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2024-06-24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精选12篇)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1篇

1、运动意识的培养

运动意识就是人们常说的战术意识、技术意识, 学生具有运动意识会使学生在学习、比赛、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并能根据不同的需要, 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有意识地将所学动作概念化, 自觉地分析动作, 主动地查找优缺点, 发现完成动作的正确方法, 这种意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另外, 在竞赛过程中, 运动意识可以通过感知觉, 获得信息, 进而合理、准确、灵活的应用体能和技术, 以致超水平地发挥技术、战术。而运动意识差的学生尽管素质较好, 技术全面, 但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也难做到较好的处理。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1.1、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突破而不是照搬教材,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运动意识也只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培养, 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运动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体育教师提供发展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学的内容应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有选择地来安排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易学易练的动作或项目, 如健美操、各项球类项目。使教材即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如比赛中的技、战术配合意识, 竞争意识、团结意识等等。另外, 教师经常补充一些想掌握但课本上又没有的, 并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的一些活动方法,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1.2、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校体育教育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的传授和身体技能的形成, 强调知识技术系统全面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不恰当, 缺乏对学习的指导和激励, 学生的思维就存在局限性, 缺少了创新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运动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实践, 独立的获取知识, 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因此, 体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学校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变换和更新教学方法。例如:同一教材可采用多种教法。耐力练习枯燥而单调, 学生害怕练习, 教师可采取竞赛法、分组练习法、辅助性练习法、鼓励法等等。教学方法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而改变,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在课中有听的时间、有思考的时间、有观察的时间、有练习消化的时间, 并且帮助和指导较差的学生, 使其较快较好的完成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任务。只有教学手段符合学校、学生实际, 才能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完成运动意识的培养, 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教学环境的完善

体育课大多采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自然条件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场地、器材等教学设施的影响。而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和运动热情, 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影响, 那么运动意识就无法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环境的创建中,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化不良刺激为良性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创建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例如:对于器材陈旧现象, 可翻新改造, 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参加器材的改造, 以保证运动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运动意识的训练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加强运动意识的培养, 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训练。

2.1、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 使学生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运动意识。运动意识的主要成份是思维, 只有掌握了有关的运动理论与知识, 学生的思维内容才丰富, 效果才明显。因此从提高运动意识角度出发, 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为运动意识的增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 意识是一种经验的综合反映, 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来源于经验, 因此学生不但注重教师的理论传授, 而且更应注重理论知识升华, 阅读相关资料, 从中得到启发, 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提高运动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2.2、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

体育运动过程中, 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 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掌握动作概念, 来完成动作技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 过于简单化, 让学生一味模仿动作, 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如教师不告诉学生用概念检查动作的方法, 对学生错误和优点动作直接指出, 使学生的运动意识得不到锻炼。如果体育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提示学生, 那么学生的运动意识就得到训练, 就得到提高, 就容易形成反馈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 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能够根据技术动作的概念, 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动作, 达到了身心同步提高的效果。

2.3、提示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

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是在人脑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教师应该注重动作的重点, 不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在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教师应该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 强调动作细节, 帮助学生体会正确的动作。但是随着运动动力定型的逐渐形成, 意识的支配作用降低了, 学生们往往意识不到一些细小的动作,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及时对学生提示, 启发学生思维, 这样增加学生的意识支配能力, 及时感知和调节动作, 完成训练任务。

2.4、增强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意识

运用训练和比赛后的讲评和总结, 能够使学生对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规律性问题和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认识和了解, 从而更好地吸取经验。所以每一次比赛后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 对比赛中的各个环节, 技、战术运用处理情况做出正确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 那些是需要改进的, 逐渐增强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意识,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2.5、加强学生专门的意识训练

表象训练与想象训练是一种专门性的意识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是学生在大脑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再现已经形成的运动动作表现。而想象训练是以原来的运动表象为基础, 在头脑中想象、演练战术及变化, 来模拟未来比赛的情况。这些训练, 完全是人体大脑有意识进行的活动, 是有意识增强运动意识的训练。由于不受过多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因此即可安排在技术、战术训练过程中, 又可安排在技术、战术训练后进行。而表象与想象训练的内容可以根据训练任务制定,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 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增强与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实践形成的。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的培养, 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运动意识, 还应该做到因人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心理潜能,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通过看、学、讲、练等手段, 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意识的目的, 不断发现并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方法, 这样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运动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任务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意识,培养与训练,反馈机制,启发诱导

参考文献

[1]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1996 (9) .

[2]杨桦.论现代篮球战术意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6 (9) .

[3]篮球.体育通用教材[M].人民出版社, 1978.

