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2024-07-27

高中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生时代特别是高中阶段读的书,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学生阅读的书籍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阅读在增长学生个人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个人的素养,提高交际的能力。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点。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去吸取更广泛的知识,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于漪老师曾说: “教书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

一、必须正确认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个人精神世界,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可以独立阅读各种各类的文体。从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的正确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文学基础。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明确指出学生要实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上,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作品的水平上。首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文本的生成与存在必须通过读者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显而易见,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有学生来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进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其次,要正确审视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形象,使鲜活的形象在文本情蕴中获得新的呈现。

三、转变阅读教学观念,让阅读变成“多元解读”“发散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观念,让文本的阅读变成“多元解读”“发散解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发散解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彰显学生个性创设良好的氛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文本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鲁迅先生说过: 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教师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还尚未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发散解读”的时候,必须确保做到: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发散理解,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

四、“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也就是告诉我们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语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第一,让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性读书。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名著,因为经典和名著都是经历了时代的历练,可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会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如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积少成多。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周末,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扩大阅读量。第三,定期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笔记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最好的反应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第四,发挥想象力,续写作品,提高写作水平。文学作品的结尾都是耐人寻味的。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作品续写上自己认知下的结尾。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精彩的结尾,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2篇

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现在已经全面实施,虽然广大教师在实施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但是综观现在的高中阅读教学,仍然有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需要对优化教学的标准、语文学习的规律等方面进行充分地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从强化兴趣意识、主体意识、介入意识、训练意识等方面着手,力求在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达到教学的较高境界.

作 者:方文飞 FANG Wen-fei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江苏镇江,21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633.3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优化标准   优化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 第3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呐喊>自序》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问。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的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鲁迅这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問: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4篇

一、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科目,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生往往缺乏参与语文教学的理念,对于语文阅读更是兴趣全无,这造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被动局面。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来自语文课堂教学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利用课堂讲解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文言文剧本《窦娥冤》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讲解,学生出于对故事情节的好奇,课后自己就会主动去阅读。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通过名人读书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使其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中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例如,引用关公读《春秋》的故事,以历史上这位备受人们爱戴的武将形象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坚持读书。最后,联系生活和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美文,提升阅读兴趣。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济南的冬天》、《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让学生体会不同季节在名家笔下的色彩,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深意就会有更透彻的理解,也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抓好课堂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阅读不认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没有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不求甚解,这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被动性、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等难脱关系。例如,在《阿房宫赋》选段阅读中,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选择题,但对于问答题的解答准确率却不高,如:与“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中“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是()。针对这个题,首先学生要明白句中两个“之”的用法和意思,才能准确找出与其意思相同的句子。其次,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积累,才能从中找出正确答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之所以感觉这类题型比较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得少,对文意不能准确理解,导致阅读解题中的思路不清晰,解题没有效率。又如,在现代文《海水淡化走向城市》的阅读教学中,这篇文章选自《参考消息》,语言精练易懂,只要认真读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好把握。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很多学生都没有耐性通读文章,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紧迫,教师也不能留给学生过于充足的阅读时间,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只是大概浏览一下文章,宁愿用节省下的时间阅读题目,也不愿用心去读文章,致使做阅读题目时不求甚解,解题的正确率难以保障。从上述可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怎样听讲、怎样读文章、怎样理解题意,等等,而不是让学生不求甚解地做大量的阅读题。教师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阅读、主动阅读、渴望阅读,阅读后还能针对阅读内容设计阅读问题。例如,在《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从作者毛泽东的事迹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然后通过部分难点句子的讲解,再让学生自行阅读,从中体会老师所讲内容和全词的思想含义等,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一个自觉学习的状态。在长时间的引导下,学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课堂教学前对课文进行朗读,对课文涉及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等,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还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有计划地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松、二严、三习惯”。在高一的时候要多注重兴趣引导,尽可能放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只要他们喜欢,读什么都行,关键是读完要写读书笔记、摘抄经典语录,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写得好的读书笔记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以激励他们积极阅读,为其树立榜样;高二就主要抓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师可以结合高考方向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及训练题目,注重阅读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三由于有高一、高二的教学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会变得轻松,这一阶段也是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关键时候。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高考阅读资料、阅读经验等方面的累积,有规划、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针对高考的阅读训练,要积极进入“练兵”阶段。另外,由于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很难坚持持续阅读,此时教师可将学生阅读过的文章重复地在教学中“提及”,启发学生对好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提高学生精神层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学习,使学生阅读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5篇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集合实践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等途径实现成员素质系统化疏导目标,使得学生智力结构产生全面性变化结果,为其终身学习指标实现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因此,本文具体联合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渠道以及现状入手,将相关时代背景与对话实用类型样本倾盘托出,掌握对话式阅读策略实施要诀,真正为后期课程理念有机灌输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式 阅读模式 影响结果 衔接途径

