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2024-07-21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精选8篇)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1篇

一、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的税收效应逐步显现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1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2:56.8:34,2014年上半年调整为4:55.6:40.4,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6.4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国税税收比重为0.1:64.9:35,2014年1-8月调整为0.1:59.8:40.1,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5.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内蒙古经济开始由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并重过渡。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稳定

高技术产业在我区总量占比虽然较小,但其发展前景广阔。从2011年以来的税收数据看,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医药制造等行业为代表的部分高技术产业,与增速大幅回落的传统产业相比,发展较为稳定,国税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量的比重逐步提升(见图1)。

(三)非煤产业税收占比大幅提升

2014年1-8月,全区非煤产业实现税收432.4亿元,占国税税收总量比重为78.4%,与2011年相比,占比提升了21.6个百分点。煤炭产业税收下滑导致全区国税税收总量大幅减少,是非煤产业税收占比提升的主要因素。从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受此影响,煤炭产业(包括煤炭采选和运销,下同)税收一路下滑,2014年1-8月煤炭产业实现税收119.8亿元,比2011年同期煤炭产业税收减少201.3亿元,降幅62.7%(见图2)。

(四)化学产业实现税收较快增长

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化学产业税收占比呈现稳步上升,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5.18% 上升至2014年的9.5%,上升了4.3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和2014年1-8月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3.36、1.59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较为显著。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对化学产业税收提升贡献较多 ,2010年至2014年8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税收增幅均在20% 以上,2014年1-8月增幅超过30%,高于同期全区国税税收总量增幅52.68个百分点(见图3)。

二、转型期自治区经济税收新的关注点

(一)传统行业税收增长乏力

受产能过剩、宏观调控、转型阵痛等因素影响,以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为代表的传统重点行业税收增长乏力。其中,占全区国税税收超过40% 的煤炭、电力、黑色、有色四大传统行业2014年1-8月累计减 收157.9亿元,超过全区净减收额(见图4)。

(二)新兴重点行业税收拉动作用初显

化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代表我区重点发展的煤基及非煤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比重逐步提升,但实现的国税税收仍然较少,难以形成煤炭、电力等传统引擎的拉动力,无力弥补传统产业税收大幅减收的缺口。2014年1-8月,三大产业实现税收63.9亿元,占全区国税税收总量比重仅为11.6%(见图5、图6)。

(三)大批重点项目将成为国税税收新的增长点

自治区目前重点推进的647项重大项目,涉及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将为我区中长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自治区国税税收新的增长点和接续力。但是,由于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大,建成投产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期大约为3-5年,加之享受现行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到实现国税税收还有待时日。

三、助推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能源产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区的第一支柱产业,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仍然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推进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等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工程示范,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另外,以技术升级换代、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甲醇、化肥、电石等传统煤化工升级改造步伐,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加大能源本地转化率,在区外市场低迷的形势下积极扩大“内需”,挖掘新的税源。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使之尽早成为内蒙古新的支柱产业。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措施,积极引导资源向产能利用率、资本收益率较高的主导产业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使非资源性产业成为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保障税收增速,有效缓解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

(三)提升新项目“税收能力”

内蒙古对外贸易结构及优化问题分析 第2篇

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发展,除了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9年有所反复外,贸易额基本处于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时期,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81.08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其中,出口143.1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86%。

2012年因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不及2011年,特别是出口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内蒙古进出口总值103亿美元,同比下降4.5%,其中出口37.2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一、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1.贸易结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构成了内蒙古总体贸易结构。货物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虽低,但增长迅速。以2011年为例,全区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53%,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8.56亿美元,增长73.1%,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19%;机电产品进口6.90亿美元,增长32.8%,占全区外贸进口总额的10%。全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4亿美元,同比增长73.37%,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4亿美元,同比下降18.19%,占全区外贸进口总额的2%。服务贸易以2012年第一季度为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第一位是旅游业,贸易总额为1.68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5%;第二位是运输业,贸易总额达到0.7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0%;第三位的是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为0.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9%;第四位是咨询服务业,贸易总额达到0.1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6%;第五位是建筑业,贸易额达到0.15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4.1%。

2.市场结构。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内蒙古的对外市场已由俄罗斯、蒙古、日本拓展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贸易伙伴已达160多个,但基于地缘、区位、口岸等因素的影响,俄蒙仍属于内蒙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以2012年1-11月份为例,前11个月,内蒙古对外贸易额为103亿美元,其中对蒙古国贸易值为30.2亿美元,对俄罗斯贸易值为24.4亿美元,对俄、蒙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53%,特别是在全区贸易下降4.5%的情况下,对蒙古的贸易仍保持了23.2%的增长,表明与蒙古国的贸易在内蒙古整体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出内蒙古对外贸易增长的地区不平衡。