中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融入论文 第2篇

1、拓展训练解析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把体育教育从体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中全面的释放出来,扩展到人的智力和性格培养中来。但是很多人对于什么是拓展训练心存疑惑,不明白什么是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源于西方,起初指的是小船驶向大海,直面风浪,接受不断的挑战,战胜困难。在我国的《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中,拓展训练的定义如下:在有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特定的场地、设备和设施,进行情境的创建,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激发内在的潜能,完善在身的品质,进行熔炼团队等方面的提高。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把拓展训练分成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体能拓展、心理拓展和教育拓展。根据中学的教育条件,可以分成室内和室外两种,人员方面可以分为团体和个人两个方面。

1.2、拓展训练对于中学体育的价值

拓展训练融入进中学体育之中,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并扩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从教育功能上说,拓展训练首先可以丰富传统的体育教育,促进智育的发展,有助于教育的互长。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拓展教育在承受一定的体能荷载情况下,对体能进行规范化的训练。整个体能训练是贯穿于体育课程中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建设强健的体魄。在心理因素方面,拓展训练可以引出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交往活动和意志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中学体育融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理论方面,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中学的课程应该具备更多的功能,同时要从更多的方面发展学生的各项技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很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也着重进行了研究。杨玉霞女士在《拓展游戏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意义和可行性》中分析了把拓展游戏融入进体育课堂中的可行性。纪力提出了拓展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体育课有着很多密切的关系,方式灵活多样,场地集中且要求不高,所需要的器材成本十分的低廉。同时,进入中学后,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单调,阻碍了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不符合当代我国中学生的特点。而拓展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同时,我国的高校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中学体育课程引进这一体系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也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引进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贾建红还针对团队方面进行了高二学生拓展训练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2、中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融入机制

2.1、安全性

中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就要对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确,风险是无法消除的,进行任何体育训练都存在着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体育训练。首选要提高安全意识,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在参加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很兴奋,忽略了对于安全的防范。我们要注意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的安排训练项目,同时要掌握好学生的实时动态,提前做好课程的预防工作;其次要注意对于场地和器材的维护。拓展训练包括室内和室外两种,场地和器材是拓展训练投入最多的一项,一旦场地建成,很难进行更换,为了减少维修的成本,最好对场地和器材进行合理的维护,并做好安全的检查,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确保器材的安全性,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器材应立即停止使用;同时,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救援知识,包括对于突发疾病、扭伤、擦伤的处理,能够等待专业医生的到来。做好安全工作是融入体育课程的基础,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会出现安全事故。

2.2、引进拓展训练的策略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程度的拓展训练。不同年龄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所以要据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不同拓展训练项目的安排,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拓展训练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项目,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参加专业的拓展训练培训,并与其他先行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交流工作,吸取先进的经验。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教育视野,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拓展训练的创新,合理的创立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第三,学校要提供器材方面的.支持,根据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基本情况,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建设,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拓展训练对于器材的要求并不是特别的高,教师可以利用本身具有的器材来进行教学的安排,如铅球、跳绳等,也可以根据项目进行分组的训练;第四,要健全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中学的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侵占,学校应该健全课程的管理体制,支持拓展训练的开展,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最后,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和人力方面的资源。拓展训练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自行开发实施的内容、方式,可以充分的吸引学生和专业人士参与到开发中。并对学校的条件进行整合,丰富体育课程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余,组织社区体育、夏令营活动等。

3、中学拓展训练的实践

具备了基本的实施条件,就可以对拓展训练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在这一方面,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拓展训练能够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团体性的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个人方面的拓展训练有助于磨练个人的品质和运动的技巧。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拓展训练是一种结合情境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使教育活动太过于结构化和程序化,要进行内容方面的创新,使课程呈现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教案不能千篇 一律,要体现教师的个性,针对学校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最后,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师生的交互,与学生探讨教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还要设立教学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拓展训练有多种内容,以急救营生为例,设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锻炼沟通的能力和社交的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注意对于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在活动中启发学生进行对策的思考。在进行了基本的队列检查、热身活动、报数、宣讲教学内容后,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然后创立情境,安排学生进行障碍赛、器械的运输、“伤员”的处理等,并规划每一小组中个人的任务,并监督其他的小组。可以根据学校的设施进行不同的安排。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宣布获胜队伍[3]。对于没有取得胜利的小组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到底是体能方面还是配合方面。

4、结语

浅谈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耐久跑 教学与训练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强健体魄、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锻炼人的意志力及耐力等品质,且其方便进行,因此是一项长期锻炼的项目。中学阶段是学生阶段相对学习压力较大的阶段,该阶段学生群体学习负担过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加之现在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思想依赖性较大,很大一部分都不愿意进行耐久跑这种需要坚持耐力的运动,时间长了也就造成生学心肺功能下降、身体素质降低等问题。纵观现下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由于学生的参与度小,老师的重视度相应较少,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沿用传统,导致课堂乏味,同时学校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缺乏,耐久跑的硬件条件就不具备,以上种种都造成了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受到阻碍。本文立足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现状分析,结合中学体育耐久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对策探讨,以期为中学体育耐久跑高效优质教学和训练打好理论基础。

1.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现状分析

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文化学科的学习上,就连课后时间也都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呈现的主要现象是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对于体育锻炼几乎是一个奢侈品,很难有时间投入学习,这就导致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冷门”。加之耐久跑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耐力和坚持品质,这对于在高压下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难上加难,出现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很多时候这样的厌学情绪进行相互感染,学生之间就出现整体的不良的体育教学风气。另外,由于被教群体的厌学与参与度不高,导致老师的教学参与度呈消极趋势,老师在备课与授课方式上就没有及时跟上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而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在授课上比较随意,这个因素的加入进一步激化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不愿学、老师懒得教的状况愈演愈烈。师生之间的积极性差,学校接收到的讯息就是这门课程的设置必要性及投入必要性减少,自然在耐久跑的基础建设上投入较少,课程设备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发展难度。总的来说,中学体育耐久跑在教学和训练在学生、老师及学校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现状不容乐观。

