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2024-07-22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精选12篇)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1篇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现实需要,有些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相对不利的。

(1)高校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有些学校以及院系的领导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管理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制定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教学档案管理过于随意和孤立,其综合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且有很多兼职人员,导致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偏低。

(2)教职工的档案意识薄弱。很多高校教职工的档案法制意识薄弱,很少会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教学档案的科学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教职工多是收集和整理与自己教学工作联系紧密的档案,而且在向档案室递交教学档案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容易造成教学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无法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供更多的帮助。

(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积极参与, 也需要执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尤其是在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归档以及利用都需要更加严格,实施标准化、 科学化的管理。但是由于有些学校的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学校的专业培训工作不到位,甚至有些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仓促上岗,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等都不是很熟悉,档案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疏漏,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效性。

(4)教学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在评估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在归档范围上不够明确,归档方法不够科学,存在很多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如学生的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等教学资料,在归档时都没有任课教师的批改痕迹。 同时,很多高校在平时不重视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再利用,多是将教学档案“束之高阁”,导致其教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服务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二、优化教学档案管理,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效措施

(1)提高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就必须对教学档案管理给予更高的重视。一方面,高校领导要在明确教学档案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统一全校相关人员的档案管理思想,加快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高校领导的统筹协调下,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长期的自评自建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档案管理意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明确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分类、方法等,让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做到教学档案管理的及时、准确、全面和规范。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专业水准。教学档案人员应当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现代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高校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并且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有步骤、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丰富专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4)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需要走上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化之路。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对教学档案的归类、整理、鉴定等工作,避免档案管理杂乱无章、查询不便,为日后教学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便于及时、快捷、方便调取相关档案信息, 提高教学档案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更是大势所趋。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心得体会 第2篇

财政经济系

易江华

为迎接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目前,我院上下正如火似荼地开展学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文件的活动。学院领导多次在“迎评促建”会上强调评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我仔细解读文件内容,深入体会文件精神,力争学深、学懂、学透,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学院“迎评促建、创新发展”的大局上来,以自己认真严谨、扎实细致的实际工作表现来为学院做贡献。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国家依据教育法规,建立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其评估结果对受评院校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影响。评估既是一项学院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也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学院凝聚力工程。

(一)评估是关系学院生存发展的大事。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单位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高职院校近1200所,在校生规模1000多万人。学校这么多,难免参差不齐、良莠不分。为此,国家专门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这把标尺来衡量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水平。因此,我院如果能顺利通过评估,就为我院打下了稳定办学、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否则,就会面对直接的生存发展危机。

(二)评估是检验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尺。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院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划,办学满五年的高职院校必须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通过评估,才能检验出我院是否是一所各方面都合格的高职院校,是否符合省委省政府办学初衷,有条件有能力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撑。因此,这次评估既是对我院办学资质的大测评,也是对五年办学成就的大检阅。

(三)评估是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机遇。国家制定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说明评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院建院时间不长,办学底子较薄,各方面条件还需要继续完善,必须牢牢抓住评估这一重大机遇,用评估来促进我院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全面提升和完善。

二、评估和个人的关系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和54项重点考察内容,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可见,“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学院评估与个人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评估为个人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机遇、发展壮大的平台。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都是学院整体工作的一个环节、一个流程,一个方面,都会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通过评估,对照指标,查漏补缺,个人完全可以实现工作上的自我增值。因此,评估是教职员工发展成长的良机,每个人都能在评估中获得考验、得到锻炼、取得提高。

(二)个人的工作表现会深刻影响到评估的结果。每位个体的工作好,则整体的工作好;任一个体的工作出现偏差,则整体工作会受到负面影响。同时,评估的结果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个人与学院就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存亡的共同体。因此,作为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务必全力以赴、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为学院的评估工作尽职尽责,做出贡献。

三、个人的职责与义务

我作为学院的一分子,面对任务繁重、千头万绪的评估工作,更要深刻认识到评估的重要意义、学院评估与个人工作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身体力行,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完成好学院和领导交给的任务。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好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评估工作的各类文件,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里面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要吃准、摸透。要深刻认识到评估是既评教学,又评管理;既评学院,又评个人;既评整体工作,又评团队精神。要牢固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辱的主人翁意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紧迫感,学院兴衰、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评估保证水平 第3篇

教材评估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教材评估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情况的检查和验收。教材评估是检验发现教材建设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遵照教学方案设定的重要后续环节。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有计划地使用对于发展完善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评估有两年阶段性检查和四年总结性整改。

教材评估是实现教学大纲要求的校正尺。教材建设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根本宗旨是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手段是各种作品的训练学习。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大纲的要求,需要通过教材评估来进行检验。教材评估是衡量教材建设的准绳,是对民族声乐教学过程的具体检验。通过评估,总结教材建设中的经验,发现教材中的不足,分析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教材建设不断修正方向,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民族声乐的教材、教学发展提高起到调整、督导和促进的作用。

教材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无限动力。教材建设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充实、更新和提升,督促教材建设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步、与教学同步、与创作同步、与演唱实践同步。由于教材评估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促进作用的特点,教材建设将在教材评估这一环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结语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材建设和提高教材建设的水平,我们要不遗余力、全身心的在教学、演唱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编撰出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国人审美情趣、引领大众艺术审美趣味、符合民族声乐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具有训练价值和中国歌唱气派的高规格的教材。达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大发展之目的。

(完)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4篇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建立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评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通过评估, 引导学校准确定位,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努力办出特色,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评估的过程来看, 评估专家除了实地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之外, 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系统地审阅学院各项工作形成的档案材料。通过审阅原始档案资料, 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过程, 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评估的结论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圾, 直接影响到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接受评估的院校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 一般都把它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此评估工作必将对学校教学改革、事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对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 促进学校档案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校档案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档案材料在评估工作中的作用

民办高校建校时一般都较短, 大多都经历了初创和发展阶段时期的艰难, 在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大量的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民办高校过去工作整体面貌的载体, 是不能再生的信息资源, 它们具有作为证据和认识历史的原始资料的价值。

为了保证学院评估工作的客观真实, 在评估时就必须充分依据学校的馆藏档案。任何一个接受评估的高校, 都要以馆藏档案资料为基础, 根据评估的要求对档案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工和整理, 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陈列在一起, 使之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缩影, 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学院人才养培工作情况提供专家查阅, 档案不仅将学校过去所做的各项工作全面、系统而准确地再现在评估汇报材料中, 为评估赢得了时间, 有效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使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把学校以往工作的闪光点一个个生动地展现在专家组面前, 有力地证明学校各项工作汇报的真实性、客观性, 充分发挥了档案在学院评估工作中的重要的凭证作用。

