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保障体系范文

2024-09-11

应急保障体系范文(精选11篇)

应急保障体系 第1篇

近些年来网络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生活之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和网络的帮助,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和每一个人正常生活的继续都需要网络的帮助。网络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地位愈发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网络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阻碍。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催发了越来越多的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安全也就显得愈加重要。保障网络安全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因此人们应该对网络安全给予给及的重视,并努力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1什么是网络安全

所谓网络安全,其实简单来说是组成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网络的组成主要有硬件还有软件,同时还有网络之中保存的大量的信息资源。保护网络安全就是要保证网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正常运转,不受外界的危险因素的威胁和内部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的破坏,确保网络数据不出现泄露、被删除等问题, 确保网络系统能够不出现问题,服务不出现问题。所以说要保证网络安全的难度比较大,并且因为网络的使用者众多,网络的开放性也为网络安全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

网络安全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代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影子存在,银行、学校、企业机关等各个部分都需要计算机帮助维持正常运转。但是实际上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之下。当前不少人对网络安全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其实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一直存在。 计算机和网络本身都存在有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安全漏洞的存在对人们的信息安全和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威胁。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之中如何保护网络安全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旦网络安全出现问题,那么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就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设计到的范围比较大,计算机、数学、数理统计、通讯、密码等各个学科的知识都需要运用到。而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出现在各个方面。因此如何进行安全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的主要组成是硬件和软件以及大量的网络数据。这些内容的安全就是要确保其不受外界危险因素和内在危险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一个都必须要对网络安全问题给予积极的重视。有统计表明, 当前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银行、证券等多个部门都出现了巨大的损失。这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3网络安全问题需要考虑的内容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其实有很多,但是保护网络安全需要我们考虑的内容主要有这些部分。首先,操作的不当可能会使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其次,天灾也可能会对网络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再次,网络本身的缺陷可以能使得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最后,来自于网络的、黑客和病毒等的攻击也会导致出现网络安全问题。

3.1操作人员的问题

操作人员的不恰当操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比如说在上网的时候关闭防火墙、不开启杀毒软件等,都可能会导致计算机出现问题。此外操作人员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等问题。另外操作人员的也会以其他形式影响到网络安全问题。比如支付宝部分用户无法使用等问题,就是因为在施工的时候挖断了光缆使得支付宝部分服务无法实现。

3.2天灾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是实际上,网络和现实世界之间是存在有练习的。因此天灾等可能会对网络安全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地震、洪水等都会对使得计算机瘫痪、服务器瘫痪等, 这些都会使得网络安全出现问题。

3.3网络本身构建

网络本身的构建也存在有安全漏洞,因此在实际生活之中不少网络问题都是因为网络本身构建的原因。当前TCP/IP协议虽然拥有足够的开放性,但是其开放性为安全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帮助。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能够自由的使用互联网。攻击就是以TCP/IP协议的漏洞为基础开展的。此外当前网络的结构主要是星型、总线型和环型。因此人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为了获得网络的快捷和便利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网络的安全性。

4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人为行为,比如使用不当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因素;恶意侵害:由于黑客的入侵造成非法访问、分布式拒绝服务、非法链接等;内部泄密、外部泄密;网络协议缺陷等都会影响到网络的安全性。此外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还急需提高。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后门是造成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5当前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

5.1造成的危害比较大

当前网络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造成的危害比较大。现代社会生活之中挽留过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网络将世界千千万万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网络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此外各个服务器直接的联系也使得一旦某一台电脑或者某一个服务器出现了问题,其造成的影响范围肯定特别大。此外不少安全问题发生在银行、证券、政府关键部门等,这些网络安全事故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5.2攻击方式灵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网络攻击的手段更加的灵活,方式也更加的匪夷所思。当今我国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少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获取他人的身份信息和经济信息等,这样他们就能够侵入他人的计算机或者掌握获取更多的隐私信息。这样的安全事故调查起来难度也更大。

5.3软件问题比较严重

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基本都是因为软件问题引起的,很少有人会针对计算机的硬件实施破坏。因此不少人借助软件进行软件攻击。

6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的提高需要我们考虑到网络安全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有专业的人才和有力的设备。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并努力解决的大问题。

6.1提高物理防护水平

近些年来,不少安全事故都是因为其硬件受到了物理伤害而导致的。因此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我们首先就要提高物理防护水平。 比如计算机机房的温度、湿度、辐射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网络连接线路的安全性也要得到保证。这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网络安全性。

6.2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对网络的安全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操作人员应该明确什么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操作是不可行的。在上网的时候要记得打开防火墙、开启杀毒软件,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网络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操作者应该对计算机设置密码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当前不少计算机可以让人随意使用和进入,这对计算机的安全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确保计算机不会因为外部侵入而出现问题。

6.3提高网络系统构建的科学性

网络本身的漏洞是影响网络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提高网络系统构建的科学性,将网络系统的漏洞保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网络的每一个节点的构建都需要考虑到其各方面的安全性。 当前广播式的局域网技术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信息公开性影响到了网络的安全性。

6.4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数据恢复机制

网络信息的太过于开放使得其安全性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的设定应该考虑到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数据恢复机制,努力做到确保威胁因素进入不了计算机,就算进入了计算机也能够保证数据不受到影响。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第2篇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供水应急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对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作 者:王郑 王祝来 张勇 杨明明 WANG Zheng WANG Zhu-lai ZHANG Yong YANG Ming-ming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37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年,卷(期):21(2)分类号:X928.03关键词:城市 供水安全 应急保障体系 研究

应急保障体系 第3篇

关键词: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应急保障

装备应急保障物流是保障紧急需求和应急行动物流需求的一种特殊物流组织形式,是为满足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对物资的紧急需求而开展的物流活动。应急保障训练则是确保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发挥效用的关键,但由于部队官兵认知不完整、部队训练条件不配套、训练方法不足等,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体系,并提高应急保障训练的效果,成为各军用物流基地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目标军事性

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物流是满足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对物资的紧急需求而开展的物流活动,这意味着应急保障物流必须在需要时能够迅速以较高的物流运输服务第一时间将物资运到战略点。普通的物流活动是以经济属性衡量其物流效率与运输时间的,但应急保障物流为了满足突发的任务需求,要求弱化经济性。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保障物流就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运输任务。

(二)需求不确定性

应急保障物流是为紧急任务提供物流服务的,因而其接受的任务都是伴随着紧急事件而来的突发任务。由于紧急事件的属性、等级、地区、性质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反应到装备器材应急物流所承接的任务中,即应急行动需要的器材、品种、数量、地点和保障规模也有根本差别。这使得军事物流基地根本不能确定未发生任务的需求,只能最大化的做好应急预案,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应急物流建设的训练,以满足不确定性高的应急物流任务需求。

(三)保障超常规性

能够调动应急物流响应而开始物流程序的,包括军队的军事行动或一定等级的突发自然灾害和安全事件,由于这些保障需求对象群体的特殊性和行动任务属性的特殊性,应急物流任务更加緊急,且对流通环节的转运效率要求更高。因而应急物流在接受任务时,可以避开常规的物流动用审批程序,或者采取变执行边审批的方式,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四)器材的复杂性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一旦相应任务,必须第一时间完成装备器材的转运。这些装备器材不仅种类多,重量不一,而且体积大小也有很大区别。除此之外,不同的装备器材还对保养维护、除霉防雾有着特殊要求,甚至还有些需要恒温恒湿、真空密封包装。因此,从总体上分析,装备物流保障器材复杂性极高,这无疑为物流组织带来了更大难度。

