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2024-05-25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精选12篇)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1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作为一名教师, 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丰富的教学经验固然重要, 但如果教师只注重经验的积累, 而对在日常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不反思, 那么其所获得的经验仅仅只是狭隘的经验, 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因此每一位教师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都应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一)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决定一堂课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 使学生充分了解食品行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熟悉食品加工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掌握食品的一般保藏方法, 了解食品加工的新技术, 具备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管理的一般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 笔者觉得本院《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应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专业拓展需要, 同时还应该根据授课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反思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与选用的教材相配套, 是否与执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等。

(二) 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灌输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反思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 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本院生物技术及应用 (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 专业学生中以文科生居多, 生物、化学基础较差, 课程学习较吃力。因此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进行甄选和调整, 同时在一些课程内容上课之前可带领学生去当地企业参观, 如果蔬汁制品、酒制品加工技术等内容, 让《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真正的课堂外延。

(三) 反思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 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 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师应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和头脑认知水平, 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综合考虑学生起点、认知水平、专业需要等要素。本院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课程从以前第三学期调至第四学期开设,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前三个学期系统地学习《基础化学》《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在学习《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补充, 体现了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四) 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对学生掌握各类食品的加工工艺也提出了要求,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则会使讲授内容繁杂, 信息量大, 学生提不起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近几年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性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如在讲授焙烤食品加工时将当下蛋糕界的新宠———千层蛋糕的制作引入课堂, 通过直观演示既拓展了学生视野,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反思下一节课怎么做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就是为了更好地上好下一节课, 因此, 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的好的方面和不好的地方,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创造性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设计最佳的方案,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教师、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 善于借鉴学习,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并自觉开展教学研究。高职《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及应用 (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 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应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这对于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技能,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东燕.医学专科院校生物学教学反思的实践与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08) :214, 216

[2]赵霞, 袁丽丽, 李萍.对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反思[J].职业技术, 2012, (11) :20

[3]罗永富, 郑湘宁.一堂生物化学课的教学反思[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8) :98—99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2篇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荐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工作部署,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家组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进行了预审、论证。专家组在听取学院汇报、认真审阅材料的基础上,对照教高[2010]8号通知要求,经认真研究、评议,形成以下意见:

一、建设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 1.理念定位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苏北,面向行业,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准确;‚行知共举,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科学;‚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路清晰;‚围绕食品产业链,做强优势专业群‛的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行业产业需求;‚振兴苏北,服务三农,服务食品行业‛的办学目的明确。

2.行业背景

学院依托的食品行业产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

产业、常青产业,也是发展空间极大的朝阳产业,它是整个工业经济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是应对危机、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柱产业。它的人才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正在发生越来越明显的变化,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成为公众普遍而重要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三鹿奶粉‛、‚苏丹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从反面警醒了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目前,行业专业人才总体数量缺乏和质量偏低的状况,迫切要求食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院根植于食品行业产业,一直坚持围绕食品行业办学目的不动摇,与食品加工、流通领域的行业企业保持了长期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产品,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办学机制体制改革,成立学院理事会,实践公办高职院校在理事会指导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牵头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共75个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了‚江苏食品职教集团‛,较早试行了校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构建了融食品研发、食品生产、食品营销、食品检测和服务等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方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

3.地理优势

苏北五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3%,人口占43%。学院是从全省高职教育布局和均衡发展需要出发而唯一申报建设的国家骨

干高职院。学院地处苏北区域中心,所在的黄淮海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和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洪泽湖水产养殖久负盛名,所在地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也是闻名中外的酒乡。食品加工、酿酒和餐饮业一直是区域内的传统和优势产业。近十年来,在‚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和‚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等经济文化活动的推动下,区域内餐饮、旅游业迅猛崛起,提高了淮安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现代高效农业、食品业、餐饮旅游服务业等诸多产业的升级转型。‚雨润‛、‚旺旺‛、‚福满多‛、‚金龙鱼‛、‚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竞相在此集聚,产教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快。

4.办学成效

学院是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以食品科学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创建于1960年。50多年来,学院在师资、设备、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都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目前,学院拥有38个围绕食品产业链设置的专业、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两个省级实训基地,现有教师中,食品大类专业教师占58.6%,且多为高职称和‚双师‛型;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食品类专业设置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食品类专业实训基地项目与设备配置推荐性方案》的起草单位;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教材被评为江苏省评优精品教材或立项精品教材,3个专业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或建设点。3

由学院牵头主持制订的《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业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是中国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中唯一颁布实施的地方标准,推动了中式烹饪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接受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次;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整体办学水平位于我省高职院校前列,具备了建设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和条件。

二、建设方案基本评价

学院围绕申请进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充分地准备。学院提出的‚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五个项目’,建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专家组认为学院提出的五个项目建设任务,具体、可行并富有创造性。

1.校政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学院实施‚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工程‛,进一步优化理事会指导下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四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①探索和实践公办高职院校在理事会指导下的校企合作运

行机制。学院理事会主要由省内外食品行业精英组成,成员分工明确,有六位成员具体负责对重点建设专业或项目的指导、咨询工作,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机制融合贯通:理事会实行年会制,院长向理事会报告学院工作情况及未来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征询理事会的建议;党委在学院重大发展规划、重要事项决策前充分征求理事会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学院还将邀请理事会成员列席学院重要会议,推动和促进党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②共建和完善校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学院在理事会指导、协调下,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并积极探索现代股份制企业运作模式,运营和发展食品工业园。学院与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江苏今世缘酒业集团等行业企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江苏淮扬菜烹饪学院‛、‚江苏今世缘酿酒学院‛两个校行、校企联办二级学院,使之成为企业产品开发的初试和中试基地、学生真实介入生产的现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基地及企业文化的展示中心。