3.贸易方式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极具边境地区特征,贸易方式上边境贸易占比较大。2011年内蒙古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39%。2012年前11个月,在103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额47.7亿美元,占比46.3%,同比下降8.5%;加工贸易4.6亿美元,占比4.5%,同比下降50.9%;其他贸易50.7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边境贸易42.8亿美元,占其他贸易的84.4%,占贸易总额的41.6%,边境贸易地位重要。

4.企业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私营企业贡献最大。以2012年1-11月份数据为例,在1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额中,私营企业完成了67.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9%,占贸易总额的65.8%;其中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二连市吉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二连浩特市正北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满洲里盛世华强贸易有限公司、内蒙古佳艺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额济纳旗庆华-马克那林苏海特、赤峰金剑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西金矿冶有限责任公司、正大高科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和包头罗地亚稀土有限公司等。国营企业完成18.1亿美元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6.1%,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包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完成16.1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5.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下降27.8%,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集体企业不足1亿美元,但增长较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5%。

5.区域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贸易完成主要集中在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边境口岸城市及呼包二市。2012年前十一个月,完成十亿美元以上贸易额的盟市共有5个:满洲里市,完成贸易额19.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5%,占贸易总额的18.6%;包头市完成贸易额为19.1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占贸易总额的18.5%;二连浩特市,完成贸易额18.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贸易总额的17.6%;呼和浩特完成贸易额15.8亿美元,同比下降16.7%,占比15.3%;巴彦淖尔市完成贸易额1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占贸易总额的11.3%。

二、内蒙古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贸易中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如旅游、运输、工程承包等方面发展迅速,但包含着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务项目发展缓慢。以2012年第一季度服务贸易发展数据为例,保险、金融、电影及影像制品出口额为零,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项目发展比较落后。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特别是一些智力型服务贸易项目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比如、金融、保险业发展落后,会严重制约货物贸易发展,从而影响内蒙古贸易整体发展水平。

2.产品结构不合理。货物贸易发展走过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漫长过程。但目前,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增速虽快,但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货物贸易结构低度化问题。

3.市场过度集中。虽然目前我区贸易伙伴已达160多个,但主要贸易伙伴仍集中在传统市场,即俄蒙市场。2011年全区贸易总额119.39亿美元中,对俄蒙的贸易总额达到了57.38亿美元,占全区贸易总额的48.1%,特别是2012年,前十一个月数据表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对蒙俄的贸易总计达54.6亿美元,在103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占比53%,表明我区贯彻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

4.贸易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分为顺差和逆差两个阶段,与我国整体发展阶段与特征不相符。1978-2000年为内蒙古贸易顺差阶段,顺差额由1978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774万美元;2001-2011年为内蒙古贸易逆差阶段,逆差由2001年的2.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7亿美元。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逆差阶段(1982、1983年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有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

5.企业优化能力弱。因我区与俄蒙边境相邻,边境贸易在我区贸易发展中地位重要,但从事边境贸易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底,全区登记备案的进出口企业6614家,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仅有60家,进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仅有139家。我区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弱,缺乏跨国公司这类市场主体。

6.加工贸易贡献度低。内蒙古加工贸易在各类贸易方式中占比最低。以2011年为例,加工贸易占比7.96%,不足10%。内蒙古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加工,加工贸易链条短,生产主要集中在下游。零部件及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缺乏加工贸易中技术先进的中间材料和基础部件的国内制造和供货能力,与我区相关产业关联度差,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性不强。大多加工贸易企业仅做贴牌生产,几乎没有自主产品。贴牌生产技术含量低,对加工能力要求不高,产品附加值也低,处于国际产业的低端。

三、优化我区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强与俄蒙在资源勘探、开发及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其次鼓励我区有优势的产品,如羊绒制品、汽车、装备制造等在国外投资建厂;再次鼓励我区企业进行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最后鼓励我区企业通过并购、参股、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提高我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立足于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引进我区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我区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传统骨干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为引领的出口产品体系。同时,要通过组建多种形式的研发平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另外,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

第三,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构建我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市场。俄蒙是我们的传统市场,要在巩固俄蒙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外贸、外资及外经相互协调的办法,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市场更应该成为我们拓展的主要市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实力强、消费量大的发达国家市场。内蒙古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经济互补性强,我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出口我区有比较优势的羊绒制品、绿色农畜产品;兼顾开发中东、中亚、南美、非洲、东欧等市场容量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加强彼此的了解,促进贸易的发展。

第四,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区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在巩固原有进口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鼓励出口贸易发展。其一要鼓励轻工、纺织、服装、家电及绿色农畜产品等我区具有比较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支持具备实力的各种经营主体的外贸企业、大型流通企等在境外投资建设批发市场、零售中心,扩大我区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其二要利用我区与俄蒙边境相邻的优势,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拓宽与俄蒙经贸合作的途径,带动我区产品的出口。其三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走出去”,为我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其四要在口岸通关、外汇结算、国际货运方面为一些鲜活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加快鲜活产品进入国际销售市场的速度。其五要对周边国家有需求、我区有优势的产品,如边境小额贸易中粮食等适度放开。