2.中学体育耐久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耐力跑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和训练方式特点使其具有促进人体心肺功能,强健体魄,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与坚持的品质。耐力跑的积极作用促使它成为人们长远的体育训练项目。针对中学群体的特殊性,中学生因为面对众多的学科压力,身体和思想都随时处于一个高压的状态,根本无心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耐力跑这样需要较强的坚持能力的体育项目,更是没有兴趣,这样长时间积累就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如果中学体育的耐久跑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能够实现有效提高,耐力跑的良好进行需要学生对呼吸、动作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规范,这样就能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文化课程提供了硬性条件。同时因其时间较长,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耐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对学习的坚持不懈的韧性培养有积极意义。另外,还能够有效促使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良之风得到有效改善。总的来说,中学体育耐力跑教学和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促进中学体育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义深远。

3.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对策探讨

针对中学体育耐力跑的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其存在很多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长远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学体育耐力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可知,中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质、思想及学科发展都意义深远。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中学体育耐力跑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对策探讨。

3.1加强思想改革,提升学生兴趣。

加强思想改革是针对现下中学体育耐力跑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不端正的教学思想而言,现下的教学中存在学生不愿学、老师懒得教、师生对耐力跑教学和训练的错误认识现象。加强思想改革需要从根本上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思想进行改革,让学生认识到中学体育耐力跑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让老师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完成课程需求,而是要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和思想素质培养的双向责任。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组织老师进行教学思想的培训,让老师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行学习,这样从根本上实现对老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对于学生思想的改革转变最好从老师的角度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这样学生的接受就是潜移默化的,相对比较容易。

3.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也就是要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乏味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这个环节的实施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融入新的教学方法。譬如过去对于耐力跑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上课老师让做完热身运动之后就开始直接开跑,这样的方式会给学生一种课程就是跑步而已,别的没有什么,很无聊,很容易,自然在学生心理上就容易产生一种轻视的态度。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或者一些优秀的教案,甚至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取学生的教学需求,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改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实现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是老师需要在备课进行的,传统教学内容大都是固定的,其实没有老师也能进行,所以要实现耐力跑教学的长远发展就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老师可以将过去的单一的耐力跑进行改进,譬如可以让学生将过去的直线耐力跑变成曲线的,甚至往返的、间歇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一定的趣味性。

3.3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多元发展。

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多元发展其实是针对于上述两个环节的后续发展而言,老师可以利用授课时间不定期地与学生适当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甚至可以开展一些兴趣的耐力跑。时下很受欢迎的夜跑其实就是耐力跑的一个典型事例,所以在进行中学体育耐力跑教学与训练的时候同样可以借鉴这些新潮而不失教学意义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多元发展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卢里杰.多种手段并用开展耐久跑教学.体育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77):48.

[2]周加云.中学体育耐久跑教学探析.新课程.上旬:教学研究,2011(6):97.

[3]汪伟福.耐久跑内容教材化处理的案例探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6):93-94.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4篇

一、用自主训练和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积极性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训练内容是体育新课程实 施的要求,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规定,高中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只有40%,而学生自主选修内容(限选和任选)超过了60%。这就要求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式都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要发挥体育教学独特的功能,达到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多少年来,由于传统高考的影响和习惯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学基本还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生练,学生缺乏 学习的主动性。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都是按统一的教学目标,由教师统一示范,统一安排训练,很少有学生去自主训练,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施后,高中的体育在教材内容做出调整以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体育课中去,是教学组织的新探索点。体育高考的改革,也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和锻炼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对于学生的锻炼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训练内容是学生个性特点决定的,高中的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对体育项目的爱好和学习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学习课程要求的规定内容后,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项目。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爱好去安排学习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训练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引导学生自主锻炼的前提,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个人的训练内容。

根据高中体育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主锻炼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必然带动新一轮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锻炼内容,自主选择训练项目,不是让学生去盲目选择,而是根据课程要求,根据学校 场地和条 件去开设 选修课程。自主选择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可以开设的体育课程和训练项目,学生能按自己身体素质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积极主动地参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体育课中,这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探索点。

二、高中体育自主训练和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主选择锻炼内容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内容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学习内容去自主锻炼,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当的自主锻炼项目与内容,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加强学生自主锻炼的有效指导

学生的自主锻炼,不是放任自由,教师要加强指导,自主锻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学生自主锻炼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锻炼提供条件。在教材内容的统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活动、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有效的指导。

3.学生自主锻炼内容及自主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诊断学生掌握了多少技术、达到多高的运动水平,而是对学生锻炼价值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投入教材内容、学习更多的锻炼方法,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自主锻 炼的项目 与内容,要重视教 学实践研究。在结合 学校体育 教师资源 情况,采用教学 实践对象,在教材内容的统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学生 活动、考核方法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

摘要: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训练,已经成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形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训练、自主评价,指导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能自主学习及锻炼,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水平。

