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2024-06-01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精选11篇)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1篇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深入, 作为现代数字电视技术, 它以清晰、优质、高效等特点被我国电视市场广泛的应用, 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会娱乐、宣传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因此, 对数字电视技术优势的合理运用, 不但是电视产业的发展途径, 更是改变人们生活的元素之一。

1 现代数字电视技术概括

1.1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在传统的电视技术中, 复用技术并不存在于其中。就数字电视技术而言, 复用技术的运用是整个数字电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复用器能通过对视频、音频信号以及一些辅助性信号的整合作用, 来形成一道数据流, 然后通过复合来形成一种单路串联的信息流, 最后输送到调制中。通过接收端对这一流程进行反复的工作, 便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要想实现电视技术可分级、可扩展、可交互的整体目标, 复用技术的应用便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1.2“SDL”技术

所谓“SDL”, 即是目前现代数字电视技术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高科技技术。它能够在对高速传输进行有效连接的同时, 有效的解决相关的复杂性问题。它的作用在“PDU”、“ATM”等很多类型的设备上进行完美的提现。另外, “SDL”技术能够直接的应用在“DWDM”层中, 且能够的完美的避免“SONET/SDH”结构的干扰, 其兼容性能良好。这样的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字电视的业务传输水平, 有效的为数字电视数字流转化的效率以及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提供了强力的保障[1]。

2 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

2.1 信号传输的质量高

作为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传输信号而言, 主要是以“0”和“1”构成的数字信号为主导。这对于信号在压缩、传输过程来说, 起到了抵御噪声干扰的作用。一旦出现噪音, 传输信号在得以恢复的同时, 通过过滤作用能够有效的对噪音进行清除。这样的传输信号, 对于电视信号质量提供了较大的保障。

2.2 信号传播的速度快

数字电视的信号是经过编码处理后形成的。这更便于在宽带和不同波长内加以传输。另外, 数字电视技术的信号采用了光钎架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其信号的容量比以及传输速度比传统的电视技术信号高至少10被以上。同时, 所受到的干扰就传统电视技术而言, 也降低了至少10倍以上。

2.3 信号的数字化加工能力强

数字电视技信号由于实现了数字编码, 可以在计算机或互联网网络上加以加工和利用, 数字电视信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大信息量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加工和处理, 这种优势是传统模型信号所不具备的。

3 现代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0年, 我国正式开发出第一个以数字电视技术为主要技术的广播电视台。从这时起, 我国正式迈入了现代化的数字电视技术时代。虽然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 但就覆盖率来说, 我国甚至超出了一些发达国家。而当时的情况看来, 虽然现代化数字电子技术在我国已经逐渐的覆盖到了千家万户以及各行各业, 但在技术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当时, 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了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的引进得以实现的, 缺少自我研制的能力, 这是当时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中的一大弊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2002年我国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时隔两年之后, 我国广州、上海等地, 成功的自主完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换代,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彻底的改变了当时依靠发达国家先进设备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之路。而今天, 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制的相关企业和机构, 其技术的等级也能与国际接轨, 当然这和我国社会如今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4 现代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网络电视

在现代社会中, 网络技术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搜索、获取更多的信息。网络电视便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技术, 它能够通过互联网, 将信息传递给人们。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相比, 其包含的节目内容更加的丰富,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对观看的节目进行点播, 这点上要强胜于普通电视。另外, 其机顶盒或者PC机的终端设备更能有效的实现网络的互动。如今, 这种超强互动性的网络电视技术不断的对传统电视技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电视技术的质量还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日后势必将彻底的取代传统电视技术,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2 高清数字电视技术

高清数字电视, 从字面上来理解, 就是重注、强调画面以及声音的清晰度, 将分辨率从传统的“720×576”提升到“1920×1080”的一个水平。高清数字电视是目前现代化数字电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具备了极高的清晰度, 它对于数字信号的接收、质量、传送技术等环节的要求很是严格。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将十分的广阔, 它的存在是整个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2]。

4.3卫星直播电视技术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的信号转播是通过卫星来实现的。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卫星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而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功能也日益强大, 其功率也随之变大。通过通信卫星转发器, 可以完全的实现数字电视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终端的整个传送工作。另外, 卫星直播电视技术拥有覆盖范围极广的特征, 只要是在全球范围内, 所有数字信号的传输工作都能够通过卫星电视技术来得以实现。同时, 卫星电视技术的设备简单, 只需要“天线”的应用, 就能够让人们观看到高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

5结论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当中, 现代数字电视技术势必将成为生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同时, 也是我国电视行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所需要的主要支撑技术。因此, 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现代数字电视技术的各项研究, 从而实现对现代数字电视技术的有效应用功能, 从根本上推动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汉婴, 龚晓鸣.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最新进展[J].中国有线电视, 2012 (2) :127-129.

现代励志都市电视剧 第2篇

——欢乐颂2——

首先要推的,必须是《欢乐颂2》。第一部就捧红了王子文、乔欣,可见当时之热度。该剧将继续着墨于安迪、樊胜美、曲筱绡、邱莹莹、关雎尔五个女孩子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友情、亲情、事业等方面的变化,将于5月11日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播出。刘涛、蒋欣、杨紫、靳东等原班人马再次出演,而在现实生活中,五位花旦也经常聚会晒照,戏里戏外都为此剧增加了不少话题,令人期待。

一句话点评:《欢乐颂》豆瓣评分7.3,称得上是口碑、卖座都叫好的都市感情剧了,流量明星和精良制作固然重要,但本剧走红的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让普通大众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猎场——

如今电视剧在选角方面,一点也不弱于大荧屏,电影咖与“剧咖”的界限似乎并不像之前那样泾渭分明。这部由胡歌、孙红雷、张嘉译、陈龙、菅韧姿、万茜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出演的《猎场》,单从阵容看来,就是一部卖相及演技都有保障的精品大剧。该剧通过讲述郑秋冬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在情场上历经坎坷的故事,展示了金领们的人生选择和情感生活。