③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与‚雨润‛、‚今世缘‛等江苏食品职教集团理事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新专业,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作制定行业岗位标准和合作就业等,主持或主要参与制定、修订食品行业企业标准,进一步推进食品工业的规范化、标准化,面向全国职业教育院校培养食品及相关专业师资。

④共建和优化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学院不断完善和优化共建共赢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和优化理事会信息平台和‚江苏食品职教集团信息资源库‛;二是强化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共同制定和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长效管理规范;三是通过联办二级学院和订单培养,拓展校企、校行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和广度;四是服务地方经济、集团成员,为食品行业企业、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提供培训服务和成人学历教育等。

学院多元合作、多种运行形式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切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2.重点专业建设

学院实施‚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重点‚专业建设工程‛,提出了‚进一步围绕食品产业链,重点建设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烹饪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等4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的专业建设构想,思路清晰、依据充分、构架合理,既体现了学院的优势,又符合发展现代食品行业产业的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①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框架内,不同专业创新衍分出‚六融合、分层递进‛、‚三融入、学训交互‛、‚三段递进、学做一体‛、‚三对接‛等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具体模式,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显著的培养效果。

②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院根据大食品行业产品多样性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就业岗位(群),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与‚今世缘‛、‚旺旺‛、‚快鹿牛奶‛及‚双汇‛、‚雨润‛等区域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合作,将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专业课程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包,融技能、知识与素质为一体,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及省财政支持建设的‚食品工程实训基地‛、‚烹饪工艺实训基地‛和食品工业园为平台,校企共建‚苏食苑宾馆‛、‚今世缘酿酒车间‛等‚校中厂‛;扩大校外重点骨干实习基地‚厂中校‛的规模,强化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

学院‚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真实化等建设措施,契合行业企业需求,体现了食品类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教育最新发展方向。

3.“双师型”教学团队与“发展型”管理团队建设 学院‚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着力建设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发展型‛管理团队,实现师资队伍的‚1519‛目标和提升管理团队服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实施‚师资五项建设‛计划,即师德建设:评选师德标兵,把师德作为教师各项考核与评比的重要内容;名师建设:参加和组织教学名师评选活动,营造争当名师、奋发进取的氛围; 7

双师建设:提出‚五个一‛(联系一个企业、搞好一个课题、带好一批学生、上好一门课程、精通一项技能)具体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建设:开展优质课评比,组织教师接受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内外结合、引培结合,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项目建设,师资队伍达到‚1519‛(引进1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聘请5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大师担任学术带头人、增聘10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双师比例达到90%以上)要求。学院制订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双师津贴制度》等相关规章,能够保证上述目标和计划的实现。

学院在管理干部队伍中实施‚学习能力、履职能力、发展能力‛三大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兄弟院校交流任职和国外培训等措施,提升管理干部队伍服务于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和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学院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有关职能部门和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处、发展规划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在中层干部岗位职数配备上,适当压缩职能部门职数,向教学一线倾斜,符合‚小行政、大教学,围绕中心、提高效能‛的要求。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院在建设期内充分发挥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的作用,实施‚立足苏北、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出‚引领食品类高职教育的专业 8

建设,开展产品技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对口支援西部高职院校‛等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与指导‛、‚产学研合作研发‛、‚食品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四个平台,组建食品加工技术工程研发中心、江苏省绿色食品研究会、苏北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绿色食品的开发研究、技术咨询等,推动特色产品向绿色、有机食品的转化升级。

本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具有显著的食品高职教育特色,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区域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与文化环境建设

学院以‚关注民生,共保安全‛为己任,提出‚利用学院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参与构建区域食品安全预警与培训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参与区域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建设,牵头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研究食品安全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建成江苏省淮安市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心,主动与区域内质检部门合作,积极承担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检验检测任务,建设‚淮安食品企业加工与检验人员培训基地‛,在三年内,对区域内食品类企业的质量与安全检测检验人员进行一轮专项培训;三是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与文化环境建设,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食品安全理念作为行业良心、行业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宣传贯彻到人才培养、原料供应、食品生产和食品流通等环节的整个产业链,把饮食科学、饮食安全宣传贯彻到区域内广大公众;积极与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合作,挖掘‚淮 9

扬菜‛美食文化底蕴,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栏以及‚每周一菜‛、‚营养与健康‛等栏目,着力提高公民的饮食文化素质。

本项目围绕专业,计划周密,措施实在,关注民生,融入生活,将有效促进行业企业发展,提高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保证五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学院从三个方面构建制度保障。一是‚项目建设制度保障‛,共八项。包括校企合作管理、项目工程招标管理、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管理、项目资金管理、重大事项报告、专项咨询管理、信息流通、信息发布、考核监督等,以保证项目建设管理的严谨、严密和严格。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共五项。包括《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弹性学制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三是‚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共八项。包括《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双师津贴制度》、《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实施意见》等。