二、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建设策略

(一)构建联动机制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和完善联动机制,成立由军队庄稼装备器材采购部门、军事交通部门、地方相关机构和供应商及第三方物流组成的采购联动机制,并对各单位和部门当紧急任务发生时的响应制度进行设计。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织却应该是松散的,这些单位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主要负责配合和帮助协调应急物流系统提高物资运输和转运效率,确保应急物流体系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急物流工作和任务。

(二)制定运行标准

装备器材应急物流建设需要制定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应该包含物流基础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四个部分。物流基础标准的制定内容包括标准术语、计量标准、尺寸标准。作业标准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作业标准等。管理标准则主要指应急物流的管理事项标准,包括成本、质量和业务管理等。信息技术标准则是要实现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标准化。

(三)优化保障方式

为了避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应急物流体系应该纳入到社会物流体系中,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因此,在保障方式的设计时,可以选择军方保障和第三方物流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关键器材有军方保障,批量物资由第三方物流保障。短距离配送由军方保障,长距离配送以第三方物流保障为主。

(四)完善法规制度

装甲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资源涉及面广,涉及军队内部各职能部门、企业化生产工厂和地方保障力量,特别需要配套的法制保障其规范有序运行,就应急物流运行及征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需要国家和军队制定完善相关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

三、应急保障训练的常见问题

(一)部队官兵认知不完整

应急保障训练是确保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效率的关键,应急保障物流训练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但某些部队官兵却对应急保障训练不重视,在训练中对应急保障物流流程训练不到位,当紧急任务出现时,必然会导致物流环节出现差错,耽误抢先救灾和战机。

(二)部队训练条件不配套

在军事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装备器材的应急物流已经成为影响战略计划的关键环节。军事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应急物流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战争时代,大部分应急物流训练都缺乏足够的设备进行复杂电磁环境的模拟训练,当战争来临时,我军物流体系一旦受到干扰和影响,必然会贻误战机,带来巨大的危险。

(三)部队训练方法不规范

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时代一旦发生局部战争其主要的战争模式。传统的应急物流保障训练只是针对物流流程和转运效率的训练,缺乏对现代战争应对方式的模拟训练,这不符合现代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训练要求,虽然有部分部队开始了实验和实践,但全军缺少一套统一规范的训练方法。

四、应急保障训练的优化策略

(一)应急保障训练要贴近实战背景

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为了满足现代战争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要求,在应急保障训练中必须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着眼保障应急准备要求,紧贴实战进行训练。为此,在训练课题的设计中,要保证训练课题符合战争预想,在场地设置上要贴近站场环境,在力量编组上要贴近任务需要。只有依托于军事训练大纲,并以现代战争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的需求及现代战争的影响为基础,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训练课程,才能确保应急保障物流符合现代战争需求。

(二)应急保障训练应贴近创新发展

在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今天,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也向着信息化和机械化发展着。我们在应急训练中应该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和机械化设备,走出有我军特色的应急保障训练模式。只有在应急保障训练中多思考、多学习,实现应急保障训练的创新发展,才能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出色的完成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任务。

(三)应急保障训练要很抓装备的维修保障

一方面,注重全面检修装备。每次演练前,都要对装备和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修、保养,确保演练过程中装备和设施设备技术性能良好。另一方面,积极筹措物资器材。对所缺物资器材,采取向上级请领、兄弟单位协调解决与自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补充,确保物资器材、工具齐全,为演练的组织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综上所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对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与应急保障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军事实力日渐提升的今天,同样要注重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和应急保障训练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以确自然灾害、紧急安全事件、维稳处突、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时,装备器材应急保障物流能够出色的完成装备器材的转运和运输任务。(作者单位:军事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庆全,彭艳丽.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物流与应急保障训练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21).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研究 第4篇

1 应急物流的含义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指的是为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疫病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的救助运输渠道。建立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根本目的是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所需的应急物资。同时,以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效益和降低灾难影响为更高标准。在各类突发性事件中,应急物流也需要保障物资、资金的及时供应,人员的及时配备。

2 应急物流的特点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是“急”。交通运输应急物流在系统要求、内部目标、所需设置及配送方式等方面与普通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急”。交通运输物流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是保证灾区资源的快速运达、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快速回应突发事件的应急要求。在正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交通运输应急物流需在最短的时间将救援物资分配给事发地区的群众。

3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的法律制度和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法律条文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对于突发事件和应急条件下的交通线路维修和治理、临时场站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预案的制订和设备征用、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都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和法规文件,如此便造成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无法可依。与此同时,完善与物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个人、集体、政府部门的行为,在非常时期赋予其法律职责,并使其履行应尽的义务。

3.2 指挥体系的缺陷

由于一系列的活动都以整体形式出现,所以交通运输应急物流需要有明确的指挥体系和领导者。但是,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指挥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制度必须依靠一套“广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体系来实现持续高效的运转。然而,部分地区应急物流没有统一的调度,造成指挥盲目、分工杂乱、责任不明等严重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应急物流的效果和效率。

3.3 保障难度大

运输应急物流的运力保障难度极大。当前,中国大量的企业对物流的应急运输和相关政策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一旦发生特大紧急事故和自然灾害时,应急集结速度慢、时间长,严重影响了运输保障。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需求量极大、需求种类极多、要求物资品质极高、对运力的考验极强,单独的部门和个体企业都没有独立的承担能力。

4 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的措施

第一,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条文,使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有法可依。无论在平时还是在应急条件下,运输保障预案的制订和应急征用的程序规划,可以为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提供行动的标准。

第二,建立运输应急绿色通道和运输应急指挥的保障体系。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机制需建立健全应急联动系统保障体系。为了防止在应急事件发生后产生混乱场面,有必要进行区域性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演练。当重大灾难发生时,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应开通一条或多条应急保障绿色通道,在必要时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这样能够提高运输物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第三,积极调动社会中各种力量。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应对地震、洪水那样,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性、完整性、体制性的应急物流物资救助队。只能依靠社会动员机制,实现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目标。社会动员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动员全社会积极调动各种运输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社会动员机制应以最快的方式形成应急运输,保证应急运输的供给能力,达到应急物流的运输要求。

5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预知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灾害,人们可以根据所记录的历史资料,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性进行估判。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复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病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恶劣的交通环境下,应急交通运输中应急物流运输保障体系使应急物资以快捷有效的方式送到受灾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先芸.浅析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3(27).

[2]张惠萍,马有明.从应急物流运输角度谈应急交通运输物资保障问题[J].应急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2(6).

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的构想 第5篇

摘要:处突反恐是武警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搞好处突反恐战斗中的后勤保障,是武警后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后勤应急体制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武警执勤部队后勤应急保障能力,重点是跨区保障的环节和保障力量的构成两个方面。

关键词:后勤;应急保障;处突;体制

引言:武警部队处突反恐任务的出色完成有赖于有力的后勤保障,完善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是保障有力的基础,随着我国反恐形势的不断演变,武警处突反恐手段的更新,也对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武警后勤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和革新就很有必要。

后勤体制是军队为开展后勤工作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级后勤机构的设置、构成、编制、隶属关系、职权划分等。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借鉴后勤体制的定义,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应是武警部队为完成各种应急后勤保障而建立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

一、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

1.1.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是适应武警部队任处突反恐任务的需要。

有关调查表明,自2002年以来,我国居民社会安全感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城镇居民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小,农村居民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2007年我国居民总体安全感下降到5年来最低水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突发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进入2008年以来,媒体披露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公开资料显示,贵州瓮安事件有160问办公室,42辆警车,15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云南孟连事件中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2名群众死亡。如此频繁的突发事件,必然需要频繁的调动武警部队,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行动中,现行的保障机制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大规模快速反应下对后勤的要求。