一句话点评:猎头题材在内容上就十分与众不同,再说这就是我胡推了《仙剑5》也非要出演的电视剧,想必每集都是他的职场LOOK造型专场,必须要舔、不,要看的。

——深夜食堂——

第三个要推的,是将于6月11日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播出的,黄磊、赵又廷、海清、马苏、张钧甯等主演的《深夜食堂》,该剧讲述了一个只在夜间营业的特殊食堂。老板沉默寡言却总能令食客吃得热泪盈眶,并带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食物、故事、真情,这就是整部剧的主题,展示了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所在,是现代人解压的不二选择,相信收视不会太差。

一句话点评:都知道《深夜食堂》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示生活的美好,但这部剧最令人期待的是黄磊的出演,这个擅长厨艺、爱妻爱女的好男人,本身就是爱情与生活最美的样子。

——外科风云——

《外科风云》将于4月17日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首播。这部剧与《琅琊榜》、《欢乐颂》都同属正午阳光出品,制作水准有保障,加上靳东、白百何的加盟,《伪装者》、《琅琊榜》导演李雪执导,都令观众们期待不已。该剧讲述了外科专家庄恕为追查一场事故来到仁和医院,并与早有渊源的陆晨曦互生情愫的故事。在医患关系备受关注的当下,这部涉及医疗题材的都市情感剧,毫无悬念押中了命题。

一句话点评:第二季度,浙江卫视锁定了《外科风云》、《欢乐颂2》、《深夜食堂》三部不同风格的都市情感剧,旨在打出一个欢乐治愈的概念。而即将播出的《外科风云》,确实在播出时间上占领了先机。

——一路繁花相送——

《一路繁花相送》讲述了十年前品学兼优自带男神光环的路非,与倔强叛逆的任性少女辛辰相爱、错过,最终初恋白首的爱情故事。该剧改编自青衫落拓的同名小说,有着IP作品的粉丝基础,钟汉良、江疏影、炎亚纶、李晟的加盟,更为此剧增加了明星话题。同时,该剧将于6月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联合播出。

一句话点评:《一路繁花相送》是江疏影唯一接拍的戏,相信她的挑戏眼光,而且与钟汉良的帅哥美女组合,也着实吸睛。

——特化师——

最后,还有一部很可能会在众多都市情感题材剧中突围出来的黑马之作需要推荐,这部剧就是张丹峰、谭松韵主演的《特化师》。如果说以上几部剧都涉及了不同职业,那么这部剧聚焦的职业,你绝对没有在国内的电视剧上看到过。

该剧由谭松韵、张丹峰、应昊茗、代超等众多实力派出演,讲述了鬼马精灵的职场菜鸟陈真与特效化妆界大神王翼之间的逐爱故事。张丹峰这两年来在国内的发展不容小觑,不断拿下《花千骨》、《特勤精英》等作品,演技与风评也都备受认可;谭松韵因为《旋风少女》、《最好的我们》积累了大量粉丝;应昊茗也因为成功塑造《老九门》八爷一角,成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小生之一;加之台湾偶像剧教父瞿友宁(代表作《恶作剧之吻》《我可能不会爱你》)全程参与策划编剧,因此剧中的爱情戏份还是很有看点的。

但更重要的是,该剧是国内首部聚焦了特效化妆题材的都市爱情剧。据了解,为了完整、具体地展现这一高端酷炫的新潮职业,《特化师》对好莱坞一流特效化妆工作室的真实面貌做了1:1的还原,且请来了从好莱坞归来的国内顶级特化团队。据透露,这支团队曾经为《异形》、《X战警》、《行尸走肉》、《寻龙诀》、《九层妖塔》、《大话西游3》等国内外大制作影视作品提供过特效化妆技术支持,就其实力看起来还蛮值得期待。因此,这部剧可以说是揭开了特效化妆这一时尚、新潮职业的神秘面纱,在选材上贴合了年轻受众的兴趣点,十分具有新意。

一句话点评:众所周知特效化妆对于当今影视剧的重要性,相信在这部剧之后,观众们对国内特效化妆行业的了解将不再匮乏。也因此,除了张丹峰与谭松韵的爱情戏,《特化师》对于特效化妆这一职业的展现也非常令人期待。这也是该剧或可成为今年突围之作、并力荐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語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創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5]贺晓萍,谭莉芳.关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78.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数据挖掘

广播电视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思想宣传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新兴媒体已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但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工作依然起着新兴媒体无法代替的作用。当然, 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定的问题, 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面工作中。本文就数据挖掘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希望对我国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1 数据挖掘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面的应用

1.1 数据挖掘及发现的知识类型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需要掌握内容模式、发展趋势及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和情况, 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 人们可以对上述内容有所了解, 从而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对数据隐藏模式进行研究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功能, 下面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第一, 预测性方法。这种模式将时间当作主要参数, 并将时间序列属性的信息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地将现在及过去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对未来参数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第二, 描述性方法。该方法将现在数据方面的事实进行正确描述, 将数据普通特性进行更好的表述。

工作人员在利用数据挖掘辅助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时, 需要对几方面知识类型进行明确。其一, 关联模型。关联模型, 是指对事物关联及依赖的知识进行反映的模型。对其普通形式进行分析:若甲发生, 那么存在a%的可能性使乙发生, 其中关联模型的可信程度可以用a表示。其二, 序列模型。这种模型对象虽然与上一点中提到的模型具有一定相似性, 但在模型对象时域分布方面却有不同表现, 且先后顺序和发现规则有一定关联。

1.2 如何对数据进行挖掘

对数据挖掘步骤进行分析:提出具体需求并根据上一步骤的需求搜集基础信息数据。通过预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净化处理, 通过校验方式留下有效信息, 将无效信息进行清理。通过数据引擎对其进行处理, 通过算法引擎对算法进行修改、选择等操作, 满足数据挖掘条件;对算法进行执行, 获取挖掘结果;对结果进行评定;对数据进行精化和使用。

1.3 数据挖掘在维护方面工作中的应用

近年来,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们已经逐渐将现代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的设备应用在广播电视行业, 并对基础数据库及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完善, 使数据准备工作更加完善, 为数据的挖掘奠定坚实基础。现如今, 广播电视单位为了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需要对传统统计及分析技术进行改进, 从而更好地掌握深层次的规则信息。由此可见, 在信息资源的处理及利用工作中应用数据挖掘, 可以极大地满足维护工作的需要, 下面就数据挖掘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面的应用进行细致分析。