探讨体育训练与中职体育教学的关系 第5篇

摘要: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是同属于体育范畴的两种不同的体育模式,二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具体情况下,一定要分清两者的区别。但同时又要努力寻求两者的相通之处,以便使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能够达到互补。

关键词:体育训练;中职体育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学的逐步实施和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中职体育的改革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的课程、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展开,这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能够做得很好。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体育教学改革要求等问题。中职体育是一门不仅能够使学生具有好的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的课程。

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校因素

1.1.1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中职教育重点是技能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尤其在农村的中职学校,没有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1.1.2现情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也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发展,校园建设受到限制,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没有足够的空地,有些中职学校连个像样篮球场都没有,更别谈标准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等。与此相反,多数的农村中职学校,有了场地,但体育器材缺乏,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1.1.3在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上,学校没有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期开设体育课程的节数的规定去实行。

1.2教师因素

1.2.1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素质不高。中职学校中长期的体育教学弱化,造成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进修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依旧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本科以上甚少。

1.2.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首先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要求也不高,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得过且过,上体育课时依旧是传统式教学,对课堂内容创新不重视,经常是“自由式、放羊式”的课堂教学。

1.2.3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有些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结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达标,教师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不做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

2.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式

2.1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转贴于 233网校论

2.2两者都是利用肢体动作来完成任务

虽然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体育模式,但他们毕竟同属体育范畴,两者拥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利用肢体语言来完成各自的任务的。他们运用各种姿势做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以便在不断的练习中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各种潜力,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各个方面。

2.3 因材施教,培养是改革的出发点。

由于中职学生个性比较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另外,中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中职学生崇尚新潮的心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和训练,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职体育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3.如何做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互补

既然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那么怎样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得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呢

3.1适当地运用一些体育训练中的手段,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体育训练中,往往都是以提高或保持成绩为目标,正因为如此,在体育训练中所运用到的一些方法往往具有科学、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等特征。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体育训练中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但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训练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毕竟两者是不同模式的体育运动,并且学生与运动员无论是在自然条件、身体、心理,还是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切不可急功近利,弄巧成拙。

3.2适当地将一些体育训练项目引入教材

体育教学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一些力量、肌肉、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练习,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单、双扛等。这些项目无疑对于身体机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这种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可能组成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倘若让学生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些项目的训练,可能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4.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就像是同出于一个母体的“孪生儿”,它们之间既具有很多区别,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区别对待的前提下,更要努力挖掘它们的相通之处,以便使它们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 第6篇

现行中学体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如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忽视学生兴趣以及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前传统教育阶段,竞技体育观、以身体为主的教育观影响力还比较大,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施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

要改变以上局面,将拓展训练引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很好的办法。

拓展训练是对体能要求比较高,对综合性素质要求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到中学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心理教学等方面。但是现行中学体育教育相关机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拓展训练的教学要求。因此,体育教育相关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部门。此外,因为一些拓展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必须强调安全问题,强化安全意识。每个项目实施前要说明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施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实施中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严格监督。中学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是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不需要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操作使其发生素质变化,不需要通过具体的成绩评定好差。

拓展训练的课程标准目标的设计思路,应根据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前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没有拓展训练课程,教师无经验可循。所以,中学体育在开设拓展训练新课程之前,应充分考虑相关硬件配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才能保证开设后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另外,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一些校内外资源。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如农村、公园、广场等地。所需设备除了购买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发掘校内自然资源,并进行优化组合,整合资源。还有,在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因为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們不能在一次拓展活动中就形成相应的精神强度和心理素质。教师在准备实施课程之前,应充分了解和分析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上开展的拓展训练部分内容移植过来,取长补短,形成适合中学生的项目。

专业化的师资是实施拓展课的最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能力和具体组织实施能力。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目前在中学里很多体育教师都没有经历过拓展训练,对拓展训练的概念、形式、内容一无所知,甚至不知拓展训练为何物。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组织教师到专门的拓展训练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中,教师除了要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内容、项目、设计、实施步骤、注意事项等。参加过培训之后,自己要找机会或者由学校组织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亲身经历和实地学习,这样才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游刃有余。另外,在拓展训练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还要做个细心人,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区别对待,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模式引入中学体育课堂中,并进行优化整合,这样才能与中学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课后要针对问题进行结果分析。在实施中学生没认真听讲、违犯规则、个别人缺乏合作精神;解决问题时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己是否定出了统一的行动方案、是否很快产生了一个“领导者”,而且其它人能服从这个“领导者”等。要通过得出结论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采取怎样的措施?你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现实,积极解决问题还是回避问题,你的心态将是决定你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浅析中学田径体育训练现状与改革 第7篇

中学体育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对学生自身和体育事业都有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得到一致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就是学生自身没有获得该获得的技能, 对体育事业上也没有实现很好的人才储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缺陷以及田径训练基础条件差异两个方面。