第五,建立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机制。我区出口企业大多为竞争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在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中应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当地企业的政策措施,如降低扶持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使我区出口中小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支持和扶持,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化能力。

第六,利用地缘、资源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和加强自主研发,增加加工贸易中技术先进的中间材料和基础部件的国内制造和供货能力,延长国内产业增值链;鼓励加工贸易向海关监管区域、出口加工区及口岸集中,充分利用进出口通关便利条件,促进我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加工贸易税收体系,即按增值额征税,而不是按全额征税,为加工贸易企业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内蒙古50多年对外贸易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虽存在问题,但成绩令人瞩目。未来,我区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也恰逢经济结构调整、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区会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及国家赋予的各种政策叠加优势,使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谋发展、在外贸转型升级中求生存,在规模扩张中求效益,以促进我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和协调性发展。▲

[1]李健,实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国际贸易,2011(2).

[2]张国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际贸易,2011(3).

[3]张莉,构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理论体系探讨,国际贸易,2012(5).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 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十一五”以来, 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与此同时, 也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再次强调更加注重民生, 足以说明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因此,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 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研究经济高增长下的低就业问题更有必要。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 但是, 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只有在资本、技术、劳动都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时, 才可能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 主要由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系数越大, 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 反之则越弱。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一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有牵动作用, 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又具有推动作用。一二三次产业对就业有不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出份额最低, 吸纳就业能力低, 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第二产业产出份额最大, 但其就业份额低且增幅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 而且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现代服务业。二是产业转型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规律表明, 随着技术的进步, 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会减少。如果资金、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 就业弹性就会变小。三是投资结构的影响。一般而言, 同样的资本投入, 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少, 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少。四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即使有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 如果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 而且对岗位有过高的期望值都会阻碍就业, 从而使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二、我区经济高增长的低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经济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同时,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就业弹性系数却不断下降。“八五”时期, 我区就业弹性系数为0.25, “十五”为-0.23, “十一五”以来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区经济高增长中出现的低就业问题, 主要源于结构性因素。

(一) 产业结构重型化

由于技术进步、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区不同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发生变动, 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降低, 产业结构已由“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 三次业结构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变为2012年的9.1:56.5:34.4。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然带动就业总量与结构的相应变动。近年来, 我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逆向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 就业平均增加0.074%;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 就业平均增加0.017%;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 其就业平均增加0.273%。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拉动较高, 但其背后是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 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小于第三产业, 主要是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区进入了新一轮设备与技术更新阶段, 这种重化工业的发展, 虽然是工业化进入中期后不可逾越的阶段, 但我区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 急速的重化工业化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使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凡是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地区, 几乎都是非公经济比较活跃、非公经济占据比重较大的地区, 广东、浙江、江苏无一例外。2012年我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21.3%, 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16.9%, 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但是, 私营和个体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 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和比重过低。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0.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51.6万人, 增长4.1%。其中, 城镇就业人员558.6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 增长8%。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88.8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 增长13.4%。数据显示, 2012年, 我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2.2%。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致使我区难以像东部较发达省区那样, 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来解决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三) 固定资产投资相对集中

“九五”以来, 我区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大规模投资集中于吸纳劳动力较少的行业、部门和领域。一是集中于国有经济。2012年, 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112.01亿元, 增长20.3%。其中, 国有经济单位投资5137.25亿元, 占39.2%, 增长15.7%;集体单位投资243.95亿元, 占1.9%, 增长92.9%;个体投资182.83亿元, 占1.4%, 增长26.6%;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547.98亿元, 增长21.9%。二是集中于第二产业, 特别是工业。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637.91亿元, 占全部投资的4.9%, 同比增长13.3%;第二产业投资6526.27亿元, 占全部投资的50.3%, 同比增长27%, 其中工业投资6410.48亿元, 占全部投资的49.4%, 同比增长27.3%, 工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2.6%, 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1.85亿元, 占全部投资的44.8%, 同比增长13.0%。三是集中于大项目。2012年, 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86.04亿元, 比上年增长20.4%。由于国有企业、工业企业和大项目投资较多, 特别是近几年新上马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项目, 投资大, 起点高, 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也偏高, 对GDP的贡献大, 但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有限, 因而在这类工业产值增加的同时, 就业没有同步上升, 甚至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还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从而形成了产值增长与就业下降并存的现象。

(四)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从劳动力供给看, 劳动力的数量多, 但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比重过低, 新增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也非常低。2012年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1.2万人, 假设全区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在自治区内就业, 而且都在全区各城镇就业, 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人数也只占就业人员1300.9万人的0.9%。