其一, 对故障问题的检测及判断工作进行辅助。工作人员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时, 能够通过典型故障分析、仿真手段模拟推演及人机交互等方式进行故障检测及判断。值班工作人员可以据此对故障检测工作进行辅助, 并最终制定出更加合理和准确的对策。

其二, 通过自适应的调节方式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改进。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中, 需要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 需要根据自适应的决策树更好地分析数据信息, 改变电流、电压等数据, 发出正确的指令, 为设备工作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更多保障, 延长广播电视设备的使用年限, 保障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实时运算与数据的自动化运行, 可以更好地利用发射、传输等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调节功能和适应功能等, 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多保障;同时, 减少维护工作中的资金投入, 避免因过多次停播带来的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工作人员若以技术作为维护工作判断的标准, 则会发现,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与广播电视单位的发展目标, 以及技术维护工作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科技手段, 避免个体执行依赖度过高, 减少其中的不确定因子, 为安全播出提供更多保证。

2 结语

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维护。而如今, 人们已经将数据挖掘应用于相关工作中, 并对智能维护及在线监测等形式的维护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播出工作顺利、安全地进行, 需要在技术及管理维护工作中共同进行努力, 应用数据挖掘等技术, 促进行业发展, 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广播电视服务。

参考文献

[1]佟长剑.数据挖掘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 2015 (5) :43-46.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5篇

一、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问题

1、何种现代性

现代性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使现代成为现代的那些因素。马克斯・韦伯及其他思想家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Berman,1982)。现代性首先指哲学、思想文化的现代性。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 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1990)。这就是现代性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表现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答案。在社会微观制度层面,人们较为公认基于法律的“责、权、利明晰”的制度为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如我国正在推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性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审美的现代性。美学中的现代性出现在新前卫现代主义运动和波西米亚文化中,它们反对工业化与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

通过现代艺术 、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的传播,现代性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性借以产生一个新的工业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化”――一个标示了个体化 、世俗化、 工业化、 商品化、 城市化、 科层化和理性化等过程的词汇,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以上是人们面对整部人类历史时,对现代性的大致的传统的理解。也许我们将现代强调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更为重要:现代性就是层累的现代性加上切近的当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更能与我们的普遍语用相适应,使我们借现代性而生的交往更加合法化。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文化本身就应该作为一个现代性特征。电视作为二十世纪(最近的现代)最伟大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为人所公认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现代的一个标志。电视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充满了现代性。电视以其通俗性、声画并茂的优势,史无前例地沟通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垄断与文化隔绝被打破,电视促进了文化民主,使文化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上面谈的是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框架的宏大叙事中的现代性。我们要思考中国电视的现代化问题,对现代性的把握既要与此相联系,更要建构电视自身的小型现代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探讨才可能有一个牢固有效的基础。

根据现代性的一般尺度(如上所述)以及电视自身的历史与发展逻辑,我们可以将电视的现代性界定为这样几个主要的(不是全部的)维度:A、电视认知的现代性。B、电视审美的现代性。C、电视制度的现代性。电视认知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电视理性,主要通过电视的认知性节目如新闻、纪录片等体现出来。电视审美的现代性(包括技术支持能力的现代性)是指电视美学特征的现代性、时代性、时尚性。电视制度的现代性主要是指电视的产业特征。因为只有电视作为产业,其法权关系才准确,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程度才高,其现代性才强。电视的现代性与整个社会的宏观的现代性密切相关。电视的现代性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是电视现代性的重要基础。

2、中国电视的现代性特征

A、电视认知的理性发展道路

中国电视文化主要由大陆电视文化与港台电视文化构成,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中国大陆电视文化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6篇

自从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起,一股被业界称为“民生新闻”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各地电视新闻媒体。开播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跃居第一位,栏目年度广告额拍卖过亿元,等等。《南京零距离》创下的这些骄人业绩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来无数电视同行争相学习、模仿、“克隆”,并大都收到连锁性轰动效应。以河南电视台的新闻改版为例,2004年元旦,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借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推出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后,尽管中途遭到本地电视新闻王牌栏目、收视率老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的全面封杀,但在资金、设备、人力、信号覆盖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民生大参考》,收视率仍然一路攀升,开播一年后,其收视率戏剧性地超过了《都市报道》。从奴隶到将军,《民生大参考》一举成为河南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排名老大。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显示出的蓬勃生机,以及其给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有学者把《南京零距离》所引发的这场电视新闻改革浪潮称为近十年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二、“民生新闻”剖析

“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行业霸气。但电视“民生新闻”潮也给电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彷徨,并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实践、结果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和谐,根源在于我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科学。

“民生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应该是一种新闻类别。作为“民生新闻”的样板,《南京零距离》及其遍布各地的克隆版“零距离”,在板块设置、内容构成、报道样式等方面,根本不具备独立的“民生”特质。与传统的新闻栏目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在于其新闻理念、编排思路、报道手法等有着鲜明的“民本”特色。我们以2005年7月7日河南电视台各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为例: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这天,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时政新闻”,也是国内任何新闻媒体都不能回避、不能不报道的新闻。这天,围绕“七七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名牌栏目《都市报道》在内的河南电视台各频道其他新闻栏目,均在头版头条推出了大篇幅、多角度的抗日题材的新闻报道,但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在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当天,《民生大参考》的头条是一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资讯(1.8月1日起,全省市级交管部门统一举报电话;2.夸大保健功效24种吹牛保健食品被查;3.郑州将新增500多个消火栓;4.郑州9月1日起使用新标准信封),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则编排在整档节目的最后一条,而且在报道手法上,《民生大参考》也避开以“纪念活动”为主线的传统报道思路,重点采取演播室访谈的形式,借一位抗日老英雄之口,向观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七七事变”这段历史。通过2005年7月7日《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报道思路和手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众不同的“民本”特色;在新闻理念上,媒体关注的重点是百姓现实的生活需求;在编排思路上,对百姓现实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新闻是第一位的;在报道手法上,从平民的视角,借百姓之口,来观察、解读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民生大参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显露出的这种“百姓无小事”的民本特色,其实也正是当前业界所热捧的“民生新闻”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反过来,人们之所以把《南京零距离》及其克隆版“零距离”称作“民生新闻”,也正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上述鲜明的民本特色,而不是它们具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内容和形式。因此,科学地讲,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现代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别概念。