三、建议

专家组对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建设方案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彰显食品高职教育特色 学院食品行业背景深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建设期内,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高度,站在强国、富民、健民的高度,进一步把特色做强、做深、做透,努力成为食品类高职教育的引领者,成为食品科学走向大众的桥梁和纽带。

2.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多元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食品职教集团‛已经和正在发挥‚四合作‛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放大理事长单位的引领功能,在壮大规模、优化形式、长效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合作方实现深度融合,促进集团健康、稳定、持久地发展;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为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3.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丰富办学内容与形式

学院要进一步发挥各种优势,立足苏北,服务全行业,开展行业就业资格认定、工人技术培训、企业员工学历提升、食品知识科普、中职毕业生学历继续教育、与中西部对口支援院校合作办学等多种内容与形式的教育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和争取‚学业水平+技能测试‛、注册入学等招生新政策、新途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院提出的建设方案翔实具体,保障措施可行并富有创造性。建设方案实施后,必将有力地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并使学院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3篇

摘 要: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课程考核方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通过对食品焙烤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尝试和思考,从该课程的实践考核要求、学生能力定位遇到的问题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三方面入手,探讨以职业素质评估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体的新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焙烤食品;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近几年国内的烘焙食品业发展很快,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密不可分,特别是发达地区,各种各样的西饼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西点已成为烘焙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焙烤技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其实验课程尤其重要。为加强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以焙烤企业实际能力要求为前提,对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创新进行了探索,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食品焙烤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课程核心内容

食品焙烤技术实验的开展需学生掌握焙烤专业技能、卫生要求、原料知识和设备操作等方面知识,覆盖面广泛。目前有的项目实验课根据单一产品制作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强,制约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通过对食品焙烤类岗位能力(如个人卫生、食品安全意识、焙烤技术、原料检测等)的分解,确立其核心能力,从而为确定课程实训的核心内容提供准确的一依据,进而创新其实践考核。因此,创新实践性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主观上引起学生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教学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

建立合理的实践考核体系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实行独立考核,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经对相关专业学生的试用后,本文提出了一套较合理的食品焙烤技术实验考核体系。具体考核机制为:课程考核以实践考核为主体,考核项目由职业素质评估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构成。

1.职业素质评估占50%:本项考核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操作规范。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焙烤文化、团队合作等3个方面。详见表1。

2.职业技能考核占50%:根据产品加工工艺要求,设计表格,由任课教师现场打分和学生互评共同确定考核成绩。详见表2(以学生分为4组为例)

三、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效果评估

食品焙烤技术实践性考核体系在苏州某农业类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中进行了试行,并对试行的24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调查中可看出,食品焙烤技术实践考核体系明显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待实验的科学严谨态度,使学生对食品焙烤技术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设计、规划及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雪华.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5,20(11B):67.

[2]李志敏.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8-51.

项目来源:富硒鸭生态养殖与产品开发(WN201065)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Sponsored by QingLan Project)项目(QLP20083014);苏州市院区科技结对专项(SZ20090508)联合资助。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4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产业第一线, 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围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定位包装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敢想, 敢干, 但其条件是要到相关包装印刷企业去走访、调研, 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了解企业需要的急缺人才要求, 并按照产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理论, 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

就东北三省而言, 东三省是老工业基地, 轻工业的发展相对较晚, 近几年, 包装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哈尔滨于2011年在平房开发区成立了印刷工业园区。多数包装印刷企业规模以中小型居多, 包装技术人才是包装印刷企业非常缺乏的一种包装人才, 现实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包装印刷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由于现代包装印刷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行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发展包装印刷业, 不仅需要高级包装印刷类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包装印刷管理及营销人才。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文化基础课程前提下, 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现代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包装概论、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设计、图像处理及制版技术、印刷原理与工艺、包装机械、包装技术、印刷品质量控制及检测、印后加工工艺、排版工艺原理、包装适用软件;专业选修课有:包装色彩设计、PLC技术及应用 (二选一) , 包装装潢设计、平面色彩构成 (二选一) , 丝网印刷、凹版印刷 (二选一) , 企业管理、电子标签技术 (二选一) , 包装测试技术、运输包装 (二选一) 。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有:专业参观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金工实习、包装CAD绘图实训、包装结构实训、低压电气实训、包装工艺实训。

2. 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在专业课的的课堂上,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分析、讨论和语言表达等活动, 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 提供帮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热情。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 对于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加强实践教学, 结合职业资格考证,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以工作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实习实训, 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检验过程。学生通过实习, 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 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 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 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1. 项目教学法

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包装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工种和职业领域, 通过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来完成整个项目, 达到训练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实施时, 应在掌握基本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由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学生或教师合作完成。此类专业实践课程有:包装结构实训。主要步骤有:包装产品的确定、产品性能的掌握、包装材料的选用、包装结构的确定、盒型的制作 (CAD制图) 、包装容器的装潢制作 (Photoshop软件) 、三维立体图的仿真制作 (3DMAX软件) 、包装设计书的制作。

2. 顶岗实习法

即通过在生产一线顶岗作业实习, 让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 进行综合实践训练, 尽可能使之与学生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实施时要选择与所完成的实习任务目标相吻合的实习单位 (或岗位) 。

包装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必须以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实际需要的职业操作技能为目的, 强化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实施,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形成。

四、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 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关键

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包装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胜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 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 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是必由之路。

1.“订单式”模式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 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对企业来说, 培养出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 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对学校而言, 该模式利于包装技术专业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优势。但存在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 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等局限性的缺点。

