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范文

2024-06-29

读者范文(精选11篇)

读者 第1篇

一、学生阅读动机的分析

动机是反映需求、引起行为、满足愿望的内部动力。分析大学生阅读中的表现, 掌握他们的阅读动机, 支持、满足或引导。学生阅读的阅读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解决问题的动机。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寻求有关含有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文献, 以求实际问题的解决。

2、丰富自己。

学生是想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增强自己的能力。这类读者除了喜爱名家或代表某一学派、某种学说的著作外, 还特别喜欢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著作。

3、追求新奇的动机。

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绝大多数在中学学生时代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学习的要求压力大, 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丰富的课外信息, 知识面相对狭窄。大学图书馆信息丰富, 阅读空间自由, 因此他们凭一时兴趣大量读书, 盲目性很大。这些读者阅读主要不在求知而在于看听说过而未曾看过的书、有争议的书或者是不论其内容如何的新书。

4、被动阅读的动机。

出于专业内容的需要专业教师指定学生阅读的一些专业相关的参考文献, 学生必须进行阅读, 表现为被动阅读。

5、兴趣阅读的动机。

阅读兴趣也是随着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基础课学习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开始有所了解, 并随着专业课的深入逐渐增强了专业兴趣, 为了毕业论文或课程设计的需要, 在阅读兴趣上地表现出集中于本专业书籍的倾向。也有某些读者具有特殊爱好, 阅读的范围与个人兴趣有关, 如男生偏重于逻辑性较强的图书, 而女生偏重于情感类、生活类、文艺类图书。

6、隐秘阅读的动机。

这种动是不愿被人知道的心理动机, 属个人心理隐私, 如学生阅读一些恋爱、婚姻、医学健康方面的书籍等, 自己解决那些不愿与别人一起分享的问题。

二、学生阅读行为的分析

行为是心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大学生阅读行为是实现阅读目的、内容和效果的手段。目的不同, 所选图书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 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1、欣赏消遣的阅读。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为了丰富精神生活, 进行轻松愉快的阅读。不同学生的欣赏情趣、欣赏角度和欣赏层次因人而异, 各有特点。有欣赏文学艺术佳作的, 有欣赏名人传记的。他们为了消遣和娱乐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性情。

2、解决疑难的阅读。

这类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疑难问题, 需要阅读有关图书, 寻求具体知识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日常的学习仅有课本是不够的, 还需要大量的参考书。这些书学生不容易不方便去购买, 大量的还要到图书馆里来查找借阅。这类读者占很大比例。

3、专业研究的阅读。

这类读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知识, 加深对本专业领域最新情况的了解, 为专业学习查找资料。

三、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心理应采用的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 结合大学生心理的需要, 图书馆的可以采取以下工作来为读者服务:

1、宣传推荐优秀图书。

图书宣传是帮助大学生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基础, 是图书馆发挥藏书作用的一项重要途径。宣传是图书流通的起点, 是阅读引导的基础, 没有图书宣传, 图书馆对读者就无法实现阅读引导。通过宣传, 推荐优秀的图书资料, 激励学生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图书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新书展览这是向读者推荐图书的一种日常工作。 (2) 新书通报。把新到馆的书刊、资料编成新书目录, 发放给读者, 将新到馆的图书信息传递给读者。 (3) 编制书目索引。书目索引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 是展示馆藏的手段, 是学生阅读的指南。编制的节目索引主要有推荐书目、专题书目、参考书目、专题索引等。在网上进行宣传也是有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2、辅导学生的阅读。

要掌握读者阅读心理, 主动了解他们的要求, 通过阅读辅导, 向学生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 指导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掌握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在读者中得到推广。

3、科学指导, 跟踪服务。

图书馆要把所藏的专业藏书宣传和推荐给读者, 还要努力为读者准确及时地提供最新、最好的图书文献, 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阅读要求。

4、调整内部结构, 适应新的读者服务。

要加强网络化建设, 这是适应信息时代最基本的条件。要管理手段自动化, 服务方式便捷化, 馆员素质优质化。要全面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和能力, 加快自身知识的更新, 增强文献信息的识别和传播能力。要改善现有的管理体制, 使之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相结合, 灵活、高效和科学地支撑读者服务工作。

总之, 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改善服务方式, 针对各种读者的需求, 开展不同内容的服务, 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作用。

摘要:不同的学生达有着不同的阅读心理。要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就要分析、掌握高校图书馆学生的阅读心理, 根据动机和行为有针对性进行读者教育, 改善和丰富服务工作。

关键词:读者心理,读者服务,大学生,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把握读者阅读心理, 做好图书馆读者工作》,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1/01。

[2]《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究》,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2/01。

[3]《研究读者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6。

读者协会读者交流主持人串词 第2篇

a:大家晚上好,感谢各位会员能抽出宝贵的周末时间来参加本次的读者交流会。读者协会成立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这一路虽说不是风风雨雨,但也是有过困难和瓶颈的时候。b:还好,每一届都有那么多像我们一样热爱这个组织的同学不断的以自己的热情及付出伴它成长。我希望能够以每次的读者交流会为契机,增加大家对读者协会的了解,让读者协会的路越走越好。

a:下面开始本次的读者交流会,本次的读者交流会共分为五个部分。一,观看影片,影片时长为半个多小时。二,谈谈你对该部影片的看法,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b:三,有奖竞答,我说题目,在座的回答,先举手者先答,答对的可以获得一根棒棒糖作为小小的奖励。四,交流你对本次交流会及对读者协会发展的相关建议和看法。五,主持人结束语。

a:下面开始播放影片(请不要随意走动)

·

·

b:影片结束了,想必大家都有很多想说的话及看法,那么,哪位先来谈谈? ·

a:一部优秀的影片总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感受,不仅仅是电影,生活同样也是一部精彩的戏。希望大家能够带有一颗发现感动的心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b:下面进行本次交流会的大三项,有奖竞答。给大家一点提示,这些问题都不是生僻的知识。在座的都应该或多或少的知道。

·

·

·

a:有时候,见多识广真的很重要啊。今天只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明天可能就是决定我们一生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多积累一些,也许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

b:每次的读者交流会,一大重点就是交流。现在呢,就请大家都思考思考,我们在读者协会也这么久了,有什么想说的想提的建议都可以说。

透过读者须知看图书馆读者教育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读者教育,读者须知,读者心理

0前言

有学者认为, “人文, 首先是一种思想, 一种观念, 同时, 也是一种制度, 一种法律”[1]。我们图书馆人, 在人文方面关注, 如何培养文明读者, 促进读者图书馆意识和观念的发展;发展一种制度, 促进文明图书馆的建设;建立一种法律, 保护图书馆发展的成果。本文, 笔者就想透过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读者须知,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看一看读者教育工作。

1 读者须知对读者心理和教育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现代社会,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笔者以为, 图书馆的读者须知对读者有以下心理和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读者自我意识发展和保持心理健康

