做好练习卷中的习题,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减负。此外,教师还应该力求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四、作业布置分层

一刀切地布置作业,往往使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为此,各层学生的作业练习量基本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别设置与三个层次学生水平相适应的练习题和作业题,题量与难度均在学生承受范围内,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得心应手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复合函数的导数一节的各组练习: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测验考核分层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教师采用分层教学以后,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套试卷不同的要求,如可为避免出现学生将时间消耗在超越他们能力的试题上,试题设置可从易到难排列进行难度分层,要求学生做多少算多少,同时教师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往下做;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第一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第三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每次考核后,各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例如,第一、第二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第二、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第一、第二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在班级中就会出现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尝试 第3篇

一、尝试命题

尝试命题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环节,自命题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亲自去尝试。无论其命出了什么题,应予以鼓励引导。只有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有计划地让学生尝试命题。例如,在训练学生记叙人物时,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通过反复审题,进行尝试命题。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小伙伴》《我的妈妈》等。只要是学生选择的,必然是学生熟悉的,如果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叙述一定真实、容易、生动。

二、尝试习作

尝试习作是根据题意,让学生独立立意、选材,这是写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思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审题,启发学生试着想一想,写什么?怎样写?用何方法?可以小组讨论,重点指导,根据学生的交流,集中指导或者个别辅导。如初冬的第一场雪后,整个校园银装素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源泉。因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所以多数学生构思敏锐,条理清楚。达到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了作文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表达的弊端,使学生想象、创造等能力得到发展。

三、尝试修改

尝试修改是在学生尝试习作的基础上再提高的过程。首先,指导学生对作文逐字逐句地修改,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同学间讨论评议。其次,教师选出上、中、下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小作者自读,其他学生听、思、议。最后根据要求,让学生评议中心是否突出,情感是否真实等。可以让学生同桌评、小组讨论评议,遇到问题无法修改,请老师或者同学帮助。经过尝试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自改或者互评的方法,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明显地提高。

四、指导讲评

指导讲评是作文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作文能力进一步提高。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正确评价学生习作。如,文章开头好就读开头,结尾好就读结尾,把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大家欣赏,并点评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其他同学受到启发。尤其是对于写作较差的同学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果某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某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某段话紧扣中心,都可以作为“闪光点”进行欣赏。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4篇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可以说是整个教学创新最基本的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建立、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应该是教师能够树立为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奉献的精神和观念,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够思考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才能够从效率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最终改善教学的绩效。有基于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 因为任何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 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来指引自己, 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的完善自己。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为案例进行讲授, 课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别里科夫,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针对别里科夫的《病历表》, 《病历表》上的内容可以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症状、病因、病害、病源等不同的方面。通过这个病历的设计, 别里科夫的恋爱作为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得到充分的关注, 能够让学生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前后渗透, 不断扩张。可以说, 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 明确理解整篇文章的教学主旨所在, 原定的教学目的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个设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尤其是针对角色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 实现创新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机智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用热情、用知识开展相应的工作,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 也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作为教师, 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开展相关的工作。教学机智重点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它能够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深刻广泛地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尤其是在合适的时间给与合适的显现。对于教学机智来讲, 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快速以及准确地判断。这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在这两者之前, 准确是前提, 是基础, 快速是标准, 是保证。两者任何一个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用《宝玉挨打》这一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本课开授的过程中,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可以精心挑选、准备、设计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 比如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其中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都是什么?贾政对儿子产生“恨”意, 其最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带领下, 进行文章的深入阅读, 让相关的学习更加具有导向性, 阅读的效果更加显著。学生阅读完毕后对问题的回答以及倾听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作为教师, 只需要在引导的基础之上, 进行指点, 让学生的认识步入正确的方向, 扩大理解的范围, 而非将文字的理解局限化。

三、创新教学启发角度

所谓启发式教学, 其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换教师原本的主体角色,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新的问题, 让教师帮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主动热情的学习之心。启发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和考察相关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尤其是对于学生反映出来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 尽管如此, 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也需要得到关注。

