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语文的韵味

2024-08-09

个性化语文的韵味(精选8篇)

个性化语文的韵味 第1篇

先说省略号吧, 您可千万别小看了那六个小圆点, 它蕴含着无穷的语文韵味, 汇集了作者的千言万语。在课堂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省略号有着无限的生成空间, 不仅可以窥探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 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执教《灰雀》时,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我就挖掘这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探究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有学生就说了从“……”我知道那只灰雀一定是小男孩抓走的。有的说:“他心虚了, 所以说话结结巴巴。”“他说话结结巴巴, 说明他在撒谎。”可见, 从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就窥透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我在执教《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 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 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 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 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 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后, 我又放大“……”,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盘古倒下后, 他的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纷纷发言, 妙语连珠。有的说:“盘古的牙齿化成了坚硬的岩石。”有的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说:“盘古的手掌化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还有的说:“盘古流淌下的汗滴变成了世界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江河湖泊。”……多么有创意的想象, 多么生动的表达!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韵味无穷。

不仅省略号有着这样的生成资源, 感叹号、问号、双引号也同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能激起语文课堂无数思维的浪花。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 在学生找出描写铁罐的句子后, 我把它们显示在大屏幕上, 引领学生品读感悟。交流时, 学生们七嘴八舌:我从“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中的“?”、“!”读出铁罐非常傲慢无理。有的说从“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一句中这两个“!”读出铁罐的恼羞成怒。我从“走着瞧吧, 总有一天, 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读出铁罐蛮横无理。所以接下来的感情朗读, 学生自然是绘声绘色, 水到渠成了。这节课, 我只点拨了一下而已, 教学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可见标点符号在语文课堂上能给我们一定的朗读语气和感情指导, 所以挖掘、品读标点, 能更好地领悟文本, 更好地表情达意。又如在《玩出了名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 欣赏他的“玩具”, 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这几个双引号特别值得我们去品味,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玩具”、“居民”为什么都要加上双引号?有学生就发言了:“这玩具不是小孩的玩具, 而是列文虎克玩放大镜时发明的‘显微镜’, 所以要加上双引号。”“这居民也不是我们人类, 是列文虎克从显微镜下发现的‘微生物’。”于是, 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小结:哦,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 通过显微镜, 又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 他可真是玩出了大名堂!这堂课, 挖掘、品味这几个双引号,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唯美有韵味的个性签名女生 第2篇

1、人生如画,有了微笑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2、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放在手掌,永恒瞬间收藏。

3、Thesunalsorises.太阳照常升起。

4、你的眼睛在闪光灯下折射璀璨的光,唯壹想到的词是流光溢彩。

5、〆、雨滴,你落下旳一瞬间,留下了美丽。

6、笑、只为掩饰心中那一抹伤痕!

7、爱着你,跟着你的志向一起飞翔,无论走了多久,永远微笑着在你怀里。

8、我们依然是彼此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9、西雅图的鲜花、盛开着等待。

10、倾城一笑抵得我半壁江山。

11、唯美的爱情,是背后沧海桑田的故事

12、╰’你的笑容、清澈得仿佛能看见世界的背面

13、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4、我喜欢淡淡阳光、空气清新,有着老面馒头和牛奶的清晨那样的充实是我全部的阳光。

15、我希望未来会有棵大树,为我撑起一片绿色的海洋。

16、从云端坠落却看见整片天空。

17、Abstruseeyes,asmileintheclearreflections.深邃的眼眸,倒影出笑容的清澈。

18、左心房旳温暖,是沵最耀眼旳光芒。

19、炫丽的彩虹,永远都在雨过天晴后。

20、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21、oО手牵手,一起走进结婚礼堂,让上帝见证我们的爱情'..

22、我们的爱,不求生生世世,但求今生今世。

23、夕阳西下一抹金色映洒满整个海面,这一刻天和地不再是两个个体。

24、╘>他和她爱德很美很浪漫就像●/玫瑰花

25、夏天弃了西瓜爱上了空调

26、我给你一滴眼泪,你有没有看到我心中全部的海洋。

27、诠释流星的幸福,记录你我间追逐得ッ雨季~~

28、伈、为袮滴成琥珀,冷却以后、千哖后万哖后、爱通透依旧。

29、摩天轮顶端的幸福....