对话式阅读教学一改过往单向交流思想模式,并且针对师生文本内涵互动需求进行全程有机开放,并将内部细节衔接与情感呼应规则叙述完全,充分彰显素质化教学背景下创新语文知识的灌输要求。按照目前教学形态格式审视,对话式阅读方式一改传统独白与消极灌输式行为,将学生主体、自由地位充分烘托,全面彰显平等教育风尚格局。此类模式主张将人性化色彩与主观创造潜质一一发挥出来,使得生命与意志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是语文教育素质化整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无疑为后期规模化先进人才培养灌输更多适应活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内涵机理论述

现下创新课程规范标准已经做出明确阐述,所谓的阅读式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全程维持文本对话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充分讲解个人观点,并在对话精神支配前提下完成倾听职责。这类教学过程主张维持动态化多重对话特征,在异质化思维网络架构之中,涉及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双方对话行为都已经超脱大众信息传播功能格式,并且逐渐向构建主义形态靠拢,确保信息反馈结果在第一时间内浮出水面,这就充分显示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行为特征研究

经过长期系统化研究,传统阅读教学手段遗留过多消极隐患,并且无法明确呈现主次结构形态,严重打击着跟进者的情趣兴致。而在整合阅读式教学背景映照下,学生将被视为挖掘知识细节的主人,师生、文本资料之间的关联发挥着融洽效应,文章内涵层层递进功效极为明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与文本材料的权威特性逐渐瓦解,并且在彼此之间平等地位功能多方向延伸,个体心智情感等获得有效启迪,文本知识要诀迅速灌输到学生脑中,这将为其后期专业化发展广开方便之门,确保自行写作能力的积累沉淀。自此以后,学生不再长期沉陷于被动式接受境遇,会顺利过渡成为知识发生器具,现代化教学水准也就重新获得外界公认、赞叹,稳固文本内涵的进一步提升与充分挖掘效率。

三、目前我国高中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隐患问题解析

(一)忽视参与个体的情感体验需求

情感体验在课堂交流中将产生举足轻重的辅助功效,尤其在趣味横生的氛围之中,学生主观研究动力势必无限扩散,但现实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主体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使得其难以及时表达心中所想。由此造成个人阅读思考空间逐渐狭小的结果。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就是维持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有必要从中树立标杆,不可令对话毫无秩序限制地延伸,尤其在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分布文化背景映衬之下,指导人员须事先筛选所需信息结果。如若将文本本身韵味全面排除,偏离原本价值取向,就会失去阅读的本质指导价值。这类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地对教师职业素质产生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时刻督促广大教师进行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尽量不要在创新网络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

(二)弱化师生对话的深度效应

在课堂中,这个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教师预设过于简单;学生对话过于浅略。其实,该问题的根本是师生角色的定位。在实施对话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他起到的是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的确不再成为“一言堂”了,但是却依旧是教师主宰和“导演”,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讨论的“绿叶”。另外,教师预设问题的简单也导致对话策略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也没有适当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以引发更多思考。

四、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细节补充

(一)教师须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功效

教师作为标准文本对话交流活动的发起者,其有义务全面维持双方之间的语言表达秩序,并在最后整合各方意见,为优秀言语作品欣赏与修缮经验习得提供更多疏导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现下教学手段绝不是一味地告知与思想传递,而是令各方先进思想进行有机碰撞,教师在话题设置上要有所取舍,做到真正影响对话方向,扩充参与者的积极渗透兴致,进而将整个对话实效充分传播,纠正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方向。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适当尊重,确保当下阅读体验能够清晰表达,教师不得运用任何权威确切判定文章内涵基础格式。但是现实教学环节中,有关个体阅读特殊性无法刻意回避,中途介入因素众多,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并能在适当时机下规范引导,避免交流秩序的紊乱。