1.1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缺陷

田径训练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决定了田径训练的内容, 所以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对田径训练的方向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的风向标作用。但现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却存在很大的缺陷,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传统教学的继承上得来的, 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 这首先就造成了一个教学内容上不能满足时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传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老师单一的进行讲解, 然后学生进行田径训练, 这其中就容易造成“上传下不达的局面”, 老师只是讲完了, 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听了, 究竟吸收多少不得而知;其次, 老师在要求上过多的就是注重学生形式上的“跑、跳、投”等动作, 而没有从深层次上去挖掘田径训练的内在掌握, 继而也就很难实现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更不用说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再次, 时代在进步, 需求也在不断转变, 可能过去对中学田径训练要实现的目的上只是满足学生体育教学这一个要求, 但现代社会不一样, 田径训练是需要实现体育教学以及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上还如传统一样单调、乏味就会是这些变得无稽之谈。

1.2 田径训练条件差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需求以外, 要想实现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目的的话还需要田径训练条件完善、充分。现下虽然我们的重视程度加大了, 可由于地域的不同, 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也不会一样, 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是千差万别, 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固然不用说, 田径训练设施完善, 配置一流, 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积极地进行辅助, 可反观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城市, 田径训练设施根本就无从谈起, 可能甚至连一般的体育设备都没有。田径训练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水平有差异, 田径训练也就不能有效实现。

1.3 田径训练方案不科学

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案可以使田径训练取得最佳的效果, 反之则不然。各地区不同的田径训练由于基础设施以及教学内容的不一致使田径方案的实施效果千差万别, 原因就是田径训练方案大同小异, 制定者没有考虑到不同情况以及实际状况来制定, 导致制定出来的方案不能有效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也就不能有效实施, 最终的结果就是田径训练的目的不能实现。

2. 中学田径体育训练改革措施的探讨

纵观田径训练现状可知体育教学内容上的缺陷以及训练条件的差异已使中学体育的发展令人堪忧。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及体育发展的未来要求,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改革势在必行。

2.1 科学选择训练项目

田径训练现状的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训练项目的选择上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 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 自然对田径训练的项目选择上也会有所差异, 但是在具体的选择上是没有统一的标杆的, 这很容易造成选择的不当。所以在中学田径训练改革措施中首先就是科学选择训练项目。具体到实践操作上, 不需要一定是各地区都一样, 但选择出来的训练项目必须是考虑当地当时的具体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当地的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制定的, 也就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地选择训练项目, 不是盲目选择或是跟风选择。

2.2 合理变化训练周期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田径训练, 主要原因就是面对群体的不同。中学生是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同时发育的关键时刻, 田径训练的进行就需要考虑中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 合理变化训练周期。具体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安排中学生在早上的训练时间相对多一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早上训练之后精力充沛, 加之记忆力好可以让学生对训练项目的掌握更加牢固, 同时对学生一天的学习也会起到激发热情的效果。同时, 训练周期除了训练时间以外还应考虑休息时间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 如果是女同学进行田径训练的话还应考虑学生的生理问题, 合理进行训练周期的变化, 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2.3 适时调整训练强度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不同于国家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过强的训练强度对于学生而言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对于训练强度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及适时调整。在田径训练中, 老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情况, 譬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爱好及特长等, 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训练项目制定相应的合适的训练强度, 如果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还需要适时调整训练强度, 这样能够在保证训练正常进行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对于长远的田径训练以及未来的体育事业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田径训练对于中学体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都非常重大, 但实际现状分析知田径训练中存在很多阻碍田径训练对中学体育的发展情况, 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及体育发展的未来要求,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改革势在必行, 但在改革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不能盲目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在革新过程中能够认清现实, 把握方向,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问题的出现是积累的, 革新的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这还需要我们能够在改革的道理上持坚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陆向荣.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探究, 2005, 23.

[2]邓若锋.中学体育教材改革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1.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8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丰润区车轴山中学、丰润二中、丰润镇中学、丰润三中的运动员及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取样。

2.研究方法。

(1) 访谈法。分别对四所中学的教师与运动员进行了个别访谈。

(2) 文献法。阅读与课余训练有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 分析有关文献资料20余篇。

(3) 问卷调查法。对四所学校运动员和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学生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168份, 有效问卷156份, 有效率78%:教师发放38份, 回收34份, 有效问卷32份, 有效率84%。

(4) 数据统计分析。对回收的所有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对课余训练的认识不够。

很多人把体育训练看作是单纯跑跳的体力活动, 怕训练耽误了学习, 不能真正理解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家长对于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认识不够。 (见表1)

由表1可知, 55.8%的家长对于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给予不支持的态度, 认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会对学习带来影响, 出现了运动员训练不稳定的现象, 但有44.2%的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他们认为训练不会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 反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教练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关数据表明, 在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队伍中, 有95%的教师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的体育系, 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难以达到培训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只有高水平的教练, 才能带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从表2中可以看出, 53.1%的教练员是大专学历, 37.5%的教练员是本科学历, 而还有9.4%的教练员是中专学历, 他们往往依靠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来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这就与现行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差距, 无法保证高水平训练队的需要, 因此, 提高教练员水平已成为课余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参训教师兼课过多。

中学教练员一般是兼职的, 由于要承担教学任务, 体育教师每周有6~10节课, 繁重的体育教学, 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大量工作, 致使教练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以下是参训教师兼课的情况: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所有的教师都兼任体育课, 每周少于4课时的教师仅有6.3%, 每周有4~6课时的教师占28.1%, 每周有6~10课时的教师占65.6%。再加上每天早晨和下午的训练, 早晨训练为50~70分钟左右, 下午训练在90~120分钟之间。此外, 还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如此大的工作量使参训教师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训练中, 从而影响了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4.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较明显。