30、午后的微光透过窗帘的间隙投射在泛黄的信纸上,似一块橘色的琥珀。

31、心随你动,时间因你而静止。

32、喜欢一首歌的原因是喜欢里面的歌词

33、给爱一个千秋万载,把传奇流芳百世。

34、夏天里茂盛的树木清香。晒在阳光下的白色被单,暖烘烘的香味。

35、看着手中的纸飞机、飞向被风吹散的夏天。

36、用一首花开的时间,述说我对你颠沛流离的思念。

37、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38、但愿所有的负担都变成礼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迷茫的路。

39、一心一意写一个喜欢的故事,一生一世爱一个值得的人。

40、〆、遇见你,是莪一世旳春暖花开。

41、在薰衣草盛开的地方,会有一场浪漫的记事等待着你……

42、夏天来了就让西瓜替我陪着你

43、wo在心上留下位置等待你的到来

44、放开风筝的线、才能收获整片蓝天、

45、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下午、

46、人海中的你,不知在何方.

47、最美的不是夕阳,而是夕阳下同你一起走过的时光。

48、安静地阅读一本书,嘴角带着静如止水的笑。

49、东京飘了一整天花只为你绽放い

50、那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总是那么美丽。

51、一个微笑,代替所冇。

52、我们像一首最美丽的歌曲

53、一段情续写雨漫年华

54、这一季夏末,我们用最真的话语、告白。

55、所谓永远,只是代表昨天。所谓爱情,只是代表当时。

56、如若今生再相见,哪怕流离百世,迷途千年,也愿

57、俄只想陪你,陪你看夜晚的星空,陪你看细水长流,陪你过完一辈子。

58、╰︶浮光,融化了千百年前冻结的眼泪。

59、踮起脚,享受更接近阳光的味道。

60、无处安放,我们遥远的青春。

61、你的眼睛很美,不适合流眼泪.

62、一个人走,一个人睡,一个人思索,一个人沉醉。

63、红尘一梦,终是为你覆了青春

浅谈“字缝”中的语文韵味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韵味;字缝

一、学习体会语文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听见有学生抱怨语文难学。平时上课听得认真,课后也认真完成了作业,但是成绩却一直很难提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语文的韵味。语文考试中,阅读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分值。阅读题往往是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主体和内容的前提下,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进行深入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欣赏力和分析力来体会其中的韵味。不只是在考试中,在日常的阅读写作中,学习体会语文的韵味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文章都是带有文学色彩的,很多内容只有读者自己去剖析才能体会出来。所以学习体会语文的韵味是很重要的。

二、如何体会“字缝”中的语文韵味

既然体会语文韵味的作用如此之大,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体会。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尤其是语文这门抽象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机械化地来教授“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很难提高。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纠正学生的思考思路,做一些点拨,主要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文章,去体会字里行间的语文韵味。

作为学生,在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听老师讲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去學习老师的思路。对于文章中一些承上启下的段落,老师是如何去分析的,字眼在哪里,为什么这个词是字眼。不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不同的,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学会体会“字缝”中的语文韵味。所以在课外的阅读中,学生不能只停留在阅读故事的层面上,而是要深入的分析,针对一些关键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体会其中的韵味。

一篇好的文章,人们总会说它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

的感情。但是这个“字里行间”的感情也是需要读者去体会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个性化语文的韵味 第4篇

“纯阅读”是相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上的课文以及对于试卷上的阅读题条分缕析而言的。“纯阅读”即阅读时没有任何要求、任务的和各类条条框框约束的阅读, 这种阅读形式是语文课堂的别样风景, 对于语文教学起着积极的补充作用。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弊端

我作为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 对于阅读教学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现在的阅读教学基本淹没了文字的“美感”, 教师把课文如“庖丁解牛”般肢解得支离破碎, 给学生的阅读布置“重重”任务:有对文章段落的划分, 有对段意的概括, 有对词语的积累, 有对中心思想的把握……

教师普遍认为对于课文分析得越细致越好, 对于学生布置的任务越多越能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殊不知这种方式以局部的分析掩盖了对于整体文本的体悟, 直接带来很大的弊端。