1.1.1 遵守读者须知促进读者自我意识发展

图书馆读者的自我意识, 首先是从认识自己是图书馆的读者开始, 到认识自己和图书馆环境的关系, 这是自我意识的第一层内容:认识自己及自己的状态。

其次是表现与图书馆环境相协调的行为, 表现文明读者的行为, 这是自我意识的第二层内容:认识自己肢体活动状态。

最后是调整自己行为, 保持与其它读者协调, 与图书馆环境协调, 达到自我控制和自觉教育, 即一到图书馆, 就很快能保持与其整体环境步调一致。这是读者自我意识的第三层内容: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图书馆读者自我意识的价值在于, 首先,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图书馆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 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 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 给读者自觉性、自控力做前提, 推动自我教育。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 应该做什么的时候, 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最后, 是读者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它使读者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图书馆读者须知, 是读者生活的开始。读者须知的内容涵盖了读者自我意识三个层次的内容。所以说读者遵守读者须知能促进读者自我意识的发展。

1.1.2 遵守读者须知促进读者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2]:

1) 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 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 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 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 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触。

5) 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 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 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 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标准中2) 、4) 、7) 、8) 、9) 、10) 都强调自我意识的内容。结合上面对读者自我意识的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自我意识强的读者, 是能很好遵守图书馆读者须知的, 能自知自尊自爱, 尊重他人, 自觉维护和谐的人物、人际关系的。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我们知道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 而良好的阅读又能引导读者自我教育的开展, 促进心理健康。看得出遵守图书馆读者须知能在良好阅读和健康心理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 大多数属于心理咨询师咨询范畴的心理问题, 是由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 造成人物、人际关系紧张后产生的焦虑发展而来的。不遵守读者须知容易造成读者之间, 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人际紧张, 产生焦虑, 成为心理不健康的源头。

所以说, 遵守读者须知可以促进读者心理健康发展。

1.2 有助于读者的社会化

1.2.1 对于一般读者社会化的影响

图书馆, 尤其是公共图书馆, 它的规章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读者须知作为图书馆读者制度的一部分自然也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它对读者社会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教导读者学习和自觉遵守读者须知, 并通过它们约束读者行为, 这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 是图书馆读者社会化的一部分。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 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读者须知调节图书馆和读者以及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自觉遵守图书馆读者须知, 能维护和其他读者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互动, 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读者的过程。

1.3 有助于读者优化阅读习惯

习惯是比较稳定的行为状态。阅读习惯, 广义上来说, 应该包括除读者读书行为以外的其他一些与读书相关的行为表现。比如说懂劳逸结合;会选择安静幽雅的阅读环境;能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懂得尊重他人选择良好阅读环境的权利。国图和上图的读者须知[3,4]里面都有这样的内容, 比如说, 移动通讯设备在阅览区设置成静音状态;不大声喧哗;不穿高跟鞋、拖鞋进入阅览区等等。这些都直面读者的阅读习惯。同等条件下, 懂得遵守读者须知的读者, 阅读习惯必能加分。所以说遵守读者须知能优化读者的阅读习惯。

1.4 有助于家长读者的教育自觉意识提高

公共场所是检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果最生动的场景。优秀的家长, 选择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教育孩子,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无声无息中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自觉意识是指主动积极选择环境, 方式和时机。国图和上图的读者须知[5,6]中, 对读者有仪态———衣着整洁, 不穿拖鞋、背心等;言语———使用文明语言, 不讲脏话等;行为举止———不在阅览区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 不大声喧哗, 不使通信设备发出声响, 阅读坐姿端正, 不占位睡觉等;规范———爱护文献资料, 不折叠、书写、剪割、撕页或私自携出阅览室等等的要求, 在笔者看来, 家长选择这样的环境教育孩子, 是有教育自觉意识的。

2 读者须知对读者教育的意义

“教育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图书馆人思考。因为读者教育也是大教育的一个部分。笔者以为, 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就是要让读者在图书馆获得快乐和知识, 并且有能力维持快乐和增加知识。读者须知作为保持这种快乐的起码的制度, 它应该在读者教育中得到重视。

2.1 读者须知教育有助于读者形成健康的图书馆观

读者须知是潜在读者成长为实际读者首先最可能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是读者形成健康图书馆观念的开始。它让读者了解图书馆是一个怎么样环境的地方, 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在此了解的基础上, 读者又通过利用加深对图书馆的理解, 最后形成图书馆整体观念。而这个观念又将指导读者以后的图书馆利用。所以说, 读者须知教育搞好了, 读者的图书馆观就向健康迈进了一步。

2.2 读者须知教育有助于形成图书馆自觉

图书馆自觉意识, 是读者对自己的图书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这种意识是属于元认知的范畴。根据弗拉维尔元认知的观点,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读者须知作为读者最初的图书馆知识和行为规范, 有助于读者在进行图书馆活动的过程中, 加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控制, 促使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形成稳定的自觉。自觉一旦形成, 读者会主动提升自己的图书馆利用技能, 同时自觉维护图书馆的环境———爱护书籍, 遵守制度, 积极主动宣传图书馆和图书, 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等, 而且会保持自己这些行为的持续性。

2.3 读者须知教育是文明读者和文明图书馆建设的基础

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文明, 传递文明的地方。文明的地方需要文明的行为与之相适应。笔者看来, 遵守读者须知是文明读者起码应该具备的条件, 而拥有多少严格遵守读者须知的读者, 是一家图书馆文明程度高低的基本要素。要真正搞好文明图书馆建设, 还要回到读者身上, 搞好读者的读者须知教育。文明读者是文明图书馆的基础, 读者须知又是培养文明读者的基础。

3 开展读者教育的几个想法

国内目前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教育, 没有正规纳入社会教育的范畴, 缺乏统领性的大纲和教材, 也少有这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 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有待改善。对于读者教育, 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 笔者以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开展工作。

3.1 法律保障———开展图书馆立法工作

这是一项长远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图书馆事业需要自己的法律。为图书馆立法, 此举可打破目前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制度的不被重视和尊重的尴尬, 给图书馆重新定位, 让图书馆对读者公众的教育名正言顺, 让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得到法律的保障。

3.2 自我提高———加强图书馆人自身对图书馆的理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图书馆人, 如果自己对图书馆都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 那肯定是不能正面教育影响读者的。所以, 加强图书馆人自己的图书馆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学习, 对读者教育来说, 也是一项重要举措。

3.3 目标一致———统编大纲编著教材

长久以来, 国内的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图书馆读者教育方面的统一大纲和系统的教材, 更不要说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了。而台湾地区图书馆利用教育一直循序渐进地配合初等教育的发展, 制定了统一的发展纲要。有专门的课程, 出版了多种图书馆利用课程的教材, 并且还对中小学图书馆经营管理进行辅导和定期检查评鉴, 台北市甚至把评鉴资料作为学校评估的指标之一[7]。可见其重视程度。笔者查找发现, 国内专门的基础教育阶段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教材很少, 上世纪90年代,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走进图书馆》以及2006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利用技能和实务》算是佼佼者。笔者以为, 探索读者教育以及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内容, 建立一个连续而又统一的教育目标, 在此基础上积极尝试教材的编写, 是未来图书馆读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3.4 联合共建———吸纳读者和社会有志人士参与图书馆建设

协作能力好坏是现代社会人和集体工作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现代图书馆, 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必须引入公众的力量和智慧来参与自身建设。这是人本主义观念和“读者中心”理念所要求的。