目前, 中学的训练时间基本上是早自习前和下午第三节课之后, 这对需要一定训练时间来保证高水平训练的学生来说, 是不够的, 如果延长训练时间又必然会缩短学习时间,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势必会影响中学课余运动训练的发展, 影响训练的积极性。 (见表4)

从上表4可以看出, 87.2%的学生认为课余训练影响了文化课学习, 其中, 29.5%的学生认为影响非常大, 42.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有13.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文化课学习或者说不清, 调查说明, 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 到现在也没能彻底的解决。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家长对课余训练的认识不够, 影响了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2) 教练员的水平很难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需求, 影响了课余训练的发展。

(3) 参训教师兼课过多, 工作量大, 影响了课余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冲突, 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建议。

(1) 努力转变学生家长的态度, 使他们认清课余训练的价值。学校领导、教练员应多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使家长认识到课余训练的价值。

(2) 加强教练员的培养, 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多引进人才, 多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 鼓励他们继续进修。

(3) 努力培养训练与文化课双优的学生。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和训练, 最好采用单独编班的方式。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9篇

1、表象训练的含义及分类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在Suinn的视动行为演练法、Singe的5步策略法等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中, 表象训练都是它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国外运动心理学中, 表象训练基本上已成为心理训练的代名词, 心理训练与表象训练常被交替使用。

表象是信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从人体感觉层面讲, 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动觉表象, 从主体所处视角来分, 可分为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 即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或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的方式。从表象训练的时间角度划分可分为即时表象训练和延时表象训练, 练动作前后进行的表象训练则是即时表象训练, 而在练习动作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进行表象训练则是延时表象训练。从客观对象上来分, 表象训练可分为对人的表象训练、对物的表象训练、对事的表象训练。

2、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学体育教材多以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项目为主, 表象训练对于学习成套动作、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有着较理想的效果合理运用表象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结构、方向、幅度、力量等方面的掌握, 加深动作印象, 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2.1、表象训练在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应用

动作形成规律分为三个阶段, 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及巩固与用自如阶段, 每一个阶段, 人体的神经活动过程、动作质量都不相同,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动作形成规律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表象训练在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联系方法。

2.1.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里, 体育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训练或学习前的表象训练。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法, 通过示范、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学方法演示技术动作, 使学习者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 建立清晰、正确的动作表象。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和概念, 防止和排除错误与多余动作,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要太快, 尽可能是注意力指向于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完成方法, 对技术细节可不提什么要求, 此阶段的表象训练多以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为主。

2.1.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学生在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里, 体育教师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消除错误和多余动作。在此阶段的表象训练要结合视觉、听觉、动觉三类表象训练, 回忆正确的动作形态、方向、力量、速度、节奏表象, 并在大脑中加深对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的印象。

2.1.3、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此阶段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过程高度集中, 内抑制相当稳固, 接通机制稳定, 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 因而动作协调完善, 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 并能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运用, 干扰与多余动作消失。教师应要求学生要经常练习和巩固, 严格要求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并把各种练习法有机地结合运用, 使动作更加熟练、准确和完善。并进一步加强表象训练, 使运动表象更鲜明、清晰, 动作更连贯、协调和熟练。

2.2、教学中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

大量研究证明表象训练能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表象训练也包含许多要素, 分析表象训练的效果好与差就要从构成表象训练的众多因素分析。李年红等人总结出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包括认知与运动技能、身体练习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熟练者与初学者、积极与消极表象、表象演练的时间、表象的能力、放松的作用7个方面。

3、对表象训练方法的应用建议

在进行表象训练时, 初期不宜使用较多的动觉表象训练, 而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改进与提高阶段和最后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则以较多的动觉表象训练为主, 表象训练应从视听觉表象训练逐渐的过渡到动觉表象。表象训练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体育教师把握正确的训练时机, 学生在接触新的动作时, 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此时把表象训练与实际的动作技能学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较快的达到动作的改进与提高阶段, 在经过初学阶段后, 最好先唤起表象, 在脑中进行表象排练, 此时通过脑体结合,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94-200.[1]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94-200.

[2]殷小川, 薛祖梅.表象训练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及研究存在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5) :51-53.[2]殷小川, 薛祖梅.表象训练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及研究存在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5) :51-53.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10篇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认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策略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教学过程中, 要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 以此缓解部分学生面对运动的紧张畏难情绪, 让学生喜欢上体育, 喜欢上运动;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运用激励机制, 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 对受挫的学生给予鼓励, 并且提倡学生使用自我暗示方法来增强自信心。例如, 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 有一名男生投篮总是投不进篮球筐, 失败多次后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丧失了信心, 不想继续练习。针对此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法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并在投篮教学的初始阶段适当缩短学生与篮球筐的距离, 尽量使学生顺利完成投篮练习, 由此获得成就感, 随着学生成就感的增加, 他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要求其他学生的示范来激发这名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至学生能够标准完成投篮动作。