1.2.现有保障机制不足以适应对处突后勤保障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阶段,武警部队按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保障体制,逐级垂直供应,分级组织保障。平时,一个副军级单位的总队一般要负责辖区内20多个团级单位的供应保障任务,最多的要对近40个团级单位的部队实施供应保障。此外,有的还要负责边防、消防、警卫、水电、黄金、森林、交通部队的被装、弹药代供任务,要保障好部队的衣、食、住、行、医,其工作难度相当大。近几年来,全武警部队每年处置的骚乱、械斗、群众闹事、抗灾抢险等突发事件都在数千次以上,平均每天数次,要保障好部队随时都能“上一线、打头阵”,形成处突的“拳头”和“尖刀”,而以平时保障为主建立的后勤保障机制不能适应处突后勤保障快速高效的要求,逐级垂直供应的模式不能满足频繁跨区调用武警部队的需要,后勤专业保障分队的缺乏不能适应后勤随作战部队快速反应的需要。

1.3.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是武警后勤建设的需要。

武警部队后勤建设提出了按照“一个体系”,即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系,突出“两个关键”即突出抓好后勤装备建设和后勤应急训练,抓好“三个层次”,即武警应急保障力量、后勤支援保障力量和重点部队后勤保障力量,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快速反应、应急机动、综合保障和组织指挥能力。达到“处置中小规模突发事件有把握,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有准备,完成战时任务有基础”的要求。而现阶段,武警部队不论是从专业后勤应急力量建设、后勤装备储备、后勤训练、后勤快速反应能力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部分执勤支队,显得更加薄弱。

二、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的主要任务。

2.1.增强应急后勤保障能力。

现代后勤应急保障千头万绪,专业种类多,技术复杂,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何科学的组织各种资源,高效率的发挥各项后勤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快速的保障部队的处突行动,持续的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就需要确定保障环节、区分后勤任务、设置后勤机构、划分职责权限、建立各种后勤制度等等。

2.2.提高应急后勤保障效益。

武警部队处突反恐过程中,一般更加注重保障任务的完成,而不太注重保障效益,也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任务”,但这往往是无奈之举,合理的后勤体制可以使后勤系统内部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不合理的后勤体制,这使后勤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功能相互抵消,使巨大的保障能力无法显示出来。

三、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的运行环节

3.1.本区域内后勤应急保障的环节。

本区域内部队在本区域内执行处突反恐任务时,一般应由本级后勤机关负责组织保障,必要时可向上级申请支援。本级后勤部门平时应能掌握本部能出动的最大兵力,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所需的保障规模进行预测,制定保障预案,进行应急保障演练,储备各种物资。受领任务后,快速集结后勤保障力量,组成后勤基本指挥所和后勤前进指挥所,组织部队的各种供应和保障。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收拢保障力量,清理保障物资,各保障人员归编原部队,搞好总结,补充消耗的储备物资,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3.2跨区应急后勤保障的环节。

解放军联勤条例明确,“军兵种和总装备部部队跨区执行任务的通用保障,由途径和所到军区联勤系统负责,必要时由总后勤部指定单位实施保障。”武警部队全国分布广泛,内卫部队各地建制基本相同,更加有利于进行联保联供,本部部队跨区域执行任务时,应事先联系沿途部队和部队任务地区部队后勤部门,协调保障事宜,如需要保障的人数,补给地点,特殊保障需求等,本部后勤前进指挥所和后勤人员随部队开进,必要时与保障部队后勤人员混编,建立统一的后勤指挥所,集中各部队后勤资源共同保障任务部队。要注意物质和经费的结算管理,防止与其他部队间发生矛盾。注重物资事后的清理,人员的归建。

四、武警后勤应急保障机制的力量构成及职责。

4.1.寓于执勤部队的后勤应急保障力量。

武警部队平时也自由其一套保障系统,一般随战斗部队编制,平时负责部队的各项后勤保障,但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训练和演练,就不能适应应急保障的要求,完成执勤处突任务时就用不上。因而要加强平时保障力量的应急保障演练和力量的必要储备,机关后勤部门一般也是战时后勤指挥所得基本力量,平时加强要素演练,管理好应急物资,与平时使用的物资进行轮换更新,指导所属部队搞好平时保障的同时搞好应急保障训练。各基层部队在搞好执勤保障的同时,按上级要求进行必要的应急保障训练,储备保障人才和物资,比如基层中队平时可培训两名炊事员,这样既方便在一名炊事员探亲休假,勤训轮换等不在位时中队的饮食保障,在执勤处突时其中一名炊事员也可作为保障分队人员进行抽组。支队可依托教导队或机动中队有重点的对应急保障分队进行抽组训练,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4.2.实行部队化编组的后勤应急保障力量。

许多国家军队都将后勤保障力量进行部队化编组。美军陆军师后勤编设了四个前方保障营,后勤机关也都按连队形式编组。这种部队化编组,便于指挥和管理后勤力量,实施快速有效的后勤保障行动,适应部队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武警部队现有后勤力量编组规模不一,协同困难,指挥复杂,综合保障能力弱,难以适应事发突然,环境复杂的特点。

武警部队即可以总队为单位,建立直属的或以机动支队为依托建立后勤保障营,实行部队化编组,将目前按专业编组的后勤保障力量改按功能编组,按营连排的形式设置建制,使之具有供、救、运、防等综合功能,实行能够独立实施综合保障的实体。也可在全国分区域建立几支专业化的后勤保障力量,一团为单位建制,各自负责本区域内的处突保障任务。

武警应急后勤保障是武警部队后勤的重要工作,体制的完善无疑是后勤工作关系全局的事情,如何使武警部队的后勤改革步伐跟上部队信息化建设和处突反恐的步伐,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力报告2009—2010,130—131。

[2]新时期武警后勤建设与改革,杨书军,王少军,7,153。

[3]武警后勤概论,朱恩科等,91—114。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研究 第6篇

1应急物流的含义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指的是为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疫病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的救助运输渠道。建立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根本目的是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所需的应急物资。同时,以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效益和降低灾难影响为更高标准。在各类突发性事件中,应急物流也需要保障物资、资金的及时供应,人员的及时配备。

2应急物流的特点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是“急”。交通运输应急物流在系统要求、内部目标、所需设置及配送方式等方面与普通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急”。交通运输物流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是保证灾区资源的快速运达、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快速回应突发事件的应急要求。在正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交通运输应急物流需在最短的时间将救援物资分配给事发地区的群众。

3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存在的问题

3.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的法律制度和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法律条文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对于突发事件和应急条件下的交通线路维修和治理、临时场站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预案的制订和设备征用、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以及平时演练等方面都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和法规文件,如此便造成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无法可依。与此同时,完善与物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个人、集体、政府部门的行为,在非常时期赋予其法律职责,并使其履行应尽的义务。

3.2指挥体系的缺陷

由于一系列的活动都以整体形式出现,所以交通运输应急物流需要有明确的指挥体系和领导者。但是,目前国内的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指挥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制度必须依靠一套“广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体系来实现持续高效的运转。然而,部分地区应急物流没有统一的调度,造成指挥盲目、分工杂乱、责任不明等严重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应急物流的效果和效率。

3.3保障难度大

运输应急物流的运力保障难度极大。当前,中国大量的企业对物流的应急运输和相关政策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一旦发生特大紧急事故和自然灾害时,应急集结速度慢、时间长,严重影响了运输保障。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需求量极大、需求种类极多、要求物资品质极高、对运力的考验极强,单独的部门和个体企业都没有独立的承担能力。