从劳动力需求看, 生产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近年来, 随着我区资源性产业链条的拉伸延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甲醇、煤液化等一大批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项目落地实施,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制药、稀土深加工等高新技术项目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中的通讯、计算机、信息、金融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产生出较大的新增需求的同时, 要求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结果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人和人才的短缺, 另一方面大量急需就业的劳动者由于素质和技能不适应而无法填补空缺, 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促进我区就业的对策

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改革,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仍有待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我区结构调整加快是引起就业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 为此, 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等是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失衡现象的有效措施。

(一) 政府积极作为, 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区应继续坚持以往的积极扩大就业的政策, 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1.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方面, 以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条例》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就业, 以及高等院校、中职院校毕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措施, 制定出台重大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意见, 加大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力度。另一方面,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监测平台, 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 强化失业预警。

2. 规范劳动力市场。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来形成各地区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协调劳动关系,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 增加就业岗位, 扩大劳动力需求

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为了实现充分就业, 我区应重点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1. 着力发展非公经济。

发展非公经济不但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还非常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区非公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总体发展还相对缓慢, 制约着我区就业容量的扩大, 同时也说明非公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非公经济, 为此, 应积极拓宽发展非公有制领域, 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范围的限制, 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地位, 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般而言, 等量的资本投入,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 因此, 发展中小企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潜力非常大。而且, 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少, 经营方式灵活, 劳动成本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 非常适合我区经济落后、资金少, 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状况。为此, 必须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创造平等的机会, 包括降低竞争性市场准入条件, 取消各种人为的限制。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经济越发达, 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越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解决我区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 第三产业点多面广, 多数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对于扩大就业、安置再就业、转移农牧业人口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随着我区酒店、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兴行业崛起, 使第三产业用人需求继续扩大。从我区2013年第一季度举办的多场人才招聘会来看, 80%以上的岗位集中在服务业, 这也不难看出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最大。

(三) 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善劳动力供给

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所以, 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供给的根本手段。

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优化教育结构。

首先,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物品。其次, 优化教育结构, 通过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等方式合理整合与利用区内外、国内外教育资源, 实现我区教育的地区、城乡均衡发展。

2. 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类型教育的共同发展。

首先,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没有基础教育, 其他所有教育类型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其次,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需要而言, 我区高等教育发展不是过剩, 而是不足。为此, 努力转变办学理念、教育形式和内容, 积极面向社会, 多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职业技术教育大有可为。最后, 高度重视对农民工、下岗工人和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 以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顺利地实现就业、再就业。

参考文献

[1]邹德新, 李春阁.非正规就业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

[2]王春枝, 杨智勇.基于就业结构视角的内蒙古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 .

[3]王春枝, 吴新娣.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7) .

[4]王美萃, 郭晓川.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解读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J].人口与经济, 2009 (3) .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4篇

经济发展滞后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所有问题的核心

由于种种原因,交错带农村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交错带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贫困严重地困扰着交错带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01年,交错带人均收入为1741.3元,低于全区人均收入231.7元。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8个、自治区级19个贫困县中有15今分布在交错带上,贫困旗县十地面积占交错带总面积的62.7%,人U占68.6%,其次,交错带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内蒙古的几个主要沙漠(地)(如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布利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均分布在这个交错带上,是近几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再次,交错带是我区各民族的集居地,各民族的习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交织在一起。

在上述问题中,经济发展缓慢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这是因为,经济落后会在经济体系内产生三种不同的影响:其一,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水平低,因此,对经济产生两种刁;同的结果:一是人们储蓄水平低。2001年,交错带人均储蓄余额为2173.7元,为同期内蒙古人均储蓄余额4155元的52.3%。因此,社会再生产缺乏有效的资本积累,企业投资能力也就非常弱,进而产出水平低,造成人们的收入水平更低。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供给陷阱”:二是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社会有效需求水平不足,市场对企业的引诱或企业刘纤济的预期刁;足,造成原本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更不;愿意在本地投资,或者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外地预期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产业。这朴现象可以称之为“需求陷阱”。由于这两个陷阱的存在,交错带经济发从始终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生产水平利效率都较低。

其二,由于收入水平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缺乏其他产业带动的怙况下,人们更多地增加了对十地(包括草原)这种“廉价”资源的掠夺,而在对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利刘这种掠夺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二个方向:……—是对于牧民来说,增加牲畜饲养量而不考虑草原的合理载畜量问题,致使交错带草原普遍存在牲畜超载问题。超载的直接后果是草原退化利沙化,造成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悲化,草原生产能力卜降,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加,是对于农民来说,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忽视草原土壤的生理化特点和草原气攸特征,不断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这种现象称之为“垦殖”。垦殖是造成风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祸根,它与过牧一起,是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其三,民族平等和共同进步是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平等首先应表现在经济上具有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利发展的权利,而进步的基础也是纤济上的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交错带地区,经济落后往往是造成民族矛盾的主要因素。当然,解决民族矛盾的前提是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