2.“2.5+0.5”模式

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职高专;食品焙烤技术

食品焙烤技术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综合基础理论,了解焙烤制品的特点、涉及的范围,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工艺操作方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内容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食品焙烤技术课程特点及其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焙烤技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具体为教师在教室讲授理论后,安排实验课进行实际操作。该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讲授理论时学生被动的听,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实验教学时,多为老师给定实验方法,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自主的任务探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的教学模式[1]。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具体特点有:

(1)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章节,而是根据实际项目、需学生掌握的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分以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同时掌握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2)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用“任务”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化主动为被动。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学生讨论、出现问题时加以指导。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食品焙烤技术》中的实施应用

3.1确定任务

根据食品焙烤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我们将此课程分为五个学习情境:面包及其制作方法;蛋糕及其制作方法;饼干及其制作方法;月饼及其制作方法;其他糕点及其制作方法。每个学习情境下再分若干子任务,以学习情境二蛋糕及其制作方法为例,见表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一周将任务布置下去,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并将班级分组,4人一组,任命好组长,以小组为单位,下次上课时提交完整的设计方案,并完成实训内容。

3.2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提出任务后,组员在组长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这一过程教师可加以引导,分析重难点,提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如戚风蛋糕的制作,每大组进行学习戚风蛋糕的相关知识,讨论分析后,发现该任务可分解成2个子任务,一是原辅料的选择及配方设计,二是产品的制作工艺的制定。这样每个大组可分成2小组,分别执行不同的子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完成任务的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主动的去了解新知识,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实施计划

任务分解后,每小组可通过书本、网络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找出有用的知识点,然后2小组进行资料汇总,确定解决任务的方法,提出完整的实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给与指导,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方案制定后,组长进行实际操作分工,如一部分组员进行原辅料的准备,一部分组员进行工具设备的准备,最后一部分组员进行产品的制作,组员协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并能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

3.4检查评估

实验完成后,每组完成实验报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因为每组同学做出来的产品品质不尽相同,教师可引导同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组内评价,然后各组之间进行评价,最后老师给与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产品品质的评价标准,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食品焙烤技术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能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让他们在做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萍.浅谈“任务驱动”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交通科技,2011(2):68-69.

[2]刘娜丽,杨红,韩晓静.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32-33.

[3]陆清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114.

高职教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新探 第7篇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直接为食品加工业和食品企业培养人才, 一直是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多年在食品企业的感受和食品加工课程教学的体验, 笔者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 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一个目标, 两个把握, 三种意识, 四种能力。一个目标, 即食品加工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食品加工人才;两个把握指的是把握理论教学和把握实践教学;三种意识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企业道德和安全卫生意识、质量意识和纪律意识;四种能力是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训练学生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产品加工技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除了这些一二三四外, 为了督促学生要特别规范对学生的平时考核。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食品加工企业要求的具有职业能力的食品加工人才

通过和清远地区乃至广东食品企业相关人士的沟通以及笔者在食品企业的感受, 确定食品加工企业要求的食品加工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和能力、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安全卫生意识、质量意识、纪律性等。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

二、教学环节上要把握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大部分

对于实训条件好、实训室面积大、课程经费较为宽裕的院校, 可以在实训室安装多媒体设备, 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合二为一, 将课堂放在食品加工实训室,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 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学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为此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将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 比例大致为1∶1。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都是食品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把握好这两部分的教学。

(一) 理论教学

食品加工技术的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果蔬加工、肉制品、软饮料、乳制品、水产品等加工原料的相关知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工具设备和操作要点, 以及食品加工的质量控制和品质管理。虽然是理论教学, 但是教学中必须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 灵活运用职业教育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理论教学中, 我们积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问题式教学方法

课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 讲完一定的知识后设问, 引导学生通过前述内容归纳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或进行小结;第二, 在授课之前进行设问, 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寻求原因。

2. 学生PPT培训

把学生分到不同的食品企业, 每个食品企业4到5人, 每个企业都要制作至少一次教学课件, 进行至少一次企业培训, 每次理论课安排一个企业进行培训。比如授课过程中可安排3组学生以企业的角色分别培训罐头的制作、冰激凌的制作和火腿的制作。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搜索资料、制作PPT、口头表达的能力,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3. 视频、图片教学

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中最好贴近真实的食品企业生产, 否则学生毕业后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可能还会觉得很陌生。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 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 对于一些难以进行企业参观的内容, 我们进行相应的视频教学, 比如在教学中分别播放肉罐头、酸奶、火腿、矿泉水等的生产视频, 并根据视频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留意、思考、分析或总结。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 我们还采用了案例、展现实物等方式来使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二)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 并为实践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但是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中, 我们采用产品驱动,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每次实训课安排一个企业作为负责企业, 统筹安排并进行产品制作的培训, 负责企业的几名成员分别为安全卫生部长、质量部长、纪律总监和经理, 教师作为总经理, 实践教学采用总经理—经理 (培训企业) —全体员工的三级领导。负责企业为了做好培训工作, 必须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训方案, 有必要时预先进行产品制作, 体会产品加工工艺。教师作为总经理, 要审核企业设计的实训方案, 解决实训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监控整个实训过程。