4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的措施

第一,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物流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条文,使交通运输应急物流有法可依。无论在平时还是在应急条件下,运输保障预案的制订和应急征用的程序规划,可以为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提供行动的标准。在过去的很多事故当中都出现了怎人不明确,法律模糊的状况,这样就到了很多问题出现,很难进行责任的认定,未来的发展这一方面一定要解决,否则将会影响企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运输应急绿色通道和运输应急指挥的保障体系。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机制需建立健全应急联动系统保障体系。为了防止在应急事件发生后产生混乱场面,有必要进行区域性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演练。当重大灾难发生时,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应开通一条或多条应急保障绿色通道,在必要时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这样能够提高运输物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一旦出现了紧急事故,必须在提前就有详细的预案这样面对于事故的来临,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一方面现阶段落实的不是很好,很多的地方仅仅停留在纸面,没有真正的开展,必须及时的开展,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检查的力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第三,积极调动社会中各种力量。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应对地震、洪水那样,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性、完整性、体制性的应急物流物资救助队。只能依靠社会动员机制,实现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目标。社会动员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动员全社会积极调动各种运输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应急运输保障任务,社会动员机制应以最快的方式形成应急运输,保证应急运输的供给能力,达到应急物流的运输要求。

5结论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预知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的自然灾害,人们可以根据所记录的历史资料,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性进行估判。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复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病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恶劣的交通环境下,应急交通运输中应急物流运输保障体系使应急物资以快捷有效的方式送到受灾地区。此外,这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企业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加强员工的培训,必要的时候要引进专业型人才,加强团队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摘要:交通行业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的交通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其重要性,我们不得不在交通事业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在众多的研究方向当中,应急物流保证体系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面对于突发事件,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能够很坦然的面对,并且解决,现阶段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张先芸.浅析交通运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3(27).

[2]张惠萍,马有明.从应急物流运输角度谈应急交通运输物资保障问题[J].应急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2(6).

上海市电力公司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第7篇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 各场馆能否正常供电至关重要。一旦断电, 后果不堪设想,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更不可估量。因此, 国家电网公司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要求确保世博会供电万无一失, 这也是电力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电力应急物流体系的特点

电力应急物流, 是指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电网遭受重大损害的状态下, 提供抢修电网恢复供电、灾后重建所需物资, 以使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其他行业的应急物流相比, 电力应急物流的特点是: (1) 高电压等级性。生产性物资电压等级高, 覆盖范围广, 影响巨大。 (2) 非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难以预测和预报, 导致电网应急物资一时难以确定。 (3) 专业化和技术密集性。选用的电网设备、材料, 原则上必须符合原电力设备设计选型、技术参数的要求。

电力应急物流这些特点, 使得企业在管理上产生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性。上海市电力公司为了解决管理难题、应对挑战, 成立了“应急物流体系研究”项目组, 在应急物资组织体系、保障策略和信息平台方面, 根据电网运行和物资保障的需要, 通过建立现代高科技的信息系统, 保障电力应急物流快速高效运转, 为世博会电力供应构建了一道保护屏障。

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

上海市电力公司为了确保电力应急保障工作能更好更快地开展, 建立了应急物资组织保障体系, 实行三级管理机制:供电应急保障领导组, 物流服务中心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 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

供电应急保障领导组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审核应急物资总体计划和实施检查, 制定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要求, 研究决定保电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及跨区调拨等重大部署和决策。

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的职责是:下达、落实上级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工作要求和任务, 领导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各项工作。

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的职责是:制定保电应急物资采购方案, 确认相关单位或部门提出的应急物资采购需求, 落实应急物资采购工作, 制定保电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利用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平台, 实施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 完成应急储备物资的收货、入库、保管、出库任务, 制定应急物资配送方案, 组织并协调应急物资装卸及现场验收工作。

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框架

上海市电力公司在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后, 还建立了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框架, 包括供应需求提报和接收、物资储备、物资采购、物资配送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 充分考虑各类物资的特性, 尤其是物资的可得性在应急状态下的重要性;重点考虑各方可用资源, 如内部资源 (包括所有库存实物物资、动态周转物资即临时性使用项目物资) 、外部资源 (包括与厂商订立的协议储备库存和上报国家电网公司请求跨区域调拨的物资) 。

1.制定应急物资需求提报策略

基层运行单位根据管辖区域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和实际保障需求, 提出应急物资需求, 上报公司生产技术部最终审核;充分了解其管辖范围的物资属性和可能发生故障的设备类型和相关代替物资, 提出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型号、存放要求和存放地点, 更加具有针对性。

与此同时, 公司物资部根据过去应急物资消耗水平、现有库存物资水平、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在途采购物资、仓库储备条件, 提出有效数据, 为确定应急物资需求清单奠定基础。

公司生产技术部根据已掌握的上海电力网架运行设备信息和现状, 通盘考虑基层运行单位提出的应急物资需求;同时剔除不必要的应急物资需求, 大幅度降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人力等成本费用。

2.制定应急物资采购策略

根据不同的物料设备存储和使用特性, 采取实物采购、协议采购两种方式, 减少库存和资金需求压力, 降低采购风险, 以最少的成本, 最大程度地满足应急物资供应需要。根据专家认定和项目组的分析得出:对生产周期较长、标准化程度较高、便于长期储备、不易损坏和老化的物资设备, 采取实物采购方式;对标准化程度较低、不便于长期储备且需要定期维护的物资设备, 采取协议采购方式, 即向供应商支付少量定金, 转移或不转移物资存放地属性, 待实际使用物资后, 再结算相关费用;对协议采购物资, 由物资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供货商的仓库, 确保相关物资保质保量存备。

项目组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流程, 缩短物资采购时间, 如果供应商缺货, 则上报国家电网公司请求跨区域调拨。

3.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策略

由于相关应急物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有试验保管要求, 因此所有应急物资按照不同设备类别, 存放在不同仓库中保管。仓库保管人员须按照试验要求, 对设备进行定期试验检查, 确保其安全可用。

为了区别应急物资与普通库存物资, 为应急物资在仓库中开辟单独存放区域, 并在所有应急物资上粘贴专用标签。未经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允许, 任何人不能随意调拨、领用应急物资, 真正做到专项物资专用。

相关仓库包括变电设备、电缆设备、线路器材等专业化仓库, 在外部硬件上加大现代化设备投入, 安装监控摄像头、红外线报警器, 24小时不间断有人员值班;在内部软件上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宣传, 强调应急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确保仓库所有物资不被盗、不遗失。

4.制定应急物资配送策略

加大运输及配送设备的资产投入, 提升运输装备水平, 包括增加运输车辆、起重机、现场叉车等设备。此外, 还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委托承运商等的合作, 通过增加、维护设备配置, 开展外部合作, 增强应急物资配送能力, 确保相关设备维持良好的运作性能。

增加先进技术设施配置, 如引进先进的GIS、GPS信息系统, 加强配送过程管控, 确保应急配送高效执行。这些举措的优点是: (1) 优化配送路径。事先选择配送路径, 确保两点之间路程最优化。 (2) 加强与交通管理部门配合。及时掌握当前最新路况信息, 选择最优路径, 缩短配送运输时间。 (3) 加强配送过程管控。对在途运输的物资进行实时监控, 准确地了解配送进程, 并对重点物资采用专人押运方式, 确保相关物资安全、准确、快速送达指定地点。