三、评估使民办高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凸现

(一) 民办高校档案材料流失现象严重。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尝试, 在其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是民办管院校, 人员编制紧张, 尤其是管理人员更少, 师生员工档案意识的淡薄, 轻视了民办高校自身形成的文件, 使大量反映学校办学历史轨迹的文件材料都散落在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具体的操作人员手中, 没有及时收集、归档, 加上人员流动频繁, 导致文件材料的流失。管理部门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在形成阶段的建设重视不够, 没有从源头抓起, 以致出现档案材料积压、收集不全等问题。另外, 在收集整理评估工作所需材料的过程中, 发现许多工作虽然做了甚至做得很好, 但因为没有形成文字材料或没有注意收集归档, 致使最后无证可查。为通过评估, 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新整理补充材料, 造成很被动的局面, 给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甚至损失, 对维护评估工作的严肃性也带来影响。其次, 电子文件归档不及时、收集不齐全。有些即使归到档案部门, 但因时间关系未能及时整理, 致使很多电子文档找不到或查找困难。

(二) 文秘工作不严谨公文处理不规范。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文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档案工作的质量。民办高校建校初期, 文秘工作不严谨, 比如有些公文的格式不够规范, 公文字号使用不准确, 公文种类使用不当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公文文字表达不清楚、用词不确切;有些公文处理不够及时, 影响了公文的效用等等。

(三) 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

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很好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 对评估指标学习领会还不够, 与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因此对各部门所需的评估材料没能及时准备, 没有掌握档案利用的规律, 基本上处于有求才应的状态, 因此在查找中花费了不少时间, 做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四、以评估为契机, 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

(一) 健全档案门类, 积极整合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

民办高校档案部门要结合评估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校各门类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 把学校不同时期形成的、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各门类文件材料收集齐全。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一般实行学校档案“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实行“部门收集, 综合档案室整理、归档”的档案工作体制, 难以推行“部门立卷”的制度, 享受不了公办院校“部门立卷”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民办高校各部门应把本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作为部门职能之一, 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纳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范围, 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特别要注重教学、基建、仪器和设备等档案门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因为它们是学校后期工程建设、改造、维修、养护必不可少大的档案材料, 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其次, 档案部门要把承载“高校记忆”的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档案资源都要收集、归档:一, 照片、录像等声像档案材料。声像档案以其特有的直观、生动的特征, 原始形象地记录了高校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活动, 在高校举办的各种专题展览、制作的重要的专题、编印画册和对外宣传工作中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都可起到纸质档案无法替代的宣传效果。二, 奖状、奖品、印章等实物档案:高校在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都获得过教学、科研成果奖、管理奖等各种奖项, 这些荣誉的将状、证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还有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礼品、字画、印章等, 各学校都应当要集中统一归档保管, 以丰富档案馆藏。更有效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 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服务。

(二) 适应学校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 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馆藏档案数据库, 提高计算机对档案信息采集、著录、检索、传输、服务的工作力度, 以及充分利用校园网环境, 将档案管理系统同办公自动化管理融为一体, 以实现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自动化、服务远程化, 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和服务的效能。民办院校档案工作虽起步晚, 但多数已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 趁着目前馆藏量还不是很多, 应实现档案信息输入、排序、检索、打印自动化及信息利用快捷化, 并逐步完成档案管理系统单机版到网络版的升级。通过建立开放式的档案资源数据库,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网上汇编资料的传送,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使利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档案信息。

另外, 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动态及学校各层次的档案信息需求, 尤其是评估工作的需求, 及时做好档案利用的预测、调研, 寻求最佳结合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编研工作。民办院校可从一次编研工作做起, 大胆地干, 要勇于创新。档案部门平时所作的《学校情况简介》、《学校大事记》、《学校基础数据汇编》、《重要文件汇编》等编研成果。在学校接受评估时, 我们只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新要求, 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补充、调整, 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 就能很又好又快地编制出符合评估要求的评估材料, 如《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学校简介及组织沿革》、学校各类基础数据《汇编》等, 这些编研成果在平时可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在评估时可作为评估材料提供专家审阅。

五、结语

评估工作实际上是对学校档案工作的一次检阅,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化, 确保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开发利用制度的实施和推动档案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理顺有关职能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与档案管理统一起来, 以不断促进档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2012年正值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新一轮评估, 新一轮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更加凸显高职教育特点, 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必定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 要抓住这一机遇, 一边抓档案整理, 一边抓档案利用, 用档案的利用效果来提高大家的归档积极性, 以创造更大的业绩。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也使档案工作中的不足凸现出来, 本文就存在问题, 提出粗浅意见。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评估院.2010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 (试行) [Z].2010.

[2]吴凤杰, 谭克.借高校评估契机加强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 2011.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5篇

实践性教学: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1、学院规模:学院的规模一般分为自然规模和折算规模,自然规模是指各类别及层次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相加所得的学生总人数。折算规模是按各类学生当量数计算的规模。各类学生的当量数折算办法为:普通专科生为1,成人脱产班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0.5,一年以上非学历教育(含进修生、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为1,中专生为1。计算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2、藏书量: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并入藏为读者可以利用的。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为:期刊、报纸每一合订本算为1册;缩微胶卷1卷为1册;缩微平片10片为1册;幻灯片每50片为1册;视听资料(含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影碟等)每盘为1册;光盘未注明册数的每片按1册计;软盘每个软件包为1册;电子图书按所订购的种(册)相应为1册;电子期刊以每种的一个年度为1册;未注明册数的数据库按1GB为200册计。

3、教学仪器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4、师生比:计算学生数与教师数之比时,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教师数计算范围除专任教师外,还包括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及返聘教师。兼职教师教学时数按每学期120学时进行折算。

5、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和专门从事实践项目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的实验或专业技术人员。

6、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指学院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7、双师素质教师: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条件应根据指导项目的技术含量区别对待。纯技术操作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技师职称,至少是高级工技术等级的能工巧匠。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则应具备所指导专业技术的中级以上职称。

8、青年教师: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计算其学历结构时:良好、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优秀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9、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指近三年年度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教学改革经费、课时补贴费等;生均值按各年度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

10、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

11、管理队伍: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

1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13、累计通过率:是指(考试通过学生/应届全部学生)的比率。