(二)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

经过科学实践经验证明,涉及学生主体对话积极效应只有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之中才能呈现,必须在尽量维持学生畅所欲言现状基础上,规避任何主观意识冲突迹象。作为教师,其应该在无错原则处理上游刃有余,纠正时态度须极为亲切诚恳,这才会适当遏制学习主体的紧张情绪,稳定师生情感的贴近功效,使得对话热情持续高涨。

(三)冲破评价标准单一化壁垒

不同个体在相同事物里理解结果存在差异现象,也就是说任何机理结构都存在多样化解释,而阅读教学因为其自身特征影响,在评判结果呈现上自然广布多元效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适当的整合。另外,因为学生生活经历与心理结构不同,对话教学过程中独到见解可说是层出不穷,这类个性化特征应该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为教学综合化评价积累更多适应改造经验,确保观点多元开放特征的有机彰显。要知道,阅读始终是高中语文渗透式教学的本质途径,其能够顺利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地位,使得双方之间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并且在科学文本资料指引作用下,贯彻灵魂有机交融指标,为后期系统化阅读教学形态完善目标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发挥参与主体实践功效,使得学生在适应生活语言交流节奏前提下,能够广泛发散思维基础形态,在各类政治、经济现实文化背景下实现理性思考,为后期专业化发展灌输更多适应活力;争取顺利过渡成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标准人才,这是目前素质化教学的核心动机指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无论是当今的高考考察点,还是日后的社会生活,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语文的阅读教学就为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社会热点问题,进而用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逐步学会在某一问题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与文本展开对话,进一步领悟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2、陶冶情操,感悟人生。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多年,就是因为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高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理解作者对于社会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进而使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滋养,陶冶情操,产生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这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累知识,丰富语言。语文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最大的作用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所占比例较大,这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了取得高分的关键。古今中外的名家名典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言基础,是学生培养良好语感和提高作文成绩的重要手段。

二、传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比较重视应试的教育,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考入大学。因此,就形成了教师自己总结阅读文章的结论,然后统统的交给学生,没有给其自己的阅读空间,无助于其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所要掌握的就是记忆和简单的背诵。

2、忽视传递方法。教师所作的不仅仅是对文章数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读书、学习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教师不仅关注对每篇阅读文章的鉴赏,不是针对一篇文章的精讲和精炼,而是一个总体的理解。我们的阅读总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割裂了阅读的整体性。因此,这种教与学的应试心,导致了学生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不满。

3、阅读时间的减少。由于我们现在对于高考成绩的重视,所以,使教师和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大量的习题上。即使他们都已经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由于现实所迫,不得不减少阅读的时间。而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是教育观念的陈旧,上级部门以及领导并没有关心教师对学生采取何种方法经行教学,大多数教师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有些教师没有仔细研究过教材,一味的沿用一个套路,没有考虑到效果如何。而且很多地方的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现象,作者现就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三、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圣人也曾教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精髓妙语无不说明兴趣的重要性。这些惯用语教师常拿来教育学生,但是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的做到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反复打磨的,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难收到时效性。况且,现如今,科技的进步,学生身上有电话、随身听、MP3等等,可以让学生来享受生活,缓解压力,故此,阅读已经不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途径,所以,阅读兴趣大大削减。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故事情节较强或者词句较精彩的段落,来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通过创设阅读情景,让学生立身其中,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的内涵。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组,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汲取精美的词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阅读的效率,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其次,从开发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出发,培养其阅读思辨能力。分析过程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分析概括能力是一种思维活动,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义。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泥于现成说法和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创造性地教,如此,教学活动才会充满活力与激情,达到培养阅读思辨能力的目的。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材是辅助者的观念,立足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只有多思考、多交流,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踏实走好每一步,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有更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58~59