第一, 吸纳优秀读者, 成立文明读者文明图书馆共建联合会, 让读者参与读者管理和教育工作。既提高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节约了人力资本, 同时也激发读者的主人翁意识。读者参与读者的教育工作, 会积极推进读者教育向“育人为不育”的教育终极目标迈进。

第二, 招募图书馆志愿者。社会的公益事业是无限的, 公益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公共图书馆就是一个社会公益机构, 吸纳志愿者这个力量和奉献的组织, 充实自己, 投入到无限的社会公益事业中, 是社会的要求。作为图书馆人,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

3.5 心理保障———开展心理辅导的服务

图书馆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和研究工作, 能促进读者工作的开展。一方面, 展开对图书馆人心理保健和包括职位胜任能力, 职业倦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保证图书馆人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工作;另一方面, 开展读者心理服务和阅读心理研究, 促进读者阅读健康和健康阅读。自己的心理状态好了, 有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规律, 工作自然能事半功倍。

4 结语

以上所有的讨论都基于理论, 有太多理想主义的成分。要真正落到实处, 还是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图书馆事业是国家的事业, 社会的事业, 也是每个图书馆人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彭永捷.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1-20.

[2]张玲, 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5-24.

[3][5]中国国家图书馆入馆须知http://www.nlc.gov.cn/service/duzhezhinan/rugu anxu zhi.htm[OL].

[4][6]上海图书馆读者须知http://www.library.sh.cn/fwzn/dzxz/[OL].

《读者》读书笔记 第4篇

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直到闺蜜问我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我竟一时答不上来。好像读过的书就像吃掉的东西,随着新陈代谢走掉了,除了徒长几斤肉,什么都没留下。这和《读者》中提到的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一个人读过的书构成了这个人的世界——实在有点相悖。所以逼着自己把读过的内容回忆起来,希望它至少成为一部分的我。

《读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了。他去世了,他的世界却依然留在那里。正如书中所说,达官贵人都不愿意展示自家的藏书,因为那样会暴露了隐遁的自己。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理解了历史上的书痴,凭什么要用那样的精力,修建藏书阁,豢养书官,其实在保护这些书的同时,他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灵魂。

读什么,就是什么。

这句很像是森马的广告词,但深究起来,却比广告词更有深意。特意查了一下古代的秀才都读什么书,大多回答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我估摸着也是如此,读同样的书,他们才有了公共语言,才建立起以知识为技术壁垒的清高范儿。而现在,遇到相见恨晚的人,深入讨论,也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气场相合,其实正是读了相似的书的结果。一个朋友说美国文化,“你不是native speaker,永远都融不到人家的.文化里去”。这评价让人绝望,但究其原因又发现不无道理:大家从小读的书看的字儿都不同,两种灵魂当然是越大越难互相理解了。

关于读书的无底洞。

这一点,我和几个朋友都有感觉。正如梁兄所说,读到一些东西,就好像看到了冰上浮出水面的一角,要想了解得通透,就会发现越刨越深,没有尽头。而读书人,大多是在这样的好奇驱使下,溺死了自己。但世上总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寻下去,即使在追寻的半道上翘翘了,也不枉这一路越走越明白的旅程。所以劝自己,还是好好挖吧,即使知道是个无底洞。

“读者时代”编辑与读者的共谋 第5篇

作者、编辑(出版者)、读者构成了编辑出版活动的三个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作者与读者联系的纽带,编辑不仅要和作者合作,也要和读者互动。但长期以来,在三者的关系中,作者总是处于主体地位。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读者就读什么。因为那是一个相信作者的年代,作者在文学史、作家传记、访问记和杂志图书中居于支配地位。因而,对于读者来讲,要理解一本书,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对于编辑而言,书的质量、价值就取决书的作者,一个编辑的好坏、高明与否就取决于他能否找到千里马(作者)。因此在实践中,编辑总是倾向于和作者“合谋”,而读者充其量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或看客,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在实际上被遗忘或忽略了。这种合谋,“简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种:思想政治立场上的合谋;商业立场上的合谋;审美或文字表述上的合谋。也有兼其一二而有之的”。不可否认,这种合谋有其合理之处,但在我国出版业市场化转型不断深入的今天,还坚持与作者的合谋而不顾及出版市场的主体——读者的需求,不仅会在出版经营上出现诸如作者包销、买卖书号、协作出版等“出版怪圈”,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出版业的市场化转型,以确立市场主体地位的出版社改制在一拖再拖的试点期后于近几年才艰难推进便是一个例子。因此,虽然关于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是个已多次被讨论的老话题,但笔者认为在我国出版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有必要强调以读者为本,坚持编辑与读者共谋发展的思想理念。或许,法国当代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之死”这一后现代“思想冲击波”,有助于促使人们抛弃旧观念,实现出版理念的变革。

20世纪60代兴起的解释学、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及解构主义,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把传统关注的重点从作者转移到了读者,其中尤以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作者之死”绝不意味着某一个作家的死亡,也不意味着作家本身的消亡,它只是以后现代的宣言终结了作者在文学乃至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和霸权地位,宣告了自由读者的诞生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作者之死”至少有两种结果:一方面,读者获得了自由与创造的主体地位,阅读成为读者积极主导的自由游戏(free-play);另一方面,自由阅读中所产生的多元意义在使文本的审美内涵和生命获得全新的丰富与拓展的同时,以作者为中心而形成的作品结构及其作品所负载的意义、价值、文化体系等,也就被颠覆或解构了,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

“作者之死”宣告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作者时代”之结束,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时代”之到来。对于编辑活动而言,则意味着从以作者为中心的编辑与作者之“合谋”,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编辑与读者之“共谋”发展。这既是我国出版业市场化转型的理念变革之亟需,也是国内外出版市场激烈竞争的实践使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深入发展,每个出版单位都须面对打破条块分割的地方出版社、脱离计划的国家出版社以及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民营书业,还有实力雄厚的海外出版公司的竞争。虽然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在2008年败走华夏,但国际出版巨头在经营理念、资本规模、运作机制、销售网络、跨国经营等方面,都给国内出版业在理论与实践、国内市场竞争和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编辑就必须与读者共谋发展。谁拥有更多的读者,谁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

另外,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也逼迫编辑必须进行和读者的共谋发展。媒介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出版业和其他内容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其他媒介产品对传统出版物的替代性也逐渐增强。2008年,我国网民数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这一年我国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而市场调研公司Pew Research Center调查发现,2009年上网免费阅读新闻的人数超过了付费购买杂志和报纸的人数。这意味着,网络阅读全面超越了传统阅读。事实上,虽然中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25万种,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户均消费图书仅1.75本,同时可能又是人均阅读最少的国度之一。面对这样的技术进步和读者流失的生存困境,以至于有人哀叹“传统媒体的消亡全面开始”。且不论传统媒体是否真的会消亡,但与读者的共谋却是传统出版业和新媒介都不可回避的趋势。那么,在读者时代,编辑如何实现与读者的共谋呢?