“民生新闻”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新闻价值观的诞生。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最具价值的新闻?谁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主流声音是什么?在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民生新闻”的崛起则使这种政治色彩淡化到最低点。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出身低微但个性十足的劳苦大众;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是否普遍、是否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摈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而代之以温馨提示、真情帮助,乃至于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

“民生新闻”使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面目一新“民生新闻”的崛起和盛行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席卷国内电视媒体,使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焕然一新。

1.新闻报道的贴近性空前增强。“民生新闻”把镜头聚焦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民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满足大众需求。这种体现着浓郁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内容,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2.新闻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民生新闻”注重以平民的视角发现、展示、解读新闻事件,用谈话、聊天的口吻“讲述”新闻故事,从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目的出发,组织、实施新闻报道,并且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DV记录、奖品等外在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广泛吸引观众参与新闻互动。这些人际化、情感化的报道风格,由于包含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极大地感召着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3.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民生新闻”以其对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让群众彻底摈弃了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的厌恶情节,并真切地感受到媒体对自身的依存和自己对媒体的“话语主导权”。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指导下,有困难首先想到要求助的是新闻媒体,有麻烦首先想到要投诉的是新闻媒体,有知心话首先想到要倾诉的还是新闻媒体。群众的这种对新闻媒体的依恋和执著大大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三、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电视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其实就是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折射。尽管目前“民生新闻”还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者,“民生新闻”的发展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新闻理念的制约,但“民生新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预示着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转变的发展方向。

新闻理念应该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我们党越来越清晰的民本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作为反映和记录社会前进轨迹的新闻媒体,自然也应该因时而变、顺势而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民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新闻价值取向应该从典型性、普遍性向实用性转变。伴随着新闻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在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新聞题材的取舍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典型性”、“普遍性”至上的羁绊,使“实用性”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注。“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当前“民生新闻”已经用自己“零距离”式的新闻服务很好地诠释了“实用性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民本”理念主导下的现代电视新闻着眼服务、注重实效。但要想真正服务到位、取得实效,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传播的内容由一厢情愿变为共同关心。当前,“民生新闻”在运作过程中,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百姓观点、DV新闻,及时反馈观众意见和建议,记者进家入户调查,观众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等等,所采取的种种互动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参与、荣辱与共的传播效果。

论现代中短波广播监测的技术要点 第7篇

1 中短波广播播出状况监测技术要点

1.1 对节目发射声源进行技术质量监测

对完成录制的节目要做好与播放声源的对比工作,因为录制结束后要经过电缆、光缆、卫星等才能输送进发射台,所以只有做好对比工作才能有效确定信号质量是否在传送途中受到影响。

1.2 做好电声指标在发射机中的技术监测工作

采用信号环路监测的方法在发射机中对电声指标进行监测是较为常见的,测量指标有噪声电平、频率响应等。在现实应用中主观检测较为常见,一般通过改变接受天线方向,对发射机噪声进行确认,如果存在“发破”声,则说明谐波已经失真。

1.3 对于发射机调幅度进行监测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合理安放定向天线,并通过调幅度仪的使用对调频进行最大幅度地计算、监测。

1.4 对发射机覆盖区进行监测

一般在进行覆盖区检测中通常使用移动测量法,然后基于中短波覆盖区特点一般可选在昼夜进行。第一步在地图上确定测量点,第二步确定强干扰反应区,第三步监测该区域的中短波场强及干扰场强,第四步进行数据分析、整理,第五步进行天波干扰场强及中短波频率场强计算分析,从而对节目的信号场强进行确定,接着通过标准对比的方式,确定数值在规定区间范围内的则属于有效场强。

2 现代中短波广播中波项目指标及干扰

2.1 中短波项目指标分析

首先,应做好频率容限的测量,就是中短波现实发射占据频带的中心频率——标称功率的差值,其范围应在10Hz以内。其次,频带宽度即发射信号发射中信息所占的频带宽度容许值,其与信号发射的质量与传输的速度有关,最大的调制频率应不超过10kHz,信号的宽度应在20kHz以内。最后,杂散功率,就是在固定频率之外的频率,一般其变化不会影响信号传输质量,其有寄生发射、变频发射等方式。在进行测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基于国家规定标准,使交/直流供电电源、周边环境状况等满足国标要求。若发现杂散发射分量<200MW,那么衰减量应≥40dB,且必须严格遵守50MW杂散发射平均功率的相关规定。

2.2 接受中短波信号发射机发射的频率

采用高端接收机可提高中短波信号接受质量。首先,使用天线将接受的电波转化成射频电流,一般天线可以选择垂直天线或者是基准天线。其次,通过馈线将射频电流传送到接收机。一般馈线要与天线配合使用,其种类为架空明线盒射频电缆等。其干扰标准为接收机输出信号信噪比高、无用信号接近零、信号场强很大。

2.3 监测中短波广播的干扰信号

基于对干扰信号内容、时间的分析研究,确定干扰信号的种类,然后使用自动干扰场强仪对干扰场强进行检测。

3 现代中短波广播检测技术应用中技术要点分析

3.1 规范干扰功率

若监测确认同频干扰存在,且中波发射覆盖范围未达要求、同频干扰场强超过允许干扰场强的0.5dB控制范围。建议向总局上报,按《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2 采用同步广播技术

在相邻区域工作的发射机可采用一个频率,并应用定向天线接收,不过每一个发射机载频必须同频。特别是中短波广播,在同步广播使用的同频射频保护率必须≤4dB。

3.3 让电磁兼容性上升

无用及干扰信号对正常信号的收发影响很大,所以可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的方式让信号与干扰得到共存。一般基于工作频段、节目形式的科学选择,控制保护频率的波动。