14、毕业生就业率:包括签约率、上岗待签约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15、教学行政用房:包括教学及

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

16、教育思想: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17、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18、学校的定位:是指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校的位置。

19、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超过一届不足三届的专业。20、主体专业:是指学校代表学校水平的专业。

21、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22、创新: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2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

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是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24、实践性教学: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46.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计算,是以课程开出的门数计算,还是以开出的总学时数,与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数之比计算。如:共有10门实训课,开出9门,则开出率为90%,或10门课开出学时按计划总数为1000,而实际开出为800,则开出率为80%还是100%?答:是指每门课实际开出的实验、实

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第6篇

部门制定有关推进措施、检验推进效果提供量化依据与标准,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开展了有关评估工作,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市两化融合的发展指数及相关归纳汇总结果。

评估体系与数据采集

评估体系:主体上继续延续2009年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详见本刊2010年10月《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文)的使用,仍保持3:4:3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布,在不改动体系框架的前提下,根据专家意见,做必要微调。主要包括:细化了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管理的考察,增加与企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考察,增加了对企业新兴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产品信息化附加值情况的考察。

2009年调查工作,完全以纸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来进行。在此基础上,2010年互联网中心建设了专用的网上数据平台,以在线填报与线下问卷填报结合的形式来实施,而最终所有的调查问卷,将录入到系统平台中。

在调查途径方面,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2010年的“两化融合”调查评估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浦东、松江、宝山、闵行、杨浦、金山、闸北等各区县的有力支持;主要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由以上各区县经信委、科委等部门来实施;其外,调查工作还得到了上海市有关重点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的大力协助。

企业样本:2010年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超过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16份,比2009年增加313.6%。其中回收大型企业问卷111份,比2009年增加42%;中小企业问卷1105份,较前年增加4倍。按企业注册类型来划分,国有企业占8.6%,外资企业占24.6%,其他所有制企业占66.8%。样本分布在上海市的浦东、宝山、闵行、松江、杨浦、金山等18个区县;按行业划分,涵盖“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的信息、装备、钢铁等10个产业领域。

评估结果:通过企业抽样调查的开展,结合社会宏观领域“两化融合”有关指标的梳理,带入评价体系,进行测算。上海201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72.3,比2009年总体提高了2.92分,超过三年行动计划中72分阶段性目标0.3分。

按照已开展的有关“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研究,与2009年的评估结果相同,上海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基本融合向全面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但较之2009年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见表1)。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特征与趋势

(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提升明显

大型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数量达到56.6台,同比增加5.89台;建有门户网站的大型企业超过95%,同比增加14%,82.4%的大型企业完全实现了内部网络应用,同比增加10.6%,77.8%的大型企业完全实现了内部邮件系统的应用,同比增加16.3%。

中小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数为57.8台,与2009年基本持平,建有网站(主页)与实现内部邮件系统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82.2%与75.1%,同比提高1个和近14个百分点。

(二)企业信息化投入稳定提升

企业信息化投入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信息化投入超过企业收入0.2%以上的大型企业比例为39.6%,比2009年提高了2.5%。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1.5%以上的中小企业比例为23.2%,比2009年增加1.3%。

(三)信息化建设重点突出,信息化效益体现较为明显

大型样本企业去年共新增信息化项目(含跨年度未完成项目)852个,平均每个企业7.89个,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设计研发环节,其次是生产制造方面(见图1)。

信息化对于大型企业相关效益增长的贡献较为明显,多数达到2位数以上的提升(见图2)。

(四)信息化功能模块普及率全面提高,各环节之间水平差距缩小

大型企业有关信息化系统与功能模块,除了CAD(已达到100%)、MRP与MES的普及率基本与2009年持平以外,其他模块的普及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图3)。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流通等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得分情况来看,企业管理与设计研发环节应用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各环节之间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见图4、5)。

(五)企业信息化流程覆盖范围扩大,集成应用深度得到提升

大型企业业务流程平均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2.2%,同比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在业务流程信息化覆盖方面提升更大,平均覆盖率达到89.1%,比2009年提高大约9.3个百分点。

94.4%的大型企业与71.9%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集成,比2009年分别提高了5个与2个百分点。信息化集成深度也有相应提高,能实现以信息化支撑的企业业务协同(在调查评估中,将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的深度划分为数据共享、功能互通、业务协同三个层次,其中业务协同代表的水平最高)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别达到47.2%与26.4%,比2009年分别提高10个与6.5个百分点。

(六)关键环节实现信息化创新应用

信息化助力节能减排方面,55%的大型企业对能源消耗采用数字化监管,37.2%的大型企业对污染排放的有关信息采用数字化监控。新兴技术的应用方面,26.9%的大型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20.4%的企业已制订相应的应用推进计划。

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建立与完善企业信息化评价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效益得到较好地体现的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注意到能够对自身信息化效益进行标准化、量化评价的大型企业(从填写人员能力及企业实际情况考虑,对于中小企业并不做信息化效益方面的考察)比例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见图6)。

因此,有必要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与其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配套的效益评估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检验自身信息化投入的效果,增加企业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另一方面,将对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应用提供有利的经验支撑。

(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效率

从信息化投入来看,内资企业已经达到或超过外资企业水平;从项目来看,大型国有企业平均10.5个,远多于外资企业的3.2个。如果将收益比上各自的平均项目数作比较,则外资企业的收益比是最高的,国有企业最低。

因此,需要引导企业加强对先进解决方案的学习使用,加强相关信息化培训,完善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效率(见图7)。

(三)有针对性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1.针对业务信息化覆盖率高、功能模块普及率普遍提高的局面,根据企业需求与条件,引导推进对PLM、PDM、CRM、SRM等跨环节、高层次工具、系统平台的使用。

2.根据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信息化基础条件,引导企业加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3.根据企业对于新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情况,引导已有计划的企业启动有关应用,推进已应用的企业扩大相关技术使用面。

4.根据企业产品信息化含量的现状,引导企业着力提升自身产品的信息化附加值。

(四)适度转移推进方式与对象

从得分情况来看,在推进工作对大型企业的重点支持与其“两化融合”水平增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相对而言,中小企业总体“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潜力更大。因此,可以在推进方式与对象方面做出一些适度调整,更好促进上海“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

推进方式:将工作推进方式从“点”向“面”转移,从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向支持外部应用平台、支持技术培训、支持行业性应用推广等转移。