列举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 比如《赤壁怀古》这一课, 作为教师, 可以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描绘成一幅图画, 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的描述, 学生描述之后, 教师可以将自己原本准备好的影视镜头进行一一的播放:明月、蓝天、巍峨的群山、蜿蜒的江岸、滔滔的江水、磅礴的浪涛, 江边一人朝江兀立, 望着江水出神, 大脑中不断出现各种历史人物:屈原、孔子、汉武帝、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等, 这些人物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波浪, 不断消失, 又不断有诸多新人物的出现。多媒体的使用, 使得画面的播放无比生动,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也能够比对自己的绘画和教师的描述, 然后阅读欣赏诗歌本身, 进而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改善。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第5篇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初级中学

尝试作文创新性教学 第6篇

一、创新性作文的表征

判断学生的作文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的标准,是确定创新性作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1、创新性作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深刻性,使人读后受到启发或心灵的震撼。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来自人们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科学思考和精细总结。学生头脑中生活信息链接缺失,导致写文章无真意,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近年来写想象作文的学生特别多,这也许是他们解决“生活困扰作文”的一个好招,即绕开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通过想象直接进入虚拟甚至是幻想的空间,喜欢写宇宙、神冥、机器人等作文,这样不有话说,情节还曲折;但内容却不着边际,可读性差,难免露出生活底蕴不足的马脚。

2、作文要表露真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将诗的特征概括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是作品的根,情景是作品主旨载体。学生写作时,应该首先感动自己,之后才可能振他人心魄。调查问卷显示:41.8%的学生写作文时“自己没有感动”,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是“言不由衷”的。参与生活,让真情孕育在学生的生活中,作文才能有真情,充满灵性。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有重大意义。

3、创新作文还表现在见解的独到上。在作文中独具慧眼,超越常规,见他人之未见,言之成理,引人深思。

4、从选材方面看,创新作文的选材要典型丰富、简明精当,且意境悠远。有的同学乐于追踪热点,但热点材料对读者来说,未必就会新颖,因为写作文不是发布新闻,它要讲求文学性,反映深刻的生活本质,这是根本。因此,必须要面向生活,面向真情,面向典型,超凡脱俗,揭示本质。

5、从作品表现形式上,创新作文构思灵活、巧致。清新的作品样式或语言,促进内容的表达,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积极发挥创造才能的一种鼓励奖赏。

二、创新性作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创新作文是学生的思维、语言、逻辑、组织等自主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课堂要成为学生“自主作文”的学习、讨论、评讲的“沙龙式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要珍视学生的创意,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托兰斯的研究表明,创新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罗杰斯也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规的思想从而受到压抑。所以,爱护学生的创新智慧,对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小题大做”,就是对人力智慧资源的开发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必由之路。

2、广源性原则。学生获取作文能力的渠道是广泛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广源化情境,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专长的学生摄取所需的作文知识,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有个性化色彩的作文创作理念。具体来说,教师设计作文教学时,要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室外观察,范文与病文对比,报刊文章,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的评论鉴赏,深寻对同一生活现象观察的不同领悟,教师示范、同学互学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能力源,提高学生作文的多元思维能力,使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3、思维第一性原则。创新思维是决定创新作文写作的关键,作文教学设计必须时时处处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在写作教学中体现为:①对作文题目或话题意义解读的发散性,一题有多解;②对思考的多重观点作出创新属性的预想评估,选择确定立意;③创新性素材的预测选择;④结构形式与立意的自然新颖结合;⑤语言修辞与情感表达的协调融洽。上述只是基本的思维要求,决定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关键就是事先的构思。

4、贴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万百计地缩短学生与优美范文的作者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创新信心。学生见到好作文时一般都感到望尘莫及,信心不足,为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可与学生同题构思,然后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告诉学生“写好作文的同学就在身边,解除学生因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习作无力感”。

贴近性原则还体现在: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文题,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贴近乡土情感。比如,我们如皋的“长江、长寿、长绿”就是很好的乡土材料,这更容易写出个性化、深刻性的作文来。