忽视经济规律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 长期以来,交错带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是导致交错带今天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狭隘的农业观是造成草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建国以来的内蒙古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思想的分歧利争沦:一种思想认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无法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而种柿业生产水平高,效益显著,应该川、缩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将草原转换为耕地,积极发展朴柿业生产,另一种思想认为,内蒙古草原是一种特定的资源类型,由于气候和十壤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只能用作放牧。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和争沦至少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厂,盲到今天似乎也没有取得致的意见,而且这种争沦无沦在学界、政界还是基层民众层面上都存在。表面上看,这种争论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思路的讨论,但其中有着深刻的政策和文化背景。

第二,人口增加和资本匮乏使交错带陷入发展的贫困陷阱。在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中,人口或由此而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无论在农业中还是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资本的投入都非常有限,致使交错带的生产技术装备利生产牢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其结果是劳动的边际收益非常低,报酬自然也不会增加。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了交错带资源优势的发挥。经济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错带资源类型多样,又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牧业区和以商品纤济为主的农区利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本应在地区发展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来促进㈠身的经济发展。但遗憾的是,交锚带并没有抓住这些优势,而是长期停留在一次产业中,到2001年,交错带的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4.8:33.9:31.3,而同年内蒙古今区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 3.2:40.5:36.3,交错带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内蒙古全区11.6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分别比全区低6.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交错带的经济落后就不是偶然的了。

第四,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交错带市场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国以巾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测整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交错带,市场的这种指示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错带和边远牧区在内的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的农牧业产品多数不是通过公平和平等的巾场交易进行的,当然,这些产品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交错带自身商品交易不发达,巾场不活跃。2001年,父错带的人均商品零售额为1397.1元, 当勺:内蒙古全区平均值为2262.4元,交错带只相当于内蒙占全区平均水平的61.8%,三是交错带作为农、牧区中间的结合利过渡带,的作用不够明显,在农、牧区区际向品交换中应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第五,私人部门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层,主体是私人企业和个人家庭。但在交错带,这种民间的经济动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私人经济发展受到众多的制约,例如在市场进入、财政、金融等各个领域,私人经济都面临着与本已萎缩的国营经济的不平等待遇,这是其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领域,一家一尸的小生产和大巾场之间始终面临着矛盾,这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允许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讣他们活跃在农牧民中间,解决他们面临的政府无法或没有必要介入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交错带无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民间组织都没有充分发育,政府行为主导的国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1年,交错带的人均GDP水平差距由472元扩大到1503元。

依靠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是解决交错带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凋节方面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针对交错带的具休实际,政府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市场体系,并使这个市场体系能够起到对资源和产品的调节作用。这个巾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广—足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如拍卖巾场、期货市场等)组成。各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为头卖双方提供了可选择的交易方案,使他们具有选择性;二是这个巾场体系必须具备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仙头卖双方刑市场信息的变化做到尽叮能的及时全面掌握,以便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进入方面应实行同等待遇,不能有任何歧视政策和措施,相反,应钊对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措施和法律,四是制定有关规范市场的法律和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是保证巾场体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第二,应充分发挥交错带的区位优势,促进农、牧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如前所述,交错带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牧区与商品经济为主的农区和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最近几年,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边疆牧区的畜产品,特别是叫:羊肉等的消费量激增。交错带作为过渡地带,理应在促进这些商品的流通和加工增值等环节介入到其中,并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在发达国家,这种农牧过渡带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是牧业为主的地区,而周围的内布拉斯加和克罗拉多两个州是农牧过渡地带。由怀州生产的架子牛通常都是经过上面两州销售、育肥、屠宰后才进入消费市场。如果缺乏这个环节,不仅这种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处于边远地区的生产者利益也无法得到最大保障,而其中的利益多数被垄断公司所得。

第二,政府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交错带市场体系的建立、培育、规范和监督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市场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合法性,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其次,各种巾场形式的建立需要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至少在启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支持;再次,政府应建立有力的执法监督队伍,对巾场交易中的不法行为加以处理,特别要注意保护巾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如农牧民、消费者、中小企业等:最后,针对交错带自然灾害频繁的具体情况,政府应建立农牧业生产的灾害准备金,弥补由于自然原因对农牧业生产者可能造成的损失。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5篇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抢抓国家进入以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机遇,曾经保持了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经济从2012年开始骤然掉头下行,从新世纪前十年的年均增长17.3%下降到2013年和今年前三季度的7.7%,从2002年到2009年的速度“八连冠”,下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全国第21位,内蒙古经济告别了高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三大需求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实现的。随着投资边际效益的下降,仅靠投资“一驾马车”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后劲已经明显不足。从产业结构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能源工业支撑实现的。受市场和环境的限制,今后煤电产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几倍、十几倍地翻番式增长。如果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尽快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状况,及早谋划、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将举步维艰。从要素投入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驱动实现的。随着全国经济下行和资源型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发展路子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尽快促进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内蒙古极有可能面临经济过度下滑的风险。从城乡区域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城市经济带动、呼包鄂地区领跑实现的。受产业结构、增长路径限制,呼包鄂等地区已经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继续简单依靠少数优势地区和城市已经难以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市场主体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国有大企业带动实现的。由于工业主要靠国有大企业支撑,大企业又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客观上导致工业的重型化倾向、投资的资源偏好和就业的拉动不够。如果不能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就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的活力动力就难以增强。