搭建电力应急物资信息平台

提供应急物资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的信息管理内容都通过IT手段实施和推进, 以实现信息共享。该项目已建立上海电力应急物资信息系统, 覆盖应急物资设备信息 (包括专用应急物资、库存物资、备用仓库物资等) , 及时地掌握现有应急物资的类型、数量、存放位置等关键物资信息, 为应急物资信息及时查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 落实信息系统实用化考核要求, 专人使用、维护应急物资信息系统, 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在应急物资信息系统的工作管理模块中, 还包括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在应急时刻, 可在应急物资信息平台上随时查看相关预案和管理办法, 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平稳地进行。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第8篇

(一) 事故发生的随机性

影响道路运输事故的因素错综复杂, 驾驶员违规驾驶、车辆技术状况、路况条件、天气状况、驾驶员心理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道路运输突发事件之所以难以事先预防, 是因为事件发生是不可预测的, 很多是瞬间发生, 可供驾驶员防范的时间非常短, 具有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征。据统计, 2010—2014年五年间, 扬州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中, 由于人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二成, 由于车辆技术状况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到一成, 由于路况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五成, 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二成。从事故调查结果来看, 未发生因当事人主观愿意发生的交通事故, 充分表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难以主观判断和预测。2014年扬州市7家专业客运企业和50家危险品运输企业的事故发生率不足0.01%, 像2008年初因大雪引发的道路运输突发事件更是五十年不遇, 说明道路运输事故属于小概率事件。

(二) 灾害影响的扩散性

随着我国道路网络体系的建立, 任何小的路段都成为道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一旦节点出现堵塞, 将影响到大系统的运行。道路运输突发事故的发生, 其危害后果具有传导性和扩散性, 引发交通拥挤和次生事故, 最终可能导致公路运输系统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例如, 2009年6月, 宁通公路江都路段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 导致高速公路封闭, 上万辆车堵塞, 堵塞时间长达5小时。堵塞时间较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危险品泄漏的救援比较复杂, 需要参与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车辆比普通交通事故多得多, 救援的步奏更加繁琐, 二是驾驶员对长时间的等待容易失去耐心, 一些驾驶员不听从交通指挥, 将车辆开入应急车道, 引发跟随效应, 致使应急车道发生堵塞, 影响救援的效率。城市内靠近汽车客运站的道路如果发生堵塞, 将使得站内的班车延误或者停班, 容易发生大量旅客滞留, 直接影响到客运站的正常运转。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如果发生在封闭的环境中, 可能会使事故的影响急剧扩散, 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例如, “3·1”山西特大事故, 由于发生在隧道内, 很多人员来不及逃跑就窒息晕倒在隧道里, 最终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伤和42辆车烧毁, 直接经济损失8 197万元。

(三) 救援要求的迅捷性

由于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影响的扩散性以及三级以上突发事件潜在的巨大破坏性,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必须在事件发生后要立即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 第一时间启动预警程序, 上报相关情况, 控制事态发展, 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为了能够快速地响应应急应急处置命令,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并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细化, 制定专项子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事件的类别、救援地的路网情况以及对救援物资的需求量等属性进行应急指挥决策, 以便准确地预测应急交通需求, 快速地选择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制定临时的应急组织方案。

二、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应急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

2007年, 我国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 是应急保障走向法制化的标志。《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 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尽管《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构架我国应急保障体系的框架性法典, 但道路运输行业却一直没有出台与《突发事件应对法》配套的法规和操作性文件。在道路运输行业的最高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 没有对道路运输突发事件进行相关的规定, 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了响应《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要求, 一般是自行制定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申请在政府的网站上予以公布。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只能过分强调应急预案的作用, 然而众多的应急预案也只是在越俎代庖地扮演着法制法规的角色, 当突发事件真的发生时, 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 无法为突发事件的决策者提供足够的权力依据。

(二) 行业管理部门难以调动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倡导政府主导、交通为主、部门配合的反应模式。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 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这种模式虽然增强了交通部门责任感和紧迫感, 有利于举全行业之力迅速调度救援物资, 但由于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 无法将责任分解到相关平行部门, 难以形成全民一心共渡难关的局面。以2008年雪灾为例, 大雪第一天, 交通运输部门就迅速反应, 启动应急预案, 按照预案预设程序大力号召市区各单位和社会力量上路扫雪, 但由于交通部门只是行业管理部门, 无法调动公安、财政、卫生、通讯和宣传等部门资源, 也难以整合足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影响了救援的效率。

(三) 应急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应急救援功能单一。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别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 这些队伍局限于各自专业领域, 只能应对较为单一的灾害事故, 通用性差。二是缺乏联动机制。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 尤其是涉及多种灾害事故同时发生时, 仅依靠单一部门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应对。应急救援队伍如何联动, 联动后指挥体系的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职责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应急救援队伍彼此在人事管理上互不隶属, 联动响应乏力, 不能有效实现联动应急, 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三是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道路危险品运输车型包括栏板车、箱式货车、罐车、挂车等多种类型, 目前采用的教材缺乏专门关于罐车使用操作、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内容, 罐车的构造决定了其区别于他种类危险品车辆, 事故救援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果将其他车辆的事故救援方法套用在罐车上, 就会影响救援的效果。四是应急演练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目前道路运输行业开展的危险品运输应急演练一般以开放式的场所为模拟环境, 缺乏全面环境的演练, 驾驶员和押运人员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发生安全事故时, 经常不知所措。

三、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保障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客观上要求权力的相对集中, 适宜采取“中央集权制”, 即在政府设立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指挥机构, 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道路运输应急管理系统作为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应当服从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 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 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 其他相关运输企业提供辅助性服务, 各自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系统运行要做到“四统一”: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协调。在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强对行业和社会群众的应急宣传教育, 营造“人人懂应急、人人愿意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建立规范有序、权责明确、奖惩分明的应急法规体制

法律是人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根本性指导意见, 具有强制性、确定性和普遍性。国家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框架下, 出台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操作性文件。建议交通运输部在修订《道路运输条例》时, 增加道路运输应急管理内容, 通过立法手段赋予运输管理部门充分的应急反应、应急征用、应急调度权力, 为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等方面在应急状态下提供权变性选择空间, 规定豁免决策者法律责任的条件和方式, 减轻应急保障组织者的决策指挥、物资征用、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压力。

(三) 建立资源共享、紧密衔接、沟通协作的应急指挥机制

建议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打破目前各自信息平台互不连通的局面, 在不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 专门设立数据交换渠道, 实现重点数据的资源共享。要强化日常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逐步建立综合运输应急协调机制, 交通、交警、消防、城管、宣传等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要建立紧急情况下的沟通机制, 明确组织机构和联系方式, 简化办事流程, 方便紧急情况下特事特办, 为救援争取时间。

(四) 建立科学合理、方式多样、全面高效的应急教育机制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加强驾驶员、押运员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和录用、淘汰机制, 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安全培训不合格和安全记录不良的人员驾驶危险货物机动车辆。深化典型案例教育, 把事故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培训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入各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 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应急意识、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 要发动媒体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公益宣传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 不断提高全民事故防范意识和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文件.关于加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厅运征[2009]1号) [Z].2009.