推进对象:对于不同规模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保持对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关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推进力度。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7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收集学校准确反映办学实际情况的办学信息, 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 主要依靠查阅档案资料。所以我们可以说完整、准确的档案资料是客观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基础

1 档案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性

1.1 档案是评审专家客观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

专家组通过短短几天对学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除了座谈、考察以外, 大量的档案材料是为专家组形成全面评价的重要凭证。档案材料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等活动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 评估工作中需要提供大量的学校的信息作为依据, 而档案就是最基本、最准确的。所以我们讲档案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档案内容的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着评估的最终结果。

1.2 档案也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侧面

档案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家组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也会对学校的总体管理水平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因而我们说档案本身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缩影, 会影响到评估的结果。

1.3 档案的信息化进程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效率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对学校全面的检查, 时间短、任务重, 学校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为专家提供有关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科研、人事等方面的凭证, 如果受评学校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较高, 可以为专家提供高效的检索、及时调阅档案资料, 就会给专家组的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因此, 高校档案工作部门必须使档案管理跟上信息化得步伐, 将档案的产生、存储和利用形成一个网络信息结构, 加快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 为高校迎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做好准备。

2 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现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低、领导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中把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放在首位, 档案工作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很多院校没有明确的思考, 只是简单的把档案工作看成一项基础性工作, 提供查阅等服务, 而没有看出这项看似基础的工作却对学校长远的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给予档案工作足够的重视。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也很淡薄, 没有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

2.2 档案材料不齐全, 不规范

有的部门因为平时没有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和保管, 造成材料的不齐全, 比如一些重要的请示, 缺少批复, 一些重要的工程缺少完整的图纸等, 当然这其中也有人员变动的原因, 因为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 档案员都是兼职的, 所以兼职档案员的频繁变换也会造成档案材料的丢失, 使档案材料缺乏连续性。在已存的档案材料中还会出现不规范的文件材料, 例如文件缺少公章、统计报表格式和内容不相符、有些材料中数据前后不一致等等问题, 这也就直接影响了评估结果。

2.3 档案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 只是把档案工作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一项职能, 而办公室工作繁多, 对档案工作必然会有所“轻视”, 特别是各部门的兼职档案人员身兼数职, 他们最大程度上也只能按照归档范围收集档案资料, 而具体的分类、录入、利用等工作无力为之, 更难以专心致力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钻研。

2.4 资金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

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紧张, 投入的资金很少, 很难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对于设备设施等的要求, 如专业的库房管理设备和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档案建设必备的工具。例如受软件的限制, 现在很多学校还仅是局限于档案的目录级管理, 导致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学校受办学用房的限制, 连基本的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分开”, 都很难实现。一些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也没有配齐。对于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的保管条件更是很难完善。

2.5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 专业人员较少, 绝大多数都不是档案专业出身, 只是在从业之后参加过短期的档案从业资格培训, 甚至有一些兼职的档案人员没有接受过档案管理专业的相关培训, 缺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档案人员, 造成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也只是被动性工作, 有人查即给找, 很少有主动的服务态度。这样就使在评估中造成管理人员对档案材料不熟悉, 提供的是被动服务而不是主动服务。

2.6 档案资料的利用率, 开发不到位

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差、服务意识不强及档案检索工具落后, 查阅速度慢等原因, 导致档案资源的利用非常单一, 现在学校对于档案的利用大多只局限在学生学籍、基建图纸等基本查询。在档案编研、检查评估、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结合评估要求做的有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编研较少, 评估要求提供的资料是经过分析、综合的档案信息, 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应该提高档案编研的水平, 为评估服务。

2.7 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只是在近几年实现了计算机程序管理, 当时也只是简单的录入、检索, 还极其缺乏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建设, 没有实现网络共享, 这也是制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对档案建设的积极影响

3.1 通过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能提高高职院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评估, 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可以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料是衡量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为了使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必须增强档案意识, 把档案建设纳入学校的综合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和关心, 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齐全、完整, 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 在评估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

3.2 通过人才培养评估能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评估工作中, 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准备评估材料, 可以对室藏资料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可以增强档案意识, 同时加强档案的编研, 收集更加丰富的材料为评估服务。另外通过评估工作还可以使学校的档案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得管理轨道。通过一次评估, 可以对不完整的档案材料查漏补缺, 对原有的不规范的档案资料进行补救。这样不仅为下一次评估奠定了基础,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水平。

3.3 通过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可以提高档案材料的利用

通过评估, 领导对档案工作日益重视, 加大对档案建设的投入等等就会促进档案资料全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档案材料的快速共享。

4 以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 加强高职院校档案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 提高认识水平

应明确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 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发挥档案工作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资料作为记录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全过程的重要史料, 要客观、详细、如实地反映, 全方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要善于利用档案资料, 总结经验, 借鉴问题, 为迎接新一轮高职院校评估做好准备。

4.2 强化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 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建立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的, 由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各部门设兼职档案员, 完善工作职责, 增强责任意识, 打造成一支忠诚事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正派、业务精良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并定期开展档案培训、考核评比。在规范档案管理方面, 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结合本校实际严格健全《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保密制度》等文件, 明确档案的收集范围, 规范管理, 使学校的档案工作有法可依。通过宣传增强全员的档案意识, 可以将《档案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纳入校本培训的学习内容, 将档案意识植根与人们的头脑中, 使全体教职工都能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4.3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设备条件

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配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软件, 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实现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分开, 并且库房要落实“防火、防光、防尘、防虫霉、防盗、防高温、防高湿等七防措施, 使档案工作在人、才、物上有所保障。积极争取为声像档案、电子档案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 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使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型转变。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对整个学校工作的全面检查, 而档案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基础, 文章通过分析档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与档案管理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提出若干意见。

关键词: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档案管理,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石建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与档案的关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8篇

一、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元评估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提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元评估问题, 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评估标准的模糊性。

教育评估的标准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标准和尺度。教育评估的标准, 就其结构而言,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效能标准、素质标准和职责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两种。效果标准是指以工作效果的好与坏、优与劣进行评价的标准。效率标准是指以工作效率为指标的评价标准。职责标准是指以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情况和完成职责情况为评价标准。素质标准是指以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为标准。就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言, 评估的标准是模糊的。这种标准的模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评估指标体系中, 并没有明确每个指标都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 实际工作中只能靠专家自己来把握;另一方面, 由于有些标准的操作性不强, 专家在使用标准的时候, 对标准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

2. 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在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中, 共有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