3.4 对实际载噪比进行控制规范

由于合法广播电台存在同频广播及信号共同覆盖问题,所以要在信号交汇边缘将彼此的射频信号与干扰载噪比控制在26dB范围之内才可以。

3.5 音频处理器数量进行添加

将音频处理器与发射机音频输入通道连接,使发射信号最大、最小电平差缩小,从而提高调幅度,增加各自的信号覆盖面积。

3.6 带通滤波器要增加

通过在发射机输出回路里面串联发射机带通滤波器的方式提高信号发射质量。

3.7 对寄生发射进行检查

设备检修中要重视是否存在发射机寄生振荡条件下出现的寄生发射,对功放的非线性波型有无失真要认真检查等。

4 结语

使用高新技术进行中短波监测,有助于排除影响中短波信号质量的问题,提高中短波信号发射的有效性,确保信号质量达到要求,满足听众需求。

参考文献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8篇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梨园春》发展的深层危机, 可以从《梨园春》的精神品第、审美内核以及它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分析入手, 来看待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的双重变异。此双重变异一方面为传统戏曲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生存的路径, 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戏曲的内在根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梨园春》作为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发展模式, 已经充分说明了双重变异中积极的一面, 但对此双重变异所可能带来的基础性破坏作用尚不自觉。本文着眼于戏曲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的变迁, 考察《梨园春》发展所面临的深层危机, 以便使其在努力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获得一个清晰的理论前见。

审美趣味的变异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有一个审美趣味发生变异的过程。传统戏曲表现的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趣味, 从艺术精神的实质来看, 这种古典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农业社会所特有的美学经验和生存体验, 其内核就是悠然地抒情达意、畅舒人生。《梨园春》的艺术沃土———豫剧及其相关剧种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古典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察:

首先, 在产生基础方面, 传统戏曲的审美趣味源于农业社会的生存体验。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中的人们一方面以大自然为劳作对象, 另一方面也把大自然作为抒情达意、畅舒人生的寓所, 在这样一个以自然为基而非以工业为基的现实中, 黎民百姓形成了一种以抒情、写意为主体的感悟人生的方式, 体现在文学中就是诗歌, 体现在绘画中就是山水画, 体现在戏剧中就是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正是借助这种感悟人生的方式, 最终实现畅舒人生、抒情达意的目的。农业社会的生存体验, 成就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抒情、浪漫、唯美的格调。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戏曲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古代城市的勾栏瓦舍, 具有一定的娱乐消费功能, 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其首要的功能在于:通过通俗的说唱表演, 创造一个畅舒人生、乐在其中的场域, 使沉浸其中的人们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提升。

其次, 在所依托的载体方面, 传统戏曲的审美趣味主要借助于特有的题材内容———农业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伦理道德。《梨园春》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豫剧曲目, 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打金枝》、《西厢记》等, 基本上都紧密关联于建功立业、忠孝节义、劝善惩恶乃至才子佳人式的古典爱情等内容, 这些内容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农业社会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品第。纯粹的娱乐消费在传统戏曲中并不存在, 寓教于乐引导着传统戏曲的审美趣味。

最后, 在艺术形式方面, 传统戏曲的审美趣味具体化为悠长的唱调、舒缓的节奏和程式化的表演。不管是豫剧还是京剧、昆曲, 它们的腔调、唱法、动作都有明确的规定, 道具也非常统一, 化妆是脸谱化的, 甚至演员的角色和表演的方式也非常程式化。传统戏曲中角色分生旦净丑, 表演分唱念做打, 甚至开门、骑马、对打等具体动作都有明确规定, 不同场次、曲目的演出, 大体上都遵循着一套高度程式化的规则。但正是在这种“千场一面”的表演形式中, 传统戏曲显出了自身的优势。悠长的唱腔和声调, 在反复咏唱的过程中, 借助舒缓的节奏, 回环往复, 极大地拉长了欣赏的时间, 为移入感情和详加品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基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而来的人生体验, 经过此戏曲形式的凝聚, 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抒情达意、畅舒人生的审美趣味, 其中透露着古典和优雅。

然而,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 传统戏曲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异, 以《梨园春》为代表的传统戏曲, 逐渐失去了抒情达意、畅舒人生的内涵。首先, 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粉碎了古典、优雅的审美趣味的社会基础, 农耕文明及其生存体验在阔大的现代化进程面前成了明日黄花,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性经验, 人们情感意绪的领域不再是和谐和悠然一统天下, 而是求新求奇、娱乐放纵、挣扎苦闷等一路高蹈。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与前现代的农业社会迥然有别的异质社会, 突飞猛进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其显著特征, 相应地, 生存于其中的人的感受和经验也“日日新又日新”, 用本雅明的话来讲就是“震惊”, 直使人头晕耳聩目眩, 一句话:现代性经验的本质就是变。很显然, 传统戏曲与这种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和美学经验发生了截然的冲突, 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梨园春》把传统戏曲搬上电视荧屏, 但是却没有把古雅的审美趣味搬上荧屏, 因为此审美趣味的社会基础正在被迅速地瓦解, 而且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 从某种程度上说, 对古典审美趣味的沦丧也起着合谋的作用。

《梨园春》具有很大的竞技成分, 而且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整体性, 使传统“看戏”时的那种完整统一的审美场域不复存在。为了满足现代人的消费欲望、成名欲望, 有意地使演播现场尽可能地出现娱乐消费元素, 积极地刺激观众互动等, 最终使得畅抒人生的传统戏曲变为娱乐狂欢的电视戏曲。总之, 戏曲从传统的舞台走向了现在的演播大厅, 其审美趣味也从抒怀和优雅转变为娱乐和狂欢。

在戏曲审美趣味发生变异的同时, 戏曲艺术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戏曲传承的断层, 只不过这种危机被《梨园春》的表面繁荣遮蔽了。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传承, 都离不开年轻人。但是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 农业社会的经验先天欠缺, 这就从根本上阻断了他们认同传统戏曲审美趣味的路径, 而且, 现代社会中根植于他们生活现实的大众文化攫取了他们的心灵, 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性经验, 与畅抒人生的戏曲品味迥然有别。这样一来, 戏曲就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断层危机。

《梨园春》的红火与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有关。不可否认的是, 《梨园春》的受众群中, 农业人口占据较大比重。《梨园春》近些年能够大红大紫, 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社会尚未完全工业化, 另一方面还得益于戏曲的专业化、体制化, 学院的、剧团的以及个别的民间戏曲精英, 为《梨园春》作出了极大贡献, 戏曲的未来生存之路必须依靠这种专业化、体制化的机制, 才不致在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彻底淹没。