[2]陶存新.危险品运输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应急保障体系 第9篇

1 军民融合共享资源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双方皆有自己的测绘系统, 树立军地双方一盘棋的思想, 共享地理信息测绘成果, 能大大降低重复作业的劳动强度, 提高测绘成果的现势性, 最大限度挖掘测绘资源潜力, 提升可操作性, 最大效能的发挥效率。

2 建立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的核心思路

应急测绘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因素。因此需要具备快速反应的机制与能力:

(1) 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自然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迅速, 难以预测, 因此应急测绘保障系统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能在第一时间从数据库内调出事发区域内的各类地图与数据, 对交通能力, 周边应急能力、测绘资源等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分析, 得出多套应急测绘辅助方案。为救援提供数据基础。

(2) 能够掌握全局:只有应急部门在最短的时间能得到灾害现场的全部状态, 才能更加有效并且快速的处理地质灾害。因此应急测绘指挥系统需要具有快速调配的能力, 能够保证多个设备安全进入工作岗位, 获得现场的视频、声音与图片等视觉资料和三维影像和三围光点云数据等数据资料, 并能在现场对此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使其能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形象的展示, 保证指挥部门能够掌握灾区的即时情况, 无法处理的也能及时上传信息处理部门进行有限快速处理, 保证为相关部门提供灾区最为全面的数据。

(3) 对资料进行快速分析:工作仪器在拍摄和监测到多种资源后, 具有快速处理的能力, 能对受灾范围、受灾影响人口, 基础设施毁坏程度, 交通毁坏程度, 房屋损坏程度等进行分析与上传, 为灾害评估, 救援方案设计, 灾后重建等多个项目提供数据资料的保障。

(4) 快速提供救援解决方案。当灾情发生后, 有关部门紧急建立救灾小组和救灾部门, 派出救灾小组和无人机, 救灾部门通过在数据库对灾区数据资料进行调取, 结合最新的卫星灾区图样进行分析, 制定救援战略。在救灾小组进入灾区后, 对灾区进行精细扫描, 返回给救灾部门, 救灾部门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战略调整, 因此只有快速获得信息, 才能更快的制定应急方案, 才能挽救尽可能更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3 应急测绘保障系统组成与建立

3.1 应急测绘系统针对的目标决定系统要求反应迅速、分工明确

如与后防部门进行互动, 则需要:摄影观测→观测设备采集数据并发射信息→基站或其他接收设备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并存储→反馈指挥, 如果是现场指挥则为摄影观测→采集数据并处理信息→应急影像资料输出→反馈指挥并将数据上传或暂时保存, 整套体系反应迅速, 囊括周全。当突发状况产生时, 首先由卫星、无人机通过观测, 确认影响范围并上传影像资料, 与过去的测绘资料存档进行比较, 后方指挥部制定救援战略。派出救援小组进入事故影响区域, 进行现场测绘, 摸清具体情况, 为前方群众提供紧急医疗救助, 为后方部门制定救援战略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

3.2 应急测绘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要求分工明确集成度高, 以保证应急测绘的可用性

(1) 航空摄影。对于灾后救援, 首先需要得知灾区的环境变化情况。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 可以获得有效分辨率在0.2米以内的灾区航空图像, 保证救灾团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人员和环境情况, 保证了抢险救灾团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动, 对灾区进行行之有效的救援活动。而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则可以制作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航空影像地图。为救灾的整体布局规划、灾情评估与重建等诸多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资料。通过这两者对灾区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能够判断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高危地段。再通过激光扫描测量技术, 对高位地段进行细致而综合的排查。为交通抢通, 保证物资输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通过使用卫星通讯、卫星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进行大范围测量, 然后使用地面移动测量, 地理信息获取, 得到局部区域内的精准测量。再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计算, 由此可以除自然灾害以外的事故灾难、卫生事件、社区安全事件等大范围的公共事件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测绘, 为应急部门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飞行器对目的区域进行大范围侦测, 由于飞行器不易受到干扰, 且速度较快, 能够保证侦测的速度和效率, 是整个应急测绘的眼睛。航空摄影的主要方式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无人机与卫星分工各有不同, 无人机的由于其体积小、成本低、无需机场、维护方便、飞行高度低分辨率高, 并且可同时使用多架无人机对目的地进行快速扫描, 可以对距离无人机较近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则是针对较大范围内区域的高分辨率的需求进行设计的技术。由于使用无基站与无像控点技术, 完全能够适应灾区的恶劣条件且分辨率高, 可以在三天时间内制作出有效分辨率为20厘米, 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内的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 而卫星测绘图像, 由于其距离较远, 精度较低, 对于局部救援可用性不高, 只在缺乏高分辨率测绘数据时才作为首要选择。卫星由于其快速稳定且长时间的监控, 能够对灾害进行预测, 同时对整体进行规划, 是整个应急保障的基础, 使救灾部门在战略上进行有效的布局。

(2) 数据采集, 主要用于较小范围内的精确测绘, 掌握现场的详细资料。外业数据的采集:移动测量系统使用全景相机获取实景、全景影像与视频, 通过激光扫描仪对距离、角度进行测量, 提取其中信息, 获得三维影像和三围光点云数据, 再通过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和配合, 获取现场的第一手精细化数据。内业修测则是已测量过的现场因二次灾害产生了地质变化, 可利用该区域的原数据与现有测绘数据进行比对和更新, 实现数字线划地图的实时更新。

(3) 数据资料的系统管理。该系统的任务是通过数据库技术将将平时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常规测绘数据, 各级控制点数据, 多比例4D产品数据以及专题数据的测绘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存储和管理。同时数据网络化, 具备更新能力, 保证各级应急单位在各个时间都能获得最新的灾区数据。

(4) 数据影像资料的输出。在应急车移动站内, 通过快速打印出所需的测绘图, 方便现场指挥使用。成为应急影像资料输出。而如果需要与后方指挥部进行沟通, 则需要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由于灾区基础设施基本瘫痪, 因此数据远程传输系统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传输, 实现现场应急数据的上传, 与远程指挥中心的视频语音通讯。

(5) 后勤保障。意义是保障应急测绘系统在工作区域内的正常运作。由于情况未知且多为恶劣情况, 因此通过对车辆进行特殊改装, 保证其在无外界能源补给的情况下, 满足现场仪器的正常且不间断的工作, 对急救人员进行食物于水的供给以及对医疗物资, 满足突发情况的应对。

4 结束语

应急测绘保障系统是对灾区人民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就在体系, 对人民的保证, 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考量, 将损失降到最小。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 每年都有数量较多、种类繁杂的自然灾害发生, 近几年由于世界气候环境变化, 导致灾害的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应急测绘由于能够准确得到灾情险情的重要情报, 使应急部门能够准确而快速的进行应对与救援, 因此显的非常重要。文章探讨了如何建立起应急测绘的保障体系,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方法, 仅供参考。

应急保障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应急决策;应急决策制度化;事后追认;责任豁免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79-04

The system positioning and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ZHANG Liang

(School of Law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ue to its important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strained relations from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formal legitimacy, we should make a more specific systemic positioning for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leg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vided, mainly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for special authorization, the mechanism for altering procedure,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of the decision maker.