在这些指标或观测点中, 有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如师生比的要求、四项经费的要求、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要求、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等等, 而有些则操作性比较差, 如涉及教学效果、教学管理、特色等问题。操作性强的指标, 评价起来比较客观, 操作性差的指标, 不同的专家进行评定时, 结果难以客观。

3. 评估专家构成的复杂性。

对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历史上是没有的。如此大规模的评估, 势必要组建一支庞大的评估专家队伍, 仅2005年公布的第一批专家库就有1369人, 实际上现在的专家远远超过这个数量。这些专家来自不同的单位, 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由于专家的工作经历不同、教学管理经验不同、专业学术水平不同, 因而, 不同专家对评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则存在差异。对评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不同, 则是评定一致性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4. 高等学校的多样性。

全国本科院校700多所, 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从办学层次来看, 有的学校以本科为主, 有的学校则以研究生为主;从办学类型来看, 有的学校是教学型的, 有的学校是研究型的, 也有的学校则是教学研究型的。从学科和专业结构来看, 有的学校是综合性的, 而有的学校是单科性的, 有的学校则是半综合性的。从办学的历史来看, 有的学校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 而有的学校则是近几年才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 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是不同的, 因此, 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目前, 由于还没有能够完全进行“分类指导”, 因而, 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校进行评价, 本身就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差, 势必带来评价的公平性问题。

5. 评估方法的模糊性。

在评估中, 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方法, 直接影响评估的结果。就教育评估的方法来说, 主要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绝对评价是指事先确定一个“绝对”的标准, 所有的评价对象都与所确定的这个标准进行比较, 看是否达到这一标准, 而评价对象之间则不做比较。从理论上说, 无论学校是什么层次以及哪种类型, 只要达到标准就通过, 达不到标准就不通过, 结论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相对评价是指以所有参评学校的平均水平为标准, 主要目的是进行评价对象的相对地位比较, 通俗地说, 就是要将参评对象排队, 看谁最好, 谁比较好, 谁最差。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内部进行比较, 可以是纵向比较。比如, 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是横向比较, 看参评对象的各个方面, 哪个方面发展得好, 哪个方面发展得差一些, 即考察参评对象各个方面发展的均衡度。就现在的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来看, 既有所谓绝对的标准, 也有相对的比较, 也关注参评学校近几年来的变化, 这样的评估方法, 会直接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

6. 各种心理效应的影响。

就评估专家而言, 在评估工作中, 会受到各种心理效应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是潜在的, 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评估专家的评估行为, 使得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出现问题。这些心理效应的具体表现为: (1)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的作用, 是指第一印象对专家的影响。 (2) 光环效应。评估中的光环效应是指评估者对学校某一方面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 将此评价性印象泛化, 推演到其他方面上去的心理倾向。 (3) 个人的风格偏好。评估专家的专业取向以及工作经历, 都为他们个人的风格偏好“创造”了条件。而这种个人风格偏好往往是专家自身不能很好控制而又对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带来影响的重要因素。 (4) 从众效应。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压力下, 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 放弃自己的观点, 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 由于各种原因, 就可能出现多数专家持相同观点的状况 (当然, 多数专家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观点) , 这时, 虽然某一专家有不同的观点, 但迫于群体的压力, 该专家就有可能放弃自己的观点, 而与大家趋同。 (5) 众从效应。众从效应是指迫于某些权威 (权力和威信) 的影响, 使得众多的专家屈从于某一专家的意见。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元评估的基本准备

1. 成立元评估专家组。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专家队伍是庞大的, 可以从专家库中抽取部分专家组成元评估专家库。元评估专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 高度熟悉整个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过程;第二, 熟悉高等学校办学情况;第三, 受过系统的教育评价学的训练, 是教育评价学专家;第四, 做人客观公正。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 才能成为教育部元评估专家组成员。

2. 尽可能将评估指标体系操作化。

为使评估过程更加客观, 为使评估结果更加有效和可靠, 应将评估指标体系更易操作, 至少原则应该更清晰。鉴于学校的层次和类型以及学校的定位不同, 应该将“分类指导”作为评估的最重要的策略。

3. 重新审视和分析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本科教学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20字方针上, 即“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同时, 评估还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三个符合度”, 即:第一, 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第二, 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是否相符合;第三,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学校定位和目标是否相适合。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本科教学评估中没有学校之间“比”的成分, 因而不能采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而应该采用绝对评价的方法;既然是绝对评价, 就不应该有什么优良中差之别, 只能看目标是否达成, 即只有通过和不通过。由于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 因此, 评价的标准也不应该相同。也就是说, 应该有分类的标准, 进行“分类”指导。这里的“分类”即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校的问题, 也应该考虑不同类型的学校问题, 还应该考虑不同性质的学校问题。

4. 建立元评估专家随行监控机制。

开展元评估工作, 必须建立起元评估的机制。要建立元评估的机制, 首先应该让更多的专家理解元评估的意义, 接受元评估的理念;只有评估专家理解了元评估的意义和价值, 接受了元评估的理念, 元评估的机制才能建立起来。机制建立起来, 接下来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操作层面包括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元评估而言, 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大问题, 现在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为评估的技术层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而最难于解决的是理念层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 更多的人还不能理解元评估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元评估的基本策略

1. 元评估专家组与评估专家组同时进校。

从理论上讲, 对评估的再评估可以在评估专家组对学校评估结束后, 再派元评估专家组进校对评估专家评定的客观性进行再一次的评估, 但这样做往往是不现实的, 至少, 参评学校承担起来会有更大的压力。从现实的情况看, 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元评估专家随评估专家组同时进校, 对专家的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发现问题的时候, 适时进行调整。

2. 元评估专家组与评估专家组考察相同的对象和内容。

元评估专家随同评估专家进入评估学校以后, 对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 因此, 元评估专家应尽量与评估专家考察相同的对象和内容, 只有考察对象和内容具有相同性, 元评估专家才能够对评估专家评定的客观性做出有效判断。另外, 元评估专家考察的内容也可作为评估专家考察内容的补充。

3. 对评估专家与元评估专家评定的一致性程度做出评定及监控。

评估专家在评估学校所获得的信息是基础信息, 元评估专家所获得的信息是监控信息, 如果两组专家依据各自获得的信息做出的评价结论是一致的, 就可以认为评估是客观的, 如果两组专家的评估结论出现了不一致, 就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调整相应的结论。

摘要: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有效性的研究, 以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基于以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问题, 要进行元评估。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有效性,元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 2005 (05) .

[2]王蕾.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大学文化的提升[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06) .