浅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第7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平时, 我是这样做的。每天饭前、饭后休息时间, 让学生看看《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 让他们从心理上愿意阅读、喜欢阅读, 并进行思考:读了这篇文章后, 自己有何感悟和体会。教师要每天抽取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聆听学生的感悟和体会。长此以往, 在春风化雨式的潜移默化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其阅读分值也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思维能力, 首先, 就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读懂、读透一篇文章, 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文章, 即学会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重要段落含义, 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这样, 才可能分析透这篇文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可以由文章开头的一个词语“颇不宁静”, 进而引出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那么, 大家就会想, 这几天“他”颇不宁静的原因是啥?带着这个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要读下文。我在荷塘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及荷塘上的月色, 为什么又感到心情舒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有这么一句话:“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至此,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了, 原来作者在现实社会中心里是颇不宁静的, 再结合作品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7月, 当时, 大革命刚刚失败, 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下, 社会何去何从, 作者看不清社会的方向, 心里感到很迷茫。作者当时思想上处于彷徨之中, 幻想超脱现实但又难以摆脱, 思想上感到苦闷, 自然而然的心里上就颇不宁静, 文中作者在看到荷塘美景和荷塘上的月色时, 心里的那种宁静也是暂时的、片刻的。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看懂文章、能写文章。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在讲每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并谈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悟和体会, 然后让大家对他的感悟和体会加以点评、补充, 当然也可以直接谈自己的想法, 这样在讲课文之前学生对这篇文章应该是已经理解的比较透彻了。在上课时, 老师再加以点拨, 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课本内容。同时, 多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 看看《读者》、《美文欣赏》之类的书籍, 养成爱好阅读、喜欢阅读的好习惯。这样, 不仅使学生达到了休息的目的, 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突出其主体性, 进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上面我提到的让学生课前阅读, 浅谈自己的感悟、体会, 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点评,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当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会有不同的要求,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意识、都有成就感。最终, 使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都能得到提高和体现。

五、培养学生的题目意识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题目意识, 知道高考考哪几类文体。譬如江苏卷主要是三类: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江苏省近几年主要考前两类。文学类主要是两类:散文和小说。这样,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注意, 成绩自然而然地也会有所提高。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四个题目:第一题是这句 (段) 在文中有何作用?第二题是文中划线句子或加点词语有何含义?第三题是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第四题是探究题, 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思想内容进行探究。学生对每一类文章出哪些类型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 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就有了目标、针对性, 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到高考时应该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

六、培养学生的答题意识

现在的教育还是一种应试教育, 归根结底, 还是要落实到试卷上。因此, 平时的阅读训练就是必要的。作为教师, 要针对每类文体、每类题型如何答题等对学生要加以指导。使学生了解这些套路, 然后把这些套路放在具体的题目中进行实训。如,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的基本思路:

1. 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描写或叙述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的句子。

2. 析。

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 依据画出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并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 明。

把握文章背景, 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和意义, 鉴赏物象、并要领会其的象征意义, 从而准确地理解物象蕴涵的意义和深层意蕴。

4. 答。

答案的要点至少应包括人物的代表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类型的典型意义等内容。这样, 学生答题时就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自然成绩就能提高。

高中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第8篇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有着浓厚的人文性,所谓工具性指的是语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影响到人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而人文性,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灵感悟和思维情绪。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多重对话的过程,包括师生间的对话、文章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能实现心灵感悟、思想情感以及人文情怀的传递。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策略,在对话互动中,师生之间可以就文章内容得到信息反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熏陶、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对话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生本对话,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感

分享阅读体验是对话教学模式中常运用的环节,多表现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但往往忽视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一个指向自我的过程,学生在专注自我体验的同时,能提升思想水平,深化思想深度。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缺失,导致学生阅读体验感变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思考空间却越来越小。

(二)不注重师生对话的深度

在对话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主要起帮助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主导整节课的知识灌输,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虽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霸占整节课,但依旧起主宰作用,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绿叶”,这导致在对话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于浅显,没有思维深度,难以引发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实施

(一)开放对话过程,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策略,关键在于开放课堂对话过程,注重过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是引领者的作用,主要通过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阅历来帮助学生延伸知识内涵、拓展知识面,从而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丰富学生的思想,进而增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体验感。

比如《合欢树》一文,文中直接表现母亲坚强情感的文字描述比较少,再加上高中生生活阅历尚浅,他们难以充分体会到这种情感。所以在讨论母亲性格时,大多学生都会显得比较茫然。基于此,教师可以通引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实现学生与作者更深层次的对话,通过拓宽对话渠道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二)对话方式要多样化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包括多个方面,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章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就对文章的篇章、语句的感悟和体会来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探讨,以此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章虽然不会发出声音,但是文章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情感、思想,激发起读者的情感,从而达到思想情感交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学生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目的,最终实现生本对话。

(三)消除对话隔阂,深入与文本的对话

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阅历尚浅且能力不足,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体会不到文本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实质。所以,为了使学生对文本精髓有更深入的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对话策略,避免师生间的对话停留在浅层次的“假对话”上。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介绍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还要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由此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缩小代沟。

比如,《合欢树》这篇文章,母爱是表现阅读张力的最佳切入点,因此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便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隔阂感,从而缩小课堂对话代沟。

四、结语

对话策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对话,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中的对话作为教学意识和精神,这种对话要建立在师生、生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它通过各种沟通交流方式实现生生、生本、师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内涵,领悟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汲取文章的人文价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对语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对话教学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高效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05):19.