总之,必须高度关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内蒙古结构性动力因素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加速调整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通过结构性改革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挖掘市场需求新潜力。首先,要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我区传统产业大多属于产能过剩领域,房地产整体供大于求,但在交通运输体系、能源外送通道等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关键是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最大努力吸引区外资金的注入,最大限度放开对民营企业投融资限制,最大程度提供民间投资便利,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其次,要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要紧紧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趋势,着力培育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体育教育消费、绿色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再次,要立足沿边区位优势,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要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对俄蒙和欧洲的开放,巩固2014年以来我区出口来之不易的高速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利用俄蒙能源资源、承接国内资金技术、实现深度合作的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现在我区煤炭等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煤炭业的出路清洁高效利用。要适应能源需求结构变化和国家环保战略调整趋势,加快煤炭行业的转型步伐,实施清洁燃煤发电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大型清洁电力生产基地,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从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转变。要围绕“绿色”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和消费心理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我区纯天然无污染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和有机农畜产品,扩大绿色农畜产品规模,加大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现在我国一般工业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但服务业许多领域却供不应求。要把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尽快把旅游、文化、物流、健康、信息等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做大做强,努力补齐服务业短板,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云计算、稀土材料、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等产业,努力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三是调整优化要素结构,构筑创新驱动新引擎。适应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趋势性变化,必须努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我区经济增长从资源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轨道。为此,要继续加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在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鼓励企业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激励,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多种措施吸收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四是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开拓持续发展新空间。要把城镇化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要平台,进一步做大产业、做活企业、做强城镇、做优环境,着力增强县域竞争力。要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为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在加快呼包鄂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管控化解经济运行风险,努力保持率先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东部地区等其他盟市、沿边开放地区加快发展,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

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分析 第6篇

一、我区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

(一)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10年, 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98元, 居全国第10位, 比2005年增加8561.21元, 年均增长14.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 居全国第16位, 比2005年增加2540.13元, 年均增长13.09%。

(二)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1.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2010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9元。从2006-2010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变化情况看, 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呈现缩小再扩大的趋势, 到2010年两个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均达到峰值。

(单位:元)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公报。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10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2540.7元, 5年间农牧民收入年均增加508.1元, 年均增长13.1%, 比同期全国平均增幅高0.4个百分点, 成为我区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时期之一。但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 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量由2005年的6146.92元扩大到2010年的12168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2005年的3.06:1扩大到2010年的3.2:1。

(单位:元、%)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公报。

3. 地区间差距

由于各盟市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各盟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整体高于东部地区。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为包头市, 达到25862元, 比最低的兴安盟高1.23倍, 两者相差14357元。2010年农牧民纯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乌海市, 达到9244.7元, 比最低的兴安盟高1.5倍, 两者相差5532.7元。

4. 行业间差距

近年来, 我区收入最高行业与收入最低行业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2009年我区电力、金融、采矿三个行业平均职工工资位居各行业前三位, 分别为44584元、43496元、37291元, 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5.23%、41.69%、31.47%;而最低的农林牧业平均职工工资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工资最高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资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相差29557元, 比2005年扩大了7484元。

5. 城镇居民内部差距

2009年我区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595.27元, 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79.71元, 二者对比为7.81:1, 比2005年的7.40:1有所扩大;2005-2009年我区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8.27%, 同期最低收入组年均增速为16.66%;从绝对值来看, 2009年高低收入组的差距由2005年的19268.93元扩大为2009年的38015.56元, 增长了近一倍。城镇居民内部差距从绝对差距到相对差距都呈扩大趋势。

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一)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带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到11655亿元, 进入万亿GDP俱乐部, “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受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 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但远低于GDP增幅。“十一五”期间, 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度比生产总值增速低6.4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比生产总值增速低7.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导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财政收入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

2010年, 全区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69.98亿元, “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407亿元, 年均增长31%。与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比,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近2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税负过重, 对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三) 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居民增收的影响

2010年达到2280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43%。民生类支出与总支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其中, 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2.28和1.9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占比比2006年增加了0.35个百分点, 比前三年有所下降。