Key word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应急决策,又被称为危机决策,其虽然也属于公共决策范畴,但与平常状态下的程序化决策不同,指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条件下迅速以非常规手段完成对危机的处置。可以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决策与平常状态下程序化常规决策在决策目标、条件以及程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而从目前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看,包括作为我国应急基本法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却并未对危机决策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对此,为了使应急决策过程更加规范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制度定位并从法律层面建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决策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特殊形态,涉及对公共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事务管理,其任务在于公共危机产生后将损失和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并尽可能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基于危机带来的严重威胁与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管理方式和方法应当随着公共危机的变化而改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直接对危机利益相关者产生较大的公共性影响;第三,较易受制于客观时空条件及决策者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危机作出关键决策”[1]。换言之,形成及时有效的应急决策就成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置的关键环节。

毋庸置疑,危机处置的紧迫性使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处于核心位置,同时,从公共危机管理的结构要求来看,应急决策也应当在其中居于统帅地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的组织化是其根本性结构特征,以应急决策为核心才能使外部信息、决策主体和决策对象等诸要素加以整合,由此形成统一、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将通过应急决策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其所彰显的作用必然与其他环节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应急决策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迅速确立核心管理目标。与常规决策不同,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必须尽快控制危机的蔓延,最大化地减少所受损失,因而无法同时平衡多种公共管理目标,需要舍弃相对次要的目标而确立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安全和财产的核心目标,保证危机管理的正确方向。第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决策者对于危机的处置往往只有较短的准备时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收集、分析、运用和传播相关信息并作出应急决策,通过应急决策的实施迅速推动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过程,由此使处置危机的紧急措施得以较快落实,从而实现危机管理对效率价值的追求。第三,保证应急资源与决策行为的有效整合。由于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危机的蔓延,决策者通常需要动用较大数量的各类应急资源,而通过灵活快速的应急决策实施机制,能够使应急资源迅速到位来保证决策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完成应急资源和决策行为的整合并实现政令统一。

二、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定位

鉴于应急决策的上述地位和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性规定,将极有可能导致以下两类不合权限行为的产生。首先,会导致一系列实体越权行为的出现。在公共危机产生后,在应急处置一线的机构或者人员往往需要根据事态的变化直接进行决断和处理,如此就能抓住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但是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应急处置措施应当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采取,那么,下级政府机关或个人做出决策往往需要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保留的纵向控制模式往往会延误对危机的处置,下级机关出于对结果的考量,极易摆脱上级机关的控制作出应急决策,进而导致一系列越权行为的出现。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系列越权行为极有可能在决策主体不了解自身应急处置权限的情形下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构成双重侵害,一旦应急决策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危机就有恶化的可能。其次,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程序规制而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行为。由于应急决策的做出和实施往往有着较高的效率追求,因而决策行为极易成为非程序化的行为。不过,从目前对大多政府行政行为的制度要求来看,其不仅需要由具有法定权限的机关作出,还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讨论程序以及公开听证的程序。而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应急决策和处置行为往往会僭越法定的程序性要求,尤其在危机经过处置之后仍然难以被有效控制的情形下,这些行为通常会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违法行为。由此可以认为,应急决策为了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需求不仅会背离形式合法性的要求,同时基于决策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乃至有害性往往也会削弱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那么,针对应急决策的制度化设计就成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

在明确应急决策制度构建必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对应急决策进行更为具体的制度定位。在笔者看来,这一定位应当从理念和实施层面入手:前者涉及应急决策制度化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后者则涉及如何保证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从应急决策制度定位所要遵循的理念来看,其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危机管理与常态化下的社会管理不同:后者针对日常相对平稳的社会经济秩序,规则的适用主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个案正义,并侧重从微观考察实施效果;但是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秩序相对已经缺失的环境下展开的,且面对的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2],在此种情况下,危机管理的首要价值目标必然是社会秩序整体的稳定性,对个案中的权利保障以及限制权力滥用就成为次要的价值追求。不难认为,与个人权利保障相比,秩序维护应当是应急决策制度更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应急决策制度的理念定位虽然以秩序的维护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人权的保障。确切来讲,公共危机中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是立足于基本的人权保障而非充分的保障,因而存在人权克减的情形,不过这为应急决策的制度化提供了弹性空间,有利于使危机状态尽快恢复为正常社会秩序。当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后,人权保障则重新获得价值目标上的优位性。

基于秩序维护成为应急决策制度的主要价值理念,那么从实施层面来看,应急决策制度化的目标无疑就是通过各种应对方法和策略的顺利施 行来恢复社会秩序的常态化。但是,常态制度下有关决策权限和程序等问题的规定只限于正常社会秩序的管理,并不符合应急决策的目标理念,所以,以秩序维护这一价值理念为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应急决策的作用,应急决策制度化需要在操作层面创造弹性化的法制空间。换言之,应急决策需要一种弹性的法律制度,这就是其实施层面的基本定位。

作为应急决策弹性化的法律制度安排,法律规范不应侧重于应急决策方法和技术的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毕竟应急决策的实施“有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同时要求决策者“在实施中使原方案有一个随机调适的过程”[3]。如此一来,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出发点应当是在法律规范中为危机状态下的决策行为提供相对确定的行为模式,而且法律规范就其行为模式的指引应当通过指导性规定加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法律规范对应急决策行为的评价标准就以间接评价为主,这样的弹性制度标准无疑意味着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并不是事前得到规范的认可,所以,法律的间接评价也意味着需要一套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评价及保障机制。

三、实现应急决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

在应急决策制度弹性化之要求下,应急决策行为溢出现行法律体制之外的情形不可避免,这不仅使法律需要对决策行为的合法性给予确认,还必须为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根据行政法中的“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要求,行政主体“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由此“恢复和维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4]。为了更好地实现应急决策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协调和统一,需要构建如下法律制度对应急决策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确立适用于决策实施的特殊授权机制

从行政法学的“授权明确性原则”来看,被授权的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授权的目的与范围行使权力,而且权力不得随意转授予他人。这一主要适用于常态社会秩序的法律原则难以在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危机决策实施中发挥作用,因而相关法律必须确立区别于授权明确性原则的特殊授权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的应急法律规范数量较少,如果只依赖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对应急决策的实施进行特别授权,显然既不充分也不现实。应急决策的实施需要通过不同位阶法律规范确立的授权机制来保障其具有的合法性,同时除了法律的直接授权之外,更应以间接授权的模式为主。

法律的直接授权应当在相关应急法律规范中只对授权的目的或目标作出较为明确的授权,至于授权的具体范围,往往以原则性的内容为主,由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下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等方面的权变性选择提供必要空间”[5]。就被授权的机关而言,则可以根据直接授权模式中宽泛原则化的内容,更为灵活地对应急决策加以实施。

法律的间接授权一般建立在法律的直接授权基础之上。即法律首先作出概括性授权,然后要求被授权机关根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和危险程度,颁布应急预案或进行紧急立法,于是形成间接授权。在通过应急预案的间接授权模式之下,无须再经过其他合法性授权,决策机关就能够作出应急决策行为。而通过法律直接授权的行政机关享有紧急立法权,实际上也表明一种有限度的权力转授方式,其他相关机关便可依照针对性极强的紧急立法内容来实施应急决策,由此实现法律间接授权的目的和要求。

(二)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

为了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决策机关在作出和实施应急决策时并非总是能够遵循常态秩序下某些事前的法定程序之规定,导致该决策行为无法满足合法性的要求。对此,适用于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一些行政程序就有必要进行省略或者缩减,亦可将事前程序转化为事后的补办程序。以国外立法为例,按照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因为紧急情况或者公共利益需要立即作出决定的,听证可以省除;听证如果有悖于强制性公共利益时,也不予以举行[6]。无疑,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的要求都需要法律对程序的缩减和补办机制展开建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的直接出发点是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高效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决策机关由此享有了更为强大的自由裁量权,并凭借非程序化的以及直觉、判断进行决策。可以认为,这一以效率为主的制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进而出现“以极大的,甚至不必要的牺牲公民权益作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代价的情况”[7]。因此,在对这一机制进行设计时,还是需要适当发挥程序自身所具有的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同时在遵守比例原则的前提下,即必须在应急决策的运用与公共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相适应的基础上来对决策程序的法律框架进行设定。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应急决策出现可作多元选择的情形,就程序的缩减和补办而言,应当以相对人利益受损最小的应急决策为目标来进行制度架构。