三、把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安全卫生意识、质量意识和纪律意识放在中心位置

(一) 职业道德和安全卫生意识

食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食品企业的道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道德建设做的不好的企业更容易生产质量不合格、伪劣甚至有害的食品。良好的道德对企业、个人的发展是都是有帮助的。职业道德的熏陶不应在工作以后才开始, 而应该在学习的时候就努力使其树立相关的思想, 学生时代加工实训时进行道德建设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安全卫生是对食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生产过程卫生、产品安全是食品生产者必须认真做并做好的事情。实训教学中我们安排一位学生作为安全卫生部长, 课程开始时陈述实训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与卫生问题, 实训课末尾小结本次实训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并指出不足, 课后检查卫生打扫小组的卫生清洁情况并进行打分。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与卫生意识。

(二) 质量意识

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 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每个企业的目标。实训教学中必须致力于生产好的产品, 而不是随便制作出一两种产品了事。为了加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每次实训课可以提前购买市场上的相关产品, 实训开始时进行展示,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不足和原因, 实训中将学生制作的和购买的产品进行对比并分析原因。

(三) 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保证卫生安全并生产好的产品和提高企业效益, 食品企业大多对员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课程实施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反证等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让学生了解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度的严格实施, 产品的卫生安全、企业效益等都会很难保证。

四、教学中训练学生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产品加工技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管理能力

(一) 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

产品开发是指创造研制新产品, 或改良旧产品。食品企业要紧跟社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必须不停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否则食品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小, 最终难以维持。食品的创新和开发主要包括改变原料与配比、改变操作步骤与过程、改革生产设备、改变工艺参数、改变产品形态和包装等。一定的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 实训原料和操作过程可以由学生设计并在实训中由教师不断对其指导和校正, 每次实训课中产品制作不必每组实训内容完全相同的拘泥于一种操作步骤和工艺参数, 可以适当改变其中的原料及其配比或其他条件, 可以让学生以企业为单位完成一些小论文,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产品开发意识, 而且可以验证不同条件下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 加深对食品加工技术的理解。

(二) 产品加工技术能力

食品工业中每种产品的加工都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 产品加工技术能力是员工直接进行食品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要把培养学生的产品加工与制作能力当成是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这个任务主要通过实训课的学生操作、学生或教师点评与集体纠错、教师示范以及理论课的生产视频播放等环节来完成。

(三) 管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食品企业中开始多从事生产工、技术员、品管、检验等工作, 随着工作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增强, 有可能慢慢走上管理岗位。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无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管理和口语表达能力, 每次实训课都安排一组学生管理整个实训过程, 充当企业里面的安全卫生部长、质量部长、纪律总监管理实训中的安全卫生、产品质量和实训纪律。

五、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

当前学生的总评成绩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的比例多为4∶6或3∶7。其中期末成绩直接由期末考试得来, 评分参考评分标准, 比较严谨。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评判得来, 主要包括实训报告、作业、问答情况、考勤等。改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 具体构成如表1和表2。

平时成绩表一式两份, 一份由学委保管, 一份由教师保管, 两份要保持一致。在平时成绩表里, 学生的平时成绩转化成员工工资, 两者具有直接对应关系, 表格里面的数字所代表的为工资额度, 学生可以从学委处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 从而能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的工资。平时成绩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良好, 基本杜绝了上课玩手机、睡觉和随意讲话等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平时成绩, 提前预习和看书的学生也增多了。

六、成效与展望

经过不断地教学探索,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得到了学生、企业同行的好评, 但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路还很长, 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摘要: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对接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 课程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通过对其教学积极的改革和尝试, 提出了“一二三四”教学模式, 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把重点放在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上。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8篇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 并按照一定技术方法采用容器、材料、辅助物等, 以及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称。可见包装在现代社会商品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中, 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达国家早已注意到包装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商品有这样一句形容语“中国的产品是一流的技术、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 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包装上大打了折扣。近年来, 国人也愈加注意到包装的重要性, 各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包装技术”专业。但相对其他专业, 譬如:机械制造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物流专业等热门专业, 包装技术专业开设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发展速度过于缓慢、重视度较轻、投入资金较少。

二、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 专业教师缺乏, 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由于各院校包装技术专业开办的相对较晚, 因此社会上缺少相关技术人员, 学校自然就缺少专业教师, 现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半道出家”, 相对缺乏专业性。再次, 现各高职院校包装专业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由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 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也就是缺少“双师型”教师。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包装技术学科属于新开办、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专门针对高职包装技术专业的教材并不是很多, 因此在教学中形成了简单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 学生学习囫囵吞枣。还有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学校教的知识现场用不上, 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此外, 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了专业技术的培养, 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重视度不够, 许多学生对公共文化课程兴趣不高, 逃课情况严重。

3. 教学模式单一, “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存在

在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中, 许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没有向以能力为核心转换。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仍停留在仅仅满足于“只管讲好课, 不管学生学不学”的阶段, 没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被动、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 直至陷入高职教学的“怪圈”———学生逃课, 教师点名, 考勤情况成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到位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宗旨是“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室、购买实训机械设备、购买相关耗材, 但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包装技术专业重视度不够, 投资资金过少, 使得实训设施迟迟不能到位, 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把实训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 实训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远远不足;实践教材较为滞后, 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许多科目课程中, 实践教学的条件难以满足要求, 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另外, 由于校企合作企业开发过少, 学生缺少进行实际就业过程的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