三、影响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因素分析

(一) 三次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2010年, 我区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9.45%、54.62%、35.93%,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67.1%、29.3%, 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都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就业结构则呈现“一、三、二”与产业结构相反的格局, 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总就业人员数的一半左右, 而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总就业人员数不足17%。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 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吸纳就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缓慢, 从而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二) 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对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拉动作用不大

近年来, 我区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 在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下, 投资率连年提高, 消费率相应的逐年下降。过快的投资增长抑制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从投资方向上看, 占较大比重的重化工项目建设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专业施工队伍主要来自区外, 对区内就业带动相对较弱, 而在投产后, 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技术含量、自动化程度较高, 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明显, 导致吸纳的就业人员也相对较少。

(三) 资源型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力较小

我区资源型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资源产地居民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获益较少。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就业拉动较少。据调查我区大型煤矿开采中, 直接雇佣的劳动力人员仅为传统煤矿的3%, 职工收入占煤炭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左右, 煤炭开采业的富民作用比较弱;二是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居民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在各种税费的收入分配中, 当地政府分配给矿区所在地的乡镇或村的部分很少。

四、对策建议

(一) 做大经济总量, 夯实收入增长基础

优化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继续保持当前较快的发展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以促进就业增长。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降低、放宽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创业和经营门槛, 规范行政管制, 减少和合并执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税收政策, 扶持城乡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带动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牧区建设。赋予旗县级政权更大经济发展自主权, 在一定时期内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量成果基本留在旗县。

(二) 调整初次分配结构, 提高劳动者报酬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把政府财政收入 (和支出) 的增长速度限制在经济增长速度附近, 强化政府财政支出的监控和预算约束, 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 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 不断优化和完善最低工资法、劳动法、个人所得税等相关法规, 稳步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逐步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者报酬比重。

(三) 缩小收入差距,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坚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都比重、合理调整过高收入。加大支农反哺力度, 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 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产权属性, 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 不断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全面进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挖掘区域增长潜力,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 促进蒙东地区融入东北经济圈, 继续提高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动力, 发挥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盟市全面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

(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7篇

从2000年开始, 我国经济进入明显的上升期, 同时能源紧缩的现象也开始崭露头角。为了维持经济的增长速度, 资金开始流向能源充分的西部省份, 由此引发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由于能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也被称为“能源拉动型繁荣”。由于能源的稀缺性, 中国能源紧缺的局势还会持续, 同时内蒙古地区经济在能源支撑下的高速增长, 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如何在降低能源消费的同时维持经济增长速度, 将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先对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意图从长期的和动态的角度寻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为缓解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提供建议参考。

1 模型的构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 在其假设的条件下, 将能源消费也作为一种生产投入, 计入到生产函数中, 得到的生产函数为:

K表示资本, L表示劳动力, E表示能源消费, ε为随机误差项。

如果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则可以表示为:

为了避免异方差, 两边取对数展开为:

引入时间维度, 则模型变为:

相应地, 当引入第一、二、三产业时, 用Y1, Y2, Y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 用K1, K2, K3, L1, L2, L3和E1, E2, E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利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5.0。

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了内蒙古地区1995-2010年各产业的数据作为原始的分析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减小由于数据的误差带来的影响, 有关能源消费 (Et) 的数据是利用《全区能源平衡表 (标准量) 》换算得出的 (单位:万吨标准煤) ;资本投资 (Kt) 统一采用各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净额 (单位:亿元) ;劳动力投入 (Lt) 为各年各产业的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各产业经济增长 (Yt) 为各年的GDP以1955年为基数的调整值, 以去除可能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单位:亿元) 。

3 实证检验与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为了判定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 即时间序列的均值或协方差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知, 大部分时间序列变量是一阶平整的, 个别为二阶平整的, 因此还要进行协整检验。

3.2 协整检验

要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本文主要采用E-G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

其结果如下:

三次产业的协整方程为 (括号内为t统计量) :

结果表明, 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与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均成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前面的系数大于1, 说明劳动力的简单投入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前的系数大于1, 说明第二产业经济的增长还是要靠能源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得以实现。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 说明能源消费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仍将持续。

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并不能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故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有表中数据可知, 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时存在由资本投资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到劳动力投入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同时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资本投资和由劳动力投入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仅存在由资本投资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其他不存在因果关系。

3.4 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动态的关系, 对各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时间, 纵轴表示在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 内生变量在当期和未来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值, 虚线表示两倍标准的置信带。

首先来看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一个正冲击后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脉冲响应过程可以看出, 能源消费的增加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在第3期达到最大, 然后开始稳定增长;同样, 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也会促进能源消费的增加。

再来看第二产业的情况, 能源消费的增加在短中期内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在第6期以后开始稳定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同样也对能源消费的增加具有持续的正效应。