其一, 功利性的阅读使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由。本来是一篇很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文章, 但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阅读时变得被动,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其二, 教师对于课文的分析导致了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缺失。文本是多元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但教师对学生阅读时下达的各类任务以及对文章的肢解而导致培养要求化为乌有。

二、纯阅读——让学生享受别样的语文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诚然,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但是, 教师的引导一定要注意“度”, 而且也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教师的讲解。课堂上, 教师要留一些空间给学生, 让他们展开自由阅读, 享受别样的语文韵味。

(一) 利用课文引起阅读期待, 因势利导, 促进“纯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 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的阅读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呢?关键就是引起他们的阅读期待。例如,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这篇课文只是概括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大概情节, 要了解真正精彩的内容还需要看这部著作。运用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之后, 学生自然就会非常期待阅读这部著作了。再如, 学习课文《三打白骨精》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这一故事的原著, 让学生比较阅读, 感受原著语言的特点, 以激发学生看原著的欲望, 然后再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如此种种,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他们读的书, 让他们浸润在名著的墨香中。

(二) 设立多彩的阅读课, 让学生静享“纯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因势利导地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 而且要积极寻找让学生读书的时机, 营造适宜读书的情境。例如, 教师可以置办“小小图书馆”, “小小图书馆”里的书可以有教师从家里捐助的, 也可以有学生家长捐助的, 还可以有学生自愿捐助的。学校可以把零散的课余时间集中起来开设“快乐周三”活动, 即每周三下午打破班级的界限, 让学生自由选择业余爱好。教师就可以顺势在班级里开设“浸润心灵, 静享墨香”的阅读课,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静静地在一起读书, 没有刻意的任务, 没有固定的篇目, 随其所好, 随意从书架上拿起一本, 静心享受。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阅读大比拼活动, 看看谁读的书最多。

(三) 开展“我的阅读我做主”为主题的课前演讲, 深化“纯阅读”

为了使学生真正潜心于阅读, 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每天的语文课上课让学生进行“我的阅读我做主”的3分钟演讲, 具体可以如下操作:每天一位同学, 提前一天通知, 学生演讲的时间是3分钟左右, 具体演讲的内容主要是自己阅读的独特体验。这一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这正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不谋而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 班级学生的读书热情会高涨, 很多学生也会对于所读的书有意想不到的体会, 同时班级学生的写作词汇量也会猛增, 语言表达也会变得多样化。

实践证明, “纯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给学生一些自由飞翔的空间, 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 热爱语文课, 让他们在“纯阅读”中享受到别样的语文韵味。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意义, 但现阶段的阅读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弊端, 并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 力求寻找到一条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阅读路径。

中考满分作文:语文的韵味 第5篇

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我理想中的生活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学习”、“课余”、“假日”、“未来”……),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文题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经历,或描写活动中的场景,或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与体验,或介绍活动的开展过程……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600。

*友情提示: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语文的韵味(修改稿)

安溪一考生

游鱼用肢体传达它们的信息,人类则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汉语是13亿中国人及诸多海外华人的母语,我们不能没有它。在那次刻骨铭心的活动中我更加体会到它的神奇。

那是一个多少难忘的日子,天边架起了七色的彩虹,海边跳起了浪花之舞。那天早上,老师把我们带到了黄金海岸沙滩上,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有的对着大海呐喊,有的对着蓝天狂吟,有的站在海边大笑,就这样我们班这次有趣的语文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一声哨子响了过后,老师用那手中的遮阳伞的伞柄在沙滩上重重地画了一横,接着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谁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它象征着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你争我抢的回答,“一支马良的神笔”、“一个甜美的微笑”、“海龙王的定海神针”,……答案千奇百怪。老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的回答都正确,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奥妙。”然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地上一个坑,问汉语怎么说。有人说是一个坑,有人说是一个洞,有的却说是老鼠的家。这些不同的答案让他觉得好奇。后来,他决定留在中国学习汉语。

在老师的问题中,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的无穷乐趣,就像鱼儿有了清澈的溪水般快活,就像小鸟有了自由般的快乐,就像花儿有了春雨滋润般含苞怒放。