艺术形式的变异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进程在艺术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异。综上所述, 传统戏曲饱含着一种古典而优雅的审美趣味, 这种审美趣味凝聚在和谐、典雅而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之中, 而这些典雅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悠长的唱调、舒缓的节奏和程式化的表演。然而,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豫剧包括其他传统戏曲剧种的介入,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固有的艺术形式, 最终在完成传统戏曲向电视戏曲转变的同时, 使畅舒人生、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蜕变成了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符号元素。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出来的戏曲, 可名之曰电视戏曲, 《梨园春》即此电视戏曲的杰出代表。在这些电视戏曲中, 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被当做娱乐形式来看待, 可以进行大幅度地整改。《梨园春》对豫剧和其他传统剧种形式的改装,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戏曲形式中的视觉元素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一方面, 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传统戏曲, 声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音、腔调和唱词在时间序列中的连续展开, 是其首要元素。甚至单凭声音元素就可以被欣赏, 例如戏曲广播和留声光碟。但是在电视戏曲中, 演员的道具布景、舞台化妆、着装等, 都按照视觉优化原则展现出来, 甚至以比传统剧场更加清晰的图像展现在每一个观众面前。此时, 即使不懂戏曲唱法、腔调和声音内容的观众, 也可以仅凭这些美轮美奂的视觉图像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观感, 乃至看得津津有味。电视传媒对戏曲的介入,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使图像获得了声音以前所未有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 在电视戏曲的图像世界中, 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技术, 创造一种比现场舞台表演更加动人的视觉效果。电视利用自身作为现代传媒的优势, 对戏曲的舞台形象进行摄像、录音、剪辑、特写等处理, 尤其在光、色、型等方面追求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舞美效果, 从而创造出一种戏曲的电视形象,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观赏性和视觉价值的形象。现在的《梨园春》节目, 已经举办得类似于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晚会, 视觉画面美轮美奂, 舞台灯光闪烁迷离, 演员化妆精妙绝伦, 舞台造型叹为观止, 尤其是古装戏曲节目, 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打金枝》等更是色彩的海洋、视觉的盛宴。

其次, 在展演形式方面, 凸显大众参与意识。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谓的“大众参与”是指现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具有明显娱乐消费倾向和欲望倾向的“大众参与”。传统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要想得以顺利展开, 毋庸置疑必须由很多戏迷观众参与其中, 剧场舞台表演必须在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交流中得以完成。如此看来, 传统戏曲也有很强的大众参与意识。不过, 传统剧场中的观众并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 更是出于畅舒人生、抒情达意的需要, 至于成名、满足欲望等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在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文化工业操纵下的电视戏曲, 则把传统戏曲的效用颠倒了过来。电视戏曲的娱乐消费倾向更加纯粹, 狂欢性质被凸显出来, 收视率成了无形的指挥棒, 寻找与受众欲望的契合点成了其新一轮发展策略的出发点。《梨园春》的王牌策略———“戏迷擂台赛”即是如此。戏迷擂台赛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戏曲文化,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具有全民选秀的性质, 在这个由古典装扮的现代选秀场中, 观众也参与到演员的展演活动中来, 做双向互动的游戏, 其结果是创造出一片大众狂欢的欢乐海洋;而且, 尤为重要的是, 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有的戏迷成为“擂主”, 一夜成名, 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一路追随他的成功, 分享他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成名的欲望得到幻想式的满足。不可否认, 物质诱惑能够激发观众参与的热情, 但纯粹的物质刺激很难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的曲艺巨擘。

由上可见, 现代电视传媒技术对古典形式的浸淫改变了传统戏曲的存在方式, 使古典艺术形式本身变成了现代传媒时代大众文化的点缀, 也使戏曲丧失了固有的内涵, 经过形式改装后的电视戏曲牵涉的不再是纯粹的古典式的审美趣味, 而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想象。这种电视媒介对戏曲形式的改装, 本质上是技术对诗性和审美的侵犯, 是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有意误读。

传统戏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 《梨园春》为其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 筚路蓝缕的探索之功功不可没。但是通过对传统戏曲审美趣味及艺术形式变异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梨园春》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审美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但却没有解决传统戏曲审美趣味的社会基础逐渐瓦解的根本问题。

摘要:《梨园春》自改版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 成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但从深层次审视, 则可以发现, 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的双重变异, 使得以《梨园春》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发展模式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深层危机。

关键词:《梨园春》,内在危机,传统戏曲,电视戏曲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德]著, 李伟、郭东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年版。

[2].贾志刚:《戏曲体验论》,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年版。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9篇

1 广播通信主要干扰情况分析

1.1 空间层噪音对广播通信的影响

当前,在广播通信系统建设中,多会与卫星保持连接,这样便极易因空间层中存在的噪音,而使整个通信受到影响,如天体噪音、星系噪音等,假若传输中传播信号、空间层噪音在音频上保持相同,通信传输质量便难以保障。而产生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当前的通信技术并不成熟,很难及时将空间层中的干扰进行预防与消除。因此,广播通信发展中,如何做好空间层噪音干扰解决工作,成为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2 地面环境对广播通信的影响

以往较多实践研究都可说明,广播通信传输中,地面环境影响问题极为突出。对于该问题,具体可细化为电磁、杂波两方面干扰。以其中电磁干扰为例,地面环境中往往有无线电视、雷达信号等存在,这些信号会对传输效果带来明显的影响。尤其C频段情况下,此时整个通信链路都会发生一定变化,不仅干扰卫星信号,也会影响地面设备接收情况。再如杂波干扰问题,其主要因上变频器设置不合理、调试器存在较高的输出电平值,这些都会导致通信传输过程中有大量噪音出现。所以,在对干扰问题解决中,地面干扰问题应尤为注意。

1.3 其他意外干扰问题

除地面环境、空间层噪音等方面带来的干扰外,也有较多未知干扰问题存在,影响通信传输效果。对于这种干扰,其通常表现在空间层中,如非静止、静止卫星网络及通信网络,三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便会产生干扰,尤其轨道位置发生改变时,很可能信号在频率上保持相同,整个传输便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些意外干扰也成为广播通信面临的重要问题[1]。