二、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兴趣特长不同, 爱好或擅长的体育项目也就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 或者让学生自行选择,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体育的乐趣, 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基础层次不同, 教师的教学进度、难度也可以适当调整,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降低运动强度, 使他们可以在成功体验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动作强度, 提供更多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在自由发挥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特点, 把学生意志力的锻炼融于练习和教学比赛之中,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 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中、长跑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

三、在教学中采取竞赛方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 常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竞赛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举行, 也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 竞赛类型不同, 竞赛要求也就有所差异, 比如跳高比赛比谁跳得高, 跳远比赛比谁跳得远, 还有的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 这些比赛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之外, 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团体比赛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才能有希望获胜, 因此学生不仅仅关心自身, 同时也关心同组的同学, 并且在出现困难或问题时会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在赛后点评过程中对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提出表扬, 要求表现不好的个人或小组加大训练力度, 以便迎头赶上, 不落人后,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把提高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要想让学生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因素、保健方法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在体育理论课上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这一对互依互存的关系, 积极的体育运动则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 尤其不能够忽视心理健康对体育运动的能动作用, 学生要学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 以饱满的热情加入体育运动中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要求, 规范管理,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在严密的组织形式、严谨的竞赛规则和严格的技术规范的条件下, 学生个人的意志只有符合集体的需要, 只有符合并遵守体育规则, 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得到认可和发展, 道德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心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想真正实现将心理素质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这一目标, 就一定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思想指挥行动, 只有学校重视, 才会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这项工作进行大力支持;其次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教师除了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要学习心理教育专业相关知识, 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层面实施有效的引导;最后还要依靠学生的自觉配合,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玉杰.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 2003 (5) :99-101.

[2]刘美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3 (11) :23-25.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11篇

1 提出问题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后备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人们对课余训练的理解、认识程度、责任心、责任感不尽相同,在“锦标第一” 既定利益的驱使下,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致使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严重分离,最终使有一大部分的体育生因为文化成绩太低在升学时被拒之高校大门没能实现大学梦想,使一些有天赋的苗子过早地离开自己喜爱的运动,受此影响,不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参加训练,就连有的体育专长的学生也会退避观望。本人就如何处理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提出自己看法,让更多的人参与课余训练,以便打造宽广的体育人才基础。

2 分析问题

体育与智育本来是不矛盾的,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应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由于不少学校领导、老师未能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导致两者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 其一,学生运动员平时管理处于“盲点”;文化课教师轻视运动队学生的文化学习,认为“他们是练体育的,只要把体育练好就行,考体育大学又不要很好的文化成绩”,以至平时管教辅导他们较少;更有的学校领导为了“锦标第一”而采取拔苗助长强调教育,学生运动员训练第一,忽视全面发展;其二,带训的教师(体育教师兼职指导学生课余训练)以学生的训练出成绩、比赛拿名次为重任。虽然他们也时常叮嘱学生要加强文化学习,然而对其文化成绩的提高,却心有余力不足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训练中却无具体手段将学生文化成绩与运动成绩的提高合二为一。其三,部分学生产生了只要参加体育训练、文化学习就不重要的错误认识,以至于学生本人也疏于文化学习。这种的训练与学习,导致运动队的学生素质难以“全面发展”,这有悖于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3 解决问题

对中学生课余训练的重新认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课余训练属于业余的训练,它的特点在于其“业余”性和“基础”性,课余训练目标:一是受训学生首先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突出受训学生学有所长,符合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二是受训学生的去向定位,除少数尖子队员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外。其余部分应为初中→高中→高校,使之更多成为大学生运动员。中学生课余训练阶段既是开发青少年竞技体育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他们智力的重要阶段,对这些学生运动员来说,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未来升学就业的方向。

3.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管理

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所以抓好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理所当然的重点。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此成立了由领导、带训的体育教师、班主任、文化教师、家长组成的运动员管理小组,并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在具体进行文化学习管理时,以班主任、文化教师为主, 带训教练、家长紧密配合,事先摸清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有相当部分学生运动员在校只“怕”带训的体育教师一人,对于学校其他的教师的教导采取不理的态度,此时带训的体育教师应当主动配合文化课教师、班主任等共同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让运动员学生懂得教练需要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需要运动成绩,更懂得尊重其他教师,让文化课教师、班主任建立起威望,运动员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学习他们传授的文化知识,达到双方互动的效果。也改变了原来“我管不了,也不想管”的现象。

3.2文化课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运动队学生的文化学习

在当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服务理念下,文化课教师更必须摒除偏见,转变观念,要以培养健全素质结构的人才为出发点,认真对待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既要对他们谆谆教导,又要悉心辅导,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3精心组织补课,适当传授学法

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有针对性地抓好他们的课外辅导是很重要的一环。补课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学习方法为辅,使他们逐步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为他们提高文化课成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我校上两任领导他们不仅对课余训练严格管理,且对高考的体育类学生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低年级教师承担),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补课班,通过精心安排和落实,使我校在竞赛中获得省重点体育传统校田径赛甲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名,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体育类高考中有4人获得市高考体育类“许亚琼”奖金(全市文理科共计100名,体育类每年2名),比较突出的有2001年11人体育类考生专业和文化成绩全部上线,其中9人上本科线,1人达“一级”且特招武汉体院。获得体育与文化成绩的“双丰收”, 09年6人体育类考生专业和文化成绩全部上线,其中5人上本科线。12年12人体育类考生专业和文化成绩全部上本科线,其中4人单招于浙江文理院、1人单招于集美大学。13年8人体育类考生专业和文化成绩全部上本科线,1人单招于集美大学。