[3]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06) .

[4]许茂祖.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不健康心理的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05) .

[5]朱悦龙.本科教学评估评什么[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05) .

[6]赵莉华, 等.本科教学评估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01) .

[7]王守宏.对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必要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1) .

[8]袁银南, 等.试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复杂性和有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9篇

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评估材料的基本要求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评估材料主要有如下要求: (1) 层次性。第一层次是自评报告,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专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 使专家能对各项指标和观测点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做出价值判断;第二层次是佐证材料, 它的目的是支撑自评报告所反映出来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及各项指标和观测点的评价;第三层次是备查材料, 如毕业设计 (论文) 、试卷等, 供专家组随时抽调审阅。 (2) 针对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要针对7个一级指标, 19个二级指标和特色项目准备材料, 材料越精越好。学校要努力克服自评工作中材料过多以致材料成灾的情况。 (3) 真实性和原始性。评估材料要注重真实性和原始性。真实性要求所有材料应是学校教学工作真实情况的反映, 不能弄虚作假。原始性要求提供的材料尽可能是原始材料, 不要做二次加工。

二、本科教学评估档案的构成与分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可把本科教学评估档案作如下分类:

(1)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 (2)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 (3)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 (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5) 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6) 学风:教学风范、学习风气。 (7) 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 (8) 特色项目。本科教学评估档案本来就是直接为教学评估服务的, 按这种体系分类, 便于提高教学评估档案收集与整理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便于学校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发现差距、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更重要的是, 便于专家们查阅。

三、本科教学档案的内容、收集与整理

档案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的具体内容, 尤其要针对其中的主要观测点、备注、等级标准等内容的具体内涵去精心收集相应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既要完整又要精炼, 然后按照7个一级指标, 19个二级指标和特色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归档、立卷、编号、编目、装盒、上架、保存。

四、院系教学评估档案的规范与管理

用于教学评估的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分类、编号、编目、装盒、存于评估办或学校档案室就可以了, 但涉及学校各二级单位的有关备查材料, 需要各二级单位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和保管。下面主要讨论教学院系的有关备查材料的规范和管理。

(1) 院系教学文件的规范与管理。院系教学文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排课与调课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课外活动管理制度、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考生守则、监考教师守则、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等。这些文件材料要收集完全、系统, 然后分类、归档。

(2) 院系教学运行资料的规范与管理。院系教学运行资料包括教学日历、授课课教师安排表、课表、实习计划、实习总结、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总结、教研室工作计划、教研室各种总结、教案、听课记录、教学检查记录、专业课程试题库、学生作业、实习报告、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发表的教学研究与科研论文、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都要收齐、归档。其中, 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和教师教案是教学评估时必须抽查的内容。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要规范撰写, 规范批阅, 全部收齐, 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教师的教案要以学年为单位收齐存档。

(3) 毕业论文的相关档案管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以下简称毕业论文) 是教学评估体系中的一个二级指标, 是教学评估的必查项目, 其中包括2个观测点: (1) 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2) 论文质量。因毕业论文档案量大, 不可能校级统一归档, 而必须由各教学单位分别归档。毕业论文材料要完整归档装订, 要一人一册。即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档案要包括:封面、诚信声明、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成绩评审表一 (指导教师用) 、成绩评审表二 (评阅教师用) 、成绩评审表三 (答辩小组用) 、成绩评定表和正文等资料。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

(4) 试卷档案的规范与管理。试卷档案也是教学评估小组检查教学效果时必须抽查的内容。通过抽查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 特别是对学生学习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抽查时, 不仅要看试卷的成绩, 还要看试卷的质量、评分标准和要求以及是否执行严格, 以及考试的管理等。因此, 命题、考试和阅卷过程要严格规范, 相关档案要齐备。要分课程建立试卷档案装, 每个档案装内应包括命题双向细目表、试卷审批表、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答卷、成绩登记表、考试分析表等内容, 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分课程存档。

五、本科教学评估档案的完善与利用

档案部门和各二级单位要经常对照评估细则详细检查评估材料的准备情况, 属于学校还未完成的指标, 要向学校主要领导汇报情况, 以便学校的工作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属于已完成的工作而档案材料没有或不齐的, 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 完善相关档案材料。学校领导要经常审查评估材料, 要对照评估指标, 一一落实学校应做的工作和应归档的材料, 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z].2004年8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z].2008年8月20日.

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的探究 第10篇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指对参加高考统一招生,适当降分录取的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适应性教育,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而在高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它是为加快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有效的措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也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上被烙上了“特殊”的印记:基础知识相对欠缺,基本能力普遍薄弱;社会阅历相对较浅,适应能力普遍较差;家庭经济普遍困难,自卑感重且自信心不足……如何在短暂的一年预科班学习中使“准大学生”达到本科新生的标准,并使之适应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是值得民族预科教育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预科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预科的数学教育应当在落实预科培养目标方面发挥作用,力求提升预科生的数学水平,以适应不断提高的本科教育水平的需要。

事实上,目前预科数学教育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社会发展和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具有较高数学水平的预科生;另一方面,现有的预科数学水平评估体系不利于预科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预科生特别是文科生对数学感到恐惧、厌烦,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以往的预科数学水平评估在人才选拔、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以及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民族预科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除了办学形式特殊(既不是简单的中学补习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特别(为本科培养合格生源而非学历教育)、学制短暂(1年或2年)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民族预科学生全部来自边远的农村、高寒地区、农牧或少数民族散居区,他们淳朴、耿直,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而且认知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个性心理各不相同。一些学者曾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发现其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前4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可见,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较大,甚至同一民族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预科在数学水平评估时往往无视地区和民族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忽视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严重影响民族预科数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的实际,教师必须了解教育对象.特别是了解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必须对学生数学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当前,国内外对教育评估越来越重视,其中对数学水平的评估是重要方面。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结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而且贻误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从教育策略上改变这种局面,数学水平评估的改革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个任务。

预科数学教育界应当针对民族预科生,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数学教育理论,通过对数学水平的评估,寻找预科数学教育与本科数学教育的结合点,明确预科生学习数学的内容,解决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从而使预科生直升本科学习后能赶上普招生的数学水平。