要实现编辑与读者的共谋发展,不能只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观念,还必须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把作为终端消费者的读者置于整个出版活动的中心位置。当前的市场大潮把编辑推到了市场竞争的前沿,编辑参与到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到装帧包装、出版发行等整个出版活动中,因而编辑与读者的共课也就贯穿于整个出版活动的始终。

首先,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选题策划。编辑的选题应以读者需要为依据,因为得不到读者和市场认可的读物,即使内容健康科学,也必将失败。因而编辑要根据诸如年龄、职业、地域等定位目标读者的类型范围,依据诸如文化水平、思想状态、生活经历等定位目标读者的需求层次,依据社会思潮、阅读目的、读者反馈等把握读者的需求内容,进行选题策划、栏目设计,打造出适合读者需求的高质量精品读物。当然,这只有编辑走出书斋,到书店、书展、订货会上去了解,到学校机关、企业厂房、田间地头去调查,在与读者、书商的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实现准确的读者定位,做好选题策划,为整个编辑活动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围绕读者的审美心理进行装帧包装。出版物装帧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读物本身的品位、出版社的形象,且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销量。编辑须在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装帧原则基础上,针对读者的不同层次需求和审美情趣,准确定位,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各种图形、文字、色彩等装帧设计要素,使得书刊的开本尺寸、封面设计、版面大小、编排格式、表格的安排、插图的布局以及装订形式、印装材料和印制工艺要求等之

间配合得体,别具一格,这样才能在琳琅满目的出版市场上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勾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并使他们最终购买图书。

第三,围绕读者进行全程营销。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加工,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版物的销售上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出版市场,应围绕读者进行全程营销,即依据读者需求、市场需要,把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包装到销售营销的整个出版过程,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紧密的整体。在选题策划时通过市场调研,定位读者群,细分市场,做到有的放矢;然后结合目标读者购买倾向和市场预测来确定出版物的装帧、定价、开本等细节;接着灵活运用多种传播营销方式进行宣传、造势,选准时机,在市场有效销售期推出出版物;在销售期间认真分析该出版物的销售区域、销售状态、销售层面和销售频率,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该产品的市场操作方式和经营理念,为产品的后续开发积累第一手市场资料。另,图书销售还存在长尾现象,必须做好后期销售阶段的服务工作。同时,编辑也应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出既有质量又有品牌的出版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有“走出去”的眼光与意识,主动推进国际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出版市场。

最后,还要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出版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带来的不止是挑战,也有机遇和发展。只要善加利用,因特网和数字技术可以在编辑流程、成本核算、图书营销、网络出版、网上销售、零库存数字化、按需出版等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加快传统出版业在出版物形态、传播方式、出版流程、管理手段以及服务营销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实现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变。

当然,以读者为本并不是说要一味她迁就读者,为了市场利益而片面地追求与读者的合谋,置编辑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于不顾。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正是这种片面追求与读者合谋所结出的恶果。比如,为了屈就和“愚乐”读者,追求卖点,书名故作暧昧状,如《拯救乳房》《有了快感你就喊》《我的非正常生活》《不想上床》《忍不住想摸》等。再如,“一书得道,众书升天”的跟风书一波接一波,《谁动了我的奶酪》热销,于是就有了《我的奶酪是谁动的》《奶酪是被谁动的》;奥巴马当总统了,于是在《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和《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之后,蜂拥而出《改变美国的奥巴马》《奥巴马传》《创造历史:奥巴马传奇》《为什么是奥巴马?》《希望与梦想:奥巴马的故事》等等山寨版。此外,大量的垃圾书、假书、伪书、抄袭书层出不穷,私印加印、盗卖书号、出版贿赂盛行等等违背出版道德、违反国家法律、破坏市场规律的事情屡禁不绝,甚而变成了一种“公开”的潜规则。

因而,坚持读者为本,必须警惕和消除出版消费主义的侵蚀。与罗兰·巴特同时期的“后现代祭司”波德里亚把我们这个社会称为消费社会,认为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足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不是为了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不断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表现在出版活动上,就是出版消费主义,即出版者不断迎合和制造出读者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求欲望,通过强调出版物的符号象征意义,把读者变为消费者而进行的传播和编辑出版活动及其观念。其核心在于把读者变为被符号化的“仅仅为了满足消费的消费者”,并把这个消费者当做至高无上的上帝,最大程度地满足、迎合并且制造个体的消费欲望,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利润。“为了消费的消费者”的产生,对于商业逻辑驱使下的出版者而言显然是有利的,有助于实现“大量生产、大量宣传、大量销售、大量消费”的出版梦想。日本光文社社长神吉晴夫首创的“创作出版论”可以说是出版消费主义的典型。他坚持,“面对读者的不同愿望策划选题,然后发现适当作者,并与作者同甘共苦,至定稿,通过广泛宣传开发读者。”这既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出版业幸福时代的理论精粹和实践总结,也是日本出版业告别幸福年代,走向崩坏的实践教训和理论总结,其经验教训值得转型期的我国出版业深刻反思和警戒。

总之,读者时代的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一方面必须坚持以读者为本,实现编辑与读者的共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读者,担负起社会责任,警惕和消除出版消费主义的影响。编辑既要适应读者,满足读者的需要,也不能为制造“卖点”就去讨好、屈就、迎合那些不健康的阅读趣味,而应在适应读者的基础上对读者的需要加以引导,使每个读者都能成为自由创造的读者而非为了消费的消费者。唯有如此,才能顺利实现我国出版业的转型,促进出版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肩负起传播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作者之死[A],赵毅恒,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507,

[2]张小龙,“编辑与作者合谋”现象如何看待[J],中国出版,2005

[3]我国的网络阅读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EB/OL]

[4]中华传媒网,传统媒体消亡或者涅榘?[EB/OL]

[5]孔则吾,中国出版的世纪性跨越涅榘[J],出版广角,2009(2):31

[6]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0

读者 第6篇

当今平面媒体格局可谓呈三足鼎立之势。他们分别是以党报为龙头的综合时政类报纸, 以晚报为代表的都市类报纸和以行业报为主体的专业报。这三类报纸各有优势,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满足着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1]。行业报作为新闻媒体里的一个特殊领域, 同综合时政类报纸和都市类报纸相比, 在时效性、可读性、社会性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 如何更加贴近读者、吸引读者, 建立自己的读者群, 成为行业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行业报如何更加吸引读者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要从专业的角度审视读者关心的问题

不同的报纸, 都讲究从读者出发、为读者服务。只不过, 不同的报纸, 有不同的吸引读者的方法。在综合类报纷纷逐鹿行业性报“领土”的今天, 行业报首要的是发挥自身最大优势, 就是从权威性和专业性方面来吸引读者。

权威性和专业性是树立报纸品牌的“王牌”。其实这就是所说的内容定位, 在市场化日益加速的情况下, 行业报要想生存下去, 首先是要解决好“给谁看”的问题。对于行业报来说, 必须尊重读者至上的原则, 内容取舍要紧盯本行业, 提供及时、权威的行业信息, 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深化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 并努力寻求热点问题与本行业的联系, 为广大读者做好服务与导向工作, 只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专”, 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产生更强烈的社会反响。