3.4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强度和时间,确保正常学习

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课余”,为此,我们应把训练时间主要定为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并使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学校整体作息时间表大体吻合。具体安排是:傍晚训练结束时间控制在晚自习前30分钟,以免影响正常晚自习;暑假集训适当延长训练时间,但也以不影响他们休息、学习为前提。使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真正做到规律化、科学化,使他们的学习不致因为训练而耽误。

3.5学生运动员要注重文化学习

我们不少学生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参加体育课余训练,他们在升学过程通过各种优待政策能够较轻松步入高一级的学校,由于这方面原因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只要参加体育训练、文化学习就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另外学生运动员要改变唯一求运动成绩的坏毛病,注重自己科学文化的学习。全面掌握各种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将来才有永恒发展的“燃料”而成为不败之地,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才。建立“运动成绩一时,文化知识一世”观念。

4结论与建议

当前,阳光体育活动遍及校园,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中学生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及社会责任,在追求运动成绩、追求多拿金牌的同时,要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只要我们能正确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运动员快乐的学习、严格地训练和健康的成长,为他们进入专业运动队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更坚实更宽厚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余训练的正常进行,才能使我们的课余训练工作蓬勃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徐利斌. 中学体育运动队训练与学习的互动关系 体育师友,2006(4):17-18.

[2]李诚志主编. 教练员训练指南.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中学体育课教学与训练 第12篇

心理拓展训练以“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领悟做人的道理, 最终健全和完善人格。目前, 我国心理拓展训练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企业高绩效的团队建设上, 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心理拓展训练简介

拓展训练一词源于英文“Outward Bound”, 意指一艘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 勇敢的驶向未知凶吉的大海并全力以赴地积极迎接挑战。一般认为, 库尔特·哈恩等人在二战期间长版的“阿伯德威海上学校”是现代拓展训练的最初形式。心理拓展训练计划是1971年以马萨诸塞州一所高中校长皮赫为中心的职员们设立的, 真正被世人瞩目是从1974年心理拓展活动计划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评选为最佳优秀大纲开始。

二、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研究现状

如今, 许多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中都开展了拓展课程。例如, 美国的体育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的高空项目;新西兰的体育课中开设了攀岩、野营等;在澳大利亚提倡学生的重视挑战, 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将拓展项目以不同的方式引入到学校体育中。

拓展训练植根于我国校园, 是从2002年起, 国内的一些高校开始制定大纲, 将拓展训练由社会教育回归学校教育。1998年, 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 随后, 由北至南, 各地高校的陆续开课促成了拓展训练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蓬勃发展期。然而, 我国的心理拓展训练仍属于一种新事物,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合理的发展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于已有的学习方式, 采取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心理拓展训练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 人的因素

人是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主体因素, 是有效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关键因素, 这里所指的人的因素主要是与学生心理拓展训练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群, 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 也是心理拓展训练的主体,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量身定做的,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心理拓展训练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教师在学习期间都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 能带领学生走入心理拓展训练的环境中, 利用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 洞察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因此, 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后都能够胜任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

每一位家长对待子女未来的发展都是趋向于更好, 更好的表现体现在多方面。当家长了解到心理拓展训练能给子女的发展带来这么多的益处时, 必将给予大力的支持。

2. 物的因素

拓展项目场地课程的分类主要有高空项目、半高空项目、地面常用项目和水上项目。地上项目对器材的要求很低, 安全性又高, 非常适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开展, 如“坐地起身”只需要一小块田径场地;“翻叶子”可以使用旧报纸;“连体英雄”也只是需要木棍就可以完成。总的来说, 中学心理拓展课程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 或者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自制简易器材, 布置场地。

3. 安全因素

安全因素是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受教师关心的问题, 因此, 在开展心理拓展项目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 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 拓展教师要及时检查场地与器材, 做好活动中的保护工作。严谨的课堂设计、专业的场地器材、负责的教师指导将会保证课堂教学的安全。

4. 体育与健康课堂引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

现今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对他们的一切需求都尽量满足, 有的甚至一味的惯养, 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 形成自私、自利、冷漠的性格、抗挫折能力差, 缺乏团队精神, 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完成一项任务需要许多人共同合作, 因此, 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已经被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企业、各种组织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具备团队精神既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又能使他们在社会选择中拥有竞争的资本。因此, 心理拓展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训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利用“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 积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心理拓展训练进入校园已近十年, 实践证明,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 它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灵活多变、项目活动的趣味性强、安全性高。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拓展训练有利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建议

首先,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 将心理拓展拓展内容更为丰富化, 如开展远足、野营、定向运动等项目, 让学生多与大自然接触, 回归于自然。其次, 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最后, 完善心理拓展训练的评价体系, 加强科研能力, 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心理拓展训练对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 探讨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实施心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 旨在为学校体育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心理,拓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3-5.

[2]于海涛.学校体育拓展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24-25.

上一篇:柴油内燃机下一篇:农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