2 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的设计思想

数学水平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学教育及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在一定阶段所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品质、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综合水平。数学水平的构成要素很多,就预科生而言,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①数学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直升本科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②数学意识:指具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处理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包含数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等内容。③数学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准确阐述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包括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等内容。④数学品质:主要指数学态度、精神及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数学水平结构中的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数学基础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数学能力是核心;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是数学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预科学生受入学时的照顾性、学习中的过渡性及升学后的一般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存在与本科学生明显不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心理,主要表现为:民族优越感与个人自卑心理并存;自律意识与自我放纵心理并存;进取意识与得过且过心理并存;学习紧迫感与自暴自弃心理并存;发展成就感与重复厌腻心理并存等。民族预科学生这些矛盾心理的存在,使数学教育面临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给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带来许多困难。针对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实际,根据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目标,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应当是为了反馈、调节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而不仅是为了应对检查。数学水平评估的内容包括: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评估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二是通过测试(平时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及其他不同类型的测试)来评估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其中,评估数学意识和品质的因素包括自主、探究、创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意识与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及学习方法,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对数学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以上因素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各因素的实现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学生数学水平的形成是各因素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此外,评估本身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与评估者的主观经验及客观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采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法,综合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及各种考试中数学水平的变化和发展,将与评估有关的多种因素缩减成能基本反映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因素(A、B、C、D……),评估者将对各主要因素作出定级判断(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这样得到判断因素集P={A、B、C、D……}。

由于各主要因素的影响强弱不同,故可权衡各评估因素的主观地位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数分配,构成因素权重集Q={Q1,Q2,Q3,Q4……},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级与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在各因素权数分配下的评估结果,得出评估判断集R={AQ1,BQ2,CQ3,DQ4……},最后经过综合评析得出评估结果H={AQ1+BQ2+CQ3+DQ4+……}+等级+评语,评估动态过程如图1所示。

3 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方式

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的关键在于确定数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评估标准、编制好测试试题。

3.1 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量表的研制

表1是根据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设计思想而设计的“民族预科生数学水平评估细目表”,它对民族预科生数学教育的意识、品质、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评估采取“评语+等级+记分”的方式,为了能正确、全面反映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变化,采取多主体评估,同学、教师、学生本人共同参与评估结果的评定过程,允许学生做必要的申辩和说明,使评估结果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沟通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认识。评语描述要给学生提出促进其数学水平提高的针对性建议,以便有效发挥评估结果的反馈、调整、改进作用和功能。

说明:分项测试的成绩要先取平均分后按本表中的分值进行折算。

3.2 民族预科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测试试题的编制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是数学水平的重要组成要素。测试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测试及评估的重要方法,因此编制好测试试题是顺利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测试与评估的重要环节,是做好数学水平评估的关键。

3.2.1 确定测试目标和权重

测试试题的编制关键是制定测试目标,根据民族预科生培养目标和数学教学大纲,制定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测试目标量表(见表2)。

3.2.2 明确编题的目的

首先,要明确测试是为了评估民族预科生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个别差异。其次,根据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测试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具体命题时要明确该题重点测试学生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3.2.3 编题的步骤

3.2.3. 1 试卷的规划

一张试卷的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测试目的和内容的要求,从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中选定命题的知识点和测试水平。

(2)确定试卷的题型和题数。

(3)根据测试内容在测试目标中所占权重,确定各测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

(4)根据测试目的规定试卷的难度要求。

编制测试题目应有理有据,试卷规划得越精细、准确,就越能提高测试效度、信度,有利于编制出难度、区分度恰当的试题。

3.2.3. 2 确定试题类型

编制测试试题时要尽可能确保数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测试的客观性,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试卷,选择适合的试题类型至关重要。根据教学实际,民族预科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测试可以采用以下题型:第一类为选择题;第二类为填空题;第三类为简单解答题;第四类为综合题;第五类为选做题。第一、第二类试题是测试的主体部分,占总题量的50%~60%;第三类试题占总题量的20%~30%;第四类试题占总题量的10%~20%;第五类题试占总题量的30%。

参考文献

[1]刘珍,王教群.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2]李玉雄.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9(1).

[3]魏超群,罗才忠.数学教育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富英.怎样进行中学教学学习评价与测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第11篇

关键词: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养老金替代率;评估;反思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5-0091-09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近年来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置于优先发展的议事日程。2009年10月,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将广大农村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于2014年2月实现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镇居保”)合并,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各界普遍认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保制度对于逐步瓦解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平等,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然而,城乡居保参保群体目前仍然主要是农村居民,其占比达90%以上,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均选择以城镇职工身份投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职保”)

2015年1月推出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框架。至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两大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那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否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

国际上一般使用养老金替代率指标来测度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水平,现有文献对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现行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进行实证分析。例如,邓大松、薛惠元等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的替代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指出目前“新农保”给付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贾宁、袁建华专门针对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测算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同增长预期下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水平。二是基于公平视角,测算新农保的适度保障水平。例如,边恕、穆怀中以“新农保”为制度背景,从养老生存需求的微观层次分析了养老金给付的适度性状况;穆怀中、沈毅等区分农民“有无土地”两种情形测算了近期城乡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区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贡献率。钱振伟等也通过精算分析指出现行制度模式无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合理的保障水平,必须进行改革。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认同目前城乡居保(新农保)保障水平十分低下,应根据城乡发展实际确立合理的增长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保障水平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改革措施的量化研究较少涉及。

本文首先通过对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论界定,探讨城乡居保目标替代率的合理水平,然后基于国务院2014年确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精算模型,测算现行城乡居保的实际保障水平,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并对各项改革措施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探讨

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以下简称《意见》)确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的基本原则。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采取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其中,基础养老金完全由政府补贴,个人账户则主要以个人缴费积累为主,政府和乡村集体予以一定补助。第二,覆盖面广泛。包括年满16周岁以上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部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适用统一制度模式。第三,缴费非强制性。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分为12个缴费档次,由100元到2000元不等,由城乡居民自由选择。第四,确定了政府补贴的最低标准,即基础养老金补贴不低于660元/年(2015年初提高至70元/月,即840元/年),个人账户补贴不低于30元/年。第五,制度设计细节均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例如,养老保险领取年龄为60岁,缴费累计满15年,领取标准为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第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条线管理,并按国家统一规定投资和运营。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

养老金替代率是老年人口养老金与某种特定收入之比,由于基数的内涵不同,养老金替代率的意义也就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基数确定为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主要用于体现城镇退休职工分享在职职工劳动收入的比例。城乡居保参保人员主要为农村居民,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替代率基数应确定为农村劳动人口的平均劳动收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劳动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和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其中,农村居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在承包的集体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不仅难以区分土地和资本要素贡献率,也难以精确测度家庭内部不同年龄成员对农业经营收入的贡献,在相关统计资料(如《中国统计年鉴》等)中,也没有对上述指标进行专门统计。为便于计算,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测度城乡居保养老金替代率的基数。