(三)引入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机制

即使应急法律制度已经确立了程序缩减等一系列权宜机制,仍然存在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在追求实质正当性的基础上难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之情形。因此,只有通过法律上对这些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才能使其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事实上,对于事后的“追认机制”,一直是行政法上为了弥合一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裂痕而适度溯及既往的重要手段,在应急法律制度中引入这一机制,表明“在非常规的应急事件发生后,后续立法在必要范围内适用于立法前的非常规处置行为”[8]。具体而言,针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追认机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限定追认主体的范围。作为对违法越权行为进行追认的有权行政主体,应当是具有相应决策和处置权力的更高级别的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其次,确定追认的启动方式。就追认启动而言,应当经由实施应急决策时违反实体权限或者程序要求的行政机关主动提出。第三,明确追认结果的形成机制。如何形成最终的追认结果,将由追认主体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结合公共危机的客观情况和应急决策机关的管理能力,综合进行考量并作出判断。

(四)建立决策者的责任豁免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无疑是核心决策者,而法律责任的落实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制度要求。这一责任主要可以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责任;二是调动其他社会主体来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9]。如果决策者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且违反上述责任要求,往往就会根据法律启动行政问责机制或者公务人员处分机制。然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倘若立法对于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过多的规定,就会使决策者更多地顾及自身利益而在危机管理中不履行积极的作为义务,并且考虑如何推卸或者规避法律所设定的决策职责,这就无法实现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进行有效控制这一目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为了鼓励决策者积极主动地采取必要的应急决策和处置措施,同时又在最终无法避免决策所致的严重后果的情形下,应当通过法律对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豁免的规定。通过借鉴国外的的立法例,对于我国所要建立的决策者责任豁免机制而言,其适用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决策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与审慎义务,而应急决策一旦最终被证明存在错误并造成了私人或集体利益的损失,法律则应当要求国家而不是特定的决策者个人来承担责任。

Christen C T. The restructuring and reengineering of AT&T: Analysis of a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us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5,31(2):242.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

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78.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的行政法治现实课题[J].法学家,2003(4):121.

林鸿潮,詹承豫.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法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64.

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1.

戚建刚,杨小敏.北京城市应急机制法制化的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陈无风.应急行政的合法性难题及其缓解[J].浙江学刊,2014(3):136.

霍增辉.行政应急责任体系化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例[J]. 求是学刊,2009(5):83.

应急保障体系 第11篇

应根据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特征,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设计和完善有关高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安全保护和安全救护体系,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 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落实安全和急救措施, 以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 降低事故损失, 减少伤亡事故。

一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应急预案的内容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界定标准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 是指在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时突然发生的运动损伤、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灾难事件。

运动损伤。在冰雪体育教学活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功能上的紊乱, 称为运动损伤。

意外伤害。是指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突发事件:雪暴、地震、风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它分为非致命损伤和意外死亡。

公共卫生。是指重大的传染性疾病、突发性疫情、群体性食物中毒等。

社会安全。是指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突发事件:火灾、交通事故、建筑质量等, 以及重大治安案件和其他事件。

(二) 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1决策指挥和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 由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基地所在地点的“单位法人负总责”, 统一领导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行使决策指挥职能, 并对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和指导。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其主要职责是应对突发事件,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备灾救灾工作;负责与应对突发事件相关职能部门联系, 指导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管理事务;协调有关科室掌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负责收集和传递突发事件基础信息, 掌握危险源、危险场所和地点、危险人物等基础信息, 建立应急管理信息运转流程, 及时掌握和统计、分析信息, 为领导提供突发事件管理的决策依据。

3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技术指导小组。

其主要职责是应对突发事件, 实施相应的救援行动;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分析,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和应急计划;突发事件发生后, 视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 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增加与本类型突发事件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力量, 是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主要行动力量。

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监督组。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监察和督办工作, 落实责任制情况, 调查处理有关责任事件和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等问题;承担本系统安全管理监察职能, 负责应对突发事件人、财、物的储备、调动、协调与保障;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宣传和新闻单位接待工作, 包括防灾救灾宣传、组织志愿者队伍等事宜;确定依法应对紧急事态的法治原则, 解决突发事件处置中法律纠纷等问题。

(三)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教学与训练基地所在省市教育职能部门、各类各级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立即行使核心领导、指挥协调职责, 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行使突发事件协调和救助职能, 包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灾害分析, 给领导做科学决策的依据;协调公安、消防、交通、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安全生产及紧急抢险部门, 实施紧急救助联合行动;协调突发事件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媒体报道和宣传工作等。

应急指挥中心作为指挥中枢, 设立24小时联系电话。应急状态期间, 各单位必须保证通讯网络24小时畅通。加强对上下信息沟通, 做好实施双向协调调度工作, 保证下情上达, 并使上级政决得以贯彻执行, 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状态期间, 凡是参于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 对教学训练基地的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 应当予以配合。

二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安全救护的原则与保障

(一) 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安全救护的原则

诊断抢救应及时准确, 情况通报应全面到位, 事故报告应认真核实, 是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突发事件安全救护的三大原则。要特别强调的是现场处理的准确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抢救效果、责任认定和赔偿调解。所以一些国家的《学校法》规定, 一旦遇到学生受伤事件, 学校首先要将受伤者尽快送到医院抢救治疗, 这对于远离城市和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和抢救能力的冬季滑雪教学与训练基地更为重要。

(二) 高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安全保障

积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减少伤害的主动预防保障策略和措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设计和完善有关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突发事件安全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训练, 以抗拒风险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同时, 组织者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直接商定参加普通意外伤害保险或特种意外伤害保险事宜, 从而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获得较大的风险保障。

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防护、救护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 学生在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遭遇到突发事件时, 缺乏应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往往是束手无策, 可能会导致同一类型的伤害事故有不同的急救结果。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安全知识、防护知识、救护技能和急救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高山滑雪或高难度花样滑冰的教学与训练, 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 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学生, 更需认真检查, 如有不适宜的情况, 则应停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高山滑雪教学与训练中, 可安排有经验、有责任感的学生协助, 整个队伍不可拉得太长或分散, 应经常保持前后呼应联系的状态, 要约定一些联络信号。三是安排有责任感、对活动计划十分了解、有经验的人担任留守和急救人员,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 以切实保障受伤或患病的学生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 减少伤害与疾病对学生造成的危害, 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突发事件的物质保障。在学校组织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作为组织实施者应有考虑周详的安全措施, 作好缜密完整的训练计划和充分的物质准备。有关应急预案一旦启动, 必须确保各种信息渠道通畅;急救物资特别是医疗救护物资要及时到位;提供一定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落实安全和急救措施, 以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 降低事故损失, 减少伤亡事故, 以保证应急预案的实施和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遵循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工作等有关法律法规, 根据学生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的特征,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重视和加强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应急预案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切实保障受伤或患病的学生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 减少伤害与疾病对学生造成的危害, 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和措施, 提高学生健康生活安全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类各级学校必须高度关注髙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风险系数”, 在政府统一领导、教育和卫生部门主管、学校和社区多方协作, 充分发挥各方力量, 有效时间社会资源, 建构一种有利于髙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安全保障框架, 促进学生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益和未来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遇到安全问题时, 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并备好安全措施, 这样很有可能会转危为安。否则, 把时间用于无谓的害怕和恐惧上, 可能会带来本不应有的灾难。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 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信息分布广、信息读取速度快、资源共享等特点, 积极开展学生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安全教育, 并进行自救互救技能的实践教学, 把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通过网络传播, 让更多人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 以提高学生在冰雪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遭遇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与急救能力。

参考文献

[1]孔昭君.通过预案促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3-7.

[2]董晨.依靠科学管理完善应急体系——专家谈建立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和学校应急预案编制[N].中国教育报, 2006-01-19.

[3]曹士云, 白莉, 姜丽.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应急预案和安全救护体系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296-299.

上一篇:图谱管理下一篇:辽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