以《海峡资源报》为例, 该报是国土资源领域的行业报。近年来, 在宏观调控形势下, 国土资源行业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自然灾害中的防灾减灾, 干旱情形下的找水, 主要矿产资源接近枯竭下的找矿新突破,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 小产权房问题, 高房价之下的保障房供地问题等等, 这些无一不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这些领域都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点工作, 但这些工作不是孤立的, 因此《海峡资源报》在报道中并不仅限于“国土资源管理”, 而是注重新闻的社会性, 尤其对社会影响面比较大的事件, 都积极介入, 拓宽报道思路, 把国土资源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发挥到极致, 扩大行业报的影响力。

行业报在“专”的同时, 还必须把握好实用性。实用性是吸引读者的最强有力的吸铁石, 读者最关心的就是能够为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和资讯, 打造真正的完全服务手册。《海峡资源报》开设过“知识窗”栏目, 对新出台的国土资源政策及时解读, 突出要点;在综合新闻版开辟“以案释法”专栏, 由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方面的专家, 撰写土地管理法律、集体土地管理法律、土地确权和行政法等业务方面的案例分析, 这些案例内容丰富, 材料鲜活, 注重实践指导, 对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执法和依法行政,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少读者反映, 报纸已经成了他们工作上的“好帮手”。

要及时回应国土资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引导舆论, 用好话语权。对于一些国土资源系统内出现的带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或事件, 直面客观地进行报道。不仅报道像城市房屋拆迁这样的社会性问题, 而且对于一些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违法征地、违法批地等现象, 也进行深层次的披露性报道, 如《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报道天津市北辰区屈淀村集体土地“以租代征”、未批先用问题的报道, 直接促使天津市国土主管部门公开曝光、依法查处。

二、要挖掘政务报道的“含金量”

这里所说的政务报道是指各种会议信息。行业报的特点决定了政务报道的内容必不可少, 而且有时分量还较重。但如果政务报道过于模式化、程式化, 即使报道的内容信息量再大, 也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从新闻实践来看, 政务内容是一座极具开采价值的富矿。行业报要重视挖掘政务报道的“含金量”。各种会议上的闪光点, 只要处理得当, 跳出会议写会议报道, 让会议的死材料变成活材料, 是可以写出读者关注的东西来的。在报道时尽量让领导讲话简明扼要些, 而把大量篇幅给从中挖掘出来的可读性较强或读者可能更关注的新闻事件, 以此来弥补前者的不足。《海峡资源报》在处理“福建生态地调项目”成果报道时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福建生态地调项目”是福建省的一个大型跨学科项目, 对福建省陆地面积36813平方公里, 近岸浅海及潮间带面积6562平方公里名特优种养殖区及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富硒土壤区、城市与工矿污染区、地理流行病区等区域, 开展以土壤为主, 岩石、水、沉积物、大气及生物等为辅的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2005年1月, 报社领导派笔者去参加项目第一层次成果评审会, 按照往常, 笔者只需写一篇成果通过验收的消息报道就可以交差了。在评审会现场, 当笔者听了专家的发言, 并仔细地翻阅了成果报告书后, 发现报告书里发布的一些数据、评价结论与社会群众密切相关。当时笔者想, 如果把成果中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细化报道, 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宣传效果, 而且是独家新闻。于是笔者列出几个读者可能会关注的“新闻眼”, 一是福建省沿海土壤质量如何, 二是哪些土壤含有富硒元素, 可供开发优质无公害作物, 三是让专家院士从林业、农业、环保的角度, 谈调查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在农业、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笔者将这一报道设想向领导汇报后, 得到领导首肯。于是, 笔者迅速调整报道思路, 拟好了采访提纲, 除在评审会现场采访院士专家外, 会后笔者又专程到省农业厅、省环保局采访有关专家, 最终形成《“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平台———专家学者谈我省沿海经济带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 (2005年1月26日一版) 、《沿海七成土壤宜发展绿色食品》 (2005年2月2日一版) 、《我省沿海新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 (2005年2月23日一版) 等多篇报道, 在《海峡资源报》要闻版以“生态地调”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出。这几篇报道, 可以说是独家新闻, 后来这些稿件分别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福建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采用或转载。

这次报道给了笔者很大启发:记者要有“剥笋精神”, 即不要轻易满足初次采访所得的材料, 而要从这些材料中理出一些带有实质性的问题[2]。只要记者用心挖掘政务报道的“含金量”, 借会议之题, 延伸报道触角, 通过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去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就会更可能多地将那些淹没在会议中的闪光新闻素材提炼出来, 抓住读者的眼球。

三、要转变写作方式

行业报因受报道范围和内容的制约, 在写作内容上容易有领导式、口号式、机关式的新闻语言;在写形式上容易格式化、形式化。

做记者、尤其是做专业报道的记者做久了, 遇到的最大困扰往往是:在报道题材大致相同、报道形式也几乎模式化的背景下, 如何推陈出新、发掘亮点、写出新意来?也就是说, 当我们面对的不是新鲜的突发性事件, 而是普通的会议报道、文件消息或工作通讯时, 如何跳出程式化的圈子、写出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新鲜报道来?

变换视角、更新思路, 及时捕捉新的“新闻点”, 挖掘潜藏在普通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 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技巧。因为, 很多时候, 新闻, 特别是重大、深度新闻的报道, 其价值不是显化在表面, 而是要靠记者去发现、挖掘出来的, 同时也要靠记者运用新的采写技术选取角度、组织报道, 将自己发现的新闻价值最大程度地借助对朴实事件或画面的勾勒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在写作时选取角度要新。新闻角度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它最主要的是特点。如报道一个事件, 要抓住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的事物的最突出、最典型的方面;报道一个人物, 要抓住他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品质和行为。在写作新闻时, 立意要新颖, 选材要精当, 不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以对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土地整治的报道为例。国土资源部2011年4月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中央各大媒体, 开展了“全国土地整治万里行”系列采访报道活动。客观地看, 土地整治在各地的运行模式可谓大同小异, 因为按照国土资源的有关文件要求, 农田整治和村庄整治中的“田、水、路、林、村”都各有规范的技术标准, 各地做得比较好的土地整治项目应该都是以这些统一要求和规范为标准的, 所不同的, 除了时间、地点、整治面积的差异, 可能还会因地形地貌的差异而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对土地整治的报道, 如果不运用新的思路, 录找新的视角切入点, 写出的报道就很容易雷同, 看起来动辄数千言, 实际皆出于同一范式。本人在编辑过程中, 就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土地整治的报道, 采访没有问题, 写法也没有问题, 单个儿看或许可能算个好稿, 但到了读者那里就有问题, 因为没有创新点, 读者眼里已经有了审美疲劳, 往往失去阅读的兴趣。

2011年6月, 《中国国土资源报》连续刊登三篇关于江苏省昆山、太仓和张家港三个典型的苏南县级市的土地整治的通讯报道, 在国土资源行业引起极大关注,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海峡资源报》还在业务交流会上专门组织编辑、记者进行学习和探讨。