5、审美性原则。作文课堂教学是选择美、交流美、创造美的殿堂。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发现美、遴选美、表现美,将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

6、养成性原则。从思维、写作到修改,进行全程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构思和行文习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创新性作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方法,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或多种假设训练等,把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化整为零地贯彻到教学环节中。

2、一题多文或多题多文的训练。一题多文训练是指同一题目要求学生做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思或写作,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判断力。多题多文训练,是指同一次作文给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自选或分组构思写作。在作文总结时,学生除了了解自己所写题目外,还可以了解其它文题,这是罗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3、师生同台同时做构思训练。教师事先准备,或现场命题,也可由学生现场命题,然后师生共同在有限时间内独立构思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文写法,最后学生与教师对构思结果相互交流。经常性地做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活跃,增加了作文素材的储备。

4、能读学生作文构思的心理过程,提高学生元认识作文能力。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谈一谈:接触到命题之后,是怎么一步步从构思到完成写作的;让构思欠佳的同学谈一谈,大家共同分析他的思路阻塞在哪里。对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解读,可以强化他们作文构思的监控评价力和发散选择力,积累适合自己的构思方法,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作文经验和信心。

5、培养学生写作的“同步朗读感”。“同步朗读感”是指学生在作文时,边写边在心里用头脑声音进行朗读的感觉。这种行为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语言流畅度,增强作品的抒情性。郭沫若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录音”,没有“录音”,诗歌的情是难以得到充分展现的;白居易认为声音是诗歌的“花朵”,没有花朵,怎能有优秀作品这个果实呢?足见写作“同步朗读”的重要意义。

6、进行“鉴赏性作文互相批改”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①小组同学写评语给分数,并签名,然后在小组内互换,确保小组内的每篇作文都得到组内每位成员的批改。

②小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宣读。

③小组评价推荐的作品。

④作者进行自我评价,说明构思经过。

⑤全班师生剖析。

⑥发还全班作文到作者手中,自我评议反馈,写出自评意见。

这种作文批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慧,而且让学生一人多批,通过互批自批,自我完善,自补不足。

7、延时性作文训练。在一次作文之后,师生还要继续作延时构思。提醒同学们延时性汇报新想法,旧枝开新花。其实,如果在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的作文布置下去,然后让学生在本学期内不断地做笔头和手头的延时性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大有裨益。

8、培育文学派。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自己熟悉的生活,将同学们划分为班内文学流派,如自我表现派、亲情派、人与自然派、虚拟印象派、生活印象派、网络文学派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作深入的专业化观察,增强作品的丰满性和深刻性。

9、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这是魏书生的说法,对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及组织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作文教学实践策略是很丰富的,这是一个因时因地因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

机械制图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尝试 第7篇

记图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一个途径。所谓记图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 (零件上常见的结构形状) 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 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因此, 记图实际上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 而不是机械识记。不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物之间的特征及联系, 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记住图物之间的特征及联系。形象思维的本质是创造的, 形象思维以形象表达为终点。形象思维虽然建立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上, 但得到的结果不是事物的表象, 而是新事物的形象或事物的新形象。也就是说, 把个人掌握的感知到的素材重新加以组合, 成为形象思维过程。

二、培养发散思维, 营造创新氛围

讲课要留有“缺口”, 为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探索留有余地。例如:制图中的“一题解”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 用组合体的组合方法, 从多方位, 多角度补出不同俯视图。当然, 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必须做到: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更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课前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 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应把微笑带进课堂, 献给学生;再者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信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基础, 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意识, 鼓励学生“我能行”, 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研究证明,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 再由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集中思维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 而应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 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例如:圆锥体表面上点的投影, 其方法有辅助线和辅助平面法, 但这两种方法的起点应是从投影的积聚性出发, 渐渐提高集中能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应统一安排, 并在发散的基础上多中选优, 使之得到升华, 产生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求异质疑思维, 开辟创新天地

“疑”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问”是追求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 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 从解释入手的。因此教学时,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 所设计的问题应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 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开放性, 有恰当的问题探索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勇于解疑, 敢于发问。第三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生问。第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的释疑。