[2]祁恒山.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1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法 第9篇

一.文本细读的教学重点

文本细读, 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文章之意, 由表及里, 精度细读, 应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写、边想的读书好习惯。在阅读教学时, 文本言语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师应该以这些重点为基础,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1、细读“矛盾”

教学过程中阅读文本言语时, 有言语出现前后矛盾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仔细朗读, 好从中发现文本之中的绝美景致, 进而使学生有感而发。例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 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不难发现, “沉淀”, 说明是过去的, 不是未来的;是记忆深处的, 不是表面的。

2、细读“驳于常理”

人与物的行为在日常和自然界里, 经常会出现‘驳于常理’的现象, 这也是文本细读的重点。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 在贾母寻问黛玉念什么书时, 黛玉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然而当宝玉问黛玉时“妹妹可曾读书”时, 黛玉的回答却是:“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相同的问题, 黛玉回答的却截然相反, 这一驳于常理之处正是细读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黛玉为什么这样回答, 感受到黛玉的心机聪慧, 结合实际感悟寄人篱下情况下人的内心世界。

3、细读“平淡中的回味”

文本细读在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应该进入“平淡中回味、回味中生疑”的境界。在文本细读过程里, 有些看似平淡的言语、细节, 起初不会引起注意, 但反复细细品读回味就会产生疑问。例如《雷雨》中有这么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 三十多年前呢, 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句对白正常读是看不出疑问的, 非常平淡、合理。但反复几次的细细品读后就会产生疑问, 如鲁正常回答就说“是的”就应该可以了, 后半句显得非常多余。我们多提出几点疑问, 再结合上下文本, 回味文本细节, 就会得出这后半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教学操作形式

文本细读在课堂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重点之处进行细读, 其操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归结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文本细读———诵读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 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 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全身心地投入, 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 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不断地诵读, 在声音的节奏和起伏中感受作家的情怀。“言为心声”, 诵读, 就是还原人物心声, 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文本细读———比较

在对文本细读时有意识的对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及鉴别, 可以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本言语的内涵、特点、优劣, 更加活跃思想, 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速度。例如:《愚溪诗序》, 柳宗元和宁武子同为“愚”, 却各不相同, 柳是“遭有道而违于理, 悖于事”, 宁则“邦无道而为愚”。宁武子是大智若愚的智者, 而柳宗元则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坚守自己的人格的“硬”文人。这就是比较阅读的结果。比较式文本细读, 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 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还广化、敏化、美化了学生的语感。

3、文本细读———点评

谈我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 第10篇

毋庸讳言, 通过读书来求知学艺, 以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是最基本的阅读动机。但如果将这一点狭隘化, 那么, 读书的目的则成了纯功利性, 读书就成了了无情趣的事, 充满庸俗气息。只有从人生的高度来认识阅读的意义, 才能使高中生成为阅读王国里的居民。开卷有益, 主要应该是有益于人生。我们要引导同学们真正认识:读书可以敲开人生的大门, 但读书决不是敲门砖。阅读是高质量的人生行为, 理应生命与阅读共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

一、直面文本, 注重细读

阅读远离作品本身, 是现今阅读中的一个通病:或盲目地固守“知人论世”, 在接触文本之前, 大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或片面地理解“接受美学”, 对文本浅尝辄止。事实上,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前了解作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态, 但大可不必为了读懂—篇文章而为此劳神费力。

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细读。细读就是打开书, 直面文本, 细细地读, 细细地悟。细读与我国传统阅读中强调揣摩、比勘、品味相通。即通过细致研究词语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语气及特殊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来细致体味语句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 挖掘其深意。通过细读, 使学生学会用特有的目光审视文本, 思考生活。

二、重视联系, 凸现对读

一般人的阅读也可能有选择、有比较, 但大体上还是较随意的。而语文学习中的阅读, 既是积累, 又是打基础, 有意识地在联系和比较中阅读, 显得尤为重要。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 读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 就难免化不开, 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读古典诗词, 就文本释文本, 难免失之单调。读出来的东西虽然是正确的, 却往往是他人“给”的, 是定论, 缺少发现的体验。因此, 让学生把同一题材而体裁不同、同一意象而情感迥异等文本拿来比较阅读, 力求“从形象描述看情感基调”“从倾吐对象看艺术感染”, 可以读出比以往更多的东西。