为什么三篇同是土地整治的报道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里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分析。苏南三地的这三篇报道, 看似写的是三个地方, 实际是从三个不同的新视角来写整个苏南土地整治的特色与创新, 是一个统一的篇章。三篇的副题作者分别用了“在昆山花桥看苏南土地整治”、“在江苏太仓看苏南土地整治”、“在张家港永联村看苏南土地整治”。而在第一篇开头, 作者则直接提炼出苏南农村土地整治的主题。在每一篇报道中, 作者都选取当地一个特色为视角切入, 但又并未停留在对当地特色的单一报道上, 注意了从个性到共性的结合。如第一篇, 作者从昆山花桥的万顷良田整治项目切入, 但并不只写了花桥, 到文章后部用了专门一个篇章, 从透视花桥的土地整治特色,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 展示整个苏南土地整治的特色;第二篇, 从太仓城厢镇东林村的股份合作社及村庄整治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切入, 反映苏南土地整治后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以此透视苏南土地整治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进一步发展趋势;第三篇的主题, 则选取张家港永联张的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项目为视角, 综合反映苏南农村土地整治的成效与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同步进行的特点。

这三篇报道篇幅都不算短, 字数在3500多字, 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除文章的切入点选得好外, 在写法上较以往的土地整治报道也更胜一筹, 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要搭建读者参与的传播平台

读者的参与, 是新闻传播的新趋势。传统传播是一传一受, 你说我听, 现代传播是交流、沟通、对话、参与。网络媒介就是这样, 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 沟通的障碍日渐被克服。

《海峡资源报》就开辟了多种读者参与办报的途径, 如专门在版面开设了“众言堂”、“读者来信”等栏目, 让读者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 或就某一问题参与讨论;再如定期召开报纸评审会, 邀请不同层次的读者就如何改进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 如何更加贴近读者等进行座谈交流。

这样做, 无疑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不但有利于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 而且让读者走进报纸, 参与办报, 进一步凝聚报纸与读者的亲和力, 形成报纸最可贵的特质。

五、要增强版面视觉的吸引力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一张报纸给人的第一吸引力首先是版面。行业报受出版周期的限制, 报道内容没有日报、晚报及时, 因此尤其要在报纸的版式及版面的内容安排上有所创新, 增加视觉吸引力。目前, 行业报的版式已经在运用标题新闻、增加新闻链接和新闻背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虽然行业报的图片运用无法摆脱行业领域之内的“工作记录型”, 但要运用好一些现场感强的照片, 让其成为版面之“眼”, 形成一种简洁有效的视觉效果, 吸引读者眼球。

报纸的每个版面都有不同的内容及对象定位,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有重大行业新闻出现时, 报纸的各个版面要摆脱常规, 迅速联动, 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报道, 形成本期报纸引人注目的聚焦点。一期报纸只做一个重大专题, 可以把行业报道做得深、透、全。这种重磅出击的姿态极易造成声势, 引起社会反响。[3]

行业报要善于用自己的专家视角进行策划, 推出比其他媒体有角度、有新意的特刊[4]。每年的“4·22”世界地球日和“6·25”全国土地日, 《海峡资源报》都紧扣当年的活动主题, 提前策划出版“世界地球日”和“全国土地日”特刊, 一、四两个版面连排, 在版式设计上以一幅紧扣活动主题的彩色图片为主, 再配以有关土地、矿产方面的权威发布数据, 版面简洁明快;二、三版或以漫画或以插图的形式, 对一些国土资源政策、如何防治地质灾害等进行解读, 通俗易懂, 成为各地最好的活动宣传材料, 受到基层部门的欢迎。

总之, 在媒体众多的今天, 行业报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报道内容、写作方式和版面形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创新, 以本行业舆论导向的独特作用吸引读者关注。

参考文献

[1]曹恒武.行业报——经济报道的中坚力量[EB/OL].中国广播网 (, 2009-11-23) .http://www.cnr.cn/mthz/20091123_505656813.html.

[2]金炳华.新闻工作者必读[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309-316.

[3]赵翎.科技类报纸亲和力的构建[J].厦门科技, 2004 (4) :36.

读者 第7篇

关键词:读者心理,报纸编辑,读者意识

现在, 新闻和传播方向的心理学在不断地完善, 人们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其心理现象越来越明显, 读者的心理过程越来越丰富, 对读者心理的探求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在通常的情况下,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从新闻的传播者、受众和事件的主体三个方面去研究, 其中, 受众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方向。了解受众对新闻的不同需求, 建立相关的读者意识可以提高读者对报纸的需求量。

一、站在读者的心理角度, 提高报纸编辑的读者意识

(一) 对报纸的读者进行定位, 理解读者的心理诉求

报纸读者作为报纸的主要服务对象, 是报纸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接受者, 报纸读者的心理诉求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因素, 其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因为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不同, 都会对读者的心理诉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文字为主的刊物中, 报纸的读者是最多元化的, 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大的特征, 报纸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新闻媒介, 而且报纸在携带方面还是存在优势的, 人们可以随身携带进行阅读。不论是学生在教室, 还是上班族工作之余, 抑或是老年人都可以借助报纸这个媒介了解新闻资讯, 报纸在不同的分类的受众中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所以, 针对报纸定位, 其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 报纸编辑要从另外的细节处来满足读者的心理诉求, 提高读者意识, 受众对新闻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猎奇心理, 编辑在编写新闻的时候, 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且, 报纸编辑在编写新闻的时候, 尽量以轻松的语调, 让读者在获取新闻资讯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 获得轻松阅读的体验。报纸读者的心理还与其情感和兴趣具有重要的关系, 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获取新闻资讯的心情也是不同的。报纸编辑要了解受众的地域性, 因为, 受众往往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 编辑应该着重挖掘读者身边的事件,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报纸编辑要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不断提高读者意识

如何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是报纸编辑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对于报纸编辑来说, 能够深入而准确地分析受众的心理, 是编辑出优质报纸的基础。读者的心理基础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 首先, 报纸编辑在编写报纸的时候要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 在编写报纸时要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 运用最符合大众眼光的形式进行报纸的排版和设计。现在, 新闻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 互联网、电视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的传播媒介, 而受众选择报纸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 在于报纸具有携带方面的优势, 报纸对新闻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报纸编辑可以根据受众阅读的习惯, 进行新闻的排版。其次, 报纸编辑在编写新闻的时候要满足受众的内心需求, 了解受众的心理变化, 受众对报纸新闻具有一定的求真心理, 因此, 编辑在进行新闻编写的时候, 一定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不能采取杜撰的方式, 在对新闻进行描述的时候, 要本着客观的原则, 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 在对新闻进行编写之前, 要深入事件, 能够亲自到事件发生的现场, 进行现场人员的专访, 在对现场事件充分了解后再编写新闻。

二、报纸编辑要多领域完成编辑工作, 提高读者意识

报纸编辑通过对受众的心理进行研究, 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报纸编辑要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提高读者意识。在报纸编辑工作中, 我们可以分析出, 具有较高效能的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报纸的编写工作中, 可以积累良好的受众群体, 能够独立完成报纸新闻的编写工作。在报纸编辑的职业生涯中, 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内涵, 运用良好的职业技能,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抓住受众在获取新闻资讯时的心理, 不断完善自身的读者意识。

三、结语

总之, 报纸编辑提高读者意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因为报纸的受众范围比较广, 而且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受众的心理还会受到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因此, 报纸编辑要通过提高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报纸编辑要了解受众的地域性, 因为, 受众往往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 编辑应该着重挖掘读者身边的事件,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编辑在编写报纸的时候要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 在编写报纸时要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 了解受众的心理变化, 受众对报纸新闻具有一定的求真心理, 编辑要确保新闻的真实度。同时, 报纸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参考文献

[1]孙书平.报纸编辑如何提高读者意识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 24:27-29.