四、培养直觉思维, 迸发创新火花

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结构为依据的, 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就要培育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体系。“长对正, 高平齐, 宽相等”这一基本投影规律就贯穿了机械制图这本书, 它就是画图、读图的基本依据。教师必须讲清、讲透。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中介影响是教师运用直观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观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同思维的设想, 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线面分析法读图时, 课本中只提了一条直线可以是一个平面投影?那么教师可提出一条曲线可以代表什么投影呢?同时一个平面投影往往可以是一个封闭的线框, 那么曲面投影呢?

五、培养动态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始终是制图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空间想象力不仅是以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为记忆的原材料的再重现, 同时也是对已有表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抽象、概括、间接的思维过程, 直至反映出事物表象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和规律, 最后确定某一创新的形象。这就说明, 空间想象力越强其创新能力相应增强。

空间想象和思维大都是在必须探索其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也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在制图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投影图、运动联系、空间形体的转换过程体现出来。这些过程本身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显现, 经综合发展形成的。运用动态思维, 精心设立问题情景, 建立大胆想象心态, 锻炼和掌握符合规律的思维规律, 从而科学的、正确的、迅速的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第8篇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时, 面带微笑, 多一些轻松和幽默, 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敲响前奏。关爱每个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更重要的是, 在课堂上, 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 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 创设积极协作与竞争的课外环境。外部环境对任何人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的去思考和探索, 就要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创造宽松、友好而又协作、竞争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推荐学生阅读有趣的课外书,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游戏、举办数学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

二、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突然就会产生的, 它需要我们为之不懈的努力。一切思维活动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教学中认真的体会和梳理教材, 精心的选择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收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组织学生去收集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能使他们懂得运用数学可以获得对实际问题比较准确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广阔, 更活跃。

三、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在学习态度上, 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 树立创新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学习内容上, 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 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让学生打破常规, 发挥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 挖掘潜能。激励学生增加数学课外书籍的阅读, 深入社会,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收集素材, 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开放式训练, 拓展思维空间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 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 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质的升华, 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 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 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 “学问”就是学习提问, 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 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 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过加强对试题的开放式训练, 可以使学生们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 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体现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 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 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 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思路, 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认识事物, 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 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 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 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 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直观、形象、便捷。如果教师长期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 有效进行对比、类比、联想, 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驱动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

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尝试 第9篇

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如果对某一问题不感兴趣, 没有进行寻根问底的好奇心, 就不可能对问题倾注热情, 集中注意力, 也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不仅能激发人的求知欲, 引发好奇心, 还能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因此, 我们必须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传授给学生丰富多样的知识, 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兴趣中得到延伸、扩展、完善。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学者要先会疑, 有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物理课程的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平常的事。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 学生从来不敢问个为什么。教师呢, 对于学生提问的新奇、独特、与众不同, 甚至“离谱”“荒唐”的想法给予打击、否定。对于学生而言, 这种做法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鼓励学生问, 哪怕是课外的, 不嘲笑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运用丰富想象, 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物理的学习离不开想象, 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解决任何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 创造就是想象给定物理情境概况, 想象物理过程。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运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结果进一步加工抽象, 并以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物理科学浩如烟海,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羽翼一定会日渐丰满, 一批有创新潜能的人才定会接踵脱颖而出。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从培养创新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对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爱好

思考问题必须要有动机, 然而要是内在动机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思考动力, 还需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 比如设计导言、悬念或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讲天气与气候问题时, 我们可以设计导言, 与人们日常接触的天气预报相结合, 将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引入, 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通过教师的叙述、讲授和学生的讨论, 达到了在学生兴趣正浓时, 获取新知的境界。