要让我们的口才更好,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学识更均衡,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性情更温和,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我们更需要语文。

同学们,让我们用世界上最精彩、最优美的汉语交流、沟通内心丰富的情感吧!这就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课外活动。

(注:本文系泉州市年中考安溪考点优秀作文,文中的一些字词文句已略做更改调整并加以规范,现予以推荐。)

洗尽铅华 韵味语文 第6篇

关键词:渗透;束缚;知识面

和谐如同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和谐的气氛里,人们身心轻松舒畅,神清气爽。将“和谐”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热情饱满,学志昂扬,课堂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創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和热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念

1.师生之间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双向活动,这活动过程中愉悦与否、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能否创建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老师爱的渗透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所提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比如,在《清塘荷韵》一课中,有学生问我:“文中第二段说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为什么呢?”其实,这问题联系下文就明白了,就是作者特别喜欢荷花,是爱荷的主观愿望罢了。我还是赞扬这位学生敢提出问题很好,也委婉地提出批评,也是建议,“如果读书能仔细一点,再思考思考自己的问题就更好了”。

2.生生关系的和谐

这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互助互学,能进行探讨合作学习。如在《清塘荷韵》一文,甲学生向我提出问题:文中语句“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这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位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但要回答还是有点难度的,我想考察一下学生思维的深度,所以又把这问题抛给学生。我接着说:“有哪位同学能为他解惑呢?”看学生有点茫然,我就提示:“荷花为什么落了呢?落的时候它是否有一种心态?”这下乙同学起来发言了,“此时,荷花内心应是很沉静淡然。这瓣荷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就顺应自然吧。”我们都为她鼓掌。甲同学很是信服,笑着说:“好!谢谢!”我说更要谢谢乙同学啊。此时,同学们都感受到了互助的力量与温暖。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更能畅所欲言,在学习中互助互学,探寻知识,发现真理,也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自己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发散思维,解除束缚,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会

传统“语文学习”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我在课堂实践中就经常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围绕问题讨论,然后小组选举代表到讲台前发言。如《清塘荷韵》一文中有个小组代表针对“作者季羡林为何那么爱荷花?”问题亮出了本组观点:(1)中国文人几乎没有不爱荷花的,这更是文人特质吧;(2)文中描述了荷历经四年终于生长出来了,并且在第四年严冬过后,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张蔓延的力量,让人惊叹!让人佩服!所以作者爱荷。我表扬他读书很透彻,善于总结问题。这时,我又提醒同学们分析问题更要知人论世,我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及遭遇用课件呈现给学生看。之后又有一组代表发言:荷是人的象征,荷的顽强生命力就象征着作者坚忍顽强的生命精神。同学们都给她鼓掌。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在和谐统一中再现美。

课堂上学生个个有话可说,人人学有所得;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探求美,实现了情感的交融。“和谐”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精神的美,更是教学中追求的理想,让学生发散思维,解除束缚,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会。

三、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扩大语文知识面,深化语文课堂学习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知识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课内与课外并举,课内的方法课外用,课外的知识课内引,既注重课内积累又重视课外学习。如《清塘荷韵》一文中,荷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作者季羡林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荷的顽强生命力和谐统一,都是一种和谐之美。学生从文本中了解到季羡林毕竟有限,学生学完文章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再查阅资料去更深层次地了解作者及他的文章,如他的《牛棚杂忆》。如此,学生就能兼顾课内课外,扩大语文知识面,深化语文课堂的学习。

同时,也可以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通过文化经典阅读来扩大语文知识面,以求增加知识的积累。信息传输极速的今天,课外阅读日益被重视,和谐阅读的习惯更要持续发展,它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在和谐语文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情绪高涨,就会有智慧之语,课堂就会异彩纷呈,师生都会受到启迪。和谐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高效的集中体现。