[2]刘世华.报纸编辑了解读者心理诉求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J].新闻前哨, 2009, 19:49.

[3]赵海燕.报纸编辑提高读者意识的主要措施分析[J].才智, 2009, 09:188.

读者 第8篇

关键词:读者,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公共服务平台,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 都必须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己任, 着眼于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 积极推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创新。目前, 我国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创新方面, 较好的做到了读者知识为基础, 完成了传统工作向现代工作的良好过渡, 总体上取得的结果还是比较积极的, 未来还需进一步努力。在此, 本文主要对基于读者知识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一、树立读者服务“共同发展”理念

读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是绝对性的, 为此, 基于读者知识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还是要在读者本身出发。本文认为, 树立读者服务“共同发展”理念, 将有益于今后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同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较多的帮助。该项工作, 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图书馆必须与读者共同进步。以往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都是将自身作为主体, 让读者围绕图书馆来发展。现阶段的读者已经独立, 图书馆位于客体地位, 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 不断的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 满足读者的需求, 以此来实现共同发展。第二, 图书馆应定期向读者进行调查, 从日常的留言录到阶段性的问卷调查, 以此来更加深入的了解读者的所见所想, 并且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读者进行沟通, 按照读者的思维开开展服务创新, 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更新, 告别传统, 奔向更高的水平。

二、建立读者服务“激励引导”模式

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 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在某些时候, 二者表现出了突出的对立状态;某些时候, 读者依赖于图书馆的发展;某些时候, 图书馆依赖于读者的认可。今后, 这三种关系要融合在一起, 读者需与图书馆共同进步, 同时, 实施基于读者知识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的过程中, 应积极建立读者服务“激励引导”模式, 促使读者能够主动的为图书馆提意见、沟通, 而图书馆也要正确的看待读者, 理性的面对与读者之间的各种问题, 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 建立读者服务“激励引导”模式, 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 图书馆应放低姿态, 建立全新的读者服务模式。图书管理员, 须与读者进行广泛的沟通, 并且针对不同的读者, 设定激励模式。例如, 对书籍管理、借阅、整理等工作, 提出宝贵意见者, 予以较大的奖励, 同时应将奖励快速发放, 让读者与图书馆之间,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联系。第二, 读者需要引导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现阶段的图书馆数量较多, 特色图书馆的兴起, 导致传统图书馆读者的流失。读者应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平台上, 提出自己的需求, 例如咖啡、小点、个人服务、VIP特权等等, 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的进步, 保留传统上的积极部分。

三、营造读者服务“和谐融洽”氛围

对于读者而言, 读书的过程中, 必须要在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中进行。部分图书馆确实做到了安静的氛围, 但却给读者造成了压抑的气息, 进一步导致读者的数量流失。营造读者服务“和谐融洽”的氛围, 可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 为读者提供免费的热水供应。读者可自带茶叶、奶茶粉等, 为自己冲调喜欢的饮品, 此时的阅读氛围, 将会有所转变。第二, 图书馆应增加植物的数量, 尤其是绿色植物, 要给读者一种在大自然中阅读的感觉, 提高读者的记忆力和阅读的畅快心理, 告别死一样的安静, 减少莫名的压力。第三, 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部分免费服务。现阶段的读者, 越来越看中图书馆的品质和内涵。免费服务和服务态度, 对图书馆的发展, 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批潜在读者, 都会将免费服务看作是一种图书馆的重要标准, 一旦引起读者不满, 将会导致读者数量的持续流失。图书馆创新服务, 应在该项工作中尤其注意。

总结

本文对基于读者知识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进行讨论,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目前的很多图书馆都在积极的改善自身的读者服务策略, 总体上的服务水平有所提升。未来, 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从客观上和主观上, 制定多项读者创新服务策略, 给予读者较多帮助的同时, 自身的发展水平也要不断的提升, 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 都应有较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吕振任.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探讨[J].科技风, 2013, 05:178.

[2]李克征.基于读者知识吸收能力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型构建[J].兰台世界, 2013, 23:129-130.

[3]袁红军, 任志芳.知识转移视域下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绩效研究[J].现代情报, 2012, 08:55-58.

读者 第9篇

一、如何理解读者俱乐部的与时俱进

“在办报中搞活动、在搞活动中办报”, 这是许多报纸都在追求的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从编辑部到读者俱乐部工作的四年中, 让我对读者俱乐部的与时俱进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这种理解和感触就是如何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读者的时代需求, 只有满足了读者的时代需求才是读者俱乐部的与时俱进精神, 符合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和精神主旨。就像从活动中认识了很多的读者、很多的事物、很多的道理一样, 既要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物和道理捋出头绪、顺出条理, 又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才是我们读者俱乐部与时俱进的工作和长足的发展。

到读者俱乐部来的读者无论年岁长幼, 滋生出的事物波及面无论大小、讲出的道理无论是否合理, 都是读者到读者俱乐部的正常需求, 而且是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点工作, 这个观点必须要站在读者俱乐部的立场上, 在不损害报纸形象、利益的前提下, 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处理, 让在场的读者感受到你对问题的处理就是报纸在说话、报纸在回答。读者俱乐部波及的事物说大就大、说小就小, 如果这个事物对读者俱乐部举办活动有益处, 即使不能马上实施, 也要尽快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如果出于某个人的私欲则应立即阻止, 以确保读者俱乐部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正常运转, 让大多数读者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感受到自愿、尊重、和谐、快乐。

在读者俱乐部里出现的人也是五花八门的, 他们中间50%左右是属于不甘寂寞的, 来读者俱乐部就是找个乐;40%左右是属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 这些人对读者俱乐部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想说说他们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评价;还有10%左右的人是属于退休前在单位做过领导的, 他们对待一些事物有自己高见, 喜欢把这些事物弄出点彩来。总而言之, 这些人和事物, 都要一点一点地捋顺、一件一件地解答, 让读者从中享受到快感, 这就是读者俱乐部的工作, 就是读者俱乐部的与时俱进。

二、在与时俱进中生存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报纸在绞尽脑汁地不断切换内容、版面, 其主要目就是在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 而读者的需求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的, 所以报纸的内容、版面也要随时随地地变化、更新, 这也是报纸的与时俱进,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读者聚集在读者俱乐部周围, 这些读者也会随着报纸的变化而会发生变化、更新。摆在读者俱乐部面前的好多工作从来就没有人制定过规划、章程, 更没有实施过程的各项细则, 都需要自己去创新、去实施, 并在这些创新中把所有来读者俱乐部看看的读者留在他喜爱的沙龙中, 然后把他们变成读者俱乐部的铁杆读者, 再依据他们的各自喜好, 在不抛弃一人的前提下事无巨细地开展活动, 让读者感受到报纸为他们搭建的是一个创新的平台, 读者从这里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满足, 这是作为报纸旗下的读者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之本。