启发学生的思维爱好, 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采用创设意境这一手段对于思维的开拓具有极佳的效果。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 让学生把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 借以丰富地理知识。比如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等语句, 来形容地理特征, 使学生对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二、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 是老师问学生答, 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式, 目的是以旧代新, 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此时老师是主体, 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 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 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 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 也就是学生通过课文阅读, 对某一内容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 并寻求答案, 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 学生变成了主体, 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 主动在上课时讨论, 主动寻求答案。这样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应尽量拓宽常规的思路, 突破一切传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禁锢, 寻找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境界, 在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利用已知的地理知识解决某些地理现象, 以因求果, 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现代科技联系起来, 是促进学生挖掘潜能, 开拓新知,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

四、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大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 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 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 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所以, 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 体验创新的情感, 领悟创新的策略, 健全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能力。

五、综合思维,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 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造性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索性活动,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势必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 因而也肯定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 综合灵活的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 熟悉不能深入;没有综合, 熟悉不能提高, 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 紧密结合。为此, 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 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 辨析清楚, 再加以综合概括, 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章节复习课和考试前的复习课。

小学美术创新教学的尝试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

一直以来,小学美术沿袭传统的教学观,机械无趣、单调乏味,写生枯燥、毫无创意,教师对儿童画画时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不给予关注解读,对学生绘画的引导只限制于简单的模仿训练,限制了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严重挫伤了小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发展。在对小学生创新训练过程当中,需重视将小学美术课程与学生标新立异意识、精神、能力相结合。

一、让学生边学边玩“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乐中学、玩中学”

许多教育学者都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在低年级制作“蝴蝶指偶”的课上,老师通过把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融于课堂,使学生全心投入情境中。随着“蝴蝶飞”的乐曲声开始,音乐声回荡在整个教室里,老师通过手指上不同颜色、手动作的不同造型变成了许多美丽的蝴蝶“飞进”课堂,学生个个流露出惊喜的表情。老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后,又引导学生做起了“请你跟我做,大家一起来学习”的拍手游戏。然而老师只是编了两个动作并领着学生做这两个动作,之后便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编自导,老师则走到他们中间跟着学。作品完成后,师生一起手戴指偶在“蝴蝶飞”的歌声中跳起舞来,并“飞”出课堂……再如,在座位的编排上经常变动,会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同时,经常思考,利于创作。

二、使用新奇的讲授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常常由老师先讲,并明确指出要记住哪些内容或注意容易出错的环节和部分,再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四年级的剪纸团花课上,老师是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授课的。在大家一起欣赏、了解团花及其特点之后,老师先展示“三折”与“八折”的示意图,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动手操作,学习要求是要了解剪纸团花分几步完成?由学生回答,老师只需按照学生说的步骤板书出来。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预习“三折”示意图,再自己动手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看,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折的步骤,留意自己手指摆动的位置。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折法,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动手操作,及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操作有什么看法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予以讲评,并演示。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先学后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观,它充分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人本素质教育观,学生多了一份主人翁的独立意识,少了一份依赖和懒得动手动脑的思想。学生能做的、会做的,老师决不插手,只有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高质量地学、如何动脑思考,并在实践中发明创造。

三、尽力把脑海的事物实际化

虽说是小学美术,但其理论知识也十分抽象。老师在讲授时,要努力将这些较为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具体化、通俗化,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更好地开展美术课的讲授工作。

如,在讲授“冷色与暖色”的课程时,教师不能只是口述哪种颜色是冷色,哪种是暖色。而应该是在讲课时,提前准备几个小杯子,分别在杯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例如,贴红色标签的杯子,里面放温水;贴黑色标签的杯子,里面放冷水。通过让学生触摸冷热水杯子,认知辨识冷暖色。对杯子温度感受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跃跃欲试,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同时很好地学会了冷暖色调这种比较抽象的东西。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美术课堂的气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应适当使用计算机技术。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主题,播放相应的动画短片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向学生展示一些绘画大师的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还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简介一些著名画家童年的趣事。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新型美术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大纲要求,且现代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人类思维活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就会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易天云.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3(5):47-48.

[2]郁艳红.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2013(4):75-76.

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尝试 第12篇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 学生需要掌握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像,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时, 出示一幅有关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简笔画, 而旁边是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英语学习中,兴趣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达到了创新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贵金属冠修复下一篇:数据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