三、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1. 实施课程体系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就是要破除以学科教育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育体系为主、公共文化课程的设置合理、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突出实践的能力培养, 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及时适应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 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编写适用于高职教学的包装专业教材。

2. 推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科学化

(1) 根据包装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锻炼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 参与社会实践;还可以把企业请进来, 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

(2) 在注重岗位能力实践的前提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因此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训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工作”是完整的, 技能训练是循序渐进的, 而知识是分散的。完成一项“工作”即有一个成果, 也就是做了一件完整的“事”。而过去的学术性的教材则恰恰相反, 知识是系统的, “工作”是分散的, 只有完成了整门课程的学习之后, 才能去做一件完整的“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 获得真正能力的提高。

(3) 探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 而实践能力是综合性能力, 对其考核要注重采取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才能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

(4)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一些学生喜欢的、较长时间内使用的主干课程, 可以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 提高包装技术专业总体教学水平, 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 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 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1) 开发综合性实践课程, 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 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时间, 使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与现场紧密相连。

(2)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配套实用的指导教材。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 应当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 并且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3) 加快实训室建设。一方面, 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 实施案例教学。另一方面, 为企业提供研发的场所, 委派部分教师、学生参与其生产、科研的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企业的研发项目申请课题, 使产学研紧密结合, 校企共赢,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激发其创新意识。

(4) 在教学实施中, 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就业过程锻炼和从业环境的实践, 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后, 能够自信的走向社会, 适应就业的需求。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包装技术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包装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包装使命感, 能使用实践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展包装技术专业高职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从而促进高职包装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包装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冯伦久.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9.4.

[3]黄秋明, 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9篇

一、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食品工业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空间和发展潜力, 它既是朝阳产业又是永恒产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工业食品需求将越来越大。专家预测, 到2020年, 中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 中国食品工业产值就可能突破3万亿元, 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经济发展的超大型产业。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可为湖南省农产品加工增值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加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能有效地缓解或解决湖南省食品加工行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和食品加工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食品加工技术人才, 据有关方面统计, 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职工中, 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 食品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数量严重滞后市场需求。

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团队成员拼凑现象严重。

在一些高职院校, 教师之间平时很少进行教学、教改、科研等方面的交流, 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 才将各自的成果打包在一起, 临时组成一个团队。这种随意搭建并非真正有机结合的团队功利性强, 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 缺乏信任合作精神, 短期行为多, 稳定性差, 很难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

2. 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普通高校存在着师资队伍年龄段的断层, 高职称者高龄化, 学历层次偏低,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紧缺, 给梯队建设, 特别是一些应用学科的梯队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团队存在同样的问题。职务结构来看, 高级职称教师偏少, 学术带头人缺乏, 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老化问题较突出。很多高职院校, 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是在科研院校和普通高校聘请的退休专家教授。许多学校出现两头重的现象, 一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 另一种现象是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 这在民办高职院校更为突出, 这势必造成学术上的“断层”。学缘结构存在欠缺, 大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 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 照搬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

3.“双师素质”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但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人数较少, 质量不高。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有三:一是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二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反聘离退休教师;三是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普通高校吸收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 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 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 无法胜任技能培训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高职教师资补充渠道也存在困难, 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高职教师任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 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而一刀切的教师职称晋升条件, 又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 轻视实践能力, 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一些高职教师本人的动手能力不强, 不能胜任实训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教育要求相差甚远。

4. 教学团队教育理念陈旧。

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 要求以活动带动教学, 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而教师却普遍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学无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旧的教学模式紧抱不放, 照本宣科, 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

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标准的设计能力不强。

教研教改耗时又费力, 工作强度大, 而且效果又未知。老教师对专业和课程的理解深, 把握能力强, 是教研教改的主力军。但由于老教师一般已具有副高职称 (副教授或高级教师) , 晋升正高的难度又大, 因而部分老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而年轻教师由于经验缺乏, 难以担当大任。

6. 教学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团队文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团队意识, 有的把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 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搭建, 却无实际的专业教学的分工, 使得整个专业教学不成系统;有的与团队其他成员缺乏协调沟通, 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 造成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或矛盾;有些团队负责人往往身兼行政工作, 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赢取外部资源和支持上, 而对教学团队内部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这些现象使团队内部难以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 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而缺乏文化支撑的团队, 也很难高效运行。

三、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 要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特别是爱心, 加强爱岗敬业, 团结协作的教育, 要求其治学严谨。

2. 科学地确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指导思想, 合理地设定团队建设目标。

将“视野开阔、技能精湛、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指导思想, “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为团队建设的目标, 建设一支团结向上、富有创新改革精神的教学团队。

3. 培养专业教学团队, 科学合理地制定与修订切实可行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负责制, 团队成员共同参与, 坚持“五步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即通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分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其所需岗位知识、能力和态度, 并邀请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行业企业专家研究论证, 再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确定, 最后报院长审批。着重培养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其所需岗位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能力。

4. 努力提高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标准的设计能力。

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 本着为地方经济区服务的原则,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根据食品生产岗位 (群) 的工作任务或能力要求来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积极与合作企业双向互动, 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5.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内培外聘、培聘结合”的原则, 制订了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提升计划, 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 实行团队成员每年至少一个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落实教师激励、动态管理制度;引进和招聘企业人才, 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实践教学兼职教师, 加强了兼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 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如有机食品高级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内审员等, 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以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本领。