读者俱乐部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都源于朝夕相处的读者, 他们给我们智慧、信心和力量。读者俱乐部的好多问题无章可遵、无法可循, 全都是在尊重读者意见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 就拿剪报沙龙举办剪报展来说, 剪报二三十年的高手都有自己的章法和潜规则, 我在不丢一人的前提下, 接纳新会员、融入老会员。首先, 举办了一个开放式的新型剪报展, 就是把过去保守的剪报册打开, 将原有的剪报作品分类、命名, 使得剪报展主题更加突出。其次是让个性张扬的读者担当领导, 以区为单位举办剪报PK赛, 四个区围绕一个主题各显其能。

三、利用想法、包容想法、改变想法

来读者俱乐部找乐的读者都不是普通的读者, 他们是一群不甘寂寞而且有想法的读者, 读者俱乐部里正需要这些有想法的人, 而且我正是一个不怕想法多、想法怪的人, 想法越多想法越怪的读者, 在这里越有市场。读者俱乐部里的每一个活动从谋划到实施, 都或多或少夹杂着读者的想法和需求, 这些活动都是读者喜闻乐见并且喜欢参与的。将一个好的想法变为活动进行实施, 需要读者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同诸多铁杆读者多次地揣摩、推敲, 最后才能正式地推向社会。另外, 包容和改变一些读者的不合理想法也是推进读者俱乐部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事务。人没有需求是因为他没有想法, 不合理的想法肯定是由不合理的需求诱发的, 明确了这个道理, 随时更正、包容那些不合理的想法, 遏制不合理的需要, 将读者的思想尽最大可能统一到一起, 让他们感受到读者俱乐部在自愿的基础上, 还有尊重、和谐和快乐, 时间久了他们就教会了我借船出海、借梯上房、借鸡下蛋的本领。

在总结每次活动取得的收获时, 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这些活动离不开读者的需求, 也就是在满足了读者需求的前提下, 我们读者俱乐部的活动正如登着借来的梯子一样, 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台阶, 搞得如火如荼, 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真正与时俱进了。■

读者 第10篇

王红利(上海)潘 红(上海)刘景寿(山西)覃 爱(广西)王 颖(北京)

王方(辽宁)翁 静(安徽)张桂林(河北)陈先贵(重庆)姚熊亮(黑龙江)

卢澄宙(上海)于伟鸿(山东)徐 华(山西)倪 艳(云南)安林毅(北京)

邹德兴(辽宁)施 远(江西)管文英(河北)刘萍(浙江)郝 松(黑龙江)

叶文科(上海)张 华(山东)罗夏棠(广东)于晓柏(内蒙古)曾婷婉(四川)

赵百全(辽宁)吴丽芳(江苏)姚海剑(河南)李硕屏(浙江)杨 青(新疆)

俞锡润(上海)张立艳(山东)黄小歆(广东)陶力勇(内蒙古)邹晓娣(甘肃)

徐 伟(辽宁)周绪梅(江苏)于占统(陕西)王凌云(湖北)胡建立(新疆)

姚 莹(上海)唐国藩(山东)唐 明(广西)韩 斌(天津)韩 华(甘肃)

席黎丽(安徽)施慧敏(江苏)刘 庆(陕西)高清洲(湖北)王 玲(福建)

读者 第11篇

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与传播的中心, 是读者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图书馆最基本的智能是这样的, 通过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需求, 来实现读者为本的工作原则, 并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审视定位, 进行图书馆的自我调整, 根据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传统读书馆提出的要求来看, 图书馆的工作将从收藏向服务转变。

2 从老年读者探究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

2.1 正视发展新形势, 全面完善图书馆对老年读者的服务

2.1.1 重视对老年读者服务的重要性。

人口老龄化已然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又被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 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之后,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群体之一自然而然就是老年读者。

2.1.2 提高对老年读者服务的必要性。

将老年读者发展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忠实群体是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构建过程中的一大主要原则。作为离开工作岗位, 时间充裕的老年读者, 他们往往处于身退心不退的层面, 更注重于自身价值是否被尊重, 根据这一特性, 对于老年读者服务策略的探究成为公共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2.1.3 公共图书馆中老年读者的类型与所需服务。

消遣娱乐型:这类型的老年读者往往文化素质较高, 并且难以适应小区广场舞的氛围, 他们需要的更为安静宽敞的场所, 来完成他们对于闲暇生活的需求。针对这类读者, 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方面要注意, 有筛选性的将此类读者引入报刊阅览室, 通过阅览室内桌椅摆放, 茶水供应的方法, 让他们将去图书馆成为每天的工作。既能将闲暇生活填满, 又能满足其对于国家大事和时事趣闻的阅读需求。

学习充电型:这类型的读者大多是即将走下工作岗位或刚走下工作岗位的老年人, 他们的阅读目标并不是为了打发时间, 而是急需充电, 将自己有限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通过知识更新, 来开拓新领域。此类读者他们需要的是绝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 进入专业知识阅读区就是他们此行的目标。

实用解惑型:这类老年读者来图书馆好学肯干, 但是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他们不擅长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图书馆就成为他们最好的去处。当遇到读者有目标性的选择这类书籍的时候,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观察, 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 比如如果他们正在关注拆迁、财产分配的法律问题, 工作人员可以介绍相关权威书籍的同时为他们推荐一些较为可靠的律师给予帮助, 实现真正的以读者为本。

3 从低少儿读者探究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策略

3.1 打造低少儿阅览室, 开展讲堂弘扬国学

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管理队伍, 提升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来达到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性与全面性。为体现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原则, 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低少儿的校外之家, 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低少儿阅览室, 加快学生的和谐网络文化建设, 促进低少儿生活健康成长。同时组织低少儿进行“听国学”知识讲堂, 通过老师丰富语言与现场互动, 将国学融入到低少儿的生活中去, 激发未成年人对国学的学习兴趣,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 开展暑期免费开放活动

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特性, 承担起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在暑假期间为低少儿提供免费培训班, 开设手工制作、法律讲堂、文化传承等特色培训班, 根据低少儿的兴趣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所喜爱的书刊, 也可借用图书馆的场地复习功课, 寓教于乐。在这里没有严肃的老师, 同学之间成绩的比较, 有的是根据兴趣所开展的活动, 通过为学生提供这些更贴近他们内心活动的课程, 完成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基本原则。

摘要:新时期下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读者为本的原则, 将读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策略, 根据图书馆读者年龄层进行划分, 有区别、有重点的为他们提供服务, 根据不同年龄层读者所需服务不同,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本文着重以老年读者和低少儿读者两大群体进行分析, 力求实现服务最优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者】相关文章:

《读者》的读者08-31

做好读者研究进一步提升读者服务质量09-12

高校读者05-19

读者研究06-11

读者分析06-13

读者咨询07-01

读者中心07-15

学生读者07-19

期刊读者08-05

读者调查08-05

上一篇:逆变器并联系统下一篇:绿色物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