2 解决通信干扰问题的相关对策

2.1 检修工作的落实

检修工作的开展是解决地面环境干扰的主要方式。具体检修中,首先,要求人员做好设备入网检测工作,保证设备在设计、安全等方面都不存在问题,这样设备在运行中不会因自身性能较低而产生干扰问题。其次,需对通信设备进行调试,并对设备可靠运行下的功率电平、工作频率进行分析记录,在日后检测过程中对这些参数进行对比,有利于对设备整体性能的判断。假若检修中发现有零件损坏问题存在,要求做好更换工作。最后,由于地面环境中有较多电磁干扰问题存在,如无线电视、雷达等,要求在实际修建通信站中,便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或也可将屏蔽系统引入到已建通信站中,这样对于解决短波干扰也可起到良好效果[2]。

2.2 空间层噪音的有效处理

对于空间层噪音问题,在具体解决过程中可采取两方面策略:第一,对卫星广播信号进行改变,考虑将MCPCC信号引入其中,其受空间层噪音影响较小;第二,可考虑进行备份通信站的构建,其目的在于使信号弱化问题得到解决,尤其对于因恶劣天气而出现的信号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解决效果。此外,针对现行广播通信建设中技术过于滞后问题,要求我国在技术研究与创新步伐上加快,尽可能保证应用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同时,需将关于广播通信知识进行普及,这样社会群众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对广播通信带来的干扰。

2.3 卫星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

广播通信传输过程中,其关键性的技术保障便体现在卫星网络技术方面。该技术应用下对于意外干扰问题可进行有效解决,如非静止、静止卫星网络与通信网络中存在的作用力,可通过技术调试解决,避免轨道位置变化下,有同样频率信号出现。此外,为进一步解决通信干扰问题,政府部门需在相关法律方面进行完善,其目的在于使人员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并有效遏制恶意干扰信号活动,对提升广播通信传输效果可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3]。

3 结语

如何解决通信干扰问题的是现行广播通信发展中需考虑的主要内容。实际解决中,应正确分析影响广播通信的具体因素,如空间层噪音、地面环境及其他意外干扰等。在此基础上,需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注意在设备检修工作方面不断强化,使地面环境影响得以控制,并通过MCPCC信号的引入及卫星网络技术的应用,将空间层噪音与其他意外干扰问题逐一解决,这样才可使通信传输效果得以改善,进而推动广播通信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广播通信的快速发展,对广播通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广播通信系统运行中,仍存在较多干扰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信传输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求做好相关的完善工作,使通信传输效果得以保障。本文主要对广播通信主要干扰情况以及解决通信干扰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行探析。

关键词:广播通信,干扰情况,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顾立平.广播通信中常见干扰问题与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

[2]胡小君.卫星广播通信中常见干扰问题与解决对策思考[J].信息通信,2015(4).

现代广播电视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片,技术手段,发展方向,舌尖上的中国

一位著名的编导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娱乐节目, 那么只能说明受众具有娱乐精神, 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纪录片, 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受众具有艺术审美的能力。纪录片应有它的艺术水准, 而且应当有它独特的视觉魅力。”或许这种说法略为偏激, 但是想要让受众喜欢纪录片, 首先要让纪录片为更多受众所了解。在夹缝中生存的纪录片, 想要抢占收视率, 提高镜头质量和剪辑制作水平就成为电视片同其它节目竞争的必行之路。

一、设备更新使该片画面效果大为提升

在我国, 很长一段时间, 电视台对纪录片都并不重视, 囿于自身的特点, 纪录片的绝对观众数量无法与电视剧等相比,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抗衡, 因此, 纪录片在电视台长期处于边缘状态, 一些频道的纪录片栏目甚至被安排到垃圾时间, 而资金成本更是成了纪录片导演的头疼问题。然而, 纪录片的拍摄对资金要求又是很严格的。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追求的是电视感, 纪录片追求的更多是电影感。高质量的纪录片需要高成本的投入作为支撑。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纪录片受制于资金限制与自身水平限制, 迟迟无法与“高清”两字挂钩。 (“高清”定义为720p (1280×720, 逐行) 、1080i (1920×1080, 隔行) 与1080p (1920×1080, 逐行) 三种标准形式。而标清则为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以后, 在国际传播的大语境下, 资源和投入大为拓展。另一方面, 高清拍摄设备价格的日趋平民化, 也打破了高门槛。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 我们国内的专题片画面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在拍摄上, 首次使用了刚投放市场的拍摄设备SONYF3以及佳能曾经的王牌5D MARKⅡ。高清画质的设备, 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饕餮。简单的理解高清视频与标清视频可能只是画面质量的区别, 但是对于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而言, 区别就不仅仅是画质那么简单的了。评判一台摄像机的优劣可以从光电器材的片数以及尺寸大小, 实际像素数值, 码流大小, 参数控制功能, 色温滤片, 低照度等等几个方面评判。SONYF3有效像素达到了1610万, 传感器尺寸为23.5×15.6mm, 色温范围可从2500到9900K, 并带有滤光片。而佳能5D MARKⅡ有效像素更是达到了2100万, 传感器尺寸达到36mm。再搭配上索尼HD950, 三款机器相互补充, 索尼HD950拍摄大景别画面, 索尼F3为主摄像机, 佳能5D MARKⅡ拍摄特写画面。

正因为如此, 受众才能看到大量美食的高清特写镜头, 并能够清楚地看到松茸在碳烤时变焦黄并卷边儿的过程、大米在水中膨胀迅速变成米饭的过程、豆腐发酵时长毛的变化、包子在蒸笼中蒸做时冒烟的画面, 这些令人垂涎的优美特写镜头在视觉感官上就能很快抓住观众的眼球;而年糕的糯软、炒河粉的油亮、黄馍馍的膨松、淮扬菜的精美都通过镜头近距离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之前很多观众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画面中很多食物之所以十分靓丽, 是打了很多灯光, 但是据摄像师白波介绍, 事实并非如此, 能够带来画面冲击力的关键是索尼F3的色彩宽容度比其它机器要高二到三度, 使画面呈现的色彩能够很饱和, 在观众看来更为艳丽多彩。

另外, 《舌尖上的中国》中摄像师主要使用的摄像设备索尼F3与5D MRAKⅡ都相对较小, 便于携带, 同时与动辄十几万的摄像装备相比, 价格相对低廉。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力求“接地气”的纪录片而言, 小型的高清设备还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 便于抓拍到更多流露真情的细节。要进行美食的宣传, 首先需要保证美食画面在视觉上就达到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 其中高清设备的作用尤其重要。