6. 培养学术领域是专家、企业行业是行家的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要具有负责带领本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制定科研、教改、教师培养、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等工作计划, 开发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能力, 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具有负责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的能力, 带头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7. 在教学团队中造就一批骨干教师。

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 加强培训, 安排专业教师到食品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企业工作经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成课程团队, 进行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 完成各项课程开发任务, 并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并能够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开发校企合作, 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在专业教师团队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起到骨干作用。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 完成各项教改课题和各项专业技术应用课题研究。

8. 注意教学团队建设的梯队性, 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 使教育教学后继有人。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10篇

《粮油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是阐述各种粮油食品的加工工艺及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涉及有机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知识。21世纪,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粮油食品工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将不断涌现[2]。这对高校粮油加工技术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局限于验证粮油食品工艺中的工艺技术。本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应用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把考核内容、标准、方法整合到每个项目中,按照完成项目的能力、水平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对学生整体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3]。

一、改革教学方法

1. 讲练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基本概念、理论和操作原理,再布置课堂练习,现场指导、检查,对完成较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没有掌握的随时辅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2. 直观教学。

利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示范,使学生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3. 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同一实训项目给出不同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加适合,从而掌握在不同条件下该选用什么实训方法。

4. 团队合作。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强调组内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功共享。如:蛋糕的综合实训项目,要求每个组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对照国家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感官、理化及卫生方面的检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4]。

二、完善教学条件

1. 修订教学计划、大纲。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在修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理论上以够用、实用为指导思想。

2. 精选教材。

近年来,《粮油加工技术》除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外,结合粮油加工技术考证要求编写补充讲义、实验指导书,适应本专业的特点。

3. 认真制订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落实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执行性文件。任课教师在进行本课程教学前必须制订出符合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授课计划。

4. 完善实训设施。

实训设施是实训操作的基本条件,而《粮油加工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性操作为主的课程,对此,近几年不断完善实训设施,使与课程相适应的焙烤实训室、油脂检验实验室更加完善。

三、改革教学手段

1. 运用现场教学。

食品化工系现有粮食检验、油脂检验、理化检验等实验实训室,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取现场教学方法。学生身处实训环境,听看结合,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实训室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掌握知识的速度更快,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

2. 充分利用习题库。

《粮油加工技术》课程建有完整的习题库,教师可以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试,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5]。

四、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1.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不定期地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锻炼。

如目前的蛋糕加工兴趣小组,共有成员10名,做到每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活动由指导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完成相应任务;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示范。

2. 业余开放实训室。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每个实训室在开放期间安排一名教师和几名学生共同管理。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所要进行的实验研究项目具有很大的益处。

五、改革考试形式

多年实践表明,实训考核与评定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重视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粮油加工技术》课程的考试模式是:平时考核+操作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时操作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的作风和操作技能,占总分的10%,操作考核是对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实训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分的40%,期末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综合考核,占总分的50%。

综上所述,《粮油加工技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并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通过对本课程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增强了工作能力。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摘要:文章根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结合永城职业学院示范性实训基地“粮食加工及储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和要求, 运用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理念, 对《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讨。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实践、考核方式等,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出高素质的粮油加工检验工作一线的高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粮油加工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2]刘靖, 展跃平, 张伟, 等.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7 (2) :48-51.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4]鲁秀恒, 朱梅梦, 田向东.粮油储检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39-41.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单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1-02高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 课程定位

食品生产过程是由若干个单元操作组成的,而相同的单元操作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过程其基本原理相同,进行该操作的设备也可以通用,所以食品生产的每个单元操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如,干燥、冷冻、腌制单元操作对应食品生产工作中的干燥工、冷藏工、腌制工的工作岗位。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调研分析,找到食品加工专业所需要能力是:食品生产操作能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能力(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工艺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品控员与检验员)、食品产品销售能力。食品生产操作是其中重要能力之一,开设《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可以满足这一能力需要,也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一致。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准确说出食品生产中原辅料及产品保藏的技术;会操作食品加工中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关键工序;能准确说出食品加工中常见杀菌技术;能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包装;能准确说出其它特殊食品加工技术原理。

能力目标:能应用冷藏方法对原辅料及产品进行冷藏处理,并比较不同种类食品其冷藏工艺;能应用食品脱水方法对常见食品脱水干燥温湿度、风速的确定;能根据食品加工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典型关键技术操作;能查找资料设计常见食品商业灭菌条件。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热爱食品加工行业,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信和爱岗敬业的品质;养成按时清洗加工仪器、填写相关记录表的良好习惯;具有善于与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3 改革思路

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载体,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的藩篱,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原来的知识点分布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等不同课程里,并且是按照本科型教学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本课程以典型单元操作(单元载体)为切入点,以原辅料及产品贮藏、加工中关键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原理为主线设计单元教学,主要涉及到加工过程及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的色、香、味、口感、质感以及安全性的影响。设计若干个单元操作,每个单元操作都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使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单元操作及掌握操作要点。

学习单元的前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实际生产流程的各工序的前后顺序,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

4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4.1 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或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学生─实训练习的三段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食品加工操作工及产品开发设计)涉及到的内容分单元操作形式进行教学。

4.2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2.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明确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和实际工作任务。如肉品加工中腌制操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述学习单元基本知识,然后编好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任命好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将任务分配下去,全班分为若干个组,要求每个组完成单元操作里的工作岗位并最终提交产品。这样,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融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 分析任务,逐层分解