最后是第三产业的情况, 在短期内, 能源消费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但在第3期以后, 这种影响变成负影响;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在短期内表现为负影响, 第2期以后表现出快速的正向影响。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内蒙古地区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系数大于1, 说明能源消费能有效促进第二产业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仍处于能源拉动型经济。

2) 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显示, 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互为因果, 资本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经济增长又促进了劳动力投入的增多;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和劳动力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经济增长又推动了资本投资的增多。资本投资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原因, 其他不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这说明, 适度的节能政策不会影响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但可能会对第一、二产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3) 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正好验证了格兰杰分析的结果, 能源消费的增长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第二产业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能源消费对第三产业在长期呈现反向影响, 所以在调节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同时必须注重第三产业的清洁发展。

第二, 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 淘汰落后产能, 寻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最佳效益组合。

第三, 发展技术经济,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敏谦等.内蒙古统计年鉴 (1996-2011) .中国统计出版社.

[2]金瑞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1 (9) :47-53、60.

[3]刘凤朝, 刘源远, 潘雄峰.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J].资源科学.2007 (9) :63-68.

[4]张丽峰.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 (5) :1-6.

[5]杨宜勇, 池振合.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9) :39-45.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第8篇

一、内蒙古第三产业的概况

近年来, 内蒙古经济增长逐渐成为全国的一个新亮点。自2000年至2004年, 内蒙古的整体经济已经成为“三、二、一”的结构, 但从2005年开始, 又转为了“二、三、一”的结构, 并且第三产业始终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091.12亿元, 其中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174.46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18.7%。各行业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产值510.42亿元, 比06年增长了19.8%, 批发和零售业为458.42亿元, 比06年增长了17.3%, 同时金融业达到137.81亿元, 比06年增长了30.9%。但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为35.69, 比06年低了2.15个百分点, 比04年整整低了6.07个百分点。

二、内蒙古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情况

1. 四层次结构状况

图一显示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的结构变动情况。

从图一可以看出,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均呈上升的趋势, 各个层次在绝对值数量大小顺序上也是按照一、二、三、四层次的顺序。

2. 各层次中行业部门结构状况

(1) 第一层次

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8%左右, 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

(2) 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金融和房地产业增长较快。内蒙古房地产业随着自治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体制改革的深化, 发展迅速。到2007年它已经占到三产产值的6.8%, 比2004年高出1个百分点, 在第二层次中排在第一位。

(3) 第三层次

第三层次是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部门, 占到第三产业的10.5%左右, 比重较小。其中教育的份额仅为6%左右, 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我区在教育的投入上还明显不足。

(%)

(4) 第四层次

第四层次就包括一个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由上表可知, 该部门在04年为8.4%, 到07年为9%, 虽然期间有所波动, 但总体上还是增长了, 这和政府功能日益完善, 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大, 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有密切关系。

三、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总量小

自2003年开始, 内蒙古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虽逐年增加, 但其占GDP比重却连年降低。2007年我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5.69%, 比2004年降低了6.07个百分点, 这也是自04年以后连续四年降低。而且, 我区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007年在31个省区市中,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内蒙古排在第27位, 不仅远远低于沿海地区, 而且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略高于陕西外, 仅居第11位。

2. 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金融、房地产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 但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不足7%, 和我国发达地区水平还相差甚远;商务服务业占三产的2.2%左右, 而且近几年还有下降的趋势, 这与需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些行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也使得第二层次在三产中比重较低。

3. 层次间发展不平衡

通过上文的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 在第三产业内部, 第一层次的比重比其他三个层次大的多, 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则表现为发展慢、所占份额较小。这不仅说明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较低, 而且也说明服务业在产业的高度化和专业化方面还明显不足。

四、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对第三产业投入力度

我区第三产业总量较小, 发展滞后, 而投入不足是其的主要原因。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具体应做到: (1) 应用经济手段, 利用国家的信贷政策, 确保资金来源; (2)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大企业, 加快我区重点服务业建设; (3) 加强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其健康发展创造环境。

2.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社会应积极拓展现代商务服务业, 如法律援助、律师事务;项目融资、财务顾问、资产评估和市场调查、健康咨询等。同时, 各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商务服务市场的监管, 加强诚信建设, 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等,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内蒙古第三产业四层次间发展极不平衡, 第二、三、四层次之和占不到总体的一半, 面对这一情况, 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将力度倾斜给这三个层次。同时, 我区三产新兴行业, 主要是第二层次所占比重太小、发展不足, 这就应该规范市场秩序、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局面, 提高透明度还有就是要提高新兴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内蒙古第三产业四年间占全区生产总值逐年下降, 内部结构不合理, 四个层次的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这种现状,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其总体水平、优化内部结构等的对策建议, 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晓慧: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前沿, 2006, 8

[2]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47~55

[3]任旺兵: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4:5~214

[4]肖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123

上一篇:有效教学设计教学下一篇:10kV供电系统