立足常识阅读 凸现语文韵味 第7篇

一、品悟语言内涵, 知趣兼得相生

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文中重点词句, 采用交流环节、感情朗读、图片辅助、资料补充等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策略, 引领学生穿行于常识性阅读文本的语言密林中, 解读文本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 通过解读与训练文本语言, 深入解读文本常识性的内容, 摒弃枯燥的概括内容方式, 引导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 教学《鲸》时, 学生品读文中第一自然段, 了解了鲸“大”的特点。 然后,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头大象和一头鲸, 然后在图片一旁出示片段一:不少人看过象, 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 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这时, 教师适时提出:“课文介绍鲸, 为什么先要写象呢? ”经过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1说:“作者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 ” 学生2说:“由象 ‘很大 ’到鲸 ‘比象大得多 ’, 说明鲸十分庞大。 ”教师继续在屏幕上出示片段二: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有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在学生朗读完片段二后, 教师提出:“请大家从片段二中找出描写鲸的体重词语, 思考片段中哪些语句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鲸大呢? ”在阅读问题情境里, 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 学生1说:“‘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十几头大肥猪’这些数量词, 看出鲸的确非常大、非常重。 ” 学生2说:“课文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 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 具体生动地说明鲸实在是太大了。”学生3说:“课文列举出我国捕获四万公斤重的鲸与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 通过这样的比较, 更进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学生4说:“课文运用了列数字、 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叙述更加准确、清楚, 使人深信不疑鲸是个庞然大物。”学生通过文本内涵的解读, 了解了鲸“大”的特点, 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地球之最———蓝鲸》, 再次通过动画形象地向学生剖析鲸庞大特点。学生品悟文本的语言, 理解和掌握文中各种具体的说明方法, 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盎然, 让学生知与言兼得、理与趣相生, 整节常识性阅读教学课堂活动充满语文味。

二、经历语文实践, 发展言语能力

常识性文本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立足于文本的阅读特点和学生的原有生活积累, 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补充和再造文本的内容, 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文本的内容、语言。 因而,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填补或演绎等语文实践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规范文本语言, 创造和拓展文本语言, 锤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月球之谜》时, 文中第一自然段语段是:“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月球是从哪里来的? 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学生反复朗读这个语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大家想象一下, 美丽的月亮里有哪些东西?是不是跟人类居住的星球一样呢?”学生1说:“望着硕大金黄色的圆月, 我想圆月里面有高大的宫殿, 住着嫦娥和她的玉兔, 到处是花香鸟语, 景色十分迷人。”学生2说:“那笼罩在月球上一层薄薄的白纱, 吴刚在大槐树下抡起大斧, 奋力地砍着, 额头、肩膀上豆大的汗滴犹如暴雨似的, 整个月宫回响着斧声和粗重的喘气声。”学生3说:“夜幕降临, 皓月当空, 我乘着飞船登上了美丽的月球。此时, 我耳边传来了潺潺流水声, 到处花香鸟语, 月亮人辛勤地劳作。 ”通过想象交流, 学生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 感受月亮的魅力。研读第2至第6自然段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都是列举月亮之谜, 学生在朗读中想象, 提出理清不解之谜的思路, 如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 细菌全死了的事实。 学生对此引发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探讨, 学生从月球岩石与地球岩石年龄比较, 提出了两个年龄大小的猜想, 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接着, 教师利用第7自然段的那个省略号,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要求学生寻找月亮其他神秘之谜, 填补这一空白处。 教师利用文本内容特点,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时, 有效掌握科学的常识,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拓展文本内涵, 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因此, 教师要领会语文课程理念的“用教材教”, 不要沉湎于“教教材”的观念, 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 善于引入课外阅读资源, 充分地拓宽学生常识性知识的视野, 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放飞思想, 传递阅读情感, 更深层次地提高阅读思想。 此外, 教师应营造浓郁的语文氛围。 这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有效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中的“韵味”语词教学 第8篇

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常使用“字字珠玑”来评价其文笔的优美。文笔优美达到极致便是“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文中任何一字的增、减、改都将比原文的表达效果要稍逊一筹。

“韵味”语词属于文笔范畴,但是“韵味”语词不一定具有华丽的外表,可能看来还比较普通、朴实。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时,这样的语词往往具有比华丽的辞藻更大的艺术魅力,其中的深刻含意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因此,笔者称之为“韵味”语词。简言之,“韵味”语词,即文本中出现的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词。

比如以下几个句子中,加点字均属于文中的“韵味”语词。

1.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 哲尔赛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鲁迅《故乡》)

以下对这几个语词进行简要分析:

1.“慨叹”,形容(人)对事物感慨而又叹息的心态,慨叹而惋惜。“慨叹”多用于表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态,但鲁迅先生将这个词用于对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的、并且散布悲观论调的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身上,则充满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效果。

2.“诬蔑”,主要是玷污,歪曲事实、造谣诽谤,败坏他人名誉的意思。这里使用这个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他们乱下断语、“妖言惑众”的行为充满了愤慨之情!