三、大胆想象, 重视品读

高中语文阅读篇目中, 文学作品居多。授受美学指出, 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 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 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 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文学是建立在想象力基础上的虚构空间、历史, 是对历史本真的“再历史”过程, 它属于“历史”的像, 是现实生活中的“海市蜃楼”, 是尘世庸俗压迫下生活渴求的内心世界的“世外桃源”。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课, 如果没有想象力, 眼中有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 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 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 感同身受,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比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朗诵文中那优美的词句“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时, 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壮美的画面, 想象着自己已经飞跃时空的限制, 进入到苏东坡描绘的意境中, 为作家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襟、壮美的诗篇所折服, 心驰神往, 感情激越, 不能自已。想象, 可使我们体味文中的意境之妙, 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 将会在语文学习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形成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凸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个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做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做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做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实现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教学《<呐喊>自序》时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点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問。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难点,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是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是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一致的内容时,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解释的事实时,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红涨,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到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沿着常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做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能否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面,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时,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表达技巧方面提问: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第12篇

一、以读促教, 全面鉴赏,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低下是当下高中语文阅读面临的棘手问题, 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应运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其阅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首先, 可采用“以读促教”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范读, 名家精彩的朗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感染学生阅读的情绪, 为高效阅读课堂构建做铺垫。例如, 在《再别康桥》的阅读教学中,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通过集体朗读、小组比赛朗读、学生代表朗读、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逐渐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其次, 对文本进行全面鉴赏。仍以《再别康桥》为例, 在学生阅读过后, 学生课堂质疑, 我即兴提问学生, 分享阅读感受, 诱导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现阅读教学与学生实践生活的链接

实现阅读教学与学生实践生活的链接是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阅读与生活的交集, 实现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教师可做到三点:1.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教师挖掘阅读文本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因素, 丰富学生阅读内容;还可以将与文本有关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阅读材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2.鼓励学生关注当下生活, 丰富阅读体验。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 或者用学过的课文去触碰现实生活, 获取新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学过《拿来主义》之后, 学生应该联系现实生活反思:“当今社会, 我们应该拿来什么, 抛弃什么?”3.走进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阅读。例如,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 感悟秋季, 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秋天的印象与感受, 这对学生学习《故都的秋》大有裨益。

三、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极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注重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小组合作所探究的教学方式旨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它是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典范。教师通过“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小组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与借鉴, 不仅高效解决了阅读学习任务,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质疑、探疑、析疑和解疑能力, 与此同时,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它能使不同程度, 不同认知的学生都有所提升, 而学生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又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与策略, 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除了课堂阅读外,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拓展阅读空间,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提升阅读水平。首先, 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背景, 拓展学生阅读内容。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与背景相关的作品, 鼓励学生深层次阅读。其次, 教师利用好作者与文本资源。同一个作者在同一个时期可能写作很多主题相似或不同的作品, 教师应利用好这些资源, 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深入阅读。再次, 教师可专门留出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也可以是单独的一节课,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阅读空间, 必定会进行交流阅读、推荐阅读等, 阅读空间被拓展。当然, 教师还可以通过“读书交流会”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至关重要。最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有价值的作业。例如, 在《过秦论》课堂结束后,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贾谊写该文章的时代原因是什么?”学生完成作业, 必定下功夫搜寻资料, 阅读效率提升。

五、传授给高中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比如,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问题, 用质疑的办法探究课文难点。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既理解了文章思想内涵, 还对个别疑难句子分析讨论, 有了有准确把握。再如, 教给高一新生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培养他们学会随手写下阅读感悟的习惯。鼓励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进行网上阅读, 老师将课外阅读资料置于指定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便可轻松下载, 愉快学习。

综上所述, 高中生的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渐进提高、质化飞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组织和引导者作用, 运用有效策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 巧妙渗透多元化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为学生终身语文阅读奠定基础。

摘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对于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改推进和素质教育改革使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 动态、活跃、生成性的有效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多途径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势在必行。本文述了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最后探索出可行性的有效策略, 以飨读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凤岚.浅析“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2:194.

[2]刘俊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生成策略——基于对甘肃省W中学的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 03:40-43.

[3]王颖.试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4, 06:53-54.

[4]包颖.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才智, 2014, 27:91.

上一篇:大型仓储管理系统下一篇:环境监测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