那么,城乡居民养老金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应确定为多少才是适宜的?目前各界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功能定位于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的观点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保基本”的具体内容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认为,确定城乡居保“保基本”水平的关键是明确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李珍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可以划分为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两部分。其中,基本需求包括吃、穿、住、行( 交通、通信)、医疗等内容,发展需求则包含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内容。由于医疗保障专门由医疗保险供给,本文认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的内容应包括衣服、食品、居住、交通通讯四大部分,而老年人口一般不会再有购房和新建房需求,其住房消费将远低于劳动人口,因此本文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测度农村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的四项指标,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通信”,进行加总计算农村老年人口年度养老金绝对值水平,然后再除以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城乡居保目标替代率。具体公式见公式(1),计算结果见表1。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潜藏的风险及防范 第12篇

一、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水平 (2003~2008年) 存在的风险

截至到2008年9月总共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评估。第一阶段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工作, 到2002年底完成合格、优秀、随机性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共试点评估了254所本科院校;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8月开始教育部决定正式启动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 到2008年有589所学校接受了评估。前一阶段的本科教学评估对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进行了摸底, 引导高校重视教学评估。后一阶段评估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指导方针, 开展对高校教学的综合评价。

面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的教学评估, 总结上一轮评估的经验, 规避风险, 对于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很有必要。上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存在着以下三种风险:

(一) 评估指标体系的“大一统”, 可能导致高校趋同现象

评估方案中提出分“7+1个一级指标, 18个二级指标, 38个主要观测点”对所有的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评估中特色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一级指标予以考虑。本次评估方案采用的是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所有的本科院校进行评估。

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先后对医药、财经、政法、师范、医药、体育、艺术类院校, 以及部分重点建设高校的评估指标做了调整。但是在“7+1个一级指标, 18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观察点的”前提下, 所有的本科院校事实上都不得不接受和以前一样的考评标准, 微观的调整根本没有影响到“大一统”的局势。地方高校被迫与重点高校接受同一套指标体系的审视。虽然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了“特色项目”一项, 但在同一科类的整体评估的竞争压力下, 特色项目也会被淹没并最终生成趋同的特色项目。

面对具有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办学层次的700所本科大学, 是否能够用近乎划一的标准对差异如此巨大的高校进行统一的评价?其结果可能导致评估出来的“优秀”标准并不具有可比性, 对各种高校的评估也难以实现公平。更重要的是高校可能会按照这种“大一统”的标准来进行“建设”, 评估最终会使大学发展趋同。而大学发展的趋同与我们本身倡导的高等学校个性化以及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二) 评估认识和实践偏差, 可能影响高校办学行为并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评估主体。高等学校是评估客体, 它对评估目的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评估的质量和效用。

本科教学评估的方针是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着力点在“促进”和“建设”上。可见形成性评估已经成为首轮教学评估的重点, 但是高校很容易在实践中将“专家组的决策”作为重点目标。这样评估的目的由“促进”和“建设”演变为“形式建设”, 即为了最终的评定结果而出现服务于专家组决策的行为表现。这样容易使评估演变成以证明、选择和核定效能为目的的评估, 突出其鉴定和决策作用。这种误读, 也使评估忽略了评价原则所蕴含的发展性功能, 不是以改进为目的的评估, 淹没了诊断和反馈的作用。

对评估阶段的认识偏差也容易导致高校办学行为扭曲。针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高等学校将“迎评”作为主要和重要的任务, 尤为重视每个指标的达成, 甚至一一对照指标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如很多高校在临近评估的一年内大规模引进师资, 采取强硬的措施狠补师资建设这一指标, 使院校的生师比、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这样突击性的引进大量的师资是否存在闲置, 是否适应学校发展,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相关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没有跟上, 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办学行为的扭曲。

(三) 评估机构的行政权威容易滋生官僚化, 影响评估的专业性、公正性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作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定机构, 拥有对评估客体的自由裁量权。作为政府或者行政部门的代言人, 机构本身的行政化和人员的“官僚化”使得本科教学评估中行政权力被放大。

评估行政化会让高等学校首先把评估当成行政任务来完成。限于行政威慑力, 高校的领导者也会很自然地把评估当成“政绩”的展示, 不容许出现偏差。也会使得教学评估透明度不高, 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失去应有的公正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作为教育部的所属机构要对教育部直属的大学进行评估, 本身就是教育部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 难免会有失偏颇。如果教育部直属的大学评定结果是不合格, 也是对自己的监管能力的“嘲讽”。更何况由教育部指定的专家, 也不一定对不同专业、学科非常精通, 这可能会影响评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风险的防范

针对以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范风险, 消除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 为下一阶段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 进行分类评估, 逐步开展院系评估

高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类型, 一味的盲从只能造成学校水平下降或遭淘汰。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 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高校中的佼佼者。因此教学评估应该按照科类进行评估。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院也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估标准。

另外, 本科教学评估有待摆脱粗放型状态, 向专业化、深入化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推行院系评估, 如英国的院系评估制度。我国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院系层面的多样化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更加专业, 也容易细致地区分和鉴定教育教学水平。对各个高校的各院系的评估, 或者先从某些国家重点学科来指定一些院系进行试点, 逐步推开;并且院系评估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熟悉专业、学科的评估专家, 使评估更加专业、科学。

(二) 注重评估认知, 淡化评估结果

评估工作中要重点发挥评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这既容易得到评估客体的理解和支持, 又有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更有利于为复杂的综合性评估总结和积累经验。

应该逐步淡化或转变评估结果与经费资助者和相关决策者的联系。事实上, 绩效结果与政府拨款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会导致高校一味迎合政府要求, 还可能导致弄虚作假, 从而歪曲高等教育评估。

(三) 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评估的有效展开, 有赖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真正独立。当前高等教育评估要逐渐转变为政府主导、委托专业学会或学术团体来负责实际执行, 并建立高校内部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心的指导下逐步实行院系评估的体系, 如可以委托专门的教育学会等机构对教育学院进行评估, 委托物理学会对物理学院进行评估。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估向纵深方向发展, 让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 减轻“官僚化”倾向, 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缓冲”, 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专业学者组成的专家评估组也可以使评估更加专业、科学, 使评估结果更加真实、公正。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化企业的现场管理下一篇:自信作文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