3.“渴望”和“梦想”通常表现一些无法实现、难以企及的目标和要求,哲尔赛岛的旅行只是非常普通、廉价的一次旅行,对于菲利普一家来说,却成为了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可能是由于本文的叙述者是小若瑟夫,对于他而言,去哲尔赛岛旅游确实是一件大事;也可以看作对于菲利普一家的讽刺,嘲笑他们的寒酸;或者还可能看到作者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同情,对于普通的小市民的生活愿望的同情。

4.“分明”,这个词看起来写的是闰土吐字清晰,实际则是从听者“我”的角度写的,主要写出了“我”听到闰土称“我”为“老爷”时内心的感喟与震动。

以上语词,属于文章中极为精彩的欣赏点,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常被这些语词吸引并在此“驻足”,咀嚼其中非同一般的滋味,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快感。而且,合理、到位的“韵味”语词的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在写作时字斟句酌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由此可见,对于“韵味”语词的研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必要一环。

二、“韵味”语词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既然“韵味”语词是文本的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那么,教师应发现、发掘课文中的“韵味”语词,带领学生一起鉴赏、领略这些语词的“韵味”所在。然而,在很多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较少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语词的奥妙与玄机,没有品味作者写作的措辞巧妙,更遑论延展到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上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教学过程中对“韵味”语词的忽略,部分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偏重对文本主旨的讲解和研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段、归纳段意等流程引领学生得出文章的主旨是常见的情景。文本教学以带领学生理解文章中心为核心任务,而对全文中处处“闪光”的语词的分析常被忽略。课堂上仅有的一些语词分析,通常是教参中提供的。而教参也通常是对理解中心有关的语词才作讲解分析,并没有从语言鉴赏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鉴赏其他的“韵味”语词。

强调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概括,仅仅是对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加以训练。忽略对语词的鉴赏,一方面使学生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大乐趣——品味文章的语词奥妙,另一方面也难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主旨教学往往会变得重复和程式化,这种教学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韵味”语词教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讲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其次,韵味语词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对文本语言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没有这样的鉴赏能力,很有可能会对文章的“韵味”语词视而不见,难以体会作者写作时措辞的匠心独运。对教参的过度依赖,让很多教师变成了教参的“复读机”,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缺乏本人对于文本的阅读体验,从而忽视了带领学生去感受和学习课文中多姿多彩的语言,更忽视了对于外表很不起眼的“韵味”语词的教学。

三、还原法与比较法在“韵味”语词教学中的使用

一方面“韵味”语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未必达到能够轻易理解这些语词的程度。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接受呢?

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还原法和比较法。根据夏峥嵘的观点,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比较法则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再通过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

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分明”、“慨叹”和“诬蔑”,笔者主要采用了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如果删去了“分明”一词,将“慨叹”改为“感叹”,以及将“诬蔑”改为“说谎”一词,将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而在对“渴望与梦想”一词进行读解时,我主要采用的则是还原法。在笔者本人阅读到这两处时所具有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还原“渴望与梦想”原本的使用语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这样的一个意义比较“重”的词去表达通常看来并不值得一提的“哲尔赛岛”旅行,其中所饱含的种种意蕴。

为了更好地提高“韵味”语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发现这些“韵味”语词的能力。虽然教学参考书有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课文语言文字的细节性的鉴赏还是主要依赖于教师自己的细致阅读与悉心品味。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提高发掘“韵味”语词的自觉性。

其次,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巧妙设计、精心讲解,基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设置问题或讲解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到教师所体验到的文本“韵味”语词的精妙之处。通过使用这两种方法,就可将教师丰富和成熟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丰富、充实、完善学生的阅读经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韵味”语词教学的自觉性,使“韵味”语词的教学成为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乐趣,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自由与精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影戏论文下一篇: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