二、制作方式新颖提升了视听语言的表达水平

除了设备更新之外, 编导摄像大量使用特殊角度特殊镜头的尝试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许是出于遵守镜头客观性原则, 以往国内纪录片的拍摄, 标准大全的镜头角度很多, 平拍很多, 颤抖的跟拍画面很多。这样的拍摄角度与手法虽然一定意义上还原了生活的本真性, 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纪录片的艺术美感。而《舌尖上的中国》却不同, 大量微距镜头, 变焦镜头, 特殊视角拍摄使得整部片子带给了观众不同视角的享受, 富有创意的摄影角度十分丰富, 甚至有一个画面是将摄像机放在深入井中的水桶中, 由下向上拍摄的, 镜头的画面随着颤颤悠悠的水桶一起升了上来, 这种角度的新颖带来了画面的独特, 也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觉。

《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美食摄像的镜头语言运用尤其值得称赞, 片中摄像师对于不同的食物运用了不同光线的拍摄手法。对于质地粗糙的食物, 光线运用的柔和而有方向性, 对于蔬菜和水果, 由于形状上的不规则而容易产生投影, 使用了散射光的拍摄。而对于某些表面沾满油脂的食品, 如烹调的红烧或熏烤的肉类, 使用了偏侧的主光和有个性的副光。大量的特写画面搭配上大光圈的镜头使得画面非常干净, 主体非常突出。而摄像师对于光影的娴熟驾驭不仅仅体现在对美食的拍摄, 对于人和景色的用光与构图同样值得推崇。除了最常运用的侧逆光拍摄人物之外, 片中大胆的使用了多处完全逆光拍摄的画面, 通过逆光拍摄, 将人或景色变成剪影画面, 给观众以静默的自然美感。而在构图上, 对称式构图、对角线构图、画框式构图画面更是层出不穷, 使得画面的每一个静帧截图都如同一副充满中国山水特色的油画。

如何将这些优秀画面进行组接, 同样是考验编导与剪辑师的一道重要命题。如果说片子中最突出的剪辑特色, 那大概就应该是碎片式的剪辑手法与大量两级画面的直接组接。不同于以往美食题材的纪录片习惯以地域作为划分标准的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按照主题划分标准, 每个主题的主线都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 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与嫁接。地域的限制被打破之后, 观众能更加清晰的看到一条华夏美食的“脉络”, 同时跨越时空、纵横捭阖的蒙太奇手法也为片子增加了很强的视觉美感。而对于两级镜头的组接, 片中大量使用大全景后接特写再给全景这样的组接方法的确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舌尖上的中国》却大胆尝试了这样的组接, 并将它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两级的画面都是能给受众带来独特感受的画面, 而将它们两个的画面组接在一起更是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多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陈新鸥.《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今传媒》2012年11期.

[2]忻云IT时报:《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高清拍摄故事.

[3]周文.《世界精品纪录片解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

现代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分析 第11篇

1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

1.1基本性质

编辑工作的基本性质就是政策性、 监督性、娱乐性,不论是哪种广播电视类的编辑工作都要具备以上的三种性质。 首先,在对信息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时刻注意信息的内容,观察其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禁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抵制不良信息的流入。 例如,社会中有些不法分子想要利用不良信息造成社会的混乱,编辑人员要及时剔除这些不良信息,以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播性、宣传能力较强的平台,其传播出去的信息对大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不良言论或者不良信息很容易激发群众的不满情绪, 导致社会陷入混乱。其次,喜闻乐见的信息可以为大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在信息编辑中增添娱乐性,使群众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社会信息,了解社会情况。监督性可以促进编辑人员更好地开展信息加工处理工作。

1.2拓展性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播电视工作提供了便利,延伸了广播电视工作的方式。起初,我国的广播电视的播报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但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播报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

2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

2.1优化职能结构

首先,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要熟悉编辑流程,了解工作流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对编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分化编辑过程中的工作项目。将日常处理的工作文件进行分编整理,将信息加工处理工作流程进行细化。 例如,有专门进行整理信息的人员,有分类人员也有加工处理人员,将信息编辑的流程进行细致化和规范化。其次, 依据信息内容的不同,对信息编辑小组进行规范化,如有专门编辑历史地理信息的小组、财务经济管理类信息的小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编辑小组; 同时,各小组之间要增强联系,相互之间积极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发展,全面发展。提升信息编辑小组的总体水平, 推动信息编辑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2合理创新编辑信息内容

编辑部门依据编辑内容划分出专门处理信息的小组,不同的小组编辑不同的内容,既可以增强信息的专业性,又可以促进编辑者能力的提升。这些编辑小组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大众的喜好、价值取向等,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时,要努力贴近大众的喜好。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编辑的质量,还可以准确地定位市场。编辑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辑时,要确保信息的政策性、真实性, 避免造成社会的混乱。此外,从事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要详细地了解信息,准确地分析探究信息内容,及时补充相关信息的知识,抓住材料信息中的重点, 积极创新信息播报的内容,增强信息的独特性。

2.3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的从业能力

首先,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要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扎实基础条件,养成良好的信息编辑技巧,能够合理规范地处理相关的信息,积极展开信息编辑工作。其次, 从事信息编辑的人员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始终保持优良的从业素质,不断进行思维创新,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此外,编辑人员还要有很强的敏锐力,能够积极发现生活的写作素材,正确把握大众的审美需求,对所搜集到的素材能够进行有效的加工, 创新信息的内容,引入新颖的思想观念。 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在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同时,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能够立足于大局去考虑问题,提升整个团体的实用价值。

3结语

现代广播电视的编辑人员要从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必要时, 要将注意力集中于信息规范化的层面上。 尽最大可能去消除社会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及低俗化信息,逐渐形成一个安全、 真实、可靠的现代广播电视的信息输送平台,编辑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提升编辑技巧和文化专业素养,全面发展个人才能,丰富信息内容,使信息呈现出多样化、 健康化的局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正在积极创新,由传统的广播电视向新型的广播电视转变,力求符合大众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是依据报道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加工重报,电视编辑工作者的编辑能力将直接影响电视广播的播报效果。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来玉峰.论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及问题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8).

上一篇:声乐舞台下一篇:贮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