在每个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后,在小组组长领导下本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任务,然后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每个组员手中,组织组员进行学习单元操作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把工作岗位分解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明确后,将组员进行分工,一部分成员进行设备的清洗,另一部分成员进行单元操作参数的确定,任务的解决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达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的目的。

4.2.3 参观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教学模式

对于一些因学校实训条件限制而不好开展的单元操作如冷冻操作,选择对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讲解技術要点。而对于一些单元操作如腌制、滚揉、斩拌等,学生到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实习,感受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岗,以便熟悉整个加工操作过程,企业也给予相应的报酬。

4.2.4 运用多媒体教学,赋予更多的感官认识

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学生对工厂的了解又比较少,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通过查找大量的设备、生产过程图片、工人操作图片、设备的详细分解图、购置食品生产工艺教学录像,最大程度让学生直观的掌握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去想象这些设备或者是操作流程。

5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网站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是我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之一,目前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食品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课程网站。目前已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电子教案、课程学习用表、习题库、课程学习参考书目录、校本教材、练习题汇编、自测练习题等,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和课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已形成了文字加电子、静态与动态、课堂与课外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而且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课程改革是随着实际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门课程, 我们应该加强对该课程的投入和管理,不断探索,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亚珠.《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38-140.

[2]黄友琴,黄卫萍,潘嫣丽,等.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法制与经济,2009(2):136-137.

[3]王大红.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协论坛,2011(12):178-179.

[4]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4):112-113.

高职食品包装技术 第12篇

1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认识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核心知识模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装设计能力,二是包装工艺技术能力。

1)包装设计能力。该模块主要是培养包装专业同学的包装设计能力,其设计能力一般涵盖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印刷包装品表面的图文信息处理和图文设计与创作等。

2)包装工艺技术能力。两个方面主要是包装结构设计,涵盖了材料的选用,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以及造型的设计等。如图1所示。

2 专业通识教育设计的基本原则

1)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规划的科学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技术工作,还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及人文素养等。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除了设计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还要开设部分通识课程。当然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为专业选修课程、也可以设计为公共必修课等。通识教育的设置一般由学校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后续可持续发展而定。在开设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人文素养等相关课程时,应该适当考虑到院系和专业的师资、实训环境以及其他的教学资源等,只有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不至于形成生搬硬套的结果。另外作为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进行合作实施。

2)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

通过调研和分析掌握温州地区、乃至浙江省省内的印刷企业人才开发和人才需求情况及国内开设印刷专业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规律,把握高职印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改进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生培养目标与通识教育理念

制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使大学生毕业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活跃思想、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建设人才。这是我校为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识教育模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既具有精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在对大学生培养中,达成对通识教育的共识。

(2)挖掘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院和专业现有教学资源与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把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利用通识教育选修课等方式,增强“人文身心素质”、“职业创新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科研能力素质”等教学的关联性;加大小学分课程比重;显然,通过积极挖掘通识教育资源,引进校外通识教育人才,鼓励学生积极选修通识教育课程,为培养大学生成为通识人才奠定基础。

(3)通识教育与教师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认真总结

加强通识教育教育改革,要从学校、专业等多个层面进行。同时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学资源等进行设计开发。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采用了的措施有:小班化教学、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以学生为本,利用和发挥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搭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系列方式,拓宽和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技能等。

3 包装专业技术通识教育的构思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不少包装印刷企业引进和改进传统设备及工艺,加速数字化转型。包装印刷业正在快速地进入数字化时代,图文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设备操作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营销网络化等。快速发展的行业,竞争也日趋激励,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与求职者的职业能力的差异矛盾也日趋明显,这就需要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培养更加适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面对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设计更能贴合实际生产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高级能人才。因此,只懂得包装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这就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其设计开发一套职业拓展模块,丰富其专业知识外的系列辅助知识,以便于拓展其知识面,为其将来就业以及职业拓展等提供便利。

根据本校包装专业历年的毕业和就业情况而言,包装专业的同学几乎一半同学从事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和印前图文图像处理等相关工作,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应该加强相关课题的设计和知识面的扩展,提升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包装专业在此类课程设计时,除了传统的开设部分平面设计类课程,甚至应该开设部分立体设计的课程,同时需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设部分与理论配套的实训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仿真教学,在部分综合实训教学课程中,甚至可以引入社会订单进行课堂教学,提升同学们对客户需求的认识。类似的还有包装印刷能力的拓展、包装销售能力的拓展、生产管理能力的拓展等。

除了以上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外,随着“互联网+”社会经营模式的不断深入,每个行业的同学必须了解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专业在职业能力培养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包装同学在网络设计能力的拓展教育等。尽量争取通过专业选修等方式,开设部分相关的入门课程,提升对时代信息发展的认识。

4 人文素养通识教育的构思

专业除了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拓展外,还应该适当的考虑高职学生的高的属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设置部分与人文素养等相关的课程,包括:人文身心素质、职业创新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科研能力素质等,这样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印刷包装专业在温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探讨该专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实施策略,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顺应当今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对于更好地服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掌握某项技能和技术的“操作工”,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人”。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不仅仅要考虑专业技术、技能等相关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与部分课程的学习。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应该适当的加强包装印刷、包装设计、网络媒体等,必要时还需要增加部分管理类课程,以便提升将来部分同学职业转换能力。

上一篇:经营销售方式下一篇:小学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